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

2024-08-16

金融毕业论文(共12篇)

金融毕业论文 篇1

1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与此同时, 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 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然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尽管如此, 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 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 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 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 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 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 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 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 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 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 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2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 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 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 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 逐级落实责任, 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 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 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 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 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 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 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 帮助学生坚定信心,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 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 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 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 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3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 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 积极行动, 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3.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 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 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 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 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 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 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 大学生要清醒客观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 应该变压力为动力, 适当降低期望值, 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要放低姿态, 要懂得从基层做起, 吃苦耐劳, 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

3.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 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 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 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 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 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多尝试, 不气馁, 善于总结, 能客观评价自己, 避免高不就低不成, 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 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 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 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 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 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 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 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 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

3.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简历, 所以求职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制作个人简历。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 最多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 (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 、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 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 一般填写一个职位, 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一般, 招聘方接到求职简历后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 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 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谈吐、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 最不能让企业负责人接受的是“不诚实”。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放松, 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 切忌夸夸其谈、虚假捏造。

遭遇金融风暴就业形势可能较严峻, 大学生对此要足够重视, 但也不必焦虑, 目前受影响较大的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而且并非所有专业都“过冬”。调查显示, 不同的专业区别很大, 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 而受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有些企业大幅吸纳人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 富民之路, 安国之策。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下有社会各界的热心帮扶, 无论就业形势将如何严峻, 我们大学生更应该积极面对, 调整心态,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金融毕业论文 篇2

第六周

又一周的工作结束了。因为这周是三月的最后一周,而三月又是大月,所以这周会尤其的忙。平时公司倒也清闲的,可这几天公司里“热闹的很,每个人在打电话联系客户的同时,大家都提起十二分精神,生怕自己错过什么。每每出来一个口子,大家都争先恐后的,都想把自己的业绩做上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职场社会,机会不是等出来的,自己要去争取。

打了一个多月的电话,也积累了不少意向客户。因为刚进公司,经验和能力不及那些老员工。所以刚开始把工作重点落在月末,平时积累的都是做月末的客户。无形中业务量显的十分局限,不像老员工各种业务都有客户。说实话当初还真怕到月底开不出单,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努力了总会有收获的一天,不努力什么都没有。因此我学会了坚持,坚持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就像刚开始因为坚持,开发了第一个意向客户;因为坚持,开出了第一笔单。坚持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没有坚持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没有坚持,就没有那么多成功的人。最后看着和自己一起进公司的同事又是同班同学都开了单,真替自己和他们开心,我们的坚持和努力没有白费。接下来的工作还要继续保持这份坚持!

金融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

2008年,有数据表明,在金融风暴下,我国连续三个季度市场劳动需求持续下降。以出口玩具制造业为例,全国超过一半的工厂在前七个月倒闭,大部分是年营业额1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参加高校校园招聘会的企业,数量大为减少,但是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不断上扬,其中第三季度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数量增幅最为明显。结合国家人事部内的统计资料,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10万,加上去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700多万人,形势异常严峻。

高校扩招后,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是严峻的。尤其是金融风暴下,就业难题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高端的政治经济层面,也深刻地延伸到社会末梢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层面。它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是对即将步出校门的毕业生,是真实的并且是立刻的。因而,要真正破解就业难题就需要学生本人、学校、政府等各方共同努力,携手共进,渡过难关。

要破解就业难题,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充分注意以下三点,以便顺利渡过就业紧张期。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择业时不能只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者一些大型企业,而忽略考虑基层乡镇民营企业以及服务行业。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你乐观,高校毕业生要切实摆正先就业的心态,先就业再择业,为职业发展积累人力资本。首先,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而成为长期失业者,不仅使过去的人力资本投资没有产生任何收益,而且也会因自然损耗也将降低未来的投资收益;其次,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在将来甚至不再有任何用处,新的追加投资会更大,但收效却可能会更小(随着年龄的增大与脱离工作时间的加长,学习能力下降),最终,他们可能会成为边缘群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2.抓住机遇,迅速就业

首先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年下半年都是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高峰期。毕业生此时应积极出动,多方面多种渠道了解单位与己相关的用人计划,然后大胆沉着应聘。其次要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在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

3.克服不足,提高内力

对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动手能力差、沟通能力不强、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不扎实等不足方面,大学生在校时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内外兼修,提高自身价值,才能立于就业的不败之地。

在金融危机时期,大中专毕业生单枪匹马找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各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为其提供全面服务,我们的毕业生才不至于以个人之力暴露于金融风暴之下。对高校来说首先要提供及时公开的信息。定期邀请企事业用人单位为毕业生举办招聘会,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此外高校更应该做的是,信息的细致收集、认真评估和全面公开。每所高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学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近于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每所高校还要踏踏实实地收集每一年毕业生流向、就业率、薪酬水平等具体信息,形成详细报告,放在网上向所有学生公开,同时举办广泛的校友经验交流会帮助当年毕业生尽快获得已毕业的校友的一手资料以便减少个人走弯路。针对金融风暴,高校还可以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充分给予学生信息,才能有效缓解学生就业焦虑,帮助其做出合理的选择。其次对各高校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力”。一是充分反映市场的要求,努力消除因结构性不对称而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从本地经济发展角度入手,搞好人才需求调研和预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这样才可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无业可就”和用人单位选才难的问题。三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

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政府政策的投入将会产生巨大的积极效应。国家现在也非常关注大学生就业,已经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出台一些专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一,大学生们面对西部与基层、农村与中小企业等政府力推的就业去向,仍犹疑不定。仍然把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以及大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原因在于中国的城乡分割、东西差距、户籍制度、保障差异,让很多大学生不得不承载改变自身乃至下一代“身份”的重任;高等教育的高成本投入,更让一个个大学生家庭就业期望值“水涨船高”。倘若无法实现这些期望值,甚至面临长期失业,对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影响,可想而知。拓展就业空间,除了要改变就业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外,更重要的,还是要逐步完善制度,让大学生就业少承受一点附加的社会转型之痛。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对大学生来说,最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我国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流动,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不少困扰。在当下世界经济形势出现危机、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2009年1月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规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国务院这项政策的出台彰显了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同时拆除限制大学毕业生自由流动的藩篱,为高素质人才储备创造良好落户环境。

第二,国家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本身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这就需要国家短期内宏观上给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岗位。目前解决就业问题一个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思路就是通过财政增加预算,创造直接安置的就业岗位。2008年11月国家已推出了4万亿投资扩大内需的举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三年内四万亿投资将给拉动就业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在金融危机之时,大城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分散大中城市的就业高峰、减轻就业压力,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但是这些地方是以前大学毕业生不愿触及之地,国家为此制定出非常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这些地区。一是对原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高定工资标准。二是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等工作,经过两三年锻炼,各级政府根据工作需要从中选拔优秀人员到县、乡(镇)机关、学校或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或充实到基层金融、工商、税务、审计、公安、司法、质检等部门。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的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时,可适当降分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三是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一年至两年,中央财政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服务期间计算工龄。

金融危机的侵袭,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了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合力,大学毕业生就业才能渡过难关,重见光明。

作者简介:

黄梅(1979—),女,江苏睢宁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金融毕业论文 篇4

一、认清就业形势, 坚定就业信心

我国人口基数大, 劳动就业压力格外突出。自从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向大众化教育方向改革伊始, 2003年是扩大招生规模后的第一届毕业生, 当年全国毕业生总人数212万人, 比02年净增67万, 随之的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以每年近20%的比例剧增, 2009年达到611万, 2010年更是高达630万。大学毕业生须面临群体内外双重的就业压力与竞争, 就业难的问题自然日益凸现出来。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面对金融危机, 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 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其实是危中有“机”, 较之相比另外一个就业难群体—农民工而言, 大学毕业生仍然具有自身的特点。无论从就业层次、就业性质, 还是从就业期愿上, 下岗职工与农民工的就业不会对大学生就业形成直面的冲击, 他们对大学生形成的外部压力, 更大意义上是在就业人数的数字层面上。

大学生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 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目前, 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为15%, 而美国入学率为82%, 日、英、法等在50%以上, 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则刚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的门槛。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年年递增, 但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 高层次人才仍很稀缺,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数的5%, 因此, 从总体上看, 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的说法是不完全的。大学生群体拥有知识、富有朝气, 是信息时代的先锋, 只要扎实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坚定信心, 在就业职场中应该拥有自己的优势。然而现实中, 大学毕业生就业却处处碰壁, 金融危机下, 更是遭遇就业寒冬。这就需要大学生既要坚定信心, 又要从自身和外部社会大环境两方面去分析, 沉着应对。

二、了解就业政策, 转变就业观念

作为新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 首先要及时了解把握国家的规划布局、经济形势、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等, 这对促使其转变就业观念、成功务实就业会起到重要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我国有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利用不同的发展切入点, 以点带面, 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80年代, 深圳是第一个发展切入点, 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90年代, 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 上海浦东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切入点, 从而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繁荣等等, 在国家宏观布局的大背景下, 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者比比皆是就是成功的例证。

在“十一五”期间, 随着东部的“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的大“开发”;东北的“振兴”;中部的“崛起”, 各区域经济则是全面开花、各具特色、协调发展, 给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成功的方向。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 党和政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 由以城市建设为主体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大学毕业生将会拥有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就业的机会也更多。

与此同时, 为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与创业, 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2006年2月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 各省市地方政府纷纷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实施办法和优惠政策, 如对“三支一扶”的大学毕业生在服务期间给予生活、交通补贴费;服务期满后考取研究生或党政机关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对创业大学生在税收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减免、小额贷款等财政方面的支持;户籍、党团组织关系的转接;优先选拔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等。2008年1月起实施的《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有力地保护了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 据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有关就业意向调查数据,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有就业意向期望值偏高的原因。在区域选择上, 70%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京等直辖市或沿海开发地区;在单位、行业选择上, 近6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而首选去中西部工作的只有2%。到热点地区、热门行业就业仍然是大学生思维中的定势。

目前, 单纯以就业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工资待遇作为择业标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和高工资、高待遇, 就业期望值偏高。还有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 对就业政策不甚了解, 就业观念陈旧,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 这与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缺乏不无相关, “让一个高中生洗盘子, 他能接受, 但是要是让他读了大学再去洗盘子, 他就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平了。”一位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的这席话, 道出了很多大学生的内心感受。

事实上,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一方面让普通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 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了, 大学生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 我们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是, 大学生成了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公开表态, 北大学子卖肉也很正常, 北大的学生同样可以做一名普通劳动者, 因此, 大学生应该正视就业形势, 降低期望值, 转变就业观念, 把自己看作普通就业大军中的一员。所以, 转变就业观念是当务之急, 金融危机既是挑战, 也是一个契机, 大学生要学会用平常心态来看自己, 转向基层就业, 坚信“行行出状元, 处处可立功”。

三、提高自身素质, 挖掘就业潜力

高等教育应以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能。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做了很大的调整。但大学有自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教学自由”的特色, 很多学术性、研究型专业不可能完全与市场接轨, 另外, 新行业、新职业不断涌现, 大学在适宜社会需求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有些专业设置陈旧而与市场需求错位, 形成了人才供需与配置的时间差, 导致供求之间的差异,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困难, 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有统计显示, 文科类人才需求仅占招聘需求总人数的24.8%, 最近颁布的我国首部就业蓝皮书———《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高职高专法律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一。文、史、哲、法等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学生就业尤其困难, 不难看出, 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结构性过剩。

在就业市场上, 大学生应该是素质较高的竞争者, 社会对大学生群体有较高的素质期待。眼下大学生找工作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 很多用人单位抱怨现在的大学生素质大不如从前, 有些大学生甚至找到工作后因不能胜任而被请辞。这一方面说明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造成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也更说明大学生需充分利用大学这一平台,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大学生在自我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时, 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 广基础、深专业, 提升专业素质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迫于高校收费体制的现实和就业的压力,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刻苦学习, 系统掌握专业知识, 自觉为未来就业积极准备。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自习室饱满, 抢占座位, 节假日不休息等现象。同时, “升本热”、“考研热”、“考证热”也在高校中盛行。

但是大学毕业生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划, 如高职高专法学类院校的学生大多走“专升本”、自学本科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之路, 亦步亦趋, 到头来在就业中仍是相互撞车。因此, 解决这类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打好专业基础, 更要另辟蹊径, 挖掘就业潜力。

2. 提高个人品质, 加强自我修养

求职场上, 因“小节”而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的现象屡见不鲜, 背负更高期待的大学生更要在具备过硬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重自身修养, 提高个人品质。

首先, 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德是第一位的”, 高校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等政治荣誉, 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过硬的重要标志, 是成功就业的优先条件之一。

其次, 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涵,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知识, 这也是大学生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

最后, 加强道德、心理修养。大学生要不断陶冶道德情操, 提高道德认知, 履历道德行为, 诚实守信。“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就业中的弄虚作假, 及就业后的连续“跳槽”现象就是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目前因诚信问题造成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产生信任危机也是其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在职场上树立阳光、自信、良好的自我形象。不去患得患失, 做到张弛有度、有礼有节, 不仅能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3. 提高交际能力, 加强团队意识

交际能力是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成功就业中的重要纽带。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 学会合作、注重团队精神往往是打开用人单位大门的敲门砖。

四、扩大就业渠道, 规避就业风险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拓宽就业渠道, 近年来, 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以及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为大学生就业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当然, 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初入社会求职时, 要增强针对性, 慎防就业陷阱。目前市场上欺诈招聘的花样繁多, 为提高防范意识, 如下方面值得大学生注意:

1. 粉饰职位信息, 骗取劳动力。

有些用人单位利用高工资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 优厚的福利待遇等条件来吸引大学生, 在签约中隐瞒了如到异地就业、转手倒卖等信息, 欺骗大学生。

2. 借招聘非法敛财。

有些招聘单位以招聘为幌子, 巧立名目, 收取各种如手续费、就业保证金、服装费、城市增容费、出省出国费等, 骗取急切求职人员的钱财。

3. 以招聘为名, 盗取个人信息。

有些招聘单位完全是虚构的, 提供子虚乌有的就业信息, 利用招聘获得应聘人的身份证号、家庭成员情况、家庭住址等重要个人信息, 有的甚至还要求留下身份证件, 其背后的企图显而易见。

4. 非正常途径传递就业信息。

如利用发传单、发短信、墙头电线杆上贴小广告等, 这些大多是非正规、临时性甚至非法的工作。

5. 利用想一夜致富、一举成功的投机心理, 煽动创业。

如国家一直重拳打击的传销活动, 就曾有不少大学生深陷其中。

只有认清我国的就业形势, 了解各级政府推动就业的优惠政策, 把握好准确的自我定位, 冷静分析、沉着应对, 拓宽渠道, 灵活就业, 在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下, 即使在当今的金融危机形势下, 大学生就业难的课题终将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维宁.当前国内经济热点问题[N].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3.

[2]郭琪.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7, 2.

[3]秦红明, 植秀成, 高丽珠.初探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2009, 4.

[4]李鸣.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应对[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金融毕业实习周记 篇5

第十二周

到今天为止,已经结束了第十二周的实习工作。现在公司致力打造金融超市品牌,要求跟客户说的不再是银行存款贴息。而是我们这里是中祯财富,是做金融超市的,提供投资理财融资咨询服务的。可是刚说完几句话,不是说很忙没空,就是没兴趣直接挂电话,客户似乎不太接受这个金融超市,可能第一次听说金融超市吧?一连打十几个都是挂。本来这周都是阴雨天了,又被人拒绝,甚至会被客户骂,顿时心情又沉重起来了。现在打电话的感觉像又回到了当初打存款贴息+一样,要不断的刷电话量,才有意向客户。总之努力了,虽然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不努力肯定是没收获的。自己在公司的实习也快接近尾声了,再努力一下!

金融毕业论文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形势 就业对策

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因此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又何以独善其身?随着危机的蔓延深化,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而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动荡局面的出现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经济环境的严峻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我国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2008年全国毕业生达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预

计2009年加入求职大军的毕业生总数达到592万人。而与去年滞

留大学生一起,预计将达到600万。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供求关系来表示,毕业生人数增加=市场供给增加,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内部裁员,外部停招=市场需求减少。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这样的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可想而知,这可能意味着,今年将有近50%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已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虽然这股经济寒流传导到国内会相对滞后,但部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用人需求明显减少。一方面,企业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减。据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较为直接的沪上金融、汽车、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的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六成以上。一些大型企业推迟、缩减甚至取消校园招聘计划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恒大集团、中海地产、银城地产等地产大户也纷纷传出取消全国招聘计划,而东亚银行长江证券、富国基金、韦莱保险今年均尚未启动校园招聘计划。另一方面,在外围经济危机的压力下,部分企业开始裁员甚至破产,如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与此同时,由于许多对外做加工贸易的厂子,经济效益下降,大量员工失业的局面已成定局。金融危机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缩减成本,而减少员工的数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就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对策

就业的形势只是外在的影响因素,而解决此问题,广大的毕业生不能依靠政府出台政策,缓解就业压力,而是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应对金融危机下严重的就业形势。

(一)根据企业需求培养自身能力

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愿意从自身考虑,对自身的期望过高,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现象。根据《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调查显示:企业更需要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好、有团队精神、有实干精神的人。针对企业的这种需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多参加社团活动,注重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样,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就业背景下,仍然可以游刃有余。

(二)了解市场需求情况

当前情况与以往的情况有所差别,许多企业原定的招聘名额都有所缩减、甚至取消。针对这样的现象,毕业生必须依靠学校、网络、政府报告等手段,了解自己期望的企业是否在招聘,招聘单位缩减到什么程度,自己在市场需求中是否有立足之地,同时自身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是否一致等问题都是值得当前毕业生关注的。

(三)准确定位自己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2009年毕业的学生遇到了双重“寒流”,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而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的招聘人数缩减到历史“新低”。在这样的矛盾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大学生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不要悲观,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和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能力;二是准确摆正自己的自身定位,将原来的期望值下降,或者找好自己自身价值最适合发挥的企业;三是对自身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使自己能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主动出击,捕捉就业机会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影响成败。大学生在就业准备和就业过程中要有主动意识,主动分析客观形势、认清自我,积极搜集相关职位信息,多参加招聘会和宣讲会,主动大胆地向合适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自我推荐,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机会自己找上门来。主动出击才能赢得机会,被动地等待在当前形势下是不切实际地坐以待毙。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而机遇是属于有准备的人,更属于能够主动出击的人。机遇稍纵即逝,不去主动捕捉搜寻机会,纵使你本身能力突出、表现优秀也是枉然。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培养并形成独立的、积极的既符合个性特质,又适应社会先进性甚至引领社会先进性的态度和做人做事的方式,要将“主动”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五)增强自身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增强自身素质和练就过硬的能力是关键。一是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渊博的知识,灵敏的反应能力,健康的心态和理念,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都是企业所看重的。另一方面,要培育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自身独有而他人无法取代的能力。

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们一定要理性认识客观环境和自我条件,改变悲观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找准定位,主动出击,成功实现就业突围。

参考文献:

[1]张智勇,边慧敏.大学生就业指导(第2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3.2.

[2]宣烨,张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市场周刊.2008.3.

金融毕业论文 篇7

一、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心理障碍及其影响

据官方统计数字表明, 每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约为70%, 虽然国家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 但仍有30%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如愿找到相应的工作, 加上自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严峻形势, 大学生们普遍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不久前,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在华中、华东、京津地区28所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 经过调查发现, 当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心理障碍。一是认知障碍。包括对就业形势不明, 对未来工作期望过低或过高, 不能科学选择职业、工作种类和就业地区等, 以及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认识不清;二是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急躁、抑郁、恐惧等;三是人际交往障碍。包括怯懦、冷漠, 不善于人际交往, 甚至存在社交恐惧等[2]。上述情况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疏导, 一旦演变成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将直接影响其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 甚至可能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酿就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

首先, 对于学校而言, 毕业生的精神状态具有“示范窗口”作用。一方面, 精神状态良好的毕业生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从而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印象, 这不仅有利于本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还将为学校以后的毕业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到即将毕业的学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如果毕业生的情绪急躁或低落, 便容易“传染”他们, 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产生迷茫和恐惧, 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 对于毕业生自身而言, 其精神状态会影响其就业预期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人在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容易产生疲劳感。具体表现为:个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发生偏差, 选择工作时盲目、茫然;注意力下降、失眠、易怒、攻击性强等, 学习效率下降, 实习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不自信 (这是影响就业的致命因素) 。一般来说, 在面试时, 用人单位都愿意选择反应敏捷、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由于不自信而怯场的学生, 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潜能, 往往会失去很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毕业生的心理障碍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会产生冲击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势必会影响到毕业生本人的根本利益, 进而引起毕业生及家庭对社会的不满, 产生抱怨情绪, 影响社会稳定, 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金融危机下反思高校毕业生心理障碍根源

(一) 就业压力大

“2009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于4月25日举办,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 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研究表明,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为19.12, 远高于中位数15, 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指标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就业压力的影响”[3]。究其原因, 一是中国是人口大国, 长期以来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经体改革以及国企改革的深入, 就业岗位的减少, 使劳动力供求矛盾尖锐, 构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 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步伐加快, 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 从而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困境。当下, 在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下, 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 比如近期中北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的校园招聘会上, 往年壮观的招聘场面不见了, 招人单位从300家下降到100家以下。许多单位私下透露, 其实并非为“招贤”而来, 只是不得不照顾各方面的交情和面子[4]。这种尴尬的就业局势使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严重的就业压力。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

从当前现状来看, 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启动, 但效果不佳。一是由于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有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二是措施不力, 有的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但是疏于管理, 或者常年关门,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三是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 根据人口比值法预测, 我国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要达到美国2005年的专业人员与学生比例的标准 (1:476) , 需要专业人员29412人。然而,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分析中心2007年1月给教育部呈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研报告”显示, 2006年下半年对1304所高校进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中, 发现各校共有238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与国际标准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5]。四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 以致一些学生在遇到心理障碍时, 不知向哪个部门或者哪些教师求助。

(三) 父母期望值高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

父母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也是就业心理的危险因子。由于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用较高, 父母投入成本也相对较高, 家长往往会有一种较强的投资回报预期。在金融危机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情形下, 家长仍然对子女寄于比较大的希望, 学生找不到使自己或者家长满意的工作, 自然会觉得对不住父母, 产生心理压力。尤其是许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到毕业时尚无能力偿还读书时欠下的债务, 面临毕业前时的学习和就业压力, 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的毕业生中绝大部分是80后甚至是90初出生的独生子女, 这些独生子女家庭有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使他们从小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优越感, 但由于缺乏父母对子女在心理方面应有的教育与引导, 以致子女在遇到就业压力时, 深感难以应对。

(四) 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且自我调适能力差

尽管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剧增, 就业前景堪忧, 但许多大学生择业期望值反呈一路攀升之势。比如,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组织对“新世纪中国大学生首选企业”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其中关于就业首选地点一栏中, 被调查对象中72%选择上海、北京和深圳等三个城市。这一结果表明,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具有很强的自负心理, 他们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以致在未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时, 找不到退路, 从而产生悲观厌世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金融危机下反思高校毕业生心理疏导对策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教育必须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当然, 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一方面, 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首先应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心理咨询机构, 并且配备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医师。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私下个别交流的心理咨询能减轻心理压力, 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功能, 帮助大学生树立择业的正确态度, 确立信心, 看到自己的长处、优势和希望, 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求职中的影响因素[6]。高校还应当动员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工作, 在老师与学生课堂与课后的交流中, 教师用自身的个人魅力、修养、世界观和社会经验来影响学生, 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塑造和人生信念的形成。高校也应当注重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校园网以及校刊等载体,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答疑解惑、提供建议、调查摸底等方式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方面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冲突提供服务和指导。另一方面, 在大学生择业期进行心理疏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毕业生,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进行团体辅导, 以减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个体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特别辅导。同时, 应善于引导毕业生发泄情绪, 使其心理压力获得缓冲, 从而产生心理安全感。据报道,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情感等压力, 2008年10月, 山西财税专科学校已投入40万元建立了“发泄室”和“沙盘室”, 并正式投入使用, 大学生普遍觉得宣泄室的确为他们精神减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真正系统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该校计划在今年3月底欲完成投资200万元建立更为全面的“情绪宣泄室”, 如再建呐喊室、拳击室等[7]。“情绪宣泄室”的设置, 能够使毕业生在发泄情绪后, 心理压力获得缓冲, 但是, 必须配备专业的咨询医师在其发泄后进行心理疏导, 以防止暴力倾向的形成。

(二) 建立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职业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实现自我持续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 培养大学生实践技能诸如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 可以使大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 对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释放压力, 增强自信心、增加成功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拓宽专业口径, 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是要加强专业学习。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关键。事实表明, 专业素质好的学生容易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 一方面学校要教育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苦练基本功。另一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 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要,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开阔专业视野, 这是大学生求职择业, 乃至立足社会、服务人民的基本保证和根本依据。

二是要培养良好情商。最早提出情商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梅耶教授, 他在1990年把情商描述为由3种能力组成的结构。1995年, 美国心理学家格尔曼对情商作了更明确的说明, 他认为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 (1) 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 (2) 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3) 以自己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 (4) 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 (5) 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并且指出, “成功100%=智商20%+情商80%[8]”。可见, 良好的情商有利于毕业生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

三是要提高实践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方式面临彻底改变,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有紧迫感。”中国人民大学陈禹教授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创新论坛上指出, 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就业应急, 而且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教学体制上的创新。实践表明, 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 是决定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调查,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就业与职业的了解, 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这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自信心, 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心理承受能力。

(三) 引导毕业生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近年来, 一些部门已经意识到加强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实施了各种心理减压的培训项目, 然而高校毕业生减压的关键还在于自我的心理调适。而且, 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就是个人对外在环境的信息判断和主观评价, 因而高校毕业生更应该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 重视个人心理调适能力的增强。

首先, 增加自信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自信心, 学会自我调节, 提高抗挫折能力;在求职过程中, 要建立自信心, 这是获得成功的保证。自信的有无, 全在于心理作用, 建立自信的方法主要是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优势。通过挖掘, 发现自己不曾注意到的优点, 从而较客观地把握自己的能力。

第二, 学会释放压力。大学生应当注意建立“朋友圈”、“工作圈”、“兴趣圈”等扩大与外界倾诉和交流的范围, 通过分享他人的实践经验、亲身经历、信息反馈等, 鼓励、激发甚至是警醒自己, 从而释放压力、并从容地预见将来的结果。此外, 大学生还应学会调整个人情绪。在听音乐、聊天、运动等的过程中, 使内心获得安宁和平静, 或学习一些自我放松的技巧, 如深呼吸等。

第三, 增强面对困境的韧性。专家认为, 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 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9]。毕业生在面临困境时, 韧性的有无及其大小, 决定了其心理健康的程度。毕业生应当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韧性, 保持对未来的憧憬, 永远葆有“探索”和“奉献”的精神, 积极、自信地应对挑战。

(四) 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一般来说, 大学生一就业就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 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极有可能走入择业的误区。因此, 大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恰当定位, 学会在就业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当前, 基层、西部和农村是我国目前最有潜力的就业市场, 那里人才紧缺, 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在那里, 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毕业生心理疏导工作需要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 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毕业生只有在对自己的愿望、能力、主客观条件、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作出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 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 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摘要:调查结果显示, 今年大学毕业生因求职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数要比往年翻两番, 且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提前。当前, 如何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 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是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必须切实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其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引导毕业生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心理疏导,对策

参考文献

[1]高霞.毕业生狂投简历却不肯面试心理咨询者翻番[N].河北青年报, 2009-02-18.

[2]赵京.注重心理疏导, 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J].政工研究动态, 2009, (6) .

[3]景天.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显示硕士生压力感居首位[N].北京青年报, 2009-4-26.

[4]贺锴.大学毕业生就业新观察莘莘学子如何直面现实[N].山西日报, 2009-3-25.

[5]贠丽萍.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理论导刊, 2008, (9) .

[6]吕世军, 张海峰, 刘俊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思考[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3, (3) .

[7]任丽娜.山西一高校巨资建情绪宣泄室缓解学生就业压力[EB/OL].中国新闻网, ht t p://www.acsf.cn/news/i nf o.asp-i d=11837, 2009-3-8.

[8]吴琦.情商教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金融毕业论文 篇8

1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对于选择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在未来的职业中从事与该专业相关的工作。而该专业对口的工作方向就是银行的工作。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这样择业,有两点原因,一是专业符合;二是银行业是高福利低风险的行业。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他们需要“高、精、尖”的专业金融人才。[1]但是这种复合型专业金融人才少之又少,而毕业生大多经验不足,所以难以开展工作。这种不同的需求就造成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在了解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之后,深究之下,就可发现,造成当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基础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课堂。就全国范围内的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体系而言,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比较缺少。本专业学生所学金融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另外,高职院校金融类实践资源少,致使实践教学计划不能落实。[2]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金融企业需求有限。为了立足金融业,金融企业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比较严苛。符合其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只有达到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金融类人才要求,才可能被顺利录用。

第三,政府部门政策引导不当。金融类专业学生大多倾向于选择国家控股(例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寿等)的银行业,这些岗位属于稳定的“铁饭碗”,但这些岗位毕竟有限。[3]国家为了发展金融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金融专业的人才,但是,却没有明确引导金融类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2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

2.1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设计

关于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的尝试,本专业的教师和校方应该进行全面的考虑,并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具体方案之后,针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指导书应该进行重新修订。其中,主要针对学生的毕业方式给出多种选择,希望改变传统的毕业实践环节的单一模式。学生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种,基础不牢靠的学生,沿袭写论文的形式;第二种,专业基础比较好的或实习岗位马上能定位到金融专业岗位的学生,模拟实习单位业务进行考核;第三种,市场调研(调查金融专业的发展),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2.2 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的创新模式

2.2.1 校企间、校校间、企业间合作

为了让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应该与其他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构建金融类实践资源共享平台。为此,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实施。

第一,金融企业为金融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兼职工作机会。

校方与企业合作,一方面是通过金融类实践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有渠道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是金融企业自身也能扩大宣传、营运,并实现增值目标。[4]同时,金融专业学生拥有专业对口的实习兼职机会,就能有锻炼能力的机会,便于毕业选择就业岗位。

第二,实施考核反馈。

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合作的平台为本院校金融专业学生建立综合考评档案。在这份综合考评档案中,就学生的诚信、在校成绩、在基地的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校企双方商定考评标准,并进行严格考评。在此过程中,还要确定反馈、调查流程,以便于人才与企业双向选择。

第三,校企合作推出校企主题夏令营活动。

校企合作推出校企主题夏令营活动,让该专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企业可以从中选择表现突出的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或参观;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接触到与金融有关的事物或者资深金融人员,增长自己的见识或者能力。这样的活动便于企业和学生双方交流,也符合双方的需求。此外,优秀学员也可以反向选择自己想要去参观或者实习的企业。

第四,三方合作举办相关活动。

经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集资,举办一些相关竞赛活动。活动内容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譬如模拟经营等。[5]活动举办所需的资源由企业、学校负责,策划促成活动由政府负责。高职院校金融类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参加活动,获取经验。另外,举办活动的企业和学校应设置一些奖项,譬如为优胜者提供创业资金、权威证书等。

2.2.2 建设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培养体系

为了加强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建设实践课程培养体系。通过建设实践课程培养体系,让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更注重实效性,更具有针对性。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设置远程课程。

金融类专业学生需要参加各种资格证考试,譬如从业考试、相关专业高级资格证考试、专业英语考试等。学校设置远程课程时,可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专业课程培训。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方便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第二,增加就业测试与指导课程。

学校应招贤纳士,组建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专门负责为金融类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测试与指导。就业测试包括职业能力测验、情境模拟测验、高绩效管理测验等。与此同时,就业指导还应该安排培训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讲解求职技巧。

第三,合理安排基础培训实践课程。

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开设基础培训课程。把实践中需要掌握的技能给学生一一传授。开设OA实践基础课程,确保学生可以灵活操作打印机、复印机以及Excel、Power Point等办公软件。[6]开设专业实践基础课程,针对银行制单、证券模拟操盘、保险模拟销售等进行教学。在专业实践基础课程中,还应该设置专业仿真模拟(综合)训练,将金融专业仿真模拟的实际操作、实战训练等内容涵盖到教学内容当中。此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在毕业设计中,将与学生就业相关的职业和岗位实践能力训练等内容设置在其中,促使金融专业学生提升专业能力。

3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价值

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针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其价值在于三方面:其一,增强金融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对于金融类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实践课程培养体系和校企间、校校间、企业间合作,他们会积累更多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了解就业形势。其个人能力可以实现实质性的提升。其二,促进高校之间、企业之间交流。在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力打造了一个金融类实践资源平台,为金融类学生创造了很多发展机会。在此期间,企业通过参与活动得到了资源,校方也从课程体系方面入手调整了课程内容设置。这种实践、合作、互助、竞争方式,促使双方都能得到便利。其三,极大地缓解了金融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不足,一旦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得到创新,这方面的境况将得到改善。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当今一种主流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其教育的知识结构过于落后,以至于毕业生就业陷入困境。研究探索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路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当前的就业需求形势,解决金融专业学生实习或者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为改革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和开发贡献一份力量。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需要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过程中,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形式,从实际情况入手分析,确保该模式可立足于实践,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艳芬.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与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33,75.

[2]王晓政,杨素娟.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职教通讯,2012(12):46-49.

[3]李厚俭,史丹.辽宁省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8):18-20.

[4]杨润贤,张新科,王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1(6):11-14.

[5]蒋丽君.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3(2):103-106.

金融毕业论文 篇9

我国遇到的机遇, 目前, 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职毕业生应对的就业困难就更多了应, 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高职毕业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调整自己的不良就业心态, 克服恐慌心理, 在严峻的背景下, 要抱有乐观心态, 确定就业目标, 稳扎稳打, 对自己有个合理的定位, 规划好自己的就业前景, 成功实现就业。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1、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危机

(1) 国际金融危机减少了就业机会,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有很多的外资企业濒临破产, 我国国内的中小企业规模也在缩减甚至倒闭, 企业危机带动了就业市场, 导致就业的岗位明显能减少了。与此同时, 金融危机促成了失业人口的增加,

一些因金融危机而导致企业倒闭造成的已经就业的毕业生, 重新回到起点, 又要重新择业。这部分人对于新的毕业生来说也是一种竞争。

(2)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国内就业门槛也提高了, 部分企业为了减少开支和节省成本, 开始进行裁员, 在就业市场, 用人单位为了缓解金融危机, 纷纷在提高了招聘要求, 降低薪资水平, 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在国际金融危机下, 用人单位就业岗位减少, 危机导致企业破产或倒闭, 大量员工失业并要再就业, 就业门槛也有提高, 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 他们的压力就更大了, 在缺乏就业经验下, 要接受就业带来的多方面的挑战, 就业的心理问题也会困扰不断。

2、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仍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

(1) 自卑心理与依赖心理。自卑是自我否定的表现, 与依赖心理是共存的。这种心理产生悲观、抑郁、孤僻等不良情绪, 缺乏勇气, 不敢与人交谈, 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严重缺乏自信心, 而且不愿意与人接触, 独立性不强, 过多的依赖家人和朋友, 在与用人单位面试中, 语言能力欠缺, 逻辑思维很弱, 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 从而丧失就业机会,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缺乏信心, 在择业中, 不会自我肯定, 心里矛盾越来越突出。

(2) 焦虑心理与恐惧心理。心理焦虑是因遭受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在择业过程中, 在焦虑状态中的毕业生, 情绪上紧张、烦躁、意志消沉, 影响正常择业。过度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生活, 极易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 面对挫折就会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产生抑郁心理。急躁心理是一种不良的情绪, 这部分人容易发怒,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信心不足、敏感多虑、情绪容易波动, 逃避现实, 对前途失去信心, 缺乏创业的激情, 最终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3) 攀比心理与孤傲心理。由于毕业生的家庭情况不同, 在找工作的问题上, 很容易引起毕业生争强好胜的攀比心理,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 毕业生大都有虚荣心, 好胜心较强, 傲气十足, 心高气傲, 好高骛远, 这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估价过高, 不屑到基层工作, 在择业时, 盲目选择大城市、机关工作或高工薪的工作, 最后是两手空空, 很难找到满意工作。

二、针对金融危机下就业心理问题采取的对策

1、高职毕业生要正视社会现实, 进行自我调整。

积极面对社会压力, 要坦然面对就业挫折, 学会抵抗压力,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高职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就业自信心。毕业生要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 要客观分析自身情况, 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 发挥长处, 找到缺点, 规避短处, 在情绪方面, 要适当自我鼓励和肯定, 避免产生不利的情绪, 要用积极的心态正视生活和工作, 审视自己, 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 应该充满自信, 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以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 通过这种机会更好的了解自己。

2、高职院校要做好毕业生毕业前的心理辅导工作。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了, 学校应该提供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培训辅导教师, 对学生做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工作, 宣传就业知识, 对举办一些关于就业的讲座活动, 让学生对就业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

3、社会也要对毕业生给予支持和

帮助, 帮助和支持, 虽然金融危机使得就业更艰难, 只要毕业生不断提高其就业能力, 社会和政府采取相应对策稳定经济形势, 帮助毕业生消除就业信息障碍,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矛盾也会得到缓和。

总之, 从全局分析, 毕业生是主体, 社会和学校所作的都是辅助工作, 重点还是要看自己怎样来面对这种境况, 应对金融危机下带来的就业问题, 毕业生在找工作前, 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在学校的辅导下,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社会的帮助下, 增强自信心, 正视就业困境, 勇于面对各种危机, 这样才能成功找到工作。

参考文献

[1]熊丙奇:《以积极心态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 《东方早报》, 2008:11-28。

[2]马良军:《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调整》, 《陶瓷研究及职业教育》, 2006 (4) :16。

[3]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8) 。

金融毕业论文 篇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我国政府、高校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万~70万的速度增加, 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13万, 2007年为495万, 2008年为559万人, 2009年达到了611万。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看, 2005年全国普通毕业生就业率为73%, 2006年为70%, 2007年不足70%, 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 大学生就业率则更低。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受金融危机影响, 原本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再遭重击

2008年暴发的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带来的是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 投资需求萎缩, 从而引起用人需求锐减。伴随高校扩招产生的大量大学毕业生, 本来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人数在短期内将大幅增加。

2. 高校连续扩招, 致使大学毕业生供需失衡

近五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平均以6 0多万人的速度递增, 待业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 各企业纷纷减员增效, 政府部门的精简机构, 事业单位的下岗分流, 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高等教育人才供给总量与人才需求总量不相等, 人才供求在数量上严重失衡。

3.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造成供求错位

目前我国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不少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学生入学时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 等学生毕业时却变成了滞销专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另外,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这些年来, 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 并且也确实取得了—定进展, 但总体上看, 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

4. 毕业生就业观念更新不快, 与时代变化不对称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 存在着诸多与时代变化不相符的误区, 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工作单位的性质、薪酬、假期要求、地理位置、个人发展机会, 所在城市的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总体情况, 有些毕业生的目光仍然停留在国家机关、重点单位、外商独资、跨国企业、上市公司等单位, 并且仍然抱有“终身职业”的陈旧观念, 还没有完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

1.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疏通就业信息渠道

大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要建立由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 加强毕业生就业形势预测分析, 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 就沟通双方信息方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及时收集、整理、发布有关用人单位的信息, 还要实事求是地、有针对性地宣传、推销自己的学生。还可以邀请多家单位召开大型招聘会, 在办好本校找招聘会的同时, 积极发动、组织学生参加兄弟院校、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招聘会。

2.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要引导大学生要更新观念, 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树立正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教育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 把握就业时机, 降低就业期望值, 转变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 转变一次性就业和职业终身制观念, 可以考虑降低期望值先就业, 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优势, 在岗位上做出成绩后再择业。同时, 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 改变保守和依赖思想,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3. 继续深化高等教育专业改革,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调整专业结构。一是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出发, 对专业种数、布点情况、每个专业平均在校生、招生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高校专业变化的轨迹, 根据本校特点,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二是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三是打造品牌专业, 建设特色学科。四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习实践环节, 着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五是结合实习基地建设, 搞好就业创业工程, 缩短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适应期, 缩短教与学、学与用的距离, 使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

4.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竞争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一是拓宽学生知识面,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教育大学生不但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 还要在精力允许的范围内, 尽可能地学习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 并且拓宽人文、社会等知识面, 注重自身潜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挖掘。二是开展学术科技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的社会适应奠定基础。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 充分利用周末及寒暑假期间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 重视教学工作, 从源头做起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教师教学的态度与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目前, 国家已经提倡在高校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 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不但给学生讲授基本的专业知识, 还要将最新科研成果, 以及与专业有关的创业典范有机地融入课堂知识中去, 提高学生的学习、科研及创业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逐步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国仁: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 2003, (04) :64~67

金融毕业论文 篇11

2008年,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危机的影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展,危机也正从经济层面蔓延至社会领域。目前,金融危机的效应正在我国逐步释放,给我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本就很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科学分析在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这一难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几年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今年,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来自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495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559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量企业纷纷减员增效,原定用工计划不断缩水,新增就业岗位明显减少,部分企业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人才招聘计划。因此,深入分析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对于目前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尤为重要。

从宏观来看,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总量就业矛盾,间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近年来,在每年大量新增劳动力、失业群体再就业以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背景下,宏观就业供求矛盾日渐突出。经济增长作为创造就业岗位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促进就业,国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强调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

从微观来看,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纷纷减岗增效,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微观主体,其劳动力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当前,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实体经济。许多企业的经营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将减少对员工的需求,减招或不招高校毕业生,这对原本较为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产业结构失衡。当前,我国制造业、加工业飞速发展,但知识密集型产业仍处于低迷状态:反映在劳动力需求上,则表现为“白领”型岗位需求不大,“蓝领”型岗位需求旺盛,甚至出现农民工比大学生更加吃香的就业“怪圈”。目前岗位需求主要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如法律、金融保险、会计、广告传媒、管理、营销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但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吸纳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2,专业与社会脱节。近几年的统计信息显示,高职生就业率已开始超过本科生。特别是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高职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上手。高职生技术能力要比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强,这与一些高校课程的设置有关。一些高校开展的课程理论性过强,过于深奥,而实际操作性、可行性却很低,这与当前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完全脱节。

3,就业观念落后。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冠于大学生头上的“精英”及“天之骄子”的光环尚未褪去,毕业后就业时,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中城市不留,非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不进。这种“精英心态”,已经明显不适应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其结果。则直接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局面并存,使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换已成既定事实。大学生转变择业观,不仅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4,工作能力欠缺。客观地说,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人数增加了,但“质”和“量”并不是成正比的。当教育成了消费,教育成了投资,教育成了产业,一切由经济利益起引导作用的时候,这必然伴随着入学门槛的降低、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也带来上大学的费用一路上扬,学生的精力不会再集中于学业上,会被打工挣钱、寻找工作所分散,老师也不必再认真授业解惑,热衷于教育“走穴”。教育水平因此而下降,学校品牌逐级递减。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全民过渡的初衷是好的,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结果可能是培养出大批平庸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一部分毕业生专业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弱。

三、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1,继续解放思想。就业,事关千家万户,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当前,破解就业难题,第一位的还是解放思想。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如自主创业。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不妨到基层、到西部大展身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心态也要做好相应的调整,目前的就业形势,已经不能抱着“挑肥捡瘦”的想法,要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加强第三产业发展,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带动能力,还可为高校毕业生开拓广阔的就业领域。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金融服务业、保险业、物流业、广告传媒、法律会计服务、咨询服务等。要促进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即制造业向产业设计、品牌营销、销售网络建设、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上下游延伸,使企业的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建议国家制定专门的第三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表现。因此,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高校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教育体制改革应包括: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等方面。同时,应当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储备和培训制度。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学科或专业的毕业生在现实社会上一时还不适应,但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他们的价值和社会对他们的长远需求。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和培训制度。这个制度应当是我国今后人事和劳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有多所南京高校正积极推行这一措施。

4,多措并举。积极扶持。国家一直很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2009年1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要求,要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与此同时,今年还将实施促进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温总理要求,要在中央政府出台有效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地方政府有必要根据当地实际,出台一些符合当地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从户籍、档案、资金、提供实践机会等多方面来促进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在社会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很急迫的,因而为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在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就业,是适应我国国情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

金融毕业论文 篇12

一、就业情绪, 心理扭曲不定

1. 恐慌心理。

在高校调查过程中发现, 许多大学生一听到金融危机似乎有“闻风丧胆”之感, 对于即将或正在求职的毕业生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恐慌心理”则是大学生群体中最普遍的现象[2]。毕业生普遍关注就业市场的行情变化, 看到许多同学无法就业也不由地担心起自己的工作情况, 所投大量的求职简历也多数石沉大海, 杳无音信, 企业的暗淡反应对学生产生的刺激很大。

2. 逃避心理。

面对市场上“招聘岗位少, 求职人数多”的现象, 毕业生们开始选择逃避, 不愿意去求职就业, 而这也是造成就业率低下的直接因素。调查数据显示73.1%的大学生宁愿待在学校也不愿求职工作。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 则多数选择继续“考研”来躲避这场“经济灾难”, 以让自己免受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将就业的希望寄托于来年, 其实是缓兵之策。

3. 侥幸心理。

面对金融危机, 很多毕业生们为了“险中求胜”都纷纷开始了求职就业计划。但人才市场上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部分学生在危机形势下依旧存在着侥幸心理, 希望能够找到“高职、高薪”工作岗位, 但实际情况却远不如预期那样。毕业生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对于基本的工作岗位不屑一顾, 这使得成功就业人数更少, 对高层次职位的侥幸心理让学生得失无常。

4. 放弃心理。

在调查中发现, 不少大学生在金融危机下由于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 直接选择了放弃就业, 当起了“宅男宅女”、“啃老族”, 这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是一种摧残。几年的高等教育学习后, 难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发挥, 这让大学生们备感困惑, 对于参与就业竞争则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意气风发的青年们斗志全失, 长期下去对于工作也丧失了热情。

二、就业简历, 信息资料虚假

1. 简历质量不高。简历是学生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的“名片”,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重视大学生们的简历资料。但高校在对学生简历制作时没有监控, 学生的简历资料随意制作, 造成了求职简历“假、大、空”的现象。

2. 很多大学生为了谋求工作而在自己的简历上填写不真实的信息, 简历表面上看很丰富, 但其实都是虚假信息“堆积”起来。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失信于人”的做法。

3. 学生们根据自己爱好制作的简历, 在企业管理人员看来都是不合格的, 必将影响到企业招聘人才的计划, 影响大学生们的顺利就业。为了在金融危机下求得一份职业, 学生们都注重个性简历, 但往往适得其反[2]。

4. 对于简历资料收集不全, 阻碍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竞争选拔时常常会被“淘汰”。随着金融危机给市场经济、人员就业带来的影响日趋激烈, 学生必须要对自己的简历给予重视。

三、就业指导, 结合市场行情

“就业指导”是学校必须要加强完善的工作, 它能够给学生开辟一条成功的就业之路。

1. 增强能力教学。

教学工作是高校日常管理的重点, 只有抓好教学才能让大学生们增长才干, 增强技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认识, 早期的“重学历”观点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重能力”才是企业注重的考核指标, 金融危机下企业更需要能够帮自己“出谋划策、渡过难关”的人才, 高校教学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2]。

2. 结合市场变化。

市场不仅是社会经济的“风向标”, 也是高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指明灯”。高等教育必须立足于市场才能保证大学毕业生“学有所成, 学有所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我们需要及时结合市场行情, 把握最新的企业动态, 重点培养学生在企业中运用到的知识或技能, 这样就可以实现“专业对口”就业, 让学生的市场价值得以体现。

3. 建立信息体系。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企业为了应对危机会不断地调整经营策略, 市场情况也在时刻变化着。因而,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须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创建一个庞大的信息体系, 网络各个专业的就业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化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让学生们及时掌握与自己相关的就业行情, 尽早应聘, 尽早为自己的工作做好准备。

4. 注重学生管理。

大学毕业生虽然都是成年人, 其自身的思维意识里对于社会就业情况深刻了解。但在应聘就业时往往因承受不住压力而退缩, 心理上、行为上都处于消极的状态。就业指导教师应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各种变化, 对学生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引导学生能认真对待自己的未来工作岗位。保证自己先“就业”, 再“择业”, 一步步朝着自己的规划走。

四、就业学生, 综合完善自己

“无论危机有多重, 无论市场有多乱, 无论就业率有多低”, 大学毕业生要想成功就业只有一条出路———“靠自己”。只有不断充实、完善、调整自己, 才会让自己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争得筹码。应届或往届毕业生都要深刻认识到危机下的就业局势, 深刻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 并制订长远的完善计划来提高自我。笔者经过调查后总结了学生需要改善的地方包括:

1. 知识是根本。

“知识是资本”, 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则称不上合格的毕业生, 更不用说顺利就业了。作为已经毕业的学生, 应当不断温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操练专业技能, 把“理论实践相结合”, 创造出自己应有的价值;对于在校就读的大学生, 则更应该提高自己的危机感, 更加勤奋刻苦学习, 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把知识作为自己的筹码。

2. 思想是前提。

不可否认, 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下滑。但在“危机”中也包含“商机”, 若仔细观察市场中还存在着诸多就业机会, 这就要靠学生自己去把握争取了[2]。“就业思想”则是大学生们首先需要调整的问题, 倘若学生还抱着“高薪、高职、高位”的就业心态, 则求职结果肯定远不如预期。学生应先找份工作“骑驴看马”, 遇到好的工作时再“跳槽”也不迟。

3. 能力是捷径。

马云在高校演讲时曾说:“企业不缺理论人才, 缺的是动手人才”, 这充分显现了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应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向, 不能一味地扎在书本堆里, 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市场需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 企业招纳的不再是“花瓶人才”, 而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实战人才”, “实战人才”才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馍馍”。

4. 品德是形象。

可以说,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 自身具备的优点越多, 其求职成功的胜算就越大。因而, 除了理论、实践方面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还必须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养成良好的言谈举止习惯, 这样在和企业领导人交流时能让对方感到自己的谈吐举止水平, 给企业留下深刻的印象[1]。这样在应聘岗位时才可融洽交流, 对自己的成功就业都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言, 毕业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庞大的群体, 其每年的就业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就业率, 在市场求职竞争中占有优势, 则必须要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 及时完善调整自己。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要围绕学生积极开展, 双方面努力保证学生就业成功。

摘要:金融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国家未来经济局势的变动有着直接影响。目前, 金融行业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三大现代经济行业, 其涉及领域十分广泛。除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金融对于社会群体的就业情况也影响甚大。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青年群体, 当其在求职阶段遭遇金融危机时, 带来的影响将是极其严重的。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 文章通过调查总结了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且对提高就业的问题重点分析。

上一篇:第三方支付法律问题下一篇:小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