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

2024-06-05

减法(共11篇)

减法 篇1

企业必须分清哪个品牌、哪个产品能为企业带来利益, 哪个是眼前利益、哪个是长远利益, 这是一种全局的战略性思考。

大部分药企都存在这种情况:大量产品或品牌都处于一种闲置或无作为状态。对于一家拥有几十个甚至百余个产品批号的制药企业, 维持企业日常运营或能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的产品可能就一种或少数几种, 能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就一个或少数几个。哈医药、西安杨森、吴太集团等知名药企哪个不是如此?出现这种多品牌闲置或无作为的行业又何止制药行业, 只不过制药行业更特殊、更严重、更具代表性。这也验证了2/8法则——企业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或品牌创造。经营业绩和企业所拥有的产品数量、品牌数量的多寡并不成正比关系, 产品或品牌过多开发未必能给企业锦上添花, 尤其多品牌经营更给很多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和风险。

多品种、多品牌齐头并进现象司空见惯, 但在市场上不见得每一产品、品牌都能“一个萝卜一个坑”地顶上去, 不见得每一品牌都能做大、做响。因此, 企业必须分清哪个品牌、哪个产品能为企业带来利益, 哪个是眼前利益、哪个是长远利益, 这是一种全局的战略性思考。可悲的是, 还有很多企业在品牌运作上四面出击、不分主次, 攒品牌、上品种, 把企业搞得疲惫不堪。把80%的资源用于20%的优势品牌、产品建设, 这是明智的企业, 而“眉毛胡子一起抓”则使企业资源分配平均化, 使优势品牌、优势产品得不到资源倾斜, 失去快速成长的机会。

多子未必多福

企业采取多品牌策略, 首先面临的是巨大的品牌管理成本问题, 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品牌风险, 家族品牌策略亦是如此。确切地说, 家族品牌战略属多品牌范畴, 其构成模式为“企业名称 (父品牌) +品牌 (子品牌) +产品名称”, 典型的如海尔“小小神童”洗衣机、“健康小元帅”空调、“王子”冰箱, 由“小小神童”、“健康小元帅”、“王子”构成产品品牌家族。品牌如企业的“儿子”, “儿子”多了累死“妈”, 这就是“子多不孝”。如单纯地认为不断增加品牌储备就是在积累财富, 却忽略了在品牌“走红”前只是产品名称或商标而已。品牌数量的多寡并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 尤其那些没有“质量”的品牌, 尽管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

企业多品牌策略态势的形成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企业形成“品牌癖”, 热衷于推出新品牌。很多企业喜欢不断上新品, 不断推出新品牌, 这是一种非理性品牌操作。企业的初衷与愿望是好的, 却易犯“贪多嚼不烂”这一浅显而通俗的错误, 同时也会“画蛇添足”, 使现有品牌资源得不到挖掘、整合与利用。二是在企业并购扩张中形成的多品牌格局。有时多品牌是企业面对市场无奈的抉择, 新希望集团自2001年11月控股四川阳坪乳业开始, 至今已累计控股11家乳制品企业, 目前已拥有10余个品牌, 但多为区域性品牌, 拥有品牌数量在全国乳制品行业堪称首位, 但缺乏全国性品牌, 这对统筹运作全国市场极为不利, 品牌资源、产品资源也难于整合。三是市场细分背景下形成的多品牌格局。多品牌策略或家族品牌策略有时是企业为主动适应市场而制定的品牌战略, 品牌存在的依据是市场细分, 或按目标人群、或按区域市场、或按渠道类型⋯⋯, 科龙空调2002年时旗下有两个品牌:科龙和华宝, 科龙品牌负责主打中高档空调市场, 华宝则扼守中档市场入口, 阻击三线品牌。以此为品牌策略, 科龙在2002年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 进入2003年后又针对中低收入的低端市场推出“康拜恩”品牌, 以构筑多层级的品牌金字塔。因此, 在主观或客观条件下都易“孵化”多品牌策略, 至于多品牌策略“弊”的一面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知如何管理品牌, 如何根据市场做品牌的加法和减法。

不妨把品牌分为几类:高获利品牌、赢利品牌、微利品牌、零利润品牌、亏损品牌、闲置品牌等几类, 构成企业品牌线的宽度, 而这些品牌的延伸 (家族品牌、联合品牌等) 则构成品牌线的深度, 宽度过大、深度过深都不易管理。其实, 采取多品牌策略企业中的品牌可按上述分类“对号入座”, 每一品牌都会找到其位置, 只要企业肯对品牌进行充分研究、评估和测算。多品牌策略本身并没错, 错可能错在品牌管理观念、方法以及未能把品牌动态化、层级化管理, 这是多品牌管理的“病源”之所在。

对多品牌管理, 不妨参考下面建议:

1, 采取多品牌策略需企业实力达到一定程度, 并具备足够资源。2, 多品牌间强调定位差异化, 防止并尽量规避品牌冲突。3, 成立专门品牌管理机构实有必要, 如品牌管理小组等。3, 分清品牌次重点, 把握主力品牌, 并采取层级化管理。4, 妥善处理品牌危机, 避免连锁株连效应, 克服多品牌弊端。5, 不主观地延长品牌寿命, 尊重品牌市场规律。

加得要合理

企业增加品牌 (品牌加法) , 意味着企业将要产生更高的品牌管理成本和费用, 但要看成本和费用的发生能否换来更大的产出, 当然这种产出要服务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 并服务于企业微观效益 (市场份额、利润) 。当企业具备相当实力, 需完成产品包抄或品牌包抄及满足客观存在的细分市场目标时, 做品牌加法就成为必须做也必须做好的事。同时也不反对“品牌”储备, 这种储备可能是一种衍生“品牌” (主要出于维权目的) 或对企业未来经营有价值的“品牌”, 既可防止竞争对手盗用又可应企业未来需求之急。需要强调的是, 这里的“品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或是一种注册商标, 或产品名称, 品牌只有和具体产品结合并进入市场推广后才具现实意义。

增加品牌也是企业品牌扩张的一个方面, 这不同于品牌延伸扩张方式。品牌扩张是市场扩张战略的一个层面, 而增加品牌是品牌扩张战略的一个重要操作层面。如图:

什么情况下需增加品牌呢?一是推出新品牌与竞争对手抗衡 (如应对价格战) , 即为维护原品牌形象而推出低端品牌;二是为特定销售渠道推出特定渠道品牌;三是根据不同区域市场

品味一下跨国公司的多品牌策略:2003年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羽西两大国内知名品牌使欧莱雅产品系列得到完美的补充, 加快了进入中国大众护肤品市场的进程。这次, 欧莱雅 (中国) 在中国苦心经营8年的“金字塔式战略”终于有了完整的实施。与众多的化妆品集团不同, 欧莱雅具有全方位品牌及产品结构, 目前欧莱雅在中国从塔底到塔尖都有产品和品牌:顶级的有兰蔻、碧欧泉;中高端有薇资、理肤泉;大众消费品有巴黎欧莱雅、美宝莲、卡尼尔。但对中国这个消费能力偏低的市场而言, 欧莱雅的低端品牌还只是一部分中国女性的选择。真正占据中国大部分低端市场的还是本土的“大宝”、“小护士”。对欧莱雅而言, “小护士”的确不失为欧莱雅快速进入中国大众护肤品市场的捷径。其所收购“羽西”是一个定位略高于“小护士”的品牌, 但也是中低端市场的主要品牌之一, 欧莱雅对其进行收购, 瞄准的依然是大众消费品市场。至此, 欧莱雅在中国已拥有12个品牌, 并筑起了品牌金字塔。

品牌加法“法则”:1, 通过何种方式增加品牌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2, 挖掘现有品牌潜力, 现有品牌能解决问题不要轻易增加。3, 现有品牌没做好的前提下, 不要轻易增加新品牌。4, 增加的新品牌应与原品牌相区隔, 并具良好互补性。5, 与出色品牌联合成为“联合品牌”, 有时会事半功倍。6, 不要图便宜或轻易把别人品牌拿来, 品牌文化是一难题。7, 当品牌数量达6〜8个时, 就到了品牌数量警戒线。

减得有道理

企业发展向优势产业集中, 品牌经营向优势品牌集中, 产品营销向优势产品集中。这意味着那些对企业经营价值低下、潜力有限的品牌要被“裁”出企业品牌阵营, 资源向企业内部优势品牌倾斜是企业发展之必然, 资源集中是品牌集中的助推器, 品牌作为企业资产应遵守市场规律, 优胜劣汰。酒业巨头五粮液通过自产、为其他企业贴牌导致子品牌过度“繁殖”, 麾下拥有200余个子品牌, 在遭遇个别不争气子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后, 开始削减可能会影响大局的子品牌。中国联通各地分公司在运营中产生了很多区域性地方品牌, 2004年中国联通把削减地方性品牌作为品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跨国公司也进行品牌削减, 2003年松下在全球范围内停掉“NATIONAL”, 只保留“PANASONIC”一个品牌, 主要原因就是两个品牌间没太大差异, 继续维持的话, 两个品牌间的竞争就会发生, 同时还会带来很大的资源浪费。多品牌企业削减品牌是一好迹象, 是企业经营理性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品牌收缩战略是市场收缩战略的一个层面, 而品牌削减是品牌收缩战略的一个操作层面。如图:

已有很多大企业遭遇了多品牌经营的困扰, APP (今光纸业) 作为国际知名纸业公司, 仅其产品复印纸一项在中国5个工厂共有25个品牌, 平均每个企业有5个品牌, 且都是中国本土品牌, 与APP总体品牌没什么关联。该公司认识到, 相同产品的品牌重复建设, 增加营销推广费用和成本, 无法发挥集团品牌优势, 甚至发生自家品牌的内讧, 品牌管理问题令领导层痛苦不堪。在玩够多品牌经营并遭遇多品牌负面效应困扰后, 品牌“裁员”也成为很多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那么, 什么情况下应做品牌减法?一是作为品牌载体的产品已没市场竞争力, 品牌已没有优势产品支撑;二是当品牌遭遇严重危机而品牌形象企业无能力再造或重塑;三是企业内部品牌过度、重复定位, 内部产品互相冲击、互抢市场;四是当品牌阵营中某个品牌影响到品牌阵营中其他品牌的生存与发展时。在品牌阵营中, 如何进行“裁员”?一是通过转让企业把品牌间接转让;二是企业直接宣布品牌退出市场;三是企业放弃使用某个品牌而把该品牌出租;四是把品牌作为资产拍卖或有条件转让;五是把现有品牌加以整合, “合多为一”, 形成更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尽管削减品牌可能存在负面效应, 但这种负面效应是暂时并可消解的, 而弱势品牌对企业的负担却是致命的, 因此做品牌减法应果敢、大胆, 而不应犹豫徘徊。

品牌减法法则:1, 顺应市场潮流, 没有生命力的品牌必须退出市场;2, 品牌是企业资产, 退出市场前要进行评估 (包括价值和潜力) ;3, 更多情况下, 不是简单地削减品牌而是整合品牌;4, 被减下来的品牌要考虑其“去向” (如出租、转让、出售) ;5, 对品牌中的“害群之马”要坚决与其一刀两断, 清出队伍;6, 为削减品牌寻找一个良机和恰当的借口, 自然过渡。

品牌如“羊”, 企业如“牧羊人”, 办企业就如赶“羊”群走路, 但这群“羊”中若存在体弱多病者, 就会影响“羊”群的行程或企业的整体进程。此时, 最好的办法就是毫不犹豫地把体弱多病、拖后腿儿的“羊”卖掉或杀掉, 这样才能轻装上阵, 赶着“羊”群快速到达目的地。当然, 更有这种情况, 市场需求的不是一种“羊”, 因有的“羊”以产肉为最, 有的“羊”以产毛为最⋯⋯还需其他种“羊”, 牧羊人要通过自己培育或购买新“羊”来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一只羊是赶, 两只羊也是放”, 牧羊人通过扩大“羊”群规模效益提升了, 生存能力和生存水平也提高了, 何乐而不为?“牧羊经”与“品牌管理经”并非互无关联, 对于“加法”与“减法”的把握, 做牧羊人与做品牌管理者形异神似、相融相通, 有类似的章法。

减法 篇2

教材第56第3、4题.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2999+428 (2)3427-2999

4题: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1)2981+4569 (2)4058-73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2. 通过游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懂得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游戏准备:

1.将学生分为每3人一组.

2.把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做成卡片.

3.教师准备一些有关于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习题,和一些空的卡片.

例如:(1)学校新买来科技和文艺两种图书,其中科技书有83本,文艺书有72本.学校一共买来多少本图书? (可以一题变多题)

(2) 实验小学五年一班有学生65人,参加歌咏比赛的有47人,还有多少人没有参加? (可以一题变多题)

游戏过程:

1、每一轮分别选取2组学生进行比赛,每组学生的手里都将拥有这6张卡片.

2、老师首先出示习题,然后学生根据题意在空白卡片上写出算式再摆出符合此题的关系式.(其余的学生当裁判).

3、做完以后,哪一小组做得即对又快,那么哪一小组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做好人生的减法 篇3

现代人的欲望日益膨胀,人们似乎永无休止地往自己的人生行囊中塞进各种各样的什物,食有鱼,出有车,尚思别墅和出国;五十九,快退休,此时不捞待何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于是有的人精神疾患越来越严重,甚至频传“过劳死”的噩耗;更有一些人的人生戏剧最终完全变味,上演了一幕幕闹剧和丑剧,最终难逃锒铛入狱的下场。

有人问大师罗丹雕塑的秘诀,答日:“减去多余部分。”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鸟的翅膀一旦系上了黄金,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人生亦然。学会人生的“减法”,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传说,有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只篓子背在背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那人照哲人的话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端等他。再见面时哲人问:“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累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背着一只空篓子,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捡起一样东西放进去,而不知剔除那些累赘无用的东西,那么,就难免会产生越走越累的感觉,甚至有的还会被累死拖垮。”

有一个踌躇满志的老板,从事铝合金经营,几年内大赚了一把,不仅建了一座别墅,还买了一辆私人轿车,但出差时吃的是方便面,住的是小旅馆。一次押货回来,路上汽车翻了,他双腿受重伤住进了医院,经治疗两条腿总算保住了。经历了这场劫难,他前后简直判若两人。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直言不讳:以前,我是用加法来衡量人生的,认为人活着就要不断地发展,就要像滚雪球一般地赚钱。自出事后,我发觉人生适宜用减法,不要把人生的目标定得太高,比起健康地活着,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现在,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出差,他都尽可能地照顾好自己,然后才是业务。他对待员工的态度也大变,一改往日的凶狠蛮横,开始以温和谦恭的面目出现。

人生如酿酒,“减”去无味的水,量虽少了,味反而醇厚了。过去在乡下,锄地时老爸告诉我说,想得大果实、好果实,必须要用“减”法,即玉米苗一尺来宽留一棵,其余的锄掉,一垄下来几十棵嫩生生的苗被“斩杀”。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叫高仁镇,后改成了高士其。有些朋友不解其意,他解释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高士其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50年,写出了500万字的科普作品。他们的“减法”人生哲学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借鉴。

人生的减法哲学,就是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少不该早生的白发。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热闹的生命里有许多不堪承受的东西。那些身外之物,诸如金钱、地位、权势,本来就是炫目的虚伪。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宁愿不要车子、票子、房子,仅要一份平平安安;宁愿不要灯红酒绿、轻歌曼舞,仅要一份恩恩爱爱。减少了一次骄奢淫逸,就增加了一份灵魂的纯净与人生的宁静;减少了一次诽谤嫉妒,就增加了一份人际的空间与道德的高度;减少了一次应酬周旋,就增加了一份家人的亲情与生活的从容;减少了一次谄媚邀宠,就增加了一份人格的尊严与心灵的轻松。

谱减法语音增强 篇4

语音增强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从带噪语音信号中提取尽可能纯净的原始语音。然而,由于干扰通常都是随机的,从带噪语音中提取完全纯净的语音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语音增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改进语音质量,消除背景噪声,使听者乐于接受,不感觉疲劳,这是一种主观度量;二是提高语音可懂度,这是一种客观度量。这两个目的往往不能兼得。之前有一些对低信噪比带噪语音进行语音增强的方法,可以显著地降低背景噪声,改进语音质量,但并不能提高语音的可懂度,甚至略有下降。

环境噪声污染使许多语音处理系统的性能急剧恶化。例如,语音识别已取得重大进展,正在步入实用阶段。但目前的识别系统大都是在安静环境中工作的,在噪声环境中尤其是强噪声环境,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将受到严重影响。低速率语音编码,特别是参数编码(声码器即为典型一例),也遇到类似问题。由于语音生成模型是低速率参数编码的基础,当模型参数的提取受到混杂在语音中背景噪声严重干扰时,重建语音的质量将急剧恶化,甚至变得完全不可懂。在上述情况下,语音增强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不失为解决噪声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

1 噪声特性

噪声来源取决于实际的应用环境,因而噪声特性可以说是变化无穷。噪声可以是加性的,也可以是非加性的。对于非加性噪声,有些可以通过变换而转变为加性噪声。例如,乘性噪声(或卷积噪声)可以通过同态变换,而成为加性噪声。又如,某些与信号相关的量化噪声可以通过伪随机噪声扰动的方法变换成与信号独立的加性噪声。这里仅讨论加性噪声。加性噪声大致上有:周期性噪声、脉冲噪声、宽带噪声和同声道其他语音的干扰等。

1.1 周期性噪声:

其特点是具有许多离散的线谱。主要来源于发动机等周期性运转的机械。电气干扰,特别是电源交流声,也会引起周期性噪声。显然,这种周期性噪声可以用梳状滤波器予以抑制,这可以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来实现。如图1所示,图中DFT和IDFT分别为离散傅里叶变换和反变换,其原理是一目了然的。

然而,实际环境中产生的周期性噪声并非简单地只含线谱分量,而是由许多窄谱带组成。而且,往往是时变的,并与语音信号频谱重叠,必须采用自适应滤波的方法才有可能自动识别和区分噪声分量。

1.2 脉冲噪声:

脉冲噪声表现为时域波形中突然出现的窄脉冲。它来源于爆炸、撞击和放电等。消除脉冲噪声通常可以在时域内进行,其过程如下:根据带噪语音信号幅度的平均值确定闭值。当信号幅度超出这一闭值时,判别为脉冲噪声。然后对它进行适当的衰减,甚至完全消除。也可以根据相邻信号样值通过内插的方法将脉冲噪声在时域上进行平滑。

1.3 背景噪声对发音的影响:

噪声破环了语音信号原有的声学特征和模型参数,模糊了不同语音之间的差别,使语音质量下降,可储度降低,强噪声会使人产生听觉疲劳。不仅如此,强噪声环境还对讲话人产生影响,使讲话人改变在安静环境或低噪声环境中的发音方式,从而改变了语音的特征参数,这称为Lombard效应,它对语音识别系统有很大影响。

1.4 同声道语音干扰:

人耳可以在两人以上讲话环境中分辨出所需要的声音,这种分辨能力是人体内部语音理解机理具有的一种感知能力。人类的这种分离语音的能力称为“鸡尾酒会效应”,这种能力来源于人的双耳输入效应。但当多个语音叠合在一起,在单信道中传输时,双耳信号因合并而消失。如同人的指纹那样,每个人因发音系统生理构造的差异,也有不同的“声纹”,这种“声纹”在于他们的语音生成模型参数不同。同声道语音干扰及其传输和增强过程的示意如图2所示。

1.5 宽带噪声:

宽带噪声的来源很多,热噪声、气流(如风、呼吸)噪声及各种随机噪声源,量化噪声也可视为宽带噪声。由于宽带噪声与语音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完全重叠,因而消除它最为困难。这种噪声只有在语音间歇期才单独存在。对于平稳的宽带噪声通常可以认为是白色高斯噪声。不具有白色频谱的噪声,可以先进行白化处理。对于非平稳的宽带噪声,情况就更为复杂一些。

下面列举几种噪声波形图:

2基本谱减算法

基本谱减算法的思想是假设在加性噪声与短时平稳的语音信号相互独立的条件下,从带噪语音的功率谱中减去噪声功率谱,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语音频谱。

如果设s(t)为纯净语音信号,n(t)为噪声信号,y(t)为带噪语音信号,则有:

用Y(w)、S(w)、N(w)分别表示y(t)、s(t)、n(t)的傅立叶变换。则可得:

由此可得

由上式可得:

由于S(t)和n(t)独立,所以S(w)与N(w)也独立。而N(w)为零均值得高斯分布,故E{Re[S(w)N*(w)]}=0。所以有:

对一个分析帧内得短时平稳过程,有

由于平稳噪声的功率谱在发音前和发音期间可以认为基本没有变化,这样可以通过发音前所谓“寂静段”(认为在这一段里没有语音只有噪声,一般为带噪语音的前3~4帧)来估计噪声的功率谱|N(w)2|,从而有:

由此达到原始语音的估计值:

根据人耳对相位变化的不敏感这一特点,可以用原带噪语音信号y(t)的相位谱来代替估计之后的语音信号的相位谱,从而可以得到降噪后的语音时域信号。基本谱减法的原理图如5图所示

3改进的谱减法

由于假设加性噪声是零均值的高斯分布的,才有式(4)相关项等于0。但是这个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总是正确的,因为噪声通常不可能是零均值的高斯分布的,噪声可能是非零均值的,也可能是非高斯分布的。在此时,这个非零项就不能被忽略,尤其是在低信噪比时更不能被忽略。本文提出的近似估计此非零项的方法如下:

首先:

假设|S(w)|、|N(w)|和cos(θs-θN)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有:

由于不等式E(X2)≥[E(X)]2成立,所以有:

其中0≤α,β≤1,所以(11)变为:

其中设 γ=αβE((cos(θs-θN)),故0≤γ≤ 1。所以(8)变为:E(|Y

对一个分析帧内的短时平稳过程,有

由上式得

从原带噪语音信号y(t)可以求得功率谱|Y(w)|2通过发声前的 “寂静段”可以估计噪声n(t)的功率谱参数,取[0,1]之间的某个值 (不同语音帧可以取相同或不同的值)则根据式(16)就可以求得|S (w)|2进而可以得到原始语音的估计值|S (w)|从而就可以得到降噪后的语音时域信号。参数λ根据实验结果来确定,可根据噪声的大小来动态地确定它的大小,以获得最好的增强效果。

4 结论

基本谱减算法能大大地消除背景噪声,提高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改进的谱减法有效地提高了增强效果,更好地抑制了噪声,提高了语音质量。语音增强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所以本课题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Thomas F.Quatieri.离散时间语音信号处理-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赵力.语音信号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3]杨形峻,迟惠生.语音信号数字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5,6.

[4]易克初,田赋,付强.语音信号处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5.

小数加法和减法 篇5

例如: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这道题吗?

我认为:计算这题,可以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把4.75和3.4的小数点对齐了算,第二种方法是把4.75和3.4的末尾对齐了算。这两种方法,哪一种算法正确呢?我觉的应该是第一种算法对,因为小数的小数点对齐计算,这样,各个数的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第二种方法不对,如果是末尾对齐,那五个百分之一加四个十分之一应是多少呢?好像不好表达出来。我自学了课本后,验证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还有没有其它的计算方法了呢?想了想,我觉得还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来计算。把4.75和3.4的小数点都去掉,直接改用成整数竖式计算(但一定是两个小数的小数点移动的位数要相同)。把4.7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475,3.4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两位成了340,这样, 475+340=815,算完后再把81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8.15,即4.75+3.4=8.15,看,问题就解决了!

而小数的减法和小数的加法一样,例如:4.75—3.4=?同样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第一种是把小数点对齐计算;第二种是把小数点移动相同的几位后变成整数来计算,去掉4.75和3.4的小数点,变成:475—340=135,再移回得数的小数点之后,成了:4.75—3.4=1.35。

教师减负的“减法”与“加法” 篇6

教师的减负,最近一段时间好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做教师是个良心活,属于“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那一类。但教师也是血肉之躯,不是机器人,可以承受的工作压力和连续时间终归有限。愚以为,要将教师的工作压力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逻辑上讲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减法”,另一个是“加法”。

所谓减法,是指大家普遍感到不堪承受教师名分的工作之重,想办法减轻一点儿负担,但我有点儿怀疑这方法很难奏效。送快递的把货送到顾客手上就算完成了任务,不用负责产品的使用说明,不用负责跟心情不好的顾客聊天,不用负责给顾客中的“剩男”“剩女”牵红线。这听起来有点儿像废话,但有些工作岗位的职责是可以分得很清楚的。但教师这份工作却很难分得这样清楚。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每月的工资单上林林总总几十项,我基本不看,也看不明白。把教师要承担的工作也列一份清单,估计比工资单还要长。要做“减法”,能减掉哪一项呢?教师工作的哪个细节没有伟大的教育意义?能说今天心情不好就先不填要交的那个表了吗?或者因今天实在太累就少备五块钱的课吗?所以做“减法”,无论是领导来减还是自己动手,都很难。

与此相对,做“加法”可能是个更好的思路。所谓“加法”,是指先把教师的工作归零,再来看看哪些工作是必需的,就加上去,直至加到合理为止。当然,这样做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是认识问题。教师工作再伟大、崇高,它只是一项职业而已。教师教书育人,跟官员从政、艺术家娱乐大众、建筑师设计大楼、清洁工美化城市一样,说到底没什么不同。这不是在贬低教师,而是不想贬低干其他活的人。把教师工作回归到一项职业,才不会因被“伟大”“崇高”的绑架而自己都不好意思不吐血吐到死而后已。第二是介于认识和技术之间的问题。简而言之,做“加法”之前先做个“减法”,看哪些不属于或主要不属于教师该干的,而属于或主要属于社会、政府、家长、律师、医生、法院等相关机构或人士该做的事情,该他们干的就不要推到教师身上。第三是比较技术层面的问题。教师的有效工作时间是每天八小时,要把他们必须干的活排个序,排够八小时就打住吧。

这样的思路和做法,不是要给教师推卸责任,而是为了他们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说到底是为了中国教育。当然,要把教师该干的和不该干的说清楚很难。但一件事很难不应该成为放弃尝试的借口。

要为校长治校做“减法” 篇7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普通高中、中职的 《校长专业标准》。校长专业标准是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也是制订任职资格标准、培训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的重要依据。

《标准》 提出:“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和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明确校长是与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并列的一类专业人员, 这为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职业化提供了政策依据。确定校长是专业人员而非行政官员, 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必要前提。当代教育为何难成就教育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最有可能成长为教育家的中小学校长, 很多时候充当的是基层官员的角色。无关、无效的“非教育”治校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精力, 校长成了“标准件”和“复印机”。办学的不是教育家而是官员, 教育的固有功能就有可能被削弱或取代。

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校长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多数地区, 校长的专业头衔是教师。县级以下中小学校长的行政职级低, 对应的待遇低于专业职务待遇。因此, 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长都是“教师”。按照教师专业职务评聘的一般要求, 校长应当担任专任教师1/3以上的教学工作量。而对于语、数、英学科来说, 因为专任教师的满工作量是带两个班的课, 所以任教此三科的校长, 只要任教一个班, 实际教学工作量就达到了专任教师的2/3。为什么校长要带课?因为你是“教师”, 占用了教师职称的职数。不会教书、没有教师职称的校长例外, 但没有职称一般又做不了校长。因此, “校长带课”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连环套”。

校长如果将2/3的精力用于某个班级的教学, 剩下1/3的时间能做什么呢?第一是培训。培训本来也是必要的, 但校长岗培班、提高班、高研班、“影子校长”之外, 校长的常规培训还有一定量的学时, 有时还得参加党政干部培训。第二是“阅读”文件。各级、各部门的文件一年几百份;一年接到的短信指示几百条, 电话指示几百通。第三是开会。上级的、教研部门的、学校的, 都是必要的。那些文件、短信、电话都是有事要落实的。第四是创建活动。达标校、示范校、文明校、基地校等等, 这边刚创建, 那边要验收。连课题研究也成了立等可取的“快餐”。第五是基本事务。学校的人财物管理, 批钱、批假, 批什么都得校长“一枝笔”。党政工团少, 工农兵学商, 吃喝拉撒睡, 校长都不能缺位。第六是“新”举措。譬如, 加强校园安全, 校长要值班巡查校园;加强食品安全, 校长每周要保证在食堂用餐的次数;规范教材教辅征订, 校长要审核签字;还有放学后学生无处去、校车安全、学生回家后的安全以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问题。学校成了“小社会”“小政府”, 社会和政府要做的事, 学校也得做。

如果还有时间的话, 才能顾及到 《标准》 规定的那几条:学校、老师、学生怎么发展?教学、管理、文化建设怎么做?社会资源怎么利用?要走近师生, 不是打招呼就行;要走进课堂, 远非止于自己任课的那个班;要联系社区, 不是握个手就完事。这些都需要有时间来做, 而且时间多多益善。

怎样才能让校长集中精力治校?在我看来, 首先要按照校长专业标准, 明确其专业属性。真正实行校长职级制, 促其专业化、职业化。在“校长”与“教师”的专业职务间, 建立可转换机制, 实行任期制、轮换制, 确保来去自由顺畅。少搞“双肩挑”, 在“朝”集中管理, 在“野”专心教书。其次, 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 减少行政干预, 少些千篇一律。顶层设计重原则、求科学、避琐细、少考评、不插手, 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把选择权、决定权还给学校, 将评价权交给社会。最后要激发校长的智慧和创新力, 鼓励和帮助校长实现教育理想。

三步骤突破错位相减法 篇8

关键词:错位相减法,三步骤,数列

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 {bn}为等比数列, 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Tn, 通常使用错位相减法.错位相减法是数列求和的一项重要方法, 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错位相减法程序化的步骤让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 但运算化简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容易出错, 难于得到正确的结果.从历年的高考答卷中发现, 能用错位相减法算出正确结果的考生少之又少.学生在应用错位相减法解决数列求和问题时, 主要在三个地方容易出错.针对易错点, 本人提出三步解决法:“变符号, 定项数, 巧检验”.这三个步骤, 将有助学生出奇制胜, 一举突破错位相减法.

例1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4n-1 (n∈N*) , 数列{bn{的通项公式为bn=2n-1 (n∈N*) , 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Tn.

分析{an}为等差数列, {bn}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Tn, 应使用错位相减法.

(1) - (2) , 得:

易错点分析:

易错点一:上述求解过程中, (3) 式中最后一项的符号易出错, 这一项如不特别注意, 很容易写成加号.

易错点二:上述 (3) 式, 除去首项和末项, 中间新构造的等比数列和式应为n-1项的和.

易错点三:经过较为复杂的运算、化简得到的结果 (4) 式可能有误.

应对措施:

1.变符号, 牢记经过错位相减得到的 (3) 式前面各项的符号均为加号, 最后一项的符号应变为减号.

2.定项数, 切记经过错位相减得到的 (3) 式除去首项和末项, 中间的等比数列和式是n-1项的和.

3.巧检验, 对于经过艰苦运算得到的最后结果 (4) 式, 可巧妙的使用T1=a1b1进行检验.若T1≠a1b1, 那结果肯定错了.上述例1中, 根据 (4) 式得到T1=-2+5=3, 而a1b1=3·1=3, 符合T1=a1b1.

例2已知等差数列{an}满足:a5=14, a7=20.设数列{bn}的前n项和为Sn, 且bn=2-2·Sn.

(1) 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

(2) 若, Tn为数列{cn}的前n项和, 求Tn.

解 (1) (过程略) , (n∈N*)

(1) - (2) , 得

反思检查: (1) 变符号; (2) 定项数; (3) 巧检验, 由例2的 (4) 式可知, , 符合T1=a1b1.

减法 篇9

我们也不想这样

记者在采访减负问题时遇到了这样一名学生,该学生满是炫耀地对记者说,他能在两分钟之内吃完一整碗滚烫的牛肉面,而这个速度并不是最高纪录,某同学能在42秒内连汤带面吃得精光,他们常常因为吃得太快嘴里被烫掉一层皮。

该学生告诉记者,学校每天早晨七点钟上早自习,很多学生早自习下课后,都会蜂拥到学校的食堂抢着吃牛肉面,下课时间只有十分钟,刨除路上的时间和抢饭时间,吃饭时间也就只剩三四分钟,如果再想上个厕所,可能这顿早饭就吃不上了。

正是因为时间紧迫,很多学生都练就了“铁齿铜皮”,即便是刚出锅的滚烫的牛肉面,也能在两分钟内解决得干干净净。

对于这些让人听起来又好笑又辛酸的故事,老师都是怎样回复的呢?

某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我们也不想这样。”

该老师说:“现在谁家都是一个孩子,谁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宝。学生课业负担重是有目共睹的,看着学生学习负担重,老师心里也不是滋味。”

老师们普遍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生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出人头地,老师和家长一样,都是为了学生好,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金榜题名、有所作为的,老师为了能让学生有个不错的将来,也不得不时时刻刻叮咛学生努力学习,不得不为其加重负担,确保其学习成绩与日俱增。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很多老师也都表态,老师体谅学生,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不争的事实,老师为了学生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千方百计地为其“增负”是减负不见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除了部分老师是为了学生着想、一心想帮学生获得好成绩外,也不乏因为教学压力,迫使老师不得不为学生“增负”。

如今正带小学毕业班的王老师告诉记者,学生现今的负担确实有增无减,可这也不是老师想要看到的结果。如今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学校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绩效的唯一标准,致使教师不得不为学生无限制地“增负”,其实教师和学生一样渴求减负。

王老师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地区正在实行校长“末位淘汰制度”,即根据各学校的成绩排名,撤离排名末尾的学校校长。这种校长“末位淘汰制度”在给各学校校长增加压力的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王老师还告诉记者,如今学校动不动就组织年级考试,每次考试都要全年级排名,排名靠前的教师工资多得,排名靠后的教师工资少得,更可怕的是,排名成绩靠后的教师还要在周会上总结工作教训,这种外伤加内伤的双重伤痛,无疑是谁都伤不起的。

学生考试成绩的排名和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无形中为教师增添了工作压力,迫使教师不得不带领学生拼时间,拼精力。

有着同样遭遇的某初中英语老师告诉记者,他认为现今减负工作一直得不到成效的原因,还与教材的编写有很大的关系。他认为,现在的课本内容普遍编写得很笼统,表面上看是为学生的减负下工夫,然而考试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不得不迫使教师无休止地为学生开“小灶”,对课文内容补充再补充。这样一来,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往往比没减负时还要多,学生不累还能有谁累?

当然,在众多的原因中也不乏有人提出教师的专业技术和综合水平有待提高。某小学的张老师就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就拿识字课来说,教师上课没有技巧,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后让学生一个字写20遍,学生固然能记住这些字,可是这样靠死记硬背学生能不累吗?还有些教师每节课都拖堂,教学效果不好,无形中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轻负担、高质量

影像的减法 篇10

在舞蹈和造型艺术的培训后,阿诺德·巴斯基埃导演了大量的电视录像作品,这些作品增加了舞蹈、戏剧、小说之间的交融。在他的电影中,舞蹈对口头语言的代替创造了一种最小的音乐戏剧或者小型戏剧的形式。他的电影同样借鉴了文字、影像新闻和即兴表演。介于作者电影和实验电影之间,克里斯蒂安·梅尔利奥最通常特别注重影像。剧本可以用电影试图阐述的方程式来陈述。朗读的频繁选择(在摄像机前朗读文本的模式)有利于向电影的改编提出问题的戏剧解构方式。怎样将文本转为电影呢?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两位电影艺术家同样表现出对自然主义的拒绝。也许剥去了预先存在于电影的游戏规则)暴露了运动物体和材料的交融,它强调这种非自然主义的特点。通过对电影方式的最小化主义的使用和对自然主义的拒绝,他们的电影在法国电影之外,处于作者电影的评判传统中。

阿诺德·巴斯基埃

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手拉着手,并穿过地中海植物园。他们在藤本植物的森林中迷路了。书面的语言像连环画中的框圈那样从他们的口中说出。一位年轻女子试图回忆起一首爱情歌曲的歌词。一位城市设计家向一位年轻女子解释园林的建造规则。这些景象摘录于导演于2002年的电影《人人都需要爱》。如果身体像原子那样相互吸引,口头语言则以承诺或者记忆的方式被中断,甚至是省却了。话语被遗忘了。歌曲像回忆一样被哼唱。语言丧失了协调和论证的能力。在这些经常空白和荒凉的地方(淹没在光线中的广场,废墟中的剧院、棕榈园),阿诺德·巴斯基埃重新构成了新的戏剧场景,在那里身体通过按照蜿蜒的运动,拥抱,爬行走完不同的空间。空间成为一个花费、消耗、实验、练习,甚至是即兴演奏的地方。

在更近的电影于2005年摄制于圣·保罗和其他拉丁美洲城市的《爱的人有理》中,三个男人分配了爱情的关系。瓦尔米尔,其中的一个男人消失了。除了重放以一种30年代法国歌曲,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话语交流。然而严重的戏剧化(它同时也是孤立和忍受的问题)由身体的优雅平静地解决了。人之间的交流假设了空间的感知。心理完全进入舞蹈中:围着早餐桌的三重奏轮舞,对公寓或者植物园的参观,在城市中的闲逛。每次相遇都产生新的形象。舞蹈结合了吸引和回缩,在那里我们在电影艺术家的电影和装置中重新发现他们对于循环形式的口味:在《好极了》(2000年)中,从一个对话者转为另一个对话者的秘密,《我的人》(2001年)中随着歌声的字幕摄制装置照片,唤醒爱情激情的历史或者在《在此期间,在森林的另一部分中》(2007年)中开始和结束的无线电中扩散的政治信息。

阿诺德·巴斯基埃的电影以其密集的音乐引用来产生强烈印象。电影艺术家喜欢让人听到意大利变种歌曲或阿根廷探戈。他的电影是有意识地多愁善感。但是这是一种在地理上比在心理上更可以获得的感情,这一点用可以在他的电影中出现的大量城市(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日内瓦、巴塞罗纳),对都市化的担忧,对舞台装置的口味和园林的建筑学来证明。在他的最近影片中的一部,用手机拍摄于2006年8月的《意大利之旅》中,阿诺德·巴斯基埃沿着在城市中的闲逛和北部意大利的景色,跟随了一个散步者的脚步。这部简单设施(对散步者的背部摄像)的度假新闻,非常稀奇地结合和地理和爱情的感情。

对我来说, 电影是一种思想,电影实践和教育界、出版界、评论界所倡导的理论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我喜欢推出一些能表现其制作模式的东西。

VA前线

阿诺德·巴斯基埃

十五年来,克里斯蒂安·梅尔利奥的电影致力于语言和影像的双重问题。摄制于1995年的《鼠疫传播者》从十七世纪初的米兰案件记录得到启发,这个案件记录在鼠疫流行病时不公正地判决了两名被告。案件记录的文件揭示了这两名被告是如何以心理化和捏造自己有罪而结束。在他的电影中,模特儿坐在桌子上并且朗读案件记录的文件。间离效果可以领会虚假控告机制。

在《贝雷尼斯的周围》(1998年)中,模特儿听拉辛的剧本《贝雷尼斯》的片段,这些片段是用电脑发出的合成声音来读取的。他们观察屏幕、房屋,这些物体被老图书馆中的滞后的旅行通告所包围。观众被投入一间使空间发出回响的监听室中。在《日本之旅》(1999年)中,日本大学生朗读为日本所写的西方原著的法语语音副本,这是些他们解读有困难的文本,用他们所不认识的语言写出,朗读时不能理解。朗读不是一种中性的操作,它使在朗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了动摇。它使朗读者具有双重性,将朗读者转变为怀疑自己话语的观众。这种具有双重性像我们在电影的谜语之前的观众席的明确变态一样给予了我们。

在他最近的电影中,对证人在审判或者法律前作证的意义上来说,克里斯蒂安·梅尔利奥对证言的动机更明确地感兴趣。与马蒂约·奥尔良联合导演于2007年的电影《火星上的印度人》受到埃利兹·穆勒的通灵术通灵者的启发,将通灵术集会转化为无线电传声的论坛。在19世纪末期日内瓦联谊会中的通灵术会议时,埃莱娜·史密斯试图说火星语以及印度语。在令人惊讶的小说中,她做了虚构来描述奇遇,这些小说是由与会者抄写的。演员聚集在桌前,在无线电播音室中朗读会议报告,播音室怪异地看上去像通灵会议的小房间。他们的朗读是有分寸的、清楚的、抑扬顿挫的、中性并且完全是表演性的。演员以埃莱娜·史密斯的方式,具有两重性,他们以自相矛盾的方式解释阅读者的角色。电影强调了电影与无线电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朗读者与通灵者之间的混乱。将来谁在这部幽灵电影中说话呢?

在他导演于2008年的最近一部电影《饭碗山事件》中,受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启发,作证原则得到了体现。电影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叙述了一群孩子由小学教师陪同在山岭总进行的远足。孩子们受到奇怪的麻痹,躺在松树间并且睡去。第二个部分是女教师向戴着蓝色猫脸面具的神秘调查者叙述片段。小学教师既是她自己这个戏的演员,又同时是观众。电影中反映真相事物的结构使她的作证受到了动摇。她的叙述是过去事件的确认,还是他们的虚构呢?话语是否可以证明、构思、揭示、虚构呢?第一部分是一个梦吗?这些都是这部独特的电影所提出的一些问题。

电影艺术家被剥夺了对话或者演员的存在,他剥去了结构,整块的平行蒙太奇,电影遵守安装设备的严格逻辑。这种减法原则起着显影液般的作用。通过对比电影和当代艺术,加深了舞蹈、戏剧或者无线传声尺度,阿诺德·巴斯基埃和克里斯蒂安·梅尔利奥揭示了通灵者的新能力。

作者存档:

艾里克·布罗,出生于1963年,毕业于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与l’Idhec(巴黎)。现为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的电影与video教授。

“减法”有时也是一种“加法” 篇11

原来“减法”有时也是人生的一种“加法”。这位青年及时走出“凡事只做加法”的误区,既注意从提高个人素养等方面入手做好各种“加法”,又注意从审视各种工作目标着眼做好各种“减法”,很快让自己走出了事业的谷底。其实,教育工作者既要做好自己的“加法和减法”,又要帮助自己的工作对象做好各自的“加法和减法”。否则也只会事倍功半,空留尴尬和遗憾。

一个邋里邋遢的三年级男生,不仅字写得潦草,还经常在本子上乱涂乱画。有一天,语文老师忍不住了,把他的作业本撕个粉碎,还要他当众检讨。他哭了,老师厉声说:“你爸是干什么的?”他怯生生地说:“泥瓦匠。”老师似乎一下子找到了难题的答案:“这就对了,泥瓦匠就是和稀泥的!怪不得你写的字这么差劲!你干脆回家跟爸爸学做泥瓦匠吧!”这位老师讲的虽然是“恨铁不成钢”的气话,可是从那以后,这男孩果然没有再到学校上课,真的跟爸爸学做工去了……

“减法”有时也是课堂的一种“加法”。这位教师无端地把施教责任完全推给学生,只想着通过做好规范的“加法”来达到转化目标,却完全忽略了可以尝试着做一做施教的“减法”。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还因为自身的抱怨、挖苦、讽刺等各种过于生硬和冷漠的施教方式不断使用“加法”,让这名学生难以忍受,竟满怀自卑地离开了校园。这样的“加法施教”只会增加无端的伤害,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加出”的痛楚可能一生都无法“减轻”;对于教师来说,这样“加出”的失败可能终生都无法“减掉”。

“减法”有时也是教育的一种“加法”。一是用心观察有效运用“加法”和“减法”。在自己的施教过程中要看自己的课堂,也要看别人的课堂,既帮助自己不断积累各种经验和教训、不断丰富施教的情境、不断完善各种育人环境,也要及时对优劣进行辨别,提醒自己走出存在的误区,精简过于繁杂的过程,减少各种无效的举动。二是用心反思有效甄别“加法”和“减法”。对比、思考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施教过程,感悟、体会和品味他人的教育细节和创新举动,既要及时汲取各种营养,帮助自己拥有更多有效的育人技艺,也要及时改掉自己的陋习、降低过高的施教目标、压缩过重的训练计划,有效瘦身自己的施教行为。三是用心学习有效体验“加法”和“减法”。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研修活动,自觉开展进修和自学活动,树立新观念、吸收新资讯、接触新模式、掌握新技术,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学习的磨炼和艰辛,体验到自己教育对象的真实感受,及时反馈到自己的育人实践。加上一些“理解”,减去一些“挖苦”;加上一些“适应”,减去一些“抱怨”;加上一些“灵活”,减去一些“生硬”。

上一篇:高校篮球教学体育文化下一篇:生态系统健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