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能力(共12篇)
四个能力 篇1
在初中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中,朗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走进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可以发现朗读方面缺少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朗读课文时还带着唱读的腔调,有些学生平铺直叙毫无感情而言,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停顿语调节奏,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说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朗读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以此为抓手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紧扣课内示范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课内示范提高学生朗读感悟效果。一方面,笔者在课堂上强调了朗读示范的作用,教师带着学生进行朗诵,注意发音的准确性,掌握好停顿节奏与腔调,使朗读深情并茂,给学生以美好的享受,让他们认识到朗诵是一项非常优美的学习活动。同时还通过多媒体播放、专门课件朗诵,提高学生对朗读技巧的领悟效果。在语文课堂上,笔者还通过学生朗读的方式巩固朗读效果,如通过学生个别朗读、男生女生或分组朗读的方式,在班级让学生更多的感悟朗读的技巧,这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抓手。实践证明,抓住了课内示范训练,对学生而言能够获得更多的朗诵技巧,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帮助较为明显。
二、紧扣专门活动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课时相对固定,为了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教师要善于发掘资源开展一些专门的活动。如早读课指导、活动课训练等方式,教师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提高学生普通话基础发音水准,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音不分等现象进行突击纠正,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学校的学生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要通过突击式恶补的方式,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做到有效纠正,对他们发音的准确度也进行巩固训练,这些方面的基础工作是提高语文朗读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笔者还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技巧的辅导,如根据文章的内容蕴含的情感确定整篇文章朗读的基调,是充满欢快的语调还是充满哀怨的语调、忧愁的语调、悲痛的语调等等,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与情感确定朗读的基调,还要对朗读的节奏进行划分,什么时候停顿都有技巧可言,要让学生充分把握朗读中涉及的发音、停顿、技巧处理等方面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朗读训练的方法技巧。
三、紧扣学生自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教师无论是在早读课活动课还是语文课堂都要注重强化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要强调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教给他们方法技巧、提出训练要求,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目标任务应当放在学生自主训练中进行。笔者将朗读能力作为语文能力过关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从发音准确性、语调语速以及停顿情感等方面综合评判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训练。笔者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优美文章,要求他们开展自主训练。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大家一起探讨这篇文章朗读的语调,分析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停顿,针对其中一些技巧进行分析,依靠小组的力量集中全体智慧来提高学生对朗读技巧掌握效果。实践证明,让学生自主开展训练可以进一步调动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朗读学习的兴趣明显提升,上课前、吃饭后,甚至晚上就寝前一些零碎的间隙时间都被学生用来研究分析朗读方面的技巧,这些间隙时间被利用起来,久而久之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能够发挥明显促进作用。
四、紧扣竞赛激励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初中生在朗读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许多教师采取了竞赛方式,运用下来效果非常显著。笔者在教学中也将竞赛激励模式融合进去,采取了多形式的训练活动,效果也非常明显。例如,笔者在课外活动中组织了纯拼音朗读活动,将一段优美的文章全部以拼音形式展示出来,这就兼顾了学生朗读和拼音能力的双重训练,也是非常新颖的一种形式,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有效调动。笔者还组织了朗诵比赛,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文章内容进行深情并茂的朗诵,由学生组成评委小组进行评分,对每一项评分都给出具体理由。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兴趣,同时对自己朗读能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如有些学生控制不好语速,有些学生在情感处理方面还没有达到起伏跌宕的效果,有些学生对文章的基调把握不够准确等等。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广大学生的朗读训练积极性有了提高,而且也养成了相互点评、相互探讨的良好习惯,对于完善不足、提升自我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要结合各个方面将朗读训练融合于语文教学全流程,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个能力 篇2
“四个能力”建设
石家庄市北靠京津,东临渤海,西倚太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全市现辖5市、6区、12县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60万,消防安全重点单位5千余家。近年来,我市在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进程中,始终把筑牢消防安全基础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加大经费投入,创新工作机制,突破重点难题,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抵御火灾能力不断增强,火灾形势持续稳定,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为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我们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构建责任体系、织密管理网络为目标,全力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了社会防控火灾基础,健全了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网络,为消防事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注重“四个强化”,打造责任明晰、群策群力的建设格局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示范带动、政策促动、整体推动”的原则,市委、市政府将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作为政府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提出具体意见和工作要求;主管领导先后20余次深入一线检查督导;市政府相继召开3次常务会议、5次联席会议和10次经验交流现场会,先后下发《关于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通知》等5份政策性文件,确立了“分类打造、抓点带面、整体推进、长抓常新”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一年全面达标、两年提档升级、三年固化成果”的建设规划;连续两年将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列入政府《消防安全责任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范畴,并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明城镇创建和星级社区评选挂钩,建立了“每月一督查、每季一考评、年终大排名”的考核奖惩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职责,为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强化部门联动。我们充分发挥消防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强化各成员单位责任,建立了定期会商、联合执法、工作交流、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公安、消防、安监、工商、文化等行政执法部门,将“四个能力”建设情况纳入日常监督检查内容,充分利用执法手段,严厉打击消防违法行为,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国资委、卫生、旅游、工信等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所属单位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活动,落实消防安全岗位制度;司法、教育、人社等具有社会宣传教育职能的部门,将“四个能力”建设内容纳入普法、教育、培训及公益宣传范畴,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是强化单位责任。我们组织召开了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法定代表人参加的“四个能力”建设动员会,专门组织了“四个能力”建设签名倡议活动,有近万个社会单位积极响应。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普遍树立起了“安全与经营并重、安全与效益双赢”的理念,将“四个能力”建设纳入企业发展规划,融入企业文化,向社会公开了“四个能力”建设达标的消防安全承诺书和责任告知书,并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加强员工消防安全培训,积极消除火灾隐患,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建设”的转变。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我们在《石家庄日报》发布了《关于开展“四个能力”建设的公告》,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设了“四个能力”建设专栏,组织开展了“四个能力”建设巡回文艺演出,向全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广大市民发出了5000份公开信。构建了“五大宣传阵地”,在全市8000余辆公交车和6600辆出租车LED显示屏上循环播放“四个能力”建设宣传片;在城区各显要位置设置了238 块宣传牌;在所有社会单位悬挂一套宣传图;为全市社会单位上一堂宣讲课;开通了96119“四个能力”建设咨询热线,营造了良好的消防宣传氛围。
二、抓住“五个环节”,建立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建设体系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我们全面实施“明白人”工程,组建了10个“四个能力”宣讲团,建设了消防宣传培训基地,开设了免费培训大讲堂,构建起了面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单位的三级培训网络,重点培训“四个能力”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和社会单位自身建设的行家里手,形成了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分级培训与分类打造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去年,我市共举办各类培训263次,培训人员8万余人,为“四个能力”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隐患整治。我们结合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工程,把火灾隐患整治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对主城区内的金鱼油漆厂、金石化肥厂等25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实施整体搬迁;建设了正定小商品批发市场、华北鞋城等新商贸区,分流了城市中心区老、旧批发市场商户;拆除了3737家“八小场所”。实行政府领导包案整改火灾隐患责任制,充分运用挂牌督办、媒体公示、函告吊证、联合执法等措施,坚决采取“拆、改、扣、关、停、搬、拘”七字执法手段,整改销案重大火灾隐患128家。
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我们坚持典型引路,推动整体工作向纵深发展。按照“分类别、分层次,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分别选定了9个不同类别的单位进行重点培育。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组织研究,重大问题组织专家论证,总结出了分类实施、标准流程、保障制度、投入机制、长效措施等一系列示范建设经验,组织相关人员参观学习,将“可看、可学”的样板经验在全市推广。
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全市各级政府为强力推进“四个能力”建设,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社会宣传、教育培训和鼓励性补贴。其中,仅市本级就拨付950万元。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广大社会单位作为“四个能力”建设主体,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用于火灾隐患整改和消防设施改善,共新增灭火、逃生装备器材1万余件套。
五是严格验收把关。我们依据省质监局发布的“四个能力”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了9大类社会单位的考核验收细则,成立了由公安、消防、安监、工商、文化等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合督导验收机构,严格按照自我评价、单位申报、检查认定、核发证书、复查回访五项流程,落实“谁检查、谁验收、谁负责”制度,做到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确保建设质量。目前,全市有60%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30%的非重点单位通过验收并取得合格证书。
三、实现“三个提升”,夯实全面覆盖、群防群治的社会基础
首先,提升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在以往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消防工作有“三难”:一是消防法规执行难,各类消防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二是火灾隐患整治难,部分遗留隐患久拖不改,动态、静态火灾隐患存量较大;三是督促社会单位落实主体责任难,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业主消极应付。通过大力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三难”问题有了明显改观,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被动落实主体责任向主动落实转变,由被动遵守法规制度向主动遵守转变,由被动整改隐患向主动整改转变,基本形成了社会单位“安全自查、隐患自除、小火自救、责任自负”的工作格局。
其次,提升了社区、农村消防工作水平。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基础工作社区化、消防建设社会化”工作思路,下大力气狠抓社区、农村消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以“四个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健全了“城市县(区)有大队、办事处有中队、社区有工作站”的三级管理体制,建立了社区消防专职队伍;进一步统一标准、完善制度、调整方案、加大投入,巩固和发展了农村、社区“有消防工作站、有消防器材设置点、有志愿消防队伍、有消防宣传阵地”的消防工作局面。
散文阅读需要的四个能力 篇3
那么,这个实际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是文本的实际、考生的实际和试题的实际;其中文本的实际与试题的实际是相互关联的。阅读的文本,无论是选入教材的还是进入高考试题者,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而文本的情感和表现情感所用之方式、手法,必然会成为文本分析之重点,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使学生感受和把握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文本到试题,再到答案的呈现,如果考生对这一重点中的任何部分有丝毫的模糊,都会带来阅读的诸多偏差。因此,笔者认为散文阅读必须要掌握四个能力,方可游刃有余。
一、准确定位抒情性语句的能力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散文阅读的考纲要求。虽然各省散文阅读的考纲要求千差万别,但总体而言,不外乎筛选、概括、探究(探究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我们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三个方面能力的考查。筛选与概括,是用凝练的语言提炼文本中主要信息,主要与思想情感有关;探究则是以作者的情感意蕴为基本生长点,让考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延伸抑或是反驳文本中的观点。
在这一考纲要求之下,笔者通过分析山东历年高考真题,将试题的题型分为两种:内部题型与外部题型。所谓的内部题型,是对文本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考查;所谓的外部题型,是指对文本的结构、所用手法、语言特色、句式等的考查。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者和一线的教师对高考散文设题抱有很大的偏见。可平心而论,文本的构成不外乎内容与形式,散文之教学与考查就应该围绕这两点展开,舍此则为本末倒置。内部题型的考查往往是重点,这也与中国古代散文偏重思想情感表达相一致。那么,重视文本中的作者情感的提炼,也就必然会成为教学和测试的重点。
而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呢?回答此问题之前,首先要纠正一個误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凌驾于文本情感之上。这当然是阅读的必然结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读者产生思考和共鸣,以达到“新民”或情感宣泄的目的。然而这种情感不是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而是读者的一种阅读感受(习惯上称其为“读后感”),以之取代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是极为错误的。[1]所以我们特别强调,精读文章,准确把握作者之情感,而不是以读后感代替文本的情感。
一篇好的散文,往往包含三部分:景、事、情。[2]当然,这三部分不必全部出现。景、事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而大部分的散文,景、事往往占去大量的篇幅,也唯有如此文章才能够更加的形象、生动,单纯的说理或抒情是很难让人接受的。那么,文本中真正表达情感的语句就很少,也很凝练。如果说事、景是由描述性语句构成,那么情感则由抒情性语句去展现。既然如此,如何定位抒情性语句呢?我们可以从文本的叙述顺序——时间、空间和逻辑——入手。一般而言,散文文本会出现一种、两种,甚至三种顺序同时出现的情况。但无论如何,时间、空间顺序往往会阶段性的展现作者的情感,也就是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点,事、景的叙述结束后往往会伴随作者情感的出现。与此不同,逻辑顺序则是文本在展现的过程中,情感层层递进的,因而越到文章的末尾越是作者情感深化之处。
例如山东省2012年高考真题《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整篇文章叙述的是典型的农家一天的生活,文章以众多饱含深情的琐事描述行文,描述性语句比比皆是。如果不是文章中“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第三段)、“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第七段)这两部分抒情性语句的出现,考生要想准确概括文章的情感,就要颇费一番周折了;而且这两段话语中明确地告知我们作者情感中“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中的矛盾与挣扎。再如朱以撒散文《向上心情》,文章除第一段总述外,分别于山脚、山腰、山顶移步换景之中,展露情怀和人生思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抓住了这样的一个叙述顺序,分别定位每一部分作者的情感表达,基本上也就将整篇散文“成竹于胸”了。因此,我们说准确定位抒情性语句是我们进行散文阅读需要的第一个能力。
二、熟练掌握散文技法的能力
散文的技法不可忽视,因为这是作者表情达意时必须要借助的手段。散文的技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3]就目前的高中散文阅读而言,我认为主要包括结构作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句式特点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点。笔者曾经在教学一线和高考阅卷中对散文技法进行过特别关注和统计,发现近百分之六十的考生散文技法掌握的模糊而不成系统。这种模糊会对散文阅读,尤其是高考中的答题,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何如此重要的知识点,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从实用的角度讲,我认为是我们的教学中未能形象而集中地展现这些知识点,散文中这些知识点的出现又是千差万别、具体而散乱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明其所以然,又不能在阅读理解中具体运用,最终只会以模糊而散乱的状态保存于脑海之中。笔者认为,要想使散文阅读有一个质的飞跃,散文技法必须精而熟地掌握。
我们知道,一篇散文是由词语组成句子,由句子组成段落,由段落组成篇章而形成的。正是这样的构成方式对应出了散文技法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达方式(以记叙和抒情为主)、表现手法(衬托、象征、对比等等)、谋篇布局(开头、中间、结尾)。语言风格[4]方面,既可以细微到用字、词之妙处,也可以宏观到整篇文章的风格特征;而句式[5],则主要着眼于文章段落篇章中,句与句之间的形式关系。
如果从考生的现实状况出发,我认为这样理论性的区分还是显得过于抽象了。笔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山东省的高考实际出发,试图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以期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先看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问题,这是很多考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知识点。而实际上真正直接考查表达方式的试题非常少,更多的是就表现手法设计题目。那么表现手法有哪些呢?主要有: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烘托(主要是反衬)、虚实相生、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联想想象、对比、用典、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修辞手法主要有九种:比喻、拟人为一级考点;排比、夸张、反复、设问、反问为二级考点;对偶、借代为三级考点。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考生必须要精熟。
另外涉及作用的是文章结构: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的作用有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景物描写中,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或者是渲染某种气氛。中间段落无非就是承上启下。结尾段落则有三个作用:一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一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一是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除上述我們所列出的知识之外,散文中的叙事,还涉及平叙、倒叙、插叙、补叙的作用,第一、二、三人称的作用,这些都有可能出现在高考试题之中。因此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首先要将这些知识点牢牢地记住,也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试题讲评中,将这些知识点以更为形象的方式(如试题中所遇到的各种实例)呈现出来,夯实基础,提升阅读能力。
既然我们知道高考散文会以外部和内部两种题型出现,既然外部题型主要考查散文的技法,那就没有理由让考生在这一知识点上有任何的模糊。所以,熟练掌握散文技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散文阅读中,这是必备的第二个能力。
三、将散文阅读类型化的能力
所谓的类型化就是要在综合分析后把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放诸散文中,有两个努力点:一个是散文主题的类型化,一个是散文试题的类型化。高中教学中的散文主题,往往集中于城乡二元对立中的迷茫、人性美丑善恶的剖析、传统文化的眷恋与矛盾、极具地域色彩的事物与文化这些方面,这一点考生需要明晰。
而散文的试题,笔者分析多年的高考试题,将其总结为八种:1、作用题,其中包括段落的结构作用、意象的作用、故事或者经历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等;2、表达特色或表达效果题,实质主要是考查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很少涉及句式问题。另外,如果表达特色里面出现景色描写的部分,往往会牵扯景物描写的角度——感官、色彩和位移;3、句子含意或赏析句子题。含意题,主要是在相应段落中去寻找同义词,这与英语中的完形填空非常相似;而赏析句子题则主要是修辞手法及作用的考查;4、特点题、内涵题。特点题往往表现出文本中就能找到或略微提炼就能得到的词语。而内涵题往往分为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深层含意则与抒情性语言相关联;5、“为什么”类的题目,这类试题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考查原因,需要考生精读文章,筛选概括;一种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则即转变为第1种题型。考生对此当小心区分。6、手法或语言特色题。这一类型正在渐渐消失;7、题目的好处或者作用题。这一类要注意思路,首先题目往往具有线索的作用,其次是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再次是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感情倾向,最后是凸显文章的主旨,顺着这一思路答题,往往不会出错;8、情感意蕴、方法或启示探究题。这一类的试题,我想提醒学生注意,不要脱离原文,天马行空地想象。如2009年山东省高考试题《记住回家的路》第22题“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此题的参考答案为:“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6]细心的读者很快就能发现,这是紧跟着题干的原文中的一句原话。如果考生不从文本的实际出发,很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就是说,探究类试题不是学生想说什么都可以的,而是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推导出相应的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的规律都有例外,试题的设计者不可能会完全按照我们所总结的题目类型去设计题目,而会以不同的形式和表述去设计题目,因此就需要考生在散文阅读中能够透过现象看到试题考查的本质。因此,将散文阅读类型化,并能在千变万化的试题中看到其考查的本质,是我们进行散文阅读所需的第三个能力。
四、学会学习散文答案的能力
学会学习散文答案,这一提法看似怪异,实则是一直被我们忽略的散文阅读中的重要一环。严谨的散文试题,参考答案往往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那么,答案中包括什么呢?我认为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试题的解答,二是散文写作时运用的各种技法和答题思路;三是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大部分考生多关注试题的答案和散文写作所用的技法,而忽略了答题思路及对文章的深度理解。而实际上,唯有关注答题思路,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唯有关注对文章的深度理解,才能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以2014年山东省高考试题《浣花草堂》为例。第19题“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其参考答案为“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可以看出,答案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作答的,①②两条是内容概括,“统领全文”与“引出浣花草堂”乃是结构作用,也就可以知道,这一“为什么”的问法并非是在探讨原因,而是在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正属于前述第5种题型中的第二种情况,答题思路一目了然。第22题“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参考答案为“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①由游记的缘起,即文章的第一段推导而出,②则由游记的主体部分推导而出,③则是倒数第二段对作者个性认知的概括,④则是文末对杜诗误解的反拨。由此可知,此参考答案不仅提供了“启示”类试题的答题思路,更将对于杜诗的认识延伸至对所有诗人的认识,可谓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转变,自然会使不少考生对该文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
不仅如此,在学习答案的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回扣原文对文章有着更为精细的理解,也就能在日积月累中举一反三,逐渐提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散文阅读的四个能力不可或缺,笔者认为,考生唯有明晰这四个能力,训练这四个能力,熟练掌握这四个能力,方能真正提升自身的散文阅读能力。
注释:
[1]正如李泽厚、刘纲纪所说:“我们对事物的主观情感的判断,并不等于对事物的客观性质的判断。”《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19页。
[2]明末魏际瑞《伯子论文》曰:“诗文不外情、事、景,而三者情为本。”(王水照主编 《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3594页)虽是论古文与诗歌,然亦适用于现代散文。
[3]这些内容在古代的文章学论著(包括很多指导科举考试的用书)、文章评点,甚至是书信、序跋等文章中大量的存在,可以说是我们构建散文理论体系的宝库。现在经过王水照、吴承学、曾枣庄、郭英德等学者的努力,古代散文的理论建设逐渐成为学术的热点。这是我们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建构现代散文理论体系应该借鉴的经验。这不是这篇文章所能讨论的问题,故不再详述。
[4]语言风格特点,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种:质朴平实、华丽典雅、诙谐幽默、辛辣嘲讽、简洁明快、含蓄典雅、生动形象、传神(细节、动作)、具有乡土气息、多用口语、短句、对话等。
[5]句式特点,则主要有三种:长句具有语势舒缓、表述严谨的特点;短句具有简洁明快、语势急迫的特点,而长短结合则是错落有致、行文富于变化。
[6]该题的参考答案,有人认为是“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出去闯荡一番。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而文章中说:“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两者只有表述的不同而不存在实质性差别。
提高写作能力应做到四个“多” 篇4
1 多阅读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讲的就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辩证关系。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 增长智慧, 拓展视野, 获得启迪的重要途径。一个人跟社会的接触面总是比较狭窄的, 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不可能很丰富, 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因此, 必须注重从别人那里获得经验, 积累知识。重视阅读是获得间接经验和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多阅读他人的作品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有多重功能和目的。阅读要讲究方法。从提高写作水平的角度而言, 要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理想境界, 不仅要读万卷书, 要多读, 而且要达到“破”, 这个“破”就是要真正地深入透彻地理解,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意趣, 理解或掌握作者的艺术创作的技巧等。任何知识, 只有真正地理解了, 才能益智明理, 才能化为己有, 才能使自己成为知识的主人, 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它。读书切忌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 一知半解, 食而不化, 否则, 读得再多, 背得再熟, 也不过是一个“书袋子”。
2 多观察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 我可能在众人之上。”[1]达尔文的这番话就是强调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观察能力对于一个写作者尤为重要。你要认识生活, 了解真相, 写出有一定深度和思想的作品, 就得去广泛地熟悉各种不同的社会情况, 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 注意体验生活。契诃夫说过:“谁要描写人和生活, 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 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1]作家是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说明:观察体验生活, 是写作者进行创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们读施耐庵的《水浒传》, 感到“武松打虎”一节写得生动逼真, 惊心动魄, 令人难忘, 殊不知, 施耐庵为了写好老虎, 曾冒着生命危险, 深入山林, 攀援在树, 观察老虎。一个人写他深入观察了的熟悉的有感受的事物, 就觉得有话可说, 就能够写得真实精彩, 就能够写得有条不紊, 也就有可能写出有一定感人力量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多观察, 观察中思考, 思考中观察, 也能使我们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真谛, 积累大量的鲜活的形象, 为日后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打下一定的基础。
3 多积累
“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 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 都把它记下来。”[1]这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话, 可以说是一代文豪的经验之谈。“与可画竹时, 胸中有成竹” (宋代画家晁补之语) , 画家画竹时, 胸有成竹, 就是长期观察积累的结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一定的长期的积累, 写作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就无从谈起。培养广泛兴趣, 重视积累, 知识面宽, 素材丰富, 厚积薄发, 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 做了四十大本笔记, 花了四十年时间。已故作家路遥在创作“时间跨度从表面上看从1975年到1985年初, 力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的《平凡的世界》一书前, 为了积累素材, 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 ……同时也读其他杂书, 如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另外, 还找一些专门著作, 如农业、商业、工业、科技等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 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 (不明飞行物) 等, 还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2]。可以说, 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 《平凡的世界》一书的艺术魅力将会大为减少。生活素材的积累也是一个作家创作灵感的源泉。学习写作的人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4 多练笔
写作的人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 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写什么, 必须每天写, 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1]。多写多练, 可以促进一个人多思考, 可以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使自己对写作技巧进一步熟悉。写作是一项强脑力劳动, 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 除此之外, 没有捷径可走。生花之妙笔, 只有在辛勤的笔耕中才能形成。契诃夫说过:“对作家来说, 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 就跟医生缺乏诊病机会一样。”[1]实际上, 这段话强调说明了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勤于练笔, 反复锤炼, 方可得其中三昧。写好一篇文章往往需要作者调动自己全部的思想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表达能力乃至才情禀赋诸方面的修养和储备。因此, 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和能力各方面水平的综合运用和集中反映。这种能力的获得, 不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轻易获得的。只有在不断的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 才能积累经验, 吸取教训, 锻炼、获取和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多练笔还意味着对写出的作品应多修改, 修改是对初创的作品进行反复推敲, 锤词炼句, 不断润饰。玉经雕琢方成器。对自己的作品要以“为求一字稳, 耐得半宵寒”的精神去修改,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总之, 写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脑力劳动, 是作者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 是一项长期性的实践活动。写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多阅读, 多观察, 多积累, 多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只要遵循正确的方法, 持之以恒, 写作能力是完全可以逐步提高的。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也是学生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切实记取的。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难点。学生锻炼写作能力和提高写作水平应做到四个“多”:多阅读, 多观察, 多积累, 多练笔。
关键词:提高写作能力,多阅读,多观察,多积累,多练笔
参考文献
[1]薛进官, 陈树权, 刘万朗.名言大观[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3.
消防四个能力 篇5
四个能力的内容: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引导人员疏散能力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是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消防安全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治本之策。
一、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
1、社会单位应实行逐级防火检查制度和火灾隐患整改责任制。
2、社会单位应定期组织开展防火检查、防火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
3、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对本单位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执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情况,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防火检查;社会单位内设部门负责人应对本部门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执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情况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防火检查;员工每天班前、班后进行本岗位防火检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
4、社会单位及其内设部门组织开展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灭火器材配置及完好情况,室内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有无损坏、埋压、遮挡、圈占等影响使用情况;
b)消防设施运行、记录情况; c)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
d)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有无堵塞、锁闭情况; e)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设置及完好情况; f)有无违章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情况;
g)电气线路是否破损、老化、连接松动,有无私拉乱接电线、违章使用电器等违章用电情况;
h)有无违章用火情况;
i)消防控制室、消防值班室、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在位情况;
j)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销售单位、场所的工艺装置、紧急事故处理设施是否完好有效,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措施落实情况;
5、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进行每日防火巡查,其他单位应对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每日至少进行一次防火巡查;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期间的防火巡查至少每2小时一次,营业结束时应当对营业现场进行检查,消除遗留火种;公众聚集场所,医院、养老院、寄宿制的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夜间防火巡查应不少于两次。
6、社会单位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b)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有无堵塞、锁闭情况; c)消防器材、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情况; d)重点部位人员在岗在位情况;
e)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等情况。
7、员工应履行本岗位消防安全职责,遵守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熟悉本岗位火灾危险性,掌握火灾防范措施,进行防火检查,及时发现本岗位的火灾隐患。
8、员工班前、班后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b)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有无堵塞、锁闭情况; c)消防器材、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情况; d)场所有无遗留火种。
9、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对火灾隐患整改负总责,消防安全管理人和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消防安全管理人、有关部门、员工应当认真履行火灾隐患整改责任。
10、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当立即改正;对不能立即改正的,发现人应当向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报告,按程序整改并做好记录。
11、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接到火灾隐患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核查。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确定整改措施、整改期限、整改责任人和部门,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审批。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措施,为整改火灾隐患提供经费和组织保障。
12、火灾隐患整改责任人和部门应当按照整改方案要求,落实整改措施,并加强整改期间的安全防范,确保消防安全。
13、火灾隐患整改完毕后,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组织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告消防安全责任人。
14、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的火灾隐患,应当立即着手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二、扑救初期火灾能力
1、社会单位员工应当熟悉或掌握下列内容: a)本单位的消防设施、器材;
b)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器材、设施的使用方法; c)初期火灾的处置程序和扑救初期火灾基本方法; d)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2、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熟悉本单位灭火力量和扑救初期火灾的组织指挥程序。
3、员工发现火灾应当立即呼救,起火部位现场员工应当于1 min内形成灭火第一战斗力量,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如下措施:
a)灭火器材、设施附近的员工利用现场灭火器、消火栓等器材、设施灭火;
b)电话或火灾报警按钮附近的员工打“119”电话报警、报告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
c)安全出口或通道附近的员工负责引导人员疏散。
4、火灾确认后,单位应当于3 分钟内形成灭火第二战斗力量,及时采取如下措施:
a)通讯联络组按照灭火和应急预案要求通知预案涉及的员工赶赴火场,向消防队报警,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火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有关员工; b)灭火行动组根据火灾情况利用本单位的消防器材、设施扑救火灾;
c)疏散引导组按分工组织引导现场人员疏散; d)安全救护组负责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e)现场警戒组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5、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合格,持证上岗,正确、熟练操作本单位的自动消防设施。
6、消防控制室应当悬挂《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职责》、《火灾接警处警程序》、《消防控制室管理应急程序》和自动消防设施检测登记表。
7、社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配备消防设施、器材。高级旅馆、建筑面积大于500㎡的公共娱乐场所和建筑面积大于10000㎡的其他公众聚集场所宜配备细水雾灭火装置、逃生面罩等灭火、逃生器材。
三、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1、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员工应当熟悉本单位疏散逃生路线以及引导人员疏散程序,掌握避难逃生设施使用方法,具备火场自救逃生的基本技能。
2、火灾发生后,员工应当迅速判明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立即按照疏散逃生的基本要领和方法组织引导疏散逃生。
3、人员密集场所员工在火灾发生时应当通过喊话、广播等方式稳定火场人员情绪,消除恐慌心理,积极引导群众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向安全出口、疏散楼梯、避难层(间)、楼顶等安全地点疏散逃生,并防止拥堵踩踏。
4、发生火灾时,应当按照以下顺序通知人员疏散:
a)二层及以上的楼房发生火灾,应先通知着火层及其相邻的上下层;
b)首层发生火灾,应先通知本层、二层及地下各层; c)地下室发生火灾,应先通知地下各层及首层; d)婴幼儿和老、弱、病、残人员应当优先疏散。
5、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以下消防安全标志或图示: a)在醒目位置设置一张单位总平面图; b)每个楼层或房间设置一张疏散指示图; c)每个消防设施器材设置一个使用方法标牌; d)每个安全出口设置一个安全出口标志; e)疏散走道每20 m设置一个疏散指示标志; f)消防车通道每50 m设置一处提示性标牌; g)每个危险场所或部位设置一个警示性标牌。
6、人员密集场所应在主要出入口设置“消防安全责任告知书”和“消防安全承诺书”,在显著位置和每个楼层提示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位置及逃生路线,消防器材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四、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1、社会单位应当确定专兼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人员。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2、单位应当购置或制作书籍、报刊、杂志等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资料,悬挂或张贴消防宣传标语,利用展板、专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3、员工上岗、转岗前,应经过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在岗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四个能力 篇6
一、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数学素养是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站在数学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了解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例如在教学算盘时,应充分让学生认识到算盘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计算工具。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它的出现及运用大大推动了世界算数文化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和学生一起徜徉在数学文化的海洋,使优秀的数学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二、不断完善思维品质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加强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完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求教师也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特征搞好教学的设计。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设计蕴涵着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从研究的角度看待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创新是其主体和灵魂。教师应弘扬敢破敢立、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不为现有教材、教参、教法模式所困,而是通过一定的筛滤、选择、重组,赋予数学教学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和清新美德。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每个人都有一座宝藏,那就是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的挖掘,思维品质的完善,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不断拓展生活世界
数学的抽象性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许多具体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具体问题,教育者应不断拓展生活的世界。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当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获得实际经验进行数学思维。如:进行户外活动时讲解植树问题,开展制作活动时让学生理解正方体的表面积,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的机遇组织学生举办算数、测量、制作旅行计划、搜集信息等数学活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入制作、操作、体验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和图形的意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问题高度的敏感性以及思维的灵活性,进而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灵活地处理问题,进而才能提出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不断更新教育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教学设计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探索数学的活动中去。
提高习作能力的四个途径 篇7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因此,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 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 形成一个“素材库”。这样, 学生写作时, 就会下笔如泉涌。
例如, 在进行“一件难忘的事”写作指导时, 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故事会, 要求是讲讲自己经历的一件事。课堂上, 学生们沉浸在回忆、倾听、讲述的欢乐气氛当中。等到动笔写时, 学生们不仅有话可说, 并且言之有物。再如, 正值春暖花开时节, 我建议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逛公园, 并将自己见到的、感受到的及时记录下来。这样, 学生们在尽情玩乐的过程中, 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二、参与活动, 注重思维训练
1. 作文训练和形象、逻辑思维培养统一起来。
在学生观察活动的“敏感期”, 最佳的写作训练形式便是写观察作文。教师可以着重安排对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训练, 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 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表象。
例如, 在教学作文课《一张照片》前, 我发现教材中的插图, 虽然美且紧扣文本, 但学生很难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如果让学生照葫芦画瓢, 容易写得空洞、乏味, 写不出学生的真实感受。所以, 我在电脑中插入学生自己的照片, 并用之进行教学。实践证明, 我插入的全班集体照、小队活动照、个人表演照等,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了学生的回忆。之后, 再让学生以这几张照片中的内容进行写作, 他们就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写了。
2. 活跃思维, 开阔思路。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中, 尤其是在起步阶段, 一定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进而活跃思维, 开阔思路。因此, 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以实践活动开头,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 还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和语言方面的指导。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很高, 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情, 言之有趣。
例如, 要求写一次活动前, 我带领学生举行“游艺活动比赛”、“双人运气球”、“吹鸡毛”、“贴鼻子”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自己与参赛者的动作、神态、心情等。学生玩得特别开心, 写文章时也特别认真, 尤其是细节描写非常逼真, 写出来的文章特别精彩。
三、练习说话, 注重口语表达
作文是语言表达、交际的载体, 是语言的实践。所以, 不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都应该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提高表达能力。同时, 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充分训练。
例如, 在一次学校运动会的前夕, 我与学生交谈后发现, 他们对学校春季运动会的安排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灵机一动, 便举行一次“运动会应这样举办”的写作练习。结果非常明显, 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 也洋洋洒洒三页多, 且言辞中肯, 感情强烈。实践证明, 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 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 就会情动而辞发, 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四、创设情境, 注重丰富情感
作文是个人情感的倾诉、表达与交流, 所以只有情感丰富, 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因此, 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发展数学运算能力的四个策略 篇8
一、数形结合,在直观中理解运算
数形结合是通过数(数量关系)与形(空间形式) 的相互转化、互相利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的结合,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数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有些数学运算关系,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图形的一些性质,借助于数量的计量和运算分析,得以严谨化。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还不够成熟,理解抽象的内容难度较大,若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运算问题,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的实质,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形思数”突出图的形象思维, 借助图形的直观性质将抽象的数学运算性质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学生以直观感,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让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联想,达到最终理解运算含义,解决数学运算问题的目的。比如:在教学“连除应用题”时,课始,教师呈现这样一道例题:“有30个桃子,3只猴子吃了2天,平均每天每只猴子吃了几个?” 请学生尝试解决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出各种算式的意思。学生们经过思考交流,呈现了精彩的答案。
30-2-3,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2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3份。
30-3-2,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3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2份。
30- (3×2),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6份,再表示出其中的1份。
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思路的方法,是一种在画线段图基础上的演变和创造。因为正方形是二维的,通过在二维图中的表达,让学生很容易地表达出了小猴的只数、吃的天数与桃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形结合,让抽象的数量运算关系、算理外显化,直观化,易于学生的理解。
也可以“以形喻算”,把要解决的有关数运算的性质问题借助图象特征表现出来,通过对图象的解读、分析,形象地理解相关性质。
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笔者曾利用长方形的模型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探究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片段如下:
首先,呈现了下图。
让学生观察思考“长不变,宽扩大或缩小3倍, 面积是怎么变化的?”
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长方形的面积变化,学生很直观地看到长不变,当宽扩大3倍或缩小3倍,它的面积也扩大3倍或缩小3倍。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与观察积的变化规律,即数形结合,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这样的设计定比抽象的一组组乘法算式之间的比较更易于学生发现、理解规律。
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运算的意义,更好地展现知识的建构过程。当然,“数”上构“形”,以形思数;“形”中觅“数”,以数想形,这两点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并不断研究渗透的策略。
二、方法迁移,实现新旧运算技能的转换
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仅靠十几年在校学得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能仅教给学生知识,而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迁移”而教。迁移能力作为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已引起许多教师的关注。
在运算教学中,教师更要基于学科特点注意对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运用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法则。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水平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和原有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的基础上的。算法迁移,就是学生学到的已有的运算知识与技能对新运算知识产生的影响。学生一旦形成了算法迁移能力,就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比如,在《三位数连加(连续进位)》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迁移”,充分利用旧知帮助学生掌握算理。先让学生笔算两个三位数加,在计算的过程中,复习笔算的过程:1.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并总结出法则。接下来三个数连加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利用法则自主计算,学生很好地归纳法则,并掌握了三位数连加的笔算方法。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 又有利于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新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原有认知基础,很多新知识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讲,学会怎样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促进正迁移的实现。
方法迁移的过程都会出现类比现象。通过类比, 学生可弄清新旧运算知识的异同之处,从而提取有用的运算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如《小数的计算》中,学生通过小数与整数的类比,获得在小数的计算顺序、积的位置与整数相同;在《异分数分数加减法》中,也是通过同分数分数相加减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类比, 发现两者之内的外在异同之处,迁移“相同分数单位”进行相加减的算理认识。
没有类比,学生就不能实质性地建构起认知结构无法找准新旧知识的固定点,就会产生消极的负迁移干扰学习的顺利进行。所以,培养学习的迁移能力, 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养成出现新问题,能自觉迁移旧知识的习惯。迁移能力的养成,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运算的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能养成自觉学习,自觉运用的习惯,帮助学生敢于独立面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的新问题。
三、知识化归,优化运算认知的结构
化归思想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领会了知识化归的思想后,不仅能解决运算学习上碰到的问题,更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数学与计算相关的知识,从整数到小数、分数,许多算法是相同的,算理也是一脉相连的。高年级的计算教学,需要通过联系旧知,剖析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共性特征。
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时,老师借助课件出示以下三组算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开展交流活动。
师:第一道式子这是整数加法的式子,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
师:能用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7和第一个加数十位上的2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个位上的7表示7个一,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它们的计数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
师:第二道式子是一道小数加法的式子,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小数点要对齐。
生: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师:那么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2能和第一个加数十分位上的2直接相加吗?
生:不能,因为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十分位上的2表示2个十分之一,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师:最后再看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道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式子,必须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直接相减?
生: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减。
师:现在你能看出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了吗?
生: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减。
在运算教学中可以运用化归思想,引导学生将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把未知问题归结到一类能够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求得原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渐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问题相伴,联系算用结合的学习需要
计算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要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要让计算教学牵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计算,体验用计算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中如果能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就能改变以往在计算课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例题二的关于小括号的计算:面包房的师傅做了54个面包, 左边的同学买了22个面包,右边的同学买了8个面包, 要求计算所剩面包数。出示情景后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要求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个学生这样列式:52-8+22=24,我以此为切入点, 先让他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一共买走多少个,在用总数减去买走的,就等于剩下的。”说完后, 我装作一副很着急的样子,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可根据我们学过的运算法则,这题的得数并不是等于24呀!”学生通过计算,也发现了这个矛盾,我故意火上加油,“如果按照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就会与生活实际发生矛盾,怎么办呢?”学生互相议论着, 我知道他们已经融入到急于想知道怎么办的情境中了,这是,我有意识地停顿一下,课堂出现了片刻的宁静;这时我打开课件,对学生说“别着急,我请来了一个特殊的小客人,它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白色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红色的小括号,“有了它, 就可以先加而后减了。”学生笑了,笑声中,感受到知识产生于解决问题之中的道理,知道了小括号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并掌握了小括号的应用。在这个环节中师生交流的重点是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将探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与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有机结合,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使计算学习变得鲜活起来。
四个能力 篇9
基层监管能力建设
一是综合规划。在摸清人员、硬件、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派出机构, 既照顾贫困山区的点, 又兼顾人口密集区的面。二是硬件建设。整合原工商、质监、食药监食品监管资源, 做到应用尽用, 不足的, 积极争取县政府和省市局物力财力支持。三是配强人员。在组建食品监管股室和基层所时给与倾斜, 做到每个单位都有一名食品监管经历干部和一名食品监管工作人员, 确保强中有专。四是做好对接。梳理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建立职责清单, 明确工作责任, 突出抓好重点工作。由主管领导牵头与市局相关处室进行业务对接, 做好工作衔接, 不因为机构合并而弱化食品监管职能, 做到合并而不脱节。
执法队伍能力建设
一是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合并后人员分别来此不同的部门, 执法经历各不相同, 为了尽快缩短新同志“适应期”及“磨合期”, 采取老同志与新同志结对子的办法, 实现以老带新的一对一帮扶, 言传身教, 真正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形成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二是以培促学, 学以致用。围绕提高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制定培训计划, 每月定期组织培训活动, 组织业务骨干或邀请专家对所有监管人员进行有计划培训, 全面提升执法监管效能。三是以会代训, 学干两不误。在召开各种食品安全会议时, 扩大参会范围, 开阔视野, 增加学习机会, 有疑惑时及时进行沟通, 让大家对工作任务能有深入的理解, 吃透会议精神, 落实任务时不走样。
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一是组建快检实验室。全面完成基层食品快检室建设。选定了专门的场所, 挂牌建立了食品快检室, 建立了食品快检室管理制度、快检操作规范、快检人员职责等相关制度, 指定了专人负责食品快检工作。二是整合快检资源。本着能用尽用的原则将原有的快检设备统一汇总, 共有快检箱11个, 为7个基层所、2个执法单位进行配备, 配齐相应的快检试剂。三是做好快检培训。一方面积极参加省市局组织的检验培训, 另一方面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和业务尖子进行快检培训10余次, 就食品快检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 进行了现场教学培训, 基层快检人员全面掌握了农药残留、非法添加等物质的快速检测操作技能, 提升了食品快速检测的能力。
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四个可行途径 篇10
一、创设情境
小学生普遍对于不熟悉的情境有一种抵触感,而且受思维发展所限,小学生的迁移思维还不够强大,不能容易地从不熟悉的情景联想到熟悉的情景,导致自主学习的道路受阻. 所以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前,必须要先创设一个熟悉的问题情境,例如动画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让学生快速调动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只有学生燃起主动参与的热情,自主学习才会变得高效.
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问题情境: 新学期开学了,你准备去商店买0. 5元一本的练习本,如果你要买11本,那你应该要带多少钱才刚刚好呢? 又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情境换成现实中的生活情境,先让同学们猜猜如果要计算教室的面积,那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二、巧立冲突
学会提问是学生质疑能力提升的表现,但是以小学生的能力,要看出问题就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时间,教师不能给予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们慢慢发现,但是直接提出问题又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巧立冲突,制造适当的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理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关键: 只有学会提问,才会想着自主学习,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分数同分母加法”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矛盾: “一半苹果是二分之一,两半苹果加起来就是一个苹果,也就是两个二分之一相加就等于1,为什么分数相加最后会得出整数呢?”同样地,在“分数异分母相加”这节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入矛盾: “当把一个苹果平均切成六份,就是每一小块苹果就占了六分之一,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当你吃了3块六分之一的小块苹果时,留下的另外三块小苹果拼起来又正好是半个苹果,3个六分之一相加又为什么可以得出二分之一呢?”就这样,不断引出矛盾,吸引学生不断思考解决矛盾的关键点在哪里,让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主体性学习和思考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操作实践
自主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行探索,与其死板地教会学生书上的知识点不如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摸索出知识点内含的逻辑规律. 只有自己去发现,学生才会对当中包含的数学规律和知识点实质记忆犹新,而且在做题应用时才能把知识点用“活”,而这也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所在: 培养学生应用创新数学知识的能力,摒弃过往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做法.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提供各种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释疑求知,培养创新应用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圆”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然后在纸上剪一个大圆,剪下来后再对折2次,然后把两条折痕的中心点用A表示,最后再折出另外两条不同的折痕,看看两次折痕的交接点是不是一样; 紧接着,用铅笔沿着折痕画一条线,观察多条折痕线段间的数量关系.经过这样的动手实践,学生就能自主学习,然后得出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感知和领悟,自然会对这个知识点有着深刻的认知和探究的欲望.
四、讨论探究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学生已经初步完成自主学习的基本步骤,脑海中有着零零星星的知识储备和过程认知,所以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潜意识中的知识储备进行合适的串联以巩固其过程认知. 而讨论就是帮助学生串联的条索,经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学生可以渐渐把自己脑海中的知识观点清晰化并且集思广益下,学生的知识观点只会不断优化; 探究就是帮助学生重新回顾自主学习的过程,巩固过程认知,使其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一条清晰的线路,这样是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例如,在“立体图形体积”的教学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求解公式有什么异同和联系? 如果分别两两比较,你又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然后堂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出不同立体图形之间是否拥有一样的体积通用公式.
四个能力 篇11
其中,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形转换能力是“几何直观”的基础层面。“几何直观”以几何图形为研究问题的工具,这就需要对几何图形的特点有准确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此外,数形转换能力也是几何直观的重要内容,即在符号语言(数)与图式语言(形)之间建立联系,能熟练地进行互译。读图分析能力和画图思考能力是几何直观的表现形式。前者主要体现了借助图形描述数学问题,后前则是借助图形分析和思考数学问题。因而,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必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笔者将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孕育阶段→过渡阶段→萌发阶段→生长阶段,各个阶段培养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本文试就此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
一、孕育阶段——关注直观载体的逐步抽象
“几何直观”能力发展的孕育阶段主要是指小学一、二年级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为主,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直观教学。但这里的直观教学主要借助实物、图片、符号等直观载体,从严格意义讲还不能称之为几何直观(以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为直观载体)。因而适当进行抽象和提炼,由实物、符号直观逐步向图形直观过渡是很有必要的。如人教版一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材上借助回形针、小棒、第纳斯木块等实物帮助学生认识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图1)。
图1
这是以实物为直观载体来认识数学对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实物直观。从几何直观的角度看,这三种实物中哪一种最具价值?我们不妨做一个比较:用回形针计数,“10个回形针一小堆”“100个回形针一大堆”分别对应计数单位“十”和“百”;用小棒计数,则是“10根一小捆” “100根一大捆”;用第纳斯木块计数, 1个小木块对应“一”,10个小方块排成一行对应“十”,而10行拼成一片对应“百”。如果仅从促进本课时知识内容的理解来看,三者差异并不大,但是从后续发展来看显然第纳斯木块更有价值。因为尽管在这里小木块只是作为实物呈现,但它的构建方式具备了“点—线—面”的几何图形特征,并为进一步认识“千”(体)积累了直观经验(如图2)。这样的构造系列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与几何模型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
图2
二、过渡阶段——关注几何活动经验的积累
直观是对事物的直接判断,是属于经验层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何直观”就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积累所形成的数学素养。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实践的经验和思维的经验,两者均有赖于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切身的过程性体验。小学阶段的几何课程以直观几何、实验几何为主,包括通过直观感知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进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等。其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大部分编排在三、四年级,如线段、直线、射线、角、多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几何直观能力发展的过渡阶段。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开展“看一看、做一做、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画一画”等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反思和提炼,逐步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思维经验。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为例:
一般来说,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度量三个内角的度数,求和;
(2)把三个内角撕下来再拼成一个平角(图3);
(3)通过折纸,把三个内角向内折叠拼成一个平角(图4);
图3
图4
显然,这三种探索的方法都是基于实践操作的,探究过程远不如几何推理那么严密(存在操作的误差性)。但就小学阶段而言,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强调动手实践。它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在于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活动经验和获得的直观体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对这三种方法的思维方式进行沟通,即想方设法将三个内角拼起来,体现出“求和”的思想。这样,实践的经验上升为思维的经验,为初中阶段的演绎几何(图5)奠定基础。
图5
三、萌发阶段——关注几何直观意识的培养
一般来说进入第二学段——小学四年级,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进入了萌发阶段。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数学学习内容的抽象程度逐步提升,越来越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手段来提供支撑。由于简洁表达的需要,这时的直观载体逐步由实物变为图形,初步呈现出几何直观的特点。这个阶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意识,也就是说要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主动地与几何图形建立联系。意识的培养取决于价值的认同。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几何直观的价值和作用。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计算“+”,一般会出现以下情况:
(1)+=;(2)+=+=;(3)+=0.5+0.4=0.9。
在这里,理解为什么必须先通分才能相加是教学的关键,直指分数加、减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累加”的数学本质。我们可以借助“分数墙”(图6)这一几何模型进行解释。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由于每一份大小不同,不同的分数单位是不能直接累加的。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图上寻找与和相等的分数(等价类分数),发现1个相当于5个,2个相当于4个,由于每一份的大小相同,相同的分数单位可以进行累加,得到9个。而转化为小数进行计算,其原理是与通分一致的。
图6
四、生长阶段——关注数形之间的转换训练
五、六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进入了生长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形转换能力。数形转换,也就是数与形之间的互译,即能从数(式)想到图式,能从图式想到数(式)。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图式表征的训练,如“看图写数(式)”“看数(式)画图”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形转换的能力,感悟数与形的互助性。如“正方形数”的认识:
呈现图7,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点子图分别表示哪些数?点子图的排列有什么特征?通过讨论和交流,揭示像这样的数叫“正方形数”。进一步,通过图形操作(分一分、连一连)寻找“正方形数”的数学模型,如表示为“完全平方数n²”;可以表示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1+3+5+……+n;也可以“回”形构造:例如4+3+3+2+2+1+1;甚至可以表示为两个“三角形数”之和:1+2+3+……+n +……+3+2+1(图8)。
图7
图8
像“三角形数”“正方形数”等都是比较特殊的数,具有明显的图形特征。运用这样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感悟数的几何特征,反复进行数(式)与形(构造方式)之间的转换训练,对于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感悟数形之间的密切关联都是很有价值的。
必须指出,就整体而言,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甚至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就个体而言,其发展过程也不是直线型的。因此,很难作严格意义上的划分。本文所阐述的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时间分割点。但是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性还是存在的,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培养策略才能事半功倍,这正是本文的用意所在。事实上,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几何直观能力在小学阶段还不能完全显现(特别是直观洞察性),但几何基础知识的掌握、几何活动经验的积累、几何直观意识的培养必然能为几何直观水平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个能力 篇12
“四个能力”指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即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将消防“四个能力”这一消防工作中极具代表性的既有体系又有措施的工作融入商场的消防管理中势在必行。
一、基于“四个能力”的商场消防管理对策
(一) 强化组织领导, 明确目标和任务
消防工作事关商场发展稳定大局, 事关员工和顾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商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商场的日常管理中, 既是商场管理的需要, 也是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必经途径。商场要根据消防工作实际特点, 积极探索, 明确目标和任务, 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 将消防工作纳入单位发展计划。坚持多策并举, 强化部门联动, 完善消防工作联动机制, 权利推进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二) 思想重视, 做到消防安全工作和经营工作的有机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业企业的一切工作理所应当要义搞好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但这并不表示经营工作和消防安全工作两者可以割裂开来。作为企业管理者, 要清醒地认识到, 经济工作与消防安全工作相辅相成, 紧密相连。消防安全工作做得好, 可以促进企业经营;反之, 则会影响经营工作, 最终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 思想高度重视, 正确处理好经营工作与消防安全工作的关系, 至关重要。商场在处理经营工作与消防安全工作的关系时, 经营工作应该服从消防安全工作, 让商场在位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 放心购物环境的同时, 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 认真排查, 努力消除隐患
目前商场发生火灾的原因主要是自身不能及时检查发现存在的火灾隐患, 或虽然发现但不能及时整改, 从而导致火灾发生。因此, 努力提高“检查和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就成为商场消防管理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商场通过积极组织消防安全检查, 全面了解和掌握消防安全状况, 主要包括一下内容: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 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完整, 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 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 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 消防栓水压是否正常、灭火器材配置是否有效, 员工是否掌握消防知识, 易燃易爆物品的防火防爆措施是否落实等情况,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火灾隐患。为切实提高检查和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 商场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 应主动学习和掌握消防设施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及灭火预案的主要内容, 坚决查纠各类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四) 建立应急疏散队伍, 努力提高自救能力
商场内一旦发生火灾, 火势在短时间内会迅速蔓延, 而且产生的大量高温有毒烟气会飘往上层。人们会十分紧张, 逃离心情急迫, 往往失去应有的冷静, 疏散时辨不清方向, 结果慌不择路, 致使失去有利的逃生机会。
针对这一情况, 商场应制定详细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 建立一支能打敢冲的消防应急处置分队, 在人员安排上, 应按照工作时间把人员做详细的安排, 努力做到任何岗位, 任何时间都能找到责任人, 彻底杜绝火灾发生初期发现晚、处置晚, 甚至是无人管的情况。
真正做到既有总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 又有子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 并对应急队伍的名单增减及时更新、定期核查, 避免“查无此人”现象, 确保其有效性。
(五) 加大宣传教育, 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消防工作点多面广, 事故发生率高, 必须组织所有员工共同参与、加强宣传, 将紧密防范作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加强对全单位的宣传教育, 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相关消防工作内容, 熟悉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以及消防法律、法规, 了解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具体消防措施, 以及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 灭火器材使用方法, 报警、扑救初期火灾和自救逃生的知识、技能。
二、结论
商场作为公共场所是人员密度最高、流动量最大的场所之一, 尤其是节假日, 顾客云集, 出入频繁, 对此难以控制, 难以发现。万一发生火灾, 情况尤为严重, 难免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所以, 商场的消防安全管理一直都是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 为进一步加强商场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除了消防部门要加强对大型商场消防安全的监督力量外, 商场通过自身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 让消防安全“四个能力”融入商场的日常管理当中, 提高单位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位自防自救能力, 才能有效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
摘要:商场作为公共场所是人员密度最高, 流动量最大的场所之一, 一直都是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当前商场自身消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探讨如何让科学, 合理, 有效开展“四个能力”建设, 提高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四个能力,商场,消防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四个能力】推荐阅读:
消防四个能力建设汇报08-27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总结05-29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08-03
单位消防四个能力建设08-28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题库09-04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试题10-15
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四个转变08-12
1陕西省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试行)不合附录A07-05
提升能力能力08-23
听说能力专业实用能力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