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兴趣

2024-09-28

唤起兴趣(精选10篇)

唤起兴趣 篇1

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 看到那些干巴巴的语句时, 我不禁思考着应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而那一次的教学让我有了感触, 使我找到了学生的动情点, 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体验, 并激发起他们的写作热情。

一节习作课上, 我先给学生读了一篇从《读者》里找到的文章———《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 里面写的是张晓在父亲去世后照顾瘫痪的母亲并继续求学的感人故事。当读到:“四岁的张晓看着床上连话都说不出来的母亲说:‘我有一口饭, 就不会让你饿着。’于是, 儿子开始学着煮饭。面条不会做, 就煮粥吃。锅台高, 够不着, 他便踩着小凳, 趴在锅台上, 时不时被沸出的米汤烫伤小胳膊。邻居实在看不下去, 递去一个馒头, 儿子就拿到母亲床边, 让母亲吃了, 而自己转身在灶房里舀一瓢凉水, 算是对付了一餐……”时, 教室里很安静, 学生们都被这坚强的男孩所打动, 不少学生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接下来, 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阅读, 每人找出两篇能感动自己的文章, 并划出打动自己的语言。读完后, 我让大家仔细回忆一下曾经感动过自己的往事, 并以《让我感动的二、三事》为题让他们写一写, 每件事一、二百字都可以, 但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不一会儿, 学生就都把作文交上来了。

这个案例就是由一篇文章点燃了学生的动情点, 让孩子们“感动”起来, 从而想起了自己得到过的关爱。因此, 他们在习作时, 自然而然流于笔端的就是真事, 就是真情。虽然课本里有很多课文令人感动, 但学生一看到课本似乎就有一种畏惧感。这篇源于《读者》的文章一开始就消除了学生一见文本就要烦琐分析的顾虑, 以情动人, 使得他们的心和故事里的情节进行了对话、交流, 激活了他们那根创造的神经, 激发了他们想去用笔说话的欲望。所以我觉得, 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就应该如此, 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立诚最为贵”!

由这一点辐射到面, 那么, 针对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的目标:“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我觉得寻找学生的动情点还可以作以下尝试。

利用课外阅读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情感。如果说《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引出的是孩子们的感动, 那么《生命中的棉袄》带给他们的则是一丝温暖。孩子们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 利用这些教科书以外的文章其实也能让孩子们在文字阅读中体味快乐, 感悟忧伤。文字在心间的流淌也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管理, 这对学生的情绪管理是有好处的。

利用思想品德课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思想品德课上关于竞争与合作、家乡的变迁等很多主题就是要让学生勇于面对生活, 在思想上、心灵上深刻地认识生活, 感悟生活, 从而悟出一些人生意义和浅显的道理。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写到作文中去, 会使文章变得有分量。

利用声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然, 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除了可以利用感情生活以外, 也可以利用声效为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想象。如:我在上《太阳城的小公民》这节习作课时, 选取了一段欢快的音乐, 让学生在这种音乐的情境里进行想象:他们是太阳城的公民, 清早起来有的去太阳能超市购物, 有的去太阳能博物馆参观, 还有的去太阳能游乐场游玩……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愉快地想, 轻松地写。可见, 有趣的音乐使学生的习作热情得以点燃, 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利用绘本使学生再次深入地思考那些自己曾经看似明白的道理。如:我在上《珍惜现在》这一作文课时, 选用了《大大与小小》这一绘本材料。绘本中大大与小小两个小学生梦想着一个变大, 一个变小, 借助哈哈镜他们实现了愿望。我请学生们展开想象, 去写变成大人的大大和变成小孩的小小都有哪些有趣的遭遇。学生们调动生活经验写大大当医生看不了病时吓得躲起来, 写小小不会说话而吃不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等。我又出示原来的绘本请孩子们对比思考:大大与小小为什么又钻出了哈哈镜。相互的交流之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昨天已经过去了, 明天是由一个个今天铸就而成的。所以要珍惜现在, 不要使它白白溜走。懂得珍惜现在, 一切都不会太迟。珍惜现在的人, 才会踏实地学习、生活。学生们也把自己的感悟以第三人称———大大或小小的口吻写了出来。这个绘本故事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 拓展了他们的想象力, 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其时, 像这样好的绘本材料还有很多,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利用它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体验,动情点,写作兴趣

唤起兴趣 篇2

陈森

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纵观作文教学现状,老问题仍在上演:学生得知要写作文时常是先嘘声一片,继之以随便拼凑交差了事,只要不被教师以未完成作业施以惩罚便过关;教师则苦于兢兢业业搬眼前作文大山却难发现令自己精神振奋的好文章,千篇 一律,令教师看得不仅身体受苦,心里的腻味更是增添了身体的疲惫。笔者的作文教学之路也仅处于摸索阶段,在此只能谈谈自己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做法,愿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命题激趣:

任何一件事,只要是被动完成,你就不能指望有多好的效果,作文亦然。学生不喜欢、不愿意写,自然就写不了好文章。因此,要想出好文章,就必须让学生自愿自觉地写,以写作为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若是接到一些配合教育形势必须作文的指令,首先心中就产生了抵触心理,交上来的便不能称之为“文”,而仅是一两张拼凑起来的“字”而已。叶圣陶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曾说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像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些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了学生作文的动机……”因此,笔者在训练学生作文时,特别注意到了学生的心理,总是“投其所好”,选择一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或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特别关心的话题。如初一学生刚入学之际,让他们写《我是二中学生了》,趁他们进入二中的喜悦劲头正足时,让他们谈谈感受,此时学生笔下自有话说。以后在同学们熟悉的过程中,多布置他们写写班级、家庭中的人和事,如《瞧!咱班的班委们》《班级之最》《家长会后》《寒假印象》等,这些题目都能反映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学生写起来特别有真情实感,往往未交给教师之前,就在私底下交流,兴趣盎然。如极不爱写作文的黄晋勇同学写的《寒假印象》中有这么一段:

第二天再一起到亲戚家拜年,收收红包。还是一样,嘴巴说:“不用给了,不用给了。”其实心里高兴的比吃了蜜还要甜,然后再慢吞吞接过来,满不在乎地放进口袋,再若无其事地说:“谢谢了,我先走了。”一出门,便急急忙忙的拆开来看看有多少。

其心理的真实程度,自是给通篇文章增色不少。读到这几句话,任何人都会忍俊不禁的。

写身边事,唤起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之后,教师便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写景、议事。写景、议事的命题,仍要注意到让学生“不作无米之炊”,“不作无病呻吟”。某一天上午九点钟时,学生们正在进行语文单元考试,教室外的天色却瞬息多变。有些学生止不住停笔观望。这种景色实不多见,我当即决定,让同学们都停止答题,观察窗外,并附加一题写景片断练习。批改后,发现效果极好,有近二十个学生得了附加分满分。学习并不好的郭欣同学这样写道:

天空中一层迷蒙的雾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在雾里看窗外的景色,别有一番情趣。建筑物在雾水的笼罩下变得更加的美丽,窗外如排山倒海的雨声冲进了我的耳朵里。一阵风吹来,使我感到有一丝清爽的感觉,十分舒服。风带来了白桦树和泥土的清香,使我感到神清气爽。国旗被淋湿了,贴在旗杆上,就像一个被大人骂过的小孩在反省一样。雨中的景色实在太美了。雨,带来了清爽,也带来了春的气息。

仅此一段,足以见出该生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尤其是对雨中的国旗的比喻,极为传神。该生本是一个常被训斥的孩子,在写景中也在不知不觉中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一览无遗了。

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自然会更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有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既可见出学生五花八门的思想,又可验出拟题、选题能力。如题:《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成长的现在进行时》《蓝色记忆》《新学期新亮色》《激情澎湃,冲刺》《自然是好》,看着这些题目,且不论文章写得如何,教师先就打心里为这些学生的命题喝彩了。

二.评语激趣:

首先,教师批改作文一定要及时,及时改完,及时发还。虽说人们总在尝试减轻教师负担,让学生批改,但笔者以为,教师若是布置了学生感兴趣、自己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教师也是会把批改作文看作一件乐事的。既是乐事,完成起来进度自然也快。及时发还给学生,既可给学生树立做事讲究效率的榜样,又能及时将教师的意见传达给作文主人--学生。其次,教师要尽可能认真写评语。笔者以为,找错别字这一项事情可以交给学生代劳,而评语则务求认真撰写。虽有部分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作文发还后根本不再过目,但更多的学生会互相传阅。若有几篇作文评语能切中要害,大多数学生会钦羡,并希望也能得到教师最负责任的评价。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在一篇作文末尾附了几句话:“看老师评语,胜读十年书。一两句话,看了甚是不爽,能不能请老师多写几句?”这是她在看了其他同学的作文详评后提出的要求。由此可见学生是重视教师对自己习作的评价的。学生学习紧张,教师即使想面批面改都很难找到时间,因此,若能尽可能详细地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书面评价,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第三,教师的评语要有个性。往往有些教师在评语中泛泛写上一两句“中心不明确”、“主题不深刻”,学生是不喜欢的。教师不喜欢批改学生千篇 一律的作文,学生当然也拒绝教师敷衍了事、千人一面的评语。要针对学生习作写出确实有指导性的意见。对作文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不必每篇皆批,而应做好作文评改记录,在作文评讲课上反馈给大家。另外,评语要多带鼓励性。再差的作文,只要态度是认真的,感情是真诚的,就当予以适当的肯定,如此方能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甚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反馈激趣:

作文反馈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批改无定法,但任何一种批改方式的最后都不能没有反馈。教师在作文后的评语是针对个体的,而反馈则是面向全体同学,针对评改中发现的普遍问题,指出优点,点出不足。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就当做好评改记录,并挑选出范文数篇。课堂上,在作出总体评价之后,便宣读学生范文。范文可选择不同程度学生的习作。教师的眼光不能仅停留于几个优秀学生身上,要善于发现中等生甚至是后进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由于学生写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往往佳作也会出现在后进生笔下,对这样的习作要予以高度赞扬,鼓励习作者的自信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后进生的佳作进行表扬,既可令其他后进生受到鼓舞,也对作文基础较好的同学有所触动,不能停滞不前,对往后的作文也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如前文所提的郭欣同学,自从有一篇习作被作为范文表扬并在全班宣讲后,接连数篇作文都被表扬。可见,成就感已激起他的写作兴趣。

作文要让学生乐于写,就要允许学生说出真心话,说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如果太多条条框框,学生便失去了写作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罗曼罗兰也说过:“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初中生已开始有了些朦胧的情感存在,尤其是女生,较会在文中抒写个人的心情,作为教师,便不应当以主题深不深刻、思想健不健康为衡量文章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应尊重一切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在尊重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引导,使其习作向健康向上方向发展。王琳同学在《假如我只有十天生命》中的“第三天”中这样写道:

反正要死,我不妨就违反一次校规,轰轰烈烈地恋爱一场,尝试一下初恋的滋味。飞遍全球,终于找到(确切地说,应该是救了)一个为了救小狗差点被车撞死的美丽善良的女孩。她的声音既清脆又温柔,我和她在云彩上度过了幸福甜蜜的一天,整个天空仿佛涂上了一层玫瑰色……

你能说这样的思想不正确吗?我以为,这正是学生在假定情境中的真实心理反映,尤其是末句,学生没有一点儿生活体验,却将少男少女的美好憧憬表露无遗。在反馈课上,同样予以了很高的公开评价。要在公开评价时,让学生懂得,作文贵在真诚,不要尽说一些套话、大话。学生感觉出教师尊重的是真诚的情感后,写作时就更有积极性,更放得开,兴趣自然更为持久。

四.发表激趣:

在全班范围内对优秀习作作口头的公开评价,自是让学生尝到成就感并激发写作兴趣的一种方法。若是能把优秀习作定期选刊,分发至每个同学,进而向各中学生报刊投稿,学生眼见自己的习作被广为传阅,或变为铅字,那种成就感岂不是更能促进写作兴趣?班上有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作文态度不端正,常马虎了事。放暑假前,得知该生要去新疆,我便给了他一个任务,要他不必做其他暑假作业,只须一路记下所见所闻所感,下学期返校后宣读给同学们听。一路游历,有无数新鲜的景、新鲜的人、新鲜的事,该生只是随处拈来,返校后果然向我交上了十余篇日记,新疆的美丽风光尽显他的笔下。我又临时决定,将日记稍作修改,改宣读为全文印发,发给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成个人专集发到每个同学手中,该生心中的自豪感不言而喻,以后作文态度端正多了。还有一个学生,经教师推荐,他的习作《当成绩单交到父亲手上时……》发表于《中学生周报》后,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虽然语文成绩平平,却很快又写出了《同学,请勿玩电脑游戏!》,被《中学生周报》刊登,进而被小天使报社的杂志《校园与家庭》。一个同学的习作发表了,甚至有些报刊还汇来了稿费,这对全体同学都是个激励。良性循环形成,当时,笔者这个班相继就又有好几篇习作被选登。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种种做法,我的学生写作积极性有明显提高,他们总是交上一篇文章后,就催问什么时候反馈,总是盼望着作文讲评课的到来。新的题目一布置,马上就七嘴八舌地互相打听别的同学会写什么内容,力图自己的习作能别具一格。写作热情无比浓厚,常常有一部分学生不拘字数,把文章写到八九页作文纸。虽说没有控制好详略,但一口气写出两三千字的作文,已可见出学生的写作热情了。

如何唤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篇3

阅读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在幼儿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会给幼儿带来激情,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物质环境方面我们立足幼儿园实际,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孩子创设了多种阅读环境。

我们知道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往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环境的熏陶能给幼儿埋下一颗爱书的种子,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还会把教师的需要变成孩子的内在动机和需求,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创设有效的阅读环境,把阅读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成为孩子最直接的阅读材料,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贯穿于早期阅读活动之中,从而促进幼儿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

关键词

阅读环境 情感 习惯养成 物质环境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是学习的基础,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朱永新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人的阅读需要、人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有其敏感期或关键期,而中小学、幼儿园阶段阅读习惯的养成,将影响一个人终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他认为:“那些能够告诉孩子宽容、合作、自律、慈悲、感恩、执着、信心、爱的书籍,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与勇气”。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要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孩子有兴趣地阅读,我们在环境首先创设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提供适宜的物质环境,为孩子阅读提供条件

阅读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在幼儿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会给幼儿带来激情,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物质环境方面我们立足幼儿园实际,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孩子创设了多种阅读环境。

1.亲子阅读区:在幼儿园大厅,我们布置了温馨的亲子阅读区域,里面摆放了造型别致的彩色手指沙发、树叶沙发、小蘑菇沙发,圆桌上淡蓝色的桌布,藤条篮中存放着适合各年龄层次的幼儿读物及家长读物。每天孩子上学、离园时都可以和家长一起在这里休闲阅读,舒适、自由、宽松的环境给孩子带来无限的阅读欲望,这里成了孩子向往的圣地,定期的图书更换又大大满足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每天早晚区域中的书客络绎不绝,区域的建立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2.名著长廊:在幼儿园的大环境布置中,我们特意留下了一条长廊布置了中外名著故事,每天当孩子在这里经过时都会被上面的故事人物所吸引,他们能主动交流其中的内容。同时我们还要求教师把长廊上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熟悉故事内容,尝试讲述故事。如今长廊上的许多故事孩子已耳熟能详,有效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3.班级图书漂流站:为了增加孩子的阅读量,解决农村孩子家长购书意识弱、购书能力有限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阅览室图书的功能,要求各班教师选择一定数量适合本班孩子的书籍,每周在班级孩子中进行漂流,周五孩子可以到老师那里借一本书带回家与父母共读。这样每个孩子一学期至少也可以读上十多本书。图书漂流活动不仅让孩子喜欢上阅读,更让孩子懂得爱护书籍,增强了责任感。

4.班级图书角:结合阅读活动,我们要求每班设立图书角,故事讲述墙。幼儿园统一添置了图书架、图书、坐垫、毯子等,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虽然班级的阅读空间不大,但阅读材料丰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课间随时进阅读区学习。在阅读区孩子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席地而坐翻阅图书;可以三三两两轻声交流阅读内容;可以学着书上的标记、符号、文字、绘画尝试制作图书 ;可以到故事墙上作画、讲述。阅读区提供的图书是多层次的,有幼儿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种层次,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阅读的需要。平时教师非常留心观察幼儿阅读情况,经常从阅读区中选择孩子特感兴趣的图书读给他们听,通过不断地刺激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5.图书阅览室:为了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图书,充实了阅览室的藏书量,并建立健全了图书阅览制度,全园各班轮流组织到阅览室阅读,每周至少一次。

二、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让孩子享受阅读快乐

为了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我们在早期阅读教育过程中不但重视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非常注重提高幼儿的精神环境,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要求的:“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阅读关系。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的组成,不是一个地点,一本书。人,才是引导幼儿学习与书对话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是引发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构成因素,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阅读交往的相互作用。正如皮亚杰所认为的: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师幼互动”的阅读关系,各班老师根据本班幼儿实际选择合适的书籍,每周与孩子一起共读1~2本。平时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孩子选书、看书、读书,引导他们发问、讨论、思考。

组织孩子读书讲故事比赛、绘画讲述比赛等。还定期把孩子讲述的内容(家长帮助记录)通过展版进行交流,鼓励孩子与书为友,大大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2.建立和谐的“亲子互动”阅读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所以说家长的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邀请家长来园参与阅读活动提高家长的阅读意识,逐步帮助家长建立与孩子的互动阅读关系,幼儿园通过每周的图书漂流活动,督促家长与孩子共读。平时我们还定期组织一些小型的亲子阅读知识竞赛,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今很多家长已能做到挤时间陪孩子共读幼儿园带回的漂流书籍,通过共读,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和谐,孩子也变得更加懂事听话。

3.建立亲密的“生生互动”阅读关系。

在幼儿园,我们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相互合作、交流。在阅读活动时我们启发孩子把自己阅读过的内容讲给同伴听,让同伴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晨间谈话活动,我们组织小朋友轮流给大家讲述身边发生的新闻,讲述看到、听到的事情。通过各种交流活动让孩子关注阅读,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以活动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篇4

周五, 作文时间。从上午开始天就雾蒙蒙的, 中午的时候飘起了雪花, 而且越下越大。早先是颗粒状, 渐渐地变成了柳絮状, 它们从天空打着旋飘下来, 落在杨树上, 落在屋顶上, 落在操场上, 落在外面戏耍的孩子身上, 整个校园银装素裹, 美丽极了。我无心端详这些, 紧走几步跨进了教室。身上的衣服落满了雪花, 我站在门口抖落身上的雪花, 有几片雪花调皮地钻进了我的衣领, 凉飕飕的, 我下意识地缩缩脖子, 学生笑了, 我也笑了。我端详一下教室, 孩子们显然是看见我来了刚跑进来, 一个个小脸通红, 不是冻的而是在雪地里跑来跑去热的。有个男孩子手里拿着一个大雪团正一口一口吃着, 就像在吃白馒头。我认出来了, 他是李昊霖, 是一个很活泼可爱又调皮的男孩。看我注意他, 他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不忍责备他们。我们这里是北方, 雪并不少见, 但孩子们还是喜欢雪, 就像鱼儿喜欢水一样。还不到上课时间我就站在门口望着飘舞的雪花出神, 孩子们耐不住了, 唧唧喳喳的争论着, 大个子李超提议下课后堆雪人, 引起了很多男生的响应, 也有的同学趴在窗前欣赏起满天飞舞的雪花来。张亚静, 一向可爱文静的小姑娘竟跑到门口, 伸出两手去接自天而降的雪花, 轻柔的雪花刚一到手就融化成了滴滴清水。我笑了, 问张亚静:“凉吗?”“不凉, 老师。这雪花又温又轻, 给人的感觉好极了。”我知道这感觉, 小时候我也喜欢用手去接雪花, 看它在手里慢慢融化, 心里有一种神圣的感觉。见我没有批评张亚静, 许多同学挤过来学着张亚静的样子用手接起了雪花。善于观察的张欣兴奋地向同学们报告她的发现:“雪花是菱形的。”许多学生也都有所发现, 兴奋地叫着笑着。我心里忽然一动, 何不带领学生到外面去观雪赏雪, 然后以雪为题材写一篇话题作文呢?我的提议还没有说完, 学生们就欢呼起来, 一拥而出, 和满天的雪花融在了一起。

这是今年的第一场大雪, 所以我和孩子们一样的欣喜。那雪如鹅毛, 似芦花, 急速飘落到地面。我和孩子们一起踏雪玩雪, 和孩子们同时发出由衷的赞叹:“太美了!雪!”

在落满雪花的校园里, 学生们簇拥在我的身边, 我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观察。“雪像什么呢?”“像柳絮!”“真像鹅毛呀!”“我觉得像棉花!”孩子们都笑了。“想象一下它给你什么感觉?”一个女孩说:“我觉得它好像在说:‘快跑!快跑!天气太热了, 我可不想半路上就被化掉, 我要让地面一片雪白!’”“我觉得它好像赶集似的, 要到地面上抢占地盘!”一个淘气的男孩子喊。就这样, 我们看着, 想着, 说着……孩子们富有个性的语言不时冒出来, 我也从观察景物的顺序、样子、特点、想象等方面及时进行了指导。就这样, 在满天的雪地里, 我们开始了作文指导课, 学生们听得是那么认真, 观察得是那么细致, 就连平日最调皮的学生也听得入神了, 认真观察起来。时间过得真快, 在我们的游戏和写作知识的指导中, 一节课的时间快要过去了, 我们排队向教室走去, 望着身后留下的活动痕迹, 孩子们意兴未尽, “老师, 这节课太有意思了, 让我终生难忘。”小刚向我嚷道。我笑了, “夸张吧?”“不, 不是夸张!老师, 这样的活动课确实让我们难忘。”许多学生向我说, “好啊, 既然难忘我们回去以后就写成作文记下来, 让它成为我们宝贵的记忆。”“是, 老师您放心吧, 我们今天可有东西写了!”我说:“可不要忘了还有你们的感受和想象, 只有把现实的美景和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越走向教室, 学生们越发安静起来, 也许我的话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如果真能这样, 这不就是一节很成功的作文指导课吗!比起我精心准备多日的作文教案不是要成功得多吗!

虽然进了教室, 但是学生们的心还停留在操场上, 我指挥大家唱起了一首校园歌曲:“白雪覆盖我的校园……”此情此景, 真的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回忆童年时下雪的趣事或者是自己听说的与雪有关的故事。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 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 而且学生产生了写作的冲动。

趁热打铁, 我让学生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或者与雪有关的故事写下来。学生们都很兴奋, 第二节写作课, 不用我说什么都奋笔疾书, 很快就写了出来, 就连平日最愁作文的王波都写了500多字, 并且语言通顺, 有景有物, 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雪中活动的感想。

作文是学生记录自己的心灵感悟, 是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的了解和评价, 也是学生内心最想表露的思想或情感。作文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 要想写的真实, 必须有真实的东西可写,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现象、体验生活。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培养随时观察的能力, 使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此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写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这次即景观察我感受到: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践体验把自己最深刻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是我在这节作文课后的真实感受, 我感到他们所写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我们做教师的, 一定要赏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 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

唤起兴趣在快乐中完成学习 篇5

一、自主写作,让学生获得倾诉的真实和满足

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是:教师让写的学生不想写,学生想写的教师不让写,教师对学生写作的限制太多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例如在一次自主习作中,学生写出了这样真实、自然、富有情趣的文字来

小龙十分调皮。有一天中午自习的时候,老师布置大家看《新人文读本》,并安排了班级干部值日。可是,老师前脚刚走,小龙就在同座的男同学头上扎了一根小辫子。前天上课的时候,他居然和同学打赌吃巧克力豆。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他就乘机往嘴里丢一颗,结果一堂课吃了十颗巧克力豆。昨天课间休息的时候,他把吹足气的气球悄悄地放在同座的凳子上。同座一屁股坐下来,只听“啪”的一声响,同座吓得跳起来,他却拍着手笑。

这段文字虽没有什么深刻的主题,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它却是学生的自由表达,内容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因而富有童真和童趣,很能吸引人。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对学生的习作,我从不人为拔高。写的内容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或者是比较熟悉、感受较深的。由于所写的东西大多是学生的亲历亲为,比较具体和实际,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就消除了写作的害怕心理,促使学生自主地写作,享受表达的乐趣。

二、开展活动,让学生获得的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的浅显以及他们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导致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狭窄,生活的经验有限,这就难免导致他们在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者直接凭空捏造,让人读起来无丝毫的真实感。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时代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新建的工业园区,县城的人民公园,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等,教师都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进行参观、游览、访问,并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开阔眼界,关注社会生活,了解宇宙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由于平时缺乏这种团队的集体活动的机会,他们对这种参与社会的活动充满了向往,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开展这些活动必然深受学生欢迎。当然,我们还要注意所开展的活动方式要多样化,让学生感受活动的精彩纷呈,让他们体会新鲜感,不断为他们积累鲜活多样的素材,在写作时才可信手拈来。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当我们引入生活的活水之后,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竹子开花——节节高。

三、阅读积累,让学生获取的文化滋养

除了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与自然,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极开展阅读活动。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还必须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提倡多阅读课外书籍。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特别强调,并且规定了各个年段的阅读量,这就要求我们把阅读的积累作为作文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当然,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使积累的材料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样,作文时自然就会思如泉涌,水到渠成。学生也就自然会爱上写作,并感受到作文的快乐。

总之,快乐作文需要教师在习作指导时的精心引导,需要教师与学生对习作过程的充分挖掘,更需要教师创新性的开展一些凸显作文魅力的活动,让学生不断感受语言文字记录事件所带来的乐趣,这样,他们才会不断习作的快乐,从而兴味盎然的投身习作,对习作充满期待,真正实现快乐作文的目的。

唤起兴趣 篇6

一、引用诗文佳句, 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 在设计课前导语时, 恰当地引用诗文佳句, 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例如, 在教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 我设计的课前导语是:“同学们都记得孟郊的歌颂母亲的诗吧?”当学生回答:“记得。”同学起来背诵:“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然后, 我就讲解总结:“自古至今歌颂母亲的名篇佳作层出不穷, 母爱是伟大的, 母爱是无私的。”这样学生就会用真心、用感情去体味课文, 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能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二、创设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许多文章皆是情境交融的优秀篇章, 学习这样的美文, 同样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优美的环境氛围, 而课前教师恰当地设计导语就可营造出这种氛围, 将学生的思维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 在教《雨中登泰山》时, 我设计的导语是:有这样一座山, 它有通天拔地之姿, 攀天捧日之势。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不远万里, 浩浩荡荡登临此山, 祭天封禅, 祈求国运昌盛持久, 不少文人墨客慕名前来, 赋诗作文,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这便是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同学们想攀登吗?那就让我们随李健吾先生, 一起去攀登这座文化名山吧。

三、恰如其分地介绍作品内容, 能够造成一种悬念, 吸引读者读下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在教课文之前特别是一些小说和戏剧作品之前, 能够恰如其分地介绍作家及作品的内容, 这样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起他们尽快地了解课文内容, 更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以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例如, 我在教《雷雨》时, 首先介绍了作者的相关情况, 然后再介绍《雷雨》的主要故事情节, 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与课文相关的情节:鲁侍萍到周朴园家领四凤回家, 各种意想不到的事相继发生, 终于导致了一个封建家庭在雷雨之夜彻底破裂。经过教师的讲解, 所有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文的内容, 想了解雷雨之夜周朴园家到底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所有的学生都能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四、巧妙地设置疑问, 启发学生思考, 集中注意力,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上,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文言文《过秦论》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问题:“课文在写秦始皇之前, 共写了秦国的几个帝王?”学生一听这个问题就来了兴趣, 就连平时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同学, 也来了劲头, 一会儿他们就准确回答:“一共写了六位。”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了肯定。这个导入法的设计, 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认真思考、仔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对课文的分析。

唤起兴趣 篇7

在与学生沟通后, 我决定改变教学策略, 一定要教会他们英语音标,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一、明确音标学习的目的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 是构成句子、篇章的基石。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对词汇的积累。作为“过来人”, 高职的学生已有感触:由于各种原因, 当初没有学会音标, 直接影响对单词的掌握, 学习感到越来越吃力。大多数放弃英语的学生就是觉得学习的太辛苦了, 效率太低, 反正也学不好干脆彻底不学了。现在竟然又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 学生还是流露出欣喜地神情, 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作为老师只是追根溯源地重头再给学生一次补救机会。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经说过, 没有语法, 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 人们则不能表达任何东西 (闫海娟, 2006) 。如果学生掌握了音标, 就可以根据发音规律, 更加快速的记住单词。这对于学生口语, 阅读, 写作等都有益处。而且学习效率提高了, 自信心也会增强, 随着能力的提高, 兴趣也在不断地浓厚。因此, 要想学习英语有好的效果, 学生就需要尽快掌握音标, 学会拼读单词。我们老师就要针对高职学生再次音标教学, 让每个学生掌握48个音素及单词音标的拼读能力, 这样他们就能脱离老师自主拼读和识记单词了, 记忆单词的负担才能减轻。

二、系统地开展音标教学, 发现规律, 注重运用

(一) 发音知识的教授

高职学生学英语和儿童学母语情况不同。老师要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的智力因素和年龄特征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学生对人体发音器官的名称及功能已经有了基本了解。此时告诉他们发音的常识比盲目被动地模仿效率要高。比如发音与发音器官的关系, 唇, 舌的配合变化, 肌肉的松紧, 声带的震动, 气流的通道, 声音的长短等, 都使学生具有理性认识。例如发[v]这个辅音就需上排牙齿轻咬下嘴唇。[a:]发音时口张大, 舌身压低并后缩, 后舌稍隆起, 舌尖不抵下齿, 双唇稍收圆。发音时舌后部抬的比高, 双唇收得更圆更小, 并向前突出。发音时口张大, 舌身尽量降低并后缩, 双唇稍稍收圆。在系统的指导下积极的模仿, 能对自己的发音进行及时的调节和校正。

(二) 先听, 后读, 听清发准

人类学习语言一定都要先听。许多学生语音不准要归咎于听得不够准确。最初接触音标的时候听个一两遍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因此要多听几遍, 多磨耳朵, 这样才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高职学生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可以很方便的学习音频材料。在开口说之前, 要静静的听, 听清楚以后要模仿。老师要对比教学, 将相似的发音, 进行对比。可以把两组或多组音先后读给学生听, 让学生辨出哪一组发的是哪个音;也可以把一个音标写在黑板上, 读一个句子或一组词, 让学生辨出含该音的词。每次听的时间不需太长, 但要提高听得效率。

(三) 持之以恒, 学会运用

老师应该将音标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中, 每一个单元都有生词, 老师要指导学生看音标读单词, 巩固和纠正发音。新课之前都让学生查词典或查词汇总表, 让他们自己给生词注出音标, 并预习试读。经过以上英语音标教学, 学生的拼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绝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音标熟练地、准确地读出单词, 甚至对符合读音规则的生词不依靠音标就可以正确读出, 感到学习英语得心应手;课堂上师生配合得好, 双边活动也更容易开展。并且教师不再占用大量课时进行单词教学, 而只对预习效果作一些必要的检查。学生在提高了自学能力中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从而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三、改革教学手段, 提高学习兴趣

(一)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现在许多学校, 包括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配有多媒体投影仪了。老师可以从网络挑选一些音标教学素材, 制作多媒体课件, 收集并使用各种图片, 利用互联网等, 这将使教学内容成倍增长, 极大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通过音标教学实践, 学生明显对多媒体更加喜爱, 专注度也更高。网络能将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使所展示的语言材料更真实、更具情感化和情景化, 它能激发学生大脑的兴奋点,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增大教学的信息量, 丰富学习材料, 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语言练习形式, 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利用唱歌, 绕口令等小游戏

我们在教学中应创设各种游戏、歌谣、竞赛等趣味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它们始终伴随着音标教学。从如教学生学唱英语《字母歌》, 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趣味教学法。通过唱歌, 学生在享受感官刺激的同时, 还能记住26个基本字母的发音, 从而也能记住其音标。同样的道理, 在进行音标教学时, 采用一些如编顺口溜或做形象动作的方法, 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 更加有趣, 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用绕口令, 区别[s]和[∫]的发音。She sells sea shells on the seashore.The seashells she sells are seashells she is sure.If she sells seashells by the seashore, I’ m sure she sells seashore shells.

经过以上英语音标教学, 学生的拼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绝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音标熟练地、准确地读出单词, 甚至对符合读音规则的生词不依靠音标就可以正确读出, 感到学习英语得心应手;课堂上师生配合得好, 双边活动也更容易开展。并且教师不再占用大量课时进行单词教学, 而只对预习效果作一些必要的检查。学生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普遍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因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正是在关键期抓住了音标教学的结果。由此得出结论:对学生进行字母、音标教学, 能帮助学生理解单词、正确记忆单词, 形成基本的拼读能力, 使其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从而促使其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当然, 音标的重要性是相对的。因此在中学教学中不能喧宾夺主, 忽视语法的学习, 不能把音标教学课上成语音学课。

摘要: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差异性大, 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部分学生不会音标, 读单词全靠模仿。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帮助学生自主拼读和识记单词了, 从而减轻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最终用音标教学提高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高职学生,音标教学,英语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闫海娟.认知结构理论与英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6, (05) .

唤起兴趣 篇8

关键词:游戏,兴趣,竞赛

美国一位脑科学家说过, “游戏所给予的愉悦与乐趣, 是一种天然的学习诱因, 不让孩子玩游戏, 就是剥夺了他们这种天赋的学习报酬。”然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学好了节奏与乐谱, 就好比学生已经获得了学习音乐的“渔”具。为改变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 我用节奏游戏来唤醒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节奏游戏, 学生在“心动”的前提下, 产生了“行动”。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戏”中“乐”、“乐”中“学”, 让音乐课堂“动”起来!

一、节奏竞赛“活”起课堂氛围, 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表现自我、挑战他人的心理, 在生生互动的“组与组”比赛中, 能激发他们参与和求知的欲望。例如, 在四年级课堂教学中, 我是这样进行节奏竞赛的:首先, 把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选出一名节奏感强, 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 让小组进行讨论, 在规定的两分钟内确定创作两个小节4/4拍的节奏, 在这个环节中, 我关注学生节奏的编创, 在需要帮助时, 给予指导, 以确保节奏创作的规范性。其次, 进行节奏比赛, 看看哪组学生能够合作得很好, 节奏拍打整齐和谐又有创意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时, 课堂相当活跃, 小组长能够快速地决定节奏, 组员为了参加比赛, 在建议的基础上, 能听从大家的意见。比赛中, 大家也能很团结, 很整齐地拍打节奏, 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最后, 在比赛后, 教师打开节拍器, 给定速度, 让每组学生把自己创编的节奏一起拍打出来。全班一起拍打节奏, 产生了合奏的效果, 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小组节奏竞赛活动过程中,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的智慧影响着每个人的知识建构, 从而使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二、科学“练”出音乐能力, 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 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在音乐教学中, 节奏教学要循序渐进, 科学训练。可以通过简单的二拍子节奏训练, 到较复杂的三拍子、四拍子, 乃至6/8拍、3/8拍的节奏把握。

例如, 在进行五年级的6/8拍的节奏感训练时, 我就是从简单的节奏游戏开始的。

首先是六人示范游戏 (含教师) , 六人围成一圈, 从教师开始, 按教师给定的节奏速度, 一人拍一拍, 要求按照强弱规律进行, 连续来几遍, 发现会有个别人接不上时, 就给予方法, 告诉他们心要跟着节奏走, 这样才不会乱了阵脚。示范后班级学生分组进行节奏游戏。

这个游戏之后, 六人示范, 两个人同拍一拍, 在这个环节中, 先要求学生自行安排好两人小组, 然后再进行节奏游戏。接着三人同拍一拍, 四人同拍一拍……在这个游戏中既唤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又培养了合作能力。

让孩子用其他的方法来拍节奏, 比如, 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 还可以改成人声说节奏, 比如“呛”“哐”“聄”, 或者“耶”“啪”等等。最后让大家配上歌曲或者音乐来合奏这些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 是音乐的精髓, 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 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节奏, 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教师教得也不亦乐乎。

三、方法“促”进形成,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 在合作与创编中训练节奏

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 节奏无处不有, 对于孩子的节奏训练要生活化、趣味化。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有趣的声音世界》中, 我让学生用小狗的叫声“汪汪汪汪”表示四分节奏, 用小鸡的叫声“叽叽叽叽”代表八分音符节奏;然后模仿猫、牛、老鼠、小鸟等叫声的节奏, 并把这些节奏卡片找出来, 之后, 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节奏训练。这样既愉悦了身心, 又学到了节奏训练的知识。

2. 在律动中体验节奏

“动”是学生的天性, 学生“动”了, 就意味着有兴趣, 并乐意参加学习。在教学中用到的动作主要有拍手、跺脚、捻指、拍腿等。例如, 在一年级的节奏的镜子游戏中, 教师用手、肩、臂、腰、脚等, 拍击出不同的节奏, 请学生把节奏重复一遍, 像照镜子一样, 接着把这样的节奏加入到学过的歌曲中体验。这样把人体变成了一种乐器, 通过人体乐器展示了音乐的要素, 表现了音乐的艺术性质, 既丰富了节奏内涵, 又增强了趣味性。

3. 在语言中掌握节奏

中国的汉字在朗读过程中, 也富有节奏感。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掘并加以运用, 一定会事半功倍。规整的节奏是快速与慢速节拍的体现, 所以选择规整的节奏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拍感。例如, 四年级下册的《中国功夫》一课, 这是4/4拍歌曲, 拍感的特点也体现在强、弱、次强、弱中。在节奏规整的歌词中更能明确地体现强、弱的规律特点。教师在范读节奏歌词时, 把X.X XX X 0/X.X XX X 0//的节奏特点运用夸张的手法让学生去感受, 然后让学生在这些歌词的后面加上动作或者重复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等来丰富节奏内容。这样, 学生在语言中也可以掌握好节奏。

综上所述,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节奏游戏的作用, 让节奏游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在每节音乐课中都用上几分钟进行节奏游戏, 既让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 又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能力。音乐课堂的节奏教学要做到不急、不慢, 从课堂各个细节入手, 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 这样能确切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以及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唤起兴趣 篇9

那么, 怎样唤起学生作文意识,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培养作文兴趣既是学生对作文内在价值的认识过程, 也是师生思想交流的活动过程。因此, 培养作文兴趣的途径、方法可以有多种, 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美文范读, 触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书籍也是一所学校, 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读书。”如果阅读是吸收, 那么写作就是倾吐, 可见阅读、写作和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读书贵有新得, 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 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那么, 它的前提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书, 所谓“好书”指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现代文学的典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也是学习写作的首选之路。当学生的写作意识尚不明确时, 教师应有目的地选取短而精美、生动感人的文章给学生朗读, 带着他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营造一种令人向往的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读《背影》《纸船》等效果很好。再者多找一些生活气息很浓厚、寓情于景的文章, 师生共读。欣赏类似于《散步》《社戏》等文章。因为读的过程就是产生感受的过程, 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从作品中得到启发, 与作者感情交流, 然后产生写作的愿望。当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时, 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形成读后感或是生活见闻等。在课外, 多鼓励学生借书、买书、多读名著和一些课外读物, 如《小荷报》、《初中生优秀作文》等, 上面刊登的是趣味性和亲和力较好, 容易产生共鸣, 启发学习写作的兴趣文章。把这些当作教学作文的材料, 让学生与阅读相随相陪,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 有意识推动学生写生活中的, 写悲欢离合, 诉喜怒哀乐, 读写完美结合,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通过阅读范文, 让学生在“胜景”中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 日积月累, 有了一定厚度的文化底蕴, 学生不再为写作而发愁, 不必计较写长写短, 只要有话可写, 有感而发, 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主人, 尝到了写作的快乐, 他们的思绪会更加活跃, 写作也变得更加主动、智慧。

二、观察生活, 引发兴趣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 不管写什么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学生更应该扎根生活。许多人误认为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单调, 如果要写人生百态、人生感悟, 学生往往会感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 哪里有生动的材料可写。事实并非如此, 时代日新月异, 飞速发展, 不断涌现的多种信息渠道如网络、电视、报刊等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写作材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写作前搜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那么怎样去观察生活, 了解大千世界呢?教师引导学生重视观物、察人、品事,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丰富多彩的现象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写作时感到难以下笔, 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生活缺少观察和思考, 或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熟视无睹, 或没有理性的思考, 或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多角度观察和思考, 就会发现很多有用的素材, 用轮流日记、周记的形式把它及时写下来。周记是老师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体会生活的一座桥梁, 从他们的周记中反映出多彩的生活现象, 如下棋、钓鱼、弹琴、外出旅行、家庭琐事、学习生活等, 甚至有学生写一件事采用了连载的形式, 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浓墨重彩地写出来, 就如一出出精彩纷呈的戏剧一样, 让人深切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东西源自身边。最近一次作文课上, 语文老师故意迟到了五分钟, 让学生以《当老师不在时》为题写作文, 用时一节课, 学生感到这个题目太好写了, 不就是刚才老师不在时教室里发生的一幕幕么, 俯拾皆是“谈笑风声”, 在场同学的百态是有目共睹, 于是他们写作的兴致一下子调动起来, 跃跃欲试, 经过构思布局, 洋洋洒洒一大篇, 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写不下去的。看来, 生活需要有心人, 对生活中的风景, 教师要适时抓住这一契机, 让学生去关注, 若不关注, 学生的写作灵感就会一晃而过, 只有让他们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 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巧妙引发, 勤于发现、勤于记录, 积累起属于自己的宝藏, 并把写作看成一件乐事而从容面对, 写作的兴趣自然而然生发了。

三、交流评改, 享受乐趣

经常看到语文老师埋头于批改作文中, 苦不堪言。两个班作文以80份为例, 每个学生花6分钟以上时间批改, 那么全批完的话, 要整整8个小时, 就是一天时间不休息, 老师辛苦为何?学生拿到作文后, 草草看了下分数和评语, 能有多少效果?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该如何去引导指点学生, 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事实上, 作文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创造和修改的过程。“文章不厌百回改”, 首先, 指导评改作文时要充分发扬民主, 开展讨论, 让学生了解加分和减分理由, 从而引起他们的重视。然后, 让学生了解作文评判的标准, 多给学生讲话的机会, 各抒己见, 质疑问难。这是鼓励性的, 是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时机。接着, 让学生给每篇习作写评语, 从三方面进行挖掘, 如作文的优点是什么, 存在问题是什么?提出改进意见等。作文评改流程归纳为:“相互阅读—提示修改—学生互改—教师评改—交流意见。”让学生亲身当几回老师,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不断实践中掌握写作技能, 从中体会出修改与评改的辛苦和乐趣。那么老师会事半功倍, 劳而多功。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是一座引桥, 关键是要把学生引入写作的“康庄大道”, 教师要创造机会, 引导学生体验思考生活, 关注人文社会, 畅谈阅读收获, 多些写作实践积累。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从而使他们喜欢写作。

参考文献

[1]张孔义, 等.新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85法[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唤起兴趣 篇10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引导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新颖的导语,会引发学生“猎新”的兴趣。如在教学“十几减几”一课时,我用童话故事导入:“星期天小猫咪咪和菲菲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把它们的金鱼放在了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快乐地玩耍,它们高兴极了。咪咪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8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可是金鱼游得太快,菲菲眼都数花了,也没有数出来。它无奈地说:”小朋友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我吧!“这样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激发兴趣

在课堂中,师生的双边活动要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在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的争相发言,有的是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是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我们老师是不时的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用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20多个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大小分类的;有按形状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三、在游戏教学中创设认知冲突,挖掘教材中”快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是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认知冲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展示中激发兴趣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还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了,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给予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的,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数学产生的兴趣。

五、表扬鼓励为主,在成功中激发兴趣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困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上一篇:新时期企业绿色会计下一篇:专业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