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共3篇)
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 篇1
国外学校对于互动式教学研究比国内起步早, 国内的大部分理论都是在国外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但是光有理论不去实践, 就无法知道这些理论是否适合学生, 所以国内对于初中生的互动式教育没有形成经验性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提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建构式生态课堂”。
“建构式生态课堂”在操作上拥有“三案、六模块”, 三案是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模块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经典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老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其中的任意模块或者组合, 根据学生进行调整, 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目的明确、具体、适切。
建构式课堂最大的优点在于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相互配合、师生的共互经营与配合, 合理设计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学习活动,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切合学生兴趣,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和丰富了情感。
建构式生态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老师与学生实行互动式教育。在交流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 以学习理论为依据,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积极互动探索;这样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潜能,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成人的教育关怀, 而不是老师问, 学生答, 老师讲, 学生背, 机械性的师生互动形式;在教学中, 师生应互教互学,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情况灵活设置课堂活动及讨论内容, 从而引发学生讨论热情, 让学生与老师, 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真正的交流、合作和共享, 让学生们在学习上相互参与相互学习, 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学习论点与话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 让他们学会探究方法并具备实践与创新技能。
建构式生态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只授业解惑, 老师不仅仅担任引领者和解惑者, 而是要启迪学生思想, 让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产生思想的碰撞, 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实施互动式合作学习, 它是相对于个体学生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与老师在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共同任务, 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学习。”例如生态作文, 学生在写作时要以自己为中心, 主要表达内心的情感, 结合实践与现实生活的领悟, 让学生在写作中表现自我。
建构式生态课堂要求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与个性发展。这对老师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老师制定行之有效的互动方案来吸引同学学习知识。
首先, 教师建立教育奖励机制, 建立多元评价方式, 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建构式生态课堂主体就是学生,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 首先要建立学生的自信,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学生、信任学生, 适当的奖励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积极思考发言, 让学生们个性得到发展。
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的, 通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方法, 结合游戏、故事等创造因素, 创建出有趣的问题情境, 并提出问题, 让学生结合情景思考答案。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方向, 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师创办语文竞赛活动。
再次, 教师要建立学生自我展示平台,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展示, 让学生带着自己观点进行表达叙诉, 并创建小组讨论, 让论点不同的同学之间展开讨论, 从而碰撞衍生出新的论点, 激发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还有,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及暗示, 如果是稍难的问题老师可以提供学生参考资料, 让学生自主查询问题答案, 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想明白问题的解决办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里, 语文教师要积极运用“三案, 六模块”科学方法, 为学生努力创建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还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观察看待学生, 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思考方式, 理解学生爱护学生, 在教学上对学生开展富有人情味的教育。
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 篇2
肖凌戆
(本文发表在<<中学数学>>2000年第9期:4-5)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构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操作序列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数学教改的严峻课题。本文探讨“变式创新模式”的构建。
1.问题提出
“熟能生巧”是中国的教育古训.通过大量练习来学习数学是中国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这对于掌握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演练能力和常规解题能力确实相当有效.但是,大量的模仿性练习,使得数学教学缺乏创新精神,导致“题海战术”盛行.“题海战术”不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学生被动操练,教师忙于批阅,师生苦不堪言.因此,“摒弃题海战术,提高应变能力;优化思维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是构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操作模式的基本要求。
2.理论指导
2.1 素质教育的创新观
素质教育的创新观认为,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中,应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 2.2 “知识分类学习论”知识分类学习论认为广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知识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过程按“六步三阶段教学”展开。
知识分类学习论强调“变式练习是程序性知识由第一阶段的陈述性形式向第二阶段的程序性形式转化的最重要条件”。数学知识大多是程序性知识,这一理论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1)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对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把握是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
(2)按照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又应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的作用[4]。
[5](3)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源于两个基本观点:①数学具有二重性,即数学既是演绎科学,又是归纳科学。②人类的后代学习数学与人类的祖先认识数学的历史是相似的。据此,波利亚创立了“数学教与学的3条原则”和“数学解题教学理论”。他大力倡导“让我们教猜想吧”,他反复强调“变更题目”。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对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4)数学素质教育观
[6]数学素质教育的理论正在形成,下列几点值得重视: ①数学素质应包括“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和“科学语言”4个“层面”.筒言之,数学素质应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和信息交流这样4个部分。换言之,[1] 1 数学素质是由数学意识、数学能力、数学应用和数学交流等基本成分所构成的基本品质。②“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素质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因此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提倡问题解决,注重数学应用,培养数学意识,让学生“数学地思维”。“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中掌握数学。
③青浦数学教改经验揭示了有效学习的4条基本原理(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和反馈原理),强调了“变式训练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3.模式构建
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注意继承我国数学教育传统,注重变式与创新相结合,我们构建如下“变式创新模式”的理论框架.
基本观点:学生能在变式中学习,并且能够自主创新. 基本方法:变式探究,求异思维. 基本教学过程(如图1):
图1 变式创新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 上述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习得过程(获得范式)、知识应用过程(变式训练)和知识创新过程(形成新观点、新方法)。这里的知识泛指数学的概念、命题(公理、定理、法则、性质、公式)和方法。
问题——指“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范式——指“数学传统”(一般指“科学传统”),即数学教材中具体的数学思维成果(含知识结构、典型问题、思维模式等)。
变式——指相对于某种范式的变化形式。即就是不断变更问题情境或者改变思维角度,使事物的非本质特性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始终保持不变的变化方式.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方法变式”、“内容变式”等。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如“变更问题法”),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采用变式方式进行技能和思维训练叫做变式训练;采用变式方式进行教学叫做变式教学。变式教学
[7]是双基教学、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指推陈出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观念、新的学说与技术、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对于中学生来说,凡是发现了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只要不是别人告诉的,不是书本上看来的就是创新。本文特指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再创造”和创新意识.即就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用新的思想和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未曾有过”的结论与方法。
评价——指对思维成果的价值评定及对思维过程的自我反思。既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又包括教师的激励评价。通过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激励评价,进一步激发创新欲望,探求新知识。
运用“变式创新模式”进行数学教学,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2(1)问题性原则——“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就是“问题教学”。数学教学要教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再创性原则——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即数学学习是一种“重新建构”活动)
(3)过程性原则——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4)变通性原则——通过“变式教学”,提炼数学的思想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素质,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 篇3
得
《建构式课程教学策略》讲座学习心得
今天我很荣幸的参加了由县教育局举办的暑期培训活动。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蒋欣宇主任针对我们使用的教材——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结合《纲要》、《指南》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蒋主任的解读,我对我们使用的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能将《纲要》、《指南》中的理念与课程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现将我的一些体会阐述如下:
近期由于参加县第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考核,对《纲要》、《指南》有了
更加深入的了解,但这也仅限于理论上的,尚不能与我们的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而今天的讲座正好为我提供了这一契机:讲座一开始,蒋主任就为我们解读了《纲要》、《指南》的精神所在,然后又结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为我们进行了直观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蒋主任让我们观看了一组孩子自己够鞋子的图片,然后她先让我们说说这组图片说明了什么。后来老师又出示了一组简单的示意图,关于孩子发纸巾的案例,再次让我们思考这一案例体现的教育理念。我想到的:孩子的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然而最后老师针对两个案例给出的最终答案:孩子的学习有一个过程,老师、家长要学会等待。当老师揭示答案时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是啊!我们成人总是看不了孩子一遍遍的尝试,从而包办代替了,这样完全剥夺了让幼儿独立尝试、探索的机会。
活动中,蒋主任还针对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首
先是在美术活动中提供范画这一问题,我们老师在孩子绘画时总是会提供范画,要求孩子看着范画来画,甚至还会要求孩子涂色也要与老师的一样,然后孩子画好后再看孩子的作品放在展示墙上。咋一看:嘢,这个班幼儿绘画还都不错。仔细一想:为什么每个孩子画的都差不多呢,难道他们就都是这么想的吗?长期下来,我们就会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蒋主任通过简单的案例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让我们受益良多!
蒋主任的讲座还很注重互动,她让我们就自己平时的工作提出存在疑惑的地方。我们园的王晓玲园长认真思考、结合我们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之处提出了三个专业的问题,但是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蒋主任没能作深入的解答。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王园长的第一个问题:晨间活动该以晨间游戏为主还是晨间锻炼为主。这的确是值得关心的问题:《指南》中提到要让幼儿有足够的户外
活动时间,保证每天有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其中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说明不仅要保证时间,还要保证幼儿的活动量。那么我们在平时的一日活动安排上就要合理安排、统筹规划了。
【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基于建构主义的体验式教学设计探讨概要08-13
师生评价式互动教学07-10
建构式学习05-30
建构式课堂06-22
互动教学式管理学09-20
建构式语言论文10-13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05-10
让多媒体引领“建构式生态课堂”10-24
互动合作式08-26
互动体验式学习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