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加减法”(通用4篇)
作业“加减法” 篇1
语文作业,是教师上课教学的“潜影”,也是学生掌握程度的“留影”。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内化所学内容,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如今的作业布置存在着“负担重、效益低”的六多现象——随意布置的作业多,套用现成的作业多,重复机械的作业多,整齐划一的作业多,形式单一的作业多,缺乏趣味的作业多。这些作业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减负又提高教学质量呢?这就要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即量的减负,质的提升。为此,我们采用了智慧教育的策略——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一、减法
(一)删繁就简——减“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课内外作业,或根据学生的喜好、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难易程度自行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练习题,以确保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得到所期望的发展。对于部分较难的题目,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并加强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指导。另外,争取在每堂课中花5~10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以减少学生课外作业的时间。
(二)分层作业——减“难”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的差异,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自助餐式”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内容和形式。
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三类作业:A类为基础型作业,紧扣当天所学内容,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布置的,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B类是巩固型作业,除了巩固新知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但难度不大,这是针对一些中等生布置的,既满足他们掌握新知的自豪感,又使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压力;C类是拓展型作业,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教师也可在同一类作业中采用必做和选做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例如抄写作业的布置:对于字词掌握得较差的学生,要求抄写4遍词语(必做),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写一两句话(选做);中等生可以抄写2~4遍(必做),并选择其中的2~3个词语写几句话(选做);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抄写作业上可自行把握,余下的时间完成小练笔——选择4个以上的词语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为了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还可实施根据单元评估成绩来减免作业的激励策略:达到优秀者,在后面两周中可任意选择其中三天的家庭作业免做;达到良好者,可选择其中两天的家庭作业免做;对一小部分后进生,只要比前一次成绩有一定进步,也可免做一次。
就这样,根据各层次的不同目标要求,分别布置不同的、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作业,既让学优生体会到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又消除了学困生对作业的畏难情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他们乐做作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二、加法
(一)花样作业——增“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与学习,从而在学习活动中逐渐找回作业的热情,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并渐渐地迷上学。
1. 口语型作业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要求是会听、能说、读懂、善写,同时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待人处事的能力。因此,作业中朗读与听说训练任务不容忽视。
如课前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让孩子们完成自主预习三部曲:一读课文,读准读通;二读课文,质疑问难;三读课文,思考练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上新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课堂教学的简约、扎实、高效。又如,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链接及著作,或利用网络、书报等媒体搜集整理信息,一方面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增加文化积淀。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及相关的时代背景,课后搜集鲁迅的名言,读读背背,有兴趣的还可读读鲁迅的作品。
小学生对讲故事都很感兴趣,让他们把课内学习到的故事在家长面前“炫耀”一番,既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巩固并延伸了课内知识。如学习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后,要求学生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朋友听,并搜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交流。学了《冬阳·童年·骆驼队》,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一书,观看《城南旧事》的电影,并交流感受。另外,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可布置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父亲节或母亲节时,与父母交流并送上祝福;当一回“小记者”采访自己的长辈,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把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或新鲜事讲给家人听;等等。
2. 观察型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所以,应指导学生多看、多听、多做,积累学习语文的素材,培养观察能力。如在学习了《找春天》一文后,让学生去大自然中找春天,看看除了文中所介绍的,你还找到了哪些春天的美景;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说明性文章时,布置学生利用这段时间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的外貌特点及它吃食、活动、睡觉时的生活习性,及时、准确、生动地进行记录。
3. 操作型作业
教学中,让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作业氛围。
如学了表达思乡情感的一组诗后,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诗词或歌曲,画画诵诵唱唱;学了有关鲁迅的一组课文后,让学生通过查询、搜集等方法,编一份“走近鲁迅”的小报;学了《新型玻璃》一文后,让学生找一些商品说明书读一读,看看它们是怎样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的,了解其功能,学会使用,并在交流的基础上仿写商品使用说明书;布置“祖国在我心中”综合性学习作业,学生们可以朗诵《中华少年》及其他爱国主义诗歌、散文,可以进行演讲,可以讲讲中华儿女为国争光的故事,可以编“祖国建设新成就”的手抄报进行展示,等等。
(二)创新作业——增“效”
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向学生提供活动、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1. 创编型作业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适当地对文中人物进行心理剖析,对文中情境进行想象,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演说、改写,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的热情。
例如《晏子使楚》的教学,在重点感悟晏子的言语艺术后,让学生从文中的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编一编剧本,找一找演员,再合作排一排、演一演,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下进一步巩固了新知;学了《穷人》一课,让学生续编故事:桑娜一家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后,他们的日子该怎样过呢?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组织学生辩论——“现在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你们认为这样好吗?”学完《颐和园》后,请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颐和园的美景;等等。
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成就感。
2. 生活型作业
“生活即教育”,教师在设计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时,可以将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用生活丰富作业内容,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增长语文才干。
例如:根据班中开展的“当一日小班主任”活动布置“日记接力”,让孩子们轮流记下收获与体会;结合学校大队部的盆栽蔬菜活动,让学生在悉心栽培的同时仔细观察植物发芽、生长的过程,及时写好观察日记;结合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熟悉、体验生活,如“第一次______”“今天我当家”等,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苦与乐,体会父母的艰辛,培养劳动观念,储备习作材料;每逢节假日,每到特殊纪念日,随机布置有意义的作业。
3. 调研型作业
在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时,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规范街头用字,提升城市形象”的“啄木鸟”纠错行动,对主要商业街道中面向公众的示意性文字中的用字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汇报调查所得及自己的体会。学了《走进信息世界》后,让学生从拟定的话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分组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些调查式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布置作业,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作为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做到优化多样,让作业更智慧,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快乐和成长,从而真正爱上作业,爱上语文。
作业“加减法” 篇2
有理数为整数和分数的统称。正整数和正分数合称为正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合称为负有理数。查字典数学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家庭作业试题。
初一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家庭作业试题
1、把(-5)-(-6)+(-7)-(-4)都统一转化成加法运算,即
它还可以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即,读作.2、将下列式子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说出它的两种读法:
①(+3.7)-(-2.5)+(-3.5)-(+2.4)
②(-1)-(+1)+(-2)-(-3)-(-1)+4
3、①-11-9-7+6-8+10
②-5.75-[-3 +(-5)]-3.125
4、某公路养护小组乘车沿南北方向公路巡视维护,某天从地出发,约定向南行驶为正,到收工时的行驶记录如下:(单位:千米)8,-5,7,-4,-6,13,4,12,-11
(1)问收工时,养护小组在地的哪一边?距离地多远?
(2)若汽车行驶毎千米耗油0.5升,求从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之“加减法” 篇3
根据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和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笔者认为, 树立正确的作业观, 首先要做好“加减法”。加什么?增加作业的质, 提高作业的效益;减什么?减少作业的量, 降低学生作业的“耗”。下面, 我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与分析
1. 作业形式呆板单一, 缺乏趣味性
作业内容基本上是课本上的练习题, 局限于书面。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找不到乐趣, 做作业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作业内容机械重复, 缺乏有效性
作业布置只图“量”, 不求“质”, 一味盲目地“强化”训练, 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 同时也失去了作业的实践性, 有什么效益呢?
3. 作业一刀切, 缺乏层次性
一些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业题, 导致优等生“吃不饱”, 中等生“吃不好”, 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二、提高作业效益的几点做法
1. 让作业妙趣横生, 焕发生命的色彩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 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趣味性数学作业。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作业, 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又能取得较好的作业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 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 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 春鸟弄春色。”问题: (1) 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 “春”字共有几个? (3) “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 找一首诗, 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该诗总数的1/5。这似数非数的练习, 新颖独特, 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拓宽了学生视野, 更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 妙趣横生。
2. 让作业融入生活, 体现实践的需要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 有取之不尽的资源。为此, 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 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 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认识钟表》后让学生记录某天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以后, 让学生调查所住小区的用水情况……像这类实践题不要求学生当天完成, 留足时间。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会将很多知识应用其中, 在调查过程中, 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设计, 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 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3. 让作业多些探究, 充满数学的味道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还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 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业设计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这样,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 使数学学习充满数学味。
如学习分数之后, 可以设计这样作业:旅游团有成人18人, 学生7人, 到某景区游玩, 门票报价如下: (1) 成人票每张30元。 (2) 学生票半价。 (3) 满20人, 可以购团体票, 打折。要求设计一种购票的方案, 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元。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 所以会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作业, 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 学生感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 而且带有探究性, 充满数学味。
4. 让作业彰显个性, 开放中凸显层次
实践证明,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作业都能完成。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就内容而言, 可分为基本作业和提高作业。基本作业要带有普遍性, 无论是量还是难度都要适中, 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就方式方法而言, 可设计选择型、奖励型作业, 供不同学生自主选择,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作业通常可以有判断、计算、应用三种类型, 从易到难按A、B、C排列, 自选练习。一般水平的会选择B类作业, 较好一些的会选择做A类作业, 其余的选择C类作业。如此自主选择训练, 效果较佳, 学生不必重复练习已经掌握的知识, 得到“时间的奖励”, 从而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三、对于一些作业设计改革的反思
1. 花哨的外表掩盖了数学的本质
为了体现新颖和趣味性, 有些作业设计一味追求形式, 反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作业内容的充实性和有效性。
2. 过度的自主导致放任自流
作为对传统作业“一刀切”现象的纠正和反思, 很多作业设计强调自主性。但是有时又不知不觉地陷入另外一个极端:过度的自主导致作业做不做, 怎么做都行, 这样的自主肯定是无效的, 也与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
生本理念下英语作业设计的加减法 篇4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 而是激扬生命, 让生命自己行动。”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对教育行为本质的回归, 特点是突出学生, 突出学习, 突出探究, 突出合作。生本教育启发我们, 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探究为途径, 以合作为形式, 要设计学生“好学”的作业, 同时也要设计学生“好做”的作业。
一、作业总量做减法, 优化整合做加法
作业量过大可谓作业最大的一宗罪了。罪因在于传统“师本”教育的许多规范是用于防止学生不学习的, 教师总习惯把学生设想成懒于学习的, 于是用作业“迫使”学生学习。诚然, 爱玩是少年的天性, 但他们同时也具备好学的天性, 而好学天性的自由展现, 必然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
因此, 作业总量必须做减法。作业太多, 学生会不堪重负, 疲于应付, 以至于敷衍了事, 不仅达不到教师布置作业的预期效果, 而且还从时间和心理上抑制了学生好学天性的发挥。然而, 很多教师担心作业量减少后学生练得不够会影响巩固效果和考试成绩, 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内容的优化整合上做加法,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对作业进行优化整合, 精选精练, 学生便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希望他们关注的学习内容上, 思路便会很容易得到贯通, 热情会不断高涨, 学习质量也会迅速提高。
二、机械作业做减法, 作业类型做加法
单一的作业形式无法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无法保证学生各项学习技能的均衡发展, 因此生本理念下的作业要在作业类型上做加法。作业类型应该涵盖笔头作业、听说作业、表演作业、课外阅读、制作、社会调查等;既可以是练习型的活动, 也可以是拓展型、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作业,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丰富多样、充满乐趣的作业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对作业保持新鲜感, 从而提升作业效益。
作业类型多样了, 传统作业中占主要地位的练习型作业就要做减法。许多教师总是固执地认为:“多做几道题、多抄几遍课文总比少做少抄或者不做不抄好。”因此在布置作业时通常会对某个知识点做反复、机械的练习, 觉得这样做就可以“熟能生巧”。殊不知, 单调乏味的作业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也可能会“多而生厌”, 从而违背了生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价值。
三、硬性规定做减法, 个性选择做加法
传统的“师本”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通常把自己的意志传递给学生, 并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办事, 比如:今天一定要完成某一章节的哪些习题等, 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样做, 一是出于教师的方便, 二则教师觉得自己教的学生都应该达到同样的程度, 如有学生完成不好, 还要补做甚至罚做。
而生本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是教育的真正主体。作为主体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异, 如学习基础、成长环境、接受能力、学习方法等。要全班学生做同一个要求和难度的作业是不合理的, 而且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而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状况发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 学习是自发的, 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 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发展。因此, 作业要在硬性规定上做减法, 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差异, 为各类学生设计和布置难度适宜的练习,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只有个性选择上做加法, 才能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也使他们拥有更大程度上的自主发展空间。
四、被动输入做减法, 前置探究做加法
前置性作业是指在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 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即在教学之前先由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前置性作业使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初步感受、浅层理解和探究, 自主寻求解决的途径。在前置作业上做加法, 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以下是《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Unit 5 Section A的前置性作业。
在这份作业中, 后置性作业的被动输入转变为前置的自主探究, 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 不仅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可以主动习得和发现语言运用规则, 而且使教师可以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有知识状况, 从而可以发现和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实现“以学定教”。
五、教师评价做减法, 学生评价做加法
“师本”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自我、主动权益和能力, 作业评价全凭教师的经验、感觉和一支红笔, 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知识技能, 较少注意学生的学习思维、作业习惯、作业过程、学习情绪、创新精神等方面, 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久而久之, 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 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意识越来越淡化。
“生本”教育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的尊重, 只有当学生主动参与作业评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和学生对作业的责任心。学生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加法。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能消除被评价者的对立情绪和疑惑, 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认识自己, 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
在教学《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对邀请写一篇回复。同时笔者设计了一份让学生在写作后对文章进行自我评价的评价表。
表格中的项目不仅可以使学生非常清晰和全面地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评, 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清楚作文的评分要求, 更明确写作达标的方向, 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合作评价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成员间互评作业, 学生在批改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可以加深对作业内容的理解, 可以从他人的作业中吸取优点指导自己, 从而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作业。
例如, 寒、暑假作业通常量大, 教师如果逐一批改需要大量时间, 往往力不从心。笔者曾尝试在开学返校后的第一节课安排合作小组进行作业互评。学生的兴趣很浓, 对每份作业的每一页、每一题都进行仔细检查, 生怕哪个同学的小错误从他们的眼皮底下溜走。如果有谁的书写不整洁, 几份作业在一起一比照便十分明显。在最后的评语环节, 学生也毫不吝惜地对每个组员作业的优、缺点作出详尽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所产生的激励或督促的效果比教师批改要好得多。
3.展示与共享
【作业“加减法”】推荐阅读:
小数的加减法预习作业06-12
快乐加减法作文06-12
加减法学习技巧10-13
《4的加减法》教案05-11
几百几十加减法教案05-14
5以内加减法教案07-19
15加减法教学策略10-07
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加减法口算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0-23
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练习10-21
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