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体系建设

2025-01-07

会计体系建设(精选12篇)

会计体系建设 篇1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经济主体进行经济交往的必要信息,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其以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向人们描述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 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 是外部投资者资金流向的指南针, 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我国目前会计信用普遍存在缺失的情况, “会计造假”泛滥, 会计公信力受到普遍质疑, 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秩序, 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建立会计信用体系,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是市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也成为社会对市场经济诚信要求的重要方面。上海是我国会计信用评级管理工作做得最早的城市, 有着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 作为会计核算软件技术标准的发源地,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会计信用体系注入了新的血液, 上海是目前唯一将会计信息化备案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的, 也是为数不多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企业会计信用等级的城市之一。上海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其他省市的会计信用等级建设有着借鉴作用, 也对全国会计信用体系的不断升级、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上海市各区县财政局进行的调研, 了解到目前上海市会计信用体系完善进程中存在的新问题, 以期为完善会计信用体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上海市会计信用等级管理概述

(一) 《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概要

21世纪初的美国, 信用体系频频爆出一系列财务丑闻, 会计造假数额之巨大, 堪称史上罕有, 会计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矛头指向会计人员。国内各种各样的会计舞弊、会计丑闻接二连三爆发, 而且愈演愈烈, 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造假的泛滥严重的干扰了资本市场, 破坏了经济秩序, 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只毒瘤。社会呼唤会计诚信, 建立会计信用成为时代的需要, 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 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试行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既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规范会计秩序、提高行业公信力的现实需要, 也是财政部门改革、完善会计监管模式, 参与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时代要求。为此上海市财政税局率先于2001年探索建立了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发布了《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于2002年开始试行。该《办法》规定主管财政机关通过评定本市单位的财务会计信用等级, 将财务会计信用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分为A、B、C、D四类, 并相应实施A、B、C、D分类管理。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负责人重视、支持财务会计工作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财务会计人员的配备和履职情况;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的情况;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情况;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情况;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依法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情况;有关财税法规、财经纪律专项检查情况等七项。

根据规定, 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都不得评定为财务会计信用等级A类单位:单位负责人未采取有效措施重视、支持财务会计工作, 未依法承担对本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和财务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责任的;未设置独立的财务会计机构, 或虽设置独立的财务会计机构, 但大型企业配备的具备会计师任职资格以上的专职人员不足两名、中型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未配备具备会计师任职资格以上的专职人员、小型企业未配备具备助理会计师任职资格以上的专职人员的;单位任用的财务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法》规定的;未认真执行单位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的;单位未按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未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 或未能在最近两年内被出具无保留意见报告的 (行政事业单位除外) ;在最近两年的有关财税法规、财经纪律专项检查中发现有违法、违纪行为的。

(二) 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成效

自2002年实施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以来, 上海市财政局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和各方面的有关建议对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进行完善, 于2004年、2005年先后两次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2004年的修订中, 扩大了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的适用范围, 将本市国家机关纳入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探索式的采取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单位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的方法, 根据需要与可能,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参与单位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要求财政部门关注单位的整体信用状况, 适当关注银行、工商、海关等经济部门对单位相关信用状况的评估结果及其对财务会计信用的影响;适当缩小年鉴范围, 规定主管财政机关在每年二季度对上年度已评定的A类单位、D类单位以及需调整等级的B类单位和C类单位的财务会计信用状况进行年鉴;逐步建立D类单位强制培训制度和通报制度等。为了更有效的对企业会计信用进行评价和管理, 收集相关部门有用信息, 建立公共开放的信用查询平台, 更好的发挥会计信用的监督效应, 2005年上海市财政局在修订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办法中, 规定主管财政机关必须使用“上海市财政局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将所有评定单位纳入系统管理;对于A类和D类的单位, 增加两项管理措施。一是要求主管财政机关向A类和D类单位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的相关信息, 并建议税务机关强化对D类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检查;二是A类企业享受主管财政机关规定的其他优惠措施, D类单位须接受主管财政机关规定的其他监管措施。在两次修订中, 会计信用等级从内容上、手段上、方法上都进行了很大改进, 尤其是财政局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为公众查询企业信用等级提供了方便的信息通道, 自2005年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来, 对外公布了连续3年企业会计信用等级评定为A类的企业名单, 截至到2007年上海市共有1364家企业被评为A类会计信用等级单位。表 (1) 是我们从上海财税网截取的2007年部分会计信用鉴定中A类企业的公布情况。

三、会计信用评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评价过程相对孤立, 政府不同部门的信息共享率低

根据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 主管财政机关在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 应充分听取税务、审计等部门对单位纳税、审计等情况的意见, 并适当关注银行、工商、海关等经济部门对单位相关信用状况的评估结果及其对财务会计信用的影响。那么实施中作为评定部门, 财政局应该如何去听取和利用相关部门的意见。笔者走访了上海市某区财政局, 了解到财政局每年在对会计信用等级年度鉴定中, 都会会同税务、审计、工商、国资委等部门共同对A、D类的企业进行鉴定, 但其他部门的鉴定往往比较简单, 只要企业没有重大的违规违纪, 基本上都会维持财政部门初始意见, 这种粗略的评定给会计信用的鉴定的充分性打了问号。信息没有能够很好的利用, 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构建一个公共的平台来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用进行采集, 使得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没能充分利用, 利用人工进行判断既影响了客观性, 有限制了内容的完整性, 导致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用评定不充分。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等部门每年都会不同程度的对企业进行包括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很多部门都会将检查锁定在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上, 这使得检查中出现了很多共性、交叉的地方。针对企业会计信息, 企业会接受不同部门的检查, 这即使得企业对各种检查产生抵触, 也说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动性较差。会计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是项综合性工作, 政府机构在利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时, 包括会计检查, 税务稽查、审计等, 发现的企业的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的情况, 都可以作为信用等级的评定资料纳入到企业的会计信用等级中去, 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用体系的完整和充分。

(二) 会计信用等级查询的限制性开放阻碍了信用评定结果的利用率

根据《上海市财务会计行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 市财政局将建立全市单位上海市财政局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对企业会计信用等级开展查询、评价等工作。在实际调研中笔者发现, 这个信息库只对A类企业的信用情况通过财税网向外界开放, 任何个人和机构是没有办法获得信用为B、C、D企业的信息的, 这大大降低了会计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利用率, 同时即便是各区财政局也只能在系统内看到自己管辖区域企业的信息, 而无法查询区域外企业的信用情况, 信用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减少不确定性, 然而在信用的使用上如果加以限制, 部分公布信用等级, 那么就严重削弱了信用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也是对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最大的浪费。

(三) 信息技术手段的落后为会计信用等级评价带来困难

目前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的评价体系中将企业电算化备案纳入到考评范围内, A类信用等级的企业均是通过电算化备案, 但目前电算化备案中存在典型的会计诚信问题, 很多企业为了能够顺利通过备案, 经常在几分钟内将尚未通过的备案数据人为进行调整, 而并不是真正的在企业的账套中调整。财政部门很难辨别企业备案的数据是否全部来自企业内部, 甚至有的软件公司为了达到备案的目的, 将自己使用同一软件的多个客户用一套通过的数据在不同区县进行测试, 这是企业诚信的严重缺失。而目前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落后, 备案回访的工作量较大, 人手不够, 很多回访都是在财务检查的时候顺便附带的, 因此备案结果的有效性是值得质疑的。

四、会计信用评价体系完善的对策

(一) 会计核算软件技术标准和电算化备案

为了提高我国会计软件的性能, 使得我国的会计软件能早日与国际软件发展结果, 2002年上海市质量监督局颁布了上海市地方标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标准接口规范》。2003年国标委以[2004]41号文通知上海市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 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标准接口规范》正式列入2002年度国家便准项目计划, 该标准于2004年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规范是财会领域的第一个信息技术标准, 它规定了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接口要求, 包括会计核算数据元素、数据接口输出文件的内容和格式的要求, 提出了数据要求和数据核算的概念, 为标准使用者理解会计核算的数据奠定了基础, 规范了文本格式和XML格式的数据接口, 这个标准实施后不同的财务软件以及相同财务软件的不同版本之间都提供数据接口的尴尬将不复存在。现在《数据接口规范》主要用于统一各会计各会计软件的数据接口, 保证导出的财务数据有标准的格式, 符合《会计工作基础规范》。为了检测企业所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是否符合会计数据接口规范, 上海作出了表率作用率先研制出检测软件, 在会计数据接口规范实施制初, 上海市财政局就取消了会计电算化应用行政审批制度, 改为检测“标准接口”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备案形式。通过“会计数据接口检测软件”来检验个财务软件是否符合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的检验, 既有效的规范了会计核算数据格式的标准化, 又能及时纠正单位在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了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 会计技术标准下的会计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引入会计技术标准后, 会计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在以下方面得到了改进:一是数据接口规范为不同部门间会计信息的共享和校对提供了可能。面对一份简单的财务报告, 可能因为报送的主体不同, 企业的报表可能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报税的时候, 企业会考虑如何尽量降低收入, 增加成本;为了上市和配股, 企业可能要通过调高利润来刺激市场;因为要向银行贷款企业会提高资本周转率, 企业会尽量“做”出一副既有潜力又有能力的报告。然而这些部门却无法或无力获得其他部门的财务报告, 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企业逆向选择行为比较普遍, 向不同的部门报送不同的报表, 这也是目前会计诚信系统下的一个空白。因为数据接口的存在, 规范了企业的财务软件, 使得我们能将来自不同软件的财务数据能够通过数据接口按标准格式导出。如果不同的信息主体都能从同一个报表数据库中导出数据, 这样就能切实缓解企业信息虚假、披露的情况, 可以有效规避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财务部门可以在电算化备案的基础上拓展会计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每年年初企业向财务部门报送年报, 对使用电算化核算的企业, 完全可以要求企业按照接口标准导出财务数据, 如同电算化备案时一样, 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数据通过转化成财务报表, 放入财政部门专门开发的数据库中, 这样就保证了数据的唯一性, 可以供不同部门使用。银行审批企业贷款时, 可向财政部门有偿取得年度报告;证券市场的年度报告也可直接由财务部门向证券交易所发送, 由于证券交易所在年度报告中使用了XBRl格式, 标准的建立能够使得财政部门的报表转化为该格式, 这也大为提高了报表的利用效率;税务部门通过这一熊可以解决报表的唯一性问题。目前, 因为备案不是强制性, 所以很多企业没有参加备案, 在徐汇区有2万家企业, 而目前只有几百家进行了备案, 很多企业因为担心无法通过或麻烦而不来备案, 这严重的影响了备案的推进。笔者认为, 如果将年报的报送纳入到信用评价中, 建立一个数据库, 需要贷款的企业 (具有一定规模) 都会到财政部门备案, 因为银行不会对贷款给没有财务核算软件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内控也将值得怀疑。因此, 为年报建立公共数据库也可以促进了备案制度的发展。二是将备案回访情况纳入到会计信用等级评价中。备案回访难已是困扰财政人员的一个难题, 如果能够将备案检测软件中加入一个校对模块, 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如一家企业到财政部门将2006年9月的财务数据进行备案, 备案通过, 2007年财政部门在回访的时可以现场从企业的财务软件中调出2006年9月的财务数据, 根据软件接口导入到检测软件中, 通过备案检测软件的校对模块进行数据对比, 如果两次数据不一致, 说明企业在备案时对修改了数据做, 财政部门在对企业进行有关处罚的同时, 也为信用等级评价提供了有效指标, 有效的回访工作促进了备案工作正常开展。

利用会计技术标准工具可以提高会计信用等级评价的效率, 拓展评价范围;利用数据接口规范可以为不同部门间会计信息的共享和校对搭建平台, 让不同部门参与到会计信用评价的体系中;利用建立统一的报表数据库, 可以规避企业为不同报表使用者提供不同数据的可能, 大为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 增强企业的会计信用。这些技术手段将会进一步丰富企业财务会计信用等级体系建设。

摘要:会计信用是会计的根本,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 会计信息失真的日趋严重, 亟待建立完善的会计信用评价体系。上海是开展会计信用等级管理最早的城市, 信息化的发展使会计信用评价体系在不断的完善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本文以上海会计信用评级体系为例, 介绍了目前在会计信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 以期为完善会计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用,信息化,接口标准

参考文献

[1]《关于修订<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沪财会[2004]27号) 。

[2]《关于修订<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沪财会[2005]129号) 。

[3]胡仁昱、嵇俊康、朱建国:《会计信息技术标准对上海经济影响的研究报告》2006年。

会计体系建设 篇2

【摘 要】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体制转轨。经济领域进行着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变革的过程也是规则与秩序更替,权利和利益重新整合的过程。本文正是基于“会计诚信”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对当前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新世纪会计诚信体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会计诚信;经济体制改革;体系建设

1.会计诚信的涵义

会计诚信,即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服务。会计诚信,不仅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关系到市场主客体的正当利益,更关系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会计失之诚信,弄虚作假,欺诈舞弊,会计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就会随之崩塌,会计的生命力就随之完结。一个诚信的会计信息环境,是新的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会计诚信体系至关重要。

2.当前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危害性

2.1当前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极其严重。最直接的表现是沉重打击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比比皆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行动,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2.2当前会计诚信缺失带来的危害

2.2.1影响投资者切身利益

一项对湖北财务人员的.调查中显示受会计诚信缺失危害最大的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达53.42%,比例之高。投资者而言,首先,会计失信使信息失真,从而使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蒙受经济损失。 其次,使整个社会缺失经济良性运行的商业信用基础,投资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效益好、资金回报率高的企业进行融资。

2.2.2误导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作用来完成,但国家根据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了解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进行经济决策和宏观指导管理,必须依靠充分、可靠的经济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发展,成为经济工作一大隐患。

2.2.3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形成的各类社会和经济关系就无法顺利建立起来,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会计“诚信缺失”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和贯彻实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失灵,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加,流动性降低,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其直接后果是资源的低效运营和浪费。

3.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3.1信息不对称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

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公司)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对外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是分离的,现实的经济并非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

3.2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受内部环境约束是会计失信的内部原因

在我国,会计行业中财务会计规范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职业人员一般都比较重视形式上的合法性、合规性,却不去理会实质上的合理性。会计人员则习惯于照章办事,缺乏用个人的专业知识来判断,这也严重地阻碍了会计人员提高个人素质。会计行业中,会计人员多数是唯领导命是从,表现出不良的职业道德,进而忽视了会计信息质量。

3.3注册会计师监督力度不够是会计失信的直接原因

会计要诚信首先会计师要诚信。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职业,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实际工作中,现行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存在缺陷。惩处,涉及金额也十分有限。竞争的压力和违规成本太低,直接导致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

3.4失信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重要原因

在现阶段,由于“执行难”、“难执行”现象还时有存在,造假者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其造假成本,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即使受到惩罚,其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利益。一旦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爆发信任危机,那么资本市场就将陷入一片混乱。

3.5政府扮演多重角色,监管不力是会计失信的政治原因

我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参与得太深太广,表现为政企不分,政府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职能常常越位,而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适应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4.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对策

4.1弱化会计信息不对称

就会计信息而言,激励机制的作用并不明显,最为有效的还是加强监督与规范。弱化会计信息不对称性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

(2)采用电算化,提高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

(3)优化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4.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人员道德建设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与会计业务相适应的财会人员,采取现代化的手段,加快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使会计核算程序和管理更加严密科学。这就使会计真正独立工作,独立行使会计职责不受行政干预,抵制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

4.3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

为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让他们独立于公司管理当局,从而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二是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三是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并且制定出一系列的条规如《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四是强化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职业责任感。

4.4加大惩治力度,提高失信成本

要针对造假直接动因是“非法利益的诱惑”和“低廉的违规成本”的现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失信惩治机制。一是要尽快完善民事赔偿制度。二是要强化企业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的诚信法律责任。三是要加大对会计造假者的打击力度。四是要实行市场推出机制。

4.5转化政府职能,净化从业环境,保障会计工作独立性

要转变政府职能,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管理和服务企业,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要强化诚信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4.6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完善会计诚信教育体制建设

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强化市场主体和会计人员的会计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如何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应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

其次,应将会计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上。因此,各行各业都应自觉提高职业诚信意识,从而营造出会计诚信建设的和谐环境。

试论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 篇3

【关键词】会计诚信;经济体制改革;体系建设

1.会计诚信的涵义

会计诚信,即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服务。会计诚信,不仅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关系到市场主客体的正当利益,更关系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会计失之诚信,弄虚作假,欺诈舞弊,会计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就会随之崩塌,会计的生命力就随之完结。一个诚信的会计信息环境,是新的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会计诚信体系至关重要。

2.当前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危害性

2.1当前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极其严重。最直接的表现是沉重打击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比比皆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行动,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2.2当前会计诚信缺失带来的危害

2.2.1影响投资者切身利益

一项对湖北财务人员的调查中显示受会计诚信缺失危害最大的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达53.42%,比例之高。投资者而言,首先,会计失信使信息失真,从而使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蒙受经济损失。 其次,使整个社会缺失经济良性运行的商业信用基础,投资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效益好、资金回报率高的企业进行融资。

2.2.2误导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作用来完成,但国家根据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了解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进行经济决策和宏观指导管理,必须依靠充分、可靠的经济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发展,成为经济工作一大隐患。

2.2.3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形成的各类社会和经济关系就无法顺利建立起来,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会计“诚信缺失”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和贯彻实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失灵,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加,流动性降低,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其直接后果是资源的低效运营和浪费。

3.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3.1信息不对称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

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公司)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对外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是分离的,现实的经济并非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

3.2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受内部环境约束是会计失信的内部原因

在我国,会计行业中财务会计规范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职业人员一般都比较重视形式上的合法性、合规性,却不去理会实质上的合理性。会计人员则习惯于照章办事,缺乏用个人的专业知识来判断,这也严重地阻碍了会计人员提高个人素质。会计行业中,会计人员多数是唯领导命是从,表现出不良的职业道德,进而忽视了会计信息质量。

3.3注册会计师监督力度不够是会计失信的直接原因

会计要诚信首先会计师要诚信。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职业,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实际工作中,现行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存在缺陷。惩处,涉及金额也十分有限。竞争的压力和违规成本太低,直接导致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

3.4失信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重要原因

在现阶段,由于“执行难”、“难执行”现象还时有存在,造假者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其造假成本,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即使受到惩罚,其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利益。一旦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爆发信任危机,那么资本市场就将陷入一片混乱。

3.5政府扮演多重角色,监管不力是会计失信的政治原因

我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参与得太深太广,表现为政企不分,政府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职能常常越位,而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适应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4.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对策

4.1弱化会计信息不对称

就会计信息而言,激励机制的作用并不明显,最为有效的还是加强监督与规范。弱化会计信息不对称性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

(2)采用电算化,提高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

(3)优化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4.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人员道德建设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与会计业务相适应的财会人员,采取现代化的手段,加快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使会计核算程序和管理更加严密科学。这就使会计真正独立工作,独立行使会计职责不受行政干预,抵制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

4.3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

为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让他们独立于公司管理当局,从而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二是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三是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并且制定出一系列的条规如《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四是强化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职业责任感。

4.4加大惩治力度,提高失信成本

要针对造假直接动因是“非法利益的诱惑”和“低廉的违规成本”的现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失信惩治机制。一是要尽快完善民事赔偿制度。二是要强化企业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的诚信法律责任。三是要加大对会计造假者的打击力度。四是要实行市场推出机制。

4.5转化政府职能,净化从业环境,保障会计工作独立性

要转变政府职能,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管理和服务企业,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要强化诚信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4.6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完善会计诚信教育体制建设

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强化市场主体和会计人员的会计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如何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应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

其次,应将会计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上。因此,各行各业都应自觉提高职业诚信意识,从而营造出会计诚信建设的和谐环境。

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篇4

关键词:会计信用,会计信用体系,内部控制

1 会计信用的内涵及内容

1.1 会计信用的内涵

会计信用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 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 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树立会计信誉至上, 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 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 提高会计的公信力。

1.2 会计信用的内容

由于会计活动涉及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因此, 会计信用的主要内容也可分为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的信用。

(1) 在会计确认过程中的信用。

进行会计活动首要的就是确认, 会计确认是其他会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在会计确认过程中遵守诚实守信原则, 确保每一会计凭证都能真实地反映每一项经济活动发生的实际情况且都进行了会计确认, 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决定性因素。

(2) 在会计计量过程中的信用。

在会计计量过程中主要是对经济活动发生时的初始计量和会计期末的后续计量, 确定经济活动发生时的入账金额的真实性和在会计报表中的所列示金额正确性是其核心问题。

(3) 在会计记录过程中的信用。

企业在会计记录过程中的信用, 就是指企业会计人员按照企业适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以诚实守信为行为原则, 将经过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经济活动如实记录在会计账簿中, 并确保会计记录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4) 在会计报告过程中的信用。

企业在会计报告过程中的信用, 就是指企业会计人员按照企业适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以诚实守信为行为原则, 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合法性、客观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2 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 建立会计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存在与扩大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实现公平有序竞争, 降低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 各个市场都应以信用作为基本准则, 从而形成和建立起了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牵扯面极广, 包括公共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等。会计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 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 往往要通过会计信用关系中来体现。

2.2 会计信用体系建设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 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货币充当等价物, 再到契约关系, 无不以信用为基石。信用经济的形成, 使市场经济由无序发展到有序,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竞争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有机结合, 为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有序竞争, 市场经济须要充分发挥出作为外在规则法制体系与内在约束的信用体系的约束性作用。

2.3 建立会计信用体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的生存环境, 成为经济活动、社会政策、文化思想的预设背景。同样, 我国的会计信用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全球化挑战, 我们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审视经济市场, 所以, 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必然要求信用全球化。

2.4 会计信用体系建设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性措施

就目前而言, 在一定程度上讲, 导致会计人员造假的原因很多, 虽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会计人员自身的利益驱动造成的。因而, 当现行的会计制度安排要求会计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并在一定程度上奖励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主体, 惩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 如此一来就会大大减少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会, 创造一个令人满意会计信用社会。因此, 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的问题, 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建立完善的会计信用体系,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

3 会计信用体系的具体构建

3.1 完善会计信用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中信用行为的基本准则, 不仅要靠正确的道德理念, 包括社会舆论来维系, 还需要用法律和制度的力量来保证。加强法制建设, 首先要从立法上加快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 要增加会计造假的刑事处罚。将情节严重的经济造假行为在《刑法》与《会计法》中界定为犯罪, 对故意虚报会计信息、发布虚假财务报表的会计相关人员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2 建立会计信用评价体系

这是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的在于为评价机构进行会计信用评价工作提供必要依据, 同时也是衡量信用评价结果是否真实准确的重要尺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成立评定机构。

各单位会计信用状况如何, 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加以评估。目前, 信用产业一般由政府, 由财政部门制定统一的信用考核表, 这就加大了政府的行政责任和行政风险。一旦评定出现失误或疏漏, 企业的责任和风险就转变成为政府评价的责任和风险。

(2) 确立评价内容。

这是会计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建立的关键, 应分为评价企业的信用和评价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信用两个部分。在企业的信用评价方面, 包括企业经营者对会计工作的重视情况;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依法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情况;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对会计法律规范的执行情况等。

(3) 规范评价程序。

一般的步骤是, 首先, 由各单位准备相关文件、资料并报送评定机关;其次, 由评定机构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审查, 初步认定单位财务会计信用等级;再次, 将评价结果发给受评单位, 如有复议, 受评单位可以提交补充材料接受进一步审查, 如无复议, 由评价机构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介向社会公示;最后, 评定机构确认受评单位会计信用等级、颁发等级证书。评定机构应对单位进行监督和跟踪复评,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单位的信用等级。

4 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体系

4.1 加强内部监督

(1) 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会计信用管理。

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在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中, 一方面要建立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内容的完整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记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 并与岗位资格、专业职务聘任、升职晋级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检查工作, 对重点岗位和人员实行实时监控。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使各工作人员分工明确, 职责分明。

(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要完善业绩评价机制, 应增加一些有关企业持续经营的非财务指标, 对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形成有效约束。然后是改善公司股权结构, 调整股东的持股结构, 使各股权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4.2 加强外部监督

(1)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充分发挥行政作用。

首先, 可以通过年度复查制度, 加强对信用评定机构的管理。信用管理协会需要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 形成相应的行为规范, 在此基础上信用评定机构每年对单位信用状况进行复查,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调整单位的信用等级并向社会公开。其次, 政府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信用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 避免形式监督。

(2)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力量, 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机制。

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财税改革和维护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会计工作社会监督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翔.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4) :21-23.

会计体系建设 篇5

电力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对各部门明确其职权范围以及利益关系,对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构建、完善。一般来说,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主要内容为:(1)事前建立监控防线,确保对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以及岗位实行深入的财务控制手段,当然这也包括对生产业务的整个过程;(2)事中建立监督防线,以“堵”为主,基于常规会计核算方法来对企业会计部门的日常业务进行核查工作;(3)事后建立检查防线,可以企业内部组成一个管理委员会,来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的核查和评价。

(二)对电力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全过程控制

首先对于采购环节应当严格根据企业库存量的情况来规定合理的采购量,避免出现浪费现象。比如,采购大宗材料时应以订单形式为主,对供货商采取公开招标形式,确保在公正公平公开的条件下进行择优考虑;在货物入库时做好把控工作,确保手续齐全;在货物销售的时候应当制定好销售计划,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确保经营过程均在计划管理范围内。此外,电力企业应当重视对货币资金的控制工作,不但要求会计人员对所有的付款业务进行审核,还要主管人员对审核后的业务报表进行签章之后,才能让出纳员允许付款。

(三)提高电力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建设好一支强有力的电力企业会计人员队伍,必须要紧抓综合素质方面。首先,应当重视并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考核,范围包括财经法规、会计基础以及制度等方面的知识点,对参与考核后的人员进行优胜劣汰,增强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使队伍结构得到最大优化。再者,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才,电力企业应当重视选拔出来的人才,并为其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深造机会,比如让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人员参与会计师的培训,或者让会计基础比较好的人员学习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以便培养掌握现代化计算机基础的专业会计人才。然后,还可以鼓励会计人员多学习,使得他们的专业基础得以巩固并及时补充新的会计知识,比如可以鼓励他们去上进修或者参加继续教育,使得他们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新事物,像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或者方法之类。

3总结

会计体系建设 篇6

[关键词]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建设;预算会计;协调

从1980年起,很多國家开展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其导向为绩效管理,其精髓为将精华智能及管理机制引入企业,变以往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为“绩效管理”,其核心目的为对政府绩效加以提升。对于政府绩效,其以增强政府责任、解除政府公共受托责任、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质量、效率及能力作为重心。最近几年,为促使政府责任增强和政府绩效提高,我国做出了积极的变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改革公共管理环境(创建绩效与责任政府、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现有的政府会计基础及会计环境。然而,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无法满足政府绩效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不利于政府财政透明度的提高、政府委托责任的解除等。由此可见,为适应政府绩效管理,应对政府会计体系加以完善。本文结合实际,在探究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政府会计体系存在的意义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建设及其与预算会计的协调,旨在做出重要的分享。

一、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预算会计在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其本质为管理财政预算,目标是为国际宏观经济预算和经济管理提供有效信息,任务为对政府公共部门所有财政资金活动进行反映、监督及核算。该会计体系在以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预算会计体系已不适应政府发展潮流,暴露出很多严重的问题:

(一)预算会计在定位及目标方面与政府绩效管理要求不相符

就目前预算会计而言,年度财政资金收支是其的主要记录内容。提供信息是预算会计的定位层次,核算范围及会计目标的设定没有将政府实际运行状况及全面资源纳入考虑范畴。

(二)预算会计报告内容较为粗略

深入研究预算会计报告,笔者发现其仅仅对某些政府活动进行了反映。和预算收支牵涉的所有信息得到了详细反映,政府净资产全貌、资源状况、资金使用具体情况等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预算会计无法充分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

就当前的预算会计而言,其并未对许多业务进行披露及反映,例如:政府担保、未来负债(社会保障基金)、国债利息(应付未付)等。此外,当前我国应用的预算会计体系并未对政府负债及其存在的安全风险加以反映、披露。现今,我国政府负债量逐年增长。预算会计体系无法充分揭露、反映政府债务,极有可能引发重大财政风险。

(四)预算会计体系对政府绩效评价没有利用价值

对于政府绩效,经济、有效及高效产出公共产品是其关键性的评价标准,而关键性衡量指标为产出的成本。然而,现阶段,收付实现制是预算会计体系的基础,其仅能对当期的预算支出进行记录,无法科学、及时提供以下数据:产出的服务成本费用、产出的公共产品费用等。

二、政府会计体系存在的意义

由国内外实践经验可知,政府绩效质量及水平的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推行,不仅要具备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而且要具备优质的会计系统。唯有如此,才能对政府资源存量、政府资源投入状况、政府产出成本等进行充分反映。此外,还能通过记录与测量来为政府提供可靠的信息。财务会计体系除了可以对所有财政支出及收入进行跟踪、联系政府行为与各种成本,还可以对财政预算进行监督、报告全面信息资源(净资产、负债、政府所有资产等)。

政府受托责任解除的信息基础为政府会计系统。经营权及所有权两者的分离催生出企业受托责任,而民主社会制度的建立催生出政府受托责任。受公众委托,政府接受公共资源管理责任。同时,政府会承担将公共服务或产品提供给社会的职责。解除企业受托责任,可采取评价企业盈利等方法。然而,在解除受托责任难度方面,政府大于企业:对于受托责任目标,企业呈现单一化,而政府呈现多元化;难以观测政府行为,且受托责任关系表现出繁杂的特点。经实践,公众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可有效解除政府的受托责任。广泛、全面的信息对公众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政府理应提供这些信息。在提供信息时,政府应借助多个渠道,政府财务报告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由此可见,政府会计系统的建立及完善尤为必要,对获取、使用公共资源的政府行为进行系统反应与记录颇有益处。

政府绩效管理的信息基础为政府会计系统。实践证明,政府绩效评价机制除了能够提高绩效管理质量及水平,还能有效解除政府受托责任。然而,由于缺乏定量绩效信息,绩效实务及理论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研究国外经验之后,笔者发现绩效评价信息的全面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会计体系是否得到完善。政府会计属于经济信息系统范畴,其主要功能是提供财务信息,为公共财政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会计在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生成信息时主要依托规范、科学的程序,能够将政府相关信息(政府业绩、政府运营状况等)充分、公正披露及反应出来。信息的全面反映,对很多方面具有非凡的意义:有利于公众对政府行绩效做出科学评价,有利于政府决策者更好地履行责任,有利于政府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政府为信息使用者土工各方面信息(资源投入,分配及使用资源,经济及社会效应等)。

三、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建设及其与预算会计的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财务会计的建立旨在补充预算会计,而非取消预算会计或完全替代预算会计。对于财务会计,其所反映的信息与现在、未来存有密切的联系,特点为非间断性、全面性;对于预算会计,其以年度财政预算资金收支详情的反映为重心。由此可知,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体系在会计基础、涵盖范围方面存有很大的区别。然而,这两个会计体系却服务于同一对象——政府经济活动。因此,须科学、合理协调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体系,以降低信息冗余现象出现的概率。

nlc202309091021

(一)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体系协调的基础

就两体系协调基础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具备同源的信息数据。其二,信息使用需求各式各样。其三,目标及过程缺乏一致性。从反映内容角度来看,财务会计为政府公共财产及债务、存量财政资金、全部流量等,可提供相关、完整、充分的信息;预算会计并不包括政府拥有的全部資金,主要反映预算资金收支、预算资金使用、预算资金使用结果。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体系协调的内容

首先,协调会计报告体系。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其由部门与基金层面的财务报告构成。其中,部门财务报告基础为权责发生制,计量、编制报告的内容为政府所有存量资源及流量资源,可将政府全部受托业绩信息反映出来;基金财务报告反映顺序排在财务报告之后,编制及报告时选用的基础存有差异性,基金类型也不同。

其次,协调会计基础。一般来说,会计基础由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等构成。不同的会计基础,其会反映不同的内容。其中,修正的首都实现制比完全收付的实现制更为全面,信息最为全面是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信息最少的是完全的收付实现制。然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难以估计现有国有资源所蕴含的价值及未来的债务。所以,在选用会计基础时,应小心、谨慎。一般情况下,预算会计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

再者,协调记账过程与信息披露。设置预算会计体系时,我国参考的依据为组织类型的差异性。其他国家在设置政府会计体系时,“支出周期”是其的参考依据。所谓的“支出周期”指的是立法机关批转预算之后,国库内部的预算资向最终收款人流去。该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分配拨款、承诺、核实及付款。预算会计须对支出周期全过程交易进行追踪、记账。政府财务会计主要记录公共收支、债务及财产,成本费用等内容。披露信息时,预算会计会将整个支出周期的拨款、付款信息上报给政府。另外,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便政府开展相关工作。财务会计报告内容主要表现为:政府内部财务运营实际情况、费用、政府的资产、政府收支等。财务会计注重财务资源使用效果及状况的反映,预算会计注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反映。

最后,协调会计科目。对于我国,设置预算会计科目时,其参考依据为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而分类政府收支时,其参考依据为两个标准:支出功能及支出经济用途。支出工功能是指政府须投入多少成本,方可完成其的工作;支出经济用途是指对支出的资金流向进行解释说明。该设置对提高财政监管成效、宏观了解政府年度财务信息等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设置预算会计科目过程中,其将预算执行情况、年度财政资金收支情况作为重心,严重忽视了财政资金的核实、付款等科目。财务会计将政府未来财务能力及存量的使用作为设置重心。此外,核算公共债务及财产、成本费用等。与此同时,设置以下科目:机构间交易、政府内部情况。

四、结语

会计信息在政府管理公共财政与绩效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政府会计体系务必要与其的需求相符合。财务会计并不等同于政府会计体系,后者包括前者。财务会计无法完全取代预算快。因此,财务会计体系的建立及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尤为必要。健全的会计体系,对政府受托责任的解除、提高绩效管理成效、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价值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景涛. 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陆阳春. 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3]赵合云. 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李永珍.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

[5]任刚. 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6]顾忠恒.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江西财经大学,2010.

会计体系建设 篇7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以法治“会”就是要求会计行为的发生、会计工作的进行及会计司法的贯彻都要遵循与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度要求。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它是法律、道德用于治理会计行业的依据。 中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应在大的国际会计环境下保持中国的、独立的、非附庸的特色。

1.1坚持中国特色会计法制,促进会计法制国际协调

不同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适用范围。会计法制应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法律体系保持一致。

1.1.1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统一

环境的不同造成会计法律制度的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能照抄照搬、直接采用国际法制条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需要中国特色的统一会计法律制度,既要与本国法律体系相适应,又要与本国的特殊环境和背景相协调。应积极学习、领会国际先进的会计知识,建立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世界的会计法制体系,争取对国际会计影响的主动权,真正实现会计信息作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基础作用,嫁接我国企业契约各方与资本市场的相互联系。

1.1.2突出《会计法》的根本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即《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它奠定了会计工作的法律地位,是会计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处于最高地位。我国的法律体系类似大陆体系,这就要求切实保证《会计法》的根本地位不动摇。

1.2重视会计准则的健康发展

当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会计准则的建设。

1.2.1会计准则和狭义上的会计制度是我国不同层次的会计标准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准则在其形式、内容等方面参考和借鉴了国际及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度适应我国广大实务工作者的习惯和要求。准则较原则,是一系列指导会计工作的基本理念的组合, 是指导和评价统一会计制度的原则规范,是会计人员执行会计活动所应遵循的标准,也是对会计工作进行评价、鉴定的依据;制度较具体,操作性强,往往是针对行业而言的,特别适于特殊事项。二者并无实质区分。

1.2.2制度与准则并存

会计界的共识是会计准则必然代替会计制度。但就现阶段而言,二者并存有其必然性。应建设以会计制度为辅,会计准则为主的规范体系,不能忽视会计制度治理会计行为的作用。首先,提倡会计准则,以准则为原理导向。特别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可以使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提高到先进水平。其次,逐渐削弱会计制度的作用。最后,重点建设会计准则。随着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 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逐步发展为统一会计制度与准则,以会计准则为准的制度体系。

笔者赞同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结构是:宪法→经济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会计法(专业基本法)→会计准则(会计法规)→ 会计制度(规章)。该体系结构表明:以会计法为中心,自上而下逐层作出约束性规定,构成了专业法→专业准则→专业制度的约束层次,为优化和达到会计目标设定强有力的保证机制。

2会计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简称会计道德,是会计法律制度实施的关键, 是从事会计职业的人们在会计活动中应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业规范。

2.1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会计道德内容

会计道德受社会和阶级的道德制约与影响。当代中国的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根本职业目标。这些可继续作为中国现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同时结合新时代的特点, 参考西方对会计道德积累的思想营养,借鉴和融会多方会计道德内容,充实中国的会计道德。建立统一的、具有刚性的道德规范。会计道德原则对会计行为有重要影响,是会计工作的指南。目前,我国价值观利益化,道德观市场化,更应尽快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会计道德原则体系。

2.2加强会计道德教育

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已成为行业共识和主流。政府应有效发挥行政能力,通过制度规范、政策指导等措施,指导、推动各单位、个人学习会计道德。在学习专业知识时穿插道德教育,加大各种会计考试及教育中道德知识所占的比重,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立部分会计道德内容,严禁道德不合格者进入会计行业,发展以诚信教育为核心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已成当务之急。会计人员自身要加强责任心和道德感,克己自律,自我剖析,参加实践,不断提高,切实为人民服务。

2.3正确进行会计道德评价,开展会计道德立法

会计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以内心力量起作用的社会规范, 它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准则,掌握相关的会计评价方法。

2.3.1正确进行会计道德评价,建立奖惩机制

会计道德评价具有裁判、激励、示范和调节作用,促使会计道德意识转化为行为,是会计道德原则和规范得以实现的保证。亨德里克森指出:“会计理论上的道德标准重点在正当、真实和公正。”应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本着是否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是否有利于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和单位、个人的发展等具体标准来研究制定会计职业道德标准,丰富会计道德评价。

2.3.2开展道德会计立法,建立诚信档案

中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会计道德设立的法律,其权威性受到质疑。因此,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以诚信原则为核心的财会职业道德体系势在必行。会计道德可与会计技术立法双管齐下,这样既可以使法律、制度具有深厚的道德底蕴,又能使道德标准的制定有法律、制度依据,最大程度地提高会计道德规范会计行为的效力。 可以跨地区建设企业、个人会计诚信档案体系,将企业、个人的荣誉记录、诚信纪录或违法违纪、信用不良等纪录统计在案,并赋予其法律地位,以便约束会计行为。

分别通过会计法律制度、会计道德两种渠道来治理会计行业, 固然可以解决相应的问题。但就会计行业的发展和会计本身的复杂性来讲,还应思考二者的联系,发挥它们共同的治理功效。会计道德与会计法制在地位上可以相互转化与吸收,内容上相互渗透和重叠,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规则。依法治理会计和以德治理会计是紧密结合的整体。会计道德是会计法律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的补充,是会计法制的人文基础,会计法制是维护会计道德的重要手段。经过共同努力,规范会计人员行为,降低企业交易的成本、避免道德谴责及法律制度的制裁,构建双赢机制,打造诚信会计是企业会计行为所追求的目标。

摘要:本文阐述通过法治和德治,建设会计行为规范体系,打造会计诚信机制。

关键词:法治,德治,会计,诚信

参考文献

[1]林钟高.会计行为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华.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探析 篇8

在西方国家, 针对管理会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模型和方法来帮助企业进行决策, 例如本-量-利分析、利润规划、作业成本法、杜邦分析体系等涵盖企业经营各个方面的工具体系, 为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一个成熟的体系予以指导, 再加上各企业具有特殊性, 难以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执行准则, 所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寥寥, 诸多现实问题并未解决, 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当下竞争升级、群雄逐鹿, 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成为赢得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 进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一、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面对的问题

1. 管理会计意识淡薄

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 各个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会计的十分重视, 对企业的评价和了解也大多从财务报表开始, 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财务会计较为重视, 毕竟, 这是经营成果的一个体现, 于是乎, 从上至下, 从企业外部经营相关人员到企业内部管理人员, 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财务会计上, 而对管理会计了解甚少。再加上我国管理会计体系不成熟, 对管理会计有了解的人也甚少, 很多财务从业人员也对管理会计不甚了解或者漠不关心, 企业管理层也对管理会计认识局限, 也分不清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另一方面, 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思维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严重, 这与管理会计依靠财务信息科学地进行预测决策的本质背道而驰, 很多管理者的日常决策依然建立在经验和直觉的基础上, 不会通过对历史财务数据的分析来决策, 所以, 全民管理会计意识淡薄以及未转变的思想观念成为企业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首要问题, 对待任何新兴事物, 倘若观念跟不上, 后续的发展建设就根本是妄想而已。

2. 企业机构设置与人员素质不符合管理会计要求

目前, 我国很多企业的机构设置尚不完善, 或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 或是从经营的角度出发, 在机构设置上并未进行过多的考虑, 加上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观念淡薄, 更不会设置相应的管理会计机构或者职位, 没有相应的人员来搜集管理会计需要的信息, 也不会对信息进行处理, 分工不够明确就会导致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的财务分析和科学决策上难以发挥相应作用。此外, 由于现有培训体系不完善, 没有针对管理会计知识的专门教学和培训, 所以财务人员大多也不具备管理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 难以为企业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3. 管理会计自身的特殊性

与财务会计相比, 管理会计是很难建立统一标准的, 由于覆盖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 又结合了经济学、管理学与财务会计, 所以管理会计是一门更为复杂的学科, 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复杂性造就了管理会计体系建立的难度, 同时, 由于管理会计有一定的针对性, 所以一些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尚有争议, 这也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造成了阻碍。其次, 管理会计与多门学科的结合使得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变, 相关人员必须有足够庞大的知识体系才能运用管理会计, 对知识体系的高要求造成难以建立完善管理会计体系, 而管理会计方法的灵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会计停留在定性的层面, 只能成为一个参考, 而无法完美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再者, 管理会计侧重于对“量”的分析, 因而计划、分析、决策都会运用到一些数学概念和方法, 同时还会涉及到数理模型、规划统筹模型等, 这些模型的大量运用降低了管理会计的可理解性和通用性, 事实上, 这些模型尚缺乏应用于实践的基础, 过于理论化的模型也是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一大障碍。

二、企业建设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议

1. 增强管理会计意识

拥有管理会计的意识是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前提, 作为企业来说, 首先要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虽然现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的评价仍来自于财务报表, 但是管理层不能短视地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财务会计上, 管理会计不断发展是未来的大趋势, 它为企业管理、决策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次, 进行经营决策时, 企业管理层要建立起决策依赖数据分析的观念, 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于自身的经验和直觉,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任何一个决策都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科学地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才是明智之举,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唯有严格、规范化的决策流程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护航”, 增强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才能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证。

此外, 除了管理层, 企业也应加强员工的管理会计意识,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和产生者, 拥有管理会计的意识将有助于企业获取与目标最为相关的财务信息, 进而得到最为切实相关的分析, 为决策提供支持。

2. 加强公司治理、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

为了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 企业需要加强公司的治理, 设置相应的管理会计机构或者职位, 以明确分工, 使得有专门的人员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 唯有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才有助于企业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最后, 企业也要重视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财务信息是管理信息分析的基础, 所以也要注重财务会计信息处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使其能根据管理会计的数据使用要求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 保证管理会计分析数据的可靠性、相关性、真实性。

3. 完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

首先, 企业可以借鉴西方成熟的管理会计理论, 结合中国国情和自身实际,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选取适宜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形成一个适用于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会计体系, 同时, 企业也可以考虑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从理论和实际运用的角度总结出切实有效的管理会计方法, 为了增强管理会计的实用性, 企业也可以将面临的管理问题作为管理会计研究的课题,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完善;其次, 考虑到管理会计对知识体系的要求, 企业要注重多种专业背景人才的引进, 既然管理会计是多门学科的综合, 那么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才共同参与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将有助于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以及数学等多种学科体系的融合, 进而完善管理会计体系;最后, 对于复杂的数理模型, 企业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模型的作用是为了增加数据决策的可靠性, 但是数理模型如果太过复杂和理论化又将降低管理会计的实用性, 所以企业一方面不能因为数理模型过于复杂而放弃, 也不能完全将决策建立在模型的基础上, 毕竟, 模型的实际作用效果还是有待验证, 企业不能一味依赖模型计算出来的数据。

在竞争不断发展的今天, 企业管理水平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当下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都很薄弱, 管理会计又对知识体系的要求非同一般。2014年11月, 财政部以财会[2014]27号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以深入推进会计强国战略, 全面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为了在以后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企业就需要重视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建立管理会计体系任重而道远, 但这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振涛, 蒋占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 2014 (09) .

会计体系建设 篇9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成熟,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念得以在十九世纪初出现,财务和会计越来越多地赋予了管理职能,并为此注入管理内容,进而慢慢与财务会计渐行渐远。财务会计仍然固守记录和反映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与事项阵地。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则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分别用以指导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决策。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货币资金作为企业的血液,同处资本循环的两端,既是产业资本循环的出发点,更是以增值为目标的落脚点。然而,资本循环过程中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共同决定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所谓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有雷同之处。譬如从美国会计学家奎因斯坦的《管理的会计:财务管理入门》、布利斯的《通过会计进行管理》等早期管理会计经典的命名,即可窥见一斑。雷同的管理目标进而决定了两者在管理对象,尤其在资金运用——长短期投资决策领域的交集。如财务管理中的流动资产管理和长期投资管理两大块在决策判断方法上,几乎就是管理会计的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的翻版。毕竟管理会计方法支撑的经营决策既受到企业资金状况的制约,更离不开财务管理指导的财务决策支持。

伴随着两大学科各自为政的发展,自二十世纪末始两者均相继将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纳入旗下,单纯的管理外延的扩大化更进一步强化了两者的异名同构性质。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管理学科日渐上升为显学地位背景下,财务管理成为学生求学、学者研究的热点。甚至CPA专用财务管理教材覆盖了原为管理会计所专有之本量利分析。相形之下,管理会计难免日薄西山而日渐式微。为此,管理会计自身也在谋发展,除了责任会计外,近年来还补充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理论及其指引体系构建倡议》可以称为管理会计研究和发展的强心剂。管理会计向何处去?去干什么?怎么去?回答这三个问题,需要回到管理会计本质。首先管理会计是具体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应用之道,属于技术或方法范畴;其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的经营决策与财务管理指导的财务决策具有一体同构性;另外管理会计技术,尤其是预算方法、经济订货量等,更多地用于企业内部成本、费用等财务控制,执着于成本耗费最小化目标,因而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受企业内外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作为会计专业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牢牢地扎根于这三个根本点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体系建成后的实践可能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内容设计

第一,把握管理会计技术的本质,在构建指引体系中尽量避免数学公式或模型的堆积。一方面公式模型的一般化、理想化假设前提,以及基础数据采集的适用性,共同决定了模型处理结果与现实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模型结果的理论应然性,并不意味着企业实践的客观必然性。如管理会计最基本的本量利分析,尽管其成本性态分析可圈可点,但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保本保利销售量不可能等同于企业的实际销售量。保利销售量不应成为企业销售上限。应该完成的保本销售量下限,企业实际也未必做得到。一方面当市场供需两旺,只要单位产品边际贡献不小于零,企业销售必求多多益善,而不会止步于保利点。另一方面,若经济下行,市场萎缩,企业销售困难时,保本销售量也许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因此,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或许更多的应是提供已经为企业实践证明了的,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存货占用以及产品生产成本的方式方法,如日本丰田公司首创的看板管理、及时生产方法,DELL电脑实行的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拉式存货管理,以及当下盛行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等。在明确这些方法的具体运用要点和必要准备基础上,或许才可以适当运用管理会计技术对前后绩效进行比较说明。与此同时,相关的案例补充也必须跳出数学应用题范式牢笼,而应该对具体企业的具体做法进行方方面面、详细周到的介绍。以实践可行性作为内容选择和设计编排第一要务。

第二,把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的经营决策与财务管理指导的财务决策的一体同构性,在构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时避免管理概念外延的无限拓展,进而避免不恰当地扩大至财务管理资金使用范畴。因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直接的基于收入费用配比的利润最大化,而管理会计的目标则属于间接的在费用控制的前提下提高资产运营能力的费用最小化。正因如此,如果说财务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企业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回收和分配整体的资金流管理。管理会计的管理对象则仅为其中的因资金对内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制造业中以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形式体现的物流管理。

第三,把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实质,在构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时避免以财务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替代管理会计成本控制的预算方法,或者把新瓶装老酒的作业成本法当成新事物而盲目追捧。众所周知,公认的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最基本和最有效手段就预算。预算的本质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的数字化、财务化表达,预算设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相关的财务指标一方面类似管理学通用的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概念,另一方面这个目标也是衡量实际工作成效的标尺。标尺作用的发挥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后的评价,尤其是费用指标,必须在发生过程中随时通过对实际发生数的即时跟踪分析,进行实际与预算目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切实予以解决。因此,基于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分析的管理会计离不开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措施的辅佐,另外还需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时持续控制,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相应作用。为此,一方面需引入以差额分析法和连环替代法为代表的因素分析,这对于厘定实际与预算差异原因十分必需和必要。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枢钮地位,必须把管理会计纳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系统中,并明确其为风险评估技术的基础。如果说内部审计是基于公平目标,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以及资产安全的有效内控措施。管理会计则是基于效率目标,以保证资产高效使用,权衡取舍经营决策,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内控技术。

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贯彻执行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有效执行,必须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即执行该体系指引的根本目标在于:就具体产品生产而言,通过科学规划,在保证产品质量、数量前提下有效降低相关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支出。换言之,就是针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产品生产,在进行科学有效能耗分析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节能降耗目标,及其具体的节能降耗重点和方向。当然,企业具体的节能降耗措施本质上与管理会计并无干系。问题在于管理会计是评判各类具体措施效果,予取予舍,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保证。所谓两个基本点,一是管理会计技术应用基础在于科学、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成本费用核算信息;二是管理会计技术固有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权变运用。指引体系的教条化和体系应用的教条化,都不可能保证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效果和效益。

按照现行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取先出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并且方法一经选定,不得任意改变。显而易见,其用意在于遏制企业通过交替采用不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达到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发出存货计价测试因而也成为常规的报表审计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措施。从理论上来讲,企业存货的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应当一致。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存货进出量很大,品种繁多,成本多变,保证各种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完全一致是难以做到的,完全精确地进行成本核算难度不小。另一方面,审计和会计核算制度单纯强调发出计价,忽视发出材料实际耗用数量,导致企业更多地采用在既定收入情况下通过以目标利润倒挤成本的手法,来进行盈余管理。应该说,在这种极端的成本核算方法下,管理会计必将沦为有名无实的叶公所好之“龙”。尤其在现行产业政策下,众多企业不重视产品技术开发、提高管理经营水平,纯粹利用新兴产业规划中的各类补贴(如家电业的节能补贴、新能源汽车制造补贴、煤制天然气补贴等)进行政策套利。

此外,要考虑到指引体系本身的非强制性,一方面效益优良、经营稳定的企业未必乐意实施。另一方面经营不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企业也许没有条件实施。因此,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切实生效或许还需辅之相应的强制性披露实施效果的措施。如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2010讲解中对于以资源占用及其使用效益为基础的报告分部定义,岂不正是管理会计中典型的责任中心么。遗憾的是,由于这一报告分部确认原则未上升到准则层次,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依据2006年颁布的准则仅仅提出基于业务和地区的分部报告。因此,强化2010讲解贯彻执行,对于企业内部基于责任中心的管理会计控制大有裨益。另外,如果在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附注中增加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及其变化,以及相应原因分析,或有助于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技术优势。

三、正视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理性看待管理会计应用前景及其与企业效益相关关系

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当前虽略有好转,并未完全复苏。2010年我国凭借率先复苏优势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正如老子所言: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欧洲和日本的相形见绌。欧盟深陷“债务危机”,日本的外向型经济独木难支而复苏乏力。世界市场需求下降,对我国高度依赖外需的出口企业打击也极大。加之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后遗症——产能过剩的出现,当前国内正遭遇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阶段。在经济下行决定的需求不振,以及全球能源资源紧缺、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下,企业利润空间已相当狭窄。为此,响应节能降耗、低碳绿色发展,提倡采用管理会计理念和技术加强企业内部费用管理,在压缩成本费用基础上提升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竞争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不失其战略意义所在。但是,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管理会计适用对象、应用条件及其作用发挥的客观局限性。毕竟技术合理性和先进性并不等于技术有效性。

第一,就管理会计适用对象而言,主要是大型的工业制造企业进行存货占用成本和产品材料消耗成本的规划和控制。对于不存在产品生产和存货管理需要的商业服务业面言,管理会计纯属可有可无的锦上之花。在当前强调退二进三,退黑进绿,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形势下,一方面是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移师海外,到非洲、印度等经济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谋求新的人口红利,为新兴战略性产业腾笼换鸟;另一方面是原有的传统大型制造企业积极谋求基于去制造化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如家电制造巨头青岛海尔。因而,可以预见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大方向下管理会计能够跃马扬鞭的空间将呈现日渐收缩之势。

第二,就管理会计应用条件而言,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成长期企业由于未来的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巨大,因而其主要任务是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制定有效的战略与策略来促进核心能力的基础形成。包括打造基于核心技术的拳头产品、构建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系、进行人才储备等。发展期企业由于已经拓展和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经营风险相对下降,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需求旺盛条件下可以适当地通过负债融资扩大生产规模,以谋求固定利息的财务杠杆和固定成本的经营杠杆共同作用,以提高资本收益率。衰退期企业销售开始下滑,高速发展时期大量投资造成的高额固定成本导致企业面临亏损境地,退出夕阳行业,谋求产业转型升级是为当务之急。只有成熟期企业,企业战略由成长期的关注市场和市场份额转移到关注盈利能力和提升利润空间上来。此时,以节能降耗、压缩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果见长的管理会计技术才会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强调。但是,当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除利润摊薄外,最急切的问题,在融资难、融资贵形势下,当是随时可能的资金链断裂之虞。企业在为基本的现金流筹划焦头烂额、左支右绌时,根本没有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应用管理会计的成本费用控制策略。当企业为了减少当期增值税应交税金而宁可提前采购原材料时,管理会计斤斤计较的存货资金占用成本,较之直接的无偿的税款缴纳,孰轻孰重?孰缓孰急?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就管理会计作用发挥而言,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和压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通过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实现。只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步步为营,滴水穿石的控制才可能久久为功。正如老子所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任何疾风骤雨式的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都既不可能取得预期成效,反而更容易带来管理会计无用论误解。古人讲,知易行难。善始易,善终难。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也是如此,改进一阵子易,而“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地持之以恒就难。必须使用管理会计方法控制企业产品成本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经常抓,长期抓,认真抓,才能够不断取得管理会计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成效。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管理会计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时间性,更不能指望利用管理会计进行成本费用控制会直接带来亏损企业的逆袭奇迹。毕竟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真正推动企业发展、国家强盛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管理会计技术分析,对创新方向或有星微之助,却绝不可能越俎代疱,取代技术而成为夜空中高悬的那一轮明月。

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财务安全

一、医院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意义

如果将会计视为一个信息系统, 则它是由若干个子系统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内部控制、职业道德, 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激励机制、信息技术等) 组成, 那么其中最重要的子系统就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为一个经济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及普通职工的决策提供信息, 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创造单位价值的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会计系统的两个子系统, 尽管两者的信息源相同, 计量单位甚至提供的财务信息也有相当的部分重叠, 但管理会计更注重以当前的信息为未来的经营决策提供导向, 其中含有主观的判断, 但这种判断是在高度细化原始信息, 综合考虑各类信息 (包括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 但信息的筛选要坚守有效、相关、正确的特征) 的基础上做出的。

从医院角度出发, 在医院建立管理会计体系, 有助于医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完善医院运行机制, 优化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方法, 为实现医院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供各类信息支持。管理会计在医院中的应用, 可以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为医院即将从事的经营活动提供预测性资料、使医院的经济活动风险降低、 优化了医院的经济结构, 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同时, 管理会计还能够优化医院的人力、 物力以及组织资源的配置, 使医院的资源成本运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可以帮助医院制定活动目标, 指导医院目前进行的各类经济活动以及未来将要进行的经济活动, 对医院的经济活动也起到一种公正评价的效果。 通过管理会计的应用, 可以健全医院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针对医院各个科室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 将有效的提高各个科室的运行效率, 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医院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设想

( 一) 医院管理会计体系控制系统基本内容

管理会计体系主要包括:成本、预算、平衡计分卡、管理驾驶舱、单位社会责任五类管理控制系统。

1. 成本管控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控制成本、提供成本相对价值用于判断决策, 而较为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有: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 在医院能够实际操作实施的应为作业成本法。

2. 预算管控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计划、控制、整合、配置单位财务资源, 并通过预算授权与监控作用简化管理。 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意味着, 在医院构建预算管控系统, 要把控制的要点集中在预算的编制控制、预算审批程序控制、预算执行过程控制、预算调整控制、预算分析与考核评价控制, 而管理会计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预算的分解与责任确定, 以及跟踪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进行绩效评价。

3. 平衡计分卡管控系统目的是为了将企业管控系统的范围由单一的财务控制扩展为财务与非财务联合的控制, 将财务与医院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 反应出医院应对医疗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在医院管理方面的适应情况。在实行平衡计分卡标准设计时至少需要考虑以下绩效指标:财务、患者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实现社会效益情况等考核指标, 同时要与预算管控制系统结合起来。

4. 管理驾驶舱管控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各类控制标准, 实现医院的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 相关控制标准包括:结果控制标准、 过程控制标准和主观控制标准。结果控制标准用于考核结果, 例如, 医疗业务收入增加额 (率) 、 医疗事故发例 (率) 、住院病人满意度等;过程控制标准, 在实务中最典型的就是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标准, 意味着医院在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将其流程标准化;主观控制标准也称主观业绩评价, 指控制者或上级根据印象、感觉和偏好对被控制者或下级的实际业绩进行评价。 也就是说, 作为被控制者需要事先知道谁将评价他们的业绩, 大概会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他们的业绩。

5. 单位社会责任管控系统。 对于这方面的控制, 很多企业单位容易忽略, 或是正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管控, 提升企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医院是天然肩负社会责任的特殊单位, 公立医院本身就是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 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是医院的使命。 所以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 何种管理手段, 无论制定何种业绩考核指标, 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必须考虑的要素。

(二) 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推进步骤

任何体系的建立都需要一个逐步推进、逐步完善、层层落实的过程, 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会计, 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手段、专业分析, 向医院的管理层提供管理信息、决策信息, 同时也要随时向医院各职能科室传递警惕的信号、需要改进的方面、可以优化的方案等。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 建立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防止医院发生重大的经营风险, 并且可以让业务流程更规范, 也更容易进行相关的考核。从医院现有的管理制度出发, 结合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 拾遗补漏, 主要通过风险风析、风险控制、程序规范等角度出发, 设计一套符合医院实际需求, 契合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2. 实行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医院成本核算制度。通过成本分析设计和制定药品成本控制制度、卫生材料消耗费用定额制度、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制度等, 增强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成本意识, 降低医疗成本消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将过去的大成本核算逐步调整为科室成本核算, 积累经验向病种成品演化。 这不仅对解决“看病贵”问题有所促进, 同时也可为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制定提供依据。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至关重要。

3. 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与监督。 医院全面预算的基础是各科室部门的责任预算, 确定各科室的经营目标用以指导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 通过预算医院病人就医总量和医疗费收入总量, 以及各病种的发展趋势, 以此为依据, 采用本、量、利分析法, 测算并确定医院的目标成本和边际利润。 结合医院的发展规划, 编制预算, 项目指标层层明细, 不仅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对于医院资金的管理, 预算的执行控制, 资产的保值增值等也大有裨益。 同时也为医院将来的投资方向, 医院的总体经营目标和建设发展计划, 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日常监督, 也会发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偏离, 及时调整, 及时纠正。

4. 设计科学、 合理、 实用的绩效考核方案与指标。管理会计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与方法, 结合内控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以及社会效应等, 制定一套科学而又实用的考核评价方案, 需要同时考核医院的经营、项目、科室、人员等各个方面。在制定相关方案指标时需要充分了解考核对象的实质, 关注的重点, 以及指标的公正性、合理性、实用性等等, 务必让考核能够起到奖勤罚懒、 奖优罚劣、促进增收节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5. 利用现代管理软件推进体系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必须拥有强大的信息化保障, 如果运用传统的计算模式, 那么大量的数据无法进行采集、统计、分析, 面对如此众多的数据没有计算机处理系统而靠管理会计人员手工处理工作量巨大, 几乎无法完成。 面对大数据时代, 医院需要对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医院内采用HRP医院资源管理平台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 建立一套符合医院业务流程需求集成的管理信息化软件是必不可少的。

三、医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学习

首先需要正确的判断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同时需要学习大量的管理会计数学、数理统计方法, 了解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工具, 结合医院本身管理需求, 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正确的最优管理决策依据。

( 二) 增强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财务会计是医院必须设立的岗位, 但管理会计却并非是强制性需要设立的。所以需要通过比较, 将管理会计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让管理会计对医院的经营管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这样才能争取到医院领导的重视。同时, 经常性的培训, 也可以提高全院管理的意识, 真正制定出一系列确保管理会计实施的措施。

(三) 强化医院制度管理

必须在医院内部建立起一系列用于明确工作职责、任务、流程、目标的规章制度, 这样才有利于管理会计对医院的各项业务进行考核评估, 做出正确的分析, 同时也便于考核评价管理会计的工作业绩。

(四) 建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

在医院内建立起一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行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运用管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拓展财务管理的内涵。采用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与工具, 对医院的经营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分析、考核、预测。 在此基础上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等。

参考文献

[1]许华.管理会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浅析[J].财会研究, 2008 (10) .

[2]张健, 何亚坤.浅谈对医院管理会计的认识[J].商业经济, 2010 (04) .

会计体系建设 篇11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037-02

1 概 述

管理會计作为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通过对历史财务信息的分析,研究预测未来企业发展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资料信息,保证决策的可靠性。而建设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了解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面对的问题:

第一,当前管理会计意识淡薄,企业管理人员的传统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阻碍了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第二,企业机构设置不完善,企业工作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不相符,难以为企业建设管理会计体系提供人才基础。

第三,管理会计本身偏向于“量”的分析,对管理人员的数学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在建立理论化的管理会计体系时,困难重重。

2 针对企业整体模块的优化策略

2.1 增强管理会计意识

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前提是:工作人员应该拥有管理会计意识。站在企业的角度上,企业应该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发展意义。尽管当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的评价任然来源于财务报表,但是,企业管理人员要避免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财务会计上。

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经营决策的过程中,应该以数据分析为理念,科学地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并树立良好的管理人员形象,引导企业员工接受管理会计意识。除此以外,从企业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企业工作人员应该拥有管理会计意识。

为此,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使企业工作人员在平台中了解有关管理会计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会计意识,为保证决策的可靠性做出贡献为目。

2.2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其对于知识储存量与思维发散的要求较高。

为了建立健全的管理会计体系,首先,企业内部应该加强治理,并设置专门的职位或机构以明确工作职责与工作权利,进而由专门人员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

其次,财务信息作为管理分析的基础,企业应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以开展公开课或大型讲座的方式,培养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会计意识。

最后,企业还要注重对相关会计人才的培养,以全面而有效的技能培训或定期开展有关管理会计的专业课程知识的方式,为促进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份保障和支持。

3 针对预算模块的优化策略

3.1 管理预算的数据来源

鉴于财务会计的核算资料室管理会计的主要数据来源,因此,企业必须保证会计报表、记账凭证和收支明细账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了保证其有效性,且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细致地加工和筛选[1]。

同时,各部门的经营报表、分析报告对企业发展的预测信息也是管理会计所需的数据来源,因此,企业在统计分析这些数据时,要将其与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在全面考虑各项指标后,将其作为预算报表的数据来源。

3.2 考虑相关的经济因素

计划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多方面的经济因素,企业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保证决策和发展的可靠性。

比如:如果由企业想要依据中央政策,加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则该企业必须投入相应的财力物力与环保方面,这就导致该企业的新的业务增长点转变为关于环保实施的生产业务。再如:随着营改增税制改革的不算深入发展,企业应该立足于政策,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降税,为此该企业就必须对自身经营方式做出合理地调整。

3.3 合理选择方法和模型

为了建立与企业规模、企业类型、企业人力、物力等相适应的预算方法和模型,必须了解计划所反映的载体。实际上,计划管理的工作并不是直接反应出来的,计划管理的工作主要以财务会计报表的体系,反应计划管理工作。其能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各类信息资料反应与统计表中,这样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直观方便地使用这些信息资料,增加管理会计的有效性。

4 针对控制模块的优化策略

4.1 关注两方面的经营控制

关注企业的经营控制,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减少企业的成本费用。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每个流程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为了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以合理的方法,降低企业的成本消耗。例如:企业可以采用标准成本制度,重点关注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2]。通常情况下,企业是以上期数据为技术,以滚动式标志预算,控制企业成本。

其二,减少资金投入。由于在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等方面需要投入大连的资金,因此,知情在使用的过程中,企业必须保证资金投入通过财务部门的审核、复核和报告,并对其投资进行调节,以便调整资金的使用和筹集。

4.2 充分发挥财务部门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参与企业的生产、定价、投资等决策的事前研讨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同时,财部部门必须对相关部门提出的方案进行分析审核。

针对货币的利率、货币政策等因素,管理会计人员必须进行充分考虑,且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预测,管理会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当前的居民消费水平、生产者价格指数等详细情形,选择最优的方案来判断决策的可行性。

4.3 不断加强控制系统建设

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企业的数据信息量非常大,而这些企业数据控制管理,企业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具体来说,企业必须加强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微信、论坛、微博、官方网站等方式,建立管理会计的信息平台,及时控制企业相关的经营和决策。

与此同时,企业必须注意,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的信息系统虽然并不相同,但是,二者必须能够共享,要保证每个业务部门的非机密端口能够介入,以方便管理会计人员进行数据查询、分析和监控的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动态监控。

5 针对评价模块的优化策略

5.1 建立评价组织机构

关于企业管理会计的评价体系建设,企业应该将财务部门的评价考核与管理会计的评价考核有机结合,组建一个评价考核组。[3]同时,将领头部门安排为财务部门,然后,从各个部门中选取相关人员,保证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参与到考核评价活动中,这样可以在实际评价中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同和督促。

总的来说,在企业中建立评价组织机构,可以促进评价考核的顺利开展,还能让企业各部门积极表达自身的建议和意见,保证了评价考核的有效性。

5.2 明确评价考核标准

明确评价考核体系,是保证评价考核有效性的关键,而企业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确认企业的计划目标。即企业要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详细评价,并从其他相关部门中,了解目标实现的详细信息资料,以便合理有效地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认。

第二,企业各部门的计划目标需要具体到行业的一般值,若出现未达标部门,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分习出现问题的原因,判断其是主观責任还是客观责任,然后明确其责任归属,进而保证考核的公平性。

5.3 合理设计评价机制

合理构建评价考核机制,首先,要对评价流程进行规划。首先,管理会计人员要确认评价的时间。其中,无论是定期考核,还是不定期考核,都必须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

其次,要合理选择评价的方法,明确认识各部门的运行特点,保证评价的质量,同时要学会预测在评价中可能会出现的特殊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报告体系,评价报表必须能解释企业和各部门的详细情况,以便企业管理者从可靠的信息资料中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企业的发展。

除此以外,企业咋设立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针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奖励和惩罚。

6 结 语

总而言之,管理会计需要企业用自身的专业方法,对比和分析财务会计与其他业务的数据,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为此,企业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其一,针对企业整体模块的优化,企业应该增强会计管理意识,提高企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其二,针对预算模块的优化,企业必须严格管理预算的数据来源,综合考虑相关的经济因素,合理选择预算的方法和模型。

其三,针对控制模块的优化,企业必须减少成本费用,减少资金的控制,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会计管理作用,不断加强控制系统的建设,实时监测企业管理状况,从而及时找到管理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迅速准确的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其四,针对评价模块的优化,企业应该建立评价组织机构,明确评价考核标准,合理设计评价考核机制,进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陈景条.关于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实践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 师,2015,(8).

[2] 王燕燕.试论如何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 研究),2014,(11).

浅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 篇12

关键词:主要问题,人员培训,管理理念

企业能否对生产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是当今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关键性因素, 要想降低企业的生产管理成本, 提高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 就必须在成本控制方面下功夫, 因此, 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可以更为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 企业要不断改进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并采用更为新型的核算手段, 提高成本会计核算的效果。

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胜武器。但成本管理绝对不仅仅只是砍掉成本费用, 需要根据公司自身实际和发展战略, 建立起合适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综合实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 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已经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

1 企业在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1.1.1 缺乏良好的会计环境。

成本会计核算工作, 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保证, 进而在会计工作的组织开展中, 出现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 造成了会计成本核算项目的混乱, 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效率。

1.1.2 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有些单位不设成本会计核算机构, 甚至不设成本会计岗位, 没有专人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 只有财务会计兼管, 造成成本会计核算不到位, 会计信息不真实。

1.1.3 企业各部门重视不够。

成本会计核算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许多企业在内部分工、协调、合作上, 都出现了较明显的问题, 严重影响成本会计核算正常进行。

1.2 缺乏有效的成本会计核算

1.2.1 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

企业在成本管理中, 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控制工作, 造成了实际的成本消耗与预算值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给企业的经营策略的制定、调整, 带来巨大的困难。

1.2.2 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滞后。

很多企业在重视研发投入、重视技术进步的同时, 往往忽视甚至牺牲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改进, 使其跟不上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 进而出现企业决策失误性问题。

1.3 成本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监管

有些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 由于缺乏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有效的内部监管, 形成在成本会计核算中, 出现诸多的不规范。甚至出现多部门在成本会计核算流程上不完善、不认真, 发生一些人为的混乱和会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等问题。

1.4 成本会计核算的理念薄弱

在多变的市场经济之下, 成本会计核算的理念也在发生着比较大的转变, 许多成本会计仍沿袭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 现代成本会计核算理念薄弱, 这就造成了当前成本会计核算效率不高、成本信息不正确的问题。

1.5 缺乏专业素质良好的会计人才

许多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聘用不规范, 员工大多缺乏创新精神, 成本管理理念陈旧, 导致成本会计核算滞后, 产品成本不实, 价格决策失误, 影响产品竞争优势, 失去市场占有率。

2 如何提高成本会计核算水平, 建立完善的核算体系

2.1 更新管理理念, 积极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

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要, 企业要想提高成本控制效果, 就要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化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并不断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保证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先进性。

2.2 创造良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

2.2.1 企业要营造一个适合于现代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氛围, 加大核算体系建设, 并制定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 设立专业独立的部门开展核算工作, 还要将各部门的职责加以明确, 实行权责明晰的管理制度。

2.2.2 对于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的工作分工要明确, 成本核算项目安排要科学系统, 对具有重要意义的核算项目要进行优先处理, 以最大程度保证会计成本核算的效能。

2.2.3 企业管理者要从宏观管理角度出发, 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制定适合的会计核算体系, 并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的管理, 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2.3 充分发挥企业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

2.3.1 在建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过程中, 企业领导者的作用不可小觑。领导者要从根本上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和态度, 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 然后再将新型的成本控制理念深入到下属员工和会计核算部门, 并不遗余力的提供工作上的支持。

2.3.2 企业要将成本控制与其他生产经营环节相结合, 综合多方面因素加以考量, 不要让成本核算体系与其他环节相脱离, 要保持各环节间的关联性, 以确保更快更好的建立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2.4 完善企业人员培训机制, 使成本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 要在全员范围内宣传现代成本管理体系的优势, 树立员工的现代化管理意识, 加强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定期对会计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并完善人员的管理机制, 对于能够出色完成任务的员工要予以奖励, 并完善员工晋升机制, 从根本上提高成本管理的效果。

2.5 建立健全成倍会计核算监管体系

2.5.1 首先要完善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外部监管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对企业成本核算效果的检查和监督, 社会大众也要发挥其监督的作用, 对企业中出现的不合理的管理机制要指明, 并为企业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2.5.2 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建立是改进会计成本核算质量的根本, 从管理者角度出发, 要加强对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监管和掌控, 对成本控制严格把关, 企业员工也要树立成本管理意识,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在企业内部要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 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的监控。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这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管理状况不无关系。一些企业没有重视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相关理念薄弱, 对成本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管理, 进而导致了成本会计核算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作用, 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帮助也就无从谈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科学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企业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 就必须加强内部的核算体系建设, 更新落后的管理理念, 真正发挥成本会计核算的作用, 使之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决策管理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山.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中国外资, 2012.

[2]齐书民.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3]彭飞.企业成本核算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4]薛荣贵.企业成本核算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J].财会通讯, 2011.

[5]周建兴.简论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8.

[6]祖君毅.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现代会计, 2008 (04) .

[7]刘玉华.浅谈企业成本会计核算[J].大众商务, 2010 (04) .

上一篇:训练适应下一篇:钙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