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集群技术综述(精选3篇)
服务器集群技术综述 篇1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关系加以阐述, 分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升集群制造业竞争力和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的互动关联。最后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制造业,竞争力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本分, 它与消费性服务业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生产性服务业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方式给出了自己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也得理解。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 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工程设计、产品维修、通信、物流等。集群制造业是制造业中特殊的单元, 是指特定的产业集群中制造企业, 是产业集群中的主要的构成元素。
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相互作用, 互惠发展。两者的作用机理主要从分工理论、价值链、生物群落理论和共生理论等方面加以探讨。本文通过国内外关文献的综述, 为进一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关系研究概述
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作为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个体, 为了各自的利益, 获得同类共享资源和异类资源互补, 使两者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
1. 生产性服务业提升集群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
Geo指出, 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技术缺陷促使企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必须通过外部购买来实现, 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Grubel和walker、Dnnie1s和Hitchen研究认为, 有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刘志彪指出, 现代生产者服务业是现代制造业竞争力的基本源泉。王保伦研究表明,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地区制造业生产率提高。顾乃华进一步指出, 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越突出,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越有利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唐饪岚认为, 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上海制造业产.附加值具有决定性作用。高传胜研究表明,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能够实现国内其它地区难以实现的集群制造业大量积聚与良好发展, 是由于上海相对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2. 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的互动关联研究
Francois、Diaz指出, 技术变化引起的“垂直分离”促使服务在新的社会地域分工中独立出来, 增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依赖。Hansen认为, 制造企业的生产创新引发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创新, 生产性服务需求又引致制造企业的生产创新。吕政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阶段划分为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探讨不同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陈宪、郑吉昌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分工关系, 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内在联系。于惊涛, 李作志, 苏敬勤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外包共生关系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运用共生理论研究了制造企业与其重要技术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受到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能力、本地中介机构能力、本地技术支持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的影响。唐强荣, 徐学军从生态学共生的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的共生, 建立了“紧密工作”和共生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张长森等从专业分工与服务外包、价值链角度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 可得到两者互动共生关系, 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在研究生产性服务提升集群制造业竞争力方面, 从理论研究到定量的数量研究, 已经有深入的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的互动关联方面, 研究还比较少, 特别是基于共生理论的研究, 基本停留在定量分析阶段。就一步的研究可以从共生理论视角, 研究两者之间协同共生, 进一步探讨两者共生模式的演变, 定量地不同的共生模式下, 哪些因素影响两者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Geo W.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sorting through the externalization debate[J].Growth and Change, 1991 (22) :118-141
[2]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 2006, (5) :47-55
[3]王保伦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7) :11-15
[4]唐钮岚: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11) :64-65
[5]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5, (8) :35-42
[6]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8) :5-12
[7]于惊涛李作志苏敬勤: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外包共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 (4) :117-122
[8]张长森杨振华: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 2010, 41 (3) :71-74
[9]唐强荣徐学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运作管理, 2009, 21 (9) :72-76
服务器集群技术综述 篇2
技术创新一直都是国际竞争的核心话题。在知识信息化的今天,掌握核心技术对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经济水平尤为重要。然而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却存在很多问题,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进行产业聚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附加值低。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了重要的创新联盟战略,从当前国际竞争和国内的企业现状来说,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认识和理解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掌握其运行规律,并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优化。
(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概述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界定,国内外专业学者的看法和见解不一。
国内学者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其他企业形成优势互补,技术资源共享,实现集聚效应,让高精尖的科技和知识资源在产业集群内部扩散。国外专家则表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集群参与者之间发生有效的知识共享和互补,从而产生整体上的创新行为,也是一种集群通过实施激进式创新和改变技术路径来突破路径依赖的能力。
综上,本文将给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如下定义,它是指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协同供应商、顾客、政府、科研院所或其他机构等集群中的各行为主体,由于地域临近而产生创新聚集效应,集群企业之间在竞争的压力下,通过合作、学习等机制,推动创新产生、溢出和扩散的协同创新过程。
(二)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形成路径
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倡导者———政府宏观调控。为了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政府必须充当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制定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降低成本的制度环境。
2.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有力保证———科研机构技术支撑。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由报酬递增模式进入了报酬递减模式,而激活的突破点在于加强产权保护,只有加强产权保护,才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需求。
3. 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加快技术扩散。技术创新本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有限,真正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技术创新扩散。
(三)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模型分析
1.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认为,企业集群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在于:能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使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能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其产生与发展。
2.帕德莫尔的“GEM模型”。帕特卯和吉博森分析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构成三要素六因素。三要素分别是环境、产业和市场,并称之为GEM模型。该模型在是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诊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3.库克的“二系统模型”。库克等对欧洲11 个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从聚集经济、制度学习、联合治理、相近性资本和互动性创新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以及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
4.拉多塞维克的“四要素模型”。拉托塞维克从决定性要素、组织者和联盟三个维度对中东欧的区域创新进行了分析,给出区域创新系统四个决定性要素模型。分别是国家层次、行业层次、区域层面和微观层面要素。该模型指出不同层次要素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影响,并认识到培育企业网络组织者是提高集群创新力的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政府调控的宏观政策方面
Gnyawali(2013)提出,政府对企业创新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往往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在短期内可迅速崛起,这是由于通过政府强大的财政优势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Per Levén (2014)认为,通过以往的研究,政府支持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大的资金支持,使得企业创新投入更大,因此创新的周期会缩短。Bruno S,Silvestre(2014)认为产业的类型不同,所具有的性质也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高端的和低端的产业上面。一般来说,由于高端产业的创新的风险更加大,因此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更努力扮演一个引导者身份。
(二)企业合作的互动交流方面
Michel Ferrary(2011)认为,由于企业地理位置的接近,企业对于彼此都更为熟知,因此这也为企业间的科技信息交流创造了一个的良好的氛围。Ladislav Mura(2012)认为,企业产业集群内部,大中小企业也可以实现很好的互动。此外,中小企业群体内部降低了创新的风险,提高了企业间的关系和信任程度。Babkin Alexander(2013),基于实地考察研究,欧洲著名的高新产业区就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由于企业之间更加注重合作和信息科技资源的交流,在短短的时间内Sophia- Antipolis就从不具备科技创新因素的区域发展为高新区,这也说明了产业集群内部相互的交流和互动对于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
(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方面
Natália Barbosa(2011)认为,高效和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将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这就催生了大批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从事新技术研发(1)。Jan Fagerberg(2012)认为,科研机构提供的知识和科技资源,为企业寻找到了创新点,同时也减少很多在基础知识方面的不必要的研究,这主要是由高校及其科研机构提供,企业只需对基础知识进行市场化的在加工(2)。Stéphane Robin(2013)认为,科研机构拥有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可通过创办独资子公司或者在咨询公司中技术入股的形式满足企业和政府在技术、管理领域旺盛的咨询需求(3)。
(四)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方面
Blandine Laperche(2011)认为,产业集群企业间的科技资源的交流机制,使得已不再先进的科技资源得以更新升级, 从而促成新的创新点。 Arash Azadegan(2011)认为,在企业的创新绩效方面,产业集群具有更加高效的优势,因为集群内部各企业间技术人才的跨学科交流以及人员合理流动,使集群内部技术人才的创造积极性高于其他非集群内部的企业。Sverre(2014)探讨了集群与创新的关系:第一,竞争促进了创新,这是企业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结果。第二,市场需求促使企业和顾客的交流更多。第三,集群内部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集群所在区域一般来说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政府调控的宏观政策方面
王春晖(2012)认为,为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政府可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制度为其提供灵感和方向;为了给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应加大对市场行为的规范。李瑞茜(2013)认为,政府补贴的研发经费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更能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刘同山(2014)认为,政府应着力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税后减免和抵消政策,有利于使企业成为市场创新的主体。
(二)企业合作的互动交流方面
杜靖(2012)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犹如一个三环模型:内环,主要包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中环是企业自身的预期收益,最外部是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三环紧紧相连,它们的综合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立体空间。赵烨(2013)认为,技术创新能降低企业生产某种物品的成本,并提高质量,可以扩大其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益。蔡新蕾(2014)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旨在通过企业自主创新使其成为创新的主体。
(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方面
蒋天颖(2012)认为,作为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主体,科研机构在经济创新活动中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它是企业最基础知识的源泉,也是企业进行市场拓展的基石(4)。郝凤军(2013)认为,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并且在日益重视创新的时代,更应该加快产学研的一体化进程(5)。陈恒(2014)认为,企业应该和科研机构之间实现有效的沟通,从而实现自身有限的资源信息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扩展。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良好有利的知识环境,真正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技术收益率(6)。
(四)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方面
刘芹(2012)认为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间日渐加剧的竞争为企业提供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氛围,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企业内部间加强了合作,从而实现了一定的研究经费和获取知识的所需经费的节省,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利于各方的。姚一倩(2013)认为,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交流,使企业在一些重要的信息和科技资源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创新等。企业间可以发挥各自企业的技术优势,从而实现了技术互享和技术交流。康秀梅(2014)认为,产业集群,具体表现在企业所需的资源共享,市场效率的提高,产业集群带来的外部成本的减少,以及合理的优惠的政策支持。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展望
(一)国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目前,国外形成的产业集群在整个世界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著名的高新技术区也因此发展起来,在世界高级技术产品的板块,这些集群所占有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还是比较可观的。但随着产业集群的深入研究,新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使得目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竞争的加剧是否会促使专门化公司占有上风还是综合公司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可能存在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问题。总之,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还是较为深入和广泛的,我国因研究较晚,目前市场化还在进一步的改革之中,因此很多实践还是借鉴国外理论。此外,国外的研究更着重结合本国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其研究的结论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以及每个阶段发展的特点方面,可给予国内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很好的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的评述
综上,国内学者们对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进行了不少探讨。主要设计到产业集群的形成、扩散与溢出机制、创新模式以及能力评价等。大部分研究都对产业集群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予以了高度肯定。然而所有这些研究,更多地是从不同视角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理论与时间问题以及产业集群创新的各种影响因素,很少涉及到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系统本身的研究。但是目前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给本文的研究写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研究展望
国内对于产业集群的创新的研究比较迟,至此也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化概念,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基本归纳如下:
1.以研究的内容入手,这是研究的本质。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的概念组成,以及企业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对于产业集群的路径研究涉及较少,对于动力机制的演化进程也极少涉猎,这也就造成了研究的不彻底,因此所得结论当然不太全面,因此扩大研究范畴,全面分析是今后研究所需要的。
2.研究切入点方面,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的动态化的研究过程,因此每一次对于问题的深入研究仅仅是一部分。但是由于学者受自身学术背景的限制,在本专业研究较深而其他的领域则较少触及。这也是目前结论尚不准确的一个关键原因。因此有必要从全盘考虑,统筹全局进行更加整体化的分析。
3.在研究的方法上,以社会学和管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的学者居多,有的借鉴了工科的研究方法。这些归纳起来,其中前者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归纳总结,而后者则倾向于性质方面,因此有必要从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使得问题的结论更明朗。
五、结论
对国内外的经典的评书和研究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得到了如下结论: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宏观调控是最基本的力量,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而科研机构的支持是最好的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融合。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突破,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源头作用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辐射作用。
3.从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涉及的范围来看,我国技术创新研究基本上有三个角度,即经济学的、管理学和技术哲学的研究,前两者构成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主流。此外,学者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应该从更广阔的方面进行考虑,不能局限于自己学术背景,从而得到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立体化的结论。
注释
1Natália Barbosa,Ana Paula Faria.Innovation across Europe:H ow important are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J].R esearch Policy,2011,40(9):1157-1169.
2Jan Fagerberg,Morten Fosaas,Koson Sapprasert.Innovation:Exploring the knowledge base[J].R esearch Policy,2012,41(7):1132-1153.
3Stéphane Robin,Torben Schubert,Cooperation with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success in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France and Germany[J].R esearch Policy,2013,42(1):149-166.
4蒋天颖,孙伟.网络位置、技术学习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基于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实证考察[J].经济地理,2012,32(7):87-92.
5郝凤军.基于持续性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12-25.
服务器集群技术综述 篇3
1 流媒体负载均衡的原理
流媒体负载均衡是对分散的多个流媒体服务器进行集中管理的技术手段。流媒体负载均衡按一定的条件将流媒体服务器划分成组,组中每台服务器可以是对等的,也可以是分级的,但是都可以单独对外提供服务而无需其他服务器的辅助。
负载均衡设备对集群服务器进行健康检测(性能检测),确保集群中每台服务器都能单独接受用户请求,否则将其退出集群;然后按照一定的均衡算法,将流媒体请求定向到指定的服务器上,受分配的服务器独立地回应客户的请求[2]。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只需记住1台服务器,即虚拟服务器,但其数据流能够被负载均衡器灵活地均衡到所有的服务。流媒体负载均衡实现原理图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基于流媒体负载均衡技术的服务器集群平台至少可以实现以下两个功能:①运行功能,通过负载均衡可以集群多个流媒体服务器共同完成众多流媒体服务请求;②维护功能,通过健康检测可以对多个流媒体服务器进行集中监控和维护。
2 硬件实现的设备连接方式
负载均衡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软件实现是指在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上安装应用程序来实现负载均衡;硬件实现是指在服务器和互联网间安装负载均衡设备。硬件实现相比软件实现整体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加上多样化的负载均衡策略,智能化的流量管理,可达到最佳的负载均衡需求。采用硬件方式实现的流媒体负载均衡,实施前需确定负载均衡设备连接方式。经调研,负载均衡连接方式主要有直连和旁连两种。
2.1 直连方式
直连方式是指所有流媒体服务器连接到负载均衡设备上,负载均衡设备再连接到交换机上并接入互联网。直连方式的设备连接及其数据流量走向如图2所示。
直连方式中,客户端数据首先经过负载均衡设备,负载均衡设备按均衡算法将数据传达到后台服务器,服务器响应请求并将数据返回给负载均衡设备,负载均衡设备接收到服务器数据后,再将数据传输给客户端。直连方式的数据交互过程如图3所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直连方式的每次数据交互都必须经过负载均衡设备,缺乏灵活性,数据时延较大;且该连接方式存在安全瓶颈,一旦负载均衡设备的网络链路中断,则所有服务器也会随之退出平台。
2.2 旁连方式
旁连方式是指将负载均衡设备及流媒体服务器一同连接到交换机上并接入互联网。旁连方式的设备连接及其数据流量走向如图4所示。
旁连方式中客户端想要接收流媒体服务时,则访问负载均衡器虚拟IP地址。负载均衡器按预先设定的规则进行信息分析,并依据一定的算法确定应该分配给哪一台服务器。然后请求服务的客户端被要求重定向到指定的流媒体服务器,最后客户端绕过负载均衡设备直接与指定的流媒体服务器建立连接,接收流媒体服。整个数据交互过程如图5所示。
根据旁连方式的工作过程,可以得出此连接方式有如下优点。
(1)增加了网络的灵活性。特定条件下如需对指定的某台服务器进行登录管理,只要通过授权获知其IP,即可直接登录,而不受负载均衡的分配。同时,一些特殊的应用,也可在核心交换机上采用策略路由的方式指向特定的网络设备。动静态分配相结合,大大增加了集群平台的灵活性。
(2)提高了网络整体的可靠性。采用旁连方式后,如果负载均衡设备出现问题,访问客户端可通过获知备用IP (流媒体服务器的真实地址)绕过负载均衡设备直接访问流媒体服务器,而不会对整个业务系统造成影响。
(3)提高了网络通信的有效性。旁连方式中,客户端重定向到指定的流媒体服务器后,此后的数据交互不再经过负载均衡设备,大大减短了流媒体数据时延。
(4)施工维护简单。如果对原没有负载均衡技术的系统进行负载均衡技术改造,那么,在直连情况下,服务器的IP地址、网络结构都要作调整(将服务器调到负载均衡后端),同时相关联的应用也要改动,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才能上线运行;然而,在旁连模式下,原有系统(包括网络结构)基本不需要作任何改动,故前者对系统改动较大,后者则改动较小。
根据以上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该服务器集群平台采用旁连方式比较合适。
3 健康检测
为了防止客户端被均衡到故障流媒体服务器上,我们需对流媒体服务器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即负载均衡设备模拟客户端向流媒体服务器发送数据请求,若流媒体服务器能够在规定时间实现握手回应,则将其保留在集群中,否则退出;这个过程对所有流媒体服务器是不断轮询地进行的,从而保证对服务器的检测是实时的。
流媒体服务器健康检测流程如图6所示。
由于负载均衡器对流媒体服务器的检测是实时的,且能够显示出当前服务器的性能状况,给设备运维人员提供了有效的监测手段。
4 均衡算法及其实现方法[3,4,5]
负载均衡设备可以提供多种灵活的均衡算法,将数据流有效地转发到它所连接的服务器群。此系统设计中,负载均衡采用轮询+优先权的均衡算法。
4.1 轮询(Round Robin)
轮询(Round Robin)即将请求顺序循环地连接给每个服务器;在轮询算法下,集群中的服务器都是对等的而没有主次之分,服务器被分配到客户请求的事件是等概率的。
轮询算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基本不需要策略设置,且对每台服务器都能实时利用。但是轮询算法不利于对集群中的服务器使用进行规划和掌握。在具体实现中,负载均衡一般避免这种算法;而健康检测往往采用这种算法,对所有服务器循环地进行检测,保证对每台服务器都能实时监控和管理。
4.2 优先权(Priority)
优先权(Priority)即给服务器分组,给每个组定义优先权,流媒体负载均衡设备将用户的请求分配给优先级最高的服务器组;当最高优先级别的组中所有服务器都不能再接受请求时,流媒体负载均衡设备才将请求送给次优先级的服务器组。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为用户提供一种热备份的方式。
优先权算法的特点是可以通过设定优先级对集群中的服务器使用方案先期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避免了盲目性;故在负载均衡中普遍采用这种算法。
为了实现优先权算法,必须先制定优先权策略,即分级的依据。根据企业通信设备属地化运维和双重化配置的特点,该服务器集群平台中,我们采用属地优先+主用优先的策略。
属地优先指客户请求优先分配给客户端所在地市的服务器组;主用优先指客户请求优先分配给指定的主用服务器。两者相结合,则客户请求会优先分配给客户端所在地市的服务器组中的主用服务器。
为了具体实现属地优先+主用优先的策略,在负载均衡器中对集群里要对所有的流媒体服务器先进行分组分级的配置。分组是将所有流媒体服务器按一定规则分组,具体实现是将同属同一地市公司的流媒体服务器合成一组;分级是进一步将组中的主用流媒体服务器设为高优先级,备用流媒体服务器设为低优先级。分组分级能将所有服务器进行有效整合,防止当某一组合成员无一正常运行时,可及时跳转到优先级相对较低组合成员上,保证客户端都能有效访问服务器。
负载均衡器具体配置中将各地区客户端所分配IP地址范围写入各自命名数据库内,数据库命名规则为各地区拼音首字母,例如江苏省公司用“JS”、南京地市公司用“NJ”,代表了相应的IP地址范围。然后为各组中的流媒体服务器设置优先级标识,主用赋予高优先级标识,备用赋予低优先级标识。
服务启动后,客户端访问集群服务器虚拟地址,负载均衡获取客户端IP地址信息,然后与数据库地址表比较,找到客户端IP所属市公司流媒体服务器组。确定所在分组后,进一步按照优先权的算法挑选优先级最高的流媒体服务器,然后按轮询的方式,顺序循环对组中服务器先健康检测,一旦满足性能要求则选中。若本地的流媒体服务器组都不能接受请求,则进一步将客户端请求依优先级别分配给省公司和其他地市公司的服务器组。
“属地优先”的重要代码如下:
(1)提高了流媒体服务的可靠性。负载均衡将分散的多个流媒体服务器组合成强大的服务器组,可以保证长期不间断地承载大量的服务请求。
(2)提高了流媒体服务的有效性。全省区域的用户在请求流媒体服务时,一般都只需要使用负载均衡虚拟IP地址,即可按均衡方式访问全省的服务器群,增强了访问有效性。
(3)提高了流媒体服务器的可控度。负载均衡提供了对流媒体服务器的监控手段——健康检测,运维人员可依据检测结果判断服务器正常与否,从而为状态检修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电力通信数据网日益扩充,各类新业务不断涌现,通信数据量越来越庞大,对通信资源必须采取恰当合理的调度分配,才能确保通信网各类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5 总结与展望
在江苏省电力公司部署一套负载均衡系统,在不对现有广域信息网设备进行改造、调整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全省流媒体服务器负载均衡,节省了设备投资和运维费用。通过负载均衡系统将省、市公司所有流媒体服务器资源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网络直播会议系统的并发用户数,从而为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各项会议精神能准确、迅速地直接传达到每位电力员工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通信通道。在近2个月的试运行过程中,员工反映流媒体客户端访问流畅,流媒体服务器运行正常无堵塞,满足了实际调度运行需要。
总结该流媒体服务器集群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参考文献
[1]罗云峰,朱秋萍.流媒体通信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数据通信,2002,4(6):70-73.
[2]龙著乾.流媒体服务器集群的负载均衡研究[J].软件,2013,34(4):62-64.
[3]罗拥军,李晓乐,孙如祥.负载均衡算法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3):134-135.
[4]戴艺,苏金树,孙志刚.基于流映射的负载均衡调度算法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2,35(2):218-228.
【服务器集群技术综述】推荐阅读:
服务器集群技术10-17
空间位置信息服务(LBS)技术与应用综述05-18
集群文件服务器07-16
教程:三万元搭建Linux服务器集群05-25
卫生服务综述05-15
公共文化服务综述09-22
Web服务演化综述06-22
养老服务业文献综述08-14
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综述05-11
服务器群集技术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