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毕业论文

2024-08-13

金融学毕业论文(精选12篇)

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1

大学毕业实习是整个大学期间教学工作中最系统的一次实践,是大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一次预演,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是他们融入社会、认识实际工作、提高业务技能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其规划、设计、组织和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实习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整个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对工作的态度与信心。正是基于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社会对金融学专业毕业生需求的特点,笔者以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总结多年来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提高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业务素质,并对其他专业的毕业实习改革提供借鉴。

一、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管理及成效

1. 实习模式及管理

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自择实习岗位”的实习模式。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在实习开始的前一个学期末,就对毕业实习做出安排,提出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安排及有关的纪律要求,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学生需按要求实习。不专门安排教师带队,但为学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可以与其联系。实习期间,教师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实行指导与监督:一是编制实习指导记录,系统记录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情况;二是要求学生每周撰写实习周记,将每一周的实习内容及感受进行小结式的记录;三是预先布置调研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思想态度及业务能力做出全面的鉴定。学生回校后,由金融系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并结合实习单位的反映与实习报告、实习周记、与教师的联系情况等评定实习的综合成绩。

2. 毕业实习的效果

与集中实习模式相比,“自择实习岗位”可以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同时为学校节约了实习经费,减轻了教师实习工作的负担,促进了学校的课程调整和教学改革。近几年,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的主要成效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首先,实现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所选择的毕业实习单位往往是自己毕业后的意向工作单位,为了给自己未来可能的工作单位留下好印象,学生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高。在实习中,他们勤恳守纪,虚心学习,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主动参与工作,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学生积极努力的态度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肯定,这为其与实习单位正式鉴定劳动合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机。实现毕业实习场所与就业单位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高校文科专业方向毕业生实习场所难找、实习实践效果差、学生就业盲目、就业后难以进入角色等问题,不但使学生顺利就业,而且缩短了从大学校园生活到工作生活的适应过程。

其次,深化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实习单位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通过撰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对实习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金融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或企业的金融行为进行专业性分析,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由于整个实习期间包含在毕业论文写作的期间内,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部分工作,而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基本上是合一的,所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上能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素材的收集相结合,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收集丰富的素材与资料。

最后,汇集毕业实习学生的宝贵建议,促进金融学专业学科建设。金融学教育的最终目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金融业人才。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在金融企业或非金融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在他们实习的过程中,实习单位对其实习工作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因此,学生对社会上金融人才的需求有直接的感性体会,毕业实习学生的建议对金融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回校后,普遍向金融系或指导老师提出“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实用性”、“增加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模拟,以免实践与理论的脱节,提高学生的技能”、“增加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等建议,这些建议对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了这些学生的意见、建议后的专业调整,将使金融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实习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历届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落实了实习计划,规范了实习管理,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但是,目前本科金融学专业的毕业实习仍存在不少问题。

1. 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上进心不强

绝大多数金融学第一专业的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本专业的实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环节可有可无,不积极主动找实习单位,把实习当成是最后一次长假,没有真正实习,用弄虚作假的手段来应付教师的检查。例如,做假的实习鉴定、拼凑实习报告、抄袭实习周记。这种现象在金融学第二专业的毕业实习中是比较普遍的。第二专业的实习与第一专业的实习往往都安排在同一个学期进行,导致实习时问上的冲突。许多第二专业的学生为了应对第一专业的毕业实习,就对第二专业的毕业实习应付了事。学生的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到学风建设,为低年级的学生做出了不良示范,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能力找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但由于缺乏勤恳踏实的工作态度,不愿从小事做起,眼高手低,对实习单位这不满、那不满,从而频繁更换实习单位,到每一个单位都是浅尝则止,结果收获甚微,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

2. 实习接收单位热情不高

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后,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其对实习生的接收十分有限。这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在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技能方面的实习,他们或转向其他部门,或根本就没有参加实习。即便是接收了毕业生进行实习的金融单位,也由于金融业务特别是银行业务对安全性、精准性方面要求很高,不会对其进行实际操作的培训,更不会放手让实习生去操作一项业务。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往往处于被冷落的尴尬处境,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非金融企业实习的学生,为达到金融学实习的目的,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融资情况进行了解,而这些资料又是企业的机密 (上市公司除外) ,学生往往难以涉足,因此,实习的预期目标难以达到。

3. 管理不到位,考核成绩不能体现实际实习情况

虽然毕业实习管理办法对师生在实习期间应履行的职责都有明确规定,如“学生不得无故不参加实习,凡无故不参加实习的时间超过规定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一者,不予评定实习成绩”,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实习,不得让学生放任自流,并做好实习指导记录”等,但由于上述的各种原因,这些规定常常流于形式,管理难以到位。

对毕业实习的考核,首要要求是实习鉴定表是否有实习单位的公章。这意味着学生只能选择在岗实习,对于那些没有实习单位的学生来说,就只能采用弄虚作假的手段来应付。在有实习单位鉴定的前提下,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实习周记等书面资料,对学生形成综合成绩。学生的日常实习表现没有体现在实习成绩中,教师给分的随意性较大,学生毕业实习成绩的考核区分不出高低。以2011届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成绩为例,在170名学生中,70分至79分之间的有120人,占总人数的70%,80分至89分之间的有47人,占总人数的27%,只有一位学生是90分,两位学生的成绩在70分以下。这种成绩分布很难反映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高低。

三、提高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本着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宗旨,按照“自择实习单位”的基本模式,结合金融学专业的特点和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的特色,笔者提出以下四种实习模式。

1. 建立多层次、稳定的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岗位实习”

从择业意向看,绝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未来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所以在岗实习对于学生未来能否顺利进入工作状态还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在岗实习的机会,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金融系在建设实习基地的过程中,一是利用校友的人缘关系,建立多层次的实习基地。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往届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在金融部门各个层次中都有人担任一定的职位,一些金融单位的领导还是金融学专业的兼职教授,所以,应充分利用这种人缘优势,与金融部门共建多层次实习基地。二是实习基地地点的选择。基地实习具有集中的特点,安排在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较多,一般是10位至20位学生,所以,实习基地地点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交通、住宿的方便性等问题,以免因这类问题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或增加实习单位的负担。最好选择与校园之间交通较为便利的单位为实习基地,尽量让学生回校食宿。三是注重与实习基地之间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到金融部门实习的学生,虽然缺乏实践经验,但他们在学校期间学习并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些甚至是前沿知识。他们可以将专业理论带给实习单位,提高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可以让学生学到实际操作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实习单位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为此,送往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应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不给实习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可以使实习单位从学生身上有所收获。只有互利共赢,才可能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

2. 与教师科研项目结合的实习模式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是提升学生基础理论和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师资结构中,教授与副教授59人,博士与在读博士32人,70%以上的老师有海外留学的经历。这些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并且他们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科研项目。作为应用经济学的科研,要完成这些项目,往往要进行社会调查。金融学专业的教师可以把师生比过重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安排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布置学生完成社会调研任务,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调研—再讨论的研究过程,促使学生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做到学习与科研的统一。

3. 探索网上实习模式

目前,金融市场无形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大部分金融交易都是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的,“岗位”和“场所”的概念在金融业中越来越淡化。在金融部门难以接收毕业实习生的情况下,对金融部门“岗位”实习的要求只会使许多学生没有实习机会。因此,应结合金融业无形化的趋势,引导学生进行网上“模拟实习”。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柜台内的岗位实习是一种实习,在金融市场中作为一个虚拟的客户,进行金融产品的买卖、分析金融产品的价格趋势也是一种实习,而且是一种更经济、更有效的实习。目前,国泰君安等证券公司,世华财讯等资讯公司,环球外汇交易网等公司,均提供了网上模拟交易平台,为学生的网上实习提供了条件。学生只要进行简单的注册就可以进行与实际操作一致的金融交易,从中获得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汪卫琴.毕业实习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9) :12-14.

[2]赵学凯, 施丽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合作经管人才——关于在经管专业大学毕业实践环节引入模拟实践法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 2005, (S1) :131-133.

[3]何永贵.经济管理专业综合实习有效性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6, (6) :67.

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及应采取的后续措施

摘 要: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各界关注。

通过剖析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各层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出口贸易结构,企业转变经营机制,缓解贸易矛盾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五个方面入手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人民币汇率升值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利大于弊,影响是积极的。

在当前升值已成事实的背景下, 我国更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后续措施,来稳定与优化经济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因经济波动(汇率变动)而发生的损失。

论文关键词:汇率;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

1。引 言

在我国传统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正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既定目标。

对于我国前一阶段人民币升值的举措究竟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可谓是见仁见智。

有些学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一是不利于克服通货紧缩,二是不利于吸收外资,三是容易诱发金融风险。

一旦人民币升值而钳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不会缓解东亚地区通货紧缩的压力,反而会使东亚地区经济变得不稳定 。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人民币升值是有很大好处的。

比如可以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开放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可以缓解目前国内经济过热的局面,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等等 。

本文认同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的观点,本文的结构是:首先叙述了盯住型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与改革的发展要求以及表现出来的缺陷;接下来从产业结构,出口贸易结构,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缓解贸易矛盾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五个方面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最后针对人民币升值提出了几项相应的后续措施,以此来扩大升值的积极影响,稳定与优化经济环境。

2。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及后续措施

在世界经济进入结构调整阶段、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大,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与互动明显加强。

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政策都比较关注,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一直没有平息过。

近期,国家政府终于做出决断:对人民币汇率做了小幅度升值调整。

面对国内各界对这一举措的褒贬不一的论断,通过对我国经济各个层面的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升值从长期来看是利大于弊的,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升值政策后采取的相应后续对策来进一步扩大这种好处和促进作用。

1994 年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迄今已有了。

11年来,国际经贸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盯住型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与改革的发展要求。

它表现出来的缺陷有:

首先,固定的名义汇率已丧失其真正的经济意义,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难以形成市场出清的均衡汇率。

实际中,结售汇和资本管理制度在压抑外汇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很大一部分外汇供给,而央行的持续干预以及事实上的最大市商的地位,抹平了一切真实的供求差异。

央行确定的基准汇率并非市场真实供求均衡的结果,也无法反映市场的变化。

其次,固定盯住美元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存在根本冲突,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货币政策自主权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要优先于汇率的稳定性。

但人民币对美元无弹性的汇率将我国经济与美国紧密联系,这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受到很大的限制。

再次,名义汇率固定激励着资本投机,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在一个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框架下,市场的动态均衡是由国际套利资金自发维持的。

而在政府维持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尽管汇率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但其潜在的炒作火力空间却在不断扩大。

一旦因客观情况的改变使这一制度难以维持,大量国际市场上投机性基金等游资的攻击,将以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方式释放这一获利空间,从而给一国货币制度带来灾难性后果。

正因为我国已有的汇率制度存在的这些致命性的缺陷,因此,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和重新选择已是势在必行了。

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从即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8。11,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每天的浮动范围为上下千分之三”。

这次人民币作出的小幅度升值调整就是我国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和重新选择的契机。

一项新的举措的好与坏往往众说不一,虽然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会有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以人民币升值为代表的汇率制度改革是利大于弊,最终也会提高整个中国的经济水平。

我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影响是积极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可以迫使我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流向资本密集型部门,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方向努力。

人民币的升值,将导致流向出口部门也就是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就会流向资本密集型部门,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向有利的方向调整,最终资本会转向投资国内市场,当货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

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增加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这是伴随着汇率下降产生的。

在对很多产业有巨大的冲击的同时,对整个中国经济的总体走势来说还是有益处的。

如今进行汇率稳步的调整,正是一个带来最小冲击的时候 ,因为由于中国加入WTO,关税的下降已经成为必然,而外国对中国产品的关税也在同时下降,在这个时候对汇率进行下调,对企业的出口产品在国外的价格可以不造成或少造成影响,

以顺利的使人民币逐步升值,而由于进口商品的价格降低使得进口商品的供求出现新的平衡点,使一部分出口产业投资流向进口产业,以增加资本品的购入。

在汇率调整阶段,由于流向发生变化,中国三大产业的比例调整也可以同步进行,由于贸易品出口受阻,非贸易品的投资与生产必然加大,第三产业得到发展,使中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达到国际水平。

(二)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内需,进而有助于我国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趋势。

中国主要以“价廉物美”打进世界市场。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一定的伤害,最终

导致出口的减少。

但同时,从长远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分析,升值的确有利于改善我们的出口贸易结构,改善我们的贸易条件,从而对出口企业也会有正面推动作用。

从贸易结构上来说,我国本应该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国,外需比重不宜过大,没有必要一味地扩大出口规模,调整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促进外贸出口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已是势在必行。

此次人民币小幅升值有助于提升我国目前出口贸易结构,同时增加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购买力,促进外需与内需协调发展,加快启动国内需求,形成内外贸结合的发展态势,从而起到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稳固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作用。

(三)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国内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不失去以往的市场份额,就要尽可能地压缩生产经营成本,因为为了保住国际市场,不得不降低采购生产资料的价格或提高管理方式来压缩生产成本。

而压缩生产成本的空间并不大,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管理经营入手,加强管理方法的改进,提高生产效率来争取利润空间。

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体制的改革要求出口企业不断地开发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包括进行外汇远期买卖,在国内融资时借贷美元等运用金融手段的风险规避。

这有助于企业养成随时关注国际动态,及时防范汇率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为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可以平衡与缓解各国的贸易矛盾,减少与主要国际贸易伙伴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为以后进行深层次的贸易往来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随着此次对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改革调整,我国的出口产品在生产成本和国际价格上必然被迫提升,但也会间接起到缓解与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国在低价反倾销上的贸易摩擦,

在中国目前逐步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的现实背景下,对于如何处理在国际市场的贸易摩擦这一现实和长远的问题,为我国相关部门争取到了一定的宝贵时间。

美国官员赞扬中国决定人民币不再只盯住美元“结束持续10 年之久,被许多贸易伙伴认为是不公平的汇率政策”。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把中国的这项举措称为“良好的开端,在维持长达10 年之久的固定汇率之后!这是人们希望采取的步骤,我认为他们是谨慎的,非常令人钦佩”。

法国经济部长布勒东当天已表示为中国的决定感到高兴,他说:“这一改革方向无论对中国经济还是对欧元区经济都是积极的。

德国财长埃舍尔也表示,人民币汇率改革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增长,符合七大工业国财长及各大央行的诉求。

法国媒体认为人民币上调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法国 费加罗报(用“退一步海阔天空”来形容中国人民银行改革汇率制的抉择。

瑞士时代报( 从经济层面对中国货币改革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主要制造业产品出口国,对全球原材料需求量巨大,人民币升值将缓解中国在国际市场购买石油)铝)铁等原材料的价格压力,

原材料价格下降除将使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继续保持竞争力外还可确保中国央行提高利率,遏制经济过热和房地产泡沫, 另外中国消费者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也将获得提升。

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秘书长约翰斯顿认为,中国货币改革将在对中国经济提供所需要的灵活性的同时支持它的快速增长,协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五)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使我国货币当局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来增强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弗莱明的研究结论,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者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即“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只能同时实现其中一个或两个目标,而不可能同时实现三个。

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自主权只有在资本管制下才能实现,而在资本管制和固定汇率制之下,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将不能保证。

在我国,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和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的条件下,央行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削弱。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仍需要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互联网+;金融;保险

2008年1月,在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正式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国内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热衷之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这对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高职毕业生就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共存。本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新问题

(一)学历限制和就业人数激增,加大了就业压力

从宏观层面看,近年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背景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先恐后地进驻到南宁市。金融行业亟需的主要是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端国际金融人才,而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不高。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金融人才不但要掌握核心专业知识,还应该掌握互联网技术、互联网营销等相关技巧。

从微观层面看,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增加,加大了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2015年广西高校毕业生达18.9万人,比上年增加近1万人,再加上往届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压力和总人数依然很大。

(二)新就业竞争群体出现,缩小了就业途径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等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大学毕业生“重心”下移要面临以下压力。一方面,高端岗位竞争受阻,原因有:一是国家关于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二是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影响,从各国返回的“海归派”和其他各省市优秀学生跨省到广西觅职的大学生日益增多,由此分流出更多优秀人才,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偏好“海归派”和其他国家名牌高校大学生,对在广西本土就读的大学生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三是广西就业单位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低端岗位竞争激烈,主要因为企业待岗和失业员工、退伍军转干部、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新的就业竞争群体的增加。

(三)心理准备不足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广西高职院校大学生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包括:悲观、困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较普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让人满意;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未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失就业竞争勇气和意识,就业信心不足;各年级显示出明显的就业心理差别和特性。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保险行业需求分析

(一)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数目及岗位需求分析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各大保险公司、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企事业单位都抓住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的机遇,争先恐后进驻广西,对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数目需求的数量激增。

另外,金融保险人才在其他行业中的涉足主要有:保险代理公司需要更多的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公司需要更多的保险经纪人;邮政、航空、医疗、货运、汽车销售等部门需要更多的保险兼业代理人才;售后服务需要更多的保险营销专员等。

(二)职业核心能力需求分析

“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各大保险企业不但重视人才对保险、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等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很注重人才是否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持续学习、团结协作、创新能力、诚信敬业等职业素养。这就要求相关高职院校在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方案上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开设实务类课程,注重实习实训,注重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以培养出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供需不对称分析

根据调查,金融保险专业就业面临两难问题:一则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工作难觅,二则保险企业人才难求,原因颇多。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学校对金融保险专业的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不足,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几乎“原地踏步”,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未做实质性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没有做相应调整。同时,专业课程设置依然较重视基础理论课程,而忽视了课程发展性、持续性、时代性、实务性和层次性,从而导致金融保险专业高职毕业生与本科生相比并无就业优势,无法形成错位竞争。

(二)教学模式方面

在教学手段上,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模式仍然以老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辅以案例教学,但忽视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应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模拟教学几乎没有。同时,高职院校采用的主要还是“期末卷面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考核模式,偏重于单纯记忆成分。由于学生实践性、参与性不够,导致学生的各项能力不足,如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达不到“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人才招聘的基本条件,难以胜任公司的要求。

(三)公司方面

一方面,一些企业只注重当前市场份额和经营业绩,需要有多年工作经验,能马上上岗就业的优秀人才,而毕业生缺乏从业经验。另一方面,公司金融保险意识不够,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金融保险教育理念有认识偏差,对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需求还不如计算机、财会类、市场营销等专业的。

(四)学生自身方面

大部分毕业生主动择业意愿高,但不少毕业生就业标准过高,期望在大中城市或者沿海城市就业,不愿意下乡或去基层;期望从事相对稳定的保险内勤工作,不愿意从事东奔西跑、日晒雨淋的外勤工作;期望没有经验却有高薪资;期望在容易开展业务的收展部维护高端客户已买的保单工作,而不愿意从最底层的客户经理做拓展业务。

nlc202309050207

四、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就业路径研究

(一)政府提供良好就业环境

1、鼓励更多金融巨头在北部湾经济区进驻广西。目前,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信诚人寿保险、合众人寿保险、越南西贡商信银行等金融巨头们已经“大展拳脚”于北部湾热土。广西政府应鼓励引导更多金融巨头进驻南宁或在南宁设立分支机构,想方设法减少金融业发展的阻碍因素,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增加对高职院校金融保险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职院校培养的金融保险人才和金融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匹配。

2、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长袖善舞”。 政府应尽快消除制约多种经济成分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包括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理财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等。给予广大中小企业减税退税的优惠政策,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给予愿意招录大学生的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用人单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1、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当前,企事业单位招聘较看重毕业生学历、资格证书和获奖证书。企业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立足长远,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实际岗位需求,合理制定用人标准,重视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潜力和可塑性,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氛围,吸纳、培养和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中小企业吸引大学生难的非常规经济学矛盾。

2、中小企业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增加吸引力。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人才培训系统、绩效考评体系、合理的薪酬体系、福利保障措施等普遍缺乏长期均衡性。而有些中小企业主太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过分依赖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挫伤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使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愿意选择中小企业就业,望而生畏。中小企业要稳健发展,必须建立包括职务提升、绩效提升、荣誉激励等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高职高专毕业生。

(三)高职院校更新教育理念

1、依据社会和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基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特色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状况,广西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体三翼”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一体”是指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合为一体,“三翼”是指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能力鉴定、校内仿真实训、顶岗实习。

2、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创业不但可以解决毕业生的自身就业问题,还能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提供给更多人就业,也更能体现大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但有调查数据表明,只有不到3%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创业活动。因此,在政府加大力度给予大学生更好的政策和税收优惠,鼓励他们创业的同时,学校还必须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增设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让大学生形成新的自主创业理念,激发其创业潜能,运用所学金融保险知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机遇积极自主创业。

3、鼓励学生“专升本”,进一步深造。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移。随着转移力度的加大,高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趋势会越发明显。而且随着本科教育的日益大众化,高职高专学历毕业生就业率低会更突显。因此,通过适度鼓励学生“专升本”,一方面延缓高职毕业生就业时间,使之与区域产业结构转移需要相适应; 另一方面,提高学历层次,增强其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形成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双赢局面。

(四)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1、端正心态,积极主动面对竞争。目前,人才供给和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毕业生应调整心态,积极主动乐观地寻找各种机会,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求职技巧,毛遂自荐。当前,毕业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平台、人脉关系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岗位。

2、降低就业标准,放宽就业视野。许多大学生就业的首选目标是政府机关、金融巨头高端岗位、事业单位,但他们没有认识到在“互联网+金融”普惠时代,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应理性地认同现实,恰当地给自己定位,合理制定就业目标,拓宽就业视野,选择充满活力的金融巨头分支机构营销部门、客服部门或中小企业及基层、乡村、西部落后地区等国家政策支持引导的地方。

3、调低姿态,先就业后择业。在“互联网+金融”的新形势下,广西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尽管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求职择业马到成功,或者想谋求“公务员”之类的“铁饭碗”。但是,可以选择报酬相对较低的基层岗位,先就业或者灵活就业,从实际工作中先积累人力资本,再寻找更好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

总之,在“互联网+金融”的新时代里,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政局稳定和社会和谐,是重大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经济政治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不断推进,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应该充分认识和发挥自我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加强自身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学以致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赵冬云.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路径探究——基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河北学刊.2013-07.

[2]孙洁.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与行业需求现状研究[J].商业文化,2011-12.

[3]蒋亚利.校企合作视野下财经类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广西教育[J].2014(12).

[4]蒋亚利.基于校企合作的财经类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中国电子商务[J].2014(21).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金融类专业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GXGZJG201539011。

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4

近年来, 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 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 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 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 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 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 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 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 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 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 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 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 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 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 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 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 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 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 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 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 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 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 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 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 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 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 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 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 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 (下转279页) (上接253页) 究工作, 比如, 根据开题报告要求, 运用自己已有知识, 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 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 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 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 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获得一份适合所学专业、令人心仪的工作, 是每一个即将毕业大学生的美好愿望, 然而, 不可回避的是时下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用人单位也希望招聘到的新人马上就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能够独当一面。但是, 应该看到的是, 在职场上, 同一个单位中, 每个员工都想表现出自己的优秀品质, 因此职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金融学的毕业论文 篇5

银行会计本质就是银行一切经营活动的信息源和数据库,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全面、及时、准确,直接关系到关系到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和时效性。因此,银行会计管理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其职能的发挥,而且也直接影响银行的整体效益,甚至会产生银行风险。然而,目前我国银行会计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研究这些薄弱环节可能导致的银行风险,并从根源上采取对策来弥补银行会计管理的不足之处,对银行强化会计管理,化解和防范银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管理薄弱环节可能诱发的银行风险

虽然近年来银行会计工作在强化基础建设、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银行以及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向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银行会计还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主要表现在

内部管理不够严格,财务支出行为不规范,会计监督松散,会计人员素质不到位等方面,这些薄弱环节不仅影响到银行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还有可能诱发以下银行风险。

(一)会计管理风险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格,人员与岗位不吻合,就易导致银行会计管理风险。会计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会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银行风险;第二,制定了制度,但是制度落实不到位产生的银行风险。例如,部分会计部门或人员违反会计账务处理的授权分责原则,越权处理会计账务;违反会计账务处理的规范化原则,不严格执行会计操作程序;违反账务处理监督制约原则,对联行“印、押、证”三分管制度坚持不严;违反保密原则,对会计工具和数据管理不严,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随意搁置,有的电脑操作人员向他人泄露操作口令或程序保密指令;违反账务核对原则,重账务核算,轻账务核对等等,这些都极易诱发银行风险的产生。

(二)会计核算风险

银行会计核算是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银行部门的主要工作。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经济案件往往与银行会计核算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失控有关,而一些商业银行发生的严重违规经营,其做法也是首先从会计核算的某个环节上打开缺口,如滥用会计科目、账外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篡改账表、造假账等。因此,若银行会计核算质量不过关,操作程序不规范,比较容易导致银行风险。

(三)银行结算风险

银行结算风险主要是指票据风险。 目前,票据方面的诈骗活动之所以猖獗,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环境和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作案,手段比较高明;另一方面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机制不严密。主要表现在银行汇票兑付行领现手续不够严密;银行会计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误之时给不法分子套用联行资金的可乘之机;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利用业务之便,置法规、制度于不顾,盗用联行资金等。

二、加强银行会计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形势 就业对策

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因此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又何以独善其身?随着危机的蔓延深化,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而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动荡局面的出现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经济环境的严峻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我国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2008年全国毕业生达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预

计2009年加入求职大军的毕业生总数达到592万人。而与去年滞

留大学生一起,预计将达到600万。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供求关系来表示,毕业生人数增加=市场供给增加,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内部裁员,外部停招=市场需求减少。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这样的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可想而知,这可能意味着,今年将有近50%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已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虽然这股经济寒流传导到国内会相对滞后,但部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用人需求明显减少。一方面,企业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减。据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较为直接的沪上金融、汽车、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的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六成以上。一些大型企业推迟、缩减甚至取消校园招聘计划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恒大集团、中海地产、银城地产等地产大户也纷纷传出取消全国招聘计划,而东亚银行长江证券、富国基金、韦莱保险今年均尚未启动校园招聘计划。另一方面,在外围经济危机的压力下,部分企业开始裁员甚至破产,如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与此同时,由于许多对外做加工贸易的厂子,经济效益下降,大量员工失业的局面已成定局。金融危机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缩减成本,而减少员工的数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就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对策

就业的形势只是外在的影响因素,而解决此问题,广大的毕业生不能依靠政府出台政策,缓解就业压力,而是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应对金融危机下严重的就业形势。

(一)根据企业需求培养自身能力

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愿意从自身考虑,对自身的期望过高,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现象。根据《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调查显示:企业更需要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好、有团队精神、有实干精神的人。针对企业的这种需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多参加社团活动,注重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样,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就业背景下,仍然可以游刃有余。

(二)了解市场需求情况

当前情况与以往的情况有所差别,许多企业原定的招聘名额都有所缩减、甚至取消。针对这样的现象,毕业生必须依靠学校、网络、政府报告等手段,了解自己期望的企业是否在招聘,招聘单位缩减到什么程度,自己在市场需求中是否有立足之地,同时自身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是否一致等问题都是值得当前毕业生关注的。

(三)准确定位自己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2009年毕业的学生遇到了双重“寒流”,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而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的招聘人数缩减到历史“新低”。在这样的矛盾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大学生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不要悲观,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和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能力;二是准确摆正自己的自身定位,将原来的期望值下降,或者找好自己自身价值最适合发挥的企业;三是对自身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使自己能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主动出击,捕捉就业机会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影响成败。大学生在就业准备和就业过程中要有主动意识,主动分析客观形势、认清自我,积极搜集相关职位信息,多参加招聘会和宣讲会,主动大胆地向合适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自我推荐,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机会自己找上门来。主动出击才能赢得机会,被动地等待在当前形势下是不切实际地坐以待毙。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而机遇是属于有准备的人,更属于能够主动出击的人。机遇稍纵即逝,不去主动捕捉搜寻机会,纵使你本身能力突出、表现优秀也是枉然。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培养并形成独立的、积极的既符合个性特质,又适应社会先进性甚至引领社会先进性的态度和做人做事的方式,要将“主动”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五)增强自身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增强自身素质和练就过硬的能力是关键。一是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渊博的知识,灵敏的反应能力,健康的心态和理念,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都是企业所看重的。另一方面,要培育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自身独有而他人无法取代的能力。

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们一定要理性认识客观环境和自我条件,改变悲观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找准定位,主动出击,成功实现就业突围。

参考文献:

[1]张智勇,边慧敏.大学生就业指导(第2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3.2.

[2]宣烨,张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市场周刊.2008.3.

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篇7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与此同时, 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 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然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尽管如此, 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 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 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 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 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 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 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 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 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 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 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2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 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 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 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 逐级落实责任, 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 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 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 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 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 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 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 帮助学生坚定信心,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 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 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 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 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3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 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 积极行动, 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3.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 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 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 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 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 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 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 大学生要清醒客观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 应该变压力为动力, 适当降低期望值, 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要放低姿态, 要懂得从基层做起, 吃苦耐劳, 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

3.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 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 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 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 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 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多尝试, 不气馁, 善于总结, 能客观评价自己, 避免高不就低不成, 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 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 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 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 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 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 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 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 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

3.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简历, 所以求职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制作个人简历。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 最多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 (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 、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 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 一般填写一个职位, 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一般, 招聘方接到求职简历后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 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 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谈吐、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 最不能让企业负责人接受的是“不诚实”。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放松, 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 切忌夸夸其谈、虚假捏造。

遭遇金融风暴就业形势可能较严峻, 大学生对此要足够重视, 但也不必焦虑, 目前受影响较大的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而且并非所有专业都“过冬”。调查显示, 不同的专业区别很大, 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 而受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有些企业大幅吸纳人才。

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8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金融业的黄金时代。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 金融业也逐步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从就业人员总数变动趋势上看, 截至2013 年我国金融行业就业人员总人数达到了537.9 万人, 相较于2010 年增加了近15%, 近10 年来始终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而从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上看, 我国金融业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自2008 年起始终保持全行业最高水平, 更是在2013 年突破10 万元大关, 大幅度超过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以及科研技术服务业。独特的行业地位、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和高额的薪资回报不断吸引着新兴金融人才投身金融业。在可见的未来, 我国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依然会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2 我国劳动力市场对金融人才能力的要求

2.1 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整体呈现新常态

金融行业创新变革日新月异, 近年来其所处的大环境历经了重大变化, 因而其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新特点。整体而言, 金融行业外部职业需求和内部人才素质都已呈现出对跨专业人才的高需求性和重要性。

从金融行业外部职业需求上看, 以智联招聘发布的《2014上半年金融人才报告》为例, 该报告显示当前金融行业入职竞争压力最大的五个职位中除了传统的银行柜员、信用证结算员、银行大堂经理这三类职业外赫然多出了金融app应用开发工程师、高级金融软件工程师这两个具有明显跨专业能力需求的金融岗位, 且部分大型金融公司招募金融app应用开发工程师的热门岗位竞争程度已达81:1。这充分说明了当前金融行业对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大, 单一金融专业人才在日新月异的金融行业变化中所承受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从金融行业内部人才素质上看, 以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为例, 2013 年全国人大农委调研工作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县域及以下地区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呈现出加速流出农村的趋势, 即这些金融机构从农村吸纳贷款但却没有将其用于三农发展。尽管金融机构逐利性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 但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则在于由于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缺乏跨专业领域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因此无法对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价格波动幅度大的农业贷款进行合理评估和定价, 因此基于风险防范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最终往往选择拒绝三农贷款。而这不仅影响到三农发展, 更会让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宗旨名不副实, 进而让农民失去信任。由于此可看出, 金融人才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 复合型金融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金融业务, 并推动农村金融资源合理化配置。而随着金融业与各行业交汇的深入, 这种趋势也将会逐步得到加强。

2.2 用人单位对金融人才的具体能力需求

基于从用人单位角度探究金融人才究竟需要拥有何种能力的需要, 本文选择通过分发“用人单位对金融人才具体能力关注表”进行了一番问卷调查分析。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68 份, 收回61 份, 其中3 份作答不完整, 最终整理得到58份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为85.3%。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福州、厦门、泉州和三明四地市, 主要针对上述四地的金融类相关单位发放, 涉及具体行业有银行、保险、证券以及从事非金融业务的公司。整体而言, 受访公司规模跨度较大, 员工人数在10~500 人之间皆有之;调查对象的从业年龄在1~5 年间均有涉及 (已排除未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实习人员) 。本文通过对问卷中数据的综合汇总计算, 将用人单位对金融人才的具体能力需求按照其顺序打分, 得到柱状图数据表。

从图1 中可以看出:由于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大多倾向于集中在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类金融机构, 因而用人单位对于其银行、证券、保险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关注度较高;而部分基础性金融学知识, 例如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受用人单位的关注度则较低, 这可能说明这类课程在工作中的实践意义不强。

“掌握多专业知识”的选项在用人单位关注度中位列第二, 而传统意义上理解与金融行业无关的“程序编程能力”也位居第三, 这可能说明由于当前各行业连接十分紧密, 因而用人单位对于跨专业金融人才的需求也较为强烈。如果金融学专业人才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能够顺带拥有其他专业技能, 将会在就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财务与营销知识”、“对个行业了解度”和“基础文理科知识”这三个选项受用人单位的关注度也较高, 且大多来自于从事非金融业务公司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这可能说明如果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非金融类工作, 那么掌握一些非金融专业技能和知识对其求职具有一定帮助作用, 而且从金融行业变动趋势来看, 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金融从业者的需求也逐步增长, 拥有一定营销能力或财务能力的人才往往更受青睐。

从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出, 当前用人单位对于金融人才的关注力主要还是集中于其能否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但在此基础上知识面多样化、掌握跨专业技能的金融人才将会更受欢迎。此外, 调查数据也显示超过9 成的金融行业关注者为本科学历, 这说明本科阶段是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能否在此阶段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制定合理课程安排、在巩固金融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多渠道进行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将显得尤为重要。

3 我国高校本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3.1 我国高校本科金融基本教学模式

本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始于高考选拔, 本科院校通过高考分数选拔出满足招生条件的文科和理科生就读金融专业。但由于金融专业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纯文科或纯理科专业, 因而金融学专业几乎同时为文科生和理科生都开启了大门。正是生源的混合型, 因而使得金融专业学生异质性较强, 知识背景较为多样。

从图2 中可以看到, 通过高考吸引到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入学, 这对联合文理科优势、培养复合型跨专业金融人才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有别于本科教育中诸如历史、哲学等专业, 金融专业除了继承高中教育时代的基础数学和英语之外, 其余专业知识都是本科零起点教育, 因而本科期间的课程设置更显得尤为重要。由图2 中可以看出金融专业学生本科期间的学习课程包括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其中公共必修课主要是大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基础性、常规性课程, 而从实际来看此类课程除英语外对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影响皆不大;以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商业银行学等为代表的专业必修课则关乎金融专业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和质量;以股票投资技巧、期货实务操作等为代表的专业选修课大都与专业必修课内容相挂钩, 其能够有效拓宽金融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其实践技能;而以思政类课程为代表的公共选修课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并无突出影响。

3.2 财经类高校跨专业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 我国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金融学与各学科间逐步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在此背景下, 伴随着国家对财经类人才重视程度的强化, 各地通过转型或兼并成立的不少财经类大学。这些财经类大学以财经类专业为培养重点, 并以培育优秀的财经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

通过对我国五所知名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规划中专业必修课的不完整统计, 出现频率最高的18 门课程分别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财政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学、国际贸易、保险学、证券投资学。从中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财经类大学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仍然偏向金融理论课程为主, 课程安排整体呈现出“重专业、偏理论、窄口径”的态势, 跨学科教学现象仍然有待深化发展。但与此同时, 我国部分财经类院校如今也逐步开始注重跨学科金融人才的培养。例如, 北京大学于新世纪推行的“元培计划”旨在“加强基础, 淡化专业, 因材施教”;西南财经大学则以课程体系创新为基础, 借助培养模式与教学计划的改革作为突破口来进行复合型跨专业金融人才的培养;西南大学则是通过学分制度改革, 提升“文化素质课程”与“自由选修课程”在整体教学中的重要性。从总体上看, 这些财经类高校进行跨学科金融人才培养主要根据两个途径:通过学分制度改革以拓宽金融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设立辅修专业让非金融专业学生能够系统性学习金融专业知识。

3.3 非财经类高校跨学科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各高校专业培养方向趋于明确, 非财经类高校与财经类大学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逐渐趋于。本文以福建省农林大学为例, 列举出金融学专业本科阶段专业必修课程安排情况:

从表1 可以看出, 在金融学专业本科阶段教学中,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这三门基础课程占据较大比重, 这说明福建农林大学对培育学生扎实金融学基础知识较为重视。但本文的调研也显示, 金融类企业对金融从业者基础知识 (宏微观知识等) 的掌握程度并无太大需求。而以“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投资学”等为代表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以“会计学”、“统计学”为代表的次核心课程和以数量一般为50 节左右, 数量较之基础课而明显偏少, 而这些课程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核心素质提升的关键, 更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为其将来多样化就业提供更多保障。

基于上述分析, 从福建农林大学金融专业必修课程角度来看, 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当前高效金融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 但在一些方面, 例如对金融相关行业了解度、核心金融知识掌握度、金融知识拓展度上还存在不足。结合本文的调查问卷数据, 可以清晰看出当前社会所需金融人才技能与高校重点培养能力之间的差别。

具体而言, 福建农林大学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与用人单位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侧重点的差异。在福建农林大学对金融人才各项能力的培养中只有“证券、保险、银行方面的具体知识”、“财务会计能力”、“国际贸易能力”、“熟悉电脑基本办公软件”方面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但在这方面福建农林大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基础性学科在福建农林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占据较大比重, 其为金融专业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但在本科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需求中却没有发挥突出功效。虽然这并不能够说明基础性学科的没落和否定其贡献, 但如何在有限学时中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 更值得我们共同思考[1]。

4 以辅修专业联合毕业论文为渠道培养跨专业复合型金融人才

福建农林大学作为福建地区唯一的农林类院校, 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倾向于农林类自然学科, 传统的农学、林学、生物学等专业历史悠久、优势明显;而以经济金融、管理、文学等为代表的社科类专业发展历史较短, 优势相对薄弱。金融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无不避免地受到缺乏其他学科支撑的困扰, 这不仅会使得福建农林大学面临外校学科压力的增大, 更直接影响到金融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 福建农林大学迫切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 以提高福建农林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4.1 辅修专业设置的背景

在本科教育层面设置辅修专业的目的在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在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 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对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并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空间[2]。

福建农林大学金融学辅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该专业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内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 且辅修专业课程上课时间为周二、四、五、六、日晚上及周日上午, 一周不少于8 课时, 课程持续两学期。辅修专业实行学分制管理, 学生选定辅修专业课程后, 必须完成所有的教学环节, 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取得学分, 考试不及格者进行补考, 补考仍不及格须重修, 毕业时最后的考核采取毕业论文的形式。因此, 辅修专业有着和主修专业一样严格的考核制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辅修专业的毕业生真正有所学并能为所用。由于福建农林大学早在十余年前就已开展金融学辅修专业的培养, 因而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 这就使得辅修专业能够成为培养跨专业金融人才的沃土。因此, 从金融学辅修专业入手, 以联合毕业论文作为渠道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4.2 以辅修专业联合毕业论文为渠道培养跨专业复合型金融人才

金融学辅修专业的学生既拥有原先本专业的知识, 又通过金融辅修专业掌握了金融学的专业技能。但这样并不能满足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 单纯的学习了金融学知识, 但却无法灵活将金融学知识与本专业或是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不能从多学科联合的角度看待问题, 就不能称的上是一名合格的跨专业金融人才。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长期教学成果的一次全面考核, 也是对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3]。因此, 利用毕业论文这一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不仅能够盘活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创新, 也是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关键渠道。

4.2.1 金融学辅修专业跨学科联合毕业论文模式的优点

第一, 能够提升综合已学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完成跨专业联合毕业论文的写作, 需要找到金融学科知识与本专业有关的交集点, 以此为基点构思论题。然后再灵活综合各学科知识, 全面的对论题进行论证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或是解决方法。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联合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桎梏, 用更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而这些能力正满足了企业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该模式不仅提高了辅修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更是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的多方面知识综合考虑事物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在将来的工作中会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第二, 有助于系统归纳整理本科期间的学习所得。通过多学科联合论文这一模式, 能相对全面的复习本专业与金融专业两方面知识。在选课题、写论文的时候会翻阅两个专业的课程知识, 会巩固或复习两学科的专业技能, 这就达到了毕业前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习的作用。这样的复习比单一学科的复习更具有结构化, 也更为高效。

第三,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经济学院的教研能力。当前经济学院教师在团队教学合作上存在意识薄弱的问题, 虽然在工作中都保质保量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在学术研究上并未产生合力。而跨学科联合毕业论文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学院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因为其论文涉及多学科知识, 在论题与论文内容上容易推陈出新, 往往能给学院教师提供灵感, 以拓宽日后研究的宽度;该联合论文模式下需要金融辅修专业学生原专业教师的支持, 而这侧面加强了经济学院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机会, 有助于将来在学术研究上形成合力。

第四, 有助于为其他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指导。通过这一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 而且低成本、易实施。将金融辅修专业作为试点的前哨战, 若方法行之有效, 可以快速的复制给福建农林大学其他11 个辅修专业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不断加强与完善该模式, 最终指导各主修专业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未来的目标。

4.2.2 金融辅修专业跨专业联合毕业论文模式具体步骤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由经济学院负责, 与本专业毕业论文一样需要经过开题、期中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从时间上看, 一般从大三下开始进行, 历经导师选择、课题确定、开题报告、论文答辩这些环节, 前后大约历经9个月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而跨学科联合毕业论文因要涉及学生本专业的知识, 需要有本专业相关教师的支持, 故在论文写环节上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具体而言:

第一阶段:首先在辅修专业开始教学时就要告知学生毕业论文的形式, 要求学生联合金融与本专业知识来选择论文题目并完成写作。这样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金融辅修专业与本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两者交汇的领域并从中发现自己兴趣的方向, 如“XX地区建立污水处理厂会带来的经济利益”、“扁平化的企业管理方式是否会造成经济效益的流失”、“情绪变化对经济效用的影响”等课题都能写出一篇出彩的跨学科联合毕业论文。辅修专业老师要督促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尽快找到大致的论文方向, 发现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并产生研究的兴趣。尽早确定研究方向以形成一种以课题和兴趣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不仅能为今后的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还能在早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综合学科的能力, 使之学会用多学科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第二阶段:大三上学期学生要有初步的论题与写作思路。在进行辅修专业选择导师后, 学生与导师探讨拟定课题中关于金融专业知识部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学生拟定题目审核通过后再到本学院找一名有助于论文写作的、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第二导师, 与其商量拟定课题中关于本专业知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若一方不通过, 学生就要听从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与替换, 直到主副两位导师都满意为止。论文题目在这一阶段结束要确定, 并开始着手看参考文献、写文献宗述及开题报告和任务书 (开题报告中要注明第一导师与第二导师, 任务书中需要第二导师签名) 。

第三阶段:在进行开题报告审查、答辩前, 学生需要将开题报告交与第二导师进行审核直到通过。并要求第二导师在开题报告表格 (表格需多加一栏第二导师审查意见与签名栏) 注明审查意见并签名。学生们在规定期限前通过第二导师的审核然后统一在经济院进行开题报告的审查与答辩, 答辩时未先通过第二导师审核的视为答辩不通过。在通过答辩后正式开始跨学科联合毕业论文的写作。

第四阶段: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学生要主动与第一、第二导师保持联系, 及时反馈写作时所遇到的问题, 确保不会出现专业性的错误并多听取两位导师的意见。论文写作完毕并通过两位导师口头确认终稿后, 要将论文与评分表 (需加入第二导师审核意见、评分值以及签名一栏) 先交与第二导师审核, 由第二导师填写审核意见、评分并签名。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第二导师审核后统一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第二导师的评分占最终评分的20%。

参考文献

[1]杨师斌, 杨茹.以毕业设计 (论文) 为抓手加强应用型人才多重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9, (28) :76-77.

[2]郑红霞.工程与管理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 2008, (2) :35-36.

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9

对比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发现, 后者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明显增多, 大学生首要职业目标是“获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2008年1月~4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Universum公司共同实施的“2008中国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显示, 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 42.4%的人毕业后想进入外企工作, 想去国企的人为19.2%, 13.4%的人想去政府部门工作, 希望自主创业的仅占6.3%。

而在11月下旬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进行的一项针对即将毕业的2009届大学生的调查中 (1 641人参加) , 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想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有20.8%, 在国企工作的有20.3%, 选择外企的仅有18%。“自主创业”成为这届大学生的首选, 21.6%的人选择此项。

两个调查的平台不同, 会给结果带来差异。但反差如此明显, 确实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倾向, 在金融危机蔓延后发生了显著变化———自主创业的人明显增多, 想当公务员的人也更多了, “外企热”降温了。河北省教育厅调研组于近日完成的一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结果也显示, 近六成大学生认同自主创业, 或希望今后能够尝试创业。

如今的大学生创业, 越来越是在就业压力和政策引导下的理性选择。一方面当前就业机会从总量上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不得不分流一部分人进行自主创业;另一方面, 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11月19日, 首期投入5 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投资接力基金”在上海正式设立, 该项基金将对优秀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扶持, 为他们提供一条新的后续融资渠道。

11月21日下午, 在云南大学科技厅, 云南省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省工商局、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安厅、省地税局等8部门首次进入高校为大学生举办了“自主创业我先行”的创业报告会。有关部门表示, 云南省财政拟投1亿元作为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

全国其他省市也相应出台了不少鼓励创业的措施, 自主创业的发展机会让众多“理性”的大学生跃跃欲试。

理性还体现在对薪酬的预期上。麦可思公司进行的一项针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本科生在毕业前月薪期待底线平均值是1 677元, 而半年后的平均月薪是2 483元, 比预期的多了806元。

而在此前关于2006届毕业生的调查中, 大学生毕业前的月薪期待底线平均值, 比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低了500元左右。

这说明, 大学生在毕业前找工作时通常都降低了月薪期望值。进入工作岗位后, 实际得到的报酬反而高于毕业前的期望值。

同时, 这和企业为新员工提供的薪酬较低也有一定关系。企业不能很快判断一个大学生的能力, 所给予的薪酬只是对其预期创造价值的一种投资。因此, 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对待遇的期望值不必过高, 要提高薪酬待遇, 只有靠自己的踏实努力。

武汉市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日前发布的一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67.5%的大学生倾向于在“薪水普通, 但能够充分发挥能力的单位”工作, 只有11.1%的大学生愿意选择“高薪水, 但发展不稳定的单位”。

两届大学生的对比调查还发现, 虽然大学生的求职预期日趋理性, 对职业目标的期待则比较稳定。2008届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显示, 众多职业目标中位于前四位的依次是“获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55%) 、“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 (53%) 、“获取安全感和稳定感” (37%) 、“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 (32%) 。

而在本报社调中心近日实施的关于2009届毕业生调查中, “获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依旧居于首位 (40.2%) , 接下来依次是“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 (37.6%) 、“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 (37.0%) 、“获取安全感和稳定感” (34.6%) 。“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一项排名略有上升。

“作为毕业生, 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调整预期。先生存下来, 然后再去寻求更好的发展。”11月8日, 经济学家巴曙松在参加华中科技大学“鹏程计划”杰出校友讲坛时说, 国家目前正在积极地扩大内需,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还是应该根据国家的大趋势选择未来发展的方向。

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10

一、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心理障碍及其影响

据官方统计数字表明, 每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约为70%, 虽然国家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 但仍有30%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如愿找到相应的工作, 加上自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严峻形势, 大学生们普遍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不久前,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在华中、华东、京津地区28所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 经过调查发现, 当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心理障碍。一是认知障碍。包括对就业形势不明, 对未来工作期望过低或过高, 不能科学选择职业、工作种类和就业地区等, 以及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认识不清;二是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急躁、抑郁、恐惧等;三是人际交往障碍。包括怯懦、冷漠, 不善于人际交往, 甚至存在社交恐惧等[2]。上述情况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疏导, 一旦演变成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将直接影响其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 甚至可能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酿就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

首先, 对于学校而言, 毕业生的精神状态具有“示范窗口”作用。一方面, 精神状态良好的毕业生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从而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印象, 这不仅有利于本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还将为学校以后的毕业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到即将毕业的学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如果毕业生的情绪急躁或低落, 便容易“传染”他们, 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产生迷茫和恐惧, 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 对于毕业生自身而言, 其精神状态会影响其就业预期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人在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容易产生疲劳感。具体表现为:个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发生偏差, 选择工作时盲目、茫然;注意力下降、失眠、易怒、攻击性强等, 学习效率下降, 实习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不自信 (这是影响就业的致命因素) 。一般来说, 在面试时, 用人单位都愿意选择反应敏捷、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由于不自信而怯场的学生, 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潜能, 往往会失去很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毕业生的心理障碍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会产生冲击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势必会影响到毕业生本人的根本利益, 进而引起毕业生及家庭对社会的不满, 产生抱怨情绪, 影响社会稳定, 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金融危机下反思高校毕业生心理障碍根源

(一) 就业压力大

“2009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于4月25日举办,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 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研究表明,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为19.12, 远高于中位数15, 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指标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就业压力的影响”[3]。究其原因, 一是中国是人口大国, 长期以来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经体改革以及国企改革的深入, 就业岗位的减少, 使劳动力供求矛盾尖锐, 构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 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步伐加快, 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 从而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困境。当下, 在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下, 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 比如近期中北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的校园招聘会上, 往年壮观的招聘场面不见了, 招人单位从300家下降到100家以下。许多单位私下透露, 其实并非为“招贤”而来, 只是不得不照顾各方面的交情和面子[4]。这种尴尬的就业局势使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严重的就业压力。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

从当前现状来看, 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启动, 但效果不佳。一是由于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有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二是措施不力, 有的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但是疏于管理, 或者常年关门,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三是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 根据人口比值法预测, 我国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要达到美国2005年的专业人员与学生比例的标准 (1:476) , 需要专业人员29412人。然而,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分析中心2007年1月给教育部呈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研报告”显示, 2006年下半年对1304所高校进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中, 发现各校共有238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与国际标准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5]。四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 以致一些学生在遇到心理障碍时, 不知向哪个部门或者哪些教师求助。

(三) 父母期望值高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

父母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也是就业心理的危险因子。由于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用较高, 父母投入成本也相对较高, 家长往往会有一种较强的投资回报预期。在金融危机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情形下, 家长仍然对子女寄于比较大的希望, 学生找不到使自己或者家长满意的工作, 自然会觉得对不住父母, 产生心理压力。尤其是许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到毕业时尚无能力偿还读书时欠下的债务, 面临毕业前时的学习和就业压力, 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的毕业生中绝大部分是80后甚至是90初出生的独生子女, 这些独生子女家庭有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使他们从小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优越感, 但由于缺乏父母对子女在心理方面应有的教育与引导, 以致子女在遇到就业压力时, 深感难以应对。

(四) 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且自我调适能力差

尽管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剧增, 就业前景堪忧, 但许多大学生择业期望值反呈一路攀升之势。比如,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组织对“新世纪中国大学生首选企业”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其中关于就业首选地点一栏中, 被调查对象中72%选择上海、北京和深圳等三个城市。这一结果表明,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具有很强的自负心理, 他们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以致在未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时, 找不到退路, 从而产生悲观厌世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金融危机下反思高校毕业生心理疏导对策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教育必须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当然, 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一方面, 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首先应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心理咨询机构, 并且配备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医师。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私下个别交流的心理咨询能减轻心理压力, 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功能, 帮助大学生树立择业的正确态度, 确立信心, 看到自己的长处、优势和希望, 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求职中的影响因素[6]。高校还应当动员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工作, 在老师与学生课堂与课后的交流中, 教师用自身的个人魅力、修养、世界观和社会经验来影响学生, 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塑造和人生信念的形成。高校也应当注重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校园网以及校刊等载体,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答疑解惑、提供建议、调查摸底等方式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方面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冲突提供服务和指导。另一方面, 在大学生择业期进行心理疏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毕业生,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进行团体辅导, 以减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个体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特别辅导。同时, 应善于引导毕业生发泄情绪, 使其心理压力获得缓冲, 从而产生心理安全感。据报道,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情感等压力, 2008年10月, 山西财税专科学校已投入40万元建立了“发泄室”和“沙盘室”, 并正式投入使用, 大学生普遍觉得宣泄室的确为他们精神减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真正系统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该校计划在今年3月底欲完成投资200万元建立更为全面的“情绪宣泄室”, 如再建呐喊室、拳击室等[7]。“情绪宣泄室”的设置, 能够使毕业生在发泄情绪后, 心理压力获得缓冲, 但是, 必须配备专业的咨询医师在其发泄后进行心理疏导, 以防止暴力倾向的形成。

(二) 建立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职业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实现自我持续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 培养大学生实践技能诸如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 可以使大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 对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释放压力, 增强自信心、增加成功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拓宽专业口径, 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是要加强专业学习。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关键。事实表明, 专业素质好的学生容易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 一方面学校要教育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苦练基本功。另一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 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要,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开阔专业视野, 这是大学生求职择业, 乃至立足社会、服务人民的基本保证和根本依据。

二是要培养良好情商。最早提出情商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梅耶教授, 他在1990年把情商描述为由3种能力组成的结构。1995年, 美国心理学家格尔曼对情商作了更明确的说明, 他认为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 (1) 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 (2) 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3) 以自己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 (4) 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 (5) 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并且指出, “成功100%=智商20%+情商80%[8]”。可见, 良好的情商有利于毕业生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

三是要提高实践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方式面临彻底改变,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有紧迫感。”中国人民大学陈禹教授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创新论坛上指出, 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就业应急, 而且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教学体制上的创新。实践表明, 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 是决定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调查,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就业与职业的了解, 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这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自信心, 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心理承受能力。

(三) 引导毕业生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近年来, 一些部门已经意识到加强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实施了各种心理减压的培训项目, 然而高校毕业生减压的关键还在于自我的心理调适。而且, 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就是个人对外在环境的信息判断和主观评价, 因而高校毕业生更应该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 重视个人心理调适能力的增强。

首先, 增加自信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自信心, 学会自我调节, 提高抗挫折能力;在求职过程中, 要建立自信心, 这是获得成功的保证。自信的有无, 全在于心理作用, 建立自信的方法主要是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优势。通过挖掘, 发现自己不曾注意到的优点, 从而较客观地把握自己的能力。

第二, 学会释放压力。大学生应当注意建立“朋友圈”、“工作圈”、“兴趣圈”等扩大与外界倾诉和交流的范围, 通过分享他人的实践经验、亲身经历、信息反馈等, 鼓励、激发甚至是警醒自己, 从而释放压力、并从容地预见将来的结果。此外, 大学生还应学会调整个人情绪。在听音乐、聊天、运动等的过程中, 使内心获得安宁和平静, 或学习一些自我放松的技巧, 如深呼吸等。

第三, 增强面对困境的韧性。专家认为, 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 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9]。毕业生在面临困境时, 韧性的有无及其大小, 决定了其心理健康的程度。毕业生应当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韧性, 保持对未来的憧憬, 永远葆有“探索”和“奉献”的精神, 积极、自信地应对挑战。

(四) 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一般来说, 大学生一就业就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 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极有可能走入择业的误区。因此, 大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恰当定位, 学会在就业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当前, 基层、西部和农村是我国目前最有潜力的就业市场, 那里人才紧缺, 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在那里, 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毕业生心理疏导工作需要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 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毕业生只有在对自己的愿望、能力、主客观条件、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作出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 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 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摘要:调查结果显示, 今年大学毕业生因求职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数要比往年翻两番, 且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提前。当前, 如何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 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是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必须切实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其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引导毕业生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心理疏导,对策

参考文献

[1]高霞.毕业生狂投简历却不肯面试心理咨询者翻番[N].河北青年报, 2009-02-18.

[2]赵京.注重心理疏导, 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J].政工研究动态, 2009, (6) .

[3]景天.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显示硕士生压力感居首位[N].北京青年报, 2009-4-26.

[4]贺锴.大学毕业生就业新观察莘莘学子如何直面现实[N].山西日报, 2009-3-25.

[5]贠丽萍.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理论导刊, 2008, (9) .

[6]吕世军, 张海峰, 刘俊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思考[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3, (3) .

[7]任丽娜.山西一高校巨资建情绪宣泄室缓解学生就业压力[EB/OL].中国新闻网, ht t p://www.acsf.cn/news/i nf o.asp-i d=11837, 2009-3-8.

[8]吴琦.情商教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11

2008年,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危机的影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展,危机也正从经济层面蔓延至社会领域。目前,金融危机的效应正在我国逐步释放,给我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本就很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科学分析在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这一难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几年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今年,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来自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495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559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量企业纷纷减员增效,原定用工计划不断缩水,新增就业岗位明显减少,部分企业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人才招聘计划。因此,深入分析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对于目前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尤为重要。

从宏观来看,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总量就业矛盾,间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近年来,在每年大量新增劳动力、失业群体再就业以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背景下,宏观就业供求矛盾日渐突出。经济增长作为创造就业岗位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促进就业,国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强调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

从微观来看,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纷纷减岗增效,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微观主体,其劳动力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当前,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实体经济。许多企业的经营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将减少对员工的需求,减招或不招高校毕业生,这对原本较为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产业结构失衡。当前,我国制造业、加工业飞速发展,但知识密集型产业仍处于低迷状态:反映在劳动力需求上,则表现为“白领”型岗位需求不大,“蓝领”型岗位需求旺盛,甚至出现农民工比大学生更加吃香的就业“怪圈”。目前岗位需求主要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如法律、金融保险、会计、广告传媒、管理、营销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但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吸纳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2,专业与社会脱节。近几年的统计信息显示,高职生就业率已开始超过本科生。特别是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高职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上手。高职生技术能力要比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强,这与一些高校课程的设置有关。一些高校开展的课程理论性过强,过于深奥,而实际操作性、可行性却很低,这与当前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完全脱节。

3,就业观念落后。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冠于大学生头上的“精英”及“天之骄子”的光环尚未褪去,毕业后就业时,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中城市不留,非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不进。这种“精英心态”,已经明显不适应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其结果。则直接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局面并存,使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换已成既定事实。大学生转变择业观,不仅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4,工作能力欠缺。客观地说,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人数增加了,但“质”和“量”并不是成正比的。当教育成了消费,教育成了投资,教育成了产业,一切由经济利益起引导作用的时候,这必然伴随着入学门槛的降低、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也带来上大学的费用一路上扬,学生的精力不会再集中于学业上,会被打工挣钱、寻找工作所分散,老师也不必再认真授业解惑,热衷于教育“走穴”。教育水平因此而下降,学校品牌逐级递减。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全民过渡的初衷是好的,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结果可能是培养出大批平庸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一部分毕业生专业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弱。

三、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1,继续解放思想。就业,事关千家万户,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当前,破解就业难题,第一位的还是解放思想。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如自主创业。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不妨到基层、到西部大展身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心态也要做好相应的调整,目前的就业形势,已经不能抱着“挑肥捡瘦”的想法,要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加强第三产业发展,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带动能力,还可为高校毕业生开拓广阔的就业领域。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金融服务业、保险业、物流业、广告传媒、法律会计服务、咨询服务等。要促进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即制造业向产业设计、品牌营销、销售网络建设、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上下游延伸,使企业的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建议国家制定专门的第三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表现。因此,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高校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教育体制改革应包括: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等方面。同时,应当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储备和培训制度。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学科或专业的毕业生在现实社会上一时还不适应,但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他们的价值和社会对他们的长远需求。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和培训制度。这个制度应当是我国今后人事和劳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有多所南京高校正积极推行这一措施。

4,多措并举。积极扶持。国家一直很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2009年1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要求,要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与此同时,今年还将实施促进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温总理要求,要在中央政府出台有效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地方政府有必要根据当地实际,出台一些符合当地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从户籍、档案、资金、提供实践机会等多方面来促进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在社会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很急迫的,因而为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在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就业,是适应我国国情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

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12

我国遇到的机遇, 目前, 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职毕业生应对的就业困难就更多了应, 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高职毕业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调整自己的不良就业心态, 克服恐慌心理, 在严峻的背景下, 要抱有乐观心态, 确定就业目标, 稳扎稳打, 对自己有个合理的定位, 规划好自己的就业前景, 成功实现就业。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1、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危机

(1) 国际金融危机减少了就业机会,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有很多的外资企业濒临破产, 我国国内的中小企业规模也在缩减甚至倒闭, 企业危机带动了就业市场, 导致就业的岗位明显能减少了。与此同时, 金融危机促成了失业人口的增加,

一些因金融危机而导致企业倒闭造成的已经就业的毕业生, 重新回到起点, 又要重新择业。这部分人对于新的毕业生来说也是一种竞争。

(2)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国内就业门槛也提高了, 部分企业为了减少开支和节省成本, 开始进行裁员, 在就业市场, 用人单位为了缓解金融危机, 纷纷在提高了招聘要求, 降低薪资水平, 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在国际金融危机下, 用人单位就业岗位减少, 危机导致企业破产或倒闭, 大量员工失业并要再就业, 就业门槛也有提高, 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 他们的压力就更大了, 在缺乏就业经验下, 要接受就业带来的多方面的挑战, 就业的心理问题也会困扰不断。

2、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仍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

(1) 自卑心理与依赖心理。自卑是自我否定的表现, 与依赖心理是共存的。这种心理产生悲观、抑郁、孤僻等不良情绪, 缺乏勇气, 不敢与人交谈, 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严重缺乏自信心, 而且不愿意与人接触, 独立性不强, 过多的依赖家人和朋友, 在与用人单位面试中, 语言能力欠缺, 逻辑思维很弱, 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 从而丧失就业机会,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缺乏信心, 在择业中, 不会自我肯定, 心里矛盾越来越突出。

(2) 焦虑心理与恐惧心理。心理焦虑是因遭受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在择业过程中, 在焦虑状态中的毕业生, 情绪上紧张、烦躁、意志消沉, 影响正常择业。过度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生活, 极易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 面对挫折就会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产生抑郁心理。急躁心理是一种不良的情绪, 这部分人容易发怒,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信心不足、敏感多虑、情绪容易波动, 逃避现实, 对前途失去信心, 缺乏创业的激情, 最终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3) 攀比心理与孤傲心理。由于毕业生的家庭情况不同, 在找工作的问题上, 很容易引起毕业生争强好胜的攀比心理,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 毕业生大都有虚荣心, 好胜心较强, 傲气十足, 心高气傲, 好高骛远, 这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估价过高, 不屑到基层工作, 在择业时, 盲目选择大城市、机关工作或高工薪的工作, 最后是两手空空, 很难找到满意工作。

二、针对金融危机下就业心理问题采取的对策

1、高职毕业生要正视社会现实, 进行自我调整。

积极面对社会压力, 要坦然面对就业挫折, 学会抵抗压力,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高职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就业自信心。毕业生要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 要客观分析自身情况, 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 发挥长处, 找到缺点, 规避短处, 在情绪方面, 要适当自我鼓励和肯定, 避免产生不利的情绪, 要用积极的心态正视生活和工作, 审视自己, 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 应该充满自信, 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以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 通过这种机会更好的了解自己。

2、高职院校要做好毕业生毕业前的心理辅导工作。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了, 学校应该提供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培训辅导教师, 对学生做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工作, 宣传就业知识, 对举办一些关于就业的讲座活动, 让学生对就业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

3、社会也要对毕业生给予支持和

帮助, 帮助和支持, 虽然金融危机使得就业更艰难, 只要毕业生不断提高其就业能力, 社会和政府采取相应对策稳定经济形势, 帮助毕业生消除就业信息障碍,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矛盾也会得到缓和。

总之, 从全局分析, 毕业生是主体, 社会和学校所作的都是辅助工作, 重点还是要看自己怎样来面对这种境况, 应对金融危机下带来的就业问题, 毕业生在找工作前, 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在学校的辅导下,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社会的帮助下, 增强自信心, 正视就业困境, 勇于面对各种危机, 这样才能成功找到工作。

参考文献

[1]熊丙奇:《以积极心态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 《东方早报》, 2008:11-28。

[2]马良军:《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调整》, 《陶瓷研究及职业教育》, 2006 (4) :16。

[3]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8) 。

上一篇:农民失地研究下一篇:辨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