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型学生社团

2024-05-26

理论型学生社团(精选6篇)

理论型学生社团 篇1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历来受人们关注, 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还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在西方国家,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也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因为差距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倒“U”型理论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对立, 区域非均衡发展学派认为, 从资源的稀缺性来说, 均衡发展是不可行的, 区域增长是个非均衡过程。1957年, 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他指出, 市场作用倾向于扩大区域差距而不是缩小区域差距, 一旦差距出现, 发达区域会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 从而遏制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使欠发达区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越积越多。而缪尔达尔、赫希曼理论都只是一种假设分析。把对区域不均衡增长的研究, 由纯理论假设和推演转向到实证分析的, 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他在1965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区域不平衡和国家发展过程》实现了这一转折。

倒“U”型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 (Kuznets) 于1955年在对美国经济协会演讲时提出。他认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 而后是短暂的稳定, 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步缩小”, 即“先恶化, 后改进”。十年以后, 威廉姆森受到伊斯特林实证思维的启发, 利用英格兰东部长达110年的经济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 同时根据全世界24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资料进行横向分析和以时间为序列的纵向分析, 提出倒“U”理论, 即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区域间的差距将扩大, 倾向于不平衡增长, 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地区 (增长极) 上, 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增长, 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到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 聚集经济向周边地区扩散渗透, 导致区域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则倾向于平衡增长。

威廉姆森认为, 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距之间的这种倒“U”型关系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首先, 劳动力的迁移。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 运输条件落后, 劳动的迁移成本过高, 过高的成本限制了劳动力迁移的规模。其次, 资金的流动。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欠发达区域的资金市场不健全, 而发达区域有外部聚集经济效益, 故资金会从欠发达区域流向发达区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全国统一的资金市场逐步建立, 从而导致发达区域的投资利益逐渐降低, 甚至消失, 故资金将流回到欠发达区域。第三, 国家发展目标的选择。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国家发展目标在于追求全国经济最大限度地增长, 因此, 中央政府会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条件优越、完善的发达区域, 贸易、财政以及税收等相关政策也将偏向于该区域的发展。

二、倒“U”型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1. 劳动力优势的误区。

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较低, 具有相对优势。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增强了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但劳动力的素质低下,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 其将逐渐失去优势甚至存在的基础。

2. 资源优势的误区。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以资源的开发为主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重视自然资源开发、忽视资源型产业竞争优势的格局。若长期把资源作为地区的优势并将资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那随着资源开发成本的递增和资源的逐渐枯竭, 必定导致经济的衰退。需改变以资源加工为主导的初级工业模式, 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3. 环境优势的误区。

欠发达地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主要通过外商投资、合资等方式来实现的。在投资“硬环境”即物质环境受到重视得到改善时, 投资的“软环境”即人文环境也需进行同步的建设。欠发达地区要力图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 就必须做到转变政府职能,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规范市场法律法规。同时, 需建立起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学习机制, 摆脱对技术提供方的依赖,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摘要:威廉姆森“倒U理论”是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该论既有理论上的独创之处也有其固有缺陷, 对其加以评析, 对于我们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调控区域发展差异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倒“U”型理论,劳动力,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 2003, 3:62-64.

[2]卢文忠, 邓菲.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的理论综述[J].理论月刊, 2005, 11:29-30.

理论型学生社团 篇2

马丁·卡兰谷·班达出生在赞比亚的一个小村庄,他年轻的生命创造了辉煌的职业生涯,包括是一家跨国能源公司的领导,赞比亚总统的顾问,乐施会全球学习中心的协调员和顾问,非洲和英国几所大学的讲师,此外,他还完成了一本关于曼德拉领导力的书。

马丁为什么如此成功?一次电台的电话访谈节目中,一个小孩打进电话问他:“马丁,你是如何从一个赞比亚的农村男孩最终做到大学里演讲、为总统提建议和为国际机构工作的?这些是怎么变成可能的?是什么让你做到了这些?”马丁停顿了很长时间然后回答说:“我的回答可能会让你失望。可事实的确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没有计划。和筹划未来相反,我经常发现自己已经无意间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场景。随着场景的展开我漂流而入。但我坚信如果我进入新的场景,如果我拥有正确的深层意图,就能得到相应的帮助。而在我随波逐流的同时,我认识到自己也是乘着别人的翅膀在飞翔……现在想来,我希望能以一种更加有意图的方式漂流前行。”

一、跟未来学习

我觉得用马丁的故事来总结奥托·夏莫这本《U型理论》的书再好不过了,因为他讲到了一个关键点就是没有计划随波逐流不断地进入新的场景。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基于对过去的总结和判断,《U型理论》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未来涌现。在今天这个VUCA乌卡时代,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等特点越来越突出,变化是动态不稳定不可控的,我们很多的计划都可能会遭到破坏,很多的理性决策最终都跟你想要的结果背道而驰。就像大润发被收购的时候,当时的负责人黄明说的那样:我们不是在技术面前低头了,而是败给了时代。

正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必然会要求我们学会学习,我们以前更多的是对于过去经验的总结、反思,还有复盘;而作者奥托·夏莫说你如果真的想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更好地迎接未来,那么我们应该努力让未来涌现,向未来学习。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肯定有的同学会说,这也太玄了吧,我们怎么可能去跟未来学习呢?未来还没来啊?

所以,奥托·夏莫的这本书不再关注怎么提高粮食的产量,而是关注生产粮食的土壤,是孕育创造过程的内在状态,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站在空白的画布前,而他的脑中、心中、意识里正在经历的过程。我个人比较喜欢U型理论的三个方面:(1)向未来学习,让未来涌现,就像我们一直说的那样:经验只是负债,学习才是资产;穿旧鞋走老路永远到不了新地方。道理都懂,说说都对,可说这些话的人常常依然是用过去的旧经验来设计今天的新方法,不过是新瓶装老酒而已。(2)不仅关注理性思考,更要关注感性体验,我们的情绪、身体是有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也就是我们佛家里讲的禅修、瑜伽里练的冥想,你会发现学会自己跟自己对话,让自己的感官产生学习的能量,忽然你就开悟了。(3)U型理论是从过去到未来的一种状态,而从过去到未来之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空档,那个空档就是我们说的活在当下,就是山谷中的一道裂缝照进来的光。

二、U型理论的学习

说了半天,U型理论到底是啥?怎样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呢?我们可以想想我们过去的学习模式是什么样的?作者用了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叫做“下载”,下载就是把各种信息全部收集过来,你会发现我们很难有深度的思考,那么自然就很容易进入到肤浅而烦躁的境界。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你每天刷抖音、刷朋友圈、追剧,各种信息蜂拥而来,你的注意力会不断地被稀释,你的思维模式会越来越简单。

U型理论从三个层次七个阶段来说明未来涌现的学习方式,三个层次分别是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意志。我对这三个层次的理解是开放的思维就是我们用脑去思考去学习,开放的心灵就是我们用心去感受,开放的意志是我们用身体去感知,到了开放的意志就应该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写到这里就让我想到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些观点。

我来重点讲讲这七个阶段

第一步叫做暂悬,这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词,就是悬挂你的判断,在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要学会倾听,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总是会听自己喜欢听的,而且还常常喜欢自作聪明的做出判断,暂悬就是不做判断。

第二步转向,是从场域中感知,用心感知。

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我们把这几步放到一起来谈,放下和接纳,不管过去好的坏的都要放下,不管未来怎么样都需要100%去接纳,你看你有这样的状态了未来就会来到你的身边。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是对未来焦虑、恐惧的一种状态,象咱们开篇文章中写的马丁从一种场景进入到另一种场景,他说随波逐流,你可以说是活在当下,再高维一点的状态或者说法叫做心流。

第六步、具化,就是用图象画面来表达你想要达成的愿景目标,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拥有一辆玛莎拉蒂汽车时的场景,而不要想着买一辆玛莎拉蒂要多少钱,一个是感性的一个是理性的,哪一个让你更激动,更容易激发你想去奋斗的动力呢?

第七步、实施,既然我们已经很想要这辆玛莎拉蒂了,那么自然就要想需要多少钱,怎么样才能去达成,并且把你的计划、想法一步一步地去落实。

你有没有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学习过程,从理性脑思考的暂悬开始到理性脑的实施结束,第二步感性心灵的感知与具化愿景的表现,都是在激发我们的感性感受,到了开放的意志这一层,放下和接纳都是用身体在连接开放的意志。夏莫不愧是学习设计的大师,从理性到感性不断地切换,让咱们的学习器官脑、心、身体全部参与进来,这就是我理解的沉浸式体验学习。

三、最后的碎碎念

(1)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读完这本《U型理论》,说实话到现在还是有些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一是因为我专注在销售培训上,以前的培训方法更多地基于我的经验和一些销售高手的方法;二是我确实没怎么接触过学习设计的知识,这本《U型理论》颠覆了我对学习方法的认知,难怪自己读了那么多书长进不大,为了读书而读书没有形成深度的思考,读书跟看电视、刷抖音一样都是一种打发时间的娱乐休闲活动而已,最多只能算作是附庸风雅。所以啊,不要经常炫耀自己家里有多少本书读了多少本书,关键是你学到了多少、思考了多少、应用了多少。

(2)上一次在给一家瓷砖企业培训《工程项目渠道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时候,企业培训经理说,“李老师,你上课的风格比较犀利啊!”我还认为她在表扬我,我说“做老师的不就是要直接指出问题吗,他的销售方法和话术不对我就要说,我不怕得罪人我要对学员负责”。现在想想我依然是一名很传统的培训师做法,自认为是对学员负责实际上是在做判断,没有做到U理论开启的暂悬。没有倾听学员的想法。即便我的答案是对的,他也不一定能听的进去,因为我没有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错在哪里?所以他没有触动,没有很深的感受。何况,我怎么证明自己的答案是对的呢?对与错之间,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而已。培训师一定需要学习教练和促动技术。

(3)大道至简,万法归一,这本《U型理论》融合很多的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咱们的国学内容,作者多次提到他跟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对话和受益。你会发现不管你研究哪个领域的内容,做哪个行业的工作,做到极致的时候所有的道理想法就通了。原来我讲销售课程对于理性思考的内容比较多,对于感性、情绪的内容比较少,这块内容需要慢慢地融入进来,三月份我准备在读书群里领读一本关于情商的销售书(销售读书群:saleschina002)。

管制型政府理论的研究述评 篇3

关键词:政府管制;管制失灵;市场失灵

政府管制(government regulation)的内涵在意义上差不多等同于国家干预,但现在学术界所说的政府管制与国家干预还是有差别的。从时间上看,国家干预的历史比政府管制更为久远,早在16、17世纪在西欧盛行的重商主义就是国家干预理论的一种,而目前学术界所言的政府管制制度的出现则是19世纪最后一、二十年的事情。严格意义上说,国家干预的外延大于政府管制。本文主要是针对国外19世纪后期出现的政府管制理论和我国在政府管制理论上所取得的进步和研究现状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管制型政府的产生和发展

政府管制制度的产生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政府管制的生成、发展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美国被公认为是最早产生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也是政府管制最为成熟的国家。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时,联邦政府只有财政部、内务部和国防部三个内阁行政机构,宪法也没有授予总统和行政机构管制市场的权力。但随着交易的扩大、市场的拓展、工业的蓬勃发展,政府管制这双看得见的手逐渐进入市场,从以立法手段维持市场秩序和通过诉讼解决纠纷,逐步过渡到在事前和事中对经济进行监管。国会在1887年为了禁止铁路公司的某些被认为是不正当的活动,例如规定歧视性价格、索取回扣等,制定了《州际商业法》,且批准成立了第一个对市场经济实施行政监管的机构———州际商业委员会(ICC),并授予其广泛的制订和发布规章的权力,以保障市场健康运行。这个州际商业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现代政府管制的产生。其后,政府管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蓬勃发展。国会陆续批准设立了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联邦储备局(FRB)、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同时授予其制订规章的权力。而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秩序并给成千上万的个人和企业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场危机促使政府管制进入到更深入更广泛的领域。危机爆发之后,罗斯福着手实行“新政”。国会通过立法,相继成立了联邦家庭贷款银行董事局(FTC)、联邦存款保险有限公司(FDIC)、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国家劳动关系局(NLRB)等机构。从政府管制产生的历史可以看出,市场失灵是它产生的本源。一般认为,从19世纪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监管型国家兴起的时期。也是政府管制理论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欧日许多国家私有化运动,美国式的政府管制开始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蔓延。政府管制的学说在经济学、法学、政治与行政学领域里,都受到广泛的研究。政府管制是一个综合交叉的领域,不同的学科对政府管制的理解是不同的,各有其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二、管制型政府概念的界定和政府管制的分类

与管制相对应的英文是Regulation,意为控制、管理、规则、法令。《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解释为管制。政府管制(government regulation)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尽管在一定意义上,大家比较倾向于认为其为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然而对具体内涵的理解,研究者们的分歧依然较大。早期学者卡恩(1970)认为,“管制的实质是政府命令对竞争的明显取代,作为基本的制度安排,它企图维护良好的经济绩效。”斯蒂格勒对管制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作为一种规则,管制通常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管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管制产业自己服务的。”维斯卡西(Viscusi)认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史普博认为,管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日本著名管制经济学家植草益将管制称为“公的规制”,并将其定义为:社会公共机构依据一定的规则对企业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我国学者也对政府管制下了很多定义,王俊豪认为,政府管制主要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樊纲认为:“政府管制是特指政府对私人经济部门的活动进行的某种管制或规定,如价格管制、数量管制或经营许可等等。”我国学者余晖用比较通俗的方式定义管制:“管制是指政府的许多行政机构,以治理市场失灵为己任,以法律为依据,以大量颁布法律、发挥、规章、命令及裁决为手段,对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的不完全是公正的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直接的控制或干预。”上述说法虽有分歧,但其核心内涵还是有着较多的共性的,综合起来说政府管制的实质,就是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条件下,被赋予管制权的政府行政机关为了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部不完善问题而对私人及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政府的管制按照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的路径来看,可分为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前者主要是指政府的相关机构通过有关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价格标准等法规而直接对市场进行管制的行为。间接管制,是指由政府的司法机构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而对企业的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的管制。而直接管制又分为两种,即经济性管制(economic regulation)和社会性管制(social regulation)两大类。前者主要是解决由自然垄断、过度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如垄断租金、进入壁垒、欺诈竞争、强行交易等。正如日本学者植草益所言“经济性规制就是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偏在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和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规制。”社会性管制主要是解决由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开发、传染性疾病、消费者权益维护、职业安全与健康等。如日本学者植草益所言社会性管制是指“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环境保护和防止灾害为目的,通过对物品和服务的质量及伴随它们的提供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从根本上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

三、管制型政府理论述评

(一)政府管制的原因:市场失灵

政府管制的产生是与市场失灵相联系的,当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就通过管制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干预资源配置。通常引起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有:市场势力(如: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内部性、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公正分配失灵、非价值物品的生产(如:毒品、武器等形成的交易市场)、风险与收益的市场失灵(如:高技术行业由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从而缺乏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的投资)。这些市场失灵现象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政府管制的低效:管制失灵

市场失灵是政府管制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政府管制也有可能失灵。当政府行为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产生了寻租、腐败等扭曲资源配置的市场绩效,也就会出现管制失灵现象。这时的市场要求是希望政府放松管制。卡恩曾对管制失灵现象提出过批评,认为管制“压制技术革新,姑息无效率性,引起工资和价格螺旋式上升,发生严重的资源无效率配置,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那样的无益竞争扩大,拒绝采取在竞争市场中所提供的收费多样性和质量选择。”卡恩的批评有些过于严厉,但也反映了当时要求放松管制的强烈呼声。从理论上讲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相互替代的机理是:市场失灵对政府管制产生了需求,当政府管制的预期收益大于管制成本时,政府管制便替代市场机制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政府管制的预期收益与市场失灵的程度正相关,即市场失灵的程度越高,通过政府管制所获得的预期收益越大,反之越小。管制的效果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公务员的专业知识,可用资源的数量,政治经济约束等等。但正如学者周学荣所言:“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功能发挥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互替代,而是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变迁过程。”政府管制的这种成本—收益分析是评估政府管制绩效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应该说,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管制是一把双刃剑。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或者是运用方式不当,政府管制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严重时可能还会事与愿违。市场失灵以及追求社会公正才是政府管制的大前提。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采取一定的管制措施是必要的,但政府需要提高评估管制的效果,采取一定政策以改进管制效率,改进管制的终极目的应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社会的公正。(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参考文献:

[1][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3]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美]理直德B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四版)[M].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郭志斌.论政府的激励性管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7][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语用型语文教学的理论探析 篇4

1 语用是语文教学的独有功能

语文教学过去虽然没有“语文教学”这个名称, 但有语文教学的言的意识。这就决定了不能静止地学习语言, 要在运动中、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语言训练中学习语言。把言语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把实践、训练作为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 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语用型”教学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基本途径

语文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形成语文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习得”和

事实) 是如何产生的呢?我想, 只可能依赖两个条件:语言和文字。“学得”两种。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完全不同, 母语学习不是从零开

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 语言的产生比文字的产生要早得多。一般来讲, 人类语言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 而文字的产生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事情。就语言和文字产生的这种大跨度的时间间隔, 我们可以断言, 语文教学不是产生于语言而是产生于文字。这就有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人类的第一个文明成果是发明了语言, 但是人类为什么没有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语文教学呢?或者, 他们为什么在发明了语言的基础上, 还要发明文字呢?我想无非是因为语言虽然可以表达交流, 却不能保存, 不具有历时性。人类在发明声音语言的时候, 还不能同时发明保存声音语言的技术。因此, 文字就成了保存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进行语文教学, 根本目的就是让文化以文字的形式流传后世, 其“语用”功能不言而喻。于是, 在我国古代, 语文文化被当做一种重大的实用的功利手段来看待的。由此足见当年人们的语言应用崇拜到了何等的程度。

古代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相比, 虽然不可同日而语, 但其固有的语用功能并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现代语文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认为, 不外乎三个:一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让每个学生从学校毕业后能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际, 满足生活、工作、继续学习的阅读和表达之需要;二是通过语文学习, 拓宽视野、增进知识, 认识自然、社会、人生, 凭借语言文字进人人类文化、文明的殿堂;三是领悟、反思历史与文化、社会与人生, 涵养积极健康的人格。这三个方面呈渐进式、层递性上升, 但又互为补充。其中, 第一点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核心目标, 第二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过程目标, 第三点是语文教学的终极浪标和最高境界。由是观之,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 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语文教学都必须着力训练的。就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不仅要学习汉语言系统知识, 更主要的是掌握“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的本领。而培养的最佳途径, 无非就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即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历练”而成。

2“语用型”教学符合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

现代语言学认为, 人类的语言是一个由关系构成的系统, 其结构可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活动”;语言系统是隐藏在言语活动.之中的语言能力, 即作为一般规范的语言, 言语活动则是语言模式得以抽象的语言能力的体现, 是最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行为, 二者相互依存。从这个基本原理可以分离出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语言系统, 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进人他周围由每个个体的听说读写构成的言语世界的同时, 构建他自身的言语世界, 使他获得作为言谈者显示他对世界的复杂感受和生动经验, 显示他的心理和个性的生活能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重点不是语言, 而是“言语”, 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从这个基本原理还可以分离出每个单词既具有公共语言活动所赋予的那种固定的普遍的意义, 又具有因说话人的个人化使用、解释而作为言语的特定意义。所以, 意义是流动的, 只存在于语言的应用之中, 必须通过“对话”才能唤醒人对语始的一无所有, 多数情况下, 是能力在先, 知识在后的。我们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到背起书包进学校的这段儿童期内, 据有关资料统计, 一般能掌握近千个词语, 说不少连贯的话, 巳经具有相当可观的口头表达能力了。语言学家把这种无明确目标的、在自然的语言环境里通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掌握语言的过程, 称为“语言习得”。然而, 一个人仅靠“语言习得”获得的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充其量只是有些口头表达能力而已。要形成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最终达到口语、书面语双翼齐飞的境界, 还得经历另一种途径, 即语言学家认为的有目标有步骤的“语言学得”。所以, 语文教学虽然不可忽视“习得”, 但主要靠的是“学得”,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语言应用训练, 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 形成较强的语感, 发展语言应用能力。

4“语用型”教学是语文学科的本性使然

叶圣陶认为, 语文学科是专门研究语言的工具性学科。1962年叶老提出“语言是一种工具”, “是想心思的工具, 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1978年他正式提出“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 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 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他同时也指出, “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 “就学习语文来说, 思想是一方面, 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 “学习语文, 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其工具性主要是指用来“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这一层面来说的。

叶老强调“语文是一种工具”, 实质上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即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因此, 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掌握语言知识, 发展言语表达能力, 形成一个以言语为主轴, 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言语能力为两翼的教学体系。其中的关键是“理解”和“运用”。但是, 理解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 除了语文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正确理解所学的教科书的语言文字的任务。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重要性, 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所以,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离开了运用, 理解就可能浅表化, 甚至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王晓春.语文课如何是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九型人格”理论与教师队伍建设 篇5

关键词“九型人格”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意义

“九型人格”理论是一种关于性格研究的心理学理论,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它按照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将人分为九种: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观察者、怀疑者、享乐主义者、保护者、调停者。我国亦称之为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理智型、疑惑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

从古到今,有很多种关于人的性格的分类方法,但“九型人格”的精华在于它揭示的是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以及内在注意力的焦点。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别人的需求,以寻求最佳支持之道有很重要的意义。

1号:完美型。世界观:希望每件事都做得最完美。行为表现: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极高的要求,做事有原则、有标准,经常使用的词是“应该”和“必须”。关注错误,喜欢纠正错误,喜欢每件事都井井有条,一向坚持自己的原则,很难容忍其他不同意见。此类性格的教师进入高层心境后,可以成为非常睿智的精神偶像。

2号:助人型。世界观:我的天职是帮助他人。行为表现:要求获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同,希望成为他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善解人意,有同情心,外向,主动,重视人际关系,很难拒绝有求于自己的人,即使抽不出时间,也会牺牲自己,成全他人。雷锋是典型的2号性格,他出差时好事做了一火车。

3号:成就型。世界观:我必须努力做个成功的人,我的名誉、地位、声望与财富对我很重要。行为表现: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成就来获得他人的爱,渴望事业有成就,以目标为导向,外向,主动,善于交际。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喜欢与人竞争,借由超越他人来建立自己的优越感。进化后的3号性格者能够成为有效的领导者、优秀的班主任。

4号:自我型。世界观:我时常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我是不平凡和独特的。行为表现:被不切实际的幻想所吸引,喜欢我行我素,不媚俗,感情丰富,浪漫,有创意,拥有敏锐的触角和审美眼光。他们热衷于美的事物和充满激情的生活。大多数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属于此性格类型。

5号:理智型。世界观:喜欢思考,追求知识,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行为表现: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渴望比别人知道得多。喜欢运用智慧和理论去解决问题,冷静、机智,分析力强,好学不倦,善于思考,有理性地去处理问题并将情感控制。一般会成为优秀的教育科研人才或优秀的决策者。

6号:疑惑型或安全型。世界观:这是一个危险的社会,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行为表现: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一切,为人忠心耿耿,但多疑多虑,怕出差错,有时给人“前怕狼后怕虎…杞人忧天”之感。内向,保守,常扪心自问是否做错事,是一个忠诚、值得信赖的勤奋者。

7号:活跃型。世界观:我觉得这世界充满刺激的事物和体验,人生的目的在于快乐。行为表现:外向、乐观、乐于探索,多才多艺,不喜欢接受规范,对有兴趣的事很入迷,头脑灵活变通快,富有冒险精神。讨厌无聊、单调,喜欢上餐馆、娱乐、旅行或同朋友谈天说地的美好享受,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8号:领袖型。世界观:我要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运用我强大的自信和意志力战胜环境,贡献社会,助强扶弱。行为表现:具有很强的保护能力,愿意保护自己和朋友,自信,有正义感,喜欢替他人做主和发号施令。很难听从别人的意见,不喜欢求人,觉得求人不如求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此型教师还应俯下身子,要用平等的身份多和学生交流。

9号:和平型。世界观: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我会尽力维持和谐的生活,避免与他人冲突,相信“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行为表现:与世无争,渴望人人能和平共处,怕引起冲突,性格温顺乐观随和,不喜欢命令别人,是个“老好人”。教育风格属“润物细无声”型,此型教师所带班级较民主、和谐,学生平等意识强。

作为一名学校领导者,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九型人格”理论,使之更好地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呢?结合学校管理实践,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有益的。

一、熟练掌握“九型人格”理论

“九型人格”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只有熟练掌握,烂熟于心,才能正确、全面地去了解每一位教师,为有效管理打下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知人善任

“九型人格”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知人”,重要的是要做到“善任”,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和性格特点安排相应的适合的任务,如3号、6号、8号型教师适合当班主任,他们或做事目标性强,或考虑问题周全,或富有领导才能,是很好的班主任人选。而5号型教师就适合做教育科研工作,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很强的钻研意识、决策能力,如果给他们提供科研条件,他们就会很投入地去钻研课题,取得斐然成果。

三、切忌乱点人型

“九型人格”理论是一个动态的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每一种性格类型在放松状态和压力状态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倾向于其他性格类型。由于个体成长的复杂性,也使个体呈现出综合性倾向,即兼具九型中各型的一、两点特征。而且由于每个人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原因,有的性格类型表现呈现不明显性,这就需要从其最深层的价值观和其内在注意力焦点去分析。

理论型学生社团 篇6

关键字: 任务型教学 高中英语教学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加强,英语的学习和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学生从开始涉猎英语到运用英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论对高考来说还是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言,高中英语的学习都显得至关重要。新形势下,任务型教学法在实践中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充分运用到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一、任务型教学的方法和意义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成为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是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特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为了运用而学,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情景中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有利于保持积极性和应变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思维,让学生直观、清晰地了解语言文化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1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化教学手段

兴趣和求知欲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欲望,才能实现“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激發学生的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把静的知识用动的画面呈现出来,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音乐和动画,并及时停下来讲解其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次,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端正其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英语的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创造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高中英语教师要时刻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和支持学生的想法,树立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用语言和关爱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再次,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注重英语知识的实用性。在高中教学中,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过于枯燥,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的任务以及课堂的难点和重点,以便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中突出所学,强调“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侧重于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组织以及辅助作用,保证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高中英语学习来说,听、说、读、写仍然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基础知识的扎实和牢固是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掌握语言技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充足的技能锻炼机会。基础知识的学习重在巩固,让学生多读,多听,多练无疑是学习英语的好办法,可以针对课堂的内容,提前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让学生们分享资源并进行讨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创造性,鼓励和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以致用,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多多阅读英语辅导报,China Daily等英文报纸杂志,背诵和积累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并充分利用早读来加以巩固和理解,每隔一周把好的资料分享给班级成员,促成资源、知识共享,使学生在学会合作中达到共同进步。 

2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在于一个设计者和协助者。在此,笔者以语法的学习为例进行分析,阐述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高中英语语法的讲授极为重要,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采用新颖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此来缓解学生因语法枯燥而带来的疲倦。例如,当讲解虚拟语气时,教师可以把基本的形式采用列表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擦去表格中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Discussion和Team work来完成各种时态主句和从句的变换。在这种任务设置中,学生成为课堂和任务的中心,教师成为评价者和协助者,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三、结语

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把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2杨旭松浅谈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6

上一篇:排水措施下一篇:英语教学与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