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具素质

2024-05-19

应具素质(精选5篇)

应具素质 篇1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功能一般定义为:要为学校提供文献资料的保障, 是学校的信息资源的中心, 读者与知识的桥梁, 学校公共服务的支柱。是高校的心脏, 也是高校学术交流活动的中心。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 随着在线信息的增加正在改变高校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认同。过去, 高校师生和研究人员倾向于利用图书馆的特有资源——图书馆的文献或者图书馆员——以进行学习、教学和启动研究项目, “随着学者们直接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资料的能力逐渐增强, 图书馆也逐渐丧失了其作为研究过程中间方的作用”, 图书馆在高校的作用逐渐边缘化。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的战略战术要从传统的阵地式的“守株待兔”战略战术转向远程式的主动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的战略战术, 要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功能方面下功夫, 要注重其功能的发挥, 尤其作为艺术高校的图书馆员, 面对的是阅读能力较弱、阅读积极性较低的阅读群体, 更应该想办法让读者重拾纸质阅读兴趣。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实行新战略

(一)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战略战术转变。首先, 网络环境下艺术高校图书馆应该是以因特网为依托, 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手段, 建立特色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枢纽;其次, 机构设置必须以服务为核心,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具有整合、远程、无线为读者提供各种类型信息服务、远程信息咨询的功能, 要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空间, 要成为用户学习的社区。作为艺术高校图书馆, 在网络环境下除了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 基于艺术高校读者的阅读特点, 图书馆员更应该从网络推广上多下工夫, 以此吸引读者, 例如利用微信平台第一时间把图书馆最新信息向大家发布, 将图书馆的战略战术从传统的阵地式的“守株待兔”战略战术转向远程式的主动的、个性化、艺术化的信息服务的战略战术。

(二) 艺术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新战略中的特色和要求。作为艺术高校的图书管理应具备艺术高校的特色, 应顺应艺术高校师生的要求, 应适合艺术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师生们的阅读习惯, 基于艺术高校师生自身特点, 在执行新战略的同时, 应把艺术元素融入其中, 例如我校图书馆在远程信息服务时将艺术设计和信息传达相结合, 实践证明, 这样充满设计的远程服务更容易受到师生们的接受, 让师生们不再感到枯燥和呆板, 信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阅读者。

三、网络环境下艺术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 图书管理员要树立新的服务意识。首先, 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 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 还是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 这条服务宗旨都不能改变。相反, 在网络环境下 , 图书管理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观念还应更进一步地得到加强;其次, 在网络环境下要转变过去阵地式服务方式。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不再局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信息服务, 而开始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发展。

(二) 图书馆员要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用户是资源共享的最终受益者, 网络通信技术对于信息资源建设协调领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因此, 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熟识网络知识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 不仅指网络通讯技术, 还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在网络环境下,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管理员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锐利武器、运载工具和重要手段, 图书管理员对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信息服务的质量。

(三) 图书管理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网络环境下,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 作为图书管理员必须树立创新观念, 实施创新行动, 才能不断地变革 , 拓宽思路, 利用发展的信息技术, 大力开发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 挖掘信息资源的潜能, 才能为我们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趋动力, 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四) 网络环境下需要图书馆员拥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网络信息中英文信息量占很大比重, 要想在网络中畅游, 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了解最新学术动态, 加强与外籍学者、教师及留学生的语言文化交流, 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则需要一定的外语阅读水平, 尤其是英语水平。

(五) 艺术高校图书管理需要馆员应具备将设计融入图书管理中的能力。要想在艺术高校的图书管理中起到更好的效果, 我校图书馆执行了新战略服务、管理战略, 已经将设计融入管理中, 例如:在微信平台播放图书馆艺术宣传片;新书海报等, 让我校师生充分感受到图书馆不再是枯燥而呆板的, 它充满了艺术和时尚的气息, 实践证明, 这样充满设计的管理和服务更容易受到艺术师生们的接受, 信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阅读者。要想达到如此效果, 就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艺术高校中的图书管理员具备艺术设计的能力, 具备可以将设计融入图书管理中的能力。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应具差异性 篇2

中国电视节目经历了从以节目建设为核心到以栏目建设和以频道建设为核心的发展进程,同时逐渐确立了电视的品牌意识,并在众多电视观众心目中留下了不少令他们关注的带有标志性的品牌符号,比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对话》、《实话实说》、《每周质量报告》等。就全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来讲,也出现一些品牌,如央视一套19:35的天气预报等。综观这些节目,都有鲜明的特色。

那么,电视品牌该如何打造?中国传媒大学的胡智锋教授曾经依据电视品牌的稀缺性、优质性、独特性、极致性等特征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的理念。仔细揣摩这段表述,风格极像毛泽东同志游击战术的文字,不难发现其中每处都凸显着一个关键词——差异。把这些观点套用在电视天气预报上同样适用。“人无我有”是指在原创上与别人不同,和气象以外的节目相比,天气预报节目确实有其独特性,这也是令其他行业羡慕的,但在气象部门内部同质化现象还是很严重;“人有我优”是指在节目品质上优于别人,在这点上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做得还不够,从满意率上就可窥见一斑;“人优我特”和“人特我绝”中的“特”与“绝”又何尝不是“差异”一词的极致表述,同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要追求的高境界。

客觀审视全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虽然有成功范例,但毕竟不多。节目雷同,鲜活创新少;次档品、中档品多,精品节目少。大体节目形式无异:片头加广告,分析天气形势,然后24小时、48小时预报,接下来各地市天气逐个预报。还有些省市的天气预报节目一篇文稿播到底,这和“差异化”理念相距甚远。

我们可以以《超级女声》为例来进一步阐释差异化理念。2004年、2005年的《超级女声》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电视观众来说何尝不是在差异性基础上的人无我有呢?面对2005年底、2006年初各地《超级女声》的克隆狂潮,湖南卫视又何尝不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人有我优呢?即使有央视的《梦想中国》强势跟进,《超级女声》依然以自己鲜明的差异化特色傲视群雄。也许有人认为天气预报节目与娱乐节目不能相提并论,但 “差异化” 理念还是可以应用于天气预报节目的。目前各电视频道竞争激烈,都在差异化上做文章,力求做大做强,而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又依附于不同的电视频道中,在外在因素上迫使我们必须制作有差异性、互补性的天气预报节目。

那么怎样才能把差异化经营运用到电视天气预报中呢?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做到,先要想到,并且筹划到、设计好,所以说品牌打造、策划先行。综合众多电视品牌的成功做法,可以将他们在差异性策划上的经验归纳如下。

一、前期策划定位要明确

定位于频道的栏目是极其关键的方向性确定,一般包括内容定位和受众定位两个方面。内容定位通俗地说就是“做什么”,受众定位通俗地说就是“给谁看”。在频道定位上湖南卫视值得一提,它在政策方针题材上肯定比不过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评论自由度上不如凤凰卫视,但它在其他方面独辟蹊径,把内容定位在娱乐节目上,于是一系列有特色的娱乐节目把湖南卫视推向前端。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定位上同样应该参考所在频道的定位,根据频道的观众群来选择节目内容。相对来说,央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在这方面做得好些,定位较明确。CCTV-1天气预报节目是在《新闻联播》后播出的一档以天气预报为主的综合性天气资讯节目,“权威的预报,真诚的服务”是其节目定位。CCTV-2《第一印象》将视野集中在与天气相关的新闻事件及重要活动的天气背景,开创时尚、知性的栏目风格。在CCTV-1和CCTV-新闻频道并轨播出的大型直播节目《朝闻天下》中,天气预报员会利用5档节目,为观众亲切讲解每天的天气重点、热点、难点,让观众在清晨的第一时间洞察“天机”。旅游卫视天气预报更加突出“快乐、时尚、行走、互动”,可以成为公众出门旅游最好的天气顾问。《凤凰气象站》则定位为一档天气资讯类栏目,旨在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提供当地及中国主要城市的最新天气资讯以及未来天气状况预测信息。以上节目的定位都有其独特性,形成了差异性,为节目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然而目前还是有一部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定位不是很明确,目的性不是很强,通常是一股脑地把气象信息传递给观众。

二、节目编排要独具匠心

解决了定位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编排问题。一套文稿管多套节目的现象不应该再出现。节目文稿与编排的差异性往往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是对传统理念的超越,所以,即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但却容易因为差异性理由而为观众接纳。《超级女声》就是突破了过去电视台歌手大奖赛诸多约定俗成的甚至已经被视为规则的传统,从而脱颖而出。观众选择《非常6+1》就是为了看丑小鸭变天鹅的过程,选择《雾都夜话》就是为了看老百姓自己表演的故事,选择《齐鲁开讲》就是为了看甲乙两帮人为一个问题在电视上“抬杠”。这些节目各有看点,在策划与编排上有差异性、有特色,因而比较成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CCTV-2 《第一时间》的天气预报节目包括“第一印象”、“城市预报”和“今日发现”三个板块,既各具特色,又融实用性、新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一档全新的气象节目。《朝闻天下》中会讲解每天天气的重点、热点、难点,这在节目编排上还是很有匠心的。省级或地市级天气预报节目编排也有不错的,但总体上不尽人意,同化现象严重。

三、主持风格要有个性

主持人是传播者和受传播者之间的一座人物化“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传播作用,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随着电视节目竞争的日益激烈,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表现出“灵魂”的作用,以至很多节目都是为主持人量身定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与主持人修养及主持风格是分不开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谈不上“英俊”,却被誉为“最有观众缘的主持人”。观众喜欢的是他毫无装饰的举止和机智幽默的主持风格。《鲁豫有约》之所以有很好的收视率,突出原因就是鲁豫给人特别随和、见啥人说啥话、善于倾听的良好印象。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也有表现不错的节目主持人,如宋英杰、杨丹、佳佳、英子等。就主持风格来讲,英子在吉林电视台“说天气”的主持方式更成功,其轻松自然而不失幽默的主持风格在目前国内天气预报节目中也更为突出。因此,根据栏目的定位来选择更具个性的主持人确实会给栏目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nlc202309040217

怎样才能成为更具个性的主持人呢?主持人要想在主持的节目中具备很好的风格,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只有业务能力过硬,才能谈风格。其次风格不是生搬硬套来的,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主持人的眼神、微笑、举止动作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关联,同时也可体现其个性特色。

就目前天气预报节目来说,主持人业务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具备多样性技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应变能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从而使所主持的节目得到升华,并促成精品节目的产生。

四、节目包装要有特色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視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如今电视观众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的几十种类型的节目和栏目。各台、各频道、各栏目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观众既有主动的选择权,又有非常大的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包装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重视商品的包装和广告推介是商家们的必要策略,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包装和商品的包装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对于同时播出的几十个频道来说,电视观众选择了你,是你的成功;而没有选择你,你的一切辛苦和投入就等于零。而观众选择你的重要前提是要了解你,包装则是了解你的最直接手段。

目前全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包装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包装人员总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包装节目,没有紧扣节目定位,从而导致节目内容与形式不一致;二是所有节目的包装所用的元素大同小异,节目包装没风格;三是对节目包装的重视不够,很多节目包装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如何使电视天气预报包装具有特色?首先必须结合频道的风格和节目定位来确定包装风格。其次要避免与其他非气象栏目包装相互间的雷同,不同定位的气象栏目应该有自己不同的风格。节目包装的理念不仅要定位准,还要有表现民族或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彰显自己的个性,打好特色牌,从而在众多的栏目中站住脚。各栏目可根据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民俗民风来确定自己的包装。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既具有电视特性,同时又有其专业特性,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需要诸多工序、诸多环节的通力协作。从品牌打造这一宏观层面来讲,差异化策划所涉及的策略也不仅仅局限在以上四个方面。对于气象影视工作人员来讲,需要感性的认识更需要理性的思考,而思考过后,绝不能仅仅坐而论道。差异化策划的核心是创新,是对习惯认知的否定,是对传统思维的变革。希望这种谈析能拓展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经营思路,从而做强气象影视事业。

应具素质 篇3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校和家长都在孩子的成长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的责任是各司其职,而不应混为一谈。他说:“学校是知识教育,家长更多的是亲情交流,而不是孩子作业的监督员。”“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特别是小学之后,更不是孩子作业的协助者。”

对于层出不穷的“奇葩”作业,熊丙奇则认为,特别是素质拓展类的作业, 绝不是老师的“拍脑袋”决定,而应该经过学校讨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现意义的,才能布置给学生。“学校应该成立一个教师委员会,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 有不同的评估。”他建议,学校成立题库,将实践之后具有良好效果的作业纳入分级,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开布置。

应具素质 篇4

近日, 阚凯力与李进良这二位中国通信产业的北斗级人物, 展开了一场关于“4G政策绑架论”的论战, 核心是争论政府在通信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 主要包括了是否需要强推4G、是否必须是TD-LTE标准以及既往TD-SCDMA标准的强推是否合理。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 作为国家级的公共技术平台, 采用纯市场化模式是不适合的, 但具备市场化的决策、投入与考核机制是必须的, 是可以推进决策合理性和对广大普通用户负责的。

1、纯市场化模式不能满足国家与用户的长远要求

所谓纯市场化模式, 就是政府完全不干涉企业选择怎样的标准来发展3G、4G的网络, 最多只是像西方国家那样, 搞频段拍卖, 企业买回这个频段后, 觉得搞哪个标准合适, 就去搞哪个标准。

如果按照这个方式去做, TD-SCDMA的网络就不可能诞生, 就只会停留在实验室中, 停留在文档库中。相信在2008年, 全球WCDMA的产业已经十分成熟的背景下, 中国移动会挑选预期产量并非那么高的种子, 在一块肥沃的处女地上耕耘。而最后的事实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即TD-SCDMA的网速与稳定性着实难以获得很高的评价;用户的TD手机, 连接EDGE的数据网络一点不比连接TD-SCDMA的数据网络要少;TD终端产业, 直到2012年以后才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国际厂商支持, 国内厂商不断涌现, 而相当长的时间, 用户拿着优质的WCDMA手机, 在“享受”中国移动的2G数据网络, 并出现了出门到处找Wi-Fi的神奇景象。

毕竟, 企业是考虑收入最大化, 用户是考虑体验最大化, 而政府要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政府要考虑国家安全的问题, 其中就包括通信网络的安全。棱镜门事件只是暴露出通信网络上传输的内容有被监控的可能, 但不排除一些后门的存在, 让整个通信网络瞬间被关闭的可能, 这是所有技术被国外厂商掌控后的风险。

政府要考虑国家创新的问题。第一是积累技术, 第二是积累人才, 第三是积累产品。这些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短期内难有显著的成果产生, 甚至会有一些短期的弯路出现, 而从长期看, 则是效果显著, 一些核心技术将会产生;一些领军人物将会产生;一些先进的产品也将会出现, 并且随着创新的扩散效应, 各个行业都将受到影响, 受到促进。但所有这一切, 都需要有一个抓手, 具备较高自主知识产权的3G/4G标准, 市场证明, 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抓手, 至少目前能够看到的是, 大量国内终端企业的涌现, 大量产品的出现, 大量就业岗位的实现。

国家安全, 国家创新是只有政府才会通盘考虑的事情, 或者短期内并不会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但从长期来看, 相关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纵观历史, 仅以两弹一星为例, 其创造了国家安全的发展环境, 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而其积累的基础技术, 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

2、市场化的决策、投入与考核机制是提升合理性的必然

政府的高度参与, 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决策, 盲目的投入, 最后来一句“摸着石头过河”、“创新要允许失败”的总结了事, 而是应采用市场化的决策、投入与考核机制。

所谓市场化的决策机制, 是指政府在决策的时候, 借鉴市场上公司决策的方法, 多看看用户有什么期望, 多看看产业有什么要求, 多看看其他国家的经验, 多想想当前拥有怎样的能力。本轮决定上TD-LTE, 尽管决策的过程笔者并不清楚, 但是从结果上来看, 还是有一定市场化的因素, 毕竟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发展起来了, 用户与各类厂商都对基础的移动数据网络有很强的需求, 但是拥有国内70%左右用户的中国移动的TD-SCDMA网络, 是难以满足需求的, 是必须要升级的。

所谓市场化投入机制, 是指政府不能再依靠一纸公文, 就要求企业在哪些领域进行投入, 这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尤其是在国内运营商都是上市公司和需要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背景下。因此, 第一, 行政的强令性应逐步淡化, 应在名义上允许各个企业自由选择其希望的标准制式;第二, 强化现代企业中的董事会的决策作用, 政府不应通过公文, 而应通过董事会做出相应的决策, 或许在结果上是相同的, 但在法理上, 有明确的市场化投入导向;第三, 政府应通过政策, 引导企业主动选择政府期望的领域, 政府或许可以对三大运营商下达命令, 但是却无法对市场上的各类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下达行政命令, 三大运营商的标准选择, 是影响产业行为的重要方面, 政府应该去引导。例如在政府支持的标准上, 进行产品开发与技术研究, 给予项目支持、税收减免等措施。

所谓市场化考核机制, 也就是一种事后的检查, 并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追责。市场不是万能的, 政府也不是一贯正确, 如果政府需要替市场做出决策, 那么政府就必须要承担责任, 如同企业的高层会为其决策负责一样。对于选择了哪个通信标准, 需要在选择时就能够明确未来的具体目标, 在经过三五年的发展之后, 需要回过头来, 对当时所拟定的具体目标进行检查, 看看用户数是否达标了?看看产业是否发展了?看看速度是否到位了?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应具有效性 篇5

一、有效性大打折扣的学习方式

(一) 自主探究学习

1. 自主学习成了“自助学习”.

如:布置课堂练习题采用“自选几道题做”.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自选问题解答”.又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 教师出示了一幅“保护环境”情景图:有2名男生和3名女生在公园里拣矿泉水瓶、果汁盒, 图中还画了红花、黄花.教师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你能根据图中的意思, 列出你最喜欢的算式吗?”结果大部分的学生列出“2+3=5 (人) ”, 教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这样做, 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2. 自主学习成了“回答学习”.

教师把学生能否出色地回答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 忽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圈子里“就范”, 至于答案之外的学生却是有限的思考, 最后都被一个无形的“手”笼罩着, 这实际上仍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二) 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成了“合桌学习”.当前的数学课中小组合作的情景往往是:一是老师效仿他人教学公开课的做法, 每节课都把学生的桌子合并起来, 名曰“便于开展合作学习”, 实质是“合桌学习”.二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 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 展开讨论.这种流于形式无效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宣布合作讨论操之过急.

学生在合作前, 没经历过独立思考, 在探究前没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 但结果只是“蜻蜓点水”.

2. 学生合作时间不够充裕.

合作学习开始, 学生进入角色后, 有些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的进程, 只求合作结果, 不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合作成了“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3. 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

有的老师一节课组织三四次讨论, 时间长达二十多分钟.课堂上合作的次数过多, 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 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 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争辩.

4. 学生们的合作技能偏弱.

小组合作时, 学生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 不能按分工的角色行事, 优等生各自抢着说, 中等以下的学生来不及说.而学困生不会说, 有的同学还往往趁此机会做小动作或拉家常.后进学生更是养成了一种依赖习惯, 他云我云.

5. 合作小组分工不合理.

许多教师给每个小组指定了小组长, 希望他们能组织协调组内活动, 避免冲突, 但有时见到的却是:“指定”的小组长在小组内复制教师的权威, 俨然一个小老师, 操纵甚至包办小组活动.组员成为服从、接纳“小老师”言行举止的“小队员”.

二、倡导有效的学习方式的做法

(一)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 素质教育的本质, 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 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就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出发点.

(二) 应组建合理地合作小组

一小组4~6人, 好、中、差生搭配, 组建“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由民主推荐有责任心、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关系、能听取组员的意见、能推动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展开的学生担任.当然小组长也不固定, 采用竞争机制.其他成员分工明确, 落实具体的任务, 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 (如有纪律员、记录员、汇报员等) .一定时间内角色进行互换, 使得每个人都能在不同角色不同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 注重培养合作探究技能

教师应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探究技能.包括如何认真听每名同学的发言, 不插嘴, 倾听归纳众人的意见, 如何表达自己的想象, 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 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自觉的独立思考, 认真研究分析、相互启迪、集思广益、克服困难、排除障碍.从而体会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获得成功的喜悦与体验.

(四) 把握好合作探究的契机

往往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 单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 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来合作学习.合作要适时, 一般可以放在以下几种情况展开:一种是通过操作来探究规律时, 必须集思广益.一种是选择学习策略时.学生在独立学习时, 往往会碰到既相似又模糊的问题, 自己又决断不下来, 希望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 得到验证, 此时安排合作, 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 学习效果会比较好;还有一种是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不唯一, 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 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 群策群力后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五) 注重操作探究性的学习

在探究前必须要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操作是思维的起点, 认知的来源, 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 人人操作, 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发现规律, 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而且能加深理解, 学以致用, 有很大用处.

上一篇:确定依据下一篇:巧记英语词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