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模式

2024-07-29

进阶模式(共7篇)

进阶模式 篇1

近年来,攀枝花学院积极探索和尝试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始构建并施行了以感知型、实操型、探索型三种主要阶段的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该实践教学模式既是指导实践教学的思想,亦是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因为它是以一体性、进阶性为原则构建的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应用型专业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模式意义重大且是非常必要的。

1 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概述

我国一直在应用型专业中倡导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方针,我国教育部也将实践教学水平定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和指标。构建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及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我国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专业学科的理论方法,整体设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使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践到反思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强调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理念,从感知到实操到探索是一体的分阶段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着眼于应用型专业四年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广大学生的理解认同和接受,有助于推动高等学校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和提升。

2 构建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的必要性

2.1 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亲眼目睹、亲身践行的机会,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通过一体式实践教学,使学生所学理论不再枯燥乏味、一知半解,而是生动有趣的、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形成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上,根

据学生的学习规律,积极开展实训、课程设计、实习实践、创业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指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在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实践教学的教和学,建构了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评价体系,有力地完善了现有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学校积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应用性、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着力点,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落脚点,积极引导学生朝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向努力。

3 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的构建原则

3.1 进阶性原则

进阶性原则是指必须指导学生完成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中的三个阶段,从初级到高级缺一不可。学习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而实践教学更是如此。三个阶段的安排符合学习的规律,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设计保证学生可以层层进阶,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

3.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实践教学进阶模式本身是一个整体,和理论教学相结合构成教学整体。因此,就要从教学的内在规律性出发,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统筹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

3.3 交叉性原则

交叉性原则,指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内容之间相互交叉、过程之间的相互交叉。内容之间的交叉是因为理论和实践是教学的一体两面,不是对立的关系。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升华,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加强。因此内容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实属必然。从教育规律出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是最科学合理的,是相互贯通一致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者不是相互平行的关系,而是相互交织的非线性关系。

3.4 灵活性原则

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不应该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切忌“一视同仁”。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灵活施教,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5 具体性原则

具体性原则是指在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的实施上必须突出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摒弃不切实际的泛泛而论。首先,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要与学校和学生的情况相适应;其次,一体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必须要针对每一个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评价标准,已达到每个阶段都有计划、每个阶段都有评价的程度。

4 结论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必须在本科阶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予以加强。一体式实践教学进阶模式的要求可以表述为: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和进阶的学习理念,学生在学校的统筹计划下,参加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过程,以达到时代背景下的应用型专业的培养目标的一种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墩研究,2007(4).

[2]温远光,苏初旺,招礼军,杨梅,李宁,王凌晖,曾冬梅.林业类高校本科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大学林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

[3]宋利杰,张永彬.测绘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有关问题[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学版),2012(4).

进阶模式 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梯度进阶式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各地高校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对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创业素质教育”“创业技能教育”和“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模式。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这些模式为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帮助,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成熟, 还存在着模式封闭、方法单一, 泛泛而教、针对性不强 (如考虑学生知识背景、个性特征不多) , 教学环节不连续、时断时续, 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培养效果也不十分显著。为此,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 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本文拟在已有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对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进一步探讨。

一、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现状

1. 地方高校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过30余年的教育积累, 我国经济管理部门人才紧缺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极大缓解, 人才需求的门槛日益提高。随着高等教育的平民化, 经管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 地方高校的发展空间受到了较大制约, “高级专门经管人才”已不再是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 随着多元化企业格局的形成, 中小企业对经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分化或特色化就成为当前经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地方经管类大学素以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和企业为已任, 培养大批敢于创业而且能够创业的人才就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考察各地方高校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发现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它们的办学目标和特色。

2. 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大学生的创业优势

我们知道, 以创业为目的的人类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而资源配置正是经管类专业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相比,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首先, 具备创业所需的必备专业知识。创业是一项风险较大的综合性活动, 涉及社会管理的多个环节, 对创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从研究领域看, 经管专业与创业活动涉及的领域关联度较高;从课程设置看,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国家税收、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等课程正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创业知识。经过大学四年的系统学习, 经管专业的学生储备了较为丰富的创业基本知识。因此, 与其他学科学生的创业教育相比, 他们具有专业知识的比较优势, 也具有更强的创业欲望。

其次, 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作为走向社会的桥头堡, “以学为主”的大学还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校期间, 经管专业学生大都思想活跃, 想象丰富, 青睐社团组织, 热衷社会活动, 学生会、运动场、演讲台、爱心协会、文体协会、社区工作组、实践小分队、创业者协会都成为他们释放激情、宣传主张、表现自我的舞台。这些活动的开展, 对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一次次极好的锻炼机会。这种机会, 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培育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提高了他们的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能力, 而这种能力对于创业者来说又是极其重要的。

最后, 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能力。由于具有创业的学科优势, 现有大学生的创业大赛大多都是围绕经管专业展开的, 如创业计划书设计、商务谈判、沙盘模拟对抗等, 这些使得他们具有参与优势。同时, 由于专业相近, 他们走出校门接触企业、了解社会的机遇要多一些。与其他学科的学生相比, 经管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更多的创业实践活动, 为他们日后的创业累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3. 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的制约因素

自创业教育的理念引入我国之后, 地方高校经管专业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但由于受思想认识不到位、培养模式不成熟、师资队伍不配套、实践条件不达标、评价机制不健全、企业支持落不实、政府引导不给力等因素的影响, 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因素, 既有外部元素, 又有内部因子。对高等学校来说, 外部原因难以掌控, 内部问题可以尽力解决。从内部因素来看, 要提高地方高校的市场竞争力, 缓解经管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关键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而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则有待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二、“梯度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1.“梯度进阶式”的内涵

“梯度进阶式”是遵循系统性和层次性并存的教育教学规律, 按照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 由面向点, 从基础到顶端, 多元参与, 循序渐进, 分阶段展开的一种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

图1中的三个“阶段”包括通识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创业全真体验阶段, 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步骤分梯次推进的。第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 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培育学生的创业素质, 属于创业的基础教育时期;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普及教育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质和学习情况, 通过筛选, 择优选择部分学生, 深化学习。该阶段对创业理论进行深度教学, 更加注重创业技能的指导与实践, 属于创业的“闯关”时期;第三阶段是在参加第二阶段学习的学生中再次筛选, 选出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组成终端学生, 进入创业的全真体验阶段。

2.“梯度进阶式”的实施路径

一是通识教育。面向经管专业的全体学生, 开设创业学原理、创造学、创业精神、创业实务等课程, 向广大学生传授创业的基础知识。在课程设置上, 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在课堂组织上, 原理类、通识类课程可采用大班教学,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则应安排小班授课;在教学方式上, 采用规范教学与创业讲座相结合, 多举办创业讲座, 通过“名家讲座”“企业家讲坛”“校友创业论坛”等活动, 邀请校外专家、企业精英以及创业成功校友进行现身说法, 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 从而达到培育创业意识、传授创业技能的目的。

二是实验实训。主要面向通过创业初选的“闯关”学生, 开设创业风险管理、创业企业成长与融资、中小企业管理与运作等课程, 采用选修课形式进行。同时, 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创业实验与实践活动。实验实训分两部分进行, 一为仿真模拟, 二是创业大赛,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仿真模拟采用情境教学方式进行, 主要在校内的实验室完成。学生们在创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成立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模拟机构, 如模拟工商局、税务局、银行、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事务所、人才招聘市场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涵盖从公司设立、经营、管理 (包括工商注册、人才招聘、资金融通、生产运作、物流贸易、资产评估、财务管理、纠纷处理、上市交易等) 的各个环节。通过仿真模拟, 让学生了解创业流程, 熟悉创业环节, 掌握创业的关键点, 为减少创业失误奠定扎实基础。

创业大赛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学校要根据专业实际,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创业竞赛活动 (尤其是国家级的) , 如创业计划竞赛、沙盘模拟对抗赛、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股王争霸赛、商务谈判大赛等活动。通过创业大赛,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升学生创业的自信心。

三是创业实战。主要面向通过层层选拔、具备创业潜质的终端学生, 组成创业团队, 进入创业全真体验阶段进行“试水”。在此阶段, 学校要为这部分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指导教师, 提供必备的创业条件, 引导他们进入学校的创业孵化中心或地方政府创办的大学科技园, 开始实实在在的创业体验。这是创业教育的最高阶段, 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阶段。

3.“梯度进阶式”应遵循的规则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创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当普照每一个在校大学生。但创业毕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而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个性选择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 创业教育也不能“一刀切”。美国学者蒂蒙斯教授说得好:学校的创业教育绝对不能条框化、功利化和形式化, 而应当高度重视教育受体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地方高校经管专业的“梯度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正是在这种理念下提出的。在“梯度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下, 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发展和循序渐进的规则, 在创业教育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 构建柔性化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运作机制,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境施教。只有这样, 创业教育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梯度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行保障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健全的体制和机制建设是“梯度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只有建立起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与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才能得以优质快速的发展。为此, 学校应完善机制体制建设, 对内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营造良好的开放办学的氛围,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实现学分制改革, 对外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 为创业教育服务。

1. 组建创业管理机构

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 需要打破原有教学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现象, 建立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一是设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其人员主要由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其职责主要是制定创业人才培养和有效运行的方针政策, 对各方面予以有力协调。二是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 其人员由中心行政管理人员和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包括专职和兼职) 组成, 主要职责是负责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与课堂、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技能提升及创业仿真体验活动, 并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帮助和后续智力供给等。

2. 实现弹性学分制

改革考试及学分制制度,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实现弹性学分制。在弹性学分制框架下, 允许部分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申请休学创业。在创业过程中,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保留学生的学籍, 什么时候修满学分即发放毕业证和学位证。对休学创业后申请回校继续学习的学生, 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的考核形式可以变通处理。凭借工商部门或者创业团队出具的创业证明, 可申请免于毕业实习。如果是创业团队的主要成员, 也可以用创立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生产产品的市场推广计划或调研报告、招标投标方案等替代毕业论文的写作。

3. 培育专业的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 而是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各高校应当像重视学科建设一样, 培育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实现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一是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改变目前兼职过多、队伍不稳的现状;二是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 提高创业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 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三是制定激励措施, 有计划地选派创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 直接参与创业实践, 积累创业经验;四是从企业家、技术人员、公司管理人员中选聘部分兼职教师, 不定期地开展专题讲座、现身说法, 给学生介绍创业经验和教训, 进行创业指导。

4. 打造校企合作平台

创业教育要取得实效, 必须引进“企业”元素, 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企业家、企业管理、生产流程等创业环节。为此, 学校必须与企业达成共识,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弥补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 共同打造和谐的校企合作平台。一是利用企业的实战优势, 为学生学习创业、了解创业、感受创业、参与创业、积累创业经验提供良好通道;二是利用企业的空间优势, 为学生提供了解企业运行流程和环节的机会, 增强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三是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建立“企业导师制”, 开设“企业家讲堂”, 为学生创业提供现场指导;四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推销自我的机会, 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

5. 建立政府支持体系

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为此, 学校应当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密切与政府部门的联系, 建立起一套创业教育的联动机制。从政府层面看, 一是要保持创业信息的公开和畅通, 及时将政府的创业优惠政策、创业服务信息、创业扶持项目等信息传达给学校, 并保持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二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地, 选择发布适宜大学生创业的项目, 利用各级政府设立的创业管理机构, 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个绿色通道, 给以特别“庇护”, 促其尽快成长;三是建立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专项基金, 对经过评估的创业项目或企业发放优惠贷款, 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短缺的困境;四是及时调整创业激励政策。要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创业企业进行跟踪服务, 针对实践中的问题, 适时调整相关政策, 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企业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潘文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4) :137-139.

[2]王珍义, 郭丹丹, 郑静闲.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特征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问卷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核) , 2010 (7) :226-228.

[3]杨伦超.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体系探索[J].教育与执业, 2008 (14) :158-160.

进阶模式 篇3

高职网络安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内容涵盖较广、对网络技术技能要求极高的专业课程,在对学生进行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岗位的知识和关键技能的要求将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境导入课程教学中,开发与行业标准相匹配的、与真实工作情境一致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校内完成了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并把书本知识转变成实际生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完成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最后阶段,确保毕业生具备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项目进阶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科学制定不同阶段的教学项目,在不同时间段将不同项目任务交由各学生完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各阶段项目依据行(企)业工作标准和要求来规范具体操作,实现较好的培养效果。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完成任务为动力”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让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项目体验,从完全依赖教师转变为部分或全部独立组织与安排的特定实践活动的学习行为。

在项目进阶体验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投入来获得知识、技能和素质。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不同阶段的项目,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课程每一个知识点的应用的基本要求、技巧和场景,以及网络安全技术在行业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锻炼学生灵活应对完成项目时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充分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网络安全》项目进阶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

2.1教学情境进阶设计

教师通过深入分析网络安全相关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出实验型项目、案例型项目、设计型项目三个阶段的项目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第一阶段的项目训练后,可以进入到第二阶段的教学情境中。在完成一定量的第二阶段的项目训练后,可以进入到第三阶段的教学情境中。如图1所示,这三个阶段关系呈现塔状,下层为上层的基础训练。

第一阶段,实验型项目教学情境。在该情境中,教师围绕单一的知识点设计小型实验项目,并提出项目要求,包括项目需求、所需设备、具体内容(含操作步骤)、最终效果等。要求学生参考操作步骤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在学生完成过程中进行讲解和指导。这种教学情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网络安全的各个知识点,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

第二阶段,案例型项目教学情境。在该情境中,教师围绕多个知识点设计中型案例项目,并提出任务要求,包括任务项目需求、指导性提示、最终效果等。学生需要分析项目需求,根据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多个知识点的应用方法,选择最佳的方法进行操作。整个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指导性提示,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这种情景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阶段,设计型项目教学情境。在该情境中,教师围绕真实企业的工程任务要求设计大型设计项目,并仅提出项目需要。学生可以几个人组成小组,分工完成。需要详细分析项目需求,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论证,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最终确定执行方案,完成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和完善执行方案。这种情境旨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

2.2学生角色进阶设计

通过项目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学生的角色历经三个阶段的转换。

第一阶段,学生为初学者,即为学徒角色,该角色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训练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已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情况下,由教师充当师傅角色,全程“手把手”地教授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

第二阶段,学生从学徒转换为普通技工角色,该角色强调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以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由教师充当管理人员角色,监管学生完成项目情况,偶尔引导和提示学生。

第三阶段,学生组队形成项目组,组长转换为项目经理角色,组员转换为技术工程师角色,由团队协同完成综合型设计项目,项目经理角色强调的是对项目任务的需求分析、技术选择、分工安排、过程管理能力的训练,工程师角色强调的是对任务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包括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对实际困难的应急处理能力。教师充当项目总监,协助项目完成过程,并对完成质量进行把关。

2.3教学目标进阶设计

教师根据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分析,从三种教学情境角度进行分解,以设计和制定《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阶段的教学情境训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点及其知识内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学生打下坚实理论基础。通过第二阶段的教学情境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第三阶段的教学情境训练,项目组严格遵守真实项目的执行过程,并依据每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明确分工,每位学生负责所承担工作的技术细节,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锻炼学生沟通、协作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3《网络安全》项目进阶体验式教学考核评价标准

采用等级制和百分制相结合的标准对各个阶段进行考核评价。

1) 第一阶段考核评价标准:

完全独立完成,未参考实验步骤和请教老师,评定为优秀;

基本独立完成,参考了实验步骤或请教老师,评定为良好;

非独立完成,参考了实验步骤并且请教教师,评定为及格。

2) 第二阶段考核评价标准:

完全独立完成,未参考指导性提示和请教老师,评定为优秀;

基本独立完成,参考了指导性提示或请教老师,评定为良好;

非独立完成,参考了指导性提示并且请教教师,评定为及格。

3) 第三阶段考核评价标准:

合理分工,明确任务要求,10分;进行详细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工具,15分;选择硬件设备或虚拟实验平台完成项目任务,操作符合行业规范,结果准确,50分;正确记录、编写各类项目文档,10分;团队沟通、协作,10分;精神风貌,5分。

85分(含)以上,评定为优秀;

84~75分,评定为良好;

74~60分,评定为及格。

4《网络安全》项目进阶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举例

1) 第一阶段(学徒角色)

2) 第二阶段(普通技工角色)

3) 第三阶段(项目经理和工程师角色)

摘要:该文从教学情境、学生角色、教学目标三方面进行《网络安全》课程项目进阶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并提出了考核评价标准,最后举例说明了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

进阶模式 篇4

烟台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首批骨干高职院校, 适应蓝色半岛海洋经济发展需求, 创新素质教育路径,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早在2005年, 学院就把创新创业纳入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对学生进行创业启蒙教育;2007年开始, 先后引进KAB和SYB创业培训项目, 组织学生创业社团, 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2009年, 开设《创新与创业》选修课, 建设2000余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园, 筛选50多个创业项目入驻, 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初步构建起“全院普教+骨干培训+精英实战”三级进阶创业教育模式,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受到社会、企业广泛欢迎。

一、正确理解创业教育内涵, 确立就业创业双能力目标

学院将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培养上, 探索就业与创业双目标导向、双轮驱动, 达到培养就业、创业双能力人才之目的 (图1) 。

二、优化整合创业教育资源, 构建“1+X+Y”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是指《创新与创业》必选课, “X”是指《创新思维与方法》等20多门任选课, “Y”是指在所有公共课和专业课中添加创业教育内容, 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如两课突出诚信、合作、礼仪等创业品质教育, 《心理健康指导》课突出抗挫折、自信、阳光心态等创业心理教育, 《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突出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等职业素质教育, 各专业课根据不同专业特点, 挖掘专业技能创业因素, 介绍本专业成功的创业案例, 帮助学生寻找创业商机, 确定未来创业目标, 进行就业创业指导等 (图2) 。

三、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实施三级进阶创业教育模式

所谓三级进阶是指根据学生职业目标选择需求, 通过“全员普及+骨干培训+精英实战”方式, 形成梯形创业教育运行模式 (图3) 。

1. 全员普及

开设32学时的《创新与创业》必选课和《创新思维与方法》等20多门创业选修课, 纳入学院统一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公共素质课与专业课中全面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对全体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启蒙教育。为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学院每年举办职业 (创业) 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意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创业技能大赛四项活动, 将活动成绩纳入考核范围、计入档案, 大赛优胜者除了推荐参加国家、省市大赛外, 优先筛选进入创业园, 获得学院政策支持。

2. 骨干培训

在全员施教基础上, 学院重点对大二、大三部分有创业意向和潜质的学生进行创业素质和技能培训。通过KAB/SYB创业培训项目, 聘请创业导师, 举办创业大讲堂、创业者访谈, 组建创业社团模拟创业实践, 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 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 精英实战

学院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2500多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园, 每年通过各项大赛筛选优秀项目, 经过系里推荐、专家考察、现场答辩等环节, 确定入驻创业园项目, 进行扶持和孵化。

6年多的创业教育实践探索结出了丰硕成果。2008年12月, 学院通过了中国KAB项目管理办公室的考核、评估、认定, 被确立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09年12月, 被山东省教育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联合评定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10年, KAB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被评为全国“KAB优秀俱乐部”;学院被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及诺基亚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联合评定为“全国青年创业教育2010年度先进集体”;2011年《创新与创业》课作为职业素质联合课程之一被立项为省级精品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施, 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品质, 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近年来, 我院学生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均在省内名列前茅, 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素质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赞誉。

参考文献

[1]徐小洲, 李志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11) :12-18.

[2]马国湘.高职院校应成为创业教育突破口[N].中国教育报, 2009-03-16.

进阶模式 篇5

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中, 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和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攀枝花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积极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面向社会、面向材料行业市场, 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基本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从2009年提出构建进阶式培养模式, 制定多方向、多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始终将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至今已有一届学生采用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进阶式培养模式结合 (简称“双培结合”) 的办学机制圆满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同时有三届学生还在双培结合不断完善的办学体制中学习成长。实践证明这种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方向特色打造的培养模式是非常有效果的, 从毕业生应具备的品格、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要求出发, 确立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三大教育内容, 建立模块化培养方案, 结合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进阶式培养模式的办学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十分有益。

二、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目前材料行业的发展正在经历巨大变革, 从以往主要靠宏观工程设计合成制备材料, 研究其组成与结构、性能与使用效能的传统经验法则转变为通过现代化学、现代物理、数学及工程科学的知识结合一定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素养使用先进的研究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分析测试设备来设计制造更能满足发展需求的新型材料[1]。该培养模式的建设坚持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定位, 树立具有当代特征的教育质量观, 始终坚持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材料学这个“大学科”为背景培养人才, 使材料专业的学生面对众多行业对各种材料人才的需求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席之地,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 专业认识教育。

根据调查, 材料学科下设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的现象在很多本科院校存在。通过调剂进入材料专业就读的学生普遍对该专业不了解, 带有一定情绪。专业认识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材料专业的了解与认知, 引导学生尽快入门,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材料专业的兴趣;鼓励学生交叉选课, 构建有特色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 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达到专业教育目的, 让学生成为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实行人教、职教、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让学生了解材料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专家讲座、行家答疑、校友分享亲历、高年级优秀学生带动、组织学科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产生从事材料专业的自豪感、成就感, 稳固学生心态, 确立“学一行、爱一行, 干一行、钻一行”的思想。

2. 专业深度教育。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构成要求,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体系:坚持以学科群组织专业教学, 坚实宽厚的基础;设置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政治理论等基础课程, 同时开展材料学科专业深度教育;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发展设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铸造、压力加工等专业方向, 在专业方向下根据行业需求设置课程模块, 每个方向开设一定数量课程以满足该方向学生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能力、兴趣、特长、个性发展并结合择业情况自由选择专业方向, 一旦选定方向, 专业方向课模块就成其必修环节[2]。在专业深度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传授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 还应着力研究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手段和途径;教学单位应积极为教师搭建更高级别的学、产、研有机结合的科学技术平台, 通过政策机制鼓励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质资源, 为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培养创造机会。

3. 专业实践教育。

针对材料行业背景要求, 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 在实际工程技术方面还应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因此, 为突出学生实践性能力, 应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在培养模式中设计专业实践教育环节。这一环节设立课程设计、产品工程实训、综合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等课程, 以培养学生材料工程问题建模、分析及解决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工艺与装备技术改进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为培养具有一定企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环保与节能工程、工业企业项目管理、产品工程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工程管理的能力, 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专业实践教育不断让学生感知“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 产生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能力[3]。

三、构建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攀枝花钒钛资源得天独厚, 经过四十余年的开发利用, 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钒钛钢生产基地、钒钛原料基地, 钒钛产品和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 钒钛产业已成为攀枝花市的支柱产业。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攀西裂谷资源开发的重点, 为适应新材料研发基地特别是钒钛材料开发的需要, 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科学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 保持专业优势, 突出钒钛特色。

在材料学科三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强专业主干基础课程的建设, 攀枝花学院设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三大专业多个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托重工业城市独特的产业基础, 立足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学院多学科特别是工科的优势, 打破以产品和行业设置专业的壁垒, 拓宽专业面, 逐步形成含钒含钛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铸造、压力加工的办学特色。满足了攀西地区钒钛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强市的建设需要, 是全国设材料学科高校中唯一开设钒钛特色课程的学校, 设立《钒钛材料工艺学》课程, 出版《钒钛材料》、《钒钛产品生产工艺与设备》教材, 使学生在学习材料学科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钒钛领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2. 突出重点学科建设优势。

从学科角度看, 材料学科是个大家族, 呈现出相互渗透与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4]。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不断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和资源优势, 要突出“水火相济, 尽钒钛之用;知行合一, 育天下之才”的办学理念, 充分利用现有区域资源优势和工业特色的创新平台和基地, 结合企业技术需求及材料行业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和完善材料学科教学知识体系, 让学生通过培养和锻炼进入社会, 这样不但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更能帮助企业发展进步。

3. 紧扣区域发展需要。

围绕钒钛产业建立研发基地, 利用钒钛材料相关科研项目建设并且坚持学产研结合,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中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丰富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 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和课外实践活动平台;与钒钛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联系开展认识实习, 了解先进的传统材料生产、新材料研制与生产以及材料的加工与使用等。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论文) 调研相结合, 以课题组为单元由指导教师系统组织完成, 注重社会、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为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与地方企业广泛联系, 建立校企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选派教师入厂驻企, 参与企业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改革, 培育双师型教师, 通过自身实践摸索和开展企业调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素质要求不断修正, 定期组织企业领导或技术专家咨询座谈, 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

四、结语

材料学科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 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好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体系是围绕着材料类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 进阶式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结合目的是使培养方案能够更有效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 使学生真正将专业知识技术学到手, 具备做事的真本领才是培养人才的初衷。面对新形势下对材料工程人才的需求, 对原来的课程及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有效整合, 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培养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中显示特色、在特色中发展专业, 才能实现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章忠, 皮锦红, 巴志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2]蒋淑英, 孙永兴, 黄万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08) .

[3]林金辉, 汪灵, 邱克辉, 陈善华, 叶巧明, 沈忠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07, (02) .

进阶模式 篇6

在众多计算机应用软件中, 商务办公软件PPT独领风骚, 成为职场白领和校园师生的辅助能手。各种会议报告、主题演讲、产品介绍都离不开它的参与, 对白领的工作业绩、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风采展示、产品的问世销路等方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越来越成为企业青睐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之一。而PPT作为教育平台和职场应聘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利器, 是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都要去学习并熟练运用的。所以对高校PPT应用教学的研究, 既是基于PPT在职业生涯中不可小觑的地位, 又迎合了人才综合能力考察的趋势。有鉴于此, 本文将以ppt进阶课程为例, 就我国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有益地探索与思考。

一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1 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 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型人才, 又需要从事社会实践的工程型人才。高校要有不同的层次定位, 学科发展也要有相应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因材施教、发挥所长。PPT作为办公软件, 在计算机专业中并没有C++ 或者Java这些课程的专业性那么强, 所以更多是以文科院校选修课形式出现。它不需要过多的计算机技术和背景知识作为支撑, 因此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毫无学习障碍。但由于课程面向的学生同样来自于各个专业, 更需要教师根据专业开展教学。例如,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图片、音频、视频处理以及动画的设计上, 相对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有美感;语言类专业学生在文字处理、演讲技巧上, 相对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打动人。按需施教, 突破薄弱环节, 扬长避短,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课程体系设置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计算机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具有知识结构新、发展速度快、注重实践操作等特点, 且学科各专业一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和通用的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模式。PPT作为新兴应用软件, 教学模式更是五花八门、杂乱无章, 这种混乱的教学秩序对于培养优秀计算机应用人才极为不利。若无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安排, 势必造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难以保证高质量人才的稳定输出。

最后, 综合实践环节薄弱。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系统性和工程性的新兴科学, 在人才培养中, 存在着现行教育体制滞后于信息快速发展和需求的问题。多数高校仍沿用陈旧培养模式, 教学计划以理论讲授为主,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忽略将专业知识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合, 使得学生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严重失衡。PPT课程作为新兴的软件类计算机教程, 对职场应聘、能力竞技、品牌宣讲等领域有着促进作用, 因此更应注重实践指导、基础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挖掘, 教师需要适时指导和引导, 使学生在ppt作品的构思、逻辑、表达和展示等方面高度一致。

2 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的原因

第一, 学生对关联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紧密性认识不足。如, 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 否则就会成为学生计算机水平进步的瓶颈;对文科院校学生而言, PPT课程中图片处理、视频剪辑、动画制作、文字排版等方面的技巧则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 传统教学模式不适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学习模式, 已无法适应当前计算机教学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若仍以讲授教材知识为主, 学生势必兴趣不浓、目标不强, 往往停留于被动接受、强迫消化状态。同时如果实验内容受限、题目单一, 学生的主动性就难以充分调动。学生若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

PPT这类办公软件, 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点面毕竟有限, 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并拿出额外的精力对软件进行探索发现。在积极利用网上资源、学习优秀PPT作品的精髓同时, 也要多多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及时修改欠缺部分, 力求内容与结构的整齐雅观。

二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的思考

1 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教育机构的宏观调控对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体系的调整具有高屋建瓴的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以上分析, 本研究有理由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有必要进行调控。

第一, 拓宽专业领域, 突出创新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 人们对于创新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出现了“T型人才”的概念。所谓“T型人才”就是指那些知识面广、对诸多领域都有所涉猎, 同时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或技术的人才。当前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处于上升阶段, 正需要这样具备创新意识的、“博”而“精”的人才。

第二, 分层次、按阶段教学。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上, 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 将教学分为不同难度和深度的层次课程, 打破单一教学模式的桎梏。有层次性、阶段性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方式。

第三,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及科技创新大赛。校园毕竟只是练兵场, 社会才是真正的战场。要将教授的知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 举办比赛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竞技比赛既可以鼓舞学生学习热情, 又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冶金场。学校也要多多和企业合作, 邀请计算机相关企业参与比赛的点评和投票, 让企业在比赛中更加贴近高校学子, 促进双方的切磋交流。

2 各高校自主创新改革

高校拥有比国家更加自主和灵活的调整空间, 因此做出教学上的调整和革新, 对于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显得更加直接和明显。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可进一步推进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第一,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 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重视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 积极推进教学体系和教育模式的改革, 在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 按需调整和革新计算机类课程。

计算机作为新兴科技产业, 更新换代速度快, 尤其是对于软件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 剔除与时代脱节的教育信息和资料, 积极接收全新的优秀教学资源。在计算机主修专业外, 积极开设各类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修的辅助类课程, 满足社会对于各专业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

第二, 整合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现阶段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和目标, 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等模块化的配套课程体系。就计算机教学而言, 通识课程对于丰富学生知识面, 拓宽学生视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学科关联课程和辅助性课程, 都是学生进入计算机学习之前应涉足的重要奠基性课程, 应予以足够重视。

第三,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2011 年, 第一个“慕课” (MOOC) 平台横空出世, 此后在线学习逐步火热, 这些在互联网浪潮中新降生的事物, 给了传统教学模式重重一击。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些新生儿在短时期内获得成功呢?是大数据。收集、分析数据, 开展大数据应用, 才是隐藏在“慕课”平台背后的秘密。与传统教学不同, “慕课”通过记录鼠标点击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轨迹, 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反应。例如, 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 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最为有效等。高校应积极借鉴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和长处, 调整和改变原有课程模式, 并筛选出适合本校计算机教育情况的课程, 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引用到课堂上。

第四, 非教学形式的培养。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 但不是全部。除了开展与计算机相关的比赛, 还可以通过推荐和鼓励学生关注一些对计算机学习有益的微信、微博等公众传媒平台, 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

总之, 计算机学科作为新兴的学科专业, 其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摸索总结。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教育培养规律, 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和资源来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和课堂教学方式, 构筑专业教学平台, 加大实践环节力度, 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4) .

[2]柯文进.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 2006 (11) .

[3]沈张果.浅谈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04) .

[4]李丽萍, 于延, 盛琳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 (12) .

[5]段利华, 顾应龙, 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02) .

[5]张星明, 郑运平.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3 (18) .

[6]李竹林.基于CDIO理念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陕西教育, 2012 (04) .

电影摄影造型进阶——“诗意化” 篇7

从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来看,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我国的审美传统就对“诗意化”有所要求,最明显的例子是古代的诗歌,诗歌中关于“意境”理论的实践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而作为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诗歌,其审美传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诗意化”仍然是我们的审美追求,因而它是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除此之外,“天人合一”的哲学情思对我国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天人合一”从哲学思想发展为一种审美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接受了这种美学上的熏陶。到了现代,电影创作者将这种哲学情思融入到电影创作中,使电影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第二,时代历史因素。艺术来源于生活,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而诗意化摄影造型作为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受时代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正处于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严峻的形势下爱国情怀成为当时的主流情感。而这个时期的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就表现出了电影制作者的创作意图,即唤起民众对家国的热爱,唤醒人民的反抗精神[2]。其中,左翼电影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而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期间,政治因素对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的影响达到了绝无仅有的程度。总体上看,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所受到的影响负面大于正面。而文革结束之后的电影创作,又向现实主义回归,同时西方现代电影的创作也给中国的电影创作带来启发。中西方的电影创作思想在这个时期不断发生碰撞,而诗意化摄影造型的探索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第三,个人创作风格因素。虽说电影创作离不开生活和时代环境,但是艺术家的创作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仍然是比较大的。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一些极具个性化的电影导演对中国电影诗意化摄影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以儒雅写意为创作风格的费穆、以诗意化为创作风格的吴贻弓、以大胆创新为创作风格的张艺谋。

二、如何完善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

第一,合理利用传统技术。传统技术之所以传统,就是因为它在某些方面具备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被取代。在对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有所帮助的传统技术中,滤镜、胶片配光、数字中间片等应该得到重视与应用。其中,滤镜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改变影像的影调和色调之间的关系,如果柔化影像则可以表现出梦幻般的意境,如果减弱通过镜头的光量则可以制造出雾霭的效果,如此不一而足。而胶片配光则具有奠定整部电影的色彩基调的作用。如果电影需要表达喜庆的、积极的感情,那么胶片配光就要以亮色为主,如果电影需要表现出历史的沉重感,则可以将胶片的色彩配成灰、白、黑等暗色系[3]。数字中间片的使用可以解决胶片剪辑过于繁琐的问题,影像的编排问题依靠数字化技术可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二,使用新型数字技术。现代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与传统技术相比,它能够在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技术的完善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一方面,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再造电影时空。电影时空是诗意化摄影造型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之一,而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电脑特技)就能够实现这一点。电脑特技能够打破常规视觉空间的设计,将诗意化的造型元素展现在银幕之上。比如在武侠电影中,就可以运用电脑特技来塑造空间层次的变化。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数字技术重塑运动镜头。运动镜头是电影造型的元素之一,而对运动镜头的把控则可以用来辅助叙事,同时在画面气氛的营造上也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现代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做到重塑镜头的程度,于是运动镜头的把控更为收放自如,电影造型所能取得的效果更好。

三、结语

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受到传统文化、时代历史、个人创作风格等几个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和熏陶之下,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艺术才具有了东方的神韵,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展望未来,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一方面要继承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则要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我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摘要:诗意化摄影造型是摄影造型的类型之一,因在创造意境方面具有极佳的表现而成为一种最常用的摄影造型手段。我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在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及岁月的变迁之后,呈现出与西方诗意化摄影造型不同的特点。本文分析了电影诗意化摄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就如何完善电影诗意化造型提出了几点建议。

上一篇:密切值法下一篇:操作研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