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法探索

2024-11-04

教学法探索(共12篇)

教学法探索 篇1

大学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往都是给学生灌输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知识、应付一级考试;由于在初高中的信息课课程内容逐渐增加, 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 这些知识显得有点陈旧。但有些地区由于师资、设备等因素, 却不能给高中学生更多的信息知识铺垫;这样, 大学新生的信息运用水平参差不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就造成差生吃不下, 优生吃不饱、不愿上课的情况。

为了提升学生素质, 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效果, 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尖端学生脱颖而出, 笔者考虑了名为探索点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探索能力的考核。

1 探索点规则

(1) 老师讲解背景知识, 给学生探索。

(2) 学生可以看书、看练习、上网找资料、图书馆看书、买书、拍脑袋找灵感。就是不能和同学互相询问, 因为, 毕业后, 同学们各奔东西找不到人, 过多询问的话还有可能会涉及公司机密。这样的环境, 和以后工作环境差不多的。

(3) 解决探索问题后, 提交结果, 教师将结果正确的, 提交速度为前10的学生记录下来。

(4) 期末, 有两次进入前10名的同学, 探索力评价A, 一次给B, 其他给C。如果学生的速度相近, 说明大家都有进步。评分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5) 探索点用清晰的词语表示。

(6) 设置时间, 我们选择Excel课程开始布置探索点, 因为这个时间段, 学生们都有了些计算机操作的铺垫, 会上网查资料了。

2 探索点示例

(1) 等比数列。在讲解等差数列填充、工作日填充后, 请同学们探索等比数列填充 (这题是学会难的操作, 探索容易的操作) 。

(2) 锁定单元格, 演示已锁定单元格不能选择的功能, 请同学们探索如何锁定单元格。

(3) 讲解sum、count、if、实验8的vlookup函数用法, 变换表格, 探索新表格vlookup的修改使用 (模仿和变通) 。

(4) 讲解分类汇总, 请同学们探索数据透视表 (学会了容易的操作, 探索难的, 书上有透视表的做法) 。

(5) 宏的探索, 请同学们探索一个简单的宏。宏在课本里没有, 做出来的同学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建议探索出来的同学给予高分。

笔者先试这五个探索点, 学生们还比较踊跃。

3 探索点和普通的交作业时间点的差别

(1) 作业是可以重复修改的, 时间点乱。探索点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次序, 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要快。

(2) 作业题目多, 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也多, 不容易找到相关点, 也就是给学生用作业题做起探索的话遇到其他的知识点干涉多。

(3) 探索点得到的结果, 设计好的话一目了然, 做好了, 结果一看就知道是对是错。比如, 等比数列, 看最后一个数, 看一眼大致的行数, 就知道学生做的答案是否正确。

4 探索点的历史由来

(1) 探索点有比较容易的, 这些也是笔者以前在学电脑的时候, 碰到的, 以后自己解决了的问题。笔者把这些场景, 在课堂再现, 相信学生也有超越我们的智慧。

(2) 这也像我们数学的附加题, 真正考验学生的能力。

(3) 探索点基本上不是上课中几分钟可以做完的, 要同学们在课后查资料、自我提高的, 所以需要提前布置, 课堂上看结果。这样, 也是看学生的课后自我提高的能力和毅力。

5 给学生提示

探索点, 做不出来, 那就给提示, 像嵌套vlookup的用法, 就给出一层vlookup的提示, 然后提示, 是该函数的嵌套, 但同学们还是做不出来。再请先做请假天数和迟到天数, 看看做了之后有没灵感。尽量提示, 看看同学们做不做得出来;直接告知的话, 探索点就废了。

6 探索点的时间问题

学生机的时间不统一, 交探索点的时间点很重要。笔者想有两种解决方案:

(1) 在做探索点前, 要求学生校准Internet时间 (在屏幕右下角操作) , 停在时间窗统一检查。但学生擅自更改时间不能避免, 并且对机房网速、电脑响应速度要求较高。这个方法没有采用。

(2) 开始做探索点时清空极域电子教室的日志窗, 待交完探索点就复制日志信息, 存入文本文件中。以后写个程序, 读取该文件中的电脑名、读取所提交文件电脑名和学生姓名信息, 排出正确次序。这个程序已经编好了, 可以正确运行。

7 探索点教学也有缺点

笔者在不同专业试用了探索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做得较好、兴趣较大;非计算机相关的学生普遍较差、不易理解。

探索点的运作还需改进, 使之变得更好、更易于接受。

8 探索点的进一步想法

探索点提前做完、做完期末试卷;或者考过全国计算机一级, 演示探索点给老师看了, 经审核, 可以免修计算机基础课。这样, 年轻的电脑高手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探索点的方法也可以在其他课程中使用, 用课程里的专有名词做探索点。

摘要:针对大学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实施多年;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暴露出不少问题。许多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改革很早就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 笔者找到了一些方法, 探索点教学法是其中之一。文章介绍了探索点的规则、示例、差别、由来、提示的要求、登分的时间问题、目前发现的缺点和进一步推广的设想。

关键词:探索点,计算机教学,基础课

参考文献

[1]夏建军, 赖每, 陈雄章.创新发展思维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之路[J].广西日报, 2013, 6, (25) :10.

[2]苏一丹, 贾历程.书院教学模式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大学教育, 2012, (11) :14.

[3]柳永念.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1, (24) :41.

[4]管卫利.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品牌 (理论月刊) , 2011, (4) :75.

教学法探索 篇2

摘要: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全世界已经明确提出了数百种教学策略。在这里的许多教学策略中,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被放在课堂教学指南中来创建教学情境。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营造更加热烈的课堂氛围。本文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初中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结合多年的初中生物一线教学实践和两年的对照实验教学,运用对照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施基础,以及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进行了精心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学程序

(一)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探索——以“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为例

1.教材分析

人教版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两个二级主题,意在让学生达到具体的内容标准的同时,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对水的依赖,并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认识水域环境直接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乃至种群的生存产生影响,由此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周边的环境并保护环境。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明两栖动物的繁殖和发育过程。发展趋势:协作与沟通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和解决信息内容的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独立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并在老师的特定指导下选择多种研究方法,例如现场调查,社会调查和问卷调查。在早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同一小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总结了报告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了报告,并与所有学生进行了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两栖动物的生存状况,训练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了解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趋势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理念,自信,激情和感激之情,并用自己的爱心创造幸福的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举例说明两栖动物的繁殖和发育过程,让学生反思并培养对生命的热爱;了解增长和发展的定义;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难点

说明两栖动物发育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两栖动物的生殖生长和发育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4.本课中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收集与分析资料法

5.教学前的准备活动

(1)教师活动

①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环境污染与生物关系的资料;

②准备好上课用的各种摄影照片、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自学问题卡片、课堂和课外应用探究实验题等。

(2)学生活动:通过实践收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关系的相关资料。

6.教学过程

(1)第1环节:引入本课

教师活动:关于两栖动物你了解多少?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发言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2)第2环节:明示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给出本节教学目标

学生活动:学生读懂本节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学生明了本节教学目标课堂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3)第3环节:青蛙的生殖与发育

教师活动:展示青蛙的生殖与发育的自学问题卡片,要求学生抽取卡片;播放青蛙发育过程的视频;小结青蛙的生殖与发育的内容。

学生活动:抽取自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自学问题答案。

设计意图:“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即易错点。

(4)第4环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教师活动:设问: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汇报各自收集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相关资料;并树立主动去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生物意识!体会生物圈每一位成员的平等地位。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调查法”,直击本节难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即易错点,并提高了实践能力。

(5)第5环节:课堂巩固

教师活动:展示习题与点评。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与交流。

设计意图: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且习题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强。

(6)第6环节: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与课后参与实践

教师活动:发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拟订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并参与到学生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活动:全班同学与教师一起参与此次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分析、讨论

从上述例子可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探索式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以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认识规律训练学生。

2.教师提出问题和创设问题的清景。这有助于引起的学生学习和兴趣,调动

他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按计划有目的地去认识事物。

3.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积极展开思维。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归纳和自学能力。

4.在讨论和解决问题以及评价过程中,鼓励和允许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或得出不同结果。这有助于形成一种生气蓬勃的课堂教学气氛。

5.更主要的是探索式教学方法把传授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获

得知识的能力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以启发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二、建议

(一)教师要胜任探究式教学,应加强自我学习

探究式教学相比传统教学,课堂的生成性具有不确定性即课堂的灵活性强。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只有做到了知识“海量”,并具备了较强的自身素养,才能充分发挥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导学”作用。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正因为是对探究式教学的不胜任,所以对探究式教学釆取逃避的态度。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我的学习,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探究式教学。

(二)一线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评价研究

从选题开始,“如何评价研究的效果?”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其实质是探究式教学的评价体系尚未成型。日常教学中教学评价能折射教学的成败,传统的纸笔测试已无法满足探究式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每一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都应有自己的教学评价体系。如能建立一套科学的探究式教学评价体系,就能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评价研究,为探究式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教学法探索 篇3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得从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因素分析说起。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学生学生在课间和同学交谈时可谓无话不谈,而在课堂中却常常表现得“默默无闻”,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是其畏惧心理所致。其次,尽管有一些学生想说,但因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表达材料不够丰富,学生也找不到话说,加之在“说”的方法上缺失,不知道怎么说,导致学生的口语交际变成空白。最后,因语文教学中课后练习一般以练习册、教辅等书面作业为主,缺少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没有机会说,口语表达也就成为空谈。结合以上实际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需让学生在敢说的基础上想说,掌握方法后会说,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能说,这样才会更加有效。

一、创设和谐情境,让学生敢说

学生在课堂中不敢说、怕说,其实更多是有心理障碍,因为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习惯了被动地听教师讲的模式,要让他们开口说,首先需要他们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而要让学生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和谐的交际情境就不可或缺。

1以鼓励为主

要创设和谐的交际情境,教师首先要懂得鼓励学生,让学生能突破心理防线,敢开口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打断。以七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以“谈谈你心中的文学”为话题引导学生说说对文学的理解。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文学在他们心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故而学生表达起来也只能是三言两语。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可以问问学生“喜欢哪些文章,为什么喜欢”,以此进行引导,让学生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去感受文学,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话匣子。

2引入生活情境

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来引导学生开口说。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例,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以话题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这不仅可顺利地引入新文章的阅读,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以七年级下魏巍《我的老师》的教学为例,教学之初,教师先以“说说你最难忘的一位老师”为话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老师,在表达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丰富交际材料,让学生想说

学生敢说了,但如果缺少口语表达的材料,学生依然“找不到话说”。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口语交际的材料,为学生口语表达奠定基础。应该说,语文是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来丰富语言交际材料,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1改变教学方法

要注重改革口语教学方法,由此来丰富材料。就传统口语交际教学而言,教师基本延续了“照本宣科”的模式,多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了解口语表达核心知识点,然后就以“自由活动”来代替实践活动。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所获得的材料只有教材,枯燥而单调。相反,如果教师能结合生活来丰富交际材料,让学生从丰富的材料或活动中汲取表达的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以《话须形象才动人》的教学为例,教师先以“你比我猜”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出话说形象的作用,然后以“连词成句”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在表达中渗透“话形象动人”的巧门,接着提供一些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最后再以“介绍家乡的一种小吃”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达材料,交流起来也会“如鱼得水”。

2注重实际运用

要注重在口语教学中拓展应用来丰富口语交际的材料。以七年级下《劝告》口语交际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基础上采用讨论法初步理解劝告的技巧后,通过网络材料来呈现“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和“使用不规范汉字”等现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这些现象,提出劝告的意见。然后组织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对此,学生兴趣浓厚,通过表演后的总结,较好地掌握了劝告的技巧,促进了目标的达成,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会说

“会”实质上是一种方法,即在口语交际中如何根据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调节好语速、语调、语序等。要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技巧,在课堂中还要注重多从方法上进行引导。

1合作探究式

注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口语交际的技巧。以《当一次主持人》的口语交际教学为例,教师先以十一国庆节学校的活动为情境,引导学生来设计开场白,在这个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然后就小组间的开场白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析优劣,总结出开场白的要领。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是一种实践能力。接着教师呈现出节目单,引导学生根据节目单来编串联词,并引导学生模拟主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技能培养。应该说,提倡探究式的口语交际教学,可较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口语表达方法。

2实际代入式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学生向老师告状要说,怎么说,让学生说清楚谁在哪怎么样。学生捡了东西,交给老师时,该怎么说,也是要说清楚谁在哪儿捡了什么东西。尤其是量词要用对,还要说出这个东西的形状、颜色、用途等等。与此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开展“每日新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而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如针对班级中上网现象严重而组织开展“上网利弊”辩论活动等。

教学法探索 篇4

1 设立实验对照

一个成功的实验, 通常情况下必须有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并且排除其他干扰情况, 这样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 起到验证理论或探索未知的实际作用。很多学生及少数教师不重视实验对照的设立, 尤其是阴性实验对照的设立, 只注重实验结果本身, 这对于因为实验操作失误导致的失败很难进行分析。通过强调实验中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的设立, 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实验中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实验意义的分析, 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设立实验对照意义的理解。

2 强化实验设计教学

学生通过对理论课的学习, 初步掌握了细菌的分布规律和消毒灭菌的方法, 因此在“细菌的分布与消毒”实验中, 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科研, 不懂得什么叫实验设计, 因此, 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恰当调整实验难度。教师应先介绍本次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 如无菌固体平板培养基、抗生素药纸片、各种消毒液和菌种等, 然后设置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比如学生学习了微生物学的总论, 知道了细菌的分布规律 (细菌不但在空气、水、物体表面等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在人体的皮肤上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大量存在) 后, 请学生设计实验1:如何证明空气中有细菌存在?如何证明人体皮肤表面有细菌存在?在进行输液注射、手术等医疗操作时, 需要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 防止感染发生, 那么消毒剂到底有没有杀菌作用?请学生设计实验2:如何证明消毒剂具有杀菌作用?皮肤经过消毒剂消毒后是否达到无菌的目标?对于空气中的细菌通常采用紫外线照射方法进行杀菌, 那么紫外线照射后是否把空气中的细菌杀死了?请学生设计实验3:如何证明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在生活中经常会因为感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在夏秋季节经常会因为饮食不洁引起肠道感染, 这些感染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杀菌治疗, 那么抗生素到底能否杀菌, 哪些细菌对哪些抗生素敏感?请学生设计实验4:如何证明抗生素具有杀菌作用?如何证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杀菌作用不同?针对以上每个实验给学生10~15分钟时间, 让学生进行讨论, 每个实验小组重点负责一个实验的设计, 讨论后选出学生代表, 到讲台上以准教师的身份给其他学生讲解实验设计思路, 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给予适当引导, 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由该学生代表在讲台上进行操作演示。操作完成后, 再由其他学生指出其操作错误之处。实验设计、讲解、操作演示的过程,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使其了解了自己的不足,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实验设计, 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实验设计的含义与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不但为其今后的科研打下基础, 同时也为其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创新性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注重对实验结果与实验过程的分析

笔者在多年传统验证式实验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是一个薄弱环节。实验操作完成后, 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描述, 通常都是很简单的, 没有做出深入分析。为了强化对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我们把渐进性探索式实验教学的思路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同时选择一些实验结果观察分析难度较大的实验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细菌学实验中, “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实验操作比较容易, 但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比较难, 在这一单元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上。在实验课的开始,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肠道杆菌分离鉴定程序和原理、实验操作和对结果的观察分析方法。然后将实验所需要的培养基和5种待鉴定的实验菌种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经过精心编号后分发给学生, 通常每个实验组的菌种编号都不同, 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照搬其他学生的实验分析。实验要求以每个实验小组为单位, 实验完成后, 通过实验小组成员的观察、讨论和分析, 判断出每个编号的待检菌种是哪种细菌, 然后向教师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判断情况, 指出学生在分析中的不足之处, 将其课堂表现记入实验课的课堂成绩中。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分发给学生的菌种是未知菌种, 学生只有操作正确且充分掌握实验结果观察分析的要领, 才能对5种未知肠道杆菌进行鉴定, 如果操作有误, 就会增加实验分析的难度, 同时每个实验组菌种的顺序编号又不同, 学生只能在实验组内部独立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对实验意义的讨论

笔者在多年的实验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对实验意义的理解很模糊, 在写实验报告时不知道如何表述。针对过去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每个实验单元的实验教学中加强了对实验意义的探讨。如对细菌革兰染色临床实际意义的分析, 就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意义讨论。通过对实验意义的强化教学, 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充分, 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5 实验报告的要求

要求学生首先回忆自己所做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结果, 然后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和实验意义的讨论等几项内容。对于实验材料, 要求学生写出主要的即可, 不一定很全, 重点要放在对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上。在此过程中, 要避免实验报告的抄袭和应付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实验报告怎么写, 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懒惰, 不愿意动脑动手。针对实验报告的抄袭现象, 我们在实验课结束前的几分钟内, 把实验报告的题目、要求写在黑板上, 向学生逐一说明, 让学生充分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和内容要领, 对于每项内容应该如何写, 教师逐一进行详细说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部分,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 根据自己的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分析书写。在一个实验组中, 如果有2份实验报告的形式、内容完全一样, 则将其实验报告成绩判为不及格。通过几年的实践, 学生实验报告的抄袭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微生物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观,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涉及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低年级的学生, 操作最多的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 如何从验证性实验教学过渡到渐进性探索式实验教学, 需要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并实践。渐进性探索式实验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框架和现有的物质基础上。恰当地设置实验难度, 渐进性地实施探索式实验教学, 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从验证性实验过渡到探索式实验, 最终掌握探索式实验的方法, 逐步达到能自主设计实验,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蒉

摘要:介绍渐进性探索式实验教学法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探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篇5

本课教学,我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的作用,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

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所以我在引入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想知道宇宙的问题先写出来。还特别培养学生保护知识权的意识,要求把资料的来源在电子记录卡复制下来。

在认识宇宙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资料给学生视觉冲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宇宙的迷人,宇宙的神奇,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一系列数字,震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宇宙的浩瀚无边。除了教材中介绍的“银河系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发现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这些资料外,又补充了一些前两节课星空教学中提到过的星座距离地球的距离,如天鹰座的牛郎星距离地球16光年,天琴座的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这两颗星之间也距离16光年。学生听了感到无比惊讶,没有想到看上去近在咫尺的星星相隔却是如此遥远,一下子深深感受到太阳系的渺小,宇宙的辽阔无边。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懈努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更重点介绍了中国对世界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以及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于中国发射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嫦娥一号”的事情有所知,但了解并不多,结合此次教学,通过大量文字、图片、视频让学生重温中国探索宇宙的巨大成就,并展望未来,了解中国将在今年发射“神舟七号”,将首次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课后,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探索宇宙的历程以及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初中英语兴趣教学法探索 篇6

关键词:拓展方法;情境创设;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22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102

初中是对小学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有很多学生学习的意识和方法还停留在小学的“无紧张感”状态,他们的学习意识不够端正,玩还是放在第一位。因此,教师的上课方法、授课态度,以及学习的氛围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极为重要。

一、拓展授课方法,力求新颖授课

当今的教育模式要符合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除了钻研教材,授课之外,还要有新颖的授课方法。现在初中生的思维和从前不同,他们敢于探索、敢于想象。并且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他们有了很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抓住这些特征,采用多样、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单词的时候,可用多媒体将单词巧妙地变形,如讲解mouse,教师可以放几张卡通老鼠的图片进行变形,这样,学生在学习单词的时候,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起来,通过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愉快,轻松地进行学习。

新颖的授课方法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上为基础。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语言类科学,它只有不断使用才能发挥其价值。所以教师可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让英语更加符合他们的“口味”,这便是新颖授课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有的学生喜欢看足球,教师组织给他们观看一场足球比赛的经典英文解说,然后分析其中的句子或是口语化的句型。或者还可以进行“谁更了解足球”的比赛,看谁知道更多的相关英语单词。这样的兴趣化教学能够让学生转变对英语枯燥的印象,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引入到有趣味的学习当中,让英语课堂更加活跃。

二、巧设情境,艺术结合教学

将艺术融入到初中英语课堂是新的教学方法,通过科技媒体很容易做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画、情景、音乐辅助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还原情境,通过原声对话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让学生在了解生活的同时,学会英语知识,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此外,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英语美文,通过多媒体,结合背景音乐,有感情的诵读文章,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对英语口语的有更深刻的认知。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和学生互动、游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斗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英语的话剧表演。因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表演欲望,希望去体会不一样的人生,英语教师如果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实现这个愿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一举两得。在英语话剧表演当中,除了能记住英语台词,了解故事内容,还能懂得英语文化。因为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很大不同,而且在话剧当中,自然选择的是本土文化。所以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英语句型之外,还要融入口语化的英语文化,在一些肢体动作上也尽量贴近西方文化。这样的一种文化熏陶,更加利于学生学习英语,对英语了解更加透彻。

三、听说读写,综合发展英语能力

目前初中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考试形式,也就是说重视“听和写”的能力,作为一门语言,“听说读写”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成分。因此,在新时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重视“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没有字幕的短视频,让学生猜测故事发生了什么,然后再播放有字幕的视频,进行进一步确定,最后是汉语翻译,分析自己哪里出现了错误。如果视频不方便,可以在课下听英语故事,或者是英语歌曲等,让学生的耳朵习惯英语;重视“说”,每节课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英语交流时间,可以是针对本节课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重要的是说英语;重视“读”,给学生推荐几本好的英文书籍,对初中生来说,最好是带有图片的,可以增加读书的兴趣。而且在阅读书籍时,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想,提高阅读的价值,这也是和“写”相关联的;重视“写”,将心中的英语用笔头写出来,在学习单词时也要不断地写,一方面能够练习英语书法,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印象。而且和“读”相关联的,要写读书报告,通过写作的练习来增强自己使用英语的能力。只有综合练习“听说读写”,才能让英语学习能力全面提高,让学习效果更加明显、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雪.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路径探析[J].青春岁月,2012(16).

[2] 高红梅.初中英语兴趣教学法探索.新课程学习:上,2011.

[3] 陈红霞.初中英语兴趣教学法探索.沙棘:教育纵横,201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Education Department pays more atten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 With the widespread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atches more eyes. In the new age, English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autonomous of learning. Under this prerequisite, the students can increas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get double result. However, man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ck of learning interest and become passive learning.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constantly explore new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and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Key words:expanding methods; creating context; comprehensive ability

案例教学法的探索 篇7

关键词:vfp,案例教学法,分解式教学

VFP(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是高等学校的一门计算机公共课,也是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科目。该课程相对于OFFICE、网页设计等课程来说,既有可视化操作界面,又有交互式操作命令,还有结构化查询语言,因此,操作命令多,不容易记忆和掌握,表单设计中的控件、属性以及事件也常常使初学者无所适从。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举一些他们熟悉又富有兴趣的例子,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当然我们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学会外,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甚至创新的目标。如何能更好的达到这个目标呢?在这里我将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以案例引出第一堂课

VFP是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了可视化、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是处理数据的有效工具,但是课程中讲述的变量、函数、命令、程序、表单等概念,很多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单纯的理论讲解,对没有任何程序语言基础的学生来说,可能听得似懂非懂,造成的印象是该课程枯燥无味,不好学,容易打消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开端,因此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的效果,要争取通过这堂课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如何上好这堂课呢?一要让学生产生兴趣,二要让学生听得懂。于是,在上课之前,我精心准备了两个案例。针对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首先我给学生演示了用VFP设计的“幸运7”小游戏(见下图)。

点击开始,会随机产生三个数字,当其中有一个数字是7时,就会显示红色的“蠃”字,否则显示黑色的“输”字,说完这些话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了,很想知道是怎么做出来了,于是我就借机把文本框、标签、命令按钮、函数、程序的概念提了出来,并把小游戏的设计步骤简略地讲解了一遍,整个过程即有趣又简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了让学生彻底了解VFP课程,接下来我又演示了事先做好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演示完之后告诉学生该系统也是用将要学习的VFP开发的,学生以前都是用现成的软件,把软件开发想象得很深奥,现在讲到VFP能开发软件,耳朵都竖起来了:“噢,这门课程还能开发软件,还能做系统?”激起了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接着我就告诉学生实现这个系统需要用到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应课本的哪些章节,如果能把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都掌握,就能做出这个系统来。学生看了案例的演示,明确了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清楚地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都是在围绕着“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来进行,对这门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头脑中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框架。事实上,第一堂课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所学课程建立起一个总体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调整章节顺序

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要学以致用。在课程的安排上,应以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为目标,模拟系统开发的步骤来进行教学,由浅至深,循序渐进,适当地调整章节顺序也未免不可。例如:课本的安排先是变量、函数,再是数据库操作,在实际教学中,我调整了顺序,先讲数据库的建立和操作的部分内容,而变量和函数则与数据库表的操作结合起来讲。因为数据库的建立简单直观,对学生来说容易掌握,而且建好的数据库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学生比较有成就感。变量和函数则比较枯燥、抽象,不容易理解,难以记忆,按部就班地讲解势必事倍功半。把数据库的操作命令和函数的使用结合起来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为后面的程序设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以案例讲解为中心,分解式、模块式教学

整个课程的授课以案例,即第一堂课讲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为中心,通过对该案例分析—分解—模拟设计—模块整合等几个教学环节来进行,当全部课程内容结束后,学生已掌握了开发小型信息管理系统思路和方法了。具体的做法是,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教学内容,分解为数据库设计部分,包括建立数据库表、数据库表操作、数据库操作;表单设计部分,包括程序代码编写、表单界面设计等;菜单设计部分;报表设计部分。系统经过分解后都与课本上的内容对应上了,复杂的系统经过分解简单化了,学生可以模拟每一部分内容进行设计。讲课的时候既有理论,又有现成的案例,理论知识就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就有了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对所有的教学内容分解式讲完之后,需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这个阶段可以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查阅VFP相关的参考书,试着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去完成系统设计,并对系统进行改进,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这样可以使学生思路开拓,培养软件开发的能力。

内容分解之后,学生感到吃力的内容可采用做-听-做的方法。如在设计一个表单时,要同时面对许多个窗口和工具栏中的大量控件及其属性、方法等,而且这些窗口、工具栏随着设计环境的不同而经常变换,另外表单中的命令按钮涉及到程序代码的编写,这些内容学起来难度较大。首先,要求让学生照着例题跟着操作,学生在做的时候肯定会提出很多疑问,这一步就是让学生产生疑问,把疑问记下来;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学生是带着问题来听课的,往往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独立完成作业。进行了这三个步聚之后,学生从不懂到懂、到会用,印象特别深刻,对学习很有帮助。

四、通过设计特色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成长

VFP是集数据库、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为一体的课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且让学生熟练掌握确实不易,一定要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因此习题的设计和挑选至关重要。除了课本上的习题之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好一些有特色的习题。在设计习题时,要注意开发学生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每一个习题都要有针对性,要体现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在习题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始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最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考虑,结合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例如:在讲程序设计时,尽量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求从1加到某一个指定整数的和;根据考试成绩筛选出符合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条件的同学;编写出乘法口诀表等;利用程序设计得到一些漂亮、有规律的图形;设计小游戏等。

另外,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故意设计一些有错误的例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有错的例题产生的结果和预期的不一致,或者产生报错信息,教师借此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就会引起重视,想想为什么不能那样写,一定要这样写,为什么一运行就报错,自然而然地进行分析比较,这种方法还能带动学生提问,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例如:在讲函数、命令、程序时,语法虽然简单,但却因教学内容多,让学生难以记忆。在做习题时我就发现好多同学单词漏字母、字母顺序颠倒、命令格式错误、程序语句颠倒等错误,而且容易重犯,通过查错、改错的办法,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同时在今后犯同样错误的机率大大地降低了。

由于本课程的交互式操作命令多,函数、命令、SQL语言、程序设计、表单设计、菜单设计等内容都有大量的英语单词,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学起来比较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课的时候都会把每个单词的读音告诉学生,鼓励他们读出来,并且把单词背出来,VFP课程中的命令、语法很接近英语自然语言,单词的记忆有助于理解命令和掌握程序设计语句。

总之,VFP这门课程一开始学比较枯燥,教学中应该随时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案例,然后归结到理论,这样容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又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虚构作文教学法探索 篇8

在艺术创作里, 虚构是艺术典型化的基本手法。其基本涵义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集中、概括、融合、改造、移植、补充、夸张, 使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更具有代表性, 更能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或规律。在追求生活形似 (生活真实) 的同时, 更追求“神”似地表现生活 (艺术真实) 。把追求“艺术真实”的“虚构”引入追求“生活真实”的中学生作文 (本文所说的作文, 是指学生主要写作的记叙文) 教学, 理由有三。

(一) “生活真实”的作文理念, 并未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的作文实际。

首先, 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 是学生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所有写进学生作文里的客观世界, 都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获取的, 这个“获取”的过程, 本身就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读, 在这个或快或慢的解读中, “客观世界”本身已经不知不觉浸染了学生主观的色彩,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不仅仅是写作者观察生活角度的不同, 还是他们主观思想感情等精神实质不同的结果, 爱与恨、褒与贬、酸甜苦辣。那种客观、原生态地记录生活真实的文字是不存在的, 凡是进入写作者眼里的世界都经过了他的主观思想情感的洗礼, 就比如一只猫, 在爱猫之人眼里, 漂亮迷人, 可以亲昵, 可以儿女;在厌猫之人眼里, 就是寄生虫, 传染病。

其次, 作文是表现生活, 而不是再现生活。作文, 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独创, 是作文的生命。这种独创, 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思想情感, 即我们常说的立意新颖。思想是什么?思想是人类的标志和尊严, 它建构了人类所有的社会意义, 诸如人类生存的意义、发展的意义、自我价值实现的意义、理想信念的意义, 精神产品的实质就是一种思想的存在。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 学生作文的“潜规则”就是主动根据作文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对所获取的生活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 或选择取舍、或变形、或融合、或移植, 使其更突出, 更生动。写作水平越高的学生, 虚构的自觉性越强, 技巧越高明。

(二) 虚构让学生写进作文里的生活形神兼备。

虚构的实质是“艺术真实”, 这是一种建立在生活真实基础之上紧扣“神”似的文字表达, 从而超越了照相似的“生活真实”的“形”似。“神”是生活的根本, “形”是生活的载体;“神”是质, “形”是象;“神”是思想, “形”是躯壳。神话类的作品正是因为其表达了超越人类本我、自我的理想, 那些荒诞的人事物才被我们认同、欣赏, 并且千方百计地从我们的经验世界给它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学生的作文不能只求形似而不求神似, 中学生作文写真实的理念, 其核心意义是要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 要敢于并善于通过语言文字讲真话、诉真情, 在赞颂真、善、美的同时, 更要敢于批判假、丑、恶。这和虚构追求的审美的终极价值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因此,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写作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 而虚构正是想象和联想的高级形态, 体现着想象和联想的创造性和丰富性。也正是这种对生活的“创造”和“丰富”, 让进入作文里的生活融入了写作者异彩纷呈的思想情感, 学生的作文才有灵有肉、形神兼备, 闪烁个性的光辉;也正是这种“形神兼备”, 才让“作文”这一教学活动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充满了创造的可能, 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精神产品创造活动, 而非僵死的应试的工具。

我们戒备这种求真的神似的写作方法, 总以为它会导致学生虚妄, 却从没反思过那种追求形似的写生活真实的理念让学生作“假”、“大”、“空”。

(三) “虚构”是高效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虚构拓宽了学生的作文的思维和视野, 给他们的写作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 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汇集所有耳闻目睹的不同时间、空间里适宜表现作文思想感情的人、事、物, 将生活素材在短期内裂变为写作素材, 形成具有强烈自我色彩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的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学生主体的自觉投入,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语言的感觉被激活, 思想情感的火花异彩纷呈, 文思处于一种活跃而敏捷的状态, 能够快速地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既激发了作文兴趣, 又培养了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那么,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虚构”呢?

(一) 引导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 积累较为精当的作文素材。

在对待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上, 一般认为, 要求学生先深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然后感悟生活, 在此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 写作只是他们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一种方式, 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而非作家的创作, 是一种专业, 他们不可能像作家一样, 为了“作文”去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收集素材, 再慢慢地整理素材, 形成丰厚的生活积累之后再写作。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让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这种感悟来源于某个场景, 也可能来源于某一句话, 有意识地去收集相关的生活素材, 比如学生观看了时下关于网络名人凤姐、犀利哥炒作, 感悟到我们这个时代物欲的浮躁———现代生活让我们享受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同时也让我们身陷文化和审美的庸俗化之后, 据此去关注一些与此相似的其他事件 (生活里的、媒体上的) 。

在这里, 有必要重申这样的观点, 生活素材不等于写作素材, 这是两个有关联的系统, 但生活素材只有经过作者有意识地筛选以后, 才有进入写作素材的可能。这种先感悟生活再积累并随时更新的生活素材, 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的积累,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亲历的生活素材, 二是来自网络、书刊报纸的间接生活素材, 由于学生所处时代媒体资源的丰富, 教师特别要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渠道去获取间接生活素材。

(二) 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让学生从感性上把握虚构。

俗话说:只写不读, 手高眼低;只读不写, 眼高手低。这说明了感性经验的重要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 只对自己有深刻体验的东西有印象。所以, 理性的认识不能代替感性的体验。要高质量、快速度地让学生学会“虚构”, 必须让学生汲取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足够多的感性的营养, 同时, 教师也要尽可能地提供这些作品人、事、物的生活原型, 让学生跟现有的作品比较, 强化理性上的认识。

小小说篇幅短小, 一般千字左右, 短的甚至只有几百字, 篇幅上较接近中学生写作的作文, 而且在立意、选材、语言和表现生活的技巧上, 都有许多值得中学生作文借鉴的东西 (如它选取生活的一个片断或瞬间, 反映生活迅速及时, 贴近生活, 并且语言精练含蓄, “以小见大”) , 因此,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和剖析大量优秀的小小说作品。

(三) 在遵循艺术真实的前提下, 教会学生虚构的方法, 使学生善于虚构。

虚构的基本方式有两种———艺术典型化的两种方法: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 一件事为原型, 适当吸收其他素材, 或者适当想象, 以弥补人物和事件的不足, 使之更生动、更突出, 更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这种方法我称之为“部分虚构”。二是广泛地集中多种人和事, 对之进行提炼、选择, 再缀合成新的人和事, 来表现文章主题。这种方法我称之为“完全虚构”。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虚构, 都必须遵循学生作文中使用虚构的根本原则———虚构出的人、事、物要能够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能在生活中合情合理地存在, 说真话、诉真情。在多年的虚构作文实验中, 我还特别强调一点, 就是叙述人“我”要与学生自己的身份相符, 以增强作文的生活真实性。

由于中学生把握生活的能力有限, 收集到的生活素材数量不多, 分析综合能力不强等局限, 教学中以采用“部分虚构”的方法为主, 这样, 一方面适应了学生作文总喜欢从亲历中寻找人、事、物的习惯, 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完全虚构”所容易带来的生拼硬凑甚至胡编乱造。

下面这篇《亲情》, 就是我的学生初学虚构时用“部分虚构”的方法写出来的优秀作文。

1992年, 我国北方部分省遭受洪灾, 各地纷纷捐款捐物献爱心, 我们班也捐了, 针对这种实际, 我布置了《亲情》这篇作文, 一位学生写了这样的人和事:

班上, 大家都一元或几角的踊跃捐款, 我的同桌坐在座位上, 低着头, 全班就他一人未捐。他家境一般, 捐一角或二角钱应该不是什么事。款捐完了, 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盯着他。我受不了, 就悄悄塞给他五角钱, 他毫不客气地把我的手推了回来, 然后站起来, 红着脸, 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纸筒, 望着老师讷讷地说:“老师, 我捐这个可以吗?”老师赶忙点了点头。他递上纸筒, 老师打开, 愣了一下, 便把纸幅面向大家, 那是一幅他画的画:一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一棵嫩绿的小树苗, 倔强地撑起身子来。

这篇作文生动感人, 就在于这个学生把《最后一片藤叶》中的那在墙上画藤叶的细节变了一下形, 移植到自己亲历的人和事件中来, 要是不这样, 就没有深远的意义了。

“完全虚构”是一个对多种人、事、物进行提炼、选择再有机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人和事的复杂过程, 是学生最难掌握, 但也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学生可以根据立意的需要, 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 凭借对生活的把握和推断, 凭借丰富的想象, 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感人事迹缝合在一块, 锤炼出新的人和事。一位学生在《我的老师》这篇记叙文中, 就虚构出这样一个人一件事:家乡发生了特大洪灾, 学校被洪水围困, 学生们惊叫着, 危急中, 班主任张老师沉着指挥大家把门板卸下来, 把课桌凳用电线、铁丝、绳子捆起来, 拼成一只只大木排, 水淹起来了,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往上爬, 张老师抱起一个个学生送到木排上, 他刚把最后一个学生抱上木排, 一个波浪打来, 他沉了下去, 一会儿, 又冒了出来, 竖起一只握紧的拳头, 又一个浪头, 张老师不见了, 同学们获救了。这件事可以说是震撼人心, 是学生集中了三件事合成的, 一件是学生在报纸上看到的解放军战士救落水儿童的事, 一件是本地发生洪灾, 一所学校课桌被漂走的事, 还有一个细节, 是作者把王愿坚《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擎起手指指向北方的细节变形后得到的。但是缺乏真实存在的可能, 比如洪水汹涌, 能够淹没老师, 简易“木排”怎么能够抵抗它的冲击?

所以, 对于学生来说, 完全虚构的做法虽然能使他们的作文更具开拓性, 更能调动他们的主体创造意识, 但是最容易使虚构出来的人和事在人与事的搭配、事件的细节与细节之间的缀合时互相矛盾, 运用时一定要慎重。

(四) 以核心细节为支点, 使虚构出的人、事、物具有足够的质量和分量。

学生作文空洞无物, 主要是缺乏核心细节的支撑, 所以, 有些作文, 尽管立意新, 但是不厚重。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核心细节的重要性, 我曾给学生演示过自己的一篇小小说《老师的窗口》的虚构:

深夜, 12点了, 校园里的灯火渐次熄灭。黑暗和寂静从四面八方涌来, 我站在学校的操场上, 看见老师的窗口还亮着明亮的灯光, 像夜晚的航灯。我的心里十分温暖……

这时, 我停下来, 让学生猜想老师在干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 都说老师在备课、在改作业。

我说, 是的, 当时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还想起了老师的白发, 想起老师深深的皱纹, 于是, 我的心里暖流澎湃, 怀着一种崇敬的心理, 走进了老师的住宿楼, 来到了老师的门前, 门开着一条缝, 我凑近一看———

我故意停住说话, 问学生想想我看见了什么?学生屏住了呼吸, 摇着头。

我舒了一口气, 说:“屋子里乌烟瘴气, 一群人在聚精会神地打麻将!”

学生们哄堂大笑, 笑过后开始争论、沉思, 慢慢品出了这个核心细节的真实和重要。现在的社会,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天天晚上“砌长城”, 这个细节正好表现出了“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

核心细节能够让作文在瞬时丰满起来, 对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否虚构出这样一个细节, 是决定着中学生“虚构”是否有质量有分量的重要标志。在虚构出这样一个细节后, 还要指导学生具体、生动地写好这个细节, 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放慢镜头”, 将这个细节里的能够表现中心的更为细小的动作、心理活动、语言和表情从容不迫地呈现出来。如写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背病人上医院在雪地上跌倒这个核心细节, 就要描写出这样一组连续的更小细节:1.跌倒时他为了不使病人跌伤, 就用自己的身体垫着病人;2.他爬起来首先去扶病人, 背着他一步一步艰难地送到医院;3.从医院出来他才发觉自己的膝盖、脸、手都跌破了。这种放慢镜头的方法就如把一截富有弹性的橡皮拉长, 但不是什么都写进去, 要有所取舍, 选取那些能够突出表现人物品质和文章中心的更小的东西。核心细节写好了, 文章也就“立”起来了。

把“虚构”引入学生的作文教学, 是对作文传统理念的挑战, 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但是, 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法学专业影视教学法探索 篇9

一、法学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单一

由传统的讲授课堂变为现代的PPT展示课堂, 尽管形式上实现了现代化, 但是教学理念仍然未完成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换, 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缺乏探索欲望, 发现问题意识薄弱, 学习效果不佳。

2. 教学内容单一

以教材为主, 主要传授法律概念、定义、原则、法条, 对法律背后的文化、心理及政治、经济因素涉及较少, 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只会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分析、解决法律问题, 对于现实生活中实际法律问题缺乏分析解决能力, 导致学生应用法律能力不足。

3. 教学目标单一

以知识教育为主, 不涉及或较少涉及有效的价值教育、伦理教育, 忽视了法律的社会属性和人文精神, 导致学生形成脱离实际的法律观和正义观。

二、法学课堂中影视教学法开展的基础及意义

《培养意见》提出, 法学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对法律职业的需求, 坚持通识教育, 重视对学生法律思维、法务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完成这一目标, 就必须针对当前法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采取影视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构建有趣、有效的教学课堂。

1. 影像中法律世界的建构

从广义上说, 影像中法律世界的建构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现实法律世界的复制, 如庭审直播等;一种是对现实法律世界的再现, 如法律题材影视剧等。不管是复制还是再现, 他们都完成了现实中法律世界在影像中的呈现与建构。戴锦华认为, 优秀的电影如同一面镜子, “它是生活的再现, 各种各样的再现, 和我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幻象的投射, 或者是某种我们不自知、无法正视的事实。” (1) 因此, 法律影视剧建构的法律世界是一种本质的真实, 直观地反映了法律的本质、价值和追求。

此外, 由于法律影视剧是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反映一个时代中法律的存在状况。因此, 法律影视剧中建构的法律世界还有一种感性的真实, 它展示了一个充满人性的法律世界, 让我们看到法律对人们的保护, 也让我们看到不当的法律对人们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那些欢笑与泪水会让每一位法律人都珍惜法律、敬畏法律、守护公平、守护正义。

2. 影视教学法对当前法学课堂的改善

影视教学法综合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主要包括课前相关知识预习与准备、课堂上影像呈现与接受、观影后知识整合与总结、设置话题引导讨论与反思、形成学习报告等环节, 可视课堂需要灵活调整。通过鲜活的庭审实录和生动的影视形象呈现案例, 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接收案例信息, 主动探究, 发现事实, 并在这一过程中巩固知识、强化能力、坚定法律信仰。

(1) 影视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效果。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人类的认知行为是大脑对感觉器官输入的的信息加以转换、简化、细化、储存、恢复和利用的过程, 涉及知觉、记忆、思维。作为教师, 任务就是优化整个知觉过程, 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 思维更加灵活和正确。

具体到法学课堂上, 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呈现方式和一定程度的刺激让学生对法律概念有较强的印象和较深刻的理解, 并与已有的知识整合起来, 形成长时记忆, 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调出, 用之分析、解决法律问题。首先, 影视教学法通过画面和声音同时呈现的方式对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 优化了知觉过程, 加深了大脑对外部信息的感知度, 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效果。其次, 通过对相关影视作品的观赏唤醒学生对法律概念的短时记忆, 并通过课后的分析、讨论强化这种短时记忆, 将之转化成长时记忆, 使学生对于法学概念的记忆更加牢固。第三, 影视教学法在优化知觉、巩固记忆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灵感, 启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路, 促使学生生发创造性思维。

(2) 影视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培养法律技能。葛云松认为, 我国法学教育应该借鉴德国法学教育的成功经验, 以培养学生具备“法官能力”为目标, “这意味着法学教育以法律适用而非立法为重点……它要求对不同的利益进行权衡, 训练学生在不同利益发生冲突时, 尽可能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寻找公正的解决办法, 也就是, 哪项法律规则应当被适用、哪种利益应当依法被优先考虑, 还要训练其对不同法律理由、法律观点进行权衡和评价的能力 (2) 。

对于一个真实案件的处理永远不会像课本上呈现的案例那么清晰, 围绕着案件会有很多干扰信息,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就要学会去除案件外围的浮土, 还原案件的面貌。法律影视剧正是通过艺术再现一个原本混沌的事件, 如何在法律的干预下抽丝剥茧, 并最终露出真相的过程, 引导法科学生思考如何透过层层迷雾和障碍去发现事实真相, 并学会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法治精神之间找到平衡点, 适用法律, 作出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反双方利益, 又能维护法治、伸张正义的处理。而庭审直播或录像对法学专业学生而言, 更是学习法务技能的教科书, 对于提高学生发现法律事实、解释和适用法律的能力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3) 影视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法律是人类生活的反映, 其最终目的是“人”本身。有学者认为, 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导法科学生在对法律的掌握和适用过程中, “从灵魂上确立对法的信仰和对法的敬畏……通过法学教育促使法科学生树立崇高的法律信仰, 使法的精神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善用法律利器‘触不直者’” (3) 。笔者深以为然, 没有信仰的法律人是危险的, 他们只会随心所欲地支配法律, 践踏正义, 最终带着法律一同走向毁灭。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充满爱与人文关怀的。在其中, 学生会看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法律人, 他们或将带来希望与正义, 或将带来幻灭与伤痛, 学生还将看到善法对民众的保护, 恶法对人们的伤害。荧幕上的悲欢离合最终会投射进学生们的心里, 让学生从中性的法律词汇中触摸到人世间的爱憎, 从冰冷的逻辑推理中感悟到人世间的温暖, 他们会逐渐敬畏手中的法槌, 他们的心中会逐渐生出一份信仰, 一份守护。可以说, 法律和影视艺术在人文关怀上是相通的, 他们作为人类文明的两个维度, 一个是在低处守护着人类, 一个是在高处引领着人类, 但他们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合二为一。

三、法学课堂中影视教学法的实施

1. 影视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笔者在这里谨提供两次较有代表性的教学实践, 以期展示如何通过影视教学法服务于法学教学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请各位方家批评, 使笔者能够不断完善这种尝试。

(1) 观看影片《马背上的法庭》,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法治现状与进程, 并认识到中国法治建设的艰巨性, 树立法律职业的崇高感、使命感。《马背上的法庭》以一种客观而克制的镜头讲述了中国边远乡村的法治现状, “凸显了中国法治实践形态的多样性和法治进程的艰巨性, 凸显了中国法治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与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无法分割”。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通过文献, 了解中国法治现状与进程。

观看影片并思考:影片展示的中国乡村法治现状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观后讨论:影片中法官老冯的案件处理是否妥当?如果不妥, 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如果妥当, 请运用所学知识 (不限于法律知识) , 结合自身社会经验予以合理性分析。

撰写学习报告:结合自己家乡的法治现状, 撰写一篇文章, 探讨如何有效推进中国法治进程以及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2) 观看纪录片《辛普森——世纪审判》, 引导学生感受法庭辩论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法官能力”。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辛普森杀妻案被称为世纪大审判。在这场审判中, 尽管警察发现了诸多证据指向辛普森是凶手, 但是辛普森依靠美国律师“梦之队”的法庭辩论, 成功地避免了牢狱之灾。

课程设计:

课前准备:通过文献, 了解辛普森案庭审经过。

观看影片并做好笔记:梳理出控辩双方的思路以及法庭上法官对证据的采用情况。

观后讨论:辛普森辩护律师的策略成功之处?公诉方控诉策略的失误之处?除了法律因素, 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法庭辩论?

撰写学习报告:围绕辛普森案探讨如何培养自己的“法官能力”。

2. 影视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尝试影视教学法, 提高了学生对枯燥的法学理论的兴趣, 感受到了单调法条的生命, 丰富了法学课堂的授课方式、学习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当中收获了更多法律之外、重要性却并不输于法律知识本身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一改往日的被动接受者身份, 变成主动探索者, 他们熟悉了法律规则的内容和体系, 学会了寻找法条和解释、适用法律的方法, “法官能力”得到培养, 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发现法律背后的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的洞察力得到增强。

经过教学实践, 影视教学法在法学教学得到成功应用, 今后将继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 逐渐扩大影视作品数量, 完善优化教学流程, 更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切实回应《培养意见》对法学教育提出的要求, 培养出一批社会知识丰富、法律知识精通、法务技能娴熟、法治信念坚定、忠于人民利益的法律人才, 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蕴琪, 戴锦华.镜子是一种本质的真[J].南风窗, 2016 (16) .

[2]葛云松, 法学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学, 2014 (2) .

[3]艾琳, 全球化视域下法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 教育科学, 2014 (1) .

[4]苏力, 崇山峻岭中的中国法治——从电影《马背上的法庭》透视[J].清华法学, 2008 (3) .

[5][美]罗伯特·T索尔所、M·金伯利·麦克林、奥托·H·麦克林, 著.邵志芳, 李林, 徐媛, 高旭辰, 何敏萱, 等译.认知心理学 (第七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7) .

结构作文教学法的探索 篇10

一、“三位立体”的结构作文教学法

结构作文教学法的“三位立体”是指学习课文、写作和阅读时都能够利用“结构”来掌握文章内容, 提高写作阅读能力。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 结构的学习和运用也是一个由简单向复杂, 由低级向高级的递变过程, 一般由一人一事的单线结构向多人多事的复线结构转化。不论是叙述文、说明文或议论文, 都遵循这一规律。

小学阶段的作文是学生的自我表达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的过程, 在实施结构教学法时可以采用“欲纵故擒”的方法, 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明确的“树形”结构图。这种“树形”结构按“总分总”式进行划分,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这是“擒”的方法。掌握之后对总分式、分分式甚至分总式都能够理解运用, 举一反三, 这是“纵”的结果。

这种“总分总”式结构内容表现为结构层次的形象化和学习课文、阅读与写作“三位立体”的具体应用化。就是说, 在理解课文, 阅读文章与写作谋篇布局时都要把对结构的把握放到第一位。

树木的萌发好比文章的总起句, 浓郁的枝叶花果犹如分述时各自然段的具体内容排列, 枝叶代表层次的条理化和立体化特征。总结句或总结段对全文有一种收束作用, 预示着一种成功的“结果”。这是对结构层次的形象化和立体化的理解。

在总分总式结构中, 中间部分“分”, 即进行分述时条理性和有序化也非常重要, 它便于把事物表达清楚。例如, 一位学生在写《美丽的校园》, 注意观察了校园中绿色的层次——浅绿的小草上面站立着深绿色的矮榆树, 榆树旁边有几棵柳树摆动着带点儿鹅黄的嫩绿色的枝条。校园中还有几棵宝塔般墨绿色的松树, 墙边是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青绿色的树干上长满绿油油的树叶。他分述时用了“浅绿、嫩绿、深绿、墨绿、青绿、绿油油”这几个词进行描述, 如同绿色的海浪, 充满了层次感和节奏性。分述的写作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

作文结构先规划, 事物发生有规律;

从头到尾写动物, 从上向下观植物;

由远到近写景物, 由外向内建筑物;

东南西北分方向, 一年四季排次序;

语言修辞与结构, 三位综合好文体。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分述层次的内涵要比这深广的多。这种层次的有序化便于学生确定好写作的方位和坐标, 做到意在笔先, 胸有成竹。

再举一例, 有一篇老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是总分总式, 中间分述是按四季景色来区分的, 完全可以按此类结构完成《美丽的校园》《美丽的花园》这一类型的作文。这种“三位立体”方法的好处在于比较高效地促进学生对课文、作文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从结构这个重要环节来提高写作水平。因为语文学的好不好, 就看你文章写得好不好。

但是, 这种结构方法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好年级与学段之间的联系和知识衔接。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接受程度, 安排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防止知识跨度过大, 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检验学生对作文结构的掌握运用程度呢?可以采用正向和逆向两种方式进行检验。

正向方式包括对文章分层的正确性掌握, 写作时根据拟定提纲准确写作的能力, 阅读时正确归纳总结的能力。逆向思维则要求教学主体和客观互换, 老师根据学生的总体要求写“下水文”和列提纲, 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合理与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中“谋”的能力, 由被动写作变成主动思索——“我要求别人怎样写, 他的提纲符合我的思路吗?”甚至师生合作,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纲来“合作”一篇作文, 激发学生甚至是老师的写作情绪。

下面探讨一下文章的几种常见结构类型在中小学课文中的应用以及对全景式结构的初步设想:

二、结构作文的结构类型

1. 一人一事的单线结构 (珠链式) :以一个中心事件式中心事物来组织材料。例《项脊轩志》。

2. 众多人物或众多事件的复线结构 (麻花式) :需要进行巧妙的平行式、对比式、相近式、明暗式、交叉式连接。例《祝福》《阿Q正传》。

3. 以一个中心思想为总纲组织材料 (核心式) :把互不相关的事件人物围绕核心展开, 形散神不散。例《谁是最可爱的人》《杜鹃枝上杜鹃啼》。

4. 按时间的顺序纵向排列 (纵向式) :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开情节, 使人物事件向纵深发展, 展开历程和脉络。例《春蚕》《鸿门宴》。

5.以空间的变化和转移来横向排列 (横向式) :如电影剪辑组合画面, 大胆舍弃与主体无关的内容, 材料纵横交叉, 插叙倒叙。例《雷雨》《逍遥游》。

6. 按不同类型事件分类叙述 (板块式) :把人物事件归纳为几类, 用一、二、三标明。每种类别相对独立, 表现人物事件某一方面。例《语言与文学》。

7. 截取横断面或抓细节来衍生内容 (瞬间式) :抓一刹那的构思法, 抓住矛盾的中心进行聚焦放大。例《项链》《一碗阳春面》。

8. 全景式多元复合立体结构 (全景式) :中心淡化, 人物事件众多, 知识密集, 文化意蕴深厚, 主观参与性强一般为专著或者长篇文章。例《中国农民调查报告》。

教学法探索 篇11

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屏幕显示技术的日益完善,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然而,如何将电化教学与传统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最佳效果,还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通过几年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的实践,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明確本课题的教学任务

教师在上电教课时,必须明确本课题的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语言文字的讲解配合教师的表情动作来完成教学任务。但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则不然,有些专业术语抽象难懂,不易接受,使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教学效果不理想。电化教学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内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得到充分展现,能诱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启迪学生的思想灵感,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极大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二、选择适当的媒体和电教软件

课堂电化教学跟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可以采用幻灯片、录相带、Flash、模拟室进行教学。由于专业和课程的不同,且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每堂课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

三、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明确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教师都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像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处于协助者与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与他们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有助于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电脑能取代教师的许多工作,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何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环节,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余地更大,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自觉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使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确认。

教师在播放时适当讲解,进行诱导启发,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播放课题所讲内容、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课题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得出科学结论。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四、运用多媒体和实物相结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形式新颖、活泼,再加上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课上能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它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又摆脱了传统教学枯燥无味、毫无生气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可能在课堂上消化本次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就视听内容进行讨论。教学是双边活动,电教课程同样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双边活动协调有序,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师要写好课后小结

小结应以电教教案为内容,以教学过程为实践,认真分析教学效果,包括时间安排是否得当、电教教材是否合适、重点难点是否解决、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等。小结中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做到教其所需、解其所惑、学以致用。

总之,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入教学中,目前仍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仍要由教师完成。只有精心设计和巧妙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让教学成为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学有所进的过程,才能达到乐学、好学的效果。

探索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法 篇12

1 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高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英语入学成绩参差不齐, 许多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扎实, 英语词汇量不足。尤其是来自职高, 中专的学生, 他们的英语基础还没达到高职入学起点的基本要求, 从而给高职词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词汇教学被认为是英语精读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历来没受到太多重视。有些教师认为词汇主要靠学习者个人掌握, 因此将此归于学习者自学的范畴。即使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教学, 也是将词汇教学演变为矫正发音, 跟读磁带等, 最终使之流于形式。也有一些外语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他们仔细地讲解单词的用法, 列举一些词的固定搭配, 教师辛苦讲解, 学生也认真做笔记,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常常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并没达到预想的目的, 到了实际应用时, 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运用学过的单词。原因在于这种词汇教学法脱离了语言使用的语境, 单独地讲解词汇, 使词汇学习变成了生搬硬套, 一方面容易使学生遗忘, 因为脱离了语境, 无从联想;另一方面, 脱离了语境的词汇教学, 仅仅只记住了几个生硬的词语搭配, 在正常的交际语境中, 学生仍然感到无从下手。难以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应用能力。

2 改革词汇教学的方法

2.1 创造语境, 使学习者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学习词汇

Virginia French Allen在其所著《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一书中, 一再强调词汇只有在一个学习者感到需要用它时才能学得最好。因此, 教学者应尽量将他所教的词汇放到一定的交际语境中去, 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该词来进行交际活动, 以切实感受到学习该词的必要性。外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 要求学习者使用该词来回答问题, 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感受到真实的语境,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意识到学习该词的必要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习者才会倾向于主动学习。同时, 在了解词的词汇意义的基础上, 进行词的其他意义的学习, 了解一个词背后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有时候我们发现英语中很多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 因其背后包含了不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 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高职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较少, 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目的语的气氛中, 但是在中国的大学里, 学生与英美人士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所以只能寻求其他途径, 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借鉴: (1) 直接阐释法教师对教科书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点, 尤其是那些含有文化意义的词语和课文直接加以解释。例如在讲解christamas, 就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西方相关的节日, 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也加深了对单词本身的理解。 (2) 角色扮演法比如可以在听说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 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让学生在本族文化的氛围中体会异族文化, 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

2.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2.2.1 根据语音学规则 (phonetics) 教词汇

由于英语自身的特点, 其词形大多体现其读音。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是词存在的基础, 是各个词相互区别的第一要素。但许多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 常常会忽视了其读音, 尤其是对单词的辅音发音, 甚至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具备单词音标认知能力和较系统的拼读规则常识, 不会利用单词的拼读规则来记忆单词。笔者认为, 教师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应强调单词正确发音的重要性, 及时纠正部分学生记单词只记词形和词义, 忽视读音记忆的不良习惯。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利用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帮助他们记忆单词的拼写形式, 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英语单词读音和拼写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英语单词中的字组与各个音素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对拼读规则知识的充分利用, 可以使学生准确、牢固地记住英语单词, 从而大大降低记忆单词的难度, 提高记忆的效果, 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2.2.2 结合构词法进行教学

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应结合应用语义学 (semantics) 。从语义角度看, 词汇最小的有意义部分是词素 (morpheme) 。教师应向高职学生介绍词的结构和词的构成方法, 使学生更形象、更系统地学习词汇。首先, 教师可利用构词法分析单词的结构, 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词形, 记住词性, 理解词义。前缀和后缀是最重要的英语词素, 因此在教词汇时有必要要求学生记住一些最常用的前缀和后缀, 如un-和in-, dis- (不, 否定, 相反) , re- (再, 重) , anti- (反对, 抵抗, 排斥) , auto- (自动, 自己) , pre- (在.......之前) , ex- (向上, 超过) , pro- (向前, 先) 和non- (不) , -ee (表示动作的接受者) , -hood, -ship (名词抽象化的后缀) , -er (动作的执行者) , -ment, -sion, -tion, -ation是使动词抽象名词化的后缀等。除了基本的前缀和后缀以外, 还应介绍一些构词功能较高的词根, 学生掌握了派生性强的词根就会收到“一本万利”的效果。以invisible为例, 如果知道了vis这一词根的意义是“看”, 在教学生记忆这个单词时, 就可以以词根和词缀为单元, 将它分为in- (前缀) 、vis (词根) 和-ible (后缀) 三个部分, 既简化了记忆的内容, 又牢记了词义“看不见的”。其次,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利用反义词对词汇进行联想记忆。例如, 我们可以将import (进口) 与export (出口) , tragic (悲剧的) 与comic (喜剧的) , optimist (乐观者) 与pessimist (悲观者) 等词进行对应讲解, 以词汇间的鲜明对比加强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效果。

2.2.3 运用认知规律教英语词汇

通常的教科书所列举的词汇表一般是英汉对照方式, 左边是英文单词和词组, 右边是对应的汉语词义, 这样的词汇表比较简便, 多数学生也按英汉对照的方式进行背诵, 但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使学生学了后面的忘掉前面的, 巩固率很低。教师在讲解时应该用浅显的英语释义,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而不是老师独自在课堂上讲, 应该寓词汇于句型中, 以情趣激活单词, 借助造句巩固所学词汇, 使学习者的词汇量迅速扩大, 而且巩固率、活用率较高。形象法: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学挂图和形体动作教生词。这种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单词与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直接联系起来。比较法:再讲授生词时, 教师可将与其形似, 音似的词案进行比较。例如breath和breathe, cross和across, desert和dessert, 在比较中引导学生翻译造句, 使他们对相似单词的词性和词义印象更加深刻。

2.3 有效使用词典学习词汇

词汇学习不止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且伴随着整个英语学习过程。而在词汇学习中, 词典的运用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使用词典是一种直接词汇学习。有意识、有目的、有效率使用词典将会使学习者受益非浅。高职学生的词汇学习也应基于词典的应用。相当一部分英语学习者, 尤其是初学英语者, 当然高职生也不例外, 只是将词典当作应急之需, 所查阅的也只是词在某个语境中的意义, 至于它的语法、搭配、文体适应性、甚至例句都不太关注。虽然抓住了词汇的量, 但忽略了词汇的质。钱冠连认为, 查字典更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查出正确的读音, 建立音感, 正确而清晰的音感。此外, 词典对于每个词汇都提供了相应的例句和习惯搭配, 为词语提供了最直接的语境, 这种语境是针对每个单词的, 比起其他语篇中所提供的语境更适合词汇的深入学习。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词典学习词汇是目前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在鼓励学生词典运用的同时, 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具体指导, 及时的给予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具体词典的选择及参考的指导, 如何让学生充分的利用词典,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使用词典的经验给予学生词典运用的建议。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 必要时可以开设一到两周的“词典运用课程”, 系统地讲解词典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相信一定会对学生词汇学习及英语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 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应针对心理学上的遗忘规律, 加强复习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的原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H。Ebbinghaus) 关于遗忘特点的实验结果——遗忘曲线 (the Forgetting curve) 表明,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 过了相当的时间后, 几乎不再遗忘。教师应合理选择、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让学生首次学习单词后, 在最近的时间内反复接触它们, 定期复习, 通过多听, 多说, 多看, 多写, 各感官综合利用, 增加新词汇在大脑中相遇的次数, 真正做到“学而时习之”, 最大程度地提高记忆效果。

综上所述,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我们只有善于总结词汇教学的规律, 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词汇教学才能富有成效。以上所谈及的只是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英语词汇学习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积极掌握所学词汇, 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多角度的词汇学习指导、进行经常性的、科学的训练, 培养其词汇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成效。

摘要:本文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法入手, 分析了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以及改革对词汇教学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NATION ISP.英语词汇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2-3.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3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123-124.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伍新春, 高等教育心理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McCarthy M.Vocabula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6]赵卫.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词典运用策略调查[J], 外语界, 2004, (2) .

上一篇:真空断路下一篇:搜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