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式语言论文

2024-10-13

建构式语言论文(精选5篇)

建构式语言论文 篇1

所谓问题式教学, 就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 进行发展性教学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一.问题式教学的理论支撑

1.从学习的心理学角度。问题式教学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 人是主动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统一。问题式教学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 是建立在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的。

2.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问题式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一种开始。创造性主要不是智力问题, 而是精神状态,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问题意识是人的本能, 故创造性也是人的本能。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 (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

二.问题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文本性原则。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 让学生为之陶醉, 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在课堂上, 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的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 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

2.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预设是预测和设计, 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预设的主体是教师。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 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本质是一种探究。

预设和生成是和谐统一的。新课程关注预设, 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新课程关注生成,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预设和生成的完美融合, 是师生关系的完美融合,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超越。

3.可对话性原则。问题为师生之间对话提供了话题, 如果话题太难, 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听而怯言, 无话可对, 课堂也会因此而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话题太易, 就毋庸思考, 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培养, 更谈不上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问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层次性原则。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或问题的串联来组织教学, 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 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三.问题教学的模式构建

问题从何而来?———从思维推理而来!“逻辑规则, 或者更准确地说, 推理规则, 是程序的规则。” (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 课程的结构是作为有益的组织知识, 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地强调“教无定法”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 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的研究。

教学模式就是对“组织知识”的研究与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所有的教学都需要一种程序, 激发智慧的创造性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在实践中构建并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使教学显示出了科学的思维规则,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 即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具体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2.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 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3.质疑再探: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 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 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三疑三探”好在一个“疑”字, 妙在一个“探”字。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探”是探索、探究、试探的意思, 既然是“探”, 就不是把现成的答案说出来, 而是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 这也正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问题。

构建教学模式, 可以改变教学的无序状态, 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发挥课堂结构的整体功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造性阅读教学需要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支撑, 在“教无定法”中显得有法,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活动在井然的秩序中开展。

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生态”探微 篇2

一、建构式新课堂的内涵

建构式新课堂是学生在展示预习成果,展示提出的自学疑问,闪现出来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关注生命”的感受、体验与发展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学生的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信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与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旧课堂有本质的区别。

二、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1.设计问题要体现出文本传递的信息。依据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其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设计问题以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为原则,以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准绳,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不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2.设计问题要基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与欣赏水平。基于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设计问题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注重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3.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产生课堂共鸣。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大胆展示、自主交流。预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困惑与思考在这里得到印正,使得师与生之间有更多的默契,造就了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产生课堂上师生的共鸣。

4.设置问题要立足于高质量,立足于情感的发展。从较高的起点激励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层的理解。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设计问题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5.要不断搭建学生与问题间思考的桥梁,创设学生的新知灵感发展区,在发现中互动。教师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极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在课堂上要灵活机动,适时地抓住一些闪现的灵感,并积极地与学生展开互动,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

6.教师与学生要做到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敢于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教师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要提倡学生创新,注重不时地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的源泉。

三、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的呈现形式

1.在自学问题的探究中互动、交流,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根据预设知识建构和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预设生成问题的互动探究方案,指导学生知识建构、鼓励学生积极地交流探讨,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建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在形成问题的点拨中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运用。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与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点拨学习方法,那么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能力、对学习内容的驾驭能力、对课堂生成的捕捉与处理能力、对课堂问题的反思能力必然有很大提高,拓展、迁移、理解、反思、运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在重点问题的巩固中进行迁移与反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高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4.生动幽默的课堂导入,绘声绘色的即时评价,短暂多样的问题辩论,美丽多彩的生活画面等多种形式,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

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备课的重点,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和联想,产生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

建构式课堂的“三部曲” 篇3

一部曲:先导后教, 让学走在教的前头

预习作为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它的作用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了使预习能达到促进学生自学、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同时也能使预习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做好课前导学案, 才能达到自学质疑的目的呢?

常规的预习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优点, 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的今天, 我们的预习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让学生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读, 培养学生在自学中的探究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导学案的预习部分时, 要以问题的形式, 代替习题模式.

利用导学案教学是建构式课堂的主要模式, 它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围绕课题内容进行展开、拓展和巩固的教学载体.在导学案的预习导学模块编写中, 如何以问题形式呈现呢?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 注意把知识点设置成问题, 把相关的注意事项设置成疑问.学生通过这样的预习导学过程后, 就会从已获得的经验和问题出发, 初步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观点、看法, 把本节的知识重点基本掌握, 对课堂上的探究过程能够起到启发和提示的作用, 使学生在课前建构出自己对知识点的思路和学习方案.

这样, 学生凭借对预习导学中的问题的理解与辨别, 怀着一种强烈的主动求知欲走进课堂, 会使教师的导学发生质的变化, 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体现.因此, 课前导学的设置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彻底地得到了改变, 使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二部曲:注重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助性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 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 这就进一步促成了学生间的互助性.新课程下, 需要我们设计有互助探究的数学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互助性,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指导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 分组开展合作学习, 展示学习成果, 最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学生在共同探究中, 表达各自的观点, 激发思维的碰撞, 完善、丰富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 初中苏科版的“认识概率”中的设计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答案不唯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 提出自己的观点, 听取他人的意见, 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并交流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堂上, 来自各组代表的发言会产生一种互动效应.当学生观点一致时, 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当学生观点一致, 但探究的角度不同时, 引导学生相互辉映;当学生的观点相悖时, 引导学生展开争论, 相互启发.

学生在互相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 体会到在解决问题时与他人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使互助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最终实现了素质全面提高.

三部曲:培养自主能力, 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探究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选, 学习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定, 学习的伙伴由学生自己挑.例如, 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应用题的题型, 运用类似的方法分组合作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题型, 挑选合作伙伴,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题.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学习特点, 课堂上充满乐趣, 形成了主动、互助的学习氛围.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 少了许多条条框框, 多了些自由和宽容, 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放的数学课堂, 构建式的教学方式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里, 教师与学生互相包容, 相互促进,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 能够富有情感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尊重、喜欢老师, 能够精神饱满地“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总之, 要做好建构式课堂“三部曲”, 就要让学成为教学的核心;让学走在教的前头;让学贯穿教学的始终;让教永远伴随着学生的学;让指导永远伴随着学生的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一个或几个模块, 进行课堂建构, 要切实发挥建构式课堂的优势, 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水平, 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再湘.中学理科教师科研论文导写[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孔企平.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数学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媛媛.让预习在新课程教学中闪光[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09, (8) :58-59.

建构式语言论文 篇4

一、挖掘线索,体会层次

古语有云:“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意在表明词句和情感都是文章的线索脉络,只是互为纵横交错,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特殊词语所形成的明线,而忽略了隐藏在其中的情感线索。为了促进孩子审美能力和感悟力的提升,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丰富的情愫资源,把它们融合渗透在教学中。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爱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母间低调而又感人至深的爱,同时运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爱像茉莉一般。这篇文章中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了这份爱情,对“爱如茉莉”这句话也经历了一个情感的变化,我的看法变化也正是这条有层次的情感线索。最开始我对妈妈所讲的“爱如茉莉”不以为然,因为在我眼中它既不娇艳又不华丽,是平淡无奇的,不足以来表现爱的神圣,所以我的表现是“差点笑出声来”;随着故事的发展,我发现妈妈身体不好还要给爸爸包饺子,爸爸不吃饺子也不听我的话,直奔医院而且每天都去……这一桩桩的小事让我深受感动,我的表现是“不禁怔住了”;最后对爸爸让自己带来茉莉花的画面感悟至深,忽然发现了茉莉花的纯净、幽香都是如此美好。

通过这样的设计理清了这条情感线,使得文章叙事有了层次分明的感觉,每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都为表现父母间至纯至深的爱添上了浓重的色彩,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一定会有大的突破。

二、把握基调,整体感知

众所周知,苏教版小学语文选取了很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有贴近生活的日常叙事,有情节曲折的小说,有精准有效的说明,有有理有据的议论,相应的也就蕴含着多样化的情感,或愉悦,或深沉,或含蓄。在教学中,要想让我们的教学活动生动有效,能够打动学生的内心,我们就必须准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基调。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雪儿》,在教学中我有意对文章中“我将雪儿轻轻捧起……似乎在像我祝福……”这段写得很简略的部分设计补白活动,即雪儿在望向我的过程中想了什么?这种开放性的题目不设固定答案,但是必须掌握全文的情感基调,才能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拓展延伸,使得自己的补白不至于偏离文意,整篇文章读起来更顺畅。于是我首先帮助学生回顾文章主要故事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受伤的小孩帮助一只受伤的鸽子重新飞上蓝天,并在这之间建立深厚感情的故事,弘扬的是美好的心灵。据此有的学生写道:谢谢你,小主人,谢谢你的收容和照顾,你有着善良的心地,祝福你永远幸福和快乐,我虽然飞走了,但一定会经常飞回来看你的,请接受我的祝福吧。

通过这样的设计,拓展了文本的深度和广度,有创造性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由知识学习向素质养成进军,这种整体性的感知对学生文学情愫的积淀更是大有裨益。

三、品词咂句,唤起情感

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止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和激励,教会学生用心、用脑去学习,去感受文本的魅力所在。”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快速时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阅读中的词句品鉴活动真实而有效,像乐章的音节一般拨过学生的心间,留下动听的旋律。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这篇课文从题目就能轻易地得知,要讲的主体是长江,写作的意图是对其进行赞美、讴歌,我们从一些实录记载和数字上都能得到长江的信息,它是波澜壮阔、源远流长的,但是文章中两次出现“你是无尽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两句话,本课的重点语句赏析就放在此处。从文中我们读到“走”“奔”这两个动词展示了它的大气与奔放,“春潮”“惊涛”展示了它的壮美;而“哺育各族儿女”“挽起高山大海”两个短语又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其伟大的力量和无私的奉献。从这些词句中学生就能发现长江从远古走来,奔向未来,所以它是无尽的;同时它又像母亲一样,拥有磅礴的力量,推动着时代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设计,依据语言文字的土壤,抓住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在赏析、揣摩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表现力,构建起以“语句”为核心的品读课堂,顺势体会出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

总而言之,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语文教材是文字和情感的综合体,对文意的诠释和学习就是一场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活动,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披文以入境,学习活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去感受其中的意蕴。然而语文课堂的情感积淀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在后续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探究教法,挖掘更多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策略,让语文课堂绽放绚烂的情感之花。

摘要:小学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文学基础知识,还应该带给孩子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以便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唯美的审美观。文章从挖掘线索、把握基调和品词咂句三方面阐述了在建构“唯美”式课堂的一些实践,并分享相关的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积淀情愫,唯美课堂

参考文献

[1]曾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建构式语言论文 篇5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从儿童视野出发的教学理念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儿童视野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同时兼顾学生的儿童身份,从学生主体出发而最终在儿童视野上实现回归。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究竟如何实现儿童视野下的“活力语文教育”呢?本文中,笔者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从组织游戏、放飞个性、主动建构三个维度展开论述,见识浅陋,不足之处,还望诸位批评指正。

一、组织游戏,融入体验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总爱在课堂结束之后,反思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有没有达到,但却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体验,并没有反思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学到知识,是不是感觉到快乐。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个学科,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将语文的这种特性体现出来。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设计了《教你玩游戏》这样一个口语交际环节,这个口语交际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们表达,让学生互相分享游戏,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我就给学生开展了一个词语接龙的游戏,开始之前,我先给学生明确了游戏的规则,参加游戏的同学要围坐成一圈,用猜拳的方法选出一个同学来作为龙头,说出第一个词汇,剩下的同学依次按照上一词汇的最后一字来组词,在10秒钟之内接不上的同学,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游戏开始后,第一个同学马上说“学生”,第二个学生组到“生活”,之后“活动”“动作”“作业”“业务”,到业务时,后面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组词,只好接受惩罚,当着全班同学唱了一首自己熟悉的歌曲。之后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悄悄话大传递”“击鼓传花”等经典游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这种快乐。通过这些游戏的设计,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既夯实了自己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词汇基础,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体验,提高了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游戏的融入,整个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游戏,能够最大程度地解放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之门,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放飞个性,发展心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发散性地与课本和教师展开“对话”,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的光辉设计,学习詹天佑出奇解决问题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在课堂授课上,教师要避免使用“是不是”“好不好”等对学生思维难以形成引导的词汇,而是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更加“无拘无束”的问题。在课堂讲解结束后,我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学校要给詹天佑立一座雕像,你觉得在雕像周围摆放什么或者进行一些什么样的设计,是最好的?”由于这个题目没有答案限制,所以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思维空前活跃,有的学生说要把“人”字形铁路做一个微缩模型放在雕像周围,因为这是詹天佑最伟大的成就,有的学生说可以做一个施工时候的马灯,这样寓意詹天佑施工过程中的艰苦以及詹天佑和工人同患难的精神。显然,通过这样一道问题,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几个重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要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心智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发展。

三、主动建构,提升能力

当下的语文教学,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遭到忽视,这显然是与课改精神不相符的,因此,教师教学一定要从儿童需要出发,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文中有这样一句“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完这句之后,可以让学生与“它的身体十分沉重”这句进行对比,让大家比较这两个句子在写作上的优劣。有的学生说:“第一句好一点,因为第一句把雷龙与大象进行了对比。”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给学生点出“做比较”这种说明文的写作方法,通过这种说明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地反应出雷龙身体很重的特点。显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这种说明方法有了更深刻的掌握,也对这种比较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概念。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逐步激发学生的建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

上一篇:医院文件档案下一篇:出院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