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不良反应及监测

2024-10-31

疫苗不良反应及监测(精选10篇)

疫苗不良反应及监测 篇1

疫苗的发现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但疫苗作为一种药品在被广泛使用的同时,疫苗的不良反应也日益暴露出来。

1 关于疫苗安全性的初步认识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是与疫苗的安全性相联系的。疫苗安全性定义:从法律学意义讲它是指在将疫苗产品特性与接受疫苗者的全身状况考虑后,谨慎地使用产品,接受者相对地不会出现伤害性后果,即可认为疫苗是安全的,才能获准生产文号。从公共卫生角度看,疫苗的安全性是对疫苗自身利弊、可预防疾病的危害性及控制疾病的其他策略综合评估的。现今研究证明,随着疫苗接种率提高,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同时接种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

美国有报道指出确有一些罕见的病例由接种疫苗引起,比如接种后的过敏反应。并指出有足够的资料确定疫苗接种与血小板减少症、VAPP有关,但否定了接种是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原因[1]。

在现今对疫苗接种中有关疫苗接种与神经系统的损害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全国儿童脑病研究专家组(NCES)从1976年起研究了与百日咳相关的急性神经疾患。结果由于研究设计和数据不足等问题,无明确结论。从WHO有关资料认为DPT接种后脑病不会引起严重后果(永久性脑损伤)。

2 造成疫苗不良反应的原因

2.1 用于制造疫苗毒株的生物学性状是造成疫苗不良反应的原因[2]。如减毒活疫苗的剩余毒力、病原微生物固有成分、病原微生物特有的生物学活性物质、病原微生物变异等。

2.2 疫苗的纯度是指有效特异抗原以外的成分。无论是何种疫苗都有纯度问题,许多疫苗的不良反应都是特异抗原以外的物质所致。如培养基成分、细胞残片、核酸等。

2.3 疫苗的均匀度不均主要是在疫苗使用过程中,也不能排除疫苗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BCG接种后淋巴结种大、化脓与疫苗均匀度有关[2,3]。

2.4 疫苗中的附加物,防腐剂:苯酚、硫柳汞,这些物质与菌体蛋白结合不牢固,析出后注入机体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胃肠道痉挛而产生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疫苗中的赋型剂:蔗糖、明胶、血浆白蛋白,这些物质均可有反应原性。明胶、葡聚糖引起超敏反应已见报道,血浆白蛋白虽是同种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IgA的超敏反应。

2.5 机体因素也是造成疫苗不良反应的原因[4]。过敏体质引起的超敏反应,实质上是异常的免疫反应、痉挛性素质,这种儿童易发高热抽风、免疫功能不全或免疫功能障碍。接种活疫苗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更为密切。如播散性BCG血症、OPV引起的VAPP、其他与活疫苗有关疾病。此外,IgA缺乏者易发生Ⅰ型超敏反应。机体其他因素:(1)生理状态异常:如营养不良、体质衰弱、重病恢复期、疲劳、饥饿等;(2)遗传因素;(3)精神因素:心理素质。

3 常见疫苗临床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超敏反应[5,6]。超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的病理免疫反应,常为机体对某种物质的刺激产生的特异性病理应答,造成组织损害或病变[7]。其基本病理改变为:(1)充血、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痉挛、黏液分泌亢进和过敏性休克;(2)细胞组织坏死;(3)血管炎、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出血、组织缺血坏死;(4)过敏性肉芽肿形成。

3.1 过敏性休克

一般在输入抗原(致敏源)后即刻或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即可发生,重症救治不当可迅速死亡,轻症或重症未死亡者可出现各种症状,如支气管哮喘、肺水肿、荨麻疹,各种类型的皮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尿等。

3.2 呼吸道过敏症

在预防接种中不多见,主要是呼吸道吸入的抗原引起,如流感疫苗可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支气管哮喘、急慢性鼻炎。此外,其他过敏症也可引起呼吸道症状。

3.3 消化道过敏症

可以是用抗原直接所致,表现为呼吸道痉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这些症状更多的是出现在其他型的过敏症中。

3.4 过敏性肾炎(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现今已公认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与链球菌感染有关。预防接种可以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刺激而诱发过敏性肾炎,在发病机理上也有另一种类型的过敏性肾炎起病缓急不一,临床症状轻重悬殊,轻症可无自觉症状,只有在尿检时才被发现,或仅有眼睑水肿;重者可出现少尿、血尿、腰痛等,更重者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气急、尿闭等,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肾炎。

3.5 血管性水肿及荨麻疹

既往有文献记载称血管神经性水肿,现今均称血管性水肿。这种过敏反应在预防接种中较常见,所有预防接种均可引起,但蛋白质抗原更为多见。反应可发生在注射疫苗的局部,也可发生在颜面部,突出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肿胀,肿胀部位皮肤瘙痒、灼热,若接种部位在上肢,肿胀可延及到整个注射侧肢体。荨麻疹可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多少不一,发生在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症状和体征。发生在体表最突出的症状是瘙痒和肿胀;发生在眼睑或结膜可妨碍视觉;发生在眼底视乳周围可导致视力减退或复视甚至失明;发生在尿路可致尿闭;发生在喉间或支气管可致窒息;发生在肠、肠系膜可引起腹绞痛。

3.6 神经系统过敏症

一般不是单独发生,而是与其他过敏症状同时出现,如支气管哮喘、胃肠道过敏、荨麻疹等。现今在预防接种中广为应用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接种后突然发病,轻者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儿童常发生痉挛,重者血压下降,脉搏微,呼吸困难,四肢冰冷,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有的患者有高热,症状极似败血性或毒血性休克。

3.7 紫癜性肾炎

免疫接种可引起的紫癜性肾炎通常是由疫苗接种后发生过敏性紫癜未进行积极抗过敏治疗或治疗延误。紫癜性肾炎通常是在紫癜出现后1~6周,或发生在紫癜消退后,有时是在紫癜复发时出现。临床症状轻重表现悬殊,轻症可无症状,而仅是在紫癜患者就诊时临床化验可见蛋白尿镜下血尿。极重型在表现为肾功能短期内恶化,容易死亡。伴有肾病综合征者可迁延1~2年发展到肾功能衰竭。

3.8 急性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急性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又称血清病,主要见于应用异种动物的抗血清,如马血清破伤风、白喉抗毒素。其发病机理是一次性注入含抗毒素的马血清,经7~14d后,致使机体产生抗马血清抗体时,注入的马血清尚存留于血液循环中未排除,抗马血清抗体与马血清形成免疫复合物而致血清病。典型血清病的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眼睑等的黏膜水肿,哮喘,有时出现蛋白尿、血尿,也有的病例有白细胞减少。

3.9 阿瑟(Arthus)反应

是1903年Arthus首先所描述的局部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这种反应仅限于局部。它是先前注射的抗原已产生循环抗体,当抗体大量出现后,所注射的抗原还未从局部消失,因而在原注射的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局部粒细胞浸润,进而产生组织损伤。多见于既往应用抗血清治疗,接种菌体菌苗和伤寒、霍乱菌苗也偶有发生。

4 疫苗罕见不良反应

4.1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

发生在免疫接种后数小时,突然发热,往往在24~48h内衰竭死亡。此类病例发生率极低,病死率极高。发病后往往呈急性败血症样,表现为血压下降、呕吐、水样便腹泻、昏迷、抽搐、脉搏细弱、呼吸困难、四肢惊厥 ,呈休克状态。此症可发生在任何一种疫苗接种后,其发病机理不完全清楚。死亡病例的解剖中常发现胸腺肥大、淋巴细胞增生、肾上腺萎缩,内脏器官和脑组织淤血、水肿,称为胸腺淋巴体质。推论胸腺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肥大者意味着免疫反应亢进,即产生超敏反应。肾上腺的生理功能是有应激功能,萎缩了的肾上腺自然应激能力低下。

4.2 脑病

多发生在接种疫苗后。临床表现可出现抽搐、惊厥、痉挛、昏睡或亦常尖叫。脑病通常愈后良好。

4.3 变态反应性脑炎、脑脊髓炎[6]

在现代的疫苗中几乎不可能发生此类变态反应,既往致病因子主要是由动物组织的称为髓素物质,实际是一种髓磷脂类蛋白,现疫苗中已不含有此种成分。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可以发生在某些感染性疾病之后,也可由自身免疫病所致。与免疫接种有关最早(1887年)见于以动物(兔、羊)脑组织制备的抗狂犬病疫苗接种后发生的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以后陆续发现。国内外均有报道,且发生率较高。

4.4 臂神经炎[6]

仅见于破伤风类毒素及含有破伤风类毒素的制剂,多见于疫苗接种后第2~28天,发生率<1/10万。临床表现为臂/肩部神经功能异常,无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体征,发病数日后上臂和肩部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或臂肩部肌张力减退及肌肉萎缩。可有感觉丧失,但不明显。这些症状可见于注射部位同侧或对侧,有时影响双臂。

4.5 流行性癔病[6]

特点是好发于青少年、临床症状多样性,可涉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同样症状反复发作,患者临床表现互相影响、互相模仿,临床症状和客观体征相矛盾。其发病原因是刺激因子的作用、中心人物的扳机作用、渲染的作用。

5 疫苗不良反应监测

疫苗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药品,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进行疫苗不良反应监控工作。建立了以质量负责人挂帅,专职工作人员管理,销售人员、客服人员为组员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小组。另外,监测小组还同使用我公司疫苗的每一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能够顺畅联系的绿色通道。我公司通过这些手段和措施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力争做到新的不良反应早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时报告;一般不良反应不漏报;轻微不良反应多收集。

参考文献

[1]陈奕编译,许国章审校.疫苗安全性的现场评价[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5,6(3):118-120.

[2]王真行译,徐冰校.免疫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评定[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1,24(5):214-216.

[3]周祖木编译,史久华校.确保免疫规划中的疫苗安全性[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1,24(5):211-214.

[4]陶仲宾,王洁.几种儿童疫苗的不良反应[J].中国儿科杂志,2005,1(1):21,54-55.

[5]张耀精.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J].广西畜牧兽医,2008,24(1):52-53.

[6]舒忠,李爱师.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处理[J].临床研究,2006,3(14):219.

[7]周祖木编译,史久华校.当前对疫苗接种的争议:疫苗安全性[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3,26(6):259-261.

疫苗不良反应及监测 篇2

摘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回顾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发展历程,同时与国外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对比,提出应对的对策,并指出了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体系,救济制度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reviewing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ith foreign monitoring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ast, and pointed out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 monitoring system,Relief system

我国为拥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随着新药品种的日益增多,人均用药率、群体用药频度和数量的不断上升,药品不良反应也将日益突出与严峻。而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起步较晚,目前存在不少问题,与国外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切实有效的对策来指导它的发展。1.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展现状 1.1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2回顾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发展历程 1.2.1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已列入了上市后药品的再评价和不良反应监测条例,但由于缺少配套实施的法规,使《药品管理法》中规定的ADR监测工作一直处于有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况。1999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卫生部联合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对ADR监测工作的报告单位、报告范围、报告程序、报告时限等内容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该办法的颁布结束了多年以来ADR监测工作无章可循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ADR监测工作的快速发展。

2001年12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1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标志着我国的ADR监测工作正式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1.2.2全国ADR监测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自1989年~1999年的10年间,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湖北、辽宁、浙江、福建、甘肃等10个省、市成立了ADR监测中心,但ADR监测工作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还是空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以来,加大了ADR监测工作的力度,各级药监部门和监测机构共同致力于ADR监测体系的建设工作。至2002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ADR监测中心已全部成立,标志着我国ADR监测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在加紧省级中心建设的同时,部分省的地(市)级ADR监测机构也在建设中。至2003年底,全国21个省级中心建立了下一级ADR监测机构。这样加上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我国共成立了32个ADR监测分中心。

1.2.3信息分析、反馈机制初步建立

国家ADR监测中心对所有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并对病例数据库定期进行集中评价。针对一些严重的或因果关系不明的ADR事件,及时组织进行药物流行病学调研。同时,不定期发布《ADR信息通报》,至2003年12月24日,已经发布《通报》5期。这些《通报》的发布,对公众合理应用药品,保障用药安全,将起到警示和指导作用,可有效维护公众用药安全,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2.4 ADR信息监测网络全面开通

自2001年国家ADR监测网络正式开通,我国ADR监测即开始实施监测网络的实时报告与信息传输,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国家ADR监测中心经过近3年的设计、建设、安装、调试与运行磨合,第1、第2期工程现已全部完成,并于2004年正式开始实行因特网上报ADR报表。该网络系统的开通,彻底改变了我国以往单一的手工填表、人工报告ADR病例传统管理方式。1.3我国ADR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1.3.1监测工作不够普及

我国ADR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监测工作还不够普及,还存在报告质量参差不齐,漏报率较高,甚至零报告等问题。1.3.2配套法规不健全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虽已颁布,但某些相关法律法规与之不协调。例如,在199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上午ADR的相关规定。另外,也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实施细则”、“奖惩办法”、“赔偿规定”等与之相配套的法规。1.3.3宣传力度不够

一方面没有让人们充分认识ADR的危害及ADR监测的必要性,医药工作者没有意识到上报ADR病例是自己的职业义务;另一方面没有使人们正确认识ADR的含义,致使ADR与医疗事故及药品质量问题联系在一起,造成医务人员及药品生产企业不愿报告ADR病例。1.3.4培训力度不够

大多数医务工作者不能正确识别ADR,不清楚应该报告什么,没有形成一支合格的覆盖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ADR监测队伍。1.3.5中药的ADR监测工作有待加强

中药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的ADR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习惯上认为中药ADR少,甚至没有。另外,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如成分复杂、多为复方用药、处方因人而异等,增加了开展中药ADR的监测难度。更重要的是,中药的生产厂家害怕ADR的报告影响其药品的销路,故不愿及时报告,更不愿投入资金和精力开展ADR的研究和监测,加之中药没有国外ADR资料可供借鉴。由此种种,造成目前对中药ADR谱的认识远远落后于西药。2.国外一些国家和组织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概况 2.1美国 2.1.1管理机构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系统地承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整个FDA的机构设置是一种事业部制的模式,包括2个办公室和6个中心。该机构职责是确保食品、任用药物、兽药、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包括电子医疗产品的安全。对所监督的产品,一经发现任何不符合法规的情况,FDA即给予纠正,把一切不安全的和非法的产品从市场撤除。2.1.2病例报告的上报与处理

对于医务人员、消费者和患者在获知药品不良事件后,可直接向FDA报告,也可向生产企业报告。这两种来源的报告,分别由药品安全性办公室下设的不同部门进行处理、成像、录入,加以编码后,由QC进行复核,进入FDA的AERS软件数据库,再由上市药品综合员、CDER医药官员、自由信息员三方进行汇总,最终产生药品安全性信号,发布信息,为药品监督提供参考。2.2澳大利亚 2.2.1管理机构

澳大利亚最权威的药品安全组织TGA下设“药品不良反应处(ADRS)”,具体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收集、分析、整理与评价。在接到ADR报告后,该处经分析、评价并与TGA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协商,以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该处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处理,根据来电来函等多种形式,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根据收集资料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研究;向卫生部提交采取某项控制药品不良反应的措施及建议或报告;向WHO药物监测中心呈报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2.2.2病例报告体系

在澳大利亚对于上市药品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不强制要求上报,虽然TGA制定了一系列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指南,只是要求药品负责人本着与政府合作的精神,对所获知的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按要求上报。

澳大利亚药品不良反应处为上报临床不良反应报告提供了一种固定格式。此格式以“蓝卡”表格形式体现,并且在分发到澳大利亚医疗卫生人员手中之前,已先行支付邮费。

“蓝卡”报告表可以直接从药品不良反应处获得,上报人可复印使用,也可依据此报告表为模板自行设计表格,填写并向TGA上报。当TGA要求时,上报者应该提供进一步的患者病例资料及实验室数据。除了紧急报告,其它均可通过邮寄而不必传真上报。

2.3国际药品监察合作中心(UMC)1970年,世界卫生大会设立永久性的WHO药品监测合作中心,现名“WHO国际药品监督合作中心”,地点设在瑞典的乌普萨拉,主要负责汇总各成员国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将其分类,将汇总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反馈给各成员国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该中心定期出版《WHO药物不良反应通讯》,负责组织对重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药物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时负责召开一年一度的成员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代表会议,总结当年工作、讨论和决定来年的协作等问题。

3.我国与国外的药品不良监测体系的比较及差距 3.1报告原则

多数国家对卫生专业人员主要采用自愿报告方式,也有一些国家则采用强制性报告的方式,如法国、德国、奥地利、西班牙、瑞典、挪威、葡萄牙、匈牙利,规定医师必须报告所发现的可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多数国家对制药企业要求强制性报告,一般对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要求限时快速报告,对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要求定期汇总报告。美国、日本和欧盟规定,向政府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制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我国实行药品不良反应自愿报告制度,ADR报告逐级、定期报告。3.2救济制度

英国等福利国家负责药品不良反应受害者的救济;美国有发达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可以通过民事权利来保护;日本颁布了专门的法规,由药品生产、经营及进口企业按年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药品不良反映基金,用于受害者的救济、不良反应监测和研究事业的发展,德国则采取责任保险制度。而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救济保险制度。4.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对策 4.1提高药师药学服务工作质量

我国各级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收到ADR病例报告偏少,一方面是病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与医院药师工作能力和水平较低有关。另外在医院发生的ADR不能及时上报,其中由于医生违反药物使用规定引发医疗事故怀有忧虑而使正常的ADR监测不能及时上报也是ADR病例报告偏少的重要原因。药物滥用导致药源性病例不断增多,因此,提供药学关怀服务可以早期干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医院药师的一种重要社会责任。4.2加强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作用

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呈报中处于重要地位。药师可以使患者对所用的药品有更深刻的了解,使医患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改善。确有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师可以联合医生和护士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将患者损失减少到最低。5.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发展趋势 5.1省级ADR监测机构建立模式的发展趋势

独立设置的事业单位是省级ADR监测机构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已经采取了独立设置省ADR监测中心的模式。该种模式具有独立的人事、管理和财务,自主性强,能够根据ADR监测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制定自身的工作目标,有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但同时,现有的独立设置模式也有多种类型,在当前阶段下,要有效地开展工作,该种模式下还需要配套措施的完善。5.2省级以下ADR监测机构设置的发展趋势

2002年之前,全国所有省份基本没有成立省以下监测机构,工作主要依靠省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宣传培训、各单位自愿报告为主。近年来,我国监测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信息收集数量大幅度增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最大程度广覆盖”的要求,各省市在完善监测网络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截至2007年10月,全国31个省份有26个省份成立了不同性质的市级监测中心,以挂靠在市级药监局或药检所为主,少数几个省份设立在医疗机构。调研还显示,各省目前都在积极构建市级监测体系。辽宁、广东两省已通过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或药监局明确了市级监测中心的设置和职能定位。目前,深圳、广州、哈尔滨、沈阳和大连等5个副省级城市已经成立了独立的市级监测中心。其中深圳中心称深圳市药品医疗器械评价中心,于2002年成立。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省份认为应该成立独立的市级监测中心。而对于县级监测机构,则多数省份认为,基于目前各县级药监局机构编制人员情况,成立独立机构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考虑在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置专职人员从事监测工作。

总之,我国目前ADR监测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ADR监测体系还不够完善,要达到国外一些国家的水平,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探讨。

参考文献

疫苗不良反应及监测 篇3

(伍家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长沙410008)【摘要】目的 探讨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方法 查阅先前的疫苗接种资料,选取50例作为对照组,并于我地区随机抽取50例作为实验组,分析其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 实验组中出现发热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婴儿少于对照组,经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有5例出现局部硬结,占10%,对照组患者有8例出现局部硬结,占16%,两组婴儿接种疫苗后出现硬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婴儿有1例出现化脓反应,实验组中无一例化脓反应发生。结论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较少,但费用高。接种前应严格掌握禁忌症,严格操作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关键词】无细胞百白破;百白破;不良反应;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43-01 百白破疫苗主要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3种传染病的疫苗。按照我国计划内免疫接种程序,婴儿月龄在3、4、5月时每月接种1次百白破疫苗,连续3次,在1.5岁~2.0岁时再加强一次[1]。众所周知,所有的疫苗注射后都会出现以下不良反应:局部红肿热痛,硬结的出现,低热,哭闹不安等等。但根据研究报道,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最多,位居第1位[2]。该文章收集了我地区进行预防接种的婴儿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资料:我国使用过的百白破疫苗有2种,一种是百白破疫苗,另一种是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目前我国均在使用无细胞百白破。于我地区接种的婴儿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实验组,于以前的百白破疫苗记录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中已详细记录婴儿不良反应状况),实验组男婴30例,女婴20例,月龄2月~6月,平均月龄为(4.6±1.2)月,对照组男婴34例,女婴16例,月龄2月~7月,平均月龄为(4.8±1.7)月,两组婴儿的性别和月龄对该研究无影响,具有可比性。先电话与各位家长交谈,如被告知该婴儿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记录,若出现局部硬结或者硬结化脓等严重不良反应时,研究员亲自访问每位患儿,观察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1.2观察指标:根据每位婴儿出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为3组,如下所示:一般反应: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瘙痒,有无出现低热或高热。中度反应:接种后1周内局部有无出现硬结,是否有压痛、烦躁不安等症状。重度反应:出现硬结后1月后硬结有无变软,有无波动感,是否可抽吸出脓液。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记录和分析。2结果2.1两组患者发热情况的比较:将发热分为3组,①t<37.5℃,②37.5≤t<≤38.5℃,③t>38.5℃,记录两组患者出现发热的温度。详见表1。实验组中出现发热反应的婴儿少于对照组,经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两组婴儿出现发热反应的例数比较2.2 两组患者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比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一般反应例数为5,中度反应为3,重度反应为2,均多于实验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比较2.3局部硬结情况:实验组患者有5例出现局部硬结,占10%,对照组患者有8例出现局部硬结,占16%,两组婴儿接种疫苗后出现硬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有无化脓:对照组婴儿中仅1例出现化脓反应,实验组中无一例发生。3结论随着医学的发展,婴儿按时接种疫苗已成为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首选策略,而有效减少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是对医务人员提出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接种每种疫苗都会出现不良反应,而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较多,侣爱霞的报道发现,接种百白破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并且显示婴儿月龄越大,注射次数越频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发热。这与我研究的结果相一致。根据我研究发现,对照组出现发热的例数较多,若患儿体温在37.5℃以下时,可暂时不予处理,让其多饮水散热体温自行下降,若体温较高,可给予退热药口服,若出现高热惊厥、过敏等不良反应时需及时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同时进行对症处理,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以后均不能接种该疫苗[3]。对照组局部硬结情况例数也多于实验组。医务人员有责任告知家长不能让婴儿当日洗澡,需1周后才可,可用热毛巾进行热敷促进药液的吸收,若已經出现脓液,需及时去小儿外科进行穿刺抽脓处理。根据我研究还可以发现,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具有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所以很多人选择无细胞百白破疫苗[4]。在接种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接种前如果发现婴儿有身体不适的症状,建议暂停接种。(2)注射部位建议经常更换,交替接种,以免出现硬结或者减轻硬结反应,影响接种效果。(3)正确接种方法:接种部位常规消毒皮肤后,进针深度不少于2/3,即进行深部肌肉注射,避免多次同一部位注射。(4)接种后多服用温开水来减少出现发热反应的发生率,1周内不能洗澡,3天内不口服鱼虾等易过敏食物。(5)根据研究报道,接种疫苗前将药液充分摇匀,溶解,1分钟后可进行接种,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若低于1分钟即进行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会大大增加[5]。(6)不要让婴儿剧烈活动,多休息,饮食上要清淡些。那么追问百白破不良反应的原因是什么呢?(1)这类疫苗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接种后在体内释放抗原,但有的婴儿吸收较缓慢,可引起结缔组织的增生,导致硬结的形成,有的婴儿三角肌不够发达,偏瘦的婴儿容易起硬结。(2)疫苗在体内释放抗原后,首先会出现急性炎症阶段,在此阶段会对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影响,导致体温的升高。(3)有的孩子对疫苗较敏感,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目前,百白破疫苗相对还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疫苗,如果接种时会出现菌体蛋白致病反应而使婴儿出现局部或者全身的不良反应,在这种不良反应中,很多都是与婴儿的自身体质有关的。只要临床上对百白破疫苗进行科学接种,严格筛查,控制好接种剂量,掌握接种方法,可有效防治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证了计划内免疫接种的顺利进行[6]。参考文献[1]热孜万,李君梅.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2,8(5):280.[2]季群伟,冯琳.美国使用第5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2003,9(2):71.[3]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4]李霞,谷金君,梁静.马铃薯外敷治疗百白破疫苗注射后硬结【M】.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9,24(17):42-43.[5]侣爱霞.减轻百白破疫苗注射后的不良反应的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147.[6]周翠云。减少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副反应的措施[J].现代护理,2007,13(17):1633-1634.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篇4

关键词:疫苗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近年来, 养殖业新的疫病不断产生, 既有原来的毒株毒力增强, 又有变异的病毒, 对养殖业的危害十分严重。为了预防控制动物疫病, 人们利用接种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使动物获得免疫力这一方法, 研制了许多疫苗, 有效地控制了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畜禽传染病, 免疫接种已成为控制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在生产实践中, 一般家禽家畜要注射5~6种疫苗, 种畜禽场要注射十几种疫苗。政府强制免疫的疫苗也由原来的3~4种增加到6~7种。尽管进行了合理的免疫接种,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畜禽在实际疫苗注射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日益增多, 影响了畜禽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产, 甚至造成死亡, 给畜禽的养殖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并使正常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现就畜禽接种疫苗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阐述如下。

1 不良反应表现形式

免疫接种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某些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反应。不良反应是由疫苗引起的一种边际效应, 与疫苗产生免疫的初衷无关。疫苗不良反应包括发生在免疫接种后的任何不利反应。其主要表现如下:

1.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严重的不良反应, 致死率相对较高, 可以由疫苗抗原本身或疫苗的一些其他成分引起, 如细胞培养物、稳定剂、防腐剂或抑制细菌生长的抗菌素等。生产实践中, 口蹄疫苗的过敏反应较为突出, 地方政府每年都要为此对养殖户作补偿。

1.2 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主要与疫苗的免疫机理有关, 如弱毒苗、减毒苗等。减毒活疫苗为了产生免疫, 必须不断繁殖疫苗病毒 (或细菌) 。减毒活疫苗引起的副反应包括发热或皮疹等症状, 是自然疾病的一种轻微形式。减毒活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致死率不高, 通常发生在免疫接种2~3d后。

1.3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与疫苗的成分没有关系, 是疫苗注射过程中畜禽挣扎和挤压造成的, 但应激反应会使畜禽的采食和生长受到比较明显影响, 这也是一般养殖户不愿做多次疫苗注射的原因之一。

1.4 继发感染

有的养殖企业在做完疫苗后, 原来健康的猪群或鸡群出现较大死亡现象, 于是怀疑疫苗质量问题。而经过技术人员解剖分析, 发现在疫苗注射前, 猪群或鸡群已经处于某种疫病的潜伏期。这种情况下注射疫苗, 使机体免疫力在短时间内突然下降, 导致疫病的暴发。

2 不良反应对畜禽的危害

不良反应对畜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有时是单一的, 有时是综合的。如:繁殖能力下降, 表现为公牛精原细胞受损, 母牛繁殖力下降等;食欲下降, 生长发育受阻;能量消耗增加, 饲料报酬降低;免疫力下降, 抵抗力降低, 发病率增高;产生过敏反应, 甚至造成死亡。

3 不良反应预防办法

(1) 防疫人员在免疫工作前1d就要对免疫畜禽进行健康监测, 发现有发热、食欲不振、粪便异常的情况应及时调整免疫方案。

(2) 防疫人员在启封疫苗前, 须仔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检查疫苗的生产日期、批号和疫苗的外观, 如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注射。

(3) 可以先注射一小批次的疫苗, 对已做疫苗的动物观察1d, 如无不良反应发生, 便可大批量使用。

(4) 牲畜做疫苗注射可采取脱敏注射法, 即先用小剂量疫苗, 没有不良反应后, 注射足量疫苗。

(5) 防疫人员在做疫苗时须备好脱敏药物, 比较常用的是肾上腺素。

(6) 注射疫苗后防疫人员要和畜主或业主详细记录免疫档案, 并相互保持联系, 以便发生不良反应时紧急处置。

(7) 防疫人员每隔一段时间, 须将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给疫苗供应厂家, 以作为厂家技术分析的参考。

4 不良反应应急药物调整方法

为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 可通过饲料、饮水或其他途径给予药物调整。这些药物一般分为3类:应急预防药、促适应药、对症治疗药或应急缓解药。 (1) 应急预防药:能减弱应急因子对机体的作用。通常有安定止痛剂、安定剂和镇静剂。 (2) 促适应药:能提高机体的防疫能力, 并缓减调节刺激因子的作用, 促进机体对其适应。此类药物有参与糖代谢的物质 (柠檬酸、琥珀酸等) 、缓解酸中毒和维持酸碱平衡的物质。维生素制剂 (VC和VE效果最好) 也可列为促适应药。 (3) 应急缓解剂:有杆菌肽锌。通常在转群、运输、接种时使用氯丙嗪、延胡索酸、烟酸地巴唑、VC;在捕捉、采血时使用氯丙嗪、维生素制剂;遭受热、密度应急时使用杆菌肽锌盐、VC和VE;遭受环境应急时使用VC和VE;遭受断啄、噪音和惊慌时使用氯丙嗪、利血平;笼养、平养、网上平养时使用VB和VK。

5 小结

疫苗不良反应及监测 篇5

一、机构

1、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相关科室专家: 联系电话: 联系人:

2、各科室不良反应监测员:各科大组长及护士长

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任务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任务是对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行业务技术指导,收集、整理、分类、保管与评价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资料,反馈不良反应信息,并在药品安全性方面负责向药品监测管理部门咨询。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工作职责

1、向本院医护人员宣传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解释有关问题。

2、密切关注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动向,并督促医护人员认真填写不良反应报告表,特别注意新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论轻、重度,只要认为可疑都应及时报告。

3、负责指导和督促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员的工作。

4、不定期对本院严重或疑难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因果关系评价,因果关系评价会聘请相关科室专家参加。

四、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员工作职责

1、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病历的收集工作。

2、督促主管医生护士正确填写不良反应报告表,报告表中各项应无漏项,合格后送交药剂科临床药学室。

3、应本着“可疑就报”的原则,及时向临床药学室通报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每年每个科室向临床药学室报告本科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10份,若有漏报,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给予处罚。

五、药物不良反应专家组工作职责

1、负责评价本院收集的不良反应病例。

2、对药物不良反应工作进行业务、技术指导。

六、临床药学组工作职责

1、负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

2、负责收集、整理、分类、保管、评价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3、负责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交流与反馈工作。

4、不定期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及院ADR监测小组通报全院ADR发生情况及报告表收集情况,对ADR发生频度高的药品、对导致严重或致死性ADR的药品,应尽量寻找原因,并提出减少或避免发生ADR的应对措施,必要时与厂家联系。

七、有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部分内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3月4日发布)

1、第三章是有关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规定

(1)第十三条、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每季度集中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其中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报告,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2)第十五条、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3)第十六条、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满5年的,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2、第五章是关于处罚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一)无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

(二)未按要求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

(三)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匿而不报的;

(四)未按要求修订药品说明书的;

(五)隐瞒药品不良反应资料。

医疗卫生机构有以上行为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交同级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3、第六章附则第二十九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三)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四)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下的反应:引起死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五)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疫苗不良反应及监测 篇6

1 对象与不良反应

1.1 对象

在所辖佳木斯向阳区‘群英社区’、‘永泰社区’2个社区2005—03~2008—04出生所有儿童共计208人。其中已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是101人, 未接种水痘疫苗但已出过水痘的是22人, 未接种水痘疫苗也未出过水痘的儿童是85人。满13月龄接种水痘疫苗的是31人, 满14月龄接种水痘疫苗的是22人, 满15月龄接种水痘疫苗的是17人, 满16月龄接种水痘疫苗的是10人, 满17月龄接种水痘疫苗的是5人, 满18月龄接种水痘疫苗的是4人, 满19月龄接种水痘疫苗的是1人, 满20月龄接种水痘疫苗的是3人, 满21月龄接种水痘疫苗的是1人, 满22~36月龄接种水痘疫苗的是7人。

1.2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及随访反馈信息表明:健康儿童中接种水痘疫苗的不良反应限于接种后几个小时。轻微发热是很常见的副反应, 注射部位有局部红肿与疼痛现象占27%, 在4周内有轻度水痘样疾病伴出疹者小于5%, 通常年龄越小越少发生这种副反应 (见表1) 。

2 护理方法

2.1 接种前的护理

对家长或者监护人问: (1) 孩子是否注射过人免疫球蛋白, 如注射过至少应间隔1个月后。 (2) 注射水痘的年龄为1周岁以上的儿童。此年龄段的孩子说不出哪里不适, 我们应提醒家长近期孩子是否有抠嘴、抓耳等反常行为, 如有应到相关科室做检查。 (3) 1周内不服用抗生素及退热药物, 或有青霉素类过敏史, 吃鸡蛋后脸及身体有红疹等。 (4) 饭后半小时方可接种水痘疫苗, 因为孩子大声哭泣时, 胃内容物易呕出误入气管, 引起坠积性肺炎, 更有甚者引起窒息死亡。 (5) 孩子是否有慢性病对有以上症状之一的不可接种水痘疫苗。

对有恐惧心理的儿童, 护理人员应用亲切和蔼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讲明道理, 争取儿童愉快地配合, 切忌使用强迫和恐吓的方法使孩子顺从。对配合、表现勇敢的患儿给以表扬和鼓励, 使其消除恐惧心理, 保持愉快的情绪[1]。

2.2 接种时的护理

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 家长取坐位, 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 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的双腿, 右手握住儿童左手, 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一般认为3岁以下儿童属幼儿期, 其生理心理发育程度尚不完善, 对疼痛刺激十分敏感, 对劝说安慰的合作率不高, 相对转移注意力、示范指导的效果十分明显, 因此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环境采取不同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2]。

2.3 接种后的护理

接种水痘疫苗后儿童应留在观察室30min, 2h后打电话进行随访, 嘱接种后3d不能给孩子洗澡,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家庭访视。低热、轻微红肿等一般反应为一过性反应, 不需要特殊处理, 疑似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和就诊。对正在等待接种的家长发放传单, 宣传画册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使家长能对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疫苗知识有全面的认识, 如黑龙江省从2008年7月1日起对适龄儿童免费接种6种一类疫苗, 2009年又新增加8种免费疫苗。目前我国儿童预防接种常用的疫苗可分为2类:第一类为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 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 如卡介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水痘疫苗是属于自愿接种的自费疫苗。接种水痘疫苗可减少感染水痘的机会和减轻发病程度方面有显著效果。研究表明, 接种水痘疫苗后抗水痘免疫力至少可持续10年以上。水痘传染性很强, 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儿童在上幼儿园和上学期间,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所处的集体中有发病者, 应在接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3d内接种水痘疫苗, 接种后保护率至少为90%[3]。

3 讨论

对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适龄儿童均按社区建“计划免疫接种卡”, 定时对其进行查漏补种使国家一类疫苗接种率为100%。随访期间家长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满意度为98%, 健康教育满意度为100%。通过医、护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及接种儿童家长密切配合和沟通, 密切观察接种反应变化, 给予护理干预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合理措施, 加强护理及康复指导, 接种疫苗的孩子无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儿童,水痘疫苗,不良反应,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梅.临床心理护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91-192

[2]孙素敏.不同年龄牙病患儿就医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对策研究[J].天津护理, 2008, 8 (6) :297-298

疫苗不良反应及监测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接种点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健康儿童1 258人次, 年龄8个月至7岁;基础免疫539人次, 加强免疫719人次;均无发热不适, 无禁忌证。

1.2 疫苗及接种剂量

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由成都生物制品厂生产, 批号分别为200802A018-2 (有效期2009-08-01) 、200802A028 (有效期2010-09-01) , 疫苗均在效期内使用, 由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逐级分发。接种剂量为每人次 (单人份) 0.5 mL。

1.3 接种方法

接种年龄、接种部位、方法及疫苗的冷链均严格按照疫苗操作规程要求和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告知监护人乙脑减毒活疫苗的适用对象、作用、用法、适应证及禁忌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价格及保险单等注意事项, 由监护人自主选择。

1.4 观察内容及方法

接种前了解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有无高热惊厥史、有无过敏史等。接种后嘱家长多注意观察, 如出现不适及时和医护人员联系, 随时以家访或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观察, 并详细登记接种不良反应监测调查表, 及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观察内容包括局部反应 (红、肿、热、痛等症状) 、全身反应 (发热、寒战、头痛、疲倦、皮疹、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 、变态反应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荨麻疹等) 。

1.5 护理

一旦发生接种不良反应, 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①心理护理:告知家长一般不良反应相关知识, 及时反馈情况, 多询问、多安慰以消除家长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 精心护理;②局部反应采取局部热敷;③全身反应采取对症处理, 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多饮水、必要时注射退热剂, 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 及时随诊;④变态反应进行相应的抗休克 (迅速使用肾上腺素、吸氧等) 、抗紫癜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联合应用等) 处理。

2 结果

本组疫苗接种儿童发生不良反应28例, 以发热 (低热、中等热) 为主19例;其次为烦躁、哭闹5例;注射部位红肿、硬结3例;皮肤红疹1例。未见潜在有生命威胁的不良反应, 除局部硬结外, 其他接种反应均为一过性, 72 h后全部消失。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差异、接种人员操作技术等有密切关系。

3 讨论

3.1 严格查对

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 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检查疫苗的标签、名称、批号、有效期及生产单位, 检查安瓿有无裂痕, 药物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 如出现上述现象不能使用。疫苗应在2 ℃~8 ℃避光的环境内存放, 每天记录冰箱内的温度及其运转情况2次, 温度的高低都可影响疫苗的效价。存放时应按有效期的先后进行排列。同批号疫苗应遵循“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3.2 接种部位的选择

接种部位的不同及注射时的深浅度都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2]。因此, 接种前必须选择好注射部位, 一般在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皮下注射, 用75%乙醇棉签消毒皮肤待干, 以45°进针, 进针的深浅度不得少于针头的2/3。注射完用干棉签按压片刻即可。多次注射, 要注意注射部位左、右臂交替深部肌肉注射, 以免局部出现硬结而影响吸收效果。

3.3 接种后的卫生宣教

注射完后应要告诉家长或监护人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受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 min。如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及时处理和报告。嘱其回家后注意休息, 多喝水, 特别是加强免疫的儿童, 让家长或监护人接种的当天不要让儿童参加激烈的活动或游戏, 避免大量出汗刺激局部皮肤, 尽量减少儿童触摸抓挠接种部位, 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对于发热等其他疾病的儿童暂缓接种。接种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可注射第2针。

综上所述, 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对预防接种人员职业素质、专业技术水平、沟通能力等的综合检验, 是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检验标准。因此, 应严格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认真做好安全接种及不良反应护理观察工作和健康教育工作, 从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为全人群免疫接种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476-494.

流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1日-6月31日在本中心门诊进行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种 (简称:流脑疫苗) 接种的儿童共317人次, 年龄6个月~3岁, 接种对象为体温在37℃以下、生命体征平稳且无禁忌证的健康幼儿与儿童。

1.2 方法

1.2.1 做好健康教育, 减少医疗纠纷

按照疫苗操作规程和免疫程序对儿童接种年龄、接种部位、接种方法及流脑疫苗的冷链等均按要求进行严格实施。告诉家属儿童预防接种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外, 由于个体差异等因素, 还可能出现疫苗反应和程度不同的副反应, 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时的护理要点及本中心设置疫苗接种反应求助热线电话。消除其顾虑, 取得家长的配合、理解和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预防接种工作。

1.2.2 接种疫苗

采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冻干疫苗, 5人份/瓶, 每瓶用2.5 m L专配稀释液复溶, 置2~8℃环境中冷藏, 1 h内用完。批号分别为20101264-1、20111108-120111223-2, 疫苗全部在失效期前使用, 由省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逐级向下分发。注射接种剂量为0.5 m L/人次 (单人份) , 接种后在接种门诊观察室留观30 min。

1.2.3 观察内容

实施接种前, 详细告知受种者或者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 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5,6,7]。接种后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治疗与护理观察;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在接种对象离开接种门诊后, 需继续进行严密观察, 如出现发热或其他不良反应则就应及时联系和咨询接种点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应详细的给出处理意见, 并随时以家访或电话等方式进行跟踪观察, 提供指导和处理措施, 实施正确的护理;并详细登记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调查一览表, 建档统计并进行医学分析。

不良反应观察内容有: (1) 局部不良反应:红、肿、热、痛、瘙痒等症状。 (2) 全身不良反应:发热、寒战、疲倦、头痛、皮疹、恶心呕吐、咳嗽、腹泻、晕厥、其它全身不适等症状。 (3) 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等。

1.2.4 护理实施

对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 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1.2.4.1注意沟通, 提高家长的疾病预防知识, 消除家长和儿童的紧张情绪, 相互配合, 使接种顺利进行, 预防和减少接种后的心因性反应, 做到精心护理;详细告知家长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疫苗反应与不良反应相关知识, 及时向接种点反馈情况, 医务人员随时以家访或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密切观察、提供正确的处理建议, 并及时详细登记接种不良反应监测调查表等, 随访时间为注射后1~2 d一次, 3~5 d再次随访, 并与第1次随访记录对比, 观察是否有变化[8,9], 以便科学对照分析, 进行医学总结。

1.2.4.2一般要避免空腹接受接种, 受种者如果空腹接受注射, 容易发生晕针, 一旦发现小儿晕针, 应立即使其平卧, 保持环境安静, 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后可以缓解, 必要时按小儿用药剂量给予地塞米松或肾上腺素肌肉注射即可康复, 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接种后注意保暖, 避免感冒。

1.2.4.3局部不良反应:严密观察, 一般不需处理, 必要时采取局部热敷, 一般采取热敷2~3次, 每次15 min左右, 但要避免烫伤;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 不用手挠, 避免感染。

1.2.4.4全身不良反应:采取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 低热一般不需处理, 1~2 d会自行消退, 发热但体温不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 可能是疫苗反应, 鼓励儿童多饮水, 以稀释血中疫苗浓度, 促进机体代谢;合理安排儿童饮食, 禁食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大蒜以及变质过期食品等;体温超过38.5℃可注射或口服退热药物, 一般2 d内体温可恢复正常, 否则及时到公立医院就诊治疗, 并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时随诊;出现腹泻时予以口服思密达后可治愈。

1.2.4.5变态反应出现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时给予相应的抗过敏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联合应用等) 治疗, 或及时到医院就诊;若出现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时立刻抗休克救治 (迅速使用肾上腺素、吸氧、输液等) , 同时呼“120”急救电话转送综合性公立医院治疗与观察。

1.3 注意事项

(1) 为熟睡的小儿接种时, 先捏住小儿鼻子屏气约5 s, 等小儿醒过来再接种, 以免小儿受到惊吓。 (2) 为小儿消毒了接种部位皮肤后, 接种护士的视线不能离开已消毒区域, 否则在此时家长最容易不经意会污染受种部位的皮肤, 造成感染。 (3) 疫苗稀释复溶后应马上注射接种, 接种时疫苗严禁接触消毒剂。 (4) 冻结了的疫苗、疫苗瓶有破损、标签看不清楚或有效期已过的疫苗、疫苗复溶后出现不溶解或浑浊等异常, 均应废弃, 严禁使用。 (5) 已知对流脑疫苗、人血白蛋白、明胶、蔗糖以及抗生素过敏不得接种该疫苗。 (6) 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应具备熟练和正确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的急救技能。 (7) 接种该疫苗前3个月以内不能注射免疫球蛋白者, 否则造成该疫苗和其他活疫苗的无效接种。 (8) 尽量避开在流脑流行时节接种流脑疫苗, 但应急接种除外。

2 结果

在接种的317人次中, 3~6月份接种第一针次为156人, 接种第二针次为161人, 共出现不良反应34人, 占10.73% (34/317) , 其中出现局部反应11人 (3.47%) , 出现全身反应21人 (6.63%) , 出现荨麻疹2人 (0.63%) ;第一针次者出现局部反应6人, 全身反应12人, 变态反应1人;第二针次者出现局部反应5人, 全身反应9人, 变态反应1人。所有接种对象中均未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进行了及时治疗和严密的护理观察, 均得到有效的控制, 确保了接种安全。

3 讨论

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工作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是以预防疾病发生和流行为目的医疗干预行为[10], 通过接种疫苗, 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 建立防疫传染病的免疫屏障, 是控制消灭疫苗针对性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疫苗作为一种抗原进入人体后, 对人体均具有抗原性, 机体可产生一系列反应, 绝大多数对象能在接种后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 以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但此种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超过了就属于异常反应。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 或在实施规范接种后, 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相关各方面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4,6]。本组所有流脑疫苗接种对象317人次中, 出现不良反应共34例次, 占10.73% (34/317) , 其中局部反应发生率为3.47%, 全身反应发生率为6.63%, 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63%;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接种对象的个体差异、接种时间与工作环境、疫苗的性质和疫苗的管理以及接种医务人员是否按规范操作程序、注射剂量是否标准、无菌操作观念、皮下注射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流脑疫苗预防接种可能发生不良反应, 但其大多数为一过性损害, 经及时的救治、适当的治疗与护理后可恢复或痊愈。因此, 密切监测接种流脑疫苗的接种不良反应, 及时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有效安全接种和生命健康的重要措施。

疫苗不良反应及监测 篇9

治疗用药是一把双刃剑, 除了发挥其防病治病的效果之外, 使用不当也可能产生毒副作用。而医疗机构又是药品的主要输出口地, 因此做好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 (ADR) 监测至关重要。通过对10家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总结对ADR监测的实施情况, 总结现在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对10家医疗机构 (5家三级医院, 5家二级医院) 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等现状进行分类分析。

2结果

2.1 机构设置情况

对10家医院的药物不良反应机构设置情况进行调查, 三级医院中有4家设立ADR科室, 有一家设置兼职ADR科室。二级医院中有2家设立兼职科室, 3家未设置科室。见表1。

2.2 ADR监测人员配备情况

5家三级医院中有3家医院配备ADR专职监测人员, 2家配备ADR兼职监测人员。5家二级医院中有2家配备ADR兼职监测人员, 3家未配备ADR人员。见表2。

2.3 ADR办公室设置情况

5家三级医院中有3家设置专门的ADR办公场所, 2家无专门ADR办公场所。5家二级医院中均为设置ADR专门办公场所。见表3。

3讨论

3.1 ADR监测上报比例偏低的原因

造成医疗机构对药物ADR监测上报比例仍然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 (1) 医疗机构或卫生专业人员认为报告ADR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存在上报意识薄弱和积极性不高等问题[1]。 (2) 卫生专业人员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表的比例和数量低[2]。朱晓虹等[3]对其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发现, 98.5%的人员认为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ADR, 但只有66.07%的人员知道我国已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3) 一般认为ADR与医疗纠纷有关, 医务工作者未意识到ADR上报是自己的责任义务[4]。 (4) 临床医师和护士又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医疗纠纷, 一般不愿主动上报甚至隐瞒药物不良反应, 导致报告质量不高, 甚至出现漏报的情况, 使得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和评价失去有效性、科学性和真实性。

3.2 建议

针对现在医疗机构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施现状, 笔者有以下建议: (1) 医院领导小组要充分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施。比如成立了以业务院长为组长、由医务科长及主治医师职称以上成员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5], 这样能很快调动全院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也能使各个科室在发现了疑似药物不良反应后第一时间上报, 避免瞒报漏报等事件发生。 (2) 落实责任追究制和相应的考核、评审及激励措施, 建立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引导、提高卫生专业人员的报告积极性[6]。 (3) 药剂科要充分重视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和宣传。根据本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 可施行指标化管理 。最好能抽调1名药剂科人员至少每周1次到病房, 掌握第一手资料, 同时也可督促监测工作长久坚持下去。深入临床的同时可协助医护人员观察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分析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素[7,8]。 (4) 责任到人, 以点带面, 逐步建立医院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有的医院通过在每个临床业务科室聘任固定监测员这一有效措施, 使得该项工作责任到人且形成监测网。监测员的职责主要是了解全科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监督本科室的工作人员注意发现药品不良反应, 并及时填写报告表[9]。 (5) 开展创优鼓励工作[10]。定期对ADR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解决ADR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奖励先进科室和个人, 进行经验交流, 对工作开展不力或弄虚作假的科室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 并予以经济处罚。

综上所述, 医疗机构应充分重视ADR监测工作的开展, 密切联系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出一套保证ADR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措施并严格遵守执行, 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ADR所产生的更大更多的危害, 避免广大患者因为药物本身而造成的药源性危害, 更全面更具体的发挥医疗机构救死扶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帮华.我国医疗机构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现状与建议[J].医药导报2011, 30 (3) :407-409.

[2]周冰, 张俊, 裴振峨, 等.北京药物警戒站开展药物警戒工作KAP调查分析[J].首都医药, 2009, 15 (8) :11-12.

[3]朱晓虹, 王霞.我院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认知度调查[J].首都医药, 2007, 10 (3) :44.

[4]俞斐, 张义风, 燕兰英药师和护师联合摆药、送药中的业务互补[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4, 12 (5) :74-75.

[5]员雨涝.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具体做法及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 (13) :796-797.

[6]田丽娟, 李宝双, 黄泰康.加强药物警戒, 促进合理用药[J].中国药房, 2006, 17 (7) :485.

[7]张敬毅.浅谈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 2004, 13 (2) :61-62.

[8]李瑞孝, 黄静.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J].安徽医药, 2003, 7 (4) :308.

[9]韦明华.浅谈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J].护理研究, 2006, 20 (2) :535-536.

疫苗不良反应及监测 篇10

1 正常的疫苗反应

疫苗在接种时, 尤其是在接种一些毒性较强的疫苗 (如Ⅳ系、传染性支气管炎苗、法氏囊中毒苗、传染性喉气管炎苗) 后, 往往会出现甩鼻、喷嚏等呼吸道症状, 这是正常的疫苗应激反应, 说明疫苗在体内发挥作用, 若没有病原体继发感染, 一般在出现应激反应2~3天后, 症状会自行消失。但因疫苗 (一般是指活性苗) 本身是病毒, 也有一定的毒性和刺激性, 这样接种后, 在引起疫苗应激性呼吸道反应的同时还降低了机体及呼吸道的抵抗力, 结果使细菌支原体容易趁虚而入, 造成感染, 引起传染性呼吸道病。而此时正是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时候, 若此时呼吸道病不能及时控制, 就会降低此次的防疫效果, 甚至会继发一连串的疾病, 出现难以控制的后果。

2 异常的疫苗反应

大多数疫苗的异常反应都是由不正确、不合理、不科学的免疫方法、免疫程序及疫苗选择导致的。如疫苗选择不当, 该用弱毒苗却用了中毒苗;免疫时间不当, 如在10日龄之内用法氏囊中毒苗、育雏期或产蛋期用新城疫Ⅰ系等;接种方法不当, 如首免新城疫应滴鼻点眼而不要饮水等;不同疫苗之间的免疫间隔时间不合理, 造成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 如新城疫弱毒苗和法氏囊苗之间至少要间隔5d以上。此外, 免疫抑制性疾病或免疫抑制因素存在也是目前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如法氏囊病、球虫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及饲料中缺乏VE或饲料霉变等。

3 免疫异常反应的表现形式

(1) 家禽在接种疫苗后, 很快发生相应的疾病死亡:一般是将疫苗接种在相应疾病的潜伏期上所致。

(2) 家禽在接种疫苗后, 2~3天后发生其他疾病, 一般有两种原因:第一、因防疫引起的应激, 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环境常在菌 (如大肠杆菌、支原体等) 趁虚而入引发疾病;第二、选用的疫苗为劣质活疫苗, 内含有其他病原体。

(3) 接种疫苗后一周左右发生相应疾病:一般是由于禽舍或环境中存在该病原体, 而防疫后有一段时间的免疫空白期, 此时机体无保护力, 病原体趁虚而入且在体内繁殖速度快于抗体产生的速度, 引发疾病。

(4) 接种后, 在疫苗保护期内发生相应疾病 (多为非典型) 或检测抗体滴度不高:表明疫苗接种没达到效果, 常有以下原因:a、母源抗体中和;b、新城疫首免饮水;c、漏免或免疫不均;d、免疫同时用了影响防疫的药物 (如抗病毒药、消毒药或对免疫系统有干扰性的药物) ;e、两种不同疫苗间的干扰;f、发病过程的防疫;g、动物有免疫抑制病;h、疫苗质量不过关;i、环境存在超强毒株或变异株等等。

(5) 接种后虽然不发生相应的疾病, 但常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 其他疾病易感性增强:多是因疫苗毒力过强, 且过早使用, 使机体免疫器官受损, 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如10日龄之内用法氏囊中毒苗、育雏期用新城疫Ⅰ系等。

(6) 疫苗对机体直接的物理、化学的刺激, 引发局部炎症或影响生长和生产:如注射油苗, 肌注常可导致局部组织炎症变性、瘫痪等, 而颈部皮下注射若位置过前, 打入后脑部皮下, 可引起眼周围肿胀;产蛋高峰期接种禽流感油苗可引起产蛋短期下降。

4 防治措施

(1) 选用优质、恰当的疫苗, 采用科学合理的免疫方法及免疫程序。

(2) 使用免疫增效剂, 在免疫过程中添加如:黄芪多糖、VA、左旋咪唑、胸腺肽等免疫增效剂。

上一篇:高三后期班级管理下一篇:票务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