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价值

2024-08-06

英语价值(共12篇)

英语价值 篇1

1 中国英语的定义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已经有许多学者 (葛传槼, 1980;汪榕培, 1991;李文中, 1993谢之君, 1995;林秋云, 1998) 提出和引用。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葛传槼 (1980:2) 教授, 他认为, “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 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 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 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 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此后葛老举出很多中国英语的例子并说到所有这些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 而是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而被放到了学术研究的平台之上, 汪榕培 (1991:3) 将其定义为“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 (1993:19) 将容易混淆的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进行对比, 认为“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 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 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谢之君 (1995:10) 认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 能够进行英语交际, 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英语水平有关。”林秋云 (1998:17) 总结了一些中国英语的特征, 认为中国英语是“指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目前在我国作为外语的英语变体, 这已是很明显的事实、是受汉语干扰的结果”。

综上所述, 中国英语是中华民族在对外交流中利用规范英语表述中国特有事物的语言, 是中国独特文化的自我表述, 是中华文化经历了文化自觉、文化独立再到文化创造的过程展现, 是中华民族扎根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印证, 具有很强的民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中国英语不仅在国际交际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且还体现了中国深厚的民族价值, 对此开展深入的研究, 对传播我国文化和政策, 让世界深层了解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

2 民族价值在中国英语中的体现

中国历史悠久确实存在着英语母语国家所不能了解的文化, 只有通过中国英语这种媒介的传播才能更好的被世界接受, 可见中国英语已经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其独特的民族价值也彰显无遗。民族价值这一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认知和肯定, 该文拟结合中国英语的发展探索中国英语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民族价值, 以及中国英语未来的发展路径。

2.1 推介民族文化

首先, 中国英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扬, 中国英语本身就是用规范英语来表达中国特色事物的, 只要存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就需要用中国英语表述出来, 诸如Zen (禅) 、Taoist (道家) 、Feng Shui (风水) 、Living Buddha (活佛) 等等。这些在西方人的世界中肯定是没有的, 西方人信仰上帝, 认为人死后会有灵魂, 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大多数人信佛、信道, 认定人要是做坏事死后会下地狱, 一味的安顺才会登上西方极乐世界。中国英语用另一种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并传播开来, 当然也包括上述的民族信仰问题。其次, 中国英语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 捍卫民族文化利益。纽约时报2009年首版就使用了one-child families (November16:Page A13) (独生子女家庭) 一词, 该词源于我国对本国国策的宣传, 反映了中国具体国情背景下的计划生育政策, 也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政策。这样的中国英语无疑很好地推介与宣传了我国特色的文化和理念。

著名的民族研究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2011:12) 主张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 最初而且最主要是通过文字来想象的, “更有甚者, 想象‘民族’最重要的媒介是语言, 而语言往往因其起源不易考证, 更容易使这种想象产生一种古老而‘自然’的力量。”如果需要知道一个外来民族的任何信息, 肯定要通过媒体、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去了解, 这种途径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 为了更好地推介民族文化, 有更多的人来理解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 中华民族也正是利用中国英语这个媒介向全世界展露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2.2 彰显民族精神

一般说来, 在和平年代民族意识较为淡薄, 现实生活中人们着重眼前的利益而忙忙碌碌, 无瑕思考民族精神这种深层次的问题, 然而民族精神就像空气一样蔓延在我们四周, 虽然平时不是很受到重视但是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语言学家洪堡特 (2002:17) 认为:“在所有可以说明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的现象中, 只有语言才适合于表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最隐蔽的秘密”, “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成的结合极为密切, 有一个方面的存在, 另一个方面必定能完全从中推演出来。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可见语言与民族精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国英语是在规范英语的基础上来表现中国特色的内容, 其产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主创新民族精神的最佳体现。能证明这一点的实例有很多, 如抗战时期, 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用过“纸老虎” (paper tiger) 这一著名的表述。这一表述对当时的反动势力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也彰显了中国人民为了争取自由而全力奋斗的民族精神。

2.3 增强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是一种抽象的、内化潜伏在民族心中的心理感情,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世界一角走出自己设定的框架走向世界, 靠的是民族的向心力, 民族认同感的深浅,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治理是否好坏的方方面面, 也是人们对社会建设者贡献功绩的一种肯定。

牛津大学社会和政治理论教授戴维·米勒 (2010:33) 在《论民族性》中说:“考虑一下民族认同的两个核心要素:语言和共同历史。如果我们特别考察一下19世纪民族认同的形成, 我们往往会发现创造一种民族语言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民族认同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合力造成的, 在此过程中语言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当然也包括中国英语。一个人出生下来就接触到了一个民族的特有语言, 也就被标志着属于一个民族, 在其生长过程中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内化在心中的民族认同感, 每一个继承传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媒介都可以激起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英语并不仅仅是对文化的继承, 还存在对文化的创新。在全球风靡英语的趋势下并没有一味的被动学习, 而是保留了中国的特色, 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的一种正确的态度。

3 中国英语的未来发展路径探索

3.1 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

中华民族有意识地学习和利用英语已是一大进步,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民族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划有着长远的考虑, 不仅要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而且要摒弃守旧传统的固定思维, 弘扬、传播民族文化。中国英语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必须要换上中国人自己的衣裳, 但是也要保留英语的外形, 形成真正的“西体中用”, 完成东学西进。

中国英语作为外国看东方的一扇窗户, 中国英语在对外宣中的过程中扮演着中国对外形象代言人的角色, 加强了外宣的力度和深度, 弥补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衔接的缺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中国必不可免的受到了文化的冲击, 然而这种文化冲突对于我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与外来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改变被动接受的地位, 主动有意识地利用英语的全球普遍性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怎样更加深入的去解决这一客观难题是中华民族需要努力的方向。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意识, 能动的做出改变并且形成一种文化意识氛围是我国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加深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西方对中国的片面认知是全方位的, 甚至包括语言。早在晚清时期西方就发表言论表示:“中国语言文字最难为西人所通, 即通之亦难将西书之精奥译至中国。盖中国文字最古最生硬, 若以之译泰西格致与制造等事, 几成笑谈” (引自陈福康, 2000:84) , 这一事实足以证明了当时西方对中国的蔑视和认知偏差。然而, 英格兰教育家、翻译家傅兰雅对此进行了驳斥, 指出中国也可以创造科技新词汇, “然中国语言文字与他国略同, 俱为随时逐渐生新, 非一旦而忽然俱有。故前时能生新者, 则后日亦可生新者, 以至无穷。” (2000:84)

要改变他们对中国的偏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在外宣上下大气力。我们借助英语语言媒介, 是加快世界认知了解中国最快的途径。譬如, 从Four Books, Five Classics (四书五经) 、Eight-legged essay (八股文) 等探视了解到中国历史的悠久、选拔人才的严格;从Rule by virtue (以德治国) 、Four modernization (四个现代化) 等了解到中国治理国家的政策;从May forth movement (五四运动) 、Great leap forward (大跃进) 等了解到中华民族为了争取民主自由、奋发图强所做的努力等等。这些中国英语词汇具有中国特色, 也能让熟悉英语的人懂得。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学院院长陈林汉曾经面向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做出一份调查, 调查内容是外国人如何评价两份中国英语报刊。调查结果是:虽然在运用英语的方式上我们还有待进行改善, 但是调查人群都非常认同中国英语的存在。综上所述, 要加强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必须加强中国英语的外宣工作, 极大实现中国英语的民族价值。

3.3 巩固中国在第三世界中的领袖地位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独具特色的治国策略、经济改革模式, 有着自己的成功经验, 得到了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认可, 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用中国英语来描述和传播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 以及经济、政治方面的经验, 势必会影响第三世界, 并带动其快速发展。中国起先也走过学习他人优秀经验之路。追溯到鸦片战争, 在战争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 中华民族能够毅然而然举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旗, 开始翻译学习国外的优秀成果。清廷要臣恭亲王奕等于1861年上奏:“欲悉各国情形, 必先谙其言语文字, 方不受人欺蒙, 各国均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之义, 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文字之人, 恐无以悉其底蕴。” (李良佑, 1988:11) 中国学习他人的经验是经过了一段漫长艰辛的探索和努力, 从学习西方语言开始了解西方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反之亦然, 中国英语可以让第三世界不用学习汉语就可以了解到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 是一个便捷的途径, 对于自我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中国在国际地位中作为第三世界的领头羊, 第三世界或多或少会以中国发展的经验为参考, 借鉴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模式。为此, 中国不仅仅能给予第三世界国家物质上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成功的发展经验给予正确的指导, 从而走向共同富强的道路。

4 总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英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研究的范畴, 而是一个涉及文化、外宣的领域, 更是彰显中华民族价值的大课题, 需要人们不断关注, 深入研究。该文写作的目的是引起大家对中国英语发展的关注, 以加速其在转型后的积极发展和改善, 唤起民众内心的民族精神加剧, 更加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共建社会繁荣的本职工作, 这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同胞们智慧的结晶, 更是彰显中国英语强大民族价值的最好证明。

英语价值 篇2

谚语是成语的一种特殊类型。但它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成语。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通俗简练、生动活泼,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思想。有传授经验教训的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谚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用的好能使语言增色,文笔增辉。然而,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谚语可以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传授经验、进行道德教育、宣传鼓动等社会功能。谚语的价值不仅仅囿于此,通过它还能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那么英语谚语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就此作简要论述。

2.谚语的文化价值

2.1 谚语反映大不列颠民族的历史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翻开一本中型英语词典,在 “Rome”(罗马)的词条下就会找到至少三条与“罗马”有关的谚语: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罗马就要像罗马人一样生活。比喻:入乡随俗)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比喻:殊途同归)公元前六世纪,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其后占领不列颠岛长达400年之久罗马文化与风俗逐渐渗入不列颠,形成一个不列颠拉丁文化。罗马人走后,他们的文化及其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然留在不列颠岛上,以上三条谚语可见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大不列颠岛除了被罗马帝国侵占过以外,还曾先后被日耳曼部落、诺曼底族侵占过,所以,英语中有很多来自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的谚语。来自拉丁语语的谚语有:

Fortune favors the brave.(勇敢者交好运)

There is no rule without an exception.(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来自法语的谚语有: 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Once is no custom.(一次不是习惯)Nurture is above nature.(教育生于天赋)来自西班牙语的谚语有:

A cold April the barn will fill.(四月寒冷谷满仓)

He has two stomachs to eat and one to work.(他有两个肚子吃,只有一个肚子做工作。意为“好吃懒做”)

2.2 谚语反映大不列颠的地理位置

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英国所处的这样一个岛多的位置,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海上运输在英国运输业中占有特殊位置,因此许多英国谚语与航海有关。这些谚语大部分都是水手在长期航海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既是水手们的经验之谈,直接适用于航海,又具有广泛的意义。例如:If the rain comes before the wind, lower your topsails, and take them in;if the wind comes before the rain, lower you topsails, and hoist them again.(如果先下雨后刮风,就收下你的中桅帆;如果先刮风后下雨,就把中桅帆再扬起。)这条谚语不仅指导水手何时扬帆,收帆而且是一种普遍的气象常识,它告诉人们,雨后刮风,雨要不停地下,而雨前刮风,雨下不长。

再如Hoist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趁着好风扬起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教育人们,要利用好机会干事情,趁热打铁,乘风破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A good sailor may mistake in a dark night.(好水手在黑夜航行也会出错)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坏天气才能使出好水手)等。

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英语留下不少与渔业有关的谚语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事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再好的鱼三天也变臭)比喻“在一起相处得太久,再好的朋友都会生厌。

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比喻“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上梁不正下梁歪”相似)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要像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相似)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比喻“不要再内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门弄斧”)2.3 谚语反映不列颠民族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很多、很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国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谚语:Let the sleeping dogs lie(让睡觉的狗躺着。比喻“莫惹事生非;别自找麻烦”)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时光。比喻“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而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拉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等。

2.4 谚语反映不列颠岛多雨多雾的气候

大不列颠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中纬度,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Small rain lays great dust.(小雨压大尘)比喻“小的东西也可派上用场“。另外,雨过天晴,天空会格外美丽: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这条谚语告诉人们:“困难过后,胜利就会到来。”

大不列颠岛不仅雨多,而且雾多。过去伦敦素有“雾都”之称。多雾的天气也给英语留下不少谚语。When the mist comes from the hill, then good weather it doth spill;when the mist comes from the sea, then good weather it will be.(雾从山上来,好天要变坏;雾从海上来,好天气会来).气象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农民在长期与天奋斗的实践中,总结了关于气象的经验,也反映在有关的谚语中,A snow year, a rich year.(下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Cast no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到了五月末,才把棉衣脱)For a morning rain leave not your journey.(早雨不耽搁旅行).Evening red and morning grey, are the signs of a fine day.(晚霞和晨雾是晴天的征兆)A misty morning may have a fine day.(有雾的早晨可能是晴天)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beast.(风起东方,人畜不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风起西方,气候最佳)。2.5 谚语反映大不列颠的币制和度量衡制

反映大不列颠币制的谚语有: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一旦开始就干到底;一不做,二不休)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Take care of the pence, and the p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小事谨慎,大事自成)Give him an inch and he’ll take an ell.(他得寸进尺)这几条谚语中的penny, pound, inch是大不列颠的货币单位和度量衡。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英语谚语中的文化印迹是很明显的,可以通过对谚语的溯源分析和分类研究来考察大不列颠文化。当然并非每条谚语都有它的文化含义,但是确实有不少谚语能够反映出大不列颠文化的面貌及其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英语谚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研究大不列颠文化的重要材料,虽然不是唯一的材料。参考文献:

主题整合,优化英语学科价值 篇3

【关键词】整合资源;文化内涵;丰实体验;学科价值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9-0030-02

【作者简介】钱晶晶,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如皋,226500),一级教师,如皋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英国学者麦克·扬在《未来的课程》中指出:我们应该“从基于事实的课程,走向基于实践的课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更是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通过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将再生性的、发展性的内容与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以增强学生的语用体验和情感体验,实现小学英语学科价值的最优化。

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版块功能鲜明、文化内容丰富,教材增设了“Fun time”“Cartoon time”“Project”等版块,以此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增设了“Culture time”,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基于这些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主题阅读开始,整合生活英语、主题英语、实践英语,最终将英语打造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课程。

一、整合教材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在新课标的“目标总体描述”和“分级标准”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也是体现小学英语人文性的重要方面。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在编写上采取了中西方文化并肩而行且相互比较、融合的方式,从而有效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要求。如:在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中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而在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中着重介绍了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则介绍了西方的圣诞节。而西方其他的节日,如Halloween,Easter,Thanksgiving Day等则被安排在了Culture time这一版块中。于是笔者尝试以各个节日为主题,选择图文并茂、诙谐生动、迎合学生需求的课外阅读材料,并将其与教材进行整合,如“Festival food around the world”“Christmas Eve”等,由于原材料词汇量较大,笔者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改编后的阅读材料,更接近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此外,笔者还在学校的英语社团中,辅导学生以节日为主题排练童话剧、英语演讲,同时利用英语节等平台,把节目搬上舞台。在整合阅读的滋养下,学生的阅读量不断扩充,阅读能力逐步提升。

二、整合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要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了解、理解外国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文化意识。对英语文本的理解必须立足于对其进行文化视角的分析、理解及潜心挖掘的基础上。在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6&7的Culture time版块中,教材对中西方著名景观进行了简单介绍,如下:

表1 中西方著名景观

在教学这两个版块时,笔者请学生自己搜寻相关地理知识,然后让学生试着用英语进行简单介绍,针对他们的介绍,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融合,并基于学情补充了适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年代、特征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等。主题整合是多元的,并指向成长的多重体验。笔者还引导学生收集家乡古迹、中国名胜、世界景观的英文资料并向同学进行介绍。学生们在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过程中,交流合作、碰撞思维,不仅了解了文化知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整合丰富体验,增强课程意识

新课标指出:语言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英语课程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较旧教材而言,在这方面,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如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5 Signs,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Unit 7 Protect the earth便是一组很好的环保主题。笔者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以“了解如皋,热爱家乡”为主题进行了教学设计,从体验所处城市的卫生状况着手,带领学生检查水质,再延伸到交通规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悟,了解交通安全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笔者润物无声地将品质教育、社会意识、公德培养融入到了文本教学及课内外有序、有梯度的文化交际活动中,不仅增强了课程意识,更丰富了学生的生命历程。在这样的整合过程中,我带领着学生构建了节日课程、环保课程、景观课程等。

四、聚焦文本语篇,演绎多样精彩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然而主题整合不只是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表面的增减,而是在对教材进行反思调整和二度构建的过程中,将再生性的、发展性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因此,笔者在充分了解学情,对现有教材进行反思调整,同时适量增加拓展阅读之后,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学生感兴趣的“口袋书”。

每个篇章的左边一半是原有的文本内容以及后来加入的开放性设计,右边是基于学情设计的拓展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后,课上学好、课后完成这本故事书,从而逐步地去理解语篇、建构语篇,最终能丰富语篇,这种图文并茂的“口袋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放性的设计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浅谈英语合作学习的价值 篇4

1、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培养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使小组成员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辩, 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进一步高涨。而一起讨论, 一起思考, 一起解决问题时, 也能够使得学生们增强自信心。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 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例如在教学《Frightening Nature》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就印度洋大海啸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分小组讨论:

⑴ When do you hear about the tsunami around the Indian Ocean?

⑵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hear so many people were killed and injured in this natural disaster?

⑶ What will you do to help those people in trouble?

通过这些提问, 学生就会联想起一些如龙卷风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天气, 并通过印度洋海啸造成的可怕后果来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感。

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有的小组可根据找到的材料自编对话或小品并表演。如在《Body Language》这篇课文的口语实践课中, 笔者就采用了几种不同的形式。⑴Role play:根据本单元提供的语言功能自编对话。⑵A job interview:每组派出几位同学参加某公司岗位竞聘, 然后让其余学生作为评委, 根据这些应聘者的表现发表看法:“Who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hy?”通过学生对这几位竞聘者的评论, 让他们认识到体态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⑶确定几个课题:《中西方体态语之比较》、《体态语对交际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体态语》等,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了团队精神, 获得了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果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学生受益终身的一个重要素质。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在互动中互帮互学, 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如在教授《The Olympic Games》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设立几个小任务 (Mini tasks) :

⑴回顾奥运会历史;⑵了解奥运知识及内涵, 如五环、火炬、奖牌等;⑶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⑷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成绩;⑸申奥对一个国家的意义。通过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围绕奥运会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并形成有关“奥运”这个话题的知识库。学生课前预先查询资料、整理资料后, 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更重要的是, 这将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合作学习中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

课堂上如果教师“一言堂”, 就不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不能让学生体验自己对问题解决的贡献价值。如果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交谈、思考、反思, 在观点分享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自己也能对解决问题有贡献的积极情感。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 而且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 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如在教授新教材中的《Newspapers》这一课, 笔者要求每个小组出一份报纸, 每份报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sports、entertainment、campus trends、science life、learning with us。在口语课中, 每个小组应展示自己所制作的报纸并推荐本组同学介绍创作的过程及体会。班上有一名男同学性格内向, 平时上课不会积极发言, 但他对足球很有研究, 讲起来头头是道, 因此笔者鼓励他完成自己组内sports section这个栏目。结果他所做的体育专栏图文并茂, 生动有趣, 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赏, 从此他对自己充满自信。学生在合作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看到成绩, 体验成功,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能, 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4、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

在口语训练中, 笔者经常以For or Against为题引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如学习《Jobs》一课时, 笔者给出这样一个辩论题《Women are more capable than men, for or against?》结果男女同学各自都摆出强有力的事实, 提出令人折服的论证。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 完全是英语的唇枪舌剑。此时不管是性格外向还是内向的学生, 不管英语水平如何, 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辩论中。在这样的辩论与抗争中, 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论理辩驳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和升华。

工作的价值英语作文翻译 篇5

When it comes to the topic “What’s the value of work?”, 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当人们谈论到“工作的价值是什么”这个话题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A group of people think that work is just a method for living。 They hope that they could spend as little as possible to earn as much money as possible。 The more money they make and the less time they spend, the more value the work has。 Put that in another way, the value of work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money。

一些人认为,工作只是生存的一种手段。他们希望尽可能少花费去赚取更多的钱。花越少的精力和时间赚到越多的钱,工作就越有价值。换个说法,工作的价值是用金钱衡量的。

Some think that we should work for our dreams。 We do the job just because we love it。 Focusing time and energy on what we love makes us fulfilling。 The purpose for which we work should be making contribution to society’s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ing ourselves。

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应该为理想而工作。我们因为喜欢而做一项工作。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我们喜欢的事情上让我们感到充实。我们工作的.目的应该是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提高自我。

In my opinion, I agree that work is equipment。 But that’s not all work of value。 When choosing work, we should measure the reward and our dream。 I am sure that people would put more efforts into the things they like, and someday they will get anything they deserve in return。 And that’s the value of work in my mind。

英语歧义现象及其积极应用价值 篇6

【关键词】英语歧义 语音歧义 词汇歧义 句法歧义 积极效果

一、引言

Kess和Hoppe在其专著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中提出的“语言无处不歧义”的理论。任何语言都存在着歧义现象,英语这种重形而轻意的语言特点使歧义现象更加广泛地存在其中。

二、歧义的类型

1.0 语音歧义

人们进行口语交际时,语音是信息的载体,由于缺乏书面文字和必要的语境,难免会产生歧义。语音歧义大致表现为语调,重音,连读,同音异形异义词方面的歧义:

例如:

“I had a round golf with my wife this morning. ”

“Which won?”

“Which one?”thundered the husband. ”How many wives

do you think I have?”

在上段对话中,歧义由同音异义词one和won引起,丈夫把won理解成了one,因此大发雷霆。

2.0 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在缺乏一定的上下文或语境时,因句子中某一个词有两种或多种的理解而易导致歧义。词汇歧义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2.1 一词多义

英语中的多义词是造成词汇歧义的主要原因。例如:

I went to the bank.

bank 有两种意思:一是“银行”,二是“堤岸”,因此全句有了两种理解:“我去了银行”和“我去了堤岸”。

2.2 同音同形异义词

Diner: Waiter, this soup is spoiled.

Waiter: Who told you?

Diner: A little swallow.

此句利用了“swallow”(燕子;吞)的同音同形异义的特点形成独特的一语双关的效果。

2.3 词义变化

一个词新的意义的出现、词义的转移和新旧意义的并存都可能会造成歧义的产生。例如:

Please give me this apple.

“apple”这个词的本意是“苹果”,而在这句话中,“apple”的意思发生了转移,指“苹果牌手机”。如果不了解词义变化,这句话就会被理解成“请给我一个苹果”了。

2.4 英美英语用法不同

例如: The project will cost a billion dollars.

“a billion dollars”在英式英语中是“万亿,兆”的意思,在美式英语中是“十亿”的意思,这两个数值相差巨大,给理解造成了歧义。

3.0 句法歧义

句法歧义是由于对句子结构作不同的句法分析而产生的歧义现象。按照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就是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深层结构,在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限制下,潜在的歧义就成为现实。英语语言中这类歧义最为常见。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3.1 修饰关系不明

英语中修饰关系不明引起的歧义主要是由状语和定语引起的。例如:

a)Hans eats fish only on Sunday.

b)There are some lovely children and dogs under the tree.

第一句中的“only”可以被看做修饰谓语“eats fish”,也可以被看做修饰状语“on Sunday”,因此这个句子就包含了两种含义: “汉斯星期天只吃鱼”和“汉斯只在星期天吃鱼”。 第二句中“lovely”作定语即可以修饰“children”,也可以同时修饰“dogs”,因此这句话可译为“树下聚集着可爱的孩子们和几只小狗”或“树下聚集着可爱的孩子和可爱的小狗”。

3.2 转换歧义

转换歧义指具有不同深层结构的句子通过各自不同的转换规则表现为完全相同的表层结构的情况。例如: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flying”可以理解为是现在分词做动词“开,驾驶”,或是做形容词“飞行的”。在完全相同的句法规则下,该句出现了两种解释“开飞机很危险”和“飞行中的飞机很危险”。

3.3否定结构引起的歧义

英语的否定结构往往由于否定的中心与否定的范围难以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No work will kill him. 可理解为:

a) Any work will not kill him.

b) Doing no work will kill him.

3.4 省略引起的歧義

He loves the cat more than his wife. 可理解为:

a) He loves the cat more than his wife does.

b) He loves the cat more than he loves his wife.

三、歧义的积极效果

歧义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应当避免。例如在一些藉要传递准确信息的场合, 是不容许存在歧义的。另一方面, 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合理巧妙地运用歧义, 可取得特有的积极效果。例如:在广告中 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 这则宣传加拿大威士忌酒的广告语, 其中Spirit一词不仅有“烈性酒”的意思,还有“精神”的意思,因此,该用语有两层意思 “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和“加拿大独特的民族精神”。双关语的巧妙运用达到了既推销商品,又宣传民族精神的良好效果。

四、结论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它具有消极的一面,使交际产生误解,同时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只要运用得当,就能产生强化主题、生动幽默的效果。因此,通过对歧义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提高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力和欣赏力,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 Ruth, M. Kemp son: Semantic Theory[M ]. Chapter8,Ambiguity and Vagueness.

[ 2 ] 陈汉生. 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68 - 69.

[ 3 ] 何自然. 语用学概要[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 4 ]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93.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经济价值 篇7

一、语言的经济价值及其计算办法

经济地使用语言即指交际者为了实现话语的目的而巧妙地、简明地使用语言。具体而言, 经济地使用语言包括以下几点: (1) 不说假话、空话, 说话算数。如广州市2011年经济总量统计报表中这么写道:“2011年, 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 12303.12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 (下同) 增长11.0%。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03.06亿元, 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532.52亿元, 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7567.54亿元, 增长11.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65∶36.84∶61.5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38.8%和60.7%。”报表中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统计数据和文字一起使用, 给人以准确和经济的感觉。 (2) 说话通俗易懂。如Buy one, get one。该广告语通俗易懂, 简洁明了, 童叟消费者一看便知。 (3) 语言简洁。如可口可乐广告Coke adds life。一句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简单句让消费者产生无限遐想, 手捧一杯可乐, 生活顿时平添美妙色彩。言简意赅的广告词表明了语言的经济使用所能带来的利益最大化效果。

从经济价值角度认识广告语言使用的意义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表示和计算:

公式读作E比Ms等于Lv或Lv等于E除以Ms。这里“Lv”代表“语言经济价值” (language value) ;“E”表示“语力” (effect) ;“Ms”指“表达语力的语言手段” (linguistic means) (3) 。

二、英语广告的特点及语言经济价值分析

广告是具有呼唤功能的文本, 一则上乘的英语广告必须符合AIDMA法则, 即引起读者注意 (attention) 、激起读者兴趣 (interest) 、唤起读者的欲望 (desire) 、让读者过目不忘 (memory) 、使读者采取行动 (action) 。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一则成功的英语广告既要简明扼要, 又要明白准确地体现广告内容。即体现广告英语的语言经济价值。

1. 词汇选用。

广告英语多选用一些单音节的动词、形容词、复合词或创造新词、借用外来词以达到简洁经济地使用语言, 宣传推广产品的目的。

例1:Go well, use Shell.一路畅通用壳牌 (Shell) (4) 。

例2:Fresh up with Seven-up. (Seven-up) 。

例3: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迈克斯威尔·豪伍斯咖啡) 。

例4:There’s never been a better Time.从未有过的美好时光 (时代周刊) 。

例句1中“use”是一个单音节动词, 表示消费者使用Shell的动作和过程, 同时突出了Shell的效能。而当消费者看到例句2中“fresh up”一词时, Seven-up饮品的清新透凉、惬然得意的感觉便跃然纸上。例句3的“last”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消费者喝完杯中最后一滴迈克斯威尔·豪伍斯咖啡时意犹未尽的感觉, 例4句中的“better”一词无疑勾起大家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有时候广告创意者为了达到吸引眼球, 推广产品的目的而创造新词或借用外来词。

例5:“Give a Timex to all, and to all a good time.” (5)

例句5是Timex表的广告主题句。Timex由Time和Excellent拼缀而成, 既表明了Timex作为手表的产品属性又凸显了该表的计时准确性。这种创造新词既标新立异又更有效地传播了商品的差异化信息, 可谓别出心裁, 令消费者过目不忘。

2. 句式特点。

广告需要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及成本内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所以广告必须简短有力, 尽可能地以最少的词句传达最有效的信息来吸引买家。因此, 简洁明了, 利落有力的简单句、省略句、祈使句等易念易记的用语广泛使用于广告中。

例6:Time always follows me. (时间因我存在) 。

例7:For the road ahead. (Honda) (6) 。

例6中“time”暗示这是一个手表广告。“follows”意味着手表精准。“always”让消费者联想到表的耐用和可靠。一句简简单单的简单句充分体现了广告的语言经济价值, 以最精炼的语言向广告受众输送了最大的信息。例7是日本本田汽车广告。这句广告语中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不但没有对消费者造成误读, 反而渲染了该商品消费者至上的设计理念:驾驶本田汽车, 一路驶向未来。

祈使句具有请求、命令、号召人们做某事的意义。而广告的目的也是说服、敦促目标受众采取某种行动即购买商品和服务或接受某种观念。耐克产品的广告“Just do it!”堪称经典。从语言的经济性角度来看, 英语广告要追求言语效用最大化。对于那些消费者已经了解或可能会基本认同的关于产品的部分信息, 广告创作者便不再使用言语进行重复描述, 以减轻言语交际中的言语表达负担, 提高语言的效用。耐克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熟知, 广告者无需再用言语描述, 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就只一个:号召消费者购买。

3. 多种修辞手法运用。

英语广告中, 广告创造者往往为了生动有趣地宣传商品的信息特征, 形象逼真地描述消费者使用商品后的感受, 常常在有限的篇幅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增强商品宣传效果, 以达到宣传推销的目的。

例8: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 (拥有东芝, 拥有世界) 。东芝公司的这则广告词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用最少的言语让人产生了TOSHIBA产品和整个world的无限联想, 达到了言语效用最大化。

广告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样体现了语言的经济价值。通过拟人修辞手法, 广告创造者无需过多言语描述, 便能给商品以生命, 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如一则提供皮包修理服务的广告中有一句“Wherever it hurts, we’11 heal it.” (不管它哪里疼痛, 我们都会使它愈合) , 广告者运用拟人手法, 把坏的皮包比作受伤的人, 把修理它比作使它愈合, 形象贴切、生动有趣 (7) 。消费者看到这样的广告难道没有购买的冲动吗?

例9:Featherwater.Light as a feather. (Featherwater眼镜, 轻如鸿毛) 。

例10:EBEL the architects of time. (EBEL手表, 时间的缔造者) 。

明喻、隐喻是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例9中将眼镜与鸿毛相比体现了眼镜轻巧的特点, 而例10中将EBEL手表比作是时间的缔造者, 寥寥几字便充分体现了手表的完美品质。

另外, 广告中还常用双关、押韵等修辞手法来发挥言语的最大语力, 突出商品的特点, 激发购买欲。如美国摩尔香烟广告“Ask for More. (再来一支, 还是摩尔。) ”, “I’m More satisfied. (摩尔香烟, 我更满意。) ”。这则广告的主体是More牌香烟, 英语中More的含义是“更加, 更多”的意思, 广告者巧用More的双关含义, 用最经济的言语让消费者既记住了商品, 又激发了购买欲望。

再看Guinness啤酒的广告词:My goodness!My Guinness! (我的天啊, Guinness啤酒) 。短短四个词的广告词既是排比又是押韵, 一句简短的My goodness!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消费者饮用Guinness啤酒时赞不绝口的景象 (7) 。体现了语言的经济价值。

英语广告运用多种修辞手段, 不但增强了广告语言的流畅与宣传效果, 节约交流交易成本 (8) , 而且又让目标受众在解读广告主题句时省时省力, 轻松解读其传递的交际意图, 并对商品的性能产生愉快的联想, 产生购买欲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英语广告在用词、句式结构以及修辞的选择上都遵循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以尽可能地节约交流交易成本, 以最经济的言语最大化地表达了商品或服务的效用, 诱发目标受众的购买欲, 为商家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充分体现了广告英语语言的经济价值。

注释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编译) .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9

2 Coulmas Florian, Language and Economy[M], ISBN 0-631-18525-0, 1992

3 刘绍忠, 语用的经济价值与语言学习[J].山东外语教学, 1996, (1)

4 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5 向朋友.经济分析语用学说略——经济分析语用学探究之四[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3)

6 许其潮.语言与经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7)

7 李玉香, 英语广告修辞与翻译[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英语价值 篇8

一、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作用

(一) 丰富语言知识, 扩大词汇量

有些大学生因为词汇量小或者是电影的英语太过口语化, 听不懂电影中的英语, 但是生动形象的影视作品有着真实的语境和故事情节, 丰富的画面能够吸引学生们有信心去学习电影中的英语, 学着去说、去写。在日常的英语交流中, 外国人风趣幽默, 讲话时会根据场景、人物改变自己的语调, 这些真实的口语不可能出现在课本上或是教师的口中, 所以电影可以更贴近生活的发音。这种原汁原味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预感, 提高英语水平。

(二) 增强语法记忆, 培养口语表达

很多同学整天抱着英语字典和语法书背单词, 记语法, 背多少忘多少。很枯燥, 效果也不明显。是不是因为没有联系?记忆需要联系, 可以回想一下, 小时候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 但是父母在床边讲过的故事情节有的却还很清晰, 清晰的连自己都很吃惊。因此, 通过英语电影学习英语, 记忆牢固, 很难忘记。这正式因为知识、情节、故事相互融合在一起, 使得大部分词汇, 语法都相当的扎实。同时, 英语电影和美剧里的台词是最直白, 最实用, 最贴近口语的语言。这样, 在牢固记忆的同时, 自然也就培养了口语的表达方式。

(三) 了解风土人情, 提高文化素养

在根据英语电影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学生们了解到西方国家生活习俗、历史传统。英语电影包罗万象, 它从很多角度展示了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电影《阿甘正传》, 被《时代周刊》评为近20年来美国最伟大电影。影片把美国二战近三十年的历史文化贯穿于阿甘的平凡经历中。这部电影反应的历史文化非常生动, 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学中采用。电影《R em em berm e》讲述了主人公泰勒的爱情、友情、亲情, 这些故事随着9.11恐怖事件结束, 电影从开始到结尾没有明示M e所指, 是人, 也可能是9.11。大家都知道西方文化崇尚自由, 在欣赏英语电影的同时, 大学生们可以被其中的文化熏陶。男生学习西方男子如何做一个绅士, 女生则学习做窈窕淑女。多学习一些西方的文化, 在今后的人际交流钟会显得有文化素养。

(四) 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听说能力

英语电影作为英语课堂上的教学资源, 凭着自身丰富的教学题材, 生动的情景, 优美的音乐等更多的特点, 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周围同学们常常讨论的《C inderella》、《The lord of R ings》、《R om an H oliday》、《Thepursuitof H appiness》, 这些都是优秀的英语教学题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们将英语电影作为教材, 边欣赏边教学时, 必然会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些老电影语言文化浓厚, 语速缓慢, 句子完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们提高听说能力。看十部好的英语电影能带着学生们置身电影情节中, 持之以恒, 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便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期末考或者毕业考的时候, 学生们听到的英语听力速度都比较快, 特别是六级以上的英语听力。多听英语电影中的口语, 对自己的听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挑选优秀的英语电影

(一) 选择老电影

老电影的语速缓慢, 句子完整, 那个年代还没有比较口语化的英语。一个学生, 从小学到大学, 所学的英语, 都是中国老师教的, 并不是说中国英语教师的发音不标准, 只是说中国英语教师的发音没有英美国家的真实, 任何一个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都会带有口音。在我们教师的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科技, 所以很难学到标准的英语发音。处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们, 学习老电影中的英语, 可以更准确的纠正发音, 对将来英语在中国的发展更有帮助。

(二) 选择正能量电影

英语电影的选择要尽量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 《狮子王》、《阿甘正传》、《幸福来敲门》等, 都是一些积极向上、正面的、充满正能量的英语电影,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还能学习到正面的知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大学生融入课堂中, 不觉得大学课堂乏味枯燥,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 选择幽默诙谐电影

幽默诙谐的英语电影比起唯美爱情或者恐怖的英语电影更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高课堂的注意力以及出勤率。大学课堂的出勤率一般与教师们的课堂特点成正比。英语课上欣赏英语电影对提高出勤率有很大的帮助。幽默诙谐的英语电影可以改变往常沉闷的课堂, 使英语课堂更显青春活力。

三、结束语

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可以发挥英语电影情景教学的优势, 培养大学生实际交际的能力。英语电影的欣赏是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补充, 不仅学习到了文化知识, 同时还纠正了原来错误的口语发音, 这是教师与大学生们补拙的过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英语电影, 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地位、不同职业的人物之间不同的对话方式。从而能够培养大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并且实际的运用到对外交流中, 以幽默诙谐、成熟大方的表达方式与他们对话。总而言之, 英语电影的学习与欣赏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 走入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燕琴.英语电影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韩国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启示 篇9

一、改革的背景

当今社会, 具有言语障碍的国家不可能走入先进国家的行列②。 由于英语教育发展的不足, 韩国在国际社会活动中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影响。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因为知识水平和国际情报搜集、分析能力的不足, 未能成功预见经济危机的来临, 使韩国经济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为改变这一状况, 韩国本轮教育课程修订的背景, 是面向世界化、信息化、多样化的教育体制改革。 本次教育课程改革与社会变动、科技发展、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学生需求变化、教育条件及环境变化等内外体制及环境、需求变化等有紧密联系③。 这些内外环境的变化与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有诸多类似之处, 因此两国英语教育课程的改革背景极其相似。

二、课程的目标

第七次英语课程的总括目标是 “培养理解和运用日常生活常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能够正确吸收国外文化以及介绍本国文化”。 其具体化的目标是“a.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基本的交际能力;b.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会话;c.培养理解和运用国外多样化信息的能力;d.在理解外国文化的基础上重新理解本国文化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④。 可见本次课程以培养交际能力、 正确吸收外国文化及向国外介绍本国文化为目的, 这与我国英语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表述有类似之处。

三、课程的内容组织

第七次英语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与第六次课程有许多类似之处, 以言语技能、交际活动、言语材料三部分为主, 其中言语技能包含听、说、读、写四技能, 交际活动分为语音活动和文字活动两项, 言语材料中包含素材、文化、言语、词汇、单句长度五项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并体现教育的价值观, 为此, 课程内容组织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总结此次英语课程的内容选择及特点可以发现, 此次英语课程的内容组织是严格按照第七次英语课程的目标设定的。 此次英语课程的组织原则可归纳如下。

1.以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为原则。 在言语材料的选取中, 不难发现, 很多素材的选择都以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为目的, 并且多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智力水平等的差异。此次英语课程按照阶段水平进行划分, 这种划分方式摆脱学年制, 将英语教科从七年级到十年级的学习内容划分为4个阶段,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体现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育理念。

2.注重文化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为了体现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性, 第七次英语课程在“言语材料”中增加“文化”项目, 强化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 大量增加诸如英语国家概况、英美地理、人文、宗教、礼仪等文化素材, 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英语国家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 本次英语教育课程强调对通过英语对本国文化的宣传, 要求学生运用英语对本国文化进行简要介绍, 增加一些本国文化的语言素材。

3.注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此次英语课程强调英语基本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有利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专设“交际活动”项目, 课堂内教师创设各种日常生活、学习或未来工作所遇到的场景, 展开特定的言语交际活动, 强调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体现第七次英语课程中“培养理解和运用日常生活常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这一目标。

四、结论及启示

1.第七次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 第七次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反映教育课程总论的基本方向, 第七次教育课程追求的人格是“主导21世纪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自律的创意的韩国人”。 为了体现这一教育课程此次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 可总结如下:

(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课程。 韩国第七次英语课程中将“各学年统一教育课程”的表述转变为“各级别教育课程”。此次课程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 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教育机会。根据学科特点提出阶段型、深化补充型、科目选择等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课程。 在英语课程中引入阶段性等级教育课程, 这一课程体系不以学年制为基础, 而将英语课程从七年级到十年级的学习内容划分为四个阶段, 每阶段以学期为单位, 设置两个阶段, 充分体现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育理念。

(2) 重视交际能力的英语课程。 交际法是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 以语言的功能为纲的一种教学方法, 又称为意念功能教学法、功能教学法。 韩国以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语法翻译法为主, 强调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 而忽略对语言功能的学习, 即对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学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从第六次英语课程开始, 由语法中心转变为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中心的英语课程。 此次英语课程继承了第六次英语课程中以交际能力为中心的英语课程的特点。

(3) 寄予国家发展和世界化的英语课程。 英语教育的作用并不仅仅限于国内, 更要培养能够具有全球化视野,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际的国际化人才。 因此, 英语教育的理念应跨越国境的界限, 培养能够充分理解并共享目标语国家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识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这样的英语教育是个人层面、 国家层面的问题而是作为世界人的世界层面的问题。 韩国英语课程正是强调这种世界化的理念。

2.启示。 通过对韩国第七次英语课程的分析, 得出了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1) 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应符合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韩国资源匮乏, 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其经济结构必然要选择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这样的经济结构要求其教育部门培养大量的具备交际能力的掌握世界通用语言的人才, 唯有如此, 才能适应21世纪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国家发展要求。 因此, 英语教育在韩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从根本上为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并左右韩国英语教育的政策和理念, 而英语教育政策、理念又进一步决定英语课程的编制。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攀升, 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 因此, 韩国英语课程的发展对我国英语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应符合本国的教育政策和理念。韩国的教育目的是, 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 使全体国民陶冶人格, 具有自主生活能力和民主市民的素质, 享受生活, 实现民主国家的发展和人类共荣的理想。 第七次英语课程的目标, 即“培养理解和运用日常生活常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能够正确吸收国外文化以及介绍本国文化”,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同时, 教育课程是一个社会在培养理想人格时所必需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的综合反映, 通过教育课程可以窥见整个教育发展的蓝图。 教育课程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的规定, 是国家未来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能够反映国家政策制定、公布的一般趋势⑤。 因此, 在编制英语课程时, 必须首先掌握本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

(3) 应当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合适的课程观、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进行价值取向的定位。 首先, 对课程本质的认识直接决定课程目标, 因此, 课程观是课程组织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不同的课程本质观形成了不同的课程目标, 进而导致英语课程组织的不同取向。 第七次英语课程并非单一地以结果取向的课程观为基础组织课程, 而是综合导入了过程取向的课程观。 其次, 韩国对英语教育的定位是在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的环境下的英语教育⑥, 即英语作为一门外语。 这一定位是将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语言, 体现对本国、 本民族文化的尊重, 直接决定英语课程的目标设定。 再次, 受世界语言学习观的影响, 韩国英语课程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 由以往的语法中心的英语课程转变为强调交际能力的学习者中心的教育课程。 因此, 在制定英语课程的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本国国情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

摘要:随着亚洲的崛起, 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 亚洲英语教育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韩两国一衣带水, 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研究韩国的英语教育对我国英语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拟探讨韩国英语课程的改革背景、课程目标、内容组织, 以期总结出韩国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

英语价值 篇10

一、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

他主学习是他人主导学习,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强调的是他人;自主学习是在他人科学引导下,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主动地学习, 强调的是自己。在教学中, 教师应使学生从依赖到独立, 从被动到主动, 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分析、解决, 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 这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在英语课堂上, 多让学生来说、做、演、练。比如, 在教身体类单词, 教授完单词后, 我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 仅进行组织。我将带领学生读单词转变为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单词;巩固单词玩游戏时, 我将老师发口令学生做动作转变为学生之间互发口令, 互相做动作;总结时, 我让学生自己说出今天教授的主要内容。在编chant时, 我让学生开动脑筋, 自己想一想。如, 挂衣橱里衣服多, 春秋天, jacket, 女式衬衫blouse, 男式衬衫是shirt;炎热的夏天穿什么?女孩dress, skirt, 男孩要穿T-shirt;冬天到, 寒风吹, 出门别忘带coat。学颜色时, 学生是这样编的:red, red红彤彤;green, green绿油油;blue, blue蓝湛湛;yellow, yellow黄澄澄;black, black黑乎乎;white, white白茫茫。课后我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余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翻阅资料, 到网上寻找文化背景, 节日的由来,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风俗习惯等, 从而使学生会学习。

二、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是以获得知识为主, 以增加个体知识储备、扩展知识视野为目的;探究学习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以形成和发展科学素养为目的, 既重视结果, 又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比如, 在教Where’s my cake?这一单元时, 我先出示妈妈在厨房里的场景, 让学生互相对话, 你可以编成哪些对话内容。如:Who’s she?She’s Su Yang’s mother.What colour is her dress?一直到Where’s my mother?同法出示爸爸在书房的图片, 学生说出Where’s Dad?最后出示照相机的图片, 但没有说明在何地, 学生可以进行猜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我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可能,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引发他们的联想思维, 整个过程一直是学生凭着自己对对话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灵活运用, 由单一固定的对话过渡到综合内容, 既复习了旧知,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学生之间的对话、交往和反思性活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抓住了探究学习的精髓。

三、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个体学习形式单一, 浪费集体学习中宝贵的人力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某一目标。在完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合作学习既可以缩短时间, 又能集思广益、互动信息、交流情感、促进学习, 在合作中加强实践, 取长补短,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如, 在学完颜色单词后, 我将学生分为每四人一组, 为每组发一张作画纸, 听录音, 根据录音内容合作画一幅相关的画, 再涂上颜色。涂涂画画这种合作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一些生性胆小的学生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使每个学生感觉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肯定, 有集体荣誉感。在学完衣服类单词后, 我分工让学生完成一次时装秀, 这一过程繁琐而又费心, 但通过合作, 学生精心准备, 各尽所能。在展示会上, 各组形式多样, 介绍时语言流利, 在热闹的气氛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得淋漓尽致。这一合作活动加大了对学生语言输入量, 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语言和生活中建立了自信, 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重点任务之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 篇11

关键字:初中英语;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分类号:G633.41

一、文化价值研究的意义

在初中课程体系汇总引入英语教学应经很长的时间了,但是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非常滞后,大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导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为学生在高中和大学时期的英语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学生语音、单词、短语和语法的教学上,而对于英语文化的教学则少之又少。然而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因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脱离文化教学的语言学习仿若缘木求鱼,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学生如果不能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那么学生就不能从本质上掌握英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能发现学生在对话和写作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普遍现象:中国式英语。这导致初中英语学习只能停留在课堂之中,一旦和具有英语国家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会显得非常吃力。

文化和语言之间是水乳交融的,二者密不可分。一个国家的深厚文化底蕴会在其语言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而语言也承载着传递文化的重要使命。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的。学生只有在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英语知识,也才能学好英语课程。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文化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东西方文化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种差异会直接表现在语言之中,这样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才会学会换位思考,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才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英语教育中文化价值的运用和研究

如果教师针对文化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能够获得质的提升。

1.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英语教材中选录了很多涉及到英语背景知识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英语背景知识进行文化教学,使得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得到不断的完善。教师应该充分将教材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教学结合在一起,新课程的英语教材兼顾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教材和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接受和把握起来更加容易。教师应该利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教材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特点,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向学生传递英语文化知识。初中英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有效的教学方法,互相借鉴、不断提升,最终使得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文化的困扰和阻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对话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以课本设定的人物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初中英语教师处于学生英语起步阶段的指导教师,对于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初中英语教师唯有在英语知识和文化知识上有丰厚的积累,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新鲜的素材。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阅读和英语语言背景国家相关的文章和材料,积累专有的名词和日常俚语,观看英语背景国家的视频、影视和电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积累很多文化知识,这些在教学中都可以运用。比如说中国人在相互问好的时候习惯用“你吃饭了吗”作为开头,但是这句话在英语背景国家中就不再适用,因为在这些国家中“你吃饭了吗”这句话代表着你要请对方吃饭。通过教材学习,学生逐渐意识到英语语言国家在打招呼时更习惯用天气好坏作为开始。

3.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对英语文化背景的研究,东西方国家受到地理环境差异的限制在文化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初中英语教材涉及到西方的饮食、宗教、风俗、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重视对这些文化背景的研究。比如说在讲解称呼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东西方对称呼的差异来比较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英语中uncle这个词汇可以表达叔叔、伯伯、舅舅的含义,aunt这个词则可以代表婶婶、阿姨、舅妈的含义。而中国对于长辈辈分和称呼的划分是极其严格的,中国人发明的对亲戚的称呼是世界上最多的,这在西方国家是罕见的。西方文化强调平等和人人自由,长辈和小辈之间可以相互之间称呼姓名,教师要把这样的文化背景向学生解释清楚,这样学生才会理解在课文和对话中的语境和说话习惯,在和西方人接触的过程中,也不会触犯西方人的自由和平等观念。

4.导入课外活动的文化教学。英语课堂教学每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或者四十五分钟,这对于学生全面把握英语知识是不足够的。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英语课余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文化。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英语角,让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对话和聊天,提高学生的口语应对能力,英语角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教师还可以组织英语竞赛,在竞赛中多设置和英语文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大胆表达自己的口语的同时,还能够注意到对文化背景的运用。教师还可以教导学生英文歌、赏析英文电影,这都是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表观后感,学生在积累英语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扩宽自己的文化宽度,感受到英语并不是离自己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刘桂莲,于连顺.试谈文化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

[2]李莎.初中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王新灵.中西方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差异及其在行为方式中的表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9

英语价值 篇12

一、英语电影教学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大多数的高等学校中,英语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开展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主,缺少实际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无法将英语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实践中,使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发展的不均衡。虽然大学英语的课节数在大学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不高、学习的效果不佳,促使英语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加深了对于英语教材的研究,通过不断的英语教学实践,努力让自身的英语教学内容以及形式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运用英语电影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通过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画面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学习英语电影中地道的发音和语言,使学生加深对于英语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和英语学习的能力,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综合提升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但是在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对于学生英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忽略了英语教学课堂中的重点,不符合新一轮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对于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缺少对于英语教材重要性的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脱离了学生实际发展的现状,教学课堂模式过于松散,无法激发学生探究英语知识的欲望,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没有为学生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种种因素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都不高。

一些大学在英语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英语学习的成绩,忽略了对于学生英语英语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还停留在“哑巴英语”的状态中,英语教材的编写不够规范和科学,缺少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电影赏析课程的教材,学生的学习经常是以选择、填空的方式为主,教材的内容不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尽管有些大学英语教师会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介绍和推荐一些著名的英语电影,并利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电影的片段,但是大学英语教师仅仅是将这种方式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手段,英语电影教学的内容没有被列入到教学的大纲,英语电影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存在随意性,使学生无法从英语电影中提炼出英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概念,英语电影教学步骤不能满足英语语言教学训练的要求,教师对于学生英语电影的教学停留在了表面,使英语电影教学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二、英语电影教学的理论依据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主要的理论依据有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克拉申假说理论、体验哲学理论等,笔者就其中几个主要的理论依据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为图式,指的是个体对于设计的直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作为心理活动的框架或者是组织结构。图式为认知结构的起点以及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受到同化、顺化、平衡三个过程的影响。

同化主要是指学习个体对于刺激输入的过滤或者改变的过程,具体解释为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将它们融入到头脑原有的图式中变为身体的一部分。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改变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利用自身的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的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进行过渡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不是受到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提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指导教学,针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材料,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英语知识学习理论体系,利用英语电影教学使学生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充分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构成符合自身英语学习的知识体系机构,在英语电影教学的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的语法。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 年提出的,加德纳是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中发现了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后提出的该理论。学校传统意义的教学中主要强调对于学生数学和语文两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是这不能作为人类只能的全部,比如建筑师的空间感比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比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比较强等等。依照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时,需要留心每一位学生在某几个方面智能特点突出的情况,而学生在其他方面未能追上进度时,不应当因此而责罚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的智能,分别为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数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加德纳还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改正了过去教育的评估功能和方法。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重视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形式激发智能、感知事物,并通过接触其他人和事物,强化认知的活动,利用英语电影教学能够将独特的直观特性和人物情感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智能,通过观看英语电影进一步认识和感知世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体验哲学理论

语言学家雷科夫和哲学家约翰逊出版的书中提出了体验哲学理论,将体验哲学理论进行概括为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而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认为人是孤独的存在,并经常处于忧愁与快乐、愤怒与温情、执着与不羁、沉静与激昂等矛盾中,人只有经历过激烈的苦闷才能够意识到“自我”,从内心深处体验到“存在”,狄尔泰认为最真实的东西为实在,不能够单独凭借理性的知识去把握,而要靠“体验”。李霄翔提出了语言本质上是一种需要人类体验后才能得到的知识与技能。

基于体验哲学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体验作为语言发展的基础,英语电影能够为学生真是和立体的呈现英语语言真实使用的背景,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英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音、语调,了解不同场合下英语使用的特点,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三、英语电影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英语电议教学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章和语法等知识的热情,在大学英语教师为学生播放英语电影时,可以利用电影中的有趣情节,使学生醍醐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和耐心,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英语学习中培养英语学习的能力。用英语电影对大学生进行英语教学,转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电影情节之中,在理解英语电影内容的同时加深英语学习的记忆。例如: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英语电影《魔法灰姑娘》,在课堂上为学生勾勒出了一幅有着浓重的奇幻色彩的浪漫画卷,作为灰姑娘故事的延续,小女孩埃拉出生在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幻世界中,这里的孩子在出生时会获得美丽仙女的特殊“礼物”,而埃拉得到的是露欣达象奴伴随一身的咒语-- 顺从,电影从这里开始展开,最终埃拉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克服了咒语,获得了王子的爱,两个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情节波荡起伏,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掌握台词中英语语言使用的信息,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学习到英语知识。

(二)渲染英语学习的氛围

电影作为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音乐、雕塑、建筑、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能够利用现代科技,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法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逼真的、音画结合的具体形象,从而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大学电影英语教学利用电影的特点,渲染出英语学习的氛围,促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西方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学生掌握日常英语的语音、语调、句法等知识,在为学生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同时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例如: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播放了青春励志英语电影《舞出我人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情节开始“每个人都该有追逐梦想的机会,但有的人遇到的只是挫折”引发学生的思考,电影结尾处泰勒用世纪的行动向自己以及诺拉证明:尽情舞动的人生,比想象得还要美妙,利用主人公的精神激励学生学习英语,使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渲染了英语学习的氛围,通过观看影片学生了解到了外国学生的日常生活,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并且这部电影比较接近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模仿电影中的语音、语调,纠正学生使用英语中的发音错误。

(三)提供真实的英语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英语教学能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英语语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听说读写译的练习。在英语电影的观看中,学生能够发现英语书面语言与生活口头用语之间的区别,在实际英语对话交流中灵活运用英语语法,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大学英语电影教学中,教师首先选择了一些语速较慢,发音比较清晰的英语电影,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然后教师逐渐增加了英语电影的难度,为学生播放无字幕的电影,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逐步提高了学生英语听力。

结语

英语电影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渲染英语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真实英语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发展情况,为学生选择适当的英语电影进行教学,不断完善电影教学的内容和方案,使英语电影教学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运用反复播放和分段式播放,增加学生模仿语音、语调的机会,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菊芳.英语电影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价值探索[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02).

[2]唐洁.浅谈英文影片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利与弊[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3]郑晓燕.英语电影对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意义及其应用[J].海外英语,2013(15).

[4]敖聿.英语电影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价值探索[J].科技风,2014(19).

[5]高伟.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听力与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大学教育,2014(06).

[6]范茗.英语电影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价值分析[J].海外英语,2014(15).

[7]施玲.从英语电影看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方法[J].海外英语,2012(16).

上一篇:“一二三四”模式下一篇:面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