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课

2024-10-31

成果展示课(共12篇)

成果展示课 篇1

课程成果展为高职艺术类专业实践类教学成果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展示方式。通过成果展示,能够提升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类课程中的学习能力,更好地为设计作品服务,提升设计作品的价值空间和美学空间。

课程成果展示的模式主要有:移动展示、空间展示和新媒体展示。基于艺术类设计作品在展示过程中的视觉效果和专业局限性,课程成果展示需要用多种展示模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的目的在于如何使实践课程中的虚拟作品和现实作品更好地体现出设计和美学价值。在实践类教学中,课程成果展示作为实践类课程中体现课程成果的重要形式,对如何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果的展示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课程成果展示模式在实践类课程的价值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课程是高职艺术类课程体系中比重最大的课程。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其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培养的学生是否能成为技能型人才,反映在课程成果中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环节掌握“构思——设计——生产”的全过程。产品在展示的过程中,就能形成具体而形象的艺术作品,从而,使艺术与设计的价值体现出来。通过特有的灯光效果、展示材料、环境布置等能够形成较好地展示氛围。学生在实践课程环节中也会充分考虑设计、环境、文化等多方因素。这样便能提升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性。

实践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可以以体会和了解老师的制作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的制作手法。但是这些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在整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我们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成果展示合理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操作娴熟、成果展示完善的体系,成果展示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一个总结,是教师对学生教学过程的真实反映,是检验课程是否符合社会市场要求的一个机会,是学生和老师情感交流的一个艺术平台。

二、成果展示模式在实践类课程中的优势

实践课程是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大、课程成果要求高的课程。课程成果展示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践课程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与课程成果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是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就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老师对学生成绩的核定,在成型的作品中起关键因素。通过成果展示能够很好地实现教考分离。举办作品展览,能够很好地营造师生交流氛围。学生在作品展览现场进行作品解读和听取老师对作品的评议,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教育目标。

(一)“教与学”形式多样,展示方式体现成果价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来教育学生,还必须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共存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作品。对于解决学生不重视理论教学环节和制作环节上遇到的问题,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参与作品的制作或者聆听讲解内容,并提出个人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在专业学习中提升了自己,并且跨学科的交流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作品完成之后,以展示的方式来展现作品,将传统的图片或者已成型的模型教学手段转化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作品,使学生在现场进行作品讲解和作品交流。课程结束后,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得失,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补充,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在网络上提供给其他同行进行点评[1]。

(二)“教与考”分离,课程展示体现考核形式多样化

教考分离在教学中是对学生作品及教师教学成果的总体评价体系。教考分离之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量可以通过展示的方式体现出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知识量的传授也通过展示的方式实现了量化考核。考试成果的评判标准在制定的时候总是不完善的,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展览的方式将考试与教学实现分离。

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成果通过展示,使所有关系本课程的教师及学生共同参与到成绩的评定中来,不仅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不足,而且使教师在实际评分的时候更具有客观性。评价学生成绩的办法是:1.由课程负责人组织主讲教师和骨干教师各自给予一个作品成绩,然后取平均值来算定,所占比重为40%。2.课程中过程考核的算定成绩,所占比重为20%。3.平时上课考勤,所占比重为20%。4.组建优秀学生评选团队打分,所占比重为20%。通过以上四个成绩标准来算定最后成绩。

三、实践类课程成果的展示效应

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成果不仅要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展示,并且要用新媒体移动形式去进行展示。传统的展示模式不能形成较好的效果,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展示,学生能够进行本班、本年级、本专业的立体化比较。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受地域、空间、时间等限制,因为能很好的把课程所有成果提供给学生进行相互学习。

(一)课程成果因展示方式的不同,而要求不同

课程展示中,因为课程作品的不同,选取的展示材料也有所差异。例如,在进行风景写生的实践课程展示中,因为都是手绘形式的作品,需通过KT板、亚克力板、画框等材料进行作品装裱。在展示过程中,选取画框的外框色彩也有特殊的要求。在布置展示空间过程中,对灯光和场地要求较高,灯光的冷暖色、灯光的照射位置、观看者的观看距离等都要形成必要的规范才能形成最佳的观赏效果。具备一定的观赏效果才能提供给观赏者与学习者最理想的内容。在学习比较过程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的差异。

同时,在布展过程中,以学生自行布展为主导。在前期准备过程中,要进行广告策划等基础性工作。学生根据展览的需要,对整个展览进行方案策划。教师在布置的过程中起辅导作用。学生在作品展示上,要把握好自己的作品展示空间。通过作品展览,以及学生的充分交流与沟通,可以形成团队氛围。

(二)实践课程展示成果中移动展示和媒体展示的优势

在实践类课程成果展示过程中,经过移动展示空间和媒体展示空间的引入,课程作品在展示过程中变得更具优势。它不仅在课程中能得以充分体现,而且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媒体展示模式,很好地将展览的作品进行收藏与管理,解决了传统展示模式的弊端。在展示过程中,还能收集、整理一些优秀的作品,通过商业展示,把学生的作品推销出去,使其在社会上和企业中得到认可,形成校企对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移动展示是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展示空间模式。通过移动空间展示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借用媒体等资源进行相关的展示宣传,形成良好的展示氛围[2]。经过设计作品的展现,再加以现场的媒体支持和网络展示的推广,便形成“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展示模式。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展示的空间不再因为特殊的原因受到局限。作为设计作品的特殊性来讲,不仅传统的展示效应能够体现,而且对网络和移动展示的利用也很好地形成了推广效应。

四、作品展示在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毕业设计是学校在整个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学生自身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毕业设计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在二年级结束的时候提出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利用暑假和下半年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创作。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毕业设计的环节中,很多高校以学生毕业展的形式进行校园专场招聘会,通过学生毕业设计展的形式吸引企业用人单位来校选择人才。

毕业设计作品展览准备工作一般安排在中期检查的时候。在中期检查过程中,展览的时间、场地、人员等都要开始进行准备工作,毕业设计作品制作过程中的相关辅助材料等也要开始收集整理。在制作毕业设计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展示空间提出特殊要求的,要在前期进行协商沟通。毕业设计展后期工作一般都由学生自行进行布置,在布展过程中,相关专业要委派一名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企业用人单位在作品展示前由学校统一联系,根据专业、岗位等要求进行企业招聘[3]。在展示过程中,学生通过介绍作品及个人情况,使企业单位能很快地对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通过课程展示,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本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交流,甚至社会上同行业间的交流。经过课程展示的模式,使课程交流形成校内外、虚拟与现实的对接。通过网络媒体等资源优势,扩大了作品的交流空间和交流平台,从而使教学过程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去教授学生知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毕业设计展览,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运用。在社会上,体现了传授的知识的价值,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伟荣.基于作品展览模式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以浙江工商大学广告学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8 (12)

[2]严胜学, 涂乐.基于移动模式的展示艺术设计及其实践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 2010 (03)

[3]张程.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及作品展览的模式[J].美术大观, 2011 (04)

成果展示课 篇2

《近视与我们的生活》

成果展示课教案

指导老师:

班级:

时间:2014年11月

《近视与我们的生活》

成果展示课教案

【活动目标】

1.查阅有关资料,做问卷,了解近视的成因、危害及近视的预防,感受眼睛的重要性,爱护眼睛;

2.调查近视率,分析校园学生近视现状,了解近视的危害;树立保护视力的意识;

3.了解配镜相关知识,学会正确佩戴眼镜,预防近视恶化;

4.知道有效预防和治疗近视的方法,学习正确做好眼保健操,多种途径保护视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开展宣传活动。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帮助学生汇总资料,指导调查报告及采访记录的书写,帮助学生制作PPT。

学生准备:整理搜集资料,整理问卷调查报告,整理采访记录,做采访总结;制作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展示活动导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家经过讨论,确定了我班“近视与我们的生活”综合实践的活动方案,接着全班分为五个大组,各组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了实践,获得许多宝贵第一手资料。现在,到了该我们收获的时候了。今天这次集中活动,就请大家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二)学生展示研究成果。

第一小组汇报:近视的成因和分类

1、学生介绍眼睛的构造。PPT展示

2、学生介绍近视产生的科学原因。PPT展示

3、学生出示在校园里开展视力情况调查的问卷和问卷数据表,队员朗读问卷调查总结和活动感受。PPT展示

4、学生介绍近视的分类表。PPT展示 第二小组汇报:眼镜的选择

1、情景剧:配眼镜

2、学生介绍配镜小常识。PPT展示 第三小组汇报:近视的危害

1、展示采访校园中近视同学活动照片,PPT展示小组活动照片。朗读采访总结和活动感受。

2、学生讲解近视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危害。PPT展示 第四小组汇报:近视的防治

1、学生介绍近视防治与饮食的关系。PPT展示

2、学生介绍近视防治与运动的关系。PPT展示

3、视频介绍采访体育老师情况,演示如何正确做好眼保健操。

4、学生朗读“珍爱健康、保护视力”的倡议书

(三)教师对本次活动做总结

(四)全班诵读“爱眼护眼”童谣。

爱眼护眼歌

高中英语课型探究与成果展示课 篇3

关键词 : 自主学习 课型 成果展示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四星级高中,一直从事实验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其他班级较高,但在高考中能取得高分的学生不是很多。现在江苏英语高考对学生的词汇积累与阅读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且试题难度一直较大,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积累,拓展知识的获取渠道,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与积累的意识如何提高,成了笔者思考的问题。期间笔者尝试了英语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学习模式,开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课,在一年的实践中有所得也有所思,具体的模式与流程如下:

一、 合理编排学习小组,自主编选学习材料

按照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学生分成听说组、解题组,选择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分享资源,交流得失。小组成员的选择交由学生自主申报和组长推荐,确保成员结构的合理——能力强弱结对、性格互补、个性相合。

自主学习性材料可以是文字的,如英语美文、诗歌、演讲稿等,也可以是图像资料。这些图文并茂、紧扣当下生活的鲜活素材,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维持起到较大的作用,材料的编选交由学生自主确定,老师只负责审核与指导。

二、 成果展示内容的确定和展示方式

展示的成果必须是该小组成员精心挑选的内容,所有成员必须在展示课前对展示内容熟悉,流利朗读,甚至会背诵。负责本周成果展示的学生必须在周三前将成果展示的内容向老师简单汇报,以便确定展示的内容、重点及所需时间。负责成果展示的同学在讲台上所讲内容必须是英语并且必须脱稿,这样能保证讲授的流利度,达到真正训练口语的目的,而展示人则由小组推荐,尽量避免重复。

展示的方式可以是音频、视频、文档、PPT、习题讲解等,或是几种方式的结合。展示的过程并非简单局限于告诉其他组同学该小组在两周里面学了哪些东西,而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对所展示内容的内容和难度进行分析与教学,这样才能确保展示的价值。在具体的实践中,有许多意外的惊喜。

比如,一位学生成功模仿了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他在课前自主研究了奥巴马的多次演讲,着重模仿奥巴马的口音和总统式的语音语调,一口气做完了近5分钟的演说,那一刻可以说技惊四座。

又如,解题组的成员对习题中容易做错的题进行细致分类,并从学生的角度指出错误点何在及做错的原因,他们的汇报针对性很强,而且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收获,让笔者更容易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除定期的课堂汇报外,笔者还开展了手抄报展示系列活动。学生可根据小组特点,展示一周内所学精华,制成画纸大小的手抄报,内容不限。老师可以把很有全班学习价值的作品文印发给学生学习,也可将较好的贴在教室内,让大家观赏并相互学习。

三、成果展示课的成效

实施成果展示课教学已经有几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觉得虽然一节课的时间都花在学生成果展示上,但还是很值得。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在展示时体现出的魅力和潜力,不难想象他们在成果展示前自主性学习的努力,不难体会到学生每周对于成果展示课的热情和期待。自主性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的事、全班的事。自主性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口号,它可以被生动地展示,供大家齐分享。经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方式的改变,笔者发现学生不仅能够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且会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书本里遇到的难题。由于进行成果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更有了目标和动力,每周一次的汇报和展示不断刷新着他们的学习资料,不断增加着他们的课外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英语学习环境,这样老师就可以对课本内的知识点进行精讲,对课堂外的知识有所迁移。

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以此帮助学习建立扎实的基本功,做到“把质量留在课堂,把数量交给课外”,从根本上解决时间带来的缺憾。

当然,这种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在展示课上的表现让我们担心,他们因内向而带来的不合作情绪值得我们思考。又如展示课上,解题组同学对问题的阐述是否精准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没有哪种是绝对正确或无用的,笔者只希望这些方式能做到互补,从而可以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由一堂失败的展示课说起 篇4

杨老师找到了其他几位同科老师, 请求帮助。A老师说:“我认为本课单词较多, 可以开门见山。然后, 将重点放在课文的讲解处理上。”B老师说:“单词是最基础的, 我赞成以小故事的形式将单词呈现出来。这样, 学生们的识记效果要更好。”C老师说:“我建议将课文提炼出一个话题, 让学生们充分去表达。这样,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还能强化学生们的口语表达。”三个同科老师, 你一言我一语, 都尽心尽力地为杨老师参谋着展示课的教学思路。杨老师也是很虚心地听着, 记着, 想着。

展示课那天, 李副校长和其他几位老师早早地坐在了教室里。课上, 杨老师先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将课文中的生词进行了呈现。然后, 又边听录音边处理课文。当他准备将课文设置成一个话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的时候, 下课铃声响了。这时, 他不得不宣布下课。从李副校长的听课表情上和其他听课老师的小声议论中, 杨老师知道, 自己的这堂展示课上得很失败。

课后, 杨老师找到了李副校长征求听课意见。“看得出来, 课上, 你很紧张。没事的, 我也从你这个阶段经历过。”李副校长微笑着安慰道。“从你上课的形式来看, 我知道你和其他几位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但是, 集体备课不等于完全照搬别人的授课思路。一味地使用‘拿来主义’而不加以摒弃, 对一位老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那样, 永远没有自己的东西, 永远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于别人的教学优点, 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 但是, 要学会有选择性地学习。通过学习与模仿, 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优势形成一种创新, 这便是一种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质的飞跃, 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和真正所需要的。我们倡导集体备课, 但不提倡人云亦云和盲目照搬。老师们在一起集体备课, 是为了集所有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思路, 形成一种创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这种教学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 每个老师都要学会找寻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教学启发。……”听着李副校长的分析和建议, 杨老师频频点头, 感觉茅塞顿开, 收获颇丰。

这之后的集体备课, 和其他老师一样, 杨老师也开始尝试着大胆表述自己的教学预设和感想。每次集体备课后, 杨老师也不再盲目地照搬别人的教学建议和教学模式, 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当李副校长再次听过杨老师的展示课之后, 他对杨老师的进步和成长给予了肯定、鼓励和表扬。

教科研成果展示课心得体会 篇5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效推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学校科研处精心组织下,我校于2012年5月4日开展了阶段性教学成果交流与课堂展示活动教学研讨活动。真正取得了“全员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开拓创新”的教学实效。

1、全面把握教材,注重灵活处理。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能对教材进行全面把握,课堂教学呈现清晰的脉络。如xxx老师的《多彩的夏天》,用一幅幅精美的夏天画面把学生带入情景后展开教学,教师采用先引导后放手的教学方法直到学生自学,体会,最后深情朗诵掀起课堂高潮。再如xxx老师的《千以内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教态自然,教法得当,基本功很强。特别是最后点课堂练习,用生动的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问题,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听完这节课觉得这位年轻的老师具有特级教师的风范,实在令我回味无穷。

2、注重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难点。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课堂展示三维目标,这次讲课,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如xxx老师执教《标点符号的争吵》一文,讲的是妙趣横生,邻人难忘。如果不出现异常情况,多媒体的用途将体现的更加完美。很好的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把本课的重难点一一体现,并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配合的非常默契。

3、注重学生主体,突出训练实效。

(1)多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语文课堂朗读精彩纷呈,读的形式多样,有齐读、个别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配合读等等,老师讲授了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读得韵味十足。

(2)多方位训练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各位教师用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注重让学生自己学习,如xxx老师在讲《分数的意义》中,通过身边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并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多角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xxx老师教学的英语课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议一议、说一说、比一比、猜一猜中认识英语单词,形成概念。充分的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理性看待名师的展示课 篇6

如今,各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讨、观摩“风起云涌”。对广大一线的教师而言,这是福音。因为大家不跑远路,就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名师的风采,领略名师的课堂教学技艺,并能聆听到名师们的精彩讲座。因此,每逢有这样的活动,一线的教师总是唯恐无缘。放眼会场,总是座无虚席,这是令人高兴的场面,说明我们的教师是虚心好学的,大家都想从名师身上“汲取营养”,恨不得自己也一下子“神采飞扬”起来,一下子也拥有大家大师的风范。于是乎,大家总是抱着崇拜甚至顶礼膜拜的心态去听、去看名师的课,一字不落地记录名师的每一句话。一心以为名师的课就是“标杆课”。若抱着这种“全盘接受”的心态去听去观名师的课,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原因有四。

1.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人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的课堂无可挑剔。名师的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固然多,但也并不是处处、环环都“得课标之义”。名师上课,也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观课,不能过分迷信权威,要善于分析名师课堂的成功处,也要善于发现名师课堂中有待商榷或有待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观课才有收效,这样观课才有作用。

2.名师的课大多是自由的,这是我们常态课所不可比拟的。比如,名师的展示课,往往不受时间的限制,想上多久就上多久。这要是搁在平时,学生早给你扣上“虐待儿童”、“侵犯儿童人身权利”的“恶名”。但因为人家是名师,能让名师上课,那是“前世修来的福”。就这点而言,名师的课,我们凡人想学也学不上。

3.名师的课往往好看,善于让自我的底蕴、内秀等完全展示。这是名师之所以为名师的根本要素。他们是靠“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而成长为名师的。因此,孩子对他们有一种不可言状的亲切感。如果要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顷刻之间就变得“口才出众”、“学富五车”,那肯定是不现实的。因此,名师的课“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4.名师的精力也有限。这几年由于各地的教研活动蓬勃开展,名师应邀“飞南飞北”、“走东闯西”的机会也多起来了。这样,名师也总不能老靠以前的那些成名课来“支撑”了。他们也想用新课来刮新鲜风,因为一线教师的品位也在逐渐提高。可好课是需要“历练”的,名师也是常人,若没有潜心研究,没有不停地“磨课”、“炼课”,想成就一节好课不是易事。

这种感觉,在笔者最近参加的一次“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的活动中感觉更盛。名师也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成就精品。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首先是要当一个会思考、常思考的教师,对于名师的展示课,我们当然是敞开臂膀欢迎的。但我们不要盲目地“拿来主义”,我们应该学会一分为二理性地看待名师的展示课。笔者以为,观摩名师的展示课,我们必须以这样的一些视角来看来思。

一、 以欣赏的目光读名师,找自身努力的方向

名师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他们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名师们激扬文字,他们往往拥有演员的素质,导演的才干,诗人的激情,哲学家的思想……名师们都是大智之人,他们对教材的解读总能从我们常人忽略的地方“拎”出教学思路来。他们旁征博引出口成章,他们转承起合得心应手,他们朗诵声情并茂,他们活跃课堂手法妙趣横生……

用欣赏的目光看名师的课,从中找出名师令人惊叹的地方,对照自身找自我差距,不要自卑,在观课中,我们要暗暗地对自己说,我虽然成不了名师,但我应该向名师学习,抓紧时间只争朝夕地修炼自我,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尽可能使自己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有成长。让名师成为自我教学的“参照系”,就是达不到那种高度,有个榜样在前方站立着,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一种敦促。最起码,以名师为楷模,我们就会少一分浮躁,多一份努力,少一份肤浅,多一分深刻,少一分职业懈怠,多一份职业追求……

二、 以审视的目光读名师,开悟自我

孙双金老师在一次“情智语文新探索”的讲座中,说过这样一番话,笔者觉得挺受益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我开悟。

“悟”,对教师尤其重要。从字面上看,“悟”就是心读我与我读心的意思。心即思想,也就是思想读我,我读思想的意思。我们观摩名师的课堂,就是要悟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也应该用自我的思想去反观名师的课堂。不仅要懂得欣赏名师,还要能学会有见地地审视名师的课堂。比如,曾听过一节将近60分钟的名师习作指导课,名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自然无可挑剔,一会儿让学生玩游戏,一会儿让学生比赛,一会儿叫学生与教师“比拼”,一会儿又让学生现场采访……整节课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学生也学得趣味盎然。这样的游戏活动类作文指导,固然在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合作等一系列的能力,课堂轻松愉悦。但笔者细细地想一想,觉得这样的课堂,仅能在开掘学生的习作素材方面有帮助,课是热闹了,但满满一堂课,都没有让学生成文、成段的机会,学生拥有这样的习作材源,究竟会怎么用,他们会用这些材料“烹饪”出怎样的习作大餐来,在近60分钟的课堂中看不到实在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课堂时间的肆意浪费。再者,这种名师自己创设的游戏活动课,对教材中规定的习作指导又起了怎样的示范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观课中思考我们平常的教材内作文,可以有意识地借鉴这种游戏类习作中的有益部分,用活动来激发学生习作之趣,与教材中习作进行有效的“嫁接”,不能“一味照搬”。以活动串联课堂,但又要保证有一定的时空让学生动笔,并能将评改引进课堂,以增强习作教学的效益。

名师,是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是从广大一线教师中走出去的平民明星。我们要敬重名师,但不要仰视名师。理性地看待名师的课堂,融入自我的真思考,这样读出的名师才是真实的,才是有质感的。

周记展示课中的引导艺术 篇7

杨老师的实验班共有58名学生, 周记是一周一展, 一次展6本, 常规展示5本, 特别展示1本。常规展示的周记是随机抽取的, 特别展示的周记是老师事先看过并挑选出来的。常规展示的5本抽取方法是以学号尾数为准, 每次确定一个尾数抽取。特别展示的1本是针对性强、思想境界高、文质兼美的文章。

周记展示课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先公布本次要展示的周记 (板书学号) , 接着让这6人轮流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 每读完一个随机抽取一名台下学生对该生的朗读和文章分别点评并打分, 之后老师对台上台下的学生进行扼要点评并给出指导意见。

这堂课展示的是寒假所写的周记。在课堂上, 杨老师一改过去的授课模式, 以听、说、读为抓手, 让学生成为展示的主体, 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 忙起来, 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我认为, 杨老师的课之所以出新, 不仅因为他在写作指导课上也不忘落实听、说、读等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还在于他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做好了四个方面的指导。

一.导听

以前展示周记实际是周记评讲, 它最大的弊端是只有一部分学生跟着老师动, 评到谁的周记谁关注, 没评到的不注意听或不听。这堂课老师让台下学生点评目的是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认真听, 认真领会。当然这个“听”老师在事前是做了充分指导的。一是告诉学生听的内容:文章大意, 主题, 构思, 表现手法, 文章特别明显的优缺点。二是指出听的要求:上课前准备好纸笔, 课桌上不放任何可能转移注意力的书;记录时简明扼要, 以发言时能看明白为准;要眼、耳、手、脑并用, 听、想、记同步进行;听时要全神贯注, 既要着眼于整体, 又要关注局部, 既能听出优缺点, 又能给出理由。

为了让这种指导具体化, 杨老师坐在台下和学生一起记录, 并在学生点评后把自己的记录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了解一些速记的便捷方式, 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听的效率。

二.导说

杨老师的周记展示课就是要通过“听”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说”, 说准、说全、说细, 通过“说”来促进自己的“写”。他对学生“说”的指导做到了“放”中有“收”, 允许学生畅所欲言, 但是非曲直各有定论。课堂上学生的看法有失偏颇的, 他加以纠正并说明理由;能一语中的的, 他给予肯定, 肯定之余还不忘做进一步指导。58号学生展示的《快乐》, 学生评价是“写得细腻”, 问起表现在哪些方面, 便无词了。杨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写的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家庭琐事, 只写了爸爸妈妈两个人, 为什么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只因为这里有作者细心的观察, 独特的体验, 真诚的表达, 因此这里的细腻可以概括为观察细、思维细、想象细、用语细、情感细、滋味细。注重这些方面的“细”, 就可以写出动人的文章。

三.导读

这里的“读”主要是台上学生的朗读。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 有的声音洪亮语速过快, 有的语音标准缺乏情感, 有的能读出抑扬但吐词不清, 遇到这些情况老师就指出来并示范朗读, 做到声情并茂, 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怎样通过朗读传达文章情感, 感染台下听众。

四.导写

写的指导是周记展示课的重点, 这节课老师从四个方面指导。

1、指导如何写出周记味。这里的周记味就是生活味。好文章都是此时此地的故事, 应该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个人色彩, 如果我们的周记放到任何时间去读都行就淡化了周记的生活味, 缺乏新意和感染力。48号展示的《热爱读书》, 全文紧扣“读书给人带来的好处”着笔, 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对书的爱。若是一篇关于读书话题的文章那自然是佳作, 若是周记生活味就差了。杨老师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补救, 他在文章和结尾各加一段话, 文章就定位到了具体的生活中。

开头:我喜欢读书, 睡觉之前读几页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 终于又盼来了周末, 洗刷完毕我就迫不及待地上了床, 那飘香的书页、迷人的文字把我带进了另一个充满悲欢离合的世界。

结尾:不觉已是午夜, 窗外万籁无声, 我静静地享受着这个属于我的幸福时刻。今夜无眠。

2、指导学生写出细节。准确地写出细节不仅能反映人物心理, 揭示人物情感, 突出文章主旨, 而且可以巧妙地引出下文, 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38号展示的《感动》首段: “伴着韩红的《感动》, 感动中国2010年度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而当我起身离开电视机时, 发现自己早已热泪盈眶。”“热泪盈眶”是个细节, 理当写得更具体细致些, 才能直击读者内心, 引发共鸣。杨老师在这里做了如下修改指导:“伴着韩红的《感动》, 感动中国2010年度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而当我起身离开电视机时, 发现自己早已热泪盈眶。我站在那里, 微闭着双眼, 任眼泪滑落, 透过泪花眼前又一次浮现出那些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画面。”老师加了“微闭双眼, 任眼泪滑落”这处细节更具体地展示了“我”内心所受的震动及由此产生的感动, 让读者更真切地感知“我”的情感并受到感染。而“透过泪花眼前又一次浮现出那些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画面”这一句直接引出下文 对感动中国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指导学生处理好写景色彩。记叙文少不了写景, 恰当的景物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而且有助于表现主旨。但很多学生写景时对景物不加挑选, 这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有时反而会影响主旨的表达。08号展示的《游行》, 写的是房县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大游行, 这是一个异常热闹的场面, 作者把群众观看游行的部分写得极为细腻, 但却给人灰暗、冷淡之感, 为什么呢?因为选取景物时过于注重求实而忘了要突出“热闹”的特点。下面摘取一段说明:

“这许许多多的观众站在街道上等着, 有的冻得缩起了脖子, 有的为了占领有利的位置绷直双腿哪儿也没去, 人群每时每刻都在膨胀, 好像超过水位的水流, 开始沿着人行道向店铺台阶升高, 向各台阶周围上涨, 漫上了矮凳、树干、窗台及一切足够高的地方。于是群众中有些人感到不自在, 加上长时间的等待, 更耐不住寂寞, 纷纷议论起来。”

这段话描述的是观众等待游行队伍经过的情景。观众对即将到来的游行队伍自然是渴望的, 但这段描述给人的感觉不是渴望而是久等不来的失望;写观众数量的增加本是为了表现观众观看的热情高, 结果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大群人漫不经心地观望。这样的描绘显然影响了主旨的表达。

针对这段文字没处理好写景色彩的特点, 杨老师临场给出了这样的修改:

“不到8点, 街道上已挤满了人, 尽管天气很冷, 大家都精神抖擞地站着, 人群每时每刻都膨胀, 先是人行道, 接着是店铺台阶, 随后又有人搭起了凳子, 爬上了树干, 站到了楼顶。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期待, 每个人心中都装满了急切。”

4、指导学生注意点题的艺术。很多学生在记叙部分铺垫得很充分, 但结尾点题却缺乏必要的衔接, 使点题显得生硬突兀, 影响了文章的整体效果, 这时老师也应做必要的指导。38号展示的《感动》结尾:“雁过留声, 人过留名。我们来到这世上走一遭不容易, 几十年之后我们将以什么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自己的墓碑上应该留着怎样的话语来证明我确实走过人间?而此时我想到的一句话是: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奉献自己的爱, 让我们的生命平凡而不平庸!”

杨老师的修改是:“雁过留声, 人过留名。我们来到这世上走一遭不容易, 几十年之后我们将以什么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自己的墓碑上应该留着怎样的话语来证明我确实走过人间?而此时我想到的一句话是: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曾经我也想让我的生命重于泰山, 但生活在平凡生活中的我却不知怎样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 眼前的这些人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奉献自己的爱, 让我们的生命平凡而不平庸!”

原文从引用司马迁名言到悟出奉献爱的主题太突兀, 老师的修改不仅使点题显得自然, 而且再次回应前文提到的感动中国人物, 使全文内容结构浑然一体。

以上是杨老师周记展示课“导”的内容, 与此相应的还有“导”的方法。他的“导”往往在画龙点睛的总结评价中进行, 有的正面肯定, 有的侧面引导, 因人因文而异, 做到机动灵活, 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评价台上学生的朗读和文章不惜给分鼓励, 但也指出不足, 指不足时, 不仅让他们知道不足在哪儿, 而且阐释不足的原因, 还指出具体可行的修改方法;评价台下学生的发言以肯定为主, 但也绝不是不讲原则, 学生的错误也会诚恳地指出。58号展示的《快乐》, 学生在评价时说“此文层次清晰, 主题鲜明”。老师就适时给予引导:“此文层次清晰是不错, 但主题鲜明恐怕要打上问号了吧?同学们觉得此文是写快乐还是幸福?”此语一出, 同学们都恍然大悟, 刚才只顾欣赏作者细腻的描写而忘了这两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区别, 不知不觉进入了“幸福”的误区。

从观摩展示课中得到提升 篇8

一、课前准备

1. 确定教学内容

原计划活动时间是11月16日, 我接到上课的通知已是10月20日。时间紧, 任务重, 准备工作紧张而又忙碌地进行着。首先是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自身特长和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选择了“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为主教学内容。

2. 课时计划的设计

教学内容确定后, 开始编写教案、选音乐、编操, 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反复推敲、仔细琢磨。

课的开始部分我针对初二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和上进心比较强的特点, 创设了一场简短的师生对抗赛进行情景导入, 初步提升学生的兴奋性。准备活动的热身操, 我编了几节简单易模仿同时把羽毛球的发球动作要领也融入的球拍操, 配上动感的音乐, 以达到激趣热身的效果。

在课的基本部分, 首先“戏球”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 大胆地创新出各种掂击球的方法,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教学内容的攻克, 运用了讲解示范、设疑、激励性评价等手段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探究正确的发高远球的动作要领, 小组的成果展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快速移动、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是羽毛球比赛所必需的素质, 据此在拓展部分结合时令 (农忙时节的抢收抢种) 创设了游戏“秋收忙”。在有了适度的疲劳后, 师生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进行瑜伽放松, 身心得到恢复。

3. 试课

首先在学校内找个非任课班级进行试教, 请领导和组内同事们听, 然后进行评议、总结。试课—反思—改进—收获, 思路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上课的日子一天天逼近, 就在准备出发的那天, 天空骤降暴雪, 交通无法正常运行, 活动不得不往后推迟, 具体时间尚未通知。上课的热情随着等待的日子一天天降低。终于再次接到通知, 活动在12月15日—18日举行, 这次是风雨无阻。

4. 课前交流

按照组委会的安排, 我上课的时间是第一天上午第四节, 前一天有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交流。

和学生交流那天, 我早早来到操场。在学生们期盼的目光和欢迎的掌声中, 我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接着, 了解学情, 积极和学生沟通, 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欲望, 然后把教学流程简单地和学生作了交代。 (不是把要上课的内容全部告知, 留一点悬念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节课既好奇又渴望, 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 最后, 鼓舞士气仍不可缺少:“同学们, 明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快乐的羽毛球世界, 希望我们能配合好, 把精彩的课堂呈现给来自全省的观摩教师, 把我们的风采展示出来!”

二、课中生成

12月份的宜城, 已是严冬的天气, 又刚刚下过一场雪, 寒风凛冽。这个天气在室外上羽毛球课, 对上课的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铃声响了, 看着同学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整齐地站在操场上, 我大声问到:“同学们, 喜欢打羽毛球吗?”“喜欢!”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道。“寒冷的天气会降低我们对羽毛球运动的热情吗?”“不会!”高昂的斗志鼓舞着师生, 接着在“一二三, 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的口号声中开始了本节课。

准备部分的“曲线跑, 热身操”比原计划延长了一分多钟, 大多数同学的脸上隐隐约约冒出了汗, 接下来在分组练习中, 不少同学慢慢去掉了围巾、手套, 有的还脱掉了棉袄。练习结束集中的哨声响了, 有个男生急着站队, 把外套丢在练习场地, 我飞快跑去把衣服取来给他披上, “命令”道:“快穿上, 别着凉了!”这一幕, 让场外的观摩教师纷纷举起了手中的相机。

三、课后反思与感悟

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的教法 篇9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成果展示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 信息技术作品展示评价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综合的认识及领悟,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准备工作

精彩的课堂源于学生充分的课外准备, 特别是对于作品展示评价课来说更是如此。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的交流才有资料、有内容可说。再加上教师对其中的“亮点”适时地给予肯定, 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 变得乐于交流、爱交流。

二、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是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的根本, 它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体验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深化活动体验、增强合作能力。

(一) 强调资料的真实性

教师在组织展示交流课活动中, 要积极并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获得的亲自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发现、感悟等思想真实地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有的学生也会拿一些不真实的、没有经过自己加工处理的资料、作品来蒙混过关。这时, 教师就要为学生把关, 即使有的交流资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这也是学生自己获得的独特体验与感悟, 对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不要为了交流而弄虚作假, 更不能因为一些不真实的资料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创作。

(二) 展示交流的内容要精炼而丰富

在这个信息时代, 相关相似的资料可以搜到很多很多, 但在作品展示交流课上, 我们不一定也不可能把这些资料全部展示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 根据主题确定选用内容, 去粗存精, 选一些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内容来进行展示交流, 呈现出精炼而丰富的课堂内容。

(三) 让学生自主决定交流方式

成果展示的方式很多,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结合主题自主采用最有效的展示交流方式。如果开展的课题是带有动手操作性的, 就要求学生带上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介绍。如我在教学《图像处理软件Photo Shop》之后, 让学生每人都完成自己的作品——照片的处理。开始展示了, 作品一亮相, 立即引起大家的兴趣, 学生互相讨论、评价, 积极发言, 作品千奇百怪, 应有尽有。一节课结束后, 学生意犹未尽, 更期待下节课的精彩。如果课题是搜集有关资料, 展示的方式可以由小组展示手抄资料, 剪辑资料, 制作课件, 利用知识抢答等, 让学生对有关思考问题进行辩论。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制定旅行计划》中, 我要求学生在“十一”期间制定自己的旅行计划并完成。让我意想不到的是, 学生的作品内容尤为丰富。在展示课上, 学生的作品有手抄报, 但更多的是电子板报,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内容完整、详实, 再配上主持人的解说, 让人身临其境, 真是美的享受!

三、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有诊断、反馈的作用, 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 很多学习成果都是以提交作品的形式来呈现的。学生在欣赏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同时, 也能了解自己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评价阶段, 笔者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 创作思路, 让大家了解作品的产生过程。

(一) 评价的内容及标准

具体的评价内容及标准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和发展为目的, 不仅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 还应对作品中体现出的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情况等多方面制作评价标准。如下表是对“制定一个旅行计划”的评价标准。

(二) 评价的形式与方法

评价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 要给有困难的学生以支持和帮助, 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1. 及时的鼓励性评价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评价机会,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表扬, 而且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语言。适时、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会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更能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

2. 课堂作品分享评价

在展示评价课中, 要根据不同的作品, 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及时进行评价, 如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自评等。不同小组的学生可以就本题涉及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 由展示组的学生进行解答, 每个小组展示后, 根据展示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和学生接受情况, 教师适时适度地进行追问、点拨、拓展和提升。

3. 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 促进教学评价

课堂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 同时也赋予学生评判教师得失的权利。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 对出错率高、难度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训练, 同时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适度拓宽、延伸, 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学生将会在这种对等的气氛下进行自我评价和得到他人的评价, 更容易发扬自己的优点, 改正缺点。

总之, 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既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自己的综合能力, 又要建立客观、合理、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既注重结果, 又关注过程, 使二者和谐统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相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自主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及交流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创作展示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

参考文献

[1]陈吉利.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刍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4) .

新教师上展示课应注意细节 篇10

一、准备部分游戏选择的问题

1. 现象:

一位教师讲授的内容是“肩肘倒立”, 在准备部分, 该教师安排了“推小车”游戏。但是, 由于游戏的难度较大, 地上又比较脏, 学生都不愿意练习, 尤其是女生, 最后迫于教师的压力他们勉强地进行了练习, 但教学效果不佳。

2. 分析:

在准备部分中, 选择游戏时要考虑多个方面, 而在该案例中, 授课教师仅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出发选择游戏, 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而效果不佳。

3. 对策:

对于准备部分游戏的选择,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还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规律、运动负荷、能否为基本部分奠定基础等多个层面思考问题。只有这样, 选择的游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目标定位问题

1. 现象:

一位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新授课“原地高低运球”, 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 技能教学目标为85%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五指自然分开、手指触球、小臂与手腕柔和地随球上下按拍;20%的学生能够抬头看前方。

2. 分析:

教师在确定技能教学目标时, 能够注意对技能目标进行细化, 但是, 对于初二学生来讲, 技能目标的定位比较低, 因为“原地高低运球”是小学阶段的内容, 在本次课中不应该以新授课的形式出现, 即使以新授课出现, 也要体现“原地高低运球”在不同水平段的层次性、逻辑性, 也要体现对不同水平段的不同要求。否则, 教学将失去实际意义。

3. 对策: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特别是对于小学、初中反复出现的教材, 要树立一个大单元概念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 要用宏观的眼光看待教材, 统筹规划, 并有计划地确定各个学段的目标、重难点, 选择适用于不同阶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低级重复的现象。

三、生活情境真实的问题

1. 现象:

一位教师讲授的内容为“综合身体素质练习”, 他结合地震灾害创设了一个“抗震救灾”的情境, 将各种身体素质练习融入情境中, 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身体、体验群众抗震救灾的行为, 并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在抢救环节中, 该教师安排了“两人三足跑”练习, 该内容在课后引起了争议。

2. 分析:

该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较好, 但在抢救演习情境系列中安排“两人三足跑”内容缺乏真实性, 试想当地震发生时, 是否会有人采用“两人三足跑”去救人?

3. 对策:

第一, 以生活为素材, 创编教学情境, 设计思路较好, 但必须与日常生活相吻合。此外, 以生活为素材, 指的是以学生的或与学生高度相关的生活为素材, 而不是以教师或其他人的生活为素材。第二, 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 情境只是“脚手架”, 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

四、辅助器材的运用问题

1. 现象:

在一节内容为“肩肘倒立”的课堂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挺身、伸髋动作, 采用气球作为标志物, 让学生用双脚脚尖去触气球, 在练习结束后, 气球散落在地上, 严重影响了后面环节的教学。

2. 分析:

教师采用学生喜欢的气球作为标志物进行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 在堂课中, 使用气球的教学环节仅有一个, 而且气球散落在场地上影响了后面环节的教学, 就会得不偿失。事实上,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 完全可以由同伴用手代替气球, 让练习者用脚去触同伴的手, 这样既节约器材, 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3. 对策:

第一, 辅助器材如果能被合理利用即是锦上添花, 反之则会成为画蛇添足;第二, 教师要走出“器材多, 花样多”就是一堂好课的误区。在使用器材时, 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 为什么要使用该器材?使用该器材能达到什么目标?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器材能促成目标的达成?

五、教学步骤合理性的问题

1. 现象:

在肩肘倒立教学中, 一位教师为了解决学生“翻臀”的问题, 采用了“直腿坐, 后倒两臂压垫, 两腿后伸、翻臀, 停顿3秒, 然后伸髋还原”的练习方法。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达到充分翻臀的效果。

2. 分析:

教师本意为通过此练习让学生体会“翻臀”, 但是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生在后倒后两脚尖没有触地, 事实上, 只有两脚尖触地后才能达到充分翻臀的效果,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教学步骤合理性的问题。

3. 对策:

第一, 教师要理解合理的教学步骤的特征, 在设置教学步骤时做到依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等。第二, 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审视将要选择的教学步骤。如, 这些手段合理吗?这些手段的实施应注意什么问题?采用这些手段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这些手段的练习会产生哪些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步骤的合理性。

六、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问题

1. 现象:

在学生练习结束后, 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展示, 教师说:“大家刚才练习得非常认真, 效果很好, 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此, 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 但教师只请几个骨干进行了展示, 其他学生虽然渴望但并没有获得展示的机会。

2. 分析:

教师请体育骨干展示本无可厚非, 因为他们技术好, 更能显示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体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现行课程标准要求“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展示时, 不能只关注技术好的学生, 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其实, 请技术相对较差的学生进行展示, 不仅可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 对策:

第一, 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现行课程标准的理念, 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切忌成为理论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第二, 教师在巡回指导时, 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 但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 在学生展示环节, 教师要毫不犹豫地请他们展示, 这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 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更主要的是, 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 可以有效促进全体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

七、教学目标宣布的问题

1. 现象:

本次授课的四位教师, 在课的开始阶段只讲了教学内容, 没有宣布教学目标。

2. 分析:

在不了解教学目标的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会下降。而且, 该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3. 对策:

英语生本中的展示课是表演课吗? 篇11

关键词:表演;英语;生本教育

在此我明确告诉大家,展示课不是表演课,是真正做到了生本。

荆志强老师说过:“我们所谓的优质课,到底是要为学生喝彩呢,还是为老师喝彩?”我们的观念在转型。我们的“教”,学生的“学”都必须转型。包括我们的老师,学生都必须转变“教”与“学”的观念,回到最根本点上,就是“生本教育”。展示课就是学生激情与蓬勃的展示,不再是老师的口若悬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展示课给了学生舞台和时间去表演,更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大大提升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加上老师的及时评价,在评价激励中促超越,所以展示课是学生生本的真正落实。

其次根据我们广州之行的经验推广,英语课分为四种类型:单元感受课、新授课、知识整理课、最后是展示课。而展示课又包括学生编小剧,老师审稿和学生表演,在编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这个单元的重点句型和重点单词,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个单元的重点,激励他们提前预习和小组的合作。他们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去挖掘这个单元的话题和情景。他们会为了共同的目的去主动地学习,就是不教而学的体现。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自主地对自己表演的小剧进行设问,让下面的学生也能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老师在旁边不时评价和点拨,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是配角。

展示课还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上次广州生本基地派了几个专家到我们学校亲临指导,我在我们班上了堂英语展示课,学生有演拔苗助长的,东北二人转的,还有个小组竟使用了哑剧,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英语不仅仅是得高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他们会用,成为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现在国家已经发现英语的高分低能,现在降低难度,增加听力和口语是大势所趋。

所以,同行们应让学生多展示他们的思想。贯彻“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达到不教而教”的生本教学原则。生本教育的智慧就是老师要放开自己的双手,让学生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自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昌全.多元智能理论对化学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2).

[2]蔡亚萍.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化学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07(8).

成果展示课 篇12

一获取前沿成果的方式

1教学科研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 学科之间的不断融合与交叉, 物理化学的研究成果也早已实现了在电子-原子-分子水平上去探索物质的性能和演化规律[3]。前沿的最新成果日新月异, 全面把握前沿成果似乎不太可能, 但是初步的了解还是能够做到的, 最好的途径就是教师自身的科学研究。缺少科研的教学没有底蕴, 缺少教学的科研不够全面。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 既传递知识, 又探索、创新知识, 教学相长, 才能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和科研的高效发展。在科研中,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不断地总结前人的成果, 发现未解决的问题, 寻找新的方法, 提出新的观点, 取得新的成果。这些过程无时无刻不与科研最新的动态紧紧相连。因此, 教研相结合不仅是获取前沿成果的最佳途径, 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

2其他途径

物理化学是隶属于化学的二级学科, 个人研究方向更是物理化学中的“三级学科”。因此, 仅通过个人科研工作还很难全面把握物理化学的前沿成果。想要获取这些成果, 就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定期的学科前沿总结以及获批项目的研究方向为物理化学的前沿成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向;再者, 物理化学杂志超过120种, 其中以美国、中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为主的化学会承办的各种主流学术杂志如: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B/C (简称JPC) ,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简称JCP) 等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成果。根据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对1999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所有杂志发表论文和引用数目的统计结果显示, JPC系列杂志发表论文44724篇, 被引用586924次 (在世界所有杂志中排名第10, 化学类排名第2) , JCP杂志发表文章25071篇, 被引用376662次 (在世界所有杂志中排名第20) [4]。可见这些学术杂志和期刊上刊载的成果很好地反映了物理化学学科发展的程度和深度。此外, 国内外定期举办的化学会议为物理化学近期取得的成果和未来展望提供了很好的总结;当然, 国内外重要的物理化学实验室、课题组的成果也为了解物理化学的前沿成果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二结合前沿成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合理引入前沿成果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其教学内容大体分为: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量子化学和统计力学。大多数教师头脑中都存在一种“基础课程的内容是经典的知识, 不存在更新的理由”的思维定势。因此, 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 获取相关的前沿成果, 简单而且清晰地介绍成果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以量子化学为例, 自1900年, 从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开始, 通过爱因斯坦、狄拉克、海森堡等人被建设成了一门物理化学的重要的分支学科。课程内容的讲述也基本局限于这些经典内容。实际上, 量子化学作为强大的理论工具, 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199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卓越的量子化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沃尔特·科恩 (Walter.Kohn) 和美国西北大学的约翰·波普尔 (John A.Pople) , 以奖励他们在密度泛函理论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方面的贡献。这是对量子化学在科学界地位的充分肯定。然而, 在教科书中, 对于这些前沿成果的介绍和应用却是难得一见, 显然是不合适的。在此,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氢气分子或甲醛等简单分子为例, 介绍求解薛定谔方程的原理, 进而得出微观结构中的能量、结构参数等简单信息。这样既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用途有所了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不会使学生陷于繁琐的公式推导。

2经典内容和前沿成果相辅相成

物理化学家Atkins早在1987年就指出, “传统的物理化学已经处于革命的前夜, 因为化学家终于可以关注真实而且高度复杂的体系了, 新课程必须反映这个巨大的变化, 计算机正在开始改变我们的思维以及教学的方式”[5,6]。经典的教学内容相比于前沿的成果似乎略显陈旧, 而且在受到考研、课时量减少、和无机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存在重复内容等因素的影响下, 各类高校都在精简物理化学经典内容的比重, 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但在精简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到, 经典内容是物理化学学科的根基, 也是前沿进展的基石。在讲述这些经典内容时, 一定要把握住经典内容的核心所在, 让学生能够抓住主线, 不要仅关注前沿, 而忽略基础。以热力学三大定律为例, 其核心所在就是如何使用这三大定律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以及能量转换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在无机化学中已经有过简略的介绍, 因此, 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 在课堂讲解的同时, 引入前沿成果。例如, 引入线性和非线性非平衡态的热力学, 对比平衡态的热力学, 在开放体系中判断系统变化的方向和限度, 区分平衡态和耗散结构。但要注意, 应仅限于原理和概念的简单介绍, 这样既巩固了平衡态热力学, 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而且不会陷于前人的争论以及复杂的数学推导。

3引入前沿成果要配合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教学中, 前沿高新技术信息的融入, 既可以使教师在物理化学的教学时, 感到时代感与吸引力,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其具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的性[7]。然而, 机械地介绍前沿成果, 往往会占用大量课时, 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学内容主次不清, 知识混乱。因此, 引入先进前沿的成果, 更需要先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 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的过程[8]。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 解答学生的疑惑。首先, 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跳出教师的主观误区, 即, 教师总是认为课时太少, 怕学生学得不够多, 理解得不够深, 考试的成绩不够理想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很有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从主动变成被动。因此, 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学习, 使学生能动地自主学习, 主动提出问题, 提出知识的前沿应用。其次, 提高教师指导作用。教师应当在有限的课时内,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适当引入前沿成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 引导学生探索课程内容, 提出个人见解。再者, 因材施教。注意优秀学生以及多数学生的鲜明个性, 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 因势利导,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优势,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外延,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受限于课堂教学的时间, 经典基础知识和前沿成果之间本末关系的影响, 在课堂上不可能大篇幅地讲述科研的成果, 课外教学讨论就成为了一个扩充课堂内容、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010级的学生为例, 我们将每一章的最后一次课设置成习题讨论课。在此之前, 教师会将本章的重、难点内容以及相关的前沿热点预先布置, 引导学生分组去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 进行小组讨论, 形成自己的观点, 最后带到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并将学生的成果纳入最终的成绩考核,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以相律为例, 相律的知识不仅是物理化学的重要知识, 更是化工原理的重要基础。根据学生人数, 我们将学生4-5名分为一个小组。教师事先将石油精炼的内容以及科研成果的查找方法告知学生, 经1-2周的准备, 让学生形成简单报告, 进而在课堂上, 每个小组就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介绍, 进而小组间谈论。促使学生反复思考, 互相启发, 进而对课堂上基础知识进行反馈, 再接受, 同时对知识应用和前沿成果简单了解, 最终深刻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实质, 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物理化学学科发展日新月异, 前沿成果层出不穷。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相比之下略显陈旧。为了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改革物理化学的教学模式, 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前沿成果的引入对于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效果,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等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彭昌军, 史济斌, 胡军, 刘洪来, 黑恩成.从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程作用的视角论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J].化工高等教育, 2012 (1) :12-14.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J].2010 (8) .

[3]高飞雪, 杨俊林.把握物理化学研究前沿完善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领域立项与管理工作[J].物理化学学报, 2009 (25) :806-816.

[4]杨俊林, 高飞雪, 田中群.物理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5]Atkins P W, 赵慕愚.物理化学课程的新趋势[J].大学化学, 1988 (3) :61-62.

[6]朱志昂.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学化学[J].2012 (5) :9-13.

[7]栾敏杰, 浦丽莉, 刘丽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课的兴趣[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12 (10) :98-99.

上一篇:责任小组下一篇:美丽忧愁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