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模块

2024-06-05

B/S模块(共7篇)

B/S模块 篇1

0 引言

煤矿的事故信息主要包括事故的发生地点、人员伤亡情况、事故经济损失以及造成事故的原因等。事故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现场采集,再经专门管理人员录入到数据库中,这些数据还包含了煤矿的基本生产信息以及人员基本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库的建立为煤矿生产部门与安全管理部门提供了沟通的桥梁,煤矿的安全部门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明确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并提出及时有效的措施。

1 B/S模式及预测模型选择

1.1 B/S模式概述

系统选用B/S模式开发煤矿事故信息管理系统模块,相对于C/S结构而言,三层结构的B/S体系结构是把原来在客户机一侧的应用程序模块与现实功能分开,将它放到Web服务器上单独组成一层,而客户机上只需安装单一的浏览器,这样客户机的压力大大减轻了,克服了C/S两层结构负荷不均的弊端,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1]。

1.2 预测模型选择

目前安全事故预测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有灰色预测法、回归分析法、德尔菲法、趋势外推法、最小方差预测法、马尔柯夫预测法、模型法、指数平滑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灰色预测法和马尔可夫预测法,本系统应用灰色预测法编写函数实现事故的预测[2,3]。

2 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2.1 灰色预测法原理

采用灰色残差预测模型进行建模和预测。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为:

(1)用残差数据建立残差模型;

(2)用残差模型修正GM(1,1)模型,生成残差模型。

基本模型GM(1,1)模型原理:

设有原始序列x(0)(t)=[x(0)(1),x(0)(2),x(0)(3),…,x(0)(n)]对x(0)(t)进行一次累加得到序列x(1)(t),建立GM(1,1),其微分方程为

dx(1)(t)dt+ax(1)(t)=u (1)

式中,a,u为待定参数,a为发展灰数,u为内生控制灰数,可根据最小二乘法来确定,其参数向量a=[a,u]Τ=(BtB)-1BΤγΝ

B=[-(x(1)(1)+x(1)(2))/2,1-(x(1)(2)+x(1)(3))/2,1-(x(1)(n-1)+x(1)(n))/2,1]

γn=[x(0)(2),x(0)(3),…,x(0)(n)]T (2)

由此可得到预测模型为:

x(0)(k+1)=(x(0)(1)-u/a)e-ak+u/a (3)

同理建立残差模型,然后用残差模型修正基本模型,最终达到事故预测的目的。

2.2 灰色预测模型建立及可靠性检验

2.2.1 预测模型建立

本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建立了事故基本信息表,该表主要记录了每年事故的发生情况,包括事故的发生地点、经济损失、事故的伤亡人数等基本的事故信息。现以我国煤矿近十年来每年的总死亡人数为预测基础数据,下面根据表1数据进行预测的计算。

表1数据为基础预测数据,得到初始一维数组X(0)(10)={5798,5670,6995,6702,6027,5491,6072,3786,3210,2700},构造累加后生成新的一维数组X(1)(10)={5798,11468,18463,25165,31192,36683,42755,46541,49751,52451}。构造矩阵B和数据向量Yn,得出结果如下:

Yn=[5670,6995,6702,6027,5491,6072,3786,3210,2700]T

依据得出, 根据累加值X(1)(i)微分拟合模型建立GM(1,1)模型Y(1)(i)=(X(0)(1)-ba)*e-a*(i-1)+ba(其中i={1,2,3,4,5,6,7,8,9,10}),最后经过累减计算得到2001-2010年的预测结果为6937,6466,6038,5628,5249,4883,4579,4259,3972,3703。

2.2.2 预测方法可靠性检验

灰色预测模型的精度是指预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选定模型之后必须经过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合理,只有经过检验的模型才能用来预测。灰色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一般有三种方法:关联度检验法、后验差检验法和相对误差大小检验法,对于模型的精度检验往往采用三种方法结合检验[4]。

(1)关联度检验

关联度检验属于几何检验,通过考察模型值曲线与实际值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定预测模型的精度。几何形状越接近,变化趋势也就越接近,关联度就越大。

以实际数据X(0)(i)为参考序列,则Y(0)(i)与X(0)(i)的关联系数为[4]:

ξk=min1kn|X(0)(k)-Y(0)(k)|+0.5max1kn|X(0)(k)-Y(0)(k)||X(0)(k)-Y(0)(k)|+0.5max1kn|X(0)(k)-Y(0)(k)|(4)

从关联系数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预测值序列与实际值序列在各点的关联系数值,结果多且信息分散,不便于比较,因此可以将关联系数集中在一个值上体现出来,也就是灰关联度。计算式及结果如下:

ξ=1nk=1nξk=0.66>0.6 (5)

根据预测模型的使用标准可知,当灰关联度的值大于0.6时模型可用于预测,固本文实例应用灰色预测法进行预测可以得到较准确的预测值。

(2)后验差检验

后验差检验属于统计概念,它是按照残差的概率分布来进行检验的[5]。设实际数据序列X(0)及残差序列ε(i)的方差分别为S12S22,则S12=1n(X(0)(i)-X¯(0)(i))2,其中,X¯(0)(i)=1ni=1nX(0)(i),将本文实例数据代入后得X¯(0)(i)=0.5245×104,S12=197.7468×104。S22=1n(e(i)-e¯)2,其中e¯=1ni=1ne(i),将实例数据代入后得e¯=-135.8,S22=554032.96.计算的后验差比值为:C=S2/S1≈0.5.计算小误差概率为Ρ=Ρ{|e(i)-e¯|<0.6745S1}

指标CP是后验差检验方法的两个重要指标,其中C值越小越好,C小说明S1大而S2小,即原始数据离散程度大但残差离散程度小,也就说明尽管原始数据很离散,但是模型所得的计算值与实际值之差并不太离散。指标P值越大越好,P越大表明残差与残差平均值之差小于给定的0.6745 S1的点较多,即预测值分布比较均匀。本实例中的P值为0.8。根据模型精确度等级判定标准可知本模型可用。

(3)相对误差大小检验法

相对误差检验法的计算方法如下[6]:

计算残差,取得残差序列,本文实例中残差序列为ε(i)=(e(1),e(2),…,e(i),e(10))(其中i=1,2,…,10)。经计算得残差序列为ε(i)=(0,-0.1267×104,0.0529×104,0.0664×104,0.0399×104,0.0242×104,0.1189×104,-0.0793×104,-0.1049×104,-0.1272×104)计算相对误差,得原点误差为:η(i)=ε(i)%=ε(i)X(0)(i)×100%,模型GM(1,1)的平均相对误差为η¯=1ni=1n|η(i)|(其中i=1,2,…,10),代入数据计算得η¯=17.13%,而称Ρ0=(1-η¯)×100%为模型的模型精度,一般要求P0>80%,本文实例P0≈83%。

3 煤矿事故预测模块功能的实现

3.1 功能模块设计

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分为事故信息按条件查询、事故信息统计功能、事故信息的添加和删除、事故信息预测及趋势图显示这四个主要模块。系统功能如图1所示。

事故信息的查询模块提供了不同时间段的事故信息查询,这为工作人员找出不同时期生产环境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例如查询输入时间段为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并选择查询事故性质为顶板事故,如果查询结果显示这一年间顶板事故发生占这一年中事故发生起数比例较大,则说明煤矿的顶板存在安全隐患,据此应当加强对顶板事故的防治。

事故信息统计模块主要实现按伤亡人数、事故类型、百万吨煤死亡率等进行统计,分别统计出年总伤亡人数及总伤亡人数,同一种事故类型的年及统计年限内的总伤亡人数,统计年限内的煤矿百万吨煤死亡率等[7,8]。

3.2 数据库建立

该模块数据库建立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平台,依据功能模块的设计需要建立事故基本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信息表、煤矿伤亡事故情况表、伤亡人员信息表、事故统计表等。数据库各表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如表2所示。

3.3 数据库接口及模块功能实现

3.3.1 数据库接口技术

数据库建成后开始在visual studio 2010软件开发平台搭建系统,选择新建一个Web应用程序后,默认自动创建一个Web.config文件,此文件包括默认的配置设置,系统的其他程序文件都继承它的配置设置[9]。定义数据库连接接口主要程序为:<connectionStrings> <add name="默认连接"connectionString="Data Source=XXX;DataBase=changcun; UID=sa; PWD=sa1;"providerName="System.Data.SqlClient" /> </connectionStrings>.程序定义了Data Source是所连接数据库服务器名称,DataSource定义了数据库名, UID和PWD分别是用户名和密码。

3.3.2 登陆界面的功能及结果演示

该模块根据煤矿事故信息管理的要求设定了用户身份验证界面,给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使用权限,这样保证了事故信息后台数据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10]。系统会根据登陆界面输入的用户类型规定用户的权限,进入系统后可以选择事故信息管理功能模块应用该模块的功能,登陆界面和功能选择界面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3.3.3 事故预测模块功能的实现

本系统应用灰色预测法,即建立GM(1,1)模型利用原始数据预测出未来一年或者是未来几年的事故伤亡情况。具体的预测步骤如图4所示:预测模块依据查询出的事故数据结果来预测未来的事故信息。例如预测2012年的事故死亡人数,可将前十年的事故死亡人数作为预测基础数据,即通过条件查询功能先查询出2002年到2011年间每年的事故死亡人数,然后将基础数据带入到后台编写好的预测函数程序中,最后将计算结果显示在网页上。

趋势图显示模块分为事故死亡人数预测结果折线图、按引发事故的原因统计的事故死亡人数柱状图等。以折线图为例,先选定事故查询的起始年份和终止年份,点击查询按钮后显示出事故预测基础数据,然后点击预测按钮即可触发后台的程序,将预测基础数据代入到预先编写好的预测函数中得出预测结果。最后点击事故死亡人数趋势图即可显示出选中时间段内事故死亡人数的折线图并显示出预测年份的死亡人数。

模块的工作流程是:用户以浏览网页的形式登陆主界面,即应急救援管理信息系统界面,登陆后选择事故信息管理模块。用户可以利用页面操作按钮对页面进行各种操作(如按条件查询、录入、统计、预测、删除等)和事故趋势图显示[11]。模块的功能界面如图5所示。

4 结论

(1)本系统以SQL server 2008软件建立的数据库为数据基础,系统网页可以通过点击按钮调出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依据网页浏览者身份的判断,限定浏览者对数据的处理权限(添加、删除,修改)。

(2)该系统软件使用方便、功能齐全、完善,加强了煤矿的事故信息管理能力。

(3)系统将查询得到的数据与图形的动态显示在同一页面实现,将数据更直观的显示给工作人员。

(4)系统实现了在线预测功能,即将查询出的数据通过后台的预测函数预测出未来一年或是几年的事故信息情况,预测结果会显示在事故预测趋势图上。

(5)采用关联度检验、后验差检验及相对误差大小检验的方法检验模块预测功能是否可以用于预测煤矿事故相关数据,检验结果表明模块的预测功能预测煤矿事故相关数据准确性较高。

摘要:为了使煤矿管理者能直观便捷的掌握事故的相关信息,事先掌握煤矿安全状态的优良,利用B/S模式和灰色预测理论,针对煤矿事故统计数据,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并分析验证灰色预测模型应用于煤矿事故预测的可靠性。最后,以c语言为基础编程语言,利用Visual Studio2010和SQL server 2008软件设计和开发了煤矿事故预测模块,实现了煤矿事故在线管理与预测功能的可视化。

关键词:煤矿,事故信息,灰色预测法,数据库,B/S

参考文献

[1]邓奇根,曹庆贵,王燕.B/S模式的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开发[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33(1):27-28,39DENG Qi-gen,CAO Qing-gui,WANG Yan.B/S mode forthe development of coal mine safety information system[J].The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Mining,2006,33(1):27-28,39

[2]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包磊,秦小麟.数据库时空选择性查询的灰色预测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10,38(12):61-64BAO Lei,QIN Xiao-lin.A grey estimator for spatiotempo-ral database selective queries[J].Huazhong Univ.ofSci.&Tech.(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0,38(12):61-64

[4]张军.灰色预测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3

[5]胡金杭.灰色系统理论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8):94-95HU Jin-hang.The applica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inmathematical modeling[J].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ulting Herald,2007,(8):94-95

[6]王丰效.基于相对误差极小化的灰色组合预测模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3):15-17WANG Feng-xiao.Grey combination forecast modelsbased on relative error minimize[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6,18(3):15-17

[7]陈娟,赵耀江.近十年来我国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启示[J].工程管理,2012,(3):137-139CHEN Juan,ZHAO Yao-jiang.Chinese coal mine acci-dent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recent tenyears[J].Project Management,2012,(3):137-139

[8]程亮平.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J].工业环保与安全,2007,33(3):56-57CHENG Liang-ping.Development analysis on informationmanagement system of casualty accident statistics[J].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7,33(3):56-57

[9]李春林.Web数据集成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2,(9):30-31LI Chun-lin.Web data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rend[J].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2012,(9):30-31

[10]文广超,邓寅生,余永强.煤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28(3):50-52WEN Guang-chao,DENG Yin-sheng,YU Yong-qiang.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for coal mine[J].M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8,28(3):50-52

[11]马新娜,邸书灵,等.基于B/S的煤矿信息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的设计和实现[J].工矿自动化,2006,(4):69-70MA Xin-na,DI Shu-ling.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al mine power managemen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B/S[J].Industrial and Mining Au-tomation,2006,(4):69-70

B/S模块 篇2

关键词:奶产业,管理,用户,权限

1 系统概述

包头市奶产业风险基金会是包头市扶贫办公室下设的一个管理部门, 主要负责管理和维护包头市奶产业及相关企业的正常发展和基层奶农的利益保障。成立至今, 基金会的各种相关信息、保单等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 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无形中也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此, 设计开发了包头市奶产业风险基金信息管理系统, 以实现对基金会的信息自动化管理功能, 缩减人力资源, 提高管理人员的办事效率, 同时节约管理成本, 使基金会的日常管理步入科学的管理轨道。

2 系统技术支持

本系统以ASP.NET作为前台设计, 以SQL Server 2005为后台数据库进行设计开发, 采用浏览器 (Browser) /服务器 (Server) 即B/S的系统架构。针对基金会现有的用户信息、奶牛信息、奶站信息、加工企业信息、服务机构信息以及基金信息等六大类信息的实际管理的需要, 设计了相应的奶牛信息管理、奶站信息管理、加工企业信息管理、服务机构信息管理、奶产业基金信息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模块, 并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前台管理模块、数据库设计和后台管理模块三个部分的设计开发任务。

3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过程

(1) 用户管理模块是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用户登录流程如图1所示:

(2) 管理员和普通操作员可实现的功能不同, 管理员工作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用户模块功能设计。本系统主要用户为管理员, 管理员登陆系统后, 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 添加各种用户类型, 并且为各类用户赋予和工作相关的权限。

设计思路:为了保障信息和数据的安全, 系统为管理员用户设置新建角色、权限分配、添加用户信息等功能, 针对工作人员身份的不同, 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可以为不同的角色设置不同的权限, 每个模块中的操作功能, 都可以分别赋予不同的角色。例如普通用户, 可以设置浏览各种信息的权利, 没有权限查看和修改相关信息;操作员用户, 具有查看、修改、增加和删除奶站、奶牛、服务机构和加工企业的信息, 以及具有对上述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具有对个人信息的查看和修改功能等。

功能介绍:

管理员:具有对所有模块的所有操作功能以及创建角色、为各种角色授权、添加用户信息、修改信息等;

普通用户:浏览奶牛、奶站、服务机构、加工企业和个人信息;

其他角色:根据具体工作性质和需求不同, 由管理员创建的不同角色同时并赋予不同的权限。

4 用户登录的实现

本系统分为三类用户, 即:管理员、操作员和普通用户。管理员用来管理系统的所有数据, 包括查看、修改、增加、删除、查询和统计;操作员是用来管理基金会基础信息的, 包括查看、修改、增加、删除、查询和统计, 对用户信息, 只能查看和修改个人的信息;普通用户只能浏览基金会的相关信息。

5 管理员授权的实现

(1) 管理员首先要进行角色添加, 进入角色添加界面, 输入角色名称和角色代码, 名称用来在建立用户的时候供管理员进行选择, 角色代码是为了将来对授权的用户进行调用。该界面调用数据库中的userrole表, 实现对角色进行建立。

(2) 软件中还设计了管理员对用户的授权功能。

以上设计是管理系统中用户管理模块的整体设计和实现的过程。

6 结束语

信息管理软件开发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中是较为常见的过程, 对于此类软件的整体开发应用在计算机领域非常普遍, 软件应用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需要补充地方, 软件测试中也会遇到需要改进的地方, 多多尝试各种软件的开发, 是作为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 今后会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宏.供电企业职工安全培训考试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1.

[2]刘亚东.企业物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J].信息技术, 2008 (5) .

B/S模块 篇3

随着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Client/Server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简称C/S模式) 逐渐流行起来, 用来管理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早期的C/S模式是两层结构, 第一层结构在客户机的系统上结合了业务逻辑和形式逻辑, 前端的可执行代码由菜单、按钮、SQL语句、GUI窗体流和数据验证等元素组成;第二层结构通过计算机网络结合数据库 (如Oracle、Sybase、Informix等数据库系统) 服务器, 后端的数据内容包括数据表、触发器、安全策略、引用一致性定义等元素。它将多个网络应用的用户交互界面处理程序与数据库的访问及处理分离, 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进行对话, 先由客户端先将请求发送给服务器, 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进行相应的, 再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给客户端。C/S模式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C/S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C/S结构合理地将任务分配到Client (客户) 端和Server (服务器) 端, 充分地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 减少了整个软件系统的通讯开销。

(2) C/S结构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在客户端的电脑上有一套完成的应用程序, 可以在子程序中自由切换, 在线帮助和出错提示也有强大的功能。

(3) C/S结构采用点对点的结构, 采用局域网中安全性较好的协议 (如:Net BEUI协议等) , 即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约束, 又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4) C/S结构到目前为止已经非常成熟, 有大量的开发工具支持。

(5) C/S结构要求各种应用必须通过前羰的应用程序完成, 系统安全可靠。

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 应用程序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C/S模式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 这些缺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但客户端与服务器建立的连接后, 这个连接就会保持, 直到客户端主动放弃时连接才被销毁, 这样就会造成可建立的服务数目有限, 进而使用户数目受到限制。

(2) 客户端即要完成用户数据的交互及表示, 又要处理应用程序与数据的交互, 用户的界面必须要与应用逻辑在统一平台上, 这样就会造成软件系统的可伸缩性差, 对数据的管理不够灵活, 软件系统的维护和升级费用高。

(3) 客户端上的程序的代码重用机会少, 客户端需要处理数据, 如果这些逻辑需求发生变化, 则每上客户端上的程序都要进行相应的修改。

(4) 客户端上的应用程序庞大, 软件需要特定的开发平台决定, 造成了客户端软件系统跨平台不理想。

C/S结构一般建立在局域网中, 再通过特定的服务器提供与英特网的连接和数据交换服务, 面向固定的用户群, 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高度机密的软件系统采用C/S结构比较合适。

2 B/S体系结构

随着IT产业的迅速发展, C/S体系结构暴露出了许多不足, 客户端程序过于庞大、客户需求千变万化等问题尤为突出。在止其间, Internet技术不断发展, 基于Web (HTTP、HTML) 的发布和检索技术, 导致了软件体系结构从C/S结构向灵活的多层分布式结构演化, 这种新型的多层分布式结构就是B/S (Browser/Server, 即浏览器/服务器) 结构。

B/S结构由Browser (浏览器) 和Server (服务器, 主要是Web服务器) 组成。客户机与服务器通常都不在同一个局域网中, 数据库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往往在高速局域网, 应用程序和数据都放在服务器上, 浏览器通过下载服务器上的程序得到动态扩展。B/S结构是三层体系结构, 用户首先通过浏览器 (如IE、Firefox等) 向网络上的服务器 (如Web服务器) 发出请求, 服务器如果接收到了浏览器的请求, 就会对这些请求进行处理 (如数据的加工、结果的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的生成等工作都由Web服务器完成) , 再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传送到浏览器上。B/S结构的运行模式, 简化了客户机的工作, 客户机上只需要配置少量的相关软件, 更多的工作负担是由服务器来承受, 这样就减轻了客户机的压力, 更适合千变万化的客户需求。B/S结构图2所示:

B/S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B/S结构容易实现跨平台工作, 各种平台上的用户均可通过浏览器访问及获取所需的信息。

(2) 在B/S结构中, 用户只需在客户机安装浏览器就可以有交互界面, 系统的升级和维护工作大部分都在服务器上进行, 在客户端上极少需要甚至不需要进行改动, 这样大大降低了开发及维护成本。

(3) 浏览器在下Web服务器交互时采用的协议主要是HTTP协议, 该协议是无连接协议, 浏览器只在有请求时才与Web服务器连接, 当浏览器获取到所需结果后马上会结束连接, 这样服务器可以同时为几千、几万甚至更大数量的并发请求服务。

(4) 当应用服务器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量, 可以通过增加应用服务器的数目, 由多台应用服务器同时为终端客户服务, 实现负载均衡, 消除数据的瓶颈。

(5) 因为B/S结构中, 服务器接受用户请求后会将结果一次返回, B/S三层结构消耗的时间大大小于C/S二层结构消耗的时间。

B/S体系结构经过多年的应用, 也暴露出许多不足的地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B/S体系结构中虽然可以用Java、Active X等技术开发应用脚本, 但如果是开发复杂的应用程序, 这些技术相对没有C/S的一系列开发工具成熟。

(2) 客户端的浏览器大多是为了进行Web浏览而设计开发的, 当B/S体系结构应用于非Web系统时, 许多功能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3) 数据库的客户端实际上是Web服务器成为对数据库的唯一的客户, 所有对数据库的连接及信息传递都是通过Web服务器来实现, 这样Web服务器就要同时处理客户的请求以及数据库的连接, 当访问量大时, Web服务器端负载过重。

(4) 对于管理者来说, 采用浏览器方式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非常不方便与不安全的。

(5) 由于源代码开放性, 使得商业规则很容易暴露, 而商业规则对应用程序来说则是非常重要的。

3 C/S与B/S混合的体系结构

通过前面的分析, 可知C/S体系结构并非一无是处, B/S体系结构也并不是十全十美, 如果将这两种体系结构结合起来, 就能使它们的优劣互补, 形成C/S与B/S混合的软件体系结构。在这种体系结构中, 一些能够满足大多数客户请求的信息采用B/S结构, 这些信息用Web服务器进行处理, 如数据库管理维护这些交互性强、安全性要求高、数据查询灵活、数据处理量大, 管理员之类的少数人使用的功能应用采用C/S结构。C/S与B/S混合的软件体系结构图3所示。

以学生管理系统为例, 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分为系统后台管理模块、学籍信息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信息发布模块、查询模块等子系统组成。系统的硬件平台主要有:客户机、Web服务器及校园网等资源;系统的软件平台主要有:

(1) C/S结构模块部分:选用C#开发的客户端及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工具。

(2) B/S结构模块部分:选用IE浏览器的客户机、选用IIS及ASP.Net开发的Web服务器及选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工具。工作时, 客户机的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 Web服务器将请求交给IIS服务器, IIS接受请求并调用ASP程序, ASP程序通过ADO接口与SQL Server数据库连接并进行数据库操作, 数据库将处理后的数据返回给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通过ASP程序处理后再将操作结果以HTML文本的形式发送给客户机的浏览器。对系统进行管理时, 客户机通过C/S结构中的ODBC接口向SQL服务器发送SQL语句请求, SQL数据库服务器根据SQL语句生成所需的数据结果集, 并将这些结果信息传递给客户机相关的C#程序, 并生成管理者所需的结果界面。

在C/S与B/S混合的软件体系结构中, 信息发布采用了B/S结构, 这样保证了客户机软件简单通用, 客户机上的软件可以统一采用WWW浏览器, 由于WWW浏览器有固定的标准, 因此其可以在所有的平台上完成相应的工作;数据库管理采用了C/S结构, 这部分只涉及到数据更新与系统维护等特定的工作, 可在专用的客户机上安装相关的客户端软件, 并且在客户机上可以构造非常复杂的应用程序, 这样只需要维护少量的客户端, 解决了完全采用C/S结构带来的客户端维护及更新工作量大等缺点, 从安全角度讲, 达到封装源代码, 保护数据的目的。。这样便充分发挥了C/S与B/S体系结构的优势, 进而弥补了二者不足, 即充分考虑用户的方便与利益, 又保证了系统管理者查询、维护与更新操作的简单灵活。

如果原有的系统采用的是C/S体系结构, 我们也可以非常容易地升级到这种C/S与B/S混合的软件体系结构, 只需要开发用于发布的WWW客户机界面, 保留原有C/S结构的某些子系统用于管理与维护。

4 结束语

C/S与B/S混合的软件体系结构, 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式各自的优点, 保证了系统的可实现性和安全性, 简化了客户端, 即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又使系统便于维护。在软件开发中, 只要找到C/S结构与B/S结构的契合点, 就能使软件系统在具备优良的性能。

摘要:无论是C/S模式的体系结构还是B/S的体系结构, 都无法满足当前越来越复杂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我们不妨将C/S与B/S这两种结构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使开发出来的软件具备优良的性能。

关键词:C/S,B/S,C/S结合B/S

参考文献

[1]王丽平.基于C/S与B/S混合体系结构的教务管理系统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王伟伟.软件体系结构模式探析[J].科技传播, 2011.

[3]黄沛.基于B/S体系结构以及Active X技术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J].技术与市场, 2008.

[4]李云云.浅析B/S和C/S体系结构[J].科学之友, 2011.

浅谈信息系统中的C/S和B/S 篇4

C/S (Client/Server) 是大家熟知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这种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由多人协作问题演化而来, 它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完成, 如图1所示。

随着加强服务器审计能力的需求和中间件技术的兴起与成熟, 在客户机与数据库服务器间增设一层应用服务器负责事务逻辑, 进而出现了三层结构的C/S, 如图2所示。

二、B/S

B/S (Browser/Server) 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它是伴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由C/S演变而来。相对于C/S而言它把原来客户机一侧的应用程序模块和显示功能分开, 将应用功能模块放到Web服务器上单独组成一层构成三层结构, 这样做大大减轻了客户机的负担, 客户机只需安装单一的浏览器, 如图3所示。

三、C/S和B/S的对比

3.1 硬件环境。

C/S一般建立在专用的网络上, 小范围里的网络环境, 局域网之间再通过专门的服务器提供连接和数据交换服务;B/S对客户端的硬件配置没有特殊的要求, 它是建立在广域网之上的, 不需要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 只要有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可以。

3.2 客户端软件。

不论是两层, 还是三层C/S, 都需要浏览器和专门的客户端软件;B/S只需要浏览器。

3.3 部署的代价。

C/S的部署代价是与信息点的多少成正比的, 随着新的客户端的加入, 成本则伴随而上;与C/S相比, B/S则体现了一次性到位。

3.4 系统功能的复杂程度。

C/S是根据用户需求来确定系统功能复杂程度的应用, 由于C/S对于客户端不论从硬件还是从操作人员的要求都比较高,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不在客户端构建极其复杂的功能;而B/S结构下, 用户只需要桌面化操作, 这就降低了对用户的要求, 所以在服务器上可以构建大型复杂的系统应用。

3.5 可扩展性。

由于C/S的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是根据当时实际需要而定制的, 当有新的功能需求时, 需要对服务器和多个客户端同时进行调整, 整体表现易出错, 繁琐, 扩展性差;因为B/S的所有应用程序基本上都架构在服务器上, 当有所更新或调整时, 只须对服务器进行操作, 而不用考虑客户端, 表现出很好的扩展性。

3.6 对数据的操作。

C/S是由客户端直接对服务器进行操作, 而B/S则需经过Web服务器对数据进行间接操作。

3.7 安全问题。

C/S采用配对的点对点的结构模式, 并采用适用于局域网、安全性比较好的网络协议 (例如NT的Net BEUI协议) , 同时面向的用户基本固定, 可以做到了双重安全保证, 适用于高度机密的信息系统;B/S采用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这种开放的结构模式, 并采用TCP/IP这一类运用于Internet的开放性协议, 其安全性只能靠数据服务器上管理密码的数据库来保证, 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适合发布公开信息。

另一方面, 在C/S系统中由于客户机直接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连接, 用户可以很轻易的改变服务器上的数据, 无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B/S系统在客户机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增加了一层Web服务器, 使两者不再直接相连, 通过对中间层的用户编程可实现更加健全、灵活地安全机制。客户机无法直接对数据库操纵, 有效地防止用户的非法入侵。

3.8 信息共享。

C/S系统使用专用的客户端软件, 其数据格式为专用格式文件;B/S系统使用HTML, HTML是数据格式的一个开放标准, 目前大多数流行的软件均支持HTML, 同时MIME技术使得Browser可访问多种格式文件。

3.9 网络支持。

C/S系统是基于局域网 (Intranet) 的, 而B/S系统无论是PSTN、DDN、帧中继、X.25、ISDN, 还是新出现的CATV、ADSL, B/S结构均能透明的使用。

3.10 程序架构。

C/S更加注重流程, 可以对权限进行多层次校验, 对系统运行速度可以较少考虑;B/S由于对安全和访问速度的多重考虑, 程序架构体现比较复杂, 需要不断优化。

3.11 处理问题。

由于C/S建立在专用网上, 它可以处理的问题和用户是固定的, 并且与操作系统相关, 要求使用相同的系统;B/S是建立在广域网上, 面向不同的用户群, 分散地域, 与操作系统无关。

3.12 软件重复利用。

C/S程序可以整体性考虑, 构件的重用性远不及B/S;B/S对多重结构要求的构件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 能够较好地重用这些构件。

3.13 用户接口。

C/S多是建立在Window平台上, 表现方法有限, 对程序员普遍要求较高;B/S建立在浏览器上, 有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表现方式与用户交流, 并且大部分难度减低, 开发成本低。

3.14 信息流。

C/S程序一般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机械式处理, 交互性相对较低;B/S信息流向可变化, B-B (企业对企业) 、B-C (企业对个人) 和B-G (企业对政府) 等信息流向的变化更像交易中心。

四、小结

通过上面详细的对比, 可以看出客观情况下, 构架C/S结构的信息系统从物资、人力和耗时上都要高于B/S;从使用的角度来看, C/S结构的信息系统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且其操作界面死板、处理问题格式化和信息流向单一等等这些不足恰恰反映了B/S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不能因为C/S所反映出来的缺陷, 就对其进行否定, C/S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拥有很多成熟稳定的技术, 这一点是拥有先进思想理念的B/S所没有的, C/S加B/S的混合模式取长补短, 也是时下流行的结构。是选择C/S还是B/S, 再或者C/S与B/S的混合模式, 就需要了解各种模式的优缺点, 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做出合理的需求分析。H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量企事业单位都在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 C/S和B/S因为不同的优势应用在不同的场合, 本文对信息系统中的C/S和B/S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C/S,B/S

参考文献

[1]武苍林.Browser/Server与Client/Server结构的分析与比较[J].电脑技术信息, 1999 (8) .

[2] (美) 麦凯布.网络分析、体系结构与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陈承欢.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开发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B/S模块 篇5

1 需求分析

为了实现装备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应具备的功能主要是:

管理基本信息。对装备采购、接收、列装、退役到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属性及技术性能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在装备使用、维护、调遣的过程中提供借鉴作用;根据现有的有关装备管理制度, 在装备封存、启用、退役、报废等业务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管理有关违规。根据装备现行有关政策和规定,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装备使用的申请、审批及使用过程中的违规情况和各级处理意见进行管理。

管理备品备件。通过合理编码, 对备品备件入库、出库、移库、退库和盘点等仓储业务进行管理;对备品备件的基础信息、供应商信息及库存信息的集成化进行管理;通过对出入库情况及盘点差异信息定期自动生成备品备件分类帐;通过对装备与备品备件属性的关联, 实现库存质量报警、安全库存报警、合理库存分析等功能;

管理维护和维修。对装备维修、维护保养过程中的技术性能变化、维修耗材、维修经验进行管理, 通过管理装备维修和维护信息, 为装备维修与维护提供技术参考。

管理保障信息。管理列装分队建制、值班人员、使用人员、维修人员、维修机具的相关信息, 实现装备维修保障资源的科学管理与人力的优化配置。

管理有关制度和标准。管理有关装备管理的政策、制度及标准等, 查询功能更加灵活。[1]

2 系统开发思路

2.1 系统设计方法的选择

面向对象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是目前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应用的比较多的方法。面向对象原型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初步了解关于系统的功能需求, 按照顾客需求建造原型软件, 并充分吸取顾客对原型的评价意见。用户如果不满意则修改原型, 直到用户满意为止。原型如存在根本性错误, 则推翻原有方案重新构造。这种方法具有开发周期短及简单易学等特点。生命周期法也是比较常用的, 它采用一种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思想, 它的设计基本思路是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其优点是软件功能较好, 但缺点是开发周期长。[2]

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与大型管理信息系统相比, 该系统模块功能比较复杂但是规模不大, 所以很难一次设计到位, 故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分析。

2.2 系统分析方法

在业务流程的办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流, 所以系统分析的范围包括业务执行、组织结构、信息的流动与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对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来说不论采用何种开发方法, 为了保证系统设计的科学、有效, 所以业务流程分析是最重要的,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合理化的业务流程模型, 也就是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 一般可以大大减小系统设计的压力, 使系统开发更加顺利。我们按照这种想法, 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当前业务的具体情况, 围绕装备管理实际现状, 构建了科学的业务流程模型。

3 系统的实现

在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 由基本信息管理模块、违规情况管理模块、备品备件管理模块、维修与维护管理模块、保障信息管理模块及政策、制度和标准管理模块组成, 根据该模型可以设计后台数据库和前台软件。

3.1 总体架构的选择

当前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基层列装分队、装备管理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等, 几个层次的信息需要集成与共享, 而三者之间的距离较远, B/S模式与传统的C/S模式相比, 它在网络数据安全方面的实现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另外, B/S模式更偏重于信息发布方面的应用, 对于在线流程事务处理应用存在困难, 所以在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中若单纯使用B/S模式很难将这些应用统一集成起来。

我们将C/S与B/S两种架构的特点在系统开发中结合在一起, 即采用一种综合架构。其中, 因为C/S架构其前台模块处理业务型数据的能力强, 所以其架构主要在业务系统运用, 我们利用它的这一特点, 主要是列装分队的管理者来实现装备管理业务工作的信息化。B/S网站系统的开发是在业务系统基础上来进行的, 对于面向普通用户的访问, 用于发布信息有:业务信息、新闻、通知以及业务知识等, 这些都是基于权限控制的。

3.2 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中C/S模块设计

本系统采用的前台开发工具为Delphi。Delphi建立在Object Pascal语言基础上, 面向对象的编程风格良好, 可在程序中嵌入汇编语言代码, 也可以编写自定义组件, 还具备全面支持Win2000/2003/NT的OLE自动化、Active X、多线程等功能。

其数据库应用程序在单机与客户机/服务器之间移植非常方便;Delphi编程环境中的优化编译器和全套的编程工具性能也是非常出色的, 可支持开发、测试、调试以及应用程序的发布。

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C/S结构主要面向基层列装分队, C/S模块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共分四层。最上层为应用层, 其组成为:基本信息管理、备品备件管理、维修与维护管理、违规情况管理、保障信息管理等;第二层是系统集成开发平台, 其组成为:后台开发平台 (SQL Server) 和前台开发平台 (Delphi) ;第三层是操作系统, 其组成为:网络操作系统和基本操作系统;最底层为硬件层, 其组成为:服务器和PC机等网络硬件。其中, 应用层的功能以通讯协议TCP/IP为纽带, 以数据库和网络为支撑, 在常用的软件平台上实现。

3.3 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中B/S模块设计

B/S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消息发布、查询和简单表单提交, 通过客户机上的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来实现。用户在内部的局域网上, 利用登录帐号访问。

采用JSP (Java Server Pages) 技术实现B/S模块。开发人员设计和格式化页面使用的是HTML或XML标识, 解释JSP标识和脚本程序使用的是JSP引擎, 并将生成结果发送回客户机浏览器, 采用HTML (或XML) 格式, 这种方式有助于保护源代码和Web浏览器 (基于HTML) 的可用性。Web服务器选用JBOSS。

JBOSS按照J2EE规范设计, 是一种面向Java的FJB服务器, 它整合了Tomcat WEB服务器, 其源代码完全开放。[3]

装备管理信息系统B/S结构的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4], 它是一种四层体系结构 (基于Web) 。最上层是客户层, 中间层是Web层和应用层, 最底层是数据层。客户层:由浏览器处理用户的输入和输出, 出于后台数据的安全考虑, 用户进行数据交换时不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 是通过中间应用层进行的。Web层和应用层:Web层通过Web服务器负责动静态网页的发布;应用层负责对I/O数据按照业务逻辑进行处理, 并且实现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访问, 它是系统功能应用的主体。数据层:管理所有应用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源, 数据库包含所有业务数据和已经发布的新闻、通知、装备情况及保养知识等信息。

4 结束语

C/S和B/S综合架构吸取了C/S处理业务流程功能强、安全性好的特点和B/S维护实现方便、远程数据查询方便的特点, 两者统筹兼顾, 在目前情况下是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案。该系统可有效提高装备管理工作效率, 增强装备管理信息的透明度, 优化库存资源配置, 该系统可实现装备管理的智能化、网络化与科学化, 大幅提高装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雨博, 金宁.信息系统在装甲装备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B/S架构考试系统的开发 篇6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该课程知识点多, 知识面广, 要求学生要通过等级考试, 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 教师的工作就特别繁重。学校在考试系统开发这方面还是空白, 如果能有一个完善考试系统软件那么繁重的考试和阅卷工作就变得简单快捷, 同时系统的可扩展性, 对其他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也起到促进作用。

1 需求分析

1.1 性能需求

实用性:系统的开发必须考虑到系统的实用性, 必须满足师生的需求, 在考试时方便快捷, 后期维护和管理简单易行。

可靠性:用户要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得到信息的回应, 当用户访问Internet上的信息时, 要在最短的时间将相关的信息提供给用户。在用户比较多的情况下, 系统不能出现延时现象。

可扩展性:当用户需求增加时, 当系统的功能需要不断完善时, 系统要能随着这些变化不断改进或扩充。

安全性:要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 保护系统中数据不被窃取, 保证系统的结构不被人恶意攻击和破坏, 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可管理性:系统的管理必须是方便可靠的。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首先系统基础机构要完整, 系统的服务要正常;其次, 要有适当的工具和管理人员, 保证系统的管理和监控远程也能完成。

2.2 系统总体目标

本系统的开发紧密集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程的特点,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高效、快捷的考试环境, 系统具体目标如下。

权限设计:根据普通用户和管理员两个不同的身份, 实现不同的功能, 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考试管理:管理员可以对考试时间, 考试难度, 考试题型等进行设置。

成绩生成:学生交卷后, 系统要能对客观题进行评分。考生不能修改成绩, 只能查询成绩。

分数查询: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分数, 并分析考试的情况, 也可以查询某个班级的整体成绩, 并以列表的形式显示。

题库管理:管理员可以对题库及题型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

2.3 数据库需求

根据系统的总体目标, 对该系统的数据库, 列出主要的一些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试卷名称表:主要包括试卷的名称、试卷的总分、试卷的答题时间、试卷内各类题型的分配。

试题信息表:包括试题ID、专业、试题题型、试题内容、分值、答案、试题难度等。

用户信息表:对于管理员, 有用户ID、用户名、密码、权限等;普通用户包括用户ID、用户名、密码、权限、当前状态等。

试卷系统信息表:试卷表, 包括试卷的名称、试题分值、题量、答题时间等;试题表, 包括试题ID、专业、试题类型、难易程度、试题分值、答案等;成绩记录表, 主要包括用户、成绩、当前状态等。

3 开发工具及运行环境

本系统采用B/S结构模式, 该结构由浏览器和服务器组成, 数据库、程序等集中在服务器, 对应用程序的执行和数据库的访问都在服务器上完成, 简化了客户端;客户端除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外不需要其他软件。

服务器端程序的实现技术很多, 本系统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编程技术----JSP作为主要的实现手段 (同时配合Java Servlet、Java Bean、HTML、Struts等) , 数据库选择SQL Server2000。

本系统的开发环境是Windows XP, 浏览器是IE 6.0, Web服务器是Apache Tomcat 5.0, 还包括JDK1.6, 网页编辑器是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 IDE平台是My Eclipse5.5。

4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流程设计

启动考试系统后, 进入首页, 学生通过验证后登陆就可以进行考试、练习等操作。教师通过验证后可以进行题库管理, 科目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等操作, 如图1。

4.2 系统功能设计

整个考试系统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系统管理、题库管理、考试管理和试卷分析四大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考场设置、用户管理和系统安全子模块, 本系统设置考生、教师和管理员三个不同的角色, 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限。考生通过考试系统参加考试、练习;管理员可以对系统和数据库进行管理配置;教师主要对学生、题库、考试结果等进行管理。

考试管理模块:包括试卷生成、试卷分发、在线考试、试卷提交和回复考试子系统。管理员可以在学生考试时锁定学生用户, 限制其登录。学生通过身份验证后, 可以开始考试, 考卷根据任课老师指定要求生成。考试进行时, 超过规定时间强行交卷, 答案自动保存。考试结束后, 可以查看自己的考试结果。考试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 需要重新登录时, 由监考老师恢复考生的状态。

题库管理模块:包括题库创建、题库维护、题库检索和题库安全子模块。根据本学科理论考试的特点, 只设置单选题和判断题, 由教师和管理员对题库进行增加、删除或修改。

评分模块:包括阅卷、评卷、成绩统计和用户查询等子模块。实现自动改卷、统计成绩和学生查询成绩的功能。

5 结语

本系统是专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设计的, 功能简单但是很实用, 后期可以进一步完善主观题的评分和阅卷问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可以将该系统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 逐步实现考试工作的自动化管理, 有效实现教考分离,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考试的公证性和客观性。

摘要:在线考试可以说是现阶段教育培训机构研究开发的热点, 它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一个应用, 客户端配置简单, 使考试不受地域限制。本人也尝试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在线考试系统, 将教师从繁重的出卷、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在线考试系统,B/S模式,系统开发

参考文献

[1]冯长江.在线考试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江孝宜.Jsp数据库开发实例精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B/S模块 篇7

1 系统结构

本系统是基于网络的电压监测管理系统,系统集数据的采集、通信和管理于一体,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电压监测仪负责对电网电压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保存在其大容量存储器内,并上传于指定的C/S服务器;C/S服务器负责将各电压监测仪的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分析统计、故障报警、报表生成等处理,并且根据需求将数据上传于WEB服务器;在某些情况下,WEB服务器可兼做C/S服务器使用。WEB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NET Framework 3.5和Oracle 9i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可以通过IE依据权限直接进行电压监测信息浏览,包括系统设置、资料维护、通信指令调度、查看各种实时信息和历史统计数据、报表生成打印等。

程序设计语言为C#,系统中信息的流程为:

①电压监测仪采集实时电压信息量,作为原始数据存于本地,同时上传C/S服务器。

②C/S服务器处理数据,并根据需求将数据上传于Web服务器。

③Web服务器将电压监测信息以网络形式对外发布,通过网络可以实现上下级之间的上传和下达。

④上下级用户之间可以就实时电压、电网运行情况等进行网上交流和对话。

⑤电压监测数据分别保存到电压监测仪、C/S服务器和Web数据库。

2 电压监测仪(数据采集)

电压监测仪是系统的监测装置,用于监测电网的实时电压采集,并统计出每天的电压合格运行时间、超上限时间、超下限时间、停电时间、停电次数、最高电压及出现时间、最低电压及出现时间、24小时整点电压等,并且根据需求将相关数据进行上传C/S服务器。数据采集层采用.net技术框架、C#语言开发,与传统的其他框架相比,在速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3 电压信息管理

3.1 权限管理

3.1.1 系统权限管理的需求

在任何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都要涉及到对人员操作的管理,因此用户权限管理方法的设计与实现非常重要。[3]在电力系统管理体制中分有省级、市级、县级和站所级,分别设定为1级、2级、3级和4级。各级单位人员只能查看本单位及本单位下属单位的电压监测信息。本系统的角色为三类:普通级、企业级和管理员;普通级用户只有一般的新闻浏览、文件下载和短消息等基本功能;企业级用户享有一些基本功能,还能浏览电压监测信息和打印报表和电压曲线;各级单位都设有管理员,对本单位人员进行管理;上级管理员可以设置其所属下级单位管理员。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更适合实际,对系统用户、操作权限进行动态管理。

3.1.2 系统用户权限管理设计

(1)建立单位表(单位编号、单位名称、单位级别),所有单位编号取10位长度,前2位为省级、3-4位为市级、5-6位为县级、7-10位为站所,级别高的单位编号不足2位,其前加0,如:设02为江西省电力公司(省级),01为南昌市供电公司(市级),则南昌市供电公司单位编号为:0201000000。主要用于记录用户、监测点的所属单位和确定单位的上下级关系,这样方便管理。

(2)以单位编号、用户工号为主键,单位编号为外键建立用户表(单位编号、用户工号、用户姓名、用户密码、用户级别,有效位),用户密码要经过加密后存表,设置“有效位”更体现人性化,对于一些停职人员,只需将“有效位”设置为“无效”,而不用删除该用户,以保留其完整信息;用于记录用户详细信息和用户登录。

(3)以单位编号、监测点编号为主键,单位编号为外键建立监测点表(单位编号、监测点编号、监测点名称),主要记录用户对应的用户密码(用户密码要经过加密后存于用户表中)。

(4)以单位编号、用户工号和操作编号为主键,建立系统日志表(单位名称、用户名称、操作名称、客户机标识、操作时间)和系统日志备份表,记录每一个用户登录的时间,提供系统使用日志,方便系统管理员查询管理范围内各项操作中的系统故障和违规操作,并且定期将日志转储到系统备份日志表中。系统备份表将历年来所有的用户操作日志保存起来,方便以后查询。

3.1.3 系统初始化过程

(1)用户登录需选择单位(含单位编号)、输入用户工号和密码,三者相匹配且为有效用户才能登录成功。

(2)用户登录成功将记录其单位编号和用户级别;单位编号和单位级别规定用户查阅范围,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监测信息;用户级别规定用户的操作范围,比如:普通级用户是不能查阅报表和管理用户的。

3.2 主要功能模块与实现

3.2.1 OA功能

为增强整个电压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在系统中加入部分OA功能,其中包括:新闻栏目、最新通知、文件下载、站内短消息。其中文件下载主要用于一些公文、报表或者软件的下载;站内短消息大大方便了广大用户在线信息交流和讨论问题;另外,系统具有对用户是否在线的检测功能。

3.2.2 图形显示

曲线更为直观地反映了电压的变化。系统配有24小时整点电压曲线、月电压曲线、月电压合格率柱状图。通过单位、监测点和时间的选择,很容易得到上述各种图形,其中整点电压曲线可以实时动态更新。绘制图形采用.net自带的绘图方法,手动画图,经测试比众多现成图形控件响应更快而且控制更为灵活。

3.2.3 报表生成、网络打印

电压监测信息报表是整个系统最重要的内容,报表包含有电压数据原始值和各种统计数据,各类报表总数近30种,其中主要有:整点电压报表、月电压汇总表、季电压汇总表、年电压汇总表、电压明细表、停电报表、农网电压无功报表等等。报表网络打印是B/S架构的一个优势体现,用户可以在站所或者在省局只要有电脑和网络都可以方便地进行报表打印,而C/S架构下往往只有几台电脑能打印。报表网络打印和导出技术实现一直是个难题,本系统采用了微软公司最新推出的报表系统RDLC,支持网络打印,其打印效果良好;RDLC系统和MS Office办公系统软件都出自微软公司,它们之间的兼容性良好,报表导出到Excel的效果很好。

4 结束语

结合电压监测管理系统的结构特点,将C/S与B/S引入系统中,充分发挥了两种结构的优点,满足了现代电力系统的电压监测管理对数据信息安全性和实时性的要求。

摘要:介绍了一套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和浏览器/W eb服务器(B/S)模式的电压监测管理系统,阐述整个系统的结构、权限管理和主要功能模块,其满足了当前对数据信息实时性、共享安全性的要求。

关键词:客户机/服务器,浏览器/Web服务器,电压监测,权限管理

参考文献

[1]曾明如.基于网络的电压质量监测管理系统[J].信息技术,2004,28(8):24-25.

[2]余斌,葛亮,房萍.变电站Web发布系统的实现[J].电网技术,2004,28(24):39-43.

【B/S模块】推荐阅读:

发电模块10-16

模块生产10-20

网络模块10-21

教学模块01-18

直流模块05-15

通用模块05-19

读写模块05-20

三模块05-21

数学模块05-25

通知模块06-09

上一篇:《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论文下一篇:综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