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技能教学的改革

2025-01-13

职校技能教学的改革(共12篇)

职校技能教学的改革 篇1

职校培养学生的第一目标是掌握相关技能, 顺利就业, 企业也希望拥有这样的技能型人才, 看起来这是一个和谐的对接, 学校负责培养人才, 企业负责消化人才, 可是实际上因为部分职校的学生就业后, 缺少实践经验, 很难胜任工作岗位的操作要求, 导致供求错位, 使职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目前, 一部分职校的教师在技能训练教学中, 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外, 很少采用其它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单一。且一部分职校由于实训设备的短缺, “在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依然常见。导致一部分职校技能训练教学有效性低。

1职校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观念缺乏科学性。部分职业学校办学定位一味追求高大上, 追求高层次、大专生、上档次, 却不在提升办学品位, 强化教学质量, 彰显学校特色上做真功。有些职业学校过于重视理论性性课程的教学, 过于偏重学科教育模式, 片面追求文化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比例, 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有些职业学校办学思想陈旧, 沉醉于闭门造车, 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 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人次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需求结合度低。以上种种, 导致毕业生技能水平不高, 就业适应能力不强。

(2) 专业设置缺乏适应性。学校专业设置混乱, 缺乏科学规划。行业少什么人才, 就一哄而上, 盲目跟风, 缺少前瞻性。部分专业设置过于笼统, 各专业缺乏自身特色, 相邻专业共性大于个性, 缺乏专业细分机制, 毕业生缺少针对性和专业性, 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专业化分工对高技能人才规格、类型、数量与质量的需要,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脱节。

(3) 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课程教学是实现职业人次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但不少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任然沿用以公共基础课、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为主的传统的模式, 过于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片面追求理论深度, 缺少足够的动手实践环节, 职业技能无法彰显, 职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被严重无视。

(4)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性。在师资队伍结构上, 学科型教师比重偏大, “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5) 实践基地缺乏先进性。不少职业学校尤其是民办职校, 不能提供足够的多功能实训车间和高水平的教学设备进行实训教学。对于新兴专业的教学设备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表现的尤为明显。

2职业学校技能改革的方向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同时, 也是职业院校技能训练教学的助推器。学院要定期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技能竞赛, 对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及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 找回做人尊严, 激发学习兴趣。形成了“人人练技能, 个个是能手”的良好学习氛围,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我也能成才”的自信心, 以保证技能训练教学的有效性。

(2) 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有全面到位的技能实训车间的保障外, 更需要的是一支技能水平强, 教学能力突出的“双师型”队伍。这支队伍的打造一是通过对现有专业的教师培训。包括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教师定期实践制度,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到基地和对口企业进行专业训练、技能培训、现场考察或技术开发。二是要积极引进人才。吸引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来校任教或兼职。三是要有效激励。学校要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专业技能水平的晋升,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和其他技能培训, 将技能素质作为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3) 以产学结合为机制, 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区合作作为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 为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在这种双向参与合作模式中, 企业直接参合作班级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建设等过程环节并给与相应的技术指导, 企业还可以在在师资、技术、设备、信息等与学校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 通过人才互换, 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实现就业的提前适应。达成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对学校来说, 通过校区合作可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的无缝对接, 最终能培养出单位需求的“来之能战”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对企业而言, 学校直接为他们培养急需的人才和后备员工, 毕业生能做到直接上岗, 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也节省了大量的员工上岗培养费用。从根本上化解了学校办学、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三方面的矛盾, 实现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开拓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刘小芹.定单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3]倪萍.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09.

职校技能教学的改革 篇2

摘要:广告业的迅速发展,为中等职业学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种形势下,为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的培养,力求与市场接轨,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实用性。

关键词: 中职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改革 思考

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中等到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具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广告业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平面广告设计人员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的广告意识,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考察本地区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办学情况,发现不少毕业生上岗时不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生产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综合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生产性。中等职业学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以书本中的案例为依据,但案例内容却与广告业的产品设计大相径庭。教学中,学生将书本中的各个案例模仿复制一遍,除了对工具、软件的使用进一步熟练以外,实际广告产品的设计与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无法培养与达成,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至使学生顶岗实习的适应期长,不能较快进入角色。

二是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缺乏创新性。传统的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以书本为依据,按照书本的内容系统安排教学,只是在工具、软件知识学习结束时进行综合性的案例教学,而这些案例与广告业的生产实际差距较大。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至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时不能较快地独立承担广告设计业务。三是实践教学缺乏评价标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许多平面广告设计专业教师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往往重视的是某些工具、软件使用方法,很少介入真实或模拟的广告业务开展教学。从毕业生工作适应性来看,不少学生只知道“是什么”,却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其根源是实践性教学缺乏评价标准,以至实践性教学评价的反馈与调节功能无法有效实施,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二、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为向广告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必须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适应企业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的综合性、生产性、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第一,立足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生产性。培养学的职业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教学任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涉及绘画艺术、广告创意、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市场营销、计算机软件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因此,引进广告企业的产品,设计综合应用实训项目是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可得到综合应用,创新思维可以充分发挥,职业能力得到切实培养。

第二,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平面广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应该以广告业职业岗位工作需要什么,我们就着重训练什么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如广告企业员工需要具备广告摄影技能,我们就开设广告摄影课程。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摄影活动,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任务报告。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操作、探究和体验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树立“知识即行动、行动即知识”的理念。这种让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通过行动在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自己的职 业能力的教学过程,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与实用性。

第三,切实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告设计是为社会服务的,闭门造车,关门教学是不能凑效的。因此,学校应该与广告企业联系,组织学生寒、暑假赴广告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可以接触到最基本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对广告市场的客观认识,身临其境体验自己将从事的工作,同时,还能提高专业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第四,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1)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为此。必须建立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数量充足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要建立校内画室、广告设计、摄影、专业计算机房等实训场所,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提供物质条件。(2)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首先,要选择好合作对象,在广告企业中,应选择那些知名度较高、技术力量雄厚、广告业务充足,并且热心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广告专业建设与广告人才培养的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将其发展为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要建立合作共赢的有效机制,要签定校企合作协议,本专业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实施产学结合,专业教师也以到位合作企业实践与锻炼;企业不仅可以增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还可以在顶岗实习学生中录用优秀者为新员工。这样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相得益彰,就能建立起稳定的紧密型合作。

第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要强化专业教师的师德建设,制定师德考核细则,强化专业教师爱岗、爱生、敬业奉献 的精神;二是要制定专业教师的成长发展规划,明确他们的努力方向;三是要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赴有关企业岗位锻炼、参加校本专题培训、参加省“四新”培训、参加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参加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教师技能大赛等途径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资格档次;四是鼓励专业教师撰写专业教学论文、编写具有本校专业特色校本项目教材、参加省市专业课改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五是组织专业教师每学期开设校内教研课、示范课,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提高“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

第六,健全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既是组织实践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效果的检测要求。没有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的质量就无法保证。要以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中关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结合广告设计师职业标准制订实践教学总体评价标准。然后结合本专业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将总评价标准分解为一系列成阶梯的子标准并分配到各专业课程的各个教学阶段中,以便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参考文献]

[1] 张树庭.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2] 张键, 徐云龙等著.中国教育新走向[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3] 阮卫.复合型广告人才培养体系初探[J].新闻界,2006,(2)

[4] 张信和,苏毅超.广告专业“业务专案组”型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与探讨[J].成人教育,2004,(12).3 姓名:王勇

单位:泰州市博日电脑技术学校 职务:实训科长 职称:平面设计高级工 年龄:30

职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模式 兴趣

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制造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机械类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这门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以适应如今这门课的教学需要,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进行变革。

一、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低。中职学校教学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以前教学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而现在则是初中毕业生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较差,而且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2.传统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机械基础传统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理论学习较为抽象,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的话,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且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

二、对于《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于机械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先实践教学再理论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大部分没进过工厂,对于机械方面的各种名词概念从未听过,也几乎没有见过机床设备。而传统教学模式一开始就是理论教学,学生对于没听过、没见过的各种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在课程教学的初期就不会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更是没有积极性了。而在理论教学之前,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去实习场地参观或者直接参加拆装实训,则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由于有新奇感,很容易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板书结合挂图以及少量的教具模型,进行课堂讲解分析。教学手段较为单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抽象并且较为枯燥,课堂气氛一般也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这些传统教学方式产生的问题,可以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利用板书、模型、实物以及挂图进行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靠的是老师的仔细讲解,利用挂图和模型来比划机械零件的构造、作用和传动机构运动、传动的原理。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很卖力、很详细,但是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云山雾罩,完全没明白这个原理是怎么回事,效果很不理想。

多媒体教学则能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因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以及内部结构、传动机构中各个零件的相对运动通过FLASH等计算机软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三维动态的画面演示,很容易地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这样可以使教材上的内容更为生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嘗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与机械的接触不是很多,有些学生更是对机械一无所知。而在机械基础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也没有什么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学生一般会有强热的好奇心,并且有十分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因此可以尽量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这一章节时,因为内容较为抽象,职校生一般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他们一些长度不一的竹片,让他们用螺栓螺母将竹片组装成简易的四杆机构,然后针对课本上的四杆机构的类型以及运动原理,让他们用自己组装的四杆机构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展示,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3)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梯度。因为职校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别提出要求。例如轮系这个章节,就可以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周转轮系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不做要求,他们只要掌握定轴轮系的知识就可以了。

4.完成理论教学后,应转入实习教学

进行完理论教学后,应当进行实践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一些机械机构的拆装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到校外的实训基地或者工厂进行参观或者直接参与生产,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能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职校技能教学的改革 篇4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教师实践,校企合作,课程改革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 如何通过各项改革与工作创新, 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大创新和制度设计, 是促使职校教学改革实现质的飞跃的一个重要媒介, 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促使职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以下内容将对职业技能大赛在职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一、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只有具备一线实践经验、技能资格和能力的教师, 在充满活力的职业院校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来, 各个职业院校为了全面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不惜通过花重金让优秀教师出国深造、聘用企业工程师、进入企业锻炼等方式, 意图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让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但这种方式讲究的是短期内的效果, 不能获得很大的成效, 而且企业的有些工作是非常机密的, 不可能让实习教师全权参与进去, 这就影响了教师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吸收。而职业技能大赛的出现, 为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供了更多广阔的契机, 职业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的技能标准, 根据生产和工作实际所开展的以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操作技能为重要出发点的、有组织的群体性活动, 全国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每年都会举行, 职业技能大赛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教学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在大赛开始之前, 教师如果想参加, 会大量的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 进行必要性的拓展训练, 从而在更大范围和平台上提升自我的见识与视野, 若在比赛中获取良好的成绩, 学校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下, 会激发教师对提升自我素养以及参加比赛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 久而久之, 自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不仅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逐步提升教师的工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水平, 而且潜移默化中也能够影响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教学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了校企合作力度的加强

校企合作是构建合理的实训基地、改革教学模式、丰富人才培养方法等的重要方式和媒介, 在职业大赛的影响下, 学校和企业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合作的力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大。具体一点来讲, 首先, 职业技能大赛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比赛的操作更是需要吸纳各个行业的操作规范、最新工艺要求以及创新思维等, 这为参赛的职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参考, 在本着企业的需要以及市场发展对人才发展要求的原则下, 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改革工作, 在借鉴企业优秀管理经验的状态下加深了对企业的了解。其次, 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集训进程中, 职业院校相关负责人为了获得理想中的比赛成绩, 势必会走入企业进行学习, 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聆听企业专家的指导, 不仅为在大赛中获得良好的名词埋好伏笔, 而且为职校的专业教学的开展与课程的设置等提供了必要的专业性资料; 再次, 一些知名的社会企业也越来越关注职业技能大赛的发展动态和走向, 因为通过职业技能大赛, 他们不仅可以有效的宣传企业的文化和形象, 而且可以在比赛中发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他们纷纷要求对技能大赛提供赞助, 在此进程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也在此进程中拉近了职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在互惠双赢的局面中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了职校课程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的出现和举办, 引领着职业教育教学课程的改革, 让职业教学课程更具时代化和适应性特色。一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提供了导向性的作用, “职业需求”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获得所靠的不仅仅是杂志或者书籍, 它需要与企业进行密切的交流与沟通,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 就让职业院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进行接触, 有利于促使职业院校在贴近企业需求的前提下更加深入的瞄准市场的变化, 及时调整课程目标。二是有利于促使职业院校选择更适量、更实用的课程内容, 在参加技能大赛的准备阶段和参赛阶段, 职业院校都可以对未来职业的发展走向有更多的了解, 从而不断地改革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调整人才培养策略, 从而引导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和教学工作朝着更科学的方向迈进。三是有利于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要想全方位的提升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要注重不断地根据时势变化的要求增加或者减少课程教学内容, 适度的探索新课程, 以满足教学任务的要求。职业院校可以尝试着将每年的职业技能大赛列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 让学生和教师接触到更多的新技能、新知识和新设备, 拓宽课程教学的方式和内容, 为比赛的参与做好扎实的准备, 可谓“一箭双雕”的举动。还有, 职校课程改革若得到了推动并且获得良好的成效, 将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从而在扩大学生知名度的情况下提高了招生的数量和质量, 也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 既是职业院校展示自身教学成果和质量的重要平台, 又是促使职业院校教学深入改革及其长足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在推动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得以提高的同时, 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大赛对于职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影响力和作用, 并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时调整相关改革的方向和手段, 让职业技能大赛在职校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召旭.试论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0) .

职校技能教学的改革 篇5

承办市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总结

2011学年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农业类四个项目和商贸类二个项目由我校承,在广州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和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技能竞赛各顶工作圆满结束,得到各级领导与参赛学校的高度评价,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承办项目情况

2011年12月11日,广州市农业类农机具修理、艺术插花、园林植物修剪、种子质量检测共4个竞赛项目在我校举行,共有8支代表队,29名选参赛选手参与角逐。

2011年12月23日、24日,广州市商贸类企业经营、推销之星共2个竞赛项目在我校举行,其中企业经营项目有15支代表队75名参赛选手参赛,推销之星项目共有17支代表队51名参赛选手参赛。

2.竞赛组织与实施情况

为了确保市赛的公开、公平、公正,确保竞赛的顺序实施,广州市教育研究室教研员多次到学校指导各项筹备工作,聘请相关企业专家解读竞赛规则,赛前开放赛场让参赛学生参观。学校高度重视技能竞赛承办工作,成立了竞赛领导小组,项目筹备小组,制定了竞赛秩序册,编写了竞赛赛场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救授小组,将竞赛主场的各项工作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两大类六个项目的整个竞赛过程,从报名、报到、开幕式、抽签、理论测试、技能比试、成绩评定和闭幕式等整个过程顺序进行,参赛学校没有任务意见。

3.裁判聘请情况

技能竞赛的客观、公正,与裁判独立、无利益冲突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次技能竞赛的裁判,由广州市教研室负责,六个项目全部聘请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担任,各项目裁判的专业程度非常高。其中,农机具修理项目聘请的3位裁判均曾担任国家级竞赛的裁判,是农机机械行业中的领军人物;艺术插花项目聘请的裁判王老师,已70高龄,是广东省艺术插花届的元老,曾多次担任国 际插花比赛的裁判长,企业经营的裁判全部由用友软件公司安排专家,并分项目评价,杜绝裁判个人对竞赛评价的影响。专家级专业化的裁判团队,确保了竞赛成绩的公信度。

二、经验与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组织缜密。为了搞好竞赛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研讨竞赛的方法、方式与规范运作程序,认真组织并进行竞赛的各项准备与赛事活动,先后制订了《竞赛秩序册》和《竞赛应急预案》,并专门成立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的2011年广州市农业类技能竞赛领导小组,对大赛的每一个细节,每个程序以及对大赛内容都进行了详细、周密的研究部署。

2.准备充分,确保竞赛不出差错。为保证竞赛的公正性,体现参赛学生的实际能力,市赛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及规范工作程序,认真进行竞赛的准备及各项工作。赛前制定了赛事工作责任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周密组织与认真培训,对竞赛场地、所需设施器材进行了精心准备,对赛场环境布进行认真细致地检查,指定专人布置赛场,准备竞赛各项设施,保证了竞赛活动万无一失,顺利进行。

3.严密竞赛过程,严格竞赛纪律。在竞赛赛程中,除赛场工作人员外,学校其他人员不准涉及任何与竞赛有关的事项。在竞赛过程中,严格执行竞赛标准要求,认真落实竞赛细则及保密、回避等有关竞赛制度;科学合理安排竞赛流程,在参赛队伍多,竞赛时间长(特别是企业经营项目赛程为2天)、评判标准复杂的情况下,参赛选手按时段、按标准、按要求、分场次、分组别、分项目、依序进行了紧张有序的竞赛,确保了整个竞赛过程在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下顺利进行。

4.竞赛成绩公开,提高了竞赛的透明度。本次竞赛,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可供观摩的项目,如推销之星项目,各参赛学校的领队与代表均可参与旁听。竞赛抽签后,抽签号由市教研室领导保管,所有工作人员与裁判均不知学生的姓名与学校,竞赛成绩批阅后,按抽签号交市教研室领导统分,确保了竞赛成绩的公正。得出总成绩后,于当天在学校校园网进行公示,有异议的学校在三天内可向主管部门申辩,做到了竞赛成绩做公开、透明。

5.适度的媒体宣传,扩大了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影响。竞赛的开幕式、竞赛过程中、竞赛闭幕式,邀请了番禺电视台与番禺日报社的记者进行了跟踪报道,并在学校校息网上发布了竞赛信息。竞赛中还邀请了风行牛奶、广州正澳环保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营造良好氛围,扩大了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

1.经费方面。承办技能竞赛,有赖于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技能竞赛的组织准备、赛场布置、裁判聘请等需要有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特别是有些项目参赛队多,竞赛耗材多,竞赛工具与场地布置难度大的情况下,教育局按8000元的补助标准,实际上很多项目无法满足竞赛的各项开支,因此,需要上级教育部门多给予费上的支持。

2.安全方面。尽管学校在竞赛前与竞赛中对设备、场地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甚至做好了相关安全的问题的处理预案,但参赛学校多,人员多,不可控因素多,竞赛的安全问题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上级教育部门是否可考虑给承办学校购买专项保险,以减轻学校的压力。

职校技能教学的改革 篇6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我校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中职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教学与技能人才需求相脱节等原因,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三年来,笔者一直在从事《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改工作,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已经总结了一套能提高教学效果的课改方案。下面笔者就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让学生能够系统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网站的开发技巧,将来更容易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笔者对以往多而不精、杂乱无序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具体的改革措施表现如下:

1.“模块化”教学内容

笔者以项目开发为出发点,结合本课程人才培训目标,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的知识要求,最后确定网页基础、网页制作、图像设计、动画设计、综合实训五个知识模块为《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其中,网页基础模块介绍HTML语法、网站开发流程等知识;网页制作模块介绍Dreamweaver的使用方法;图像设计模块介绍Photoshop的网页布局与颜色搭配技巧;动画设计模块介绍Flash简单动画的制作方法;综合实训模块为学生网站开发练习。以上五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一方面,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能独立完成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这样教师通过对不同模块或任务进行按需组合能更好适应不同专业类型、不同课时的教学需求,有利于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有用知识、训练有形技能。另一方面,每个模块间的知识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前面模块是后面模块的基础,后面模块又加强了前面模块的知识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网页课程的精髓。

2.序列化模块内容

在一般情况下,《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模块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彼此间往往缺乏联系。如果不对模块进行序列化设计,容易导致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完整,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综合考虑“网站开发工作过程”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后,笔者对模块内容进行了序列化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知识点分布在四个阶段实施教学。基础入门阶段:本阶段以欣赏优秀网页设计作品为主。通过欣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网页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技能训练阶段:本阶段会讲解最基本的网页制作技术,包括站点管理、表格、图片、超链接、行为、JavaScript脚本语言、Flash等技术,每一项技术只讲最基本的内容,如图片只讲如何插入和进行简单的设置,超链接只讲网页的超链接,这种安排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做出一套完整的网站。网页设计阶段:为了使学生的网页制作水平由操作应用层提高到设计规划层,本阶段将讲授Photoshop网页设计技術,包括页面设计、颜色搭配、切片功能等。鉴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没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因此,笔者实施“模仿”方式教学,即通过赏评、模仿、创新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力与技术运用能力。综合实训阶段:为了让学生能全面熟悉网站开发的全过程,将前面所学习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网站开发的实践中。本阶段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微型网站的设计及发布。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按照企业开发网站的流程操作,项目的完成以学生的自学及相互协作为主,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跟教师模仿的沉闷教学方法,采用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快乐学习环境的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它从问题入手,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以上优点,笔者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中大量的采用了案例法。例如:在刚开始的技能训练阶段,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的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笔者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案例讲解法介绍软件功能。随后,在学生能熟练使用网页制作工具后,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笔者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案例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

为了配合课程的改革,达到“以评促教,以改促学”的目的。笔者对过去单一用考试结果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和以教师评价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作出改革,具体如下:

1.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原来我们只注重结果,对学习过程似乎并不怎么关心,以致一部分学生喜欢临时抱佛脚。针对此现象,笔者采取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测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中,平时成绩就是课堂的表现,它占总成绩的50%,包括:学习档案袋表现(作业作品质量、参与评论等)占20%,“积累与养成”记录表现(作业次数、学习笔记、课堂发言、示范和受表扬次数)占20%,单元测验占10%。期末测评占总成绩的50%,采取操作和作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做法,既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又看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评价方式,笔者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三种形式。其中教师评价最主要,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控制软件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将作品公开展示,让学生一起参与评选。通过这样的互评方式共享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在合作学习以及每一个教学单元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差距,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改革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取教师的授课;在案例讨论中能积极思考,广泛参与,灵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在课后,为了能将作业完成得更好,还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

2.考试、考证成绩明显提高

2005年至2008年,学生参加期末成绩,优良率达到50%;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网页制作员级)鉴定,通过率为98%。

3.基本解决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轨的问题

学生不在害怕面对较大规模的网站项目:三年来,笔者收集了十几份极优秀的项目作业;在课程结束后,甚至有部分学生还利用假期承接了一些网页制作项目,以此积累实践项目,为毕业后竞争上岗增加砝码。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结合我校的改革实践,笔者认为成功的课程改革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只有将教改不断深入进行下去,建立完善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才能取得好的改革成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林.《〈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知识博客,2008.10

2.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站制作与网站设计》精品课程网站

http://222.184.16.189/wzsj/default.htm

职校技能教学的改革 篇7

一、统一思想认识, 注重专业技能教学

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未知到知的过程。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 其目的是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未知到知的过程, 而且还要求学生对知识应用从未会到会的过程。因此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具有应知、应会的双重教学任务, 这就要求从事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师, 不仅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 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也就是说, 对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师要求更高, 因此, 职业学校应当十分重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 要对在职专业教师再进行培训、进修, 及时充电,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当然, 光靠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师还不行, 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先进技术实验设备, 两者缺一不可。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 必须增加实验仪器的投资和利用, 同时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 并经常督查实验开出率和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这样使专业课教师切实地加强和注重专业技能课教学。

二、采用循环教学法是专业技能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循环教学法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即:实践 (实验或演示) ———理论 (讲解) ———再实践 (学生动手实验) ———再理论 (分析) ———再实践 (学生动手操作训练) 的教学方法。笔者经过长期进行应用这种方法教学实践, 认为这种教法效果相当好。实践证明:“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循环教学是行之有效的, 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途径。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 同时注重技能考核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的两大教学体系, 两者关系十分密切、相辅相成, 必须同步进行, 因为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包括文化课) , 才能指导实践, 做好实验, 提高实践能力。同时, 在实验的基础上, 反过来又能够巩固和掌握理论知识。为此, 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别由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承担, 辅导实践主要由实习指导教师完成, 同时理论教学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相互合作轮换指导。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 当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章节时, 就可以马上组织学生进行上机“英文指法训练”和“中文输入训练”, 讲完“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时, 学生也基本上掌握好了“英文指法训练”和“中文输入训练”。这样, 既能保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连贯性和互补性,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除此之外, 实践技能课的训练与考核更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注重技能考核, 才能对技能训练起促进推动作用, 同时也检验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而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分阶段地严格进行实践考核, 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践, 会大大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考核中, 可分为十二大部分进行:英文指法训练、中文输入训练、Windows XP基本功能、文档的基本操作及排版、制作表格及图表、公式编辑器及绘图工具的使用、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条件格式和函数的使用、数据图表化与数据处理、创建演示文稿、Power Point的母版与动画、局域网和Internet使用等进行考核。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职业学校只要能够正确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就会都较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状态是衡量和检验学校及相关专业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

四、让部分学生先“会”起来

从全班同学中挑选出理论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部分同学, 作为先行重点培养对象, 使他们达到一定的水平, 特别是实践能力。然后, 利用他们对全班同学进行辅导工作, 这些少数学生是既当学生又当“小老师”。在学生中他们是“老师”, 能激发全班同学努力向他们学习并赶上他们, 起到局部带动全局的作用, 在各实验小组中他们能够发挥“小教师”效能。因为专业技能课仅由某位老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是难以全面辅导的, 实验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而这些“小老师”活跃在专业技能实践课的课堂上, 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保证了专业课顺利地进行, 也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质量。这样, 既能够全面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同时还可从中选拔尖子, 积极参加省市各届技能竞赛活动, 为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这种既普及又提高的多种途径的实践教学, 是行之有效的。遍及和提高是一对矛盾, 要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 使它们相互促进。从辩证法观点分析, 只有全面普及才能出现个别提高, 反过来说, 个别的提高又能带动全面的普及。实践证明, 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课的教学采用这种模式进行, 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学生参加省、市举行技能竞赛均获得了好名次。

五、合理编排文化课、专业课与技能课课程表

在注重专业课的同时, 也要重视文化课的教学, 要求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并重, 这样, 一方面使个别基础好的同学能有机会参加各类升学考试, 进入高等学校深造;另一方面使大多数的同学学到更多的知识, 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实践课的编排合理, 不但保证了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条件, 而且还可以减少对文化课、专业课管理教学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学习文化课, 具体地说, 安排在上午第一、二节的实践课, 它对后面的第三、四节理论课教学影响就很明显, 如果把实践课安排在下午, 则影响就较小。必要时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课在晚上时间进行。比如,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机实验时, 需要很多的课时, 可利用晚上时间安排在机房中实训,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理顺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存在的矛盾, 同时也加强和提高了技能课教学之目的。

六、加强素质教育, 实施毕业证书、技能证书“双证”制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 面对知识时代, 探索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模式, 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全面素质。学生的素质高, 能力强, 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强。当前, 以工业为主导, 非国有经济成分的企业逐渐增多, 各地方以总量与效益齐进, 增长与资源协调, 发展与环境并重, 经济与社会同步地均衡发展。许多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精密型转化。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 企业用工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又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同时根据国家岗位准入证的实施, 为了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职业学校要紧抓这个机遇,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 狠抓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具备双证书的综合素质人才。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 势必要求学生要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职业素质。落实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单靠一张文凭是难以打天下的, 所以要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多方面的学”。具体操作中就是要推行“一凭多证”。学生在校就读期间除了要获得毕业文凭之外, 还要拿到一种或多种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保证。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增加个人的就业选择机会。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对技能学习的热潮, 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七、专业技能课教学改革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 科技人员必须及时地了解、掌握最新知识、最新技术, 不断地更新知识、完善自己, 才能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是否能尽快担任重担, 很大程度上是关系到专业课教师自身的素质。为此, 职业学校都要为各教研组每学期订制多种相关专业报刊、杂志, 让教师阅读学习, 并要求专业教师从中了解当今社会科技的新动态, 在教学中及时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得到教科书上无法获取而又宝贵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 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因而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 职业学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的关系, 应当在注重实践技能的同时, 也要重视文化课、专业课的教学, 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当然, 突出实践教学是职教的特点之一, 是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手段, 是保证毕业生质量的关键性环节。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同行的足够重视和不断探索。

摘要:职业学校培养目标, 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培养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加强职校学生专业技能教学为主要手段是当前职教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职校,专业技能,循环教学,教学同步

参考文献

[1]余胜泉, 张建伟.教育技术理论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3]雷正光.职教课程实务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4]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1) :134-136.

职校技能教学的改革 篇8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解释,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2008 年我国首次举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此职业技能竞赛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开展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高技能人才岗位的需求,引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考查选手技能水平的同时,注重展示选手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2010 年我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参加了有“国际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大赛的宗旨是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青年人和培训师职业技能和能力水准的提升,并积极推广职业技能,加强各国在职业技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2011 年,职业英语技能竞赛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之一,竞赛目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大赛致力于推动中职英语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展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着力于中职学生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综合培养,服务于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为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12 年和2013 年江苏省和全国都举办了职业英语技能竞赛,2014 年江苏省继续举办竞赛,国赛改为2 年一届,这些年技能竞赛方式与内容是一样的。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能竞赛的同时,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影响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大赛对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建设、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具有深远影响;有的建议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重学生技能培养,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有的通过对大赛赛题的分析与反思及对参赛学生的培训,引发和推动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改革,认为职业院校应把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育教学及教研教改结合起来,实现竞赛内容与课程建设结合、竞赛训练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结合。

职业技能大赛因其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职教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他们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大赛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进行了理性思考。目前,职业英语技能竞赛对职校英语教学的导向作用还需要更深入、更具有影响力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将在分析全国职业英语技竞赛的方式和内容的基础上探讨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赛题设计对职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1 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赛题设计分析

1.1 赛题笔试部分的题型设计与分析

笔试部分是“在线测评”,包含听力和应用型阅读,考查选手在通用职场情境下的输入型语言技能(即听力技能和阅读技能)。听力题是听一段简短的对白,选出与对白相符合的图片;听一段对话,根据对话内容完成图表中所缺信息。阅读题有多种类型:完成一个小对话,考查学生日常交际用语的恰当运用;从所给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话语完成对话,考查学生具体情境下较长对白的理解和交际能力;阅读一篇应用型阅读材料如邀请函,完成选择性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应用型阅读能力,在真实语境中理解和提取具体信息的能力;任务型阅读,阅读一篇对话并补充所缺的信息;阅读类似于招牌、广告等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信息的提取;将阅读的描述和相应信息匹配起来,考查学生归纳、分析和理解能力。

由测试题目和题型可看出,笔试的题型和内容不是以“学术性”为方向的,而是以“实用性”为标准。学生被测评的不是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而是在真实语言环境下的语用能力,如信息处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学生正确理解阅读内容的前提是能把语篇中的前后信息贯通起来,孤立地看一个句子,阅读时不积极联系上下文并不断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判断,就难以顺利完成阅读任务。

1.2 赛题口试部分的题型设计与分析

口试部分有3 个环节,都是由学生2 人组合共同完成,所以学生一定要有合作、协商的能力。

“情境交流”考查选手用英语描述事物的能力、现场应答能力和时间掌控能力。要求2 位学生观察一组图,共有4 幅画面,这4 幅图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描绘了一个完整的职场事件。学生在正确理解图片内容和逻辑联系的基础上选择描述故事情节的切入点,围绕这个主题在90 秒内详略得当地概括4 幅图片的具体信息,有逻辑地、生动地讲述整个事件,最后画龙点睛,加上对事件的评论,彰显职业意识。然后学生回答评委提出的与该事件有关的事实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学生只需直接给出回答,并适当地作一些解释;开放性问题则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的回答能体现其知识面和视野、是非判断力、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简而言之,学生要用生动的叙述吸引人,简洁的评论说服人。

“职场应用”考查选手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初步职业能力(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时间掌控能力)。要求2 位学生分工合作,在模拟情境中完成一个仿真任务,这个任务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学生在生活中或未来职场中可能经历的。为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对各自所得的任务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双方用英文交流,索取和交换信息,经讨论、协商后得出正确的选择。然后学生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回答评委的现场提问,包括叙述任务内容、做出了什么选择、并提供充分到位的论据解释选择原因。学生要善于抓住关键信息,紧扣中心,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

“职业风采”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英语风采和青春活力的平台,学生自主设计和表演节目,形式不限,内容与所学专业或将来的职业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台风、表现力和创造力。

2009 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语言应用能力”,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赛题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原则与职校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英语技能竞赛赛题对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技能竞赛赛题设计对职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能参与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是极少数职校“精英”,绝大部分学生无缘省、市级英语技能竞赛,全国性比赛更遥不可及。但这并不意味着技能竞赛只是极少数职校生和他们的指导教师的事情,与其他教师和学生无关。职校英语教师可以在研究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赛题设计的基础上,领悟其核心精神,找到技能竞赛与日常英语教学的契合点,改革英语教学,让更多学生受益于这一职业教育界的“盛事”,提高英语水平和综合素养。笔者在接触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2 年多时间里,对竞赛赛题设计逐步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职校英语教学。

2.1 职校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

职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能力不强,但是职校英语教学并不是要从学术角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而是学生能在生活或未来职场进行简单的运用就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英语课堂上,不能以词汇、语法、句型为主要教学内容,过于抠语法知识,玩题海战术。讲练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能在语法规则的帮助下听懂和看懂句子、篇章,能从所听和所读的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职业英语技能竞赛在线测试没有单纯的语法题,但是在字句之间,学生能用语法帮助自己理解。

许多职校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不敢开口说英语。还有的学生当着很多人的面发言不好意思,感觉紧张。这给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带来很大的障碍。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境,给学生开口说的机会,例如安排学生轮流做主题演讲、讲故事、平时课堂上给学生单独发言的机会、2 人一组对话、3 人以上小组表演等。笔者在所教班级请学生做主题演讲时这样操作:提前1 周通知学生准备,演讲内容自选,演讲稿要求原创,并且轮到演讲的同学都要把自己写的演讲内容抄在专门的本子上。演讲时面对全班同学脱稿说,演讲完毕针对演讲内容向全班同学提2 个理解性的问题,请同学回答。老师也会认真倾听,根据演讲同学的内容或回答问题的情况继续问1~2 个问题。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得到训练。每一期的演讲内容都各具特色,有自我介绍、有遇到老外怎么“套近乎”、有个人爱好介绍等。作业本上一页纸的内容学生能流利地说出,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说与听的互动很好。

图片描述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刚开始接触这种语言运用形式时学生会不适应,不知道从何入手去描述。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比如What is happening? Who is it? Where is the person? When is it? What does the person do / say / think?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erson?开始阶段学生练习一幅画的描述,渐渐地,可以增加图片的数量让学生练习。学生从一个孤立的场景描述上升到多幅场景的描述,并且能体会其中的逻辑联系,通过谋篇布局把故事完整地叙述清楚。学生还可以从“所见即所述”上升到“述未能见”,也就是能把图片中没有的画面、隐含的情节通过想象描绘出来,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合情理。教师可以寻找教材中适合进行图片描述的内容进行改编,以此形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2 职校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协作和思辨能力

在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赛题中,有多次需要2 位参赛学生合作完成的内容,比如“情境交流”中一位同学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另一位同学回答评委的问题,互相补充对方没有说到的内容;“职场应用”需要双方的密切配合,完成任务单,才有可能介绍任务完成情况和回答评委问题;“职业风采”更是2 位同学的用心配合之作。在未来职场,学生与同事的合作、协商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孤军奋战的概率很小,协作无处不在。在职校,英语课堂也要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仿照“职场应用”的安排方法,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过任务和信息处理后,把全班学生2 人一组分成若干组,1 人阅读任务单,1 人阅读具体信息,互相不交换阅读材料的情况下通过口头交流获取信息。最后,可以请一些小组在班级展示他们商讨和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这种做法比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讨论问题更有效,因为在大组中往往会有学生有依赖思想,不积极参与阅读和讨论,最后坐享其他同学的成果,缺乏自己的经历和锻炼。

思辨能力强体现在提供的信息量够大、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深度,因此需要学生知识面广、视野开阔,能旁征博引;表达时思路清晰,有观点有理据,观点与论据一致,论证过程符合逻辑。思辨能力强则能说服人,令人信服并产生共鸣。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有阅读议论文,学习使用说理过程中使用的关键词,如first,second,finally等词;练习列提纲、记笔记、写完整的作文,看所写的内容是否表达清楚了,是否有新意。

2.3 职校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考查学生的是英语职场应用能力及基本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考查的是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与应答能力等。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职业能力。

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员工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未来潜能的发挥,英语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几乎每个“情境交流”所反映的职业场景主题都与一种职业素养有关,如面试、工作时不迟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讲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安全生产等。江苏省新版英语教材第三册为职业模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单元设置的主题如实习、应聘、接受任务、安全意识等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艳智.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对中职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促进与启示[J].职业教育,2013(16)::21-23.

[2]王笃勤,梁明辉,李仁平,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24-28.

[3]汤晓华,吕景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计及其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5):81-84.

[4]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48-52.

[5]刘焰.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46-47.

职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9

一.精心选择合情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习兴趣。

对知识没有兴趣并且感到乏味、畏难、厌恶学习是职高学生的共同特点。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低难度, 精心选择合情的教学内容, 本着“浅、慢、粗”的原则,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 减少难度, 降低坡度, 循序渐进地教学。教学中可挑选普高课本中学生较感兴趣的部分内容。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有了这样的大语文观, 身边的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内容, 况且学生对生活中比较新的东西是很感兴趣的。只要我们选的内容是健康的, 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我们可以就其中的某个话题和学生展开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言, 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了, 融入学习了, 思想受到教育了, 心灵受到震撼了, 逐渐地喜欢语文了,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职高的语文讲究实用性, 教学中可直接让学生明确职高语文学习特殊而具体的目标。我们可带领学生从最简单的开始, 主要是要落到实处。如要求学生掌握、运用一定数量的词汇, 会说基本的交际口语, 会选择能表达真情的话赞赏别人, 会写一些常用应用文, 如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 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激励, 产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兴趣。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练习测试的结果等, 既可以用于激励学生, 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 我们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深浅度。

二.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职高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较弱, 其最大缺陷是不会学习。所以, 教学中在一般讲解中教他们高效听课、积极动手和主动思考等的同时, 更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 使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使语文通俗易懂、灵活生动, 激发其学习动机。可以尽量用多媒体教学, 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 可利用幻灯出示作者照片、简介以及月光下荷塘美景的画面, 让学生如临其境, 自然就会体味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领会文章的意境了。又如话剧《雷雨》一文, 利用多媒体来授课, 展现几个剧中的画面, 那阴险狠毒、老奸巨滑、虚伪自私、深藏不露的周朴园, 那善良、正直、备受凌辱、饱尝人间辛酸又始终刚毅顽强的鲁侍萍形象会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里, 产生爱憎分明的情感。学生自学能力较差, 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开始, 逐渐学会学习。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可先介绍背景, 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几种类型的人, 他们的名称各有多少种, 把各种人物的脸谱在黑板上勾勒出来;再从文中的标点、分段和这几类人的言行来看文章的写作目的, 即作者对每类人的评价和看法, 从而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 学生就有发现欲, 有一些成就感。讲课由浅入深, 学生就学得轻松, 在不知不觉中联系了个人经历和社会, 其发言有话可说, 朗读有真情实感。

三.创造、抓住教学机会,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凡是来职高读书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 初中常受老师的冷落, 平时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因此第一堂语文课我不会语重心长给他们讲道理, 而是要求学生先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兴趣、爱好、性格或家庭成员, 不管讲什么, 只要表达清楚, 语句通顺就行。通过自我介绍, 以改变课堂呆板、枯燥、乏味的现象, 使学生感到语文课的轻松感和趣味性, 从而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景和氛围, 形成健康的、主动的学习心理机制。教学中, 要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 寻找他们答问中的合理因素, 提炼优点, 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有一次语文演讲课, 领导和教师来听课, 碰巧这次活动轮到的这位学生平时极少举手答问, 在轮到她演讲之前她很紧张, 我微笑着轻声说:“你一定行!”当前面的学生演讲快结束时, 她终于向我点头了, 我高兴地请她演讲。她大声演讲了三分钟, 刚演讲完, 同学们都报以热烈掌声。从下节语文课起, 她就争着发言了。职高学生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 靠“压”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要以“吸引”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的积累过程, 增强意志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保证持久的学习动机。

县级职校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 篇10

关键词:县级职教现状,教学改革目标,课程改革探讨

一、县级职业教育现状

(一) 生源现状

目前, 不少人对职业教育认识仍抱有偏见, 加之职校的生源大都是来自高中委培线以下的学生, 他们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理解能力较差, 这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成绩偏低, 得不到初中教师的鼓励, 缺乏学习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因而到校后, 较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纪律散漫, 上课无心向学, 甚至随便缺课, 有的甚至上学1~2个月便弃学……如此, 状况堪忧。

(二) 师资现状

县级职校师资力量与结构一般不太理想, 以我校为例, 电机电器专业课任课教师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年长者是从普通中学调来的, 他们对电类专业课程某一方面的实践能力较强, 但对电类没有系统学习过;另一部分年轻者是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培养出来的, 他们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我校的, 没有实践经验, 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和帮扶才能较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鉴于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把新老的两位教师安排在同一个模块知识中共同教学, 以达到取长补短、校本培训、共同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 以便更有效率地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中职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技能提高为核心, 以学生的动手实践为主体, 以实用理论为基础, 从强化技能训练入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个教师应加强学科有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加强自身的技能训练, 注意经验的积累, 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 通过参加学术研讨、观摩示范课、公开课, 多听取学生的反馈评教的意见等, 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 让学生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 学到知识、掌握好技能和方法。

建立以完成项目验收、模块实践、技能竞赛、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元化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满意度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双证书”考核制度。

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一) 教学内容改革

中职的教材内容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 其内容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理论太多太深奥, 过分注重器件内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分析及一些复杂的推理计算, 实用性不强, 这就加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负担, 表面上能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 但是对于了解组装、调试和维修没有多大帮助。

电机电器专业为加大改革力度, 培养实用人才, 舍弃了陈旧内容, 引入了电子线路软件仿真的内容, 使硬件软件相结合。大力开发适合学生动手实践的实验项目, 把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仿真教学等引入教学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边动手边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中职学生“乐”学的目的。增加简单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 并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需要;按不同的功能要求, 将课程进行重新分类、拼装、组合和调整, 组成若干模块进行教学;专业组、学科带头人负责编辑印制实用性、实效性较强的校本教材。

(二) 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动手实践为方向,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了每周一个项目的其中一个模块知识的“模块教学”方法, 这样能使教学目标明确, 内容简练, 易教易学, 便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 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现创新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强化了目标的实现。教学中尽最大的可能简化理论性的教学, 增加实用性、实践性的教学, 开设实用有价值的实操教学, 让学生学一种实用的技术与技能是学生选择职校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方法改革

(一) 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在电机电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注重把“小设计”“电子小制作”“家电维修兴趣小组”等纳入教学任务中, 专业科组设立了“元器件供应零售部”, 方便了学生的课余制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操能力。

把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融为一体。电机电器专业的学生最喜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即面对实物演示式的教学, 这样他们易懂易学。当实物不充足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等教学手段, 尽量提供较直观的教学。

电机电器专业课各章节的实操训练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在实操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训的操作, 按要求填写好实验报告, 做好实验分析, 同时要求学生在实操训练过程中学会对实验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得到正确的实用理论知识。

电机电器的专业课要开设较多实训课程。考虑到在实操训练中, 工艺过程复杂, 电机电器专业采用了“模块教学”法, 设定实操训练过程, 分步骤分阶段逐个击破。首先设立单项分组训练, 其内容主要是操作技能的达标和规范化;目的是训练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的能力;再设立组装综合技能训练, 在单项分组训练达标后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其内容着重于整体装配, 提高其熟练程度;提高整体装配、协调处理的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

(二) 开展兴趣教学

因材施教, 发掘学习潜能。为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 电机电器的教学过程中, 对个别学习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开展兴趣班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 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能动性,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兴趣班教学, 拓展学生的视野,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

(三) 加强教学内容特点分析与总结

教学实施中, 加强对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归纳、总结,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 养成较好的分析、归纳、总结思维也很有必要。简单举例说明:

如RC频率补偿网络有八个图形, 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掌握、如果把每个图形都视为在两条信号线上安装元件, RC频率补偿网络就可这样记忆: (1) 在一条信号线中插入一个电容的则是低频段衰减网络, 若把这个电容再并联一个电阻的则是低频段衰减、高频段提升网络。 (2) 在两条信号线上并接一个电容的则是高频段衰减网络, 若把这个电容串联一个电阻再并接在两条信号线上的则是高频段衰减、低频段提升网络。这样条理性强, 易记忆, 学得牢。

再如, OTL功放集成电路, 它的产品难以胜数, 如果教师不把它的功能脚特点作总结, 学生很难学好, 甚至可能丧失学习信心。OTL功放集成电路各功能脚的一般特点归纳方法:电源脚是接有一个容量为整机最大的电解电容, 且这电容的负极是直接接地的;输出脚是接有一个整机中第二大容量的电解电容, 且这个电容的负极不是直接接地的……这样分类归纳后, 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特点, 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OTL功放集成电路应用问题也迎刃而解。

(四) 教育方法改革

挖掘榜样, 助力成长。开展学生作品展览, 树立学生学习榜样。对上届老生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小作品”, 新学生会感到十分好奇。开展上届老生作品展览, 吸引下届新生目光, 能激发下届新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老生是新生的偶像”、是新生的学习榜样。电机电器专业多年来的教学都充分利用老生带领和指导新生的动手制作学习, 大大促进了电机电器专业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虽然基础相对较弱, 但县级职校教育教学改革只要深入坚持, 成果还是非常不错的。以我校电机电器专业为例, 从2007年开始教育教学改革以来, 成效显著。在自治区中职 (B组) 技能竞赛中, 2009年获得《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一等奖1名、《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2010年获得《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一等奖1名、《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三等奖1名;2011年获得《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一等奖1名、《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一等奖1名, 获得了A组《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三等奖1名;2012年获得《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三等奖2名。2013年以来学生多次参加区、市级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教师参加中职教师技能竞赛也多次获得一、二等奖。

六、职业教育与时俱进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 县级职校更应顺势而为, 服务学生和社会。进行“学得会”“有价值”“有活力”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中职学生翘首以盼的热切愿望。社会需求是我们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需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县级职校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大有作为, 需要我们职教人共同不懈付出。

参考文献

[1]邓泽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研究[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

职校技能教学的改革 篇11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教学 创造能力

一、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当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中职教学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目前中职教学仍然陷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模式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讲得多,实践少,也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职校教学与市场脱节,专业教学脱离了生产实际;还有,由于教学未能同市场需求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学生觉得所要获得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学生自主阅读、收集资料、拓展思路和创新欲望受到压抑,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无从提高,与兴趣相关的个性也就得不到张扬和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应当深入到教学领域,应当重视课程改革,特别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去实现“提升职校内涵”的预期目标。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从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中解脱出来,采用能够适应知识和技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比较分析,证明尝试教学法能够适应职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尝试教学法”以“先让学生(动手动脑)试一试”为其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其教学理论核心,以“尝试问题”为其必要因素,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其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以主体练习(操作实践)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同时,对“中职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也对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相辅相成的,在尝试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上,都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努力用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设认知的桥梁。改进教学方法不只是研究教师怎样教,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开发学生的智能,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新技术。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也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了自己的教育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有了一批勇于改革的高素质教师,又能促进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促进职业学校能更好地培养为经济社会服务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事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多年,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和想象力;中学生则喜欢独立的获取知识,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是学生考试的负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知识应用呢?笔者结合一些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看法。

1.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对象。尤其对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的理论知识。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还图文并茂,大部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我们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例如,我们在FrontPage2003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只讲一些难懂的如超链接、报表、表单的制作。而那些文本的编辑、动画字幕及互动式的设计由于学生有Word2003的基础,且书上写得很详细、易懂,所以可以一概不讲,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际操作。在授课时不必要讲满一节课,总是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

2.让个性化的作业、考试代替学生的学习负担

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故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完全不能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例如,我们在FrontPage2003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下课后自己去找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把这些资料整理成文件保存在磁盘中,在上机课中导入自己的网页。考试方法就是给学生4~5节课的上机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自己的网页,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网页进行现场评分,并把那些没在课堂上讲述的设计技巧作为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把作业与考试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个性化的网页,并且不乏很漂亮、很雅致的精美网页,教学效果显著。

3.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边教学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计算机教学还需我们进一步摸索。“实践出真知”,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在理论科学的指导下,我们认真去实践,成功将在不远处。

例如,给他们介绍了Word2003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留下上机作业:自己上机设计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小块进行编排,艺术字或图画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这就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2003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兴趣;要引发他们的强烈兴趣,必须懂得激发其积极思考,发掘其不可忽略的创造力。

三、小结

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灵活多变,目的明确,而且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美观实用。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设计一些较感兴趣的作业,他们必定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即使在一些较长的课间或活动课的时间里,他们也乐于上机完成作业。

在长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教师们长远的任务,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之中的。就一个知识点而言,主要有以下过程:

教师的“教”:基本讲解→引导学习→启发思考→归纳问题→讲解要点→设计练习。

学生的“学”:笔记心记→自己摸索→大胆质疑→展开讨论→总结评议→自主创造。

特别注意,这一过程是反复循环进行的。

参考文献:

[1]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

[2]王新雨,杜艳影.计算机课的教与学[J].石油教育,2003,(1).

[3]丁铁红.计算机“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法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任务驱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2).

[4]钱晓菁,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5]肖荣.“任务驱动”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2).

[6]侯庆宝.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设计模式初探[J].煤炭技术,2005,(6).

[7]祁海兰.信息技术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法之我见[J].青海教育,2003,(5).

在职校物理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篇12

关键词:卫生职业中专,物理课程,探究式教学,问题,改进措施

卫生职业中专开设的物理课程, 与医学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实验原理和图像了解医学的检验结果, 从而确定病情。因此, 开设物理课对医学院校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想真正达到此目的, 教师必须从学生本身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态度, 在实践实验中提出问题和疑问, 通过理论和实验加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教师启发诱导,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2001年3月正式出版的我国理科各科国家课程标准中, 科学探究的意义, 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问题教学法学习实施的问题, 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1) 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 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待发现的问题; (2) 必须为学生开展问题行为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并在资料、材料、仪器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 (3) 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帮助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加深认识, 达到教学目标。

一、方法及效果:把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 课堂教学围绕问题进行提问。

1. 创设情境。

教师引入课题或创设的问题情景。创设的问题情景就是要提供信息资源。从学生已有知识、熟悉的现象、事实 (包括实验) 出发,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引出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确定问题的呈现形式。问题的引出可以是自主发现、直接给出或引导发现。

3. 设计方案 (形成解释) 。

学生在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搜集证据 (必要时也可以自己动手实验) , 作出大胆假设, 以解释碰到的问题, 也可以设计合适实验方案去解决问题。

4. 交流研究成果。

这个阶段与上一个阶段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交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经验或者正在试图理解的信息之间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态度情感的意义建构。交流结果能够使学生提出新问题, 也能在实证资料与已有的科学知识, 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建立相关的联系。

5. 共同评价。

在这个阶段, 学生把他们的结果与同学、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 反思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 并完善知识结构。学生能牢记提问的方法, 养成自主提问的习惯, 并体验到发现问题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评价就是把传统讲授的精华浓缩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 包括知识、过程、方法、情感等, 重点是对知识方面的总结归纳, 以尽量减少问题式课堂教学的不系统性带来的不足。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转变观念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一些教师设置的问题梯度太小, 大多是依据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或翻阅课本的基础上, 通过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 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接二连三地问, 学生附和着回答。最终结果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失去了原有的让学生自主动手和发现问题的意义。至于评课, 还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评价中心进行, 特别是从知识系统性和条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课堂的时间难把握, 课堂难驾驭, 教师确定介入的时间比较困难。

介入过早, 问题发现不理想, 甚至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所要学习的内容相差太远, 风马牛不相及, 学习稍好的学生提问不够充分, 反应过缓, 占用时间过多, 课堂效率不高。而课堂教学花费的时间太多, 教师往往就不能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 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问题教学是把传统的习题课和分组实验课挪用到提问的活动上, 学生由此获得的发现能力能否应付传统的考试还难以确定, 因为现有的考试制度下, 都离不开考查知识和技能, 目前很难考查“方法、思想和价值观”。

3. 不少学生基础差, 很难理解所发现的问题, 课堂上的知识总结不全面、不充分, 学生普遍感到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学生普遍不会记笔记。生生间汇报交流不全面、不充分。一些学生不能理解物理实验在医学上的真正含义和用途, 很难达到知识的综合运用, 更不能触类旁通。

4. 一些学生自己动手能力较差, 懒惰散漫, 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 对于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认真地思考, 而是等着听教师讲解;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往往不能激起其他同学思考;学生不善于听其他同学的汇报, 他们大多只关注自己动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只有教师开始解释时, 他们才开始集中注意力。

5. 材料的编排与提供的实验教具和背景不足, 学生在阅读教材后就可以马上得到结论。

有些学生就停留在教材上, 不再认真地进行思考探究。该做的实验, 一些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实验器材, 教师也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 很难更深入地与医学发生联系, 很多知识与实验只能纸上谈兵, 只能运用想象力, 不能形象地揭示其真正的问题实质, 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改进措施及效果。

1. 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从而在课堂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有备无患, 以减少准备时间, 增加课堂教学的效率。

2. 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增加知识面, 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克服基础知识差的困难, 重视实验现象, 养成一丝不苟的态度, 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 以小见大, 体现小问题大智慧。

3. 促进学生养成动手的习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以备在今后的实验中察看。

4.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强生生互动的培养, 自主进行交流,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集思广益, 加强团队的协作精神,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5. 教师要加强学习, 联系相关学科, 进行教学, 坚持以实验为主, 避免纸上谈兵, 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医学教学服务。

总之, 我们通过具体教学和实践, 问题行为培养的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初步探索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以及该课堂教学策略、注意事项,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赵凯华, 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2.

上一篇:具体落实下一篇:城市贫困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