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理念(共12篇)
学生工作理念 篇1
一、美国大学的学生中心理念及实践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美国教育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其根本性的战略思维。从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看, 美国的近现代高等教育深受欧洲教育的影响, 美国现在著名高校的创办者, 几乎全部在欧洲大学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这些美国人受当时欧洲大学浓郁学术自由和学生中心氛围的深刻影响, 把尊重学术自由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带到美国, 不少美国高校是按照欧洲大学的组织方式和办学理念创办的。欧洲中世纪开始出现现代大学的雏形, 可以分为学生型大学和教师型大学, 这两种类型的教育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强调教学和研究的统一是当时柏林大学的基本原则, 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学术研究, 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引导学生开展研究, 通过研究发展学术和培养学生。美国大学秉承欧洲大学的这一传统, 始终把学生视为学校组织结构的中心, 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均围绕学生展开, 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和顺利成长提供尽可能周到、便利的条件。1998年美国人率先提出“学生中心”理念, “学生就是大学”的理念在美国大学表现得特别突出。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
第一, 教学和学生事务管理以学生为中心。美国的教学管理基本是围绕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建构的, 不仅体现在学分制、选课制、弹性学制、教师配备和评价上, 还体现在学生学习条件的配置、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学生实践平台建设和活动上, 也体现在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创业和职业发展上。大学生的创业和职业发展可以得到学校的鼓励和多种支持。美国大学的专业选择制度和选课制都非常灵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课程和教师, 重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注重个性化培养。美国大学设立的学生事务中心, 不是严管学生而是帮助学生选课、确定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等,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二, 班级规模和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美国高校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而不论哪一种类型, 其师生比都不超过1∶10, 班级规模一般都在20~30人。尤其典型的是斯坦福大学, 全校共有6000多名本科生, 2000多名教师, 开设了6000多门本科课程, 平均每个学生可以单独享有一门课程, 同时确保了学校为每名学生指定导师, 并有效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充分交流, 而且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坚持为本科生上好每一门课。
第三, 教学设施的建设和配备以学生为中心。美国高校倡导开放办学, 因此学校的建设都与社会的融合度比较高, 没有围墙, 且大多数学校都在闹市区, 没有向导, 大学往往会被视为社区的一部分。美国大学教室的建设布局别具一格, 多数配备活动座椅, 且配有多种交互设施。例如:50多个座位的教室, 有线话筒就有20多个, 学生课桌上都配有电源插座和网络接口等, 方便教师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 尤其是利于互动式教学。
二、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念下思想政治课堂建构
(一) 课堂环境和条件
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应该成为大学建设的基本共识。大学的一切设施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 以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设计、建设、配套和验收标准。具体到思想政治教学对教学设施的要求有两点。第一, 硬件配备合理。教室不仅是听课的地方, 也是开展学术讨论等“活动”的地方, 大学教室的空间布局和配套设施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中心, 多设可活动的桌椅, 方便各种教师课型的变化;合理设置互动设施, 如话筒、投影仪和摄像头、以教室为独立单元的局域网。硬件设施以满足授课时师生的实时互动需要为最好。第二, 教室空间合理。大学应有大型讲座和学术活动, 但更需要空间合理的小型教室和学术活动场所。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适合小班上课, 这是由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的。充分的互动、质疑、解决问题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 方便的师生互动、热烈的课堂讨论与发言应是思想政治区别其他课程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学生人数过多师生互动就受限制, 教室空间过大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大, 师生互动的效果就要打折扣。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课堂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班上课多、课堂研讨和辩论少、问题解决意识不足、师生互动不够充分。
(二) 授课形式和方法
思想政治课以学生为中心, 核心是以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中心。为此授课形式应以引导学生的思和辨为主, 以知识传授为辅。这是由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人类社会化的独特心理过程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具体表现为促成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认知结构、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教学内容既有相关理论和知识, 更有情感意志的锤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明显的是, 思想政治课除知识性内容需要教师讲授或灌输外, 养成性教学过程靠教师讲基本不会收到实际效果, 这就主要靠学生参与课堂内容, 道德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建构。上述建构过程, 首先是以人类整体公共利益视角对个体思想觉悟、人格特征、道德需要等要素的审视, 从而在个体建构人类公共利益的思维框架;其次是以个体生存和发展需要审视公共利益的个人价值。
因此, 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主要是:情景和问题再现、原则和知识阐释、问题解决过程的讨论和博弈、达成符合道德教育目标的共识。引导学生反思和对问题展开辩论应是这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当然, 课堂上的博弈要简单很多, 可以说,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社会由利益博弈达成社会契约过程的重演, 就像胎儿发育过程重演生命进化过程一样, 就是观点的碰撞和价值观的塑造与提升。目前,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讲授过多, 引导学生辩论和道德原则重构过程不足, 所以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最好能实现在教师讲的时候, 学生可以利用教室内的局域网用文字或声音信息向教师实时提问等, 既不打断教师的讲授, 又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念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一) 教学内容的提供原则
这个原则包括4个要求:第一, 学校的教学设施能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的需要, 如学校应向学生提供网络教室, 满足学生搜集资料和反复浏览课件的需要。第二, 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渠道提供学习资料, 发布学习要求、提供学习参考文献等, 以便学生巩固性学习。第三, 课外问题的解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能有效了解并协助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电子邮件、社交网站、各种论坛、班级即时聊天群等都是很好的渠道。第四, 教学内容能有效与社会实践融合, 教学和辅导实现系统化和网络化。
(二) 多感统一原则
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认知、情感的认同、意志的锤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环节, 是心理的多重感应和人格的塑造过程, 表现出反思、感悟和内化一体的整体性特点。因此,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必须坚持多感统一原则。多感统一体现为:第一, 知识认知过程和道德情感认同过程一致, 知识和情感不能脱离, 是道德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这就要求传授的知识合乎常理、合乎社会发展趋向、合乎人文精神,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和可靠性。第二, 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行为习惯的养成, 重视实践教学, 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展开辩论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强化其道德意志, 主动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修养,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满足多感统一教学要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又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遇到的实践性问题, 所以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则。
(三) 国际化和人文化原则
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的成长是开放性的,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表现出国际化和人文化属性。与此对应,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具有国际化特点毋庸置疑, 本文重点讨论人文原则。首先,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和道德, 道德和思想政治都属于人类的精神范畴, 因此其内容必须符合人性和人类整体作为一个生物种群的生产、生活方式, 即体现人文意识和精神。其次, 网络时代的国际范围的道德评判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 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被指手画脚。再次,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文化和教育经验, 尤其需要突出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化要求, 思想政治和道德都是人文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基础内容。所以, 国际化原则有利于对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进行反思和国际视域的关照。人文化原则体现对道德教育客观环境和学生实际发展情况的尊重, 是从更多维度体现学生中心理念, 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
(四) 创新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都是大学的重要特质, 这一特质是大学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 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 主要体现为:第一, 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所谓教无定法, 只要是适合的有效的方式方法都可尝试。第二, 教育教学过程创新, 甚至可以尝试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设置, 让学生在过程创新中融入道德情景, 顺利完成社会化。第三, 教学内容创新, 文化传承是大学的重要职能, 教学内容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新型道德体系尚未完善的今天, 大学生发挥创新精神, 大胆引领社会道德新风, 可以为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第四, 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动力促进道德建设和道德课题研究。第五, 灵活设置教学计划和强化创新能力训练, 让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 是确保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式。可见, 创新性原则既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要求, 更是体现当今大学生发展特点的需要, 是学生中心理念的直接体现。
学生中心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为学生学习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和氛围, 以学生发展实际和要求安排教学, 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要我国大学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师的评聘、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取舍等, 都围绕大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 把学生中心理念体现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使之成为可测、可感、好用的具体环境载体和文化氛围, 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就能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等教育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晓鹏.学院建制与管理分权——从国外名牌大学经验得到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1, (2) .
学生工作理念 篇2
学生工作理念:
学生为本
教育先行
科学管理
优质服务
学生工作思路:
以加强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以扎实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抓手,以全面推进优良学风建设工作为重点,以提供优质便捷各种服务工作为补充,以打造优秀的学生工作者团队为保障,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
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以维护保证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为前提,以扎实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抓手,以全面推进优良学风建设工作为重点,以提供优质便捷各种服务工作为补充,以打造优秀的学生工作者团队为保障,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
学生工作模式:
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协调,学生工作部具体组织实施,各院系为主体开展工作的学生工作模式
学生工作体制:
实施五级管理体制。一级管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 二级管理:学生工作委员会;三级管理: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各院系;四级管理:学生辅导员和班导师;五级管理:辅导员助理和学生各级组织。
学生工作具体做法: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确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工作。
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重点开展军训、校史校情、规章制度学习、文明行为养成、心理健康调试和专业思想等方面教育;
对二、三年级学生重点加强学习生涯规划、素质能力拓展、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教育;
对四、五年级见实习阶段的学生重点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就业择业指导、创业教育、考研指导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
学生培养目标:
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创新 篇3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成了教育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和教育理念有些已经不适合学校当前的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这为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来的特点,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已经成为广大高等院校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创新问题进行探究。
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在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问题进行探究之前,首先要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解。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相对滞后,高校学生管理方法陈旧,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创新的主要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在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高校的学生工作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依法治校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高校在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创新过程中,应该从国家宪法等法律法规入手,从高等院校的实际特点出发,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如华南师范大学允许女生军训期间留长发的措施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原则的一种表现(此前该校强制要求女生在军训期间剪齐耳短发,2012年该校部分大一女生对这一措施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抵触情绪)。
2.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风建设问题进行强化
学风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校的学风问题进行强化:
第一,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要通过加强学风建设的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高校的发展现状来看,高等院校学风的好坏是学校学生管理水平的主要反映。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之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素质。一些学校从新生入学伊始开展的学生考勤强化工作和谈话预警机制,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第二,在学风整顿过程中,教风建设也是学校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一些学校开展的师德教育和对教师进行公开评议的做法,就是强化教师教风的有效措施。
3.确立服务至上的学生工作管理理念
在传统学生工作对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有所忽视的情况下,我们在对学生工作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转换工作功能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的成才服务体系。在高等院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服务理念进行强化。
首先,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从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其次,在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行提升。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对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进行强化。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多由本校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发展而来,由于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导致其在工作中出现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强化学工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管理能力。
再次,针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长期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学生工作服务机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顺应时代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应用原则。加强学风建设,是为学生群体构建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措施。构建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是对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强化的有效方式。我们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功能,才能真正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创新[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2-24.
[2]薛永存,卢万杰.浅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3]朱超.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创新[J].求知导刊,2015(4):119.
学生工作理念 篇4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 其实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 以人为根本, 以人为前提, 即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要尊重人的需要, 凡是涉及人性展示的方面, 都要被理解和尊重;要肯定人的价值, 一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以实现人的最高人生价值为目标。高校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承担着育人育贤的重要历史使命, 这就决定了其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 制定和实行科学的育人制度与模式。而在高校树立育人的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使师生员工都成为育人的主体, 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 确立只有人的发展才是事业发展的全新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重任。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和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学生的科学发展理念, 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乃至整个高校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适用性
(一) 以人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适应形势发展的现实要求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一直采用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以“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模式为主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站在以高校为利益主体的视角下, 重视对学生的硬性管理,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柔性导向。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传统的单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模式在实践中日渐显露弊端, 难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 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 尽快改变原有学生管理模式, 努力建立一种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新型管理模式成了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之举。
(二) 以人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的多样化日趋明显, 大学生的群体意识结构渐趋复杂, 显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成才的愿望非常迫切, 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要求尊重、理解和关怀, 要求与管理者站在平等、互动的平台上, 一起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
同时, 目前大多数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 而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要使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 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 适应社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早就指出, 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高校学生管理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突破以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 必须摒弃“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法, 重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参与精神, 真正把管理和大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一) 转换管理者角色定位
引导是方向, 服务是根本。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仍然没有意识到管理的理念要变革, 管理者的角色要转换, 他们依然根据以往的经验, 把管理当作是一种手段, 要求学生严格服从管理、服从约束, 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教育等方面却做得不够。长此以往, 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方法, 使学生和管理者的矛盾和对立日益加大, 缺乏学生的信赖与支持, 无法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服从管理, 管理工作难度增加, 并且效果不佳。因此, 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换传统的训导者或领导的角色定位, 站在服务者的角度, 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
(二)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以人为本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既是高校管理的对象, 又是管理的主体。所以, 改变传统的强势、僵硬, 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做法, 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因势利导, 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 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鼓舞学生有效地实施自我控制, 实现自我管理, 达到自我完善, 最终实现“无为而治”。
同时, 培养、鼓励学生实行自我管理, 不是让其随意发展, 更不是放任自流。学生工作者必须在此过程中, 注意引导和培养的态度、方法, 时刻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 避免走上教育管理的另一个极端。
(三)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高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制度, 确保学生自我管理顺利进行。同时, 注重引导并扶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组织的建立, 重视和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活动的开展, 通过实际的参与管理,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如在学校提供条件的情况下, 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 让学生建立运转正常的自我管理机构, 如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评议联席会、学务助理等。这种自治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在学生组织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不仅管理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更主要的是广大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 学到课堂里所学不到的知识, 得到难得的锻炼工作能力的机会, 从而坚定走入社会的自信心, 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达到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
(四) 营造学生自我管理氛围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必须借助校园文化的渲染和烘托, 在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的同时, 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列入校园文化的范畴。通过讲座、演讲、辩论、竞赛等形式, 借助广播、电台、刊物、网站等途径开展自我管理为主题的讨论, 加强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认识, 营造良好的氛围, 倡导学生自觉加入自我管理行列。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一切高校工作的基础, 而且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时代的不断进步, 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 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生管理理念及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徐锋, 郭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与体制创新的思考[J].党史文苑 (学术版) , 2006.
[2]汪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高等教育, 2006.
[3]贾海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4]张桂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创新工作理念 篇5
有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
佳木斯市民政局 二〇〇九年二月
佳木斯市位于祖国的东北边陲,三江平原腹地。全市辖4区6县(市),总面积3.27万平方公里,人口24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1.5万,农业人口126.7万。
近年来,我们在构建社会救助体系过程中,注意从弱势群体的客观需要出发,在开展基本救助、专项救助和社会互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起了独立的临时救助制度,实现了基本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一体化,提高了救助的实效性。从2006年实施临时救助至今,先后有2761户9362人接受了临时性应急性救助,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23.5万元。其中2075户7611人得到了实物救助,折合资金83万元;686户1715人得到现金救助40.5万元。
一、深入调研,制定政策,全面推进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 临时救助工作是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必然结果,是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的有效手段。我市在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方面,主要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一方面,随着城乡低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各专项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基本解决了城乡低保对象“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问题,并向教育、医疗、取暖等方面延伸,式、规范化管理等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有力指导全市临时救助工作的开展。
二、规范操作、丰富内容,切实保证临时救助工作有效开展 为了使临时救助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从规范操作入手,确保了临时救助工作的科学准确。
一是规范救助范围。临时救助的主要对象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及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为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标准的1.5倍)中因突发性不可抗拒因素,严重影响基本生活的家庭;城市居民中无行为能力、无监护人、居无定所需要救助的人员;因特殊情况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以及其他确需政府救助的特殊困难对象。
二是规范救助内容。随着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和实施,我们从注重救助实效的角度出发,不断丰富救助内容,拓展救助领域,通过采取实物救助、现金救助等灵活有效的救助方式,努力满足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临时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突发性火灾救助、突发自然灾害救助、突发重大疾病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入学救助、特困职工救助、低收入家庭一次性生活救助等六个方面。2007年临时救助工作以来,发放突发火灾救助资金24.7万元,救助244人次;对7个村屯45户遭受龙卷风灾害农民发放救助资金3万元;发放突发性大病救助资金6.5万元,救助45人次;发放助学临时救助20万元,救助14人次;为市搬运二公司等改组企业临时困难职工发放救助4.45资金万元,救助227人;2009年春节期间为12.1万城乡低收入人员发放一次性补助资金1526万元。
三是规范救助程序。首先,需要临时救助的个人或者家庭向
展情况督办;将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和各区人民政府列为责任单位,实施工作目标量化考核。
二是加强资金管理。我们制定了《临时救助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办法规定,市政府决定财政部门每年列支40万元作为临时救助资金。市财政部门每月向市民政局临时救助专户拨付2万元预备金。实行单独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5000元以下的,由市民政局部门核拨,5000元以上的,由市政府主管市长核批。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第一,对于申请临时救助的贫困家庭,要在社区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第二,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对临时救助资金使用情况定期进行监督,对临时救助情况进行抽查,切实保证救助质量;第三,市财政局、民政局定期向社会公布临时救助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全方位接受社会的监督。
促使学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篇6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10-02
当前大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这与许多因素有关。有关文献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专业兴趣、目标、当前成绩和对学习成绩的态度等。二是客观因素,包括周围的学习氛围、教学方法、课程难度等。三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因素,如学习压力等。
有关文献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表现进行分析,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授课方式以及家庭行为等几方面得出了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不仅仅学生本人,授课老师、学校的氛围也都会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然后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给予及时的反馈、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等方面来增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有关文献通过文献分析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16个因素,按照主次关系依次为:学生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四类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因素。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完善教学和管理工作、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家庭教育等努力方向。有关文献针对中德合作办学,探讨了增强学生学习德语积极性的问题,而有关文献则探讨了英语的学习积极性问题,均提出了具体而有效的措施。
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代表了个人的学习状态差,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就会形成不爱学习的学风。不爱学习学风对于学校的伤害是致命的。拿到毕业证的学生没有真才实学,在工作岗位上砸的是学校的牌子。所以各个学校都逐渐开始重视学风建设,认识到学风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原因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观念是造成其学习积极性差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
1.不客观不现实的观念。只注意到没有学历也能挣到大钱的特例,不去注意没有学历的群体与有学历的群体之间的整体差别。只注意到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有贫困潦倒的特例,不去注意绝大多数富人都是知识分子的事实。只听别人鼓吹学习无用论,不客观现实地分析知识的用途和作用,更不去设想自己不学习与学习的差别,以及自己上不上大学的差别。横向与同层次的人员对比容易放弃学习,但是纵向与自己比较就能重视学习了。
2.误以为考试成绩是老师给的,而不是自己考的。有些课程的给分不够实打实,比如以论文、大作业等形式结课的课堂教学课程,以实习报告、总结报告等形式结课的实践教学课程等,在给成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这样就难免有所偏颇。学生这个错误观念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对于以考卷成绩为主来结课的课堂教学课程,学生还有这个错误观念就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了。
3.误以为跟老师关系好就能得高分的错误观念。公平是人民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很少有老师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放弃道德底线。各个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纪律,很少有老师会为了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丢掉饭碗。
4.随大流的从众心理。看到其他同学考前不学习,自己就不认真学习,最后发现不学习的同学勉强考过(及格)了,自己却没能通过考试。为什么别的同学没有学习能过,你看书了却没有过呢?是老师批卷不公平吗?岂不知其他同学嚷嚷着不学习,其实偷偷地下工夫用劲学习。
5.有惊无险的踩钢丝心理。有的学生好像多考一分就吃亏似的,总幻想恰好考到60分。岂不知不出现危险的最好做法就是不冒险。
上述错误观念只在一念之间,学生纠正错误观念也只在一念之间。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看,让学生明确一些道理对于增强其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以下九条策略。
1.掌握听课技巧。听不懂也听,不错过接下来的知识点。大学课程的知识点多,不会像中学那样每个知识点都讲细讲透,肯定会有一些知识点还没有听懂就开始学习下一个知识点的情况。但是,大学课程也不要求所有知识点都完全掌握,有些知识点只记住一个概念就够了,有些知识点只是了解性内容,只起开阔视野的作用。
2.增强学习的信心。在中学阶段学习好的同学到大学也有可能处于下游水平,此时,自卑感容易悄悄出现,因此,使其增强能够学习好的信心非常重要。由于人类的心理具有自我求证和自我认同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做到鼓励学生,学生本人要自信。
3.躲避学生运动。大学生是热血青年,容易对社会、国际形势用集体过激的方式表达意见。现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思想,在国内,廉政、节俭的大趋势使我国逐渐繁荣昌盛,大的学生运动已经没有了发生的基础。但是,以小集体为单位的学生运动仍在各个大学时有发生,比如因餐厅伙食不好而发生的群体事件、因成绩不理想或对任课老师有意见而发生的群体事件等。本质上,这些学生运动是不学习运动,是个别内心浮躁、不能脚踏实地、不能安心学习的学生鼓动周围同学而发起的。应教育学生专心自己的学习,让其认识到参加学生运动耽误的是自己的时间,荒废的是自己的学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4.坚定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信念。引导学生明白即使是为了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费也要努力学习,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将是自身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对于一些无聊的问题可以不予理睬,比如:学的知识能用多少?学到知识能多挣多少钱?俗话说:钱财、身份、地位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话经常在媒体、影视等公开场合出现,顺着这句话说,就是:学到知识就可以带走。在当今知识不能当饭吃、高工资与高学历不挂钩的社会,这句话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5.严肃考场纪律。现在各个高校都将学习成绩与评优评先进评奖学金挂钩,如果个别学生平时不努力只靠考场做小动作而拿到高分,从而获得荣誉和利益,那么,对于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打击。
6.重视知识。考分不重要,学到知识才重要。引导要摈弃“考什么学什么”和“怎么考怎么学”的应考观念,要明确:学得越多,以后越有可能受益。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拿到毕业证也只是一张废纸,别人稍一试探就发现你胸中无墨了,怎么可能在工作上考虑你呢?
7.保证睡眠时间。学习效率对于增强学习信心也非常重要,休息好才能学习好。要保证睡眠质量和效果就应该远离安眠药。
8.掌握复习技巧。付出努力就能获得高分,引导学生平时要全面复习,考试重点明确之后再重点复习;每个要点都要学习到,做到不留死角;时间花在自己能学会的知识点上,一时理解不了的知识点只记住基本概念或步骤即可。
9.掌握答题技巧。争取不空题目,一时答不上的题目可以紧扣题意,自由发挥,一点也不会的答其他知识点,比如相关或不相关的一个定义、一个词、一个符号、一个公式等。但是,在考卷上练字的、多个题目重复答相同内容的、抄本题或者其他题目只是不抄问号的、写其他课程内容或宣传口号的等情况都不会得分。
[ 参 考 文 献 ]
[1] 闫丽英.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晋中学院学报, 2006(2):74-77.
[2] 许枫叶,宋晓华.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因素调查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5-57.
[3] 石美玲.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1):168-169.
[4] 魏娟.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23):43-48.
[5] 高燕燕.探讨合作办学学生德语学习的积极性[J].高教学刊,2015(11):31,33.
[6] 李晓娜.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提高英语自主学习积极性——一项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实证研究[D].成都:四川外语学院,2010.
[7] 李春明,綦耀光.有助于学生记忆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2):86.
[8] 李春明.基于睡眠和中医食疗理论的催眠药依赖性睡疾研究[J].生命科学,2008(4):12-17.
学生工作理念 篇7
当代大专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长辈的疼爱和自我意识的过分强烈,使他们从小就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性化,特别是进入大专校园后,自主能力更强,在管理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大专院校的学生管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学习、生活、就业及感情等方面:
(1)心理素质方面。由于家庭的过度爱护,长期以来这些90后的大学生们,身上往往“娇骄二气”较为突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甚至听不得他人的一句批评,这种脆弱的心理,与学习和生活的现实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常常感到当代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是非常令人担忧的,而其实往往一些自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起源则是由于一些小事情没得到好的解决,使他们的心理未得到及时调适和解决。如果我们能够从大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出发做一些工作,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在源头上避免。
(2)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在经济时代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大学生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也日益增强,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政治思想匮乏,出现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现象,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3)学习生活、就业及情感方面。在大专院校的学生管理中,针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规章制度较为健全,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等起到了较好的规范作用。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还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需要人性化的处理,仅依据规章制度等硬性规定,管理效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对管理认可。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但是当前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作用还不够有力。在处理情感问题上,很多学生并不能做得很完善,同时有些学生在处理与老师、家长、同学之间的关系上,也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因此情感方面的及时疏导和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2 创新理念,改进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
当前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心理辅导、思想引导以及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为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辅导员工作中有两种错误的理念,致使学生管理工作收效甚微,其一是对学生管理过于松懈,认为学生年龄和心智日趋成熟,有自我控制能力,不能过分干涉;其二是认为学生不够成熟,在管理中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不给学生留出自我的空间,容易使学生会产生腻烦心理,应付管理。这两种错误的理念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在学生管理中,辅导员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从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1 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境界,境界决定出路。在知识经济时代,当代的大学生必须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定人生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们,青涩懵懂,作为辅导员,我们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他们的了解更加便利,所以我们要利用适当的时机,对大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有信仰、有理想,能够明辨是非、分辨美丑。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就是学生的乐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其实不然,大学是青年迈向社会的一块基石,在大学里锤炼出什么品质,对步入社会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在思想上加强对学生们的管理和引导,使他们把精力用在学习和丰富自我上,让他们在学校的几年时间内,不仅获得知识,也要增加阅历、丰富内心,为下一步的成功就业奠定基础。辅导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级创建工作,使他们把学习、课余活动等都列为评比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互相学习、你追我赶,在级部甚至在院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他们在学习中寻找自我价值。
2.2 以人为本,实现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辅导员作为学生们的知心人,一般年纪比较轻,甚至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尽管对学生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是作为同龄人,应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们信任你、认同你。学生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学校也是他们生活和举办各种活动的阵地,辅导员要分别针对在学习上、生活上甚至是情感、就业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进行谈心活动,以学生为根本,想他们所想,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疏导他们的心理,让他们正确的对待自己对待他人、正确对待成绩和失败。
在对学习不用心的学生管理和辅导上,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厌学,那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如果储备不够,在社会上如何立足,更谈不上个人发展;如果是因为家庭背景雄厚、觉得学习不学习对今后没什么影响,引导他正确认识自我与家庭的关系,无论家庭如何显赫富贵,自己的人生要自己负责,知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今天的学习是为今后发展的积累。
在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辅导中,要尽可能的使他们有尊严的得到帮助。关于对贫困学生的管理和帮助,要多找机会和他们谈心,力所能及的帮其争取学校相关补助政策、帮其开展勤工俭学,争取相应的资助或报酬,使他们在学校生活平等有尊严的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文体活动,促进他们思想成熟、正确对待现实和挫折,认识自我价值。
在对情感遇到挫折的学生进行辅导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其性格特点,帮助其走出情感的挫折,如果是家庭有不幸的事情发生,造成学生情绪低落、情感受伤害,则要主动安慰开导,并鼓励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使他敞开心扉,不再孤独忍受痛苦,回归到学校大家庭中来,尽快恢复正常情绪,积极投入学习和学校各类活动中,从其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和价值。对于在个人情感中遇到的学生,要开阔其思路,转移其注意力,让他看到人生不只是有个人情感这一个方面,还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在未来等着他,使其经过情感的历练,人格更加健全、性格更加成熟。
——在对于一些各方面表现均较为突出的学生进行管理时,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在他们中间来发展和培养班级干部、团干部,多听取来自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在完善自我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公正的竞争走上干部岗位,在班级和院系的学生管理中,起到良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
3 加强学习和实践,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作为辅导员,既是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中,学生们不自觉地会受到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专院校辅导员,必须要注重学习、注重实践,严于律己,时时处处为大学生做表率。
首先,要加强学习。“亲其师,信其道”。学习永无止境,作为大学生的管理者更是如此,自己的素质不高又如何为大学生们指点迷津、引导思想呢?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辅导员首先要准确把握党的大政方针,认真学习党的一系列政策理论和重要会议讲话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以使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同时要对院系的专业有所涉猎,对学生的科目学习和考试等有所了解,与学生有了共同语言,才更利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便于在学生管理中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其次,要创新方式方法。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辅导员也要人性化的加以分析和运用。粗暴的用规章制度来“框”学生,简单的禁止和处罚,对学生的管理将适得其反,在面对学生宿舍卫生、纪律等问题时,还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入手,既让他们停止违规违纪行为,也要使他们心服口服,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辅导员一方面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把他们的想法反馈到学校方面,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就业平台,辅导员还应注意搜集社会就业信息,在学生就业方面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
第三,要严于律己,品行端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几年期间,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后关键时期,辅导员要自觉的加强品质的锤炼和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召学生,影响学生,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认可和信任,才能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总之,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本理念,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也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贯彻实施,才能够不断改进学生管理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摘要:大专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辅导员作为大专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接触最为直接,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重要纽带,新时期的大专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做好大专院校的辅导员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当代大专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就辅导员工作来讲,需要从理念上创新,从工作方式方法上创新,为学生成才和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辅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明.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08(14).
[2]邱显清,李龙.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0):64.
[3]许文英.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4).
[4]李印.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
[5]孟玲,李存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J].新西部,2007(14).
[6]李建鸿.“刚柔”相济试论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增刊),2004(B12).
学生工作理念 篇8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分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探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实践途径,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演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将卢梭“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提出以“以儿童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需要、兴趣、主动性等。“儿童中心论”深入人心,在全世界掀起了新教育的浪潮。1952年,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学术研讨会上,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将其应用到本科教育层面。[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陷入低谷。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上下共同指责“儿童中心论”造成了教育质量滑坡。美国政府对实用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开始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致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学校教育标准,使美国教育逐渐回归“以教师为中心”的轨道。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长,世界各国面临教育公平、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学生对教育的不满情绪高涨,“学生消费者至上”的观念形成,于是引发了第二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然而,60-70年代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教育中得胜最快的,也失败最快的”。[2]1983年4月,美国教育部长泰雷尔·贝尔创立的国家卓越委员会发布报告《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严厉指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一股上涨的平庸主义,威胁着国家和公民的未来,号召美国教育重回以教师为中心的轨道。
20世纪末,针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欧美各国又开始将视角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998年10月5日至9日,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巴黎召开,各国高等教育界、经济界和政府机构的40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观念与行动》中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3]从此,“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二关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剖析
1基本内涵
1952年,罗杰斯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他提倡学习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因此,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应该也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延伸,其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它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强调教学中“学”的第一性,特别指出了教育要承认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活动和效果的影响。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人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2认识误区
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内涵与实质,是取得良好实践效果的基本保障。当前,教改实践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以学生为中心”等同为教学法。从传统的教育学出发,容易将“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为一种教学法。[4]将“以学生为中心”仅仅理解为教学法会带来很多问题。将“以学生为中心”仅仅理解为教学法,会使研究者将焦点关注在如何教与学上,导致人们在多种教学法试验中却容易迷失方向;将“以学生为中心”仅仅理解为教学法,可能还会误导研究者和教师将视角停留在课程的教学范围之内,而忽视了教学法之外的学校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和工作。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育价值的终极指向与行为理念,我们应该超越其在方法上的争论。这才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理解。
第二,把“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截然对立。“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对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怎么学习、怎样评价教育结果等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二者容易形成截然对立的姿态。在很多支持者看来,“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颠覆。然而,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相互排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和低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有赖于教师的激发、培养和教育,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机的结合,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第三,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忽视系统化、规范化的知识学习。在教育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倡导关注学生个体的经验,重视个体自身的感受与体验,但并不是完全忽视系统化、规范化的知识学习。必须认识到系统的、规范化的学习依旧是教学的本质特征,因为智力发展或者说智慧地解决问题是需要系统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为素材和原料,思维和智慧只能是空谈。[5]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途径
学生是高校的生存之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是高校发展之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目的,实质是要在各项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最大的学习自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之一,是高校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学生,教师失去了工作的对象,高校教育也就无的之矢,丧失了存在的价值。然而,有些高校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是不够的,往往口头重视多于实际行动。目前,国内一些机构以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标准搞高校排名,助长了众多高校只把眼睛盯在科研人才的引进和科研的发展上。高校的“以人为本”变成了单纯的“以教师为本”和“以科研为本”,高校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其人才培养的职能。这是高校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
2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中,学生的发展是人人成才、个人在心智体等方面的充分发展。
传统教学中片面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心理素质的养成。在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正因为如此,“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学生个体各方面的发展,还包括学生的全体发展,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个性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忽视了部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成绩一般和成绩较差学生的发展,这样的后果是拉大了学生间的差距,对这部分学生是不公平的,换而言之,也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只有全体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才能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我国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少、提问少、质疑少,学生无法对知识的学习进行建构,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课堂教学有赖于学生参与,教授们在课堂上不能以权威自居,而是尽可能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让学生本人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在课堂上应用多种参与性、合作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如协作式学习、调查报告、口头演讲、专题讨论、小组作业等,把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迫使他们用以往学过的理论及积累的经验,回答和解决他们不知道或不熟悉的问题,不断挑战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极限,最后经过总结,获得宝贵的知识和亲身体验。
4教学管理:给予学生更多选择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在教学管理的方面要求就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分制度和学生自由择课,不但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也给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迫使他们想方设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读其所教授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服务学生学习的支持系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学习者在其中可以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支持他们的学习,因此,学校在各个方面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洪丕熙.“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的教学原则和它的影响[J].全球教育展望,1984(2):23-24.
[2]Chall.Jeanne S.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Challenge: What Really Works in the Classroom?[M].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2000.
[3]徐同文.现代大学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中心[M].中国教育报,2008-01-21(6).
[4]朱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审视与价值定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谈门诊护理工作理念 篇9
1提高门诊护士的整体素质
门诊护理工作涉及面广, 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不仅要求掌握良好的护理技术, 还要成为适应门诊各个岗位的多面手, 同时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多方位的技术素质和应变能力[l]。门诊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依赖于每个护士综合素质的集成, 高效的运作管理和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门诊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现代门诊医学模式的特点, 始终用“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去培养护理人员和规范门诊的护理工作, 是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综合医院应以科学的发展观, 重视培养护士的业务素质[2]、道德素质[3]、知识结构、心理素质, 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4]、沟通能力, 竞争意识、市场观念和自我表现保护能力。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健康素质迅速提高的新时代。社会对门诊医疗的需求逐渐增大。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 门诊护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护理工作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要满足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性格和不同要求患者的需要, 门诊护士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调整思想观念、工作观念。在工作实践中, 门诊护士整体素质的培养应加强医、护、患间的合作, 改善服务态度, 加强管理效能, 提升诚信服务理念。在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中, 形成比技术、重质量、求服务、思进取、勤学习的良好风尚。
2加强对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来医院就诊, 抱着驱除病痛、恢复健康的愿望而来, 因而需要得到医护人员对患者角色的认同, 希望医护人员能了解其病情, 同情其疾苦。这就要求门诊护士不仅要对患者进行一般护理, 还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 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同时, 由于门诊是医患矛盾的多发点, 也是患者集中就诊的场所, 为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门诊护士还要具备较好的心理学知识, 并将其发挥到门诊护理工作中, 根据患者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需要, 给以理解、尊重、同情、关心。把握好患者的心理,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5]。在门诊接诊过程中, 有些患者经过适宜治疗, 身体很快康复, 情绪稳定, 心情愉快;有些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 情绪焦虑、忧郁、烦躁不安;而有些患者病情较重, 诊断、治疗难度较大, 表现忧心忡忡[6]。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 分别给予相应的心理安慰、鼓励、支持、暗示、疏导, 使患者面对现实, 保持乐观的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处处为患者着想, 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充满关爱的语言, 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从而减轻患者的病痛, 消除其烦恼。总之, 门诊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患者心理特征及规律。满足患者心理需要, 使患者心情愉快, 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真正地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以质量为核心, 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整体护理。
3给予患者人性化的接诊护理服务
门诊作为医院服务窗口, 是患者就诊的第一站, 负责接诊、分诊、导诊、咨询、查询、护送患者检查、入院、健康宣教等工作, 在医院护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接诊工作, 是直接影响患者顺利治疗以及提高对医院服务满意度的关键, 对促进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良好关系至关重要。工作中, 应不断吸取新的服务理念, 根据不同年龄层患者的心理特征, 转变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注重患者心理感受, 给予患者人性化的接诊护理服务, 并注重护患沟通技巧, 使门诊的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工作中要主动迎接, 热情问候, 介绍相关疾病知识和经治医生情况。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相关专科建设, 利用为患者测量体温、血压的间隙,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相关就诊程序。实行入院首诊负责制, 为患者节省就诊时间, 体现出医院的人文关怀。注意护患沟通的技巧, 培养良好的语言修养, 提高交流能力, 注重仪容仪表,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将人性化护理运用于接诊工作程序中。随着服务内容的不断充实, 服务态度的不断改善, 患者对门诊导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 护理服务质量也明显提高[7]。同时,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服务质量是赢得患者信任的核心,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开拓创新, 不断改进服务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人性化服务。
4完善门诊护理的创新服务
门诊护理工作有其特殊性, 因此不仅要在原有的本职工作上提高、进步, 还应在创新服务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从而进一步加强门诊护理工作质量, 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就诊环境。首先是理念创新, 要情系民生、追求卓越, 使门诊护理工作努力适应环境和医疗市场的发展变化, 就是要让我们的服务对象在一跨进医院门口时, 就能享受到最热情、温馨和周到的服务[8]。其次是模式创新, 从一切更有利于和方便患者的角度出发, 尽可能的为患者考虑, 解决患者的各种困难。最后是人文关怀创新, 给患者营造更好的服务氛围, 充分展示和体现医院的文化特色和办院理念。门诊护理工作应围绕“以人为本”这个宗旨, 努力实践对患者的关怀之情。作为一名门诊的护理工作者, 唯有时时警醒自己, 才能在体现自己价值的同时, 向患者提供最完善、最优质的服务,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不断充实自身, 适应新的医疗形式变革, 做到最好[9]。
门诊护理工作在医院当中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 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是学科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一种高标准的服务理念又是一支高素质队伍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全面推广先进的工作理念, 并落实到具体的护理岗位上, 让每一位来院就诊的患者为我们的服务打上满意的分数, 真正做好门诊护理的每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郭云英, 邓艳, 孙禄广.对新形势下护理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2, 5:39.
[2]张善菊.21世纪护理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J].齐鲁护理杂志, 2002, 6:81-82.
[3]薛彩娥.浅谈新形势下的护士素质[J].护理研究, 2005, 24:86-87.
[4]黄惠根, 黄红友.21世纪国内外护理管理新进展[J].护理研究, 2005, 24:9-11.
[5]周碧兰.门诊护理工作与情商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14:2 219.
[6]辛静.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 (8) :720.
[7]李永生, 朱海兵.医务语言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182.
[8]冉平.医院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4, 1:10-11.
档案收集工作理念探索 篇10
经过50多年的全面建设, 我国已初步构建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档案资源体系, 但在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 与档案信息需求渐趋多元、档案意识逐渐增强所引发的档案信息需求相比较, 现有的馆藏档案资源存在着馆藏档案种类单一、馆藏档案内容单调等诸多不足, 集中体现为反映社会活动宏观方面的档案多, 反映微观方面的档案少;反映社会活动骨架式结构的档案多, 反映有血有肉精彩描述的档案少;反映社会活动中集体方面的档案多, 反映个人方面的档案少。
2档案记忆观的形成
为何会出现上述现象, 总结来说由于跟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过去的历史造就了人们对于某些问题的观点, 组成了意识形态,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就是要从存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 形成了社会记忆即官方记忆的文化传统, 因此,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社会史观以阶级斗争史观、王朝体系史观为主导, 历史研究也以“政治史”为主轴, 以帝王将相为当然主角, 显示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使人感觉历史就是“过去”的代名词, 导致了我国社会记忆体系的核心主要是一个宏观的记忆、一个当权者的记忆, 在此理念下, 受制于“国家→政权→重要人物→宏观历史阐述→资政”这一狭隘的档案观与档案工作模式。
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档案收集理念
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加快, 而社会需要收藏和整理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 档案收集的侧重点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使得档案管理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有助于档案管理自身的生存。而将一切具有科学, 历史, 人文, 社会等等一切具有收藏价值的档案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 丰富馆藏, 完善收归体系, 这是一项时间久远, 工程较大的过程, 为了保证管理人员将履行职责与社会意义之间的关系平衡, 真正使档案管理事业能够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应当以中正而科学, 严谨而先进的思维丰富自己的头脑, 将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层次上的人员的工作状态调整好, 将收藏管理者的个人问题与馆藏大问题之间的关系协调好, 经过艰苦的努力, 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个方向向着内容丰富, 规划清晰合理, 态度严肃, 使工作向着最先进方向发展, 使得建设变得越来越先进, 更满足社会的需要。
第一, 以人为本的档案收集理念。以人为本的概念越来越被重视, 这一思想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即体现为工作对象与工作内容的变化,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管理的前景更为科学, 空间更为扩大。
人是历史的主体, 应当注意历史对于人的意义, 因此应当注意历史的概念和人的概念的融合, 而不是历史仅仅是历史本身, 空洞的概念的历史是不符合实际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没有人的存在, 历史便无法生存, 所以, 档案资源管理应当突出人的建设发展方面的内容, 将英雄人物与普通人物都作为人员管理的重要方面来对待。因为我国最初的档案收集是以政府为服务对象的, 侧重点是反映机关工作的活动, 经过多年的经验, 已经有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成型的工作模式, 所以, 对于当前侧重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资料的需求意识来说, 目前档案收集的重点是能够反映人民大众生活状态和内心需要的档案工作。当前档案收集工作的重点, 在于以档案工作服务民生为契机, 对民生档案的内涵、类型开展系统的研究与梳理, 建立健全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档案、教育卫生档案、工商管理档案、民政司法档案, 使社会记忆留下更多的鲜活个体和精彩瞬间。而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必须转变认识, 在档案收集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人民群众生活状态、智慧结晶的各种类型的档案材料收集起来, 力求各类活动所形成记忆的齐全完整。
第二, 协调发展的档案收集理念。协调发展的档案收集理念是指要善于运用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 统筹协调解决档案收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 在统筹中保持适度, 在兼顾中把握平衡, 构建机关与基层、集体与个人的和谐关系, 从而实现档案收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细节等的协调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问题, 强调档案收集工作的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 在赋予档案部门收集档案绝对权威的同时, 充分发挥档案收集工作的计划、组织、指导、监督、检查功能, 层层抓落实, 为档案收集工作的规范发展提供法规、标准、组织保障。
第三, 全面发展的档案收集理念。全面发展的档案收集理念是指档案收集工作的领域、范畴、方式等必须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要求实现动态更新。诚如瓦洛先生所言:“众所周知, 档案是我们集体记忆的基础, 是政府、社会团体、公民等所具有权利和义务的权威证据, 是我们文化遗产中脆弱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我们档案界要自下而上发展、要拯救“世界记忆”, 必须依靠于“生命之树”, 即有若干分支和根系的记忆之树, 正像叶绿素那样, 为人类更好地呼吸和生活提供氧气之源”。换言之, 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构建档案收集工作的网络体系, 努力将档案收集工作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 而在档案收集网络中的每个节点, 都应该有具体的责任人, 并赋予其收集档案、移交档案的相应职责。
第四, 可持续发展的档案收集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体现在档案收集管理工作中就是不断转变和丰富思路, 使其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 并且数目巨大, 而且内容差异很大, 档案对于不同的人员和单位来讲意义是不同的, 对一方有意义的档案对另一方面可以不具备任何价值, 而档案本身的价值也不是持久不变的, 对某一时代具有充分的意义, 而对另一时间则没有任何价值,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需要收集者有敏感的辨别能力, 以及开阔的思维, 能够承载这一动态的收集需要。有鉴于此, 应积极开展档案知识的普及性宣传教育, 让社会大众了解档案的形成领域、存在形式、种类与价值等相关知识, 增强普通百姓的档案意识, 使他们在积极支持档案收集工作, 将对国家、形成单位具有保存意义的档案收集进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的同时, 将具有个人保存意义的档案材料收集起来, 在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 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
总体来说, 档案收集和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留存过去的记忆, 为今后的工作所借鉴, 因此, 必须以科学的态度, 严格的管理办法作为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并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融入其中, 使得工作的内容与形式都向着规范严谨的方向发展, 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其侧重点也应从过去以机关为对象到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对象, 档案的承载媒介从纸质档案向着电脑, 光盘, 磁带等多个方面发展, 努力实现效果的多元化, 并能够从宏观到微观都做到充分透彻, 能够使其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来突出档案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档案管理工作的初始工作是材料的采集, 确保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对象的实现。也是较为要求认真科学的一项工作, 是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首要方面, 将保证未来的工作是否有意义, 是管理, 以及利用的重要方面。为了充分实现档案工作的科学性, 敦促档案发挥正确的工作能力, 并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要求我们应当将档案的可持续发展提出, 尊重社会人民群众对于档案内容的需要, 转变档案内容, 使得其能够全面涵盖使用者所需求的信息, 敦促档案资源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档案收集,管理,探索
参考文献
[1]丁华东.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档案管理, 2009年第1期.[1]丁华东.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档案管理, 2009年第1期.
学生工作理念 篇11
关键词:学生为本;内涵;作用;运用
一、认真学习《专业标准》,深刻领会“学生为本”理念的内涵
贯彻执行“学生为本”理念的前提是要加强对《专业标准》的学习,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才能全面掌握“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容,深刻领会其内涵要求。《专业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二、深刻领会“学生为本”理念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总结,深刻领会到,“学生为本”理念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指导中职教师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树立职教信心
随着高校及高职院a的扩招,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已步履维艰,不得不将入学门槛一降再降,
到现在基本没有门槛可言,采取注册招生。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不断下滑,特别是初中起点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阶段的弱势群体,大多是不被所在学校老师重视的、令家长无奈的学生。中学的严谨学风他们继承得并不多,社会的不良习气对他们影响则较大。
2.从教育的角度,在学生管理中贯彻“学生为本”理念,易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特点更加明显,特别是中职时段学生的个性更加凸显,学校作为培养、教育、管理学生的主阵地,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完全采用统一或单一的管理模式。
3.从管理的角度,在学生管理中贯彻“学生为本”理念,易于赢得学生的理解,取得好的管理成效
青春时期的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强,特别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个性强,逆反性强,容易激动,控制力差,问题学生多,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如果采用传统的“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管理效果不佳,很容易引发师生矛盾。在学生管理中如能采用“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其个性特点进行管理,就容易找到管理的最佳切入点。对于顽皮捣蛋甚至是破坏性较强的学生进行管理,传统高压式管理往往适得其反,越管学生越反感,如能积极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了解其真正的诉求和需
求,就像治理洪水,光靠堵是无法根治洪水的泛滥的,必须要疏导洪水向他处流动,方能取得成效。因此,对于一些较难管理的学生,如能因势利导,尊重其个性特点来进行管理,就更能赢得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取得好的管理效果。
三、“学生为本”理念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学生为本”理念运用到学生管理中,就是要将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1.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有人曾经问,职业学校的产品是什么?答案有多种,不尽相同,其实我们的产品就是服务。落实“学生为本”理念,學校从上往下,都要树立服务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讲,现在的技校学生不爱学习,不愿意进课堂,进了课堂也不听,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听起来好像都是学生的问题,其实,这是学校和老师的问题。我们老是强调,学生应该怎么做,我们是否想过,学生为什么不爱上我们的课?我们的教学方法是不是适合他们?我们应该怎么教学生?其实这是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作祟,所以贯彻“学生为本”理念,首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2.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管理中,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好样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在学生工作中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是一项符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的管理方法,通过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如读书活动、辩论会、各种文体活动等,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并且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善于扶植心灵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假恶丑的东西,对外界的东西也有分析和筛选的能力。”应经常引导学生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从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订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3.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需求
在学生管理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需求。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内心深处经常会出现各种矛盾的情感,喜悦与烦恼、开朗与沉默、社交与孤独、大胆与怯懦等相互矛盾的倾向,他们逐渐地认识自我,并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感兴趣,乐于评价和介入成人行列。
“学生为本”作为《专业标准》理念的重要内容,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职学校的教师要自觉学习领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认真践行,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桂全.“以人为本”思想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才智,2012(05).
[2]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三门峡市高级技工学校)
浅谈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 篇12
这就要求我们实现以下理念转变和创新:
⑴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工作要以平等的态度, 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入手开展学生工作。结合学生学籍管理中预警机制体系, 建立好学生的动态学习档案, 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观, 将学生的成长进步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很多学校要求学生从学校的框架条款出发, 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 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学生工作应该指导学生, 最大程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需要, 尊重、关心、教育每一个个体,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动力, 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而不是去“雕刻”学生。
⑵关注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转变为“教育管理和文化塑造活动”。学生工作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更加注重大学文化的培养和塑造。将临时督导改为长期抓学生日常行为养成, 使得“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养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将积极、健康、科学的思想、信息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时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观, 当今社会“凭专业、凭分数”以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 只有创造力学习力强的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工作重点要放在提高学生创造力、学习力的培养上, 训练、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才能和创新才能积极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适应社会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
⑶从简单运行经验和传统开展学生工作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为指导, 建立互动性、层次性、整体性的工作体制。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 拓展了空间和途径, 网络的交互性、虚拟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 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咨询化、平等化、个体化。利用信息化手段, 需要找准学生工作网络的立足点, 采取内容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传递信息;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放在网络上, 是要从本质上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工作运用中的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引导功能、教化功能。同时, 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 以及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建立互动性、层次性、整体性的工作体制观, 互动性有利于激发工作活力和创造力;层次性有利于工作换换相扣, 层层递进;整体性有助于服务于整体, 全局指导、协调局部, 发挥整个系统的凝聚力和资源整合力。
要实现上面观念的转变, 需要在平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树立服务意识, 创新性的开展工作。树立服务意识, 积极为学生提供关于学习、生活管理方面的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 切实强化管理意识、政治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统计分析意识。学生管理中要不断加强学习,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把新方法引入到管理方法和工作中。并发挥学生党员带头、带动作用, 使得学生党员通过想干事、能干事、真干事、干成事来履行学生党员责任。
⑵倡导终身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当今时代, 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 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 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是有目共睹, 每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境, 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学习是人进步的阶梯, 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应以此次培训学习为契机, 将终身学习作为一种习惯, 活到老, 学到老, 结合本职工作, 研究学生工作管理问题, 做研究型学生管理工作者。
⑶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单位的沟通, 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处理、缓解矛盾,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才能保证工作平稳的开展;加强与学生干部之间的配合, 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⑷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倡导团队精神。积极参与学校及学工部的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团队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 有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团队有着明确的目标, 实现目标不是一帆风顺的, 往往前途是光明的, 但道路是曲折的。具有团队精神的人, 总是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充满活力和热情, 为了确保完成团队赋予的使命, 和同事一起, 努力奋斗, 积极进取。在团队中, 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团队精神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也难以做到相互宽容, 乐于奉献, 积极进取的。团结共进, 众志成城, 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通过团队活动, 不断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互助意识。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以会思考、有思维、有思想的不断变化中的人为对象, 通过不断变化碰撞和互相激荡的思想观念为内容的社会活动。作为高校学生的管理者应该在贴近大学生, 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去剖析其思想变化, 帮助他们去实现人生观念的转化。
摘要:结合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情况, 首先提出适应新情况需要理念转变和创新, 接着论述要实现理念转变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学生工作,理念创新
参考文献
[1]孙翔玲, 贾天辰.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1.
[2]李旭.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23) .
【学生工作理念】推荐阅读:
学生理念10-13
学生发展理念08-04
提高学生素质理念论文09-20
高职学生课程设计理念08-01
转变工作理念06-10
创新工作理念08-17
新的工作理念05-10
调度中心工作理念06-20
和谐城管工作理念纪实09-20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