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创新(精选12篇)
股权创新 篇1
摘要:随着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团公司目前所属的子公司多数以合资、合营或参股的形式存在,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投资主体,资本纽带已经逐步取代行政纽带。为适应企业集团化建设的要求,保障集团公司权益,建立一套科学的股权管理体系,并运用创新性的方法开展股权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集团化建设,股权管理,创新,体系,方法
一、股权管理对于企业集团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股权管理,就是企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组织内部规章制度,对其所属股权投资、运行、处置过程中各项活动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控制和协调。因此,股权管理囊括了企业的投资、战略、财务、人事、收益等方方面面,股权管理不是微观管理,而是宏观管理;不是片面管理,而是全方位管理。实施股权管理对于企业集团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在管理级次上,大型企业集团由于管理级次过多,管理链条过长,极易导致管理失控。同时,重投资、轻管理,靠人治不靠法治的现象仍然存在,直接导致部分国有资产管理缺位,很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通过股权管理,强化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投资行为和投资后续管理,可以降低集团化运作的经营风险。
2.在组织构架上,虽然不少国有企业建立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但责权利尚未统一,运行欠规范,董事会弱化、监事会虚化、经营层过于强化,因人设职而不是因事设职,决策层、监督层、经营层的责权利错位、缺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的“三会”运行机制既是实施股权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股权管理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股权管理体系
所谓股权管理体系,简言之,就是股权的管理流程和整体架构。股权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战略管理。一是从集团公司股权投资出发,对股权业务总体发展战略的管理;二是对集团公司投资的控股子公司发展战略的管理,使其与集团公司股权业务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协调。搞好股权战略管理,就要做好股权战略研究工作,抓好战略发展目标的确定与制定工作,明确股权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目标,落实好措施与规划。股权的战略管理是股权管理体系的核心。
2.组织管理。一是明确集团公司股权投资的决策机构,提高股权投资决策效率。二是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应设置相应的股权管理机构,加强股权业务管理,并为股权投资决策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建立股东代表、董事、监事、经理层及关键岗位人员委派与培训机制,确保外派人员的管理素质。四是督促各子公司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权的组织管理是股权管理体系的基本落脚点。
3.制度管理。一是抓好集团公司内部股权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一个指导准则、若干具体措施”的制度体系,真正使股权管理实现制度化。二是督促各子公司搞好经营管理制度的建设,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子公司内部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等基础管理制度,促使各子公司规范管理、高效运转。创新股权制度管理,是完善股权管理体系的基础。
4.监督考核管理。主要包括股东对各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子公司就其经营管理及重大问题向股东定期或不定期报告;对各子公司财务异常状况的专项审计调查;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股东的述职报告;股东对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完成委派工作情况的考核等等。建立股权监督考核管理,是完善股权管理体系的重点。
5.风险管理。一是要做好集团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即重点控制好股权投资风险和股权处置风险,应通过规范股权投资项目前期管理和建立股权投资项目退出机制,最大限度控制内部风险。二是强化对各子公司的风险管理。重点是加强各子公司以自筹资金所进行的项目投资,以公司财产为标的所进行的融资和抵押担保,以及各子公司股权处置和应收账款等方面的监控管理。三是要建立集团公司内部的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确保股东权益。强化股权的风险管理,是完善股权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
6.信息管理。股权管理要实现信息化,通过建立股权管理信息数据库,实现股权的动态管理。信息数据库应包括各子公司基础信息、重大经营管理信息以及所属行业重大信息等。完善股权信息管理,是股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
三、股权管理方法及其创新
目前,多数集团公司股权管理工作基本上仅限于对股权投资、股权处置、股权核算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对各子公司股权事项均通过对议案的审议或表决行使权利,这种方法明显缺乏主动性及创造性。因此,我们必须对股权管理方法加以总结及创新,将以前被动、单项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主动、系统的事前管理。在此,提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股权管理方法:
1.集团公司建立“股东代表”、“责任董事”、“责任监事”、“第一责任人”制度,即通过在各类委派人员中设置专职责任人履行相应职责:
“股东代表”是指集团公司委派的代表集团公司参加子公司股东会会议,并在股东会会议上代表集团公司发表意见的人员。
“责任董事”是指集团公司委派董事中组织其他集团公司委派董事行使决策权的董事。
“责任监事”是指集团公司委派监事中组织其他集团公司委派监事行使监督权的监事。
“第一责任人”是指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实施动态管理工作的联系人。
2.创建子公司法人履历档案,实施子公司人格化管理。即将人事系统对自然人的管理,借鉴引入法人管理,建立《子公司法人履历表》、前期资料、法律文件及证照、“三会”文件、过程性资料等五大部分的子公司履历档案,为实施子公司的人格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3.建立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台账。子公司的“三会”能反映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因此,集团公司有必要建立子公司“三会”台账,记录各子公司每年“三会”的时间、议案内容、会议决议等信息,提高股权管理工作效率。
4.优化集团公司在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会议上意见的产生程序。子公司应在“三会”召开前,按照规定期限将“三会”议案分别报集团公司股东代表、董事、监事,集团公司股东代表、责任董事、责任监事应在收到子公司会议议案后及时送交集团公司股权管理部门,股权管理部门将信息登记,按照职能分工分送给各部门审核,再将各部门的意见汇总后形成集团公司审核意见,如有需要还可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及委派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对议案进行讨论,形成审核意见,该审核意见经集团公司同意后,交由集团公司股东代表、责任董事、责任监事分别在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会议上发表。
5.建立外派人员业绩考评机制,实行工资统收统付制度。针对子公司股东代表、董事、监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外派人员,建立业务管理、档案管理、资格管理、业绩考核评价等管理机制,使管人与管事有机结合,工作评价和工作考核有机结合。各子公司支付给外派人员的薪酬应统一上交集团公司,再由集团公司根据对外派人员的考核成绩按相应标准支付,以此确保外派人员履职到位,促进履职能力和履职水平的不断提高。
6.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实施分级管理。按照“谁投资、谁行权”的原则,集团公司对直接投资的子公司实施监管,子公司对直接投资的孙公司实施监管,减少管理级次,可以降低集团公司运作的风险。同时,集团公司应加强对子公司股权管理情况的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做到每一层监控到位,每一级规范运行。
7.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实施分类管理。一方面集团公司对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分重点,按照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差别化的考核办法,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增强集团公司的控制力。另一方面按照子公司与集团公司核心业务的紧密程度以及相关业务的发展阶段,又可以将相关子公司划分为核心类业务子公司、观察类业务子公司和问题类业务子公司,其中观察类业务指从事的业务不属于集团公司核心业务,但尚有发展前景,盈利能力预期较好的业务;问题类业务指不属于集团公司核心业务,且效益不佳的业务。对于从事核心类业务子公司的重大事项,集团公司可以采用直接管理的管控模式,对相关子公司的战略规划、财务、投融资、重要人员的任免及考核等进行实际管控;对于从事观察类业务的子公司,集团公司可以采用战略调控的管控模式,不直接参与其业务的运作;对于从事问题类业务的子公司,则可以选择财务控制为主的管控模式,并通过转让股权或清算解散等方式逐步退出。
8.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为有效提高股权事项决策效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集团公司应采取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建立定期分析制度,即对子公司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月度、季度、半年、年度定期分析。二是建立专项分析制度,即结合不定期的专项调研,分析和评价子公司的运行趋势,即使预测潜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三是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即集团公司的股权投资项目应保持一定的进入或淘汰率,以保证股权投资项目充满活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工作,集团公司可以建立股权管理的标准、落实股权管理的职责、明确股权管理的程序、规范股权管理的行为,最终实现股权管理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目标。
股权创新 篇2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企业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工作方案模板
(编制说明:本编制模板是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工作不同的激励方式汇总的参考性文本。各试点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条款或增添内容。或按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财企[2010]8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中示区组发〔2009〕3号)要求进行编制。)
XXX单位股权/分红激励管理办法(方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鼓励和支持企业员工从事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规范企业分红激励管理,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企业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二条 本方案所称的股权/分红激励,是指企业以本企业股权或收益为标的,采取以下方式对激励对象实施激励的行为:
(一)股权奖励,即企业无偿授予激励对象一定份额的股权或一定数量的股份。
(二)股权出售,即企业按不低于股权评估价值的价格,以协议方式将企业股权(包括股份)有偿出售给激励对象。
(三)分红激励,是指企业以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形成的净收益为标的,采取项目收益分成方式对激励对象实施激励。
第二章 激励对象
第三条 激励对象包括重要的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一)对我企业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包括企业内关键职务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重大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对主导产品或者核心技术、工艺流程做出重大创新或者改进的主要技术人员。
(二)对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包括主持企业全面生产经营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我企业主要产品(服务)生产经营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第四条 激励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以下供参考):
(一)至确定分红激励人员名单之日,公司在岗人员;
(二)完成当年公司下达的重点工作,当年绩效考核结果达到良以上的人员。
第五条 企业监事、独立董事、企业控股股东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不参与企业分红激励。
第六条 激励对象应当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维护企业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第三章 激励方式及比例
(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股权奖励与出售、分红激励和岗位分红激励中任何一种激励方式,不可同时享受两种及以上激励方式)
第七条 股权奖励和出售
在第3年年终税后利润形成的净资产增值额超过第1年年初净资产总额的20%以上时,将从该3年税后利润形成的净资产增值额中提取不超过35%的额度对有关人员予以股权奖励和出售的激励,其中用于股权奖励的部分不超过总额度的50%。
第八条 收益分红
根据科技成果转化不同情况,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方式包括(括号内为选择范围):
(一)由我企业自行投资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自产业化项目开始盈利起,在(3至5)年内,每年从当年投资项目净收益中提取 %(不低于5%,不高于30%)用于激励(或者根据净收益规模,分段确定分红激励比例)。
(二)向我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转让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含许可使用)的,从转让净收益中,提取 %(不低于20%,不高于50%)用于一次性激励(或者根据净收益规模,分段确定分红激励比例)。
(三)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共同实施转化的,自合作项目开始盈利的起,在(3至5)年内,每年从当年合作净收益中,提取 %(不低于5%,不高于30%)用于激励(或者根据净收益规模,分段确定分红激励比例)。
(四)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其他企业的,自入股企业开始分配利润的起,在(3至5)年内,每年从当年投资收益中,提取 %(不低于5%,不高于30%)用于激励(或者根据投资收益规模,分段确定分红激励比例)。
第九条 岗位分红(大中型企业适用)
按照不同岗位在我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重要性和贡献,每年在达到董事会下达的业绩考核指标时,根据不同岗位确定的分红标准,从当年税后利润中提取 %(不高于15%)用于激励。
激励对象个人岗位分红所得不得高于其薪酬总水平(含岗位分红)的40%。
第四章 股权/分红激励的管理
第十条(例如:薪酬管理委员会)部门是股权/分红激励的管理和实施部门,负责对股权/分红激励进行核定和发放。
第十一条(例如:薪酬管理委员会)部门负责将激励方案执行情况报上级主管部门、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和市科委。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管理办法与国家有关规定不一致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例如:薪酬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股权创新 篇3
摘要创新是国家发展前进的动力,是民族的靈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如何促进企业进行独立自主创新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我国已经发展了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利用股权激励制度激励企业员工进行自主创新。本文针对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完善煤炭地质行业股权激励制度。
关键词自主创新股权激励制度现状
一个国家要想变强变大,就要首先在技术上完全独立,摆脱依附发达国家技术的局面,从而使我国经济和政治也随之独立。同样,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技术与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比如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矿权运作等技术、股权激励制度的创新等等,最终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是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因此企业应该完善激励制度使人才充分发挥其价值,在此,股权激励制度可以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
一、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到2010年四月末我国两种上市企业一共有56份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制度,从对这些上市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研究发现,一共大约有六种形式激励员工:1.股票期权;2.业绩股票;3.增量资产;4.限制性股票;5.虚拟股票;6.股票增值权。理论上,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是为了激励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普通员工进行制度或者技术上的创新,从而完成企业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但是,就目前企业的种种现象来看激励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起应有的作用。
比如:有些企业持股员工利用上班时间观察股票行情,把注意力都放在股价的涨跌上,工作已经被他们置之度外。同时在看看股票市场,企业的业绩不断上涨,股票价格就一定在涨吗?股票价格在涨,企业的业绩就一定在涨吗?股权激励制度激励那些管理者、经营者以及企业员工做了什么 ?是激励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和创造业绩,还是激励了他们为了推动股票价格另辟蹊径。实际上还有很多不良现象发生,有的人频繁跳槽专门炒激励股票,有的人在公司业绩下滑之后变卖股票抽身等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说明股权激励制度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企业要合理的设计股权激励制度,使其更加有效的发挥其激励作用。
二、完善股权激励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激励范围适当增加,达到激励目的
股权激励理论指出激励对象应该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职员,比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但是目前从煤炭地质行业来看,激励对象大多是管理层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技术经纪人也应该拓展到激励范围内,他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激励模式也要适当增加,很多煤炭企业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高额的年薪上,个别奖励几乎都很少,这样股权激励的运用就相对减少,应该适当增加,比如可以给关键岗位的管理者及核心技术人员部分股票期权作为激励,真正使股权激励制度发挥效果。
(二)完善企业的业绩考核制度,使股权激励制度有依据的实施
激励制度的实施,重点在于要有统一的规范,关键在于考核。因此,企业要不断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完善业绩考核制度,使股权激励制度真正发挥其激励的作用。针对
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企业可以全面启动任期和年度相结合的业绩考核责任制,使对员工的年度考核结果与短期激励联系起来,中长期对员工的考核结果与中长期激励挂钩。同时,企业还要严格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兑现对员工的激励股票,也就说对符合考核目标的员工坚持按照股权激励制度规定中的内容兑现员工的收入或分红;而对没有达到考核目标的员工,不能退让,也必须坚持执行其制度规定。
(三)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
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自我定制考核标准,自己进行考核,并自行进行激励。怎样防止这样的现象产生,这就需要企业要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制度。首先,煤炭企业管理者要定期在股东大会上汇报企业股权激励计划的执行情况。其次,各股东要对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情况经常检查,最好进行全程跟踪,一旦发现违法制度的行为发生应该及时制止,如果制止无效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最后,煤炭企业还要建立股权激励制度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之后所能达到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四)煤炭企业应积极做好辅助工作,使股权激励制度较好的实施
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是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支持的,尤其是企业内部的支持,因此,企业要积极为其做好配套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使财务信息更加准确,为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其次,企业要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将战略目标分解工作做好,与中长期考核制度衔接。企业目标的制定要根据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能力以及经营水平来制定。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企业实施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同时我国国情与美国不同,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企业不断完善股权激励制度,使其真正发挥激励作用,让企业管理者和地质勘探等技术人员发挥创新精神,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朱勇国,王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中国人才.2008(13).
[2]党秀慧,杨文辉.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指标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6).
[3]付会芳,谷成红.股权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基于经理人持股与公司业绩关系的视角.经营管理者.2010(03).
[4]潘颖.股权激励、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经济问题.2009(08).
股权激励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讨 篇4
当前,中国正处在传统增长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加速转型的严峻形势下。2016年1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改革方案,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就劳动力要素而言,应着力推进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结构性替代过程,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机制,全面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就创新要素而言,要明确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配置。在供给侧改革中创新要素无疑是一大核心,依靠创新挖掘新的增长点,创造新供给,释放经济增长新活力。而创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之间又有着内在联系,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是密切相关的。那么,如何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来促进自主创新?如何充分利用这两者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本文基于当前供给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和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调查分析,从股权激励角度,通过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构建人力资本价值与企业自主创新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实现供给侧改革中两大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文献综述
企业股权激励范围的研究,国内外已有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对于高管层股权激励的研究。Jensen、Murphy(1990)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考虑了CEO股权激励的必要性。王烨等人(2012)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分析,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越容易引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弱化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张晨宇等人(2015)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其原有假设,提出管理层权力与利益趋同效应呈现背离趋势,管理层权力越大,越易引发其短视行为,对于企业绩效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二)对于核心骨干员工股权激励的研究。Alberto Petronl、Plerlulgl Colaclno(2008)通过376个研发工程师的问卷调查,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在激励工程师的管理实践上的问题,并评价了这种激励机制对于工程满意度整体等级的相关贡献。刘晓蕾(2008)结合中国民营企业实际,将人力资本进一步划分经营性、专业性和一般性人力资本,并通过分析其需求特性,构建了一套多层次的人力资本激励模式。
(三)对于全员持股的研究。对于许多企业对所有员工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这一事实,Paul、Scott(2004)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对激励对象的横截面回归分析,否决了对广泛性股票期权计划的奖励性解释,并发现人才保留的解释和数据相一致。
对于股权激励与企业自主创新关系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1)企业股权激励和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Tien(2012)发现高科技公司在创新投入上存在惯性影响效应,并提供了关于CEO薪酬激励如何连续影响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行为趋势的证据。Wu Tu(2005)认为二者的联系是建立在闲置资源和公司绩效两个因素上的,他分析得出当闲置资源很丰富或公司绩效很高时,CEO股票期权在研发投入上的积极影响会更突出;(2)企业股权激励和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齐菲(2014)从创新产出角度构建股权激励影响模型,将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率和无形资产比率作为创新产出指标,评估股权激励对创新产出的效果。Guan Ma(2003)研究了决定企业产出水平的7个创新能力因素,并认为多种创新资产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是实现可持续的产出增长的重要路径。
以往对于股权激励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大多从管理层持股比例上切入,研究其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而从创新产出角度的考虑较为缺乏。
三、股权激励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激励的范围不合理,激励人群与创新人群的范围尚不重合。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创新;一方面是技术创新。企业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应该要保证激励对象尽可能准确地覆盖更多的创新者。目前,国内大部分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激励对象集中在高管层,显然这样的激励范围忽略了对技术创新激励的考虑,本应受到激励的核心技术员工被忽视,不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突破;另一种是全员持股,这种激励全体员工的方式毫无疑问可以激励到所有的创新者,但也是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创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潜质,在企业中,对于年龄、学历、能力、职务、心理偏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有些员工是很难做出创新之举的,如果不加重点地进行全员激励,不仅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也使得整个激励制度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触手可及的福利,而不是一种需要努力的激励。
(二)股权激励的力度不合理,缺乏区分度和相对化考虑。随着股权激励制度的完善,许多企业开始突破最初的狭义股权激励范围,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但大多数企业对这部分员工都是笼统地加以激励,没有在核心员工中对激励对象进行进一步的区分。现实中大多是给出行权条件,员工达到后便可行权。核心员工之间缺乏显著的区分度,更像是一种平均化的激励。而员工的创新热情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积极的员工做出不同的创新绩效却得不到区别的激励时,显然他的创新动力就会被阻碍,这就导致员工的创新潜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如果相对于总收入来说,普通员工的股权激励力度偏小,在普通员工的收入中股权激励所占的比重偏小,如果想要充分地实现股权激励让员工有企业主人的感觉的作用,员工得到的股权激励应该能在很大程度上去影响他的总收入,如果即便得到了股权激励,也只是起到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作用的话,员工就会很难有热情去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而这也就是现实的情况。
(三)股权激励的指标不合理,过于绝对且与创新关联度小。一方面目前最常用的股权激励指标是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它们更多地都是和企业的业绩去进行对接,但是当我们从希望股权激励能够促进创新的角度来考虑时,很少有股权激励制度的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状况,这就容易使得员工更注重于通过非创新的方法来达到股权激励的指标,也就起不到我们激励创新的目的;另一方面目前的指标过于绝对化,仅站在现在的角度,同公司过去的业绩进行对比,关注于自身的成长性,却缺乏与同行业的比较,事实上,目前很少有企业会把类似相较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百分比这样的指标纳入股权激励计划,这就导致我们股权激励的环境缺乏竞争性,这使得公司对于发展的认识局限于自身,不利于公司培养对于创新的急迫感以及对新技术的引进。
(四)激励方式单一,不符合员工的异质性风险偏好。现有的主流股权激励方式有两种: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从资金上来看,股票期权是一种看涨的期权,员工无需垫付资金;而对于限制性股票,员工在一开始就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等待解锁。从权利义务的角度来看,在行权期内,受股票期权激励的员工可以根据当时的股票市价选择行权或是不行权,也就是说员工基本不会发生亏损的状况,而对于限制性股票,员工承担了更大的义务,一旦股价跌破当初的授予价格,员工就会产生亏损。从激励的强度来看,一方面限制性股票虽然承担更大的风险,却也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因此比股票期权具备更强的激励效果。我们认为,对于普通员工层,尤其是在企业时间不长的员工,积蓄薄弱,难以承担限制性股票的先期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对公司的前景不明,让其承担义务风险更大的限制性股票可能会使其产生抗拒,削弱激励效果。而对于高管层,资金力量更强,能够负担起垫付资金,对企业的前景更加了解,且承担更大的义务享受更高的收益也符合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要求。
四、通过股权激励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根据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我们分析了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发现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扩大激励范围,重视对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根据《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其中,产出能力是对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评价,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我们过去大多只狭义地理解股权激励,认为股权激励是一种职业经理人以一定形式获取公司部分股权的长期性激励制度,因而激励对象侧重于高管层,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关注较少。而通过周浩、徐海峰、李瑶等人对于CEO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可以发现,对高管层的股权激励更多影响的是企业的创新投入。赵登峰、齐菲等人对于股权激励和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表明,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是企业创新产出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因而,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扩大现有的股权激励范围,将激励辐射到技术创新型人才上,通过股权激励,满足其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深层次需要,尽可能地规避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实现核心技术员工与企业的长期利益趋同。在留住企业创新资源的同时,也起到了吸引创新人才的作用,为企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二)引入创新型人才筛选机制,实现核心员工分层。在构建筛选机制时,我们借鉴了华为的员工分层实践。华为的员工可以分为三类:普通劳动者、一般奋斗者、有成效的奋斗者。对于不同类别的员工,华为给予不同程度的回报。与华为分类的衡量标准不同,我们的人才筛选机制根据创新能力的不同,将员工分为:一般劳动者、消极创新者、积极创新者。一般劳动者主要为普通生产线员工、外围员工,其创新能力低,因而不在股权激励的对象范围内,无需施以股权激励,只需定期给付适当的工资薪酬即可。消极创新者和积极创新者指那些处在对创新要求较高的岗位上的,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员工,二者的区别在于,消极创新者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的员工,属于被动创新者;而积极创新者拥有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意愿,属于主动创新者。由于这种差别,对二者的股权激励也应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别是相对的,即二者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因而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机制设计上的完善,来实现二者之间的转化。在消极创新者中,搭建一个“员工提升机制”,消极创新者可以通过综合考核提升至积极创新者;而积极创新者中也要引入“员工退出机制”,积极创新者若没有通过综合考核,将退化至消极创新者。
(三)构建多层次、复合式股权激励模式。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证明了限制性股票或股票期权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上都各自存在问题。那么,这两种激励模式是否存在运用上的针对性?徐宁、彭慧斌进行了二者的比较研究从企业基本特征、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经营现金流方面对两种激励模式的适用倾向进行了探讨,但其主要站在企业层面的相对宏观视角探讨。基于此,我们引入了一种“复合式人才股权激励模式”,站在员工层面的相对微观视角探索两种模式的应用倾向性。
由于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在风险、激励力度、激励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我们对不同的创新者采取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对于消极创新者,采用股票期权模式;对于积极创新者,采用限制性股票模式。消极创新者相对积极创新者,其对企业发展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而股票期权的模式下,员工可以选择行权获益,也可以选择放弃行权,并不会有直接经济损失,适合风险规避者。同时,其激励力度较限制性股票也更小。由于股票期权定价一般较高,能获取的收益相对限制性股票较少,但这种模式能带来更好的激励效果,其给予了消极创新者较大的弹性增长空间,更能服务于“员工提升机制”———由于行权价格较高,基于理性人的假设,消极创新者会更加努力,以求提升股价,获取更多收益,更能刺激消极创新者向积极创新者的转化。并且,这种激励力度上的差异也体现出了积极创新者与消极创新者之间的区分度。
(四)提升员工对股权激励的认可度,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与价值的认同。我们一直在谈如何通过股权激励机制自身的完善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忽视了对股权激励机制最初选择上的考虑,即创新型人才是否有意愿参与企业股权激励机制,形成与企业未来发展的长期利益趋同。而这就需要从员工对企业价值的认可度上切入,企业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领导者自身的意识选择和行为塑造,而这种理念如何传递给员工,如何使其真正理解并主动践行,则需要建立上下级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通过一定的沟通和反馈,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理念和发展前景。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定期员工培训、大力推广模范榜样等方式,提升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可度、树立共同价值观。当员工自愿主动地接纳企业文化时,其自然而然会有意愿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建立其与企业更深入的联系,从而参与到企业进一步发展当中。
参考文献
[1]MC Jensen,KJ Mur phy.CEO Incentives—I t's Not How Much You Pay,But How&as t.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0.
[2]王烨,叶玲,盛明泉.管理层权力、机会主义动机与股权激励计划设计[J].会计研究,2012.
[3]张晨宇,韩永春,魏冰.管理权力、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
[4]Alber to Petronl,Pler lulgl Colaclno.Motivation strategies for knowledge worker s:evidences and chall enges.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I nnovat i on.2008.
[5]刘晓蕾.民营企业人力资本与激励机制研究——以苏州LZ公司为例[D].扬州大学,2007.6.
[6]P Oyer,S Schaefer.Why do some firms gves tock options to all employees:An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lter nativetheor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 cs.2004.
股权创新 篇5
转让方:(以下称“甲方”)
身份证号:
法定住址:
受让方:(以下称“乙方”)
法定地址:
执行事务合伙人:
鉴于:
甲方作为xxx有限公司(以下称“目标公司”)的发起人之一,持有目标公司的股权。乙方是依法经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并取得xx企业营业执照的专业投资企业。
现甲乙双方就乙方受让甲方所持目标公司股权一事经友好协商,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股权转让
1.甲方同意将其所持目标公司的股份(合股)以每股元的价格转让给乙方,转让价款共计万元。乙方同意按此价格受让甲方的上述股份。
2.乙方于年月日将上述转让价款支付给甲方,甲方须在收到上述转让价款后立即向乙方提供收款凭证。
第二条股权交割
双方约定,甲方应于年月日之前将上述股份转让给乙方,并协助乙方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条双方权利义务
1.甲乙双方均应向对方提供为完成本次转让所需要的应由其提供的各种资料、文件以及签署为完成本次股份转让依法必须签署的各项文件。
2.自本协议签署至股权交割日,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随时提供目标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报告或其他与目标公司经营相关的资料或信息。
3.在股权交割日之前,若因目标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或出现其他有损于乙方股权收益的事由,乙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协议,且有权要求甲方全额返还股权转让款并加收银行同期贷款利息。
4.本协议一经生效,乙方即享有本协议下转让股份的收益权。
5.本协议规定的应由双方享有的其他权利或履行的其它义务。
第四条双方保证与承诺
1.甲方保证所转让给乙方的股权为甲方在目标公司真实、合法拥有的股权,且拥有完全的处分权。
2.甲方保证本次转让的股份未设置任何抵押、担保或被法院查封,并保证所转让的股份不会遭受任何第三人的追索。否则,由此引起的所有责任,全部由甲方承担。
3.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至股权交割之前,甲方保证不对该转让股份设置任何抵押、担保及其他第三者权利。
4.甲方承诺并保证将在目标公司向证监会申报IPO之前向乙方转让上述股份。
5.甲方保证在本协议有效期内,未经乙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转让其持有目标公司的其他股权。
6.甲方保证目标公司没有任何违法经营行为,也没有已发生或将要面临的重大纠纷、行政处罚及诉讼和仲裁事项。
7.乙方保证依法拥有全部必要的权限或授权签署本合同。本合同的签署和履行将不违反乙方公司章程中的任何条款或与之相冲突,亦不会违反任何法律规定。
8.在签署本协议之前,各方保证已经具备其为履行本合同承诺事项所必须具备的各项约定或法定的条件。
9.各方保证履行本协议规定的应当由自己方履行的其他义务。
第五条股份质押
为保证股权交割的顺利实现,甲方应于乙方转让款项支付至甲方之日起3日内向乙方办理上述转让股份的质押手续。
第六条收益分配和费用负担
1.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乙方取得上述转让股份的收益权。甲方应将从转让股份中所获得的所有收益交还给乙方。
2.因本次股份转让涉及的有关费用和税收,甲乙双方自行承担。费用承担不明确的,由甲方承担。
第七条违约责任
1.若甲方未按照约定期限向乙方办理股权转让手续的,每逾期一日甲方应按乙方已支付转让价款的 万分之五 向乙方支付违约金,且乙方有权要求甲方继续履行本协议或终止协议。乙方选择终止本协议的,甲方应向乙方返还股权转让价款并加算银行同期贷款利息。
2.如发生任何针对甲方所转让股权的权利纠纷或争议,所发生的任何费用以及赔偿均由甲方负责。
第八条 法律适用及争议解决
1.本协议的订立、修改、效力、解释、履行及争议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2.因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如协商无效,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3.在争议解决期间,除争议事项外,各方仍应继续履行本协议的其他各项条款。
第九条 其他
1.本协议自双方签字并盖章之日起生效。未经另一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但本协议另有约定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本协议未尽事宜,须经双方当事人共同协商,以书面形式做出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3.本协议一式四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乙双方各持有一份,其余两份用于办理相关手续所用。
(以下无正文)
(本页无正文,为签字盖章页)
甲方(签字或盖章):
乙方(盖章:)
执行事务合伙人(签字):
股权创新 篇6
通过对351 家中国企业考察研究后发现,中等程度的股权集中水平最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学习导向。相反,过低和过高的股权集中程度都不够有效。此外,学习导向的提高也能提升企业的产品创新水平。
股权集中度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产品创新和学习导向:一方面,过低的股权集中度,或者说,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企业的所有者(委托人)与管理者(代理人)之间会出现监督真空,从而导致“委托- 代理”冲突。
在转型经济中,企业股权的广泛扩散也会带来“委托- 代理”冲突。由该冲突引致的“管理者盘踞”现象,使得企业更多地聚焦于短期发展,从而会影响企业的创新。在这一时期,对企业的控制也往往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进一步诱导的管理者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并最终反映到对创新的冷落上。
另一方面,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的出现:“委托- 委托”冲突。如果一家企业只有几个大股东(这一现象在中国比较常见),而且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制度保护,小股东利益有可能受到大股东的侵害。例如,以低价将企业产品销售给控股股东所有,(或与控股股东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
随着股权集中程度的提高,大股东们控制董事会与管理决策的权力也随之增大。这时,他们会选择将“自己人”安排到董事会和管理团队中。在这种情形下,大股东们和管理者很有可能选择合谋以满足大股东的利益需求。
股权集中不利于产品创新
随着经济的转型,中国的政治环境日益开放,大量国有企业逐渐转制为合资企业,股权也逐渐分散化。然而,很多中国企业仍然倾向于保持集中化的股权结构。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企业利用集中化的股权代替其他的治理机制发挥作用。例如,由于中国的经理人市场不够成熟和完善,企业可能会通过对股权的控制防范形成潜在的管理机会主义行为。第二,保持股权集中的态度也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特定的人际信任关系的依赖,使得企业不情愿放权。
集中的股权可以降低管理者赚取短期利润的压力,从而有利于研发投入的增加。然而,集中的机构持股也可能使管理者倍感压力,这种压力会进一步转化为对风险的厌恶及对短期绩效的关注。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也可能削减在研发上的投资。
集中的或主导的股权结构会引发“委托- 委托”冲突问题。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往往是不同的,而缺乏对小股东利益的正式制度保护,导致他们的利益会受到大股东的侵害。例如,在国有企业中,当国有股东控制董事会时,它会任命符合它利益诉求的管理者和董事,以实现保持社会稳定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此外,家族企业在中国民营经济中很常见。由于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和经理人通常是通过“关系”联系在一起,家族成员间的团结使得他们很少会顾及小股东的利益。
“委托- 委托”冲突会损害产品创新。首先,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活动往往是以企业的创新和绩效为代价的,这包括滥用职权、任人唯亲、企业资产或控股股东收入的转移等。其次,这种冲突往往发生在资源和知识有限的“转型企业”中。转型企业指那些正经历从企业创建阶段向职业化管理阶段转变的企业。在转型阶段,企业倾向于将资源配置于能够给企业带来稳定现金流的业务,而不是像产品创新这样的长期投资。
股权过度分散或集中不利于学习导向
学习导向是激励组织成员参与到知识创造与分享活动中的一系列价值观,它能够提升组织学习和适应的倾向。学习导向的具体表现是组织成员对学习的承诺、对愿景的共享以及开放的心态。
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会引致“委托- 代理”冲突,并进一步导致管理者的风险厌恶情绪和短期化的承诺。风险厌恶和短期化倾向都不利于企业创业,而不关注创业会阻碍信息与新知识的获取,从而削弱企业的学习导向。此外,股权分散的企业更有可能通过财务的方式控制管理者的行为。财务控制可能会干扰知识流动与社会交互,阻碍新想法的创造,也会削弱学习导向。
相反,当股权高度集中时,企业的战略决策制定相对简单,跨职能的交流和协调有时变得多余或不需要。长此以往,组织成员会习惯于服从,组织刚性会不断加强,而企业共享愿景的程度和对学习的承诺水平会下降。总之,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也不利于学习导向的培养。
2008 年11 月,黄光裕以操纵股价罪被调查。时任国美电器总裁的陈晓接替黄光裕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上任后的陈晓引进贝恩资本这一新股东,占国美股份9.98%,成为国美第二大股东,国美也呈现出一种权力制衡的股权格局。
后期,黄光裕希望重新夺回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2010 年5月,黄光裕方面在国美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出免去贝恩3 名非执行董事的动议,遭到国美董事局主席陈晓的决然否决。随后,双方开展了一系列的控制权争夺战。这场“战争”以陈晓的离任而告终,但并没有改变公司股权制衡的格局。当国美的股权集中度没有得到有效调整的情况下,任何违反大股东利益的举措是不能改善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相反,中国另外一家大型家电零售企业——苏宁利用国美产权争斗的时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中等程度股权集中利于企业发展
如果企业保持中等的股权集中程度,没有哪个股东能控制董事会,大股东们被迫选择与其他股东合作。这样可以更有效地监督管理者,使其自私自利的行为得到控制,并迫使他们将精力集中于改善企业绩效上。因此,中等股权集中程度有可能使得企业从短期承诺转变为长期导向,从而更有利于促进产品创新。
上世纪90 年代初,段永平曾是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的总经理。通过开发学习机这一新产品,在五年内将这家亏损200 万元的小厂做到10 亿元年产值。1994 年,段永平提出对小霸王进行股份制改造,但方案迟迟未被接受。一年后,段永平毅然辞职。
此后,小霸王业绩快速下降,产品竞争力停滞不前。与此同时,段永平于1995 年在东莞创立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实行股份制,几乎所有高、中层管理人员都入股,普通员工和全国代理商也纷纷加入。经过几年的稀释,段永平的股份从70% 下降到不到原来的1/4,使股权集中程度明显下降。通过这样的股权结构,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开发无绳电话、DVD、复读机等新产品,取代了小霸王,成为新的行业龙头。
中等程度的股权集中还可以有效地实现权力制衡。此时,管理者和大股东的行为都能得到更有效的监督,管理者更可能通过战略而不是财务的方式控制企业。因此,中等程度的股权集中会激励所有者和管理者都投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并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风险承担与企业的创业精神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开发创业机会,企业需要通过获取性学习、实验性学习等手段开发和吸收各种新知识,从而使学习导向更强。
创新型企业股权激励模式案例分析 篇7
一、股权激励主要模式
据统计, 2006—2008年, 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共有166家, 其中创新型企业有27家, 股权激励模式主要以股票期权 (18家) 和限制性股票 (9家) 为主, 除此之外, 少数上市公司还综合使用了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等激励模式。
股票期权是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 激励对象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流通股票, 也可以放弃这种权利。在行权价格既定的情况下, 未来股价升幅越大, 股票期权持有者的预期收益就越大, 经营者尤其是持有股票期权的经营者就越有动力把上市公司做好, 公司业绩提升的幅度就越大。用于股权激励的股票期权是一种“看涨期权”, 适应于成长型企业, 因为成长期企业的股票未来上升空间巨大, 能够给股票持有者带来较高的预期收益。
限制性股票指上市公司按照预先确定的条件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 激励对象只有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限制性股票的激励动力来自于股票内在价值与授予价格间的差额, 处于成熟稳定期的上市公司, 其股票价值相对比较稳定, 股价缺乏大幅成长的空间, 可通过调整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来调节激励计划的预期收益, 达到激励计划的目的。
二、股票期权应用案例分析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金发科技”) 成立于1993年, 是一家主营高性能改性塑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上市公司。2006年7月, 金发科技被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三部门确认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金发科技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 开始进入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 企业实力增强, 技术风险降低, 利润增长速度较快。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金发科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高管、营销、财务、金融和科研方面的人才。
2006年9月1日, 金发科技有针对性地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每份股票期权 (共3 185万股) 拥有在授予日起3年内的可行权日以行权价格和行权条件购买1股金发科技股票的权利。激励对象主要包括公司董事、监事、高管、管理骨干、核心技术人员, 涉及行权人数102人。行权条件是根据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办法》, 激励对象行权的前一年度, 其绩效考核合格;本年度净利润年增长率较上年达到20%, 行权的前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8%。激励对象首次行权不得超过获授股票期权的20%, 剩余获授股票期权, 激励对象可以在首次行权的90日后、股票期权的有效期内选择分次行权, 但自授权年度后的第1个完整会计年度的累计行权比例不得超过获授份额的30%, 第2个完整会计年度的累计行权比例不得超过获授份额的60%。
金发科技的股权激励采取了定向增发方式发放股票, 保证了大股东的相对控制权, 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激励对象包含董事在内, 可促进董事对公司的监督力度。股票期权从2007年开始分3年行权完毕,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激励对象短视行为, 驱动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不断努力, 促进公司业绩稳步增长。
事实证明, 金发科技的股权激励方案对企业业绩提升的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司各方面资源进一步优化, 公司盈利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06年、2007年、2008年的行权指标净利润增长率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见下表。
注:此2006年实际数计算期为从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
2007年3月20日, 金发科技实施2006年度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案, 股票期权对应的标的股票相应由3 185万股调整为6 370万股。2007年, 金发科技的股票期权计划通过行权条件, 但2007年行使的权益总额为0, 至2007年末累计已授出且已行使的权益总额为0, 累计已授出但尚未行使的权益总额6 370万份。
2008年, 金发科技由于原材料价格发生波动、年初南方冰雪灾害等原因使利润下降, 其股票期权计划未能通过行权条件。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全体激励对象分别于2008年3月24日及2008年6月26日两次行权, 至2008年年末累计已行使的权益总额3 822万份, 各激励对象均以自身获授股票期权数量的58%参加行权, 行权价格为6.23元/股。
公司2006年实施了股票期权计划, 对公司经营者起到了长期激励的作用, 有效的避免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激发了核心技术人员的工作动力, 提高了公司的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 其2009年研发的一新产品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新产品, 某项制备方法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
三、限制性股票应用案例分析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兴通讯”) 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520户重点企业之一。2006年, 中兴通讯被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三部门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一直以来, 中兴通讯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 建立了一套引进、培训、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 目前已拥有完备的科技人员队伍和科研开发体系, 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现金流比较充裕。
从2006年起, 中兴通讯企业开始考虑如何扩大规模,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既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又要避免落入各种“新技术陷阱”。企业规模的扩大意味着人员规模的扩张, 激励的范围也相应扩大, 企业应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员工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此, 中兴通讯从2006年开始采用了限制性股票的方式开展股权激励, 激励对象包括高管人员及关键岗位员工。该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有效期为5年, 其中前2年是禁售期, 后3年为解锁期。在解锁期内, 若达到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解锁条件, 激励对象可分三次申请解锁:解锁期分别为禁售期满后的第1、2、3年, 解锁数量依次为不超过获授标的股票总数的20%、35%和100%。中兴通讯股权激励计划的解锁条件是各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 (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计算的低值为准) , 如果该指标不能达标, 当年无法申请解锁且日后不能补回。除此之外, 无论是公司还是激励对象, 一旦出现财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或有违法违规行为, 那么将失去授予或解锁资格, 这无形中也形成了对公司和员工行为的约束。
中兴通讯2007年和2008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0.94%和12.36%, 达到了解锁条件。首次解锁的股票共计14 559 708股。截止到2009年7月2日, 中兴通讯第一期股权激励计划第一次授予的激励对象人数为3 274人 (包括19名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 其中60%以上是公司研发人员。对研发人员的激励起到了稳定研发队伍的作用, 对公司的3G业务的业绩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2009年上半年, 中兴通讯在全球无线特别是3G市场上的份额获得提升, 公司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趋势。
中兴通讯的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建立了与公司业绩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 完善了整体薪酬结构体系, 为业绩长期持续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有助于将公司骨干员工与流通股东利益进一步结合起来, 稳定公司骨干员工尤其是研发队伍, 推动公司提高经营业绩。
摘要:在对国内企业应用的主要股权激励模式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 结合金发科技和中兴通讯两个创新型企业进行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这两种主要股权激励模式的案例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恰当应用股权激励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完善激励机制、稳定人力资源、提升经营业绩。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
参考文献
[1].费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激励[J].中国集体经济.2008 (15) :57-58
股权创新 篇8
目前, 国内上市公司执行的激励方式主要分为三种, 即股票期权激励、限制性股票激励和股票增值权激励。2011年12月以来, 上证指数2400点、2300点、2200点三个整数关口相继告破。“倾巢之下”, 不少公司股价连连创下新低, 部分公司股价已经跌破股权激励计划行权价。数据显示, 从股票期权激励来看, 2011年已经实施236家期权激励的公司, 排除其中31家已经实施但尚未到第一行权日的公司, 剩余公司中可行权的有111家, 其中有72家股价在股权激励有效期内跌破过行权价, 占比64.86%。截至2011年8月31日仍有35只股价在行权价之下, 跌破回补比率为51.39%。已经实施的限制性股票激励公司共42家, 其中有4家股价在股票解禁期内跌破过股票授予价, 占比9.52%。出于股价持续跌破期权行权价格以及业绩增长难以达到行权条件等内部实施环境和外部市场因素的原因, WIND统计表明, 2011年两市已经有17家上市公司停止或延缓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这其中, 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占据13家, 达76.47%。而截至2011年11月■沈玉甜王冀宁潘志颖
16日, A股共有167家上市公司实施、停止或发布股权激励预案, 中小板和创业板占比高达77.25%。这其中就有中小板的江苏苏州的东山精密等,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业绩变脸, 拖累股价, 使得行权价与市价“倒挂”, 从而使激励难以实现。
在如此的环境背景下, 股权激励作为一把双刃剑的锋芒逐渐体现, 一方面其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 实现了经营者与资产所有者利益的高度一致, 其不仅可以锁定期权人的风险, 而且还可以赋予经营者的一种选择权, 在降低企业激励成本的同时, 还可以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便是来自股票市场的风险。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不确定性, 极可能导致公司的股票真实价值与股票价格的不一致, 例如持续“牛市”时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收入可能过高, 会产生“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而当期权人行权但尚未售出购入的股票时, 股价便跌至行权价以下, 期权人将同时承担行权后纳税和股票跌破行权价的双重损失的风险。但这并不能说明股权激励毫无用武之地或应予以摒弃, 从企业发展的长期来看, 股权激励仍是其留住人才, 提高员工激励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 科技创新型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1) 科技创新型企业普遍较“年轻”。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是我国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66%的专利发明和82%的新产品开发都来自于中小企业。但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普遍创立时间较短。通过对南京科技广场15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 有74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成立的时间不超过3年, 占总数50%, 21%的企业不超过5年, 建立15年以上的企业只有8家, 占总数的5% (见图1) 。
(2) 科技创新型企业股权控制比较“集中”。
从企业性质方面看, 南京市科技型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性质企业占主导地位, 股权控制较为集中。此次调查主要面对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 经样本统计, 150家中小企业中, 有限责任公司数为114家, 占样本总量76%, 个人独资企业11家, 股份有限公司则有17家, 占样本总量11% (见图2) 。
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都有此特点, 2009年“中国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调查报告”结果统计, 77%的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有限公司, 并且绝大多数都不是国有控股, 其次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民营企业。
(3) 科技创新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鲜明。
被调查企业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150家企业中, 其主营业务主要为研发和服务, 包括28家新材料及应用技术、32家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39家电子与信息技术、10家先进制造技术、19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13家环境保护新技术等 (见图3) 。
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南京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 按照“专业化、高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全面推动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初步建成了具有专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 同时形成以智能电网、现代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交通、新型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传感网 (物联网)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新格局。
(4) 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状况堪忧。
在当前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知识产权业已成为一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并凸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知识产权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 构成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三大支柱。可见, 产权化的知识在知识经济中, 已经构成了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专利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专利申请量偏低、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严重滞后等诸多问题。
通过对15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拥有专利数的调查研究显示, 37.33%的企业尚未拥有专利, 拥有1~3项专利的企业为45家, 占调查样本量的30%, 拥有3~10项专利的企业占总体的17.33%, 而专利数达到10项以上的总共23家, 约占总体样本量的15%左右 (见图4) 。
(5) 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情况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 南京科技创新型企业大多为非上市的中小微企业。在150家被调企业中, 有136家占总数91%的企业为未上市企业。6家企业为上市企业, 约占总数的4%, 余下8家企业为待上市审批或处于上市辅导期的企业。被调查企业中大部分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资金短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发展障碍。面对主板市场的高门槛, 许多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被拒之门外, 而2010年诞生的新兴高风险、高成长性的创业板市场, 在过去的两年中也出现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并面临严峻挑战, 尚待成熟 (见图5) 。
(6) 资金和人才是制约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调查显示, 有25%的企业面临市场开拓和同业竞争的压力, 38家企业面对着产品和技术研发方面的瓶颈。从此次的实际调研来看, 资金缺乏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因为较之普通的中小企业, 科技型企业总要维持相当大的投入以开展新产品研究和技术创新, 伴随着新资源的大量投入, 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强度越高, 其投入力度也就越大。30家企业人才流失及员工积极性问题, 比较突出。由于缺乏合理的政策激励及福利性保障措施, 大部分企业难以招聘到理想人才并且企业现有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难以调动。股权激励能使得企业员工尤其是高技术人员 (包括中高级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 持有公司股份, 得到公司给予的一定经济权利, 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 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 (见图6) 。
2. 科技创新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情况分析
(1) 股权激励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作用显著。
在实地访谈调查的150家企业中, 近60%的企业认为股权激励对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用显著, 其中25.33%的企业认为实施股权激励会对企业所遇到的困境有所帮助, 占总数34.67%的企业认为可能会有帮助, 只有10.67%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不能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缓解。以上数据足以显示, 在南京新一轮扶持科技创新创业政策中, 股权激励应作为重点激励扶持措施进行实施 (见图7) 。
(2) 已经实施的股权激励会显著提升员工的积极性。
调查显示, 15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中只有7家企业已经实行股权激励计划, 只有总数的5%。另有12家企业预计2011年底会启动股权激励计划, 约占总数的8%, 占总数79%的企业都不确定其推行股权激励的时间。7家已实施股权激励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 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后, 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人才的流失现象也有所减轻 (见图8) 。
(3) 股权激励实施的主要障碍。
调查显示, 制约股权激励实施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由于管理层对股权激励的实施细则、方法等不了解 (约占40%) ;二是企业的管理层对股权激励兴趣不大 (约占16%) ;三是股权激励的行权价格、授予数量等难以确定 (约占21%) ;四是股权激励的过程复杂耗时等 (见图9) 。
(4) 南京科技企业对股权激励具有比较严重的滞后效应。
尽管我国股权激励已实施10余年, 但南京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对于股权激励存在明显的观望等待态度, 绝大多数企业期望能仿效其他企业现成的经验或在政府部门大力倡导下才开展此项工作。这种情形一方面说明股权激励的宣传发动工作还不够普及, 另一方面也说明科技企业自身也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 率先开展此项工作, 因此, 对于南京科技企业的股权激励工作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见图10) 。
3. 南京科技创新型企业股权激励的主要障碍
本文结合国内外企业股权激励的经验教训, 通过对南京科技广场150家科技企业的有效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 发现南京科技企业股权激励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障碍。
(1) 对股权激励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调查情况看, 无论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还是相关管理机构, 没有将股权激励看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工作, 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等待、观望、拖延的情绪。实际上, 股权激励是科技创新的一种重要的驱动力, 它可以将科技创新成果以股权形式长期积淀在企业中, 并通过不断的深化推进, 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一流人才, 不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 对于南京科技企业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竞争力至关重要。
(2) 股权激励的政策扶持和配套制度缺乏。
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股权激励的若干政策, 但是扶持的力度明显偏小, 且这些条款多半是对于企业所提出的行政指令性要求, 在实践中很少有企业实施, 致使股权激励的办法措施流于形式。加上没有出台鼓励企业开展股权激励的配套优惠制度, 企业没有积极性开展股权激励, 所以迫切需要切实从企业角度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股权激励政策扶持和配套制度。
(3) 股权激励的多层次流转交易体系未能成形。
尽管南京已建成产权交易中心, 但是没有形成像北京中关村的柜台交易市场 (新三板) , 也没有搭建好从柜台交易市场 (新三板) 到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乃至海外证券交易所的企业股权流转上市的完整通道, 因此目前南京企业股权交易比较沉闷, 股权的溢价效应没有体现, 故也难以调动广大企业和科技人员积极推进股权激励的动力。
(4) 股权激励的宣传辅导内容形式严重匮乏。
股权创新 篇9
一、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综观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股权激励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激励机制, 在降低代理成本的同时, 对于技术创新同样具有促进作用。Argyres Nicholas S (2004) 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趋向不同, 将影响管理者对研发费用的投入。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所有者应当赋予管理者一定的股权, 使其利益与自身利益保持一致, 从而促使管理者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 增加研发费用的投入。Wu和Tu (2007) [1]利用面板数据检验了CEO的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关系, 结果表明:公司的业绩越好, CEO的股权激励对公司研发支出的正面效应越大。但是这一结论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 例如Lee等 (2003) 提出由于各个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导致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不同。
许敏, 王静华 (2011) [2]以2008-2010年A股上市连续披露R&D投入信息的392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 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高管持股与企业的R&D投入正相关, 高管持股能够有效地调节企业R&D投入的强度。然而, 杜剑, 周鑫, 曾山 (2012) 以2008-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的372家企业为研究样本,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水平负相关, 并建议在现行状况下进一步弱化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对董事会和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 进一步分散股权以促进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和长期发展。此外, 还有一种区间效应理论认为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单一方向的。汤业国, 徐向艺 (2012) [3]243家中小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运用2007-2010年的平衡面板数据, 对经营者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投入的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利益趋同效应与壕沟效应的双重影响, 中小上市公司的经营者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 (即区间效应) 。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至今未得到一致结论, 但基本采用R&D投入/研发支出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 大部分文献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也有一些文献认为两者之间呈负相关性, 少数文献发现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不显著。
二、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研究
早在1983年, 国外学者Larker对高科技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效应就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高科技企业对管理层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后, 公司股价呈现出超正常水平;股权激励对管理层具有长期激励作用, 可以约束其短期行为。Marianna等 (2006) 采用1992-1995年美国12个技术密集型产业的206家公司的面板数据, 运用多元回归方法验证了经营者持股水平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然而, Cui和Mak (2002) [4]以1994-1998年1147家高科技企业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高管股权比例与企业绩效呈现更为复杂的W型关系, 并且这一关系受行业影响很大。
阮梓坪, 汪睿 (2008) [5]以2006年深市中小企业板10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用每股盈余和托宾Q值衡量公司绩效, 实证分析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 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每股盈余、托宾Q值呈正相关关系。徐小萍 (2012) 分别以30家已实施股权激励和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中小企业作为样本, 以2008-2010年企业年报中的数据为基础, 经营者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例作为股权激励水平, 对比分析表明: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且股权激励程度越高, 公司业绩就越好。王华, 黄之骏 (2006) 以143家高科技行业的企业为研究样本, 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与经营者股权激励之间存在显著的区间相关性, 呈倒U型曲线。刘华和郑军 (2010) [6]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为数据来源, 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现一定的区间效应, 即只有在[6%, 10%]区间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是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 只是不同于之前学者有关线性相关的研究结论。
国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由于市场环境、研究对象以及不同研究对象所处政治、文化的不同, 因此各个学者的研究结论会存在差异。借鉴国外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结论, 国内学者多数采用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股权激励的衡量指标, 同时也拓宽了研究思路, 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并非只是线性相关, 还存在非线性关系。
三、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相关研究
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在技术创新理论被提出后, 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开始为国内外研究者们所重视。Schumpeter (1986) [7]指出:为了在市场上获取更大的份额, 高新技术企业向投资者展示企业的发展潜力, 会提高研发费用的投入, 开发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Hsieh, Smishra和Gobeli (2003) 以美国从1975-1996年的医药和化学业的数据为基础, 以纯利润、营运收入、销售增长、托宾Q值为因变量, 主要的自变量为研发和固定资产, 研究发现对研发投资的获利要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获利大。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 程宏伟, 张永海, 常勇 (2006) [8]以我国96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对象, 对企业研发投入与业绩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业绩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且研发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逐年减弱。王铁男, 凃云咪 (2012) 以2008和2009年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的24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采用2009-2011年企业年报中披露的相关数据, 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验证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 郭斌 (2006) [9]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度我国软件开发企业统计资料以及杭州软件企业数据基础上, 对中国软件产业是否存在着可观测的规模效应、中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 (研发) 活动对绩效是否存在着一致性的正向影响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研发强度对利润率存在着显著性的负向影响,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产出率也存在着负向影响。
国外学者关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主要指研发投入) 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基本达成一致。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数据资料的缺乏, 并且研发活动具有较强的滞后性, 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相关关系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虽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 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两者关系存在不确定性。
四、小结
国内目前多数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停留在两两关系的研究层面上。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其行业的特殊性使得R&D投入具有较强的价值相关性, 学术界关于技术创新在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的研究还比较罕见。因此, 可以针对技术创新在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之间所起的中介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管股权激励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绩效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Wu Jianfeng and Tu Runtig.CEO stock option pay and R&Dspending:A behavioral.agency explan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 (60) :482-492.
[2]许敏, 王静华.基于股权结构的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海:中国知网, 2012:180-187.
[3]汤业国, 徐向艺.中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投入的关联性——基于不同终极产权性质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 2012.2:127-133.
[4]CUI HUIMIN, Y.T.MA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ial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High R&D Firms[J].Journal ofCorporate Finance, 2002 (8) :313-336.
[5]阮梓坪, 汪睿.中小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解释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8) :52-55.
[6]刘华, 郑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自主创新的视角[J].会计之友, 2010 (12) :67-70.
[7]Zhen Deng.Science&Technology as Predictors of Stock Perfor-mance[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99 (12) :55-59.
[8]程宏伟, 张永海, 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6:18-23.
股权创新 篇10
一、文献回顾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是在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Barton(1992)把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由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的技能、技术系统的能力、管理能力、价值观等内容组成的;刘耀等(2008)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选取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和管理制度创新能力四个指标,并对指标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刘继兵等(2013)将小微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外部环境支持能力四方面考虑。此外,还有部分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但是在选取评价指标方面与前文所述文献中所用到的指标有些类似。
关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所采用的方法,胡恩华(2001)采用模糊综合法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王立新(2006)在其研究中采用BP神经网络法;孙健(2007)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电子行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此外,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与因子分析法也是较常用的方法。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股权众筹平台上发布融资项目的小微企业进行研究,在选取各评价指标时,也考虑了股权众筹平台上小微企业的特征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
二、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使本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股权众筹平台上发布项目信息的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引导社会各层面更加关注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本文在构建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小微企业创新评价指标的内容及定义都应建立在科学的创新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数据收集情况,尽可能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和公正。
(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从数据获取的可行性、有效性等角度考虑。此外,评价方法也应当简单、方便,便于整个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由于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特征具有多样化,因此评价指标既包含定量指标,又包含定性指标,从而保证评价指标对所有小微企业评价真实、全面、可靠。
(二)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本文采用德菲尔法构建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各专家以匿名方式发表意见,专家之间不得互相探讨,只能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反馈。经过对专家进行多轮次调查,得到所提问题的见解,并反复征询、不断修改,最后得出专家基本一致的观点,作为问卷调查的结论。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文中将设定好的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按重要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并对相应的等级分别赋予分值,如“1、2、3、4、5”等分数,其中分数越大表示相应的指标越重要。专家根据各自的专业水平以及经验,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并给出相应的分数。通过多次数据处理最终确定各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取各专家所赋权重平均值,从而形成最终的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各指标的定义、权重及说明如下表所示:
由于股权众筹平台上发布项目的小微企业多数为初创企业,很多项目还没有正式投入生产,无法获取研发费用等相关数据,因此,用产品研发程度、研发团队人数和研发团队平均学历作为替代指标。其中,产品研发程度按照产品开发状态进行赋值:开发中为1、已经发布为2、已上市或上线为3、已有收入为4、已有盈利为5;研发团队学历按照学历水平进行赋值:中专和高中以下为1、专科为2、本科为3、硕士为4、博士为5,研发团队学历取值为团队成员学历赋值的平均值。行业技术发展水平是根据行业类别进行赋值:计算机技术行业(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等)为4,生物环保(生物医药、环保能源)为3,消费及服务行业为2,文化创意行业为1。地区金融发展程度是参考《2014-2105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进行赋值,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参考《2015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进行赋值,东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经济发达,金融发展程度高,地方政府对于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较大,因此赋值为4,中部地区为3,西部地区为2,东北地区为1。
三、总结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就业、民生及社会稳定。因此,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外界了解小微企业的成长潜力和成长可持续性,同时也为小微企业客观地认识自身优劣势,为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竞争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导。此外,本文针对在股权众筹平台上发布融资项目的小微企业,该评价体系可以为股权众筹平台进行项目评估时提供参考依据,确保所发布项目的小微企业具备升值潜力,从而确保投资资金的安全与收益。从需要融资的小微企业的角度来讲,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一个自我诊断的工具,通过自我评价的结果进行调整与改进,以达到股权众筹平台发布融资项目的要求,进而完成融资目标。
摘要: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股权众筹平台上发布融资项目的小微企业,采用德菲尔法构建了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股权众筹平台进行项目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小微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小微企业,创新,股权众筹
参考文献
[1]Barton D L.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Core capability&Core rigidities,1992.
[2]刘耀,黄新建等.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8(1):15-19.
[3]刘继兵,王定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8):165-169.
[4]胡恩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2001(22):79-84.
[5]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6(32):34-37.
[6]孙健,康旺霖,魏修华.电子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当代财经,2007(2):15-17.
从股权初始形态探股权性质 篇11
关键词:所有权说;债权说;社员权说;综合性财产权利
一、对股权性质学说的回顾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俊海教授认为:“物权是股权产生的法律前提。股权之取得源自股份,而股份之取得又源自股东对公司的投资,而投资的法律本质在于股东将一定数额财产的所有权转让给公司。可见,没有所有权就没有股权。股权就是由所有权转换而来的。”①
然而股权的义务主体限定为公司,股权的间接支配作用等特点与物权的对世权特征和直接发生支配作用的特点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股权债权说渐起。
“债权说”针对现代公司制度的一个最大特征在于公司实际控制权由股东向经理层转移的现象,提出传统的股东权已经消灭,股东所认股份是以请求利益分配为目的的附条件债权,也就是说,股东对公司享有的财产权是一种债权。②甚至有学者提出:股权不是近似于债权而根本就是债权③。
但是股权性质债权说却忽略了股权与债权在法律特征及效力等方面均存在相异之处。另外股权还有共益权能,如参与股东大会权、质询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债权人除得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外,别无它权。④
为此,股权社员权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以社员权的概念为股权形成一个新的权利奠定了基础,为股权性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使人得以由社团法人与成员关系的角度分析和阐释股权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公司的法人地位和特征。⑤
但社员权说抛开股东在公司中的财产权,只集中论证包括股东自益权与共益权在内的股东权利是一种社员权利。同时社员权说的盲点在于并没有涉及股东的财产权或者只是勉强地将社员权解释为通过身份体现的财产权。⑥因此,即使该观点也面临着一系列争议。
二、股权是综合性的财产性权利
对股权性质的争议因为现代公司形式与公司制度的复杂变得日趋激烈,公司股权的性质也变得日益难以确定。而人类的商业组织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历史进程,既然从现有的复杂的公司制度下难以对股权的性质界定展开有效地探索工作,将视角转到本初时期的公司形态与股权形式将会给我们对股权性质的最终界定带来一种新的视角,化繁为简。
通常认为,现代企业发源于中世紀欧洲地中海沿岸。船舶共有,或源于继承,或源于契约。以船舶从事海上贸易,需要集中大量资金且风险很大。船舶共有能够适应人们资本集中和分先分担的需要,虽被普遍采用,并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企业形态。这种企业形态后来便成为股份公司雏形。⑦
基于船舶作为物权实体,基于船舶共有作为共同物权而形成的企业形态,成为现代股份公司的雏形。无论是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初期的以实物作为出资的船舶共有的企业形态,还是发展到现在以股东出资形式构建现代股份公司的现代商业社会,股权因为股东各自投入一定的物权作为公司法人成立物质基础,具有了物权的属性,这种物权属性的具有是通过各个股东缴纳自身所拥有的一部分物权这一形式实现了从股东到公司的物权属性传递。因此,股权性质当然地包括着物权的属性。
现代公司的另外一种起源是康枚达契约。康枚达具有委托的含义,依据康枚达契约,贷款者即委托人将金钱或货物委托给经营海商事业的贫穷商人,通常为船舶所有人,由受委托人进行海上贸易。获利时双方按约定方法分配。发生损失时,借贷者必须承担无限责任,贷款者即委托人不能要求归还其委托的财物,即仅以出资危险承担债务与风险责任。后来,一些合伙组织为吸收投资、扩展经营规模,也仿照康枚达的形式,逐步形成了两合公司或者有限公司的雏形。⑧
在康枚达契约企业中,投资人以委托的方式通过贷款来实现用有限责任的风险条件参与企业的经营利润分比例共享,这种贷款契约实质上就是一种债务凭证。因此,在康枚达契约企业中,股权建立的渠道是委托人的贷款投入,即一种债务负担,康枚达契约企业实际上就是一种债券契约形成的企业,而股权正是作为债权的形式使投资人拥有了获益的权利。所以,从康枚达契约企业上,我们可以看到公司股权的债权属性。
现代公司的第三种形成起源是家族经营体。个人经营的经济事业因后代子孙的共同继承而逐步形成家族经营体。家族经营体的成员最初限定于家住成员内部,尔后,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本集中与经营的需要,逐渐扩展到家庭成员之外形成合伙,并随着合伙人亲属身份因素的弱化,逐步形成了无限公司。⑨
基于家族成员的身份形成企业家族经营体企业,股权的形成和拥有实际上是以家族成员的构成为前提的,而延伸家族成员的概念,其实便是社员的概念,因此,股权性质当然地包括着社员权的属性。
总结以上的三种现代公司的最初形态和其各自的股份形式,股权的性质中既包含了从船舶共有企业所承袭而来的物权属性,也包含了康枚达契约企业延续下来的债权属性以及家族经营体企业传承下来的社员权属性,因此这三种属性是共同赋予在股权这一概念之上的,并伴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日益完善和企业形态的复杂化,这三种属性日益交杂在一起不可分割,因此笔者认为,股权其性质应当是包含着物权、债权和社员权三种基本属性的综合权利,并在不同的公司发展阶段和流程环节各自发挥着其属性表现。而同时,无论是基于物权,还是基于债权和社员权,这三种属性带给股权的都是关于财产责任义务以及经济效益的规定形式,因此,应当承认这三种属性所具有的财产关联性,因此以这三种属性为基础的股权也必然是一种财产性权利。
注释:
①刘俊海:《股权时物权在投资领域的延伸》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31日第005版
②郭锋:《股份制企业所有权问题的探讨》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③陈健松:《股权的性质-新债权论》载《商业研究》2000年第6期
④余文海:《再论公司法人财产权性质》载《江西法学》1995年第5期
⑤雷兴虎,冯果:《论股东的股权与公司的法人财产权》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2期
⑥郑彧:《论股东的权利》载《公司法律评论》2002年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⑦关于“船舶共有”的介绍摘自:《公司法》P1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股权创新 篇12
创新是近年来全球商务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和长期利润的源泉,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研发创新投入水平还很低,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还未得到发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研发活动的主要特质(风险性、收益跨期性、严重信息不对称性)使得代理问题尤为严重,极大地制约了研发项目的投资(任海云,2011),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系统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功能的失灵导致研发投资的效率低下。而公司治理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
现代企业具有复杂的治理结构安排,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时,管理层会基于何种动机行事。就技术创新投入而言,管理层有充分的动机进行高效率的决策和投入以获取有利于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可持续增长吗?在公司内部,另一基本的代理问题是外部投资者和控股股东的代理冲突。大股东是否会基于全体股东的利益来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与监督是否可以减少大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利益侵害,从而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投入决策呢?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构成,股权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公司投资决策的主要驱动力( Lee和O′Neil,2003),但迄今为止各类股权结构特征对技术创新投入决策的具体影响机理还很少得到系统研究,且已有的实证研究结论也并不一致。
考虑到当前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特殊的终极控制权性质和公司治理结构特征,本文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①在我国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纷纷效仿国外对管理层实行股权激励的现实环境中,研究股权制衡和管理层持股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②在国企民企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的背景下,研究产权性质是否会增强或削弱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显然,弄清上述问题对于深入理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入的动因和决策机制、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内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极为重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创新之处。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股权制衡与技术创新投入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典型特征,我们一般主要关注在分散的所有权结构下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但随着股权集中度的增加,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会有所缓解,大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冲突将逐步凸显。当大股东持股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可能会直接担任或委派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管理层争夺控制权,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追求控制权私人收益,同时大股东还可能通过隧道挖掘方式转移企业的资产和利润,进而严重阻碍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非控股股东就有动机对控股股东进行监督和制衡,抑制大股东谋取私利的行为。Pagano和Roell(1998)、La Porta et al.(1999)、Bennedsen和Wolferzon(2000)认为,理想的股权结构需要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同时股权制衡可以抑制大股东的投机行为,内部化控制权私人收益,提升长期投资决策效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股权制衡度越高,技术创新投入越多。
(二)管理层持股与技术创新投入
企业的管理层出于对技术创新投入活动的高风险、长期性及需要额外投入的个人成本、个人职业风险和声誉等的考虑,往往会放弃技术创新投入活动,倾向于开展能够快速直接地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利润的短期投资活动,这与股东更多地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来说,为了解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减少管理层的短视行为,使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国外普遍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代理冲突,还可以改善公司治理,使管理层有动机去从事技术创新投资相关活动,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基于剩余索取权理论,给予管理层一定的股权,使其获得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可促使管理层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总的来说,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可以提高他们实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创新战略的积极性。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技术创新投入越多。
(三)终极控制权性质的影响
在产权性质不同的企业内,我们预期股权制衡度、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会存在差异。一方面,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来看,普遍存在实际控制人(即大股东),股权集中度较高,这可能导致隧道挖掘效应,此时一定的股权制衡很有必要,我们假设股权制衡对公司技术创新投入决策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高的民营公司体现较多。原因在于,民营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治理机制更有效地参与监督与决策,而国有控股公司人事权基本没有实现市场化,其资源配置行为受到政府较强的行政干预,外部投资者很难实质上影响公司决策。另一方面,假设管理层持股对公司技术创新投入决策的影响在国有控股公司体现较多。原因在于民营企业人事权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基于现代管家理论,企业管理层出于对自身声誉、职业发展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努力工作,做好“管家”。在此基础上,管理层与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本身就是趋于一致的。而在国有控股企业,管理层多由行政任命,从被动地拿工资到主动地获取市场收益,这是一个很大的激励诱因,做得好、好得持久和自身利益通过股权直接挂钩,此时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作出对公司长期发展有利的决策。由此,本文进一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受终极控制权性质约束。
假设3a:相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内股权制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假设3b:相比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2008 ~ 2013 年度披露研发投入的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2008 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总计得到190 个有效样本,其中2008 年35 个、2009 年34 个、2010 年33 个、2011 年31 个、2012 年29 个、2013 年28 个。根据终极控制权的性质,将190个有效样本分为96个国有控股企业样本和94个民营控股企业样本。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本文研究中所使用的样本公司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其中部分数据由手工整理而得。
1.被解释变量:
技术创新投入(RDR)。本文采用相关研究中最为常用的企业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其中,研发投入数据来自手工收集的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项目下的“科研费”、“技术研究费”、“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等明细支出。
2.解释变量。
①股权制衡度(SHB)。本文用企业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衡量公司的股权制衡度。②管理层持股(EXE)。本文将管理层定义为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裁、CEO、副总裁、董秘和其他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中兼任的管理层人员)。
3.控制变量。
①公司规模(SIZE)。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已经证实了公司规模与研发活动的相关性,本文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②财务杠杆(LEV)。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债务融资的税收屏蔽作用会影响公司的绩效,从而对公司的研发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③成长性(GROW)。公司的成长性越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在前期的研发投入越大,那么要在本期进行研发的紧迫性就会降低。
为了提高模型精确度,本文还将可能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股权集中度(CR5)、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纳入控制,其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保险公司、社保基金、QFII所持股份占公司流通A股比例之和。
(三)模型构建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构建如下检验模型:
四、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列出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中数据只保留了两位小数)。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六年的技术创新投入平均值为1.27%,技术创新投入水平整体偏低,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控股企业的均值分别为0.98%、1.56%,说明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明显高于国有企业。总体而言,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水平相差较大,最小值为0.02%,最大值为12.18%,其中不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悬殊较国有企业要大。
注:∗表示在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二)相关性分析
表3 列出了全样本情况下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管理层持股(EXE)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RDR)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公司规模(SIZ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股权制衡度(SHB)、财务杠杆(LEV)、成长性(GROW)、股权集中度(CR5)、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与技术创新投入(RDR)没有显著相关性。另外,其他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系数都低于0.5,相关性较弱,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非均衡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这样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同时提高动态模型估计的准确性。我们首先采用Hausman检验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
1. 对全样本的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时,Prob>chi2=0.6714>0.1,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再进行BP检验,Prob>chibar2=0.000,说明随机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效应模型。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全样本的面板数据。表4列出了全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
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变量之后,回归结果显示,股权制衡(SHB)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1得到了支持;管理层持股(EX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2 得到了支持。此外,公司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成长性(GROW)、股权集中度(CR5)、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与技术创新投入(RDR)没有显著相关性。
2.对民营控股企业组的94个有效样本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Prob>chi2=0.9889>0.1,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再进行BP检验,Prob>chibar2=0.000,所以分析民营控股企业组的面板数据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表5列出了按产权性质分组之后的回归分析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在民营控股企业组内,股权制衡(SHB)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结合国有控股企业组的回归分析结果,假设3 和假设3a得到了支持。此外,在民营控股企业组内,公司规模(SIZ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财务杠杆(LEV)、成长性(GROW)、股权集中度(CR5)、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与技术创新投入(RDR)没有显著相关性。
注:∗∗∗ p<0.01,∗∗ p<0.05,∗p<0.1。下表同。
3. 对国有控股企业组的96 个有效样本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Prob>chi2=0.6313>0.1,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再进行BP检验,Prob>chibar2=0.0025,说明混合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所以在对国有控股企业组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采用混合效应模型。
表5 的回归结果显示,管理层持股(EX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结合民营控股企业组的回归分析结果,假设3和假设3b得到了支持。此外,在国有控股企业组内,公司规模(SIZ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基于以上分组检验,我们发现公司规模(SIZE)在全样本组不显著,在分组之后显著,但是显著性不一致。现有的关于公司规模和研发强度的研究,很少考虑终极控制权性质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变量之后,在国有控股企业内公司规模(SIZ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显著负相关,而在民营控股企业内公司规模(SIZ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国有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机构冗杂,内部沟通越发困难,缺乏研发的动力,同时为了保障既有利益,实现更多的社会功能,往往会减少研发投入这一预提的专项支出。而民营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取得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一定的市场地位,通常会加大研发投入。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2008 ~ 2013 年披露研发投入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总体而言,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②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内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股权制衡对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而管理层持股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本研究的启示在于,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有利于解决企业的两大代理问题,提升长期投资决策的效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促使公司做出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投资决策,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我们发现,在终极控制权性质不同的企业内,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一方面,就股权制衡来说,其对民营控股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较国有控股企业显著,显然,这是由于民营控股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治理机制更有效地参与监督与决策。另一方面,管理层持股这一治理机制对国有企业的激励效应优于民营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管理层受经理人市场竞争的约束、持股动机市场化、多由大股东直接担任或委派来说,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多是行政任命,对他们实行股权激励能够产生更大的激励效应。所以,对于民营企业,需加强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衡,在一定程度上内部化控制权收益,增加有利于全体股东利益的技术创新投资活动;对于国有企业,应继续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管理层持股等市场化机制引入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促使管理层与大股东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从而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投资决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我国2008~2013年披露研发投入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受到终极控制权性质的约束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进一步,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内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股权制衡对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而管理层持股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技术创新投入,医药行业
参考文献
任海云.公司治理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调节效应研究[J].管理科学,2011(10).
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
【股权创新】推荐阅读: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质押贷款扶持资金管理办法08-14
【内部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问题10-20
增资后股权有变化是否算股权转让10-12
股权转让及股权出租设计税务问题总结11-15
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登记办法06-05
股权策略07-15
股权激励05-22
股权偏好07-27
转让股权08-05
股权分割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