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机体论文

2024-07-22

城市有机体论文(共11篇)

城市有机体论文 篇1

园林, 是在一定的区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法, 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优美环境和游憩场所。在当今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 城市的建设要体现人文历史和区域特色, 而园林建设就可以用灵活的构建方法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来诠释城市的文化和特色, 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 通过以天津市和平区园林建设为例, 阐述如何用生态文化和园林文化来诠释城市文化。

1 和平区基本情况及文化背景

和平区为天津市中心城区, 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 四季分明, 温差较大, 年平均气温为13.9℃, 平均相对湿度61%。辖区面积9.98km2, 主要以旅游业和商业为特色产业。天津市历经600多年的建城史, 拥有古建筑、民国建筑、租界建筑、现代城市建筑等特色鲜明的建筑形式。作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 和平区是天津文化和建筑的主要承载者, 保留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人文价值, 并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著名建筑, 形成了包括法国、意大利、英国风格等在内的浓郁的异国风情, 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具有与中国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风情, 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2 园林建设与人文环境相结合

和平区五大道地区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 名人名宅50余座。这些风貌建筑从建筑形式上丰富多彩, 有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 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为配合整体风貌群的景观效果, 如何将园林文化与建筑风貌建筑相协调, 与整体环境相一致, 成为摆在和平区园林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硬朗的建筑线条唯有柔化的植物才能匹配, 悠久历史的楼宇唯有古树名木搭配才能相得益彰。因此, 在五大道欧式建筑群中, 特别建设了园林小品景观群, 每个街区节点都配有欧式风情铜质雕塑, 用园林柔美的植物和活泼的小品软化了建筑物的硬朗的线条, 使建筑和植物融为一体, 相互交融。特别在中式和日式的建筑旁, 应用中国传统园林理论建绿, 营造小景, 把玩西部植物造景方面, 大量运用桃红柳绿、槐荫当庭、栽梅绕屋、移竹当窗、分梨为院、岁寒三友等植物造景手法, 进行乔灌草搭配栽种, 且配以点石, 能体现绿化创意, 让一草一木皆传情, 耐人寻味。并在重要街景节点处栽植了造型女贞、雪松、玉兰、紫薇等中式盆景植物, 形成中西合璧, 水乳交融的特色景致。虽然五大道地区均为100~300m2的绿化小空间, 但是在地形整理中, 多采取泥鳅背形状的坡度密植型自然式绿地的设计理念, 使原有的绿地更加生动与葱绿, 形成了城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给人们一种更加贴近自然的感觉。

3 园林建设与传承文化的历史名园相结合

天津是一个中西交融的城市, 和平区更是一个中西文化和谐共荣的城市交汇点。和平区现有公园8个, 最大的海河带状公园为10万m2, 最小的胜利公园约800m2。其中有4座为租界园林。大部分公园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烙印, 已成为一代又一代和平人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睦南公园位于5大道旅游核心区, 占地1.8hm2, 是5大道地区仅存的植物专类公园。2009年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 改造秉承了“历史文脉与现代人交相辉映”的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绿地公园的功能, 将其定位为市中心经典欧式月季主园, 并努力挖掘睦南公园的历史底蕴, 结合五大道景区的建筑文化, 借助现代园林语言, 创造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

4 建设“三小绿地”景观与生态文化相结合

和平区辖区面积较小, 寸土寸金, 不可能建设大规模的绿地和公园, 因此“三小”绿地 (指遍布居住区的小街景、小绿地、小游园) 成为和平区的园林特色, 并多年坚持这一园林建设理念不动摇。和平区已有小游园28处, 约10万m2。目前, 和平区“三小”绿地已广泛遍布城区, 涵盖了小街景、居住区、街路游憩林荫带、绿廊、绿篱、墙体绿化、花坛、花镜、各种开放小游园、花园等, 构成了城市园林绿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5 园林建设与街景文化相结合

天津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城市, 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无处不体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因此, 构筑西方疏林草地加中国盆景艺术相结合的园林风格, 成为和平区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思路。

为了充分利用和平区的有限地域空间, 园林建设在街头绿地中增设了景石、花灌木、常绿等, 并通过合理配比植物品种, 高低搭配绿化层次。同时在园林整合规划和布局上, 充分考虑了行道树品种的选择、植物造景的应用和综合生态功能的体现, 尤其注重了绿化品位的提高, 使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合理的园林整体规划, 构建了点、线、面结合, 功能相对完备的城市街景绿地生态系统, 实现了疏林草地和盆景艺术的有机统一, 更加彰显了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和谐统一。

以体现城市文化为主旨的园林建设是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天津市和平区在园林建设上, 注重了园林建设与人文环境、历史名园、生态文化、街景文化、文化保护的结合, 促进了园林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实现了园林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协调统一。

城市有机体论文 篇2

近几年来,肥城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把有机蔬菜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培植。以“四个之最”为标志创建了“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品牌,成为发展起步最早、编制规划最先、面积规模最大、加工出口最多的县市;以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暨发展论坛为平台增进了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层次、规模和成效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有机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18.8万亩,品种30多个,年产量50多万吨,总收入6亿多元,产品主要加工出口欧盟、日本、美国、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

(一)肥城农业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水、土和大气环境均适宜有机栽培,发展有机蔬菜的优势得天独厚。立足于这一优势,自1994年开始尝试有机蔬菜栽培,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机蔬菜已成为肥城农业发展的特色亮点、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探索发展阶段(1994—2002年)。1994年,肥城市济河堂村与蔬菜加工出口企业泰安泰山亚细亚公司合作,探索种植有机蔬菜。经过3年转换期,于1997年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经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和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双颁证”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农户普遍获得丰厚收益。肥城市抓住这个成功典型,采取政府推动、典型带动、市场拉动等措施,引导群众充分认识有机蔬菜的广阔市场前景,逐步走上了发展有机蔬菜生产的新路子。

规模发展阶段(2003—2005年)。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肥城市因势利导,于 1

2003年确立了以有机蔬菜为突破口,辐射带动有机粮食、有机果品、有机畜禽同步发展的“农业有机化战略”,委托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山东分中心编制了全国第一个有机食品发展规划。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5年发展到12万多亩,年均增长60%。

提升发展阶段(2006年到目前)。着力实施“七个一”的思路措施,促进有机蔬菜产业发展。一是成立一个专门班子。成立了市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组织发展有机蔬菜产业。二是出台一套扶持政策。围绕打造有机蔬菜标准化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和开拓国内外市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市财政设立了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各项扶持奖励。三是制定一个行动方案。组织承办好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暨发展论坛,宣传有机蔬菜的安全性、标准化和高档次。建立统一的有机食品标识,在基地、企业及外宣材料上广泛标注,形成了浓郁的有机食品文化。四是开设一批展示窗口。在交通主干道显要位置设立了“中国有机蔬菜第一县—肥城”标示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在大中城市设立有机蔬菜专卖店。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了宣传有机蔬菜的专题栏目。五是建设一批精品基地。选择20个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作为旅游产品培育,展示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产业生态化、产品天然化,打造了有机蔬菜景观长廊。六是建设一处检测中心。在建成省级有机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级序列。七是组建一支专业队伍。对内抓好规划引导和技术指导,对外开展宣传推介与经济技术合作。

(二)在发展有机蔬菜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培强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了有机蔬菜健康安全、增收富民的良好品牌形象。

严格质量控制,保障优质安全。在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控,建立健全了“三大质量保障体系”。一是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按照有机蔬菜要求的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条件,规划基地布局。根据国际和国家的质量标准,将先进技术优化集成,制定了各类蔬菜品种的生产操作规程,在全市有机蔬菜基地进行推广。二是质量监管体系。建立了市农业执法大队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办公室,各乡镇、办事处分别建立了执法中队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各基地都有专门的生产操作记录,在农业投入品施用、关键技术推广、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到质量检验等环节,建起了科学规范、清晰完整的档案。有机蔬菜加工企业也都建立了质检室、检测点,定期开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推行了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消费者一旦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可根据标志标识一直从餐桌追溯到产地。三是科技服务体系。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起“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运行机制,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近几年,累计培训有机蔬菜种植核心示范户3000多户,辐射带动4万多户,提高了农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市有机蔬菜基地分别通过了国家OFDC、COFCC和国际OCIA、欧盟BCS、日本JONA等权威机构的认证,被列为亚洲食品卫生安全控制协会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山东省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泰安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示范基地。

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市场。充分发挥有机蔬菜加工企业开拓市场的主体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订单挂靠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发展规模以上有机蔬菜加工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投资的5家,外资企业投资的2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3万吨;挂靠外地龙头企业18家。一方面,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农产品

交易会、中日韩农业国际经贸洽谈会、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等,广泛宣传推介。办好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经贸合作,在巩固扩大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基础上,多元化开拓澳大利亚、荷兰、英国、东南亚等新兴国际市场,加快了肥城有机蔬菜“走出去”的步伐。另一方面,着力开发国内市场。在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消费者宣传推介有机蔬菜产品,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企业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进军国内有机蔬菜市场实现了良好开端。绿源、银宝、佳禾等企业通过建专卖店和进超市专营,将肥城有机蔬菜成功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济南等大中城市,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适应了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功地将有机蔬菜推上了奥运餐桌,进一步打响了“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品牌。

创新运作模式,推进持续发展。为保持有机蔬菜产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创新经营运作模式,做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文章,提高了农民组织化和基地规模化程度。一是股份制合作社模式。孙东村探索实行“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在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的前提下,实行农场化统一管理和股份制利益分配,收到了龙头企业放心、村集体收入牢靠、群众收入增长的效应。这一模式已在全市135个有机蔬菜基地得以推广,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产生的技术障碍、标准质量问题。二是专业协会模式。由乡镇农技推广中心或村合作经济组织牵头,成立有机农业协会,对外链接龙头企业,对内向会员提供技术、物资、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全市有机蔬菜专业协会和合作社达到290多个,入社、入会农户3.8万个。王庄镇农技中心领办的协会发展了18个农场,建设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达到6000亩。三是家庭农场模式。引导具有资金、技术、信息优势的种植大户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家庭农场。王瓜店镇曹杭村有机蔬菜基地由本村种植大户经营,最大的一户经营土地78亩,扣除每亩每年支付村民土地租金600元、务工工资800元外,个人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三)有机农业是迄今农业发展的高端目标,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肥城有机蔬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有机化战略”,深入落实“七个一”的思路措施,努力以有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

市场开拓向更加注重国内市场转变。把严抓质量安全、建立营销网络、强化媒体宣传、实施政府推动等措施结合起来,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内贸业务,扩大销售份额。在继续巩固扩大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争创有机蔬菜发展的“第五个全国之最”,实现国内销量最大。

产业链条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延伸。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肥城市乡村旅游开发总体策划》,明确了“中国桃都,四季田园—中国四季养生度假地”的发展定位。以总体策划为指导,加快建设有机农业观光基地,开发有机食品餐饮等项目,宣传有机食品文化,培植特色旅游亮点,促进有机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互动。

城市有机体论文 篇3

引言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同时也给城市景观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中国,景观的人文关怀意境在逐渐引起关注,但还远远不够。随着城市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城市建筑、景观日渐趋同化,“千城一面”已屡见不鲜。城市的衰退使很多地方丧失了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一些地区照抄照搬外国城市的建筑,与当地的环境格格不入;一些城市则盲目的进行仿古,在无知和盲目中使建筑和景观显得不伦不类,埋没了城市的精神;还有一些地区因对历史文化景观没有正确的认识,保护的目的不明确,使其仅维持一个物质存在的状态,削减了精神层面的意义。

文化景观是城市文明进步的见证,每座城市都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景观。而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掌握着城市的史脉、文脉,设计师在景观设计工作中应把它看做历史上的文化事件来继承、保护。笔者以为,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手法,要求在景观设计中,即要传承文明,继承历史环境中的氛围和精神,又要开拓创新,做具有前瞻性、并且适应社会发展的设计。

关于历史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概念

“文化景观指与具有意义的历史性事件、活动、人物有关的包括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内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地理现象,是人与自然相作用的产物。文化景观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两方面。物质文化景观如:农田、街区、道路等。精神文化景观有:寺庙、纪念碑、石刻等。不同的地理地貌特征、不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各个城市不同的文化景观。景观的面貌由当地的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决定。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的某一地区的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因此历史文化景观具有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特征,即史脉、地脉、文脉。

2.景观的文化特征

从物质层面上看,景观是可见的,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同时,景观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景观的文化精神通过景观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景观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反映着人类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具有深层次的内涵。景观的物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其文化精神随着物质景观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景观的生长而生长。然而,物质景观消失,景观的文化精神却并不一定消失。相对于存在着的物质,景观文化精神具有更长久的延续性,可持续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景观文化得以延续其精神(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纵观时间轴,内因使不同时期的景观相互联系,组成一系列完整的景观文化。

3.“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作为城市的文脉,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延绵发展的线索,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宝藏。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文化遗存,就失去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记忆,城市就变成没有灵魂的家园。但是文化的传承如果被简单的认为是物质层面的维护,它的灵魂则终将会被时间消磨耗尽。“景观”是“人”对所处的环境目的性的投射:不同时代人们对景观有着不同的需求,即便是同一个景观在不同时代人们也会对其赋予不同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各方面需求、看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产生了改变。与此同时,历史文化景观当年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已经改变,人们对文化景观的容积率需求有所改变,很多历史景观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例如烽火台、城门、旧厂房等。当原有环境已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时,文化景观应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更新换代。

事物发展的本质是不断“扬弃”的过程,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新事物的产生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一面,同时否定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一面,并且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在结构上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旧事物强大,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面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发展问题,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历史文化景观的价值,应在继承原有价值的基础上,为适应当今社会,完善功能结构,创造出新的价值。景观文化的继承是具有超前的眼光把过去与现在传达给未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历史文化景观,才可以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

1.“有机更新”的概念及意义

“有机更新”是在改善历史文化景观物质体形的同时,统筹当前时代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价值取向等范畴,给予历史文化景观新的生命。建筑学家吴良镛在《北京旧城和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出了“有机更新”这一理论,以菊儿胡同的改造启示我们要“遵循城市发展固有规律,以新替旧,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文化景观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长起来的,而“更新”就像自然界新陈代谢一样,是“有机”的再生。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是要解决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文化遗产资源实现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机更新”不仅继承了文化景观原有的价值体系,而且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完成了转化和再生。“建筑与规划工作如果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就难于完全适应日趋复杂的发展变化。在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探索哪些变的因素和不变的因素。”

对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有机更新”的研究是基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对于具有可保存价值的景观进行保护、修复,在保持空间原有“风貌”的情况下,跳出传统形式的束缚,重新契合,提高空间的使用价值,寻找一个能够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的方式重新演绎。例如:台湾高雄市驳二艺术特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艺术家发现,他们把原本失去使用功能的废旧港口仓库变成了展览馆、艺术集市和表演场所,露天展区展示着各种雕塑及模型,废弃铁轨纵横在艺术广场上,还附带有一亩实验性农田供孩子们玩耍。整个景观经过有效的改造后,变成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不仅尊重了人们共同的记忆,牵动了人文历史,而且有效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突出了人性化特色,使之为今天所用。如今的高雄驳二艺术特区,已成为台湾地区艺术的表征场所,并且带动了高雄地区艺术产业、旅游业等各方面的发展。

2.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有机更新”方法研究

“有机更新”是要做有前瞻性的景观设计,未来的公共空间将更加注重共享性,更加包容、开放。探索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有机更新”的方法,要从景观文化本身的内涵着手研究,准确的把握城市景观的格局,了解景观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调查当地居民、景观的享用者的生活形态,提取人们“共有”的情感元素、文化符号。对文化景观所处的环境重新进行审视,寻求设计的切入点,挖掘“更新”卖点,准确定位空间再利用的主题,用现代的手法重新设计。在对原有景观的肌理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引进新的思想使用新型材料,使旧元素融入到新时代中来。同时,对于不同的空间环境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分析判断与“再认识”

①分析判断:城市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需要对景观的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科学地做出判断。首先,要对景观的物质状态进行分析。从景观的历史长短、保存状态、设计的好坏等方面分析:对历史悠久有价值意义的景观原型进行保护,如保存状态不好、年久失修,可对景观进行修缮或重建复原;对于文化价值意义不大,设计不好或与整个空间不搭调的景观在“有机更新”中可以进行摒弃,选择拆除。其次,要多空间的资源进行分析,包括环境绿化分析、公共活动空间分析、景观小品分析、建筑环境分析、人流分析、景观环境分析等等。最后,要对景观的使用者进行分析调研。景观是有情感的,设计需要人们的共同参与,设计师要充分保护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整体协调设计,达到景观与人文的有机完美结合。

②“再认识”:“再认识”是“有机更新”设计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对景观的物质和意识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究,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维度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其次,根据现在人们的物质需要、精神需求,对景观的存在意义进行重新定位,发觉空间的潜在价值,研究怎样才能提升文化景观的附加值。最后,要突破原有使用功能、原型的局限,对历史文化景观再利用。如,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经过“有机更新”变成798国际艺术区,不仅了使废旧厂房有了新的使用价值,而且还衍生出文化、艺术的价值。

(2)“有机更新”的设计手法

景观符号:符号系统超越了物质含义,符号语言能够激发人们的感知,引发情感共鸣。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图形符号,提取当地的文化符号和图形符号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用符号“说话”传达文化信息,传递文脉。正确的使用符号语言就要找出符号的本源,弄明白“能指”和“所知”,领会含义的本源,对符号语言形成系统的概念,围绕着概念进行设计,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用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去迎合大众。在符号设计中以东方哲学的精神,跳出传统束缚,添加现代元素重新契合。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符号元素在基础设施、雕塑等设计中,直观表现当地的地域特色。

意境营造:“有机更新”要求在再创造的同时保留无形“空间文化资源”,也就是保留景观的“意境”。景观的“意境”是“物境”与“心境”的融合。“有机更新”可以通过历史文化景观其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寻找突破口,虚实相生,模拟营造。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用现代设计手法营造意境。巧妙地借助水体连接忠王府、拙政园,与整个环境的氛围保持一致,符合历史文化环境的要求,又具有独立性。集现代化、古典建筑、山水园林三者于一身。

色彩搭配:色彩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整体风格一定要统一。从本土提取色彩元素,系统化配色。如,提取油菜花的黄色,墙的白,瓦的灰。本土色彩相互融合会使整个环境色彩关系融洽,风格统一。

植物绿化:绿化系统的规划设计要多层次的合理搭配,巧用当地本土植被。一方面,本土物种的使用能够表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相比外来物种,本土植物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更加适应,更有利于当地鸟类、昆虫等动物的生存,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例如,广东中山的岐江公园,大量使用了本土物种进行绿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本土植被的价值。

材料选用:新技术、材料的应用使得景观雷同。在设计中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石材、木材参与景观的建造,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特色。如广州岭南印象园用牡蛎壳作为材料铺装墙面,显现出沿海地区特有的海洋元素,保持了原生态,也增添了场景的趣味性。废旧材料再利用在“有机更新”中是一种可持续设计手法。如,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用砖厂废弃材料作为公园铺装、面层和挡土墙的材料,既环保,又传承了历史,达到弘扬和展示文化的深层效应。

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设计师充分发挥未来城市景观的缔造者的作用。对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应该树立它的重要性、珍贵性有正确的观念,以及正确的对待态度,要有认识,有文化情怀,更要应背负民族设计未来之重任,让历史、景观、设计、文化的脉络得以薪火相传。要妥善处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做服务现在,面向未来的设计。同时遵循“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原则;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文化不被时代所掩埋,文化景观的价值在现代生活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成为一个地方和城市的对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社会所用,并不断创造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城市有机体论文 篇4

优化软硬件环境, 实现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广泛而全面的概念, 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 更是其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智慧城市, 必须坚持创新发展, 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带动作用, 构建产业新体系, 培育发展新动力, 尤其要大力提升绿色科技创新水平。要优化技术创新环境, 加强技术研发、应用试验、评估检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着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增进企业之间的合作, 优化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重视人才培养, 逐步提升全民信息化素质, 坚持以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主线, 坚持人才优先, 切实做好人才培养与全民信息化素质教育工作。

这里, 有一点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格外注意的, 即劳动力素质问题。中国城市建设有庞大的劳动力大军, 但目前中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尚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因此, 要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劳动者的素质教育, 努力将劳动力转化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人力资本, 带动创新发展, 这对于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实现协调发展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要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管理的运营模式。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坚持政府引导,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要按照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律,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实践探索, 建立多样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着力培育形成成熟的市场机制。

地方政府在统筹规划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 弥补市场失灵, 加强体制、政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安全生产等基础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深入挖掘市场潜力, 充分调动市场力量, 用利益引导、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倒逼机制引导科技创新。

探索根治城市病, 实现绿色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开始显现, 人们开始反思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传统发展观重发展速度和规模, 轻发展效益和质量, 不仅浪费资源, 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智慧城市的建设, 正是有效破解城市病问题、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坚持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 推动城镇化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讲, 智慧城市体现的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 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高度融合。要求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引入智慧技术, 将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 要对水、能源、土地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智能化管理, 有效缓解城市发展的资源瓶颈压力, 解决资源总量不足、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并有效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效率, 提高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腾笼换鸟”与“一带一路”相结合, 实现开放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发展日新月异, 成就举世瞩目, 一个成功经验就是, 对内坚持改革, 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藩篱;对外融入世界经济大潮,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拓宽生产力发展空间。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要开放。当前,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既是压力又是机遇。要通过“腾笼换鸟”, 实现凤凰涅盘;要通过“一带一路”战略, 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紧密结合。

经济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并向纵深推进。从长期看, 经济发展取决于长期潜在增长率, 也就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仅靠需求侧的政策是不足的, 必须通过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 提高潜在增长率, 也就是改善供给侧。从供给端来说, 就是针对企业自身的改革, 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从而提升企业的预期和信心。具体的改革举措包括减轻企业税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简政放权助力创业创新等。简单来说, 就是通过政策手段帮助企业应对目前的局面。腾笼换鸟, 就是要主动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凤凰涅盘, 就是要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说, 腾笼换鸟是手段, 凤凰涅盘是目标。在发展速度换挡期、发展方式转变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增长动力转换期, 只有通过“老鸟”出, “新鸟”进, 并扎牢笼子, 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凤凰涅盘。智慧城市建设, 正是发展和培育“新鸟”的契机与土壤。

经济转型升级, 对外则需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 实现开放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开放战略的重要标志, 承载着新时期中国打造全新对外开放格局的重任。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抓住“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机遇期,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支撑我国城市健康发展。

普及公共服务产品, 实现共享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 这是发展理念的巨大进步。智慧城市建设的定位、目标和重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让人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因此, 建设智慧城市要加强软件和硬件同步建设, 优先发展公共产品 (服务) 领域, 实现共享发展。

要大力发展城镇互联网、物联网, 推进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电网等先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涉及城市发展的公共领域的科技开发, 推进建筑业、住宅产业、建材产业等技术更新, 加大新型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力度。加强智慧城市的软件设施建设, 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方政府应实行智慧政务, 发展智慧产业, 建设智慧城区, 创建智慧交通和物流体系, 加强构建完善的智慧公共服务体系, 最大程度上做到智慧城市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要加快推进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明确信息资源的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 为智慧城市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城市有机体论文 篇5

城市开发区的选点与工程建设的有机联系

迈入二十一世纪,由市场经济引发了中国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在很短的时间内,许多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城市建设的新局面.城市人口、用地迅速增加,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城市的扩展伴随着各种各样开发区的设置,开发区的设置扩大城市用地的范围,带动了新区的建设,但在城市规划开发区的.选点过程中,实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如何才能把土地开发和使用好.笔者参加了粤北山区多个开发区由规划选点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深深感到,城市开发区的选点与工程建设存在着有机联系.

作 者:邓永坚  作者单位:韶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韶关,51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10) 分类号:F2 关键词: 

城市有机体论文 篇6

建筑物要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城市低碳化建设的要求?首先,对于低碳环境的基本逻辑必须坚持三品、三生、四清。三品包括品质、品味、品德,是指文化的涵养;三生包括生产、生活、生态,是指产业的融合;四清包括清净水源、田园、家园、能源,是指环保的落实。

通过将有机植物引入建筑物,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这是一种低碳城市规划的新思维。而怎样才能使这种新理念真正落地?首先,把建地变成“农地”,要摒弃农药、化学原料,让环境宜居。其次,通过有机农作的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提升来完善我们低碳的理念。再者,我们要有“阿凡达”的境界,让我们的农场与我们的生活和城市在一起,让有机农场变得公园化、居家化、校园化、社区化。

同时,利用有机农作养殖生态涵养新技术、微生物污废水处理零排放技术、固碳技术与微细藻类养殖在CO2减排应用技术、智能小区节能系统整合应用技术、水源净化技术这五种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有机生活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

在有机农作养殖生态涵养新技术的应用上,把可移动式科技有机农场变成现实。有机农作技术,我们称它为植物的维他命丸,把它离土经营,利用微生物菌系统可以将菜直接送到建筑物里,从而达到改善环境和节能减碳的效果。

而益生菌的功能对于环境的整治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充分应用于四大领域,即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农业种植及环境工程。其中,益生菌在环境工程的应用,可以治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光合菌对有机物有很强的氧化分解能力,能有效地消除水体中有机废料、氮化物及硫化氢等污染物,将有机质或硫化氢等物质加以吸收利用,提高氧化单位,净化水质。利用微生物菌整治河川与环境废水污染,而这两个污水处理系统正是打造零碳城市的关键。

城市有机体论文 篇7

1 城市绿地土壤现状与问题分析

城市绿地土壤多为客土,原来的表土,经常要么被挖掘出来的底层土掩埋,要么就被移走,这些挖掘出来的底层的被称为生土或僵土,既不透气也缺少有机质,加上外来土,如石块、烁石、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混入等,土体结构的形成变得无规律和无层次,不同于一般野外的自然土壤。此外,在城市建设中人为践踏或各种车辆的碾压,造成土壤很多被压实,从而导致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孔隙度变小、容重变大、通气性变差和入渗性能变弱[1,2]。没有“弹性”和微生物的土壤,也失去了环境净化器的作用,无法过滤和分解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和有害化学物质,当大量降雨时,便会产生过量地表径流并挟带各种污染物质。许多研究表明,绿地土壤孔隙状况和水分特性在不同功能区、不同层次的表现有很大差异[1,2,3]。因此,研究如何修复城市绿地土壤的团粒结构,让绿地土壤微生物和有机质达到理想的状态,便成了主要的课题。

2 有机质在城市绿地土壤中的作用

虽然我国对农业土壤已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从中认识到土壤的物理性质跟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直接关系,有机质是土壤肥力和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基础物质,但在城市绿地土壤的有机质研究却一直没被重视。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家肥,种植绿肥植物,其目的之一,就是想方设法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增加土壤团粒结构的水稳性。从以上城市绿地土壤的现状问题分析可知,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绿地土壤不具有形成丰富有机质的团粒结构条件。

有机质影响土壤的团粒结构,表现在土壤吸水、渗水、保水的能力上,团粒结构好的土壤表层不容易遭受侵蚀、冲刷和冲洗。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团粒结构具有适宜的孔径分布,能够调节土壤中的水、肥、热等因素,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对植物叶片生理特性都有显著作用如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土壤有机质不仅控制土壤的吸水和保水能力,而且影响土壤中的能量与营养物质的循环,是维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来源[4,5]。

3 生物有机肥对城市绿地土壤的应用

生物有机肥,是指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生物有机肥主要特点是营养元素齐全,能够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如团粒结构、孔隙度等,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改善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问题,提高土壤通透交换性及植物成活率。生物有机肥中的有益微生物进入土壤后与土壤有害菌相互作用,在植物根系形成优势有益菌群,进一步增加有益菌和土壤微生物及种群,起到群体的协同作用,抵制有害病原菌繁衍。有益微生物菌在繁殖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新陈代谢产物,促使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多种方式上为植物提供多种营养元素,并分泌刺激性物质,调控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抗病能力。

生物有机肥的使用,能减少环境污染,是一种对人、畜、环境安全、无毒的环保型肥料。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原料来源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类:农业废料(如秸秆、豆粕和棉粕等)、畜禽粪便(如鸡粪、牛羊马粪等)、工业废料(如酒糟、木薯渣和糖渣等)、生活垃圾(如餐厨垃圾)、城市污泥、植物产物(如竹粉、秸秆炭、草木灰和绿化植物废弃物等)[6,7]。这些原料加入特定功能微生物菌剂再经无害化处理、发酵、腐熟等工艺后制作成为一种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环保肥料。国家对生物有机肥执行标准NY884对生物有机肥中的有效活菌数和有机质含量有严格的标准要求,有效活菌数(cuf)含量需大于或等于0.2亿/g,有机质含量需大于或等于40.0%。

生物有机肥的种种优点与城市绿地土壤生态系健康管理需求相吻合,能解决城市绿地土壤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是绿地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求建立有效的绿地管理措施和手段,从而保护好土壤和环境资源。微生物有机肥对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更新或恢复能力,对保持和吸收大量雨水等具有重要作用[8,9]。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如碳、氮、磷、钾等的转化和循环主要是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的动力,微生物除了参与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各个生化环节,其土壤微生物C、N质量变化还反映了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强弱和养分转化速率的快慢,可作为的敏感活指标。微生物生物量还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所以微生物生物量也可以综合反映城市绿地土壤的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是绿地土壤管理变化的活指标[4]。

4 结语

在世界范围内,在人类活动的大地,土壤退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城市土壤是人类活动最密集最频繁的地方,土壤的生态退化更是首当其冲[10]。生物有机肥生产和应用具有成本低廉、效果好、无化学污染、原料来源丰富可以是城市中绿化植物的废弃物,也可以是各种畜牧养殖的排泄废弃物等优势,符合现代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各废弃物等制作的生物有机肥利用于绿地,不但对城市退化土壤肥力恢复和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而且改变了有机废弃物处理和处置难的现状,将城乡废弃物消纳利用,缓解城乡在节能减排上的压力,对城市绿地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重要作用。

摘要:通过城市绿地土壤现状的分析,总结城市土壤存在的问题,阐述有机质和微生物在城市绿地土壤中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介绍生物有机肥在绿地土壤中的应用,生物有机肥在兼顾微生物菌和有机质的优点,如何弥补或解决城市绿地土壤存在的物理性质问题。经过对城市绿地土壤的生态环境研究分析,把生态学、植物学、微生物学与土壤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希望在城市绿地土壤生态应用上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物有机肥,微生物,有机质,城市绿地,土壤

参考文献

[1]卢瑛,龚子同,张甘霖.城市土壤的特性及其管理[J].土壤与环境,2002,11(2):206-209.

[2]聂发辉,李田,姚海峰.上海市城市绿地土壤特性及对雨洪削减效应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2):49-52.

[3]张波,史正军,张朝,等.深圳城市绿地土壤孔隙状况与水分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4):299-304.

[4]胡诚,曹志平,罗艳蕊,等.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3):48-51.

[5]田小明,李俊华,王成,等.连续3年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2014,46(3):481-488.

[6]顾兵,吕子文,方海兰,等.绿化植物废弃物堆肥对城市绿地土壤的改良效果[J].土壤,2009,41(6):940-946.

[7]唐双成,罗纨,贾忠华,等.填料及降雨特征对雨水花园削减径流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30(1):73-102.

[8]陈谦,张新雄,赵海,等.生物有机肥中几种功能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概况[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16(2):294-300.

[9]胡可,李华兴,卢维盛,等.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2):303-306.

城市有机体论文 篇8

随着时代发展, 人们对城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城市更新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同步推进的, 由于特定经济时期城市和经济发展方向、措施的改变, 我国的大城市普遍在较长时期遇到了更新停滞的问题, 城市学上称之为突发性的机械更新现象。

城市机械更新即在短时间内解决城市老化、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都有迫切的要求, 减少了思考时间和实践步骤, 因此我们应持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其产生的问题。城市机械更新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考虑到旧城区建筑的历史因素和城市价值, 对旧城区建筑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城市的有机更新是用相对较长的时间来对旧城区的建筑理性思考后进行针对性的改造,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是城市学领域的一项创新, 多指旧城区而言;“有机”二字是指,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强调城市文脉的延续, 尊重旧城的原有风貌, 不片面地追求物质环境和经济利益, 而是追求和谐发展。例如将“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 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 并将这种观念应用在老城区的街道建筑、人文景观、城市道路、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等各方面的建设上, 按照城市自身的“生命信息”“遗传密码”, 在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之间找到和谐的平衡点和可持续的规律, 实现城市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相比之下, 城市有机更新比机械更新更加有利。 (表1)

有机更新的实质是一种观念、思想,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手段, 协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吴良镛教授主张的“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 依据改造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 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 顺应城市肌理,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2. 建筑立面的相关概念与联系

2.1 建筑立面的概念

“建筑和建筑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方式, 或是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即建筑外立面。建筑立面包含的元素甚多, 包括暴露在外部的墙体和结构, 建筑物的门窗和入口, “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 以及影响建筑立面效果的细部;建筑立面的形象效果直接由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所决定。如果说外表是了解陌生人最直观的第一感受, 那么沿街建筑立面就好比都市的着装和面部妆容影响着城市的风貌。

2.2 建筑立面与街道

街道作为建筑立面改造的载体, 街道中经过各个历史时期沿革下来, 层层叠加而成的建筑又与整个城市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城市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场所, 也保留着历史的印记, 在立面的修复和改造中, 原则之一就是传承延续街道留下的历史文脉, 尽可能地保留街道原有的风格特征。改造后的立面, 必须经过精心推敲, 在原有的建筑和新赋予的立面之间进行权衡, 使得建筑立面可以通过全新技艺、材料和施工的处理回归主题, 唤回埋藏人们心中已久的印记。

一座城市风格的延续是人们善待历史建筑的体现, 也展现了人类的文明。“寻根”是建筑设计在改造修缮中的命脉和依据。《城市意象》提出, “物体存在的最好状态不是被观看, 而是清晰、强烈的被感知。”建筑立面在改造之后呈现于人们眼前, 希望我们不仅仅是被立面的形式美所吸引, 也会被立面重建之后赋予的再现历史的场景感而触动。

1.3 建筑立面与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指对某一特定空间的熟知度, 与空间中人群所具有的阅历、背景、特征, 他们的感受、态度、情感、思绪等相关联。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是营造场所精神最原始和最直接的要素, 时间沉淀越久, 随之而来对感官的影响越深刻。场所性的构成体现了建筑立面的本质,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组成成分的秩序感:沿街建筑、城市街道、广场、公共艺术品、景观构件等这些城市场所精神的重要构成元素的组合与分布要有强烈的秩序感和节奏性, 例如建筑在街道中的排列是创造良好场所性的因素之一, 新元素参与组织的场所感仍应顺应整体城市肌理, 立面改造设计中要求建筑的天际线与轮廓线必须统一和呼应, 构成强烈的秩序感。

(2) 场所更新的渐进性:场所更新应当是一种渐进的、持续的、自然的变化, 不违和内在的秩序和发展规律, 其中最能激发人们记忆与情感的就是对人们视觉影响最直接的建筑立面。城市中沿街建筑场所更新的参与者, 包括设计者和行走在街道中的人, 需要与时俱进, 适应自身的角色和感知场所的微变换。

(3) 场所本身的独特性和鲜明性:场所的独特性包括城市沿街建筑独特的形式、空间的设置、氛围的缔造等。场所同时鲜明地给人们的多种行为进行提示, 即使初来乍到也能迅速做出反应。随着时间的流失, 沿街建筑逐渐老损破旧, 失去了昔日光鲜亮丽的外表, 不足以让进入场所中的人群迅速地对场所做出反应, 这就是改造建筑立面最根本的原因。

(4) 整体的比例尺度:城市沿街建筑立面从细部窗台到总体轮廓线都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合适的比例尺度是体现城市沿街建筑场所性最关键的因素, 同时也是建筑立面改造中最重视的部分。比例尺度的灵活运用会营造出一个场所区别于其他场所的特性。

3. 城市沿街建筑立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建设高潮时期, 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 传统的城市沿街立面日渐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新旧混杂的建筑立面形象。城市建设的速度在快速发展和急剧膨胀的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陷入了城市建筑风格混搭、乱拆乱建等多方面的窘境, 城市沿街立面种种问题凸显:

(1) 广告牌、店招等设施混乱。商业广告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繁荣, 增添一个区域的活力, 但过多的、无序的广告也会给人带来视觉混乱和心理烦躁。当建筑物上的招牌达到一定面积或一定数目, 从视觉上对建筑物产生遮挡, 将会取代建筑物原有的立面效果而成为建筑物的直接立面。招牌面积过大、放置不协调的问题, 无法与城市立面的节奏和韵律相统一, 破坏了整体的立面形象, 失去了建筑立面原有的特色。 (图1)

(2) 城市记忆风貌的逐渐丢失。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沿街的部分建筑被拆除后改建现代化建筑的情况, 原有的沿街建筑完整立面被打破, 新旧对比强烈, 整体的韵律感和连续的界面被分割, 既失去了原有特色又没能形成新的城市风貌。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玻璃盒子如雨后春笋般在当今都市林立, 处理手法单调类似, 形体构成简单重复, 使得大部分城市沿街建筑表现出千篇一律的景象, 人们整天穿梭于复制的空间中, 视觉感单调沉闷, 心生厌倦。 (图2)

(3) 过分注重了城市的美化运动。在城市沿街立面改造中, 有意识的美化修饰是加深城市印记和体现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许多的沿街建筑立面的装饰性很好, 但真正考虑到功能性使用性并付诸实践的不多, 这就显得改造不是很彻底。研究城市的“化妆”艺术多, 研究人的需求少, 城市居民变成了城市的观众, 城市的生活居住条件并没有因为城市沿街立面的改造而得到真正的改善, 没有充分实践公众的利益和参与精神。

4. 城市有机更新趋势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原则和方法

4.1 改造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原则

临街建筑的改造不仅取决于物质环境和经济因素, 更与城市所在地的市场形势、经济构架和人口息息相关。改造目的很大程度取决于临街建筑的现状, 针对不同类型, 有的需要保护历史遗迹, 有的需要完善市政设施, 有的需要消除安全隐患等等;例如沿街建筑违章搭建的棚户等凸出物, 对重点整治建筑的外立面装饰采用包裹的形式, 统一沿街整体的材料和风格。

4.2 控制引导有利因素性原则

在对城市的整体风格特色定位把握下, 通过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来控制引导具体的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对于依附在建筑立面上的广告、店招等, 在改造设计时只是结合建筑本身的形象、采光需要等提出相应的风格、照明、规格、位置等要求, 具体的广告、店招等项目设计则结合实际考虑。这样有利于将沿街广告等有利因素灵活地纳入沿街建筑立面整体形态的秩序之中, 更可利用广告等来丰富沿街建筑立面的肌理特征。

4.3 重塑场所精神的可持续设计原则

尽管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在被新建或仿造的建筑和街区所吞噬, 但传统文化、传统民居形式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 依旧是人们依赖和神往的。在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中, 我们应把“寻根溯源”作为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提炼影响当地居住和生活的地域文化, 总结出可用于立面改造中的传统符号和空间特质, 以此作为对场所精神重塑的回应, 找回人们需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持续设计是通过控制城市沿街建筑立面的细部装饰设计、文化元素的运用, 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出城市沿街建筑立面的风貌特色延续, 展现了看得见的具体形态, 更能深入到建筑立面反映出的价值观。场所精神的回归, 不仅是市民生活文化的需要, 延续了城市历史文化, 也是我们应对未来城市沿街立面改造的趋势。

5. 结束语

临街建筑立面的改造需要引入历史因素, 展现历史文脉, 从而独具特色, 这是城市更新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 与其相配套的整道路铺装、市政设施、绿化植被等也同样不容忽视。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过程中新建的现代风格建筑, 如果与原有的风貌不相匹配, 就会给人留下不伦不类的印象。改造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破坏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 使旧建筑可以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 安全性有所保障, 功能性得以更新;既能保持传统, 也能与现代元素相适应, 营造具有现代风格和传统风貌双重姿态的城市沿街建筑的立面, 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

摘要:针对我国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中发现的问题, 运用城市有机更新、街道美学等理论进行有益的思考, 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 对进一步研究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有机更新,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可持续设计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项秉仁,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 译.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4].埃德蒙培根.城市设计[M].黄富厢, 朱祺,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城市有机体论文 篇9

运城市古称河东, 位于山西省西南端, 与陕西、河南两省隔黄河相望。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11.8℃~13.7℃, 年平均降雨量在490~620 mm, 无霜期为186~235 d。全市辖1区2市10县, 总人口481万人, 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76万人, 占78%。全市国土面积1.4×104km2, 总耕地58.13×104 hm2, 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142hm2。

全市有机肥资源及利用有以下3个特点: (1) 种类多样。全市有机肥资源种类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绿肥、商品有机肥、农家肥等; (2) 资源量大。到2009年为止, 农作物秸秆达到401.59×104 t、畜禽粪便626.1×104 t、绿肥55.85×104t、农家肥399.01×104 t; (3) 覆盖面积广。截至2009年底, 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45.5×104 hm2, 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8.3%;增施有机肥面积达到15.2×104 hm2, 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6.21%。但与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广泛推广相比, 运城市的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还相对滞后。

2 商品有机肥的优势

商品有机肥是以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等富含有机质的资源为主要原材料, 采用工厂化方式生产并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肥料。施用商品有机肥料有以下3个优点。

2.1 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能

商品有机肥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各种大量营养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质,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增强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性, 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这是由于有机质中的氨基酸、酰胺和核酸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 有机质中的糖类和脂肪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 有机质在矿质化过程中生成有机酸, 可以使土壤中的无效养分有效化, 从而培肥土壤。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有利于土壤熟化, 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有机物质在土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 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使分散或黏重的土壤质地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 增强了土壤保水、蓄肥、透气性能, 调节了土壤温度, 减轻了土壤次生盐渍化, 改善了土壤的耕作性能。所以长期施用有机肥, 能缓解土壤的酸、瘦、板、黏、旱等不良性状。

2.2 减少化肥使用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在我国, 由于长期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 有机肥数量不足且使用不均衡, 造成部分农田各类养分比例失调, 致使农田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另外, 随着规模养殖业的发展, 产生的畜禽粪便越来越多, 随意堆放或直接排放, 造成河塘沟渠环境污染, 以及生粪直接下田而造成的病菌污染, 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商品有机肥的使用, 不但大幅度减少无机化肥的挥发、流失和固定, 促进肥料养分的有效利用, 相应减少化肥用量, 从而减轻和控制化肥面源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而且可以加快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促进农村环境治理, 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和惠农举措, 达到农牧结合、互相促进的效果。

2.3 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农业

有机肥不仅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 而且能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另外, 施用有机肥可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减轻和控制农药残留污染, 防止餐桌污染。有关资料表明, 施用商品有机肥生产的农产品中, 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均大幅增加, 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含量明显减少。施用商品有机肥还可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减少病虫害发生, 减少农药施用量,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商品有机肥中的腐殖质可以促进植物种子的萌发, 刺激根系的生长, 增强作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从而实现节本增收和增产增收。因此, 施用商品有机肥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有利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是发展绿色农业所迫切需要的。

除此以外, 与一般有机肥相比, 商品有机肥还具有养分含量高、供肥稳、肥害小、异味小、易运输、易施用等优点。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内部产业化结构的调整, 商品有机肥的使用量将会有增无减。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有机肥生产将呈连年上升趋势, 市场前景广阔, 将成为新一轮的新兴产业。

3 运城市推广商品有机肥的方法及效果

3.1 借项目“东风”点推广“大火”

根据山西省农业厅晋农 (土肥) 发[2009]5号文件精神, 运城市的盐湖、永济、万荣、新绛、稷山、闻喜等6个县 (市、区) 被确定为2009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县, 每县实施规模2 000 hm2、投资60万元, 全部用于小麦增施商品有机肥补贴。该项目共涉及6县、12个乡镇、72个行政村、2个专业合作社, 19 285户农户。各县 (市、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3.1.1 成立组织机构

为了做好商品有机肥补贴试点工作, 各县 (市、区) 政府都成立了领导组, 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县 (市、区) 长担任, 副组长由农委主任、财政局局长担任, 成员由农委有关分管领导担任。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县农委, 主要负责技术指导、项目落实、试验示范观察记载及项目总结。在供肥、用肥的关键时期, 领导组组长带领农委、财政部门有关负责人, 深入项目区, 对各村的供肥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 确保项目落到实处。

3.1.2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为了进一步扩大项目影响, 能够使广大农民朋友认可商品有机肥, 在宣传培训上主要做了3方面工作: (1) 集中培训; (2) 聘请栽培、土肥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担任项目村技术指导员, 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以保证项目示范的技术效果; (3) 在项目区发放宣传资料。

3.1.3 及时进行检查指导

在供肥期间, 各县 (市、区) 农委对供肥情况进行随时抽查, 对每个村项目补贴有机肥的发放情况, 进行了逐村落实, 以保证项目补贴用肥能够发放到户。

3.2 掷商品有机肥“一石”得良土、丰产“二鸟”

3.2.1 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

各县均采用商品有机肥与化肥比例3∶7进行施肥, 通过项目实施, 土壤理化性状均有所改善。其中稷山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5.24 g/kg增加到15.71 g/kg, 增加0.47 g/kg;全氮由0.86 g/kg提高到0.91 g/kg, 提高0.05 g/kg;有效磷由17.93 mg/kg增加到19.43 mg/kg, 增加1.5 mg/kg;速效钾由200.1 mg/kg增加到210.1 mg/kg, 增加10 mg/kg。除此以外, 该施肥方法还直接节省化肥用量10%, 能够减轻化肥对土壤性状的破坏。

3.2.2 小麦产量普遍提高

通过该施肥方法, 各项目区小麦均有所增产, 增产幅度为5%~20%。其中, 永济市通过各项措施的综合应用, 取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示范区平均每0.067hm2产量为452 kg, 与2009年相比, 增产52 kg, 增幅13%, 示范区总产453.3×104kg。盐湖区根据5个示范观察点统计, 实施商品有机肥+习惯施肥处理, 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489.1 kg, 比习惯施肥处理增产80.2 kg, 增产率19.6%。

4 商品有机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运城市在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过程中, 得到了各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通过宣传培训, 农民朋友对商品有机肥的优势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并且积极投入到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当中。但由于商品有机肥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且成本偏高, 以及增产效果相对化肥偏低等各个因素, 使得出现了土壤有所改良但不明显, 小麦产量有所增加但农民不增收的局面。对于广大农民来说, 加大资金以及劳动的投入, 却未得到收入的显著提高, 必然会造成其积极性的下降。

所以为了使商品有机肥的应用及推广取得更大的成效, 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在商品有机肥应用上的投资力度, 使得农民负担以及承担的风险进一步下降。另外, 各级政府以及肥料企业应该加大在商品有机肥研制上的投入, 使得商品有机肥成本下降, 让农民用得起, 用得上。

摘要:由于商品有机肥具有提高土壤肥力, 减少农业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农产品质量等诸多优势, 且运城市商品有机肥资源丰富, 发展潜力大。所以, 在运城市大规模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成为了必然。2009年, 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成为运城市推广商品有机肥应用的动力, 并取得很大的成绩, 土壤性状得到改善, 化肥施用量减少, 小麦产量提高。

城市有机体论文 篇10

1 园林景观中的花卉园艺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部分家庭在购买房屋时更加注重住宅小区的绿化覆盖率是否足够大, 园林景观的整体安排是否合理。人们期待即将到家时看到自己的房子周围充满花香, 这样不仅能感受到住宅附近的绿色之美, 而且能够缓减其劳累的身心。根据现代城市人口对居住场所的要求可知, 园林景观的花卉园艺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花草树木种植给人以美的感受, 更多的是要了解现代住宅建设过程中对生态项目建设的需要, 因此, 园林景观是指将人们的欣赏需要和建设合理的生态景观有机结合的一种自然理念。园林园艺在城市建设中使用花卉园艺时, 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所处的季节, 选择适宜当时气候的植物进行栽培, 同时要注意将美感与其体现的真实价值相联系, 以此来建设更加合理的园林景观, 同时提高住宅的居住价值。

2 园林景观中的花卉园艺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 积极的园林景观不仅能够使城市的整体格局有所改造, 而且有利于市民的长期居住。如果一个居住处场地有良好的园林景观设计, 它的价值较其他场地而言将会大大提升, 同时, 优良的园林景观也能使人的心情较为轻松等。

2.1 园林景观及花卉园艺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作用

自古以来, 城市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在工业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 城市中的生态污染非常严重, 面对当代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 在城市的建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园林景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争取积极主动地建设好现代化城市。

2.1.1能够改善城市的噪音污染。目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中建筑工地随处可见, 各种机器工作时产生极大的噪音。除此之外, 越来越多的人以车代步, 也带来令人烦恼的嘈杂声。现在, 城市中的噪音污染已经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许多困扰。相关调查显示, 噪音污染严重的城市中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非常稀少。根据科学人士报道, 在城市两旁每隔9m左右种植花草树木, 能够有效减弱噪音, 给居民有良好的居住环境。

2.1.2能够净化城市的空气。现在, 大多数城市中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的排放使各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不尽相同, 居民呼吸困难, 身体素质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在城市园林种植绿化植物, 不仅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灰尘, 另外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具有杀菌作用。

2.2 园林景观及花卉园艺对城市建设中经济效益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 逐渐向先进的发展中国家迈进,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他们越来越注重自己周围的环境变化。但是, 经济基础与西方国家相比, 仍存在很大差异。经相关人士多年研究显示, 落后的环境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因素。在中国, 许多城市都注重工商业和建筑业的发展, 忽视了园林景观的建设, 先进的工业与落后的环境无法同步发展。现阶段, 随着国家政府部门对绿化工作的重视, 城市绿化建设已经得到飞速发展, 许多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基于对该城市园林景观及花卉园艺的欣赏, 便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 这大大提高了城市中的经济水平, 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使“以绿引资, 因绿兴业”的目标得以实现。

3 园林景观与花卉园艺对现代化城市建筑建设有机结合的策略分析

过去的几年里, 在众多群众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 城市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尤其是在园林景观的建设方面, 效果更为突出。但是, 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具体计划来看, 这些成果仍然微不足道。要想使我国城市的经济更加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 必须从新的角度出发, 将园林景观与花卉园艺合理地利用到现代化城市建设当中, 充分发挥园林景观与花卉园艺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结合。

首先, 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加强管理。要想使花卉园艺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很好的利用, 我国城乡人民和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要鼓励更多的人为城市绿化建设做出投资。同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要加强对园林绿化工作的指导, 明确当今社会城市建设对花卉园艺的具体需求, 以便更好地开展绿化工作。

其次, 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时要合理安排绿化结构。第一, 在进行花卉园艺设计时要尽可能地增大绿色植物的覆盖率, 使城市处于花的世界、绿的海洋, 同时使城市居民远离噪音和废气物等的污染, 过上安定的生活。第二, 要合理种植花草树木, 按照季节的特性种植适宜该气候生长的植物, 以便城市一年四季长青。最后, 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更多拥有园林花卉园艺技术的专业人才, 对这些人进行专门的培训, 为城市的建设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4 小结

城市是我国社会居民中不可或缺的居住场所, 城市绿化建设工作是否到位, 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水平和人们身体素质。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也能使民族得到振兴, 因此, 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必须注重绿化建设, 设法将园林景观与花卉园艺和城市建设相结合, 创造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盖立峰.园林景观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J].商品与质量消费观点, 2013, 08

城市有机体论文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飞速增加, 也是的城市大气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在大气污染中, 大气颗粒物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 会对人体健康以及城市局部环境、气候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最近几年, 人们对于大气污染的研究主要倾向于PM10和PM2.5等细颗粒物, 尤其是PM2.5中有机物的研究, 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大气环境的质量状况, 为城市大气污染的改善和治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一、大气颗粒物概述

颗粒物又称尘, 是存在于大气中的固体或者液体颗粒状物质, 可以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其中一次颗粒物主要是天然污染源以及人物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 造成直接污染的颗粒物, 如土壤粒子、海盐颗粒等。二次污染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 (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 之间, 或者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 (氧气、氮气等) 之间通过各种化学反应生成的颗粒物, 如硫酸盐等。大气颗粒物对于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 不仅会影响人体健康, 还会对可见光进行散射, 造成大气能见度的降低, 甚至如果颗粒物含量较大, 还会干扰太阳和地面的辐射, 造成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是指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的联合应用, 简称气质联用, 是一种结合气相色谱和质谱的特性, 在试样中对不同物质进行鉴别的方法, 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药物检测、火灾调查、环境分析、未知样品测定等, 同时, 也可以用于识别物质中以前认为被识别前就已经蜕变了的痕量元素。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被广泛地应用在水、空气、土壤等的环境检测中, 分析其中的污染成分, 从而为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三、实验与分析

针对国内某城市的大气污染情况,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 对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 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部分

(1) 仪器与试剂的准备

采用的GC-MS联用仪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Turbo Mass-Auto system XL型;TH-16A型大气颗粒物智能采样仪;KQ-250B超声波清洗器;LABOROTA-4003旋转蒸发仪;QM-A石英纤维滤膜;BS/BT系列精密电子天平秤。试剂采用色谱级二氯甲烷、甲醇, 以及二氧化硅干燥剂, 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实验用水。

(2) 样品的采集

仪器准备完成后, 需要对大气颗粒物进行样品的采集工作, 采样区域选择该市某科研大楼附近, 共分为三个采样阶段, 第一阶段采用6张采样膜, 采样时间10天, 第二阶段采用12张采样膜, 采用时间13天, 第三阶段采用20张采样膜, 采样时间90天。

采样完成后, 在实验室环境中, 将石英滤膜放入125mL的广口瓶中, 加入50mL左右的容积, 然后盖上盖子, 使用超声提取5次, 前3次采用二氯甲烷溶剂, 后2次采用甲醇溶剂, 每次提取时间为20min。之后, 将提取液合并, 放入旋转蒸发仪, 将其浓缩至5mL, 之后使用高纯度的氮气, 继续浓缩至1mL, 使用0.45μm微孔滤膜进行过滤后, 放入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经过测试,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进样35min后, 试样中的有机物就可以完全分离, 因此将分析时间确定在35min。同时,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 采用80mSE-54色谱柱进行分析。为了保证分析结果, 要保证进样口的温度为300℃。

运用GC-MS联用仪, 对样品进行分析, 在得到气相色谱图后, 与仪器附带的质谱库进行对比, 经适当放大、除噪音处理后, 在谱库中进行检索。通过多次试验对比, 该市在夏季的大气颗粒物中, 存在19种有机物, 包括12种烷烃、4种烯烃、1种醇类、1种酯类、1种酮类。而秋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有21种, 包括12种烷烃、5种烯烃、2种醇类、1种酯类、1种酮类。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在秋季大气有机物中, 烷烃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除夏季样品中存在的10种烷烃, 还出现了多种新的种类, 如戊烷等。而其他有机物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只有有机酯类与有机酮类没有变化。而对冬季样品的分析中, 同样出现了7种新的有机物, 包括1种烷烃、2种烯烃、2种酮类、1种醇类以及1种酯类。经分析发现, 冬季大气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除了冬季少风、空气流通缓慢外, 还与该市燃煤取暖有直接的关系。

与国内同类实验相比,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基本准确, 可以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结语:总而言之,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下,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的大气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 对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分析, 可以对大气有机物进行定性和定量, 从而明确污染的原因, 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对城市大气环境进行改善,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瞿德业, 周围, 鹿晨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兰州市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成分[J].光谱实验室, 2012, 29 (5) :3142-3147.

[2]王欣欣, 刘庆阳, 刘艳菊, 谷学新.二级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的16种多环芳烃[J].色谱, 2010, 28 (9) :849-853.

上一篇:适度规模经济下一篇:高校程序设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