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毕业论文

2024-10-13

金融监管毕业论文(通用3篇)

金融监管毕业论文 篇1

一、金融监管概述

1.1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受大萧条影响, 金融监管思想得以面世和发展。随着规制经济学的日益成熟, 人们在经济分析时开始融入了规制过程的理念, 如此一来, 实现了经济法则、经济运行的融合, 为接下来金融监管体系的出现和完善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该理论发展之初, 公共利益监管理论等针对其必要性展开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实施金融监管, 不仅有助于维护金融部门的安全, 而且有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还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终推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1]。

1.2金融监管的效率

对金融监管成本说进行分析可知, 受监管成本的制约, 金融监管需要面对效率这一问题。在金融监管过程中, 涉及各种费用的支出, 所以过度监管是得不偿失的, 将会造成监管效率的大幅下降, 换而言之, 金融监管具有理论上的边界, 对该边界进行设定时, 应遵循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二者相等的原则, 即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二、金融监管的复杂性

金融监管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金融机构组织、金融业务及产品、金融体系结构日趋复杂;二、金融监管理念的相关变化;三、在制定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过程中, 各国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上述因素赋予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2]。

2.1金融监管效率的分析框架

融监管复杂性与金融监管效率的分析框架

图2是基于金融监管效率角度而得到的一个分析框架[3], 用于分析金融监管复杂性是否科学。该分析框架的核心思想在于, 如果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能够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 则表明金融监管复杂化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如果金融监管复杂化所消耗的成本大于复杂化所创造的金融效率, 则需要对金融监管予以一定的简化。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 金融创新也将面临更大的难度;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 不仅导致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而且给金融安全埋下了隐患。

2.2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

金融监管成本指的是, 监管工作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支出;金融监管收益指的是, 避免不实施金融监管所产生的那部分损失。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 其本质在于通过有限的监管资源来达成监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若监管效率用F (X) 来表示, 而金融监管成本及收益分别用C (X) 、R (X) 来表示时, 那么三者满足如下关系:F (X) =R (X) -C (X) 。R (X) 和金融监管复杂性成正比关系, 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将转为放缓趋势。当R, (x*) =C, (x*) 时, F (x*) 取最大值, 换而言之, x* 时金融监管复杂性达到了最优状态。以x* 为界, 左侧取值时, 金融监管边际收益大于金融监管边际成本, 该种情况下, 适当提升金融监管复杂性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升;右侧取值时, 金融边际收益小于金融监管边际成本, 该种情况下, 提升金融监管复杂性是得不偿失的, 将会造成金融监管效率的持续下降, 应简化金融监管, 以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升[4]。

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分析

2.3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金融监管而言, 其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最佳平衡 (即金融监管效率) 取决于金融监管复杂程度。值得一提的是, 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完全固定的, 尤其是变化速度这一点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加剧将会促使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即前者对后者的诸多影响因素中, 绝大多数属于确定性的;但是金融监管复杂性对金融监管收益的影响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后者高低通常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时, 金融监管的复杂性才能真正为金融监管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一、金融监管复杂性能够带来良性影响, 如能够带来多层次的或者一定深度的金融创新, 不仅如此, 该创新本身所具有的金融风险远远小于其多样性所营造的金融安全;二、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且数量众多的模型能够对未来的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处理;三、针对金融监管这一领域所制定的各项激励相容机制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总之, 当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边际成本时, 才有必要对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做进一步的提升, 反之亦然[5]。

三、降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监管效率

金融监管应趋向于复杂, 还是趋向于简单?面对一系列金融风险, 应选用何种监管模式, 简单底线式更佳, 还是高度敏感式更好?对于上述问题, 金融监管准则的复杂性一时也难以给出十分明确而具体的答案, 其焦点问题集中在一点, 即采用何种办法或者措施, 借助相对有限的监管资源在成本最小化的模式下去更好地达成一系列金融监管目标。由上文有关成本效率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 在增加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然而金融监管收益增加与否却不一定, 这是诸多外生因素共同来决定的。因此, 若想实现对金融监管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方面要致力于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合理化降低,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供一系列有益条件以促进金融监管收益的增加。

首先, 在制定金融监管路径的过程中, 应将自下而上的监管作为基础, 与此同时, 予以自上而下监管的补充或辅助。金融复杂性、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安全三者之间所具有的相关性并不算十分明确, 所以, 利用对监管路径的有效限制进而削弱或者避免金融复杂性、金融监管复杂性之间所产生的内外互动影响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所谓自上而下的监管指的是, 针对金融结构进行相应的顶层设计, 为大小金融机构划分目的明确且界限清晰的业务范围, 最终保证监管工作更具主动性, 更具系统性;所谓自下而上的监管指的是, 在面对金融体系的一系列创新或者变化时, 应对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监督并规避, 从有别于金融结构或者体系的其他角度对其展开相应的规制[6]。

其次, 在制定金融监管措施的过程中, 不仅要基于定量模型的相关分析, 而且要辅以相应的定性分析。如果对数量模型表现出了过度的依赖性, 那么随着金融风险多样化的加剧, 相应的度量模型将会更加复杂。需要指出的是, 在实际应用环节, 复杂程度过高的数量模型已经饱受质疑, 但是过于简单模型无法实现对真正情况的高效拟合, 有鉴于此, 对一系列金融风险展开定性化的监管以及判断也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定性分析结果予以适度引用, 可以有效弥补由于高度复杂的数量模型分析所产生的有关模型风险, 另外, 也避免借助定量模型来选用参数的发生, 如此一来, 在某种程度上大幅简化了金融监管的实施。

最后, 对融入了激励相容这一理念的金融监管予以再次的、重新的审视。由微观视角可知, 银行致力于短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而微观监管则强调保证单家机构的安全性以及稳健性, 二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差异;由宏观视角可知, 银行致力于自身利益的追求, 而金融监管则强调整体安全, 实现二者的激励相容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此一来, 是否需要赋予银行更大的权力, 如自由裁量权, 又如参数选择权, 是否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检验内部模型所能达到的准确性, 促进金融监管复杂性的进一步增加, 便需要监管当局及相关政府机构予以重新审视。在监管资源并非绝对足够的条件下, 对全部银行均赋予内部模型的选择权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将会让监管工作承受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建议采用类似杠杆率的简单监管模式, 同时, 针对那些重点银行制定并采取更为严格且复杂的监管原则, 还有监管标准, 为其配置较大份额的监管资源。

四、结束语

金融监管复杂程度合理与否, 其关键在于成本收益能否达到最佳平衡。为实现这种平衡, 应基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 对相关路径、方法以及理念等予以进一步的改善, 从而完成对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 尽可能地增加金融监管复杂性所产生的一系列收益。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金融监管的效率, 然后重点探讨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 最后探讨了降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监管效率。通过一系列分析得出结论, 监管局应致力于金融监管复杂性的降低, 为金融监管带来更高的收益。

关键词:金融监管效率,复杂性,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大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丁玲华, 王仁祥.基于金融效率角度的金融监管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 (04) .

[3]李海海.效率与安全:金融制度的选择困境——来自美国的经验与教训[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05) .

[4]张铁伟.效率与安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协调发展[J].现代商业.2011 (20) .

[5]安辉, 钟红云.基于金融市场效率的美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J].预测.2011 (06) .

[6]王彪.基于金融效率的金融监管反思[J].中国集体经济.2012 (04) .

金融监管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金融监管,全球化,中国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金融形势出现的新变化, 以及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问题也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要求中国在顺应国际金融潮流变动的同时, 应尽快着眼于本国金融业现状, 以确保金融安全为目标, 稳健运营为宗旨, 大力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督体制, 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一、国际金融监管新发展

美国的金融危机, 暴露出全球金融监管在风险防范、协调合作等方面存在着问题, 金融危机呼唤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弥漫, 美英率先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 从而引领和昭示了全球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第一, 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隐蔽性、易变性和复杂性、危害性增加, 波及范围扩大, 蔓延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及全球范围。影响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保险、证券、金融机构等许多相关行业, 使许多国家、地区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导致银行、金融机构破产, 进而影响该国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其破坏性和危害性极大。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化客观上要求丰富国际金融监管方式, 实行灵活多样, 务实高效的金融监管。所以必须改革监管模式。实现广泛的国际协调, 进行合作监管。第二, 国际大型复杂银行合并和跨行业业务的发展及大型复杂银行合并浪潮的未来持续, 势必在日益动荡不定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复杂的金融业务活动, 提供复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其技术和操作难度增加。监管方式运用应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安全性与效率性, 以适应混业经营的安全需要。要求金融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发展。第三,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及不断深化, 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也不断加强, 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跨越了国界的局限。由于各国监管政策的不一致, 为跨国银行利用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逃避各国监督, 从事高风险甚至非法经营活动创造了条件, 同时金融风险在不同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 单靠一国或一家银行控制金融风险已变得力不从心, 需要将各国独特的监管法规和惯例纳入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中, 提倡各国银行联合监管, 保持合作与交流。各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趋于统一和规范, 因此金融监管法制应逐渐走向国际化。第四, 由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金融业的创新和变革, 金融创新产品的层出不穷, 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网上银行交易等创新业务, 它们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 且更易扩散, 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也更加直接猛烈。最后, 国际金融监管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自我监控水平。监管强调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机统一, 监管当局通过审查银行内部的风险和资本管理程序, 保证资本充足性和自己对风险的评估, 建立完善的内部评估和管理系统。

总之, 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下, 国际金融监管的方向将是国际协调与合作, 并不断向集中统一、全面灵活、公开透明、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

第一, 中国已加入WTO,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 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 这对中国的金融监管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视中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从金融业长期稳定发展出发, 深入研究如何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 又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金融监管体系, 是目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金融问题。与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相比, 中国目前金融监管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如1998年中国进行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监管体制, 这种体制适应了当时中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结构。但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分业经营的模式逐渐显现出不相适应的方面。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项目过于集中, 券商融资渠道不畅, 保险资金投资效益低下, 于是管理层逐渐放松了管制。如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允许保险基金以购买投资基金形式进入股市以及允许券商股票质押贷款等, 呈现出混业经营趋势, 近年来事实上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 (如:光大集团、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 以及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出现都需要对纯粹的分业监管进行完善。中国目前需要加强人民银行、证监会及保监会三大金融监管合作就是适应这种要求的变革, 这项改革是未来金融监管发展的长期趋势。

第二, 中国金融监管偏重于对金融机构经营进行合规性检查, 这种检查重点主要集中在规范经营和规范操作上, 对金融机构潜在的资产风险重视不够。而资产质量的风险是金融业深层次的风险, 它的产生和发展将危及金融机构安全。同时金融监管内容存在漏洞, 对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滞后, 一些新的金融业务未及时纳入监管视线, 一些准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未纳入监管范围。

第三, 监管缺乏创新理念, 监管手段落后, 管理人才缺乏。中国金融监管缺乏主动性, 依法监督的观念不强;同时监管手段落后, 仍以直接监管为重, 大量运用行政手段, 而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运用较少;监管方式不科学, 现代化的监管方式运用得少, 监管方法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还有监管人员中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的人少, 从事金融监管研究的人少, 复合性人才缺乏, 尤其是既熟悉国际惯例又懂计算机、法律及国内金融业务的综合型监管人才十分缺乏。

第四, 中国信用环境被破坏, 道德风险严重。监管新体制运行以后, 没有其他机构可以对三个专职监管机构开展工作的合规性和效率进行监督和制约, 监管缺乏合作和统一性, 失去应有的制约机制。监管责任不十分明确, 对监管者缺乏必要的责任约束, 构成监管机构自身的腐败和监管行为的非规范性运作。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中国的监管模式, 无法消化大量的不良资产, 业务面窄, 监管内容狭小, 出现了许多监管真空、盲点和重复监管问题, 降低了监管运作效率, 并导致信用环境差、道德风险产生。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上述诸多问题, 有历史的沉淀、体制的原因、金融机构自身自律性不强、脆弱性增加、经营管理能力低下、社会经济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为此, 根据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金融监管现状, 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和重视。

三、中国金融监管的策略选择

1.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金融业必须遵循国际规则,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必须实行跨越式改革, 目标定位也应在世界金融业发展和监管的最新趋势上: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 保留现有三大监管体, 适应混业经营要求, 专门负责管理、协调三大监管体制主体的监管工作。建立分合自如, 目标一致, 运行高效的金融行政监管委员会, 对从事混业经营的内外金融机构实行联合监管。这种新的金融监管组织体制模式既能满足实行混业经营后金融业对监管体制的要求, 也能适应现阶段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期对监管的要求, 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2. 将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 以合规性检查为前提, 风险性监督为主, 二者并重;

建立银行信用评级制度, 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 以强化银行对其经营和风险程度的识别和管理, 增强自我约束力, 同时便于中央银行准确掌握银行经营状况, 并根据不同等级银行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加强银行创新业务的监管, 如网络银行业务应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围, 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 制定网络安全标准, 建立安全认证体系等。应注意加强监管不能扼杀和阻碍金融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对金融运行实施动态、实时、持续的风险监管, 以便及时化解风险, 提高监管效率。

3. 提高监管对象的自律性, 要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 就要

倡导、帮助、督促银行机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客观地评价其在防止舞弊, 消除风险, 严守监管法规方面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加强对内控部门的独立性、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检查力度。及时督促修订有缺陷的内控制度并考核其执行情况, 负责检查评价的部门应当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合理设置内控机构, 建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稽核评价制度。使金融监管体制逐步向功能型监管转变。

4.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金融监管应以法规为依据, 并严格依法监管。抓紧修改、整理、完善各项金融法规, 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 允许各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 建立统一的会计规则, 统一会计科目, 报表格式和信息披露制度;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通行的监督规则, 根据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业务迅捷发展的要求, 及时制定和调整金融法律法规, 事先进行规范性监管程序设计, 建立独立的金融司法体系, 重塑信用秩序。

5.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加入WTO后,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为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必须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 建立定期的磋商和交流制度,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跨境监管, 这既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分支机构, 也包括中国在外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同时, 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区域性金融监管组织, 如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活动, 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监管规则的制定, 以便更好地维护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9) .

[2]金融混业趋势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重庆科技, 2007, (9) .

[3]金融监管:科学创新务实——十六大以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科学有效监管, 保障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金融家, 2007, (10) .

[4]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与借鉴[J].西部论丛, 2007, (10) .

[5]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对中国后WTO时代的启示[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0Z) .

[6]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三国金融监管[J].新世纪领导者, 2007, (9) .

[7]美国印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 2007, (3) .

[8]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协调监管[J].新疆财经, 2007, (5) .

[9]美国的金融监管及对中国的启示[J].财政研究资料, 2007, (29) .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 篇3

金融检察是个新事物, 它是检察机关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概念, 然后进入理论界研究的视野。目前, 金融检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华东政法大学姚建龙教授对金融检察作了初步定义, 他认为, “金融检察就是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维护金融安全的相关理念、规范、制度与行动的统称”。笔者认为, 金融检察是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 为了预防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保卫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 依法对金融运行和管理中的违法、违规等行为开展的检察活动的总称, 其原则是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活动, 其对象是金融运行和管理中的犯罪行为;其目的是维护金融持续、保卫金融安全、服务于金融发展。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管理的总称。一般认为金融监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部门 (主要是“一行三会”) 依据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所有业务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广义上的金融监管除上述监管活动外, 还包括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我们通常多指狭义的金融监管, 即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活动, 其原则也是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其对象是金融机构及其行为;其目的纠正金融市场失灵, 维护金融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2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二者是对立的, 也是统一的。

2.1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的一致性

(1)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金融监管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金融市场的失灵问题, 减少或消除金融市场中出现的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竞争的不完全性。检察机关开展金融检察活动, 对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秩序、金融领域职务腐败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惩治, 对可能产生危机的风险及时提示和预防, 也是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 为了纠正金融市场失灵展开的。因此, 二者都是为了对金融运行和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规制。

(2) 金融检察和金融监管存在共同的目标。

无论是金融检察还是金融监管, 都是克服市场失灵、维护公共利益的工具。金融检察建立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金融事业的发展, 金融检察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是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维护金融机构稳健运行、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地发展和保护金融活动各主体利益。由此可见, 金融检察和金融监管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于金融事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维护公共利益。

(3) 金融检察是金融监管的有效补充。

在我国, 金融业是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行业, 金融产品复杂多样, 其运行漏洞、监管缺位, 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对整个国家经济体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 金融犯罪案件频发, 犯罪领域扩大化, 犯罪手段专业化、智能化、网络化, 犯罪主体多元化、团伙化, 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提出了挑战, 司法机关适时介入到金融领域, 运用刑法手段打击金融犯罪活动, 不仅为金融监管提供法律保障, 也是对金融监管缺位的有效补充。

2.2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的冲突性

(1)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之间会产生业务冲突。

一方面, 由于价值判断的差异导致业务冲突。检察机关介入金融监管领域主要是依据其金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由于判断依据标准的不一致性, 检察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判断可能存在差异, 这就导致检察机关开展金融检察工作与监管部门的工作出现冲突。另一方面, 检察机关开展金融检察活动, 利用检察职权查办金融运行和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时, 如果过宽、过早的介入金融监管领域, 不仅会扰乱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 也会影响到正常金融活动的开展。

(2) 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检察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依据行政权力, 对于金融领域的矛头性犯罪案件, 或者涉及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案件, 监管部门一般都希望发挥本部门的作用, 运用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力来进行调查和处理。只有涉及的案件较大或较为严重, 对社会造成较大影响时, 它们才会把这些案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因为检察机关过早、过多的涉入金融监管领域, 将对金融监管形成了一定的阻力。

3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协作机制的构建

3.1 境外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的协作模式

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司法机关介入金融监督管理, 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的广度和力度还不够。美国为了加大力度打击金融犯罪, 由司法部牵头成立了特别调查小组, 吸收了最高银行监管机构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住房金融署、储蓄管理局等机构的人员, 以打击金融犯罪并对政府金融救援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澳大利亚为了打击洗钱等犯罪活动, 根据《金融交易报告法》建立了“澳大利亚可疑交易报告分析中心”, 通过与证券与投资委员会、税务总署、海关等部门建立信息交流机制获取金融交易信息, 将发现的各种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提交给公共检察官。中国台湾金监会与法务部合作, 建立了打击金融犯罪的联系制度, 首创检察官进驻金监会协助办案。

然而, 我国还有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金融检察和金融监管的协作机制。我们可以借鉴境外的一些有益做法, 结合我国检察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 探索金融检察和金融监管的协作机制, 共同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活动, 维护金融秩序。

3.2 我国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协作机制的构建

(1) 相互交流学习机制的构建。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多是学法律专业出身, 具备较强的法律专业知识, 金融专业知识相对缺乏, 而开展金融检察, 办理金融犯罪案件往往需要相关的经济金融专业知识。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从事的是经济金融专业性工作, 他们具有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 但也往往缺乏刑事法律方面的知识和案件处理经验。如果检察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 通过选派从事金融检察的工作人员到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挂职锻炼或参与课题研究, 学习经济金融知识, 了解经济金融运作模式、金融发展规律和特点, 学习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经验, 就可以扩充其专业知识领域, 更好地运用检察权力, 发挥检察职能, 有力打击金融违法、违规等犯罪活动。同时, 金融检察工作人员通过宣传和讲解金融诈骗犯罪、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伪造货币、洗钱、职务犯罪等案件, 使金融监管部门充分了解金融犯罪的特点和规律, 有效发挥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 促进金融健康发展的职能。目前, 一些地方检察院也正在积极探索与监管部门的交流学习机制, 如: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与北京银监局签署了《“监检携手, 筑金融安全防线”合作备忘录》, 互派人员学习交流和合作培训, 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

(2) 信息共享机制的构建。

金融检察部门可建立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传输机制, 互通有无, 共同探索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的长效机制。一方面, 要建立案件信息通报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金融犯罪线索, 如信用欺诈, 窃取、买卖、非法提供信息、运输假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操纵证劵、期货市场, 职务犯罪等违法犯罪线索, 应及时向检察机关通报。同时, 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中, 如果发现影响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因素, 发现金融机构的违规行为, 应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通报。另一方面, 要建立文件交换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将涉及破坏经济金融秩序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监管机构维护金融稳定, 保证金融安全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可以通过简报的形式, 向金融检察部门传送。通过简报传送金融监管部门, 可为金融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此外, 检察机关可以将金融违法、犯罪记录纳入到人民银行征信体系, 对于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改革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 一些地方检察机关与金融监管部门在积极探索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例如:山西省人民检察院与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共同签署《协调配合机制备忘录》、江苏省人民检察院与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签署了《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协议》等。通过金融检察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交流协作和信息共享, 实现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的有效对接, 不仅能够弥补监管的漏洞, 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而且也为检察机关依法、适时、适度开展金融检察工作, 发挥检察机关在服务金融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摘要:在理论上理清金融检察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对于有效发挥检察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双效作用非常重要。

关键词:金融犯罪,金融检察,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张伯晋.金融检察助力维护金融法治与金融安全[N].检察日报, 2011-11-07.

[2]祁敬宇.金融监管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军, 张晓津, 等.金融犯罪态势与金融犯罪研究[EB/OL].http://www.jcrb.com.

上一篇:护理问题重复发生率下一篇:班级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