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辐射伤害

2025-01-16

X线辐射伤害(精选5篇)

X线辐射伤害 篇1

0 引言

为了避免患者在接受X线影像检查时遭受过多的辐射危害,目前国内对医用诊断X线机的辐射剂量采取强检措施,所使用的X线剂量计每年需要在标准辐射条件下校准一次。本研究采用标准剂量计对建立的X线辐射场进行了测量,按照GB/T12162.1—2000《用于校准剂量仪和剂量率仪及确定其能量响应的X和γ参考辐射第1部分:辐射特性及产生方法》的要求计算辐射场的均匀性,按照JJF 1033—2008《计量标准考核规范》标准的要求计算稳定性和重复性,并将计算结果与IEC 61267:2004《Medical diagnostic X-ray equipment radiation condition for us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haracteristics》的要求进行比较,对辐射场进行评定,现报道如下。

1 均匀性测量

1.1 均匀性

辐射场均匀性表示在应用平面上的辐射剂量的一致性,GB/T 12162.1—2000中4.5.2对辐射场的均匀性作出了定义。在选定的应用范围内,确定测量点,对每一测量点在整个探测器灵敏体积上测量空气比释动能率,测量计算得到的在应用平面上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变化称为均匀性,标准条件辐射质的均匀性不应超过5%[1]。在测量辐射场均匀性时,先根据使用要求在应用平面上确定一个区域,再在区域内选取若干测量点,测量其空气比释动能的值,按公式(1)计算空气比释动能率的相对变化作为均匀性的测量结果:

式中,Er为辐射场的均匀性,Kmax为测量区域内空气比释动能的最大值,Kmin为测量区域内空气比释动能的最小值,K軍为测量区域内空气比释动能的平均值。

1.2 测量区域的确定

在标准辐射场均匀性测量前,首先必须确定测量区域,测量区域的确定必须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实际使用中包括2种情况,一种是使用辐射场对被校准设备进行校准,另一种是使用标准剂量计对辐射场进行刻度。这2种情况下使用的辐射检测器件可能不同,目前诊断X线辐射场测量使用的电离室直径较大的约为50 mm,较小的尺寸为毫米级。测量传感器一般采用半导体器件。因此,本研究以原点为中心,选取52 mm×52 mm的正方形区域作为测量区域,测量点之间的间距为2 mm,测量点的布置采用平面上间隔2 mm的点。如果设测量点为(x,y),其中x={-26,-24,-22,…,0,…22,24,26},y={-26,-24,-22,…,0,…22,24,26}(单位均为mm),则测量点Z={x,y}共有729个测量点。

1.3 传感器及X线发射条件的确定

目前用于X线辐射剂量的测量器件主要有2种:空气电离室和半导体传感器[2]。空气电离室是利用电离辐射的电离效应测量电离辐射的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是用半导体制成的将射线能量转换成电信号的探测器。均匀性测量要求对被测范围内所选取的位置点的剂量进行测量,测量传感器体积越小,测量的结果越能体现该点的实际辐射剂量值,还要求测量设备能够满足稳定性要求,对于测量值的绝对量值是否准确要求不高。因此我们选择半导体传感器作为测量器件,采用了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广的RTI Electronics公司的半导体辐射探测器R100。

测量所使用的辐射条件需要具有代表性,从目前使用的建标标准[3]和测量标准(或规程)[4]中可以看到,70 k V的辐射条件是每个标准都涉及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将管电压设定为70 k V[5]。目前医院所使用的DR设备的电流时间积输出范围在1~320 m As,常用的范围一般都小于30 m As[6],常用的电流时间积范围在5~20 m As[7],结合标准辐射源装置的实际技术参数,我们选定采用80 m A管电流和200 ms曝光时间,实际的电流时间积值为16 m As。

1.4 辐射场空气比释动能的测量

把传感器固定在双向移动平台上,打开激光标线,确定辐射场中心位置,调节双向移动平台,使传感器中心和激光标线中心重合。在此点进行3次曝光测量,记录3个测量数据;移动传感器2 mm到临近的下一个点,曝光3次,测得3个数据。重复上述操作,直到完成729个测量点的测量,测量结果中的最大值为74.12 p C,最小值为70.59 p C,平均值为72.839 4 p C,测量结果的数据分布如图1所示。根据公式(1)计算出辐射场的均匀性为4.85%,小于5%,满足建立标准辐射场的要求。

2 重复性测量

2.1 辐射场的重复性

辐射场的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用标准剂量计对辐射场进行测量,所测得的观测值的实验标准差s(y)表示在相同辐射条件所能提供相近似示值的能力。重复性测量的相同条件包括测量程序、人员、仪器、环境等。因此,必须在尽量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重复性测量。在计算时通常用一组测量结果yi的实验室标准差s(yi)来表示[8]。若测量得到的数据为yi(i=1,2,…,n),则其重复性s(yi)为

式中,为n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n为重复测量次数,应尽可能的大,一般应不少于10次。

2.2 标准辐射条件RQR5的重复性测量

将标准剂量计的电离室置于应用平面与辐射场中心轴的交点上,电离室的中心点与激光标定点重合,曝光条件设置为:管电压70 k V、管电流50 m A、曝光时间1 000 ms。在相同条件下每半月对空气比释动能进行10次独立重复测量,按照公式(2)计算其重复性,测量结果见表1。取测量结果最大值作为最终的重复性测量结果,则重复性的最终测量结果为0.50%。

3 稳定性测量

3.1 稳定性的概念

在计量标准考核中,计量标准的稳定性是指用该计量标准在规定的一段时间间隔内测量稳定的被测对象时所得到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计量标准的稳定性除与计量标准中计量标准器的稳定性有关外,还与其主要配套设备在内的测量系统的稳定性有关。

对于已建计量标准,选择稳定的被测对象,每年同一时间用该计量标准进行一组n(n≥10)次的重复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9]。以相邻2 a的测量结果之差作为该段时间内计量标准的稳定性。

3.2 稳定性的测量

曝光条件设置为:管电压70 k V、管电流50 m A、曝光时间1 000 ms。将电离室的中心点置于应用平面与基准轴的交点上,在较短时间内采用相同条件进行一组10次独立的重复测量,每隔一个月进行一组测量,共测量6次,计算稳定性。测量结果见表2。

3.3 稳定性的判定

依据“标准的建立与保持”规程JJF 1033—2008《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对于已建标准的稳定性判定需要符合2个条件:变化量随机没有趋向;组间变化量小于标准的不确定度[10]。对实验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6组数据随机变化,没有趋向性;标准规定的扩展不确定度为3.0%(置信因子k=2),即合成不确定度为1.5%,而组间的最大相对变化量为0.53%,小于合成不确定度。因此本标准装置的稳定性符合要求。

4 结论

本论文依据IEC 61267:2004《Medical diagnostic X-ray equipment radiation condition for us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haracteristics》及JJF 1033—2008《计量标准考核规范》,采用标准剂量计对已建辐射场进行了测量,分析计算了其均匀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证实该辐射场各测量参数满足标准要求。同时针对RQR5进行了测量、计算和评定,此方法同样可以用于其他辐射质的测量和评定。

参考文献

[1]用于校准剂量仪和剂量率仪及确定其能量响应的X和γ参考辐射第1部分:辐射特性及产生方法:GB/T 12162.1—200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2]刘俏.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源空气比释动能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中国计量,2014(4):90-91.

[3]Medical diagnostic X-ray equipment radiation condition for us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haracteristics:IEC 61267:1994[S].

[4]医用电气设备X射线诊断影像中使用的电离室和(或)半导体探测器剂量计:GB/T 19629—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5]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源:JJG 744—200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6]刘晶磊.医用诊断X射线机检测与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1,1(3):143-148.

[7]曲良勇.数字X射线摄影设备(DR)曝光条件与剂量学参数相关性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3):279-281.

[8]邢菁.计量标准装置测量重复性考核和稳定性的测试[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5,32(10):12-13.

[9]马世英.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和稳定性考核[J].中国计量,2007(2):34-35.

[10]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 1033—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X线辐射伤害 篇2

X线透视检查主要是检查胸部和腹部, 尤其胸部X线透视大都作为术前检查和健康查体的必查项目。虽然X线胸透能发现胸部的常见病变, 能判断纵膈及心影的轮廓改变, 尤其对肋骨骨折和气管异物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且价格低廉、检查简单, 但其X线辐射量比X线胸部摄影高十余倍。X线透视结果也受X线影像显示设备的直接影响;并且除X线透视报告单外无可比较的客观档案存留, X线透视过后不能进行X线检查会诊;且被检查者暴露在X线照射下时间长, 接受X线辐射量大。

我院每年完成住院手术1.5万台, 术前的常规胸部透视检查改为胸部正位摄影;健康管理中心每年有6万人次选择X线胸部检查, 也由X线胸透改为X线胸部正位摄影;上述两部分人虽然大多数人无谓的受到了X线辐射剂量, 但相比原来的X线胸部透视他们所受的X线辐射量已极大的降低。

不少医院骨科医师为准确起见常在X线透视下进行骨折整复, 伤者和骨科医师都暴露在X线照射野中, 骨折整复所需时间远长于一般的X线胸部透视的时间, 二者所受X线辐射量可想而知。建议应尽量不采用该法, 而采用手法整复后局部X线摄影法。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 肠套叠的空气灌肠整复是行之有效的老办法, 但该法也是在X线透视观察下进行。由于患儿较小, 整复过程往往需两个家属陪同, 并且整复时间较长 (远远长于一般X线胸部透视时间) , 所以该治疗过程对X线的辐射剂量贡献是巨大而可怕的。如今许多医院已开展在超声导引和观察下进行肠套叠的整复, 该法效果良好, 且完全避免了X线辐射, 让肠套叠患儿、家属和放射医师受益匪浅。

X线胸部摄片虽然价格较高, 程序繁琐, 完成X线摄片检查至少需经过检查登记、X线下摄取影像、影像处理、 (打印胶片、胶片整理——PACS实施后可无此过程) 、报告书写、报告审核、打印报告等多项程序, 但是该检查多人值守, 一级级相互监督检查, 不易出错, 诊断准确, 有胶片或影像等客观信息存留易于复查对比, 尤其如今X线摄影数字化后更有利于远程会诊, 被检查者暴露在X线下时间极短, 被检者所受X线辐射量不及X线透视的十分之一。将X线透视改为X线摄影后, 也极大地降低了被检者和放射诊断人员的X线辐射剂量。

所以将X线透视改为X线摄影, 将极大降低医疗照射辐射水平, 既有利于被检查者又有利于放射工作人员, 是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极好变革。

结论:在放射学检查中, 遵循实践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 尽量避免X线检查和治疗, 将X线透视改为X线摄影可以大幅度降低医疗照射辐射水平, 有利于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王金鹏, 等.实用放射防护教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

[2]郑钧正.加强医疗照射防护的重点工作[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5, 25:105-106.

X线辐射伤害 篇3

关键词: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辐射防护,护理管理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 医学直线加速器作为一种治疗肿瘤的设备, 亦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放射治疗中。但因医学直线加速器能量输出大, 而且辐射力强, 在提高手术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手术室X射线辐射污染的问题[1]。研究显示, X射线可通过电离辐射的方式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损伤, 可诱导多种严重疾病发生, 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2,3]。近年来, 有关手术室X射线辐射污染和辐射防护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4]。同时, 合理使用医学直线加速器、加强手术室X射线辐射防护和避免或减少辐射伤害也成了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点工作[5]。本文通过探讨手术室中的辐射防护和护理管理, 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增强其辐射防护的意识, 避免或减少医务人员的辐射损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行放疗的手术室, 占地面积36.8 m2, 选用蔡司intrabeam系统的医学直线加速器, 射线种类为X射线, 管电压:40或50 k V, 管电流为5~40μA, 治疗剂量率为10 Gy/min, 摆位时间10 min, 治疗时间15~30 min, 所有资料和数据均完整获得且真实可靠。

1.2 方法

在常规放疗治疗实施手术室中实施辐射防护和护理管理干预, 测定手术室周围房间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X线辐射水平, 统计分析干预前后的X线辐射水平, 具体如下。

1.2.1 辐射防护和护理管理干预

加强辐射防护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从事手术室放疗工作的医务人员仪器技能和辐射防护的统一培训, 手术室护理管理干预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辐射防护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辐射时间防护原则 (熟悉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性能和操作技能, 充分掌握曝光的条件, 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缩短射线曝光的时间和次数等) 、辐射距离防护原则 (应尽量远离X射线源, 避免或减少X射线辐射对机体不必要的损伤等) 、辐射屏蔽防护原则 (正确配备铅衣、铅围脖、铅眼镜和铅帽和使用辐射防护用品等防护设备来减轻对医务人员自身的照射等) ;应用合格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且进行不定时检修, 购置低剂量且安全性能强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不定时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维修、保养和调试, 并进行实际测试, 确保证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安全运行;健全辐射防护配套措施, 购置高品质、足够质量的防护用品和设备, 手术室四周墙壁、感应门和窗户玻璃等应用铅或有相当铅当量的铁析、硫酸钡混凝土等高原子序数的材料, 保证手术室工作环境的安全和避免医务人员的辐射损伤;辐射防护用品均放置在离辐射源近的物品准备间。健全手术室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排班, 尽量减少每位医务人员的X射线辐射总照射量, 建立医务人员个人剂量及健康监测档案, 按时对医务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和健康体检, 凡健康体检不合格或妊娠期、哺乳期的医务人员不准予有参与手术室放射治疗工作的安排, 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以此降低X射线辐射超量照射的风险。

1.2.2 指标观察和测量

本次测量均利用Radiagem 2000探测、SG-2R辐射检测仪进行X射线辐射测量, 监测点分别设为医生所在处 (手术间外) 、手术间外监护仪处、手术室门外、手术室门内共4个点, 仪器参数为:测量范围:1 n Sv/h~100μSv/h, 能量响应:48~6Me V相对响应之差<±15% (相对于Cs-137) , 准确度:<20% (针对Cs-137, 剂量率>100 n Sv/h) , 分别于放疗开始时、开始5 min、结束时进行测量, 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 统计分析干预前后手术室周围房间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X线辐射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手术室周围房间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X线辐射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3.1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的特性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可通过产生高能X射线、电子束杀死癌细胞, 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6]。X射线波长短, 能量高, 当其照射在物质上时, 除了小部分被物质吸收外, 其余大部分均可透过原子间隙, 因此X射线可以表现出很强的穿透能力。当X射线照射物质时, 可使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发生电离, 进而引起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7,8]。研究显示, 手术室中使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照射人体时, 可诱发机体内的各种生物学效应, 使病变的细胞受到抑制、破坏甚至死亡[9]。

3.2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来源于X射线产生的电离辐射。研究显示, X射线电离辐射可直接影响机体内的免疫防御功能, 使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受到抑制[10]。此外, X射线亦可通过电离机体内广泛的水分子形成自由基的形式间接损伤机体。医务人员如果长时间超剂量的暴露在X射线中, 可增加医务人员罹患癌症或其他恶性疾病的可能, 当医务人员接受过量的X射线时, 亦会引起机体组织细胞发生一些不可逆的辐射损伤, 如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等[11]。有研究亦显示, 长期低剂量的X射线电离辐射也会导致染色体畸形率的升高, 电离辐射导致生殖细胞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 极大增加了遗传给后代的风险[12,13]。

对此,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实施手术室中的辐射防护和护理管理干预前后X线辐射水平变化, 发现干预后手术室周围房间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X线辐射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 表明实施手术室中的辐射防护和护理管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工作场的X线辐射水平。本研究结果提示,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辐射防护的目的在于将手术室医务人员的辐射损伤降到最低, 且保障手术室医务人员以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 故关于手术室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辐射防护的问题不容忽视。医院管理部门要建立或完善手术室管理制度和各项放射防护的规章制度, 加大各项制度的监督和执行力度。同时医院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从事手术室放疗的医务人员专业的仪器技能和辐射防护的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技能和对X射线辐射危害的认识, 增强其辐射防护的意识, 不断提高自主管理的水平[14]。此外, 本研究通过配备和使用铅衣、铅围脖、铅眼镜和铅帽等防护设备和辐射防护用品, 可有效减轻放疗过程中对医务人员的的照射及保护淋巴组织、生殖腺、骨髓等敏感度较高的组织器官, 同时配套相应的高原子序数的材料辐射防护设施可有效阻隔医学直线加速器所产生的X射线辐射, 避免辐射大量泄漏至手术室外, 有利于保证手术室工作环境的安全和避免医务人员的辐射损伤, 进而减少每位医务人员的X射线辐射总照射量[15,16]。

X线辐射伤害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抽取2009年7~9月我科26170例患者的普通X线摄影片及诊断报告单。

1.2 方法

由我科2名副主任医师和2名副主任技师共同依受检者受照部位为单位进行分析。根据临床申请单记录的病史、照射部位,以及诊断报告,筛选出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照射的部位。

2 结果

通过对26170例普通X线受检者受照部位进行分析,筛选出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照射的部位。有5495例受检部位为重复照射,占21%;有4710例受检部位为不需照射,占18%。5495例重复照射的受检部位主要是临床医生申请重复,如申请胫腓骨中下段正侧位的同时申请有踝关节正侧位;申请胫腓骨中上段正侧位的同时申请有膝关节正侧位;申请碗关节正侧位的同时申请有尺桡骨中下段正侧位;申请骶尾椎正侧位的同时申请有尾椎正侧位等,都是上一部位的影像已包括了第2个部位的影像。4710例不需照射的受检部位主要是临床医生对影像学的知识不全面和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如跟骨无外伤需了解骨刺情况者申请跟骨轴位;在外院已检查的患者又做同样的检查;申请磁共振检查的同时申请同部位的拍片检查;临床医生未认真检查患者外伤就申请几乎各部位的检查;门诊已拍片,收住院又申请同部位的拍片检查;不按病情而按患者要求申请多部位检查等。

3 讨论

(1)重复照射的原因:(1)宣传教育不够。因为射线危害是远期效应,人们只看到了其近期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有害的一面。特别是累积辐射效应,一旦发现危害再找原因则为之晚矣。(2)医院对患者的防护重视不够,患者自身防护意识也不够。(3)临床医生对检查部位不熟悉。医学院校的影像学的学时本来就少,再加上各大医院的急速扩张,新医生比较多,但经验不足。(4)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举证倒置的规定和医疗纠纷的出现,使医生为保护自己不得不多进行拍片检查。(5)各大医院患者比较多,临床医生没有足够时间问诊患者,只有多进行拍片检查以防漏诊。(6)医院的有关奖惩政策助长了重复检查。

(2)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放射卫生法规、标准,使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大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有效保护了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1]。但是,对于患者的防护,只是近几年才开始重视,目前做得还远远不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亿人次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很少有人考虑到病员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而且又忽视了不断累加的辐射剂量,而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有害辐射也越来越多,因此必须引起重视[2]。

(3)需进行普及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懂得X射线对人类健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X光影像有助于清晰地分辨出病因;另一方面,其对患者的身体可能造成损伤。如果受到长时间、大剂量照射,就有可能导致白内障、不孕不育、生长发育迟缓,甚至诱发恶性肿瘤或白血病,或引起染色体畸变、产生遗传效应,对后代也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4)临床各科医生也必须具有射线方面的基本知识。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常规化验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检查,X射线检查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应轻率滥用,有些疾病用X射线检查在早期是发现不了,有些适用其他检查(超声等)。对于必须进行的X射线检查,还应该有的放矢地选择好检查部位;各医疗机构的X线影像资料应该相互通用,以免准确性不高或重复检查[3]。

(5)受检者防护问题要引起重视。据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监督署对本区医疗机构的调查所示,一直使用受检者防护用品的医疗机构占本区的32.4%[4]。这主要因为现在的医疗环境造成了各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患者稀少。我院每天300多例/次的拍片量,如果按国家卫生部就颁发了《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的话,每天最多只能检查80~100例/次,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患者合理地向社区医院流动。

(6)国家应建立建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由第三方受理及处置医疗纠纷;其次应应建立建全各种疾病的诊疗流程。各级医疗单位都不应以医疗收入的多少与医生的收入挂钩,给医生一个良好的、自主的、不受外来干扰的工作氛围。受检者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不合理的医疗照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X线曝射和超过容许量的曝射,应选择恰当的X线检查方法,设计正确的检查程序。每次X线检查的曝射次数不宜过多,也不宜在短期内做多次重复检查。

综上所述,国内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接受剂量检测体系,让患者了解必要的防护知识,让医生按诊疗流程接诊,把X线的辐射危害降到最低,使之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S].2006.

[2]赵兰才.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概述[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4):101-105.

[3]吴文涛.做好放射诊疗中受检者防护的几点看法[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6):178.

[4]孙东红,曹波,曹国妹.医疗机构放射诊疗中受检者防护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3),299.

[5]邵春林,何明远.电离辐射旁效应对辐射防护的影响[J].辐射防护通讯,2009,29(5):40-44.

[6]彭永伦.电离辐射的危害和防护[J].中国计量,2007,13(8):45.

X线辐射伤害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选取在河北省胸科医院体检的医用X线工作者和接触照X线的人员, 研究组:选取2 0 1 1年1月~2 0 1 2年1月医用X线工作者调查7 0 2人, 男6 3 6人, 女66人。平均年龄38.5岁;选取2015年1月~10月检查一共有720人, 当中男624人, 女96人, 平均年龄31.5岁。对照组:选取接触照X线的人员作为对照组, 一共有318人, 当中男180人, 女98人。平均年龄35.2岁。

1.2 调查方式

详细询问病史, 检查远近视力, 指测眼压, 排除青光眼病理改变, 采取托呲卡胺进行散瞳, 进而采取检眼镜对屈光间质和眼底进行检查, 在裂隙灯显微镜之下详细检查晶状体。将其所看见给予记录和绘图[2]。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人员的工龄、累积剂量以及晶状体混浊部位给予记录以及对比。

1.4 临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 (%) 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人员晶状体混浊与工龄之间的关系

研究组晶状体混浊随着工龄增长而增高, 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研究组晶状体混浊与累积剂量之间的关系

随着累积剂量的增高, 而晶状体的混浊率成地增趋势 (见表2) 。

2.3 两组人员晶状体混浊部位分布情况对比

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全部以皮质混浊为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3 讨论

电离辐射对晶状体的损伤现已倍受广泛关注, 生物实验以及调查显示, 受到一定剂量的X线照射, 能够引发人类以及动物出现晶状体混浊[3~6]。我们在2012年以及2015年分别两次对医用X线工作者晶状体给予调查, 其结果显示, 研究组晶状体与对照组相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晶状体混浊发生率随着工龄的增长而进一步上升。

据《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7], 晶状体有过明确的一次或短时受到大剂量外照射的时候, 或长期超其年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史, 累积剂量在2Gy以上, 经潜伏期, 晶状体开始变得浑浊[8], 本文结果显示, 随着累积剂量的增高, 而晶状体的混浊率呈递增趋势, 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 这也许和放射防护条件以及设备改造有密切关系。

辐射造成晶状体浑浊部位:其前囊下的上皮细胞生发区域, 在一般情况之下, 逐渐给予分裂增生, 细胞核受损, 导致染色体畸形, 受损的上皮细胞使晶状体混浊[9,10]。本文结果显示, 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全部以皮质混浊为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也和上述结果相一致。

总之, 低剂量辐射致晶状体的混浊随着工龄增长以及累积剂量增加而增长, 受损部分主要为后皮质, 因此, 需增强放射防护。

参考文献

[1]崔辉, 杨国华, 曹泮湘.接触射线人员眼晶状体远期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 19 (2) :86.

[2]王兰, 刚葆琦.现代劳动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464-471.

[3]谯俊华, 李钰, 祁寒梅.低剂量辐射对X线工作者晶状体损伤效应研究[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6, 28 (12) :889-891.

[4]朱林平, 葛宪民, 梁梅.医疗放射工作者眼晶状体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 (2) :252-253.

[5]贺玲.辐射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 (5) :564-565.

[6]徐瑞明, 张占春, 金顺子.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胸腺重量、细胞数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 2015, 17 (1) :3-5.

[7]董娟聪, 林承赫, 王金虎, 等.低剂量X射线对小鼠树突状细胞与T淋巴细胞之间免疫反应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 (1) :55-57.

[8]施宇佳, 潘晓松, 姚怡敏, 等.低剂量X射线诱导NK细胞增殖治疗白血病裸鼠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1, 31 (1) :17-20.

[9]王强.茂名市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 (2) :198-199.

上一篇:公共模型下一篇:新土地股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