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义

2024-09-14

素食主义(精选12篇)

素食主义 篇1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女性主义的一个分支,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以被详尽阐述, 然而其内部理论分支及变化却极少被系统的提及。近年来, 面对野生动物被大量屠杀、动物药品实验泛滥等, 有关动物解放和素食主义的话题再度被热议, 女性主义也迎来了第三次发展浪潮, 即素食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本文旨在立足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 探究该理论的形成根源。

关键词:素食主义,环境危机,动物解放,怜悯之心

1. 素食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产生背景

1.1 全球野生动物危机是素食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 生态危机逐渐开始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 人类活动对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森林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中包括不可持续和违规利用野生动物, 狩猎和贸易野生动物对非目标物种造成的危害等。目前, 热带森林动物区系的丧失已经到了危机的程度。栖息地退化, 加上对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过度捕杀已经引起森林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丧失, 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我国某些地区, 各种珍稀野生动物在餐桌上屡禁不止, 野生动物的商业化养殖和医学实验不断泛滥, 动物解放和保护再度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谈论及国际性生态会议的高度重视。

1.2 女性主义的包容性是素食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自诞生以来就与动物解放密不可分。其对动物所持的态度也大相径庭, 一部分生态女性主义者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认为人类的活动必然会造成对动物的压迫, 且认为物种歧视离不开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歧视、异性恋主义及自然主义;另一部分生态女性主义者却决而不谈人类之外的动物, 甚至部分女性主义学者坚决维护人类中心主义。素食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后两种观点违背了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正如素食主义生态主义学者琳达·波克所说, “生态女性主义之所以十分具有说服力就在于它有极强的包容性, 它从来不只谈‘女性’, 而是可以对任何不合理的事物提出质疑。”素食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借鉴了女性主义中“个体即为政治”的学说并将之运用到实践当中, 从科学和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饮食选择的政治背景。素食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正是在这样一个兼容并包的温床上才能够形成且不断发展。

2. 素食主义女性主义形成的根源

素食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最初在一些行动主义者如卡罗尔·亚当斯、琳达·波克、格蕊塔·高德等的学说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 然而其根源要追溯到行动主义和女性主义中关于动物怜悯之心学说、解放理论以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的反文化运动了。

2.1 怜悯之心

今天, 许多人选择成为素食主义者并非由于传统, 而是出于对动物残酷遭遇的一种怜悯之心。迄今为止, 动物经受的苦难人尽皆知。在美国, 每年用于各种实验的动物数量高达一千七百万到七千万之间;在农场, 每天有六十亿动物被屠宰, 这相当于全球的人口数量;乳制品工业使很多小牛刚生下来四个月就要被屠宰, 与母亲分离, 毫无自由;鸡鸭被成群的关在笼子里, 其自然的生命周期也由十五到二十年缩短至两年, 有的由于被注射激素缩短至几个月。母猪被关在铁笼里, 在经历人工授精、怀孕、生育等过程后, 还来不及哺育, 它们的幼崽就已经被强行带走了。动物实验的残忍程度更是难以想象, 试验者通过捕杀、注射、焚烧、断尾等一些列残忍的手段将其应用于现代工业, 这无异于一场打着拯救人类的旗号而进行的冠冕堂皇的大屠杀。

素食主义者正是出于对动物的同情选择素食的。然而, 既然人类拥有怜悯之心, 又是如何导致如此局面的。因为人类的怜悯之心已经慢慢被一些利益的追逐者控制, 渐渐麻木, 他们宣扬人权至上, 却忽视动物权利;他们一味夸大动物产业链带来的眼前利益, 却忽视生态遭到破坏后的无穷贻害;他们坚持人类是地球的主宰, 宣扬人类要征服自然, 成为强者, 却破坏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关系。因此, 素质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这种怜悯之心是很脆弱的, 这种怜悯之心是经过思考和判断之后理性的怜悯之心, 而非人类的本能;是对动物的怜悯之心, 而非对其他人的怜悯之心。只有怜悯之心成为人类的信念, 动物才能免于这种残忍的遭遇, 人类才能免遭身处地球之上的孤独和孤立。

2.2 动物解放

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 (1975) 和汤姆·里根的《论动物权利》 (1983) 中均提到, 对动物的保卫应当是理性的, 而非感性。现在有关动物解放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建立在辛格的功利主义和里根的动物权利理论的基础上。二者都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辛格认为, 人类遭受疾苦若得不到关怀是不道德的, 同样, 如果一种生物有感知快乐和痛苦的能力, 那它也应当享有同其他有感知能力物种同等的权利。里根的去本体论思想则是基于人的理性和智慧而非人类的感知能力。他提到, 若将人类看做自身的目的而非他人的手段这一点在道德上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将非人类动物看做是人类的手段就势必导致物种歧视, 有失公正。然而, 格鲁恩就里根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答案, “如果人类的行为只有理性作为驱动力的话, 那么一些人知道这些理论, 为什么还要去捕杀动物呢?当然纯粹依靠感性做决定是站不住脚的, 同样纯粹依靠理性所做的决定亦有不可靠。”素食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者也对此进行了总结, 即只有将怜悯之心和基于文化和政治背景所做的理性分析才能给予人类最值得信赖的伦理和行为导向。

2.3 文化解构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越南战争之后, 许多反文化的行动主义者也开始崇尚素食主义, 并将这种较为温和的饮食习惯作为非暴力的一种支持。许多反文化的行动主义者认为, 非暴力的原则不仅应当运用到国际政治、种族关系、人际关系中, 同样也应当运用到人与动物及人类的饮食习惯中去, 因为动物和人类一样同样能够感受到死亡的痛苦。

结语

如今, 素食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已臻于成熟, 其包容性更为生态女性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并预示着未来的方向。同时在国际上, 也为物种歧视与生态主义相关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进一步推动着环境正义的进程。

参考文献

[1]Peter Singer, Animal Liberation:A New Ethics for Our Treatment of Animals (New York:Avon Books, 1975) .

素食主义 篇2

常常听到幼儿园老师说起这样的情形:妈妈因为减肥要吃素,所以餐桌上全是素食,而孩子也只好跟着吃,结果闹了个营养不良。事实上,许多父母都在张罗着孩子的吃素之路,但同时又有太多的迷惑,记者请来营养师为家长们解除迷惑。

迷惑一:素食是否健康

素食者和肉食者都可以是健康的,只要能好好规划食物,做好选择,再配合健康的生活形态,便可以营造健康饮食。但是如果多样性失去调配,以致使食物均衡性失去的话,就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一般而言,素食者可分为四种:严格的素食者只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豆类、水果、蔬菜、坚果、种子以及植物性脂肪;奶类素食者除了植物性食物外,还要喝牛奶;蛋类素食者除了植物性食物外,还要吃蛋;奶蛋类素食者除了植物性食品外,还要摄取奶类和蛋类食物,但是不吃肉类、家禽类和鱼肉。第一类限制的最多,第四类限制最为宽松,明白了以上分类,就可以了解素食中限制越严格的,就更容易发生营养缺乏。

迷惑二:吃素遇到的问题

一般而言,要吃奶和蛋类的素食孩子并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因为从奶和蛋类食物中可以摄取足够的钙和维D、维B12以及高质量的`蛋白质。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家长得为孩子选择低脂奶类,以免血中胆固醇过高。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身体所需的氨基酸来源于高质量的动物性蛋白质中,而植物性蛋白质则可能缺乏某些必需的脂肪酸,为解决这个困难,家长必须让孩子摄取多样的植物蛋白质,以得到食物互补作用,主要有面包、谷类、核桃、种子类、干豆类、豆荚类;同时,植物中只有谷类粥品、豆荚类及大类制品中含有锌,且吸收率并不高,因此素食的孩子应多吃黑豆、雪豆等豆类食物;植物性食物中即便含铁也不易吸收,因此要让孩子多吃富含维C的食物,以增加铁的吸收率,或食用铁强化食物。

迷惑三:多吃素食的饱足感

白领素食主义 篇3

我没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

G小妞人长得和她名字截然相反,名字胖胖一长溜,人却又瘦又玲珑,1.6米的个子重88斤,她还嫌自己长得富裕。

G小妞宣称自己是素食主义者,每天自带饭盒上班,比如周一午餐,她的食谱是一盘拌西兰花、一片全麦面包、一个大苹果,但在她眼里那不是一盘菜,而是325。你大概想问325是什么?G小姐一定会摆出一副傲娇的脸说:“就是150+75+100=325呀。”好了,就此打住,别再继续问下去了,让我来告诉你:“150代表一盘拌西兰花的卡路里,75代表一片全麦面包的卡路里……以此类推,懂了吗?”

G小妞是个很自律的人,自我要求每顿午餐的卡路里总量不得超过350。有一天中午,她刚打开饭盒子,立即一声尖叫,吓得我以为她的生菜没洗干净,结果,你知道怎么回事?别人吃饭前会做个祷告,G小妞吃饭前会先做道心算题,原来那天她算出来午餐卡路里总量超过350了,是好心的妈妈多塞了枚水煮鸡蛋。

G小妞无可奈何地说这鸡蛋卡路里起码有75呢。妈妈的一片好心自然不能辜负,她下午硬是多跑了几趟洗手间来消耗这多余的卡路里。我替她可怜:“你这么折腾自己至于吗?”她又摆出一脸傲娇:“咱体重秤上见!”

无独有偶,公司里的密斯特也是素食主义者。密斯特是爱猫人士,据说家里收养了八只中华田园猫。每次同事聚餐,密斯特照例荤菜不动一筷,不吃的理由很惊悚,就是她觉得每块动物肉都好像是猫肉在啼哭,她不能接受生命竟然变成了一道菜。

她誓死要做环保人士,爱动物如同爱生命,发展到后来,她连皮鞋也不穿了,看上去倒也颇有几分猫咪遗世独立的气质。她的金句是:“素才是最友爱的生活方式。”

公司里还有一个S小姐,也是铁杵素迷。这个菜叶子女子,是腹有菜菜芳自华。她吃素的初衷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去浊扬清”。她说吃素有利排毒,吃素使人神清气爽,最玄乎的是她说吃素能吃出迷人体香,身体清香就能触摸到灵魂,听上去高深得很。

她每天的饭盒子毫无惊喜,半只鸡蛋、几片黄瓜,然后就是一盒子紫甘蓝垫底,清汤寡水得如同覆盖在她面颊两侧的长发常年不变。一块红肉,在她眼里,就代表着混浊,是段子粗口,而菜菜们则是轻舞飞扬,是诗意和美丽。

我本来对这个手腕套满素串的女子是颇有点嫌弃的,觉得她大概就是为了扮酷,硬将自己打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好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区别开来。

直到有一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她自拍的素食公益片,原来她参加了素食社团,利用周末时光免费为素友们进行排毒教学讲座,教大家在家种植人体健康卫士小麦草,并学会制作排毒小麦草汁。在公益片里,她用柔弱的声音呼唤着有力的宣言:“每个人都是开路先锋,每个人都可以做出改变,每天努力一点,将素食健康乐活的生活方式,分享给我们的亲人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

自此,我对她的看法改观了。我想每个素食主义者的背后,大概都有一个属于他们的故事。别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他们能将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方式,这一点已足以令人羡慕。

辩证的素食主义 篇4

1.危害身体健康。人体需要一定的肉类, 尤其是肉类里面的蛋白质等营养元素。长期素食者往往表现为蛋白质, 尤其是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的摄入不足。许多素食者, 摄入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是米饭、面粉等植物性食物。这类食物中蛋白质的质量较差, 如大米因缺乏赖氨酸导致整体的氨基酸评分仅有60多分 (而鸡蛋可达到90分以上) 。如果素食者平时又不进食豆类食物等, 就容易发生蛋白质不足。在素食中, 除了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 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都很少, 且营养价值较低, 无法满足人体日常所需的各种能量。长期素食, 因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不足, 不仅会营养失调, 还会明显降低身体抵抗力, 易患传染病, 还会引发骨质疏松, 容易骨折等。

2.引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症。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钙、铁等主要来自荦食。锌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 饮食中约8 0%的钙来自奶类, 约8 0%的铁来自肉类和蛋类。素食中锌、钙、铁含量少, 其中含有较多的植酸和草酸, 反而会阻碍锌、钙和铁等微量元素的吸引。例如菠菜中含有的草酸能结合豆腐里的钙成为草酸钙, 不为人体吸收。因此, 长期食素者容易发生因缺乏微量元素而引起的一些疾病:缺乏锌可引起小儿厌食症、异食癖和成年人的性功能下降、不育症;缺钙会引起小儿佝偻病和中老年人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症;缺铁会引起贫血和影响小儿智力发育。

3.食品中脂肪缺乏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缺乏维生素A容易得夜盲症和呼吸道感染, 皮肤变得粗糙;缺乏维生素D易患小儿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缺乏维生素E会引起溶血性贫血、脂溢性皮炎和氨基酸代谢障碍、免疫力下降;缺乏维生素K则易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长期素食还容易引起维生素B12缺乏症, 导致恶性贫血和神经退化。

因此, 糖尿病患者最好采取隔日素食或蛋乳素食。

素食糖友多注意

素食的热量较低, 但是素食的糖友们应该注意合理饮食, 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1.保证每日膳食总能量摄入充足。每日饮用奶制品, 最好能达到2~3袋。注意每日食用2~3个蛋或者其制品。

2.保证经常性地食用豆类及其制品。每日摄取足够的新鲜蔬菜和一定数量的水果。避免养成仅食用主食加少量素菜的错误的饮食习惯。

3.饭后不要立即喝茶, 因为茶水中的鞣酸可能会妨碍铁的吸收。不宜摄入过多的膳食纤维, 每日进食粗粮不宜超过100克。因为过多的膳食纤维可能妨碍胃肠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

4.保证每日烹调用植物油达30克。确定食谱最好能征求营养医生或主管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定期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和生化指标。

5.以下现象应引起注意:经常感冒、乏力、腹部不适、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皮肤出现异样表现、舌头疼痛、脱发等, 如有这些症状, 应及时就医。

糖友的素食食谱

早餐:鲜奶 (一袋) , 煮鸡蛋 (1个) , 主食 (50克) 。

上午加餐:黄瓜 (一根)

午餐:葱花烧豆腐 (豆腐100克) , 香菇油菜 (油菜200克) , 烹调用植物油 (15克) , 鸡蛋炒米饭 (100克) 。

下午加餐:水果 (一个) 。

晚餐:西红柿炒鸡蛋 (鸡蛋一个, 西红柿100克) , 芹菜香干 (芹菜100克, 香干50克) , 馒头 (75克) 。

晚睡前加餐:无糖酸奶 (1杯) 。

相关链接

糖友“饿得慌”怎么办?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 饮食控制是基础疗法, 使用降糖药物是降低血糖延缓和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手段。然而, 在积极饮食与药物控制的过程中, 糖友可能会因为吃得过少, 或者由于降糖药物作用过强而诱发低血糖反应, 轻者出现头昏, 心慌, 饥饿感, 出汗等症状, 重者则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因此,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饥饿感, 心慌, 全身乏力, 头昏等表现时, 需要注意是否为低血糖反应, 最好去医院检测血糖, 以了解是否血糖过低引起。

素食主义产妇吃什么可催乳 篇5

刚生完宝宝的新妈妈如果遭遇产后少乳,首先想到的是吃猪蹄、喝鲫鱼汤,但是一些素食主义的妈妈怎么办呢?其实不少蔬菜甚至水果也同样有良好的催乳作用,这样既保证了宝宝营养,又符合妈妈的口味,如此一举两得的事情,赶快看看雷氏产后护理中心为你列出的哪些催乳蔬菜吧!

莲藕

莲藕具有香、脆、清、利、可口等特点,含有大量的淀粉、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丰富,清淡爽口,是祛淤生新的佳蔬良药,能够健脾益胃,润燥养阴,行血化淤,清热生乳。产妇多吃莲藕,能及早清除腹内积存的淤血,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使乳汁分泌,有助于对新生儿的喂养。

金针菜

金针菜又叫萱草花,是萱草上的花蕾部分,俗称黄花菜。它是一种多年生宿根野生草本植物,根呈块状,喜欢生长在背阳潮湿的地方。营养成分十分丰富,每100克干金针菜含蛋白质14.1克,这几乎与动物肉相近。此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B2等。它有利湿热、宽胸、利尿、止血、下乳的功效。治产后乳汁不下,用金针菜炖瘦猪肉食用,极有功效。

茭白

茭白作为蔬菜食用,口感甘美,鲜嫩爽口,在江南一带,与鲜鱼、莼菜并列为江南三大名菜。不仅好吃,营养丰富,而且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B1、B2、维生素C及多种矿物质。茭白性味甘冷,有解热毒、防烦渴、利二便和催乳功效。现在一般多用茭白、猪蹄、通草(或山海螺),同煮食用,有较好的催乳作用。

莴笋

莴笋分叶用和茎用两种,叶用莴笋又名“生菜”,茎用莴笋则称“莴笋”,都具有各种丰富的营养素。按照营养成分分析,除铁质外,其他均是叶子比茎含量高。因此,食用莴笋时,最好不要将叶子丢弃。莴笋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含矿物质钙、磷、铁较多,能帮助骨骼生长、坚固牙齿。莴笋有清热、利尿、活血、通乳的作用,尤其适合产后少尿及无乳的孕妇食用。

豌豆

豌豆又称青小豆,性味甘平,含磷十分丰富,每百克约含磷400毫克。豌豆有利小便、生津液、解疮毒、止泻痢、通乳之功效。青豌豆煮熟淡食或用豌豆苗捣烂榨汁服用,皆可通乳。

海带

海带中含碘和铁较多,碘是制造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铁是制造血细胞的主要原料,产妇多吃这种蔬菜,能增加乳汁中的含量。新生儿吃了这种乳汁,有利于身体生长发育,防止因此引起的呆小症。铁是制造红细胞的主要原料,有预防贫血的作用。

除了上述蔬菜之外,素食主义者的产妇可以试下中药催乳,雷氏催乳汤结合产妇产后体质,精研细琢,历经17道现代工序,成就催乳佳品。服用雷氏催乳汤,可激活腺体细胞,促进乳汁分泌,有效解决产后少乳、无乳、乳腺不通等问题,顺利实现母乳喂养,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宝宝的“素食主义” 篇6

我家宝宝2岁10个月,身高和体重都还比较正常,蔬菜水果蛋奶都吃,可就是不喜欢吃荤菜,肉类吃得特别少。今年刚上幼儿园,平时在幼儿园老师让他看书学习,没多久就去和别的小朋友玩了,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书上说不吃肉的宝宝不聪明,我很担心宝宝长期不吃荤菜对智力和健康不利……

专家说

荤菜是宝宝餐桌上的重要角色。荤食在供给能量、促进脑发育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方面功不可没,它含有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是宝宝体格和智能发育的“黄金物质”。一旦宝宝开始拒绝荤菜,很可能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素食”主义背后的健康隐患

缺少蛋白质 营养学研究显示,动物蛋白含有适当比例的人体必需氨基酸,而在这方面,植物蛋白,即使是大豆,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如动物蛋白。蛋白质是脑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蛋白质不足直接影响脑部发育和功能。

缺少维生素A、D和B族维生素 宝宝长期吃素不吃肉很可能缺乏与宝宝健康息息相关的维生素A、维生素D和B族维生素等主要由肉类、鱼类、鸡蛋及黄油等荤食才含有的维生素。

缺少矿物质铁、锌等微量元素 在荤食中较多,长期吃素,这些宝宝生长发育急需的营养物质就可能严重缺乏。锌和铁的缺乏都会影响宝宝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对付“素食”宝宝

较容易说服的宝宝——把肉藏起来

有一些宝宝不喜欢吃肉可能是因为妈妈做的肉类的菜或饭,不合宝宝口味。要让这部分宝宝爱上吃肉较为容易。建议妈妈在为宝宝准备食物时,尽量让食物种类丰富多彩,色香味俱全,多给宝宝尝试、选择的机会。因为宝宝需要接触多种多样的食物、味道和质感,这样做不仅能帮助他健康成长,同时还有助于智力发育!

尽可能把肉剁成肉馅,放入多种蔬菜,做些小包子、小饺子,这样既有菜又有肉,营养充足。

把肉类食物做得很漂亮来诱导孩子对肉类的兴趣,比如可以做个鸡肉花篮,把鸡肉、蔬菜都切成见方的小丁炒熟,再装在生菜叶做的小花篮里。

较为顽固的素食宝宝——选择可替代食物

如果妈妈尝试了上面的方法,宝宝仍旧是一口肉都不吃,也不要过于强迫他,以免造成逆反心理。不如再动动脑筋。蔬菜的种类繁多,所含营养也各不相同,在日长饮食上花点心思,合理搭配,让这些蔬菜的营养“活”起来,完全可以搭配出可以替代肉的营养美食。

·铁质替代法:植物性铁质(称非血红素铁)在体内吸收率较低,可以通过维生素C及其他有机酸的同时摄取来促进素食中铁质的吸收。

不妨试试这些食物:配方奶制品、菠菜、芝麻、鸡蛋、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米等。

小贴士:如果宝宝出现缺铁性贫血,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铁剂。

·蛋白质替代法:虽然蛋白质含量在肉类食品中较多,但是搭配好的素食也可以含蛋白质丰富且并不缺乏任何一种氨基酸,能为宝宝提供足够的优质蛋白。

不妨试试这些食物:黄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浆、豆干、蛋类,奶制品。

小贴士:不吃肉的宝宝每天要保证喝500ml或以上的奶;多选豆制品以补充优质蛋白质。

·B族维生素替代法:维生素B族是造血必需的营养素,如果缺少很容易导致贫血,影响正常的神经系统发育。

不妨试试这些食物:蛋类、乳制品以及燕麦、红米、小米等粗粮。

小贴士:粗粮煮粥或磨成粉煮糊,可以提供丰富的B族维生素,有利于宝宝吸收。

特别提示

植物性食物中不含维生素D,建议妈妈让宝宝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制剂。

·锌替代法:植物性食品中锌较少。每100克植物性食品中大约含锌1毫克。

不妨试试这些食物:各种植物性食物中含锌量比较高的有豆类、花生、核桃、小米、香菇、萝卜、大白菜等。

小贴士:含锌与含维生素A的食物一起吃,锌有促进维生素A吸收的作用。维生素A的吸收离不开锌。

·维生素A替代法:植物性食物中不含有维生素A,但其中的β-胡萝卜素进入体内后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

不妨试试这些食物:深绿色或红黄色的蔬菜水果,如胡萝卜、红心红薯、芒果、辣椒和柿子等。

小贴士:吃含丰富维生素C的食物,同时补充β-胡萝卜素能够协同增效。

妈妈课堂

创造良好的吃饭氛围

宝宝的好奇心很强,如果看到爸妈吃肉,他们也会想要尝试肉类食物。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表现得特别喜欢肉,这样会激起宝宝对肉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宝宝不喜欢吃千万不要强迫喂食,不然会引起他的反感,对食物更加没有兴趣。

密切监测素食宝宝生长发育

由于素食宝宝的饮食中可能出现营养素的缺乏,父母更要关注宝宝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建议:3岁以前的宝宝最好每3个月去医院做一次儿童保健,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每半年去一次。对于3岁以上的宝宝,如果家长不愿意做儿保,可以选择在家中进行监测,每半年给宝宝量一次身高、体重。按照正常的生长发育进度,2岁以上到青春期前的宝宝每年身高增长应该在6~7厘米,每年体重的增加应为2公斤,如果宝宝每年身高的增长少于4厘米,家长应该带宝宝就医,让医生帮忙评估,寻找宝宝发育迟缓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治疗。

素食主义 篇7

代表着启蒙、理性、正义、主体性、人本学的现代主义文化从启蒙运动诞生以后就开始遭受到不停地攻击, 尤其是到了20世纪, 外部世界的迅速变化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 而宗教信仰的神学光辉也因遭科技的打击和理性的贬斥而彻底地黯淡了。现代主义者他们看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旧的价值体系已不能适应, 社会开始出现无序的因素时, 就希望重新建构起一套价值标准, 重新恢复世界的秩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努力, 人们不仅没有找到出路, 相反倒愈益陷入危机。后现代主义者看到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任何一种统一的价值标准都无法把握的, 于是就放弃了这种努力。他们接受了这个世界的荒诞, 以一种纯粹个性的体验, 以一种游戏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他们要消解一切有意义的东西, 把这一切都看做是一种语言的游戏;他们打破一切的等级制度, 击碎拯救人性、寻找自我等现代主义理想, 把主体变成破碎的幻象;他们主张世界的多元化, 张扬无度的个性自由。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质疑并进行颠覆和解构。它是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王岳川, 1993) , 是“对于迄今为止的西方人文传统的一次重新构想和重新审视, 是一次重新整合和改写。 (盛宁, 1997) ”王治河在《后现代哲学研究》一书中指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产生的一股在思维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思维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流浪者的思维, 一种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 坚持对划一思维和二元对立思维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式的否定, 是所有后现代哲学思潮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王治河, 2006)

然而, 无论后现代主义以多么革命的姿态摧毁和颠覆, 它仍然无法摆脱与其现代主义母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仍然保留了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 而且最后也面临与现代主义一样的困境。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复杂、不断处于分裂流变与不稳定之中的东西, 后现代不过在有些方面比现代主义走得更远、与传统决裂得更彻底。它同现代主义一样反对机械文明与工具理性, 排斥依赖科学、技术和理性的力量来追求人类普遍解放的理想, 关注世界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现代主义发展的“延续性”和“中断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 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阶段, 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修正。它是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特定危机、一种突出了分裂、短暂和混乱一面的危机, 同时又表达了对于一切治理危机的方案的怀疑态度。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桑在1975年发表的《类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思考》一书中指出:“现代主义的变化可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并非突然终止后才能让后现代主义诞生, 它们目前是共存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戴维.哈维认为, “在现代主义广泛的历史与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运动之间更多的是连续性, 而不是差别”。 (哈维, 2003)

如同现代主义的反传统性滋生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在解构颠覆的同时也丧失了建构的能力。它对于人们解放思想、摆脱束缚、激发创造性思维以及确立主观能动性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它作为专事摧毁的工具不再有意义。它自我矛盾、自我质疑、自我否定的倾向已经无法用任何认识框架去矫正了。当一切都被消解之后, 任何的价值标准和依据都变得不可能, 人们不再对传统的理性和合法性概念深信不疑, 不再相信有终极和普遍的存在, 拒绝一切中心化和总体化的元叙述———当今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在经过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之后, 人类还有可能重建启蒙理性吗?后现代主义终结之后讨论最多的是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反对消解一切意义, 正如它反对任何绝对的、中心的意义一样, 承认文化的相对意义和价值。它允许不同的声音互相交流、相互共存, 使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成为可能。但是, 由于文化相对主义只承认相对的意义和价值, 它最终也只能被相对地对待, 仍然无法达成一个终极的目标。不过, 终极目标本来就是不可能达到的, 因为如果达到了人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以, 人们总是不断地寻找和超越, 不停地解构和建构, 这便构成了人类无限的认识过程。

摘要:后现代主义究竟是什么, 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风格, 还是一种新文化现象或思想运动?它是现代主义演变到后期的形态, 是现代主义的通俗化, 还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更重要的是, 在解构一切、消解一切过后它又建构了什么呢?它将终结何处?本文讨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内涵及特征, 以及它的困境和出路。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和价值危机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三联书店, 1997.

[3]王治河.后现代哲学研究.增补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素食主义 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三大主义教学方案

美术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阶段的一项重大课程, 美术课程的开设能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在美术教育课程的标准下, 高中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够更加深入地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一、我国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 美术教学很难引起高中教学的注意

我国传统的高中教学阶段主要是以数学、语文、外语和物理两个主要科目为主, 许多学校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开设一些诸如美术课等艺术类课程。部分学校即使开设了美术课也形同虚设, 大多数的美术课都会留给学生自习或者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占用。因此, 美术教学在这些学校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高中美术教师师资力量的滞后性

美术课程在高中教学课堂中的地位不如语文、数学以及英语这三个科目。因此, 大多数学校只是聘请了一些非专业或者兼职身份的美术学教师进行教学。他们自身对美术的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很难从美术学的角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由于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高中生丧失了学习美术的兴趣。由于美术教学课堂显得空洞无味,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主创作能力。

二、高中美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教学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 我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教学方案, 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 现实主义:从实际出发, 转变高中美术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制定, 对高中的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变传统美术教学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从学校的实际水平出发, 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参与到实际的美术教学课堂中来, 美术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情境课堂教学法、模仿指导教学法和示范尝试教学法来改善自身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导致高中生对美术产生的反感和厌倦。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高中生的特长, 在加强对高中生的基础训练的同时还应该为高中生营造一个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氛围。无论是从高中生的审美创造力还是塑造高中生的个人创造力方面, 美术教师都应该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征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思想和见解。例如, 对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赏析, 教师可以从该作品的背景和画面的寓意以及构图方式等角度依次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积极地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补充。

(二) 浪漫主义:丰富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

根据高中美术教学大纲的需求, 各个高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课程结构设计。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着课堂来对高中生进行理论式的教学, 相反,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应该挣脱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高中美术的教学内容中大量地融入具有乡土气息的教学内容并对此展开一些实践性的教学。例如, 高中美术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利用学校内已有的资源, 如树叶和房屋建筑以及人物等等美学元素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独特的装饰画或者人物素描, 积极地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同时, 高中美术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引用中外名人名画, 以提高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思维。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 美术教师要将高中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以提高高中生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

(三) 印象主义:提高高中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由于印象主义需要教师自身在相应知识的积累方面有一定的底蕴, 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的美学培养和创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边远地区的高中教学师资力量极度缺乏, 学校要加大对高中生美术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 积极地引进美术专业的教师和教授。为了能够更加出色地完成高中美学的教学任务, 学校适时地为高中美术教师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

综上所述,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需要各个高中的美术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由于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更好地适应高中生的发展以及教育的要求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因此, 新课程下高中美术教学的进步需要各个高中美术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出符合现代化美术教学的新思路。

其良好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但是在当前小学美术的教学当中, 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所以应该采用实施高效教学的方法, 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下主要对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建设的有益性进行探讨分析, 使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探索

美术课程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 其主要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美术的实践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美术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 提升美术课程教学质量, 保障美术教学的高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教师应该构建小学美术的高效课堂, 使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课程相对简单

摘要:对高中美术教师而言, 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以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了当下每一个美术教师所关注的话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 对高中美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教学方案做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希望能够促进美术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三大主义,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赵诗.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和反思[J].艺术教育, 2009 (2) .

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简析 篇9

一、达利 (SalvadorDali, 1940--1982)

对于萨尔瓦多·达利这位西班牙艺术家和他的艺术, 人们总会将这位20世纪的艺术天才与偏执狂、白日梦和精神分裂等病态现象联系在一起。他被称作“艺术怪才”, 是一位影响很大的超现实主义者, 可以说是超现实画家中影响最为广泛、持续时间最长的。

达利与1929年正式加入超现实主义的行列。他以精确的写实技巧为依托, 以荒诞离奇的形象组合为特色, 追求一种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梦幻效果, 试图将一种虚幻的悖论情境表现为一种可信的现实。他给自己设定的基本理论是“偏执狂批判法”, 他把这种方法简单地解释为用一种达利式的幻觉来取代可视的现实。实际上, 这是一种用随意的妄想来取代现实的创作方法, 就像精神病人沉迷于自己臆想出来的那个世界一样。油画《欲望之谜》是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早期作品。一个巨大的、生物状的怪异形象统治着整个画面, 在它的躯体上有两个空洞, 表面还布满了凹陷的卵形, 其中重复写着一个词汇——我的母亲。画面上达利自己的头像连接在这个形象的末端, 孤寂的大地, 单调的地平线, 处处彰显出忧郁怪诞的气氛。从专业层面上看, 达利继承了许多基里科的造型语言, 如荒诞不经的构思和局部的真实描绘, 死寂的阴影与单调的地平线, 以及那充满忧郁气氛的静谧, 而最能够代表达利妄想狂特质的形象符号, 莫过于那些软塌塌的钟表。此类作品如11933年的《柔软的时钟》、1979年的《欲望的延伸》、1980年的《记忆的延续》等, 基本上软化的钟表伴随了他一生的创作主体题材。

视觉的多义性也是他关注的另一个主题, 在他的作品《有伏尔泰的奴隶市场》中, 伏尔泰的形象与西班牙贵族的形象交叠在一起。而在他的作品《水中的倒影变成大象》中, 他展示了一种高超的在形体之间自由变幻的技巧。而在1936年他创造的《内战的预感》, 背景是西班牙内战爆发, 达利出于对暴力的恐惧和厌恶, 整个画面运用了被拆解的、零散的肢体自相撕扯着, 狰狞的面容, 可怕的魔爪以及布满瘤的肉身, 充满令人窒息惊恐的气氛, 令人悚然。

纵观达利的艺术, 有一点是肯定的, 他对潜意识幻境的表现是主动的、自觉的、戏剧性的。达利的艺术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 用艺术的形象把潜藏在人类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及梦境转变为一种现实景象, 揭示了潜意识存在的真实性。他的艺术直接指向人类的心理层面, 这是对形式主义艺术风气的抵制和否定。达利继承了基里科、恩斯特等人的造型语言, 采用写实的局部描绘与整体性荒诞组合的表现手法, 将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推向了极致。

二、马格里特 (ReneMagritte, 1898—1967)

马格里特的个人气质与达利相反, 他不喜欢抛头露面, 不喜欢嘈杂的纷争与喧嚣。真正给马格里特带来深刻启发和影响的是基里科的艺术——玄妙, 静谧, 富于哲理, 以及不遵循任何现实逻辑的组织画面的方法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 他开始在这个方向思索自己的风格。马格里特最有名的一幅作品是《形象的背离》, 它是马格里特对形象表述与语言表述、事实与幻象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探索。画家用写实手法画了一个烟斗, 但是又在下面用工整的比利时文写下“这不是一支烟斗”。作者表明了一个深刻而且重要的观念, 即绘画中的物体只是现实中事物的一种形象化的表现, 在本质上它们是不能同等对待的。可以说这种观念如果在一个古典主义画家来看的话是相当不可思议的, 但是马格里特却认为绘画的世界实际上收拾一个虚构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 事物并不遵循物理规律而是遵循形式、情感的规律。他就是要打破这种平面障眼法或者混淆古典主义的空间效果。

马格里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营造一种违反经验与逻辑的视觉错置的效果。可以说, 在他的作品中, 他或者改变了物体与周围环境的比例关系;或者混淆了绘画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或者营造一种奇妙的空间效果。如在他的作品中, 巨大的岩石悬浮在半空中, 戴着圆顶礼帽的男人像雨一样落在静悄悄的大街上, 形体变成了容器, 一层层累积起来。在这幅《强奸》作品中, 他的反古典主义思想达到一个高潮。作品中形象是一个女性的躯体, 但它看起来又像是一个人物的头部, 而女阴部看起来像是嘴巴。这个形象的脖子挺起, 暗示着男性生殖器的特征。这幅作品可能是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某种体现, 马格里特刻意使古典主义画家笔下的女人体变成一种粗俗和阴暗的象征。《强奸》被超现实主义者们认作是他们理念的重要作品。布勒东在1934年也用这幅作品作为他《什么是超现实主义?》一书的封面。

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篇10

女性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对待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经历了一个由吸收和利用到补充和修正的过程。西蒙·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是最早对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提出异议的女性主义者。在《第二性》一书中, 她虽然肯定了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揭示女人所作的一些贡献, 但她认为这些理论和学说都存在一些问题。在考察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时, 波伏娃认为恩格斯概括的理论体系比生物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体系前进了一步, 但同时又指出恩格斯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些问题。概括地说, 她对恩格斯的批判有三点:第一, 恩格斯没有能够指明整个历史的转折点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是怎样发生的;第二, 恩格斯没有清楚地说明私有制是否必然要涉及对女人的奴役, 而是假设有一条把人和财产联在一起的利益纽带;第三, 恩格斯仅仅谈到社会主义要废除家庭, 让妇女同男人一样自由参加公共生产, 这种解决方法显得太抽象, 因为恩格斯仅仅强调了女子的生产功能, 而忽略了其生殖功能和其生产功能同样重要。

托里·莫伊 (Toril Moi) 曾进行过将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相结合的尝试。她肯定了法国女性主义在理论研究上的贡献, 同时也指出她们对阶级及政治不够关注, 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法国女性主义者相比, 美国的激进女性主义者似乎对阶级及政治比较感兴趣。例如, 在对阶级的分析中, 凯特·米利特 (Kate Millet) 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 但对经济决定论不完全赞同。通过对男权制社会的观察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 米利特发现, 在男权制社会, 女性的等级式地位最容易引起混乱的地方在阶级领域;在资本主义社会, 一个人的地位取决于阶级的经济、社会和教育状况, 但对于女性来说, 情况并非如此。她注意到, 男权社会中的男人由于地位不同而对性别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他更多地是单凭自己的性别来宣称自己的权威, 实际上他常常不得不与他阶级中具有经济实力的妇女分享权力, 而在中上层阶级中, 男性往往不必直言男权制, 因为他们享有这种地位, 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更大的权力。米利特还指出, 分析阶级类别的问题引发了各种矛盾, 工人阶级在被资产阶级同化过程中, 其道德观和性态度也被同化了;男权制社会中阶级的主要后果之一是导致了两个女人的相互敌视, 在过去是妓女和妻子间的强烈敌对情绪, 现在则是职业妇女和家庭主妇间的极端仇视, 男性凭借自己的各种优势, 挑动疏远的两个女人互为敌人。米利特由此而看到了妇女中存在着次要的地位划分, 德行有等级之分, 美貌和年龄也有等级之分;女人往往能够超越男权制社会中通常的那个阶级分层, 因为无论女性的出身和教育程度如何, 她永久的阶级关系比男性要少, 经济上的依附性使她与任何一个阶级的联系都是附带的、间接的和临时的。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值得一提的是, 莫伊对美国以伊莱恩·肖沃尔特 (Elaine Showalter) 、桑德拉·吉尔伯特 (Sandra Gilbert) 及苏珊·格巴 (Susan Gubar) 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持批判的态度, 认为她们的做法是父权制的翻版:在差异的名义下拒绝男性象征秩序、标榜女性特征、强调以妇女为中心, 这不是在消除二元对立, 而是在重建家长式等级制。总的来说, 莫伊试图寻找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结合的途径, 也试图在法国女性主义和美国女性主义中寻找契合点, 但她的努力并不是很成功, 主要表现在理论阐述与现实内容和环境因素不能很好地相互照应。

涌动的素食主义潮流 篇11

因此,在本栏目中,我们将从人们最为关注的饮食健康入手,陆续介绍素食与健康的关系以及素食对于地球环境、资源保护的贡献,力求通俗易懂、实用,为大家提供一种多元化的饮食选择,并且分享一个讯息:选择素食能够极大地促进我们的健康、地球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和谐,选择素食能够为构建一个健康、环保、和谐的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世界各国的素食馆像雨后春笋般开始涌现,我国有200多家素食餐馆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大城市,北大、清华、复旦、中山、浙大等高校也出现了素食窗口或学生素食组织;我国台湾地区有200万的素食人口,素食餐馆更是不计其数;美国的素食人口已经突破2000万;英国有1/4的素食人口,欧美大学里已陆续开始供应素食便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营养学家甚至是医院,都渐渐投入到素食主义的行列。这些充分表明:素食人口正在快速增加,素食主义已经形成了这个星球流行的趋势。

什么是素食主义?

素食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生活方式。如果一定要定义“素食主义”的话,也许不同人会有不同解读。“素

食主义”不是一种宗教和教条,素食者并没有道德优越感,只是选择了利于健康、尊重生命、爱护环境、合乎自然的饮食方式。很多人的素食动机是了解了肉食的真相,想要活得更健康而吃素;也有人出于宗教信仰,或是了解到工业化饲养中动物所遭遇的痛苦,不愿动物受到伤害,甚至了解到素食与气候变迁、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而吃素。

从吃素的原因看,素食者可以分为健康素、宗教素、环保素、爱心素;从所吃的食品看,素食者可以分为奶蛋素、维根素(vegan,即纯素,不吃含有任何动物成分的食品)。

饮食科学错误地将

“肉类归类为人类的

四大食物之一”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过去科学界、医学界对饮食科学研究得出了一个重大的错误结论。该错误结论致使很多先进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陷入各种文明病当中,并且如同刽子手一般,每年在全球提早结束了无数人的生命。难怪有俗话说:“错误的观念,比暴君更恐怖。”

科学家过去认为以肉食为主的吃法,可以毫无伤害地获得很高的营养和热量来满足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因此把肉类列入人类四大食物之一,并且在教科书里面不断地宣扬。

科学家、营养学家们以当时的认知能力只发现了肉类能为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譬如长得比较快等等,但是很少去研究长期吃肉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家都以为这是科技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先进的吃法,于是各国竞相效仿,以为这样才能造就出非常健康的国民。

现在各种文明病像传染病一样到处在蔓延,全世界都开始反思并知道以肉类为食的饮食观念确实出了大问题。

号称最先进的国家是美国,但国民乳腺癌、直肠癌以及肺癌的发病率都名列世界的前三名,而且每年有非常高比例的人死于心脏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而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这些疾病的罹患率却比发达国家低很多。

除了美国,英国、芬兰、瑞典等国的人骨质疏松症的罹患率也高得出奇;甚至只要大声咳嗽或是坐在颠簸的公车上随时都会折断患者的肋骨,但是对亚洲、非洲的人们来说,发病率却较低。这些现象已经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开始投入研究。

坎贝尔博士的饮食观变化

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爱因斯坦”的柯林·坎贝尔博士是在美国农场长大的。在他的童年中,牛奶、奶制品和牛肉是像空气一样唾手可得的食品。然而现在,坎贝尔博士继续坚持着他几十年不变的习惯——拒绝牛奶和牛肉等高动物蛋白类食品。不仅如此,他太太和他们的五个儿子、五个孙子都不吃奶制品。已过古稀之年的坎贝尔看起来精神矍铄、思路清晰。难能可贵的是,他拥有美国人为数不多的匀称身材。他将这些归功于常年享用植物性食物。是什么原因促使坎贝尔博士饮食观的转变呢?

原因来自坎贝尔令人震惊的研究结论,这项研究是在各国专家的鼎立相助下,历经20年的合作才完成的。研究结论包括“摄入更多的蛋白质并不能让人健康”、“高蛋白摄入促进癌症发病率”。坎贝尔博士在结论中说到:“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有这样的危害。那么,哪些蛋白质有比较强的促癌效果呢?一个是酪蛋白,这种蛋白质占牛奶蛋白组成的87%,会促进各阶段的癌症。那么哪些蛋白质,即使摄入量很高,也不会诱发癌症呢?安全的蛋白质来自植物,包括小麦和豆类。当这些研究结果浮出水面时,我长久以来的一直信奉的一些饮食观念受到了重大挑战,并最终破碎了。”

他还说,美国人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摄入了太多的动物脂肪,二是吃太多的加工食品,比如罐头之类的。美国正在迅速成为这个星球上体重最重的民族,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急剧升高,大约每13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而每3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最终死于心脏病。

可喜的是,美国有20%~25%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接受了科学的膳食观,他们吃得更加营养和健康。

坎贝尔的研究巨著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坎贝尔的研究是在中国完成的,这是自古以来所有有关癌症方面的研究里面,规模最大的。他从56个县市里各选出100个人,总共有5600名成年人来参加这项规模最大的研究计划,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饮食习惯的人,因而正确性可以说相当地高。经过几年的追踪研究之后发现,吃低脂食物,也就是大米和蔬菜的中国人,得乳腺癌的机会很小,而直肠癌、肺癌或是骨质疏松症的罹患率更低。相比之下,吃高脂食物的美国人、英国人、瑞典人和芬兰人这方面疾病的罹患率排在世界的前几位。

中国人所吃的蛋白质由动物方面摄取而来的只占总量10%,而美国人所摄取的蛋白质竟然有70%是由动物身上得来。令人担心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向欧美人靠近。

坎贝尔博士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提到: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即多吃粮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鸡、鸭、鱼、肉、蛋、奶等。他说:“我们看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发达国家曾经犯下的错误,这是很让人难过的事情。今天也许我们应该有机会避免重蹈覆辙,因为现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我们能够更好地交流。”

立体主义绘画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 篇12

艺术与建筑之间向来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曾经有人这样来形容建筑与音乐的关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1]。这样的评价充分说明了建筑与艺术有如双生子般的特质。在中世纪建筑与绘画有着紧密甚至互为载体的关系。作为中世纪绘画的代表,彩色的拜占庭镶嵌画一般来说都是以建筑物的特殊表皮而出现的。宏伟的教堂、透露天光的彩色玻璃镶嵌、生动而富有神秘感的人物造型与宁静的神态共同为建筑与绘画艺术生成了一个时代不可复制的艺术景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中的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更是兼具画家与建筑师的双重身份。绘制于教堂与宫殿的天顶画、壁画和美感与动态十足的各种雕塑,赋予建筑更加完整的瑰丽与华美。如,米开朗基罗绘制于西斯庭教堂天顶的《创世纪》与建筑本身共同营造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建筑的神话与不朽。在此之后,壮观华丽的巴洛克与精致优雅的洛可可也在建筑与绘画两个领域中散发着相似的气质与风格。

在这里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我想着重谈谈现代主义绘画中的立体主义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某些共同的特征。现代主义绘画兴起于1 9世纪末法国工业革命的顶峰时期。快速的工业发展和城市的迅速膨胀给人们的生活、工作、意识形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段时期对生活在当时的人们来说起着非常大的促动作用。艺术家们不惮于用最热情洋溢的画笔与语言来讴歌与赞赏这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甚至有些流派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诸如未来主义等。这是继文艺复兴后西方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高潮,流派纷呈、成就惊人。同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剧增,对居住数量的要求使得柯布西耶提出“居住机器”这样与时具进却惊人的话语,建筑与艺术革命摆在当时人们的面前。

作为对文艺复兴或者古典主义的一种反弹,尤其是照相机的出现,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绘,而是更加关注对内心世界真情实感的抽象体验。在继承并发展了塞尚的形式主义美学理念后,立体主义打破了西方传统的建立在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有立体感的静态观察,焦点透视的绘画空间,而采用动态观察、散点透视的方法来达成视点自由的联系结构。形成了多透视点的全景同存突破,不通过对象的客观描绘而实现了对对象本质的揭示,从而实现了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在此多说一句,关于现代主义艺术理念的核心内容,是追求作者主观体验的表达,不以形似而求意胜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也是为什么毕加索和马蒂斯听说中国人想跟他们学画面感到万分惊讶的原因。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 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少即是多”的建筑理念影响了几十年间的建筑界及艺术界。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建筑与艺术观念在这场划时代的变革中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毋庸置疑绘画中的明暗、形状、体积、空间、光线和质感等等对于建筑来说也是重要的基本要素。Hitchcock著于1948年的《从绘画到建筑》就现代绘画等造型艺术对建筑的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与论述。而与现代西方建筑具有最亲密血缘关系的艺术莫过于立体主义绘画了。立体主义绘画与现代建筑无论是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上都有着较较类似的共同点。这在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身上有着完美的体现,作为立体主义画家和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很好地跨越了建筑与绘画的分界线。在萨沃伊别墅建成后毕加索曾经参观该建筑,这位立体主义的大师笑着对科布西耶说:“现在你就是建筑界里的毕加索了”。这种建筑师与艺术家的亲密交往使得他们在建筑与艺术理念上获得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且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实现。在近十几年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合作频率大大加强,比如建筑界的结构主义大师盖里与雕塑家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在形式感和内涵上立体主义与现代建筑都有着区别于以往的高度形式感,几何形体与简约的风格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特征。在赛尚提出世间万物都可以用几何形体来概括后,这一思想影响了绘画艺术家的同时在建筑领域也大放异彩。当艺术家和建筑师摆脱了对于细枝末节的追求,对华丽、繁琐的描述性手段的厌弃,剩下的就成了他们最能表现其心灵实质的东西。简约,质朴、独特的流动视角成就着艺术家与建筑师对客观世界的最新体验。立体主义对绘画的最大贡献在于就是实现了二维艺术的空间革命,摆脱了焦点透视的束缚,对客观物象高度几何抽象,采取分割,拼贴、重组等多种手法形成鲜明的具有张力的画面,如毕加索的《静物》系列。立体主义所崇尚的艺术理念体现在现代主义建筑上则更具有理性精神和现实性。作为艺术家和建筑师的柯布西耶认为,“理性是人类永恒的天性,没有它就不成其为人类。对于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来说,它可以调整和修正变幻莫测的感觉步伐;正是在它的指导之下允许艺术家戴着脚镣跳舞。”[2]在此思想引领之下使得现代主义建筑洋溢着一种精致的浪漫情怀,而最终在外化形式中显露出建筑师的理性精神甚至有那么一点克制的冷漠,犹如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此建筑有着明确的几何形体外形,通体透明的玻璃幕墙和白色的钢框架共同营造了一座漂浮在树林深处的水晶宫:而建筑师种种看似冷酷的抉择倒也恰恰暴露了其内心感性的一面。立体主义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相同之处使得这两朵奇葩在20世纪的艺术花园中靠得异常接近。

综上所述,建筑与艺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品位以提高其作品的艺术高度。今天,我国的建筑市场和艺术市场都有着难得一见的红火场景,但尴尬的是优秀的作品和杰出的人才却似乎与之不太协调。艺术与建筑其根本都是心灵的产物,正所谓万物唯心造。20世纪建筑与艺术的辉煌也正是艺术家不断追求纯净心灵的产物。可遗憾的是生活在物质丰富的21世纪的人类共同面对的是日益干涸的道德文化的心灵沙漠。试问缺乏真,善、美的心灵如何能创造出真正的优秀作品呢?没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必将是苍白无力的。为了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我们更应该关注心灵的精神层面,关注作品中人文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久之道,从而才不愧于如此宝贵的天赋人生。

参考文献

[1]王宏建.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16页

上一篇:释道文化下一篇:地面无线测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