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兴趣培养(共12篇)
语文课堂中兴趣培养 篇1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 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寓教于乐, 增长知识的目的, 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追求和探索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很快把注意力和精力转到课文的学习上, 设置悬念时, 一定要抓住文眼。比如, 教《死海不死》时可先从神奇的传说讲起。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海边, 可是一个也没淹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边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起去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吧!再如教《卖炭翁》的导入语可这样设计: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某一个冬天突然下起了大雪, 你穿的衣服不多但有无法回去加衣, 这时, 你就希望天气?不要太冷。 (学生回答) 教师问:有没有衣服不多却希望天冷的?没有。 (学生答) 教师话锋一转, 然而许多年前, 一位缺衣少食的老人, 却实实在在是这样想的。为什么呢?这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强烈的兴趣, 好奇心更使学生急切地进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二、由面到点, 课前激趣
灵活多样的导语, 可以把学生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教师可根据教材, 从已学过的知识面上入手, 拓展学生想象力, 最后回归到所讲新课上, 激发学生很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如在教郁达夫《故都的秋》时,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课前可这样设计导语:一提到秋, 硕果累累, 天高气爽, 款款落叶的景象就会出现在人眼前, 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象, 也会令人产生忧伤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想一想, 古往今来, 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秋天的呢?比如王维在《山居秋暝》、欧阳修在《秋声赋》、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 他们都是如何描绘秋的生机, 秋的肃杀、秋的收获……随着这一连串的提示,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同学们背了一首又一首, 唤起对已学知识的回忆, 千姿百态的秋景呈现在眼前, 这时, 因势利导, 进入郁达夫《故都的秋》, 学生自然兴趣浓厚。
三、从疑入手, 以疑带趣
学生质疑是探索学习的重中之重, 善于从课文之中找出疑点, 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好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孔雀东南飞》一课, 兰芝被遣的原因是婆婆不喜欢她。“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但在课文内容上不攻自破, 不能成立, 因为兰芝是一个“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的知书达理勤劳能干的女子。盛装打扮一节, 更是把兰芝写的是貌若天仙, 如此德、才、貌三全齐美的媳妇, 婆婆怎的不喜欢呢?由这个疑点入手, 激发学生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兴趣, 结果学生们积极思考后得出结论, 兰芝婚后二三年没有生孩子, 封建社会,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这更显示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罪恶。这样, 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把课文引向了深层次的挖掘。
四、巧设疑问, 激起兴趣
提问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 设计高质量, 富有技艺性的提问内容, 就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各种能力。课堂提问, 必须由浅入深, 一步步走向课堂的高潮。善于启发, 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如教《祝福》时, 老师可以在串讲分析完课文后巧妙地启发提问学生:“为什么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学生们讨论后, 把发生在春天的事件联在一起:阳春之日;丈夫夭折, 早春之时, 被迫改嫁;暮春之时, 痛失爱子;迎春之时, 一命归天, 丧夫、再嫁、失子、归天这几个重大情节都安排在春天, 揭示一个处在人生春天的祥林嫂不仅被葬送了春天, 更被剥夺了生命。这样的提问既升华了主题, 更培养了学生学会分析、综合驾驭课文的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展开讨论, 激活兴趣
对于人物形象鲜明, 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课文, 我们可展开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悟出问题的根源。教师只掌握讨论提纲, 做到该收的时候, 及时点拨总结。要放得开、收得拢。如教学《愚公移山》时, 可把学生讨论回答分为两派, 认为愚公笨的为一派, 认为不笨的为一派,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 把读与思联系起来进行争辩。结果, 认为笨的是说愚公方法笨, 认为不笨的是说愚公精神不朽, 笨有笨的道理, 不笨有不笨的理由, 既锻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可谓一箭双雕。
六、表情朗读, 唤起兴趣
优美的、抒情性强的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朗读教学法, 声情并茂的朗读比滔滔不绝的讲解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更易使他们沉浸在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中。如《荷塘月色》, 我们可先用舒缓, 愉悦、亲切而略显低沉的柔声朗读全文, 在悠扬、抒情的声调里, 学生沉浸在荷塘月色那静谧、和谐清丽而又典雅的意境中, 在柔柔的氛围中, 学生自己便可品味出作者那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 情感和声音塑造的美景紧紧交融在一起, 以声激趣, 以趣带情, 以情感人。
七、精心结尾, 延续兴趣
语文教学切忌虎头蛇尾, 前边的课堂教学中, 提问、悬念、朗读有声有色、气氛活跃, 而结尾时千万不要只干巴巴做练习, 而应精心设计, 力争控制住学生已有的兴趣, 让他延续下去, 使其对整个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沈从文小说《翠翠》一文时, 课文中优美恬淡的湘西风景和纯朴、善良的人物, 自然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主人公翠翠的命运更牵挂着学生的心。为了让他们的兴趣延续下去, 可布置续写一篇有关翠翠今后命运的作文, 让学生展开讨论, 充分想象, 到底翠翠的人生结局是什么呢?这样学生会依然沉浸在课文的氛围中, 对主人公会久久不忘, 甚至终生难忘。总之,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种教学艺术, 在教学实践中, 是把趣味性和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 往往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兴趣是一种意志趣向, 是求知的动力, 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寓教于乐, 增长知识的目的, 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追求和探索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妨从以上几方面做一些尝试。
(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语文课堂中兴趣培养 篇2
新体育教学大纲的颁布出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为教师研究的焦点。同时,新的教学大纲颁布出台,教师在教学中的转轨,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体。那么如何让两种主体很好的结合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我认为兴趣才是两者结合产物。“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下面通过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培养兴 第一、从体育心理学角度谈谈-----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 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是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因此,教师应通过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第二、成功教育法
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会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项体育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第三、愉快教学法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
贯彻愉快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防止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脏及其他因素造成学生惧学的消极心理。
第四、需要满足法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易分散,这就需要对他们积极引导。
中、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明显。好奇心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探索事物或获得知识的认识需要。体育课上学生希望教学内容常换常新,使每节课教有新东西、新收获、新活动。体育教师应在贯彻大纲内容有前提下,尽量在“新”字上下功夫,如喊口令,可由教师喊或吹哨子做,也可由学喊、师生轮呼口令做,敲击乐器做,音乐伴奏做等,同是队列练习,可排成四列横队、四路纵队、园形队、弧形队等,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体育兴趣。
争强好胜是中小学生的突出特点。采取比一比、测一测的方法学生会感到有变化、有新意、有趣味。
爱美是少年儿童的又一特点。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的语言美、动作美、教态美、形体美能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美的熏陶,优美的环境也能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通过美的启迪,易于实现体育活动中的“苦学”变“乐学”。
第五、“引趣”教学法
体育兴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环境因素的诱发。教学中持续“引趣”是引起学生愉快体验并逐渐形成体育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在严肃地执行教学任务过程中注意引趣因素的运用。“引趣”内容有: 新颖教法引趣-----教法灵活 多变有新奇感。
用语引趣-----生动形象的技术讲解.热情.简洁。趣的方法。
示范引趣-----示范动作准确.熟练.规范.
活动引趣-----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或游戏。
疑难引趣-----开始上课设疑、教材难点设疑、新学、侍学动作设疑。
器材引趣。
信息引趣-----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事迹,世界体育明星图片等。
语文课堂中兴趣培养 篇3
一、低年级语文写字教学的原则
(一)识写结合的原则
在小学低年级,教师每教学生认识一个生字,都要分析字形,教学生认识笔画名称、笔顺规则、间架结构等。一面教识字,一面教写字。所以,低年级的汉字书写教育,实际上是识字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未掌握字的音形义之前的写字,是偏于“识字的写字”;学生对于字的音形义基本掌握之后的写字,是偏于“书法的写字”,亦即“艺术的写字”。
(二)培养兴趣的原则
要使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写字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做到自觉地、理解地写字。同时,在练习中要加强检查,及时讲评,对写得好的,即使是一笔写得好的学生,也要提出表扬。
(三)教师示范的原则
教师在讲清每个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基础上,对难写或易错的笔画要多加指导,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写字的姿势,执笔、运笔的方法以及课堂板书等,教师都要做出示范或起到示范作用。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写字技巧是在较长时间的练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日趋完善的。从写字程序来说,要先做好写字准备工作,如教给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等,然后结合识字教学,使学生认识笔画名称、笔顺规则以及学会使用米子格、田字格等。
二、低年级语文写字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笔者探索出一套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写字兴趣的教学模式——小学写字四步法。
(一)激趣
1.讲述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崇拜名人、模仿名人的心理,收集古今书法大师少年时代练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写字的情感。
2.开展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如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开展写字比赛,举办书法大赛,以及组织学生向报刊投稿,等等。
3.佳作欣赏。通过佳作的欣赏,使学生从作品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墨色的浓淡、行笔的疾缓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的目的。
(二)导学
1.指导观察。写好字的第一步是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形体、笔画,在观察中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只有做到这一点,写出的字才会结构合理,比例适当,大小均匀,端正整洁。
2.指导分析。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字的上下、左右等构造特点,大小、宽窄、高低的形体,以及字的结构规律。这样,不仅可使学生把字写得美观,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字形的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
3.指导书写。写字教学要重视书写的指导。一是常规指导,包括坐姿要领、执笔姿势、基本笔画和基本笔顺规则。各种笔画的书写方法、运笔技巧,要反复练习,使学生形成一种技能。二是共性指导。学生写字有一些共性的错误,教师要了解这些共性,在学生动笔之前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指导,避免重犯。三是关键笔画的指导。即先帮助学生找出字的关键笔画。如“鸟”字、“色”字等,然后指导书写:这两个字的第一撇不能写得太短。四是范写指导。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它将语言变为实践,便于学生模仿操作。
(三)练习
1.讲究方法。学生练写时要讲究眼到、心到、手到,并严格要求坐姿和握姿正确。
2.讲究科学。如练习量要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尽可能找出结构、形体相近的字进行练习,做到一次一得。
3.抓好平时。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
(四)评改
1.要民主。教师按照评价标准作示范评改,让学生学着教师的评改方法进行自评、互评,从而提高分析、评改的能力。
2.要仔细。教师要自行设计一套符号,对于好字、错字和太大、太小、太长以及歪斜等写得不规范的字,都要用符号标明。
3.要仔细。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评改几份典型作品,其余的作业在课下批改,并及时让学生订正。这个过程既是提高写字水平的手段,又是激发学生习字的一种动力,能够达到延趣的目的。
“字无百日之功。”学校领导要布置并敦促教师练字,教师也要主动练字,迅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只有这样,学生的写字水平才有望提高。
浅谈语文课堂中兴趣的培养 篇4
那么, 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进而达到一种心灵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呢?我认为, 唤起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 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是他们加深记忆、夯实基础、活跃思维的好方法。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的兴趣、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 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观念, 始终牢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 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活动,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 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 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出来。创设愉悦的氛围, 以求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兴趣多样的性格特征,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唤起学生对语文求知的欲望, 强化语文学习的动机,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 在参与过程中动手、动口、动脑, 增长智慧和能力。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构建多种课型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各种模式又有各自丰富多样的形式。如问答式可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演讲式可以进行分组演讲, 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总之, 各种模式的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在教授李煜的词《虞美人》时, 注重朗读, 先安排学生齐读, 结果学生只是将全词毫无感情地唱读出来。这表明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够。这时可以提示学生:“假如你就是李煜, 你会如何吟出这首词?”学生开始思索, 得出结论:李煜是在国破家亡被囚禁的状态下写这首词的, 他的心情是沉郁的。所以, 读这首词, 语调应该低沉, 语速应缓慢。然后, 笔者让两个学生按这种方式试读一遍, 果然比先前的效果好了很多。读完, 再让学生继续讨论哪里还可以改进, 可以读得更好。学生纷纷发言, 觉得这一句还应低沉一些, 那一句还可以慢一点。有一个学生说:“最后一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最后三个字的时候应尽量往后拖。”教师问为什么, 他说:“拖长一点可以让人觉得词念完了, 李煜的愁还没有尽头。”这样学生将词读好了, 实际是对词的理解加深了。本节课并没有逐字逐句地分析, 而是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采用朗读教学, 让学生说读,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 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是以“感受新知—问题探究—尝试成功”为主要层次的认知活动。合作探究, 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 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认真设计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设计得好, 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老王》这篇文章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 老王的生活很苦, 表现在哪些方面? (3)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4) 作者一家人的善良表现在哪里?问题设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着问题来读课文, 而不会因盲目地看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失去兴趣。
课堂上还可以鼓励提问, 启发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 从本质上讲,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所疑, 才有所思、有所得。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 才能拨开迷雾, 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 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大胆质疑。
如在教学《项脊轩志》时, 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自读文章, 了解大意, 然后在课堂上尝试自己翻译。其他学生针对他的翻译可提出不同意见, 甚至让他们互相问答, 把课文中自己有疑问的问题都找出来。学生畅所欲言, 通过讨论自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增大、效率提高, 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实物投影、电视、电脑等进入课堂,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联想、创新, 丰富积累, 提高素养。音乐比语言有更强的感染力。如果课堂伊始, 选择合适的音乐导入,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条件的话可适当通过一些形象的图片展示、视频音频的播放, 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比如在教学《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一课时, 为了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师利用了视听手段, 播放此段情节的电视剧视频以及之前相关情节“金钏跳井”的视频。视频的直观效果使学生首先对故事情节的前因后果有了大致的了解, 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小说的欲望。多媒体教学将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 化抽象为具体, 化古板为鲜活, 将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美的情感, 使学生兴趣盎然、轻松快乐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 在“听”中感受音乐美, 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五、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能增强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自信心。课堂上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 一丝会心的微笑, 一句欣赏的话语, 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了自信心, 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 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是这样:即便是“差生”也有他在这门学科上的优点和长处, 教师应该鼓励他, 肯定他, 让他的长处得以施展和发挥。学生如果总是得到教师的认可, 那么, 久而久之他就会主动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产生学好这门学科的渴望, 进而由厌学到爱学甚至到渴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正面鼓励的评价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 教学就应多表扬少批评,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和鼓励, 使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尽情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总之,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积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构建和谐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语文课堂中兴趣培养 篇5
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兴趣培养途径探索作者/ 蒋维超
摘 要:当下,探究性学习成为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成为很多教学研究者探讨的重要内容。李时珍尝遍百草,写出了医药巨著《本草纲目》。尝遍百草即是对医药的探究。由此可见,探究是创新的基础。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要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关键词:中学地理;师生关系;生动描述;动手能力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夯实探究兴趣基础
打造新型师生关系,彻底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就学生而言,渴望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情感倾向。因此,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才能使师生关系得到和谐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探究劳动。一次鼓励、一次肯定,常常会使学生充满信心,爆发出无穷的学习动力,进而增强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果屡受打击会使学生感到灰心丧气,相反,则动力无穷。这时教师要关爱他们,给予他们人性化的温暖,学生也会感到教师这种非说教的情感,从而激发出人性的感动和动力。这样,教师的关爱就成了学生探究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二、生动描述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甘露
人性是相通的,所以,一些实例往往成为学生兴趣的火种。古今中外相关的事例数不胜数,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随意举例,要精选好的素材,紧扣教材内容,恰到好处,更要力求生动。如,七年级上册“板块运动”,教材中涉及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性与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分布相关的内容,为了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就可以把印度洋海啸的实例拿来讲。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以北印度洋海域发生了罕见的地震,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夺走了28万多人的生命。而如果再加上故事性很强的内容就更好了,所以,可以引用一个故事:在这次海啸中,一个年仅10岁的名叫缇丽的英国女孩,使200多人逃过了这场浩劫。当时缇丽与母亲在海边玩耍时,发现海潮突然改变方向,海面上泛起大量泡泡,她马上意识到这是海啸的前兆,于是迅速把这一情况告诉母亲,母亲又迅速将这一情况告之海滩边的游客以及当地居民,在海啸爆发之前,人们已经安全转移,这片海滩也成为普吉岛上唯一没有人员伤亡的地点。学生听了这样的故事,一定会精力集中,十分有兴趣。这样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布置学生到图书室和因特网上查阅有关地震、火山的资料,探究地震、火山的前兆和后果,学生兴趣渐浓,也就会按要求完成,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无形良方
重说教、轻实践是我国中学教学的弊端。而好动是学生时期的天性,所以对症下药、适应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才能将其兴趣培养提高到一定水准。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几个小制作活动,如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等。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些环节,或草草介绍一些,其实小制作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媒介。请想,如果一个学校的地理教师要求学生制作一些小制作,而教师又很正规地将他们展示时,他们那种成就欲望是多么强烈,而这正是激发他们竞争意识的手段,也是增加情趣度的一个手段。
四、身临其境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航标
地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于生活联系紧密。感受地理课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仅能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航标。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课本中的“气温的变化”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野外课,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环境下的温度,如泥土里和水里哪个温度高,山顶气温和山脚气温有什么不同,植被丰富的地方和裸露地面的温度有何不同等。在这些身临其境的感触基础上,教师再得出结论: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等理论,如此这些抽象的道理就简单化了。
五、创新教法是学生兴趣的磁石
试想,一个教师,每天千篇 一律,一副老面孔,再好的设备,再良好的.意愿都不会有学生来认账。因此,不断创新教法,让学生永远保持新鲜感才是取胜的法宝。
1。充分利用课本图表,进行直观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具,又是地理课程中一种特殊的教材,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中学地理课本中有很多的插图、表格、图册,它们都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图表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一表了然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又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学习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类型时,学生对热带草原认识不足,更没有切身体会,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那么,就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区别,记忆干、湿两季的降水变化、温度变化以及自然景色,这样就能比较直观地掌握此类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大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可视性
投影、图片、视频、音频等具有直观优势,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运用针对性强的自制的投影片可增加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亲切,长期保持可视性,兴趣浓厚。另外,一些很抽象的概念、理论,单靠教师口头归纳总结,很难一下子说清楚,若运用视频等手段,简洁明了,直观性强,效果更好,学生很容易接受。
六、善于总结,形成模式,灵活记忆
地理的记忆是很重要的。但内容多,有的还比较抽象,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教师要做大量的归纳总结工作,比如归纳一些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等。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地理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存在规律,并运用语言魅力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语句。如,在讲我国的海运、港口时,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14个,这样的数量对学生来说比较大,记忆有难度,我们就可以借助歌诀记忆: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这样就很快记忆,且一生难忘,学生也不会厌烦、枯燥。
兴趣是探究的动力,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模式,而合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久而无定论的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常试常新。
参考文献:
[1]王忠东。浅谈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2]陈鹏飞。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2007.
语文课堂中兴趣培养 篇6
【关键词】阅读 兴趣 效率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内动力,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其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在语文教学中,应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敲开学生兴趣的心扉。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兴趣呢?各地先进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创造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下面我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看法。文中用例有的是各地教师的成果,有的是自己的一些实践。
一、学生直接兴趣的激发
所谓直接兴趣,就是对事物或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在教新内容之前,学生的大脑没有形成兴奋中心。教师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的大脑皮质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让强烈的兴趣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从平常习见的语言现象获得新知,诱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教抒情性强的课文时,采用以情激趣法,将收到较好的效果。老师知识渊博,左右逢源,讲课能“形散神聚”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实用性和肤浅性虽然占有一定的位置,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大脑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接触事物日趋广泛,他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必然会产生探讨的愿望。所以教学时必须把握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另外,故事对青少年有强烈的感染力,恰当说些故事,能收到阐述问题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还有以问激趣,以讲激趣,以赛激趣,以写激趣等等,这里不再赘述。活跃第二课堂活动,如办手抄小报,有目的的春游、秋游、夏令营、冬令营等,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可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二、学生间接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一种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因此,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什么是间接兴趣呢?所谓间接兴趣,就是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而对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所产生的兴趣。在学习中碰到困难而产生苦恼,如有的同学对学英语就是这样,但他意识到学好外语,将来可为祖国繁荣服务,为国争光,因而支配着自己去坚持学习,并对外语的学习逐步产生兴趣,这就是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进行理想、前途、目的、意义的教育,可对学生讲述名人、作家的轶闻故事,讲述他们对祖国文化的巨大贡献,讲述历代人民对他们的崇敬,讲述语言文字作用于四化建设,作用于祖国繁荣昌盛的意义等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固然是为求得师生心理上的 同步效应,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教育观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老是把老师作圆心,让学生围绕自己转动,那么无论如何是培养不起浓厚兴趣的。
三、课堂内外,重视实践
主要利用好新教材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这个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又一条重要途径。应当根据语文教育的需要,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以班级为主,经常地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苦学”为“敬学”,变“敬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且学得轻松、主动。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总之, 哪个学生也不是天生的不爱读书。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兴趣不但是可以培养的,还可以增添学习语文的动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通过多种为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激发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认知事物本质,喜爱语文教学。
四、构建语文学习兴趣方法
(1)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学中有疑问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 使思维不断深入。因此作为一个教师, 课堂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标准。教学实践也表明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一般不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提问, 并总是尽量帮助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圆满完成任务, 这既是对被提问同学的鼓励, 也是对全班同学的鞭策, 时间长了, 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课堂提问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提问时巧设悬念。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悬念。一般而言,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因篇幅有限, 留下了符合学生认知能力而深入读下去的空间,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设置悬念, 并引导学生查阅更多的资料, 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课文, 丰富知识。二是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悬念。若将这些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创设悬念, 他们会十分乐意去阅读、去探索的。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篇7
(1) 注重新课导入, 以“新”激“趣”。
(2) 好的导语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 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石。例如在讲《雪地里的小画家》时, 北方地区刚好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学生们异常兴奋, 因学生生活在农村, 课前要求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各种小动物在雪地里踩下的脚印形状, 上课时,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 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言, 兴趣很高。
(3) 注重营造气氛, 以“情”激“趣”。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 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 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 应善于启发诱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例如在讲《骆驼和羊》时, 让学生扮演成骆驼和羊, 我扮演成老牛, 和学生们一起把课文内容演出来, 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人各有长处和短处, 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有人说, 语文教师应像一个演员, 言语神态, 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 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 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 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 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 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 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 表现出剧本的特色。
(4) 注重教学方法, 以“新”激“趣”。比赛。把比赛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 运用竞争的心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把教学中的重难点或在单元复习的要点写出, 然后组织学生按组与组或男生与女生进行对抗赛, 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 并在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表演。对于课文中精彩的片段, 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改变了自己总是“坐”这一形式, 台上站着的不总是老师, 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新鲜感, 兴趣也就随之而来。如《荷花淀》中水生嫂与水生晚归时的对话, 就请三位同学上台表演, 请几位同学当评委, 在演完后进行点评, 其他同学可以发表意见。在表演及点评中, 学生能较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细腻的内心世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先让几位同学表演一般的不善劝谏的人劝谏的情形, 再请几位同学扮演邹忌及齐王, 在邹忌的高超的言语中, 品味其劝谏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表演, 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激活课堂气氛, 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用。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媒体, 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在课堂上, 教师授课若拘限于三尺讲台, 三寸粉笔, 纵然口若悬河、眉飞色舞, 不少学生仍是无法集中精力, 时间久了, 也就索然无味了。
浅谈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篇8
一、设质疑问 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能主动地探求知识,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 在学习新课前根据学生对课文喜爱程度不一, 我在教学中对不同的课文都设计了不同的导语以引出问题。如讲《蛇与庄稼》一课时, 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的知识, 设计这样的导读。庄稼要获得丰收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的回答有“水”、“肥”、“阳光”、“温度”等, 我随之提问:“与蛇有关系吗”当看到学生诧异的表情时, 我马上说:“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蛇与庄稼’的课文, 请同学们从书中了解两者的关系——”这样创设质疑情境,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在课文中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 新旧知识的关键处是寻找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问题, 值得怀疑的问题, 自己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亦即逐步形成“生疑”能力, 训练学生的探索思维。
二、展开想象 提高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强, 求知欲极旺, 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学生读有情有境的课文, 老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 边读边在脑中浮现图画, 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 又能培养想象力。如《荷花》是一篇文字优美、想象力丰富的课文, 我在教学时, 把学生带入这样一个情境之中, 在悠扬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中, 用幻灯片打出一幅幅阳光照射下荷花婷婷玉立, 婀娜多姿的美丽画面, 随即让学生伴着琴声, 边听录音朗读边看画面, 那挨挨挤挤的荷花, 饱胀的花骨朵, 美丽的白荷花, 翩翩起舞的蜻蜓——展现学生眼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我就问:“你能用形象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这美景吗望着这幅画, 你有什么感受”画面上的美好意境, 引发了丰富的想象, 学生各抒己见:“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又像一把把撑开的小绿伞, 鱼儿在伞下做游戏”, “一朵朵洁白的荷花如少女在碧绿丛中翩翩起舞”, ——这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 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一来, 不光大部分学生都动脑, 就连个别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 也都有兴趣动脑思考了。
三、品尝成功 饶有兴趣
兴趣是参与和学习的动力。如何使学生兴趣盎然我认为成功的教学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 展示学习所得。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 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多变”、“多思”中饶有兴趣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我教《课间十分钟》时, 要求学生用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讲讲“丰富多彩”的含义。结果, 学生有的说, 我联系上下文, “丰富”是说活动项目多, “多彩”是形容数量多, 花色品种又多又好——。学生敞开思路, 各抒己见, 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 感受成功的喜悦, 体会到知识本身深刻而又充满情趣, 这样, 学生主动参与 , 主动思维, 主动探索,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优化教学方法 激发创新兴趣
语文课本身就是一门很好的艺术, 只要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特点, 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就能激发学生兴趣。
1、变换学习方式, 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要使学习兴趣之花常开, 除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外, 还需要采取新颖多样的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 我曾经尝试过朗读、默读, 有感情朗读和分角度朗读等多种方式, 使学生感觉新奇, 保持兴趣不迁移。例如同样是阅读课文, 我采用课前录音读, 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欣赏, 使学生得到感染, 从而激发朗读兴趣。
过去班上的板报通常是老师代刊, 后来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轮流主办, 使学生人人都参加办报, 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在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中, 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 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 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从而较为长久的保持了兴趣, 去追求语文学习的目地。
2、情中调趣
语文课要上的生动、活跃, 需充满师生互爱的情感交流, 老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带着一种激动, 轻松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 体验到追求知识, 追求真理的快乐。记得有次我在小结《麻雀》一文时说:“本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述中, 我们体会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 一位男生立刻站起来说:“老师, 我不同意这是母爱, 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麻雀是公还是母”, 我听后笑着:“你读的很认真, 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准确, 那么怎样才准确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通过讨论总结为:课文体现了一种爱子之情, 护子之勇。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感受到的是尊重, 体会到的是:“我能行!”意识到的是“我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 兴趣得到增强, 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语文课堂中兴趣培养 篇9
一、利用富有情趣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
“拥有良好的开端, 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句话套用在课堂教学上也同样适用, 也就是说, 如果物理课堂的开场白能够设计得情趣盎然, 富有吸引力, 那么就可以使整节课因此而“熠熠生辉”,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鉴于此, 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场白, 以成功激发学生浓厚的物理兴趣。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走进神奇”这一课时, 可以先让学生讲述一些同学们所熟悉的神奇现象, 并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神奇景观,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神奇之美, 从而使得学生对于继续深入了解这些神奇现象充满了渴望。即教师可以先要求同学们尽量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他们所亲身经历的神奇现象, 比如夕阳西下时天边那鲜艳的红霞, 夜晚的天空中闪烁的璀璨群星, 雨过天晴后的美丽彩虹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课前精心准备的海市蜃楼的录影资料等, 引导学生欣赏这难得一见的神奇自然现象,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然后, 教师在学生充满惊奇和探究的表情和目光里, 向同学们说明这些神奇的现象其实是可以利用物理知识予以科学解释的,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物理其实是一门充满情趣的并且非常实用的自然学科, 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观察物理现象、继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强烈愿望, 有效地激发了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
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 对于不太了解的事物不感兴趣, 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状态, 因此,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刚接触物理时, 对物理的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 是符合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兴趣的缺乏, 将一定程度地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鉴于此, 为了切实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 需要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 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把中学生“引进门”, 使同学们了解物理, 喜欢物理, 学好物理,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实生活中, 中学生虽然对于许多物理现象“司空见惯”, 但是, 他们对于物理知识的了解却是知之甚少, 甚至是产生错误的观念, 比如, 许多同学想当然地认为“重量越大的物体下降速度越快……木块往往飘浮在水面是因为其所受到的浮力比较大……下雷阵雨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是因为闪电发生在先, 雷声发生在后, 神话故事里也是这么描写的……”。针对这种情形, 教师可以针对于同学们经常存在的物理认识误区, 精心设计物理实验, 进行现场验证, 一方面, 科学的实验结果可以更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 由于从实验结果中得到的物理真相与其原有的错误观念产生“激烈碰撞”而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 可以有效唤起同学们继续钻研物理学科的满腔热情,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浮力”这一物理知识时, 可以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物理实验材料进行现场实验, 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 测出浮于水面的木块所受的浮力与沉于水底的金属铁所受的浮力其实是相同的, 从而促使同学们深入思考, 认真探索, 专心学习, 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为课堂教学的优化提供了保证。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利用科学的物理实验, 指导同学们进行“重新验证”和“重新发现”, 引导中学生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对于物理知识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
初中学生的低龄化特点, 决定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比较强, 情绪容易被调动, 但是, 自控能力却相对比较差, 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 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实际问题, 将一定程度地阻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影响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鉴于此,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提问,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串联电路的特点”时, 可以围绕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如下问题:“有些台灯的亮度为什么可以被调节? (答案为与电流强度有关。) ……改变电流的大小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是改变电阻或者电压。) ……改变电阻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是根据要求改变导体的材料、长度、温度及其截面积等。) ……”教师设计的这些课堂提问, 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思考, 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中兴趣的激发 篇10
一巧妙导入新课, 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导入新课, 也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若能巧妙的引入新课, 既能提高学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 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能启迪学生智慧, 引发学生思维,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例如我在讲“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 (在课前准备) , 利用幻灯荧屏展现出了一幢美丽漂亮的房子, 我说:“同学们, 这是我们班一位有创造才能的设计人才设计的一幢别墅, 但在设计过程中, 这位同学却遇到了一个难题, 建房的主人要求这所房子的人字架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并且顶角为108°, 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角为多少度时, 才能满足要求?大家想不想帮他解决难题呢?谁来当这个‘设计师’呢?”这时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我趁机说:“大家来认真学好这节课, 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你们就可以当这个‘小小设计师’了”。这样引入新课, 学生们每个都思维活跃, 产生了极高的学习兴趣, 因而这一节课学生们学得积极主动, 动脑、动口、动手, 气氛活跃, 理解得快, 运用灵活, 从而品尝到了参与和获取知识的乐趣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就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成功后的极大满足, 学起来也就会轻松许多, 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首先就要使学生对教材感兴趣, 而学生兴趣的来源是教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深刻挖掘和理解, 进而精心组织教学形式及内容, 课堂上及时抓住时机,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进而调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设问质疑, 创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对教材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这一教学手段显得必不可少。
三精心设计习题巩固, 引发学生兴趣
在设计习题时, 强调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注意练习内容的系列化、层次化,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取适量的练习题, 分层次进行练习, 还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在训练中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的情境, 使学生体验到思考是一种愉快, 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激起兴趣, 从中寻找乐趣, 同时使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讲解x2+px+q= (x+a) (x+b) 型含有一个相同字母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让学生先观察:
多数学生在探索中把 (x+y) 与 (a-b) 看成一个字母或一个因式运用上述规律顺利得出答案, 这样学生既发现规律又运用规律, 真正实现举一反三。经过这样层层深入, 学生轻松地上了各级台阶, 反应快的学生一马当先, 反应慢的学生积极追赶, 竞赛中充满了乐趣, 提高了兴趣。
作文教学中兴趣培养的三个阶段 篇11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教学方法
2006年下学期初,我在自己所任初一的两个班级中做了个问卷调查。发现有85﹪的学生对作文没多少兴趣,认为作文枯燥乏味,有畏惧感;10﹪的学生对作文没有一点兴趣,认为作文是负担,有厌恶感;5﹪的学生对作文有很大兴趣,认为自己作文有一定水平,写作文有成就感。从中不难看出作文兴趣的重要性,而其兴趣培养的任务又是多么的任重而道远。
在近14年的教学过程中,本人经过长期研究、实践,发现教学中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至少有三个阶段的细致工作要做,即:初始阶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维持阶段,提高、维持学生的写作兴趣;扩大阶段,巩固、扩大学生的写作兴趣。现分述如下:
一、写作兴趣培养的初始阶段——激发写作兴趣
1.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对作文的重视程度,使其认识到作文兴趣的重要性。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观察、分析,我发现:导致对作文重视不够,态度不端正的原因主要是没兴趣。具体表现为厌恶作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应付了事赶时间交差,作文好坏无所谓。针对现状,我通过多种途径改变他们的作文态度,加强了作文目的性教育。首先我跟他们讲道理,阐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的的中华文化需要被继承,被发扬光大,而没有写作兴趣和一定的写作功底,我们就无法继承并发扬光大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其次举例说明写作的重要性。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这话很有道理。现代地质学之父,18世纪的苏格兰人詹姆斯·赫顿花了近10年时间写成的巨著《地球理论》,本应是地质学上划时代的一个成就,可悲的是,这本厚书,其文字实在是太糟糕了,令人不忍卒读乃至最终得不到承认。从中可以看出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对于从事其它很多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最后我从现实的角度来阐述:写作兴趣很重要,因为写作不仅是“听、说、读、写”语文四大基本功之一,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更是我们升学考试的需要。语文的各级考试中,作文分数都是语文卷面分中最多的一大块,写好了作文意味着语文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写作。
2.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作文教学,强烈地吸引学生,激发其写作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作文课。作文课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启发诱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参与其中。教学过程中注意教法的多样性。课堂中教师应充满激情与活力,教学语言一定要讲究生动形象。这样整堂作文课就会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其效率将大大提高。
例如:2006年上初一作文课《我的烦恼》之前,我进行了精心备课,制作了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我不做说教,宣布说今天我们师生一起聊聊天,聊的话题为“烦恼”,同时出示幻灯片。作为老师我首先叙说了自己的烦恼,叙说中我都不断地用具有鼓动性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启发学生、诱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烦恼。学生们一下来了兴趣,个个跃跃欲试,踊跃发言。整个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课堂兴趣逐渐被激发。接着老师抓住时机顺势而下,问面对这些烦恼我们怎么办?有何解决方法?大家能否先帮帮老师解决烦恼?看谁的解决方法最好,老师予以奖励。能帮其他同学的烦恼想出好的解决方法老师也予以奖励,同时出示奖品幻灯片和相关动画课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进行提问并答问。课堂渐入高潮时,教师充分运用课件展示,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写作步骤。大部分学生都能围绕中心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感情诚恳真挚,语言表述比以往生动流畅得多。可以说本次作文完全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效果。
二、写作兴趣培养的维持阶段——提高、维持写作兴趣
如果学生的写作兴趣不能得以维持,那么刚培养起来的写作兴趣就会很快消散,以致前功尽弃。所以在这第二阶段我们应想方设法提高并维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具体方法:
1.将美育和情感教学渗透到课堂作文的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大幅度增加教学中的美育和情感成分。这样做对提高和维持学生写作兴趣有很大促进作用。
(1)作文课堂注重美育,即注重仪表美、语言美、举止美。教师进入课堂给学生的第一感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讲情绪。为此每次课前我都注意到自己的衣着服装、仪表形象并努力保持整洁大方和精神饱满。这样一进入课堂就能立刻引起学生听讲的专注情绪,为接下去的课堂教学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是注重语言美。为了让课堂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我上课时的教学语言尽量多样化:时而流利、时而精炼、时而含蓄、时而幽默、时而严肃、时而诙谐。在语言上自始至终给学生以美感,就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再者我还注重自身的举止美。每次课前针对课堂作文的具体内容,我都会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重要动作,每一个细微表情,尽量使之不仅恰如其分,富有美的魅力,又与作文课堂内容融洽契合。
(2)作文课堂注重情感教学,即将情感教学渗透到作文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充满激情的作文课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课堂意图,对培养其写作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作文课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情感号召力。如《黄河,母亲》作文活动课,对黄河革命故事的回忆,对黄河的赞美,进而对华夏文明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赞颂等都无不令讲着和听者心潮澎湃,豪情万丈。教师只要善于捕捉作文课堂中的情感因素,并加以灵活运用就能强烈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始终维持着写作兴趣。
2.对学生习作的批改应及时有效,评价应采取鼓励表扬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写作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以提高和维持写作兴趣。
(1)及时批改学生的每次作文。其实学生每次写完一篇作文后对老师的评价都是迫切期待的,而这种期待对作文教学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心理资源。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批改好作文并将批改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这将很好地保护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每次作文后我都争分夺秒地批改作文,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批改情况反馈给学生。
(2)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让其充分感受到作文给他们带来的满足和快乐。首先我抱着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文,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所以当学生把心里话写出来时,我都会从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理解,并予以中肯的评价。否则对其评价难免会出现偏差、失误,结果当然就会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其次在作文评价中,我注意善意地鼓励学生,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作文带给他们的满足和快乐。
三、写作兴趣培养的扩大阶段——巩固、扩大写作兴趣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将极大地鼓舞学生士气,这也是巩固、扩大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方面。
1.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的积累,扎实打好生活的底子,为积累多元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强大基础。平常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教育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才能提高写作能力。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而生活又分为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独具个性的家庭生活都是学生们的直接生活,只要学生们平常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对所谓“司空见惯”的小事细心体会感悟,就会挖掘出许多有意义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平常的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是间接生活,通过多种途径学生可以获取、积累到各种社会生活信息,从而也就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2.在丰富生活积累的基础之上大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我注意引导学生走入生活,激发他们的情感,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品味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迸发灵感,因为好作文往往是从生活中爆发出来的新体验、新感受,而这就是作文中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我改变传统观念,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求异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写作时,我们应该在发散性思维方面多引导学生作文立意多元化、多角度化,尽量避免观点的单一,放手让学生写出生动形象、观点独特的文章来。当学生作文中出现对权威的挑战和质疑时;出现说真话、说新话,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时;出现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异想天开的设想时,我们应对学生给予热情鼓励,激发其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大力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做完以上两项工作后,学生感觉到作文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被调动起来,写作兴趣也就进一步得以巩固和扩大。
实践证明,以上三个阶段顺利完成后,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已经培养出来了,并逐步养成了热爱写作的习惯,写日记和周记已然成为自发行为,令人头痛的作文教学也不再是难以越过的障碍。
英语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篇12
一、用爱心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用爱心来对待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多关心学生,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宽松的教学氛围。用言传身教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亲其师而信其道,唤起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好感,并逐步培养出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课堂,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多媒体不仅能消除课堂的单调感、枯燥感、疲劳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利用多媒体能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是一种外国语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些语言材料设计到各种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各种器官协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是语言的机械记忆和储存,而是语言交际的实际运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幽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幽默的语言使学生感到快乐和轻松,注意力水平随之提高。用幽默将新旧知识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理解能力和记忆水平。
四、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教师可用实物、卡片、图片等教具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形象直观的实物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名词egg,orange,apple时,教师可以用实物展示。教形容词比较级时,可以让三个胖瘦不同的学生站在讲台上,根据其胖瘦去讲解:“A is fat.B is fatter than A.C is the fattest of all.”教风、雨、云等词,可以边讲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这样的直观教学可以把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课堂变得充满吸引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五、用做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模仿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消除紧张和疲劳,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例如把一些单词写在纸条上,把纸条按座位让学生传递下去。其中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拍手,拍手一停,纸条传递到哪位学生手中,哪位学生就要立即站起来用英语翻译纸条上的单词。一张纸条上写几个单词,老师可根据教材确定。不能全部译出的,要给全班同学表演节目;全部译出的,给该生小组加分,以示鼓励。这样全班一起参与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用课外学习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教学上要重视对全体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搞好课外学习,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包括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积极参加社会英语活动。抓住一切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课外学习还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英语交流的才干。
【语文课堂中兴趣培养】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激趣方法谈10-18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艺术06-0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12-05
语文课堂培养教学论文10-2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07-17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8-11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