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发展区

2024-07-17

可能发展区(精选12篇)

可能发展区 篇1

指称论是意义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认为, 词语的意义与该词语所指称的对象有直接的联系, 并且语言的意义与实在之间也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比如, “马”一词就指现实世界中的马这种动物, 该词包涵了所有马拥有的共同属性。这样, 名词指事物和事件, 形容词指事物和事件拥有的属性, 动词指动作, 副词指动作的属性等等。因此, 指称论认为词就是事物或事件的名称或标签, 语言意义是词语所指称的事物或事件。指称论思想起源于哲学关于名称及其实质关系的探讨。之后, 密尔、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都对指称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 语言是动态的, 而且是人类特有的。词语之所以可以值车工事物和事件, 并非由于其本身与其所指称的对象是相似或相近的, 二是因为人们在交际中将其约定俗成而固定下来 (怀宁宁, 2010:5) 。因此, 将人的因素纳入指称论的理论研究对其理论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指称论概述

指称论的基本思想由来已久, 可以追溯到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思想。荀子在《正名篇》中有言:“制名以指实, 上以明贵贱, 下以辩同异。名无固宜, 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里的“名”就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名称, 一旦事物被命名, 它就被强加上这个名字。比如, 马这类动物其实也可以被叫作“牛”, 但是, 其名称“马”一旦被人们接受, 词语“马”和动物马的关系就已经被约定俗成了, 人们就不会再将马称作“牛”了。西方最早涉及指称意义的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他在《克拉底鲁篇》中这样说道:“有句古谚说‘好知识最难获得’。关于名称的知识是知识的一大部分。如果我不那么穷, 我就会去听伟大的普罗狄科讲授那门50德拉克玛的课程, 这是一门完整的语法和语言课——这是他自己的原话——要是这样的话, 我马上就能回答你有关名称正确性的问题。但我确实只听了门一个德拉克玛的课, 因此我不懂名称的真实性。” (王晓朝, 2003:57) 。柏拉图谈到了名称和名称的本质问题, 但是“没有前后一致地把符号与被符号化的思想区别开”。 (Ogden C.K.&Richards I.A., 1930:33) 后来, 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中对此问题阐述了新的思想。他认为, 内心经验使得词语可以指思想, 进而可以指其所对应的事物。

密尔在《逻辑体系》一书中“把大多数词都视作名称, 并把语句称作‘若干单词组成的名称’。单词和语句的意义都是它们所指称的东西” (陈嘉映, 2003:48) 。也就是说, 词语指称的事物或事件就是该词的意义。他把所有词语看作名称, 但也认为有特例, 比如, “是”、“的”等词就是用来连接名称的。他将指称义和内涵义、集体名词与通名以及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加以区别, 还考虑了专有名词的问题, 也注意到了指称的对象并非完全等同于指称的意义, 比如, 二摹状词能指称同一个对象却具有不同的意义。 (涂纪亮, 1996:276) 此外, 密尔的内涵观点还未指称论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弗雷格是将传统逻辑的名称问题上升为语言哲学的指称问题的第一人。在《涵义与指称》中, 他把涵义和指称区别开来并指出有名称但没有指代对象的情况 (比如“飞马”) 以及有意义而无指称的专有名词的情况 (如“超人”等虚构的人名) 很多, 并把这些现象归因于自然语言的不完善, 并试图建立一种精确的形式语言。这一思想成为人工语言和逻辑句法、建立逻辑语义学、探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的重要渊源。从而解决了一些哲学难题。他还提出了意义与指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刘倩倩, 2009:165-166) 弗雷格认为与某个特定的名称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意义, 与某个特定的意义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指称, 但是, 与一个特定的指称对象相对应的也许不只是一个名称, 比如“启明星”和“长庚星”, 虽然它们具有不同的意义, 但它们的指称对象却是同一个 (即金星) 。他认为, 符号是通过它的意义而完成指称的, “语义三角”理论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词”与“所指物”之所以有联系, 并非是两者直接产生生的, 而是通过“概念”的连接而发生的。这个“概念”也就是弗雷格所说的“意义”, 它从而推动了当代语义学的发展。如今,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也引申出了一系列的讨论, 由句子的意义涉及到句子的理解, 以及说话人使用句子的规则和语境等。当现代语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弗雷格的语言哲学思想时, 深入理解其意义理论将有助于探讨丰富多彩的自然语言现象。 (江晓红, 2005:159-161)

罗素坚持词义的指称论观点。他认为, “所有的词语作为代表自身以外的某种东西的符号, 在这种简单的含以上它们是有意义的。” (束定芳, 2000:26) 在《论指示》中, 罗素将指示词分成两类, 即专有名词和摹状词 (比如“10到100之间的所有基数”) 。专有名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对象, 与其他词语的意义无关。摹状词的意义由组成该摹状词的词语的意义决定。他强调词义与词语指称对象的相关性, 后期的指称论更加极端, 认为词义等于词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 这通常被认为是较精致的指称论。罗素说:“当我们问到是什么东西构成意义时, ……我们并没问谁是语词所意指的个体, 而是问什么是该语词与该个体之间的、使前者意谓后者的关系。” (张智学, 1997:99-102) 那么, 一个词, 比如, “麒麟”“龙”, 这两种动物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但人们并不认为它们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它们都拥有积极的意义。这些词和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指称关系也就不存在了, 这个词也就“没有意义”了。这是不客观的, 因此, 较精致的指称论也存在自身的缺陷。

维特根斯坦曾经也支持指称论的观点。他认为, 名称和对象有直接的指称对应关系, 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对象。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是, 意义就是使用,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阳小华, 2006:108-113) 他举了一个例子, When Mr.N.N.dies, one says that the bearer of the name dies, not that the naming dies.And it would be nonsensical to say that, for if the name ceased to have meaning, it would make no sense to say‘Mr.N.N.is dead’. (N.N.先生去世了, 我们可以说“N.N.先生”这个名称的载体去世了, 而不是它的意义消失了。说它的意义消失了是荒谬的, 因为如果“N.N.先生”这个名称不再有意义了, 说“N.N.先生去世了”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说明, 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指称论的可能走向

指称论在意义理论中的基础性不可否认, 也是人们广泛认可的。但是, 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在运用指称论解释词的意义是会遇到格中各样的矛盾。比如, 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有实实在在的指称对象, 如虚词;不同的词语可以指称同一个对象, 但意义却不尽相同;有些词在客观世界中没有指称对象, 但有意义……那么, 指称论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能更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和缺陷呢?有学者提出了将人的因素纳入指称论的研究中会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意义。

语言和语言外的世界之间不能直接产生联系, 而是通过人来发生联系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通过生产劳动将主、客观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语言与语言外的世界的关系的研究也需要通过研究人这一因素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张友香, 2008:27) “世界实际上只是人的意识中的世界, 即世界是什么, 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世界作为客体所作出的判断和认识, 离开了主体的活动, 也就不存在世界的问题了。” (仝联勃, 2008:9) 是人决定了语言表达式的意义, 而非语言外的世界。人还决定语言中词语的指称对象。因此, 指称对象是人的对象, 指称关系式人的指称关系。指称关系不仅包含词和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 还应该包含人与人的关系, 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说话任何听话人使指称关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之中, 这样, 词才拥有指称意义。“人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不揭示人在话语中的因素, 不能彻底认识语言的本质, 也不能成功地进行交际” (李洪儒, 2001:38) 。

3 结束语

本文简要概括了指称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想, 并简要总结了指称论在发展阶段中的代表人物的核心观点, 说明了指称论在意义研究中的基础地位及积极影响, 同时也指出了其缺陷和不足。当代学者将语言哲学的观点, 即人的因素纳入了指称论的研究之中, 为指称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语言是人特有的, 是人类的语言。在指称论研究中考虑人的因素, 可以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 完善指称论本身, 还有利于语义学、语言学和语言哲学, 以及其他社会人文学科的发展。

可能发展区 篇2

公正、普及、完善的国民教育是通往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桥梁”,教育若不公平则社会无法和谐发展。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论坛上,专家们表示,我国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教育制度改革应由应试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为主转变;教育资源配置应由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为主向相对贫穷落后的中西部、边疆等地区转变,国家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并逐渐提高义务教育层次;国民教育应由阶段性学历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教授洪可柱认为,目前教育领域的不公平有三大体现:一是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即国家教育投入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而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投入甚少;二是义务教育城乡不公平,即城市学生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而占全国人口比例70%的农村人口却没有实现义务教育;三是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其它地区的不公平,尤其体现在高考制度上。洪可柱说,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考生享受了良好的义务教育资源,而上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比湖北考生低许多。

教育学者杨东平在分析基础教育阶段愈演愈烈的择校热现象时认为,这主要是由长期以来实行的教育政策制造和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的。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倾斜政策,扶持、打造了一小批名牌学校、重点学校,使他们成为炙手可热的所谓“稀缺资源”,以致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而名牌和重点学校为了维系一己私利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甚至不择手段地选择优秀生,有的还违规举办各种各样的奥赛等。同时,围绕师资的争夺也随即展开,许多外地优秀教师被“抽”向中心城市。这不仅导致了整个教育环境的恶化,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专家们还表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而高考制度的`改进、完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选择机制,必然会大大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和重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可能发展区 篇3

动物只有现实世界,而人还有可能世界,人在可能世界中,不断建构未来,创造历史,成就自己。那么,作为以人为培养对象、以帮助人打开可能世界为神圣使命的学校,同样具有丰富多元的可能世界。而只有充分打开学校发展的可能世界,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拓展社会发展的可能空间。

打开学校的可能世界,需要直面学校的“未来属性”。彼得·圣吉说:“学校需要适应环境,但它还必须成为社会中一个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因素。因为与其他任何组织相比,学校更多地代表着未来。”学校的“未来属性”决定学校必须应对时代变化,承担起顺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重任。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说过:“两个世纪前,人们生和死都在同一张床上。他们在日后遗留给子孙的碗碟中吃着变化甚微的食物。岁月流逝,代代繁衍……自然、物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一成不变。一切仿佛都是恒定的,变化只是例外……而当今世界,恒定显然变成了例外,而变化却成了规律。这种逆转的主要成因是技术、技术学和技术科学。”无疑,在这样一个时代,学校必须是一个积极的变革单元,必须积极迎接因技术革新而引发的各种挑战,并主动利用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

打开学校的可能世界,需要对未来发展积极筹划。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曾预言:“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走向未来运动不是机械的、单纯的时间流逝,它植根于人的积极的筹划。每个学校对它所在的环境和现实的超越,是基于“筹划与实践的辩证运动”。这种筹划是凝聚人心、群策群力,调动一切可能资源,集聚变革力量的筹划;是在全面认识自身现状、历史传统和发展环境,分析各种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用系统思维明晰发展目标,寻找最佳突破领域和路径策略的筹划。

如前所述,打开学校发展的可能世界,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既然是创新的过程,那就不會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边思考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我想,有几件事情是我们当下特别要关注的:

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就是人对教育现象或者问题的看法或认识。一个人的教育观念不是天生的,与他所处的社会的教育传统教育理念、个人经历和教育现实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观念决定人的教育行为,要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首先必须改变人的教育观念。现在的教师,都是过去教育的产物,而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则是为学生个体的未来以及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奠基。如果教师不对未来的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有很高的关切度,不去思考这些发展对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要完成教育的任务是很困难的。所以说,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迫在眉睫的也是长期的任务。

坚定教育信念。最近这些年,社会和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都是日新月异,但教育的变化非常缓慢。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层出不穷,但我们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世界越来越变得平坦,互联网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但教育却在想方设法地不让学生“触网”,将学生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社会上的职业划分越来越多,需要人才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我们的考试选拔制度依然非常单一,培养人的规格高度统一……这一系列的反差,导致社会各界对教育的不满逐渐加剧,甚至连教师自己也对教育现状牢骚满腹。但光靠发牢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各方面拿出具体的行动来支持,更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坚定信念,勇于创新和实践。当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都想方设法地去克服当前的教育弊端,促进教育走向和社会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时,教育的春天才会来临。

勇于教育创新。一是制度方面的创新。新生的入学,是否可以不按照年龄来决定,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取舍?学生在学校里,是否可以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年级里读,以适合自身的学习水平?现行的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是否可以做一些变革,营造更适宜于学生发展、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不同部门对教育系统制定的政策,能否多从整体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本位主义,使得各项政策能够形成合力?二是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现行的教科书,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师生的过度依赖。一方面,可以将现有的纸质教科书转化为电子书籍,强调动态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甚至可以取消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本,彻底解放教师和学生,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三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我们现有的教学方式,以教定学非常普遍,对以学定教不够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很充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四是资源利用的创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这一资源,让教育教学工作插上信息的翅膀;要形成新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让社会各界都能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勤于教育实践。光有创新的设想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实践,求新求变。需要在制度层面、课程建设层面、教学方式、资源开放等方面有针对地选择好切入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践,以点带面。宿迁市教育局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生态理论支撑下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研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例。这个项目主攻的方向就是教育生态下的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是为面向未来的教育形态做的创新性的探索。其实,多年来宿迁市教育局就一直坚持在教育领域内的创新探索,教育局统领的项目有“一校一章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学校和教育专家开展的原创性教育实践有“分层递进教学”“跨学科研究”“史绍熙教育思想应用研究”等。为促进教育创新和转型,宿迁市教育局将继续以“强精神、强队伍、强环境”为着力点,认真建设“温馨课程、情趣课堂、有效课堂”,坚持抓质量、抓特色、抓项目,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争取为区域教育改革、创新和和转型提供更多鲜活的经验,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教育局教研室

可能发展区 篇4

动物只有现实世界, 而人还有可能世界, 人在可能世界中, 不断建构未来, 创造历史, 成就自己。那么, 作为以人为培养对象、以帮助人打开可能世界为神圣使命的学校, 同样具有丰富多元的可能世界。而只有充分打开学校发展的可能世界,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可能性, 最大限度地拓展社会发展的可能空间。

打开学校的可能世界, 需要直面学校的“未来属性”。彼得·圣吉说:“学校需要适应环境, 但它还必须成为社会中一个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因素。因为与其他任何组织相比, 学校更多地代表着未来。”学校的“未来属性”决定学校必须应对时代变化, 承担起顺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重任。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说过:“两个世纪前, 人们生和死都在同一张床上。他们在日后遗留给子孙的碗碟中吃着变化甚微的食物。岁月流逝, 代代繁衍……自然、物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一成不变。一切仿佛都是恒定的, 变化只是例外……而当今世界, 恒定显然变成了例外, 而变化却成了规律。这种逆转的主要成因是技术、技术学和技术科学。”无疑, 在这样一个时代, 学校必须是一个积极的变革单元, 必须积极迎接因技术革新而引发的各种挑战, 并主动利用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

打开学校的可能世界, 需要对未来发展积极筹划。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曾预言:“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走向未来运动不是机械的、单纯的时间流逝, 它植根于人的积极的筹划。每个学校对它所在的环境和现实的超越, 是基于“筹划与实践的辩证运动”。这种筹划是凝聚人心、群策群力, 调动一切可能资源, 集聚变革力量的筹划;是在全面认识自身现状、历史传统和发展环境, 分析各种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 用系统思维明晰发展目标, 寻找最佳突破领域和路径策略的筹划。

如前所述, 打开学校发展的可能世界, 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 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既然是创新的过程, 那就不会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 边思考边实践, 边探索边完善。我想, 有几件事情是我们当下特别要关注的:

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就是人对教育现象或者问题的看法或认识。一个人的教育观念不是天生的, 与他所处的社会的教育传统教育理念、个人经历和教育现实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观念决定人的教育行为, 要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首先必须改变人的教育观念。现在的教师, 都是过去教育的产物, 而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 则是为学生个体的未来以及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奠基。如果教师不对未来的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有很高的关切度, 不去思考这些发展对教育所带来的影响, 要完成教育的任务是很困难的。所以说, 更新教育观念, 是教师迫在眉睫的也是长期的任务。

坚定教育信念。最近这些年, 社会和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都是日新月异, 但教育的变化非常缓慢。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层出不穷, 但我们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世界越来越变得平坦, 互联网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但教育却在想方设法地不让学生“触网”, 将学生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社会上的职业划分越来越多, 需要人才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但我们的考试选拔制度依然非常单一, 培养人的规格高度统一……这一系列的反差, 导致社会各界对教育的不满逐渐加剧, 甚至连教师自己也对教育现状牢骚满腹。但光靠发牢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需要各方面拿出具体的行动来支持, 更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坚定信念, 勇于创新和实践。当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都想方设法地去克服当前的教育弊端, 促进教育走向和社会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时, 教育的春天才会来临。

勇于教育创新。一是制度方面的创新。新生的入学, 是否可以不按照年龄来决定, 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取舍?学生在学校里, 是否可以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年级里读, 以适合自身的学习水平?现行的高中招生考试制度, 是否可以做一些变革, 营造更适宜于学生发展、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不同部门对教育系统制定的政策, 能否多从整体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本位主义, 使得各项政策能够形成合力?二是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现行的教科书, 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但同时也造成了师生的过度依赖。一方面, 可以将现有的纸质教科书转化为电子书籍, 强调动态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甚至可以取消教科书, 以课程标准为本, 彻底解放教师和学生, 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三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我们现有的教学方式, 以教定学非常普遍, 对以学定教不够重视, 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很充分, 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四是资源利用的创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这一资源, 让教育教学工作插上信息的翅膀;要形成新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 让社会各界都能开发教育资源,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可能发展区 篇5

随着我国净水器行业发展进入全新的2013年,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市场细分化态势进一步蔓延,净水器品类细分速度不断加快。从近年我国净水器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可以看出,环保类产品、高端个性化产品、高性价比产品正逐渐成为今后净水器品类发展的主攻方向。业内专业人士纷纷对国内净水行业发展进行了预测,总体上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大趋势:环保类净水器、高端个性化定制净水器、高性价比净水器趋势一:环保类净水器

自进入21世纪,工业迅速发展,环保成为了时代发展最为关注的话题。净水器产品质量开始成为消费者产品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越来越多消费者偏向于选购环保、健康型产品。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也从粗放型转向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倍受推崇。经济增长方式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也为健康、环保的产品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对产品环保高度重视。据笔者了解,目前越来越多净水器厂商响应国家号召,采用国家关于涉水产品材料的要求,比如泉露净水器滤芯就是采用食品级PVC材料等;更有一些净水器企业,加大技术投入,研发新型环保材质,努力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比如净水器十大品牌泉露就成功研发了“净芯”技术,通过对技术的改良,有效降低纯水机废水比,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广获消费者好评。

趋势二:高端个性化定制净水器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一些富有人群开始追求专属性尊贵服务,他们希望量身定制一些功能独特、工艺差异、设计个性化的净水器产品。高端客户需要有独特的方式来服务,所有的家居产品都要量身定制,就像高级时装一样,高端客户需要的是针对他们个人的独一无二的设计和工艺。这个服务群体具有针对性和专属性。泉露、立升、海尔、沁园、泉露等一大批国内品牌的迅速崛起,纷纷进军国内高端市场,正是看到了国内富有人群的消费需求。另外,随着80后、90后新型消费者的诞生,年轻一代对净水器产品的时尚特性和个性化需求明显增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个性化定制净水器的迅速发展。目前本土品牌在净水器个性化风格设计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净水器品牌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产品情况和消费市场定位,针对高端定制市场发布专业性高消费产品,以获得更多的营销利润。

趋势三:高性价比净水器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净水器行业发展初期,国外品牌从质量到营销策略都比本土品牌优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净水器消费“崇洋媚外”之风盛行,“国外品牌就是比本土品牌好”一直是消费者的思维定势。随着近些年本土整体净水器品牌在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其口碑也越来越好,甚至相当一部分本土品牌已可以与国外品牌媲美,需要指出的主要是国内水质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外品牌的发展,同时为国内品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净水器消费的“崇洋媚外”局面正逐渐被打破。尤其是在二、三线市场,本土品牌的销售表现非常不错,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本土净水器领导品牌的产品质量、产品设计和工艺技术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另一方面本土净水器品牌价格要比国际知名品牌便宜,因此,这种高性价比的净水器产品在近年获得的关注度也将持续上升。

论仿生机器人未来的几种可能发展 篇6

关键词:群体型机器人 多环境适应型机器人 学习型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TP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40-01

1 目前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状况

仿生学发展到现在已经延伸到很多领域,机器人学就是其主要的结合和应用领域之一。仿生学在机器人上的应用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结构仿生,材料仿生,功能仿生,控制仿生以及群体仿生。而且目前世界上的仿生机器人已经涉及海陆空各个领域,并且在各个领域上的发展都已经达到盛况空前的地步。而在仿人机器人方面也在不断的突破中。

但是,目前的仿生机器人大多都是独立的一个个体,也就是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就目前的机器人技术水平而言,单机器人在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控制能力等方面都是有限的,对于复杂的工作任务及多变的工作环境,单机器人更显不足。所以,当前的仿生机器人虽然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可是,它们本身还是存在不少的局限性的。

为了改善日前机器人存在的不足,新的技术手段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须。在未来的日子里,新型机器人的性能将大幅度的提高,它们将会一步步的取代现有的机器人。

2 预测未来仿生机器人的发展

2.1 群体型机器人

在自然界中有着众多不是独立生存的生物,他们靠着一门属于自己的社交语言和其他的个体组成一个集体一起生活,并借着集体的力量去完成个体很难或者无法办到的事情,比如生活中常见的蚂蚁和蜜蜂,它们的强大我们都是已经有着切身体会的了。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借鉴生物间的这种生存方式去制造群体型的机器人,那么,在机器人这条道路上我们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看到另一片新的天地。

那么群体型机器人比单个机器人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首先,由于群体机器人彼此之间会有信息的交流和互动,那么,单个个体的结构和性能复杂程度将会得到大大的降低,因为它们可以通过群体的协调来弥补掉这些不足。其次,群体型机器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完成任务的概率要比单个机器人大很多,同时还能够减少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任务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要追求的。再者,群体型机器人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达到预测未知状况的目的,这样的一种能力对于完成任务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群体型机器人在未来的机器人发展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伴随着群体型机器人而来的问题是它们彼此之间的“语言”问题,要做到每个个体之间能实现信息的交流互动以及对信息处理后作出相应的动作,这里面的技术含量还是很大的。尽管如此,随着现在通信技术这股突飞猛进的势头,在不久的将来,这将成为一件游刃有余的事情。

2.2 多环境适应型机器人

当前的很多机器人都只能工作在一种环境下,比如地面机器人,水上机器人,飞行机器人。但是,在实际的诸多情况下,我们需要机器人有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以此来达到更好的执行效率和更高的执行能力。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各种昆虫就身兼数种能力,比如它既能飞行,又能够在地上行走,不仅仅如此,它们还能够靠着轻盈的体态和四足在水面上滑行,这无疑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在下面,我将介绍一下自己想过的一款多环境型的机器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地面上跑的常见的就是汽车,水上行的无外乎轮船,天上飞的便是飞机,当然这里要说的飞机不是平常的那种翼展飞机,而是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旋翼飞机,观察这三种习以为常的交通工具,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它们的驱动方式和运动工具有着极大的共同点,简化来看,那就是通过电机驱动一个带旋翼状的东西,最大的不同点只是汽车是通过外轮的转动来行驶,而飞机和轮船是内部旋翼的转动来推进。基于此,如果我们将机器人的外形做成流水型,然后其运动工具可以改变方向的话,那么一款具有海陆空的机器人应该是可以就此实现的,而在此基础上,如果将轮部结构稍加改动,那么它还可以转化成一种可以行走的四足机器人,这样机器人便可以适应更复杂的地面结构,完成更多的功能。

虽然这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个设想,但是我觉得已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这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了。

如果一个机器人拥有了这种多环境的工作能力,那么其本身的局限性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比研制多台单环境下的机器人其经费将会大大的降低,所以,多环境机器人在未来的机器人发展中也将是一条必经之路。

2.3 学习型机器人

自然界中的多种生物具有的一个特点是能够从祖辈以及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某些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以后生活的一种技能,也就是具有学习的能力,这在我们人类身上最能够体现出来,也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技能,生物自身才有可能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这种技能对于生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果机器人本身也具有这样的能力,机器人本身的能力就能够随着它接触的事物的增多以及学习的知识的积累而不断的提高,其本身的自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基于这种情况,一个机器人本身所具有的工作潜力就已经不是现在我们对于机器人的认识能够看得清的了,那样的机器人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一般的改变。

目前,学习型机器人虽然已经迈出了一定的步子,但是还远远不够,其能力的发挥还完全没有达到一个层次上来。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算法等的不断进步,学习型机器人一定能够突飞猛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结语

总之,机器人从其诞生到现在以来已经迈出了很大的进步,随着科技实力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令现在的我们叹为观止的画面。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刘祚时,林桂娟.群體机器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4(1).

可能发展区 篇7

工业时代的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艺术创作的方式产生影响。艺术家一方面把新的技术用于辅助传统艺术的创造;另一方面,也开始探索这些新的技术其自身,以其自身的媒介特点来创造艺术作品。

一、视频技术

大部分艺术评论者将录像艺术的展开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开始。批评家朱其在《VIDEO:20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一书中概括了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期的在新的视频媒体技术发展阶段,与艺术产生关联后所诞生的主要新媒体艺术家与其作品。尽管50年代就有了第一台计算机,70年代便产生了互联网,然而在步入21世纪之前,无论大众生活,亦或者当代艺术的发生的空间,视频艺术是这一时期艺术家探索新表现的主流形式。以视频为主的影像艺术语言发展阶段,使得大量的艺术家突破经典艺术的手段,开始尝试探索生活中的新科技。安迪沃霍尔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实验影像,足够占据美术馆的半层空间。拍摄纽约帝国大厦从早到晚长达8小时时间内的变化的影像作品《帝国大厦》是实验影像的代表作品之一。而被誉为录像艺术之父的白南准,则几乎在同一时期内开始进行大量的录像艺术创作,并创造了录像视频合成器,以及大量的视频装置。此时,录像、视频技术作为一个服务大众媒体的新科技产物,被艺术家所征服,从一个艺术创作纪录的媒介,转化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计算机图形技术

大量的计算机图形技术被广泛应用。与之对应的作品主要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身在美国的交互媒体艺术家格兰·莱文(Golan Levin)于1992年在MIT研究期间于师生一起创作了《ALIVE系统》,用计算机语言进行计算机视觉图形艺术创作;而加拿大人大卫·洛克比(David Rokeby)于同年创作的交互声音装置《多样化紧张系统》。1993年,第一代“奔腾”处理器成功登录计算机市场并被广泛推广,计算机运算能力显著提升,进入“奔腾”之年的计算机越来越进入大众生活。1994年-1995年,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进行了最革命性的创新与发展,即我们所熟知的windows3.x与windows95,定位完善的图形化控制界面赢得了全世界用户的欢呼,此时的计算机从办公空间走入了家庭生活。计算机开始从一个呆板的专业用具走向了家庭娱乐空间,大量的计算机影音游戏受到追捧。广大的艺术家图形设计师放下手中的笔,走入计算机图形领域。大量的计算机图形绘制工具被创造出来,例如我们熟知的Photoshop,于1990年诞生第一个版本,而1995年的时候Photoshop便拥有了其最强大的图层编辑功能;著名的3d动画软件3D studio,同样诞生于1990年。

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与这些强大的计算机图形工具,为艺术家与设计师提供了与科技结合的第一平台,计算机技术不再是工程师们的专属,同样可以为艺术家所从分运用,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例如居住在纽约的著名数字艺术家乔许·戴维斯(Joshua Davis)利用Flash动态图形交互软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基于计算机中运行的视觉动态程序。当然尽管在西方,计算机图形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1974年第一届ACM SIGGRAPH年会)就开始发展,然而在步入21世纪以后才在全世界范围内乃至亚洲产生广泛的影响(2008年SIGGRAPH年会来到亚洲)。

三、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艺术通指那些借助或者基于互联网技术特点而进行的艺术创作。1989年,蒂姆博纳斯李创造了万维网,影响到今天,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打开了另外一个平行世界。

著名的数字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在万维网诞生之前就邀请艺术家通过局域网络参与到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一些数码媒体艺术组织也支持互联网艺术活动,这些组织包括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以及法国声音/音乐研究室(IRCAM)等。玛丽·弗拉纳根(Mary Flangan)在2001年在惠特妮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收集”,内容是收集来自世界各地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我国艺术家冯梦波的作品《阿Q》系列(2002-2004),基于互联网游戏《DOOM》的基础上进行游戏引擎修改与创作,并拍摄而成。数码艺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手段,加强了其的数字媒介特性:易传播,强交互,突出互联网媒介的虚拟传播特点,能够打破艺术作品在特定空间内展示的限制,引人思考。艺术所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了互联网自身。

四、小结

今天的数字技术已经步入了集合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智能化媒介阶段。数字艺术创作也一并与时俱进。韩国艺术家丽莎帕克(Lisa Park)的作品《Eunoia》则利用脑电波技术控制水的变化。我国艺术家曹斐的作品《RMB城市》则借助虚拟在线游戏《第二人生》的平台,在数码虚拟游戏中创造互联网在线交互作品。

与此同时,数码技术媒介其自身的广泛运用也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艺术与科技、与应用的边界。从早期数码身体艺术研究的澳大利亚艺术家斯帝拉克(Sterlarc),到今天因为期自身身体缺陷的尼尔哈比逊(Neil Harbisson),他们既可以说使数码媒体艺术家,也可以说他们使电数码、智能科技的研发人。

可能发展区 篇8

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意味着转变经济治理机制。传统的两种治理机制———市场和政府都存在缺陷, 市场运行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 政府运行的缺陷导致政府失灵, 后危机时代各级地方政府的治理措施所带来的后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如何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Bowels和Gintis (2002) 危机爆发前曾指出, 经济治理存在政府、市场和社群三种机制, 社群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的缺陷。事实上, 政府和市场的跷跷板式运行方式是不可能稳定的, 也难以平衡, 但政府、市场和社群构成的三角形的治理模式一定是稳定的。社群是社会资本的载体, 社群中蕴含的信任和网络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不是无成本的, 社会资本作为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重要机制, 可以充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润滑剂。当然, 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 是因为社会资本也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投入要素, 而且, 社会资本不是生产函数的一种独立投入要素, 而是整个生产函数中的重要转换要素, 主要通过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其它传统或非传统的发展要素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如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等。

一、物质资本投资

传统的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其客观必然性。从资本要素的角度来看, 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有两种:依靠资本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依靠生产率改进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虽然现阶段物质资本投资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但是投资量的积累并非如亚当·斯密们所认为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投资效率的提高和投资的公平性才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所以, 此时投资结构、投资主体和投资质量的良性转变, 投资公平性的提高便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

社会资本不管在改善投资效率还是投资公平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 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可以通过降低摩擦成本和交易成本、改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质量进而提高投资效率 (Durlauf and Fafchamps, 2004;潘越等, 2009) ;其次, 作为社会资本的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传递优势, 网络能通过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决策效率进而提高投资效率;再次, 不管是社会网络还是信任都具有资源再分配功能, 社会网络可以通过其信息传递优势而提高资源分配不公的成本, 信任可以通过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资源再分配的摩擦成本, 促进投资的长期公平性。最后, 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除了直接影响物质资本投资外, 还通过与人力资本、制度的互动间接影响投资效率和投资公平性。有研究显示, 信任与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和公平性具有互补效应, 而信任与正式制度对投资效率和公平性具有替代效应 (Ahlerup et al., 2009) 。

二、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多重作用, 如改善生产技术关系、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经济结构优化等。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投资、保健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的投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 (冯光明, 1999) 。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投资都具有显著影响 () 。

社会资本在三个层面上影响了人力资本投资。宏观上, 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强化”或者“摈弃”, 影响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从中观层面来看, 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作用主要通过社区成员之间的模仿、“干中学”等相互学习机制得以实现, 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变化实际上弱化了社区社会资本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微观上, 转型期家庭结构的极大变化与渐进变化的社会资本的不适应, 削弱了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作用, 而家长的社会网络以及家长教师之间的紧密社会结构则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更高的教育绩效。

社会资本与保健投资的关系尚不清楚, 但是社会资本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却是显著的。在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社会资本往往能通过提供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降低劳动力流动的心理成本而对劳动力流动决策产生影响。

三、技术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决于能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协调物质财富创造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等, 所有这些无不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 (金踣, 2006) 。现阶段, 技术创新的发展呈现出新态势———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周期缩短, 技术创新的难度增大、成本增高, 创新资金需求量增长迅速, 这使得一般企业和个人难以从事独立的技术创新活动, 必须进行合作创新。而社会资本作为促进合作的要素, 自然成为激励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 。这样,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通过技术创新联系起来。

社会资本激励技术创新主要通过四种机制。第一, 学习机制。技术创新的源泉是隐性知识共享, 而隐性知识只能通过人际间频繁互动才能转移, 信任及社会网络提供了人际间互动的基础, 促进了隐性知识分享。信任水平越高, 社会互动越频繁, 成员间隐性知识分享越充分, 越有利于创新思想形成。第二, 激励约束机制。信任可以降低对刚性监控体系的需求, 不受或少受监控机制的约束会激励形成新思想。同时, 信任可以降低合约成本和监控成本, 激励公司将更多时间和财力用于技术创新。第三, 合作机制。信任和社会网络培养了社会成员间的合作习惯及团结倾向, 产生协同效应, 使各种思想、技能和财富有效整合以形成突破式的创新及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第四, 风险控制机制。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 从研发到商业化应用, 都需要知识流动和资源活化, 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丰富的社会资本存量可以使声誉机制发挥作用, 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改变行为预期和阻止自私自利行为等多种机制降低风险规避倾向, 增加风险融资方案成功概率, 激励投资者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研发活动 (杨宇和沈坤荣, 2010) 。

四、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保障。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 都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 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作用 (陈孝兵, 2009) 。社会资本作为社会捆绑在一起的黏合剂, 能够使得创新主体在风险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达成交易, 降低了制度创新费用和创新制度的实施成本, 从而促进制度创新和提高制度变迁效率 (李华民, 2003) ;社会资本也可以被看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 具有激励约束作用 (陆铭和李爽, 2008) 。社会资本与正式制度可以相互替代、相互补充, 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 (Ahlerup et al., 2009) 。因此, 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这一途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社会资本影响制度创新主要通过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高水平信任产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稠密的社会网络产生对违约及不当行为的惩罚机制, 这些都会抑制个人谋利的冲动, 使得公共决策反映大众的偏好, 更容易得到大众的支持, 进而产生进一步制度创新的需求。高水平信任和社会网络使得对立的双方相信, 即使当前的决策使其利益受损, 但是未来的决策也会弥补其当前的损失。因此, 对立双方都会有制度创新需求。高水平信任和社会网络任有利于避免公众对于前景不确定的制度变迁的广泛怀疑, 更可能带来制度创新的需求, 相反, 在低信任国家, 公众常将政策创新看作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妥协和让步, 因此很难得到必要的公众支持。从供给角度看, 高信任和社会网络稠密地区的官员更可能尊崇社会合约, 并将导致高质量决策的有效供给, 从而改善制度创新绩效 (杨宇和沈坤荣, 2010) 。

五、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一方面, 金融发展通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有利于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有利于减少污染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的方向发展 (孙工声, 2008) ;另一方面, 金融发展带来的私人信贷规模增加, 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 (江春和许立成, 2007) 。这样, 经济发展方式将向更为公平的方向转变。而且, 社会资本能够影响居民的金融决策, 推动居民商业保险购买, 增加居民的借贷行为, 提高居民股市参与, 改善金融机构效率, 从而激发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Guiso et al., 2004;何兴强和李涛, 2009;李涛, 2006;) 。因此, 社会资本可以通过金融发展这一途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社会资本促进金融发展的机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融资合约本质上是基于融资双方彼此间的信任, 社会网络也会惩治不遵守融资规范的个人。所以, 社会资本通过人们之间的信任、相互联系和互惠规范等非正式约束机制发挥作用, 增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合作关系, 降低了交易成本, 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从而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其次, 信任和社会规范部分地解决了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 从而增加了消费者的储蓄, 进而促进金融发展。最后, 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和社会网络能有效地解决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从而会推动居民的“股市参与程度”, 进而促进金融发展。

六、国际贸易

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比重极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意味着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金融危机后, 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 国际贸易摩擦增多, 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 (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和关税等, 而且包括产品搜寻成本、关于产品质量和贸易伙伴可信度的信息采集成本、法律成本、控制成本和汇兑成本等) 越来越大。社会资本作为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 必然会影响国际贸易发展。

社会网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有效克服非正式贸易壁垒, 产生净贸易创造效应。在法律和正式制度不能发挥作用或效力较弱的环境中, 社会网络可以通过道德、习俗和规范来维持彼此间的信任, 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其次, 社会网络所有参与人对违反道德、习俗和规范的人的合作惩罚机制发挥作用。在重复博弈均衡中, 参与合作的每一个人的最优策略就是永远拒绝与曾经欺骗网络内任一成员的代理人打交道。最后, 社会网络具有信息传递优势, 能够让买方更容易找到卖方, 能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价格信息, 提高交易效率,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刘庆林和綦建红, 2004) 。

信任可以降低贸易不同阶段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具体地说, 国际贸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寻找潜在贸易机会、签订合约以及合约执行和控制, 每个阶段都会带来交易成本。在第一个阶段, 网络成员间的共同信任可以提高信息质量, 从而降低贸易搜寻成本;在第二个和第三个阶段, 高水平的信任使得贸易双方都相信对方会按照合约承诺条款履行合约, 不需要额外规定和执行严格的监控程序, 这样就降低了合约执行成本和监控成本。另一方面, 信任不仅仅是监控的替代品, 也可以作为监控的互补品发挥作用。即使一方违约, 合约需要强制执行, 高水平信任也会使合约一方相信违约方在司法程序下能够强制执行合约, 这样就提高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概率。

显然, 社会资本, 不管是社会网络还是信任, 都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而促进国际贸易增长。因此, 在其他禀赋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社会资本达到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

七、结语

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及可能的新技术 篇9

1.1 计算机的多极化

如今, 个人计算机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因为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加深, 对巨型机、大型机的需求日渐增加, 巨、大、小、微各型计算机都有自己的应用领域, 使计算机的应用构成了一种多极化的形势。

1.2 计算机的智能化

计算机智能化需要研究模式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的生成和事物理解、定理自动证明、程序自动设计功能、自动学习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人性化的技能。如今, 已经研制出许多具有人的部分智能的机器人。

1.3 计算机的网络化

现今, 从实验室、单位、学校等内部的局域网到世界范围内的通信网, 互联网已将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全球的各种资源都得到共享和处理, 由此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传播率和使用效率。因此, 计算机的互联网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而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4 计算机的多媒体化

多媒体计算机是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相结合来共同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包括文本、视频图像、声音、音效、文字等多类识别信息组合到一起建立一定的联系, 现在应用广泛。

2 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无线化

计算机的无线化风潮一直是人们在不断追求的, 未来的计算机将实现网络与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这就意味着在普通家庭中未来的台式机要比笔记本电脑还要方便, 主要是显示器与主机之间也会由无线来进行连接的, 使用时就如现今流行的平板电脑。

2.2 专门化

未来的计算机会根据从事的工作不同, 其运作性能, 外部形态等都会有所不同。普通计算机会逐渐被专用计算机所替换, 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也避免了计算机其他性能的浪费。这样将来我们生活就会处于智能化, 做什么事都会更加方便安全。

2.3 人性化

计算机在未来将会充当人类的工具和家庭的控制中心, 所以, 它要同使用者有更多的交流, 才能更好地服务使用者。因此, 就需要计算机与人类的交流更具人性化, 这样才会使人们在应用计算机时更加顺手。要达到人机交流的人性化, 未来的计算机可以通过书写、语言, 甚至是通过眼睛来控制。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提高, 用于工作的计算机还可以自行选择操作流程, 完全自动化, 不需要人类操心。软件界面不仅不会更复杂, 反而会越来越简单, 易于操作, 就连老人也能够运用自如。

3 计算机的可能的新技术

3.1 芯片级节能技术

所谓的芯片级节能技术是由中央处理器功耗控制、中央处理器频率调整和专用低功耗部件组成的。

随着中央处理器加工工艺的日渐进步, 多核和中央处理器中的集成内存控制器, 不仅使计算机的性能能够提高, 还能使主板芯片的功耗降低。另外, 中央处理器的动态功耗能也可以通过降低电压和频率来达到。

3.2 基础架构级节能技术

所谓基础架构级节能技术是由液冷技术、存储制冷技术、高效能电源技术、高效能散热冷却技术等诸多技术组合而成。

高效能散热冷却技术主要研究的是散热效率和性能更高更好的冷却装置。而存储制冷则指像电池的储电功能一样, 可以预先制冷设备存储部分制冷能力, 随时需要随时有效释放。液冷技术有水冷及液态金属制冷两种, 由于其导热能力很强而且具有很大的热容, 可以使负载突变导致的散热压力能够更快的得到缓解, 而且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若能够将这些单一的技术结合到一起构成基础架构级节能技术, 那么就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3.3 系统级节能技术

学术界和企业界目前正在研究系统级节能技术和产品, 其主要是基于计算机运行时负载情况自动调整系统状态, 使部分节点或是部件得到休眠;按照各进程的能耗情况对中央处理器的任务队列排序调整, 例如可以将产热较大的任务从高温中央处理器调整到低温中央处理器上, 以达到能耗的均衡, 还能增加计算机使用寿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已经逐渐融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 计算机不但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也为许多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计算机未来发展将趋向于超高速、小型、能平行处理事件, 超小型计算机将具有感官、思考、学习能力, 最好有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未来发展,新技术

参考文献

[1]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 2011, (2)

[2]文德春.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11, (5)

[3]许封元.计算机发展趋势[J].农业网络信息, 2011, (8)

可能发展区 篇10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三种类型的煤气化装置在国内都有运行,并且都在运行中继续发展。例如,气流床技术的SHELL炉、GSP炉、航天炉、德士古炉,流化床技术的恩德炉、灰熔聚炉,固定床技术的间歇气化炉、间歇连续两用炉、纯氧连续气化炉。

由于固定床间歇气化在造气车间有烟囱排放吹风烟气,下灰烟尘飞扬,因此,国家发改委要求逐步淘汰间歇块煤气化。但是固定床煤气化技术因为装置建设投资少、原料来源丰富、气化成本较低、操作管理容易以及它的连续化、型煤化、污染资源化、操作管理自动化水平迅速进步,使得固定床煤气化技术毫无退出之意。

实际上,固定床连续气化出口煤气温度和灰渣排出温度均较低。这就奠定了该技术运行成本较经济的基础。这是固定床气化原理决定的。

而且,企业规模也始终有大中小之分,中小规模的企业也绝不可能完全灭绝,所以,固定床煤气化技术在我国永远不会被淘汰。

1 固定床煤气化技术原理

无论是气流床、流化床、固定床,煤气化的原理都一样。主要化学反应式都是以下几个: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三者技术原理的差别主要在气化床层的大小和温度的高低。由此,产生了适合各种煤气化技术的气化炉以及适应各种煤气化技术的气化前备煤装置和气化后除尘、换热装置等工艺设备。

固定床气化炉的气化火层非常集中,总是处在炉箅或喷嘴附近。这是因为固定床内煤炭的位置是固定的。首先,气化火层进行气化反应(1)时的速度非常快速。反应(2)、(3)、(4)比起反应(1)虽然慢得多,但也是紧跟的。有效的气化反应只发生在气化火层。其次,固定床炉内的热交换主要是辐射传热,煤炭和灰渣的黑度大、衰减快,造成高温气化火层正常情况下是跑不出去的。因此,固定床造气炉的炉体不用太高,炉出口煤气、炉排出灰渣的温度都比较低,气化火层的热损失比较少,煤气除尘、降温的能量消耗也都比较少。虽然固定床用的煤化学活性最差,但它的比煤耗、比氧耗在三种工艺中却是最低的。

2 固定床煤气化技术发展中急需纠正的一些技术要点

我国固定床煤气化技术可以说是代表了世界水平的。但目前看来工艺操作各有说法,消耗水平和发气能力差距极大,技改的方向众说纷纭。兹将固定床气化技术的几个工艺设备问题,结合工作经验教训进行简单地分析,供大家参考。

2.1 高径比的问题

造气炉引进高径比概念实际上是很牵强的,有些人甚至鼓吹高径比应超过2。显然,这些人是忘记了固定床的床层是固定的这一前提了。因为煤的气化反应只在高温区发生,煤的温度在800 ℃以下时,气化反应已经没有实际效果。根据固定床煤气化技术原理,固定床的气化火层最高温度区不会超出炉箅风帽顶100~200 mm高,你把炉子做得那么高,不是给气化火层往上移创造条件了么。气化火层上移,煤气带出热增多,煤耗会急剧上升。有人说气化炉高度提高,单炉贮煤容积增加,可以相应增加炭层高度和渣层厚度,有利于降低造气炉的煤气温度、提高蒸汽分解率,对造气炉的负荷、消耗和气质均有利。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原因如下。

(1)炭层高度和渣层厚度增加对降低煤气温度作用甚微,原因是煤和渣的导热系数都只有零点几,而气体的导热系数则只有零点零几,靠气固两相对流传热,交换不了多少热量。

(2)蒸汽的分解只在高温的气化火层有效进行,热炭层和灰渣层再高再厚都对它不起作用。

(3)由于炭层高度和渣层厚度增加,造成气化剂进出气化火层的阻力增大,对造气炉的负荷只会不利不会有利。

(4)由于给气化火层上移创造了条件,使得煤耗只会增加。

(5)气质还有可能降低,比如,对间歇气化流程来说,提高造气炉高度会引起吹风气中CO含量升高。制气时还会造成煤气中甲烷含量增加。

2.2 固定床炉系统的中氮流程和小氮流程

现在意义上的中氮流程指有燃烧室、三通阀、洗气箱、高烟囱和倾斜废热锅炉的流程,是原化工部45 kt/a合成氨造气车间的定型设计。而小氮流程指的是装置配置在小型基础上造气炉炉膛却已改大,配套管道阀门相应变得比较紧凑,吹风烟气二次燃烧搬到了吹风烟气余热回收工号的,气化后除尘、降温配置简化并全盘学来中氮自动化程度高的那部分技术的优化流程。

不消说,现在的小氮流程要强于中氮流程。因为,实质上它是中氮流程的优化。

2.3 小氮煤耗为什么比中氮低

煤耗低的原因是制气时间利用率高和气化火层热损失减少。

气化反应始终是只在气化火层进行的。由于送进气化剂和移出煤气的时间缩短,自然就提高了气化火层制气时间利用率,使单位时间煤气产量增加,煤耗也就下降了。况且小氮有炉顶阀,小氮的炉上空间(气化火层到炉顶阀之间的总空间)小,炉下空间相应小(中央风筒小,裤衩管短小,一次风阀、下行阀挨炉体近)。要理解这一点,必须明白气化剂是怎么进炉的,煤气又是怎么出炉的。气体进出气化火层,首先是充满空间,然后是充够空间压力到该压力足以克服炭层或灰渣层的阻力才能来到气化火层或走出气化火层。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比起气化火层反应速度快得无法计量来,气流进出气化火层所花的时间则是慢到完全可以计量。也就是说可控制。气流进出时间控制得短,制气时间利用率就高。

气化火层热损失的多少主要在于煤气和灰渣离开气化火层,或者说走出炉口、走出灰斗带出热量是多还是少。一般来说,各家炉体散热、夹套锅炉吸热、灰渣排出量显然都差不了多少。所以气化火层热损失的多少主要看煤气和吹风烟气显热、吹风烟气潜热、灰渣残碳。此三项中最重要的是煤气显热。也就是说看上下行煤气温度,因为它的含热量最多。小氮厂炉上下温度≤300 ℃,中氮厂却高得多。所以中氮煤耗高得多。

2.4 许多中氮厂为什么纷纷拆除大炉改上小炉

大炉改小炉实在是很不科学的举措。这样一来,浪费了土地资源又浪费了厂房,严重影响了后工序的负荷。这些人可能是看见小氮厂煤耗低想学习小氮,以为炉子小煤耗就低,不懂得固定床煤气化的基本原理。一些厂改了一台试了试,并没有效果,就收手不改了,还算好。例如贵州化肥厂。一些厂一下子全部由中型炉改成小炉,跨了,工厂倒闭了。例如原平化肥厂。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迄今为止许多人对固定床煤气化的技术原理仍然没有认识明白,仍然有许多人在指挥着上小炉子,一味地在改高炉膛。

2.5 煤球好还是煤棒好

许多厂的运行实践证明,煤棒气化优于煤球气化。

全部煤球进炉,一个是一个,粒度非常均匀。透气性能太好的结果是炉上温度居高不下,煤气出炉热损失大,灰渣排出未烧透的煤球多。要将炉上温度控制下来,灰渣残碳降下来得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操作技巧。总之是操作困难。

全部煤棒进炉则不然,200~300 mm长的棒送到炉口时全部已经是40~80 mm的短截。随机堆积的结果是孔隙阻力大,炉出口煤气温度易于控制,灰渣排出未烧透的小短截煤棒不多。显然,煤棒炉比煤球炉好操作得多。这恐怕是印着了水至清则无鱼那句话了。

2.6 渣层的稳定高于一切

气化炉的稳定运行是实现优质低耗的根本。但影响固定床气化炉稳定运行的关键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炉内结大块。

入炉煤块度均匀、大小颗粒度配比合理、含粉少,气化剂入炉流量平稳,炉箅布风均匀、炉条机排灰能力适当,恰当的百分比,合理的负荷和上下吹比例,合适的蒸汽用量都是保证气化炉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操作运行当中,固定床炭层高度和气化渣层厚度的稳定是气化炉稳定运行的首要条件。特别是渣层稳定,影响着全局。渣层好坏就是指有没有大块。最好的灰渣层指灰渣的粒度和入炉煤块一样,大小一样、均匀,都是熔渣却极少残碳的那种。这样,气化火层和炉箅层面有相当的安全距离,同时入炉的气化剂能得到均匀分布和预热,但问题是我们无法直接观察渣层和去测量其厚度,这就是渣层控制的实际困难。虽然炉条温度计安装在炉箅第一层缝隙处,应当说和渣层温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炉条温度计是高温热电偶,测量的是气流温度,等测量到气化火层辐射热时,它跟炉箅一样已经被烧坏了。所以我们测得的炉条温度往往跟下行温度差不了多少就是这个缘故。许多小氮厂并不安装炉条温度计也就是这个缘故。

渣层的厚度,渣层灰渣块的均匀度,关系着造气炉的负荷量、灰渣残碳量。其操作控制主要靠操作工的责任心和对炉况的判断及炉情处置能力。不仅仅是通过调整炉条机的转速,改变排灰量和渣层的厚度,重要的是对全局的分析判断。

千万要明白,炉内大块不是靠炉箅破渣来控制的。炉箅只能实施正常的布风排灰。炉内大块是工艺操作指标与入炉原料品质不匹配造成的,是气化剂进出量不稳定造成的,是工艺参数在操作中控制失误造成的。

渣层的稳定,靠操作指标合理,靠操作工的操作控制责任心和技术水平。

2.7 气化炉负荷的控制

气化炉的负荷能力对应着一定品种品质的原料是肯定的。

随着气化炉负荷的提高,首先是吹风烟气带出热增加,煤气炉出口煤气带出热上升,蒸汽用量会以比负荷提高更大的比例增加,煤气和未反应的蒸汽带走的热量相应增加。同样,炉膛截面气流速度加快,气化剂在气化火层停留时间缩短,蒸汽分解率下降、二氧化碳还原率下降,煤气有效成分降低,综合煤耗将急剧上升。

多大截面的煤气炉,烧什么样的原料煤,只能生产它能够生产出的煤气。你让它多产是要付出高煤耗的代价的。

因此,气化炉的出口煤气温度(包括吹风烟气温度)对蒸汽分解率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气化炉出口的煤气温度(包括吹风气温度)和蒸汽分解率对气化炉的消耗水平和发气量影响极大。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煤种、同样的负荷,炉出口煤气温度越低,蒸汽分解率越高,煤气和未反应的蒸汽带走的显热越少,则煤耗越低,煤气中有效成分愈高,反之亦然。

当然,建造煤气炉是为了生产煤气的,你也不可能为了低煤耗就降低生产负荷,是不是。

2.8 加压夹套锅炉问题

造气炉的夹套锅炉是保护造气炉炉壁不被烧坏用的。因为造气炉气化火层位置在造气炉炉箅附近,其温度高达1 300 ℃。没有水夹套钢铁会被烧坏,如果采用耐火材料做衬里会灰渣挂壁,当然,如采用特殊材料比如涂层也可以,但成本高。所以做水夹套是最佳选择。

煤气化炉夹套的高度值一般等于炉膛直径,这是为适应宝塔炉箅创建的气化火层位置的。

每台煤气化炉应该有一个独立的汽包,夹套锅炉的汽包应该独立放置到比夹套锅炉高的位置,汽包升降管不得安装任何阀门。这些是国家锅炉安全监察规程规定的。

固定床煤气炉夹套锅炉应该按蒸汽的用途确定需要控制的压力。

许多厂一味地追求加压夹套。以为蒸汽压力高蒸汽品质就好,可以克服造气炉冷壁效应,多产煤气、可以减少气化火层跟夹套锅炉水的温差,降低气化火层热损失。

这些说法并不科学。原因如下。

(1)蒸汽品位是依附于蒸汽的用途的。

(2)冷壁效应的概念在固定床造气炉并不适用,因为气化火层位置的传热主要是辐射传热而不是对流传热,在1 300 ℃的情况下,对流传热是被忽略了的。

(3)生产蒸汽为目的的夹套锅炉拿走热量的多少,不是以气化火层给出热量多少为依据的,而是以蒸汽拿走多少热量来衡量的,要让气化火层减少一些热损失,那得少向它要些热量。

(4)事实上,夹套锅炉压力提高后锅炉水的温度提高,对周围环境散热增加,浪费的热量更多。当然,必须让造气炉夹套锅炉生产高压蒸汽才能将蒸汽送到使用地方时,造气炉夹套锅炉还是应当采用加压夹套的。

现在的问题是,半扣管夹套锅炉的采用非常不合适。原因如下。

(1)以圆形管道耐压能力为依据,认为半扣管也能耐同样压力是错误的。因为形状不一样,设计采用的计算式不能一样。

(2)即使找到合适的计算式,焊缝那么多,必须100%进行探伤认可。实践中做不到。

(3)安徽华泰,湖北金源、楚星等多家在用造气炉半扣管夹套锅炉没有一家是在设计规定压力以上爆炸的,远不到设计操作压力就爆炸了。完全证明此夹套锅炉有严重的安全隐患。

(4)造气炉的夹套内筒有磨损,应定期更换,半扣管夹套锅炉非常容易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2.9 关于入炉蒸汽缓冲罐

许多人要求在造气炉入炉蒸汽总管增安蒸汽缓冲罐。希望减少蒸汽入炉时的波动。安装后却没有人去看看究竟有没有作用。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使用者的一厢情愿,对稳定入炉蒸汽压力没什么作用。因为,间歇制气造气炉入炉蒸汽量的波动是由于一台炉用汽或一台炉不用汽造成的,波动值总是在总汽量的25%以上。而且用汽或不用汽很性急,总是要求供汽者立马做到。

蒸汽缓冲罐不像煤气柜那样是能保持恒压的,因为煤气柜是有配重的,所以它能自恒压。煤气柜能保证压缩机一段入口跟气柜一样的压力。蒸汽缓冲罐则不可能。

解决入炉蒸汽波动最好的办法,是每台炉安装一个蒸汽减压阀直接从入炉蒸汽总管取汽。只要把入炉蒸汽总管压力适当提高,减压阀安装位置靠近炉体,入炉蒸汽想进多少就进多少,根本不会受其他炉的影响。

安装缓冲罐不仅对缓和蒸汽入炉的波动毫无用处,反而增加了投资、管理、维护、热损失。

2.10 关于炉箅

固定床造气炉炉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人不重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目前,基本是带破渣筋条的宝塔炉箅一统天下。这是上世纪70~80年代化工部组织对UGI造气炉从原料路线到设备改革的产物。从那以后,原料由焦炭变为无烟煤;炉条机由UGI 2745大的铜制涡轮蜗杆变为J28机架结构;原来爬在灰盘上的灰筋也在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们的设计下改爬到了宝塔炉箅的各层面上。

当时的技术改造对促进煤气化技术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不过现在看来,就炉箅而言,我觉得灰筋爬在宝塔炉箅各个层面上似乎不妥。造气炉内最怕的是结大块。你人为地制造一些大块放在炉箅层面上,这不是害自己吗?好在这些块分布还算均匀,几十年用下来也马马虎虎。但我们还是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设计错误。

谈炉箅的破渣,首先必须清楚正常的工艺,炉子里是不应该有大块渣的,炉箅的主要用途更不是让它去破渣的,只不过炉箅的最底下一层,配合夹套内壁下部的夹套保护板,一旦工艺不好结了块对大块渣会起到破碎灰渣的作用这是肯定的。但上面那几层的灰筋则可以说完全没有用,而且只有害处。因为炉条速度是非常慢的,灰筋对灰移动的阻滞作用只会拖延灰离开气化火层的时间,硬要让它熔融硬,要让它结成大块。最底下那层炉箅外边缘的线速度也仅仅只有大约2 mm/s,而且要弄碎渣块是必须固定住它的。

炉箅是合理分配气化剂和引导灰渣顺着夹套内壁跟炉箅之间的通道离开气化火层落到灰盘的储灰腔然后排到灰斗用的。所以炉箅层间缝隙在1、2、3层应当窄些,往下应当宽些。因为灰渣中的细灰比例越到下面越大。炉箅的整体倾斜程度跟炉体的落灰通道宽度要匹配。

严格地说,真正把气化剂均匀分布到气化火层,依靠的是炉箅附近灰渣的粒度均匀,而灰渣粒度的均匀依靠的是入炉原料粒度的均匀和工艺操作指标的合理以及工艺操作控制得当。

工艺控制不当造成灰渣粒度不均匀或细灰挡住炉箅层间缝隙时,操作工往往希望炉箅设计者能让炉箅来解决此问题。昌昱公司的最新一套专利炉箅可能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的层间缝隙上窄下宽,落灰通道宽度和整体倾斜程度比较合理,底下两层炉箅边缘有掀灰铲,能将细灰抬起一条缝来,最大旋径层有割渣刀。

至于间歇生产时下气道带灰多,现在一般的炉箅都已经能妥善解决。

2.11 关于造气炉炉况调优

调优炉况,实质上就是调稳炉况。让造气炉自动运行在预先设定的自己认为良好的工艺环境之中。昌昱公司有一款炉上下温度跟百分比调节自适应专利软件,可能是比较好的。

2.12 关于不停车自动下灰

不停车自动下灰目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方式在使用:① 浙江江山化工厂等的水封刮斗挖渣机;② 平顶山富氧连续生产造气炉的上下位圆盘阀出渣装置;③ 鲁山铝厂等的上下位插板阀加皮带输送出渣装置;④ 贵州水晶煤气厂等的水封螺旋出渣机;⑤ 一些厂学习气流床出渣方式的液压推渣机;⑥ 贵州开磷和河南心连心的上位座板阀下位圆盘阀下灰装置。

水封刮渣机的刮斗到底下时,为了刮起灰渣必然受到地下的垂直向上反力,会抬起刮板机,所以用在造气炉是有着原理错误的。其他几种各有优缺点。

这其中恐怕上下位座板阀不停车自动下灰装置更科学更经济合理。因为座板阀在阀板提起时,能触动灰渣,故不容易堵塞出灰口。而且座板阀运行可靠密封性较好。此项技术是昌昱公司2007年在贵州兴化实验成功的。

2.13 关于吹风百分比

间歇生产的吹风百分比,是首要的气化工艺指标。每循环180 s、150 s、120 s,究竟哪种好?决定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原料煤的结渣性。

因为固定床炉子是特别要求灰渣必须结小块不能结大块的。而气化火层里的灰又是熔融的,熔融灰量的多少是吹风的氧多少或通氧时间长短决定的。风里的氧21%是固定的。百分比总时间越长,吹风时间肯定会越长。这样,吹风百分比总时间和各阶段时间安排就出来了。

2.14 炉条机和灰盘滚道底盘的运转寿命问题

它们的运转寿命影响到造气炉的运转率。所有的人都希望寿命长,机器也一样。

最近,昌昱公司的几项专利,可能对固定床造气炉的运转寿命会有比较大的好处。

(1)滚道上的球轴承改成了圆锥滚子轴承。

使轴承受力由承受轴向力为主,变为承受径向力为主。符合了滚道上的受力分析实际结果,解决了灰盘跑偏难题。

(2)第一灰道迷宫密封刮上了挡灰帘。

有效挡住炉膛和灰斗细灰、飞灰进入齿轮灰道通路。

2.15 固定床造气炉安全生产问题

固定床造气炉的安全生产,除了上面提到的夹套爆炸以外,最糟糕的是间歇制气一次风管道、阀门爆炸和连续制气灰仓烧烂。

昌昱公司最近的设计方案专利技术可以很有效地消除这些问题。

(1)间歇炉下落开炉顶阀、下落开烟囱阀的安装使用专利技术。

(2)连续炉灰仓灭火装置专利技术。

2.16 关于固定床造气炉系统液压大阀门

固定床间歇制气每一台造气炉,都有14~19个油压大阀门,如果不保温,既浪费热量又烫人。如果保温,又影响操作环境、也影响检修环境。许多厂选择了不保温,或保温好了的却在检修时不得不拆除。

最近,昌昱公司开发了内隔热液压大阀门,既减少散热损失,又还原良好的环境。

3 常压固定床煤气化技术下一步的方向——纯氧连续气化

常压固定床纯氧连续气化工艺,目前已在一些厂实施,表1仅仅罗列了几个。

常压固定床连续气化工艺技术方案,也就是常压固定床纯氧气化工艺技术方案,昌昱公司的技改设计所已经申报了专利。

(1)我国常压连续固定床气化的发展历史

固定床连续气化工艺在我国最早可能是吉化及稍后的淮化、太化首先在常压固定床间歇炉上试运行的。上世纪70年代引进加压固定床连续气化造气的鲁奇炉用于生产硝铵、复合肥。

昌昱公司是2007年开始开发常压富氧连续气化工艺技术的。常压富氧连续气化是在间歇气化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煤价还不是太高,而制氧成本仍相当高,氧成本在煤气总成本中要占25%以上,所以多数厂力不从心,只好要求我们设计间歇、连续两用炉的工艺。

今后,煤价只会越来越高,制氧成本却逐渐下降。今天的纯氧单价已经是0.35元/m3上下,纯氧连续气化的纯氧成本已经只占半水煤气总成本的5%~6%。常压纯氧固定床连续气化得到许多厂的青睐是历史的必然。

(2)固定床常压连续气化跟固定床常压间歇气化的比较

所谓纯氧气化都应该是连续气化,如果纯氧气化还间歇生产,实在是太可惜了。

纯氧气化的根本性优点,是去除了进入气化火层的惰性气体(如氮气等既不参与气化反应反而带出气化火层里高温炭的热量),提高了气化剂的分压,提高了炉内高温炭热量利用率。

可能发展区 篇11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 小额信贷机构 发展前景

一、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利弊

(一)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优势。非政府组织小额贷款主要是从事小额信用贷款,服务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穷人。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策划行业发展的前景,并最终从金融机构的持续性下手。因为可持续性是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根本,也是长期为穷人服务的保证。据调查统计,目前世界上差不多有9000个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发展。通过分析显示,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具有以下两方面优势:首先是它的客户群体越来越壮大,而它又致力于为穷人和弱势群体服务,并不断的完善服务方式;其次是资金的筹集,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可以用较小的成本为客户带来大量的服务,这是其他小额信贷机构所不具有的功能。

(二)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劣势。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尽管具有促进它发展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开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领导成员不受益与该机构的效益,加上信用关系的缺乏,缺乏合理的所有权关系,资金成本太依赖于捐赠,于是在发展上就受到了限制,无法扩大,特别是那些较小的小额信贷机构更是如此。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比如信用社不能合法的动员储蓄,储蓄职能限于银行和受监管的其他中介机构。

二、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可能的发展前景

(一)发展成强壮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一直致力于为那些被正规金融机构多忽略的客户提供服务,并在长久的时间生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对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除了能为贫穷偏远地方的客户服务,还检测和发展金融服务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因为在正规的金融机构发展和检测这些技术和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就非常的高。拥有客户最多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是孟加拉的孟加拉乡村发展委员会和孟加拉社会促进协会,目前拥有客户共计560万,它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

(二)转变为社区资金。许多定位于贫穷客户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由非正规或半正规会员制组织转变而来,还有的由借款团体模式转变而来,也可将其视为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一种形式,而且,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还可转为会员制资金互助组织,这样的例子包括国际社区援助基金會的村银行。总部设在美国、名为帕克特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值得”模式和关怀国际的项目。后两个项目的功能于亚洲一些国家农民的互助小组。

(三)转变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到最后转变成为正规的金融机构,这种情况主要是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比如东欧、肯尼亚,还有现在的乌干达等国。通过这种转变可以使信贷机构更加有效的提供服务,并对融资过程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最终能不断的增加客户。很多经典的例子印证了这一改变的成功。比如玻利维亚的私募金融基金、丁美洲的compatanmos、印度的share、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促进和发展微型企业基金会”和“阳光银行”、柬埔寨的ACLEDA还有美国的 “机会国际”等等都是典型的实例。

(四)与正规金融机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银行和其他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历史原因无力或者不愿意向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但是,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可以与正规金融机构尤其是具有某些社会目标的银行合作,这种合作拥有创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巨大潜力。这些方面典型的例子比如印度的第二大银行ICICI银行。这种方式有效的提高了银行的利润。根据中国的国情,目前的制度还不允许金额机构向只放贷不吸储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贷款或转贷款。政府的这种干预就极大的阻碍了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发展。

三、结论

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以它为穷人和弱势群体提供金融风险服务的精神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这是传统金融机构做不到的或者说不愿意做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除了以专业的服务精神,还需要不断的在发展中创新和实践。力求以更低的成本和风险为更多的人群带来服务。在发展中还要分析自身的弱势,产权要有一个明晰的分界,资金来源不能过于依靠捐赠机构,否则就会制约着规模的扩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近10年来有商业化发展和扩展贫穷客户范围这两种是有冲突的。但是,国际经验业证明,有些机构却可以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不过,为贫穷客户服务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和更艰苦的努力才能弥补成本,从而实现既扶贫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实际,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有多样化的前景选择。但是,无论选择何种发展模式,至少都需要考虑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外部的发展环境,而且都需要有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唐圆,唐智慧.为小微实体服务,开创小微金融新局面——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顾问、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刘克崮[J].财经界,2013(4):64-65

[2]李琼,张冬瑜,夏盛萍.关于农村小额贷款保险发展困境的思考——基于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自身风险控制的视角[J].上海保险,2012(4):17-19,26

[3]张丞,高芸.“批发贷款”:解决NGO小额信贷机构资本金短缺问题的新尝试——基于河北省易县扶贫社的调研分析[J].农村经济,2011(5):67-71

可能发展区 篇12

一、各国风险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构成

从世界范围来看, 风险资本市场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各国风险资本市场根据资金来源主要构成不同, 其发展模式有:以银行为中心的风险资本市场模式, 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风险资本市场模式和以政府为中心的国家风险资本市场模式。相应地, 以银行为中心的风险资本市场其资金来源以银行为主, 典型代表是德国和日本;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风险资本模式下, 养老金、保险公司、公司企业构成了主要的资金来源, 从发展趋势上, 保险公司所占比例不断下降, 而公司企业的比例不断上升, 养老金波动幅度很小, 仍占最大头, 这种模式主要出现在风险投资较发达的国家;而政府为中心的国家风险资本市场模式一般出现在风险投资产业发育初期, 政府引导市场, 我国目前是属于这种类型。

二、我国现阶段风险资本资金来源的构成及扩张可能性分析

目前, 我国风险资本资金来源有:政府、国内企业、境外资本、金融机构等。

(一) 政府

我国的政府资金一般是由财政直接提供或由国有独资公司安排, 成立国有独资、国有参股的风险投资公司。各级政府资金主导的风险投资公司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从国际经验来看, 政府参与风险资本市场的主要动因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 即政府关心的是国家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提供资金只是其职能中很小的一部分, 其主要工作应该放在克服风险资本配置的市场失灵, 规范制度安排,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等方面。而且政府提供资金的作用除了弥补资金缺口外, 更主要的应该是引导示范作用。政府过度介入风险投资领域会导致低效率, 从而影响新产业的培育。因此, 政府资金在比重上会不断降低, 从总量上, 也许短时期会有所上升, 长期来看会呈退出趋势。

(二) 国内企业

目前, 国内企业风险投资的目标主要是利用风投工具为企业寻找成长空间并促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寻找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通常采取间接投资模式中的联合投资模式, 并多以参股的形式成立创业投资公司, 股权结构相对比较分散, 参股公司的投资额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重都不大, 一般不大于20%, 很少会绝对控股。并且, 在对高科技公司及项目孵化的直接风险投资中也不寻求控股, 较少介入日常的经营管理。随着国内企业本身的发展, 其介入风险投资的目标也会趋于多样化, 可以说, 在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现阶段, 公司企业是最有可能持续不断投入资金的民间主体。

(三) 境外资本

境外资本在中国的运作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第一, 除个别案例外, 前期进入的境外创业投资机构主要是以海外控股公司在中国设代表处的方式运作, 近年来, 有些境外机构开始探索与中资成立合作基金。但由于政策和法律的限制, 中外创投基金间的合作还处于摸索阶段;第二, 境外风险资本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都很强;第三, 在中国的风险投资并不局限于高新产业, 也有传统产业;第四, 一般倾向于对创业企业的后期投资, 对创业前期的投资仍然比较谨慎, 这一点与中资创业机构形成鲜明对比。总体上看, 境外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潜在动力很大, 随着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善, 可以预期境外风险资本的总量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四) 金融机构

1. 商业银行。

银行参与风险投资多是通过贷款的形式, 股权投资相对要少得多。法律对贷款利率有限制, 银行必然只能接受并承担相应的较小风险。而创业企业的经营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面临着科技成果能否转为现实生产力的风险, 亦无足够的信誉和担保物作抵押, 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传统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内在要求是相互矛盾的。长远来看, 商业银行对风险投资业会参与, 但不会占到很大比重。

2. 投资银行和券商。

投资银行和券商进行风险投资, 实际上是把风险投资作为其业务上的创新, 将其传统的上市、并购业务向前进行了延伸。与公司企业所属的风险投资机构不同的是, 投资银行和券商的目的是要求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成功撤出获得丰厚的回报, 所以其行为往往带有投机性质。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符合它们经营的原则和利益动机, 前景看好。

3. 保险机构。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批准保险金可以进入证券市场。这对改善证券市场以及风险资本的资金来源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三、促进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对策分析

风险投资由于其在推动科技产业化, 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巨大。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 采取政策鼓励,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 引进风险投资人才, 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管理。

(一) 拓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在发达国家的风险资本组成中, 风险资本能够多渠道筹集资金, 各种年金基金、私人投资都是风险资本的重要来源, 而我国目前风险资本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 政府是投资主体, 受限于政府财力和风险偏恶, 政府风险投资必然倾向于规模小、风险低的短平快项目, 同时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 风险投资机构很难设计合理的投资组合, 抗风险能力差, 严重影响风险投资机构的效益。从各国的经验来看, 在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早期, 政府资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在后期政府的资金逐步减少, 私人资本或机构资本占主导地位。风险投资业在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恰是政府退出这一领域。所以我国风险投资业要发展, 就应逐步改变政府性资金主导风险投资的现状、改变来自于非国有企业、保险金、养老基金、住房基金和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投入只占据非常小的比例的状况, 鼓励这些愿意并且能够承担风险的个人、企业、私人部门等加入, 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 把民间资本引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领域, 通过资本与技术的结合, 让资本最大增值。另外从国际经验来看, 外国风险资本的介入也是发展本国风险投资的重要依托。我国应促进外国风险资本的关注, 提高风险资本透明度, 使其更加支持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二) 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优化风险投资的环境

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正处于发展完善之中, 在这样的过程中, 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的支持应当根据我国国情, 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大市场环境, 如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放松对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 引导资金的流动方向, 在税收优惠、投融资管理等方面扶持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管理企业的运作和发展;通过健全竞争机制, 促进风险资本的良性循环;通过完善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 减少非系统风险, 规范投资运作。各级政府还应根据本地区科技、经济发展水平, 积极地推动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 切实发挥政策引导效应。

(三) 完善风险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风险投资机制正常运行的保证, 是风险投资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的催化剂。目前我国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一些非法集资活动案例的曝光严重地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 应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给风险创业者的专利权、专有权、创新权等以特定的保护, 如通过完善《风险投资法》、《企业购并法》、《产权交易法》等, 规范风险投资公司, 使其运作有法可依, 保障风险投资公司在资金筹集、项目选择、知识产权维护和所有者权益转让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加强对非法集资的惩处, 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 严格把关, 以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

(四) 完善风险投资运作和退出机制

风险资本所有者从事风险投资活动除了要关注是否能实现资本价值增值, 还要关注风险资本是否能在必要的时候实现安全退出, 顺畅的退出渠道和健全的退出机制是吸引多元化风险资本资金来源的重要指标, 也是风险资本资金运作效率的有效保障, 风险资金就是在投资———退出———再投资的不断循环流动过程中实现资本的增值。因此, 风险投资项目根据自身的特点、规模和生命周期, 需要相应而可靠的运作和退出机制, 如公开上市、企业兼并、出售和清算等来保证风险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 这也是风险资本资金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巫媛.浅谈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界, 2012, (10) .

[2].周志印.浅议风险投资的评价与控制策略[J].商业经济, 2012, (17) .

[3].刘荧.关于在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研究[J].金融经济, 2012, (10) .

[4].冯晓莉.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 2011, (28) .

[5].陈敏灵.中国风险资本来源分析及多元化实现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 2011, (5) .

[6].丁庆红.我国中小企业风险资本运用的局限性与完善对策[J].中国科技财富, 2011, (3) .

上一篇:捕捉决定性瞬间下一篇:改革外科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