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共12篇)
实际上 篇1
一、什么是话语标记
话语标记是话语的定义各家说法不一。其实就是话语层次上的标记, 对语句意义没有什么核心作用, 但能表现话语结构的一组词。有人是这么定义的:依附于前言后语、划分说话单位的界标。界标不论处于语句开头还是语句末尾都可以是前指或者后指的标志。汉语中有很多。例如“别提”“难怪””实际上”“天知道”等。英语中也有很多。如“well”“now”“you know”等。它们都在自己的所在篇章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语言学家们围绕话语标记语给了许多名称, 如语义联加法、话语操作语、话语标记语等, 但被广泛使用的主要是话语标记语和语用标记语, 有的学者把这些名称统称“话语标记语”。
二、“实际上”的性质和特点
1.“实际上”的性质
“实际上”是个词汇化短语, 也是个语气副词, 具有话语标记功能, 可以作为独立的成分出现在篇章中的话语片段之间。汉语还有相关的标记, 例如“事实上”。二者在一般条件下可以替换。
2.“实际上”连接前后两项语法成分
“实际上”连接前后的语法成分, 连接的前项可以在文中出现, 也可以不出现。有陈述事实或者解释说明的意味, 也有表达转折的意味。
例1:在天气预报广播中, 常常出现“低压槽”和“高压脊”两个名词。实际上就是气旋和反气旋。
例2:零通常表示什么也没有, 实际上零的意义非常丰富。
例3:实际上, 石油也是从千奇百怪的小生物变来的
我们看到, 例1中, “实际上”连接了前后两个成分, 而在这里, 这个“实际上”是解释说明的意思。在例2中, “实际上”这个话语标记, 更多的意味是表示转折, 前后连接的两个成分是相反的意思。在例3中, “实际上”的前面并没有成分出现, 这就需要读者根据前后文的意思, 自己去假想前面的成分, 有可能表示转折, 也有可能是表示陈述事实。
3.“实际上”出现的话语场合
我认为这个话语标记一般都是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出现。因为“实际上”有陈述事实和表达转折两个意思。当自己要陈述事实时, 这个话语标记正好用得上。而自己观点与已知观点不一致时, “实际上”又可以表示转折。
三、“实际上”作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1. 语篇组织功能
语篇组织功能是指发话人通过话语标记把零碎不连贯的话语组织成连贯的话语。话语标记语通过关键语境, 使话语意义连贯。话语标记语在后续话语和前述话语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使用话语标记语的原因也在于此, 人们的认知、思维还有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有一定的限度, 说话人有的时候很难以将前后话语有序地整合在一起, 选择这种话语标记是最好的选择。
例4.在二楼展厅内, 以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的“宇宙空间馆”, 实际上是一座现代化的天文演示厅。
“实际上”在这里就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把前后两项连接了起来, 使前后两项意义连贯, 如果去掉“实际上”总感觉句子缺少了一些成分, 我觉得就跟英语口语中的“well”有些相似。
2. 强调或突出所述的命题
总体上来说, 话语标记语是不能改变这句话的大致内容的。有时候觉得话语标记语也是可有可无, 但是话语标记语确实有强调和突出自己想说的命题的作用。在我们的话语中, 只是我们说出的话, 都反映了我们的思想活动。
例5.元朝的行中书省虽为中央派出机构, 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了。
此话的作者使用的“实际上”实际上是要突出后面的内容, 反映了作者要突出中书省是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 前项只是后项的陪衬。“实际上”作为话语标记语就是要把存在于作者意识中的对命题的认识状态通过语言得到外显。如果去掉这个标记语, 虽然不会影响其后的话题的命题内容, 但是总体上, 让听话人或者看到这话的人很难获得作者对这类问题的真实认识。
3. 使话语具有实据性
这个是针对“实际上”这个标记语而言的。实据性是指语言使用对人们认识状态中信息来源的反映, 承担这种反映任务的语言手段被称作实据。“实际上”这个话语标记语一方面反映了说话人的认识状态, 另一方面也让听话人受这一状态的感染,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例6.学生不愿意去民办高校。表面上, 今年的录取率是提高了, 但实际上孩子的选择余地和机会并不多。
作者在文中用到“实际上”无形中已经让读者或听话者相信了“孩子的选择余地和机会并不多”。虽然作者并没有列出真凭实据, 但是只因为添加了这个话语标记语, 说服力也就增加了。
4. 拉近交流双方的心理距离
话语标记语能让说话人引导听话者把其当做引导听话者的明示工具, 也能调节交际双方的交际关系。从认知的角度看, 话语标记语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不产生影响, 而是促进话语的推理过程, 一方面减少听话人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另一方面减少误解的产生。交际双方在文化背景、情景知识、社会地位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他们对同一事件的态度很可能会趋同。因此, 建立一个双方都认可的认知语境对于达成一致意见是很重要的。利用话语标记语, 发话人可以把受话人迅速带入理想的情境语境, 帮助受话人以发话人的方式推导理解信息。
例6:云母实际上是钾、铝、镁、铁、锂等层状的铝硅酸盐矿物, 它有一个庞大的家族。
此标记语“实际上”就有拉近与读者之间距离的作用。因为我们学到的知识不一样, 这可能是属于专业知识, 别人可能不知道, 而加入了此种标记语, 使读者或者听话人可以顺利地接受, 这也是话语标记语的交际功能。
四、结语
话语标记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实际上”这个话语标记语更是常见。本文系统的论述了“实际上”是怎么充当话语标记语的, 以及在各个方面的作用。另外, 其实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也是和其他词汇结构和语篇功能同时起作用的。
摘要:我们在话语中经常所说的“实际上”, 是个词汇化短语, 具有语用标记功能。此类话语标记的使用是为了说出实情, 或者说出事情的本来面目, 具有转折功能。也是为了遵守交际中的真实准则, 并突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具有较强的交际功能。
关键词:实际上,短语,话语标记语
参考文献
[1]董秀芳 (2007)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 《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2]李心释 姜永琢 (2008) 对话语标记的重新认识, 《汉语学习》第6期。
实际上 篇2
今年的中秋节9月27日放假,不补休。今年中秋节(9月27日)当天是周日,这意味着的中秋假期最多只是9月26日(星期六)、9月27日(星期日)两天,和一个普通的周末双休日没有任何区别,持续多年通过调休而成的3天中秋小长假明年不会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所以今年中秋节有2天假。
9月27日(星期日,农历中秋节当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9月26日(星期六)公休 9月29日(星期一)照常上班。
今年中秋节高速收费吗
根据7月24日国务院批转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制定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免费通行时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
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可以知道中秋节并不在免费节假日内。所有今年中秋节高速收费。
中秋节吃月饼的意义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帮助欧洲,实际上在帮助中国自己 篇3
欧债问题是当前欧洲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也是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欧债问题爆发三年多以来,对欧洲造成的冲击远远超出预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发酵。欧盟经济总体大幅下滑,部分国家连续负增长,欧元区失业率一直在10%以上徘徊。执政党几乎逢选必败,近20个欧盟成员国政府发生更迭。民众福利普遍受损,对紧缩政策抵触情绪强烈。极端思潮、分裂主义和排外情绪抬头。一体化问题上,欧盟内部利益分歧增大。德国依靠自身经济优势在欧盟救助问题上的发言权增大,与重债国等矛盾分歧增加。“法德轴心”经历新一轮磨合期。欧洲国际行动能力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欧洲的困境引发“欧元崩溃”和“欧洲解体”论,一些人认为欧元区解体的日子屈指可数,但我认为应该客观准确地看待欧洲形势,不能把欧洲的前景看得一团漆黑。欧洲为应对欧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走上了综合治理之路,收到了一定效果。三年内,欧盟共召开了20多次峰会、40余次财长会,先后推出建立金融防火墙、缔结“财政契约”等重大举措。特别是近期出台的“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欧洲稳定机制和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等举措,有助于稳定市场、提振信心,欧债形势趋稳的一面有所增强。
欧洲需要抱团取暖应对危机, 一体化大方向难以改变。在应对欧债问题过程中,欧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欧洲要走出危机,必须依靠深化一体化。在危机倒逼之下,欧洲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部分政治家和学者还提出了构建政治联盟的构想。有人认为,欧盟过去三年里在一体化上取得的成就远超此前十年的总和。欧洲实力犹存,具备较强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
总的看,当前欧洲虽面临很大困难,但仍将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我认为,欧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将是国际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国是欧洲坚定的支持者
我们始终认为,一个团结、稳定、繁荣的欧洲符合世界的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在欧债形势最严峻的时刻,中国也没有改变对欧洲的看法,始终对欧洲一体化前景抱有信心,始终积极支持欧洲应对欧债问题的努力。我们利用多种场合重申“中国是欧盟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合作伙伴”,愿意与欧方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2年6月,胡锦涛主席在出席G20洛斯卡沃斯峰会期间宣布中国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430亿美元,支持欧洲应对欧债问题。中国通过不同方式支持歐元区重债国走出危机,并同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等机构开展积极合作。同时,我们也要求欧方切实照顾中国的有关利益和关切,确保中方相关资金的安全。
中国支持欧洲应对欧债问题既有利于欧洲,也有利于自己。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紧密交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最大技术来源地。据测算,我们每出口1亿美元的商品,就能解决国内1.5万人的就业。欧洲经济增长下滑1%,中国出口增长就下跌6%。对欧债问题隔岸观火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领导人多次公开声明,帮助欧洲,实际上在帮助中国自己。
欧债问题为中欧加强务实合作提供了新机遇。近年来,中欧互利合作不断加深,双向投资方兴未艾,特别是中国企业对欧洲“走出去”实现了重要突破。吉利集团并购瑞典沃尔沃是标志性的成果之一,当地员工高兴地说:“我很满意现在的新东家,能在沃尔沃工作已成为当地就业者的一种骄傲。”
中国坚定支持欧洲的真诚态度赢得了欧洲的信任。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说,欧中伙伴关系是世界架构中的核心,双方有共同的决心,要进一步推进这一关系,把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转化为新的机遇。欧洲领导人认为,中国在应对欧债问题上的所作所为“重大局、有远见、富有智慧”。欧洲舆论对中国的认识有了积极改观。许多欧洲人说,中国的行动体现了同舟共济的交友之道。一些多年来对中国抱有偏见的欧洲智库和媒体提出了“应该学习中国应对危机”、“学习中国改革”等观点。皮尤研究中心2011年对22个国家的民调显示,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至少有60%的被调查者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这一比例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欧洲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领先。我们有必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充分发挥中欧关系的潜力和作用。
欧债危机2012大事记
2012年是欧债危机进一步扩散的一年,同时也是欧盟不断释放不和谐音符的一年。
早在1月,欧盟25国通过了旨在加强财政纪律的“财政契约”草案,而英国、捷克则拒绝签署。而且这25个国家也并非铁板一块。4月22日,法国社会党新任总统奥朗德要求修改“财政契约”,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则严词拒绝,并表示“财政契约”不容谈判。5月初,欧盟委员会发布成员国经济状况年度报告,居然列举了12个问题经济体,其中西班牙被列在首位。6月22日,德、法、意、西四国首脑在罗马举行会议,同意用总额达1300亿欧元的一揽子计划刺激经济增长。但西班牙和塞浦路斯很快就成为欧债危机中第四个和第五个寻求援助的欧元区国家。6月底,欧盟夏季峰会在布鲁塞尔闭幕并取得三大成果:会议通过“增长与就业契约”,推出1200亿欧元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同意用欧元区救助资金购买重债国国债;欧洲稳定机制将可直接向银行注资,建立银行业单一监管机构。但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7月却宣布,将欧元区拥有最高信誉的德国、荷兰和卢森堡的信用评级前景从“稳定”调为“负面”,警告可能调降这三个国家的评级。10月底,欧盟首脑秋季峰会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闭幕。欧盟领导人在建立欧洲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方面达成一致,但在解决欧债危机最紧迫的多个棘手问题上没有任何进展。11月8日,希腊议会在民众抗议声中以微弱多数通过新一轮紧缩措施,它为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希腊发放救助贷款铺平道路。但是在12月全世界似乎都认为希腊就在破产的边缘,并很可能成为欧盟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同时,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2012年也成为欧洲民众抗议声音最大的一年,大至英法,小如希腊捷克等国均出现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民众抗议活动。
吸烟实际上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 篇4
1. 吸烟的人为什么不容易戒掉?
刚开始吸烟的时候, 相信每个人都不会觉得烟的味道好。吸烟只是好奇, 或是只是好胜, 别人能吸我也能, 就如同抽鸦片或吸大麻一样, 第一口并不觉得好。可是,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同样的经验, 吸上烟后逐渐就想烟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和毒品一样, 烟草中有让你成瘾的物质, 这种物质就是尼古丁。只不过尼古丁的成瘾作用刚开始较弱, 让你慢慢上瘾, 最后无法摆脱, 很多人感觉戒烟时非常难受, 象生一场大病一样, 所以说烟草是一种慢性成瘾性毒品。
2. 尼古丁是怎样让你成瘾的?
香烟吸入人体后通过气管进入肺部, 在肺部尼古丁直接通过肺泡上皮进入血液, 8秒钟就进入大脑。尼古丁和大脑特殊受体的相互作用导致吸烟成瘾。尼古丁在中脑尼古丁与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4和β2亚基相结合。释放多巴胺等兴奋性神经递质, 让人们在吸烟后产生短暂的快感, 改善情绪, 提高注意力。每次吸烟多巴胺的水平就会大幅度升高, 而尼古丁会很快被机体清除, 多巴胺水平因此衰减, 结果导致人们对尼古丁的渴望, 因此形成烟瘾。长期吸烟的积累, 使乙酰胆碱受体4和β2亚基发生适应性改变, 对尼古丁的敏感性下降, 使得人们不得不增加对尼古丁的需求, 以达到吸烟后产生的愉悦感。因此频繁使用烟草制品, 从而进入对烟草依赖的恶性循环中。所以你知道了吸烟成瘾的原因, 赶快下决心戒烟吧。你不是在吸烟而是在“吸毒”。
3. 生理成瘾有什么表现?
生理或化学成瘾是由于烟草里的尼古丁所致, 与吗啡和海洛因等药物一样, 尼古丁能让人产生兴奋的感觉。与其它令人上瘾的毒品一样, 当吸烟者的身体不能持续定期获得尼古丁时, 他们会感觉到种种不适的感觉, 比如烦躁、坐立不安, 随着肺清除积累的粘液, 咳嗽将会增多, 肠道紊乱——便秘加腹泻, 可能感觉眩晕和妨碍睡眠。所有症状都将在前2~3周内主动改善, 而你的安抚也是很重要的。许多人戒烟后体重会增加, 虽然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新陈代谢的变化, 但大部分原因是强烈的饥饿导致饮食增加。可建议吸烟者节制饮食, 但严格的节食可等到他们习惯了非吸烟生活之后再开始重点不是用吃东西代替吸烟。渴求尼古丁的程度和频率, 会促使部分开始戒烟的人在数天后再次吸烟。
4. 抽烟是社交、心理依赖的表现?
有些人会把吸烟与某些活动挂钩, 例如他们会在饮茶或咖啡休息时或在餐后和晚上喝酒时吸烟。吸烟者往往认为, 卷烟可以让自己放松, 有助于舒缓忧郁的情绪和压力, 并给他们一种能自我控制的感觉, 或者与陌生人相处时能建立自信。有些人则认为吸烟能打发无聊的时间, 或者纯粹是让手活动一下而已。
实际上 篇5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最主要的内容和最根本的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所包含的哲学观点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承认前者必须承认后者,否则,就会导入形而上学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陷入了不可知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能动的作用。
第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要求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的儿子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意。‛ 1941年5月,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和规律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对我们来说,就是要从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基层的现实需求出发。一是要以客观规律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既不能从死板教条的‚本本主义‛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就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二是要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工作中,不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工作,也不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三是要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及其变化为转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反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例如我们的思想个别人工作,就必须从实际的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掌握大量的、真实的情况。如果不去了解、掌握人员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不去研究各个单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可能到发生问题的那一刻,我们都发现不了问题,因为我们没有抓住个别人的规律。如果我们平时‚三个经常性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了,我们的‚三知‛活动开展出实效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第二,就是要重视意识能动的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说,例如,我们工作岗位虽然一直没变,但是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岗位上干的工作有很大的区别,就是我们的主观精神在支配我们的工作,例如,同样的一个类型文字材料,因为加了个人意识的因素,写的侧重点就不同,内容也大相径庭。另外,就拿‚听党员讲故事‛制作来说,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和题目,但是在整理收集制作时,就会加入很多个人思想的东西,有时就会有局限,思想跳不出来,最终的结果就不尽人意。
实际上 篇6
为什么要对这种言论以及言论背后的施行者保持必要的警惕呢?
其一,承认党也有自己的利益,是对毛泽东创立的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背叛,更是对千千万万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了的英烈的伟大理想的背叛。“除了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私利可以谋求”,这一条不能变,变了就不再是中国共产党,而成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西方党争”概念下的资产阶级政党,成了中国历史上那些皇权前争宠、民权前逞凶的尚黑之徒。
其二,我不反对党主立宪的说法。市场经济的法则渗透到党内来,党取得了市场经济当中的市场主体资格,甚至“依法有了自己的物权”,党就即刻丧失了世俗道德与神圣道德,即刻丧失了领导人民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资格。其实,也就相当于自己取消了合法性,奢谈什么“增强合法性”?
其三,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是与党的领导并行的两条原理、两条准则。这两条在逻辑上无論如何不可能推出“党应该拥有自己的利益”的结论。
其四,“党的利益都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说法,在西方议会政党那里或许成立,但并不适用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有了私利成了“私产党”?如若真的那样,谈什么消灭私有制?谈什么是文化先进性了?谈什么实现共产主义?
其五,承认党有自己的利益,并不能遏制眼下严重的腐败。不是因为党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而致使腐败高发,恰恰是因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从严治党难度远超出预期,有的党员干部个人私欲膨胀,我们党尚未找到根治腐败的有效办法。如果按照这种“客观存在”搞下去,非但中国式腐败无法清除,美国式腐败亦会汹涌而来。党内现在的腐败现象,好比小偷小摸行窃(当然我们现在小偷没有抓干净),但是,“党的利益合法化”,无异于赃款赃物悉数入库,党本身盗窃行骗堂而皇之。
后夹道一: 我不反对党主立宪的说法
问:对不起,我忍不住,也气不过,必须再一次打断你。我们姑且承认司马先生的“民权、党权、法权三者有机统一”的理论,但对党权最大最重的“老话”仍要提出质疑……
司马南:又被打断了。我说:“老话是这样说的,关键在党。党是领导一切的。”我没有讲“党权最大最重”啊,不是什么“大”和“重”的问题。
“党权最重最大”这个提法不是我的。印象中,党的历届代表大会也没有过类似的提法。您要就此话提出质疑,一定不是在质疑我。对吗?
那您是质疑谁呢?既然不是在质疑司马南,还是让我继续讲下去吧。好不好?
问:我猜先生嘴上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心里想的是,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黑洞中。所以,司马南们宣言:国家一切权力属人民,而实际做的,是党领导一切。司马南们讲出来的理论,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但实际践行的是精英治国。对不起,司马先生反复解读和倡导“党主立宪”,就是我之立论根据。
司马南:先生,您的插话太强悍了。我的心里话,您都猜得到,都知道?您也不问我同意不同意委托您担任我的新闻发言人。请允许我解释一下,“党主立宪”的说法,我并没有专利权,这不是我提出的,也不是我倡导的。贪天之功归己,吓人啊。您给我戴的帽子太高了,我有点惶恐。
当然,我不反对“党主立宪”这一说法。
在60年前,50多年前,“党主立宪”本来就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党主立宪”这个党,既指共产党,亦指共产党以外合作的他党。与“党主立宪”相应的是“党主修宪”(“党主修宪”这个词是我杜撰的)。60年来,“党主修宪”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拜请诸位关注近代历史,“党主立宪”其实也并不是共产党的新发明——国民党在20世纪已然奉而行之也。
大家会问了,同为“党主立宪”,形式上大体一样啊,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区别问题,我一会儿再回答,因为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必须首先回答——依照今天时髦的说法,你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若指向宪政,究竟应该谁主立宪?“党主立宪”讲不讲得通啊?
结合实际群众参与 篇7
笔者认为, 想要避免“安全生产月”活动流于形式, 应本着“结合实际, 群众参与”的原则, 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 “安全生产月”活动必须与当下安全生产任务结合起来, 提高针对性。作为安全管理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实际的安全生产任务, 还是“娱乐性”的安全活动, 都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比如, 要投产1个新高炉煤气柜, 是某企业安全生产月期间最重要的安全生产任务, 那么, 鉴于气柜活塞上部工作人员的危险性, 企业就可以借此契机开展一次活塞上部人员紧急撤离的救援演练。这样人员既熟悉了气柜关键部位和救援设备, 也在危险性较小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
安全知识擂台赛知识性、趣味性强, 受到广大员工的欢迎, 但不足也显而易见, 即通常只有参赛选手对知识点熟记, 而并未起到整体促进的目的。再以上述气柜为例, 如果企业将知识点集中在气柜相关知识, 把选手和观众也相对集中在与气柜有关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上, 就很容易使广大员工产生共鸣, 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 要注重“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目的和效果, 持续开展工作。目前, 有些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时, 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并没有考虑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或者效果。有的单位开展的活动虽然场面宏大、人数众多, 看似很有影响力, 但实际上, 参与者的印象大多留在了场面上, 在安全知识或者安全意识上并没有多少收获。因此, 企业在策划活动时, 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要明确活动的目的。目标可以不高, 因为毕竟只是活动, 而不是强化训练, 但目标必须要长远, 要认识到这次活动除了使员工了解一定的安全知识、技能外, 也是为了烘托气氛, 为安全造势。活动结束后, 要继续跟进, 利用营造良好安全氛围开展进一步工作, 要认识到“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目的和效果不仅在于活动本身, 还在于活动后的深化。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篇8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有着极大的关系, 凡是感兴趣的事他们都愿意去做.因此, 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 教师应联系实际, 以生活中的人和事为基础, 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低年级的学生, 可以采取容易理解的语言和容易接受的方式, 教育学生长大以后建设国家, 从小就要学好数学,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对中高年级的学生, 可以通过实际材料说明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讲述科学的故事等, 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目地性教育, 也可让学生讲讲自己从一天的学习、生活、游戏中发现的数学知识, 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乐学”
对一些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联系实际, 将一些抽象的不易接受的知识, 以各种形式变为形象、直观的知识.使学生“乐学”.
例如, 在教授“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 正方体等一些立体图形的认识、面积和体积”时, 都可用直观教具或实物进行演示, 尤其是一些图形的面积、体积的推导过程用直观教具演示更为形象, 可促使学生“乐”学.如圆柱体积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圆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等的推导, 都可用此法.在教授“特殊图形的表面积或体积”时, 只要让学生联系实际, 就会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求火柴盒的内匣或外壳的表面积, 求烟囱的侧面积、教室的粉刷面积时, 可让学生看着实物, 边观察边分析, 总结出求它们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 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楚, 而且不易忘记.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演示, 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多动手、动口、勤动脑的好习惯.
还有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必须出示具体的图形, 学生才能掌握快记牢.例如, 教学统计图表时, 先出示放大图再教学, 学生才会有一个整体的清晰印象, 才会逐步掌握制作方法在教授“时分秒”时, 教师应出示钟表平面图, 让学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行关系, 教授“年月日”时, 可让学生从日历开始, 了解一年有多少个月, 区分大月、小月及各月的天数比例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在教学时最好结合本市、本地区或中国地图, 说明因为在纸上不能画出实际距离, 所以要把实际距离缩小 (或扩大) 若干倍后画出来, 为了保证图的准确性, 图上每一段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都应有固定的比值, 从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动手量一两段距离或长度加以具体说明,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比例尺的关系式.
从生活中诱发兴趣, 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行教学, 不仅能降低学困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坡度, 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 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乐学”.同时联系实际, 通过实物的演示操作进行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善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应用非常广泛, 是生活、生产、邮电、通讯和科学技术普遍应用的工具.由于它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因而不容易看出它与实际的联系, 遇到实际问题时, 往往难以揭示其中的数量关系,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不仅要将新知识从实际引入, 而且要让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有些知识, 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学生用的多也掌握的好.例如,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数的认识、平均分等知识后, 小学生就知道多少东西, 几人分, 每人几个, 玩耍时知道怎样使两边的数相同.学习了时、分、秒后, 自己就会掌握时间.学习了元、角、分后, 学生基本能独立买一些小东西.但对于一些较难或不常用的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后就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后, 可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东西也是长方形的, 并利用公式计算黑板、门窗、桌面等面积;在学习了统计图表后可让学生适当做些实际调查、统计.如调查某班或某校的期末测验成绩, 并制成统计图表, 算出及格率、优秀率等, 还可调查工厂、机关单位的年产值, 增长情况等;学习了测量后, 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教室、黑板、操场的长、宽等;学习了圆的周长、面积后可让学生思考, 在“不锯倒一棵大树的情况下, 怎样计算它的横截面的面积”;在学习了按比例分配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一定浓度的糖水、盐水, 使学生明白农药、医用盐水、酒精等的配制原理;在学习了正反比例应用题后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爬上旗杆就计算出它的高度.”这样, 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既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开阔视野, 激发兴趣, 又能在理解基础上学好数学, 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寻“解决实际问题”之路 篇9
然而, 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应用题严谨的知识体系和清晰的编排脉络, 并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高效”教学模式。新课程的应用题改革让我们惊呼:“怎么和原来的应用题教学不一样了呢?”“我是真的不知道现在的应用题要怎么样来教啦!”因为没有有效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 所以“解决问题”教学成了新课改以来最让人困惑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寻找“解决问题”教学的问题之根
新课改后的“解决问题”, 并没有把应用题的地位“边缘化”, 而是分散编排在四个板块中, 并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起着统领的作用。可以说,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 不仅是名称的改变, 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课堂实际教学也有了“质”的改变。
仔细观察现在的课堂, 我发现“解决问题”教学主要有以下问题。
1. 情境创设过度
新课改提倡情境教学, 可随着情境创设的增多, 教学问题不断出现。如过分追求情境, 追求教学的生活化而忽视数学本身抽象、准确的特点, 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情境上, 难以掌握抽象的数量关系。
2. 教材把握不准
新课改将“应用题”分散到概念教学、计算的情景引入中, 不分类型甚至同时出现, 致使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材, 甚至把新旧教材作横向比较, 认为不丢弃传统的做法是好的, 一味地把旧教材中的知识, 造成学生认知的困难。
3. 解题分析简单
新课改的“解决问题”教学, 重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然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重视不够, 过于注重个体体验和个性化处理问题, 忽略从个性问题中总结归纳出共性问题, 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题材选择更加开放, 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表达形式更加生动。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将生动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呢?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1. 关注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情境进行解题, 关键的数量关系避而不谈, 数量关系成为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缄默”知识。因为缺乏大量情境的提炼和概括, 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只能停留在具体情境上, 导致学生新知掌握模糊不清, 学习效率极低。由此可见, 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要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思考讨论, 寻找问题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 使其内化, 有效“建模”,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重视模仿练习的设计
“解决问题”分散在各单元教学中, 从例题到习题的结构变化较大, 常常是例题一种题型, 习题又出现其他题型。这样安排能促进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 归纳解题规律,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但我们在教学时发现, 少了必要的模仿巩固练习, 部分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因此, 在“解决问题”时, 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真教好例题;二是例题教完后, 可适当增加模仿练习, 巩固技能;三是当新题目在习题中出现时, 可以按例题来教, 并适当增加变式练习, 同时要重视对新颖练习题的引导;四是习题设计切勿跨度过大, 但又要注意思维含量。这样, 既排除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思维障碍, 又有利于学生形成策略、发展思维。
3. 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
传统应用题在解题上, 方向明确、方法唯一,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是不利的。而现行的“解决问题”教学, 要求学生大胆地质疑、推测, 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 鼓励学生尝试解题, 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实践证明, 因为这些解法基本数量结构近似, 学优生一通百通, 很好地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但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这些解法一知半解, 无从入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基本的解题方法。如引导学生操作或模拟, 画示意图或线段图, 列表或摘录条件, 分析综合法、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等, 这些解题方法能使隐蔽关系明朗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思路。
4. 促进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策略, 从而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而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评价是形成数学思想和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 也是传统教学忽视的一环。在反思和评价过程中, 要精心指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方法是否合理;运用了哪些具体的策略, 这些具体策略中包含了哪些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并对此进行加工、提炼、归纳, 继而得到适用范围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借助反思和评价, 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篇10
欧拉,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数学先驱之一,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整个数学推至物理的领域.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800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了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
欧拉小时候放学回家常帮父亲放羊,一边放羊,一边读书,有一天,他发现羊的数量越来越多,达到了100只,羊圈很拥挤.后来,欧拉的父亲就规划出了面积刚好为600平方米的土地修建新羊圈,平均每只羊刚好占地6平方米,即将动工时发现用来作圈栏的篱笆只有100米长,若按原计划建羊圈,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只羊的占地面积将会小于6平方米.此时,见父亲一脸无奈,小欧拉对父亲说:“不用增加材料,也不用缩小羊圈,我还能使羊圈的面积达到更大.”
你知道欧拉是如何做到的吗?
其实,欧拉是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修建羊圈,并使羊圈的面积最大化.
【分析】设出羊圈的长和宽,列出羊圈的面积,然后将式子化为顶点式,即可求得面积的最大值,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解:设羊圈的长为x米,则宽为(50-x)米.
S=x(50-x)=-x2+50x=-(x-25)2+625,
即x=25时,S取得最大值,此时S=625.
故欧拉设计的羊圈的长和宽都为25米,则材料不用增加,面积达到了最大值625,大于600.
像这样,如果一个实际问题比较复杂,那么应融合实际情况的信息,选择其中的一些主要信息,然后通过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故事中欧拉修建羊圈的方法的关键是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列出面积的表达式,与二次函数的知识联系起来.
当然,应当指出,数学问题的解,需要检验它是否符合实际.如何符合,那么要对解的意义做出解释,比如本故事中欧拉这样修建羊圈是符合实际的.解的意义即是欧拉设计的羊圈的长和宽都为25米,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不符合,那么要建立新的数学模型,重新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脱离实际的漫画 篇11
一、不能说武侠爱情侦破小说充满了书店。现在一年出版各类图书四万多种,大城市书店百分之九十的品种都有订货,地、县书店的订货品种也在三五千种到一万多种,其中上述“三类”小说在订货总品种中比例不大。如新武侠小说近一年来出版的品种占图书出版总品种的百分之零点三。新武侠小说近一年全国印制了四千四百万部,确实产生了不好的社会效果,影响很坏,应当总结经验教训。据了解,这类书流入社会并非都是通过新华书店这个渠道。各地书店确实也发行了一些这类书,如北京市书店发行新武侠小说的数量占文艺类图书发行总量的百分之零点四七,发行数量比较多的省市书店占到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左右。而出版者自己向一些书摊书贩批销流入社会的数量相当大。
二、新华书店对某些书订数有下降但不是出版的新书都不要。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主客观原因,在新华书店的经营活动中出现了两大难题,一是存货增加过多,仓库紧张,来了新书没有地方存放;二是银行贷款困难,收到书后付不出书款,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去年全国书店发行图书三十三亿多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六,如果说书店不订货,又如何能销售几十亿元的图书呢?
近期以来,一些图书订数确有下降,主要是在文艺类和连环画册方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出版内容重复,书店存货过多,读者需要变化等,但这种情况是暂时的。只要出书内容质量好,读者需要,书店哪有不订货的道理。如商务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一书,初版印了二万册,去年下半年重版征订,最近书店向出版社提出订货七万册;再如三联书店出版的《情爱论》一书,去年初版印了二十多万册,受到读者欢迎,书店又主动提出再印十万册。至于学习文件、各类工具书,书店订货基本上没有下降;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少儿读物等类图书中,有些品种订货是有所下降,但不是所有品种订数都下降,更不是“不要”。
三、读者求购书目书店“没有”也不完全是事实。读者到书店买不到某些需要的书,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书店应努力改进工作,但不能说读者要买的书书店都“没有”。“买书难”的问题,涉及到出版、印刷、发行以及有关出版物资等各环节的工作,如出版周期长,图书重印率低,书店仓库太小、流动资金短缺等等,应综合治理,单责怪书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篇12
一、从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入教材内容, 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拉近了抽象逻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感到亲切、易懂.
1. 从生活经验入手, 发现数学知识
学生在生活中已然学到许多知识, 教师要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处理教材.例如, 教师在教学《人民币》时, 可以问:“你知道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帮助整理, 学生很轻松地就能掌握这一知识.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 从而乐于、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2. 从生活经验入手, 学习数学知识
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 从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元角分入手, 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先让学生观察一本数学书和一本语文书的价格, 求两本书一共多少钱, 就要把两本书的价钱合起来, 5.57和6.96元相加得多少呢?学生自己想想说说:计算时几分和几分相加, 几角和几角相加, 几元和几元相加.从而推导出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就能轻松地掌握, 不感到迷糊, 学得非常快.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 学而不用, 不如不学.学生能够活学还不够, 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 创设机会, 鼓励运用
教师要多创设情境,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起来, 要鼓励他们将知识运用于生活, 根据生活实践证明知识是多么有用, 增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渐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在教学完一位数的乘除法以后, 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过五一节, 纺织厂有35位阿姨想租车外出旅游.目前只能租到小面包车和轿车这两种车, 每辆小面包车能坐8人, 每辆小轿车能坐3人, 可以怎样租?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教师可以图文结合讲述, 让学生展开讨论, 思考可能有几种租车方案, 并想一想哪种方案最合理.像“乘车”这样在生活中能经常遇到的问题, 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有兴趣.既培养了他们的计算、比较能力, 又发散了其思维, 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虽然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往往会被生活现实弄得错综复杂, 但只要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 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善于从诸多事物中提炼出关键的要素, 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如, 小明今年8岁, 爸爸今年35岁, 爸爸今年比小明大多少岁?明年爸爸比小明大多少岁?对于第二个问题, 许多学生认为明年就要多一岁了, 从而产生错误.只要学生想到:过了一年爸爸大了一岁, 小明也大了一岁, 所以还是相差27岁.这就是关键的要素.
2. 学会观察, 增强运用的意识
让学生学会观察, 知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 学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哪些地方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什么自行车的撑架与地面要形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铁链门中间要做成平行四边形?能不能做成三角形的?为什么?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