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模式

2024-08-20

耕作模式(共12篇)

耕作模式 篇1

摘要:稻田3种不同耕作模式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水旱轮作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 培肥了地力, 提高了作物产量, 改善了产品品质, 实现增产增收。综合效益表现最好的是超级稻—香葱—香葱耕作模式, 产值达到295 278.0元/hm2。

关键词:稻田,耕作模式,成本,效益

灵川县是国家和广西两级杂交水稻生产基地县之一, 常年种植面积达到2.67万hm2, 其中超级稻种植面积约为1万hm2。但近几年来, 由于比较效益的差异, 在桂林市周边乡镇蔬菜生产面积迅速扩大, 2009年仅灵川镇双潭、灵宝2个村委四季香葱年复种面积达到666.7 hm2, 出现了葱稻争地及蔬菜连作障碍问题, 不利于粮食安全及农民增收。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 笔者于2010年开展了稻田不同耕作模式效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模式栽培试验选择在灵川镇双潭村委老圩村进行, 试验地为城郊型蔬菜主产区, 土壤肥水条件好, 交通便捷。供试作物为水稻、香葱、莴苣、大蒜, 水稻品种为丰两优1号、扬两优6号、Y两优1号, 香葱品种为大香葱、小香葱, 莴苣品种为红莴苣, 大蒜品种为全州紫蒜。

1.2 试验设计

设置3种不同耕作模式, 分别为超级稻—香葱—香葱、超级稻—香葱—莴苣、超级稻—大蒜。选定同一片区3组农户进行3种不同模式栽培对比, 每组3个农户共9户, 每户田块面积733.4 m2。

1.3 试验实施

3种模式的第1茬作物超级稻播种期必须掌握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上进行, 在当地一般是3月下旬末至清明播完, 防止烂种、烂秧。第1茬香葱宜在3月下旬末至4月上中旬另择地育苗或用种苗繁殖, 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犁耙田, 并分株定植到大田。红莴苣于上茬作物收获前15~20 d另选地播种育苗, 秧龄不宜过长, 移栽叶龄4叶。全州紫蒜在当地于9月上中旬直播于大田。不同模式作物茬口安排具体见表1。专人记录物候期、投入品、用工情况, 并组织专家分户测产验收, 统计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模式用工及投入品情况

不同模式、不同作物品种物候管理期不同, 用工有差异[1,2]。其中:香葱的采收、整理、清洗等费工、费时, 每人每个工日只能采收75~100 kg, 用工成本较高。香葱可以利用其分蘖苗进行无性繁殖, 第1年购买香葱种苗投资成本也较高, 以后可以自行留苗, 达到节本增效。肥料投入是根据不同作物品种高产需肥量要求, 除施足农家肥外, 均按当地测土配方施肥用量进行。丰两优1号、扬两优6号施用纯氮210 kg/hm2+五氧化二磷105 kg/hm2+氧化钾168 kg/hm2;Y两优1号施用纯氮210 kg/hm2+五氧化二磷112.5 kg/hm2+氧化钾210 kg/hm2。每茬香葱施用纯氮240 kg/hm2+五氧化二磷75 kg/hm2+氧化钾210 kg/hm2。红莴苣高产栽培施施用纯氮225 kg/hm2+五氧化二磷135 kg/hm2+氧化钾390 kg/hm2。紫蒜栽培施用纯氮255 kg/hm2+五氧化二磷90 kg/hm2+氧化钾180 kg/hm2。农药投入按实际防治病虫害用药计。

从表2可以看出, 超级稻—香葱—香葱模式一年3茬用工1 192.5个/hm2, 人工成本47 700.0元/hm2, 物化成本 (含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 41 166.0元/hm2, 成本合计88 866.0元/hm2。超级稻—香葱—莴苣模式用工1 050.0个/hm2, 人工成本42 000.0元/hm2, 物化成本34 453.5元/hm2, 成本合计76 453.5元/hm2。超级稻—大蒜用工690个/hm2, 人工成本27 600.0元/hm2, 物化成本31 627.5元/hm2, 成本合计59 227.5元/hm2。

注:肥料成本按商品化肥实际购买价计。

2.2 不同模式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

从表3可以看出, 不同耕作模式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存在较大差异。超级稻—香葱—香葱模式一年3茬收获作物产量共85 824.0 kg/hm2, 比超级稻—大蒜模式增产93.6%, 比超级稻—香葱—莴苣模式减产22.8%;由于产地香葱收购市价比红莴苣高2元/kg, 超级稻—香葱—香葱模式的产值仍为最高, 达295 278.0元/hm2, 较超级稻—大蒜模式增收比率为91.6%, 较超级稻—香葱—莴苣模式增收比率为11.3%。超级稻—香葱—莴苣模式作物总产量达到111 163.5 kg/hm2, 比超级稻—大蒜模式增产150.7%;产值达到265 288.5元/hm2, 较超级稻—大蒜模式增收比率为72.2%。超级稻—大蒜模式因少收1茬作物, 产量及经济效益较低, 但2茬作物产值合计154 078.5元/hm2, 也达到“万元田”目标。

注:水稻产值按当年当地粮所统一收购价2.12元/kg计;香葱、莴苣、紫蒜产值按当年产地收购市价计;紫蒜产量以收获青苗计。

不同作物品种, 产出投入比各不同, 其中比值最高的是大香葱品种, 达4.23, 最低是超级稻—香葱—香葱模式中的丰两优1号, 为1.16, 3种模式中超级稻—香葱—莴苣模式的投入产出比最高, 为3.47, 其次是超级稻—香葱—香葱模式为3.32 (因购买小香葱种苗价格较高, 提高了生产成本) , 超级稻—大蒜模式最低为2.60。

3 结论与讨论

稻田3种不同耕作模式栽培结果表明, 实行水旱轮作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 培肥了地力,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增加了单位面积作物产量, 改善了产品品质, 达到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实现了稳粮保供给、钱粮双增目标, 其中以超级稻—香葱—香葱耕作模式生产成本最高, 经济效益最好。种植杂交水稻的投入产出比较蔬菜低, 但杂交水稻特别是超级稻种植对于蔬菜产区实行水旱轮作, 解决连作障碍, 创新耕作制度以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4,5,6]。

参考文献

[1]郑家国, 杨文钰, 池忠志, 等.四川盆地稻田周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J].四川农业科技, 2010 (5) :20-21.

[2]缪礼鸿.稻—菇轮作栽培模式的经济、生态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 2008 (4) :32-33.

[3]王乐.湖南省稻田典型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49 (2) :509-512.

[4]朱雪志, 邓小华.永州市稻田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1) :4927-4928.

[5]刘某承, 张丹, 李文华.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的综合效益比较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 :164-169.

[6]兰有存.稻田生态种植模式——一年四熟栽培技术探讨[J].广西热带农业, 2009 (2) :30-32.

耕作模式 篇2

关于土地,我最早的记忆是七十年代初生产队时期,每家每户按人口多少都分有菜园地,有很多菜园地都是相连在一起的。然而,就为这一分、两分极少的菜园地,邻里们往往争得不可开交。你翻地过界了,他多占了一脚,经常听到乡亲们为土地的争吵。那时,只觉得乡亲们很无聊,并未感受到土地的重要,更未感知他们都是在保护属于自己的土地。

春天到来,家乡正月初五六就开始出工动土了。生产队的汉子们拿着镰刀锄头,挑着箢子、箩筐,喊着号子、唱着山歌,女的打打闹闹,成群结队的去上工。这种大集体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到现在还保持着那时的优良传统,每块地边都修沟排洪,砌岸堵土,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因为是大山区,石质多,土地非常珍贵,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更本,所以,人们特别珍惜和爱护土地。

后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土地到户,人们更加爱惜土地,重划菜园、重分土地、分划自留山自留地。每家每户都使劲争抢,寸土不让,可见土地的重要性。

人们生活的激情高涨,在土地上大做文章,以不同的方式增创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就我们家,清楚地记得,包产到户第一年下来,就够吃了。从此,也不再饿肚子了。农民的生活就像进入了历史性的转折和飞跃。

放眼熟悉的山野,一片片,一洼洼,一川川,一畈畈,绝非大集体时的千篇 一律,而是,各式各样,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好一派新气象。土地上的自然面貌本身就富有超强的画意,而人们的耕作更富有时代的诗情。解决温饱的人们,生活也真正的诗情画意起来。

但是,开放初期,人们为了多创收益,存在开荒种地的现象,对自然山水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耕地增多,植被减少,引起了很多领导的关注和能人雅士的担忧。还好,九十年代初,政府“退耕还林”的政策,强有力的改变了这一不良现象,有效地遏制了恶果的发生。不几年,就恢复了大自然的美丽,我的家乡又变得魅力无限了。

土地,我也“躬耕”过。它深刻而内涵,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人类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就像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懂得土地,耕作,和生活的作者才会写出内核鲜明,暗含真谛,撼动人心的佳作。

俄国著名诗人列宾就非常热爱土地、热爱耕作,所以,他的作品才富有激荡灵魂的震撼。土地就像他的稿纸一样,鉄犁就像他的笔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对于他来讲,在土地上的耕作和在稿纸上的创作一样的有趣和意义,一样的热爱和重要。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看来,土地,并非农民专有,是人,都会热衷土地,爱护土地。

很多时候看到人们以各种不同的姿势在天地间耕作,创造出不同的耕作视觉和收获,你不难发现他们怎样匍匐到土地上,田园里,特别是和孩子、妇女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做一切耕作劳动,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研究土地翻新,如何保水,播种的深浅,锄草的时机,防虫治害,抗涝抗旱,收割回仓。这些,就像一位位伟大的诗人在土地上转动文字的魔方,创造一首耕种的杰作一样,绝妙而精细,也是一个自然而然、须从客观的过程,他们只能如此,融化在耕作的过程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如干年后,当他们不舍的走到生命的终点,仍然不忘在山坡上、树林中、花丛旁安静地躺在土地里,披一撮泥土,永久的守望着这座山,这片土地,这个村子,守望着一代代老去一代代新生的家园故土。

那是他们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然而,他们个个都是土地上的托尔斯泰,在土地上创作了一日日,一年年,一生生的生命的杰作。尽管他们大多都不是贵族,却都离不开土地。于是,他们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般的农民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最更本的重要工作。

仅凭一时、一份的好奇和喜悦,是种不好耕地的。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耕种的艺术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远离纤弱和虚假,耕作出极品佳作。

一个人只有热爱你的土地,懂得爱护你的土地,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大千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非凡的发现,才有可能激荡灵魂和灵感、思想的升华,捕捉到什么,而后深深的感悟。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土地热情、辛勤劳作的愿望和撼动人心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才会有心的、灵的飞跃和升腾。

大家都知道水稻专家袁农平,相信他和托尔斯泰的鼻孔一样,都是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牛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耕地上、水田中……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气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山的号子、山歌、妇女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

他们满怀对大地的热爱,眺望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那群黑黢黢的汉子们,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那个老者。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爱的土地上踩出、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在爱的稿纸上研究,论证,创作了不朽的作品……

耕作模式 篇3

关键词:种植模式;作物布局;耕作

中图分类号: S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1-1

1作物布局的设计

合理的作物布局设计是一个复杂过程,在遵循作物布局原则的基础上,应按一定步骤进行。查清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掌握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明确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需求,明确国家计划和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在掌握以上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比例,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比例,粮食作物与豆类作物比例,将确定的各种作物,配置到各种类型的土地上,即拟订种植区划,绘出作物现状分布图与计划分布图,对拟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下列可行性研究: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否满足各方面需要;是否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养分和水分输入输出是否平衡;机械、劳畜力供需是否平衡;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是否适应。

2合理的运用间、混、套作

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作物生长特性进行选择,按通风透光与充分利用地力的要求合理搭配。一般以高秆与低秆作物搭配;作物植株体积大的与小的搭配;圆叶与尖叶作物搭配;深根与浅根作物搭配;生育期长的与短的作物搭配;早熟与晚熟作物搭配。并且确定合理的种植方式和密度,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和光能,又要使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都方便。适时播种、缩短共生期要根据套种方式,上茬作物长势、品种生育期、下茬作物株型大小、苗期抗性等确定播种期。套种过早,上下茬作物共生期长,对下茬作物不利;过晚,不能争取时间,失去了套种的意义。

3搞好复种和轮作

为了保证复种增产,必须采用一系列综合技术措施。合理选择和搭配作物品种,既要使搭配的作物品种对光、热、水、肥的需要不得超越当地所允许的条件,又要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缩短大田的生育期,就要选用早熟品种,进行抢茬播种,实行套种,采用育苗移栽等措施。缩短大田生育期,可以解决复种作物争时间的矛盾。同时采取促进早熟的增产措施,并逐步实现机械化。

制定一个合理的轮作制度模式要注意下面几项:确定轮作的作物组合,就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设计轮作时,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地形、土壤、水利等条件划成不同的轮作区,然后根据不同轮作区的特点,确定轮作中相应的作物组合。然后安排好作物的轮换顺序,再确定轮作年限。

4 土壤的耕作

土壤的耕作制度是围绕作物轮作制度所采取的一整套耕作措施。其任务是调节土壤水分和养分;防止风蚀、水蚀地面的状况发生,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土壤耕作是根据作物生长对土壤的要求,应用机械的方法,建立土壤的良好耕层构造,以达到调节土壤肥力条件,控制土壤肥力因素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合理的土壤的耕作应根据作物对土壤的要求、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来确定具体的几个方面:土壤松紧度和孔隙状况;耕层深浅;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降雨和蒸发;风蚀;土壤特性。

4.1平翻耕法

平翻耕法也叫平作土壤耕作法,是世界运用历史最久、分布最广的一种耕法。它包括基本耕法和表土耕法两个环节。

4.2深松耕法

是指用无壁犁或松土铲只松土不翻土层的耕作方法。它可以疏松耕层,破除犁底层,改善耕层构造,协调水、肥、气、热状况。它只松土不翻土,保持熟土在上生土在下,土壤微生物区系不乱,生土在原来的位置上熟化,既可加深耕层,又对种子发芽无不良影响,对作物生长无不良影响。深松耕法不翻土,作业较灵活,可与播种或中耕同时进行,时间选择余地大,方法多样,易于安排。

4.3少耕法与免耕法

少耕法是指一次完成多种作业减少耕作次数的耕作方法。耕作次数少,避免过度压实土壤与破坏结构,土壤表面粗糙疏松,并有残茬覆盖,可以截留雨雪,减少风蚀,还可节约能源。免耕法是由少耕法发展起来的,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不进行任何土壤耕作,在后茬作物播种时,用特制免耕机在前茬地上一次完成播种行内的灭茬、播种、施肥、施药、镇压等作业,以后也不再进行中耕。少耕法和免耕法可减轻雨水对表土的冲击和土粒的移动,有利于水分渗透及蓄水保墒,减少径流和水分蒸发及坡地水流失;如果结合秸秆覆盖措施,可疏松土壤,消除板结;土壤排水通气良好;根系穿插均匀,发展良好。它们的缺点是有机肥不易施土壤深层,化肥易流失。

综上所述,合理的种植模式和土壤耕作是影响农业生产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我们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以保证农作物产量的全面持续增加,为我国农业的稳产高产保驾护航。

辽东山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探讨 篇4

1.低留茬免耕直播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收获 (秸秆运出, 低留茬) —原垄直接播种施肥 (保护性耕作播种施肥镐) —化学除草—追肥及病虫害防治。视土壤情况2~3年深松一次。

2.低留茬灭茬耕播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收获 (低留茬, 秸秆运出) —春季机械灭茬 (灭茬机) —精量播种深施肥 (精少量播种机) —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

3.平作免耕整秆覆盖直播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收获 (低留茬) —秸秆整秆覆盖—平作播种施肥 (保护性耕作播种施肥镐) —化学除草—追肥及病虫害防治。视土壤情况2~3年深松一次。

4.秸秆粉碎还田耕播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收获 (玉米收获机或人工) —秸秆粉碎还田 (秸秆粉碎还田机) —苗带浅耕 (灭茬机, 旋耕机) —精量播种深施化肥 (免耕播种施肥机) —化学除草—追肥及病虫害防治。

以上四种模式的地块均采用的技术经济指标:玉米收获可采用机收获与人工收获相结合的办法, 收净率达99%以上。每亩播种量为2~2.5kg。株距33cm, 亩保苗不低于3000株, 每亩施玉米专用肥65kg, 施口肥二氨15~25kg。播种后, 选择晴天打药封闭地表, 每亩用0.3kg阿特拉津和乙草铵0.25kg、农达0.23kg, 兑水50kg, 均匀喷洒, 苗高200mm时人工间苗。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模式的地块, 除采用上述技术经济指标外, 秸秆粉碎率要达到95%以上, 粉碎秸秆长不大于5cm, 秸秆覆盖率要达95%以上, 旋耕深度不大于7cm。采用低留茬灭茬还田式技术模式的地块, 除采用上述技术经济指标外, 低留茬在15cm左右, 苗带灭茬率要达到99%, 深度不小于7cm。

经过多年对比试验, 平作免耕整秆覆盖直播模式和秸秆粉碎还田耕播模式适合于平地、坡地、贫瘠地块。两种模式秸杆还田量大, 地力恢复快、保墒好、水土流失小, 免烧秸秆利于防火、抢农时、节省种地费用。清原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山区, 丘陵地带, 土地贫瘠、多坡地、传统耕作焚烧秸杆现象严重, 同时又是大伙房水库发源地, 因此适合开展这两种模式保护性耕作,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总结 篇5

工作总结

2011年在省、市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新民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新民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玉米种植面积135万亩,以沙土、盐碱土和沙壤土为主,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尤其进入春季为甚,5—7级大风常见,气候干燥,降水量逐年减少,春旱严重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秸秆的还田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革命性农耕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一、项目完成情况.

2011年新民市完成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50000亩,辐射带动480000亩,依据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和便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原则,统筹考虑我市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基础较好的卢屯乡6000亩,兴隆堡镇4000亩,姚堡乡6000亩,东蛇山乡4000亩,梁山镇4000亩,兴隆镇5000亩,金五台乡4000亩,大柳屯镇3000亩,大红旗镇4000亩,正在在建设的玉米滴灌项目的于家乡10000亩等10个乡镇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依托农机大户计划建立集中连片示范区650-850亩6个,1000-2000亩以上2个,总示范面积5万亩。培训保护性耕作农民技术员360人,农机手125人,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在项目区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73台,其中主要是玉米联合收割机33台,免耕播种机30台,秸秆还田机10台

二、采取技术模式及人员培训情况

(1)完成5万亩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内全部实施秸秆全覆盖模式(套秆、碎秆)和深松整地任务。

(2)购置各种农机具:

玉米深施肥播种机240台,秸秆粉碎还田机4台,旋耕机10台,深松机3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7台。

(3)示范区人员培训:项目任务下达后,开展保护性耕作宣传培训活动,即发宣传材料,达到示范区内每家农户一份,我站计划在8月份召开保护性耕作培训班,培训机手和项目区的农民276人次。

(4)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覆盖法: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浅旋处理残茬——免耕精量播种——药剂灭草

三、资金预算及用途

(1)项目总投资300万元购置新机具,其中:政府补贴资金100万元,农民自筹200万元,(2)省对该项目投资100万元,根据省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要求,用作该项目区农户作业补贴费,每亩补贴20元。

四、实施进度

(1)2011年8——9月份,开展培训宣传活动,落实机具。(2)2011年10—12月份,按计划面积逐块落实秸秆、根茬地块并组织作好秸秆远田,秋季表土处理作业,召开保护性耕作秋季作业现场会,开展监测工作,作好效益分析,进行阶段总结。

五、项目组织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新民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保护性耕作项目领导小组作为决策机构,农村经济局主要负责项目的全面规划,及时决策项目内的各项工程实施,并负责指导,检查和验收工作。组 长:苗初印(副市长)副 组 长:郑伟 郑恩祥 组 员:刘振权 喻润海

项目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工程实施组、财务组负责完成

项目实施过程中具体工作任务。综合办:周波 李 彪

工程办:周文和 梁小东 牛艳玲 财务组:喻润海 聂 静(2)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项目实行合同管理制度,县与乡签定项目协议书,乡与农户签订项目协议书,保证完成作业量,建立资金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专款专用,并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发挥投资效益。(3)加强宣传培训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机具操作规程的技术骨干和机手,为农民提供标准化的规范作业服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保护性耕作氛围,加快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普及。

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产量问题。保护性耕作如果不能增产会直接影响农民的需求。解决农民的需求问题,关键在增产增收。现在的保护性耕作在增产方面还有些表现不足,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技术培训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其他农业增产的技术推广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共同推进,实现倍增效应。

2、长效机制问题。解决长效机制的核心是增强服务能力的供给问题。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鼓励服务组织参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形成社会化服务市场运作、合作化经营、规模化推进睥良性循环机制。

3、技术模式标准化问题。目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仍然比较复杂。要结合农民素质和可接受水平,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技术模式要根据农民的愿望,尽可能简单化、通俗化、标准化,技术路线要简洁明了,简单易行,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4、地块条件问题。我市南部胡台镇大部分土地种植水稻,少部分土地种植玉米,地块面积小,对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影响很大。

(二)下一步打算。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中来,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及早行动,统筹安排,采取多种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不断深化

耕作模式 篇6

关键词:留茬;免耕;保护地力;节本增收

中图分类号:S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42-1

二道镇坐落在伊通满族自治县东部的半山区,是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带,这里丘陵起伏,坡地岗地占总面积的25%~35%,肥沃的土地是人们享受着大自然的资源,辽阔的黑土地不知疲倦的为人类默默的奉献,奉献的过程中也受到伤害,当我们的黑土地——这个财富之母感到贫瘠无奈时,早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科学利用,尽力保持原有的生物生产环境,才能使土地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这也是我们基层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职责,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探索。

我镇的耕地情况;坡地、岗地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多年的开垦种植。忽视保养土地,造成风蚀水蚀严重,逐步贫瘠沙化,主要原因是裸露的农田每年都受到风蚀水蚀,根据多年的观察与资料对比土壤的损失量,岗地每公顷风蚀水蚀在2~7吨,坡地5~11吨,雨水大的年份会更多,作为伊通的东部山区,主要是水蚀严重,由于多年传统的耕作方式,是造成土壤退化、土壤沙化、地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严重阻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造成的危害无法挽回和弥补。

二道镇的石门子村、宏明村、黑顶子村、万德村,根据地势特点摸索出留茬轮作,环山地势而耕种,即少动土播种,这种耕作模式逐渐兴起,这是我们农机推广部门与农民共同探索出适于本镇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二道镇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坡地岗地居多,人口19200人,耕地面积4850公顷,其中坡地岗地170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3%,农村落实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分田到户,广大农民在富民的政策指引下,在辽阔的黑土地中寻找更多的实惠。这些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财富和生活保障,如何可持续的发展和利用这些土地?是我们农机推广部门的新课题。

1 风蚀、水蚀造成土壤地力下降

经过近三十年的开垦耕种,这些山坡地不同程度出现了严重土地肥力下降,每年风蚀、水蚀土壤厚度大约1~1.3厘米以上。按照传统耕作方式三铲四趟作业,土地在雨季被大量流失掉,使用化肥逐年增加,几乎到了不使用化肥不长庄稼的程度。新开荒的前几年不用追肥就高产,5年以后开始施用化肥,逐年增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对化肥的依赖性逐年加大。可想而知,怎样才能把赖以生存的土壤留在地里呢,这时农民都在焦虑和期盼,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面临失去的肥沃土地将被沙漠化,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改变耕作模式,保护耕作层

传统种植玉米,每年都要灭茬整地,疏松土壤便于播种,再加中耕作除草作业,春季遭风蚀,夏季遭雨蚀,大量优质腐殖被冲刷流失。

为了减少土壤疏松,增加坡地的耕作次数,留茬在原垄上播种,这种方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有人使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持土壤流失的作用,减少风蚀水蚀。随着逐年种植的需要,特别是春季干旱严重的年份,灭茬顶浆打垄破坏墒情,经过多年的试验总结推广出侧开沟施底肥留茬择土成新垄的方法进行播种,摸索出我镇耕作留茬轮作免中耕的种植模式新技术。

首先在宏明村、黑顶子村,万德村进行了推广,在2001年春季高温少雨、春脖子短,大地墒情不好,来不及灭茬起垄的情况下,我们鼓励农民在原垄上或侧沟再种,结果出苗整齐,长势也不错,好于灭茬起垄的地块,我们同农民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减少了用工,节省了灭茬费和气垄费,照样获得了大丰收,还减少了水土流失,一举两得,每公顷节本增收260元以上,好的播種方法由我们农机技术推广员和基层干部宣传推广,仅用三年时间就推广了全镇10个行政村。

3 侧沟轮作免中耕的操作方法

玉米秸留茬20~23厘米为宜,越高还田率高,所留下的茬子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淋自然腐烂,不影响下一个耕作期。

方法是:在垄地台的上帮距玉米茬10~13厘米处,用普通三铧倾斜60度开沟,施入底肥,也可用手扶拖拉机带水田犁趟沟(改进的水田犁),往返时,在上垄邦二分之一处向下垄开沟处扶土合成新垄,这样能把玉米所需要的肥一次性投入,还能实现种肥隔离,动土二分之一左右,不动的二分之一土壤能保持水分,通过镇压后播种即可。

4 侧沟留茬播种的优点

1.传统的播种方法,春季灭茬一次,顶浆打垄一次,把耕作层的土壤翻动两次,失去水分过多满足不了种子发芽的需要,与传统耕作方法减少一次作业,药剂除草免中耕,每公顷减少支出150元,全镇可减少支出40万元左右(全镇推广2300公顷)。

2.侧沟留茬免中耕,垄台动土只动二分之一,土壤在原垄上不动,优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1)根茬不动,可直接还田,增加地力;(2)把储蓄的水分保留下来,形成蓄水库起到保墒出苗作用;(3)根茬不动,根系交错起到固土作用,形成堤坝蓄水,减少流失;(4)节省灭茬起垄用工,抢农时,促旱播;(5)苗齐苗壮,好于传统的灭茬起垄。

综上所述,减少水土流失60%以上,储蓄更多雨水供给玉米苗生长。还田根茬增加50%以上,每公顷增加还田秸秆4~5吨,增加腐殖质0.05%。地力缓中有升,相对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起到生态效益作用。

5 加大推广力度,多种形式并存。

1.总结经验,搞好示范,引起上级政府部门重视,投资立项,吸收先进保护性耕作模式。2.大力宣传玉米侧沟轮作免中耕优点,科学利用,探索新途径。3.改进现有的配套机具,着手研究适合本地区的耕作模式,整地机械和除草设备等。

争取国家购机补贴资金和县级财政的投入,使我镇玉米侧沟留茬免中耕模式。规范化、标准化,达到更好的生态农业效果。

耕作模式 篇7

1 地区农业耕作模式

进入21世纪, 我国各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逐渐认识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有效抑制生态恶化的重要措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人畜力的保护性耕作而言, 其主要作业如免耕播种、秸秆处理、深松等使用机械来完成。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由四项关键技术组成:免耕播种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杂草控制技术和深松技术[2]。

1.1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有别于以铧式犁全面翻耕土壤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耕作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 减少风蚀、水蚀,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1.2 秸秆覆盖。

将作物秸秆用机械粉碎后均匀的抛撒地表, 包括小麦秸秆覆盖和玉米秸秆覆盖, 适合玉米产量较高的地区, 如秸秆量过大或地表不平时, 粉碎还田后可以用圆盘耙进行表土作业;春季地温太低时, 可采用浅松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1.3 免耕播种。

在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的田间进行播种作业。免耕直播省去了耕地作业, 节省了作业费, 播种期提前, 比常规平播提前1~2d。若遇阴雨天, 免耕更会体现争时的增产效应;免耕地块蓄水保墒能力强。由于地表有秸秆覆盖, 土壤的水、肥、气、热可协调供给, 干旱时土壤不易裂缝, 雨后不易积水。与翻耕的比玉米生长快, 苗情好。另外, 肥料不易流失, 产量也相应提高。

1.4 深松耕。

深度一般超过犁底层、上下土层基本不乱的松土作业[3]。深度可达20厘米以上, 适于经长期耕翻后形成犁底层、耕层有粘土硬盘或白浆层或土层厚而耕层薄不宜深翻的土地。

1.5 病虫草害的控制和防治。利用化学药品或地表作业对病虫草害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的作业。

1.6 田间管理。

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的 (中耕) 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培土及间苗等作业。除此以外, 还有地表处理———通过浅松、耙地等作业, 整平地块, 或对过多的地表覆盖物掩埋;犁底层———历年等深耕作时, 由于犁体多次压实, 在耕层下面形成的密实土层;玉米免耕直播———在小麦收获后的地块上, 不耕翻土壤, 直接利用机械进行播种的作业方式。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美国, 现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上采用此法。我国开展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已有二十年时间, “八五”、“九五”期间都列为农业部的攻关项目。

2 综合评价方法

在进行综合评价过程中, 涉及到两种不同指标权重: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 不同指标权重得到不同评价结果, 为判别使用哪种指标权重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符合实际, 可通过等级相关系数法进行检验, 从而获得满意结果。在对某一实际问题进行评价时,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 其结果总是按照某一得分进行排序分析, 应分别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同时进行评价排序, 然后利用KENDALL-W检验对所有的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 若排序结果具有一致性, 则说明几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 此时, 可将几种方法的最后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 求其标准分之和, 再按其标准分之和进行排序, 得最后评价结果;如果在一致性检验中出现不一致, 则应对各种方法进行两两一致性检验, 将具有一致性的方法放在一起, 然后对原始数据、方法进行认真分析, 找出原因后再评价[4]。

为判断某一综合评价方法是否具有优良性, 可通过等级相关系数法进行检验, 具体步骤如下:a.选用几种方法分别进行评价, 例如主成分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灰色关联度法等等。b.对评价排序结果采用KENDALL-W协和系数法进行一致性检验。该检验是考查K种方法对Ⅳ个对象的评判结果之间是否一致, 它是通过讨论协和系数W这个指标显示出样本数据中的实际符合与最大可能的符合之间的分歧程度来进行的。c.将每一种方法各样本的得分值进行标准化。d.综合评价方法优选。将几种不同的评价方法综合起来应用并提出一种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 该方法的关键性在于对不同的评价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通过后, 再计算标准分之和, 然后进行最终评价。该方法克服了仅用一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的片面性及其方法本身的缺陷性, 较好地解决了不同方法评价结果所存在的差异现象, 该方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全面且符合实际[5]。同时, 还针对在有不同指标权重情况下, 结合等级相关系数法来判别采用哪种指标权重得到的评价结果可靠性大。

3 对地区农业耕作模式的建议

首先, 改革耕作模式, 推广保护性耕作。当务之急就是改革传统耕作模式, 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 它既可以保护土壤、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又可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要提高对推行保护性耕作制度的认识, 切实加强此项工作, 。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是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和小麦免耕播种技术, 要本着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思路, 在主产区的每个乡设立示范点, 区县设立示范区, 以点带面, 争取推广应用面积每年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6]。其次, 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耕作模式的一场变革, 农民对此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由于机具的购置费用较高, 农民一次性投入较大, 影响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 因此政府给予补贴或以贴息贷款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 通过国家投入的导向, 带动农民和企业的投入, 推动此项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其尽快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再次, 加强对保护性耕作的研发力度。我国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已有九年的时间, 但对此项技术和机具的研究相对滞后,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从国外进口机具价格昂贵, 二是国内研发技术不成熟, 我国在进行保护性耕作的有关技术与机器的研究上还不完善[7]。

综上所述,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改变农民沿袭多年的耕作习惯, 还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因此, 在加强行政推动和实验示范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技推广工作者通过“三下乡”、科技大集、现场会等形式, 让农民认识到保护性耕作的好处, 使行政推动变自觉行为, 国家和农民共同受益。

参考文献

[1]张俊艳, 李俊杰.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 010 (2) .

[2]周彩霞, 叶茂, 徐海量, 等.新疆绿洲城市石河子生态安全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3) .

[3]段兵兵, 兰孝奇, 李森.可拓评判方法在卫星定位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 010 (1) .

[4]杨浩军.基于模糊层次判断法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评价[J].中国商贸2, 010 (4) .

[5]张熠, 王先甲.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和模糊理论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 2010 (2) .

[6]卢良恕.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N].河南科技报, 2000.

本溪县保护性耕作发展模式分析 篇8

1 发展思路

目前, 保护性耕作已在本溪县实施, 建立了标准示范区3个, 总面积200多hm2, 配套保护性耕作机具170台 (套) , 实现玉米机械化收获暨秸秆粉碎还田666.7 hm2, 高留茬作业666.7 hm2, 深松作业333.3 hm2, 保护性耕作推广在这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很好地改善了耕地水源涵养功能。2011年, 本溪县在现有保护性耕作实践和示范的基础上, 选择保护性耕作实施较早、基础较好和农户较为认可的碱厂、小市及高官3个镇做为保护性耕作整镇推进示范乡镇, 通过新型机具配套应用和规范操作管理, 计划完成2 000 hm2保护性耕作作业, 基本实现玉米生产从整地、播种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的全过程机械化。

2 目标及要求

2.1 目标

2011年, 本溪县在现有保护性耕作实践的基础上, 实施保护性耕作2 000 hm2, 分别在碱厂、小市和高官3个乡镇建设3个保护性耕作整乡推进示范乡镇, 同时发展2个非整乡推进乡镇, 以示范乡镇为依托, 辐射周围10个乡镇, 从而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本溪县全面落实。

2.2 项目要求

(1) 根据本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 结合前期具体示范实施中的经验, 按照辽宁省农机局制定的保护性耕作作业技术规范进行实施, 以省农机化技术推广站技术指导为依托, 使保护性耕作实施达到要求的标准。

(2) 本溪县农机推广站组织项目的参加单位, 对保护性耕作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研究论证总结, 明确各自责任。县农机技术推广站负责技术模式确定及关键技术环节实施, 乡镇政府负责地块落实和村民协调工作, 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3) 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抓好相关技术参数测定和对比测试工作, 并做好记录。项目实施期间要定期监测作物生长情况, 在保护性耕作关键环节, 如秸秆还田、播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操作时段, 适时召开2~3次具有一定规模的现场会, 使保护性耕作与传统旱作农业形成鲜明对比, 扩大保护性耕作的宣传力度。

(4) 县农机推广站与项目镇, 项目镇与项目村、组, 层层签订项目实施合同, 明确责任, 确保项目完成。

2.3 技术路线、模式

根据本溪县玉米一年一熟以及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 (土壤水分增加和土壤肥力提高) 和增产的不利因素 (降低地表温度,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杂草控制较困难) , 结合本地区前期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实际经验和具体情况, 决定采用碎秆覆盖、整秆覆盖两种方法实施保护性耕作。

(1) 碎秆覆盖工艺流程。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苗带浅旋 (灭茬) →精少量播种→深施化肥→化学除草, 垄作中耕 (1次) 。

(2) 整秆覆盖工艺流程。玉米收获 (秸秆不处理) →免耕播种→深施化肥→化学或人工除草。

前茬玉米收获后第2年灭茬作业, 采用免耕播种机在原垄上直接开沟、播种和侧深施底肥。苗出齐后, 适时中耕, 按此模式耕作应2年深松1次, 深松深度23~30 cm。

3 效益分析

(1) 作业成本。采用牛、马犁等传统翻耕作业, 玉米作业成本 (种、产、收) 约1 800元/hm2, 而采用传统机械作业 (翻、耙、压) , 作业成本约1 425元/hm2。若采用保护性耕作, 作业成本只需825元/hm2, 至少降低作业成本600元/hm2。本溪县保护性耕作面积2 000 hm2, 则每年至少可降低作业成本120万元。

耕作模式 篇9

一、土壤耕作制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截止到2008年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39.72万kW, 农用拖拉机保有量80093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 (50ps以上) 11605台, 小型拖拉机68488台;配套农具100371台, 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13219台;联合收获机971台, 农业机械已构成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农业机械品种、数量的迅速增长, 全市大豆、玉米播种, 水稻插秧, 大豆、水稻、玉米收获, 深松整地, 秸茬还田等机械化作业项目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 机械耕地、播种、收获面积分别达到614、585、304万亩, 机耕、播种、中耕、收获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0.52%、86.37%、93.88%、44.93%, 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8.92%, 农业生产中80%以上的劳动量由农业机械承担。土壤耕作制度也随着农机化的发展逐渐发生着变化,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针对长期使用传统铧式犁产生新的犁底层问题, 结合我市的特点, 大力推广应用深松耕法, 传统耕法被彻底打破。深松耕法具有成本低、效益高、耕层深, 既不打乱耕层, 又能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增温放寒等许多优点, 深受农民的欢迎, 发展十分迅速。从1995年开始示范试验到目前的大面积推广, 深松整地由无到有, 面积在逐年扩大, 2008年达到252.5万亩, 占全年秋耕整地任务的41.12%。深松联合整地技术已被多数农户认可, 以深松耕法为主的土壤耕作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发展趋势

土壤耕作制度 (或土壤耕作技术体系) 是在轮耕换茬基础上, 以深松整地为核心, 与作物种植制度相适应建立的一系列连续、配套、科学的土壤耕作措施的合理组合。为种植制度中每个作物创造较适宜的土壤环境, 既满足作物高产的要求, 又能低耗高效。如果深松整地上不去, 科学的耕作制度就建立不起来, 农业的旱涝风险就在所难免, 特别是通过大型机械深松作业, 彻底改变了土壤耕层构造, 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土壤肥力, 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整地, 可以在不打乱土壤耕层的前提下, 打破犁底层, 加深耕层, 扩大“土壤水库”容量, 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能, 增强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从我市多年的实践看, 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整地, 能把耕层由现在的12~15cm加深到25~45cm, 表土耕层每加深1cm, 每亩可以增加2t蓄水能力, 储存3mm降雨, 一次降雨40~50mm地表也不会有明水。尤其是在秋季整地, 可以接纳秋冬降水, 避免春季气候干燥期动土, 能有效地解决我市十年九春旱问题。因此, 建立土壤耕作制度是在新形势下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经过多年实践, 探索出了适合我市旱作农业特点的新的土壤耕作制度。这些经验和做法可以概括为:“以深松为基础, 以少耕为原则, 以蓄水保墒和提高地力为核心, 实行深耕、免耕、浅耕相结合, 松、翻、耙 (旋) 、碎茬技术组合应用的‘三·三’土壤耕作制度。”这个土壤耕作制度在实际应用中, 主要是充分利用深松后效, 实行一年深松、一年免耕 (原垄种) 、一年浅耕 (耙、旋、浅翻) 作业, 实现耕地三年轮耕一遍, 作物三年轮作一遍的农艺要求, 达到蓄水保墒、增强地力、抗旱抗涝的目的。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全市在推进土壤耕作制度方面, 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根据自然条件和土壤特点, 有重点地建立完善土壤耕作模式。全市县、乡、村都要在《黑龙江省土壤耕作模式》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本区域特点的土壤耕作制度。制订合理土壤耕作制的原则是:①根据作物特性, 前后茬作物间的关系和农耗期水、肥、病虫害、杂草等情况, 合理安排耕作措施的程序、时间、深度、使用方法和农具。②根据气候、地形和土壤特点, 针对性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 以趋利避害。 (3) 在为作物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前提下, 尽量采用联合作业, 以减轻多次作业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减少能耗,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应体现为:干旱地域, 年降雨量少, 气候干燥, 旱灾频发, 要以抗旱保墒为重点, 建立残茬覆盖、免耕播种, 中耕深松、药剂灭草, 伏秋松耕、整地压实的土壤耕作模式;平坦易旱区, 要以蓄水保墒为重点, 建立秋耕整地、少耕深松, 抢墒播种、中耕灭草, 轮耕轮作、深浅免耕结合, 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土壤耕作模式;冷凉低湿易涝区, 地势低洼, 土壤粘重通透性差, 旱涝交替发生, 要以散墒增温为重点, 建立早春耙地散墒增温, 平翻深松渗水散墒, 全方位深松通透排水, 鼠道深松排水治涝, 心土耕作改良土壤, 大垄台田增温防涝的土壤耕作模式;盐碱地域, 耕层内盐碱度高, 土壤瘠薄, 要以改良土壤为重点, 建立浅翻深松加深耕层, 中耕深松盐碱下渗, 心土耕作改善结构, 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土壤耕作模式;丘陵漫岗区, 坡耕地多, 水土流失严重, 要以水土保持为重点, 建立等高耕作、横坡打垄, 间隔深松、带状耕作, 垄作区田、沟间筑埂, 蓄水聚肥、集土免耕的土壤耕作模式;水田地区, 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 激光平地、扩大规模, 原茬泡田、搅浆整地, 间隔深松、防淤治涝, 翻旋结合、整平耙细的土壤耕作模式。在建立土壤耕作模式的同时, 建立起“三·三”土壤轮耕制度, 研究有效的机制, 推动“三·三”轮耕制度的落实和秋整地工作的开展。

论山区与半山区保护性耕作模式 篇10

一、 几种基本模式

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内容: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 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 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 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 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 增加土壤含水量;二是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在培肥地力的同时, 用秸秆盖土, 根茬固土, 保护土壤, 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 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三是采用免耕播种, 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 简化工序, 减少机械进地次数, 降低成本;四是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主要有三种模式:

1.碎秆少耕覆盖技术模式

工艺路线: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春季苗带破茬播种—药剂或人工除草—垄作。

2.高留茬少耕覆盖技术模式

工艺路线:玉米人工收获—留茬30 cm以上—秸秆运出—春季灭茬—机械播种—药剂灭草—垄作。

3.整秆少耕覆盖技术模式

工艺路线:玉米人工收穗—立秆越冬—春季秸秆处理—免耕播种—药剂灭草—垄作。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实施新型的保护性耕作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表明:与传统耕作比较, 可减少工序3~4道, 省工5~8个/亩, 节省柴油约3.2 L/亩;玉米降低成本52元/亩, 小麦降低成本46元/亩, 大麦降低成本38元/亩, 糜子降低成本18元/亩, 黄豆降低成本18元/亩, 油菜降低成本23元/亩;免耕比翻耕减少风蚀量31.76%, 提高土壤有机质0.03%, 减少化肥投入量10%左右, 比焚烧秸秆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特别是免少耕播种和秸秆覆盖可节水35~65 m3/亩。据初步统计, 2008年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4297.85万亩, 节省用工约2.1~3.4亿个、节省灌溉用水17~25亿m3、粮食增产56~168万t、节本增收总效益大约36.2亿元, 减少水土流失4300~8600万t、农田扬尘84~168万t、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66~364万t。

三、增产机理

综合分析以上耕作技术, 其增产因素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一是土壤水分的增加、二是土壤肥力的提高。对于旱作农业来说, 这是影响产量最主要的因素。水肥问题解决了, 产量自然就有了保证。

1.土壤水分增加机理。

旱作农业没有灌溉条件,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水分无效消耗, 增加土壤含水量, 主要从三方面减少消耗:一是秸秆覆盖遮挡太阳辐射, 减少表土水分的蒸发;二是降低雨滴对表土的直接冲击, 减少结壳, 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增加雨水入渗;三是减少土壤耕作次数, 对土壤搅动少, 土壤水分的蒸发小。

2.土壤肥力增加机理。

土壤养分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为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那些营养元素, 作物需要量大, 而土壤含量又比较少的是氮、磷、钾三种元素, 它们常常是影响产量提高的主要养分元素, 一般必须通过施肥来补充。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将秸秆覆盖地表, 这些秸秆通过分解进入耕层, 以覆盖300 kg作物秸秆为例, 以30%腐解率计算, 相当于每亩地增加了0.06%的有机质。由于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分解主要在耕层内进行, 所以耕层内的氮、磷、钾含量会大幅提高。

四、未来的前景

保护性耕作浅析 篇11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術基本资料 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愈大。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信息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包括深耕翻、深松、垄沟种植法,水平等高耕作、等高沟垄耕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秸秆覆盖保墒技术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等。其效果主要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减小因耕翻次数多而造成的对土壤表面覆盖的破坏,提高土壤抗风蚀、水蚀的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农田改造,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冲刷流失。

1.操作规程

(1)深耕翻作业。作业深度根据不同地区土壤情况不同有所变化,一般耕深为20~25厘米。深耕作业可每隔2~3年进行一次。

(2)深松作业深度一般在25~30厘米。

(3)垄沟种植法。在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垄距为90~100厘米;水肥条件较差的地区,垄距为80厘米,垄距标准一致,行间平行,行距相等,同时要精心播种,保证密度,玉米亩播量一般控制在2~4千克,留苗2500~3000株。

(4)采用水平等高耕作,耕作深度为25厘米,应进行分期深耕。

(5)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时,沟宽46厘米,沟深40~50厘米,垄底宽34厘米,顶宽18厘米,梯形垄高出地表15~18厘米。

2.注意事项

(1)深耕时要掌握适宜的深度,耕层过深,将生土翻到地面上来,对幼苗生长不利。此外,耕深深度还与土壤特性有关。黑土土层厚,土质黏;盐碱土耕层紧实,耕层应加深;砂土通气性好,雨水下渗快,不宜深耕。

(2)在进行水平等高耕作时,应注意:①水平等高耕作适用于坡度25度以下的坡耕地;②顺坡改横坡时,应在秋耕时进行,以减少跑墒;③改耕后2~3年,应种小麦等密生作物,加强水土保持;④坡地深耕作业要及时,应在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春季气候干旱时不宜深耕,深耕应结合耙耱,并应增施有机肥,加速土壤熟化;进行深耕松作业时,应注意喷洒除草(虫)剂,减少病虫草害。

(3)在进行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时,要选择坡度5度以下的旱干平地和秋后未耕翻的地块。作业前,先将底肥均匀地撒到田里,经耕作把肥土拌匀,集于种植沟内,耕作时间一般在夏秋季进行;若春季进行,则应适当增加镇压力,一般压下5厘米左右为宜,耕作周期为3年。

3.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

(1)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留茬覆盖,起到挡风固土的作用,大面积实施可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防治沙尘暴。秸秆覆盖和深松技术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大雨和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2)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团粒结构,减少土壤板结和退化,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3)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免耕、少耕和复式作业,简化工序,降低成本。长期实施可有效减少农田用水量,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4)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防治秸秆焚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保护性耕作为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有效防止了农民抢农时赶季节焚烧秸秆。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使碳元素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从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总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5)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耕作观念,实现科学种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总之,通过几年的实践得出结论,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节本增效、增产增收、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今后我们还要更加努力,把保护性耕作这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得更好。

耕作模式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地处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荔枝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4°57′52″,东经98°53′15″,该基地属怒江干热河谷气候,海拔678 m,果园面积2.67hm2,2004年定植,品种为妃子笑,种植密度4 m×5 m。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荔枝树盘覆盖,即割灌机割下的百喜草覆盖树盘(A)(图1);荔枝行间种植百喜草生草覆盖(B)(图2);荔枝树盘未覆盖,不采用任何秸秆覆盖树盘(C)(图3);荔枝行间清耕(D)(图4)。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各处理随机选取12个点,分别在2010年3月15日灌水后1、5、10、20、40 d用TZS-I型土壤水分测量仪(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对每个点(0~10 cm土壤表层)的50 cm直径范围内土壤水分含量进行测量,测量时间在每天8:00—10:00。用ZDR-20型温湿度自动记录仪(浙江泽大仪器有限公司)记录灌水后1~40 d空气温度及湿度。

1.4 数据分析方法

所得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通过DPS 6.55统计软件进行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显著性分析和空气温、湿度与土壤表层含水量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模式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差异显著性分析

经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不同处理间在灌水后1、5、10、20、40 d土壤表层含水量变化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灌水后1 d,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之间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灌水后5 d,处理A与处理B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处理A与处理C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达到极显著,处理A与处理D表层含水量差异显著;处理B与处理C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达到极显著、处理B与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显著;处理C与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灌水后10 d,处理A与处理B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处理A与处理C、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达到极显著;处理B与处理C、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达到极显著;处理C与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灌水后20 d,处理A与处理B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处理A与处理C、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达到极显著;处理B与处理C、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达到极显著;处理C与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灌水后40d,处理A与处理B、处理C、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达到极显著;处理B与处理C、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达到显著;处理C与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

注:不同小写、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在5%、1%水平的差异显著性。

2.2 空气温度、湿度与土壤表层含水量的相关性

经相关性分析显示,荔枝园的空气温度与湿度成负相关,与4个处理土壤表层含水量成显著负相关;但空气湿度与4个处理土壤表层含水量成正相关(表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由图5~7可知,随时间的推移、气温的升高及空气湿度的降低,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土壤表层含水量逐渐减少,处理C和处理D的土壤表层含水量比处理A和处理B的土壤表层含水量下降快。因此,灌水40 d后4种不同耕作模式处理A和处理B的保水能力比处理C和处理D强。

以上结果表明,灌水后5、10、20、40 d,覆盖模式(处理A和处理B)0~10 cm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未覆盖模式(处理C和处理D)。灌水后40 d,不同耕作模式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说明果园覆盖模式能显著提高土壤表层的保水能力。

3 结论与讨论

果园生草覆盖是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果园土壤管理模式[2],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橘园、枇杷园、梨园等[3,4,5],荔枝园研究相对较少。Brye等[6]研究表明,果园生草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排水减少,更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秸秆覆盖模式能减少到达土壤表面的辐射和风速,因此能减少土壤蒸发[7,8]。据王会肖等[9]试验,秸秆覆盖对土壤蒸发的抑制率高达50%。用秸秆对行距大的作物进行覆盖,其减少土壤蒸发的效果更为明显[10]。据林俐玲等[11]报道,地表状况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下雨时覆盖作物可防止雨滴直接击打地表,避免地表土壤形成板结且可减缓径流流速。果园枯枝落叶及腐败根系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当有机质分解时,进行分解作用的微生物能产生一种使土壤颗粒絮聚的物质,因而可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有机质含量增加,利于土壤孔隙的生成,利于增强土壤渗透率及土壤抗蚀力。高温时百喜草的覆盖可降低地表温度3.5℃。在低温时则可提高地表温度约2.5℃。由此可知百喜草覆盖能调节地表及土壤温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荔枝园在灌水后40 d,生草覆盖、树盘覆盖耕作模式下土壤表层含水量高于清耕、树盘未覆盖的耕作模式,生草覆盖和树盘覆盖耕作模式可抑制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表层含水量,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

上一篇:创业者的选修课下一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