无缘社会

2024-10-16

无缘社会(精选8篇)

无缘社会 篇1

无缘社会、无缘死,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词是在NHK2010年1月31日期的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3.2万人的冲击》中, 描述的是现在的日本正步入无缘社会的现状。NHK对日本全国共1783家所有的地方公共团体进行了调查, 没人领取, 由地方公共团体自行火化与埋葬的数字被统计出来了。结果,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 就有三万两千人“无缘”死去。去年有三万两千名死者身份不明, 无人认尸;死时身边没有亲人在场。同年10月中旬, 在苏州召开的第10界中日韩电视制作者论坛上, 本纪录片被评为优秀奖。孤独死去, 死后也无人供奉可称为“无缘死”。其产生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的影响

日本在经济高度发展后, 出现了人格独立、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等现象, 人性的冷漠逐渐显现出来。尤其在城市化的今天, 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城市, 代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建造的杰作, 现在看来, 它筑起的更像是一道道心墙。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城市化已经或正在导致以前乡村为载体的传统社会转变为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社会。现代城市以其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交错的街道、滚滚的车流、灵敏便捷的通讯、多元复合的文化等展现出其城市的魅力。当然同时也存在着人口增加、失业增加、交通堵塞等各种令人迷茫与困惑的问题。城市化通常伴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加, 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 很多年轻人转向城市就业。这就使得代际关系变得淡漠,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反而变得更加冷淡。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一书中, 把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即以乡村为特征的礼俗社会和以城市为特征的法理社会, 并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做了对比分析。在他看来, 在法理社会中, 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日渐衰微, 人们很少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私利。因此, 城市生活的特点就是唯我独尊, 分崩离析, 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 甚至是互相敌对。

二、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影响

血缘关系的淡薄使然。在日本东京等大城市里, 父母、夫妇、兄弟姐妹的关系远不像中国人浓厚。人人皆有养老保险, 医疗及护理制度的完备, 使得人们无需靠血缘关系来解决相关问题。在加上极端的个人主义, 很多日本人把重视血缘关系当成了一种落后旧俗。

相比之下, 地缘的丧失更加容易。日本经济得到发展后, 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到城市。

而所谓的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 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 这种分工无疑限制人了的发展。

在日本经济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社缘”。公司在日语中称“会社”, 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 工资按年功序列发放。员工把企业当成了“家”, 他们的人际关系, 几乎都是建立在工作基础之上的。但现在, 由于裁员和外派职员人数的增加、“团块世代”的大量退休等, 这些人从公司退休的那一刻起, 便失去了与社会唯一的交点。他们中好多人不想孤独的死去, 刚一退休, 便住进了老人院。

在现实生活中, 现在日本年轻人有不少“便当男”, 自己带便当, 默默在位子上吃, 和同事不怎么打交道。另外, 日本以往的, 比较有特色的““终身雇用制”已经瓦解, 现在, 很多企业正式工的人数远没有合同工、外派职员的人数多。企业可以随时根据市场状况, 雇用或解雇员工。员工跳槽频繁, 和公司也难产生深厚的“缘”。

因此, 随着各种“缘”的瓦解, 日本社会也在一步一步走向无缘社会。

三、婚姻观、家庭的影响

日本女性不婚现象严重, 出现“不婚潮”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不仅为众多女性提供了高学历, 也带来了高的收入和地位。一是她们工作繁忙;二是传统择偶观也使得这些“黄金剩女”们对于自己伴侣的要求很高。三是婚育观念发生转变, 日本每年大约有25万对夫妇离婚, 离婚率高达50%, 其中, 结婚20年以上的离婚夫妇为3.8万件。

数字不大, 但很惊人, 这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一个不能安心养老, 孤独死去的社会的悲剧。

“无缘社会”带给日本的是什么?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建托儿所或养老院让血缘淡薄的家庭能够少一点负担;向农村发放更多的补助金让无助的地方有点活力;通过减税等让企业尽可能多雇用一些劳动力, 这些成了日本政治中让“不幸”减少到“最小”的唯一指向。但是, 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吗?或许, 我们更应好好想想为什么会出现“无缘”社会。

摘要:近年, 在日本, 默默死去而不为人知, 甚至连收尸者都没有的人群在增多。这反映出日本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日本逐渐走向这样的无缘社会呢?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日本,无缘社会,无缘死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陆贝旎.日本“无缘社会”的成因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0 (06) .

[3]刘倩.日本无缘社会的思考[J].法治与社会, 2012 (25) .

无缘社会 篇2

无缘死问题覆盖了精英族与贫困区,不婚族与离异人士,五六十岁的独居,七八十岁的恐慌与三四十岁的被迫展望。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会持有些许偏见,因为无论从血亲,友谊还是金钱问题上,我总觉得是人为的,是需要用心努力和经营维系的。比如那些“醉心工作”,无心维系家庭和照顾子女的,老来惨淡一人,拿着孩子童年时的合影深情回忆。亲情不是工作的对立面,也不是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老年安慰剂。记者的口吻饱含了对孤独老人的同情,但很多问题是不能以第一视角定论的。

但不得不说,有很多人的命运是不能以努不努力来定论的。文中受访人几乎都会提到“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评论区里也随处可见对日本人情淡漠的抨击。但或许这不仅仅是自律,而是没有可以添麻烦的人,亦或没有能承担起这个麻烦的人。

无缘的爱人 篇3

You sang me Spanish lullabies The sweetest sadness in your eyes Clever trick

I never wanna see you unhappy I thought you want the same for me

*Goodbye my almost lover

Goodbye my hopeless dream I’m trying not to think about you

Can’t you just let me be?

So long my luckless romance

My back is turned on you Should’ve known you’d bring me heartache Almost lovers always do*

We walked along a crowded street You took my hand and danced with me Images

你的指尖轻轻滑过我的皮肤

棕榈树在风中翩翩起舞想象着你为我哼唱西班牙摇篮曲你的眼中映出甜蜜的忧伤

多狡黠的花招儿

我从不愿看到你哀伤我以为你也会这么想

再见了,我无缘的爱人再见了,我无望的梦想

我试着不再想你就让我这样吧好吗?

再见了,我不幸的爱我已转身离去早该知道你会带给我无尽心伤

无缘的爱人总是如此

我们穿行在拥挤的街道你拉住我的手在树荫下共舞想象着

And when you left you kissed my lips

You told me you’d never ever forget these images

But I’d never wanna see you unhappy I thought you’d want the same for me

Repeat*

I cannot go to the ocean

I cannot try the streets at night I cannot wake up in the morning

Without you on my mind

So you’re gone and I’m haunted And I bet you are just fine

Did I make it that easy

To walk right in and out of my life?

当你离开时,你亲吻我的唇

说着你永不忘记这一幕

但我从不愿看到你哀伤

我以为你也会这么想

我再也无法回到昔日的海边我再也无法漫步在午夜街道

我再也无法在清晨醒来若你在我心中已然消失

你已离去,而我仍留在原地

我猜你应该过得很好

而我能否如此轻易地让往事在我生命中来去自如?

初听这首歌的时候,正值盛夏。当时我正读着一本书,书里写着:“暮霭氤氤氲氲,四野苍茫阒寂。一阵秋风掠过,浓密的槠树叶子飒飒作响。”再加上这首无缘恋人的挽歌,倒是给自己来了个透心的清凉。

在每个时代,爱都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诗经中曾有言:“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更有言:“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彼周行。”何等的痴怨、执念与甘愿,而事实证明,我们是为了不那么做,才去看的。木心曾在《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看完之后我们才发现如今早已不是从前。所有人曾描述人生最美好的状态是有人可爱、有事可做、充满希望,所以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适当地理智还是有必要的。这首《Almost Lover》就是要让自己的思绪冷静,学会一件事情:潇洒地与无缘的爱人说再见。

“仁慈”天生与管理无缘? 篇4

若干年前, 一篇叫做“联想不是家”的文章热遍了整个网络, 这让一度以“家文化”著称的联想遭遇了道德与文化的考验,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 中国员工开始慢慢的适应并接受“裁员”这一现实, 于是“裁员”被作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手段, 从外企慢慢渗透到民企, 成为企业经营的现实选择之一。

前不久, 国内著名视频网站——酷6网也爆出了裁员150人的消息, 其上海公司的部分员工用“反暴力裁员”的口号与形式表达着自己的不满。笔者发现, 从原来的“不接受裁员”到如今的“反暴力裁员”, 这本身也是一种进化, 至少对裁员本身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烈反应。

如果从企业本身的组织属性而言, “裁员”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

所有人都能理解, 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低的时候会选择多购进, 从而降低企业未来的生产采购成本, 在原材料高的时候会选择少购进, 从而避免增加企业的生产采购成本, 这个时候, 对于企业的下游原材料供应商而言,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裁员”:裁掉了原本为企业所准备的原材料数量。

所有人也都能理解, 当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时, 企业往往通过增加人手、增加产量或者提高价格等方式来获得更高的赢利, 但当企业的产品供过于求时, 企业又马上通过减少产量、削减价格等方式来保证基本的利润, 这个时候, 对于那些被降价出售的产品而言,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裁员”:裁掉了原本应该正常销售给终端的产品和价格。

这两类“裁员”, 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 这是正常的“市场竞争”。但是, 笔者发现, 一旦相同的问题回到真正的“裁员”——人的层面时, 一切都有了不同的含义:员工不同于生产线, 不同于原材料, 更不同于产成品, 员工是活生生的“人”, 从人的角度而言, 最起码的尊重总该有吧?企业如果失去了对人性的尊重, 还怎么获得基业长青与持续增长?

毫无疑问, 人、财、物是企业基本的输入, 但人不是物件, 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企业的利润只能通过人来创造, 所以从输入的角度而言, 人无疑在企业的利润链中扮演最重要的作用。既然如此, 为什么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企业都会将“裁员”作为企业战略与运营变革的常规手段呢?

“裁员”合理化的前提一:制度上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员工可以选择用“跳槽”的方式离开企业, 企业也可以通过“裁员”来减少员工数量。这本身作为两者的对等原则之一, 同时, 员工在“跳槽”的时候需要用“提前申请”和其他损失的方式作为对企业的补偿, 而企业在“裁员”时则要用“N+1”补偿的方式来作为对员工损失的弥补。笔者发现, 当这种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真正落实到诸如《劳动合同法》之类的法律条款时, “裁员”与“离职”的制度性保障就建立起来了, 而这个时候终于回到“自由”那个词:其实, 作为劳动关系的双方, 企业与员工都有选择“分手”的权利, 只要这个过程符合制度, 双方当事人都能获得保障, “裁员”与“离职”就成为正当行为, 与情感无关。

但目前的《劳动合同法》能否完全担当这个制度性保障?如果偏重于任何一方的利益, 无论在情感上是否构成弱势群体, 这都不是法律偏袒一方的理由, 良好的愿望往往造成沉重的打击。偏袒任何一方, 都会打击另外一方的行为, 都会让另一方的行为变的保守与谨慎, 这种行为只能会影响企业的业绩与利润, 而这恰恰是对企业与员工双方当事人的伤害。

“裁员”合理化的前提二:意愿上的自由选择与公平交换原则。

市场经济的最大前提是自由选择, 也就是说, 你所做出的选择不是别人强迫下做出的, 同时不能伤害到别人的自由。以这个原则来看待“裁员”, 我们会发现, 当企业做出“裁员”决定, 并且这种决定是在符合法律底线要求的前提下, 对员工给予必须的保障时, 这种“裁员”就是合理的。同样的原则也适合于“离职”, 当员工提出“离职”, 并且按照制度规定给公司做出必要的承诺和义务时, 这种“离职”就是合理的。

现实中的最大冲突, 往往不是在于员工“离职”, 在这个层面, 大家已经接受了“离职”的现实。但是, 一旦谈到“裁员”, 似乎弱势的一方就一定是员工, 随之而来的就是媒体和身边人的无限“同情”, 以及对于“企业是残酷的”这样的评价。其实, 大家还是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很多情况下, “离职”是发生在员工认为“企业存在问题”, 所以就选择用“离职”的方式帮助企业真正为问题付出代价, 继而获得突破,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 也是员工对企业的“帮助”;而“裁员”有时会发生在企业认为“员工绩效是不合格的”这样的情况下, 这个时候企业用“裁员”的方式来“惩罚”绩效落后的员工, 从某种层面来说, 这也是企业对于这些员工的“帮助”——用“裁员”的方式告诉他们将来必须提升能力, 否则就要被市场淘汰。

“裁员”合理化的前提三:当事人的情感诉求与“裁员”本身的理性诉求必须分开的原则。

如果“不幸”成为“裁员”的当事人, 那么从情感角度, 这种短时期内的挫折感往往会打击当事人的信心, 当然也会造成对立, 当事人会想自己以往那么多的付出完全是一厢情愿, 企业还是那么的无情, 真的不能“患难与共”。这种心情一定是可以理解的。

《无缘社会》读后感 篇5

为什么选这本当作是我读这一系列作品的第一本呢?可能是“缘”这个字吸引了我,书的开头讲:所谓“关联”或是“缘”,难道不就意味着互相添麻烦,并允许互相添麻烦吗?日本人「怕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我也深有体会。在巴黎交换的时候,有个叫Maya的日本小姐姐同我一样也是交换生,可是她的法语基本属于不能正常交流的水平。上课的时候她会非常认真的.录音和记笔记,后来也会因为实在听不懂,干脆上课睡觉,录音回家反复听。可她好像很少开口向我们借笔记,这反而让我有种更想帮助她的欲望。在日本生活过的朋友也曾说过,日本人表面上和和气气,但在日本想真正交到交心的朋友真的很难,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好相处,只是一种社会文化。

这种记者采访类的书之前看过一本柴静的“看见”,其实我挺喜欢记者这个行业的,就像侦探破案一样,挖掘每一个有潜力的、有价值或无价值的线索。没有谎言和欺骗,整个团队唯一想做的就是一步步发现真相。好的记者不仅仅是记录,他们需要独立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坚决方案。

注定此生无缘 篇6

No.50

汉格兰德Brede Hangeland

国籍:挪威

这名效力于富勒姆队的挪威后卫虽然在英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引起了很多强队的关注,但无奈他的国家队自1998年以来一直无缘世界杯,以至于其才华无法在重大比赛中展现给球迷。

No.49

布瓦利亚Kalusha Bwalya

国籍:赞比亚

布瓦利亚是代表赞比亚国家队出赛场次最多的球员。也是最佳射手,1996年曾经进入过世界足球先生的候选名单,但这样一名优秀的球员也受累于国家队整体实力的孱弱:赞比亚队从未获得过世界杯决赛圈的参赛资格。

No.48

索拉诺Nolberto Solano

国籍:秘鲁

索拉诺是个天才球员,不幸的是,他出生在秘鲁。他曾经是纽卡斯尔的英雄和骄傲,其职业生涯的辉煌时期都是在圣詹姆斯公园球场度过的,只因秘鲁队自1982年以来始终没能杀人世界杯,一个如此优秀的球员就这样将舞台局限于英超了。

No.47

伯利Basile BoU

国籍:法国

这名法国中后卫有两件事被球迷所熟记:1992年欧洲杯上头顶英格兰后卫皮尔斯,1993年欧冠决赛上头球绝杀AC米兰。当年效力马赛的伯利虽然出生在科特迪瓦,却代表法国国家队参加了45场比赛,遗憾的是。那个时代的高卢军团只是世界杯的看客。

No.46

维尔马伦Thomas Vermaelen

国籍:比利时

可以说维尔马伦是阿森纳队最优秀的后卫,并且可以客串攻击手的角色,但2002年比利时队最后一次出现在世界杯赛场上时,他才只有16岁。

No.45

卡努特Fredi Kanoute

国籍:马里

前西汉姆联和热刺队的前锋,在每支效力过的俱乐部都留下了许多进球,但选择马里国籍成为其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让他代表法国U21队征战的回忆成为历史——马里国家队整体实力太弱,国籍的选择错误毁了他进入世界杯的梦想。

No.44

萨利哈米季奇Hasan Salihamidzlc

国籍:波黑

高效全能的中场球员,职业生涯巅峰期在汉堡和拜仁慕尼黑度过,末期去了尤文图斯。波黑队去年功亏一篑让他只能慨叹命运的不公,而其才能也始终无法让更多的人所熟知。

No.43

赫莱布Alexander Hleb

国籍:白俄罗斯

前阿森纳中场球员赫莱布是白俄罗斯足球的独角戏,前苏联的解体使原有的整体实力被瓦解殆尽,赫莱布空有一身本领也只能在俱乐部赛场上施展了。

No.42

贝纳永Yossi Benayoun

国籍:以色列

一个有能力在关键时刻改变利物浦比赛结果的球员。却无力改变以色列队自1970年以来无缘世界杯决赛圈的尴尬。

No.41

古德约翰森Eidur Gudjohnsen

国籍:冰岛

曾经在英超冠军切尔西和欧洲冠军巴塞罗那队效力,冰岛国家队有史以来的最佳射手,但因国家队的整体实力太弱,世界杯也只能是一个梦想。

No.40

恩多拉姆Japhet N'Doram

国籍:乍得

这位射手在法甲的南特队靠出色的发挥扬名四海,在冠军联赛面对尤文圈斯的时候打进制胜球而成为法国球迷们崇拜的另类偶像,而且还获得了19951年法甲冠军的奖牌。不幸的是,恩多拉姆出生于乍得,1一个从未有机会晋级世界杯的国家。

No.39

托德Colin Todd

国籍:英格兰

托德在上世纪70年代的德比郡获得过两次英格兰甲级联赛冠军,还赢得了1975年PFA评选的英格兰足球先生称号,总计为英格兰队打过27场国际比赛。但他生不逢时,巅峰时期恰逢英格兰队噩梦般的连续两次缺席世界杯决赛圈,因此也从未能够在国际足球的最高舞台上展示实力。

No.38

贝拉米Craig Bellamy

国籍:威尔士

贝拉米一直和世界杯没什么相干,因为他的国家队自从1958年至今就没有再晋级过。但是以他每加盟一家俱乐部都不乏进球的表现来看,没有任何理由说他配不上那个舞台。

No.37

库里Tony Currie

国籍:英格兰

足球史上颇为悲剧的一个人,库里效力利兹联的时候几乎赢得联赛杯冠军,效力女王公园巡游者的时候也差点获得足总杯冠军,但是由于神奇的波兰门将托马舍夫斯基在温布利的精彩表现,让他也最终无缘1974年世界杯。库里仅为英格兰效力17次之后就退役了,但是其中没有一次是在大赛上。

No.36

坎切尔斯基Andrei Kanchelskis

国籍:俄罗斯

这肯定会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选择,因为坎切尔斯基是俄罗斯队在1994年世界杯外围赛中获得晋级的重要成员,但由于和主教练帕维尔·萨德林不和,他和几名国家队队友都错过了在美国的决赛阶段比赛。这位前曼联、埃弗顿和流浪者的边锋参加过欧洲杯,却从来没打过世界杯。

No.35

劳伦森Mark Lawrenson

国籍:爱尔兰

无论是否坐在BBC《当日比赛》的沙发上高谈阔论,劳伦森总喜欢向人们抒发他对于足球的那些看法。但这位当年留着小胡子的利物浦球星却从未参加过世界杯。他当然足够优秀,拿过5次英甲联赛冠军、1次欧洲冠军杯冠军、1次足总杯冠军和3次联赛杯冠军,但是在爱尔兰队于1990年第一次打八世界杯决赛圈之前两年他就退役了。

No.34

迪卡尼奥Paolo Di Canio

国籍:意大利

迪卡尼奥以他暴烈的性格以及想象力丰富的进球而知名,但是却一直被意大利国家队所忽略,他给足球爱好者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却从来没有为蓝衣军团效力过一次。

No.33

马德利Paul Madeley

国籍:英格兰

这位多面手跟随利兹联拿过欧洲联盟杯、英格兰联赛杯和两次联赛冠军,而且他一辈子也都只为利兹联效力。马德利曾经得到过参加1970年世界杯的机会,但是最终他却拒绝了,因为他需要时间来恢复身体的伤痛。

No.32

阿贝迪·贝利Abedi Pele

国籍:加纳

前加纳国家队队长是1991~1993年连续三届非洲足球先生得主,与其同名的巴西球王在2004年3月还将他列入了在世的125位最伟大足球运动员的行列之中。但即便获得

了足够多的掌声。可加纳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打八世界杯决赛圈,而他早在8年前就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No.31

贝尔巴托夫Dimitar Berbatov

国籍: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射手极富于表演性的足球风格从德国到英格兰一路愉悦着球迷们,而且他还跟随热刺夺得了联赛杯冠军,跟随曼联夺得了联赛冠军。这位保加利亚队历史上进球最多的人却从来参加过世界杯,因为上一次保加利亚晋级的时候,他还只有17岁。

No.30

福克斯Bill Foulkes

国籍:英格兰

这位强硬的中后卫整个职业生涯都在曼联队度过,但1954年他在自己的英格兰队处子秀之后就退出了——他的第一场比赛是对阵北爱尔兰,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代表三狮军团出战。在曼联,福克斯夺得了4次英甲冠军、1次足总杯冠军和1968年的冠军杯冠军,这多少弥补了他在国际赛场的失意。

No.29

肯尼迪Ray Kennedy

国籍:英格兰

在肯尼迪效力阿森纳和利物浦期间,他几乎赢得了国内外所有的奖杯,但却不幸地生在了上世纪70年代。英格兰没有能够打进1974年和1978年两届世界杯决赛圈,也蹉跎了肯尼迪的黄金岁月。

No.28

阿尔沙文Andrey Arshavin

国籍:俄罗斯

对阿森纳的俄罗斯前锋来说,能够踢世界杯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他对于己队错失南非世界杯的门票尤其感到失望透顶,虽然预赛小组名列第二,但是却在附加赛输给了斯洛文尼亚。2014年时他就要32岁了。

No.27

科尔曼Eddie Colman

国籍:英格兰

科尔曼的人生悲剧一般的短暂,21岁的他曾经被广为看好是一位前途无量的边卫,但是却不幸在1958年2月慕尼黑空难中而与其他曼联队友一同罹难。

No.26

怀特John White

国籍:苏格兰

苏格兰人是上世纪60年代托特纳姆横扫天下的主要成员,包括1960年和1961年的双冠王。但是他的国际比赛生涯却是在苏格兰队1958年后才展开,在后来的12年里,他们都没有能够参加世界杯,而当苏格兰连续晋级时,他却已经从国家队退役了。

No.25

休斯Emlyn Hughes

国籍:英格兰

绰号“疯马”的休斯对于英格兰足球的影响很大,但是他却从未参加过1场世界杯比赛。休斯在利物浦赢得了一切,但是作为拉姆塞爵士前往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决赛圈的22人之一,他却从未有机会登上球场。

No.24

海皮亚Sami Hwpia

国籍:芬兰

2005年,他足够优秀的表现跟随利物浦夺得了冠军联赛的冠军。但是他却没有机会打世界杯,海皮亚是安菲尔德的传奇球星,但是芬兰人却从未打过任何一次世界级大赛,因此他的才华对世界上很多足球爱好者来说还是个谜。

No.23

勒蒂谢尔Matthew Le Tissier

国籍:英格兰

勒蒂谢尔在南安普顿一辈子都没赢得过奖杯,但是他却绝对是同一代球员中最富有娱乐性的,也绝对是英格兰出产的最佳球星之一,你当然会觉得如果他效力的是一家名气更大的俱乐部,将肯定能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获得比8次更多的国家队比赛机会。

No.22

布鲁斯Steve Bruce

国籍:英格兰

布鲁斯和加里·帕利斯特在上世纪90年代组成的一对传奇中后卫搭档为曼联赢得了太多奖杯,包括1994年和1996年的两次双冠王。但是几位英格兰主教练都很奇怪地不将这对成功组合搬到国际赛场。具体地说,这位全情投入、勇敢而又有极强进球能力的中后卫实际上一次都没有为英格兰国家队效力过。

No.21

利特马宁Jari Litmanen

国籍:芬兰

芬兰射手无论在哪里效力都能够打进一堆进球,他在阿贾克斯期间夺得了5次荷甲冠军,还有1次冠军联赛的冠军,但是却从未在最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那都由于他的国家队糟糕的晋级记录,现在39岁了,利特马宁仍然还在继续努力,但2014年他将会43岁,所以,梦想已经结束。

No.20

斯沃特Jesaia Swart

国籍:荷兰

有些球员是因为运气不好错过了世界杯,但是有些人的运气要比不好更糟。斯沃特为阿贾克斯效力了596次,打进217个球,赢得过8次联赛冠军、4次荷兰杯冠军、3次欧洲冠军杯冠军,但是他的天赋至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个谜,而他最接近世界杯的,只是3场预选赛。

No.19

克莱门斯Ray Clemence

国籍:英格兰

前热刺和利物浦门将被认为是那些从未参加过世界杯的球员中最优秀的门将之一。克莱门斯赢得过5次英甲冠军、3次欧洲冠军杯冠军、3次欧洲联盟杯冠军和2次足总杯冠军。但是英格兰队没有能够晋级1974年和1978年决赛圈,以及后来希尔顿对球门的把持也让克莱门斯错过了最后的机会。

No.18

吉诺拉David Ginola

国籍:法国

1993年,法国队只需战平保加利亚就能够晋级美国世界杯,在比赛还是1比1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如意,直到吉诺拉将对手的本来眼看就要出界的传中顶给了保加利亚人,他们进了球,将蓝军送回了家。吉诺拉赛后遭到了主帅霍利尔以及法国媒体的严厉批评,使得他远走英格兰,并且在1998年和2000年的连续两届大赛上都无缘蓝军阵容,而在这两届赛事中,法国队分别获得了世界杯和欧洲杯冠军。

No.17

托沙克John Toshack

国籍:威尔士

托沙克在上世纪70年代跟随利物浦赢得了一切,但威尔士历史上惟一一次晋级世界杯决赛圈远在1958年。

No.16

阿内尔卡Nicolas Anelka

国籍:法国

阴郁天尊有太多理由可以对此感到闷闷不乐,作为法国当今最优秀的前锋之一,在他刚刚崭露头角的1998年,就错过了参加那次法国队在本土登顶的好机会,随后数届大赛,由于各种原因他一直被忽略。切尔西射手跟随阿森纳在1998年夺得过英超冠军,跟随皇马在2000年夺得过欧洲冠军杯。现在他想的只是能成为国家队的正选。

No.15

吉尔斯Johnny Giles

国籍:爱尔兰

在曼联开始职业生涯,但却是在利兹扬名立万。这位让人望而生畏的爱尔兰人和比利·布莱姆内组成了一对历史上最优秀的中场组台之一,爱尔兰在

1978年曾经有希望取得突破,但是最后却功亏一箦。

No.14

索夏尔Neville Southall

国籍:威尔士

托沙克之外的又一名威尔士人,埃弗顿辉煌的1980年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那时不仅夺得了2次联赛冠军、2次足总杯冠军,还有1次联盟杯冠军。索夏尔为国效力了92次。

马克·休斯MarkHughes

国籍:威尔士

又一位威尔士人,在俱乐部和国家队都是高产射手的“火花”堪称是足球史上最伟大的射手之一。在效力曼联、切尔西和布莱克本期间,休斯斩获了足够的奖杯。他为威尔士效力过72次,还在1999年到2004年间担任威尔士国家队教练。

No.12

迪恩Dixie Dean

国籍:英格兰

他是英格兰足球历史上最高产的射手,最著名的是效力埃弗顿期间在433场比赛里打进了惊人的383球,其中包括了一个赛季打进50球,以及总计37次帽子戏法。对迪恩来说不幸的是,在英格兰开始参加世界杯之前,他的国际生涯就已经结束。

No.11

斯宾塞Alberto Spencer

国籍:厄瓜多尔

有些人为了参加世界杯会不择手段地竭尽全力——只要问问亨利就知道了。斯宾塞先后代表乌拉圭和厄瓜多尔效力并且都取得过进球。1963年,他在代表佩纳罗尔队5比0横扫贝利的桑托斯队的比赛中还上演了帽子戏法,然而他却从未参加过世界杯。

No.10

舒斯特尔Bernd Schuster

国籍:德国

舒斯特尔是一位绝对有实力的球员,他在德国和西班牙踢球期间,夺得了多座国内和欧洲顶级荣誉。他是前西德队夺得1980年欧洲杯冠军的成员之一,但是4年后,年仅24岁的舒斯特尔就因为和德国足协的一系列不和而宣布永远退出国家队。

No.9

布拉迪Liam Brady

国籍:爱尔兰

阿森纳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虽然绰号“花栗鼠”的布拉迪只夺得过1次足总杯冠军,但在转会尤文图斯之后却获得了两次意甲冠军,布拉迪为爱尔兰队效力过72次,但无一是在最高的舞台上,在他们最终晋级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的途中,布拉迪在一场国际比赛上宣布退役。

No.8

马佐拉Valentino Mazzola

国籍:意大利

这位极具魅力的意大利人是足球史上最全面的球员之一,几乎能够胜任任何位置。他跟随都灵获得过4次意甲冠军和2次意大利杯冠军,打入超过100个联赛进球,是意大利和都灵队的双料队长,但是却在都灵队从里斯本返回意大利的途中遭遇苏佩加空难,和自己的队友们不幸罹难。

No.7

坎通纳Eric Cantona

国籍:法国

坎通纳早在1987年就上演了法国队处子秀,但是一年后却因为贬低时任法国队主教练米歇尔而遭到了无限期国家队禁赛。三年后重返国家队时,又因为法国队在打平保加利亚就能出线的太好局面下主场失利,错失了晋级的大好机会。一年后,坎通纳被任命为法国队队长,但是那次著名的功夫表演而遭到的9个月禁赛却让他直接告别了三年后的法国世界杯。因为雅凯已经决定了自己的球队核心只能是齐达内。

No.6

爱德华兹Duncan Edwards

国籍:英格兰

这位出生于达德利的中场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未成年的时候就和曼联队签约,前途无量的他一直被认为将会率领英格兰在世界杯中披剂斩棘。1955年他上演了自己的国际比赛首秀,但是最终却成为慕尼黑空难中丧生的八名曼联球员中的一位。

No.5

拉什lanRush

国籍:威尔士

拉什因为三件事情而闻名退迩:胡子、进球。还有从未进入过一届大赛的决赛圈。这位威尔士传奇射手跟随利物浦夺得过欧冠,夺得过5次英甲冠军,但是,像他的大多数同胞一样,被剥夺了在世界足球最高舞台上出场的权利。

No.4

维阿George Weah

国籍:利比里亚

在维阿的职业生涯中。获得过世界足球先生、欧洲金球奖、非洲足球先生,跟随巴黎圣日耳曼和AC米兰斩获了多次联赛冠军。然而,他的国际比赛生涯却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维阿为利比里亚足球效力过。执教过,甚至自掏腰包资助过,但是他们孱弱的实力却无助于维阿实现世界杯的梦想。

No.3

吉格斯Ryan Giggs

国籍:威尔士

11次英超冠军、2次欧洲冠军杯冠军、4次足总杯冠军,35岁高龄获得英格兰足球先生,这些都让吉格斯成为英格兰足球历史上斩获荣誉最多的球员。但是,又是那该死的1958年之后便一直空白于大赛历史的威尔士足球,让这个当今足坛的传奇只能在俱乐部赛场上独舞。

No.2

贝斯特GeorgeBest

国籍:北爱尔兰

曼联传奇球星是欧洲金球奖获得者,还在1968年斩获过欧洲冠军杯冠军,但是即便在1964年到1977年间上场过37次,打进9球,他仍然无法率领北爱尔兰打进大赛决赛圈。甚至于1982年世界杯时,时任主帅的比利·宾汉姆还曾经短暂考虑过贝斯特,但当时36岁的贝斯特出神入化的球技已经被女人和酒精熏得变了味。

No.1

迪·斯蒂法诺Alfredo Di Stefano

无缘社会 篇7

《我的叔叔于勒》作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而入选中学课本, 其巧妙的布局构思和突出的对比反衬形成表现主题的两大手段。而主题及其表现手段又集中于文章结尾的“邂逅”部分。历来文学鉴赏品评大同小异, 均认为这一部分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最能集中、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出资本主义的罪恶———菲利普夫妇惟利是图, 嫌贫爱富, 以致六亲不认, 逃避似地主动躲开了于勒。

笔者在此要说的是:虽然菲利普夫妇极力逃避“兄弟相认”的尴尬, 但对结局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更多归功于我们的主人公———于勒。正是他认为兄弟“无缘”才使得“对面不相逢”。

附带说一下, 有部分读者认为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 正是他们截然不同的言行举止, 反映了资本主义的丑恶。笔者只想提个简单问题:为什么《孔乙己》的主人公不是丁举人、《范进中举》的主人公不是胡屠户?同样《我的叔叔于勒》这个题目不是个别的后人臆度而加, 是作者的本意所在, 创作的动机所归。他塑造的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失败者和受害者形象。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泥潭和小职员的小染缸使于勒从小就染上了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恶习, 从而先是受到家庭排斥 (虽然也做过花花公子) , 后遭到社会鄙弃 (虽然也当过便便款爷) 。经济的世界, 金钱的关系, 毁灭了像于勒这样一些没有金钱意识的人的生活, 把他们推进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也扭曲了菲利普这样一些不得不重视金钱的人的心灵, 使他们淡漠了对人的同情、关爱, 变得庸俗自私。

于勒的两起两落, 深受其害、深为失败的同时最大的收获就是生活使他看清了金钱主义的罪恶, 看透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那么, 对于“兄弟邂逅”, 我们试想一下, 于勒是在“回家”, 必然会时刻注意着轮船的航向, 甚至乘客、游人中有无熟悉的面孔 (他们毕竟传递着家乡的讯息) ;而菲利普一家则是在“游玩”, 他们则必然尽兴于山水风光而心无旁骛。另外, 于勒的衣貌神态变化巨大, 而菲利普基本上应是老样子。

有了以上两点比较,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如果菲利普看上于勒一眼就已认出弟弟的80%, 那么, 于勒只要扫上菲利普半眼就能完全认出哥哥的, 并且肯定早在哥哥发现自己之前就已发现哥哥了。这种情况下, 如果于勒有兄弟相认的念头甚至像发现救命稻草一样叫嚷着扑向菲利普, 那可远远不是这对小职员夫妇所能预料得到、提防得住、躲避得开的!

而在此时, 早已落魄的于勒反而变得分外清醒, 他回哈佛尔仅是想落叶归根而绝非寻亲。历经沧桑后洞察世态, 对相对现在自己而言的“有钱哥哥”不作任何企求, 不报丝毫幻想, 这种无望性的失望正是绝望!

秋拍无缘暖风吹 篇8

年北京的冬天似乎比往年要暖和,11月的雪一直没下下来。不过,北京一天天在变冷,与天气一起入冬的还有北京的拍卖市场。随着保利秋拍的落槌,北京各大拍卖行的秋拍落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秋拍成交金额不仅低于春拍,有的甚至低于去年秋拍。

国宝拍了一个亿

12月4号,北京国际饭店的会议中心,北京匡时秋季拍卖会上人头攒动,虽然两天前的雪将北京的温暖一扫而空,但来到这里的人依然热情不减。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持着各种口音,三五成群地讨论拍品价格,拍卖师用他低沉的嗓音在不停地询价。在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渡海三家”的拍卖现场,多幅作品在匡时给出的市场评估价区间成交,成交率低于春拍近现代书画专场93%的成交比例。不仅匡时近现代书画的成交额低于春拍,匡时今年秋拍的总成交额为18亿元,也低于春拍时的20亿元,但比2010年春拍成交金额上涨2.4亿元。

就在上拍之前,匡时多幅作品的起拍价与评估价也被临时调整,这个调整的依据则来源于三周前同一地点的“定调”。11月13日深夜,北京保利拍卖董事长赵旭、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永乐拍卖总经理董军、西泠印社拍卖总经理陆镜清,齐聚嘉德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他们焦急地等待今年秋拍的风向和基调。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竞价,中国拍卖行风向标——嘉德也算交出了一个令同行欣慰的答卷,“大观”专场总成交额依然高达10.73亿元。不过,虽然数件藏品创成交价纪录,但拍卖行的大佬们观察到了市场的新动向——买家对高价藏品的谨慎已经显露出来,拍品的成交率只有68%。

买家的谨慎更明显地反映在成交总额上——2011嘉德秋拍的成交额为38.58亿元,与2011春拍相比,锐减了13亿元。即使抛开拍卖的季节性因素,2011嘉德秋拍的成交金额同比减少2.42亿元。

匡时2011秋拍中最大的亮点——国宝级作品、元代《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虽然最终以1.01亿元(含佣金)成交,但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依然为其感慨“生不逢时”,在他的心目中,这幅作品的价值远远不止于1亿元。

董国强的感叹大概能成为2011秋拍秋意渐浓的佐证之一。2010年拍卖市场上书画贡献了拍卖市场的过半份额,一幅书画过亿元早已不是新闻,然而在今年的秋拍上,买家在面对书画作品时,表现出了更多的理性与冷静,保利秋拍上徐悲鸿的《西湖炊烟》流拍,深负众望。一位资深藏家告诉本刊记者:“秋拍的画便宜了,今年香港拍卖行的春拍上同样价值的画,远远不止这个价钱。”

资本变理性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曾经向本刊记者表示,艺术品需要有实际价值的支撑,因此不能像资本市场一样做艺术品市场。做出这样的呼吁是基于一年前疯狂的艺术品拍卖与艺术品交易所。

伴随大批资本的涌入,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创下了年成交额586亿元的新纪录。由此,《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综合市场基本面,给出了乐观预计——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至少会站在700亿元人民币的大关上,并有可能向1000亿元冲刺,届时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规模将达到3600亿元人民币。

除此以外,“此前一两年艺术品市场呈现出的‘钱多人傻’、‘逢拍品就举牌’等现象太过疯狂,是到了对急功近利之举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台湾著名收藏家、寒舍艺术中心董事长王定乾在上海收藏论坛上表示,今年春拍的形势非常好,无形中将卖家的期望值抬高,以为今年秋拍将延续和再造春拍的辉煌,所以造就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间隔,最后形成了成交率与成交价格走低的局面。

事实上,拍卖市场早先的假拍等各种行为,导致了行业自身冷却与行业操守规范的倒逼需求,它已经形成了对拍卖市场的预期与关注度的减弱。大量民间资本在高价拍品前变得理性起来,不再仅仅追逐传统的书画与瓷器专场,一些过去价格较低、艺术价值较高的偏冷门类,开始为藏家关注。

这是艺术品市场变得成熟的重要表征。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曾在2011秋拍举槌之前就提出:“要重视投资文物古玩杂件等收藏品,特别要重点关注那些目前价位不高、但具有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及历史背景的藏品;近现代尚未被充分挖掘与发现价值的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是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步完善、收藏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近10年来新的市场行情没能全面体现的领域和艺术家及作品应予以关注。”此外,“具有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承载的文物艺术品、工艺艺术品及杂项,如古籍善本、文房、玉器、瓷器、贵金属、稀缺资源及其相关产品。”中国艺术品市场从发育到成熟需要经历一定的阶段,经历一定的洗礼,才能更加成熟和完善。

更宜选精品

相比春拍,秋拍买家对价格显得格外吝惜,有的名作价格甚至倒退了好几年,以起拍价成交的名画在2011秋拍上“并不罕见”,这样的词语在春拍也只能用来形容过亿元拍品。

不过,艺术品市场自身净化与冷却调整的过程,在一些藏家看来确是优胜劣汰,挑选精品的好时机。往年买家对艺术品本身的价值高低并不太敏感,以次充好久而久之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真正有价值的拍品没有上拍。事实上,为筹备2011秋拍,各大拍卖行征集到的好作品“多如牛毛”。以匡时为例,与佛有因——近现代名家佛教题材书画专场中汇集了齐白石、张大千、溥儒、陈少梅、任熊、吴昌硕、王一亭、弘一等艺术价值高、市场认知度高的名家名作,渡海三家的书画专场有溥心畲、黄君璧、张大千,更有荣宝斋旧藏郑板桥巨幅精品《竹石图》,北京故宫旧藏唐伯虎行书《自书诗卷》,等等。

2011嘉德秋拍上拍的重量级作品:齐白石盛期精品《山水册》以1.1亿元起拍,以1.94亿元成交;王翚的《唐人诗意图》手卷以8800万元起拍,以1.265亿元成交;徐悲鸿创作的《九州无事乐耕耘》以1.5亿元起拍,成交金额为2.668亿元。以上三幅精品虽然最终都以亿元成交,竞价幅度均未及2011年春拍的四分之一(2011嘉德春拍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元起拍,最后拍得4.255亿元)。

一位来自浙江的藏家告诉本刊记者:“这样的秋拍才是收藏好东西的时机,没有那么多人跟你争,价格就不会太失真。”

上一篇:服装中极简主义风格下一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