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胜利者(共9篇)
不可能的胜利者 篇1
生物学中很多现象的发生过程及发生规律的揭示都是在实验中进行的。通过实验教学, 教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对于生物教师而言, 如何上好一堂实验课、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每一次实验尤为重要。
当实验现象不明显时, 视频播放变“不可见”为“可见”
传统教学在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 由于实物太小或现象不明显会影响学生的观看导致实验效果不好。可以预先将教师的操作实景拍摄下来, 在学生实验前用大屏幕播放, 教师边讲解, 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个别学生实验操作有不明白的地方时, 还可以再次播放给他们看。这样的演示实验更灵活, 指导效果更明显。对于那些由于学校条件不允许而不能做的实验, 也可以通过从网上下载相关的视频来满足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要求。还可以通过对相关课件进行一些简单的编辑来实现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多角度展示, 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有许多细微的生物结构是肉眼看不见的, 必须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例如在《细胞分裂》的教学中, 细胞分裂以有丝分裂为教学重点, 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知识的基础。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染色体数与D N A分子数的关系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后续章节的基础。开设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 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使用挂图或者在黑板上画出模式图来描述显微镜下的内容。这给实验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 显微镜下看到的实物与模式图相比总会有一些差异, 学生无法把显微镜下真实的物像和模式图联系起来, 不能具体辨别各个时期的图像;另一方面,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否正确, 是不是分裂期的图像, 有些学生也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等教师逐个查看并讲评之后, 学生才知道对错。这就使得教与学容易脱节。在实验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借助视频播放, 将显微镜下的内容呈现出来,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去识别, 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准确性, 又节省了实验教学的时间。
当实验很难在有限的时空内呈现时, 多媒体动画变“不可能”为“可能”
在《矿质代谢》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多要引用1 9世纪4 0年代荷兰一位科学家的实验:将一株重2 k g的柳树幼苗培养在一个放有2 0 k g土的花盆中, 只浇蒸馏水。5年后, 柳树重达3 1 k g, 而土只减少5 k g。据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讨论:柳树净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土壤中减少的物质是什么?用此范例, 既可以复习上节课《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 为“光合作用”的学习埋下伏笔, 又可以使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矿质元素的存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实验耗时5年,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显然无法实现;如果用语言来描述这个实验, 又显得枯燥, 缺乏吸引力。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蓝天白云, 阳光普照, 一位卡通人物科学家在给花盆中的树苗浇水, 画面中显示出树苗和土的重量数值。树苗逐渐长大, 重量增加为3 1 k g, 而土的重量减少为1 5 k g。苦思冥想的科学家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动画表现出来的实验过程一目了然, 趣味性强, 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范例的作用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又如《根对水分的吸收》这一课中有关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 要在4 0分钟的课内完成实验操作, 让每个学生都观察到是很难的。如果采用让学生在课前将实验操作一下, 将实验结果带到课堂上, 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将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现象 (主要是甲、乙两个烧杯中的萝卜条和杯中溶液多少的变化情况) 以动画的效果来展示, 不但可以增强实验效果, 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萝卜条吸水与失水的原理, 从而提高微观现象的可见度,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不拘小节”地实验时, 多媒体模拟是规范实验习惯的“隐形翅膀”
学生在做生物实验时常常会“不拘小节”, 如取药品时乱放乱丢, 用显微镜观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滴管从这一个试剂瓶直接放入另一个试剂瓶中……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在实验室里经常可见。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习惯。
生物学实验一般分为两大类: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在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 而在开设这些生物实验时往往都是先由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过程, 介绍实验中应注意的各个问题, 再由学生来操作。教师在演示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不能听清楚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此时, 多媒体课件可以发挥“隐形翅膀”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实验操作过程, 一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在学生单独实验时, 遇到哪一个步骤不知道, 学生可以对照课件反复观察, 直到掌握为止。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整个实验的过程, 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不可能的胜利者 篇2
女人见季羡林不吭声,更加生气:“要是我儿子摔坏了哪儿,你绝对跑不掉的。”说完,就检查起孩子的伤情来。这时,周围的许多顾客围过来,指责女人的蛮不讲理:“是你的孩子自己摔倒了,这位先生好心帮你扶起他,你还骂人,真没良心!”女人知道自己理亏,牵着孩子匆匆离去。
臧克家问季羡林:“你明明被人误解了,她骂你,你为何不还嘴?”季羡林反问臧克家:“如果是你,你会还嘴吗?”臧克家说:“当然了,就是告上法院,我也要和她把道理讲清的。”“这就是我不还嘴的理由。”季羡林接着说,“和一个骂你的人爆粗口,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争辩,这是一个不好的开始。我不还嘴,就是要斩断这个不好的开始。而且,在日常对话中,开口骂人的那一方,其实是变相承认自己的失败。对于我来说,不还嘴就是胜利,既然我胜利了,为什么还要和她斗气呢?”
不可能有答案的“答案” 篇3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上中学时, 有一次在数学课上打瞌睡, 下课铃声响起时, 他醒了过来, 抬头发现黑板上有一道数学题, 以为是当天的家庭作业, 便匆匆地抄到练习本上。回家后, 他埋头演算, 就是算不出来, 但他不气馁, 锲而不舍, 终于求得了答案。第二天, 他把答案带到课堂, 老师见了大吃一惊, 瞠目结舌, 原来那是一道一直被认为“无解”的数学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又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感悟到:如果高斯真的知道此题“无解”, 他还会如此“劳神”吗?“答案”恐怕仍为“千古之谜”。一件事, 如果在一个人的意识中被认为“不可能”, 在行动上自然不会去做, “结果”也就真的“不可能”。
(摘自《内蒙古教育》2011年第4期佚名)
越“不可能”越可能成功 篇4
不要以薪水为尺度提供你的劳动。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工资应该作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如果你忠于自我的话,就会发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报酬中的一种。试着请教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士,他们在没有优厚金钱回报时,是否还继续从事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绝对是!想要攀上成功之阶,最明智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件即使酬劳不多,也愿意做下去的工作。当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时,金钱就会尾随而至,你也将成为人们竞相聘请的对象,并且获得更丰厚的酬劳。
如果工作仅仅是为了面包,那么生命的价值也未免太低了。不要麻痹自己,告诉自己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人应该有比薪水更高的目标。
主动接受“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很多人虽然颇有才学,具备种种获得老板赏识的能力,但是有个致命弱点:缺乏挑战的勇气,只愿做职场中谨小慎微的“安全专家”。对不时出现的那些异常困难的工作,不敢主动发起“进攻”,一躲再躲,
他们认为:要想保住工作,就要保持熟悉的一切,对于那些颇有难度的事情,还是躲远一些好,否则,就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结果,终其一生,也只能平庸。“职场勇士”与“职场懦夫”,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别,根本无法并驾齐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界上到处都是谨小慎微、满足现状、惧怕未知与挑战的人,而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的员工,始终犹如稀有动物。
渴望成功,渴望与老板走得近一些,再近一些,是多数员工的心声。如果你也在其列,那么当一件人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难工作摆在你面前时,不要抱着避之惟恐不及的态度,更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去设想最糟糕的结局,不断重复“根本不能完成”的念头―――这等于在预演失败。怀着感恩的心情主动接受它,用行动积极争取“职场勇士”的荣誉吧!让周围的人和老板都知道,你是一个意志坚定,富有挑战力,做事雷厉风行的好员工。这样一来,你就无须再愁得不到老板的认同了。
比老板工作的时间要长。不要认为老板整天只是打打电话,喝喝咖啡而已。实际上,他们只要清醒着,头脑中就会思考公司的行动方向。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并不少见,所以不要吝惜自己的私人时间,一到下班时间就率先冲出去的员工不会得到老板喜欢,即使你的付出得不到什么回报,也不要斤斤计较。除了自己分内的工作之外,尽量找机会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公司觉得你物超所值。
不可能图形 篇5
彭罗斯三角形
荷兰艺术家埃舍尔以不可能图形为灵感创作了许多捉弄人的透视图, 英国数学家彭罗斯受此画法的启发, 在1958年发明了彭罗斯三角形, 它看上去像个立体三角形, 却是由三个直角部分结合起来的, 因此是造不出来的.类似的图形还有彭罗斯正方形、彭罗斯五边形等.
彭罗斯阶梯
彭罗斯阶梯由莱昂内尔·彭罗斯和他的儿子罗杰·彭罗斯创作, 是彭罗斯三角形的一个变式.这是一个由二维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拥有4个90°拐角的四边形楼梯.由于它是个从不上升或下降的连续封闭循环图, 所以一个人可以永远在上面行走而不会升高.显然这在三维空间中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图形的精品之作
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在1948年创作的名作《互绘的手》.
在一块四角被钉住的图板上, 一只手被另一只手所描绘, 与此同时, 被描绘的手又画着另一只手.平面的线描袖口贴在画板上, 而画中的主体, 两只拿着笔互绘的手则凸显在画板上, 立体感十足.
瑞士艺术家普瑞特创作的不可能图形《晒台》, 展示的是地坪与晒台上的工人们在协作施工的场景, 感觉像在同一平面却又不在同一平面.
不可能三角下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篇6
1 不可能三角理论
20世纪60年代, 蒙代尔提出在资本完全可流动的情况下, 如果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货币政策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亚洲金融危机后, 保罗•克鲁格曼 (1999)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可能三角, 他认为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这三大金融目标, 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并且实行相应的汇率制度。1944年~1973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放弃了资本流动, 固定汇率制度得到实现;而日本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之后, 放弃汇率稳定, 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以稳定通胀率, 同时放开资本管制以实现自由市场。香港、新加坡则是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来获取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的稳定。如果三者都想实现, 就会像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泰国那样, 最终陷入混乱。
在不可能三角下, 当需要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时, 为使货币不具有套利空间对汇率稳定产生影响, 必须限制资本流动, 实施外汇管制。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 比如朝鲜、古巴就是实行这种政策组合。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 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当货币政策独立、资本完全流动时, 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 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而频繁地波动。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选择通常是允许汇率自由浮动, 从而获得资本账户开放和以国内通胀率作为目标的独立货币政策, 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 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最后, 当资本完全流动、汇率稳定时, 货币当局将很难根据本国的经济情况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 从而对经济进行反周期调节。
2 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泰国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一些新兴国家, 比如泰国, 试图违反不可能三角, 他们钉住汇率、实施高利率、允许资本自由流动, 最初吸引的大量国外投资很快发生了逆转, 结果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1984年泰铢开始实际盯住美元, 泰铢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维持在25∶1左右。1985年~1994年, 美元持续走低, 泰国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本币贬值效应, 出口增长率达到22%, 经济增长率达到9.5%。但1994年5月, 美元对主要货币由贬值转升值, 美元指数持续上行。由于泰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泰铢不得不跟随美元大幅走高, 对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冲击。1994年, 泰国经常账户逆差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4%, 远远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水平。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 泰国需要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但由于泰铢巨大的贬值压力、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 为了盯住汇率, 泰国被迫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继续提高利率, 同时快速放开资本市场, 吸引国外资本流入, 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此时, 泰国正在挑战不可能三角, 在盯住汇率制度的同时, 试图保持汇率稳定、资本完全流动。1995年末, 泰国国内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达到12%, 超过国际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随后, 大量国外资本流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 形成资产价格泡沫。1997年, 泡沫破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大幅增加, 国际投机资本开始向泰铢发起连续攻击, 泰铢贬值压力空前加大。泰国政府在多次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后被迫宣布放弃盯住美元, 当天泰铢对美元的汇率达到32.6。泰铢大幅度贬值迅速波及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内的整个东南亚地区, 最终形成了震惊全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
3 中国正在进入不可能三角
2015年新汇改之前, 中国资本账户多个项目已经放开,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较为稳定, 并且央行在事实上保持了利率政策的高度独立自主。三元悖论在中国并不那么明显,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没有绝对地站到某两角, 而是一直处于中间位置。现在央行正在改变优先目标, 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 为资本项目下一步开放腾挪出更大的空间, 中国开始进入不可能三角。
由于2009年之后美元先贬后升, 多数货币开始走弱, 2014年美元货币几乎对一切货币升值。2014年美联储终止量化宽松, 全球风险溢水上扬, 加上中国过高的产能带来的投资回报率落差, 造成资本外流, 汇率走弱, 人民币遭遇庞大贬值压力。为打破人民币与美元事实上的盯住制, 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和市场对于汇率的引导作用, 新汇改加大了人民币汇率弹性。
但是, 新汇改当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就从6.12贬到了6.23, 贬值预期增加, 次日继续贬值到6.45。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被动买入了人民币,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趋紧, 汇率拉升至6.39。货币政策的独立于中国而言是志在必得的。于是我们时常看到国家努力在资本账户开放和稳汇率之间寻求平衡。为稳定市场, 央行不得不牺牲资本自由流动来保证汇率稳定。
4 启示与建议
总的来说, 在不可能三角下, 三大金融目标的选择通常与一国的经济有关, 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 所以通常选择固定汇率以及资本管制。而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选择通常将通胀率看作预期目标, 允许汇率自由浮动。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需要货币政策独立来进行反周期调节。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 一些新兴国家试图挑战不可能三角, 但最初吸引的大量国外投资很快发生了逆转, 最终陷入混乱。2015年新汇改之前, 不可能三角在中国并不那么明显, 这是因为政府一直以来都没有绝对地站到某两角。现在央行正在改变优先目标, 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 为资本项目下一步开放腾挪出更大的空间, 中国开始进入不可能三角。同时做到三大金融目标会带来混乱, 但激进地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也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暂时处在中间位置进行微调才是稳健的选择。
摘要: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引发了学者对于不可能三角的广泛关注, 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这三大金融目标是否能同时实现, 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否应该以此为依据一直存在争议, 而我国也正面临着对上述问题的选择。
关键词:不可能三角,资本管制,汇率制度,亚洲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Mundell, Robert A.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963.
[2]Fischer, S.Exchange rate regimes:is the bipolar view correct?[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1.
[3]Frenkel J.No single currency regime is right for all countries or at all time[J].NBER working paper, 1999.
[4]谢姚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讨论[J].中国金融, 2007 (09) .
长寿老人的长寿基因可能并不存在 篇7
超级人瑞是指110岁及以上老人, 目前全世界已知共有74位, 其中22人生活在美国。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12日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 这17位老人中包括16位女性和1位男性, 他们的平均死亡年龄112岁, 其中最年长者116岁。相对对照基因组而言, 研究人员没有发现与特别长寿显著相关的任何基因变异。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我们的分析显示, 所有超级人瑞共同拥有单一一个 (长寿) 基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长寿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特性, 不能用单一基因来解释并不令人惊讶。”
不可能的胜利者 篇8
质疑
超(笔者姓名缩写):本期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是讨论《文本信息加工》教学“项目实训”环节的教学设计。经过几节文本信息加工基本技能课的实践后,我觉得有必要通过设置一个稍微具体、复杂些的项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所学内容(众人点头称是)……经过多次实践,我觉得让学生撰写一篇解读自己的文章,并做文本修饰颇有意义……
此话一出,顿时招致现场老教师的一片质疑之声——
质疑1:学生的文章是老师事先统一准备好的吗?
超:当然不是,是每个人自己写的。
质疑2:那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吗?我的意思是准备成电子稿。
超:不是。我想让学生当堂作文。
质疑3:可是,你要搞清楚,我们是信息课,不是语文课!
超:我觉得这并不矛盾,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提高文本排版的权重。
质疑4:一节课又要写,又要排版,学生能忙得过来吗?简直开玩笑!
超:所以,我打算花两节课来完成。
……
最后,笔者有些急了,脸涨得通红,说:“这个项目我实施好几届了,我看着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了他们的作品。”为了让大家相信,笔者甚至拿出前几届学生的作品集一一展示给他们看。可质疑声仍不绝于耳,连平日一直力挺笔者教育主张的教研组长也只是肯定了该项目的意义,对可行性未作明确表态,集体备课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坚持
当笔者翻阅前几届学生的文集时,眼前似乎又浮现出学生们在看到我为他们亲手冲印、装帧《读我文集》时的兴奋与喜悦之情,耳畔也回响起某班(非笔者所教)班主任询问“我们班怎么没有类似文集”的话语……这一切给了我坚持的勇气,内心的声音告诉我“不管怎样,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吧”。于是,笔者悄然在今年所带三个班级的学生中继续开展此项目。
为呈现项目实施的来龙去脉,笔者将本项目的具体实施流程简述如下:
环节一:主题说明。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纸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纸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的确,“我”很渺小,置身芸芸众生之中,沧海一粟,轻如鸿毛;可“我”又很重要,立于茫茫天地之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对自我的品读与审视,伴随人生的始终,关乎人生的成败。请以“读我”为题撰写一篇一页纸篇幅的短文,并作适当排版。笔者对作文内容、形式不作任何要求,只要求学生将真正的自己用文字勾勒出即可。“这样,若干年后,当大家再次翻阅时,能回想起‘当初的你’”。
环节二:项目实施。笔者共安排两节课完成本项目。第一节课以核心内容撰写为主,并作必要的格式修饰,譬如页面设置、标题居中、正文首行缩进等。第二节课则又划分为三个子阶段:内容扫尾、高级格式修饰、通过网络获取必要的辅助性图片或修饰性图片。
环节三:成果发布。第三节课则是教师将汇总的学生文稿下发给所有“小作者”,审核无误后,教师按照一般文集的体例,汇总所有文稿,自动“生成目录”并配上封面,现场打印、装帧,让学生亲眼看着自己努力的成果出炉,最后让班长转赠给班主任。
当然,为保证项目实施的高效、优质,笔者亦将近几年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经验1:旁敲侧击。事实上,刚布置写作任务时,多数学生也认为自己不可能当堂作文。此时,教师需要做的是再次强调无论内容写作如何,评价重点侧重排版技术,“态度比内容更重要,我们的作品最终都会打印成集,以留作班级纪念。倘若某位马虎了事,若干年后,当同伴再次翻阅时,看到他(她)的文章,又会作何感想呢?我相信我们没人希望被人贴上‘做事不认真’的标签吧?”事实证明,很多学生一旦打开“话匣子”,竟停不下手,还不停追问:“老师,超过一页可以吗?”
经验2:恰到好处。值得强调的是,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完成基本内容前,最好不要“开网”。即便有学生假借“需要上网找资料”等由头,亦不能松口。因为毕竟学生的自控力还有待加强,网络一旦开放,教师最终收获的就会是了无生气、千篇一律的“拼凑”之作。故笔者委婉地拒绝他们:“你是天地之间唯一的你,网络上不会有很多关于你的个人信息,所以请相信你自己。等大家基本内容都写好之后,需要用到网络的时候,我是绝对不会吝惜开网的,大家放心哦!”
经验3:同伴激励。两节课下来,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创作出令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当然也会有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完成。对此,教师无需多加指责,笔者的处理思路是在将其他学生的电子稿汇总成集下发给班内所有学生时,添上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本文集还缺部分同学作品,希望若干年后不要被大家遗忘。如果想补充的话,请于近期发送到我的E-mail,过期不候哦!”实践证明,此番“忽悠”的效果相当明显,最终三个班级的学生一个不落地都提交了自己的作品,甚至有学生觉得自己原来提交的不够满意,又精心“雕饰”一番重发过来,而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年都在重演。
最终,通过项目的合理规划与有效实施,笔者明显感觉今年的文集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样式都较往年要好很多。但一直不变的是,当将装帧好的文集在班内传阅时,学生的兴奋与喜悦之情,以及当文集赠送给班主任时,班主任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同行
当初对此举提出质疑的组内同行们,其中一位教师,也是文前提及的那位组长,因公差外出,他三个班的两节课就让实习生代上,考虑到实习生上课经验有所欠缺,思来想去,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学生选上笔者的项目。结果待他回来,实习生奉上“沉甸甸的胜利果实”时,他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短短两节课学生竟能做出这样高质量的作品,于是他迫不及待地点开了学生的作品,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笔者建议他将其打印成册后赠送给班主任。他这样做了,还突发奇想,让班主任为该文集作序。回到办公室,他颇有感触地说:“我感到有些惭愧,这都是你的创意啊!”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如我所预见的那样,组内的其他教师也都争相尝试我的项目。对于迟来的认可,笔者备受鼓舞。
别对自己说“不可能” 篇9
17岁, 腿部被切除;19岁, 用打工的钱买回了人生中第一辆车;23到25岁, 连续3年获得全国残疾人乒乓球比赛冠军;30岁, 患癌症;31岁, 获得全国残疾人网球赛冠军;此外, 他还获得游泳、跳水、橄榄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的二级教练证书, 并先后在190多个国家巡回演讲过。
这个人就是当今著名的“激励大师”———澳大利亚人约翰·库缇斯。没有双腿的他, 身体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 却不依靠轮椅生活, 而是靠一辆滑板车驰骋世界, 用清晰的头脑、睿智的幽默、热情的演讲, 述说着他传奇的人生。
他的成功, 真是一个奇迹。他对逆境表现出一个生命的强大, 他所获得的成就见证着一个个体的辉煌与不可思议, 他的励志演讲也感召着成千上万的世人。
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 他总是笑着说:“别对自己说‘不可能’。”是啊, 一切皆有可能。然而在生活中,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妙语连珠, 往往认为自己不可能;当我们面对脍炙人口的诗文, 往往认为自己不可能;当我们面对他人出类拔萃的成绩, 往往认为自己也不可能……
真的不可能吗?
约翰·库缇斯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 成功源于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生命的潜能。一个习惯于自我否定的人, 是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
【不可能的胜利者】推荐阅读:
不可能的任务08-16
你可能不知道的销售技巧10-21
没有不可能的作文800字08-22
成功就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06-01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作文教案范文07-18
只要肯付出,没有不可能的励志读书名言09-06
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07-24
挑战不可能初中作文450字10-10
教师全员轮岗不可能促进教育公平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