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建议

2024-10-07

开发利用建议(精选12篇)

开发利用建议 篇1

水牛在我国南方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2009年6月国际粮农组织 (FAO) 网站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底我国水牛存栏量达2272.2万头,仅次于印度的9870万头和巴基斯坦的2816.5万头,位居世界第三。水牛作为一种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的畜种,在这些地区的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培育了具有优良特性的沼泽型水牛,其在历史上对我国南方农业生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生产性能上,中国沼泽型水牛主要以役用为主,具有较好的役用性能,是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的主要畜力,仅有少数地区的水牛作为乳用,产奶量较低,但牛奶营养价值较高。因水牛本身性情温驯、利用粗饲料的能力特别强、放牧性好,饲料消化率和饲料报酬高,饲养成本低,能耐高温湿热,抗病力、抗逆性强,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生长快、乳香浓、肉质佳,在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其他同类家畜是难以相比的。据报道,欧洲和亚洲尚未发现水牛发生过疯牛病,中国农业部门也正式公布中国没有疯牛病,水牛对一些疾病和环境污染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水牛被FAO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家畜。在当今畜禽品种资源日益减少和水牛业日显重要的背景下,水牛乳、肉产业的发展将有广阔前景,进行我国地方水牛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对于保护和利用好中国水牛资源,发展水牛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涪陵水牛的特性和生产现状

1.1 涪陵水牛的生物学特性

涪陵水牛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好、骨骼粗壮、结构紧凑、肌肉丰满、体躯结实、四肢有力、蹄质坚实、肺活量大、役用性能强、拉力大而持久、抗病力强、繁殖性能好、生长发育快、性情温驯、易于饲养和管理等特点。该品种遗传特性稳定,役用与肉用生产性能突出。成年水牛体高公牛129.26cm、母牛126.95cm,成年体重公牛473.56kg、母牛462.23kg,成年牛屠宰率52%左右。涪陵水牛哺乳期生长发育特别快,到1周岁时,体高、胸围、管围、体重、体斜长分别达到成年牛的85%、76%、85%、42%、75%,表明涪陵水牛具有肉用品种早期生长快的特性。涪陵水牛的产奶量、牛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骨肉比等性能都不错。

1.2 涪陵水牛的生产现状

重庆地区水牛资源较少,但拥有我国著名的沼泽型役用地方良种-涪陵水牛。涪陵水牛主产区为原涪陵地区行署所辖的部分区域 (南川、涪陵、武隆、丰都、垫江) ;分布在长寿、綦江、江北、巴南、江津、永川、万州等地;四川的资阳、内江、简阳和成都平原;贵州、湖南、湖北省的部分县市也有分布。自1943起在南川区建立的耕牛繁殖场对涪陵水牛的增殖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涪陵水牛在南川区主要分布于大观、鸣玉、水江、隆化、南平等乡镇。据2006年3月统计,南川区存栏涪陵水牛3.48万头,其中公牛0.81万头,母牛2.67万头,能繁母牛1.76万头。为加强涪陵水牛资源保护,2007年该区进一步划定24个乡镇为核心保护区,鉴定登记了191头种公牛用于核心区1.70万头母牛的纯种繁育。

在涪陵水牛产区,由于长期受粗放饲养条件的制约及屠宰壮龄种子牛等,致使成年牛体重和主要体尺指标比上世纪七十代有所下降。针对新的情况,结合涪陵水牛品种资源保护的紧迫需要,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于2006年组织市内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调查测定,2007年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承担“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水牛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涪陵水牛”时又进行了部分补充调查测定,并对现存资料数据进行了系统收集与整理。但长期以来,涪陵水牛缺乏科学系统的保护和本品种选育,造成了水牛的优良性状逐渐退化,加上不规范的水牛杂交改良工作的进行,许多优良基因有被外血混杂或丢失的危险。因此,加强对涪陵水牛品种的保护显得日益紧迫。

2 开发利用涪陵水牛资源的市场前景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对膳食结构的要求从温饱型转向了健康型,对奶类和草食家畜肉类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肉类方面,草食家畜肉类的生产也跟不上消费市场的发展步伐。由于我国是以养猪为主的精粮型的畜牧业结构,猪肉占了肉类产的70%左右,而牛羊肉仅占14%左右,不利于居民膳食结构的合理改进。涪陵水牛肌肉常规成分中干物质、粗蛋白含量均较高,水分含量少,脂肪含量低,肉质较好,营养丰富,肉味鲜美,风味独特。

奶类方面,涪陵水牛的乳脂率比普通牛奶高1倍以上,营养价值丰富,很适宜开发高档乳制品。其乳蛋白和干物质含量也要高60%以上,它具有浓稠、固体物高、乳质好等优点。是开发奶饼、乳豆腐、姜汁奶、甜奶酱以及奶酪等高档乳产品的优质原料,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涪陵水牛具有独特的遗传性状和较高的育种价值,是极为宝贵的中国水牛遗传多样性资源之一。把长期以役用为主的涪陵水牛向乳、肉、役综合利用方向转变,是涪陵水牛的一种很好的利用方向。然而,近年来由于农用机械的大量普及,造成涪陵水牛数量急剧下降,涪陵水牛的肉用、奶用潜力目前尚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因此,重庆地区大力发展水牛产业不但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并且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3 重庆市开发水牛资源的有利条件

重庆人多地少,后备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条件差,但草资源具有相对优势。目前,重庆共有草地面积215.84万hm2,可利用面积190.8万hm2,为耕地面积的3倍。约46.7万hm2大于25度的坡耕地将逐步退耕还草或还林。丰富的草地资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涪陵水牛具有耐粗饲、耐湿热,抗病力强的特性,适应南方的生态环境及农村粗放的饲养条件,农民很容易掌握饲养管理技术,便于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涪陵水牛主要为农养,是本市农民的主要财产之一,随着水牛业的加快发展及其产品市场的大力开发,饲养水牛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重庆市开发水牛资源具有比较有利的条件,开发涪陵水牛资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4 对涪陵水牛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4.1 积极开展保种选育工作,加强涪陵水牛良繁体系建设

目前本市水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非常薄弱。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保种制度,确保涪陵水牛优良基因的长期保存;加大保种选育力度,有效扩大群体规模,提高品种综合质量;在中心产区一定时期壮龄能繁母牛应达到鉴定公牛一样的保护 (禁止随意屠宰) ;制定规划,有意识地向肉用或肉乳兼用方向选育。二要开展涪陵水牛品种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涪陵水牛的牛群结构并实行建档管理。三要按国家对保种场的相关规定,建立涪陵水牛原种场。并对涪陵水牛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四要切实加强区 (县) 、镇 (乡) 畜牧兽医体系建设,特别是良种繁育和保种队伍建设,切实开展势在必行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

4.2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为全市水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涪陵水牛的基础性科学研究较少,导致我市水牛生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因此必须加强水牛业科学研究,为本市水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进行提高涪陵水牛饲养水平的研究。改变本市水牛管理粗放的饲养模式,特别是要解决好冬季草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制定一套科学的养殖技术,推广水牛的饲料配制、快速育肥、疫病综合防治等综合配套生产技术,以提高农户养殖水平。(2)加强涪陵水牛的本选技术的研究。通过持之以恒的本品种选育和提高工作,提高乳肉役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3)加强涪陵水牛的胚胎生物技术研究。应用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体系,以同期发情、性别控制等技术为辅助,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水牛种质遗传资源,在短期内以最快速度大量繁殖纯种水牛优良种畜,除了节省人批购买种牛的外汇资金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快速扩大种牛生产和供应能力。因此,应加强涪陵水牛胚胎生物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本市能繁母水牛的繁殖率和受胎率。

4.3 适度开展涪陵水牛的品种改良工作,提升本市水牛的生产性能

通过品种改良,可大大提高涪陵水牛的乳、肉生产性能,为开发利用涪陵水牛奶、肉打下良好的基础。试验表明,涪陵水牛与印度摩拉水牛杂交改良后,产奶、产肉量显著提高,每头二杂牛平均每个泌乳期产奶量可达1900kg,产奶量提高120%,产肉量提高35%;每头三杂牛平均每个泌乳期产奶量可达3000kg,产奶量提高275%,产肉量提高50%。因此,加大宣传和政府引导力度,积极引导群众进行水牛改良,建立水牛人工授精队伍, 完善水牛配种网络, 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水牛人工授精技术, 适度开展水牛的品种改良工作, 以提升涪陵水牛的产肉、产奶性能。

4.4加大水牛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涪陵水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重视涪陵水牛改良和开发工作, 将水牛适度杂交改良列入我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统一制订水牛杂交改良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同时要注意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 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快水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进程。加大对水牛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建议地方政府要把水牛发展纳入政府规划和年度计划, 制定促进水牛发展的优惠政策, 加强组织领导和加大扶持力度。把水牛发展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专项基金, 专门用于涪陵水牛资源场保种、良种水公牛的引进、水牛冷配站 (点) 的基础设施建设, 人才培训、良种补贴、能繁水母牛保护、宣传以及科研经费等, 并对从事水牛研发、生产等在税收、用地、贷款等方面予以倾斜。从而使全市的水牛和草地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更为全面的利用,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开发利用建议 篇2

2003年9月4日中国有色网

【矿产开发】山西铝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八项建议--山西铝土资源综合开发及利用专题之六新华社信息北京9月4日电 中铝山西分公司有关人士撰文对山西铝土资源合理开采与综合利用提出八项建议。

一、限采规划与资源保护相结合2000-2010年山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划出了24个铝土矿限制开采区,这是全省统一规划的一个好的开端,但是限采区划定后没有相应的资源保护措施,致使划完的限采区内的民采矿仍在继续开采,资源继续遭到破坏。因此,建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划定限采区的同时,按照矿产资源法,制定相应的禁止民采进入的保护办法或措施,并严格执法力度。此外,晋南平陆-夏县的几个铝土矿区未列入限采规划中,不利于资源保护。

二、限制或取缔高铝矾土熟料出口行业建议国家政府部门,从中国铝工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利益出发,对出口贸易进行宏观上的调整,取缔高铝矾土耐火熟料出口贸易,从根本和源头上遏制、减少民采泛滥及对铝资源的破坏和流失问题。

三、对民采矿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对一些分散,孤立的小矿区(点)或大矿区边角地带,(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的)可划给民采开采,如原平红池、平陆西寨等。但要由矿管部门统一规划管理,办理采矿证,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并由矿管部门监督指导开采,禁止乱来滥挖,采富弃贫现象的继续发生。

四、加大氧化铝企业资源占有氧化铝工业企业是资源型企业,必须依法进行铝土矿资源占有,占有量要达到50年供矿量以上,从而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矿石资源。

五、铝资源占有与资源保护相结合鉴于过去铝矿山资源被民采破坏严重,为了保证氧化铝企业所占有的铝土矿资源不再被民采破坏,矿山企业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办法和措施,建立护矿组织并与地方政府矿管部门签定联保协议,切实保护好所占有的有限资源。

六、调整供矿结构国企矿山在不断增加铝资源占有量的前提下,要不断调整供矿结构,从“自采为主、联办为辅,民矿补充”逐步过渡到“自采与联办并重,民矿收购取消” 的供矿结构。(但这必须是在取缔高铝矾土熟料出口后的条件下,否则,部分高铝矿石加密度小含铁高及粉矿等仍被排弃造成资源浪费)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山西民采铝矿的开采量和对铝矿资源的破坏。

七、实施选矿拜尔法氧化铝生产新工艺,充分利用中低品位铝土矿资源山西铝土矿特点之一是以中低品位(A/S 6-3)为主,约占山西铝土矿资源总量的80%,近年来,国内氧化铝工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在国际氧化铝行业中的竞争力,无论是拜尔法生产工艺还是烧结法生产工艺(山东、中州)均采用吃高铝富矿的办法来生产氧化铝,这种做法从目前的国家和企业利益出发是无可非议的。但从长远看,长期靠高铝富矿来满足生产是不现实的。因此,氧化铝工业要针对山西铝土矿特点,优化正浮选,开展反浮选工业试验,把试验范围从A/S 6-5降到5-4和4-3。试验成功后尽快投入工业化生产,通过反浮选选矿工艺,将A/S 6-3的中低品位矿精选成A/S>11以上的富精矿,再采用拜尔法工艺生产氧化铝,以利于山西铝土矿资源的充分

利用。

八、综合回收利用铝土矿中伴生的稀有稀土元素。根据大量资料及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在开展对全省民采矿调查中随机采集的数十个样品分析结果证实,山西铝土矿伴生有大量的稀有稀土元素,主要为REO Ga Sc Nb Li V Rb ti除Rb和V外,其它金属含量已达国家综合利用和工业回收的指标要求。这也是为什么将山西铝土矿称之为“铝稀(铝土矿一稀有元素一稀土元素)”综合矿产的原因。从经济价值上铝土矿中所含的稀有稀土元素,比铝土矿本身的经济价值要高得多,因此,山西氧化铝企业必须走综合回收利用的道路。目前除Ga各铝厂已能成功回收外,其它稀有元素和稀土氧化物的物质赋存状态尚未完全查清,回收提取方法目前还仅限于企业小规模探索性试验当中。此项课题应争取到国家科技发展基金支助,以国家行为进行重大技术攻关,否则,难以在短期内有大的技术突破。(完)

开发利用建议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资源 学生 生活实际 图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88

课堂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效资源,不仅仅包括原有的教材资源,还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资源、生活资源、图片资源,更包括课堂中的一些生成资源,如错误资源、情感资源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课堂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分析了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开发与利用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

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倾向,它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情感资源,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氛围变得开放和谐,学习变得主动,学习效率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开发与利用学生的积极情感呢?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其次,要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最后,要打造幽默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游戏:让全班男生与女生分成两个大组,在两个不透明且分别装有同样多的白球与黑球的袋子里进行摸球比赛,看哪组能够摸到最多的黑球。当男生组与女生组摸了几次之后,男生组好像发现了袋子中的秘密,大叫“不公平”。此时,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可以引入新课题:“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算公平?”这样一来,学生为了创设一个公平的游戏方式,思维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了,提出了很多想法,这就为后面概率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二、开发与利用生活实际教学资源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实际生活中充满了很多数学知识,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能激励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技能。教师可以挖掘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如商品打折数据、促销广告、购物发票、手机话费、车票与衣服标签等都可以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将这些资源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体现了课堂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感知学习的实用性。

例如,教师可以将向学生展示某市场公布的蔬菜鱼肉价格表,并设计情境:小丽与妈妈到市场买菜,准备买1千克黄瓜、1千克白菜、0.5千克芹菜、1.2千克鲤鱼、0.75千克刀鱼、1千克精肉,请同学帮小丽算一算至少要带多少钱。通过这样一道简单的题目,学生学会在复杂的信息数据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此外,作为一名新型的数学教师,应该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增强学生与数学学科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带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如牙膏盒、肥皂盒、抽纸盒等,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将纸盒展开,观察纸盒的构成、纸盒每一个面的长与宽,最后计算出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操作,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三、开发与利用图片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展示生动具体的图片信息,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魅力。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关系,体会平移与旋转的定义,学会判断平移与旋转。再如,教学加减乘除法知识时,可以通过展示丰富的信息,如几杯牛奶和果汁、几个苹果与菠萝等,在多彩的图片信息里,教师再来分析数量之间的多少、倍数、分数关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描述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既可以用多少来表示,也可以用倍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均得到了提高。

四、开发与利用错误信息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体现了学生思维中的错误偏向,更是课堂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这一点,调整好自身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引向深入。例如,计算圆锥体积的练习:一个高3分米、底面半径4分米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解答:3.14×42=131.88(立方分米)。面对这样的解法,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定列式是错误的。此时,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说出体积公式中的三分之一可以与高“3”相互抵消之后,这种出乎意外的想法,令所有学生大吃一惊,继而在理解其清晰的内在思维后,对这名学生的独特想法大加赞赏。可见,教师开放和智慧处理课堂生成资源,往往能给课堂带来别样的精彩。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发课堂资源,如情感资源、生活资源、图片资源、错误资源等,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长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建议 篇4

关键词:长沙地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立体化

0 引言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地铁已经是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近年来长沙加快了地铁交通网的建设, 这为长沙中心城区结合地铁车站特别是大型换乘枢纽建设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同时也对地铁沿线和站域形成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永续发展的地下空间开发, 实现城市立体化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

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

1.1 交通为主的利用自20世纪60年代起, 汽车数量在各城

市不断以数倍幅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08年长沙公交车已超过3000台, 另有的士6200多台, 在册机动车数量已达到50多万辆, 其中小车28万余辆。此外, 2002年时, 长沙私家车就有5万余辆, 近年来增长速度非常快, 已突破了20万辆。城市地下交通空间的开发刻不容缓!

1.1.1 地下通道城市主干道的车流巨大, 行人从地面横穿马路

既危险又影响交通效率, 这就促使城市不得不考虑人车的立体分流, 解决方式有高架桥和地下通道, 但高架桥确实影响视线。在长沙韶山路和五一路上, 没有一架高架桥, 全部是通过地下通道实现人车分流。

1.1.2 地下停车库市中心需要设置大量的停车空间, 城市中部

分商圈甚至因停车不变而衰败, 可以说停车空间充足与否, 已成为城市商业存续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经济考虑, 市中心多倾向采用机械提升式停车或者地下停车来解决停车问题。地下停车因地面可多功能使用, 相较机械提升式停车更具开发优势。长沙市中心区地下车库主要是结合绿地设置。

1.2 商业为主的利用市中心商业经过长时间发展, 地面空间已

达到饱和, 但城市为使经济能持续发展, 同时也是为创造利益, 以及在民众期望需求的多种压力下, 继续加大市中心开发的投入。因此, 发展结合各种地面商业类型的地下商业街和地下商场, 成为满足城市商业发展需求的主要解决策略之一。

1.2.1 地下商业街长沙比较有名地下商业街有两条, 一条是位

于长沙五一商圈、昔日号称“中南地区最长、面积最大的地下商业步行街”的“金满地”地下商业街;一条是北起劳动东路, 南至九芝堂药业, 全长624米, 宽39米, 总建筑面积24336平方米的大都市地下商业街。

1.2.2 地下商场长沙的地下商场比较少,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长沙五一广场地下商场是一个立交桥下的一个八边形购物商场。

2 地铁的加入对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带来巨大机遇

从日本和美国的情况看, 高层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一般较为经济, 应用也比较广。地下街的开发大都是结合通达的地铁系统在车站前地区进行, 多数修建在道路或广场的地下, 与地铁车站和大型商业设施直接相连。

2.1 交通方面

2.1.1 结合地铁站设置地下通道市中心大部分地下车站建在

道路下面, 站厅层横跨道路, 出入口布置于道路两侧人行道或建筑物内, 本身兼有地下过街功能。部分位于道路一侧或交叉路口的车站, 日均数万人的客流给地面原本拥挤的交通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疏解进出地铁车站的大量客流, 减少行人横穿地面道路对交通的影响, 方便地铁与地面公交的换乘, 结合地铁车站建设地下过通道是非常有效的做法。

2.1.2 地铁枢纽站设置地下车库在交通枢纽站区, 伴随着大量

的人流必然有大量的公交、出租和社会车辆过往和停留。据国内外经验, 通过建造与地铁车站相连的地下车库, 把出租、社会车辆引入地下, 这样既改善地面交通和环境, 又实现了地铁与出租车和驾车族的无缝换乘。

2.2 商业方面据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经验, 各地面商业圈都

与地铁站进行自由对接。在未来地铁线的规划过程中, 大大小小的商业项目正在谋划着实现商业的地铁梦。

2.2.1 结合地铁站设置地下商业街地下商业街是指几个商业

空间在地铁站地下层连通发展而成的大型地下商业设施, 以及为提高经济利用价值或鼓励投资开发, 在地下穿越道的单侧或双侧开发的地下商业设施。地下商业街发展特色经营或专业化经营, 大大节约了租金, 又可以选在优良的商业区位, 一方面为行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商业活动空间, 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地面人行交通的紧张状况。长沙地铁1号线和2号线站口可以结合上文提到的长沙的两条地下商业街设计, 使这两条街实现期望的商业活力!

2.2.2 结合地铁站设置地下商场大型地铁车站两侧或上部具

备可开发的地下空间时, 结合地铁车站同时开发建设的地铁车站商场是站域地下空间开发的一种很成功的模式。这种商场兼具交通和商业的功能, 客流经商场可便捷快速出入车站, 地铁客流的通过和停留又增加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商业回报。

位于地铁车站附近的商厦地下室为了吸引人流, 提高可达性, 都尽可能与地铁车站相连通, 这是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的普遍形式。商厦地下室是地面商场的地下延伸部分, 通常结合地铁车站出入口直接连通。这类商厦地下室大多位于商业中心和商业繁华路段, 业态以百货、超市为主 (如北京西单地下商场) 。地下空间的装饰风格同地面建筑相一致, 同地面商场一样客流也川流不息。长沙五一广场地下商场可以借用地铁带来的机遇重新复兴。

3 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 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 交通是其主导的功能, 围绕着交通又带动了商业功能的开发。

地铁大运量的特性给地铁站点带来了大量的交通客流。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必然应突出交通功能, 以地铁站点为城市交通连接点, 合理组织引导人流, 与公交、出租、步行等各种交通方式相衔接, 形成地下和地面相互联系的便捷的交通体系, 缓解日益突出的地面交通压力。在突出交通功能的同时, 结合地面商业圈的布局结构, 利用地铁客流合理开发商业功能, 使之与交通功能有机结合。交通和商业活动的交叠带来的活力, 可使地下空间的利用呈现丰富性和适宜性, 提高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开发效益, 实现城市地上地下立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之毅, 沈祖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地下空间, 2001, 21 (3) :0188-0191.

[2]张龙.浅议地铁站与地下空间物业开发的关系[J].山西建筑, 2007 (23) :41242.

开发利用建议 篇5

XX农村地区有着浓郁的XX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鲜明的人文特色,这些都是我区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潜力与自然生态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多得的特色资源。加强农村地区文化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是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措施。

我区目前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种类大概可以区分为3种:一是以世代传承下来的古建筑古民居为背景发展起来的特色民居,如XX镇XX特色民居;二是依靠当地独特文化资源规划发展形成的新时代农村,如XX镇XX村;三是利用农村周边原生态的自然优势形成的自然生态村,如XX镇XX村。无论是哪种形态的农村特色文化模式,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运用规划手段把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我区农村地区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从规划角

度出发,针对农村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从以下5方面开展工作: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符合我区新农村风貌特色的村庄总体规划。XX区共有XX个村(居),尚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村(居)有XX个。以充分考虑农村当地居民的活动、思维和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特色二者齐抓并举方式作为规划编制原则,结合当地建筑风貌以及民间文化、民俗文化,辅以乡村公共环境艺术、水环境与基础设施发展、乡村市政园林等规划设计要素,制订符合新农村风貌特色塑造的村庄总体规划,将我区农村地区潮汕文化特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2、加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高宜居水平。结合环境卫生整治要求,做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转运(压缩)站、填埋场(焚烧厂)的布点规划,把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村容整治和农村文化特色塑造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以清洁卫生为基础,又有文化特色风貌的新农村,以此提高农村地区宜居水平。

3、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XX特色,做好规划保护和规划布局。一是规划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加强与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学会、协会的沟通交流,分区域、分类别对区域环境和建筑特色的文化

内涵和载体展开调研,对我区农村地区现有建筑,特别是“XX”、“XX”等特色民居集中展开调查研究,对有价值的传统农村建筑以规划手段采取就地保护或异地拆迁,保护和传承特色乡村建筑,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原真性建设;二是做好农村新型社区建筑色调和风貌的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农村当地浓郁的XX文化底蕴。在农村地区建筑风貌的规划布局中既要传承XX传统文化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特色,又要有新的开拓和发展,要体现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绿为美,以本地文化为魂的规划建设思路。以XX镇XX村为例,在规划中除了融入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理念和环境观念以外,还充分发挥XX村浓厚的文化底蕴,利用XX的独特文化资源和XX农村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规划布局了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花园式农村宜居社区;三是加强原生态村庄的环境保护,塑造红色文化品牌。我区大部分原生态村庄集中在XX山一带的XX镇和XX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和XX山红色文化底蕴,XX温泉、XX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旅游资源丰富,从规划保护角度出发,应在这些生态村庄的规划中积极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特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链。

4、加强村庄文化品牌宣传,提升农村地区文化氛围。以我区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活动为契机,将我区部分村庄成功的规划经验和规划布局作为范例,在全区进行推

广。同时加强对已形成规模及特色品牌的古建筑古民居、新农村新社区、自然生态村的研究和宣传,通过开展村村交流、镇村交流等方式,加大区域农村文化特色品牌的凝造力,并从政府层面、新闻媒体层面下大力气进行引导和宣传,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的竞争力,营造农村地区富有传统地方特色和新时代气息的文化氛围。

开发利用建议 篇6

关键词: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引言

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工业、农业及军工等行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其发展和应用水平是代表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矿产资源需求总量的一大半是非金属矿,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广泛地应用于基础工业、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生物工程、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因此,重要非金属矿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 内蒙古非金属矿产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资源优势明显,截至2013年底,全区共发现非金属矿产92种(亚矿种95种),其中纳入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表的上表矿种61种,已发现但未上表矿种31种(见表1-1)。

内蒙古自治区非金属矿产居全国前三位的有18种,其中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10%以上的非金属矿产有15种,主要有萤石、冶金用砂岩、芒硝、电石用灰岩、饰面用花岗岩、水泥用大理岩、饰面用辉石岩、饰面用玄武岩等。

全区查明主要非金属矿产地中,萤石主要分布在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盟,硫铁矿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磷矿主要分布在包头市,芒硝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盟,天然碱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市,盐矿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石墨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通辽市和呼和浩特市,石灰岩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石膏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饰面石材主要分布在乌兰察布市,高岭土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膨润土主要分布在乌兰察布市。

2. 内蒙古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现状

2013年,内蒙古非金属矿山企业3533家,占矿山企业总数的62.5%,安置从业人员近7万人。开发利用非金属矿产共101种,其中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涉及10种,开采6种,产地529家;化工原料非金属涉及10种、当年开采8种,产地80家;建材及其他非金属涉及81种,当年开采61种,产地2924家(见表1-2)。

2013年,内蒙古开采非金属矿种类数量虽然较多,但年产矿石量不及全区年产矿量的10%。当年开采的以水泥用灰岩、石灰岩、建筑用砂、砖瓦粘土等为主的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

2013年,内蒙古实现矿业生产总值1910.40亿元,矿产品销售收入1806.48亿元。全年非金属矿石开采总量为7863万吨,矿业总产值51.88亿元,矿产品销售收入45.85亿元,创造利润2.87亿元。其中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工业总产值达6.49亿元;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工业总产值达10.62亿元;建筑及其他非金属矿产工业总产值达34.77亿元(见表1-3)。

3. 内蒙古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区矿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

3.1 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研究程度低

全区非金属矿产成矿规律研究程度较低,对成矿区(带)内非金属矿的形成条件、控制因素、找矿方向等缺乏系统研究和对比,对保障程度较低的大鳞片石墨、钾盐、天然碱、优质高岭土、优质硅藻土等开展的专题研究少,对非金属矿的成因、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等缺少系统的研究。非金属矿产勘查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找矿勘查多采用槽探和钻探,物、化探和遥感找矿方法应用较少,如甚低频电磁法、EH4电导率成像等。

3.2 非金属矿产调查评价工作投入不足

全区重要成矿远景区内非金属矿产找矿工作突破有限,部分非金属矿产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

3.3 非金属矿山开发利用水平低

全区非金属矿山数量虽然多,但整体上规模较小,综合回收能力较差,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开采规模未能与矿区的资源储量相适应。近年来通过资源整合工作,大部分非金属矿山布局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个别小型矿山企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而小型非金属矿山占到全区非金属矿山总数的70%以上,资源整合任务仍然较重,矿产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4 非金属矿山开发利用无序,资源浪费严重

全区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秩序混乱,民营矿点较多,由于采选技术落后,没有正规的开采方法和统一规划,在开矿时见矿就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尤其是石墨、萤石、芒硝、盐矿等,开发利用过于粗放,多以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深加工技术滞后,极大的浪费了矿山资源。

3.5 共(伴)生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全区综合经济基础较薄弱,而非金属矿产资源多以共(伴)生矿床居多,比如硫铁矿共(伴)生铜矿、铅锌矿;芒硝矿共(伴)生天然碱、盐矿;石墨矿共(伴)生铁矿、高岭土矿等。选冶工艺复杂,资源综合利用率偏低,且矿产品结构普遍单一,多以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较少,造成了区域内单位矿产资源采掘的成本比其他省份高,这与资源大省的特点是不符的,受这种形式的影响,必然不能使资源优势得到发挥。

3.6 企业超负荷生产,生态破坏严重,恢复治理有待加强

由于国家经济及产业的快速发展,致使非金属矿产资源市场需求旺盛,矿山企业长时间、高强度、超能力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多以露天开采为主,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有待加强。

4. 内蒙古非金属矿产资源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在未来10年~20年内,我国经济会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对非金属原材料的需要也将不断增加,尽管受部分行业的影响和产业结构升级会带来原材料消费的一些变化,需求增势趋缓甚至短期内下降,但对非金属矿产的需求总体上不会出现大的下降趋势。同时由于我国周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会造成我国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共同竞逐国家矿产资源配置市场的局面。因此,矿产资源问题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首先必须立足于自治区内和国内。目前,根据全区非金属矿山面临的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内蒙古东西跨幅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成矿条件较好,在目前基础上找到一批大中型矿床是有可能的。

4.1 发挥政府职能,加大监管力度,治理和规范非金属矿业秩序

从目前内蒙古非金属矿物加工利用现状来看,缺乏在深加工方面的研究与创新,也缺乏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与科技投入,特别是缺乏科技创新人才。这方面,单纯依靠矿山企业,很难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加工产业技术的创新。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把控和扶持。

首先,出台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措施,适度提高矿山的准入门槛。非金属矿床一般较易开采,采选成本低,投资相对较少,勘查和基本建设周期短,适于各类投资,简单生产所需从业人员技术含量不高。这些因素直接造成非金属小矿多而散。为了保护这些非金属矿产资源,需要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规范行业、矿山企业的准入,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管和培训。对开采主体的选择进行充分的调研,科学规划矿山的布局,积极推进资源整合。

第二,需要通过政府的扶持,成立相关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吸引尖端技术创新人才,进行应用技术攻关。并从研究到开发应用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布局和规划。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丰富的社会存量资金投入到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利用研究上来,甚至可以将技术研发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工等行为进行统一规划,鼓励技术研发与资本运行相统一,提高自治区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实力,以技术创新来促进产业升级。

第三,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进行总量调控。有必要通过开采规模、产品结构、矿业权管理、综合回收利用、“三率”指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等进行严格限制和调控,避免和杜绝潜在优势资源的过度开采、低价销售,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的合理有序。

第四,加强矿产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依法监察水平。强化矿产资源执法监察,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以采代探、乱采滥挖、非法转让以及圈而不探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全区非金属矿业秩序平安稳定,切实维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全区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序开展。

4.2 加强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力度,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基础地质研究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源头,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矿业发展。

第一,必须加大基础地质工作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自治区基金项目的基础上,多渠道向中国地调局部门争取基础地质项目、地质成矿理论科研项目。

第二,加大非金属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预查工作力度,以国家紧缺的非金属矿产勘查为重点,统一部署重要成矿远景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重点勘查区内加大各类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矿产勘查进度,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的整体勘查和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程度。

第三,加强区域成矿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应用,勘查深部与外围非金属矿产资源,增加资源储量,为矿山工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第四,强化勘查质量监管,对圈而不探、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矿权人,履行法律程序,直至吊销勘查许可证,要建立资质信用管理机制,严肃查处提交虚假资料或报告的地勘单位。

4.3 加大非金属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3+2”模式加快全区非金属矿产资源整合方案,着力提高矿产资源的集中度。

第一,依法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优化矿山布局和企业结构,引导资源向大型特大型现代化矿山企业集中,鼓励符合要求的小矿山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经营,把资源和其它生产要素引导调整到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上来,促进形成集约、高效、协调的矿山开发格局。

第二,加强对矿山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矿产品深加工方向,改变以生产原矿为主的局面,延长产业链,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彻底改变目前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小、散、乱”现象。改变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技术水平低等结构不合理状况。

第三,加强对矿山企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产学研相结合。

4.4 加强非金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把非金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

第一,加强对生产矿山边生产边治理的督促检查,确保企业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组织生产,按照“治理方案”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引导鼓励矿业权人自觉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二,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国土资源部门、环保部门、安监部门、水务部门和林业部门各司其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消除部门差别,共同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为了实现“十三五”规划中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应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对策,从根源上遏制住生态退化的趋势,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5 建立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动态数据库

内蒙古自治区非金属矿山企业普遍施行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单一地生产初级矿产品,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一事态,内蒙古自治区非金属矿行业要加强信息化工作,建立自治区非金属开发利用动态数据库,把区内非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业权设置、开发利用现状、国内外非金属开发工艺技术动态、国内外市场供求的变化、相关政策等集成,以利于内蒙古自治区非金属矿山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按照产业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的要求不断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加工与精加工,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从而弱化非金属矿企业之间的内部竞争。这样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内蒙古自治区非金属矿行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 计年报(2013年度)[M].2014.

[2]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年报(2014年 度)[M].2014.

[3] 邢志强.内蒙古自治区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分析[J].西部资 源.2010(22):8-12.

开发利用建议 篇7

地下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质优良、水量充沛、相对稳定等特点,对维系良好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保障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下水在城市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下水由于具有多年调节的作用,因此也是重要的应急储备和抗旱水源,在特殊干旱年份或遭遇突发事件导致地表水供水减少无法供水时,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对保障居民生活用水、降低灾害损失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地下水在形成、转换和迁移过程中,对维持地表植被生长、调节江河径流、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西岩溶地貌普遍发育,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总体优良,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456.57亿m3,多年平均可开采量为173.2亿m3,开采程度较低,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广西地下水供水量呈明显增长趋势,但由于开发利用不合理、开采及监测技术条件落后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如北海市、宾阳县黎塘镇等)地下水超采严重,引发了如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不到位,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条件落后。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时,规划部门与地下水勘查、研究部门联系不密切,勘查成果、研究成果利用不够充分;开发利用较混乱,没有统一开发利用规划;技术条件差,勘察经费投入少,技术资料缺乏,研究程度较低,造成了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限制。二是地下水监测站网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需要。广西现有的地下水监测点对于城市建成区、地下水超采区、重要漏斗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地下水监测控制不足。无论是地下水监测站网的数量、布局,还是地下水监测的层位、精度等,都无法满足目前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需要。三是地下水监测专用井不足,监测数质量不高。广西专用地下水监测井较少,建有专用监测井房的不到5%,地下水监测井布局达不到技术规范的要求,数据质量不高;在监测项目方面,主要是水位、水量、水温等常规项目,地下水污水监测指标很少。监测及传输手段落后,与信息化社会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广西多数地下水监测工作仍采用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自动监测站数量较少。在监测网运行的基础支撑能力方面,缺乏必要的模拟、实验设备、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等基础设施。从监测信息传输方式与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时效性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四是对地下水源总体开采利用程度不高,但局部区域又存在地下水源过度开采情况,如北海市区、宾阳黎塘镇、玉林市城区、桂林市城区、柳州市城区等地,由于地下水开采程度较高,曾出现地面塌陷、地下水位漏斗、海水入侵等水环境地质问题。

2 对策及建议

2.1 完善地下水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水资源分配、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实现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进一步完善用水定额管理制度,逐步扩大定额管理范围和定额管理水平。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把用水定额作为用水计划下达和节水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同时,健全取水许可制度与水资源论证制度,将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与水权制度有机结合。认真贯彻《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规范取用水管理。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2015年12月29日,自治区水利厅会同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管理暂行办法》,从地下水的管理体制、各级领导责任、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下一步建议自治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下水资源保护,将地下水管理办法列入自治区立法工作。

2.2 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

结合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针对地下水主要开采区、岩溶石山干旱缺水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建立一个覆盖全区地下水监测系统。在满足国家层面上对水文地质单元和流域地下水的区域控制需要的情况下,根据我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广西地下水监测站点进行合理布设。广西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实施,是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的一项具体举措,也是完善广西地下水资源监测站网建设、提升地下水资源监测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的重点工程。

2.3 重视地下水科学研究

广西地下水岩溶发育,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容易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要重视城市建成区、地下水超采区、供水水源地、生态脆弱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重点地区地下水监测成果的应用和研究,通过地下水水资源的模拟分析和预测预报,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方案等,为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实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4 加强对地下水集中开采区管理

近年来,随着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力度的加大,地下水超采现象基本得到控制,地质环境问题逐年减少。为了进一步巩固治理超采区已经取得的成果,必须继续对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加强管理。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北海市和宾阳县黎塘镇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的批复》(桂政函[2015]201)的相关要求,对北海市海城区水源地要严格控制禁止打井,原有的开采井要控制开采量,严禁超采;对禾塘村水源地要科学控制打井数量和开采量,科学布井,控制降深,防止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宾阳县黎塘镇、北海市城区以及北海市合浦县等浅层地下水超采区或接近超采的区域进行地下水压减,制定压采限采方案。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控制开采量,加强对地下水源的涵养与保护,确保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摘要:分析广西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工作对策和建议。

开发利用建议 篇8

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的必要性

1.1 国民经济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人们若想保障自身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们就要保证矿产资源的持续供应。不过, 从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 虽然我国矿产资源的储蓄总量十分的丰富, 而且其种类也比较繁多, 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着贫矿多、富矿少的情况, 在矿产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这就导致我国可利用的矿产资源的储蓄量严重的不足, 这就对我国社会经济有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就必须要从矿产资源的勘查技术、开采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方面入手, 使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进而满足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

1.2 低碳经济生活的需求

自改革开发以来,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 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中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等问题上, 这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还对生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人们就将低碳经济理论应用到其中, 这就使得资源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从而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而在矿产资源生产的过程中, 人们就将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法应用到其中, 这不仅使得矿产资源的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还有效的环境了生态环境压力。

1.3 转变矿业发展方式、改变矿山形象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 在我国矿产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生产技术、设备、管理方法以及矿产资源自身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使得人们在矿产资源开采的过程中,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不仅使得矿产资源生产的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还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转变当前我国矿业发展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它有效的提高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附加值, 对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从而使得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2 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益分析

2.1 宏观效益

2.1.1 挖掘资源潜力, 提高资源自给率

我国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矿床中均有共、伴生元素, 尤其以有色金属矿产最为典型, 据统计, 我国共、伴生矿产约占已探明矿产储量的80%, 而几乎所有的稀有元素均赋存于共生、伴生矿床中。与此同时,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还比较低, 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40%, 比西方发达国家低10%~15%。因此,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潜力还很大。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可将复合矿中的共、伴生组分回收为高价值的有用矿物,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使“一矿变多矿”、“贫矿变富矿”、“小矿变大矿”, 从而有助于缓解我国大宗矿产品相对短缺的问题, 提高国内资源自给率。

2.1.2 减少废弃物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矿产开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采矿废石、炼渣、尾矿、废气、废水等废弃物。据统计, 当前我国矿山的废石、废渣、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达190亿t, 并且每年还在以10亿t的速度增长, 而固体废物利用率仍然偏低, 仅为40%。矿山“三废”、尾矿的大量排放与堆积不仅侵占了大面积的土地, 而且由于其含有氯化物、硫化物、重金属离子等多种有害成分会严重污染矿区地下水和土壤, 破坏了生态环境。

2.1.3 辐射相关产业, 增加就业岗位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具体可包括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采、综合选冶与加工,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资源勘查到最终矿产品流人市场, 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和环节, 将不同的行业、部门和企业串联成一个整体。鉴于我国共生、伴生矿床多的特点, 在大规模推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要投人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 带动装备制造、机械加工、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有效增加相应的劳动岗位和就业机会。

2.2 微观效益

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矿山可采储量正在逐渐减少, 有些矿区已趋于萎缩, 企业不得不面对产量减产、员工失业的状况, 寻找接替资源, 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当务之急。矿山资源储量有表内储量和表外储量之分, 表内储量为矿山目前能够利用的储量, 表外储量则目前无法利用。而通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可以使原来圈定的表内储量中的伴生组分得到回收, 即相当于增加了矿山资源储量。

可见, 进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有助于增加矿山资源储量, 尤其对于那些后续资源不足的老矿山, 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矿山产品单一, 易受到外部政策、经济等条件的影响, 当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或波动时, 企业要承担沉重的压力, 有时甚至要面临停产的局面。通过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不仅提取了矿床中的主要组分, 还回收了共、伴生组分, 有利于改变矿山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的状况, 增强了企业抵抗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的能力。此外, 对尾矿、废石等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生产节能环保型新产品, 也有助于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拓宽企业产品外延, 从而促进企业稳步向前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有效的保障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稳定性, 还有效的增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从而保障了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统一建设, 以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士彬, 李宏志, 王素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分析及对策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11 (4) .

开发利用建议 篇9

一、我国高校博物馆建设概况、功能及意义

1、我国高校博物馆建设概况

我国首座高校博物馆是张骞先生于1905年建立的综合性的隶属于南通师范院校——“南通博物院”。

建国后,高校博物馆紧跟时代潮流,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一阶段是基于国家对地质勘探以及历史教学的需要,兴建的一批自然类博物馆和文物标本室。但是由于国家扶持力度有限,此时的博物馆规模较小,陈列方式单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国家财政的支持和高校领导的重视,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的办馆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原来陈列室的基础上改建博物馆;二是兴建一批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专业博物馆;但是这些种类繁多,拥有大批宝贵资源高校博物馆并没有被公众熟知,成为了一座座“埋没的宝藏”。

1987年中国高校博物馆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次有意义的变革,从这时起人们开始关注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利用问题,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全国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人性化博物馆,都在帮助高校博物馆摆脱人们对其传统单一模式的看法,避免开馆时热热闹闹,开馆后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

2、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功能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对于高校博物馆功能的认识,学者们观点也不尽相同,主要经历了以下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认为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的功能;第二阶段演变成教育,这也是博物馆在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革命;第三阶段就是对于教育的再认识,这一阶段人们更加强调社会教育的功能,为了能够扩大其社会教育功能,各大博物馆都采取诸如改善参观环境、提供优质参观服务的措施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保护文物、教育以及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窗口的重要功能,它的存在不仅仅是过去研究成果的证明,更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科研工作者更好的交流与学习,不断的进步。

3、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意义

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强劲势头发展的高校博物馆,加之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大力支持与推进,让我们对于高校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更加清晰。

(1)高校博物馆的存在为该校的科研提供场所

曹馨在《关于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中提到,由于高校博物馆依托于高校,有着明显的人才整合特色,具有雄厚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学术气氛浓厚,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的学术交流。科研力量的集中能够有效地聚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深入该领域的研究,不断丰富更新展览内容,改善人们对博物馆陈列单一的认识。

(2)高校博物馆可以成为该校的教学辅助场所

作为大学里的一支重要的展示科研成果的基地,其实也是各位科研人员们进行教育教学的辅助场所。因为在博物馆里的教育不同于智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不是简单地课堂搬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自觉地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生观进行培养,最终是为了造就一种人格,它是一种直观、形象、和谐有趣的施教方法。

(3)高校博物馆是该校重要的社会实践基地

这里的社会实践是指:一、作为志愿者讲解员的社会实践活动;二、以管理员的身份参与其中的相关活动。高校博物馆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在校的大学生参与到高校博物馆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技能的提升,经验的积累。

(4)高校博物馆是该校重要的校园文化建设基地

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特性的集中表现,是大学文化系统的实物表征,受该文化系统规则的制约。学校通过兴建高校博物馆,并且在馆内注入具有该校特色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媒介、窗口传达给参观者。在我看来,该博物馆本身的存在,对于学校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宣传基地。

二、成都地区高校博物馆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1、成都地区高校博物馆资源现状调查

成都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博资源和高校群体,高校博物馆建设也是走在全国前列,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均建设有独具学校及行业特色的博物馆。

表2-1是对成都范围内各大高校博物馆概况的统计,这些高校博物馆内藏品大多比较丰富,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藏品已有六万多件,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刷新。表2-2反映的是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以及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参观者人员比例构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都是以在校学生为主要参观群体。据了解这些高校博物馆对本校师生全部免费,即使对外来参观者收费,也没有太多的门票收入,完全不能支付博物馆正常运营的费用;至于通过制作销售艺术衍生品的途径创收,几乎微不足道,他们的产品比起一些知名的博物馆的,既无新意又无特色,从何挑起顾客的购买欲望?

2、成都地区高校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高校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主要是指每年的总参观量,产生的社会效应。目前成都地区高校博物馆存在状态有三种:一种是建成时间久远,藏品数量丰富,制度完善,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博物馆,如川大博物馆;第二种是建成时间久远,但由于人员限制、场馆的特色不够突出或是经费限制等因素而基本不接待个人参观为预约的团体开放的博物馆,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第三种就是新建成的摸索中前进的高校博物馆,如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该类博物馆的馆藏量、各项规章制度都处于丰富完善的过程中。

鉴于川大博物馆和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开馆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丰富,社会口碑较好,我们进行了的深入了解,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总结。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采取的以博物馆在职人员为主体,学生的志愿者服务为辅体的模式,老师该馆所有日常工作,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参与相关活动中;第二种是川大博物馆采取的以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和老师共同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该博物馆的教师人员编制人数一般较少,老师被分到不同的职能部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三、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1、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概况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筹备于2008年初,2011年7月正式开馆,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中华传统体育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馆、成都体育学院校史馆。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已经收集各类藏品5000余件,其中不乏珍品和绝品,汉代铁质环手大刀、汉代的六博俑、宋代抱球童子俑等;人员组织结构方面采用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为主体的模式,在职教师9位,志愿者每年会培养15位左右,负责全年的博物馆工作。

2、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调查

(1)馆方利用

体院博物馆资源的馆方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生入学教育及相关任课老师结合教学需要,带领同学们到馆实地参观感受。二是科研,完成文献向文物的转变。该馆由于新建成不久,根据不断更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考古发掘,进一步的丰富展品,改善参观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该馆的志愿者全部由在校学组成,通过讲解的培训、活动的组织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

(2)社会利用

社会利用这一问题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作为展示学校的窗口,二是社会教育。作为展示学校的窗口,主要体现在接待各类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社会参观访问者等,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通过对他们讲解,让观众对于中华体育史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说,他们既是接受到了一定的知识也了解了我校的文化。

3、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开发与利用优势劣势分析

根据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成都其他高校博物馆的相关信息,对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进行优劣势分析,结合该馆的特色与不足,寻找探索出适合于该馆的发展道路。

(1)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体院博物馆位于成都市一环路,交通方便,处于武侯区文教资源的集中区,包含各大教育机构、大学校园,周围还有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武侯祠、青羊宫、杜甫草堂、四川省博物院及在建的成都市博物馆。我们在进行体院博物馆的社会推广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的走出去,联合其他博物馆或旅游公司进行包装。

科研实力雄厚:体院博物馆是以该校的体育史研究所近60年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建立的,体育史学科的研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先后拥有一大批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成果,并且为全国培养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体育文史工作者。科研实力的雄厚可以吸引很多体育史届的优秀人才的关注,为该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鲜的思想源泉。

志愿者资源丰富:该馆的志愿者主要是来源于在校学生。通过层层筛选、专业培训,已经培养出几批具有一定程度专业素养的优秀志愿者讲解员,一次次的完成了相关的接待任务。这些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可以作为我校的宣传大使,也可以协同老师深入的开展社会推广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成都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建立在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了,博物馆中第三板块就是介绍我校在这70年中的发展状况。馆内图文并茂的展示,不仅向我们诉说了当年的历史,更是反映出我们学校师生当年行健不息、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如今我校的校训“行健不息,积健为雄”就来源于1942年四川省主席张群先生对我校第一届二年制毕业生的题词。该馆虽然建立时间不久,但已接待多批大中小学学生、专家学者、社会观众,它已经成为我校展示风采文化的窗口,它的存在对我校有重要的意义。

(2)劣势

工作人员的限制:体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九位,她们和大部分的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一样,除了要负责博物馆的工作还有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流动性较强的志愿者,我们发现几乎每所高校博物馆都有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的角色会根据所处的高校博物馆的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对于高校博物馆的运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志愿者学生的流动性很大,每年都会因为课业压力、工作压力等退出。如何做好新老志愿者交替工作,保证正常的运营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工作时间限制:根据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每所高校博物馆的开馆时间并不相同,川大博物馆周一至周五9:00-17:00,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周一至周五9:00-17:00老师值班,周末学生值班,体院博物馆的开放时间是每周星期一、三下午、星期五上午三个固定的时间段,节假日期间,如有预约团体参观者,也可对其开放。这种间断的开放的政策,可能会将一些热衷于博物馆的上班族、中小学生拒之门外。

经费限制:该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的自筹资金、专项补助,总体来说资金来源的渠道狭窄,筹集的资金能力有限。这一问题对于全国其他高校博物馆也普遍存在,因而博物馆在自身特色化与多元化建立、积极参与组织社会性活动等方面受到限制。

缺少社会的知晓度:即使像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有一定知名度的博物馆,每年的5万人次的接待中,也仅有不到10%的社会观众,这些社会观众大多与校内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关系。体院博物馆的参观者的情况类似,除了学校的学生,交流访问者,剩下的都是该校的毕业生、老干部等等。大多数的社会群众并不知道体院博物馆的存在。

观念因素:通过社会知晓度这一限制性因素又可以引出另一因素,即社会观念因素。中国博物馆长期的收费制度以及馆内简单的陈列、干枯的摆设印象在人们心中早已形成,因而人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主动地走进博物馆。这种固有的社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人们走进博物馆。

缺乏新意,创新:在新时期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满足有着很大的需求,博物馆就是满足人们这一需求的最佳场所之一,各大博物馆可以以此为契机,充分的发挥文化创新思想,创造新颖独特的参观氛围、艺术衍生品来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据报道伦敦科学博物馆每个周末和每月最后一个周三提供5场气候变化步行团,参与者穿身上蟑螂的衣服,跟着蟑螂导游,从小强的角度看人类的各种发明,这不变身蟑螂看了登月舱,世界第一辆出租车,打望人类的餐厅,与小朋友玩,还去探访人类对于蟑螂的态度,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该博物馆。和伦敦这一博物馆比起来,体院博物馆可以开发特色资源,设计有吸引力的艺术衍生品,在吸引顾客前来参观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利益,逐渐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而走出经费紧张的困境。

四、体育学院博物馆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建议

1、强化高校博物馆的公益性,积极向社会推介

观众越多,博物馆的教育覆盖面越广,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发挥的越充分,因而衡量一个博物馆办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就是观众的多少,现代博物馆的价值首先在于教育,而收藏室展开教育的物质基础,研究是展开教育的技术基础。该馆可以申请上级部门批准建立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定期组织成都各个中小学的同学前来参观;加入全国高校博物馆联盟,联合其他博物馆组织各类推广活动。

2、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是整个博物馆能够正常运营的关键因素,博物馆从筹备到开始建设再到长期接待观众,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运作。目前体院博物馆的经费来源于学校财政拨款,为减轻学校负担,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和筹集资金能力,可以向文物、上级部门申请专项资金补助;结合博物馆主题、学校所处地理优势,与体育相关的公司或者周围的旅游公司景点联合,进行商业化运作,寻求与体育相关的公司的赞助或者通过构建产业链获得部分资金收益。

行政支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申请由教育部牵线搭桥,让博物馆与周边各大、中、小学签订参观协议,增加校园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以行政的手段帮助高校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实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社会范围内寻求社会志愿者,让他们接受短期有效、系统的培训、参与相关工作以及科普教育讲座,获得一种内心的满足感,增加社会公众对于博物馆的情怀,转变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固有观念。

3、加强自身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全国高校博物馆中没有一所博物馆是有被评级的,可以通过评级来提高博物馆自身的价值;不定期的充实、更换陈列内容;利用算机、多媒体、网络、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对博物馆进行装修,制作3D电影以及各类体验项目,增加博物馆的可观看性、可参与性。

4、进一步扩大社会宣传的力度,增强其影响力

建设博物馆网站,定期更新网站内容,提高社会民众的关注度;定期组织社会性活动,比如“小小讲解员”讲解大赛,我爱博物馆绘画大赛,针对中小朋友组织科普讲座、播放科技电影和录像,设立科技咨询和文化娱乐部,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研活动,活跃文化生活提供条件;联合其他博物馆进行相关展品的巡展活动;不定的策划举行比较有吸引力的主题展,书画展;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采用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的广告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现在的地理位置以及以体育为主体的优势,联合周围的各大景区或者相关的旅游公司、体育产业公司设计一条相对比较有特色的产业链。

五、总结

一个博物馆的价值就在于其中所收藏展示的东西与社会公众的联系,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具有展品收藏研究的基础性、专业性,它的存在一方面是科研成果的展示,另一方面对于科研成果的社会教育有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其资源,为公众提供一个舒适、便利、新颖、独特的参观学习环境和方式,以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知晓度,从而产生一个博物馆与知识传播以及受众之间的良性循环。

体育学院博物馆是高校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化其专业性,改善和提高其在展品陈列、参观线路、展馆环境布置、多元化导览、博物馆纪念品设计、社会宣传、志愿者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在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应。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在对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概况、功能及意义研究基础上,结合成都各大高校博物馆开发与利用的情况,重点以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为例,分析研究了体育学院博物馆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学院,高校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金偷.中国高校博物馆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8.

[2]尹彤云.大学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国博物馆,2004(4):34-38.

[3]李相佑,陈超,滑建波.议高校博物馆之定位[N].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05).

[4]曹馨.关于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5):116-118.

[5]李玫.关于博物馆资源浪费的思考[J].文物世界,2008(01):8-12.

[6]宋向光.从大学文化视角解读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J].文化学刊,2007(3):10-14.

开发利用建议 篇10

一、提供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1. 政策支持。

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 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 教师则是实施开发的主体。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往往缺乏对地方课程资源的理性认识, 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即使是在做一些所谓的开发工作, 却只能是局限于表面。所以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避免学校各自为政、缺乏监管督查、缺乏经验总结与交流局面, 把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真正做到组织得力、管理有序、落实到位。

2. 资金支持。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发展学前教育, 尤其是各级政府的社会责任。因此, 针对农村幼儿园经费不足的现状, 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应该提供优先的政策和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 从教师编制到校园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幼儿园自谋生路的生存现状, 加快改善办园条件和提升办学水平的步伐, 让资金支持成为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保障和前提。

二、明确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任务

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解决政策和经费问题, 更主要的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1. 探究农村幼儿园课程。

在师资队伍和硬件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 应改革农村幼儿园传统的课程模式, 变以书本为主的课程为以农村幼儿兴趣、生长经验为主的课程, 变以崇尚城市课程为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以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为依据, 编定适合农村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特色课程及教材。

2. 探索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

对于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除了目前已得出的可以创设本土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外, 还有更为重要的教育价值, 如在传承、情感、文化、创新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需要我们深入的加以研究。

三、合理选择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 课程资源的界定。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按空间分布和支配权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凡是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 超出学校范围的就是校外课程资源;还可以根据其他的角度划分为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 纸质资源与电子声像资源等等。

2. 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

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主张, 认为儿童应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和对自然、社会的直接观察中, 获得第一手知识和经验, 所以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优势。丹阳市地处苏南地区, 是鱼米之乡, 江南风韵浓郁, 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 比如:江南民间游戏、江南民间童谣、江南民间工艺、江南小吃、江南风土人情等, 把这些资源变成课程将非常有意义。

四、形成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式

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主要有主题活动方式和融合渗透方式。

1. 主题活动方式。

主题活动是指围绕某一内容, 进行选材、组织、设计, 以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形式, 表现一定的主题。由于它具有内容集中鲜明, 形式多样的特点, 因此在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身体情况、日常生活、教师兴趣等, 围绕当地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来确定主题加以研究, 形成园本主题活动或园本教材、园本课程。

2. 融合渗透方式。

融合渗透是指将某种事物、意见、观念等融入另一种对象中去。幼儿园可以在幼儿园环境、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渗透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让我们的幼儿更多的了解、感知家乡, 激发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真切情感。

五、完善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评价激励机制

1. 解读评价与激励。

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 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一个复合分析过程。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 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激励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以充分的肯定, 鼓励和赞扬, 使其在心理上获得自尊, 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诱发其学习兴趣, 进而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探讨、研究。

2.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合理开发,灵活利用 篇11

一、开放课堂,解除封锁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方式是一成不变的。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约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发展,学生完全没有自我个性的张扬。推行新课改后,教师把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载体,而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解除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开放课堂,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不再是一项教师单项的活动,而是一种师生互动,合作参与的新型课堂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死死的教教材,而要用教材为学生学习搭桥铺路。课文《影子》的教学就可采用开放式教学。影子在平时只是同学们身体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谁也不会注意它。在学习本篇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太阳底下不同的时间来观察自己和同学的影子。了解影子变化的规律,知道影子是我们一个人身体的忠实的伙伴,不光仅限于课文中的几段话,几节诗去了解,而将更多的生活资源引用到课堂上,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自己的影子,又较好的学习了课文。这比仅仅是说说课文、读读课文,没有生活体验的教法活泼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高。

二、走出教材,走进生活

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推行新课改后,语文教材的编排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为更好的上好语文课,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要注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中让教材更贴近学生,更符合实际。这样学生学来就更易于接受,更易于与生活接轨。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这样的课文有很多。第二册《小伙伴》一课,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朋友之间的真情,用实际行动去关心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而不是像文中那两个只说不做的小伙伴一样,仅仅从口头去关心。在这篇教材中,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与朋友交往的情形,体会朋友的好,再结合课文,想一想文中的几个小伙伴谁做的对,谁做的错,为什么。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在课文学习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一说自己以后应该怎样对待朋友,朋友有了困难我们应及时给于帮助。这篇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相连,教学中我跳出了文本的束缚,走进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学习与德育教育为一体,有效的实现了教材的灵活运用。

三、学科渗透,整合信息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包含的内容最广泛的学科,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性最强的课程。在语文学科教材的使用中注意学科渗透,对知识信息进行整合,将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二年级上册《回声》一文,是一篇科学性、趣味性很强的课文。教材通过一个小青蛙的有趣发现,揭示了回声的秘密。教材本身是一篇童话故事,又蕴涵了很强的科学性。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在过程中,“有趣的发现”吸引了一年级小学生的全部眼光。“回声”的秘密让孩子们积极去探索。我在课中积极引导孩子们联系自己平时在外面玩耍是所遇见的“回声”现象,结合“回声”的科学原理,让学生们明白“回声”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着很大的科学道理。在学习有趣的童话故事的同时,有效的与“科学”融为一体。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一定的其它学科的信息,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四、因地制宜,拓展资源

开发利用建议 篇12

从20世纪60年代起, 沿海各国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 随着新兴的海洋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海洋高新技术广泛应用, 新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 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超越了海洋是“交通线”阶段, 更加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后生存空间, 是人类天然的归宿, 人类必然走上“重返海洋”的第二次大迁徙, 到海洋里去建设美好的家园。因此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代。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陆域资源、能源、空间的压力日益加剧, 人类已将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移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世界, 未来海洋必将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战场。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代。发展海洋战略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瓶颈,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也是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战略需要。

上海临海而兴,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拓展海洋产业, 既是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 也是上海城市发展阶段转变、城市功能转型的内在要求。因此, 在世界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当今社会, 理清发展思路, 分析上海海洋经济发展优势, 找准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 提出初步的建议, 对进一步推进上海海洋经济发展, 建设“海洋强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

1.1 海洋资源有助于改善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开发海洋资源的举措中, 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关键性的举措。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的重点。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各个国家一直争相开发海洋资源, 集约利用好海洋资源, 能够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 资源集约利用是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1]。此外,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还可以缓解资源瓶颈, 例如开发淡水资源、风力发电资源、能源资源等, 这些开拓新资源渠道的方法也可以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出贡献。

1.2 海洋资源有助于经济结构优化

由于海洋资源的开放性特性,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能够优化经济结构。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经济质量增长与效益, 而且可以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显著调整[1]。合理调整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 能够改善资源的配置效果, 这也是助于经济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 深化开发海洋资源, 充分挖掘海洋资源的内在价值, 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很有帮助的。

1.3 海洋资源有助于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加快海洋资源开发, 发展海洋经济是加强国家经济对外合作交流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中国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促进改革发展, 需要沿海各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2008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4 700亿元, 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初步形成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等支柱海洋产业, 在全国均位居前列。因此, 上海有条件为国家对外经济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发展海洋经济是顺应时势的客观要求。

2 上海海洋资源现状及突出问题

上海海域位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第七个经济发展区 (长江口——杭州湾经济区) , 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目前与上海海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海洋资源有: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2.1 海洋空间资源

上海市江海岸线长449.66 km, 其中大陆岸线172.31 km, 岛屿岸线277.35 km。有大于500 km2的海岛13个, 总面积为1 339 km2。上海市大陆岸线已开发利用和规划的约130 km, 占岸线长度的71%, 其中深水岸线已全部开发利用, 主要为港口和临港工业;未开发利用的岸线占29%, 其中杭州湾北岸中段约30 km, 为中水岸线, 浦东国际机场与临港新城之间约20 km为快速淤涨海岸, 边滩宽阔, 已在围海造陆。长江口三岛的岸线开发程度很低, 岸线利用以生态保护、绿化和观光旅游为主, 与其定位是一致的。崇明岛规划为港口和临港工业的岸线集中在南岸, 长度约33 km, 占该岛岸线总长的约17%, 深水岸线基本上充分规划;长兴岛的岸线开发利用规划以造船和港机业为主, 深水岸线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横沙岛的部分深水岸线也规划为港口岸线。

上海市所辖海域海岸滩地分布广泛, 面积大小相差悬殊, 开发类型和开发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滩地总面积645.74 km2, 单个最大滩地位于九段沙滩地东部, 面积106.13 km2。上海滩地位置、大小和形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长江口门处尤其明显。据滩地分布面积、开发现状、地理位置和演化趋势, 5个后备土地资源潜力的滩地区是崇明岛东部滩地区、九段沙滩地区、横沙岛东滩地区、长兴岛滩地区和南汇嘴海岸滩地区, 其面积占整个上海市滩地面积的83.7%[2]。

截至2006年底, 上海港海港港区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 140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71个, 码头线总长为91.6 km。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汉道港区、横沙岛南岸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主要港区。2009年,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9亿t, 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 500万标准箱, 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现有3条主要航道, 分别为南港——北槽长江人海主航道, 杭州湾内的金山航道和漕泾东西航道及洋山港航道。

开展滩涂围填是上海缓解用地矛盾的一条主要有效的途径, 但是, 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形式不容乐观, 近年来, 随着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长江流域入海泥沙量已呈现减少趋势。长江口水域一大批重大工程正在或拟将建设, 如港口工程、滩涂围填海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兴建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河口海岸形态以及相互作用过程, 进一步加剧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破碎化程度。

2.2 海洋生物资源

上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其中包括:浮游植物456种, 浮游动物342种, 近海底栖生物276种, 潮间带生物131种, 鱼卵仔鱼60种, 但是, 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 渔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下降, 水产品的总渔获量大幅度下降, 捕捞强度的加剧及海洋污染的存在对渔业资源造成显著影响[2]。典型渔业资源有中华绒螯蟹、鳗鲡苗等以及中华鲟等珍稀动物, 资源情况不容乐观, 也表现为近年来长江口门以内区域浮游生物种类下降明显, 底栖生物种类和密度下降显著, 浮游植物密度明显增加, 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略有增加。

随着长江流域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流域污染物排海量剧增, 海洋污染严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已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 营养盐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增加了7~8倍[2], 优质鱼类品种数量锐减, 生物多样性降低。在排污口等污染严重的区域生态失衡, 某些生态指示生物急剧增加, 部分海洋生物则趋于消失。

2.3 滨海旅游资源

上海作为长江入海口的沿海城市, 具有一定的兼有江河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长江从上海出海, 三甲港成为长江之“尾”, 是上海足以引以为傲的资源。其它在浦东新区、崇明县、奉贤区等各个县区都有一些河道, 正被改造为景观河。上海靠海, 宝山、南汇、奉贤、金山、崇明的海滩以及南汇的芦潮港、浦东新区的三甲港, 都是滨海旅游资源, 并和普陀山、嵊泗列岛相呼应。滩涂海滨沐海风、浴海浪、观日出、尝海鲜等都是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十一五”期间, 上海滨海旅游业产值年均增长将超过15%, 形成东北部崇明三岛、东南部洋山深水港区一临港新城、南部杭州湾北岸等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区。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滨海旅游体系, 存在开发力度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布局有待完善等问题, 尤其是尚缺突出品牌效应的产品。

2.4 可再生能源

上海海域范围内可利用的风能, 以余山海域最大, 年均有效风能密度在360 kW·m-2以上, 商业开发利用价值巨大。波浪能流年平均介于1.73~5.70 kW·m-1, 平均为2.68 kW·m-1, 这其中长江口外海域最大, 杭州湾海域次之, 但与浙江等地相比储量偏低。潮汐能总蓄积量为1 541万kW, 能量密度介于1.3~2.8 kW·km2, 以杭州湾北岸最高, 北支海域最具开发潜力[3]。浙江、广东等省市已开发利用海洋潮汐能、波浪能, 上海也在开发海洋能源方面积极做出努力, 2010年6月8日, 东海大桥风电场全部风机并网发电, 34台风机巍然屹立在东海之滨的上海, 不仅成为上海市一个新景观, 而且成为中国海上风电事业的一个里程碑。截至8月底, 东海大桥风电场已累计发电4 500万kW·h。东海大桥风电场与燃煤电厂相比, 每年可以节约8.6万t标准煤, 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23.74万t, 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3 综合利用海洋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3.1 坚持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

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 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及多种复杂因素, 既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又要科学论证, 严格把关, 统一管理, 分级调控。坚持综合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岸线联审制度。经同意使用的岸线, 各职能部门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不再重复审查, 以提高工作效率。

3.2 优化港口资源、建设合理港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众多, 形成了以洋山港为主体的上海港群、以北仑港为主体的宁波—舟山—嘉兴港群和以南京港为主体的江苏内河港群三大组合港群。各港口港群之间应打破行政壁垒, 建立港口协调机制, 实现功能互补, 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色, 形成有分有合、合作竞争、布局合理的组合港群体系, 整体提高长三角港口的国际竞争力[4]。

3.3 保持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物资源作为海洋可再生资源, 要改善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既要尽可能多的利用, 又要保持生态系统的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可持续再生产能力。上海海洋资源必须长期养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制定完善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检测与保护行动计划与邻近省份共同合作, 强化海洋生物资源综合管理;在海洋渔业资源管理行动中加强对渔业资源危害较大的深水网的管理, 合理开发海洋养殖资源, 完善各类渔业法规, 促进渔民参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活动;建立健全海洋资源监测制度, 保证海洋资源的资料、数据等信息渠道畅通、真实。

3.4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

上海滨海旅游业开发应该充分利用其现有的自然资源, 发展以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水上运动、滨海观光为主导的“都市型滨海旅游”。首先, 在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和优化滨海旅游空间布局的基础上, 由特色景点串成优势线路, 不断增强上海滨海旅游业发展后劲;第二, 加强市场研究, 制定市场开发策略, 增加旅游宣传促销投入, 让公众对上海的滨海旅游状况有基本的了解, 不断满足旅游多元化的需求;第三, 强化旅游区域合作, 以上海为龙头, 加强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 重点加强与舟山群岛的旅游互动, 推动长江三角洲旅游业的发展, 形成旅游大市场的格局。

3.5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就上海市的自然条件来说, 风力资源开发大有可为。上海具有潜在广阔滩地, 有风日较长, 电价承受能力较高, 作为一个工业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上海在制造、技术、人力资源上具有相当优势。国际上大型风电制造公司也瞩目上海的优越条件, 希望将某些部件的制造放在上海。在沿海滩涂和东海大桥建设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 既可以解决上海的电力短缺问题, 优化上海的能源结构, 又可以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风景线, 为滨海旅游增添色彩。而发电机组的制造也可为上海发挥制造业优势, 迈向先进制造业之路提供一个重要方向[5]。上海东海大桥100 MW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对提高我国海上风电场开发设计、施工组织、运营管理能力, 提升大型海上风机装备制造业设计制造能力, 以及加快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4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此外, 对于上海市海洋资源的整体把握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海洋经济作为一个整体, 只有其内部结构合理了, 才会产生其应有的巨大作用。

4.1 可持续开发原则, 确保海洋资源价值的永续发展

海洋资源是自然界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对沿海城市的发展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海洋资源虽然储量巨大, 但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因此, 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 作为一个整体, 开发和保护要同时进行, 侧重于“合理”, 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可做到:根据不同的海域和海洋资源分布, 划分区域, 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海域治理融为一个整体, 实施全面开发与综合治理的策略。不能忽视的是, 在开发过程中, 还要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不断加大科研投入, 尤其是海洋科学地质、开发技术研究、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等研究。对近海海域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测定, 建立海洋倾废区, 控制排海污染物总量。遵循"科学、安全、经济"的原则整顿并规划海域工作。另外, 还需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及时掌握海域的水质环境状况, 有效利用海洋环境容量, 为经济发展服务。

4.2 高效开发的原则, 确保海洋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

在一定时期内, 可供开发的海洋资源总是有限的, 不同的开发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益与效率。因此, 在开发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科学为主, 结合海洋资源的特性, 深化开发海洋资源, 充分挖掘海洋资源的内在价值, 努力实现海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对于海洋城市而言, 又快又好地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选择好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还是要以科技为关键因素, 加强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加工、储运技术, 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学规划出有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科技政策, 培养一批海洋高技术人才, 同时保证资金的投入, 为海洋开发服务

参考文献

[1]忻海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2]刘阿成.上海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3]倪文胜.浅析上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23 (6) :169-171.

[4]徐长乐, 向云波, 张艺钟, 等.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 (6) :501-507.

上一篇:江山如此多娇下一篇: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