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整合的重要性

2024-09-16

规律整合的重要性(共5篇)

规律整合的重要性 篇1

篮球运动起源于游戏, 并在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得到解构, 分化为两种性质的运动:一种是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业余篮球运动;一种是以获胜为目的的竞技篮球运动, 本研究强调的是后者[1]。

“获取更高得分”是篮球运动的基本特征。要想在比赛中战胜对手, 竞技双方都应研究“克敌”制胜的规律, 并以此为据展开各个层面上的、多种多样的决策与实施, 所以说, 实践者把握制胜规律的程度, 对实践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1 竞技篮球制胜因素分析

对竞技篮球比赛的胜负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称为“制胜因素”。制胜因素非指单个因素, 而往往是以某几个或几个因素的组合存在的。参与者对不同因素的把握程度, 结合自身的特点, 一定时期内会形成一套较为稳定的比赛风格, 作为自身的取胜之匙。

1.1 我国对竞技篮球制胜因素的认识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 篮球研究者就已经注意到“技战术”与“训练”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作用, 并曾就技战术训练等问题展开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建国伊始, 随着篮球运动的逐步开展, 我国学者对篮球比赛的认知逐渐提高, 直到20世纪80年代, 研究范围才开始扩展, 涉及到篮球教学、训练、竞赛、心理、选材等诸多领域。21世纪初, 我国学者对影响篮球运动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2003年亚锦赛结束后的研讨会上, 有国内学者首次提出了篮球运动的制胜因素, 即高、快、准、体能、对抗、凶猛、智慧、多变, 可以说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也有学者对其产生了质疑, 认为这8项制胜因素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产生了混乱, 如体能中本身就包含身高、身体素质, 这与高度、快速、对抗、凶猛交叉, 并且忽视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提出了“准、快、理、爆、高、意、稳、多”为竞技篮球比赛的制胜因素[2]。

本研究认为: (1) 此间的研究多局限于面的覆盖, 忽略了对核心要素的提炼; (2) “准”、“快”、“高”等这一说法也不够准确, 我们知道, 现代汉语中名词的表意要比形容词更为准确, 而且在制胜因素的整体把握上也有失偏颇。换句话说, 当前我国对竞技篮球项目制胜因素的归纳上仍未形成统一。相反, 我国在一些优势项目上早已归纳出了一套较为稳定的制胜法宝, 如乒乓球的制胜因素为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等。

1.2 制胜因素的提炼

本研究认为, 影响篮球比赛的因素主要包括外在环境因素、物质保障因素、人的因素等。其中, 人的因素可变性较强, 最容易决定比赛胜负。人的因素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观众及其他服务工作人员等。由于影响篮球比赛的因素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按照不同的性质可划分为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有形因素与无形因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场内因素与场外因素等等, 但所有因素都要体现到运动员在赛场中的个体行为上, 因此, 运动员的个体行为就成为左右比赛胜负的直接因素。

竞技篮球比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运动员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 相对于竞赛规则所表现出来的人体运动能力与心智能力的角逐。从这一层面来看, 个体运动能力与心智能力就成为影响竞技篮球比赛胜负的两大要素。通过对21位专家进行的问卷调查, 依据篮球运动员场上位置与分工的不同, 确定了其各要素的排列顺序 (如表1) 。

由此我们得出竞技篮球比赛的制胜因素虽然在运动员的分工上有较大差别, 例如1号位置的制胜因素倾向于运球与意识因素, 5号位则更倾向于身高与力量因素, 但总的排列顺序为:准确、身高、速度、意识、意志。这五大制胜因素无论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养成, 每一项都对篮球比赛有着重要影响, 而且各因素之间成非线性关系。实践证明, 比赛中运动员各制胜因素品级的高低及制胜因素群的整体效益, 是取得比赛胜利与否的主要依据。故我们认为:一切篮球实践活动, 皆以提高或优化这五大因素的品级为目的;皆以提高制胜因素群的整体效益即结构优势来评价篮球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等实践活动的优劣并决定取舍。

2 制胜因素间的本质联系

由于各制胜因素是以群体的状态存在着, 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并按一定的组合构建方式集合在一起。这一内在联系的必然性与规定性, 是由项目自身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在竞技篮球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受到了不同的内外环境的制约, 在不同的个体或群体身上, 各制胜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组合构建方式则不尽相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竞技篮球制胜因素间在时间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 我们认为其新呈现出的下述规律对篮球训练、竞赛实践有重要意义。

2.1 单因素突前律

从总体宏观上看, “准确”常常是带动篮球运动全面发展的突前因素[3]。可以说, 竞技篮球发展的外部表象, 是创造己方准确与破坏对方准确的对抗。如20世纪50年代国际比赛中出现2米以上的高大队员, 身高被认为是帮助投篮最准确与破坏对方准确的最大因素, 因此世界篮球运动开始向高度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 高度的提高刺激了速度的提高, 充分发挥高空优势, 不断提高速度, 力求在高度和速度上都取得优势。至20世纪90年代, 心智能力被认为更能保证投篮的准确性, 取得比赛胜利。所以说, “准确”、“身高”、“速度”、“意识”、“意志”诸因素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不同个体或群体身上, 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下, 都可以成为带动全队技术全面发展的突前因素。掌握这一规律就可根据中国队及不同队员的实际情况, 选准突前因素, 走一条适合自己快速发展的道路。

2.2 双因素对抗律

竞技双方的对抗, 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全面对抗, 而不是单方面的对抗。

比赛时赛场上形式瞬息万变, 在有限的场地上进行博弈, 对抗是必然的。如何合理运用篮球规则, 运用手、臂、肩、腰、背、臀、腿等身体动作占据地面和空间优势, 限制对方施展技术, 合理对抗, 是篮球比赛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除身体对抗外, 球员的技战术水平发挥, 心理以及智慧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对抗, 在对抗中争取主动, 获得比赛控制权。因此, 在竞技篮球比赛中各因素并不是单独起影响作用的, 他们往往以对抗对的形式存在。每一对抗对之间都是一个矛盾体。如身高与速度、盘带与抢断、进攻与防守、个体与集体等, 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可以说, 正是双因素之间的不断对抗从而推动了竞技篮球的发展。

2.3 多因素组合律

多因素组合律系指制胜因素群的整体发展水平与组合构建方式, 决定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技术风格, 从而进一步决定整支球队的竞技水平与技术风格这一基本规律。 (1) 竞技水平取决于制胜因素的整体发展水平。各制胜因素在发展进程中, 其所处的技术层次往往参差不齐, 运动员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其制胜因素的层次也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各制胜因素的整体效益给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定格。 (2) 技术风格取决于制胜因素群的组合构建方式。若运动员所具有的制胜因素不同, 或虽有相同的制胜因素, 但各自的主次之序不同, 或主次之序相同但各因素的比例关系不同等, 造成了场上运动员的个体行为差异。由于世间一切事物的性质, 取决于构成该事物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故在竞技篮球中, 制胜因素群所表现出的这一组合构建上的差异, 构成了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个体或群体的不同技术风格与技术特点。

单项这样, 全队也同样。一个队技术风格与特点, 是由于多数队员所具有的制胜因素群组合构建方式上的类似, 而形成的。如1 9 5 9年, 中国男篮形成的“狠、快、准、灵”的技术风格, 形成了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江少平.篮球运动的本质和战术特征及其功能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06, 8 (4) :13~15.

[2]杨鹏飞, 柳建庆, 于志华.篮球比赛制胜因素的运动规律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0) .

[3]樊翔.论篮球运动的准确性规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0) :49~51.

[4]王家宏, 李燕领.中国竞技篮球运动风格发展的反思与把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3 (6) :83~86.

规律整合的重要性 篇2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就必然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就不得不去思考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性与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有效地进行整合这个问题。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创设情景,引起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初中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主动思维。

二、结合课文,加强体验,促进学生整体感知

多媒体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通过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需要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识,变为无意注意并轻松获得,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教学步骤的实施,一般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结合在一起,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利用多媒体图片再现,音乐渲染等手段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三、突出难点,品读课文,加深课文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这一特有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与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平台,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自主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四、培养兴趣、主动探索、提升审美能力

语言的价值取向往于约定俗成,语文学习和本质就是适应社会的公认。因而,不管教师如何去灌输或启发,只要学生在感性上述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学生自身的血肉。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五、启发想象、主体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中学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早已成为共识。从这一点出发,电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对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起了极大促进作用。并且,它可以运用于完整思维过程中,在形象材料的积累、意象的形成、典型形象的再造几个阶段中,通过不同电教媒体的选择、组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修正思维误差,突破思维障碍,使学生的各种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多媒体教学如何应用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传统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训练不够全面,常以重复、繁琐的语文练习代替广泛综合的训练,使学生不堪重负,而效果甚微;作文训练机械化、模式化,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更难体现青少年的个性特点。久而久之,造成思维的僵化等缺陷。而如果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进而能有效地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规律整合的重要性 篇3

最近教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找规律》这部分内容。在批改这部分作业时, 笔者发现学生错误很多, 深究其原因发现大多数错误来自于列出的算式有问题, 那么算式的问题又来自哪里?通过调查学生的解题过程以及解题方法, 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选择的策略没有针对性。

教学过程

(展示部分学生的错误作业)

题目:小芳、小冬、小丽、小强四个人站一排参加演唱活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这些同学做得对吗?

生:不对。

师:哪里不对?

生:他们所画的图不对。

师:应该怎么思考?

生:应该把所有的情况排列出来, 先用1、2、3、4分别来表示小芳、小冬、小丽、小强。这样便可以将四个数进行排列:

这样不难发现一共有24种 (4×6=24) 可能的情况。

师:咦, 同学们, 为什么这一题不采用刚才那位同学的“连线法”呢?

生:因为连线只能连接两个点, 这里有四个数字。

师:厉害, 一语中的。看来不同的题目, 选择策略是有讲究的。何时用“连线法”, 何时用“排列法”, 需要视情况而定。

师: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什么时候可以用“排列”的方法?大家想想看。

生:当题目反映两者之间关系的时候, 采用连线的方法, 而当题目反映两个以上也就是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时, 往往采用排列的方法。

……

教后思考

一、作业应该显示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对于找规律这一单元, “找”字贯穿单元的始终,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学生的作业来看, 学生所采用的策略教师看不到。笔者认为, 让学生把思考的策略写下来,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从而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策略的选用应具有针对性

找规律, 关键是“找”, 而找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这样一来, 选择合适的策略就成为找规律的前提条件, 不同的题目所采用的解题策略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既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找”上, 还要在找出的规律的基础上能够给题目归类, 不同的题目, 其解题策略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需要不断反思

论发音规律在英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篇4

关键词:英语习得发音规律拼音文字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 (2011) 08-117-02

一、高校英语习得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所遇到的问题中, 错误的发音或者根本不能发音是一个普遍存在但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笔者所接触大学生在元音上存在明显错误, 辅音因受汉语影响与汉语中某些发音类似, 部分学生读不出汉语中不存在的辅音, 轻重音不分。更加致命的是部分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给看见的英语单词任意加上读音, 也就是不符合发音规律的不稳定的英语发音。比如在一篇文章中某个英语单词出现了十次, 则这个学生对这个英语单词的十次发音可能都不一样。重所周知, 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历史悠久, 句型教学也风靡了数年, 现在开始强调的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 目前关于如何在高校开设英语语音教学策略的研究却非常欠缺。英语教师和学生个体普遍对英语发音规律的学习的报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他们具备足够的语言教学热情和学习热情, 但是对语言学习策略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也就是先会“写”, 才能“说”, 并认为考试中出现的, “笔头”的功夫才是英语学习的精髓。而很难以卷面考试的方式直接体现出来的英语语音, 自然不需要特别下功夫。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 寂静无声的英语课堂成就了无数“英语的哑巴”, 学生的英语应试写作能力似乎应当更占优势, 然而往往结果并不如此。经过中学到大学多年的英语苦学, 很多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考试技巧, 但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仍然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很难达到交际和应试目的。

笔者认为, 错误而无规律的英语发音正是阻断英语语言学习顺利发展的罪魁祸首, 错误的英语发音使英语学习中的读、写、听三个环节皆受到严重影响。英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首先应当接触的就是语音, “语音关是教学的第一关”。培养正确的英语发音对英语语言的学习起关键作用, 其重要性不应被忽视。

二、发音规律在英语习得中的重要意义

1. 为什么发音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如此重要呢?

我们先来看看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们对人类语言的起源有各种假说:诸如手势说、契约说、感叹说、本能说、摹声说、神授说、进化说、劳动说、嘴势说、约定俗成说、人类本源说, 等等, 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有一点却可以肯定, 人类的语言是从先有声音开始的, 文字的出现晚于语言声音的出现, 文字是人类发明出来的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它是为语言声音服务的, 是语言声音重要的附加产物。在人类不需要记录历史和往来通信的远古时代, 文字并不存在, 而至始至终与人类自然相伴, 作为人类独有天赋的是语言的声音。幼小的婴孩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 是通过不断受到语音刺激他耳中的神经细胞和大脑的听觉皮质, 再通过反应模仿获得了语言的能力, 而不是直接从文字拼写和阅读中获得语言的能力。这是符合人类语言习得自然规律的学习方式:从语音模仿开始, 到明白各个语音所代表的具象和抽象含义, 再到学会记录语音的文字的书写或拼写。语言是感性的, 是源于习惯的, 我们运用的最好的母语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的。学习英语的时候自然也不应该违背人类序言习得规律而另辟蹊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应当遵循这种语言习得规律, 才能够循序渐进地对这种语言有了从声音到意义到拼写的完全掌握。可见发音规律的掌握在英语语言习得中不仅非常重要, 它还是首先需要掌握的语言学习条件。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 这是中小学英语启蒙教育教师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方面。在笔者接触的大学新生中, 因为中学英语语音基础不稳固, 从而导致英语基础薄弱, 学习效率低下, 成绩不理想的例子非常多。正如没有根基就建造楼房自然不能建造稳固的楼房, 英语语言的根基就是语音。

2. 为什么语音基础薄弱会造成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呢?

现在我们再从英语这门语言的特性来分析。刚才提到过文字是人类发明出来的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记录语言的方式有很多种, 英语单词通过记录语言语音而发明的文字, 即拼音文字, 也可以被称作为“表音文字”。据研究, 80%的英文字是看字就可以发音。拼音文字为记忆其拼写方式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在外国电影中, 常常会遇到在酒店的接待柜台前, 当报上名字, 服务生就会在登记表上写上名字。读出来就等于写出来, 个别的易产生误解的, 或他们发音不准听不出来的时候才会要求对方念出拼写。

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比如我们的汉语就是一种表意像的文字, 因为汉语文字的书写与读音不常常有直接联系, 其的独特表意特性使得它成为了“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但是汉语拼音就是一种拼音文字, 它的出现弥补了中文文字因为是表意的符号而带来的学习困难。毫无疑问, 中国人掌握汉语拼音, 完全是靠着“音”来掌握的。这种拼音不仅可以单独用来书写句子, 还可以用来给汉字注音。汉语拼音这一伟大的发明出现以后, 中国的文盲率从解放前的80%~90%下降到解放后的不到10%。中国人还用汉语拼音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发音, 创造了世界上最多人数使用的统一语言的发音。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汉字使用也不断的拼音化, 汉语拼音更成为大众不可缺少的日常工具, 上网、发手机短信, 电脑打字, 中国人每一天都离不开汉语拼音, 甚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外国人也能够用汉语拼音很快学会了汉语发音认字, 掌握汉语的基本使用能力, 甚至有的外国人并不懂得如何书写汉字, 但在汉语拼音的帮助下同样具备了流利汉语交际能力的。可见, 作为拼音文字的汉语拼音, 对中文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汉语拼音, 使得学习汉语的人能够从“音”入手, 掌握汉语语言的规律。

英语单词本身虽然不能像汉语拼音一样与发音完美无缺的对应, 但是仍然是基本对应, 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英语单词的表音特性像汉语拼音一样为语言的学习者提供了关键切入点, 英文单词的发音为英文单词的正确拼写提供了重要线索。反过来, 同样, 我们掌握了语音规律后, 看到陌生的英语单词也能读出它基本正确的发音, 这为英语阅读和自学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脱离英文发音记忆英语单词, 就相当于记忆一堆随机组合的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 常常听见校园里早读背单词的学生通过背诵字母顺序比如C-O-O-R-D-I-N-A-T-I-O-N来记住coordination这个单词。显然当学生没有掌握英语发音规律, 脱离语音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忆众多的英语单词, 学英语的难度就成百上千倍增加了。英语这种原本易学的拼音文字也成为了众多中国学生的巨大负担。

我们可以看出, 英语语音与词汇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正如一个唱歌跑调的人不能记住歌谱, 一个英语发音错误的人也不能记住英语单词。若是能的话, 一定是死记硬背, 费力无比。语音基础薄弱直接导致单词积累效率减少, 使英语语言习得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发音规律对英语交际能力和应试能力的影响

当今高校的英语教学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目的和应试能力为主的, 可以说这两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前面分析了英语发音基础薄弱对英语语言习得的影响。我们现在再来具体看看发音规律对英语 (下转第130页)

论发音规律在英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季戈宁

(上接第117页) 交际能力和应试能力分别有哪些影响。

1. 首先来谈谈发音规律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词汇是构成英语交际的能力的基本要素。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是用以表达概念的。离开词汇就没有法子表达概念;词汇不丰富, 也必然会影响思想交流”, 而之前已经论证过发音规律对有效掌握英语词汇的重要性。发音规律影响着构成实现英语交际的“语料”。词汇积累的不充分从最基本的层面上影响英语交际。此外, 即使掌握有一定的词汇量, 发音障碍仍然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部分英语教师看到学生们不会讲英语, 就告鼓励学生要大胆开口讲话, 去英语角锻炼勇气, 以为只要有勇气,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其实中国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欠缺的原因不在于缺乏开口的勇气, 而是因为没掌握英语发音基础。由于汉语发音和英语发音的相似程度低, 相异程度高, 中国人会讲了汉语后, 就自然产生了英语发音的困难, 在长期不经过语音练习的的情况下, 在讲英语时会遇到极大阻碍, 即使大胆开口讲话, 语音错误仍然得不到纠正, 阻碍语言使用的问题仍然存在, 口语交流能力不会因此得到提高。李阳曾经提到过中国人需要锻炼“嘴巴讲英语的肌肉”, 指的就是需要通过语音练习改变母语的发音习惯对英语发音的干扰, 从而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2. 我们再来看看发音对英语应试能力的影响。

笔者强调英语发音的重要性, 并不是以忽视英语应试能力为前提的。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往往体现在考试成绩的提高上, 而掌握英语发音规律对英语综合能力有全方位的影响。首先, 掌握发音规律使学生对英语语音有切身的体验和细微的感觉能力, 能清晰判断出英语语音, 对英语“音”的掌控不仅体现在口语, 也体现在听力方面, 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中, 听力是重点和难点, 掌握发音规律对提高学生听力成绩有重要意义。其次, 英语语音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来源, 语音的轻重缓急, 语调的抑扬顿挫表现出相应的语言体验, 从而能帮助学生感受句子的情感, 感受句子的目的。一个单词, 一个句子, 如果发音准确, 不仅说起来省力, 而且理解起来也容易许多, 这样词汇和语法题的正确率自然能够提高, 比起通过记忆语法规则做单选, 通过英语语音建立的语感辅助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都更高。同样, 应试能力中的英语阅读, 写作能力也和语音规律的掌握不可分割。我们在读文章, 写作的时候, 虽然不像朗读, 说话那样有实际的语音出现, 但是头脑中需要伴随语音的显现, 否则, 很难直接从抽象的文字那里获得语篇的意义。正确流畅的英语语音默默显现于脑海是阅读和写作的必要条件, 不正确的语音必定影响和阻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程及理解能力。因此, 英语发音基础的薄弱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在考试中, 但其对应试能力中的听、读、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英语语音对英语语言习得起到了首要的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发音规律的掌握是英语学习有效性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语音学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 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引起对英语语音基础训练的足够重视,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学习策略和规律, 克服母语对英语语言习得的干扰。毕竟, 用最自然的方式学英语才是最好的方式。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摘要:发音问题是在英语学习中常遇见的但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因为英语发音不直接体现在卷面考试中, 英语教师和学生常误以为英语发音不是英语语言习得重点, 而花大量时间在机械的单词背诵和语法记忆上, 这恰恰违背了语言的习得规律, 给英语学习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文章分析了掌握发音规律对英语语言习得的意义, 对英语交际和应试能力的影响, 论证了学生对发音规律的掌握是英语学习有效性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

关键词:英语习得,发音规律,拼音文字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9)

[2].斐文.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和现代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

规律整合的重要性 篇5

其中,间隔排列与简单的周期,研究常见现象里的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与和与积的奇偶性,研究计算里的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以及面积的变化研究几何图形里的规律,这些内容重在让学生展开规律的探索过程,注重探索规律的经验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凸显了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

数学实验是指为探索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概念或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基于特定的物质条件通过操作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研究活动。可见,数学实验的实施目标与探索规律的教学要求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探索规律的教学中,数学实验就可以成为重要手段,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下面,笔者以几何与图形领域的部分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数学实验在探索规律教学每个阶段的不同功能。

一、数学实验,有利于开启规律的发现

学生是探索规律的主体,是探索活动的参与者,是规律的发现者,也是探索规律学习的受益者。探索规律和其他数学内容的教学相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自主性更加明显,个性化更加强烈。规律的发现往往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感知、参与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以及对材料共性的准确把握等,而设计恰当的数学实验,可以让每位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为规律的发现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撑。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学生探究完内部有1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后,提问:“接下来你们想研究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实验目的(如图1):探索多边形内部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的关系;接着追问:“你准备怎么研究?结合刚才我们研究内部有1枚钉子的过程,和同桌讨论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别出示实验步骤:(1)画多边形;(2)算面积;(3)数钉子数;(4)找规律,最后同桌之间合作,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完成数据的收集、填写实验结果“我的发现”。这个数学实验过程,步骤由学生讨论得出、数据由学生自己收集、结论由学生自己发现,学生全员参与,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有利于引发规律的初步猜想。

“面积的变化”一课,揭示课题后,提问:你准备怎样研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我们可以画图、找数据、算面积、再比一比。接着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数学实验来研究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面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出示实验单(如图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其中“怎样研究”的讨论,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思路,发现规律的目的比较明确。学生在收集、填写数据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到规律的存在。这个数学实验,每人一张实验单,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并发现规律。实验的过程,让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在探索规律的同时可以充分经历几何直观的运用过程,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运用的实验方法也为后续规律的顺利探究提供了保障。

二、数学实验,有利于进行规律的验证

规律是一类现象的本质特征,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有宽广的覆盖面,代表着众多同类现象的共同特性。探索规律作为一块系统的数学教学内容与要求,其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有一些共同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后,需要进一步验证,这可以看做是探索规律教学的一个共同的、必要的环节。这时引入数学实验,从实验的角度进行验证,讲究验证的方法、对验证材料的选取及验证过程的安排,有别于传统的验证方式中缺乏独立性、缺乏对未知探究的心向等问题。在实验中验证,学生还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探究意味,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出示第二个实验单前先提问: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内部有1枚或2枚钉子的规律,接下来你们还想研究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启发:猜一猜内部有3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规律?内部有4枚钉子呢?追问:猜想对不对,怎么办?自然引出做实验验证。出示实验单(如图3)。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验证步骤,组长填写;三个组员准备实验材料,并做好记录;组长收集数据,填写实验结果。这个验证过程清晰、分工明确,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讨论实验步骤时明确了验证规律的一般方法,就可以有目的地准备实验材料,在收集实验数据时也显得格外认真仔细,整个验证的过程扎实而有效。有了数学实验,学生在探索规律过程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数学思维显得更加活跃、开放,对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及其相应的策略、方法更加喜欢、更有感情。

“面积的变化”一课,学生先在实验中猜想出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接着,自然会想到其他平面图形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这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数学实验(如图4)。实验目的是:验证其他平面图形按n∶1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比是否为n2∶1。先给出教材中提供的三组图形,提问:怎样确定这些图形各是按几比几放大的?你准备收集哪些数据?再出示实验单,同桌合作完成。全班交流的过程,学生逐一汇报实验中收集的数据,在对比中很轻松地验证了前面的猜想是正确的。虽然这个实验的素材都是教材提供的,但是以实验的形式呈现,学生很感兴趣,验证规律的过程也显得更加积极、投入。

三、数学实验,有利于对发现规律的表达

探索规律是发现和认识新的数学内容,利用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来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学习活动。以往对规律的归纳是借助于已有的材料,通过比较得出规律的结论。而借助数学实验来归纳,有利于学生对规律内在本质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对规律的深度内化,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探究方法的多样化、活动形式的丰富化、思维层次的递进化,从而能比较轻松自然地发现规律、表达规律。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学生已经通过前面两个数学实验发现了一些规律,这时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数学实验(如图5),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前面探究规律的过程,自己独立提出猜想,做实验验证,再得出结论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展示几种不同的情况后追问: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你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所有的规律吗?学生很容易总结出:S=n÷2+a-1。这个实验是之前两个数学实验的延续拓展,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索规律的过程。猜想时,学生需要根据前面的规律思考新的发现,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的面积,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不断地运用,最后规律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

“面积的变化”一课,探究完教材的几个平面图形面积变化的规律后,同样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数学实验(如图6),提出要求:请根据前面发现的规律,独立设计一个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猜想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多少,再做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追问: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也能很轻松地总结出: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2∶1。这个实验与上面的案例有相似之处,同样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索规律的过程,从提出猜想,到做实验验证,再得出结论,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

四、数学实验,有利于探索规律经验的积累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探索规律教学的目标之一。作为专题活动呈现的探索规律教学,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其他数学内容的学习。有了数学实验的课堂,在回顾探究规律的环节,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很大。数学实验的过程性,可以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数学实验的科学性,可以让学生积累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数学实验的参与性,可以让学生积累探究其他规律的经验。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得出规律的结论后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回顾探究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追问: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我们先研讨探究了内部是1枚钉子的规律;然后通过实验发现了内部是2枚钉子的规律;接着猜想验证了内部是3枚或4枚钉子的规律;再独立探究其他的规律,由此推算出了更加通用的一般规律。其实,在数学上有很多规律都是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发现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像这样解决。有了数学实验的课堂,回顾时,不仅让学生清晰了规律产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借助数学实验探究规律的经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面积的变化”一课,得出规律的结论后可以这样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回答。启发:我们是从哪个图形开始研究的?追问:从长方形开始提出猜想,然后怎样发现规律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并追问: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其他平面图形也有这样的规律,因此得出一般的规律。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联系今天的学习,你能提出什么猜想?打算怎样研究?回顾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实验”了,全程参与了,才有更切身的体会,更易形成“经验”。同时,学生还感受到数学实验对探索规律的重要性,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上一篇:定位标志下一篇:电力线路巡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