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2024-06-21

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共4篇)

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篇1

手背部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是较常见机体损伤类型, 修复方法较多, 但对于手背部软组织缺损修复, 既要考虑手部功能的恢复, 也要考虑美学效果, 增加了治疗的难度[1]。近些年来,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显微外科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治疗中,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手背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术, 疗效较显著, 利于手部功能恢复, 也达到了较理想美学效果, 本文选取手背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8例, 采用显微镜下行肩胛皮瓣移植术进行修复治疗, 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手背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8例, 其中男17例, 女11例;年龄在18~52岁, 平均年龄为 (32.7±4.6) 岁;皮肤缺损面积在 (5.0×3.0) cm2~ (16.0×11.0) cm2。患者致伤原因分为:碾压伤8例, 绞扎伤6例, 电刨伤5例, 热压伤4例, 爆炸伤3例, 电击伤1例, 车祸伤1例。手术时间分为:急诊手术8例, 择期手术20例。

1.2 方法

首先对创面进行彻底止血、清创处置, 若患者合并有神经、肌腱损伤及骨折时, 先给予骨折部位进行固定, 给予神经肌腱行修复。游离肩胛皮瓣方法:在健侧肩胛冈的中点稍下方7 cm位置, 确定三边孔体表位并进行标记, 根据皮损大小、形状等, 将旋肩胛动脉的深支做为轴线, 皮瓣形状设计为纵形, 采用逆行切取法行皮瓣切除术, 当游离到三边孔处时, 注意保护皮支;当游离到旋肩胛血管的起始部时, 取吻合长度既可。皮瓣修复方法:手背皮损区准备好后断蒂, 取下皮瓣移植到皮损区, 将其同创面皮缘先行缝合数针以做固定, 头静脉与旋肩胛静脉吻合;桡动脉与旋肩胛动脉吻合。对于切取皮瓣≤10 cm的供区创面, 行直接缝合;对于切取皮瓣≥10 cm的供区创面, 行厚皮片移植。

2 结果

28例患者修复皮瓣均已存活, 其中2例患者皮缘部出现坏死, 经换药处置后愈合;1例患者出现血管危象, 探查处置后, 皮瓣存活。术后随访:皮瓣质地、色泽、弹性及手部功能方面均恢复良好。

3 讨论

手背部皮肤由于皮下组织少、质地薄, 并且移动性大, 当其受到外界损害时, 极易发生皮肤撕脱或坏死等, 临床若处置不当, 会造成手部畸形、残疾,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2]。近些年来,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皮瓣修复治疗, 皮瓣成活率可达100%, 因此, 选择合适皮瓣行精细修复, 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

本组病例选择肩胛区皮瓣行手背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治疗, 其优点在于[3]:1肩胛部皮肤由于脂肪少, 其同手部皮肤接近, 加之该处皮肤质地优良、皮瓣色泽佳、且耐磨, 因此既附合移植皮瓣要求, 又可达到术后美学效果。2肩胛部皮瓣血管蒂不仅长度合适, 而且管径较粗, 更利于受供区血管吻合。3切取皮瓣时较简单、方便, 而且血管解剖较恒定、变异性极小。4供区较隐蔽, 对于低于10 cm切取部位, 能够直接缝合。5利用旋肩胛处的动脉升、降支, 可根据需要将皮瓣设计成想要的形状, 更利于复杂创面修复。

为了保证手术效果, 笔者认为手术结束后在给予患者行解痉、抗凝、预防感染治疗时, 也应密切观察皮瓣血运, 及时发现血管危象, 并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处置, 才可确保手术成功率。本组病例术后出现了1例血管危象, 经及时探查处置后, 皮瓣存活;有2例患者出现了皮缘部坏死, 其与术者设计皮瓣形状有关, 经换药处置后愈合。另外, 早期合理手部功能训练是保证手部功能恢复的关键, 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可配合理疗, 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出, 28例患者修复皮瓣均已存活, 术后随访:皮瓣质地、色泽、弹性及手部功能方面均恢复良好, 其与赵晓航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 这一结果提示出:对于手背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肩胛皮瓣行修复治疗, 手术方法简单, 治疗效果满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寿建国.游离下腹部皮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部缺损[J].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 (1) :69-71.

[2]叶琪毅, 唐亚飞, 郭浩, 等.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2, 35 (6) :498-499.

[3]王玉召, 丘奕军, 张岩峰, 等.同侧股外侧皮瓣修复手背部软组织损伤[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12) :953-955.

[4]赵晓航, 胡德锋, 孙艺, 等.皮瓣修复手背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0, 33 (1) :64-66.

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6~52岁,平均26.8岁。病因:外伤9例,肿瘤切除后缺损4例,慢性溃疡3例。病程最短者6 h,最长者10年。均为足跟组织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大小13 cm×6.0 cm~5.0 cm×4.5 cm,13例伴有跟骨外露,7例伴有跟腱外露。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小腿逆行皮瓣11例,足底内侧皮瓣5例。皮瓣大小16 cm×7.5 cm~6.0 cm×5.5 cm。

1.2 手术方法

1.2.1 跟部创面处理

外伤创面应彻底清创,清除碾挫失活组织,如有跟骨骨折,予克氏针内固定。对肿瘤及慢性溃疡,应扩大切除,肿瘤距病灶2.0 cm以上、溃疡距病灶1.0 cm做切口,如伴有骨髓炎应清除死骨,凿至正常骨质。创面用生理盐水或敏感的抗生素液反复冲洗。在切取皮瓣前,应更换器械及敷料,避免供区污染。

1.2.2 皮瓣切取

腓肠神经皮瓣营养血管蒂小腿逆行皮瓣:以跟腱及外踝中点与腘窝中点连线为皮瓣中轴,皮瓣上界不应超过小腿上中1/3交界以上部位,内外界小腿三头肌的内外缘为限,皮瓣旋转点不低于外踝上5 cm,皮瓣设计为水滴形,以避免在皮瓣的筋膜蒂部植皮,11例皮瓣中6例于蒂部结扎小隐静脉,皮瓣均通过明道转移至受区,3例供区原位缝合,8例供区植皮;足底内侧皮瓣:皮瓣的旋转点为内踝前缘延续线与足底内侧缘交点处,从该点至第1、2跖骨头间引一直线,为皮瓣的轴心线,在轴心线两侧,跖骨头后方足底非负重区设计皮瓣,皮瓣的大小较创面大1.5~2.0 cm,以防回缩,供区植皮修复。

1.3 典型病例

男性,36岁,车祸致左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跟骨外露,缺损面积达20 cm×16 cm,清创后皮肤缺损26 cm×22 cm大小。设计同侧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蒂皮瓣20 cm×14 cm转移修复足跟及踝内侧缺损,残余创面游离植皮修复,术后足部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见附图)。

2 结果

本组16例中,除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远端部分坏死补充植皮外,余皮瓣血运良好,完全成活。足跟部及跟腱组织缺损获得满意修复,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观良好,皮肤软组织厚度适中,可负重行走,无溃疡或骨髓炎复发。

3 讨论

足跟部是人体的主要负重部位,其皮肤、皮下组织结构特殊,尤其骨与皮肤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因此跟部组织缺损伴有跟骨外露者,应避免游离皮片移植修复,因其不耐磨,并影响足的功能恢复。足跟的修复应根据局部软组织缺损类型、大小及邻近可利用的软组织条件,遵循就近避远,就简避繁,恢复感觉的原则,利用皮瓣覆盖修复。可供选择的皮瓣较多,如足底皮瓣、足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小腿逆行筋膜皮瓣及小腿内(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等。如局部无可利用的皮瓣,可采用吻合血管的皮瓣游离移植或交腿皮瓣修复[1,2,3,4,5,6,7,8]。

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的顺行切取是修复足跟部缺损的较好术式[9,10,11],该皮瓣由胫后动脉分出的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供血,切取后不会影响足部的血供。皮瓣带有足底内侧神经的皮支,转移成活后皮瓣有感觉功能的恢复;同时,足底内侧皮肤坚韧耐磨,皮下组织致密而有弹性,皮瓣厚薄适中,修复足跟不臃肿,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足底内侧皮瓣转移后深面的跖筋膜与跟骨粘着愈合,结构紧密,可防止术后皮瓣滑动,增加足跟的稳定性。对跟骨骨髓炎或肿瘤修复,皮瓣还可以携带拇展肌形成肌皮瓣,以填充大的组织缺损,并增加皮瓣抗感染能力强,但该皮瓣的切取面积有限,不适用于跟部缺损较大,尤其伴有跟踺外露的修复[12,13]。

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8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共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90例, 其中, 男50例, 女40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45.4±3.3) 岁;本组患者的病程为2d~30个月, 平均 (12.3±2.6) 个月。本组患者的致病原因:外伤、感染伴溃疡和恶性黑素瘤等;足踝部缺损面积:4cm×7cm~7cm×15cm之间;皮瓣修复面积:5cm×8cm~8cm×16cm之间。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本组的9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进行分组, 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20例, 其平均年龄为 (45.1±3.1) 岁;观察组的45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20例, 其平均年龄为 (45.6±3.5) 岁。本文中,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面积和致伤原因等均无明显差异, 即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先为患者控制感染, 后进行手术治疗。皮瓣合计:在患者的胫骨内侧至其内踝前划出一条直线, 并将其作为皮瓣中轴, 以患者平内踝或内踝上部分的3cm为中心轴线, 皮瓣上缘到其膝关节, 下缘到其轴点, 前缘到胫骨嵴内部的1cm线, 后缘到小腿后方的正中线, 具体的皮瓣切取范围约为14cm×20cm左右。以患者创面的形状与大小为主要依据进行皮瓣的设计, 皮瓣的大小应比患者的损伤部位大10%~15%左右。切取方法:先将患者的皮瓣近侧缘充分显露, 在切开其皮瓣附近的皮肤组织, 皮下切断并积极结扎其大隐静脉和隐神经近端, 运用0号丝线间断缝合患者的皮下组织, 最大限度的避免其深筋膜与皮下组织的分离和损伤。以患者的大隐静脉为轴心, 切取其两侧的皮下组织, 并逆行向患者的远端将皮瓣与蒂部掀起。运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仔细清洗患者的受创部位, 待其皮瓣完全掀起之后, 经明道将其转移至受区进行缝合即可。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经过SPSS13.0数据处理软件的分析和处理, 在结合了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众多检验方式的基础上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的45例患者中, 优24例、良13例, 优良率82.22%;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的21例、10例和68.89%, 差异具有显著性。

3讨论

现阶段, 我国骨科临床中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病人数明显增多, 然而, 由于患者经常并发肌腱与神经、血管等大面积外露等症状, 致使单纯的植皮手术成功率较低, 临床治疗较为棘手[2]。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是临床中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主要方式, 然而, 当患者的外踝部伤情较重、血液供应不稳定时, 此种治疗方式则不能使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随即成为治疗此疾病的首选方式, 其具有手术适应证广泛、操作安全、简便、治疗成功率高等特点, 受到临床的一致认可与好评。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患者的胫后动脉肌间隙支, 经患者的趾长屈肌表面, 逐渐向前斜行而下, 并最终达到患者的小腿内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为患者切取皮瓣蒂部的时候一定要保留一定宽度的皮下组织, 以保证血管蒂的完整。

通过本文分析, 总结出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如下: (1) 在设计皮瓣的时候, 为了有效防止缝合的张力过大, 在切取皮瓣时应将创面放大10%~15%后再取; (2) 皮肤的血液供应是由深筋膜提供的, 故而在切取皮瓣时, 应防止患者皮肤和深筋膜的分离, 应一边切取、一边将皮肤和深筋膜进行缝合; (3) 皮瓣切取之后可以直接缝合, 若张力太大, 则可进行打包植皮, 即在患者的健康肢体中取皮, 以避免加压包扎对患者血液循环的影响; (4) 蒂部不需要细解, 以免对蒂部周围的血管网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5) 若皮瓣较大, 则可进行大隐静脉的远端结扎, 以免由于血流障碍而对患者的皮瓣造成不良影响[3]。

本文结果显示, 对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而言, 运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方式进行治疗十分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8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共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9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 对照组的45例患者运用传统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组的45例患者运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的45例患者中, 优24例, 良13例, 优良率82.22%;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的21例、10例和68.89%, 差异具有显著性, 即P<0.05。结论:对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而言, 运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方式进行治疗十分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值得应用。

关键词: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伟.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J) .吉林医学, 2011, 32 (4) :715

[2]任静.隐神经皮瓣转移对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观察 (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5) :115.

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患者中男4例, 女2例, 年龄18~38岁;皮肤缺损面积最大15cm×9cm, 最小7cm×5cm;急诊4例, 感染创面2例;致伤原因:梳毛机伤1例, 撕脱伤3例, 热压伤2例。6例肌腱皮瓣全部成活, 手背外形美观, 术后随访6个月~3年, 肌力恢复Ⅳ级, 皮瓣感觉良好。

2 手术方法

2.1 切取肌腱皮瓣

根据受区皮肤缺损情况, 设计以足背动脉为中心, 需切取皮瓣的范围。在趾蹼近侧,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在趾节指骨处切断所需肌腱数 (第2~4趾长伸肌腱) , 肌腱近端与皮缘暂时缝合。趾短伸肌腱膜上, 将趾长伸肌腱与皮瓣向上分离, 将趾短伸肌腱从皮瓣内抽出并缝回原处, 皮瓣内保留大隐静脉及腓浅神经。

2.2 受区准备

创面彻底清创后, 解剖出桡动脉、头静脉及桡神经浅支, 合并掌骨骨折者, 同时行克氏针内固定。切取皮瓣覆盖创面后, 将足背动脉与桡动脉、大隐静脉与头静脉、腓浅神经与桡神经浅支分别端端吻合。吻合血管要稳、准、轻、巧。

3 典型病例

男性, 35岁, 工人。梳毛机伤及左腕及手背部, 2h急诊入院, 彻底清创后, 皮肤损伤10cm×7cm, 食中环指伸指肌腱损伤, 损伤长度为4~6cm。切取足背肌腱皮瓣, 皮瓣大小为11cm×7.5cm。皮瓣移植后, 缝合肌腱, 吻合血管、神经。术毕, 石膏托外固定, 术后2周拆线, 皮瓣全部成活, 外形美观。

4 讨论

4.1 清创要彻底, 操作要细心

急诊外伤及感染创面行显微外科手术, 一旦感染将会导致手术失败, 所以彻底清创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手术要严格无创操作, 精细准确。分离血管时要距其周围0.5~1.0cm处的筋膜锐性切割, 禁用钳、剪钝性分离, 以免牵拉损伤血管内膜。

4.2 皮瓣的设计

首先在彻底清创后根据软组织缺损大小决定切取皮瓣的范围, 切取的范围要比缺损区大0.5~1.0cm, 使皮瓣移植后能无张力的覆盖创面。根据需要切取肌腱数及肌腱长度。

4.3 本手术的优缺点

(1) 足背皮肤及位于其下的肌腱血液供应全都来自足背动脉。沿肌腱深面解剖切取肌腱皮瓣, 不仅手术方便, 而且易于保护皮瓣的血液循环, 并使肌腱与皮瓣连在一起, 也保护了肌腱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肌腱的存活。另外, 将皮瓣移植和肌腱移植两次手术一次完成,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2) 切取较大较长的肌皮瓣, 血管蒂恒定, 血管口径粗, 易于切取和吻合。供区和受区皮肤相近, 修复后效果相对较好。 (3) 由于深部组织得到恢复, 缩短了疗程, 可尽早地进行功能锻炼, 避免了肌肉的萎缩、关节的僵硬, 手术效果相对较好。 (4) 供区隐蔽, 植皮容易成活, 患者容易接受。 (5) 供区可能出现痛而疤痕肥大, 有时皮瓣范围较小。若无胫后动脉就不能用此皮瓣, 有时可能无足背动脉。术前必须用超声多普勒探查血管情况。

关键词:足背肌腱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背,肌腱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等, 主编.实用骨科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461.

上一篇:青少年耐挫力的培养下一篇:复合生态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