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操设计(通用12篇)
团体操设计 篇1
前言
团体操的队形是依据体操的需要, 将表演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巧妙而且有规律地安排在表演场上, 所组成的各种队形和几何图形。团体操的队形变化是根据表演内容的需要, 并根据场上的表演人数、基本队形的行数与列数、按照一定的顺序, 采用科学巧妙的方法, 不断地进行重新组合, 以形成各种美妙的队形与图案, 用来表现其主题与风格特点。队形表演是团体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团体操的表演中, 不论规模大小, 都是由各种队形和图形所变换而成的, 它们是反映主题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而各种动作造型、图案都是在队形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队形就是团体操的基本框架, 而团体操则是队列图形的艺术升华。团体操中队形的设计水平, 直接关系到表演的效果, 团体操队形创编、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排练效率、表演效果等其他一系列工作。队形在设计中如何省时、省力并对排练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是今后团体操创编人员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常用团体操队形设计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总结出常用的团体操队形的设计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假设绘制分析法, 一种是实验绘制分析法。
假设绘制分析法是先在统一规格要求的座标纸上绘制团体操队形图, 然后结合队形变化合理性、规律性、艺术性进行反复分析、推敲、验证, 最终确定并绘制出团体操队形的大小和每一名表演者的最终位置的一种团体操队形的设计方法。
实验绘制分析法是先将所有或部分表演人员组织到现场上, 采用固定人数手拉手自动变形成团体操来实际组成团体操队形, 结合实际表演场地大小, 通过反复调整, 确定并测量出最佳团体操队形大小, 再按比例绘制到统一规格的坐标纸上, 然后结合队形变化合理性、规律性、艺术性进行分析, 确定并绘制出每一名表演者的具体变化路线和位置的一种团体操队形的设计方法。
二、常用团体操队形设计程序
假设绘制分析法的具体程序是:第一步, 绘制假设团体操队形图。即在统一规格要求的座标纸上根据人数或队形假设出团体操队形大小, 并绘制出团体操队形图。第二步, 检验假设员形队形图。通过在假设团体操队形图上确定人的位置和路线, 同时分析每一名表演者是否有具体合适的位置和最终的团体操队形与表演场地的比例是否能达到艺术效果等。第三步, 确定团体操队形图。通过对第二步出现的人数剩余或不足以及表演动作所需的间距等情况进行反复检验、修改, 并按第二步的方法重新假设分析, 直到合理分析出每一名表演者的具体位置, 按照场地比例确定出团体操队形图的大小和位置。第四步, 准确绘制。结合团体操队形变化的合理性、规律性、艺术性等方面的要求, 按照就近原则或分段方法确定团体操队形中每名表演者的最佳具体位置和具有艺术效果的变化路线。具体设计程序 (见下页图1) 。
实验绘制分析法的具体程序是:第一步, 围成团体操队形的实验。先将所有或部分的表演人员组织到场地实际围成团体操队形;第二步, 确定团体操队形大小。即结合表演动作所需要的间距和总人数对围成的团体操队形进行反复调整, 最后确定最佳的团体操队形大小和种类;第三步, 测量计算。将第二步确定的团体操队形大小测量出来, 并计算出与表演场地的比例。第四步, 绘制团体操队形图。按第三步的比例在统一规格要求的座标纸上绘制出团体操队形图的大小, 同时结合团体操队形变化的合理性、规律性、艺术性等方面要求, 按照就近原则或分段方法确定团体操队形中每一名表演者的最佳具体位置和具有艺术效果的变化路线。
三、常用团体操队形变化方法和流程
(一) 常用团体操队形变化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等方式, 总结出团体操队形的三种变化方法, 分别是分散法、汇聚直线法、合并法。
分散法, 团体操队形的变化可以在“原有方阵或其他特定队形的基础上, 使学生由中心逐渐向外移动扩散, 并最终组成一队或多队的团体操队形, 这种变化方法一般要求在排练前先在地上画好标志圈, 使学生通过移动最终踩在标志圈上, 形成团体操队形。
汇聚直线围成法, 在总队行间首尾相连, 走成团体操。学生可以采用蛇形进行的方式, 在原地围成圆圈, 或向某一地点围成圆圈的形式, 一般要在地上事先画好标志圈或采用手拉手围成基本圆的形式来完成。
合并法是将各种分散的或小的队形, 根据表演的需要, 有规律地合并成相对集中的团体操队形。
(二) 常用团体操队形变化流程
根据分散法、汇聚直线围成法和合并法三种常见的变化团体操队形的方法, 归纳出团体操队形变化的流程图 (见图2) 。
图2所示, “按设计在地上画标志点”和“按设计自动寻找标志人”是团体操队形变化的关键步骤, “按设计在地上画标志点”是要确定团体操队形的大小, “按设计自动寻找标志人”也是在确定团体操队形大小的基础上设置的标志人。团体操队形变化流程是依据设所计的团体操队形的大小来变化团体操队形的过程, 团体操队形的大小是变化团体操队形的关键, 所以设计团体操队形就要以团体操队形为研究对象, 并最终确定团体操队形的大小。
四、建议
(1) 在团体操队形设计中, 应多使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 增加对队形的大小、种类、形状等因素的控制, 使团体操的设计方法更具有科学性。 (2) 引用计算机, 简化团体操队形的设计程序, 缩短团体操队形设计时间。 (3) 向地方各级高校、企事业单位等普及团体操设计、编排的相关知识, 科学普及团体操。 (4) 加强团体操单个队形的设计方法和编排方法的研究, 提高团体操的可操作性。
摘要:通过查阅中国团体操方面的著作、资料以及专家座谈等形式, 总结归纳出团体操队形的编排、设计的方法, 即设计的方法、程序和队形变化的方法、流程, 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旨在对今后团体操队形的设计、编排提供帮助, 促进团体操的发展。
关键词:团体操,队形,设计,现状
参考文献
[1]夏环珍, 彭庆文, 于辉, 等.论团体操表演中的队形及其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2) :283-285.
[2]郭瑞.对团体操动作和队形创编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1) :88-91.
[3]刘桂强.团体操队形的花样编排形式[J].中国学校体育, 2008, (8) :93.
[4]杨明, 王承杰.改进编训方法提高团体操训练效率[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22-23.
[5]倪旭芬, 汪际慧.大型文体表演 (团体操) 表演的队形设计[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80-84.
团体操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复习第九套广播体操1-4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广播操,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及要领,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重难点:动作利落、舒展。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动作的衔接。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检查出勤、服装,安排见习生。要求:站队快、静、齐。精神饱满、精力集中。
2、宣布教学内容
教师用语言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组织: ★★★★★★★★★★★
★★★★★★★★★★★ ★★★★★★★★★★★ ★★★★★★★★★★★
二、准备部分
1、肩部运动
2、踝腕运动
3、腰部运动
4、头部运动
教法与学练法:教师领做并示范,学生注意力集中,动作到位。
三、基本部分 复习第九套广播体操
1、教师示范完整动作。
2、分解练习:教师领做,学生模仿练习。
3、教师边带领做边讲动作要求。
4、完整练习。
5、挑出自愿的好的同学领做。要求学生
1、认真看教师做示范动作。
2、认真模仿,看清动作路线。
3、动作到位,舒展开。
4、挺胸抬头,精神饱满。
5、努力向好的同学看齐。
6、跟着老师一起认真做。
7、态度要积极认真,自信,面带微笑。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配合音乐,师生共放松
要求: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放松韵律操。
2、课堂小结
3、布置练习任务
团体操设计 篇3
关键词 移空技术;团体辅导;减压
分类号 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6.002
1 前言
移空技术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提出的一项心理治疗技术,首次发表在2008年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当时命名为“移箱技术”。在后来的临床应用中,因其具体操作方式的一系列改进与完善,正式更名为移空技术(夏宇欣,吴晓云,刘天君,2013)。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的规范及示范研究”项目,移空技术作业流程得到了系统梳理,形成了标准化操作手册(张亚林,曹玉萍,2014)。
作为一项以气功锻炼中的“存想”与“入静”技术为核心、以中医具象思维理论为依据的干预方法,移空技术蕴含了中国传统心身医学的治疗思想与实践技能。其主要功效是缓解或消除适应不良的心身症状,技术应用过程中强调对心身状态整体体验的聚焦,并以象征物为媒介进行问题呈现与干预。例如,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运用想象,将需处理的症状象征性物化并放入相应生成的容器,而后借助想象进行不同心理距离上的反复移动(张亚林,曹玉萍,2014)。此外,移空技术的应用不以患者对自身经历的详细报告为前提,也不强求对心理困扰的言语表述,而是强调治疗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患者在意识放松状态下跟随治疗师的引导完成作业,引导过程中仅就问题聚焦并对象征物的感知体验进行适当的言语交流,所强调的是患者对脑海中自然浮现意象的捕捉与体验(夏宇欣,吴晓云,刘天君,201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应激或称作“精神压力”,已经成为人们必须不断应对和认真处理的重要问题。原则上,应激一旦发生,无论它是由何类应激源引起的,都会既引起心理反应,又导致生理反应,且在多数情况下,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关具身认知的一些研究结果已经表明,运动状态、躯体温度、负重、姿势等身体的物理属性会直接影响诸如态度与评价、自我概念、思维努力程度等认知形成(Wells & Petty,1980;Willams & Bargh,2008;Jostman & Lakens,2009;Schubert & koole,2009);有实验研究验证了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对情绪、情感形成的影响作用(Steeper & Strack,1993)以及记忆中情绪信息的具身特征的影响作用(Niedenthal,2007)。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在设计针对压力所致心身问题的临床干预方案时,应该从身心一体的哲学理念出发,以整体的不适感受为工作重点,兼顾促进自我觉知与认知领悟,或有望在降低主观压力感受强度、缓解个体紧张状态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促使个体看待事物的态度发生转变并提升自我效能感。
此外,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人最主要的属性是社会性,这源于本土文化、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各种观念、态度、习惯以及某些特定的反应与行为方式(闫杰,2008)。在压力问题应对及求助行为上,国人因此表现出不同于西方人的特点,例如更倾向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治愈的元素,对寻求心理援助保持更消极的态度、对心理问题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主诉,以及更习惯于治疗师主导的治疗模式等(余晓敏,江光荣,2004;吕小康,汪建新,2012)。
鉴于此,本研究拟以移空技术的分解应用为主线,结合正念训练(唐海波,罗黄金,张现利,赵龙,2012)、接受与承诺疗法(张婍,王淑娟,祝卓宏,2012)以及其他一些蕴涵本土文化特色与医疗思想的技术(李北容,宋斌,申荷永,2012;张红兰,郑文清,2011),从增强对心身状态的觉知与接纳、教习心身放松技能、促进有效行動入手,设计一套旨在改善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不良心身反应、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减压团体辅导方案,以期完善移空技术与团体辅导相链接的实践模式,深入探索基于移空技术建构心理治疗方案的科学进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在某高校招募自愿参加实验的本科生24人,通过面谈与量表测评,基于差异化原则,选出压力知觉程度、自我效能感及心身症状表现各有不同的12名学生进入实验组,另外12名学生进入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均为男女各半,实验组平均年龄19.42±1.08岁,对照组平均年龄19.67±1.61岁。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压力知觉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该量表由14 个反映紧张和失控感的问题构成,要求被试根据感受应答。各条目得分相加得总分,总分越高,反映近期被试主观感受到的压力水平越高。
自我效能感问卷(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该量表由Schwarzer等编制,共计 10 个题项。采用 4 点计分,其中“1”表示“完全不正确”,“4”表示“完全正确”。由被试填答所述情况与自己的相符程度,总分数值越大表明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水平越高。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该量表包括90 个项目,常用分析指标包括九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总均分。
nlc202309090440
此外,在团体辅导结束时,请被试回答开放式问题(“通过本次系列辅导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并对历次单元活动满意度进行1~5的评分(1=完全不满意,2=比较不满意,3=基本满意,4=满意,5=非常满意),评分低于3的项目,请被试注明原因及改进建议。
2.2.2 研究设计
采取2(实验组、对照组)×3(前测、后测、追踪测试)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团辅开始前一周对报名者统一施测CPSS、GSES、SCL-90三个量表;确定入组后,对实验组实施持续6周、每周2小时的团体辅导;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团辅活动结束当天,对两组被试均进行后测,并请实验组对各单元活动的满意程度进行评定,提供对于活动体验与收获的文字反馈;活动结束后一个月,邀请两组被试再次填答量表。
2.2.3 团体干预方案
本研究拟定的团辅方案分六个单元依次执行。第1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具象,通过对移空技术完整流程的初次体验,带领成员体验具象思维、引导他们体验对现实问题的意象性表达。第2单元的主题是问题聚焦与领悟,通过生成问题象征物的作业体验与讨论,引导成员深入感受问题象征物的生成过程与生成意象,锻炼具象能力、促进问题领悟。第3单元的主题是觉知与改变,通过对问题象征物改变过程的体验与讨论,引导成员关注自身感受、觉察意象变化,进而促成其领悟问题解决过程中觉知的意义与作用。第4单元的主题是觉知与承载,通过“以己为景的觉察”、容器象征物生成过程与生成意象的体验和讨论,引导成员对自己与所面临问题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索,重点在于觉知自己可否接受问题存在并在心理上予以承载,进而培养成员带着问题去行动的态度与信心。第5单元的主题是感知自我力量,通过觉知练习、对问题象征物随意移动环节的体验与讨论,引导成员感知自我力量,提升自我觉察与关注当下的能力。第6单元继续强调关注当下、感知自我力量,并做全程回顾与统整。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对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前测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组被试在后测、追踪测试的测评数据进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将被试在前测量表上的得分作为协变量处理,籍此排除基线水平对组间差异对比结果的影响;对组内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差异比较进行配對样本t检验。
3 结果
3.1 团体辅导对缓解压力相关心身问题的即时效果
在为期6周的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被试的压力知觉水平显著降低(t(11)=3.09,p=0.010,Cohens d=1.42);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t(11)=-3.25,p=0.008,Cohens d=1.39);症状自评总水平显著降低(t(11)=2.46,p=0.031,Cohens d=1.05)。就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而言,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水平的降低达到统计显著(t(11)=2.33,p=0.040,Cohens d=0.99;t(11)=2.28,p=0.044,Cohens d=0.97;t(11)=2.52,p=0.029,Cohens d=1.07;t(11)=2.53,p=0.028,Cohens d=1.08)。而对照组被试的压力知觉水平、自我效能感和症状自评程度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组间差异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被试在压力知觉量表上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F(1,23)=9.66,p=0.005, η2=0.30),在自我效能感量表上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F(1,23)=4.30,p=0.05, η2=0.16)。
3.2 团体辅导对缓解压力相关心身问题的维持效果
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的追踪测验中,干预对实验组被试压力知觉水平降低、自我效能感提高以及症状自评总水平降低的效果得到了保持(t(11)=3.67,p=0.004,Cohens d=1.57;t(11)=-2.81,p=0.017,Cohens d=1.19;t(11)=3.15,p=0.009,Cohens d=1.34)。就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而言,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水平的降低得以保持,甚至进一步转好(t(11)=3.29,p=0.007,Cohens d=1.40;t(11)=2.45,p=0.032;t(11)=3.92,p=0.002,Cohens d=1.67;t(11)=3.22,p=0.008,Cohens d=1.37);此外,干预对抑郁水平的降低效果也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t(11)=2.59,p=0.025,Cohens d=1.10)。而对照组被试的压力知觉水平、自我效能感和症状自评程度相比前测仍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p>0.05)。组间差异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在压力知觉量表上的追踪测验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F(1,23)=8.06,p=0.010, η2=0.26),在症状量表的强迫症状及焦虑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F(1,23)=4.68,p=0.042, η2=0.17;F(1,23)=5.20,p=0.033, η2=0.19)。
3.3 团体辅导效果成员自评
团体对各单元活动的满意度评分均值分别为:单元1为4.5分,单元2为4.33分,单元3为4.0分,单元4为4.17分,单元5为3.83分,单元6为4.17分;所有被试对各单元活动满意度的评分均超过3分。
总结成员对团体活动收获的反馈内容可以看出,“促进了对问题的理解与领悟”是小组成员普遍提及的收获,其次是“增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感”“增加了耐心与信心”,再者是“身心放松带来的愉悦体验”(表4)。
4 讨论
本研究干预前后的量表测评结果表明,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压力相关的心身症状、降低压力知觉程度、提升自我效能感。对干预后成员收获的内容分析表明,团体辅导有助于促进成员对所面临的压力问题的理解与领悟,启发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并可提升他们对于问题解决的耐心与信心。团体结束一个月后的追踪调查发现,团体辅导取得的积极效果得以保持,且症状自评因子得分持续降低,这说明团辅方案对大学生压力所致心身症状的改善具有长期效果。笔者认为,本研究基于移空技术设计实施的减压团辅方案可以取得预期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团体操设计 篇4
一、团体操队形的创编原则
团体操队形是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 利用其空间与时间, 通过合理、巧妙而有规律的变化所组成的各种活动和立体画面, 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价值。为达到预期的表演目的, 在设计队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 队形设计要表达主题思想
队形的形式随内容而异。主题不同, 队形亦应不同。否则, 队形虽美, 变化也巧妙, 但只追求形式美, 必然是文不对题。如表现英雄军队的团体操, 一般是以硬线条队形为主, 而不应是花花朵朵的队形;表现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团体操, 不仅要有生动的队形图案, 还应有活泼小巧的散点花纹队形;轻松、活泼、优美的团体操, 可用圆形、扇形或弧形、曲线等队形;刚劲有力的团体操, 可以整齐的队列, 见棱见角的大斜排、尖角、锯齿形等粗线条的大队形为宜, 这显得起伏明显、气魄大;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表演, 最好用小队形, 路线变化近, 活泼、变得快, 避免用大队形或大斜排、菱形等不易看齐的队形;还有反映具体内容的象征性队形, 可以用五星、齿轮、花坛等队形。总之, 设计队形要从主题的需要出发。
(二) 队形设计要服从整体构思
整体构思、分场设计。大型或中型的团体操都是多场操, 设计队形首先要有整体构思, 再根据各场操的主题思想与艺术风格设计队形。
队形的整体构思是根据团体操总的主题思想与艺术风格确定各场操的队形类型、主要队形的数量、各场操之间队形的衔接等。
队形的分场设计, 是指根据整体构思和其中一场操的主题思想与艺术风格, 按照总的队形类型的确定, 具体设计出本场操的队形及其变化。
按照整体构思、分场设计的方法设计队形, 整个操的队形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相得益彰, 而不至千篇一律, 平淡无奇。
(三) 队形设计要体现艺术高度
团体操的队形图案画面要有高度的艺术性才能对观众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表现队形的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是设计队形的基本原理, 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8点:“左右对称、前后照应、大小相辅、上下相成、长短互补、曲直相连、动静互见、主次分明”。依据这8条, 以曲、直、角、方、圆的几何图形为基础, 围绕纵横轴、对角线, 在左右、前后、单数、双数、曲线、直线、主体、陪衬之中安排和布局, 队形会产生多种效果和节奏。再配以象征性队形图案, 效果会生动而鲜明。
2.表现队形的合理与巧妙
设计队形时要根据表演人数及行数与排数科学而巧妙地予以安排。队形及其变化都应将场上表演人员合理包容进去, 以保证场上画面的完整性。为了妥善解决人数与队形、队形与队形之间的关系, 设计队形时应在统一规格要求的坐标纸上绘制队形图, 以便分析、检查队形变化的可行性、艺术性以及变化的具体方法。在设计队形的程序上, 可用“倒插笔”的方法, 先设计好表现主题的主要队形图案, 再向前推, 设计出若干个适宜变成大队形的过渡队形。
(四) 队形设计要注意透视效果
在运动场上表演的团体操, 观众距离表演场地较远且有一定的俯视角度。因此, 在设计队形时要注意主席台位置的高度、观众席的布局以及表演场地的中心位置, 充分考虑其观看的透视关系, 将表演之精华纳入到主席台及观众的视野范围之中。如1组层次较多的队形, 一定要处理好队形之间的距离与间隔, 特别是距离 (如要明确区分前后两队形, 那么距离至少要在5米以上, 这样观众才能看得清) , 既要适合做动作, 又要使整个队形图案清晰完整。队形安排过密表达不清楚, 过散又没气魄, 要点到好处, 使整场布局平衡。
(五) 队形设计要协调多种关系
1.掌控好队形与动作的关系
要掌握各类队形的不同特点与动作的相互关系, 使“动”、“静”互相辉映, 各种图形精彩纷呈, 寓变化于整体和谐统一之中, 在统一中又突出各自的显著特征, 使成套动作展现出生动性和完整性。
2.搭配好队形与装饰的协调
设计队形时必须与动作的点、线及面相结合, 与音乐情绪、风格协调一致, 相得益彰;要注意服装、道具的款式色彩以及道具的大小, 表演场地的布置装饰协调一致, 使之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
二、团体操队形的计算制图
(一) 队形表演的坐标建立
一场团体操的坐标图建立, 就是把该团体操表演的场地尺寸按比例缩小到坐标纸上, 并且画好横向的X轴和纵向的Y轴, 由左向右, 由下向上地标出每1行和每1排的编号, 原点为“1”, 找出中心点 (见图1) 。
这个坐标纸可以是现成的“数学坐标用纸”, 也可以是专门绘制的坐标纸。但不管选用哪一项, 都必须在坐标图四周留有一定的空间, 以便绘制上下场队形的路线图和准备图。
另外, 还要准备1块由木板 (上面刻出表演场地坐标图) 或KT板 (上面打印出表演场地坐标图) 做成的场地模型。如果是用围棋子来摆队形小样的话, 那么场地 (满天星状) 标点的左右前后间距至少为3个围棋子的宽度 (约3.6厘米) (见图2) 。
(二) 队形表演的人数计算
设计出队形的草案后, 可把队形分布到坐标图里, 用坐标纸来计算, 解决人数与队形、队形与队形之间的关系。队形变化要合理、科学, 设计出的队形要包括所有表演者而不应有多余。总人数最好是2、3或5的倍数, 由这个数字组成的队形是较合理和科学的, 并能实现各种变化的队形方案。而仅有1个被除数能除尽的人数组成的队形将难以合理地完成更多的队形变化花样。
(三) 队形表演的平面绘制
1.绘制队形表演设计图
就是把表演的每1个队形的具体布局及其变化方法, 按比例画在坐标纸上。为便于直观, 还可按性别或道具等的不同, 用各种颜色标明。绘制队形图时, 一般可按以下2步完成:
队形定位图绘制:是以中心点为准, 将每1队形中每个人的位置按变化后的队形、间隔和距离画在坐标纸上。
队形变换图绘制:是画出队形变化的路线图, 对共同的有规律的变化, 画出1个组或1个区、段的变化即可。若在1个图中有不同的队形变化, 则必须分别画出各个队形变化的路线图 (实线箭头表示运动路线在前, 虚线箭头表示运动路线随后。见图3中间部分) 。
2.编写队形设计文字稿
将绘制的队形表演设计图加予文字说明。
(1) 如果使用现成的“数学坐标用纸”, 那么在标有场地图 (表演坐标图) 的上沿左侧填写“第几场和标题, 哪个环节 (入场、场内表演或退场) 上的表演队形”, 右侧填写“队形编号和队形人数”;在场地图下沿以外的空间还要留有填写“本案音乐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 标清服装、道具的数量和色彩, 着重对队形表演给予说明”。另外还要留出填写动作说明的空间。
(2) 如果是自行设计的队形方案稿, 那么具体内容及格式如下 (见图3) 。
(3) 关于队形编号。编号的第1个数表示第几场的场数;第2个数表示“1”代表入场、“2”代表场内表演、“3”代表退场的顺序数;第3、4个数为前面2个项目中的第几个队形。如本案 (队形编号1301) 为“第1场退场队形的第1个队形” (见图3) 。
(4) 关于动作说明。团体操队形设计方案稿主要用于记录和描述队形以及队形变化情况, 所以在此方案中的“动作说明”主要是笼统说明在本案图形上表演类型 (包括步伐) , 如走步入场, 徒手操、民族舞、武术、技巧、旱冰表演以及跑步退场等, 不对动作做详细说明 (见图3) 。
(四) 队形表演的立体验证
坐标纸上设计和计算的队形是平面图, 而平面图是不能完全反映表演的实效, 特别是立体效果。所以, 在制出平面图后, 最好再在表演场地模型板上进行验证。如果是用坐标点间距约为36毫米的场地模型, 那么找一颗24毫米长 (人的高度约为坐标点间距的2/3) 的木螺丝 (见图4) 就可以在模型板上代表1个人的高度。
然后按坐标纸上绘制的队形图, 将螺丝钉 (1个木螺丝代表1个人) 摆在场地模型板上, 创编者站在模型旁主席台这个高度的观察角度的位置上, 来观察由木螺丝摆好的队形, 就能得到与现场表演比较接近的观察效果。根据这个效果的优劣, 再修改原队形设计。这样做虽然较为复杂, 但能在队形的设计阶段了解或部分了解表演的实效, 减少训练阶段的试验次数。实践证明这种验证方法是有一定价值的。
三、团体操队形的分场案例
团体操队形的案例主要是指一部操的组合队形案例, 或者是1部操当中每1分场的组合队形案例。下面就创编1套以校园中、小型的团体操《绽放的青春》中第2分场《太极操》为例, 设计1场组合队形。
(一) 基本条件
分场主题《太极操》, 题材选自太极运动;动作元素为自编太极操 (共8节, 每节8×8拍) ;场地大小为宽47.5米, 纵深35米 (横、纵排分别为20与15个坐标点, 间隔2.5米;满天星状为300个点) ;表演人数为300人 (150名学生穿白色武术服, 150名学生穿黑色武术服) 。
(二) 队形设想
太极拳历史悠久,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大面积演练气势很大, 所以满天星和深邃的纵队是首选队形;太极拳讲究刚柔相济, 动静相合, 气韵生动, 朝气蓬勃, 适宜圆形和带角队形的使用;太极的理论真谛是天人合一, 拥有和谐底蕴, 尽显自然之美, 太极八卦图是必选队形。
1.出场队形
本场演出前300名学生按黑白2色平均分成4组, 密集成矩形队形在4周场边聚集候场;当上1场表演结束退场时, 在矩形密集队形不变的基础上表演学生从4周用2个8拍缓步进入 (见图5, 黑箭头路线) 表演场地, 成黑白4块矩形密集队形, 并在这个队形上停留1个8拍, 然后用1个8拍向四面放射, 快速跑步 (见图5, 红箭头虚线路线) 成满天星。
2.场内表演
第1节“调息运动”共8×8拍。用7×8+4拍在满天星队形上 (见图6) 做操, 最后4拍由满天星速变成多路纵队。
第2节“暖身运动”共8×8拍。用6×8拍在纵队队形上 (见图7) 做操, 最后2×8拍由纵队队形有序变成空心的矩形队形, 中间安排1位不同颜色服装的学生领操。
第3节“胸部运动”共8×8拍。用4×8拍在空心的矩形队形上 (见图8, 本图形把场地出分12个表演区) 做操, 最后4×8拍在两个表演区之间, 左右2个黑白表演队相互如单蛇逆时针方向游动到对方表演区域跑出圆图形, 中间留2位不同颜色服装的学生表演太极推手。
第4节“腰部运动”共8×8拍。用4×8拍在12个表演区空心圆图形上 (见图9) 面向圆心做操, 后3×8拍, 空心圆图形整体由1号表演区移动到2号区 (2号~6号;6号~7号;7号~3号;3号~4号;4号~8号;8号~12号;12号~11号;11号~10号;10号~9号;9号~5号;5号~1号) ;最后1×8拍有序变成空心菱形图形, 中间安排1位不同颜色服装的学生领操。
第5节“腹部运动”共8×8拍。用5×8拍在空心菱形图形上 (见图10) 做操, 最后3×8拍由菱形图队形快速跑成八卦图队形。
第6节“腿部运动”共8×8拍。用6×8拍在八卦图队形上 (见图11) 面朝圆心做操, 最后2×8拍由八卦图队形有序变成12块实心的矩形队形。
第7节“全身运动”共8×8拍。用4×8拍在实心的矩形队形上 (见图12) 做操, 后2×8拍由各矩形队形集体绕逆时针方向跑半圈以上, 整个表演场地形成一个大的漩涡;再用2×8拍进行太极图形的定位。
第8节“恢复运动”共8×8拍。用4×8拍在太极图队形上 (见图13) 做操, 最后4×8拍向场地两边退场 (太极图双鱼擦肩而过, 游向自己希望的彼岸) 。
(三) 本案设计说明
队形设计往往平面上摆布非常好看, 而在立体状态下透视观察就不是一回事了。本案所列队形也不可避免这种现象, 特别是图8、9、10, 前后图形重迭难以区分, 但因表现的是太极运动, 黑白2色服装反差强烈, 所以每1个队形都能够表达清楚。
本章节所列的所有队形不是草图, 而是严格地把每1个人标在相应的位子上, 每一幅图300人, 1个不多, 1个不少。校园中、小型团体操活动中加入太极拳 (或操) 题材的较多, 本案拿来即可使用。当然各个学校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出现调整是件好事, 关键是队形设计经过验证基本成型后, 记得要把它填入“团体操队形设计方案稿”, 以便与其他场次的队形做比较和微调。
通常情况下, 不规则图形人员的位置安排是不可能绝对均衡的。拿制作太极图来说,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满天星人数总量不变, 但间距加密1倍 (由2.5米间距加密至1.25米间距) 的情况下, 算出所占的场地面积 (一般情况是表演场地的1/4) , 然后让太极图圆的面积等同于1/4场地面积来算出太极图圆的半径, 这样就可以画出太极图圆的大小;其次是以1.25米的间隔摆出太极图的轮廓的坐标点;最后把剩余的人基本均衡地填进去。
掌握了团体操各种类队形所表达的相关含义, 为校园团体操的创编提供了最基本的队形知识储备;懂得了团体操队形变化的规律, 遵循了队形的创编原则, 规范了队形的计算与制图方法, 为校园开展中、小型团体操创编活动 (队形设计) 提供了正确的方式、方法及途径;而举案例说犹如“汉字描红”, 为创编者的单飞 (独立创编) 提供了有效的缓冲与准备。只要学校团体操活动的主创人员 (体育教师) 真正了解了团体操队形的基础知识, 就一定能够在“主题思想”指导下合理使用各种队形。
参考文献
团体心理辅导设计方案 篇5
方案设计:彭晓燕 方案主题:相亲相爱一家人
目的:通过团队的合作,让成员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是大集体中的一员,同时能够进一步增强成员彼此间的信任度,让这个团体能有更好的发展。
团体契约:
(1)、尊重每位成员的隐私。
(2)、真诚的与其他团体成员进行交流,不掩饰自己的真
实情感。
(3)、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4)、交流时避免至于自己喜欢的团体成员交流。环境要求:
(1)、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
(2)、地点:在一个舒适而干净宽敞的环境中,尽可能的布置的温馨点。
(3)活动时间:20分钟
(4)活动过程:A、介绍团体辅导的主题、目的、团体
契约
B、进行主题活动游戏
C、成员间彼此分享游戏心得
D、为本次辅导活动做最后的总结。
阶段一:介绍活动得主题、目的等阶段。
(1)主讲人向成员作简要讲解团辅的时间、地点。
(2)介绍团体辅导的目的。
(3)宣布团体辅导应遵循的规则。
(4)介绍这次团辅的主题——相亲相爱一家人 阶段二:主题活动阶段
(1)活动的名称:合力出气球
(2)活动的道具:主持人准备每组各六张签:上写:
嘴巴,脚,手(2张),背(2张),气球多个
(3)活动规则:首先抽到嘴巴的一人必须借助抽到手的其中一人的帮助把气球吃起。(抽到嘴巴的人
不能自己用手吹气球)。然后这个抽到手的人把
气球放到抽到脚的人的脚底,然后抽到脚的人用
脚夹着把气球运到两个抽到背得人的边上,另一
个抽到手的人被气球放到两个人的背中间,然后
两人把气球夹破。
(4)活动时间:在规定的十分钟内扎破气球最多的对
胜利
阶段三:成员分享活动心得、感受阶段。
(1)主持人问一下大家的感受及收获,引出团体凝聚
力的重要性
(2)主持人问成员们,你们今天玩得开心吗?你们今
天觉得快乐吗?
阶段四:活动的总结
团体操设计 篇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如何对灾难后孩子们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辅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儿童之间的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容易相互理解,并且彼此之间可能有长期的联系或陪伴,所以对儿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危机干预方式。以下几个灾后儿童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都在四川灾区进行过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方案设计一
辅导对象
6-10岁儿童,人数在6-12人之间。基本情况为:经历此次大地震,虽然自己和家人平安,但是目睹了地震造成的惨烈情景,受到强刺激而造成创伤。
设计理念
由强烈刺激所引起的创伤性问题,需要使儿童回到这一个点上,即“重回此点”,回忆当时的经历和自己的感受。一定要让儿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让情绪有一个适宜的宣泄渠道。同时,给予他们支持,不单单是辅导人员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儿童团体其他成员的给予,让孩子感觉到踏实、安全,感到其他小朋友和社会对他的支持。
设计目的
让儿童有机会获得充分关注,获得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机会,同时感受到团队其他成员给予他的支持和温暖,增强安全感和信任感。
辅导者
一名主讲,两名助手。
道具
白色的纸、水彩笔或油画棒、糖果、小凳子。
辅导过程与步骤
选择周围干扰比较少的空地或者在教室内,让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坐下来。
1.介绍自己,互相认识。
从年龄最小的孩子开始,让他站起来对其他小朋友简单介绍自己:“我叫……,我来自……,今年……岁。”说完以后要依次跟其他小朋友击掌一次,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来。要求击掌时竖起手,拍出声音。对于内向的孩子,主讲要不断给予鼓励和安慰。
(这个活动通过自我介绍和击掌,能够让每个孩子感到形成了一个团体,自己已成为这个团体中的一员,从而有利于下面活动的开展。)
2.主讲开始提问,引导孩子们回忆大地震的时候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但是要注意语言委婉,语气温和,节奏放慢。例如:“小朋友们还记得前阵子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情吗?” “地震发生的时候,你们都在哪里呢?你们正在做什么?” “地震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周围的人有哪些?他们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做的?” “小朋友们哭了吗?老师呢?你哭了吗?” “逃出来以后你在想什么?害怕吗?”……
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故事,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以选择性提问。主讲要给予发言的孩子充分的关注和共情,而助手要做好陪护工作,注意观察其他孩子的表情、神态和活动,给予主讲提醒。可以给发言的孩子一些糖果作为鼓励。
3.通过上一轮的提问和讲述,发现重点辅导对象。
主讲注意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情绪情感,如果说不出来,可以使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让他画一幅画,然后向大家解释自己画的是什么?里面的人物是谁?在做什么?
4. 在重点辅导的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以后,其他孩子轮流对他提一个建议、出出主意或者说一句祝福的话。要求每个孩子说话时双手要握住这个孩子的手,眼睛注视着他的眼睛。这个孩子听完以后也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说:“谢谢你!”这样依次轮流进行,最后全团队的人的手叠放在一起,说出祝福的话。
5.主持人总结和引导,希望这些孩子能够从此结为好朋友,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每一个小朋友都理解和支持其他小朋友。
6.小游戏:松鼠和大树。
游戏规则:三个人为一组合,两个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扮大树。圈内站一个小朋友扮松鼠。三个三个组合好以后,单独出一个人来扮松鼠。主讲人喊口令“大树松开”时,拉手的人把手放开,里面的小松鼠跑出来跑到其它地方去。当主讲人喊口令“大树合上”时,拉手的人再次拉上围成一个圈,小松鼠们便找一个圈钻进去。一个圈里面只能钻一个小松鼠,所以就有一个松鼠落单,那么这个孩子就要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玩四轮左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扮演松鼠和大树的机会。
(通过这个游戏调节一下团队的气氛,也让孩子们增强彼此的感情和熟悉度。表演节目的环节不管孩子表演的如何,其他团队成员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方案设计二
辅导对象
9-13岁儿童,人数在6-10人。基本情况:经历此次大地震,有些孩子的家人在身边,但家园被毁;有些孩子的亲属中有个别人因地震死亡或者至今联系不上,下落不明。
设计理念
在辅导之前,要先对孩子们所受的危机的情况做一个评估,包括性质评估、程度评估和后果评估。性质评估需要判断是什么性质的危机,是丧失危机还是目击造成的创伤问题。这个团体里面有一些是创伤性问题,有一些则是丧失危机,因此是一个异质团体。主讲人需要顾及到两个方面的情况,但是共同点是他们都需要充分的安全感,需要得到支持、理解、包容和建立信任。因此所有活动要围绕这个共同需要来选择和进行。
设计目的
1.给儿童创造情感表达的机会,包括愤怒、悲伤和恐惧等;
2.对儿童所表达的情绪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3.引导他述说与亲人在一起的经历;
4.建立团队信任感。
辅导者
一名主讲,两名助手。
道具
帽子或布条、高低不同的椅子凳子、白色的纸、水彩笔、录音机、放松训练专用音乐。
辅导过程与步骤
选择周围干扰比较少的空地或者在比较大的空教室内,让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坐下来。
1.通过“名字串联”的活动作自我介绍。
活动规则:从最小的孩子开始,先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我叫李晓云”,第二个孩子就要先重复第一个孩子的名字,然后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李晓云,许自强”;第三个孩子就要先重复前两个孩子的名字,最后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李晓云,许自强,江洪涛”……这样依次下来,每个孩子要边听边用脑子记,轮到自己的时候先依次说出之前全部人的名字,最后说自己。
(这个活动很有趣,适合年级较高的孩子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团队每个人的名字。)
2.小游戏“故事接龙”。
游戏规则:主讲人先提供一句话(最好是与地震的情景相关的),然后从一名孩子开始,接着这句话往下讲一句话,下一个孩子再接下去讲一句,使这个故事不断扩大延伸。限时10分钟,最后要给这个故事设计一个结局。
(这个游戏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其实是一个投射游戏,孩子们在讲故事的时候会把自己的部分经历投射进去。考虑到这个团辅的针对性,最好限定第一句话为与地震相关的情景,以免偏离主题,例如“那天我在教室里,突然,大地开始晃动”,再由孩子们往下接。这个游戏一方面可以活跃团队气氛,另一方面能通过孩子的讲述和对他们的观察,发现需要重点辅导的儿童。)
3.活动“谈谈你的故事”。
(1)在上一轮中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孩子,比如亲人丧失、目睹惨状、明显情绪不安等等,请他们来发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2)对不善言辞的孩子,主讲人可以通过多提问来引导他说。对于亲人丧失的孩子,请他(她)回忆与亲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
(3)鼓励孩子们宣泄自己的情绪,给他们创造流泪的机会。如果说不出来,也不能流泪,可以使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
(4)说出自己的故事后,其他孩子要给予支持鼓励。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儿童进一步宣泄自己的情绪,在“故事接龙”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其中引导他说出与亲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目的在于重新建构他与亲人之间的心理联结。)
4.简单的放松训练和此时此地技术。
进行放松的基本步骤是:播放放松训练的专用音乐,让他们选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鸟语花香的森林中,天上挂着美丽的彩虹,有阳光照在自己身上,小鸟在身边唱着歌,小松鼠在脚边睡着了,远处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然后依次放松自己的头部、肩部、手臂、手指、背部、腰部、大腿、小腿、双脚,感觉自己越来越沉重,每一个部位都沉重下来,都放松下来。多重复几次。配合着有规律的呼吸,慢慢地吸气,吸满,腹部鼓起来,再全部呼出去……一起一伏,一起一伏。(指导语和具体步骤可以查阅放松训练的相关专业资料)
(这个活动的意图在于控制孩子们的情绪不要过分外溢。在上面的环节中给予孩子们宣泄情感的机会,但是如果不加控制、过度宣泄,可能会造成二次创伤。通过使用放松的方法,让孩子们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主讲人进行引导,回到此时此地。大家一起讨论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如何帮助别人等。)
5.小游戏“信任行走”。
游戏规则:先选择一条线路,然后使用高低不同的凳子椅子在路上设置障碍物,也可以让团队中的小朋友来扮演障碍物,他们可以做出各种姿势固定不动,也可以手拉手形成一扇小门或一座小桥。然后一个小朋友被布条或帽子蒙住眼睛,另一个小朋友扶着他跨越所有的障碍物,走完全程到达终点才算胜利。带路的小朋友只能用语言来引导,不能拉着他走。到达终点后,全体队员欢呼鼓掌以示鼓励。活动时要注意安全性,障碍难度不能设置太高。
每一个孩子都要体验当“盲人”和 “指路人”的感觉,游戏结束后请每个人谈一下感受。主讲人总结发言,强调 “信任”的重要性,并希望团队中的小朋友能够成为朋友,在困难的时候互帮互助,互相支持鼓励。让他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度过生命中的每一次难关。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培养信任感,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在困难的时候能够相信别人的帮助和集体的力量,也愿意帮助他人,从而减少孤单感、无助感。)
方案设计三
辅导对象
6-12岁儿童,人数在8-12人。基本情况:经历此次大地震,因为地震而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或者与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内的许多亲人失去了联系,亲人下落不明。
设计理念
这是一个高度丧失的团体,所有的孩子都失去了父母或者和亲人们失去了联系,而被集中在一起接受照料和教育。可以说是灾后儿童中心理创伤最大、危机程度最重的群体。对这类孩子的团体心理辅导首先要注意顾及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敏感话题不能随便轻易触碰,语言要特别小心,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所开展的活动既要给他们有情感表露的机会,也不能表露过度造成新的创伤,要把握好度,并且注意流泪孩子们的安抚陪伴工作。另外,孤儿群体容易产生自杀倾向,对此要高度敏感,最好是通过活动让他们能够达成一项生命承诺。
设计目的
1.给儿童创造情感表露的机会,但要把握度;
2.对儿童所表达的情绪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
3.体验到团队的支持感;
4.表达思念、使用终结仪式来完结悲伤;
5.对亲人达成生命承诺。
辅导者
一名主讲,两名助手。
道具
帽子多顶、白色的纸、彩色的信纸一叠、水彩笔或蜡笔多套、签字笔多只、玩偶小公仔多只、塑料桶一只、黄土一桶、订书机、唤起悲伤体验的音乐、录音机。
辅导过程与步骤
选择周围干扰比较少的空地或者在比较大的空教室内,让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坐下来。
1.自我介绍。小游戏“耳朵鼻子谁是谁?”
游戏规则:先选三名小朋友站成一排,当主讲人说口令“鼻子!”的时候,就要用手指耳朵,说口令“耳朵!”的时候,就要用手指鼻子。其他人负责观察谁做错了,做错的和做的最慢的要出来作一下自我介绍,如“我叫柳青,我来自……,今年……岁。”然后其他人一起大声说“柳青,你好!”并一起鼓掌欢迎他加入团体。依次进行,如果最后剩的人多就要加大难度,口令“一只手耳朵!”时就要用两只手指鼻子。
(这个游戏首先起到“暖场”的作用,其次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增强成员的熟悉度和团体感,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
2.团体活动“玩偶故事秀”。
(1)首先在白纸上面画上小动物,如猴子、大象、熊猫、兔子、猫、狗、企鹅等等。用订书机钉在帽子上面。每顶帽子代表一种动物。
(2)每个孩子都选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或者最喜欢的动物。
(3)把所有的动物收集好,告诉他们来扮演这种小动物,假设它们就是你,那么请你讲讲它们的故事。主讲人做示范,跟小朋友们计划要如何说出自己的故事。
(4)在玩偶秀要上演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戴上帽子,遮住眼睛,让他们假装自己在森林里面围着营火聊天。
(5)每一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故事,然后得到其他人的支持。
(6)主讲人鼓励动物们尽量把细节讲出来,并且说出他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7)讨论一下让动物讲出自己故事的感觉,然后鼓励他们不借用动物来说出自己的故事,其他团队成员给予鼓励和支持。
(这个活动主要用来让孩子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的创伤故事,并且学习如何从其他团员中得到帮助,适用于创伤后或丧失后的儿童心理辅导。)
3.活动“心手相牵”。
(1)让孩子们平均分成两组,第一组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作为内圈,第二组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并把第一个圈围在里面,作为外圈。
(2)内圈的小朋友向后转,面对外圈的一个小朋友。互相点头微笑。
(3)按主讲人的口令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面对面的小朋友划拳,如果出的拳是一样的,就要互相拥抱一下;如果出的拳不一样,就互相双手紧握一下。
(4)做完一遍后,内圈人顺时针走一步或外圈人逆时针走一步,再进行划拳。依次做5-8轮。
(5)活动完成以后让几位小朋友说一下自己的感受。主讲人总结。
(这个活动主要是通过肢体接触的方式,让每一个小朋友感受到团队的支持感和互相扶持、心心相依的温暖体验。)
4.“此时此刻,你最想见的人……”
孩子们回到座位坐好,主讲人提问:“孩子们,你们现在最想见的人是谁?为什么最想见他?”“你们是因为什么才分开的?”“你还记得那天发生了什么吗?后来呢?”如果团体人数不多,可以请每个孩子都谈一下。孩子们会有真情表露,如女孩子边说边流泪,刚提到爸爸妈妈就泣不成声,男孩子眼睛都是红红的。主讲人要尤其注意用词,少言语,多触摸,认真倾听,充分共情,做好安抚。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给予儿童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此时此刻你最想见到的人”这一话题最能引起丧失性群体的情感表露。)
5.活动“埋葬悲伤”。
(1)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彩色的信纸和几只水彩笔,告诉他们现在可以把最想对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说的话都写下来,给他们写一封信。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写好以后,还可以在纸上画一幅画,并记得签上自己的名字。
(2)播放舒缓的有悲伤情绪的音乐,低低萦绕。让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写写画画,辅导人员不做干扰。
(3)写好后,告诉孩子们把它叠起来,可以叠成任何自己喜欢的形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等全部孩子都写完叠好以后,把装有干净的黄土的桶拎到中间来,告诉他们我们手中的信满载着我们对亲人深深的思念,现在我们要把它埋在泥土中,把这份思念和悲伤埋葬起来。每一位小朋友都要上来亲手埋,埋好后在桶边闭上眼睛许下一个愿望,然后归队。
(这个活动是一种“终结仪式”,通过“埋葬”这样一种仪式化的行为,让孩子们把自己悲伤的情绪画一个句点,把对自己亲人的思念和悲痛做一种终结。如果有条件可以不用塑料桶,直接带领孩子们把信埋在大树下面。除了埋葬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比如放飞气球、漂流纸船、放飞机等等。这些活动必须由孩子们从头到尾亲手完成,不能替代。)
6.活动“生命的承诺”。
每个孩子发一个小公仔玩偶,告诉他们这就代表你最想见到的人,现在他来到了你的面前,请你想一想,这时候他会对你说些什么呢?可以让孩子们举手发言。
总结孩子们的发言,然后让孩子们做出“我们”的承诺,对亲人的承诺,让亲人对我们放心。可以一起大声说一些话,比如:“我以后不会是一个人!” “我以后要和大家一起玩!” “我以后要和大家一起上学!” “我不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 “我要帮助别的小朋友!”“我们互相帮助!”“我们在一起!”
(这个活动,主要是通过孩子自己之口,说出失去的亲人们对他的希望,从而使他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明确自己以后要怎么去做。)
7.最后,可以通过“松鼠和大树”等小游戏调节团队气氛,给孩子们自我展示和增强自信心的机会。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班级团体辅导的活动设计 篇7
在班级团体辅导中, 活动设计是难点。目前, 已有研究探讨了班级团体辅导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的设计。[2]认为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可操作性和显出其共性;内容设计要考虑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社会环境和健康成长等方面的需要。总体来看, 目前关于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的研究较少, 因此对于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目标设计与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班级团体辅导的目标设计
目标是对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过程的预期, 是集体活动的导向,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目标制定的, 对班级成员起到凝聚作用。[3]有效的班级团体辅导的目标设计应包括认知观念目标、行为改变目标和情感体验目标。
(一) 认知观念目标
通过班级团体辅导活动, 使全班学生直接投身于活动情境之中, 并在团体“心理场”中体验、分享、反馈, 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受到冲击并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使得学生摆脱认知扭曲带来的困扰, 从心理上达到平衡。重建的理性的认知还是实施有效行为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行为改变目标
通过参与班级团体辅导活动, 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 能减少或预防学生的问题行为, 从而达到改变个体心理模式的目的。如以“增强班级凝聚力”为主题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以学生行为的改变为目标的活动设计应重点包括暖身阶段与活动阶段。
(三) 情感体验目标
情感体验目标是指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 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在团体活动中, 教师能否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对于活动气氛的营造和学生参与的质量至关重要。[4]
二、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原则
班级团体辅导的活动设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求人人参与;活动主题要具有针对性, 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 得到学生的认可, 还要具体可行操作, 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的活动设计方案才具有价值, 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互动性原则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要求人人参与, 在活动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 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情感体验, 并对他人的评价及时给予反馈。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动能形成较好的活动氛围, 相互之间分享各自的感受, 真诚相待,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能更好地认识真实的自我。例如, 开心的游戏、滑稽的小品、生动的故事等, 学生在参与中不必为出洋相而脸红, 也不必为回答不出问题而着急, 更不必为在游戏中的失败而烦恼, 一切的一切都会在同学的欢笑中进行;每个人都能投入到活动中, 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小品表演, 努力理解、体验角色, 认真倾听和观察别人的活动。这种团体辅导活动才能促进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感受。
(二) 针对性原则
班级团体辅导的活动设计要紧扣课堂主题,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段特征, 不能为设计活动而设计活动。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 团体活动课的主题、活动设计应该有所不同。这样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才是真正有效的团体辅导课。例如,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种种矛盾, 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 生理变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高中阶段正值青年的初期, 个体生理、心理渐趋成熟, 在认知、意识、情感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
(三) 发展性原则
活动设计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而不仅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的问题, 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把握团体的进程, 尤其对发展受阻的学生和遇到团体辅导进程不顺利的时候, 更应持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和积极地推动团体辅导活动的进程。团体辅导的活动设计只有遵循发展性原则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会他助、互助与自助。
(四) 生活化原则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生活周围的事往往十分关心, 教师在设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时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如果把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典型事例作为活动设计内容的材料并运用到团体辅导的活动中, 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 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例如, 以“增强自信心”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 在学生理解自信内涵的基础上, 还要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信技巧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技巧, 从而提高自信水平;并且使学生明白, 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境下自信程度的高低并不在于看一件事情最后结果的成功与否, 而在于当你有理由、有资本可以在自信的条件下是否去追求、去努力。[5]
(五) 操作化原则
团体辅导活动设计的操作化原则包括两层含义:1参与度, 即活动设计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设计的活动中去, 使学生有机会活动、都能活动;2趣味度, 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到设计的活动中去。只有让学生参与, 才能使他们有体验、有收获, 才能解决心理的疑惑和障碍, 促使其行为的改进, 才能体现活动的价值。例如, 通过让学生使用左手写字, 体会挫折感受, 让学生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体会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对做事情的重要性, 使得学生在参与中收获有意义的东西, 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方法
(一) 情景再现
团体辅导的内容要能反映真实的生活, 既可以是学生感受过的社会生活, 也可以是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生活。学生通过重新体验已有的生活经历, 认识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还可以让学生对即将走上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一般来说, 活动主题是与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密切相关的, 但是能否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还需要教师设置一些有吸引力的情境, 引入主题。例如, “团结就是力量”的团体辅导活动, 可以通过设计游戏“找朋友”或其他小品表演, 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设计一段亲切自然、学生最熟悉的事情的开场白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二) 小组活动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要求人人参与, 若要每个学生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一番, 时间上是不允许的。可见更多的学生是在小组内表现的。因此小组的组织与互动, 同样是团体辅导活动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小组的建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决定小组成员, 班级里的小组应尽可能采取自愿结合的形式, 但是在必要的情况下, 在与同学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也可以由教师作出适当的调整, 组成异质组, 发挥异质组的互补性。第二步是培训组长与组员, 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怎样做一名称职的组长和组员, 学当组长和组员本身也是一项培训内容。
(三) 互助体验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 通过安排全体学生的共同活动过程, 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6]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的同时, 也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他人的心理偏差, 从而达到互相辅导的实际效果, 这也就是学生之间的互助过程。在此过程中, 不同个性、不同基础的学生接受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辅导后所得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例如, 中小学生有模仿性、从众性和好表现性的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学生之间的鼓励、启发、提醒、督促比教师的作用重要得多。
(四) 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常用的形式, 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 都可以根据各自的年龄特点, 设计相应的游戏。游戏具有多种多样、新鲜刺激的特点, 需要集体参与, 要合作也要竞争, 每个人都能够表现自身的才能, 感受到自身的存在。通过游戏的体验、感受和分享, 可以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许多人生的哲理。例如, 在暖身阶段, 可以进行“热身运动”, 以简单的小游戏来吸引调动学生。例如, “呼啦圈拉力赛”, 每个小组的组员围成圆圈并且手拉手, 把1个呼啦圈套在某人身上, 通过上肢、头部的运动, 传送到下一位组员身上, 每组轮完, 最快的小组胜出;“情绪与拍掌”, 团队成员听教师口令, 节奏由慢渐快, 要求队员跟上节奏。
在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事项:建立有效的小组, 小组内互动性、参与性强;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学习任务要能增强团队凝聚力;班级团体辅导活动需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
摘要:班级团体辅导的活动设计能促进团体辅导活动更有效地开展。本研究从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目标设计、环节设计、活动设计以及活动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等进行详细的阐述, 并在最后提出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以期为以后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活动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坤崇.班级团体辅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56.
[2]黄丽清.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 2011 (8) :59-60.
[3][7]吴增强, 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232.
[4]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4) :288-290.
[5]刘慧娟.走向心理健康:活动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10.
修正与拓展“体操垫游戏设计” 篇8
一、“高空弹射”的修正与拓展
(一) 辨析与修正
1. 辨析
在原文游戏规则1中, “要规定学生将球抛起的高度, 没有达到规定高度的将判定为无效接球。”原文没有具体说明怎么去“规定高度”,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 发现真得很难规定高度, 即使能规定一个高度, 也不容易“正确评判”。
在规则2中, 对“游戏中球落地, 游戏者将球捡起回到原位继续进行。”与游戏方法中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效抛接球, 接球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仔细分析, 笔者认为, 游戏规定了“在单位时间内, 有效抛接球次数多的组获胜”, 这与抛接球的位置没有关系。所以, 球掉下来后, 学生可以直接在捡球的位置继续游戏, 不必回到原位, 否则容易浪费游戏时间, 而减少抛接球的次数。当然, 前提是不能影响其他人的练习。
对于游戏方法,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 发现两位游戏者同时用力将球抛向空中后, 球一般都是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自由落体运动, 落点还是原位, 因此, 学生可在原地进行游戏, 而不需移动脚步, 这也就达不到游戏方法中的“快速移动脚步”的目的。
2. 修正
游戏方法:学生在原地按照原文中的“握法”, 上下肢协调用力将球抛出, 对球的高度不做任何要求, 只要球能够离开体操垫并向上弹起即可。
游戏规则:在单位时间内, 哪一组的“弹球”次数多, 即为获胜者;球如果落地, 游戏者将球捡起继续游戏, 次数累加。
(二) 拓展与延伸
1. 移动比赛
(1) 游戏目标:发展上下肢的力量, 提高快速反应、移动、奔跑与协调用力的能力, 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2) 游戏方法:设立起点和终点, 将学生分成几组站在起点线后, 听到出发口令后, 两位学生就协同用力将球向前方抛出, 并快速移动到球的落点处接住, 以此类推, 最先抵达终点者获胜。
(3) 游戏规则:单位距离内 (15~20米为宜) , 以到达终点的顺序判断名次;球如果落地, 游戏者将球捡起后回到上一次抛的位置继续游戏。
(4) 游戏变化:可以采用迎面接力、绕物接力的形式进行游戏。
2. 隔网对抗
(1) 游戏目标:发展上下肢的力量, 提高反应、移动、协调用力与合理运用战术的能力, 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2) 游戏方法:如下图所示, 在一块长方形的场地上画一条中线, 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 (2人一块小体操垫, 每队人数为偶数) 。A区学生用小垫子将球抛到B区场地内, B区学生快速移动接住来球, 迅速将球反弹回去。每次轮回, 一个体操垫只能接触一次球, 轮换失误或落地一次, 所在组要扣掉1分, 最后失分少的组获胜。
(3) 游戏规则:在每个轮回中, 每个体操垫只能接触一次球;单位时间内, 失分少的组获胜;失分的组拥有发球的机会, 依次循环进行。
(4) 游戏变化:可以增加或减少人数, 也可以扩大或减小场地面积。
二、“猜猜我是谁”的辨析与修正
(一) 辨析
在原文中, 游戏所要达成的目的是, 在游戏中提高学生快速奔跑、躲闪的能力。游戏方法是, “其他学生绕着圆圈慢跑”。事实上, 如果是以慢跑的形式进行游戏, 就不可能达到“快速奔跑、躲闪”的目的, 整个游戏的目的与方法根本不能相对应, 也就无法达成预设的目标;游戏规则规定在20秒钟的时间内, 让其他学生一起倒计时。那么, 如果一次游戏用20秒的时间做竞猜的“非身体练习”活动, 那么练习的密度就低, 锻炼价值自然差。分析至此, 该游戏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已经大打折扣。
(二) 修正
游戏名称:“猫抓老鼠”
1. 游戏目标
发展奔跑、跳跃等能力,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掌握低头、团身的前滚翻技术;培养不畏强者、开动脑筋、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2. 游戏方法
将小垫子竖起来, 放在直径为20米的圆形跑道外侧, 每个垫子后面都有一名学生。选出一名学生扮演“猫”, 站在圆心做各种徒手动作, 其他学生为“老鼠”, 并沿环形跑道慢跑, 或做各种动作 (拍手、跳跃、小步跑、碎步跑等) 。“猫”喊停, “老鼠”迅速躲到一个垫子后面。“老鼠”只有深深地低头, 团紧身体才算不被“猫”捉到, 否则进行角色轮换。如果每只“老鼠”的动作做得都很好, “猫”可以猜测任意一个垫子后面的“老鼠”是谁, 正确则角色交换, 错误则继续保持原有角色进行游戏。
3. 游戏规则
一个老鼠只能躲到一个垫子后面, 且做出低头与团紧身体的动作, 头露在外面的老鼠即算作被捉住, 需要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4. 游戏变化
可以确立老鹰和小鸡、老狼和小羊等情景;中间学生可以采用“小皮球”跳跳跳、单膝平衡等活动方式。
5. 优点简析
体操房搁物架的设计 篇9
1 搁物架的结构
通过对学生上体操课时置物需求的调查, 确定了搁物架的结构, 如图1所示。
2 搁物架的设计方案
所设计的体育馆搁物架应能挂衣服、放置运动鞋和书包, 并且可以移动。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设计所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鞋架框位于体育馆搁物架的下部, 每个搁物架设计了20个鞋架框, 每个鞋架框长宽高分别为20 cm, 可以放置20双运动鞋。在鞋架框下面制作了4个万向轮, 使该搁物架可以在体育馆内移动。
搁物架中的书架是在鞋架框上面设计了4个书架, 长度为100 cm, 高度为20 cm, 宽20 cm, 学生的书本可以放在上面。
书包架位于的书架上方, 可以在其上面放置书包等较大的物品。
支撑柱上面设计有衣架横梁滑杆, 在横梁上设计有挂衣服的衣服撑子, 衣服撑子之间间隔10 cm, 共有20个。体育专业课是分组上课, 每个组人数都在20人以下, 所以这种设计符合体育课分组上课的需要。
搁物架的两侧面分别设计有两个镁粉盒, 该盒的上面开口, 方便学生进行器械训练时涂抹镁粉。
3 体育馆搁物架的特点
体育馆搁物架作为一种体育用具, 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容易推广和普及使用的特点。在体育馆中配备搁物架, 可使学生的运动鞋、书包、衣服统一放置,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前体育场馆一般都比较注重活动区域的环境, 工作人员和设计人员都以主要活动区域为考虑的首要条件, 忽视了活动人员的衣物和随身物品的摆放问题, 影响了活动场所的环境。搁物架的发明, 改善了活动场所的整体环境, 同时提高了运动的安全性。
4 结束语
体育馆搁物架作为是一种体育活动配套器材, 其设计打破了传统体育器材设计的规格限制, 是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创新。配备该器材, 可以满足体育教学训练的需要, 更好地服务学校的体育工作。该体育馆搁物架已通过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
参考文献
[1]苟小平, 熊振强.柔韧素质横叉训练器械的发明与应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 (18) .
[2]苟小平, 熊振强.纵叉训练器的发明与应用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 2012 (5) .
团体操设计 篇10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应对训练活动是以团体为背景, 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 在团体中通过人际交流互动, 借助团体的各种力量和团体内的各种心理辅导技术, 促使成员进行职业探索、自我探索的一种活动。在这种团体活动中成员通过体验、分享和感受, 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缓解职业压力, 积极应对, 促进自身的成长。
高校辅导员是一线教师, 负责学生工作, 有着很大的职业压力。针对这种现状, 设计了职业压力应对训练, 通过具体的团体辅导实践, 使辅导员缓解职业压力, 学会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 并在团队中获得自我认同。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应对训练活动设计与实施
活动设计与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每个小组需要完成布置的所有活动。整个训练活动共分为5个小环节, 每个环节进行2个小时, 每个小的环节都有一个活动主题, 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按照活动主题进行确定。
2.1 第一次活动
主题:团体形成;目标:澄清目标、建立信任。设计依据:团体形成初期, 采用一些简单、轻松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帮助团体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有助于成员在团体活动中更好地互动和合作。
活动安排:①微笑握手。操作:指导者:“今天的你与以前不同, 今天的你阳光、积极、向上, 今天的你乐观、愉快, 今天就让我们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感受一下不一样的你。现在, 请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地和周围的朋友打个招呼, 握握手。”②轻柔体操。目的:活跃气氛, 减轻成员焦虑感。操作:首先指导者引导大家在空地上围坐成一个圈, 指导者自己做一个创意性动作, 要求每个成员重复三遍。然后, 从指导者旁边的成员开始, 每个成员也做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动作, 让大家重复三遍。③印象际语。目的:进一步增加信任感和亲近感。操作:指出你到单位后最先认识的人, 并说出你对他的第一印象, 以此钩起彼此的记忆, 进一步增强信任感和亲近感。
2.2 第二次活动
主题:自我探索;目标:认识自己。设计依据:要适应社会生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前提是必须首先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进而认识别人, 接纳别人。
活动安排:
①人际关系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自己眼中的我;学生们眼中的我;同事眼中的我;爱人恋人眼中的我;自己理想中的我。
目的:引导成员对自己进行一次全面的反省、审视, 认识自己。操作:指导者引导成员填写表格。成员在填写过程中, 指导者要注意观察成员心态。成员填写完成以后, 指导者对成员进行分组, 并在组内进行结果的交流和讨论。
②人生曲线
目的:成员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评估, 对千差万别的人生经历进行重新理解和明确, 同时加强对他人的了解。操作:首先, 指导者对人生曲线这一活动的意义进行简单介绍, 让大家了解要做什么。然后, 具体实施, 每位成员在纸上画一个坐标, 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年龄和生活满意度。成员通过反省自己的人生经历, 在坐标中标出一些关键点和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并且将这些点用实线连接起来。在实线连接完成后, 用虚线对自己未来的人生经历进行描绘。画线完成以后, 指导者将成员进行分组讨论, 增加互相之间的认识和了解, 加深感情。最后, 整个人生曲线活动结束后, 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对活动的感受进行阐述。
2.3 第三次活动
主题:七嘴八舌;目标:宣泄情绪、学会管理情绪。设计依据:能够控制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良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此情绪管理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
活动安排:
①大风吹。目的: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操作:请大家围成一个圈坐好, 由指导者发口令:刮大风, 大风刮到“什么特征的人身上”, 符合这个特征的人就要迅速离开自己的座位, 换一个座位坐下, 看谁又坐到了自己原来的位置上。
②循环沟通。目的:情绪宣泄。操作:成员在指导者引导下围坐成两个同心圆圈。内圈每分钟进行一次移动, 内圈与外圈人员在某个主题的指导下进行沟通交流。内圈与外圈的听与说轮流进行。
2.4 第四次活动
主题:真情表露;目标:发挥团体力量, 解决问题, 学会欣赏接纳学生。设计依据:团体辅导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个团体成员不仅可以得到团体指导者及其他成员的帮助, 而且也可以成为助人的力量, 为他人提供帮助, 群策群力, 感情共鸣。
活动安排:
①同舟共济。目的:增强团体成员团队协作意识。操作:每个小组固定人数, 一般8-10人, 将一页报纸看作是小舟, 团队争取让更多的成员站在报纸上, 哪个组站的人多, 哪个组获胜。
②积极赋义。目的:在积极赋义过程中引导班主任学会调节对自己的认识。操作:“同舟共济”的小组围成圈坐好, 每人发一张白纸, 请每位老师将最让自己头疼烦恼的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纸上, 然后讲述这两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每讲完一个, 都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积极赋义。
③脑力激荡。目的:发挥集体力量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及途径。操作:团体总结出5个大家最关心或最烦恼的关于班级管理的问题, 分给各个固定组, 小组在给定的时间内就本组的题目发表意见, 派一人记录, 集思广益。写完后, 小组代表总结本组讨论结果。全体成员评比, 通过评比, 拓宽思路, 群策群力, 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5 第五次活动
主题:笑迎明天;目标:结束团体, 使成员充满信心地迎接明天。设计依据:团体训练活动结束阶段, 以人为本, 选择能够为成员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
活动安排:
①收获园。目的:活动总结, 了解每位成员的活动感受和建议。操作:引导每位成员对活动进行总结, 并且在团体中进行发言,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②大团圆。目的:通过成员间身体的接触, 为每位成员带来力量和温暖, 让每位成员在活动中获得信心与自信。操作:在训练总结会议上, 指导者引导每位成员将两手搭在旁边成员的肩上, 静默30秒, 然后大家开始唱歌, 歌曲随意。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训练活动。
3 实施结论
①通过团体训练互动, 辅导员能够对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一种新的认识, 会从全新的方面进行考虑, 并且在工作中感觉到同事的支持与帮助, 有心灵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工作效果较好。②团体氛围的营造和控制非常重要。一个有效团体的运作必须拥有一种专注但又自由的氛围作支撑。在这样的氛围内成员可以放下心理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团体活动中。③团体活动的安排以服务团体为宗旨, 严格设置。一方面能够帮助成员放下心理防御和心理包袱, 全身心投入;一方面也要与活动辅导目标紧密相联, 促使成员进行自我探索。④团体辅导老师的驾驭能力在团体活动中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 辅导老师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还要有丰富的团队指导经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12.
[2]王遥.将心理咨询引进课堂教学实践[J].河南大学学报 (社哲版) , 1997 (3) :102-104.
大地团体操——油菜花 篇11
说实话,油菜花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不是它自身,而是以油菜花海为底色矗立在花海中的其他景观。
有一年我去新疆伊宁,路过昭苏草原,草原上种植着大面积的油菜,天山的雪峰,好像是一座座冰山,浮动在金黄色的花海中;又一年7月底我从拉萨到西宁,路过青海湖时,正逢油菜花开,无边的金黄把青海湖衬托得碧蓝碧蓝,我想不到青海湖会有这样像深海一样的蓝;云南罗平的喀斯特峰林地貌之所以闻名,我想也与油菜花盛开时,大地满铺黄色,一个个锥状的喀斯特山峰在黄色的映衬下轮廓鲜明、形状逼真有关。
我给一种器物拍照时,一般是找到一块纯色的布做底布,再把器物放在布上拍,这样拍出来的器物突出鲜明,因为底布把杂乱的背景隐去了。油菜花很像铺在大地上的底布,它把杂乱的大地统一成黄色,让平时受到干扰的景观突出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油菜花好像提供了一个场,让其他景观在场中彰显出来,这时它起的作用与光相似—隐去自身,彰显他者。
我曾在油菜花盛开时,在大运河中行船,大运河在两岸油菜花的衬托下,流光溢彩;我也曾在油菜花盛开的时候,拜访过都江堰,都江堰在油菜花的烘托下,古朴沧桑。它们都是人类对地表的改造,由此我对“人类是改变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营力”的观点有了全新的体验。
配角—油菜花
油菜花不仅是底布,还是配角。在主角退去,舞台空闲之时,油菜花才上场,即使上场了,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利用闲置的土地,剩余的光热和水分。特别是冬油菜。
油菜分两种:春油菜和冬油菜。冬油菜秋末播种,来年春天收获。过去我们的祖先种地,只是春种秋收,一年一获。据说是从宋朝起,中原和南方的耕作制度变了,开始了复种制度,一年由一熟变为两熟。复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收获量,使得同样的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油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代水稻开始大面积种植,秋天水稻收后,田地冬闲,这时油菜出场了。油菜适应低温,能在黄河以南的冬季安全越冬,而且它适应性极强,能够适应种种气候、环境,见缝插针地“插空”生长,并很快成熟,为来年的水稻播种腾出空间。和同样可以用来“插空”的作物冬小麦比,油菜不仅不会损耗地力,还有肥田的功效。记住这样几个数据吧,对理解油菜花为什么会布满中国大地很有帮助:有一种越冬性强的油菜,在0—5℃的低温下20—40天就能现蕾开花;还有一种半冬性的品种在0—15℃的温度环境下现蕾开花需20—30天。我们知道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气温都在这两种油菜花的适应范围内,因此油菜成为越冬利用冬闲地的作物就不奇怪了。这种土地制度发展到今天,许多地方已经可以一年两熟、三熟,还可以两年三熟,三年四熟、五熟。这其中不要忘了油菜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主角退场后上场,在主角登场前退下,这就是油菜花的品性。
“三度”—油菜花
油菜花甘当配角,不想突出自己,反而成就了自己。许多油料作物开始退场,而油菜花则不断地蔓延。在中国只要有耕种的土地,就有油菜花的身影。全中国没有一种作物能像油菜一样,从南到海南岛北到呼伦贝尔的各个纬度,从东到抚远西到帕米尔高原的各个经度,在海拔4700米以下的各个高度上出现。
从南到北,油菜花的花期从1月到8月次第展开,好像在演绎阳光入射中国大地的角度每年逐渐抬升又逐渐降落的周期性过程;也好像在表演大地的热量沿纬度成带状分布的所谓地理学的“地带性理论”,不仅仅是纬度地带性,还有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地带性,在油菜花的分布中都可以看到。要想学好地理学中的“地带性理论”,即理解地表的景观按“纬度、经度、垂直高度”的所谓“三度”呈带状分布,就来看看油菜花吧。
看一下全国油菜花开花时间的等值线图。1月、2月油菜花在北回归线附近开放;3月四川盆地和南岭与武夷山以北的油菜花进入了花期,这条3月1日油菜花的花期等值线并没有与纬度线平行,四川盆地把这条线大大地北移了,因为四川盆地是一个暖盆,气温远比同纬度的地方高。
这3条等值线演绎了气候变化的纬度地带性,但接下来的等值线就可以说是演绎了经度地带性—海陆关系了。4月1日的花期等值线到了江浙一带的沿海地区,明显有低头向南之势,这是因为这一带濒海,春天大海升温较慢,沿海春迟之故;而6月1日和7月1日开花的油菜分布明显地呈西南—东北走向。这也可以看作是经度地带性—海陆位置影响所致:这时温度已经不成问题,降水成了限制因素,降水的多少与离海的远近相关,因此这时的油菜花分布界线几乎是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界线,也可以说是沿长城和农牧交错带分界。
垂直高度—垂直地带性对油菜花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青藏高原由于太高太冷,油菜只能在其边缘的河谷中分布,在河西走廊沿着黑河谷地油菜花在张掖附近有着大面积的分布,在祁连山中的大通河谷地、黄河谷地,油菜花顺着河谷从西向东分布;拉萨附近的雅鲁藏布江和其支流年楚河的河谷也有油菜花盛开,不过那时已是7月底8月初了;新疆的塔克拉玛干盆地的油菜呈环形分布在沙漠周边,西部较湿润,又因为低处气温高,高处气温低,因此从里向外,从低向高,油菜花从6月到8月次第开花;而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周边绿洲上的油菜花竟然在6月开花,比它纬度低得多的青海湖和黄河谷地与雅鲁藏布江谷地的油菜花却是7月或8月,这是为什么?还是因为垂直高度的影响。因为青藏高原的崛起,改变了南热北冷的规律,使得我国的西部地区变成了南冷北热,南北倒置,因此准噶尔的油菜花开得要比西藏和青海早。
油菜花演绎了中国的气候,也演绎了中国的地势地貌。它在“三度”的各个角落中出现,不是谁的恩赐,是它不断变异,不断进化,对环境不断适应的“优胜劣汰”的结果。
大地团体操—油菜花
如果说油菜花给你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一定是你看到了一片、而不仅仅是一株油菜花。油菜花作为单独的个体,难以让人欣赏。单薄的小花,颜色单一,花型简单,花是一串一串的,平常得很,没有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征。油菜花被欣赏的时候,是它满山遍野地铺满大地的时候,它以巨大的规模、整齐划一的高度和体型、纯净单一的颜色,让人赞叹。油菜花被欣赏是因为它的团体操做得好,不是因为独舞。油菜花是海,不是一滴水。如果花举办奥运会,油菜花的开幕式一定以团体操取胜,让花的世界震撼。
记得我曾经拜访过中央美院著名的美术家周令钊教授。他不仅画画,还设计过国庆节时的庆典场面。游行队伍怎样给主席台上的领导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摆在他面前的大问题。记得他说过一件事: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城楼时,挥动花束,向主席台致敬。问题来了:每人手中的花束应该设计成单色还是多色?整个队伍的花束颜色是统一,还是五彩缤纷?有人说五彩缤纷才壮观、才热烈,周令钊想起了他的家乡—江南的油菜花海,想起了那一片耀眼的黄色。他觉得单一的色彩才壮观。为了验证,他登上天安门城楼让游行队伍挥动花束从他面前通过,他发现五彩缤纷的花束在主席台上看是一片令人失望的灰色,当游行队伍手中的花束统一成一种颜色,比如黄色时,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的则是一片金色的海洋,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因此周令钊的结论是,大型的团体操,颜色要统一成单色。五彩缤纷就等于没有颜色。周令钊这个团体操设计中的“单色理论”,我倒觉得称之为“油菜花理论”更好。
周令钊的“油菜花理论”被张艺谋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得很好。我知道中国的奥运开幕式会让世界震撼,我怎么都想不出中国人的开幕式团体操会失败,这是中国人的最强项。
人民—油菜花
据说加拿大的中部大平原上的油菜花海规模最大,无边无际,像大海一样,但是加拿大人并不欣赏油菜花。欧洲也有许多油菜种植,田里的油菜花海也很壮观,但欧洲也搞不起来油菜花节。中国的油菜花节到处都是,除了经济的原因之外,也与中国人不欣赏张扬的个性,喜欢以集体面貌出现的文化有关。我搜出我们历年的杂志看了看,用作拉页和跨页的风光片,有许多都是油菜花海,有青海湖畔的油菜花海,有以天山的雪峰为背景的油菜花海,有大运河畔的油菜花海……我很奇怪,挑选好看的风光图片时,为什么挑来挑去,稍不留神就会挑出一张黄色灿烂的菜花片。看来一方面摄影师觉得油菜花海美,值得看;另一方面是编辑也觉得油菜花海美,值得刊登出来让读者欣赏……我想,也许我们的意识深处有一种“油菜花意识”吧。
油菜花的种种品质如何比拟?想来想去,我只想到了“人民”这个词。伴随这个词想起了北岛的诗句:
在古老的壁画上,
人民默默地永生。
我想把这句诗改成:
在油菜花中,人民默默地永生……
(选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6期)
团体操设计 篇12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 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 运用系统方法, 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1]。教学设计应用到体育领域里, 对体育各个项目的教学, 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层次的明确, 教学内容的编排等具有很大的意义。例如, 在体操教学方面我们必须要根据体操内容和目标来筛选出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生理机能, 还有场地器械来编排体操教学内容;体操课结构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各个部分里内容的安排等等, 这些的合理进行都是教学设计。因此, 研究好教学设计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用行为科学方法里的知识来理解, 可以把教学设计作为中间变量, 是体操内容和实践教学相互影响的媒介。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 (2003-2013) 中文的核心期刊关于体操教学设计的文献进行分析, 检索发现直接针对体操教学设计的文章研究的是比较少的, 比较集中于某种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或者是某种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更多的是针对体操的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研究,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过程和方法, 具有很大的抽象性。笔者把抽象的教学设计从具体化方面研究, 即从体操教学设计包含的几个要素来归纳分析, 即从体操教学的培养目标、体操的教学内容和体操课的组织安排来分析, 探究体操课程的教学现状, 找出一条教师学生都感兴趣的体操教学设计路线。
2 主题
前人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各个方面的研究对本文有很大的理论参考价值, 对笔者开拓思路, 寻求创新点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学者王德平认为, 体育教学设计是系统研究规划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及其方法[2]。由于对体操教学设计的研究较少, 通过分析体操教学现状来探讨高校体操课程的教学设计, 使体操教学更具合理性和实际性。
2.1 对体操课程培养目标的研究
朱施成的《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目标发展趋势探讨》以我国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目标为研究对象, 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 辅以文献、访谈、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我国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目标进行再认识, 认为体操课程教学目标发展函授生运用体操手段进行健身指导能力、教学能力、自学与创新能力, 符合当前我国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思想, 提出改革我国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目标大方向, 应向着重能力、重创造的教学模式方向发展。[3]
体操的健身功能是新的研究方向, 不要让学生强制的学完课程后再也不愿意去接触体操, 而是希望学生像热爱打篮球一样, 能自愿的玩转体操, 这也是体操课程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新的关键点。
2.2 对体操课程内容的选择的研究
体操项目包括的内容相当丰富, 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原则来确定从中选择的内容, 也可以理解为是最终学生为了实现什么样的目的, 那么这个原则就是探讨的首个问题。确定好教学内容后, 需要把这些内容进行层次的划分, 使内容清晰明确, 每部分内容适合的群体及作用。最后进行内容的编排, 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构想实践于课堂中, 使教学目标最大优化。对体操内容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不能随意的安排体操课程的内容,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呼唤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这样一个大的目标, 具体到体操教学方面,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而位居首位的就是健身性[4], 这表明, 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依据, 考虑并确定其教学内容与方法。从体操的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而选择依据。学生需求的多样性:由于学生的性格、年龄、生活习惯、学习环境等不相同,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体育爱好和兴趣, 对体操教学内容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比如有的学生为追求“难”与“美”而乐意学习竞技性体操动作;有的学生为了娱乐身心而愿意学习趣味性体操内容;有的学生为塑造形体美而坚持不懈地进行轻器械体操练习;有的学生受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而不失时机地在全民健身路径上进行锻炼;有的学生为了增强与同学间的交流而广泛地参加多类型的体操活动。以上是综合了几位研究者的观点[5], 这些表明, 选择体操教学内容要有基础性、健身性、娱乐性和系统性。
2.3 对体操课程组织实施的研究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 也就是体操课程的组织, 学生的主题地位首当其冲, 教师要很好的指导。例如, 在教授广播体操时,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组, 对每组学生教授不同的节操, 然后每组学生负责把其他组的学生教会, 依次类推, 这种教法, 就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高度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总之, 教学内容的编排一定要灵活多变, 丰富多彩。首先, 小学主要教授各类内容的基本动作,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点感性认识, 着重培养学生对体操的兴趣;初中主要教授各类内容的简单组合动作,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高中可以教授一些稍微复杂的动作和组合练习, 同时让学生体会体操教学内容的内涵所在[6]。因此, 教师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 要注意各学段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列, 防止各学段教学内容的低级重复。结合上述内容, 不同阶段的体操教师可对体操课的结构的内容进行编排。另外, 有研究表明, 适当安排些校际间的体操比赛, 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并自觉的学习体操内容[7], 这也是体操内容编排的亮点。
2.4 对不同群体体操教学内容层次划分的研究
从体操理论知识可知道, 体操的分类方法有几种, 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 而学校体育里的体操内容包括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技巧、器械体操和理论知识。明显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就是有保护和帮助。根据毛振明先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划分方法将体操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四类:精学类内容、粗学类内容、介绍类内容和锻炼类内容[8]。
精学类内容—以掌握运动技能为主, 兼顾其它领域目标。其特点是运动技能的可操作性比较强, 内容较简单, 利于学生掌握, 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就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课程目标的达成。例如广播体操、跳马等。
粗学类内容—掌握运动技能身心全面发展。学习这类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掌握, 学有所得, 在以后的体育锻炼中能够学以致用。同时, 让学生了解体操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验体操运动的乐趣, 培养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在达成“运动技能”目标的同时, 重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例如技巧中的滚翻类动作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保护与帮助、队列队形等。
介绍类内容—主要介绍体操运动文化和项目知识, 可采用理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向学生介绍更多的内容。既增长学生的知识面, 又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深刻地认识体操运动的实质。同时, 通过学习, 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些项目, 如果以后有机会学习, 他们能会更快更好地掌握, 有利于完成“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的课程目标。例如体操理论知识。
锻炼类内容—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主要发展学生力量、灵敏、柔韧等专项素质以及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现“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服务。例如技巧、器械体操。
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出发, 也就是精学类的内容, 其他类动作教授非常有限, 不能满足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和发展[9]。
3 总结
在体操内容的选择依据方面, 必须得了解学生的需求, 依据这样一个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 但是, 实践则不是, 每个阶段的内容都以规定, 体育教师不会去考虑每位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内容, 按部就班, 低级重复。因此, 就要求教师有自己的创新, 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体操内容的划分, 本文是依据毛振明先生提出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整体划分, 这种划分方法并不是绝对的,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种有利于明确对象, 明白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精学类、粗学类、介绍类和锻炼类这四种类型是把体操教学内容作为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 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考虑体操教学内容的实质结构即技能与价值目标。要把每一类能实现多个目标作为划分的重中之重。
在体操教学内容的编排上, 就是最能够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部分。通过以体操课的结构为主题进行检索, 对着方面的研究是数量很少, 笔者对这个主题有很大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基本步骤: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进行, 总是这样, 缺乏创新, 久而久之, 学生也会失去兴趣, 觉得枯燥。笔者举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方法, 在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要勇于突破常规, 内容形式要丰富, 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样教学目标就能最大化的实现。
4 体操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不论是体操教学还是其他的运动项目的教学设计, 都必须要回归到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 那么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即, 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坚守与选择。在不断强调体育课重要性的同时, 却很难看到课程本身的价值, 就比如一台旧机器, 总是不断的强调加润滑油和换零件, 却不评价机器本身的时代价值, 这就是我们坚守的问题。学生进入社会后, 确实需要良好的身体和有规律的锻炼, 但这些, 不一定都是学生在课堂锻炼的, 从另一方面讲, 就是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教师不管有怎样的教学设计, 一定要培养出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那样当学生步入社会, 有规律的锻炼才体现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 这就是我们选择的问题。把体操教学内容设计成体操是学生必不可少的部分的程度, 这就是文献研究的意义所在。
摘要:体操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体操课程的教学的研究也是相当多的, 不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面, 而怎样把这些因素合理有序的安排下来, 就是教学设计的任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根据体操教学培养目标→选择体操教学内容→组织体操教学”的路线来探究新颖的体操教学设计, 为体操教学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体操课程,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曲鲁平, 王健.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 :322-325.
[2]李鹏, 蔺新茂.体育新课程标准体系下体操教学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5) :674-676.
[3]朱施成.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目标发展趋势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4]姜敏.中学体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开发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5]李静.《新课程标准》下的基本体操教学现状与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147-148.
[6]韩颖, 陈通海.中小学体操教学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 2012 (12) :48-50.
[7]杜文娅.对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教师教学理念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1.
[8]孔祥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类运动项目教学方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 2012.
【团体操设计】推荐阅读:
沟通团体辅导设计方案08-21
高校团体操编排06-30
团体操的审美价值10-11
分析武术团体操的价值07-03
校大型团体操比赛通知10-08
参加团体操的心得体会08-09
团体操解说词-《茶乡放歌》08-13
团体竞赛05-25
团体标准06-07
团体文化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