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

2024-06-20

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共5篇)

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 篇1

现代工业中, 由机器旋转、撕脱、挤压、热压造成的指腹皮肤缺损相当常见。我院处于慈溪市工业密集区, 2010年共收治10例手指腹皮肤缺损患者, 应用足二趾皮瓣移植修复, 获得满意疗效,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均属于机器挤压伤, 致手指皮肤缺损或皮肤撕脱伤坏死, 平均缺损面积2.0cm×1.5cm。男6例, 女4例。年龄18~45岁。所有病例均为二期手术, 受伤至手术时间3~5天。

1.2 术前准备

使用肥皂水清创周围皮肤, 过氧化氢溶液 (双氧水) 、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 消毒, 创面彻底清创, 用聚维酮碘液浸泡10分钟。于显微镜下清创, 并标出准备吻合的动脉和神经, 计算皮肤缺损形状及大小。

1.3 手术方法

根据皮肤缺损大小, 在同侧第二足趾胫侧设计皮瓣, 以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走行在体表的投影线 (趾侧方与趾底分界线) 为轴线。皮瓣切取范围上界达趾端, 前后不超过趾中线, 最大可取4cm×6cm[1]。根据需要切取皮瓣, 以胫侧趾底动脉为血管蒂, 蒂长4cm, 带趾神经及足背浅静脉一根, 游离移植于指腹缺损, 动脉、神经直接吻合, 静脉通过指背隧道吻合于指背静脉。同时, 足二趾游离植皮, 打包加压。步骤如图1-4。

2 结果

10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 供区植皮均成活。术后随访4个月, 皮瓣质地、弹性外形良好, 患者感觉较好, 足部活动不受影响。

3讨论

手指腹皮肤缺损是常见损伤, 传统的腹部带蒂皮瓣、邻指皮瓣、鱼际皮瓣为修复的常用方法。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无感觉, 外形臃肿, 经多次修整也不尽满意;邻指皮瓣及鱼际皮瓣对手的其他部位有破坏, 影响手指功能, 恢复时间也较长;而游离足趾皮瓣质地、外观与手指差别较小, 可满足外观及功能恢复的需要。

足二趾皮瓣移植的优势在于血管移植, 要求术者须掌握显微技术及血管解剖、变异, 因足二趾趾底固有动脉的位置与走向较为恒定, 分胫侧和腓侧, 分别由属于足底内外侧动脉组成的足底弓发出的第一、二趾底动脉的分支, 胫侧较腓侧粗。目前, 临床多采用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足二趾静脉分浅深两组, 浅静脉较发达, 分布于趾背、趾底、趾蹼等, 一般利用趾背浅静脉, 手术时从远端解剖至趾背静脉干。该皮瓣的感觉由胫侧趾底神经支配, 为足底神经的分支, 与趾底动脉伴行。

足二趾皮瓣的并发症及处理: (1) 血液循环障碍。皮瓣的设计、形成、转移和血管吻合技术, 以及供血血管与回流血管的通畅与否, 会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因此, 要提高吻合技术, 应用抗凝、解痉药物。如术后发生血管危象, 应及时予抗凝、解痉处理, 必要时手术探查重建血供。 (2) 皮瓣的血肿形成及感染。它是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 术中创面止血要仔细, 结扎游离皮瓣的细小分支, 术后皮下引流, 可预防血肿形成[2]。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 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周孝艇, 姚建民, 马亮, 等.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7, 23 (4) :27-28.

[2]王树寰.手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3-105.

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 篇2

我院从2006年至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支皮瓣,急诊一期修复胫骨开放性骨折、足踝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无法闭合或闭合困难的创面11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随诊3~12个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17~45岁,均为急性高能量损伤伴开放性骨折创面。受伤部位:小腿上端前侧2例,足背部2例。后踝及足跟部7例,伤口创面最大约13cm×9cm不等。

1.2手术方法:清创术:对创面失活组织的皮肤、皮下脂肪、肪筋膜组织一并切除,彻底清创后行骨折固定。按创面大小设计皮瓣,超过创面边缘的1.5cm左右。行远端皮瓣转移时;以外踝、跟腱连线中点与腘窝中点连线的中轴线,以外踝上5~7cm为旋转点,皮瓣供区在小腿后侧近中段。行近端蒂皮瓣移植时;在小腿中下端后侧设计皮瓣,旋转点在腘窝中点3~6cm处,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切取远端蒂皮瓣时,依次切开皮瓣边缘,深达肌筋膜层,解剖时显露小隠静脉并加以保护,肌筋膜与皮肤间断缝合防止分离,保留3~5cm宽的筋膜蒂,逆行向远端掀起皮瓣及蒂部,注意旋转点附近勿损伤血管吻合支;近端蒂皮瓣转移时手术操作与此类似,仍以小隠静脉为皮瓣及筋膜组织的轴。皮瓣解剖游离后,可以采用开放隧道或暗道,隧道要宽松防止皮蒂受压,受区或供区止血要彻底,皮瓣下放置橡皮条引流,创面植皮。

2结果

本组11例,其中远端皮瓣移位修复足踝、小腿下端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9例;近端蒂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上端2例,全部成活,无软组织感染,未出现内内固定物松动、感染。随访3~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3例患者遗留有足外侧麻木,随诊中逐渐减轻缓解,供区愈合良好,无功能障碍。

3讨论

3.1皮瓣的解剖特点: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胫神经皮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总神经皮支)组合而成,也可由两神经的一支单独延续形成,汇合部位多在小腿中部。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腓肠浅动脉由腓肠内侧、外侧皮神经的营养动脉和腘窝内侧、外侧皮动脉及腘窝中间皮动脉共同形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再小腿下1/3段,与腓动脉肌间隔穿支在深筋膜层吻合成血管网,营养小腿下部皮肤,最低吻合支在外踝上5~6cm。小隠静脉与腓肠神经紧密伴行,再经交通支至神经营养动脉的伴行静脉,归于小隠静脉;逆行皮瓣静脉回流则经伴行静脉、深筋膜静脉网交通支及旁路侧支以“迷宫式途径”通过蒂部静脉穿支归于深静脉系统[1]。

3.2皮瓣的选择时机与应用:小腿上端至足踝部的开放性骨折常合并有皮肤软组织的缺损,由于皮肤的撕脱、肌肉挫伤坏死造成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致使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外露。行清创骨折内固定术后,常遗留有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无法闭合,或者术中暂时行姑息性处理,常可导致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创口迁延不愈,窦道形成,骨不愈合或并发骨感染。对这些无法闭合的创面有效修复时机的掌握很关键,我们认为应争取早期闭合,既可修复软组织缺损,又可防止骨折愈合延迟及骨髓炎的发生。本组急诊一期应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使清创手术彻底,不必担心清创后无法闭合创面,有软组织覆盖的骨质段血流量增加,有助于骨组织的康复、骨折愈合。创伤早期组织解剖关系较清楚,便于神经、肌肉、骨骼等修复,有利于肢体功能尽早恢复。该皮瓣修复创面具有修复范围广的特点,从小腿上端至足踝侧皮肤软组织创面均可灵活应用[2]。

3.3手术注意事项:术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注意在小腿后侧结构受损时应慎重选用此皮瓣。根据创口情况决定,切不能勉强闭合创口,本文特别强调清创彻底,以完全无张力缝合为原则,避免术后皮肤坏死、骨外露的最佳方法是急诊一期应用皮瓣修复创面;②切取皮瓣时,皮瓣边缘皮肤与深筋膜缝合固定,以免皮瓣与深筋膜分离,影响血供,设计皮瓣松紧度适宜[3]。③皮瓣血管蒂部是否受压对皮瓣血液循环至关重要,血管蒂保证至少有3.0 cm左右宽度即可,血管蒂可适当宽些,最好是经明道转移,必要时皮瓣可携带宽1.5cm皮桥,将其嵌入切开蒂部皮肤中,保证蒂部隧道宽松,蒂部松弛[4];④行远端蒂皮瓣转移时,要注意对小隐静脉的处理,为减轻皮瓣回流负荷,避免引起皮瓣淤血、肿胀、水泡,甚至坏死,采用在皮瓣远端分离结扎小隐静脉,这样能够改善皮瓣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提高皮瓣的成活率;⑤手术中创面要彻底止血,常规放置引流条,防止皮下血肿形成。

参考文献

[1]吴继炎,杨建秋,傅智慧.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IV度创面[J].浙江临床医学,2008,07

[2]李光早,徐静,张莉;熊竹友;王琛.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02

[3]徐达传,张世民,钟世镇.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04

[4]沈余明,向东,王浩,陈辉,黎明,张国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04

作者单位:132001吉林市江湾创伤医院1

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解剖学基础

手指的指间动脉在不同水平向背侧发出背侧皮支, 中节发出的2支的起点位于中节指骨中点和近侧指间关节以远6 mm之间[1], 在远指间关节水平发出1个较恒定的分支[2]。背侧支于指背相互吻合形成动脉网[3]。指固有神经于远指间关节周围发出2~3个分支支配指背皮肤[4]。

1.2 临床资料

本组11 例, 男7 例, 女4 例;年龄17~62 岁, 平均35 岁。绞伤4, 砸伤5 例, 挤伤2 例。食指5 例, 中指3 例, 环指2 例, 小指1 例。创面2.0 cm×1.5 cm~3.0 cm×2.0 cm。

1.3 手术方法

采用指根或臂丛麻醉, 创面彻底清创, 稀释碘伏浸泡5 min。根据创面大小于同指中节背侧设计皮瓣, 皮瓣的两侧不超过手指的两侧正中线, 近侧不超过近指间关节, 远端不超过远指间关节, 蒂留于远侧指横纹侧方, 蒂宽约0.5~0.8 cm。皮瓣面积3.0 cm×2.0 cm~2.5 cm×1.5 cm。皮瓣水平面上旋转180°覆盖指腹创面, 修复指腹缺损。供区创面行全厚皮片游离植皮修复。

2 结 果

本组11 例术后2周拆线, 皮瓣及植皮区全部存活, 术后随访3~10个月。皮瓣外形满意, 质地柔软, 能耐寒, 伤指无疼痛, 两点分辨觉6~10 mm, 平均8 mm。

3 讨 论

指腹对手的捏、持功能非常重要, 对指腹缺损的修复尤其是修复后指腹皮肤的感觉、质地及外观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指腹缺损的修复方法很多。指腹游离皮瓣外形, 感觉恢复较好, 但操作复杂, 技术要求较高, 手术风险大而难于常规应用。传统的邻指皮瓣, 因操作简单安全性好, 应用较广泛, 缺点是感觉功能欠佳, 且需二次手术才能完成重建, 治疗周期长[4]。V-Y皮瓣的推进幅度在0.5 cm左右, 组织容量小, 可能对指甲的支持不够, 皮瓣远端与指甲缝合, 容易出现鹰甲畸形, 手指变细。指背筋膜皮瓣可以一起完成, 但感觉功能的再生与恢复所需时间较长。同指指根逆行岛状皮瓣一次手术即可完成, 但面积较小, 皮瓣本身感觉欠佳。

同指中节背侧岛状皮瓣利用一侧神经血管束背侧支及周围筋膜组织为蒂, 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术后无需特殊处理。为了保证皮瓣的血供, 分离神经血管束时必需带周围脂肪组织。本术式应用指血管中节远侧背侧支, 位于中节指骨中点相当于手指远指横纹近侧0.5 cm处, 较为恒定, 游离皮瓣蒂部时不必显露神经血管的背侧支。术中根据, 需要将血管蒂向近侧游离至近节指骨中段, 皮瓣旋转180°, 可修复各种类型的指腹缺损。供区游离植皮打包加压时, 包扎不宜过紧, 以免影响皮瓣血供。本术式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适合各种类型的指腹缺损, 适合各级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以指神经血管背侧支为蒂的中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方法 应用以指神经血管背侧支为蒂的中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11例, 男7例, 女4例;年龄17~62岁, 平均35岁。创面面积2.0cm×1.5cm~3.0cm×2.0cm, 皮瓣面积3.0cm×2.0cm~2.5cm×1.5cm。结果 随访时间3~10个月, 11例皮瓣均成活, 创面一期愈合。皮瓣质地柔软, 外观满意, 能耐寒, 伤指无疼痛, 两点分辨觉6~10mm, 平均8mm。结论 手指中节背侧岛状皮瓣手术方法简单, 疗效满意, 是修复指腹缺损的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同指,背侧,皮瓣,修复,指腹

参考文献

[1]Braga-Silva j, Kuyven CR, F, et al.An anatomicalstudy of the doasal cutaneous branches of the digitalarteries[J].J Hand Surg, 2002, 27 (6) :577-579.

[2]Kwang SK, Sung IY.Fingertip reconstruction using avolar flap based on the transverse palmar branch ofthe digital artery[J].Ann Plast Surg, 2001, 47 (6) :263-268.

[3]王澍寰.手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90-191;508-509.

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 篇4

【关键词】VSD; 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24-01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该技术最先由Fleischmann博士于1992年首先提出,最先用于骨科领域治疗软组织缺损和感染性创面,经过近十几年的临床应用和发展,VSD技术已成为处理多种创面的标准治疗模式。我科从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经过细致入微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2~62岁,平均48岁;临床诊断:前臂毁损伤3例,下肢皮肤严重撕脱伤伴感染5例,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创面5例,骨筋膜室综合症术后严重感染1例,重物砸伤3例;缺损面积:5cm×7cm~22cm×37cm,均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挫伤,创面污染重。经2-4次负压引流治疗后予以植皮创面愈合。17例患者随访3个月,全部创面愈合良好,均无局部并发症。

1.2方法: 常规彻底清创,修复受损的血管、神经、肌腱等,将VSD敷料按创面大小修剪后覆盖创面,较大缺损可用“串联法”,敷料边缘与周围皮肤缝合固定,VSD敷料外覆盖半透膜,引流管接负压装置,负压调节在125mmHg-450mmHg之间,5~7天拆除VSD敷料,肉芽组织生长饱满,鲜红嫩活,随即植皮闭合创面,否则继续VSD引流,直至创面新鲜再行植皮手术,修复创面。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术前宣教到位: 在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VSD的相关知识,VSD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此种治疗方法,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2.1.2物品准备: 监护仪,负压吸引器,引流瓶,血管钳2把,根据术后体位准备多个垫枕,将吸引器连接好并检查功能是否良好。

2.1.3皮肤准备: 术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去除周围皮肤的死皮、油脂,尤其是创面周围15cm处。

2.2 术后护理

2.2.1基础护理: 取平卧位,患肢抬高,根据情况给予卧气垫床,在易受压部位如足跟、可用小垫枕垫高、悬空,并2h协助翻身。在翻身过程中妥善固定引流管,勿使引流管受压、牵拉而阻断负压引流[1]。同时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翻身、拍背,床铺平整、清洁、干燥,预防呼吸道、压疮等并发症。

2.2.2保持有效引流的护理: 患者回病房,应立即检查透明膜是否完整,有无漏气现象,各引流管做好标识,用三通管将所有引流管最终并为一个出口,立即接通负压源,用手掌轻压VSD,这样使贴膜过多渗液吸出。调整压力为-125-450 mmHg,如果引流管堵塞,可用5-10ml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通畅。引流管的长度以90~120cm为宜,引流瓶低于创面20-30cm,保持有效引流的关键在于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每天大夜班更换引流装置,流程如下:护士先用2把血管钳对夹引流管远端,关闭负压源,更换引流瓶,重新安装引流瓶后,松开血管钳,打开负压源,观察负压是否在正常范围方可离开。在整个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引流管不能高于创面。

2.2.3创面护理: 定期观察患肢情况,患肢末端外露部分是观察的重点,包括局部血液循环、皮肤温度、创面有无异味等等,如合并严重的血管损伤,应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颜色、肿胀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值班医师给与处理。

2.2.4疼痛护理: 术后24小时内疼痛最为剧烈,护士可根据疼痛测量方法[2],使用数字评价量表对患者实施疼痛评分,每4小时评估一次,根据评分结果给予不同的镇痛方法,同时在进行各项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

2.2.5每班观察与交接的重点: ①负压是否在规定范围内(-125-450 mmHg )。②VSD敷料是否鼓起(存在漏气)。③引流管管型是否存在。④有无大量新鲜血液吸出。如有上述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予以相应处理。

2.3 健康宣教

2.3.1 饮食指导: 加强营养支持,患者创面大,渗性多,蛋白丢失多,应给予高蛋白(牛奶、鱼、鸡蛋、廋肉汤等)、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证正氮平衡,以促进创面愈合。

2.3.2 指导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和理疗为主,循序渐进,避免患肢长时间制动造成的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3结果

采用VSD技术对17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治疗并实施临床护理后,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平均约12天,其中16例创面植皮后愈合,1例瘢痕愈合。10例更换VSD材料2次,2例更换VSD材料3次,1例VSD材料4次,住院时间10~35天,平均19天。

4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于1992年由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schman博士首创[3],被誉为20世纪外科医师的革命,尤其在治疗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过程中,负压封闭引流可以增加创面局部的血液循环,带来更多的抗体,刺激局部肉芽组织的增生,在持续负压引流作用下吸净创面的坏死组织和渗液,保证创面的干燥。通过细致入微的护理,能够大大提高植皮的成功率,减少了换药时的痛苦,减轻了医生换药的工作量,同时创面与外界隔离,预防了伤口的的感染;患者创面愈合病程加快,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4]。所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是目前治疗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绍至,刘智,刘树清 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15例 华北国防医药,2008,20(4):42.

[2]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78-81.

[3] 裘华德,宋九宏,负压封闭技术,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

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切割伤17例,挤压伤5例,绞扎伤1例。致伤部位均为拇指指腹和拇指末端。损伤面积2cm×3cm~4cm×4.5cm不等,合并指骨末节骨折5例。损伤时间2~7h。

1.2 手术方法及皮瓣设计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或全麻下行患肢外展位,手术常规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彻底清创,有末节指骨外露,给予轻度短缩并磨平,根据创面剪取布样。取同手中指尺侧远端指间关节近侧,不超过远侧指间关节,掌、背侧一般不超过中线,将中指尺侧血管神经束皮瓣分离至拇指掌指关节近端平面,注意防止蒂根部在掌心处转弯时过急,以免影响蒂部皮瓣血运。在皮瓣底部保留0.5~0.8cm的筋膜。如有指动脉并连做第四指桡侧指动脉结扎。拇指掌指关节处切口,做皮下隧道。保留掌背侧屈伸肌腱腱膜(以便植皮)。5例末节指骨骨折患者均采用1~1.5mm克氏针给予内固定。供区采用前臂掌侧取皮,给予打孔,油纱条加压包扎。1.3术后处理术后患指功能位固定,给予保暖7d,常规应用抗菌素、抗凝血、血管解痉挛等药物及时对症治疗。有皮瓣血运差表现,如青紫、毛细血管反应慢等情况,及时处理,一般调整拇指位置及在皮瓣远端拆除部分缝合线并拨血(给予1∶60肝素液局部拨血),都能得到缓解。皮瓣有水疱的患者抽取水疱内的液体。以上处理效果不满意,及时行切开探查皮瓣蒂部血管束有无卡压及扭曲。

1.4 术后评价

皮瓣外观:颜色、质地、耐磨性;供区外观有无瘢痕;皮瓣及供区指侧恢复情况:用顿针、温度及刻度尺分别测量痛觉、触觉及两点分辨觉;手指活动情况:有无受限及受限程度;患者主观感觉:有无麻木、畏寒等不适。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手指皮瓣颜色、皮瓣质地、耐磨性及满意度良好;供区明显线形瘢痕及凹陷瘢痕;受区皮瓣感觉良好,供区两点辨识觉差;23指屈伸功能均正常,

3 例极度外展活动受限。

典型病例为一26岁男性患者,右手拇指切割伤后2h,急诊清创后行右手中指尺侧带蒂血管神经岛状皮瓣转移术(见图1~3)。

3 讨论

随着我国机械化生产率提高,机械对手部损伤逐渐增加。对于手拇指功能所占比例最大,拇指软组织缺损对拇指的功能影响也较大。因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对拇指功能至关重要,特别是精细感觉的恢复,需要医护人员仔细检查患者受伤情况,正确诊断,认真治疗,减少残疾,是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目前针对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多采用:a)随意皮瓣(腹部、交臂、交胸随意皮瓣,女性患者不主张使用交胸随意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随意皮瓣血供可靠,外形一般臃肿,特别是腹部随意皮瓣,痛觉、温度觉、触觉、两点辨别觉均差,甚至消失,受区颜色多较正常颜色发暗,影响外观。b)应用中指尺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多样[1,2,3]。本组采用中指尺侧指动、静脉及神经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端软组织缺损,具有修复面积大、功能满意、血供丰富、效果好、操作简单易行、成活率高等优点,应用广泛。但手术中需注意血管神经蒂的扭转角度及通行隧道的宽松程度,可能直接影响皮瓣成活概率。本组23例拇指指腹缺损患者,均采用中指尺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总结其临床特点。优点:手部皮瓣血供丰富,质地良好,痛觉、温度觉、触觉、两点辨别觉良好,选择中指尺侧面隐蔽性较好;缺点:手术切口长,线性瘢痕及供区凹陷瘢痕耐磨性差。因此,临床观察可见中指尺侧岛状皮瓣是理想的皮瓣,血供可靠,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良好,痛觉、温度觉感觉好,供区与受区颜色接近正常,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德,李宗宝,王业本,等.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长期回访报告[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28(3):142-143.

[2]朱弢,任建峰,陈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指腹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6,22(1):36-37.

上一篇:投资银行资产价格金融下一篇:种公猪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