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经费支出(共10篇)
D经费支出 篇1
摘要:广东省的科技经费尤其是R&D经费投入和支出近年来快速增长,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仍然存在着R&D投入力度不足, R&D经费内部支出结构失衡、高校R&D经费支出规模较小等问题, 并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广东省还可以进一步加大R&D经费的投入及改善R&D经费支出结构, 把广东省真正打造成科技强省。
关键词:R&,D经费内部支出,回归分析,广东省,建议
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是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的R&D水平体现着本国的政治经济实力, 一个企业的R&D水平, 体现着该企业的竞争力。国际上的著名企业都把R&D视为企业的生命, 无不投巨资于R&D。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R&D经费投入大幅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R&D经费在投入总量、比重及结构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距[1]。广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 应该进一步改善R&D经费支出结构、加大D&D经费支出强度、提高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 为我国的R&D活动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所引用的原始数据均取自中国科技统计网和广东科技统计网。
1 广东省R&D经费现状
广东省R&D经费投入呈现出总体向上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0-2012年, 从107.1亿元增加到1236.15亿元, 年均增速为20.7%, 2011和2012年广东省R&D经费投入跃升到全国第二, 仅次于江苏。从R&D经费投入占全国比重情况看, 2012年广东省R&D经费投入占全国比例的12%, 仅低于江苏的12.25%。从R&D经费投入强度来看, 即从R&D经费支出占省市GDP的比重来看, 2012年广东省为2.17%, 是首次超过2%的水平, 但远远落后于北京5.9%和上海3.36%的水平, 也低于江苏和天津 (图1) 。
2 在广东省的R&D经费结构中, 基础研究经费比例偏小
研究与实验发展 (R&D) 活动按活动类型来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总额不断增加, 2000-2012年, 从1.8亿元增加到32.45亿元, 年均增加24.9%;然而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支出的份额非常低, 以2012年为例, 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仅占R&D支出额的2.6%。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在R&D经费内部支出中所占的份额体现了一个地区研发活动的结构状况, 能反映出知识创造和原始性创新活动所占的比例。虽然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总额不断增加, 但是与我国其他省市比较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北京、上海和江苏均高于广东, 北京的比例高达11.8%, 居全国之首, 上海的比例高达7.2%。
3 高等院校R&D经费快速增长但支出规模小
2012年广东省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是44亿元, 是2001年的9.46倍。由此可以看出, 广东省高等院校R&D经费支出是快速增长的。但2012年R&D北京经费支出是136.94亿元, 是广东3倍。上海是61.7亿元, 是广东的1.4倍。从2012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全省R&D经费支出所占的份额来看, 广东是3.56%, 北京是5, 9%, 上海是3.36% (图2) 。
4 广东省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是常用的一种经济计量模型。它是通过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两个时间序列观察值进行计算, 测算出回归参数及估值精度, 并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价, 从而确定所建立的模型是否可用[2]。
由于GDP的增长受R&D支出的影响, 因此将R&D经费支出指标作为自变量X, GDP指标作为因变量Y。本文选取了2002-2011年广东省R&D经费支出和GDP的数据 (见表1) 作为样本测算。通过计算, R&D经费对GDP影响的一元回归方程为:
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是R&D经费投入增加一个单位, 则GDP增长43, 4884个单位。从拟合优度分析, 该方程拟合优度达到 , 说明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关联程度较高。从检验值分析 , 在0.05和0.01的检验水平下都显著。由此可以断定广东省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3]。
5 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R&D活动的重要意义, 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5.1从战略的角度重视R&D, 优先发展R&D。R&D是确立一家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 我们应该认识到创新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 而R&D则是创新力量的重要源泉。目前来看, 我国的R&D投入水平与发过国家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还存在大幅提升的必要性。广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 应更加明确地提出和贯彻“R&D优先发展战略”, 切实促进R&D优先发展。
5.2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现在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R&D活动中, 原因就是R&D活动周期长、回报不确定, 所以, 政府财政投入在对R&D投入问题上必须给予政策倾斜, 支持R&D活动积极发展。政府要更多地释放积极信号, 把科技资金主要投入到企业无法承担或者承担起来风险较大、投资收益不确定的公益性基础研究中, 降低企业在R&D中承担的风险, 提高企业和社会各方参与R&D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5.3要充分发挥R&D经费的效率, 优化经费支出的结构, 提高基础研究在R&D活动中的地位。R&D发挥的效用比较滞后, 且回报不确定性强, 但不能因此不考虑投入产出的问题。用长远发展的目光看待R&D的回报, 确信R&D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同时要科学规划R&D预算, 优化经费投入结构, 营造良性的研究环境和创新氛围。同时, 加大高等学府研发经费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高等学府人才与智慧高度集中的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韩树杰.R&D经费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2011 (2) :53-55.
[2]杨.河南省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J].创新科技.2013 (6) :26-28.
[3]袁卫, 庞皓, 曾五一等.统计学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21-236.
[4]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技统计网[EB/OL].http://www.sts.org.cn
[5]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科技统计网[EB/OL].http://www.sts.gd.cn.
压缩公用经费支出的意义何在 篇2
8月7日,财政部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国家预算执行情况。今年上半年国家预算收入完成34808.19亿元,同比增长33.27%,国家预算支出22882.02亿元,同比增长27.69%,收支相抵,盈余11926.17亿元。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慎重回答的问题。从表面看,当前我国的财政实力非常雄厚。不仅财政收入增势迅猛,而且,收支相抵之后的盈余,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凭借这样的实力,似乎没有必要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而在公用经费上大动干戈。然而,脱离收支操作或收支对比关系的局限而放眼全局,压缩公用经费支出,便是一个凸显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要举措。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的资金量是庞大的。尽管可以通过每年的财政预算做出相应的支出安排,并让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持续扩大,但从动员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事业计,我们仍要从节省每一个铜板做起。由中央政府带头压缩5%的公用经费并相应削减其他方面的支出,便是为此而做出的一个重要姿态。此其一。
这些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的行政经费支出,一直都在呈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而且,一直都在以高于GDP增速的速率增长。长此以往,不仅客观上难以持续,而且会带来越来越大的负效应。故而,抓住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这一特殊时机,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手段,大幅度地压缩政府部门的行政经费支出,并以此抑制来自一些政府部门的铺张浪费,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项富有效力的利国利民之举。此其二。
每年的预算盘子,无论是收入规模还是支出规模,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与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更能体现政府政策的意图。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则会鲜明地反映政府政策意图的变化。中国的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格局,已经走上公共财政的道路。作为一项以公共化为取向的财政制度变革,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尤为重要。缩减公用经费支出并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数额虽小,其所带来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效应以及随之所体现的政府政策意图,却折射出了十分积极的意义。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政府行政经费支出的必要削减,而且,财政支出结构也将由此加快趋向公共化的进程。此其三。
在政府为改善民生而可操用的诸多棋子中,财政收支的安排是一枚分量最重的棋子。这是因为,政府的事情,政府的职能,总要同财政上的“钱”联系在一起,总要靠财政上的“钱”去铺路。钱到,事到,政府的职能到。抗震救災和灾后重建,乃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民生问题。对此,财政的积极介入责无旁贷。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背景下而实施的压缩公用经费支出行动,正是这一逻辑的合理展开。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决心,也为公共财政建设做了有力的形象诠释。此其四。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以极大的努力遏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压缩财政支出规模。鉴于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正处于趋向公共化的调整期,更鉴于改善民生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故而,将压缩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政府的公用经费支出上,并将由此腾出来的资金转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既可收遏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之效,也可由此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此其五。
谈谈遏制“三公”经费支出 篇3
从总体来看, 遏制“三公”经费支出一路走来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已公开的“三公”经费标准不一、账目不细, 给公众的感觉是抱着琵琶半遮面, 零增长也受到质疑。因此, 遏制“三公”经费支出、打造廉洁高效型政府任重而道远。
一、“三公”消费的表现及危害
“三公”消费的表现林林总总, 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 也编了一些顺口溜进行讽刺。公务接待方面是这样形容的, “小吃小喝天天有, 大吃大喝三六九”, “富的富吃、穷的穷吃、没有钱的蹭着吃”, “一支烟二两油, 一顿饭一头牛, 腚下坐着一小楼”, “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喝得老婆背靠背”。公车私用方面则是, “公车私用经常有, 车轮腐败何时休”, “工作使用三分之一, 领导私用三分之一, 司机私用三分之一”。公费旅游方面是, “公款旅游月月有, 出国考察常常有”。
“三公”消费的危害是巨大的, 概括起来, 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 我们党目前最大的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公生明, 廉生威。“三公”消费现象的蔓延, 使得党和政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也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危及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正如一个基层领导干部所说, 假如回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群众是否还会冒着杀头的危险, 将我们的干部藏起来?答案不言而喻。二是严重腐蚀了公职人员从政的职业道德。贪如火, 不饿则燎原;欲如水, 不遏则滔天。思想上的防线是最重要的防线。当公职人员耳闻目睹“三公”畸形消费的种种现象后, 无形中就有可能被潜移默化, 从而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逐步转变为贪图个人享受的庸官、贪官。三是严重耗费了国家的财力和物力。我们国家2011年、2012年的公共财政收入分别是5万多亿、11万多亿, 绝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是一种吃饭型财政, 数千亿的“三公”经费支出占的比重很大, “三公”经费蛀虫式的支出, 无疑会挤占捉襟见肘的教育、卫生、文化、医疗等民生保障支出, 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生保障。四是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三公”消费的根源是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在作祟, 这种现象蔓延直接导致老百姓产生仇官仇富情绪, 使得整个社会怨气上升和社会矛盾增加, 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燃点”降低, 平添了一些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二、遏制“三公”经费支出的目标和要求
“三公”支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必须在遏制消费上明确目标和从严要求, 概括的讲, 就是要做到“一负六管住”。
所谓“一负”, 是指严格控制年度“三公”经费支出, 实现“负增长”。在“三公”经费支出数目庞大、饱受社会诟病的现实下, 温总理在2011年提出零增长不能算作成绩, “负增长”才是大势所趋、民心所望。而且, 事实证明:“三公”经费实现“负增长”并不难。比如说, 据报载, 2012年中央“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比2011年决算就减少约15%。浙江省温州市在2012年6月出台了“史上最细”的公务接待标准, 半年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了四分之一。
所谓“六管住”, 是指管住脑、管住人、管住嘴、管住腿、管住车、管住会。管住脑, 就是要从官员的头脑中彻底根除官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 摒弃“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讲排场、摆阔气”的错误思想, 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 做到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管住人, 就是要管住能进行职务消费奢侈享乐的领导干部, 尤其是是“一把手”, 让这些人置身社会和公众的广泛监督之下, 不能也不敢奢侈享乐。管住嘴, 就是狠刹公款吃喝玩乐风, 严格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对利用公款吃喝玩乐的单位和个人从严查处, 决不手软。管住腿, 就是要从严控制出国考察, 除上级党政部门统一组织外, 自行外出的一律实行费用自理, 对违规组织公款旅游、公款出国的, 一律进行查处。管住车, 就是要严格控制公务车的配置和公车私用, 严格控制和降低公车配置标准, 对公车私用及时进行曝光和查处。管住会, 就是要精简会议, 提倡少开会、开短会, 严禁以开会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 违者同样进行严厉查处。
三、遏制“三公”经费支出的对策与措施
按照“一负六管住”目标和要求, 遏制“三公”经费支出要突出抓好以下几大对策措施:
(一) 要增强法律的强制力
政府机关履行公务必然会消耗一定行政成本, 这无可厚非, 但权力运行过程缺乏法律约束, 便很容易成为脱缰之马。在官本位意识及特权观念根深蒂固的大境况之下, 遏制“三公”经费支出要走的路还很长, 而排除阻力、实现“三公”经费支出用有所值, 首当其冲的是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 构建法治政府, 促使政府机关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避免对“三公”消费形成应景式监督, 按下葫芦浮起瓢。首先, 要将数额巨大的“三公”消费行为入刑。“三公”消费屡禁不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违反规定付出的成本较低。一些党员干部认为, 只要不偷不拿, 吃吃喝喝没什么, 更有甚者, 不吃不白吃, 吃了也白吃;有的领导干部甚至认为, 花公家的, 用公家的, 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 要设定一个标准, 追究违规使用且数额巨大的“三公”经费支出的法律责任, 用提高违法成本的办法, 促使广大官员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三公”高消费。其次, 要完善预算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 使遏制“三公”消费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 要增强公开的约束力
公开是最好的反腐剂。从目前“三公”经费公开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 要加强这方面的顶层设计, 形成以公开促遏制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目前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范围、方式、广度和深度都不够, 而且, 地方各级政府“三公”经费还没有全方位公开。要制定县级以上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日程表, 明确统一的、具体的、规范化的要求, 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加强对已公开的“三公”经费的审查。要全方位审查三公”经费支出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 并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 从中发现“三公”经费公开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制定治理和改进的对策措施。三是加大对“三公”经费公开方面的监督问责力度。对不依法定要求、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三公”经费的地方和部门, 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还要对相应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
(三) 要增强人大的管制力
人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构, 政府花什么钱、花多少钱、怎么花钱, 决定权应该在人大。人大有权力也有责任顺应民意、积极作为, 依法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和管制。一是从源头抓起, 管好政府的“钱袋子”。对政府的“三公”消费预算, 人大要把好会前预审、初审、人大会期间代表审查、财经委审查、主席团会议审查结果、大会最终表决等六道“关口”, 使“三公”消费每一分钱的用度都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二是加强对“三公”预算执行的监督。把住审批关口, 只是事前监督, 抓好预算执行的监督, 则是事中监督。人大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三公”消费的动态情况, 一发现问题, 立即予以纠正, 从而落实对“三公”经费执行情况的监督职责。三是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树立这样的理念, 即经过人代会审查批准的“三公”预算, 具有法律效力, 是一条“高压线”, 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必须无条件执行, 不能随意变更和追加预算。四是加强对“三公”消费决算的监督。这是人大实施事后加大的重要途径。人大要责成财政、审计等部门对“三公”消费予以甄别, 对于乱用滥花的单位负责人和当事人, 坚决予以惩处。同时人大还可以对“三公”消费的监督与对官员的任免权相结合, 强化问责, 使“三公”消费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者付出惨重代价。
(四) 要增强社会的合力
人民监督政府的根本制度设计, 是通过人大实施监督, 但人大会不能经常开, 开了也不能事事过问。因此, 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 形成遏制“三公”消费的强大合力。纪检监察部门要广辟渠道, 动员社会公众, 对公款高消费行为进行即时举报, 要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曝光。广大媒体要发挥好监督和跟进作用, 对天价烟酒、过度消费的行为穷追猛打, 使之无处藏身, 要让公职人员认识到,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只有远离“三公”之弊, 才会心安理得、心宽体健。
参考文献
[1]胡永梅.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探析[J].财会通迅, 2009 (10)
[2]帅恒.“三公”经费公开应规范化、科学化[J].公民导刊, 2011 (6) :55.
D经费支出 篇4
关键词:职校财务;经费支出;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校数量、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职校发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效、科学的财务管理。职校财务经费支出是学校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预算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对职校经费支出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形态下对于职校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化改革,优化处理。
一、职校财务经费支出的概念和组成
职业学校经费支出是指职校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1)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顾名思义是指为了开展专业业务活动的需要,用于职工个人方面的开支,主要来自于财政部门预算专项拨款补助。而公用经费支出则是指为了完成专业业务活动,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开支。其组成有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和其他费用。(2)项目支出是指职校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发展目标,在保证基本支出预算后,财政预算专项安排的支出。
二、当前职业学校经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不到位,各预算项目之间相互调剂占用。职业学校每年11月份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下一个年度预算控制数编制学校的校内预算。由于职校预算编制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调查研究不够,編制方法不科学,导致编制的校内预算先天不足,经常与财政预算脱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执行的随意性比较大,预算指标间随意分配;再加上年中开展计划外工作,某些项目事前未申报,支出发生时只能占用其他项目预算;预算编制不准确,造成有些项目资金过剩,有些项目资金不足,导致项目报账不规范,项目之间相互调剂占用。由于经费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存在上述问题,影响了职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也导致学校某些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影响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公务卡制度执行不到位,借款现象较多。由于对公务卡结算制度宣传力度不够,职业学校大部分职工公务卡消费意识淡薄;由于对公务卡结算制度细化工作没跟上,公务卡持卡人对报销程序不清楚,报账时感到繁琐不便;更由于公务卡结算制度没有强制执行,致使公务卡使用率不高。财务报账工作进行过程中使用现金报账,借款现象依旧十分普通。此外存在借款人报账不及时,借款剩余款项未及时交回,个人往来余额较大,挂账时间过长的现象。
3.报销账务混乱,经费支出不规范。目前大部分职校面临生源紧张,学校鼓励职工自主招生、自主经营创收。但经营收益提成比例偏高,存在重经济指标、轻管理指标的现象。在招生生源费和其他经营创收奖励发放方面也欠规范,用一些无事实关系的票据冲抵或是作为串讲费、课时费等分别进入各种支出名目,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或是个税代扣不足,存在涉税风险。报销票据不规范票据签字手续不完善,经手人和证明人或缺,发票要素填写不全,购货发票无购货清单,发票后所附原始单据不符等,甚至有购买假票报账的。而财务人员只对发票的真伪进行核实,没有对支出的真实性进行核查,造成假账真报。
4.政府采购业务付款审核不严。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一是相关部门配合不好,没有编制采购预算或者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制不合理,导致采购失败或资金、资产浪费,政府采购活动不规范;二是未按规定选择采购方式、发布采购信息,特别对一些项目支出如小型工程、维修项目以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或假招标,自行联系供应商,采购产品价高质次;三是财会部门付款审核不严,造成单位资金损失。
5.授权支付比重较大。授权支付是财政部门为了方便预算单位,主要用于学校的小额支出和零星支出,目前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中只规定了大类,未细化小项,学校在集中支付时,更倾向于授权支付,造成授权支付比重较大。在执行过程中一般得到多少授权额度,就会取出多少,使用结余部分保留在单位自己的账户上,重新二次分配,规避财政部门的监督。
三、优化措施
1.编制好预算,加强预算执行力度。职业学校预算编制人员要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按照学校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充分调查研究,协调好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意见,编制好校内预算。对某些预算项目可以实行零基预算,不按增量预算编制,这样可以避免预算只增不减现象,避免各部门年终突击花钱(年终把预算全部用光以便来年可以保持相同的预算数)。预算编制数额多结合实际考虑,比如水电费可以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一定比例计算开支,避免出现招生浮动的情况下某些日常经费开支却逐年递增。职校财务部门必须加强预算执行力度,把预算管理落到实处。职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任何部门和领导不得随意变更预算。由于情况发生变化,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的,应严格按程序办理,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再严格按调整后的预算执行。
2.强力推行公务卡报账,减少备用金等借款。首先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公务卡结算制度,普及公务卡使用知识,强化公务卡使用意识。其次要加强公务卡结算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公务卡结算制度细则,使之符合实际,操作便捷,方便公务卡使用人。最后要强制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明确强制使用公务卡结算的范围,对范围以内的必须用公务卡结算,不准使用现金报账。只要刚性执行,备用金借款现象就会减少,借款人报账不及时,挂账时间过长等问题也将逐步好转。
3.财务人员应坚持原则,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财务制度的要求严把财务报销关。在经费报销方面实行“计划管理、分级负责、层层把关”的原则,一人为私,二人为公,三人为众,费用发生过程中,原则上必须经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参与或执行,以便互相监督。建立健全经费报销管理制度,确保职校财务报账工作透明、公正、合理。进一步改进财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并向职工公示票据报销的程序和具体内容,要求报账人向出票方索要正规票据及明细。财务人员应坚持原则,严把票据审核关,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票据,财务人员应不予接受,不准确、不完整的票据予以退回,避免财务票据报销不规范的问题发生。
4.政府采购业务的控制措施。合理设置政府采购业务管理机构和岗位,并在岗位设置上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严格按照“先预算、后计划、再采购”的原则,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实现预算控制计划,计划控制采购,采购控制支付。单位还应当合理设置政府采购计划的审批权限、程序和相关责任,财务部门就其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法》,是否在预算指标的额度之内进行审核付款。
5.规范支付方式和程序,减少授权支付比例。坚持国库直接支付为主、授权支付为辅的原则,对采购类、工程类等大额支出及对公单位业务必须直接支付,利用计算机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对每一笔授权支付进行识别,严格管控单位自有账户。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的意识,特别是出纳人员的意识,做到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追踪。在授权支付的比重中还要加大公务卡结算比例,减少取现的比例。真正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落到实处。
四、结语
职校财务经费支出工作是做好职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建立廉洁、公开、公正的职校财务工作氛围的重要举措。本文对职业学校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的探讨,是作者多年职校财务工作实践中所感所悟,毕为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教,以期改进职业学校财务经费支出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丹.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安宁.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D经费支出 篇5
1“三公经费”管理的现状
“三公经费”, 作为政府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财政收入为其正当公务行为提供便利和条件的消费行为, 对于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强大的财力保障, 就没有充足的“三公经费”支出, 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就要受到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完备的规章制度, 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制约, “三公经费”支出就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 既造成铺张浪费以及其他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同时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出台以来, 各地及时出台实施细则狠刹浪费之风, “三公经费”支出大幅下降, 但是仍有部分地方顶风而上、公款浪费依然严重, 如超编制超标准配置公务用车、公车私用, 公务接待项目多、档次高, 公费出国考察与公费旅游真假难辨等现象屡屡出现, 上述乱象的发生说明公款浪费的顽疾根深蒂固, 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因此, 遏制“三公经费”支出的任务任重道远。
2“三公经费”支出乱象产生的原因
(1) 我国政府部门的预算管理不够规范, 预算项目粗放, 公款消费支出管理缺乏细化标准, 业务经办缺乏具体规范依据, 预算执行弹性空间大。
(2) “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及监督制度缺失, 缺乏对公开范围、标准的明晰界定, 造成各单位按照各自的理解公布数据, 以致公布出来的数据畸高畸低, 统计口径也不一样;缺少对公开情况的监督, 对于单位不如实公开甚至不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缺少相应的制裁措施。
(3) 社会环境培养了政府官员的特权思想, 受到封建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些政府官员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攀比思想严重, 造成了大量的公款浪费;公职人员对于“三公经费”的认识存在误区, 不少公职人员认为贪污是犯罪、公款浪费最多是“浪费”, 贪污违法、入罪, 而公款浪费是违纪、下不违例。
(4) 监督制度软弱, 缺乏长效监管机制。一些监督制度流于形式, 长时间不修改, 即使修改后, 也缺乏可操作性, 对于公款消费缺乏法律层面的长效监管机制。
3 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 细化“三公经费”预算项目, 公开“三公经费”预算, 严格预算管理。强化对部门财政性资金的全口径预算管理, 将部门的所有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到财政和同级人大的监控范围, 加大对财政拨款之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力度, 国家层面要尽快出台政府非税收入法, 修改预算法, 将非税收入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实践证明, 财政拨款只是“三公经费”支出的一个来源, 更为庞大的支出渠道来源于政府非税收入甚至是部门单位的“小金库”, 因此, 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彻底实现政府非税收入“收支脱钩”, 截断“三公经费”支出的暗流是控制是“三公经费”支出的一个利器。
(2) 保留国家外事活动等少数必要的礼仪性场合的公务接待费, 取消其余公务接待费, 严格控制各类会议费。要紧密结合会议活动总体方案, 进一步细化活动工作方案细节和关键环节, 对会议活动编制精细化的预算并进行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根据不同地区差别实行差旅费补贴制度, 让当事人消费自掏腰包。
(3) 实行交通补贴制度, 减少公务用车数量。实行公务用车标识制度, 接受社会监督。借鉴国外成功的公务用车改革经验, 通过法律或者法规规定何种级别可以配备专车以及何种行业可以保留公务用车, 并严格限制公务用车的数量, 对所有公车每日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包括始发地点、到达地点, 行车线路、行程公里数等等都记录在案, 每台车辆维修项目和维修费用也都要详细记录。对不能享受专车待遇的公职人员发放交通补贴,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对于保留的公务用车通过喷涂或者悬挂特殊标识, 接受社会监督, 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车私用现象的发生。
(4) 实行严格的公费出国 (境) 评价和审批制度。细化因公出国预算编制, 强化财政和人大部门对出国项目的审批功能, 在组织公费出国 (境) 前, 由申请出国单位向批准部门就出国的目的、内容、费用、能够实现的效益提出申请, 由批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价论证, 经过评价论证后, 认为可行后, 由批准部门进行审批。回国后, 由批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本次出国花费的支出、实现的效益进行再评价再论证, 如发现出国考察内容、出国花费的支出、实现的效益与申请时有较大出入, 将对组织者实施行政问责, 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公费出国考察活动。加强对利用权力向企业、单位转移出国费用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 防止官员利用权力搞隐性腐败。
宿迁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分析 篇6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由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国防军工四个部分构成。为全面掌握宿迁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情况,宿迁市科技局对全市23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高校院所2015年上半年开展的研发项目、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支出等进行统计调查摸底。截至6月底,全市2015年上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为14.24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9%。
1宿迁市研发经费支出的主要特点
1.1全社会研发经费稳定增长,资金主要来源企业
2015年全市上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95%的研发经费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在纳入统计的23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109家企业具有研发活动,平均每个企业开展研发项目1.33个,平均每个研发项目投入研发经费96.54万元。
1.2研发经费支出区域总量平稳发展
根据监测数据测算分析,研发经费支出绝对量最高的是沭阳县,其次为宿城区、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是宿城区1.52%,其次为沭阳县1.424%、泗阳县1.418%、泗洪县1.35%、宿豫区1.33%。其他的开发区、新区由于没有进行GDP的核算,只有研发经费支出数据。
1.3研发人员总量持续增加,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研发人员是指主要参与或管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是开展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是创新活动最关键的因素和最活跃的核心资源。经统计,201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人员15 388名, 本科学历以上的研发人员占比达到50.23%,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29%。
1.4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支撑技术创新的能力日益显现
科技成果是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主要包括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等,从成果形式登记主要分为专利、新品种、论文等。据统计, 2015年1~5月,宿迁市累计申请专利2651件,其中发明专利333件;授权专利1595件,其中发明专利76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R&D占GDP比重较小
从研发总量看,虽然近几年增速较快,但全市R&D占GDP比重较小,仅占全省平均水平一半左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存在较大难度
根据企业填报研发项目、研发人员、预期成果等各项数据测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来看,2015年上半年的研发经费支出与目标任务尚存在一定差距。一是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一定规律性。大多数的企业在年初重点确定项目的研究方向、选择合作高校、项目立项等环节,真正开展技术研发的多集中在下半年; 二是受经济大环境、金融等方面的压力影响,企业在开展技术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方面也有很大顾虑,投入的研发资金逐步减少;三是县区、企业填报数据的重视程度不够。根据企业填报数据的监测结果分析, 宿迁市规上工业企业数据上报率在50%左右,个别县区重视程度不够,宿豫区纳入监测的企业有216家, 仅有71家企业填报了数据,不能真实反映该区研发经费支出情况。
2.2创新能力偏弱
从创新驱动支撑企业和产业发展看,创新能力偏弱,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创新投入的力度与经济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企业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相对较低。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数是省“八项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中的重要考核指标,宿迁市这项指标仅占全省的一半。 从统计监测结果来看,宿迁市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但企业的研发人员从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与企业创新发展需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二是企业研发项目投入强度偏低。从统计数据填报来看,宿迁市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开展任何的研发活动,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有48家。无研发机构、无研发经费、无研发人员、无科研项目、无专利产出的“五无”企业占全部列统企业的57.66%。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仅为1.90%。
2.3经费支出的结构不尽合理
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看,存在重设备、轻人才投入,重技术改造、轻研究开发等现象,经费支出的结构不尽合理
R&D活动包括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调查显示,宿迁市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主要以试验发展为主,基础研究全部为零,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宿迁学院、宿迁农科院以及少数共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占比不超过总量的0.5%。在R&D经费中,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一般占4%~8%,应用研究经费比重一般超过20%,最高的接近50%。尤其是美国在工业化中期时企业承担的基础研究比例很高,而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而我国不管从国家的研发经费支出还是江苏省乃至宿迁市,企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一直是短腿,也充分说明了我国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原创性、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开展得少,企业的技术积累过于薄弱,高水平的原创性技术成果极少,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行业领先性不够。
3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对策建议
3.1充分发挥财政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政府R&D经费投入。政府在整个国家R&D经费投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这是因为,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企业难以或不愿意从事的R&D活动,特别是一些基础应用性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的技术平台建设等,需要政府投入经费予以支持。虽然宿迁市进入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但R&D投入尚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水平,而且企业的整体实力仍然很弱。以政府的财政投入引导、撬动企业、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等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二是充分发挥“创新券”对研发投入的普惠性支持力度。在当前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宿迁市首创的科技创新券制度得以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广泛发放创新券,让中小企业、初创企业以及草根创业者只要想创新、愿创新都能得到政策的支持,充分体现了政府支持创新的普惠性,在企业券、平台券、服务券深入推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金融券、人才券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三是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 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辅导、 培训力度,鼓励企业多享受国家政策支持开展研发活动。
3.2集成各类资源和手续,全面支持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构建企业创新活动的载体
按照“两推进、双提升、全覆盖”的要求,以深入实施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为统领,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人才工作载体。一是强化企业研发机构运行绩效评估和补助奖励,鼓励企业普遍设立研发准备金,引导企业建立研发管理标准体系,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水平和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把技术熟化的过程从大学和科研院所转移到企业中去,使科技成果转化、熟化、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逐渐成为企业主导的市场化过程。二是鼓励企业依托高水平研发机构开展应用研究,逐步改变宿迁市企业研发活动中应用研究所为零的现状,引导企业的研发活动向高水平的应用研究发展,加大对于企业从事应用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储备的步伐,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三是提升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研发能力。围绕全市“4+4”产业和各县(区、开发区、园区)重点发展的 “2+1”产业布局规划产业技术研究院。坚持科研与产业发展并重,以应用型研发为导向、以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为重要标志,以提高区域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做好现有产业技术研究院宏观管理;市、县联动,立足地方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优势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对接联系,新建2~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
3.3深化产学研合作,广泛集聚创新资源,扶持和推动企业不断提高创新发展水平
一是支持企业介入高校院所的早期研发。通过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鼓励企业主动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在高校院所进行早期技术研发时企业积极参与,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过程。二是加强企业与高校院人才互动交流。通过“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形式,吸引高校院所的专家任科技副总,解决企业技术研发的碎片化问题,鼓励企业的技术副总任高校产业教授, 参与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共同推进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宿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中小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制定行业标准,构建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4加强统计监测和分析研究,及时掌握企业研发动态,更好地发挥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D经费支出 篇7
1 目前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年度支出超预算较多 , 一年比一年增大比例
从财务费用实际支出情况看, 经费支出超年度预算的数量较多, 超出的比例越来越大, 且在基本支出中, 以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的比重最大。
1.2 就 基本支出结构方面看 , 对于不合理的经费支出也集中体现在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方面
对于此部分支出项目, 也分多项内容, 例如办公费用、水电费用、差旅费、电话费等, 还包括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等。这些费用中, 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等随意支出的现象比较严重, 从具体列支内容看, 有很多费用内容有弄虚作假嫌疑, 例如, 根据会议类型, 虚假上报参会人数, 随意增加杂费开支标准, 故意延长会议时间等。还有一些人员, 采用不正当手段购买会议费等发票, 以报销送礼、乱发奖金等费用, 以防止财政部分的审计, 这些不当手段的使用, 就可能导致公用管理费用失控, 严重时导致腐败、违纪问题的发生。
1.3 从 管理学角度看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支出 , 这个管理过程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首先, 对于经费支出在做预算时, 没有制定额定的定额标准, 这样会促进费用支出不合理, 严重超支的现象发生;其次, 对于财政部门已经规定的政策标准, 事业单位的执行不到位, 往往有各种理由来解释费用支出原因, 单位管理人员也不严肃管理和考核, 办事人员用多少就报多少, 这些费用有一部分并未用于公事的管理招待, 管理人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都做报销了, 使得办事人员越来越随意, 也越来越胆大。然后, 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严格也是导致经费支出超预算的主要原因。事业单位财务部的权利相对于企业单位较小, 难以发挥内部核算与监督控制的管理职能, 只要领导一句话, 一个签名就可以报销, 事后做账, 事前不能提出有效的建议并监管, 导致经费支出进一步加大;最后, 人员的日益增多, 机构的日趋臃肿也是导致经费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虽然事业单位一直在减员, 但实际上裁编不裁人, 借调和临时工作人员都增加, 导致经费支出的增多。
2 加强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事业单位经费的预算管理 , 切实做好年度预算编制工作
每年可于10月份开展下一年度经费预算工作, 经费支出预算要严格按照单位财务制度和国家财政相关的要求执行, 单位总的预算要分解到各职能科室, 各科室要充分考虑国家要求和单位财务要求, 并结合本科室的实际工作, 将下一年度可能发生的招待费用、培训费用、会议费用、个人及家庭等各项支出费用都是充分考虑, 严格按规范要求编制年度预算, 在不超出年度总体预算要求的基础上, 对于各项经费预算合理分配, 即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又尽量节省经费开支。各科学的预算编制完成后, 财务部门要根据公司整体要求进行审核, 确定最终预算额度后, 报最高领导审批并下发, 通告各科室严格执行, 对于超预算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 以此方法控制费用。
2.2 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 推行目标责任管理 , 严格以法理财, 努力做到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拟制, 这些内容要完善, 要建立起健全的财务管理系统, 识别每一个财务管理过程, 建立制度流程, 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和合理化。财务内部控制要有原则性, 例如, 原始发票的审核权与签字权不能设定为同一人;经费的使用权和分配权不能由一个人或是一个科室自定, 这两项权利要分离;根据实际业务类型制定合理的经费支出定额标准, 保证经费支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即控制费用支出, 又满足工作需求, 尽量做到一举两得。制度完善只是财务内控制度执行的第一位, 最重要的一步是制度的执行, 如果没有执行力, 再好的制度也只是形式, 犹如一堆废纸。为了保证对于经费支出标准的强执行力, 加大对于经费支出的监督管理, 努力做到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 可以将经费支出列支项目公开, 让群众去监督, 做到透明化, 这样费用支出过程就会更严肃, 乱用经费的现象会减少很多。最后, 建立考核机制, 加强考核, 对于节约费用的科室给予奖励, 以激励员工, 促进经费支出费用控制向良性发展。
2.3 加强财务管理 , 建立事业单位内部费用中心制度
虽然事业单位不存在成本核算, 没有像企业那样规范的费用核算体系, 但同样可以借鉴责任会计的有关方法, 建立以各责任科室为主体的费用中心, 以年初编制的预算为考核依据, 将分配给各部门的经费数额分解落实到责任人, 各中心对自身发生的费用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为了保证各责任中心对其执行情况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财务部门则要及时准确、可靠地反馈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定期编出各责任中心支出执行情况报告, 交单位主管领导和责任中心责任人。将公用经费支出的使用效果比较预算和财务制度的要求, 找出不足, 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经费支出管理。
2.4 为了加强经费支出的监督管理 , 我们需进一步加强监督机制的完善, 加大经费支出的监管
这种监管是双方面的, 一方面加强收入监管, 一方面加强支出监管。过去, 我们只重视收入监管, 而忽略了支出监管, 这使得支出费用不能有效受控, 不合理的经费支出较多, 占用交通系统资金的不合理情况增多, 使得交通资金不能用到有效的安全保障环节中, 乱用经费事件较多。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我们财务人员一定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加大财务监管, 并实现有效监管, 而不是流于形式, 要将监督管理运用到整个资金运作的过程中, 努力杜绝经费不合理支出的现象发生, 严格遵守国家法规, 实现交通系统资金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 (试行)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交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办法 (试行)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D经费支出 篇8
科技投入是保障科技水平的先决条件, 是促进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也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1,2]。“十二五”期间, 我国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进一步落实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的稳定增长机制, 有效带动和促进地方财政加大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 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 注重稳定性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的关系。新疆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重要的民族自治区,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推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稳定繁荣, 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着重讨论了新疆R&D支出动态, 与国内同期总体水平进行了比较, 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以期为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
1 R&D支出动态变化分析
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至2009年呈现稳步增长, 由2000年的1363.5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277.05亿元, 增加了近3000个亿。2009年以后,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发展势头也比之前强劲, 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4277.05增加到2013年的8364.24亿元, 增加了4000多亿元。如图一所示。
2000—20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R&D经费支出稳中有增, 2000年为32381万元, 2007年增长到100174万元。随着经济发展和对科学技术加大重视及投入, 2007年以后, 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增长趋势, 2012年新疆R&D经费支出已经达到397289万元。如图二所示。
新疆的生产总值虽然增长较快, 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较稳定, 基本在1.4%左右。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基本和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一致。从R&D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上来看, 新疆R&D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明显低于我国总体水平。2000年新疆R&D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为0.24%, 而国内R&D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为0.90%, 约为国内总体水平的26.7%。2012年新疆增长到0.53%, 而国内总体水平已经达到1.98%。虽然新疆地区该指标增长了一倍多, 但到2012年已经不足国内总体水平的25.5%。可见, 虽然新疆国内R&D支出总额及其与生产总值之比均在增长, 但新疆R&D支出增长速度仍不及国内平均水平, 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如表一所示。
2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
由表二可知, 新疆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 新疆科技投入综合效率值为0.467, 效率较低, 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 (2) 新疆科技投入的技术效率值为0.768, 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疆科技投入在资源配置上仍有优化升级的空间; (3) 新疆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值为0.608, 略低于全国平均, 新疆科技投入与产出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高[3]。李苑等 (2012) 对新疆科技投入和产出进行了关联性分析, 认为1999—2008年, 新疆科技发展主要以人员投入的“劳动密集型”为主, 科技研发活动资金在投入程度和使用效率方面有待继续加强。在今后发展中应注重提高科技人员与科研资金投入的规模和速度。此外, 政府也要为科技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鼓励和扶持科技活动的开展, 提高研发投入和产出的效率[4]。周斌 (2005) 根据沃西星·列昂锡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行的新疆投入产出偏差分析结果表明, 生产技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拉动作用, 主要包括机械工业、消费品工业、化学工业、冶金等[5]。可见, 着力加快区域科技水平, 推动与新疆的支柱产业结构和布局密切相关的生产技术升级, 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引自刘媛媛等 (2014)
注:引自肖文锋等 (2012)
由表三可知, 新疆R&D活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专利成果产出具有相对较为突出的贡献, 在R&D活动的三个主要执行部门中, 科研机构贡献最为突出[6]。向洁 (2014) 通过新疆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认为新疆R&D投入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且经济增长可带来R&D投入的增加, 而短期内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7]。
3 结束语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棉花生产基地, 也是我国西部面积较大的省份, 对我国的能源和粮食安全、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新疆经济发展也受到国家和政府密切关注。因此, 新疆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技投入工作, 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充分考虑新疆经济特征, 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 合理增加R&D投入强度; (2) 依据新疆能源、资源和农业等方面的产业特征, 与新疆产业结构相适应, 增强R&D经费投入构成的合理性; (3) 进一步完善R&D投入及使用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4) 完善R&D投入经费融资体系, 增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研发主体的融资能力, 充分调动各方面资金, 优化资源在科技投入和高效产出上的配置模式; (5) 进一步完善科技产出激励机制, 提高研发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尤其要注重与新疆现阶段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和领域。
参考文献
[1]谢福泉.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23 (08) :15-21.
[2]高常水, 潘海省, 许正中.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新探——基于科技投入的视角 (1990—2007) [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8 ) :9 -12.
[3]刘媛媛, 孙慧.新疆科技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基于扩展C-D生产函数和DEA分析法[J].科研管理, 2014, 35 (10 ) :26 -32.
[4]李苑, 孙慧, 李小双.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性分析—以新疆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32 (06 ) :197 -200.
[5]周彬.区域投入产出偏差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新疆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论坛) , 2005, 15 (04 ) :32 -34.
[6]肖文锋, 李萍, 徐长林, 等.新疆R&D投入与经济增长、专利产出关系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实证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31 (01 ) :11 -14.
D经费支出 篇9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02.6;F810.4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434-02
收稿日期:2013-12-26
作者简介:汪毅勇(1972—),女,江苏扬州人,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E-mail:2277398233@qq.com。
通信作者:单成玲(1973—),女,江苏扬州人,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E-mail:shanchengling@163.com。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就开始关注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工作,20世纪90年代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财政理论界开始对财政效益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路,21世纪初初步形成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1]。但现有研究表明,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开展了经费管理研究和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研究,没有明确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局限于对评价指标与程序的理论性探讨,缺乏对操作层面实施方案的设计。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科研经费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以期解决农业科研院所占有财政资源的公平问题,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农业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1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农业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行为方式及生活得到了极大转变,农业科技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国家经济增长。为适应这一需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财政支出一直以法定比例增长,目前农业科研财政支出在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支出结构中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在实践中农业科研经费支出与绩效考核相脱离,导致农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虽然财政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对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和审批有一整套法规制度,但未能将绩效评价纳入预算编制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一些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被批准、落实后,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控制,个别项目经费甚至被改变使用方向,忽视了投资绩效和科研成果的实现,更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和绩效考评制度,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出现盲目投资[2]。虽然农业科研工作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但作为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财政部发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对科研项目实施动态跟踪,提高农业科研资金支出绩效,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是当前农业科技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3]。
国家财政资金是稀缺资源,目前还无法通过市场配置解决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的问题,必须由政府参与农业科研经费的管理,弥补市场缺陷[4];同时,农业科研经费支出是政府预算投资的重要部分,加强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对提高农业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完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调整总量支出、优化内部結构的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逐渐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支持农业科研发展。农业科研财政机制体制的构建和创新,保障农业科研发展符合效率的制度安排,选择正确的财政支持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政策法规
21世纪以来,财政部陆续制订和修订了相关绩效评价制度和办法,2001年重新修订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2003年制订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中央级行政经费项目支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2004年出台了《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2005年开始实施《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4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对“公共教育资源效率问题”正式立项,并在广东省开展高校财政绩效评估体系工作。2005年江苏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江苏省教科文部门支出绩效评估方案,江苏省哲学社科规划办公室对“政府教育支出绩效评估”立项,组织开展课题研究。这些文件的制订和实施为农业科研经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反映出农业科研经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制创新领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3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对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进行客观评价,首先应该明确绩效评价原则,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作为农业科研单位支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研经费支出有其自身特点,进行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该坚持以下4个原则。
3.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在进行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时,应依据农业科研内在规律,围绕农业科研职能,将科研绩效尽可能进行量化分析,获得数据支撑,系统地反映农业科研的投入、产出、发展潜力等总体性的重要业绩,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科研单位的特殊性,从而根据绩效指标对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的绩效进行客观判断,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评价结论才有现实意义[5]。
3.2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是开展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动力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经费支出活动中资金分配不均和资金严重浪费等问题,以便在农业科研财政资金的配置中建立更为有效的支出决策机制和支出优化排序机制。经济性首先要考虑可操作性,即所选取的绩效评价指标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即在成本合理的基础上收集信息,充分考虑指标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要考虑可比性,即任务相似的项目有共同的指标,不同项目之间可相互比较,避免单纯追求结果而忽视效率或单纯追求效率而不顾结果的现象。
3.3效率性原则
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率性是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一是要明确绩效评价的目的,即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不但要检查财政支出的合规性,更要明确绩效评价的目的是发现问题,为未来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明确绩效评价的目标,即绩效评价指标要与财政投入的政策目标、农业科研目标紧密联系。
3.4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其他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考虑有效性是因为有些支出可能很有经济性、效率性,但却不是有效的。有效性原则要求对农业科研资金管理要从重收入管理转变到加强支出管理上来,通过实施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也就是说,在进行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时,仅从当前效益来衡量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的好坏,不充分考虑其长远效益是不够的。如果不将评价工作重点放在支出的有效性上,会使同样的支出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6]。
4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4.1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
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研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跻身在农业生产前沿,农业科研院所以农业科学研究为主要工作内容,注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内农业发展起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完成其职能,用于农业科研方面的财政资金支付活动,是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而采取的一种经济行为。因此,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是,根据国家财政部门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总体要求,结合农业科研院所实际,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方法、程序,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安排科研经费拨款的主要依据,从而实现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7]。
4.2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依据
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依据一般包括3类:一是与评价对象和目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如国家农业科研方面相关政策、法规,国家和省(市、区)相关农业科研发展规划、农业科研单位规章制度等;二是直接反映农业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的数据资料,如农业科研单位事业发展计划、部门预算申请报告、部门预算批复文件、农业科研资金使用报告、农业科研计划(项目)执行情况报告、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等;三是为了实施绩效评价,由执行评价的部门、机构或第三方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专门采集整理或来自评价对象外部的信息资料,如專家评估意见表、抽样数据、公众调查问卷等。
4.3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象包括资金分配决策者、资金管理者、资金使用者,对不同对象评价的重点有所不同。通过绩效评价,在部门预算要求和绩效之间建立联系。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应是资金使用者,通过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为资金分配决策者进行资金分配提供依据。
4.4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探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时大多界定在微观层面,同时具有多重价值标准和多向维度,包括目标考评、支出评价、绩效与影响评价、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实施与管理评价。笔者认为,作为财政分配资金的主要依据资金使用者使用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绩效评价应包括对科研经费投入绩效、科研经费产出绩效、科研项目发展潜力绩效、科研经费效果绩效等4个方面的评价。
5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使用
5.1绩效评价结果是安排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的依据
多年来我国财政管理实践中缺乏对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的绩效考核机制,也不重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各农业科研院所相互争项目投资,但却忽视了资金使用效率。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的逐步建立和趋于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各农业科研院所仍然抱着“财政资金是无偿资金,争取一点是一点,不用白不用”的观念,财政资金“饥渴症”有增无减。当人们主要关心能够无偿使用多少财政资金,较少计较这些财政资金能够发挥多大效益,且在没有权威机构追究低效甚至无效使用财政资金造成浪费和损失责任的情况下,资金供给不足与资金使用的浪费现象必然会同时存在。另外,多年来预算制度不严,预算编制不细,在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经常出现迫于人情和权威而追加预算的现象,致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财政资金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应将政府对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资金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联系起来,有利于促使各科研院所更好地根据自身情况,节约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5.2绩效评价结果是加强科研经费内部管理的依据
在农业科研工作中,政府作为委托人,科研院所作为代理人,承担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中职责不清, 造成了许多科研院所内部管理的
混乱,在人、财、物的管理中凭经验进行管理活动,管理目标不清,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反映出各科的研院所内部管理水平,并依此建立对各院所以及具体责任人的奖惩制度,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为了提高财政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须要使用财政资金的微观主体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因此,财政部门应当关注财政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评价结果,针对评价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向资金使用单位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率的合理化建议。
从各科研院所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对影响这一绩效评价结果的因素进行认真排查,分析是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了评价结果的提高。在细致查找原因基础上,认真总结本单位在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同时,还应通过对某项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剖析,举一反三,特别是对存在问题要引以为戒。此外,还应结合对农业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检查本单位在整体基础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制定相应管理制度,以锐意改革的精神,通过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开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新局面。
5.3绩效评价结果是各级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依据
财政资金分配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级政府和农业科研主管部门在平衡各科研院所部门预算时,可以将往年各科研院所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确定当年预算水平的基本依据之一。为了鼓励各科研院所更好地运用稀缺的财政资金,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在安排当年预算时,对绩效评价总分较高的科研院所可以考虑安排更多资金,反之也可以考虑降低部门预算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志刚.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商中水,陆耘,程琥,等.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416-417,422.
[3]刘华周,陆学文,郭媛嫣,等. 财政支持农业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农业科研机构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1):50-53.
[4]马国贤. 政府绩效管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林明辉,桑朝炯. 农业科研院所合理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J]. 科技创新导报,2012(31):213-215.
[6]朱靖,邱巧根. 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应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J]. 上海农业学报,2012,28(3):108-110.
D经费支出 篇10
关键词:研发经费支出,经济增长,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而技术创新最根本的途经是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支出。研发经费支出按研发活动的不同类型分配的比例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应用研究支出、试验发展支出, 只有三者相协调才能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而这要求研发经费支出在三者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在三者之间的比例不合理, 影响了研发经费使用的效果, 因此, 对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1) 变量界定和数据来源
以经济增长 (GDP) 为被解释变量 (单位:亿元) , 以基础研究 (BR) 、应用研究 (AR) 、试验发展 (ED) 的经费支出为解释变量 (单位:亿元) , 以1995—2005年我国基础研究 (BR) 、应用研究 (AR) 、试验发展 (ED) 的经费支出和经济增长 (GDP) 四个时间序列来分析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的关系 (见表1) 。
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 计量方法和模型
1)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 - Fuller) 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的变量要确定其单整的阶数, 如果变量的 n阶差分是平稳的 , 则称此变量是 n 阶单整, 记为 I (n)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同阶单整是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检验的先决条件。
2) 协整检验
对于同阶单整的两变量回归方程, 可以用 ADF法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 通常称之为 EG两步法。对存在协整关系的两变量时间序列, 可以直接用 OLS方法。根据回归结果, 还要从拟合优度、F检验统计量值、样本回归系数的t 检验值、杜宾统计量值和AIC、SC值等方面对模型作进一步分析。
3) 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是在确定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后, 转而估计变量之间的误差修正过程。协整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短期出现了偏离长期均衡的现象 (计量上表现为一定的误差) , 则会通过对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一般用滞后一期的残差作为误差修正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另外, 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除了受误差修正项的影响外, 还受到解释变量短期波动及各变量滞后变化的影响。
4) 因果关系检验
运用 Granger因果检验法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及如何构成因果关系, 其原理是:在做对其他变量 (包括自身的过去值) 的回归时, 如果把一变量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另一变量的预测, 就说该变量是引起另一变量的 Granger原因。
2 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应用 Eviews软件, 在运算时为了消除异方差性, 对表1 中的基础研究 (BR) 、应用研究 (AR) 、试验发展 (ED) 的经费支出和经济增长 (GDP) 分别取自然对数, 将对数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 变量lnGDP、lnBR、lnAR、lnED的水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 说明水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而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拒绝了单位根假设, 说明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 即它们都是I (2) 序列。
(2) 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模型
由于四个变量均为 I (2) 过程 , 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 采用 EG两步法做协整回归并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以lnGDP作为被解释变量, lnBR、lnAR、lnED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并进行OLS回归, 然后利用回归生成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注:检验形式中 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N是指不包括C或T, Δ表示一阶差分, Δ2表示二阶差分。
对上述生成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 残差为I (0) , 即lnGDP与lnBR、lnAR、lnED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我国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为:
LnGDP=8.983225+0.21906lnBR+0.279801lnAR+0.040129lnED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目的在于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 并分析变量之间的短期弹性。用滞后一期的残差作为非均衡误差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估计结果为: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
1) 在 1995—2005年间, 我国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2 ) 在短期内, GDP的变动受到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变动因素的影响都不显著, 但应用研究变动的影响比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影响显著。
3) et-1是误差修正项, 该项系数反映了误差修正规模自身修正偏离均衡误差的作用机制。当修正系数为1时, GDP和研发投入的当年均衡误差在下一年就可调整到均衡状态。此模型的系数为-0.897115, 说明研发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对当年非均衡误差调整的修正能力较强, 系数为负, 符合方向修正机制。
(3) 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即是由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的增加带来经济的增长, 还是经济增长带来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的增加, 需要进一步验证。根据表 1中的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和 GDP的相关数据, 对其进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的第一列是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零假设, 第二列显示样本数据的数目, 第三列数据为 F统计量的数值, 第四列的数据为 F统计量在零假设成立时的概率显著性水平。
根据结果表明, 拒绝BR是引起GDP的格兰杰原因, 拒绝GDP是引起BR的格兰杰原因;拒绝AR是引起GDP的格兰杰原因, 拒绝GDP是引起AR的格兰杰原因;拒绝ED是引起GDP的格兰杰原因, 95%的置信度下可以接受GDP 是引起ED的格兰杰原因。
3 结论及建议
(1) 结论
我国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但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较小, 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非依赖技术的投入, 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的均衡关系对当年非均衡误差调整的修正能力较强。
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知, 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应用研究经费支出变化不是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 经济增长变化也不是引起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应用研究经费支出的变化的原因, 可能是在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应用研究经费支出比例太小的原因所致;而试验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 即经济增长的变化是引起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变化的原因, 经济增长越快, 越有利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增加, 但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变化不是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
(2) 加大研发经费支出, 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1) 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小, 关键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我国研发投入强度1995年为0.57%, 2001年为0.95%, 一直在1%以下徘徊;2001年以后迅速上升, 2005年达到1.34%, 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首位。尽管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高,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 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 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初级阶段, 研发投入强度一般不超过1.5%;在工业化中级阶段, 研发投入强度约为1.5%—2.5%;在工业化高级阶段, 研发投入强度一般大于2.0%。
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9 030元人民币, 折合1 092美元, 按人均GDP水平衡量, 可以认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后期, 此阶段的研发投入强度一般应为1.5%—2.5%, 但我国2003年的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3%, 离最低点1.5%尚有一定差距。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后期, 但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还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后期, 研发投入水平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几乎一个阶段, 因此应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使经济增长由依赖资源投入转向依赖技术进步上来。
2) 激发企业对研发经费支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不高, 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太小, 企业对研发经费支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激发企业对研发经费支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税收激励是发达国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支出常用的办法, 特别是对那些外部经济强的研发项目, 政府甚至给予财政补贴, 如早在70年代日本政府规定, 凡是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项目, 均可从政府那里得到占其研发费用10%—20%的经费补助。
我国政府尽管也有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 但这些政策多偏重生产销售环节, 如许多地方政府规定, “经省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可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 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完全可以通过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出来, 而不一定通过企业自己研究开发出来, 也就是说没有研发经费支出同样可以生产出高新技术产品来。所以, 激励政策应由偏重生产销售环节向偏重研究开发环节转移, 确立以企业的研发活动为税收激励的重点, 如按研发费用达到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来适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 将更能提高企业对研发经费支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改善研发经费支出类型结构不合理状况, 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支出。
1995年至2005年间, 我国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一直稳定在5%—5.5%之间, 从未超过6%, 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由1995年的26.39%下降为2005年的17.70%, 而试验发展研究由1995年的68.43%上升为2005年的76.95%, 研发经费支出类型结构明显不合理。
一般来讲, 世界各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所占比重一般最小, 用于应用研究所占比例居中, 用于试验发展研究所占比重最大。从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类型结构来看, 在总体趋势上同发达国家是一致的, 但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占用研发经费都在10%以上, 法国甚至达到23.3%。我国2005年基础研究经费在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仅为5.36%, 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较低的, 它没有随着我国研发经费规模扩大和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而改变。基础研究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 是国家长期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 我国正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 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 自主创新就失去了知识源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214-223.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205-214.
[3]单红梅.1991年—2003年间中国科技投入经济效果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 2006 (9) :14-17.
【D经费支出】推荐阅读:
科研经费支出07-31
工会经费支出标准05-15
工会经费支出审批制度09-15
三公经费和事业支出公开07-20
创建零犯罪学校经费支出预算06-25
九湾中心校经费支出内控稽核制度10-22
浅谈课题经费预算管理与支出控制12-18
南四中心校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支出使用情况09-07
D经费结构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