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的预防

2024-07-14

针刺伤的预防(共9篇)

针刺伤的预防 篇1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特殊行业的侵入性操作日渐增多, 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主要的感染性疾病。下面就笔者的亲身体会谈谈针刺伤预防与应对策略。

1 针刺伤

1.1 针刺伤

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 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1.2 针刺伤的流行病学

发生针刺伤的职业分布:护士、技术员、医生、护理员;

发生针刺伤的地点分布:病房、监护室、急诊室、手术室、治疗室;

引发针刺伤利器的种类:注射器针头、留置针、缝针、手术刀。

1.3 针刺伤的职业危害

主要是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针刺伤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的心理伤害。

2 全面预防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生物性、感染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社会性等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全面与标准预防措施, 应对针刺伤带来的不良后果, 使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全面预防:无论病人是否患有经血液传染的疾病, 所有病人的血液及特定体液都视为可能具有艾滋病、乙肝、丙肝及其它经血传染的病原体, 医务人员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是将全面预防和体物隔离主要特点的综合, 其目的是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护士发生针刺伤主要在临床注射过程中, 我们应以WHO安全注射的定义: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对实施注射的卫生保健人员不产生任何危险, 注射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和他人构成危险为指导, 重视安全注射, 进行全面预防与标准预防。

3 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特点

职业暴露后发生感染HBV的几率:6~30%;HCV的几率:3~10%;HIV的几率:0.2~0.5%。国外研究证实: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55倍, 高于HCV38倍。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而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HBV、HCV、HIV等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携带者已占全国人口的10%, 目前全国约有1.3亿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据文献记载, 近50年来, HBV感染已经并且持续成为医务工作者最常见的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职业性危害之一。研究表明:医务工作者感染HBV的几率比美国普通老百姓高3~5倍。我国艾滋病病毒 (HIV) 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HIV阳性报告例数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HIV阳性者累计达到了约100万人, 且艾滋病的流行正处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关键时期, 因而增加了HIV广泛传播的潜在危险。

我国流行病学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源性传染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疾病的流行率。因此, 目前这种流行趋势大大增加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发生潜在感染的危险性。其中医疗锐器特别是各种注射、穿刺的针具等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皮肤刺伤, 被污染的针具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锐器伤害已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职业安全是目前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因而, 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 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4 针刺伤的预防

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往往认识不足, 亦未引起高度重视, 在工作繁忙中不时引起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 (1) 丢弃用过的针头时; (2) 给病人注射时 (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 ; (3) 针头用完盖帽时; (4) 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 (5) 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 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因此, 我们在临床操作中, 要增强保护意识, 采取一定措施, 完善相关体制, 以预防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

4.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规范护士医疗行为

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 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 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 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4.2 完备医疗硬件设施,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 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 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 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 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4.3 提高医疗废品意识, 规范医疗处理程序

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 要求先将针头取下, 浸泡, 收集, 再进一步分类处理,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 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4.4 完善职业暴露措施, 建立医院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 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 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 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4.5 操作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护士在接触患者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 若手上有伤口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要戴双层乳胶手套。有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证明, 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时戴手套的重要性。 (2) 在为患者注射后及拔输液针头后应立即小心地将针头放入硬盒内, 严禁针头套回套。 (3) 在加药液折安瓿时, 戴手套, 采用专制折安培器折断安瓿, 不用手直接折断安瓿, 这样可以避免折安瓿时玻璃划伤双手。

5 针刺伤的应对策略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 应尽早报告, 由医院专门组织 (如院感染控制科) 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 必要的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 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料, 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消毒创面。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 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 进行风险评估, 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 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 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6 结语

在临床工作中, 针刺伤屡有发生, 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 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 提高防护意识, 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小英, 喻姣花, 熊宇, 等.护理人员在操作环节中被针刺伤的调查[J].中国康复, 2003, 18 (2) :104.

[2]毛秀英, 吴欣娟, 于荔梅, 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24.

[3]谢红军, 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3) :54.

[4]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3) :532.

针刺伤的预防 篇2

临邑县人民医院 孙圣静

自从戴上洁白燕尾帽的那一刻起,护士这个神圣的职业,就与各种各样的“针”结下了不解之缘。1ml再到5ml一直到60ml,从静脉采血针到动脉采血针,从输液器到输血器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那么接下来,问题来了,各种各样的针头,也为我们护士带来了安全隐患,那就是针刺伤。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就在今年的2月份,我科收住一位发热原因待查的女性患者,各项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后来化验室艾滋病筛查,结果为阳性,又将标本送上级医院确认。在等待结果的漫长几天里,全科高度重视,各项操作实行标准水平的预防,未避免患者及家属的恐慌,我们暂时未告知其病情,这在我们看来非常严谨的医疗保密措施和防护措施,却引起了患者的严重不满,她气愤的对我们喊道:“为什么别人输液不带手套,而给我输液却要带手套?就在护士准备进行穿刺时,患者将手抬起,针头不偏不斜将手套划破,万幸的是还没有进行穿刺,万幸的是划在了手套上。护士依然耐心解释道:您现在处于发热时期,抵抗力较弱,我戴上手套进行操作,对于您是一种保护啊!护士慢条斯理的解释,患者慢慢平静下来。1周后,患者确诊为艾滋病,转传染病医院进一步治疗。

祖国医学重视治未病,那我们的针刺伤则要重在预防。研究发现安全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护士锐器刺伤。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躁动者适当约束。

对新上岗工作人员重点培训,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刺伤后的处理措施作为重中之重,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做好职业防护。

临床操作中我们将逐渐实现钢针零容忍,逐渐向留置针、PICC、CVC、输液港转型,既能保护患者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又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进行各种操作时,利器盒必不可少的神器,且每个利器盒都有一个固定的小剪刀,各种针头用后及时处理,大大较少了针刺伤的发生率。另外,留置针中也有特殊的一类,拔出针芯后自动保护针头,不会刺伤他人。

对接触隔离的的患者使用三通阀,输液接头直接与三通阀连接,避免钢针出现。

动脉采血也是护士常见的操作之一,抽取血液后单手将采血针插入橡胶塞,用后连带橡胶塞共同弃去。

日常工作中也有了自己的小创新,将输液袋橡胶塞剪好,静脉采血针也可以安稳的插在橡胶塞上。另外还可以做到

1.静脉采血使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 2.使用过的针头不要回帽;3.操作时戴手套。

4.医疗废物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打包前再次检查垃圾袋内有无针头,检查完毕后进行打包并签全名、记录打包日期,责任到人。

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 篇3

【关键词】 针刺伤;护士;防护;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602

在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健康体检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觉行为。目前我国县级医院体检中心所接待的体检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护士在提供体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极易引起职业损伤[1]。针刺伤是体检中心护士常见职业损伤之一,发生针刺伤后可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应重视并加强防护。本文分析了护士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1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人,女10人,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378±31)岁;工龄在3~33年之间,平均(18±12)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护士2名;学历:中专1名,大专5名,本科及以上5名。

12 方法 为避免体检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遭到针刺伤的伤害,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

121 个人防护 体检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各类体检者发生接触,因此,必须重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首先,体检前及体检过程中应与体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主动问候、给予微笑等,以便与体检者建立良好关系,使体检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有效避免因体检者不配合或不合作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2]。其次,应注意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如明确体检者携带有感染因素,则在实施有创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体液、血液等隔离制度;对于未明确携带有感染因素的体检者,也应重视个人防护,在护理操作前应对自己的皮肤,尤其是手指进行认真检查,如存在破损情况,则在破损部位使用医用防水敷贴,并注意戴手套进行操作,以有效预防针刺伤。

122 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 体检时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主要有:将针帽重新套上使用过的针头;从注射器中将体检者的体液标本或血液标本注入到容器内;在使用针头后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等。对于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护理管理人员应注意进行引导,并同时纠正错误操作行为与高危操作行为。如:严禁将针帽重新套回使用过的针头,若必须将针帽套回,则先在治疗台上放好针帽,随后单手拿注射器套上针帽即可。( 针对套回针帽)要注意禁止直接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或直接弄直、弄弯针头,针头使用后及时放入到耐刺容器,如锐器盒中,当锐器收集容器容积的3/4已经被针头填满时,应立即采用新的锐器盒收集容易造成针刺伤的锐器[3](针对针头分离及针头使用后处理不当)。此外,护理人员在传递锐器的过程中,应避免锐利面朝自己或他人,以免引起误伤。

123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针对拔针后处理的措施)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是降低其危害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在针刺伤发生后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立即用手挤出刺伤部位及周围的血液,随后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对刺伤部位进行冲洗,冲洗之后将浓度为3%的碘酒溶液涂在刺伤部位。为防止乙肝病毒感染,可在针刺伤后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如存在丙肝病毒感染风险,则应用药物叠氮胸苷进行处理。其次,应注意在针刺伤发生后及时报告,以便对体检者与受伤者进行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及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是否已造成感染[4]。最后,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减轻针刺伤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创伤,应关心爱护及帮助针刺伤护士,同时积极与护士进行沟通,疏导恐惧心理及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在针刺伤发生后不幸感染HIV的护理人员,应注意长期给予帮助与关爱,并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

13 观察指标 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发生率变化情况,同时对比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感染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见表1。endprint

【摘 要】 目的:分析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危害与防护措施。方法:体检中心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方法,包括个人防护、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结果: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伤可对体检中心护士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针刺伤所造成的危害,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职业防护。

【关键词】 针刺伤;护士;防护;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602

在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健康体检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觉行为。目前我国县级医院体检中心所接待的体检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护士在提供体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极易引起职业损伤[1]。针刺伤是体检中心护士常见职业损伤之一,发生针刺伤后可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应重视并加强防护。本文分析了护士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1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人,女10人,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378±31)岁;工龄在3~33年之间,平均(18±12)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护士2名;学历:中专1名,大专5名,本科及以上5名。

12 方法 为避免体检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遭到针刺伤的伤害,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

121 个人防护 体检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各类体检者发生接触,因此,必须重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首先,体检前及体检过程中应与体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主动问候、给予微笑等,以便与体检者建立良好关系,使体检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有效避免因体检者不配合或不合作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2]。其次,应注意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如明确体检者携带有感染因素,则在实施有创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体液、血液等隔离制度;对于未明确携带有感染因素的体检者,也应重视个人防护,在护理操作前应对自己的皮肤,尤其是手指进行认真检查,如存在破损情况,则在破损部位使用医用防水敷贴,并注意戴手套进行操作,以有效预防针刺伤。

122 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 体检时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主要有:将针帽重新套上使用过的针头;从注射器中将体检者的体液标本或血液标本注入到容器内;在使用针头后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等。对于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护理管理人员应注意进行引导,并同时纠正错误操作行为与高危操作行为。如:严禁将针帽重新套回使用过的针头,若必须将针帽套回,则先在治疗台上放好针帽,随后单手拿注射器套上针帽即可。( 针对套回针帽)要注意禁止直接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或直接弄直、弄弯针头,针头使用后及时放入到耐刺容器,如锐器盒中,当锐器收集容器容积的3/4已经被针头填满时,应立即采用新的锐器盒收集容易造成针刺伤的锐器[3](针对针头分离及针头使用后处理不当)。此外,护理人员在传递锐器的过程中,应避免锐利面朝自己或他人,以免引起误伤。

123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针对拔针后处理的措施)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是降低其危害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在针刺伤发生后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立即用手挤出刺伤部位及周围的血液,随后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对刺伤部位进行冲洗,冲洗之后将浓度为3%的碘酒溶液涂在刺伤部位。为防止乙肝病毒感染,可在针刺伤后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如存在丙肝病毒感染风险,则应用药物叠氮胸苷进行处理。其次,应注意在针刺伤发生后及时报告,以便对体检者与受伤者进行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及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是否已造成感染[4]。最后,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减轻针刺伤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创伤,应关心爱护及帮助针刺伤护士,同时积极与护士进行沟通,疏导恐惧心理及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在针刺伤发生后不幸感染HIV的护理人员,应注意长期给予帮助与关爱,并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

13 观察指标 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发生率变化情况,同时对比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感染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见表1。endprint

【摘 要】 目的:分析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危害与防护措施。方法:体检中心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方法,包括个人防护、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结果: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伤可对体检中心护士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针刺伤所造成的危害,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职业防护。

【关键词】 针刺伤;护士;防护;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602

在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健康体检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觉行为。目前我国县级医院体检中心所接待的体检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护士在提供体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极易引起职业损伤[1]。针刺伤是体检中心护士常见职业损伤之一,发生针刺伤后可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应重视并加强防护。本文分析了护士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1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人,女10人,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378±31)岁;工龄在3~33年之间,平均(18±12)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护士2名;学历:中专1名,大专5名,本科及以上5名。

12 方法 为避免体检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遭到针刺伤的伤害,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

121 个人防护 体检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各类体检者发生接触,因此,必须重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首先,体检前及体检过程中应与体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主动问候、给予微笑等,以便与体检者建立良好关系,使体检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有效避免因体检者不配合或不合作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2]。其次,应注意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如明确体检者携带有感染因素,则在实施有创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体液、血液等隔离制度;对于未明确携带有感染因素的体检者,也应重视个人防护,在护理操作前应对自己的皮肤,尤其是手指进行认真检查,如存在破损情况,则在破损部位使用医用防水敷贴,并注意戴手套进行操作,以有效预防针刺伤。

122 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 体检时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主要有:将针帽重新套上使用过的针头;从注射器中将体检者的体液标本或血液标本注入到容器内;在使用针头后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等。对于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护理管理人员应注意进行引导,并同时纠正错误操作行为与高危操作行为。如:严禁将针帽重新套回使用过的针头,若必须将针帽套回,则先在治疗台上放好针帽,随后单手拿注射器套上针帽即可。( 针对套回针帽)要注意禁止直接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或直接弄直、弄弯针头,针头使用后及时放入到耐刺容器,如锐器盒中,当锐器收集容器容积的3/4已经被针头填满时,应立即采用新的锐器盒收集容易造成针刺伤的锐器[3](针对针头分离及针头使用后处理不当)。此外,护理人员在传递锐器的过程中,应避免锐利面朝自己或他人,以免引起误伤。

123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针对拔针后处理的措施)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是降低其危害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在针刺伤发生后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立即用手挤出刺伤部位及周围的血液,随后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对刺伤部位进行冲洗,冲洗之后将浓度为3%的碘酒溶液涂在刺伤部位。为防止乙肝病毒感染,可在针刺伤后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如存在丙肝病毒感染风险,则应用药物叠氮胸苷进行处理。其次,应注意在针刺伤发生后及时报告,以便对体检者与受伤者进行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及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是否已造成感染[4]。最后,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减轻针刺伤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创伤,应关心爱护及帮助针刺伤护士,同时积极与护士进行沟通,疏导恐惧心理及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在针刺伤发生后不幸感染HIV的护理人员,应注意长期给予帮助与关爱,并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

13 观察指标 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发生率变化情况,同时对比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感染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针刺伤的预防 篇4

1 针刺伤的常见部位及发生时限

1.1 针刺伤的部位

发生在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部位很多, 因操作时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常见的部位有指尖、手掌、手背、前臂、身体背部等, 其中最容易被刺伤的部位是医务人员的手指。

1.2 针刺伤的发生时限

1.2.1 护理操作前

常发生在准备一次性器具时, 如松动穿刺针套或者套针帽时用力不恰当造成手指皮肤或深部组织的刺伤, 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伤口, 导致污染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1.2.2 护理操作中

多发生于抽吸药物、配药加药时、拜安瓶各种注射时、拔针时、抽血后取下针头时, 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突然移动或躁动时, 最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1.2.3 护理操作后

整理用物时, 这是最危险也是护士被针刺伤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替别人整理用物时, 如取下已用过的注射器或输液器的针头时, 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入针帽时等。

1.2.4 不正确的废物处理和丢弃废物的过程中将使用过的锐器进行分离、毁型、浸泡和清洁时造成针刺伤。

2 造成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静脉输液相关的因素造成一半的损伤事故, 在医护人员中, 接触病菌最大机会的是护理人员, 所以护理人员被损伤的几率最大。

2.1 自身重视不够

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 也是从事急诊护理工作中所承受的。所以, 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要, 也有一部分的护士心存侥幸, 认为因一次小小的针刺伤就传染某种疾病不太可能。

2.2 操作时不规范

研究表明, 遭受职业伤害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和其他锐器伤的有关规范和建议造成的。

2.3 人力资源不足

护理人力不足使护士工作时过于繁忙和紧张, 可增加护士针刺伤的几率。

2.4 缺乏知识和支持系统

大多数护士缺乏标准的职业防范知识, 规范化培训较少, 医院没有对针刺伤的预防及管理而建立相关的措施和规定, 我国对针刺伤的管理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因成本、费用、患者接受度等种种原因使得安全型注射器未能在临床广泛使用等。

2.5 不良的工作环境

做各种操作时光线不理想是导致针刺伤的客观原因, 因此认为恶劣的工作环境就度会增加针刺伤的频率和危险性。

2.6 外界的因素

针刺伤与工作环境紧张度、工作量、从事职业性质、性别、工龄、身体状况、防护措施、防护教育、防护设施、性格特征、领导重视、防护意识等因素明显相关。

3 预防针刺伤的措施

3.1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教育, 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

建立职业防护管理小组, 组织对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加强针刺伤的教育, 提高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 使她们对每一个针头的处理都非常重视。针刺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感染HIV、HBV、HCV等传染病, 纠正她们的侥幸心理, 使之主动预防针刺伤。

3.2 加强管理, 提供保障

护理管理者经常督查护士的操作规程, 保证护理者人员编制合理, 为护士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如合适的手套、伤害发生后免费检查、防治等。呼吁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医护人员, 使他们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

3.3 医院管理者要进行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 临床的大部分治疗、护理工作都是通过护士完成的。护士夜班频繁、生活没有规律, 且国内不少医院仍存在滥用注射治疗法的现象, 使护士的工作量增加, 导致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性增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任小英等曾做了一份不同科室护理人员针刺伤现状调查, 其结果也显示工作量的大小与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频率多少呈正相关[2]。

不少专家建议, 医院可以根据科室特点, 科学、合理地确定护理人员的需要量, 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 从而改善护理人员超负荷的工作状况。此外, 还有研究人员提议, 医院应当建立护理工作支持系统, 包括药物分发系统、物质保障系统, 食物分发系统等, 以使进一步缓解护理人员的压力, 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3.4 完善上报制度, 提高防护意识

众多的针刺伤调查研究中发现, 针刺伤的上报率很低, 甚至不少医院从来就没有要求报告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如此低的上报率是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的结果, 也与医院管理层轻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有关[3]。

因此, 强化针刺伤上报制度, 建立针刺伤监测网络是十分有必要的。针刺伤研究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李映兰分析相关的针刺伤监测网络后认为, 通过对所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了解高危人群操作及高危产品等信息, 不但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卫生人员,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荔梅.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利己利家利社会[J].护理资讯, 2005, 10 (2) :2.

[2]任小英, 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3) :55.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篇5

【摘要】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针刺伤

预防措施

安全教育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剌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下:(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 被针头刺伤等。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院感染控制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必要的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料,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总结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针刺伤的预防 篇6

关键词:护士 规避针刺伤 危害 防护措施

加强护士执业防护培训,规避针刺伤的发生,这一课题的探究对于医护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针刺伤现象主要是指护士人员在进行血液等样本的采集时,不小心被取过病人血液的针头刺到,这就可能会经过血液感染到疾病。护士被感染成乙肝和艾滋病等疾病,这种现象在医护人员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被感染的几率也越来越大,这也导致了医护人员成为感染人群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护士的防护培训,来规避针刺伤现象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针刺伤所带来的危害及防护,增强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

1 针刺伤现象发生的原因

护士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一部分是由于病人情况比较特殊,工作速度有时候会比较快,紧张感增加,这样就导致了护士出现失误的几率大大提升。除了这个环境因素原因之外,还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针刺伤现象的出现,主要的原因是护士的防护意识不到位,职业上的防护漏洞暴漏出来,就导致了护士在扎针的时候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

其次还与不规范的操作相关联,针刺伤发生最多的地方就是护士在处理拔针后和对针头进行分离的时候,这就表明了护士在进行采血的时候没有完全的按照所规定的要求进行,采血时为了节省时间而把采血病人集中在一起,这种情况就会使采血现场比较混乱,导致针刺伤现象的出现。

还有就是护士对拔针后的针头没有及时的处理,导致针头裸露在外,护士在周围来回走动的时候,这样就很容易被刺伤;最后一点就是护士在进行拔针的时候,由于针头以及输液管用胶布粘在一起不容易整理,这时有的护士就用手去整理,这样就会加大被刺伤的几率。

2 针刺伤现象发生的危害

2.1 针刺伤容易感染疾病

一些疾病的传染大都是依靠血液的传染,比如乙肝和艾滋病等这些疾病,而被针头刺伤是最容易被传染的一个途径,针刺伤的感染性远远高于其他的传染方式。比如乙肝病毒,据调查乙型肝炎疾病通过针刺伤的方式感染的几率为6%~30%,其中也包括被针头刺伤的护士成分。还有就是对于艾滋病的感染,目前对于艾滋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感染艾滋病之后死亡几率已经达到了90%,而医护人员中有艾滋病的几乎都是护士在被针刺伤而感染上的,由于艾滋病的传染主要通过血液的传播,而护士在进行扎针或者拔针的时候没有依据相应的要求,就可能导致被针头刺伤,从而感染艾滋病。因此如果被扎过以上疾病的针刺上的话感染疾病的几率很大,死亡系数也很高。

2.2 造成护士的心理疾病

如果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小心被刺伤的话,就会担心自己是否被感染,一直处于惶恐和害怕中,而这种对护士的心理伤害是永恒的,会让他们一直在心理对自己施加压力,由于又不确定是否被感染一直在自我怀疑中,这就会出现抑郁甚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一些护士被阳性的艾滋病的患者扎過的针头刺过的话,会产生一些相应的负面情绪,使情绪变得悲观,最终导致没有无法继续工作。所以被针头刺伤的话,不仅对护士的身体会造成危害,而对心理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3 针刺伤现象的防护规避措施

3.1 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培训

针刺伤现象的发生,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很薄弱,还有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过度的压力紧张,以至于护士在扎针的过程中不小心会被针刺伤。所以对于平时一定要加强护士的防护培训,对护士普及防止针刺伤的常识。在对护士进行防护意识培训的时候要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结合一些由于针刺伤感染疾病的病例来进行强化防护意识,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到医院来进行讲座知识的普及,或者组织一部分的护士人员出去学习,让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有防范针刺伤的意识,所以让护士加强对自我的防护意识是防止在工作的过程中被针刺伤的基础。

3.2 规范护士工作过程中的操作要求

在针刺伤现象产生的原因中提到过护士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护士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的要求来进行。护士在把使用的针头应该及时套上针套,最大限度的避免被针扎伤的几率。不用的针头应该放在比较安全的地方,注意一定不要把用过的针头弄弯或者随意乱放,在进行拔针和针头分离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操作的步骤,不要随意的用手进行分离针头。还有护士在进行扎针的时候一定不要面向人,防止被针刺伤。因此一定要规范护士在工作过程的操作要求。

3.3 要健全针刺伤后的检查项目

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被针刺伤的现象虽然做过很多的防范措施,但是要想完全的杜绝针刺伤现象是有困难的,所以还是会出现被针刺伤的现象,因此针对一些针刺伤的现象医院可以设定健全一些检查的项目,及时的对针刺伤的护士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 ,减轻针刺伤带来的危害。在医院里健全针刺伤的检查项目能够第一时间对可能感染的医护人员进行身体各项的检查,这样能够及时进行治疗。

3.4 护理器材要使用性能良好的

针对针刺伤现象的调查研究,针刺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空心针头造成的,所以这就要求医院在护理器材方面要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良好的护理器材能够减轻被针刺伤的几率,对于先进的护理设施,可以引进一些无针头的注射器,或者一些针头能够收缩的等器材,这些器材对于针头都有良好的保护设施,安全性能比较高,所以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被针头刺伤感染疾病。选择一些安全性能比较好的针头器材,能够让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减少被针刺伤的可能。

3.5 普及被针刺伤后正确的处理方式

被针刺伤后一定要正确及时的对伤口进行处理,让护士掌握基本的处理步骤:首先如果不小心被刺伤之后一定要挤压出被刺部位的血,用乙醇洗受伤的部位,之后要把碘酒涂在受伤部位上。这个步骤在对护士进行防范培训的时候一定要作为重点的培训内容。

4 总结

针刺伤的现象主要是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产生的,由于护士对于自我的防范意识不够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在护理过程中对施针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都是导致针刺伤现象的出现。被针刺伤的话有可能会被传染一些疾病,比如乙型肝炎疾病和艾滋病等这些没有有效治疗方案的疾病,这些感染病通过针头在血液中进行传染,对医护人员的身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是死亡。所以为了防止针刺伤现象的产生,一定要加强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多对护士进行防范培训,以及要健全针刺伤后的检查项目和选择性能良好的护理器材。总而言之,针刺伤带来的后果是不容小觑的,所以一定要规避针刺伤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许爱萍.浅议护士针刺伤及其职业防护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9(02).

[2]王海荣.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防护[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21).

医务人员针刺伤调查与预防措施 篇7

1 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1.1 工龄短

工龄短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由于工龄短的员工进入工作岗位时间短, 注射操作不熟练, 动作不规范, 对使用后的针头处置不规范, 工作量大时很容易出现忙乱, 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其针刺伤发生率远较工龄长的员工高。

1.2 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

由于护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对针刺伤及危害认识不足, 加上工作忙 (有时护士工作忙不能及时处置针头, 需要护工卸除针头) , 导致护工的针刺伤发生率最高。

1.3 针头回套

虽然标准预防明确禁止双手操作进行针头回套, 医务人员也接受过相关培训,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双手操作进行针头回套, 极易导致针刺伤, 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1.4 针头裸露

各种注射、采血及拔针大多在病房进行, 而目前没有在每一个病房设置利器桶;遇到需拔针头时, 很难做到再回去推治疗车, 需将针头连同注射器或输液、输血器带回处置室进行处置, 导致针头裸露, 很容易导致针刺伤, 也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1.5 工作忙乱

护士工作越忙乱时针刺伤发生几率越高, 人员相对比较充裕的工作一般不会出现忙乱, 针刺伤发生几率较低。

2 控制针刺伤的措施

2.1 加强全员培训

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培训直接关系到全体人员的执业安全和身体健康, 必须实行全员培训, 把相关知识灌输到每一名工作人员, 提高全体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能力, 降低针刺伤发生率。要加强对新员工及工龄短员工的操作培训, 特别是穿刺技术、拔针动作规范、使用后针头处置的培训, 提高这部分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 可以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2]。要特别强调对护工的培训, 因为这部分人员文化水平最低, 防护意识最差, 必须反复进行培训, 加强督导, 提高护工对针刺伤危害的认识, 掌握针刺伤的防护知识以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置。

2.2 及时处置使用后的针头

要求增加利器桶在病区设置的数量, 尽量缩短病床离利器桶的距离, 这样才能有效缩短针头裸露时间, 有效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2.3 禁止针头回套

规范针头处置, 禁止针头回套是控制针刺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2.4 合理调配人员

工作量越大, 工作越忙乱, 越容易发生针刺伤, 这要求医院的管理者要合理安排、调配人员:对工作较忙的科室, 要增加人员, 减轻工作量;另外, 要实行弹性排班, 减轻医务人员职业紧张, 有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2.5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针对暴露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降低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感染相应疾病的必要而有效的方法。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暴露原中乙型肝炎最高, 医务人员应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于暴露源是乙型肝炎患者, 而暴露者是乙型肝炎三项均阴性者, 在24 h内注射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 同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对暴露源是梅毒患者, 暴露者则每周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 连续3周;对于暴露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阳性的, 应立即启动预防HIV感染程序进行风险评估, 需用药物预防的尽早启用药物预防。

参考文献

[1]李希兰, 王云琼, 周刚.新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与预防措施[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5, 4 (3) :240-241、248.

针刺伤的预防 篇8

1 临床资料

2009年~2012年我科护士在院前急救中发生的11例针刺伤。

2 针刺伤原因

2.1 缺乏规范的, 持续的教育

据调查, 在2012年8月第五版本科基础护理学之前, 教科书上没有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目前, 很多卫生学校、大专院校, 仍在使用旧版基础护理学教材。我科护士皆为2012年前毕业, 在学校未学习相关职业防护知识, 医院也没组织系统职业防护的培训, 大家职业防护知识缺乏。

2.2 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数据显示41.0%[2]的护士对针刺伤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因此, 工作粗心大意, 操作不规范。绝大多数急诊护士认为, 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 也是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所必须承受的, 因此, 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要。也有一部分护士心存侥幸, 认为因一次小小的针刺伤就传染上某种疾病不太可能。有的护士为了方便进行静脉穿刺, 更好感觉静脉的弹性, 更好的使用敷贴, 不愿意戴手套, 导致针刺伤的感染率增加。

2.3 环境

院前急救在患者家里或野外某个角落;光线暗, 特别是晚上;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体位不利于护士操作, 这些环境因素都增加了护士针刺伤的机会。病员病情危重, 为了尽快将病员转运回医院, 在行车途中进行静脉穿刺, 道路弯曲、颠簸, 增加了行车的不稳定性, 同时也增加了针刺伤的发生率。

2.4 患者及家属

院前急救的患者大多数很急或很重, 家属也比较着急, 甚至情绪化, 现场很多家属围着护士, 护士心理压力增大, 特别是低年资护士, 由于紧张, 穿刺时发生针刺伤。同时患者病情危重, 烦躁, 不配合, 护士在操作中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导致操作失误而发生针刺伤。

2.5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

(1) 由于护士的操作技术不熟练, 在使用锐器操作时, 粗心大意等均易造成针刺伤; (2) 在穿刺失败后, 为了节约成本, 重复使用留置针; (3) 护士双手回套已污染针头; (4) 护士徒手处理锐器。

2.6 防护用品的不到位

(1) 安全留置针价格昂贵, 为了为患者节约费用, 出诊过程中非安全留置针仍在使用; (2) 出诊现场没有锐器盒, 导致出诊时产生的医疗垃圾包括锐器放在出诊箱里, 收拾用物时, 不小心针刺伤发生。

3 对策

3.1 加强职业防护的培训

以基础护理本科教材第五版为蓝本, 对科室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 并进行考核。加强护士职业危害的教育, 使护士认识到医疗锐器伤的危害性, 树立防护意识, 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3.2 加强操作技术训练和严格规范操作

加强科室操作培训, 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并考核, 人人过关。培养个人良好习惯。 (1) 注射器使用前:提倡单手重新盖帽技术, 使用重新盖帽装置[3]; (2) 注射器使用中:注射过程中要带手套; (3) 注射器和其他锐器使用后:禁止对使用过的针头重新盖帽及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或手直接去拿其他锐器;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丢入锐器合; (4) 禁止在穿刺失败后重复使用留置针。

3.3创造有利的操作环境

(1) 在野外或患者家里急救患者, 如需进行穿刺, 光线暗的情况下, 尽量将患者移到光线较强的地方; (2) 若患者病情不允许搬动, 使用自备光源; (3) 若家属或患者比较情绪化, 本着救死扶伤的宗旨, 一定要沉着冷静, 边处理患者, 边做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若患者由于病情原因烦躁, 一定要请医生和家属协助; (4) 在救护车行驶途中如需穿刺或肌内注射, 请驾驶员将车停靠路边, 再进行操作。

3.4 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医疗用品

如安全注射器、安全留置针等, 是降低使用针刺伤危险的有效措施。同时, 我科根据护士出诊箱的尺寸, 自制加盖的铝制锐器盒, 放在出诊箱里, 在出诊现场使用锐器后立即用止血钳分离锐器, 将锐器放入锐器盒。回到科室, 戴好手套, 再将锐器倒入科室锐器盒。

3.5 加强急救技能训练

完善抢救流程, 使分工明确, 各行其责, 达到默契配合, 减少因慌乱造成的针刺伤[2]。

3.6做好针刺伤后的正确处理

(1) 保持镇静;戴手套者按规范迅速脱去手套; (2) 处理伤口:立即用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 但禁止局部挤压。使部分血液排出, 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 用肥皂的净水冲洗, 并用流动清水反复清洗受伤部位;碘仿或乙醇消毒受伤部位; (3) 及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并尽早报告部门负责人、预防保健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启动应急预案, 并做跟踪随访。

4 结束语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 护士的职业防护提上了新的高度, 护士的职业防护关系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也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而院前急救中的护士的针刺伤是既是客观存在的, 又是可以预防的。因此, 我科的护士应加强自己职业防护意识,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合理采用防护用品, 远离针刺伤害, 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院前急救,针刺伤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陈亮, 张敏, 缪剑影.医护人员锐器伤害分析进展与控制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6, 33 (3) :167

[2]应菊素, 徐国英, 王晶, 牛小秀..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 39, 3.

针刺伤的预防 篇9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对策

护理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 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 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 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2]。中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 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 近年来艾滋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呈倍增趋势。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我们于2009年1月至2009年9月对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200名临床护士做了回顾性调查, 旨在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探讨防范措施, 确保护理人员的安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9年1月至2009年9月随机抽取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的护理人员200名进行回顾性调查。200名护理人员年龄在18~45岁, 平均年龄30.4岁;学历:中专52人, 大专85人, 本科63人;职称:护士96人, 护师67人, 主管护师47人。

1.2 方法

对护理人员职业感染针刺伤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2009年1月至2009年9月累计针刺伤发生次数、发生的时间、原因等。要求每个调查对象根据自己情况对答案作肯定回答。共发出问卷200份, 回收200份, 有效率100%。将收集得到的资料分组编号,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累计发生针刺伤的次数及构成比

2009年1月至2009年9月, 有195人在护理工作中被针头刺伤过, 占97.5%, 未发生过针刺伤5人, 占2.5%, 见表1。

2.2 针刺伤发生的时机

200名护理人员共发生针刺367人次。注射或抽血后处理注射器的过程中发生针刺伤次数最多, 共92人次, 见表2。

2.3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结果显示83.4%的意外、针刺伤是由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引起的。其中操作不规范、粗心, 工作中自我防护意识差等原因引起者所占百分率最高共占62.4%。

3 讨论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 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护士由于经常与注射器、静脉穿刺针等医疗锐器物接触, 因而易发生针刺伤。另据报道, 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 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较为复杂, 研究者的观点不一。有研究在对针刺伤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 导致护士针刺伤的原因主要和缺乏岗前培训和严格的规范程序、个人不良行为习惯、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工作经验、性格急躁、工作繁忙和紧张[3]、个人身体状况、防护措施不到位等因素有关[4]。针刺伤重在防护, 而防护的关键则在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岗前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将意外针刺伤的防护教育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 建立并遵守安全防范操作有效程序是非常必要的。护士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丰富自己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有效地预防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ishal Y, Yosefy C.Risk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J].Harefuah, 1998, 135 (9) :337~339.

[2]张秀, 李杨, 张彬, 等.某传染病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12) :19~20.

[3]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3) :532~533.

上一篇:多线程设计下一篇:膝关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