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信息

2024-10-12

泛在信息(精选11篇)

泛在信息 篇1

0 引言

国家经济在不断的快速发展, 新兴的商业模式如在线订餐等对货品的传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与大地理跨度的物流相比, 末端物流的地点数量庞大、线路情况复杂、配送时间受限。传统的配送方式多为企业派专人上门配送或通知用户到指定地点取货, 但受限于人力成本配送员数量远赶不上需求, 用户自取又使得用户体验变差。这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舒适安逸生活的追求。面对这些问题, 各界在尝试各种解决方案:增加配送人员、使用无人机配送、在便利店设立自提点……但是这些方案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可观的配送成本, 且不够灵活, 无法同时满足用户和企业的需求, 更无法解决末端物流的配送难题。尤其在现有的物流系统中, 所有的货品都需要经过层层的中转站, 即便是同城甚至同街区的短距离配送, 也需要一天甚至更多的时间, 这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速度。而与此同时, 大量的行人、私家车辆在各条道路上往返, 其运力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如果采用一定的路径规划方案, 实现对这些空闲运力的有效利用, 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末端物流的配送难题。而与传统的末端物流系统相比, 基于行人的物流配送系统具有成本低、覆盖广、响应迅速、配送快捷的特点, 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顾客满意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泛在网络具有多终端性、异构性、松耦合性等特征, 而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可以在时间、空间以及同步上完全解耦[1]。因此完全可以将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使用到末端物流的泛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不同用户对相同节点会有不同的感兴趣的订阅信息, 系统需满足对这些兴趣节点的请求具有足够的可表达性, 而基于内容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恰恰可以满足这些特征。因此, 本文提出的泛在网络环境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采用了基于内容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模型, 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1 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模型

本文设计的基于内容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模型主要实现形式有两种:基于Map的系统模型和基于XML的系统模型。

(1) 基于Map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模型

基于Map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中, 事件的内容是<attribute, value>的结合, attribute是订阅的属性, value为订阅的值, 多个<attribute, value>组成的集合即为一个Map。该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中, 必须对各个原子条件进行“and”与操作以获得用户的整体订阅信息, 每个原子条件均只涉及一个attribute属性。各Map项中的属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描述某一实体的特性或状态;另一种是描述两个实体之间的某种关系。

若规定每个事件Map对应唯一的attribute属性, 且各个订阅条件均将该条件指定为各自对应属性的value集, 这称之为基于主题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 该属性attribute的每一个取值即为一个theme主题。可以认为, 基于主题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是基于Map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的一种特例。

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基于Map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 它定义为每个事件Map中均只对应一个attribute, 且系统的订阅条件均定义了attribute的值。

(2) 基于XML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模型

在基于XML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中, 主要将事件定义为一个XML文档。此外, XML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在Map的基础上, 为事件增加了一个数据区, 用于存放系统不能理解的相关数据, 它比基于Map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具有更为优越的表现性能。

基于XML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 可以表现为如下述图1表示的形式, 亦可表现为其他规定的XML表示形式。

XML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但不同的用户可能存有不同的XML Schema文档。若系统订阅者并不知道发布事件XML文档所遵从的XML文档规范, 将不能正确的匹配事件。因此, 为确保统一, 基于XML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中, 所有的事件和订阅都必须遵守系统预先制定的XML Schema文档。

若规定系统各事件的XML文档只有一个元素节点, 且该节点具有若干的属性, 则该事件将演变为一个基于Map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基于Map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基于XML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

2 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结构

移动节点则指那些随着时间或其他情况的变化, 改变其位置的相关人和设备等, 如i Pad、参与系统的人等。由于人会随时走动, 具有较大的移动性, 可将泛在网络环境的重要参与者——人, 作为一个移动节点来处理[2]。基于此, 可以将含有平台服务器、发布者 (固定节点及移动节点) 、移动代理和订阅者的泛在网络环境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的简图表现为如图2所示。

泛在网络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结构中, 平台服务器 (Platform Server) 负责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中Internet网络节点和移动代理间的消息传递 (如订阅信息和发布信息) ;移动代理 (Mobile Broker) 则负责平台服务器和与其相连的其他非Internet网络的泛在节点 (如用户) 进行消息传递。通常情况下, 可以采用移动智能终端作为移动代理, 收集不同的人或相关设备的数据[3]。一方面, 移动智能终端可以通过短信息、蓝牙或IEEE 802.15.4同其他非Internet网络的泛在节点进行连接;另一方面, 它采用3G或Wi-Fi网络连接上Internet网络节点[4]。

3 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平台设计

在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中, 系统订阅者是指订阅兴趣节点信息的Internet网络用户节点或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发布者则是指发布订阅数据信息的固定节点或移动节点等泛在节点[5]。为了实现与基于内容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的统一, 泛在网络环境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中, 将连接Internet网络和移动代理的平台服务器称为事件代理;移动代理则是在基于内容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上的延伸代理, 负责泛在节点 (固定节点和移动节点) 与事件代理之间进行订阅信息的交互, 事件代理和移动代理统称为代理节点。泛在网络环境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框架如图3所示, 包括用户接口模块、消息注册中心模块、消息订阅模块3个部分。

用户接口模块是连接泛在网络服务器和应用客户端的重要模块。模块中, 用户通过用户接口模块访问泛在网络提供的服务, 还可以访问其它用户终端的服务。用户接口模块提供了若干个用户终端节点, 每个节点都能为用户节点或服务节点提供功能。

泛在网络中, 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泛在网络之间通信有大量数据, 这些数据中有很多消息存在类似或相同构成, 所以需要对这些消息进行注册。消息注册中心由消息格式处理和注册数据库中心两部分组成。

消息订阅模块负责为消息请求者提供查询依据, 包含消息订阅和消息订阅库两个部分。

3.1 用户接口模块

用户接口模块中, 用户通过接口向泛在网络发布和订阅服务。当系统中消息的发送方发布信息时, 发布方创建一个发布者对象, 发送到移动代理中。同理, 当服务订阅者要订阅事件时, 一个服务订阅方可以订阅多个订阅消息。

如图4所示, 发布方用户建立一个发布消息后, 消息传送至移动代理。移动代理接收到发布事件后, 每隔一段时间判断该代理节点中是否存在该发布事件的订阅请求, 若存在, 则通过移动代理将发布信息转发给相应的用户;若不存在, 则将该发布信息暂存在移动代理中, 若超过预定的暂存时间, 则将该发布事件删除。

订阅者需要获得发布者提供的事件时, 订阅方向事件代理发布一个订阅请求, 事件代理接收到订阅者发布的订阅请求后, 将该订阅信息存储进本地内存中, 并监测移动代理发送过来的节点信息。若发现移动发送过来的节点信息与事件代理本地已存储的移动代理信息相同, 事件代理将存储订阅副本, 并将订阅方的订阅请求转发给移动代理。

3.2 消息注册中心模块

泛在网络中的用户首先需要加入成为泛在网络节点后, 才能参与到泛在网络环境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中。由于泛在网络充斥了大量的用户终端, 这些终端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服务信息, 且类型众多, 用户难以分辨这些类似或相同的服务。因此, 需要采取相关技术对泛在网络环境的服务事件进行划分。为区分这些信息, 需要对消息进行注册。

在节点加入系统时, 用户向事件代理发送注册信息 (Register-Message, RMsg) , 事件代理一旦接收到用户发送过来的注册信息, 将向该用户反馈一个唯一的订阅ID号 (Sub ID) 。同时, 事件代理为用户建立一个空白的XML文件, 该XML文件存储泛在节点的Sub ID和IP地址, 维护事件代理和Internet网络用户的连接。之后, 订阅节点向事件代理发送“确认连接”信息, 便可与事件代理建立连接。当事件代理收到“确认连接”信息后, 便将订阅节点的Sub ID和IP地址存储到该订阅节点对应的XML文件中。

同理, 泛在网络环境中的移动代理需要通过向事件代理发送注册信息, 加入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中。事件代理接收到移动代理发送过来的注册信息, 将向移动代理反馈一个临时ID (Temporary ID, TID) , 并在内存中为注册的移动代理创建一个XML文件。与泛在节点存储的XML文件类似, 每个XML文件中存储了泛在网络移动代理的当前位置信息。

用户或移动代理需要通过向系统中的事件代理发送订阅请求之后, 才能发送订阅请求或获得发布者发布的事件信息。如图6所示, 每个事件可以描述为一个三元组<位置, 时间, 约束>。其中, 事件的位置信息用loc={point, radius}, point和radius分别表示订阅请求所处的点和半径;进一步地, 可以通过订阅者订阅请求所处的经纬度来确定该订阅事件的point点位置信息, 时间间隔的信息则可用订阅请求的开始时间 (Begin-Time) 和结束时间 (End-Time) 来表示。约束部分则存储订阅请求的其他约束条件。

泛在网络环境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中, 移动代理节点能够在其通信的范围内转发订阅信息给与其相连的泛在节点。用户请求订阅信息时, 事件代理将订阅信息将请求的订阅通知转发给移动代理。事件代理若发送订阅信息给移动代理, 需要知道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中的移动代理所处的位置。因此, 当移动代理的位置发生改变时, 需要及时将位置变化信息发送给事件代理。规定移动代理的参数Cupdate表示位置更新的时间间隔;发送的节点位置更新信息表示为LUpdate[TID, Loc], 其中TID为移动代理的ID号, Loc为移动代理当前的经纬度信息, 位置信息通过移动电话中自带的GPS定期取样获得。

3.3 消息订阅模块

泛在网络环境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具体流程如图7所示。

在泛在网络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模型中, 消息订阅模块对发布者和订阅者之间的订阅消息汇总, 包含消息订阅存储和消息订阅库在内的一系列信息集合。消息订阅模块中, 用户首先向事件代理或移动代理发出事件查询申请, 接着消息订阅存储模块根据用户的请求消息 (req) 查询消息订阅, 最后将服务提供信息推送回用户。通过这种方式, 在订阅者和发布者之间重新建立了一条链路, 不必从头开始索取服务资源。

4 结论

移动终端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包括基于Map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和基于XML的泛在接入与信息配送系统, 主要包括发布者、事件代理、移动代理和订阅者四个部分。本文设计的模型框架包括用户接口模块、消息注册中心模块、消息订阅模块3个部分, 能够满足末端物流过程中的加入、更新和事件的发布、订阅等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千目, 张晟骁, 陆路, 等.一种Hadoop平台下的调度算法及混合调度策略[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6 (S1) :361368.

[2]Lu M.Enhancing Project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Simulation throug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ased Input Modeling[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Management, 2002, 128 (5) :438445.

[3]李青, 徐振明.PERT技术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研究与实现[J].软件, 2012, 33 (9) :7073.

[4]陈彦武, 张学波, 高永明, 等.基于工作流的装备需求论证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 2014, 35 (3) :2427.

[5]邱小军.影响软件项目管理关键因素的探讨[J].软件, 2013, 34 (7) :142145.

[6]王楚雄.软件行业中的多项目管理[J].软件, 2013, 34 (7) :147154.

泛在信息 篇2

主宰海洋;

当初梦想化身铁甲战船,

震慑战场;

当初梦想变身轻舟快艇,

乘风破浪;

幼稚的我当初痴望夜空、

遐想未来。

曾经也满怀信心地期盼、

曾经也斗志激昂地备战、

曾经也热血积极地拼搏,

年轻的我曾经疾步快走、

高唱青春。

然而却被现实次次击倒、

然而又次次骨铮铮爬起、

然而可笑的挣扎没有意义。

自信的我却被事实击倒,

压得喘不过气。

突然发现,

偌大个世界,我如此渺小无力。

是身不由己?

是不知身在哪里。

再次仰望夜空我感到害怕

再次提起脚步我没勇气,

我害怕无助、害怕孤独!

谁会俯身倾听、

听我痛楚?

或是累了、倦了,

我这独木舟也没有了动力,

想停下小憩一会儿、

却不见我那梦中的港口,

哪里是我的避风港?

我的终点在哪?

我还要走多远?

我还能走多远?

我不知道。

我仍在汪洋上

摇摇曳曳

斜斜摆摆

惺惺松松

孤孤单单

彷彷徨徨

进进退退乱乱泛泛。

泛在信息 篇3

[关键词]数字参考咨询;概念;特点;历史;模式;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5-0088-04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 Based on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EnvironmentLou Changchun Yang Hui Ma Lijuan

(Library,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34,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defined concept of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DRS),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DRS,looked back on the history of DRS,recommended Models of DRS based on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environment.It also prospected future development of DRS.

[Keywords]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concept;characteristics;history;models;trend

日立信息通信集团总裁筱本学先生,在“第六届亚太城市信息化论坛”(2006年10月18日在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上以“城市信息化及‘泛在信息社会’的到来”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提出了“泛在信息社会”的新理念,阐述了日立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描绘“泛在信息社会”的前景:信息社会初期受到基础系统和信息终端技术、性能的限制,“信息”并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随着宽带技术、无线技术等通信基础技术不断进步以及系统、软件、服务器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信息社会将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利用IT“无论在何时何地所有人都能够安全、安心地使用信息”,日立称之为“泛在信息社会”。随后不久,2007年5月15日在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富士通(Fujitsu)论坛”宣布:世界将迈入泛在信息社会。

“泛在”的英文为Ubiquitous,它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到处存在的、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泛在信息社会”是“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或结果,在“泛在信息社会”中,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创造新型商业模式;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成为生活必需品,且每个人都能够利用信息创造新价值,其核心思想是信息技术将以不为人们所觉察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达到互联的状态。泛在信息环境通常理解为因特网的环境处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全面互联可得的状态。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DRS)是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产物,也是泛在信息社会的主要参考咨询形式。因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服务方式先进、服务对象广泛、不受时空限制以及智能化的结果等特点,已成为国内外各图书馆利用网上平台解答用户通过电子形式提出的问题的新型信息服务方式,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体现,是传统信息服务的延伸和拓展。

1 DRS的概念及特点

11 DRS的概念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又称虚拟参考咨询服务(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s)、在线虚拟参考咨询服务(Online Reference Services)或电子参考服务(E Reference Services)等,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人力资源为媒介,以因特网为基础,集各地数字化参考信息和咨询专家于一体的问答式服务。它是图书馆利用网上平台解答用户通过电子形式提出的问题的新型信息服务方式。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以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主要利用目录、索引、文摘等各类参考工具书以及光盘、本地数据库来解答咨询,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有限。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依靠网络形成的虚拟现实环境,突破了传统的参考工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无限量的信息资源,其范围不再局限于本馆馆藏。

12 DRS的特点

121 数字信息资源多元化,无限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下的参考信息资源,除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外,还有大量的更利于储存和检索的数字化信息;除本馆所藏资源外,还有因特网上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于各个领域,包括科技、学术、专利、报告等信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是个巨大的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如数字参考咨询中,专家服务就是可以共享的,专家可以利用掌握的知识凭专家的经验、技能为读者提供服务,以达到知识共享。

122 打破用户范围的局限性,服务对象社会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信息存取和传输设备广泛应用于参考咨询领域,网络强大的通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地域上的空间距离,用户不再受地域限制,任何人通过网络均可向各地区、名类型图书馆提出咨询,图书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更加广泛,使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扩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本校的教师和学生。其中Web表单是最流行的非实时参考咨询服务形式,用户按要求填写图书馆网页上咨询表单,然后通过点击“发送”或“呈交”按钮即可将咨询问题发送给图书馆,咨询人员在一定的工作日内(一般是2天),将答案用同样方式发给用户。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基于泛在信息社会/环境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May,2010Vol30 No52 DRS的历史

目前普遍认为,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起源于1984年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健康服务图书馆推出的名为“参考咨询服务的电子化获取(EARS,The Electronic Access to Reference Service)”的项目,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走向“在线化”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1995年,密歇根大学图书馆(Library,University of Michigan)启动了“因特网公共图书馆”(Internet Public Library),用户通过在网上填写表单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获得答案,问题和答案经过组织后储存起来制成知识库。1997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开始试验交互式咨询服务,设立“科学咨询台”(Science Reference Desk),利用桌面视频会议技术(Desk Video-Conference Technology)为医学实验室的学生提供实时数字参考咨询服务。Ask Librarian是图书馆界较早出现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形式,它是英国公共图书馆于1997年推出的网上信息获取项目,使英国实现了全国性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2000年由美国国会图书馆牵头发起,16个图书馆参与的一个项目——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Collaborative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s,简称CDRS),目前的成员馆已达100多个,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系统和服务公司(LSSI)、虚拟咨询台项目、英国的EARL等都已加入,显示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国际性。近几年来,国外在数字参考咨询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其中较典型的是远程视频虚拟合作咨询服务和Question Point服务。馆员不仅可以接受用户提问,还能听到用户声音、看到用户的表情;用户可以体会到与馆员面对面交谈和观看实际操作的感受。该咨询模式目前在美国发展较快,许多公共和大学图书馆开始研究和使用。Question Point是由OCLC开发的世界范围内协作的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该系统目前已拥有1 000多个参与者,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

我国的DRS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期,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置于的图书馆网页上的“图书馆百问”,即是我国的DRS雏型,为读者提供了与本馆资源和服务利用有关的各种问题解答。2002年4月,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启动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分布式参考咨询系统”研究项目,2003年4月,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在网上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接受和解答各个学科的文献信息咨询,为我国DRS系统的技术标准知识库数据标准格式、系统运行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提供了蓝本和经验。随后,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图书馆等)相继建立了一些比较成功的DRS系统。当然,与国外比较,国内无论是在开展DRS服务的数量、类型、形式,还是在接受与处理提问的数量和内容广度及相关的技术与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都与国际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3 DRS的模式

31 非实时参考咨询(Non real-time reference service)非实时参考咨询,即用户提出问题与咨询人员回答问题不是同时进行,用户需要等待异地时间才能得到答复。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提供了一定的非实时参考咨询服务。非实时参考咨询有以下几种形式:

311 常见问题解答(FAQ)

FAQ就是将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及其答案进行分类组织,编制成特定数据库供读者查询的一种问题解答形式。FAQ为用户提供了快捷的自助信息咨询模式,也是图书馆员工进行DRS时有价值的参考源,但读者被动地接受服务,只适合图书馆服务和读者利用图书馆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与咨询。

312 电子邮件参考咨询服务(Email Reference)

电子邮件服务是最简单、成本最低、应用极为广泛的非实时参考咨询服务方式,有两种形式:(1)基本的电子邮件,在图书馆的网页上建立相关链接,通过该链接将相关问题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咨询人员,咨询人员也将答案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用户。(2)Web表单,图书馆页面上的DRS链接直接指向一个包含读者和问题基本信息的表单人口,用户按要求填写表单,具体表达自己的问题和信息需求,咨询人员将问题解答回送给读者或在网页上发布。由于表单上一些字段的限制,用户提问能够比较清晰具体,咨询人员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来更好地帮助用户回答问题,避免了大量垃圾邮件的干扰,成为电子邮件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形式。

313 博客(Blog)

博客因其成本低廉、简单易用、互动性强等诸多优势,所以在短短几年成为一种最流行的时尚,应用博客开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实践也日益受到国内外图书馆领域学者的关注。博客不仅是一种交流平台,也是各位专家学者为了发表自己专业某些学术见解问题或搜集本学科领域内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建立的,这种“知识博客”也是做好DRS非常重要的参考源。

32 实时参考咨询(real-time reference service)

实时参考咨询,是基于高速网络传输技术,利用数据库技术作为后台支撑,实现实时交互的智能化服务,是一种在虚拟环境中咨询专家直接“面对”用户回答提问的即时服务形式。实时参考咨询有以下几种形式:

321 网络聊天室(Internet Chat)

聊天室咨询服务是在同一在线的聊天室中两人或多人之间进行的交流咨询服务,咨询人员和用户可以通过键盘来进行实时的文本交流,也可依托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数据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进行音频甚至视频聊天,当前应用的大多数是基于文本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处理过程相对简短、查找答案相对方便的即时性参考提问,特别适合图书馆员工指导用户如何使用图书馆及网上各类电子资源,不适合回答寻找答案的过程相对复杂、需要用户在线等候时间相对较长的提问。

322 即时信息传递(Instant Message Transmission)

即时信息传递服务,即实时快速传递简单的短消息,交流双方只要在各自的计算机上安装程序,拥有对方的号码或标识,便可在网上呼叫对方,同时在线时双方即可直接进行交流,非同时在线时一方也可给另一方发送信息,常用的IM服务有:MSN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Google Talk ICQ、QQ等。这种模式,既适合于事实型、简单型咨询,也适合于能直接提供答案或提供线索、出处、路径的咨询,及难度要求适中、能较快提供咨询答复的问题咨询,对于较为专深的问题则不适合。

323 网络视频会议(Video Conference)

视频会议是利用宽带web技术,带有声频和视频设备、信息传递工具及白板,同时还兼备图书馆参考咨询所采用的chat(文本交谈)、E-mail、在线讨论区等其他方式,使咨询人员与用户可以真正“面对面”进行同步交流,该模式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功能全面,可以进行文本聊天、页面推送、同步浏览、脚本传送等,适合于传统面对面咨询的各种问题类型,但技术性强,对网络要求高,用户必须具备带宽、软硬件条件及相关技能等条件。

324 网络寻呼中心(Call Center)

可以集合电子邮件、聊天室、网络会议功能,并将它们与网页共享和应用共享技术相结合,使双方可以实时传输各种格式的文件,参考咨询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同时向多个用户演示和讲解信息检索过程。该模式技术成熟,可以实现页面推送(Page pushing)及共同阅览(Co—Browsing)、对提问排列等候及发送,但费用高昂,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33 混合型DRS

混合型DRS,即既可实时又可非实时的DRS,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331 电子公告板系统(BBS)

在该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提供的留言功能在论坛上自由地“发贴”提出问题,图书馆员工定期浏览,通过电子邮件回答或仍以公告板方式返回用户答案,是一种一对多的文字交互式服务。图书馆员工与用户的交流是公开的,对某一类代表性的问题,可以起到解答多人的作用,咨询人员可以是本馆的员工,也可以邀请社会上的资深专家,但对一些隐秘性强的问题,网页上不便发布。

332 论坛(Forum)

论坛由BBS发展而来,利用论坛可以开展图书预约、续借、新书推荐、专题服务、信息推荐等服务,具有高度流动性、实时流通性和自由开放性等特点。咨询人员能够随时了解用户意见和建议,并及时给予答复,用户不必安装任何软件,有利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除了提供简单的事实型咨询及图书馆服务常见问题外,尤其适合于某一主题问题的咨询与查找。

333 手机短信参考咨询(Reference by SMs)

手机短信参考咨询是指用户通过手机发送手机短信息的方式与图书馆进行交互的数字参考咨询方式,是基于手机短信平台的一种数字参考咨询新形式,适合简单的问题咨询,如关于图书馆服务、图书信息查询方面的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主要提供“预约图书到馆”和“图书到期提醒”的手机短信提醒服务,重庆大学的“手机图书馆”提供了图书到期通知、续借、预约、查询等服务。

4 DRS的发展趋势

41 DRS的个性化

个性化咨询服务是一种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主动推荐给用户的服务方式,是建立在主动性和知识性基础上的服务。用户的需要是个性化的,总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数字参考咨询面对的是一个个用户,通过电子邮件或实时交谈,深入了解用户咨询的性质,这就要求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信息产品不再是信息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资源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向用户提供更加切合需要的答复,这是一种“服务到人”的服务。如果一种信息服务不能“定制”,这种服务就不能充分体现个性化,很可能与用户的需要南辕北辙。这种基于内容的个性化推荐是一种比较深层次、主动性的服务方式,也是图书馆DRS的发展趋势。

42 DRS的广域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学习、工作、交流和交换方式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宽带网络和卫星将使整个世界进一步向视觉化方向发展,而与文本渐行渐远。构架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的DRS,其用户将不再局限干本馆用户和本地用户,用户范围将扩大到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各地,所有上网的终端访问者,只要有需要咨询的问题,都可以成为DRS的服务对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宽带网络获得全球信息或咨询服务。

43 DRS的合作化

即,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CDRS),是指图书馆之间合作成立网上咨询中心,各成员馆咨询界面均可链接到共同的请求管理器(Request Manager)。用户通过所在图书馆网页上的咨询服务链接,按照统一表单填写并发送咨询请求;该问题被送至请求管理器,请求管理器根据问题性质和用户情况自动检索成员馆,根据工作时间、地理位置、资源特点、用户类别、接受问题数量限制、特别服务项目等,选择最合适的图书馆,将咨询问题以电子邮件形式传给该馆;咨询问题得到解答后也将通过请求管理器传送回最初接受咨询的图书馆,并通过它传给用户,与此同时,咨询问题和相应的答案被存放入Q/A数据库。请求管理器还跟踪咨询解答过程,掌握问题得到回答的程度。咨询的有关数据可用于统计、管理,甚至自动回答用户查询。这种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了各图书馆在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上的优势,将DRS服务模式引入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李欣.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思考[J].医学信息,2008,21(12):2200-2202.

[2]周瑞华.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与实践[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9(2):81-82,84.

[3]焦玉英,陈瑜.基于Web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9,(1):1-4.

[4]张林,徐宜青.浅谈医学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J].医院管理论坛,2008,25(4):55-58.

[5]丁凤玲.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互动管理模式探微[J].现代情报,2009,29(1):101-103,106.

泛在信息 篇4

“泛在”一词出现在信息领域是在1988年[1], 当时使用这个词来描述未来生活将会出现这样一个时期, 计算机已经全面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无所不在的为人们提供服务。从“泛在”的定义可知, 泛在网络是指无处不在的网络。对于网络系统而言, 无处不在意味着网络、设备的多样化以及无线通信手段的广泛运用, 即允许用户自由地在任意时间, 任意地点, 使用任意工具, 通过宽带及无线网络接入并交换信息[2]。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当初的预言成为现实, 网络已经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特别是智能移动通讯设备广泛应用更是大大拓宽了互联网的应用范围, 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越来越多的服务通过网络跨越时间和地点来到我们身边, 使生活的便捷度大大增加。与此同时, 泛在网络也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习惯, 网络信息、电子资源已经成为现代人信息来源的主要方式, 越来越多的信息都在通过电子化的方式进行传递。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我们的教育却依旧保持着传统面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特别是对于信息检索这样一门具有时代感, 并且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传统教学方式下《信息检索》课存在问题

二十世纪80年代末依据原国家教委在大学本科教学中开设《文献检索》课的要求, 西安科技 (以下简称“我校”) 大学开设了《文献检索》和《科技文献检索》课程。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及对创新型、素质型大学生培养的需求, 我们将课程名称由《文献检索》课程改为《网络信息检索》 (简称《信息检索》) 课程, 且以互联网为平台, 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对学生汲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意义。经30多年的建设, 目前我校70%以上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此课程, 年均上课学生近4000人, 年均总课时1000余学时, 受众面达全校学生的80%, 必修和限选的比例近80%。面对这样一门面向专业广, 覆盖年级多, 学生水平需求差异大的课程, 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2.1 学生考勤、作业管理难

我校《信息检索》课年均上课学生近4000人, 可是实际带课教师只有三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务处通常会安排4-6个班级一起进行理论课学习, 在大班教学环境下, 对两三百名学生进行考勤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下, 没有时间对这些学生的考勤情况进行一一检查, 最多采用抽查方式进行, 但是这样会使不少学生产生惰性心里, 认为上课有“空”可钻。我校《信息检索》课采用理论和上机1:1的模式进行授课, 理论课讲授操作方法和技巧, 上机课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上机课时, 教师将PPT或WORD格式作业文档上传至计算机房服务器上, 由学生自己下载。但是服务器通常有并发数限制, 学生下载作业非常困难, 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成功;此外, 每节课所留作业很少有学生能够当堂完成, 课下不少学生图省事会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抄袭他人作业, 教师很难对作业质量进行监督;由于是电子版作业, 教师需要挨个点开作业的PPT或WORD文档进行阅读批改, 工作量很大, 并且学生也不能实时了解到自己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师难以针对学生个体进行作业指导。

2.2 教师、学生交流少

我校本科生集中在地处郊区的新校区教学、生活, 而老师多居住在城内, 通过学校班车往返在两个校区之间, 因为班车有固定发车时间, 老师通常在下课后“形色匆匆”的赶班车, 很少有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和困惑也没有时间详细解答。在课后也没有一个能让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 老师不能通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来调整课程内容和节奏, 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考试过程难把控

自20世纪80年代各高校开设《信息检索》课以来, 对于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闭卷、开卷、撰写综述三种。闭卷考试能够很好的考察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更为扎实。但是开设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并不是图书情报类专业, 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不是其学习的主要目的, 对于他们来说如何能够切实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才更为重要, 闭卷考试的形式限制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的考核, 并不能真正反映其学习效果。开卷考试比起闭卷而言, 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工作量, 但是仍然不能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反映学生对检索技能的掌握情况。相比较前两种, 撰写综述是一种更为灵活和综合的方式, 不仅要求学生使用多种检索途径检索大量相关文献, 还需要对文献进行阅读、总结和归纳, 能够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这种方式不能通过组织学生在固定时间、地点考试的方式进行, 只能让学生课下完成, 缺少了老师的监督, 学生容易形成懒惰心理, 会有抄袭等不规范行为出现, 同时这种形式也给教师进行成绩评定造成困难。

3 泛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教学在我校的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 我校《信息检索》课教学团队一直在探索借助新型的网络工具改进教学形式, 不仅使学生对课程更有兴趣, 还能实现教学效果更优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我们采用移动端教学管理工具———“课堂派”对课堂教学进行管理, 利用PC端在线考试系统———“考试酷”实现无纸化考试。

3.1 利用移动端工具进行教学管理

现在手机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 几乎是机不离手, 甚至在上课时也有一些学生“低”着头。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这种情况颇伤脑筋, 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只能是“禁”而不止, 继续纵容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因此, 我们考虑能否从学生的角度对其课上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引导, 使手机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通过上网了解, 目前支持移动端教学管理的软件有不少, 有的需要单独安装APP才能使用, 有的则可以嵌入“微信”等常用社交软件使用。在功能方面, 基本都包括考勤、作业、公告等常用功能, 但是在具体模块设置上略有差异, 经过多方选择比较, 我们最终选择“课堂派”软件作为我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管理的工具。

3.1.1 关于“课堂派”

课堂派是一款高效在线课堂管理平台, 为老师及学生提供便捷的班级管理、作业在线批改、成绩汇总分析、课件分享、在线讨论等服务。[3]它支持PC端和手机微信端两种使用方式, 便于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手机与学生进行互动, 解决了高校普遍存在的作业收集困难、批改登记成绩不方便、教学资源分享不畅、师生沟通不足等问题, 并且建立了世界领先的在线作业发布、提交、批改系统, 能够支持40多种格式的文档转码, 方便教师在线管理班级。

3.1.2“课堂派”应用实践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我们目前主要应用到课堂派软件的以下几个模块:账户管理模块:教师和学生分别以两种身份注册和登录账户, 教师可以在自己账号内组建课程班级, 学生则可以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六位邀请码加入对应班级。教师通过班级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管理, 包括对学生进行数字考勤、作业发布与批改、私信学生、发布课堂公告等。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提交作业、查看个人作业批改情况、与老师私信交流、参与考勤。数字考勤模块:数字考勤是课堂派的一项特色功能, 教师在新建考勤之后选择数字考勤, 此时系统会自动生成4位数字编码。学生在通过手机微信端进入班级之后, 就会收到正在进行考勤的通知, 此时教师告知学生4位数字, 学生输入即完成考勤。教师可以自由控制考勤时间, 随时结束考勤。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 数字考勤可以大大减少教师考勤工作量, 并且可以在考勤的同时要求学生开启手机定位, 系统通过获取教师手机中的定位信息, 并以此为坐标对学生进行定位, 使学生无空可钻。作业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作业发布和作业批改两个部分。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发布作业内容同时设置作业提交截止时间, 在截止日期内, 学生可以通过个人课堂派账号在线提交作业, 逾期作业将不能提交。作业提交之后, 教师可以通过该软件进行在线批阅, 课堂派支持40多种格式文档的在线批改, 包括PPT、DOC、TXT等常用格式。教师可以对学生作业进行在线给分及批注, 批改完成后, 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作业的批注情况, 便于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辅导。对于没有按教师要求完成的作业, 教师可以将作业打回, 要求学生重新完成后提交。除此之外, 课堂派还能对学生作业中的文字性内容进行系统自动查重, 杜绝学生间作业互相抄袭的情况发生。公告及私信模块:公告模块由教师进行统一管理, 教师可以在公告区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信息公示。除公告区外, 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私信进行交流, 学生在课下的问题可以通过私信实时和老师取得联系。所有公告和私信内容都可以在微信端直接浏览回复, 方便快捷。

3.2 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考试管理

根据《信息检索》课传统考试方式所反应出来的各种问题, 我们决定采用网络在线考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鉴于课堂派系统中的考试模块目前还不能实现自建题库、自主组卷等功能, 我们采用专门的网络在线考试系统———考试酷对学生进行无纸化考试。在考试酷应用过程中, 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模块:账号管理模块:与课堂派类似, 考试酷也提供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教师账号注册成功后可以组织建立班级, 学生账号注册完成后通过邀请码加入班级, 之后便可以参加在班级内组织的在线考试。试卷录入模块:为了杜绝考试中的作弊行为, 我们采用建立不同题型题库, 然后由系统自动组卷的考试方式。每个学生试卷的题型和分值一致, 但是具体题目却各有差异, 最大程度保证了考试的开放性和公平性。考试管理模块:教师通过组织统一的班级考试, 集中监考。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采用开卷考试形式,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等资源检索相关资料, 但是系统不支持复制粘贴功能, 学生只能手工录入答案。老师设置开始考试后, 学生即可答卷, 从每个学生答卷起系统自动倒计时90分钟, 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可以主动交卷, 一旦计时结束试卷将自动提交。阅卷管理模块:对于试卷中的客观题型, 如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 我们采用系统自动阅卷的方式, 极大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对于问答题、实际操作题等主观题型, 采用人工阅卷的方式进行评分, 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3.3 实践效果

我校《信息检索》课从2011年起便依托“考试酷”系统对学生进行在线考试, 经过5年来近万名学生的使用测试, 这种考试方式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2013年12月针对我校大二、大三、大四等3个年级10个专业的本科生所进行的《西安科技大学信息检索考试调查问卷》显示, 63%和71%的学生认为无纸化考试能够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并能激发对信息检索课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对这种考试方式表示肯定态度, 认为不仅环保而且公正、客观, 应该加以推广[4]。我们在2016年3月份首次将“课堂派”应用于网络信息检索课课堂教学, 首批应用于我校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共四个专业的10个本科教学班,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332名学生进行的《信息检索课'课堂派'使用效果调查问卷》显示, 有86%的学生认为采用数字考勤的方式比传统考勤更公平、更高效, 值得推广;有89%的学生认为作业在线提交和批改系统比传统作业提交更便捷、更能起到自我督促作用;同时, 有93%的学生表示期待在课堂上通过手机互动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 这也为我们后续在课堂上利用该软件开展互动式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论

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理应随之变化, 特别对于《信息检索》这样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更应该与时俱进。我校现有课程教学实践表明, 将泛在网络环境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是可行的, 不仅能够改善原有授课和考核方式的缺陷与不足,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更好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摘要:泛在网络环境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通过对西安科技大学《信息检索》课使用移动端教学、无纸化考试等方式进行的教学实践进行介绍, 并就实际使用效果进行问卷调查, 表明这种新的教学和考试方式能够增强师生之间互动、改善教学效果, 对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移动端教学,无纸化考试,信息检索,泛在网络

参考文献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信息技术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刘军, 阎芳, 杨玺.物联网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50.

[3]百度知道.课堂派[EB/OL][2016-04-2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Z-pqpk87YZf CQn FBXbs-KDDzex Io L1DOOCq2Qv Zh PIFep Ozz4RT89o FYMUcs I2u RMQVRTM41Pt LZze WLVX52i RUMGV7d LTF6M1vve3fb_y.

泛在信息 篇5

息通信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本届国际通信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题,聚焦两化深度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宽带通信、移动智能终端、网络安全与互联网管理、绿色通信等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中国电信以“泛在网络,智慧未来”为主题在展会上亮相。

设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中国电信展台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设置政企、家庭、个人三大展区,其中政企展区囊括城市管理、数字企业和行业应用三大内容。展台各大区域采用虚拟场景、远程连线和互动演示等新颖活泼的形式,将移动与固定,转型业务与传统项目完美结合,充分展示中国电信融合创新带来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和聚焦客户运营模式所创造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参观者通过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智能互联生活已经触手可及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网上展厅:创造精彩体验环境

在本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中国电信还专门推出了网上展厅( http://txz.chinatelecom.com.cn),让参观者以动画的体验模式了解中国电信各大展台的应用。同时,网上展厅还动态抓取现场参观电信展台的观众数量,实时播报微博互动用户的数量和资讯,为现场及全国观众创造了一个精彩的网络体验环境与互动平台。

智慧城市:助力政府提升管理效能

在未来的城市管理中,信息化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电信秉承“智慧城市”理念,通过一系列信息化应用的实施,助力政府提升管理效能,更好服务用户。

城管部门通过“数字城管”应用,可实现“流水线”管理模式,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监督管理;

“车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系统作为一种系统面向驾驶员的服务,可以提供前所未有的交通安全保障,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智能公交”方案,将现代通信、信息、电子、GPS等高新科技集成应用于公交系统,把乘客、司机及公交调度部门的“眼睛”带到每辆公交车和每个站点上,让大家知道公交车每时每刻所处状况;

“环保e通”是针对环保行业的在线监测监控业务和管理特点,为环保部门提供的固网+移动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监控人员只需轻点鼠标,20多公里之外的造纸厂污水处理车间就跃上大屏幕。

数字企业:提升企业办公效率

中国电信着力通过一系列信息化应用,为用户打造数字企业。翼机通、协同通信、旺铺助手、移动办公等产品,在提升企业办公效率,挖掘商机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协同通信”集拨打电话、电话会议、群发短信、发起数据视频会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使得单位电话会议和视频会议不需投入太大成本,召集时间由几分钟缩短到几秒钟,通過电脑、手机、PAD等多种通信终端实现随时随地的沟通,也减少了差旅及设备购置费用;

“旺铺助手”可以实现在电脑和手机之间的实时数据同步,协助客户随时随地管好生意,使得店铺生意更兴旺。此项业务尤其适合供应商或顾客比较固定、电话使用频繁的企业;

“移动办公”业务是可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与业务相关的任何事情的3A办公。目前该业务已被杭州余杭区政府、舟山市政府、丽水市药监局、浙江英特药业、杭州燃气集团等单位使用。

“翼机通”产品根据校企等行业用户特点,提供了从后勤管理到前端应用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并融入了移动支付能力,只要使用一部集成了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天翼手机,在享受优质的通话和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可实现门禁、车库管理、餐饮消费、考勤管理、彩门等,并可在电信外部联盟商户进行消费支付,真正实现了一卡多用。

行业应用:积累了成熟先进的解决方案

中国电信在行业应用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积累与成熟先进的解决方案。智慧教育、食品溯源、农机定位、智能农业等典型的行业应用,为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运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通过“智能农业”的实施,农民可以不用每日检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不用跑去地里浇水、松土、除虫,只需在家中,打开电脑,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就可以监测到大棚里温度、湿度等各项农业生产指标,并且,大棚里的设备能自动完成浇水、除虫等各项工作。在浙江,电信的“智能农业”将在宁波各个县区推广。

教育方面,通过实现“智慧教育”,老师们可以通过视频、语音、群组聊天等方式在电脑和手机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家长做即时沟通,召开特定范围内的“空中分层家长会”;家长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了解孩子在校成绩和表现情况;教师只要登录门户网站,就可以畅游于教育资源、学生信息等各个系统;管理者只要登录门户网站,就能完成档案管理、招生录取等各项管理工作,实现资源全面共享及资源的高效检索和管理。

个人应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在天翼个人展区,展示的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智慧应用,号码百事通客户端、手机支付、天翼对讲、天翼税通、天翼视讯、天翼阅读、爱音乐等多项应用产品,都是中国电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成果,已经成为3G时代主流应用技术。

“号码百事通”客户端为用户量身定制了“e生活”、“搜周边”和“i娱乐”3大版块功能,能够提供随时随地的生活信息查询服务。还整合了每日资讯推送、微博分享、新闻定制等最新移动终端功能,为用户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生活服务门户;

“天翼导航”采用先进的gpsOne卫星定位技术,通过快捷简便的操作界面,丰富的城市导航地图,辅以真人实时语音提示,可以为用户提供全程驾驶导航、路线规划、定位等服务,还融合了掌上搜索、在线互动、电子眼提示、免费实时资讯、实时路况、导航秘书、交通违章查询等特色功能,全方位满足驾车族出行需求;

“天翼阅读”以手机、专用阅读终端、互联网、平板PC等为载体,为用户提供包括原创、书籍、杂志、漫画等各类电子书的订购、下载、浏览,并支持投票、书评、推荐等阅读参与方的互动服务。目前“天翼阅读”已经与国内70多家出版社合作,提供超过7万册的书籍;

“天翼视讯”是中国电信天翼3G的手机流媒体业务,通过高速、稳定、全覆盖的天翼3G网络,为用户提供影视、新闻、体育等视频内容播放和下载的服务;

中国电信还为用户提供“翼支付”账户服务,用户使用现金、网银、11888充值付费卡、天翼支付卡等方式向该账户充值后,即可通过翼支付门户网站(www.bestpay.com.cn)、天翼积分商城等线上合作商户购物消费,还可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方便快捷实现缴话费、买彩票,或交纳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费用。若客户更换中国电信定制的支付UIM卡后,还可在超市、商场、餐饮、娱乐、加油站等各类合作线下商户刷手机消费;

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则是一个软件超市,超市的东西不仅免费,而且内容丰富,包括影视娱乐、新闻、咨询、游戏、理财、使用工具、书籍、旅行、社交网络等。

智能家居:使生活富有情趣

中国电信展区的家庭区域,展示的是未来“光宽带”家庭的三大中心:家庭信息中心、控制中心、娱乐中心。只需借助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利用中国电信3G网络,我们就可以将“智慧家”揣在口袋里。

当你在家时,有人按门铃,室内玄关机和移动平板电脑会弹出客人视频,你可在家的任何位置通过移动平板电脑与客人对讲并开门;家中如果遭侵入,或有烟雾、燃气,紧急按钮的报警信息可即时传至你和物业保安的手机;在你回家前,可用手机开启家中空调、窗帘等家用设备;出门在外,你可随时用手机查看家中状况,并可通过智能健康看护设备了解家人的健康状况。你甚至还可以来一次神奇的“客厅飞屏”,手拿一台平板电脑对着旁人拍摄,接着朝向电视机显示屏,向下轻轻一甩,电脑中的照片就“粘”在显示屏上了。

在这个展区,还能感受 “家庭办公,在线医疗,云桌面”等家庭信息化应用。

泛在信息 篇6

苗圩表示, 近年来, 中国信息通信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截至今年7月, 全国电话用户数达到12.2亿。3G和TD-SCDMA发展稳步推进, 3G电话用户达到8720万户, 其中TD-SCDMA用户3760万户。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截至6月底, 全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 普及率达到36.2%。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今年前七个月,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销售额、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4.8%、21.8%和15.2%, 软件产业增长近29.6%。

与此同时, 行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 信息通信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应用不断深入。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 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

苗圩说, 当前,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综合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泛在方向加速演进,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不断推动全球资源配置优化和发展模式创新。我们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加快构建宽带、泛在、融合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技术业务创新与行业转型, 进一步加强信息通信技术推广应用, 促进信息通信业又好又快发展, 有效满足经济社会需求, 助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 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苗圩强调, 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信息通信业的合作与支持, 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全球信息通信业的繁荣。我们愿意加强与世界各国同行的交流合作, 欢迎国外资本来华投资, 参与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严格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和有关法律法规, 认真履行政府职责,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 积极支持和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信息通信企业“走出去”, 为推动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作出贡献。

苗圩透露, “201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继续得到了国内外信息通信业界的大力支持, 共有来自中国 (含香港、台湾) 、芬兰、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西班牙、瑞典和美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近500家单位参展。

展览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题, 将集中展示两化深度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TD-LTE、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宽带通信、移动智能终端、网络安全与互联网管理、绿色通信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成果。

泛在信息 篇7

所谓泛在计算技术, 又称为普适计算, 或者环境智能, 现阶段是一个比较前沿的概念, 还处于起步阶段, 被誉为计算机革命中的第三次浪潮, 泛在技术的目标是带领使用者进入技算的核心, 计算机对于使用者来说变得无处不在, 它可能是手表, 也可能是便笺纸等等, 使用者想要用它时随处可见, 这就是其强调的计算与环境融为一体, 人们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方式都可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这将是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多人一机, 一人一机之后的又一计算机发展的趋势。被称为泛在计算之父马克·威瑟, 在1988年首次为泛在计算下了定义:首先, 它是为每个办公室每个人提供成千上百个无线计算设备, 它是利用多个计算机的协作以发挥最大的功能, 而对于使用者来说发挥作用的机器是看不见的,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它是无形的。其次, 泛在计算技术不是虚拟现实, 而是努力将信息整合到现实社会中, 它将全世界紧密联系, 表现出到处都是廉价的无线网络, 所以将会是融合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复杂工程。

2 泛在化移动信息服务、泛在图书馆理念

⑴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1G) 主要是采用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 (FDMA) 技术;只是一种区域性的通信技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2G) 是全球通信技术 (GSM) , 是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这项技术支持了手机用户的快速增加;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3G) , 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技术;他能更好支持音频、图像传输, 以及无线网络的使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4G) , 是在3G的基础上集合了WLAN技术的通信技术, 令图像等数据的传输更为快捷, 效果更为清晰, 现在已经步入了4G时代。

⑵移动信息服务。所谓移动信息服务, 顾名思义, 是指基于移动信息技术和设备为用户提供的服务, 最早体现为手机短信业务, 伴随着技术的革新, 提供的服务内容越来越贴近用户的需求, 比如说移动图书馆等。

⑶泛在化移动信息服务。泛在化移动信息服务, 是基于泛在化理念和技术的基础上, 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以方便用户使用为目标, 为用户提供随时、快捷、智能化的服务。

⑷泛在图书馆理念。泛在图书馆理念, 就是将泛在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建设中的理念, 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价值, 以扩大读者, 并使读者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快捷、更智能。泛在图书馆理念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构建了蓝图, 必将是将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强调了服务的无处不在, 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3 泛在图书馆理念普及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畅想一下, 如果你不需要带任何设备, 在全球全国的任何一个角落, 只要使用特定的用户名和密码, 就可以使用任何一个使用泛在计算技术的图书馆的资料, 让以前的遥远的地域的限制都见鬼去了, 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呀。这样也真正发挥了我们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人类文明的传播和继承的重要阵地。上面提到了图书馆作用,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理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研讨会上, 对此做了归纳, 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开展社会教育, 传递科学情报, 开发智力资源。所以无论从哪个职能来说, 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所以大多数国家和图书馆, 只要不是需要特别保护的需要和涉及国家安全的考虑, 图书馆都是免费开放的, 说是对所有人开放, 但是囿于地域的原因, 一个城市的图书馆, 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想要享受其资源都困难, 别说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大陆和国家的人们了, 所以对于图书馆采用泛在计算技术来建设来说, 图书馆是愿意的, 因为他们现在就在免费开放, 只是技术原因还不能达到而已, 对于读者来说, 更是渴望, 所以建设泛在技术的图书馆存在强大的社会需求。

4 泛在图书馆理念下移动信息服务实现现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⑴泛在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 现在大多数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仅限于短信服务、WAP网站、用户客户端三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首先形式过于单一, 互动性不强, 使用起来也不快捷;其次, 就是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来说, 内容也比较单一, 大多数只建立在提供目标数目的搜索和提前预约服务, 我建议将我们的数字图书馆以及期刊的开放阅览要放在我们的门户网站的开发上面, 当然这些图书资料的安全在我们的网站建设的时候也要考虑, 要本着知识产权保护的目标, 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方便我们的读者朋友的使用, 那么对于我们的借书、还书、阅读等等的流程我们怎么去实现去保护, 可以考虑要将我们现实已经存在的流程怎么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去实现, 比如说能否用快件公司实现借还书等等;再次, 用户客户端这种形式, 现在全国只有几家实力强的图书馆在采用, 对于大多数图书馆来说, 还没有资金和实力建设这样的方式, 那就是时空的限制导致我们的图书馆资源, 只在一些大型城市、一些特定高校才能接触到, 那么这与图书馆就变成了稀缺性资源, 这与其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 开展社会教育, 传递科学情报, 开发智力资源的宗旨是相违背的。最后, 图书馆的主动服务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大多数图书馆的观念还停留在以前那种传统方式, 我就是管理书的, 就等着读者来借, 我觉得在整个社会都在进步, 那么我们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要转变, 要有我怎么样服务能方便到读者们, 我怎么样服务能更受读者们的欢迎, 那么我们服务技术、手段、态度等等一系列软硬件的措施我们都得思考。

⑵其次, 技术上应注意的问题, 泛在计算技术的目标, 是要实现为每个办公室每个人提供无线计算技术, 它不依赖于我们现有的任何形式的人工设备, 那么我们要在按照泛在图书馆理念去建设和规范图书馆, 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思考, 建设什么样的用户界面?使用什么样的网络?无线怎么搭建?显示怎么实现?应用什么样的网络协议?使用什么样的应用程序?等等的技术细节问题。举个例子讲, 泛在计算机对于无线网络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每一部需要256kbits/sec, 我们目前使用的是合计7.5Gbit的带宽, 所以现在泛在技术的大量工作还处于移动无线网络设备。只有我们将这些细节一一考虑, 才可能完成我们的总目标要建成泛在计算技术下的图书馆。

⑶法律上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版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保护作者以及版权所有者 (包括我们的图书馆) 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害。这是我们加大建设泛在图书馆的法律前提, 同时我们要积极的探索如何规范网络环境和技术的法律法规, 对于不法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行为和个人要严厉打击, 一确保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为我们的泛在图书馆的实现移动信息服务的实现解决后顾之忧。

5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畅想

⑴全球化访问模式。只要是图书馆参与到我们的泛在技术里来, 这个是可以期待的, 我们可以畅想下, 在中国我们就可以访问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国家图书馆, 这样的事情该是多么美妙呀, 我们再体会到我们技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 也能获得知识的丰富给养, 当然, 我们的图书馆也可以根据国家机密的保护原则和珍贵文物的保护原则, 对我们的馆藏资料进行分级, 让我们读者有限制阅读, 但是只要不是这个原则, 我们就鼓励开放, 我们认为开放不仅是一种态度, 也是一种胸怀, 也会为我们的图书馆赢得更多的读者。

⑵移动设备的访问模式。现在我们的移动设备是手机、iPad, 现阶段主要要实现我们这些设备的访问, 但将来可能要考虑的是, 无论是我们的文件夹、公文包、以及甚至雨伞等生活中必备和常用的工具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访问工具。还要就是我们访问地点, 无论是在于高山、还是在深海、无论是在地下室、还是在大街上, 我们都能实现无限制的访问。

综上, 在我们完善好移动信息化服务的技术和相关保障制度后, 我们广大读者们翘首企盼的泛在图书馆的实现是可以期待的, 我们在谨慎对待科技的负面影响前提下, 让我们一起为技术的创新为我们生活方式带来的便利而欢呼吧!

参考文献

[1]张会田.基于案例的数字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模式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年03期.

[2]范广兵, 初景利.泛在图书馆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 2008年01期.

[3]徐静, 杨玉麟.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泛在图书馆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0年02期.

泛在信息 篇8

一、泛在图书馆的概述及特点

泛在图书馆是图书馆在信息技术和泛在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高级形态, 它可以动态的、无缝地、交互的将图书馆服务延伸、融入到每一个存在用户的地方, 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享用任何图书馆所提高的所有信息资源。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泛在图书馆具有很多显著的特征。第一, 即时性、全天的信息服务。与传统图书馆不同, 泛在图书馆的信息处理设施是自动化的, 因此, 它可以进行连续7天24小时的信息服务, 使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意的获取丰富的信息。第二, 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利用泛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用户可以在自己较为方便的时间和地方查询、检索数据库中的信息, 为读者提高更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第三, 良好的互交性及完全的开放性。开放获取是泛在图书馆的重要内容。泛在图书馆既可以为特殊的用户提供一定的服务和信息资源, 还可以在全球提供开放获取的资源, 尤其是从期刊中开放获取的学术性的信息。

二、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模式主要有3种, 即客户端服务、WAP网站服务、短信服务。北京理工大学的图书馆与2003年12月开通了手机短信服务, 这是我国最早的移动信息服务。我国目前的移动信息服务主要运用在高校的图书馆中, 在公共图书馆中运用极少, 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基本还没有运用到。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想要实现全覆盖的服务, 就必须重视地方的公共图书馆, 它是文化服务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主体, 但我国目前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却只能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 地方的图书馆想要实现这项服务还需要很长时间。即使是在高校以及发达城市的图书馆中, 移动信息服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单一的服务模式。我国目前存在的移动信息服务主要有客户端服务、WAP网络服务以及短信服务这三种, 像I-Mode等在国外已经实践的服务模式在我国却还没有被运用。

2.建设的门户数据网站不达标。经过十几年的信息建设, 我国大部分的图书馆目前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服务网站, 但是大部分网站都是进行简单的网上预约、书目查询等简单的服务功能, 明显不能达到泛在图书馆对门户数据网站的要求, 不能建设一个为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发布、共享、利用信息的平台。

3.忽视主动服务的理念。我国图书馆最重视的服务理念是用户至上, 随着Web2.0的发展, 共享、互动的理念也渐渐被重视起来, 但目前我国对主动服务的理念还不够重视, 因此, 像到期提醒等信息提醒都是较为被动的。

三、发展泛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具体措施

1.宣传泛在图书馆的全新理念

泛在图书馆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不仅揭示了图书馆当前与未来的状态, 更将一种要将服务现状改变的美好愿望融入到了用户当中。要想实现这一愿望, 不仅要使图书馆通过建立总分馆等形式将服务延伸, 还需要通过移动信息服务这一技术手段来辅佐完成。泛在图书馆实际上就是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 将建设总分馆实现用户延伸的服务, 与建设IPAD、手机等服务终端以实现移动信息服务相结合。然而, 这种理念既未普及, 也未得以大范围的应用, 归根到底是对这种理念的宣传还不到位, 未能使广大的图书馆接收并实践这一理念。

2.门户数据网站的建设要具有开放性、共享性

门户网站是图书馆进行信息集成及发布、展示社会形象、宣传图书馆的一个平台。读者是否喜欢并利用图书馆, 很大程度上与门户网站的服务类型和质量有密切关系。当前, 我国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建设不尽如人意, 因此, 我国要加快对图书馆门户网站服务种类、服务模式以及信息量的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开放, 使其能保证移动信息服务具有足够的资源。

3.扩展多种形式的移动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公众越来越希望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杂志等多种媒介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但当前图书馆传播信息主要是依靠杂志、网络报纸等媒介, 像基于电讯和互联网的3G、4G、CDMA、GSM、WAP、GPRS等媒介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所以, 图书馆应该扩展多种形式的立体移动信息服务, 依照每个读者的个性化需要调整和取舍媒体形式, 可以做到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将同一条信息表达出来。例如, 可以将动态的信息通过音频以及视频的展现出来等, 这样, 读者不仅可以在图书馆内获取信息, 在图书馆外同样也可以获取信息。

4.在泛在网络下对移动信息服务的技术方式进行拓展

在泛在网络下, 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得到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例如, 云计算、宽带无线网络、蓝牙、人工智能等等。为了使公众较高的信息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就必须要采取多种服务的技术方式, 例如, 移动微博客以及移动定位等。通过移动手机、网络以及微博客, 移动微博客可以高效、及时的为用户和馆员提高一个交流平台, 实现信息的相互交流。移动定位的使用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较近的图书馆位置, 还可以将书目的位置设为检索项, 以便读者能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同时, 当图书馆有突发状况的时候, 移动定位还可以为用户发出指令, 以便用户可以及时的进行避险。

摘要:泛在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是图书馆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是可存取的。这是图书馆的一种全新理念, 它传递着未来图书馆应该走向的方向。有了这种理念的指导, 未来图书馆的服务将会时时刻刻在身边, 这种服务要想得以实现, 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就是移动信息服务。本文将着重对泛在图书馆理念下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进行研究和分析, 旨在提高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泛在图书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毛红.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之我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21) .

[2]刘云英.泛在图书馆与移动信息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11) .

[3]陈清文.论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变革[J].嘉兴学院学报, 2010, (06) .

[4]李钧民.移动环境下的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研究[J].河南科技, 2011, (04) .

浅议泛在学习 篇9

一、泛在学习的定义与研究概况

(一) 泛在学习的定义

泛在学习是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无所不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早在南宋时期, 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无一事而不学, 无一时而不学, 无一处而不学, 成功之路也。”这是泛在学习学习理念的最早体现。一般认为, 泛在学习 (Ubiquitous learning) 就是指任何人 (anyone) 在任何时间 (anytime) , 任何地方 (anywhere) , 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身边的任何设备, 获取任何资源与信息 (anything) 进行学习的4A学习方式, 隶属于非正式学习方式的一种。笔者认为, 泛在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随时随地的“学”, 注重开放性、随意性, 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真实情景的学习, 其概念内涵十分抽象, 外延十分广泛, 任何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都可涵盖其中。

(二) 泛在学习的研究概况

1. 国外研究概况

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始于国外。1988年初, 计算机科学家马克·威瑟 (Ma Weiser) 首次提出“泛在运算” (Ubiquitous Computing) 的概念, 同时以他为首的PARC计算科学实验室 (CSL) 开始了关于泛在计算 (Ubiquitous Computing, 简称UC, 普遍存在的计算) 的研究, 现在又称为普适计算 (Pervasive Computing, 简称PVC, 普遍渗透的计算) 。[1]在此基础上, 日韩衍生出了泛在网络 (Ubiquitous Network) 、欧盟提出了环境感知智能 (Ambient Intelligence) 、北美提出了普适算法 (Pervasive Computing) 等, 这些说法与描述虽不尽相同, 但基本的理念一致, 都是指将泛在计算技术自然而深刻地融入到人类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伴随着泛在计算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植入, 泛在学习 (u-Learning) 的研究应运而生。

此后, 发达国家纷纷将Ubiquitous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策略的重要一项。日本政府开展“U-Japan”计划, 期望在2010年成为Ubiquitous Japan;美国提出“Vi-on 2020”, 希望能展示未来Ubiquitous教育环境;欧洲也提出LEONⅢ项目, 分析了未来的Ubiquitous教育环境和对策;韩国推动“IT839策略”, 期望在2007年达到“U-KOREA”的目标等。[2]

2. 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较晚。2004年12月2日,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泛网论坛”在北京召开。同时, 以推动中国泛网时代早日到来和促进泛网产业链快速形成为己任的中国泛网论坛组织也宣布成立。2006年10月18日, 日立信息通信集团总裁篌本学先生在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六届亚太城市信息化论坛上提出了“泛在信息社会”的新理念。[3]此后, 国内教育技术界展开了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热潮, 各种研究与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是相对于国外而言, 国内的研究力度要小, 而且多基于说明和展望型, 就如何实施泛在学习的研究较少, 处方型的研究与实践甚微。

二、泛在学习的优势

泛在学习可以认为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学习理念。学习的需求和资源无处不在, 故学习本身应该是泛在的, 这种新型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相对于以往的学习方式, 如: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E-learning和M-learning等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 泛在性

任何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进行学习与发展。学习者不受年龄、性别、时空等限制, 可以即时地、简易地获取所需资源, 进行随机的、短流程的且无节制的学习, 可与专家、教师或其他学习同伴进行同步或异步地交流和讨论, 实现交互。基于泛在计算技术的泛在学习, 在智能化、泛在性的学习工具支持下, 具有泛在性, 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开展, 十分简易。

(二) 主动高效性

泛在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者自我导向的主动学习过程。在现实生活中, 学习者根据实时的需求, 通过泛在设备进行学习与讨论, 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习者学习主动高效, 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 持久连续性

泛在学习是持久性的学习。只要学习者愿意, 可以一直保持学习状态直至自己取消, 同时所有的学习过程及学习中的信息都会被记录下来, 学习具有持久连续性。

(四) 方便灵活性

泛在学习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泛在设备进行学习与交流, 相对传统的计算机及移动终端设备, 泛在设备具有更方便的可携带性和可操作性, 学习方式十分灵活, 在泛在计算技术的支持下, 学习者的学习能很快的适应, 学习具有自适应性。

(五) 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

泛在学习倡导学习者不受年龄、性别等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信息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 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为时间上贯穿人的终身, 空间上充溢人所处的任何场所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泛在学习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具有泛在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简易地开展, 学习资源易获取, 且为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而相对于E-Learning和M-Learning, 泛在学习的支持技术和设备更加简易、智能化, 学习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总之, 泛在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三、泛在学习的局限性

泛在学习尽管优势明显,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应盲目地追从与吹捧, 而应理性分析、对其加以全面的思考。

(一) 学与教的效果得不到保证

基于泛在计算技术进行学与教, 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教师与学生面对的信息资源太过丰富, 孰重孰轻很难把握, 且设备的屏幕大小、输入方式、学习环境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在泛在学习中, 学习者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要想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易受到其他影响, 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教学目标不易达成。

(二) 教学管理较难实施

通过泛在设备进行教与学, 教学管理很难实施。虽然在泛在技术支持下, 教学管理的手段更加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 但对于人人都具备简易的泛在设备, 如何有效地、统一地进行管理是难上加难。

(三) 支持服务体系不足, 实施存在障碍

泛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 需要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泛在学习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的很少, 且由于目前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还很有限, 泛在技术还未完全实现, 加上移动终端设备的功能还不尽完善;通信网络的覆盖面不全;网络带宽较窄等均不能满足泛在学习的要求。故泛在学习的有效实施中还存在不少的理论与技术障碍, 有待我们进一步解决和深入研究。

另外, 泛在学习的实现除需要基本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外, 还必须有相应的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在泛在技术发展的初步阶段, 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人才还很少, 学习资源与内容还很有限, 智能化的学习软件、教辅软件还有待开发, 泛在学习的资源建设才刚刚起步, 缺乏经过实际验证的、适合于不同学习者需求的有效资源。

四、泛在学习给教育带来的变化

基于泛在计算技术的泛在学习, 使学习者可以进行4A学习, 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 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同时它也给教师、学习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 泛在学习使教育焕发新的生机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固定在学校的课堂中, 虽然一些多媒体技术、设备的出现优化了教学, 但是这些设备、技术的使用操作很复杂, 不为广大的教师所使用, 其价值得不到发挥, 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教学内容多基于课本、显得较单一。基于泛在计算技术的泛在学习, 具有泛在性、主动高效性、持久连续性、方便灵活性等优势, 这一新型学习理念, 倡导一切“傻瓜化”、“智能化”, 使教与学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加上一些傻瓜智能的教辅软件的出现, 教师和学生不再受传统的技术限制, 教与学变得更加方便、简易。泛在学习的实现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师生可以通过简易的泛在设备获得所需的资源, 教与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地拓展, 学习过程增添了趣味性, 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为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同时教育管理也渐渐趋向于智能化、现代化和自动化。

(二) 泛在学习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1. 对教师的影响

在泛在技术的支持下, 教师可以更加简易地开展教学, 但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学习者可以获取各种学习资源, 教师的“权威性”将受到质疑, 教师面对众多的信息资源如何组织教学成了头等问题, 且在泛在学习理念影响下, 教师的角色定位也要发生变化,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 传统的“权威者”转变为泛在学习中的研究者、资源的开发者、学习者的学习伙伴, 这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知识结构将需要重新建构, 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起点的学习者学习需求。

2. 对学生的影响

泛在学习倡导学习无处不在, 尽管学习者不再受年龄、性别等的限制, 可以自由地、无节制地进行学习, 但是面对泛在设备提供的众多信息资源, 学习者该选择怎样的信息与资源、如何学习、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现实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 泛在学习要求学习者要有更高的自觉性和更良好的信息素养, 否则学习者将迷茫处于知识的海洋里, 找不到彼岸。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泛在计算理念的日益普及, 泛在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 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泛在学习相比以往的学习方式具有泛在性、主动高效性、持久连续性、方便灵活性等优势, 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但泛在学习仍存在诸多不足, 通过泛在学习实施教学, 学与教的效果得不到保证, 教学管理难以实施, 更重要的不足还在于其支持服务体系不完备, 实施中仍存在多方面的障碍。尽管基于泛在学习的研究已持续几年,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从实际应用层面上来看, 仍没有普及到教育领域中去。泛在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给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值得深思。

对于一个新兴事物, 我们应当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理性对待。在国内外持续的研究热潮中, 审慎地分析泛在学习实施的可行性十分必要, 它的出现对传统的教与学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对其进行理性定位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它具有诸多优势, 但是在现阶段, 它仍然无法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相反, 它同E-learning和M-learning一样, 应当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来补充、支持和辅助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 而不是一种完全替代。

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 如何将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整合, 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将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当然, 泛在学习的理论、技术、资源也还有待研究。我坚信, 泛在学习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不久的将来, 它的出现与大力推广实施必将给教育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李户一.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2) :9-12.

[2]朴成日.韩国重视U-learning的时间与研究[J].信息技术教育, 2006, (9) :33.

[3]刘婷, 丘丰.论未来终身教育新模式-泛在学习[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3) :106-108.

浅析泛在网络的成长与发展 篇10

关键词:泛在;泛在网络;发展策略

随着IT产业的深入发展信息正在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社会被描述为“泛在信息社会”,即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获取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全新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韩衍生出了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的概念,其涵义演变为:不论用什么数字终端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宽带网。这里出现的“Ubiquitous”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普遍存在、无所不在”(Existing Ev-erywhere)。现如今,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网络和应用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时代正在逐渐实现。

1无线技术不断融合为“泛在网络”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通信IP化、移动化、宽带化的趋势下,无线宽带技术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无线宽带技术正在无线广域网、无线局域网以及短距离无线接入等多个层面上不断创新。现在的网络将向“全业务+全IP”的方向发展,多种无线技术将实现融合。在融合的无线网络环境中,3G将成为公共的无线通信平台,WiMAX、WLAN等作为局域网的无线宽带接入手段融入3G网络,成为3G的有效补充。与此同时,其他如UWB、RFID等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也会逐渐融合到一张统一的大IP网上。正是无线技术的不断融合,为“泛在网络”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最终促成“泛在网络”的设想实现。

现在国际上对“泛在网络”的研究正在逐步推进之中。前几年,日本和韩国通过加快推进“e-Japan战略”和“e-Korea计划”的实施,使得各自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日韩两国通信融合发展大势,提出了构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实现通信的“泛在网络”的构想,致力于实现从“e时代”(elec-tronic)向“U时代”(ubiquitous)的转变。

2信息服务的新方式为“泛在网络”的成长与发展赢得了广阔空间

随着人们对信息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泛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正出现一些全新方式。

一是个性化信息服务。泛在网络下的用户需求高度多样化,用户需要网络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所以面对个体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是泛在网络的一种新模式。个性化服务可分为个性化搜索、信息推荐和信息过滤等。以个性化搜索为例,其算法完全不同于现有搜索引擎使用的模糊搜索算法,而是基于大量用户信息挖掘的信息推荐技术的综合运用。

二是流媒体信息服务。如今,流媒体业务十分普及,广泛应用于社会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视频信息传输。在泛在网络环境下,多个流媒体信息服务机构动态形成的虚拟组织中共享资源和协同解决问题,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的流媒体信息资源,达到信息服务的高效率。

三是信息服务网格。网格是泛在网络理念的集中表现形式之一,是泛在网络的一种实现技术。网络最基本的特点是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提供无缝隙的优质服务,这也是信息网格应用的主要目的。信息网格主要是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协议规范、无线技术为用户提供实现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处理平台,充分发挥共享功能,消除信息孤岛,方便用户发布、处理和获取信息。

四是移动信息服务。移动用户的信息服务是泛在网络的关注焦点之一,我国是移动用户大国,市场研究公司IE Market Re-search(IEMR)最新发表的题为“2008年一季度移动预测:2007-2010年中国市场”的研究报告称到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从2007年的5.40亿增长到7.38亿。随着互联网、手机的飞速普及,以及对信息服务需求的不断丰富,移动互联网络也将成为泛在网络发展的广阔空间,以此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跨网的信息服务。

3融合与协同是“泛在网络”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透过泛在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大一统”网络,而是已有乃至后续演进技术和网络的巨大集合,是一个支持信息社会升级到泛在社会的智能信息架构。从这个角度来看,泛在网络将涵盖所有的网络类型,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网络环境。因此,各种异构网络之间,在基础性网络搭建的公共通信平台之上,对于共性的融合与个性的协同,就成为泛在网络成长与发展的主要策略。

微课堂下的“泛在学习” 篇11

“泛在学习”——无缝学习的方向

泛在学习 (U-Learning) , 又名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 是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 (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device) 学习。泛在学习 (U-learning) 是数字学习 (e-learning) 的延伸, 克服了数字学习的缺陷或限制。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 移动学习 (M-Learning) 逐渐引入泛在学习体系。就泛在学习的本质特点而言, 它是“以人为中心, 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

它的一个优势是具有泛在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 接入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和视频等各种学习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需求, 因此, 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另一个优势是计算设备便携先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深入, 泛在学习将会是普适计算环境下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这也是无缝学习的方向, 很多学习时间就需要短时间、零碎时间来补充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 学习是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习者所关注的将是学习任务和目标本身, 而不是外围的学习工具或环境因素。泛在学习创造智能化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 这与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学校进行学习或通过网络获取学习信息有很大的差异。泛在学习的目标就是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 实现更有效的学生中心教育。在泛在学习环境中, 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 即所有的实际空间成为学习的空间。知识的获得、储存、编辑、表现、传授、创造等的最优化的智能化环境, 将提高人们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泛在学习”的学习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体系, 泛在学习的实现需要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模式和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撑。从学习模式上看, 泛在学习包含以下三类:

正式的课程学习

正式的课程学习, 是指基于学习资源和教师的正式学习, 如一个专业的课程学习或者一个证书教育的课程学习。专业教育机构 (教师) 要进行课程设置、编制教学大纲、编制泛在学习资源、安排教学活动、进行学习测评, 并不断改进整个过程;学习者则要选择学习的课程、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参加学习活动、参加学习测评并达到测评成绩。尽管教师和学习者的教学活动是处于“准分离”状态, 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非正式资源学习

非正式资源学习, 是指完全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非正式学习。一般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依据自我需求, 查找合适的资源, 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如果资源不能满足需要, 学习者会重新查找更合适的资源。通过学习, 学习者可能会在思考、分析、总结后, 撰写一些心得、体会, 甚至编写一些新的资源, 提供到资源系统中, 形成生成性的共享资源。可利用的资源可以是一段文本、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一个课件, 也可能是一门完整的课程资源。学习的目标、行为、过程、效果均由自己决定, 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制约。

准正式主题学习

准正式主题学习, 是指基于学习资源和教师的、介于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一种学习模式, 如“在线学习网”。主题学习的广义概念是指就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内容的学习, 如某种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 某种体育、文艺、健身爱好的学习等。之所以称之为“准正式”, 原因是对于这类主题学习, 一般是由教育或者培训机构依据学习主题的共性需求, 设计主题培训项目, 创设泛在学习环境, 编制泛在学习资源, 设计学习过程, 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教师的指导、辅导。学习者则是要依据自己的需要, 查找并选择适合的培训项目, 按照教育或者培训机构创设的环境、条件、过程, 并利用编制的资源进行学习、交互。准正式主题学习的学习目标、行为、过程、资源等均会受到教育机构的制约, 但是, 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没有严格的、强制性的规范或者规定性。因而, 称之为“准正式”的学习。

微课营造“泛在学习”小环境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课例片段) ,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 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 “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 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 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 (如rm, wmv, flv等) , 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 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 (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 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微课看似“碎片化”仍需系统全面性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 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 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 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 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 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的特征有:

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 可以话外音。

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 最少的1~2分钟, 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6.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7.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8.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 是一对一的学习。

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 以实用为宗旨。

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

可汗学院——未来教育的曙光

“可汗”是谁?“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 是做什么的?可汗学院是由一位名叫萨尔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籍年轻人2007年创办的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 其宗旨是:为全世界所有的人提供优质的免费教育作为他们的使命。

2004年, 身为一位对冲基金分析师的年轻人可汗, 为了远程帮助成绩不佳的侄女进行课程辅导, 用一台电脑、一个话筒和一套简易的录屏软件, 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把辅导讲解内容制成教学视频并同步发布到Youtube上, 没有想到也受到其他学习者欢迎。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让他信心百倍, 他利用业余时间制作更多的教学视频, 他录制的视频也以几何级的速度迅速向周围蔓延。

上一篇:汾河临汾城区下一篇: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