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组织缺损

2024-10-06

骨组织缺损(精选10篇)

骨组织缺损 篇1

牙齿缺失常伴发骨缺损, 种植义齿是修复牙齿缺损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 在修复牙缺损伴骨缺失上得到广泛应用, GBR是根据不同组织细胞迁移速度的差异, 在软组织和骨缺损之间建立生物膜, 创造相对封闭的组织环境, 阻止干扰迁移速度较快的牙龈结缔组织细胞和上皮细胞进入骨缺损区, 允许迁移速度较慢、有生长潜力的前体成骨细胞进入骨缺损区, 实现优势生长和骨修复再生[1]。自2011年来本院研究了GBR治疗牙缺失伴骨缺损的远期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行GBR的60例牙缺失伴骨缺损的患者。其中, 男32例, 女28例;年龄29~72岁, 平均 (46.7±12.8) 岁。所有牙缺失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缺损, 其中, 前牙区唇侧骨板部分缺损46例, 垂直向骨缺损14例。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重要脏器疾病;急性炎症活动期的牙龈牙周病;对手术不能耐受配合的患者。

1.2 方法

1.2.1手术器械材料植入系统选用瑞士Institut Straumann AG生产的ITI牙科种植系统;福建省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BME-10 X医用胶原膜;美国Bicon, LLC生产的人工骨粉;德国Kaltenbach&Voigt Gmb H生产的INTRAsurg 1 000AIR型牙科种植机。

1.2.2手术方法术前对患者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 行X线检查明确患者牙槽高度、相邻牙周组织情况对患者做出综合评估。对术区进行局部麻醉, 根据植骨受骨区骨缺损的大小和形态, 在取骨区取相应的骨末和骨皮质, 将游离骨固定于植骨区, 再将人工骨粉及自体骨粉与术中抽取留用的血液按1∶1比例混合并填充于植骨块周围, 覆盖生物膜。填充范围以超过缺损区范围和厚度2 mm为宜, 生物膜不能固定的可用膜钉固定在牙槽骨上, 以超过缺损区范围2 mm为宜。术后行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对受骨量不足者, 于植骨区翻瓣取骨末, 将骨皮质复位, 覆盖引导膜并固定。

1.3 观察指标

通过随访记录患者自觉症状、行使功能和种植体松动情况、种植体与骨界面结合情况及牙槽嵴骨吸收情况, 评价种植修复效果, 计算留存率与成功率。留存率=最终保留种植体枚数/植入种植体枚数×100%, 成功率=种植体修复检验合格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种植体修复检验结果

通过GBR后, 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随访结果显示, 60例患者均未出现自觉症状和种植体松动, 行使功能正常, 种植体与骨界面结合状况良好。见表1。

2.2 GBR后种植体留存率及并发症

60例牙缺失伴骨缺损患者植入的124枚种植体均未发生松动脱落、膜暴露及感染情况, 能行驶正常功能, 完成义齿修复, 留存率和成功率达100%。60例患者中术后有3例发生轻微疼痛, 2例感觉异常, 未行特殊处理2 d后异常感觉和疼痛消除。

3 讨论

食牙缺失的修复方法主要有固定修复、活动修复及种植修复3种。种植修复与人体牙齿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最接近[2], 传统种植术可达到理想的牙龈美学效果, 但存在种植体形状大小与牙床不相吻合、二者不能紧密接触、牙槽嵴过低过窄或局部凹陷及稳定性弱等不足最终导致种植失败。有文献报道[3], GBR可有效解决种植体不能完全占据牙槽窝而导致骨间隙的问题, 还可促进术后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的形成。GBR适用于骨缺失伴骨缺损、出现骨裂开和骨穿透及种植术后出现种植体周围炎引起病理性骨吸收的患者[4]。阻挡软组织进入骨缺损区, 建立和维持足够的骨再生空间是GBR成功的关键,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 术者需采用固定膜专用钉或钛网覆盖的方法防止膜移位和塌陷, 以创造并维持适当空间以促进周围骨组织内向生长。此外, 屏障膜大小、覆盖范围应以超过植骨区边缘2~3 mm为宜, 以防止创口开裂, 利于新骨形成、减少感染几率[5]。人工骨与人体骨在结构上十分相似, 不易产生排异反应, 有助于成骨细胞和血管的再生, 促进人工骨的吸收。胶原膜是组织再生的天然基质, 可保护创面和血凝块, 阻止软组织细胞生长介入, 直接参与愈合过程。考虑到植骨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吸收, 在植骨时将填充范围超出缺损区2 mm以使吸收后仍能完全愈合达标。对于不可吸收膜的留置时间应根据骨缺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决定。

本研究中,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牙缺失伴骨损伤的种植体成功率和留存率为100%, 种植体修复检验结果良好, 有3例发生轻微疼痛, 2例感觉异常, 考虑可能因个体差异不适导致, 未经特殊处理症状消失, 这表明GBR在临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但有文献报道显示, GBR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 GBR在限制软组织生长的同时也限制了创口区的血供和保护, 使得术后常有伤口裂开的危险, 另外膜移位或塌陷也可增加感染的机会, 甚至种植失败[6]。因此, 在术中操作的规范性十分重要, 应做好膜的固定、加压包扎及无张力缝合, 避免感染发生和种植失败。

综上,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牙缺失伴骨缺损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手术过程中应规范操作, 减少因膜暴露移位而导致的感染等并发症, 提高种植成功率。

摘要:目的 研究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牙齿缺失伴骨缺损的远期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该院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GBR) 的60例牙缺失伴骨缺损的患者, 根据患者牙缺失情况共植入ITI Straumann等常用牙种植体124枚, 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 修复牙结构, 随访2年, 观察种植修复检验结果、种植体留存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访2年, 60例牙缺失伴骨缺损患者成功率和留存率达100%,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自觉症状和种植体松动, 牙齿行驶功能正常, 种植体与骨界面结合状况良好, 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GBR治疗牙缺失伴骨损伤临床疗效显著, 并发症少,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牙齿缺失伴骨缺损,留存率

参考文献

[1]吴群, 陈必胜, 姜晓钟, 等.膜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应用于即刻种植的实验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3, 29 (1) :28-30.

[2]贾保军, 黄征难, 雷鸣, 等.创伤性牙缺失伴骨缺损的种植修复临床探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1, 21 (4) :265-268.

[3]李建英, 任贵云, 康培, 等.口腔种植牙中应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的护理[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 5 (12) :1466-1468.

[4]蒋斯, 韩泽民.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牙槽骨植骨中的应用现状[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1, 20 (8) :686-688.

[5]朱淑倩, 何家才.自体骨膜在引导性骨再生技术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3) :216-219.

[6]杨治洁, 张磊, 刘堃, 等.生物胶原膜与钛膜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中的应用比较[J].安徽医药, 2011, 15 (6) :713-714.

骨组织缺损 篇2

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14岁。急诊一期修复5例,二期修复13例。轴形皮瓣移植11例,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3例;非軸形皮瓣移位7例。皮瓣范围3 cm×5 cm~15 cm×28 cm。轴形皮瓣的种类及例数:尺动脉腕上支皮瓣1例,指侧方皮瓣3例,掌背皮瓣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内、外踝上皮支皮瓣2例。非轴形皮瓣均为在伤口邻近处设计的顺行或逆行皮瓣,,皮瓣的长宽比例为2.5~3.5∶1。

2 结果 术后轴形皮瓣发生皮瓣动脉危象1例,静脉危象1例;经积极处理后,皮瓣成活8例,术后非轴形皮瓣成活6例,,坏死1例。本组所有皮瓣术后均随访3月-3年,皮瓣血运、弹性、质地及外观良好,功能满意。

3 护理

3.1 做好麻醉后管理,确保患儿安全:(1)由于患儿年龄小,血量少,而手术创伤较大,失血量多,尤其是急诊一期修复,对全身情况影响较大。因此,我们在全麻清醒前要专人护理, 认真与麻醉师进行麻醉方式、术中情况等交接,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计算出入量。(2)儿童皮瓣手术常采取基础麻醉加全身麻醉,术后易发生舌后坠、分泌物窒息及躁动等并发症[1],我们常规床边准备吸引器、拉舌钳、口咽通气管等急救物品,安置患儿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予吸氧,妥善固定。(3)如果患儿频繁躁动、哭闹,患肢往往制动困难,易致血管痉挛,影响皮瓣血运。肢体的固定与护理尤为重要,我们采用治疗巾斜行对折再折成长条状,平铺于患肢下面,将治疗巾交叉固定在抬高患肢的软枕上,暴露部分皮瓣,观察血供。(4)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包括引流管,尿管及镇痛泵等,同时每10min观察记录患儿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变化,平稳后改为30min观察记录1次。

3.2注意皮瓣安全:

3.2.1 血管危象的观察:及早发现血管危象是维护皮瓣存活的关键因素之一[2]。主要措施有:术后48h内每30min观察皮瓣,并记录1次;48~72h为每小时观察记录1次,72h至7d为每2~4h观察记录1次。主要观察皮瓣的颜色和肿胀程度、触摸温度与张力、进行毛细血管充盈试验和测皮温。颜色观察需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并与供、健侧皮肤做比较。一般24-72h为高峰期,3-5d逐渐消退,出现肿胀加重或发现水疱应引起重视;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是反映皮瓣情况的重要指征,正常按压后1-2s内转红润,延长或缩短说明出现静脉或动脉危象;由于儿童血管口径细小、静脉管壁很薄、血管吻合难度较大,且血管管壁发育不成熟,支撑能力较差,术后易发生静脉栓塞和水肿卡压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故更易发生静脉危象。若皮肤毛细血管反应偏快,颜色常由花斑色转暗红色逐渐变为暗紫色,温度低,皮肤组织张力高,甚至有张力性水疱,应及时查明原因处理。

3.2.2 血管危象的处理:动脉危象:皮瓣移植后48 h内是血管危象的高峰期,若皮瓣颜色变浅或苍白,张力低,局部皮肤温度下降,毛细血管反应变慢或消失,皮瓣边缘出现花斑,是动脉供血不足的征象,提示发生了动脉痉挛或栓塞。松解敷料,烤灯保暖,肌肉注射罂粟碱15 mg,无效果,30 min后进手术室行血管危象探查。静脉危象护理:一般术后2~3 d,皮瓣颜色由红润变为暗红,逐渐变为紫红、暗紫色,肿胀明显,局部出现张力性水疱,皮温降低,毛细血管反应快,提示皮瓣发生静脉危象。上报医生经手术探查和对症处理,抬高患肢,向心方向做皮瓣按摩。

3.3 饮食及其他护理。(1)饮食应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食富含蛋白、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瘦肉、鱼虾、新鲜蔬菜、水果等。(2)疼痛护理:疼痛可导致紧张和焦虑,血管痉挛,影响皮瓣成活。护理应重视患儿的主诉,仔细检查疼痛的部位,按摩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注意皮肤温度,肢端的血液循环,调整石膏及肢体摆放的位置采取相应措施。④创造安全、舒适的病房环境分散患儿的注意力。(4)术后一周如皮瓣血供良好,即可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耐心指导家长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被动到主动地进行各关节伸屈锻炼,肌肉舒缩活动,最大限度恢复肢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孟庆云,柳顺锁.小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3.

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6~52岁,平均26.8岁。病因:外伤9例,肿瘤切除后缺损4例,慢性溃疡3例。病程最短者6 h,最长者10年。均为足跟组织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大小13 cm×6.0 cm~5.0 cm×4.5 cm,13例伴有跟骨外露,7例伴有跟腱外露。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小腿逆行皮瓣11例,足底内侧皮瓣5例。皮瓣大小16 cm×7.5 cm~6.0 cm×5.5 cm。

1.2 手术方法

1.2.1 跟部创面处理

外伤创面应彻底清创,清除碾挫失活组织,如有跟骨骨折,予克氏针内固定。对肿瘤及慢性溃疡,应扩大切除,肿瘤距病灶2.0 cm以上、溃疡距病灶1.0 cm做切口,如伴有骨髓炎应清除死骨,凿至正常骨质。创面用生理盐水或敏感的抗生素液反复冲洗。在切取皮瓣前,应更换器械及敷料,避免供区污染。

1.2.2 皮瓣切取

腓肠神经皮瓣营养血管蒂小腿逆行皮瓣:以跟腱及外踝中点与腘窝中点连线为皮瓣中轴,皮瓣上界不应超过小腿上中1/3交界以上部位,内外界小腿三头肌的内外缘为限,皮瓣旋转点不低于外踝上5 cm,皮瓣设计为水滴形,以避免在皮瓣的筋膜蒂部植皮,11例皮瓣中6例于蒂部结扎小隐静脉,皮瓣均通过明道转移至受区,3例供区原位缝合,8例供区植皮;足底内侧皮瓣:皮瓣的旋转点为内踝前缘延续线与足底内侧缘交点处,从该点至第1、2跖骨头间引一直线,为皮瓣的轴心线,在轴心线两侧,跖骨头后方足底非负重区设计皮瓣,皮瓣的大小较创面大1.5~2.0 cm,以防回缩,供区植皮修复。

1.3 典型病例

男性,36岁,车祸致左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跟骨外露,缺损面积达20 cm×16 cm,清创后皮肤缺损26 cm×22 cm大小。设计同侧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蒂皮瓣20 cm×14 cm转移修复足跟及踝内侧缺损,残余创面游离植皮修复,术后足部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见附图)。

2 结果

本组16例中,除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远端部分坏死补充植皮外,余皮瓣血运良好,完全成活。足跟部及跟腱组织缺损获得满意修复,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观良好,皮肤软组织厚度适中,可负重行走,无溃疡或骨髓炎复发。

3 讨论

足跟部是人体的主要负重部位,其皮肤、皮下组织结构特殊,尤其骨与皮肤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因此跟部组织缺损伴有跟骨外露者,应避免游离皮片移植修复,因其不耐磨,并影响足的功能恢复。足跟的修复应根据局部软组织缺损类型、大小及邻近可利用的软组织条件,遵循就近避远,就简避繁,恢复感觉的原则,利用皮瓣覆盖修复。可供选择的皮瓣较多,如足底皮瓣、足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小腿逆行筋膜皮瓣及小腿内(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等。如局部无可利用的皮瓣,可采用吻合血管的皮瓣游离移植或交腿皮瓣修复[1,2,3,4,5,6,7,8]。

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的顺行切取是修复足跟部缺损的较好术式[9,10,11],该皮瓣由胫后动脉分出的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供血,切取后不会影响足部的血供。皮瓣带有足底内侧神经的皮支,转移成活后皮瓣有感觉功能的恢复;同时,足底内侧皮肤坚韧耐磨,皮下组织致密而有弹性,皮瓣厚薄适中,修复足跟不臃肿,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足底内侧皮瓣转移后深面的跖筋膜与跟骨粘着愈合,结构紧密,可防止术后皮瓣滑动,增加足跟的稳定性。对跟骨骨髓炎或肿瘤修复,皮瓣还可以携带拇展肌形成肌皮瓣,以填充大的组织缺损,并增加皮瓣抗感染能力强,但该皮瓣的切取面积有限,不适用于跟部缺损较大,尤其伴有跟踺外露的修复[12,13]。

骨组织缺损 篇4

[关键词] 游离皮瓣;前臂及手部软组织修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84-02

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多发生在各种突发事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表与生活质量。本研究选择游离皮瓣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43例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43例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17~44岁,平均(33.5±16.5)岁;致伤原因分别为车祸11例,占25.58%;机器致伤23例,占53.49;电击伤4例,占9.30%;爆炸伤3例,占6.98%;热压伤2例,占4.65%;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2 cm ×4.9 cm~11.8 cm×21.9 cm。

1.2 皮瓣切取方法

本组43例患者术前均对创面进行认真清理,仔细分析创伤缺损的形状、部位及面积特点,选择合适的游离皮瓣对创伤缺损部位进行修复,皮瓣的切取方法为: 先切开皮瓣远端的上、 下缘至深筋膜层, 由皮瓣远端向近端掀起, 逐渐向近端游离。

1.2.1 掌及大鱼肌处软组织皮瓣切取 本组6例患者采用足底内侧游离动脉穿支皮瓣,切取面在深膜下,紧贴骨膜浅面进行解剖。切取面积3.8 cm×4.4 cm~11.1 cm×19.3 cm。

1.2.2 全手掌侧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 本组11例患者采用游离小腿后侧皮瓣修复。皮瓣以胭窝外侧动脉、中间动脉和内侧动脉为供血皮,面积3.2 cm×4.9 cm~9.6 cm×16.3 cm以内。

1.2.3 手背面积较大的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 本组13例患者采用小腿外侧皮支皮瓣。皮瓣设计以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为皮瓣轴心线。面积可包括小腿外侧较大部分。面积3.2 cm× 4.9 cm~11.8 cm×21.9 cm。

1.2.4 对手背软组织缺损伴伸肌腱缺损及骨外露皮瓣切取 本组13例患者采用游离足背皮瓣修复。皮瓣设计以足背动脉走行为皮瓣轴心线,足背动脉搏动点消失(发出足底深支处)为皮瓣皮支穿出处,视受区需要,面积可包含足背大部分,适用于修复手背部软组织缺损,切取面积3.5 cm× 4.8 cm~11.9 cm×19.9 cm。

1.3 皮瓣的转移

皮瓣游离后,对患者前臂和手部受区彻底清创,或切除局部的贴骨瘢痕。将上肢置于屈肘90°及腕关节中立位。将皮瓣转移至前臂及手部创面后,创面缘和皮瓣边缘直接缝合。仔细观察皮瓣末端血运,缝合皮缘时应避免张力,以及两侧皮瓣蒂部是否受压、扭曲和有张力; 如有张力则根据原因进行相关处理, 直至皮瓣血运、 位置恢复正常为止。修复结束后,用石膏或绷带进行固定,防止患肢移动影响皮瓣血运。

1.4 观察指标

本组43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5年,观察修复效果、皮瓣成活率及功能恢复情况。

1.5 效果评判

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修复后皮瓣质地好,外形逼真,无臃肿,手部功能完全恢复;良:修复后皮瓣质地良好,外形逼真,无明显臃肿,手部功能基本恢复;可:修复后皮瓣质地尚可,外形尚可,手部功能基本恢复。

2 结果

41例皮瓣顺利成活,占95.35%;1例足部皮瓣远端少量坏死,经植皮后愈合,1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后皮瓣成活,随访6个月~5年,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显示,优14例,占32.56%;良21例,占48.84%;可8例,占18.6%。

3 讨论

随着现代交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事故也在增多,事故创伤后导致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影响了美观与手部功能,给患者身体、心理均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担,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应用显微外科修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1]。从本组43例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修复情况显示,43例患者中,皮瓣一次性顺利成活41例,占95.35%;1例足部皮瓣远端少量坏死,经植皮后愈合,1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后皮瓣成活,随访6个月~5年,优良率达81.4%。为了获得满意的外观效果,在皮瓣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患者缺损部位的皮肤特点、纹理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皮瓣[2],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本研究在选择手掌修复皮瓣时尽量选择与手掌质地、皮纹相近的带有感觉神经的皮瓣进行修复[3],如选择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足底内侧动脉的穿支皮瓣。侧皮瓣及小腿后侧皮瓣均为穿支皮瓣。穿支皮瓣符合当代组织移植的理念,其优点是对供区损害少[4],不切取肌肉,不破坏供区外形,使运动功能不受影响;而且设计灵活,患者术后康复快。在围手术期还要遵循不在供区静脉滴注、抽血、或推注、化学治疗等,以避免损伤供区血管,在手术中要对供区血管和受区血管进行妥善处理,受区血管的要力求保留好预备用的动、静脉,特别是静脉血管。本组43例患者在术中不仅保留受区动脉的伴行静脉外,还常规保留好颈外静脉。在手术中皮瓣断蒂时先动脉后静脉,吻合血管时先静脉后动脉,以减少血液在皮瓣内的瘀积。从本组43例游离皮瓣修复情况显示,无一例因血管危象而坏死。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的形状、部位、大小,选择合适的游离皮瓣修复组织缺损,可提高外观美容效果。

[参考文献]

[1] 柴益民,曾炳芳,康庆林,等.手部复杂组织缺损的急诊显微外科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29(11):328-330.

[2] 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6):130-135.

[3] 郭解军.外科皮瓣在手外伤急诊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29(30):144.

[4] 黄粹业,马世前,梁军,等.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组织缺损和临床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29(8):221-222.

骨组织缺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患者, 男18例, 女8例。年龄18~61岁, 平均年龄30岁。均为软组织缺损后肌腱、骨外露患者。缺损组织部位:足跟足底3例、小腿8例、大腿3例、上臂1例、手掌3例、手指8例。组织缺损面积1.0 cm×1.5 cm~12.0 cm×8.0 cm。致伤原因:挤压伤22例, 热压伤1例, 电刨伤3例。合并肌腱损伤16例, 骨折10例。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心理护理

发生复合组织缺损的患者常常伴有焦虑、紧张情绪, 应与患者耐心交流, 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想法;针对患者的顾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详细解释和分析, 使其了解手术的目的、方法、过程、预后及术后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如何与医生、护士很好地配合。

1.2.1. 2 皮肤准备

术前1 d做好供皮区的清洁准备工作, 术日用专用剪刀剪去供皮区、缺损区周围过长毛发, 缺损区清洁换药后, 更换清洁衣裤[2]。

1.2.2 术后护理

1.2.2. 1 专科护理

(1) 术后患者安置于清洁安静病房, 调节室温22~25℃、湿度为60%, 定时开窗通风。皮瓣注意保暖, 局部用60 W烤灯照射, 距皮瓣40 cm。可随室温的高低稍微调节距离, 但不宜过近以免导致灼伤。限制探视人员, 严格室内禁烟。按显微外科常规护理,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尿液、尿量的变化, 指导患者适量饮水, 做好会阴护理, 有尿管的尽早拔除, 预防尿路感染。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体温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2) 注意体位的管理, 依据皮瓣移植方式指导患者绝对卧床7~14 d, 防止在皮瓣血管蒂的部位及附近施加压力;避免患者不恰当的体位及活动, 不可压迫患肢或皮瓣, 以免影响皮瓣血供。进行石膏固定的患肢适当抬高, 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练习床上大小便, 保证患肢安全, 避免患肢受到外力撞击, 对皮瓣造成影响。 (3) 术后每1小时观察皮瓣情况, 在自然光线下观察皮瓣的颜色、温度、肿胀和指压反应, 并详细记录, 若皮瓣颜色苍白、皮温下降、指压反应不明显, 提示血供受阻“动脉危象”, 立即检查皮瓣的蒂是否受到牵拉或初步判断血管是否发生痉挛, 及时报告医生, 必要时手术探查;如发现皮瓣颜色变为紫红或暗红、肿胀明显, 提示静脉回流受阻, 应适当调节烤灯距离, 抬高患肢, 报告医生是否拆线减张;检查皮瓣是否有漂浮感, 判断是否有腔隙形成并积血, 若有则应及时清理腔道积血。观察敷料、石膏固定包扎情况, 保持松紧度适宜, 保持敷料干燥、整洁, 如渗出较多时, 及时更换敷料, 预防伤口感染。当皮瓣情况良好后, 根据医嘱适当延长观察间隔时间。

1.2.2. 2 疼痛的护理

术后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止痛泵与放松技巧。

1.2.2. 3 饮食护理及皮肤护理

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可增强抵抗力, 以利于伤口愈合, 禁食辛辣刺激性饮食。多食水果、蔬菜, 适当饮水, 顺时针的进行腹部按摩, 保持大便通畅。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皮肤的皱褶处垫清洁的纱布或小毛巾, 如有汗湿及时更换。石膏固定的骨突部位定期观察防止压伤[3]。

1.2.2. 4 功能训练

对于带蒂皮瓣术后1~2周进行皮瓣蒂钳夹训练, 观察皮瓣血运是否成功重建, 为术后3周断蒂做准备。断蒂后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主动屈伸各关节, 以后逐渐增加幅度和频率。合并肌腱损伤、骨折患者, 根据愈合情况进行锻炼。

2 结果

对本组患者进行随访, 指导其定时复诊。通过观察发现, 1例远端皮肤边缘小片出现渗出坏死, 经换药、激光照射后创面愈合。所有皮瓣均成活, 术后功能恢复良好。足部皮瓣早期不耐磨, 经锻炼后恢复效果满意。

3 小结

利用皮瓣来修复复合组织缺损, 安全、可靠、能明显缩短病程, 是肌腱、骨等深部组织外露治疗最理想的方法。寒冷、炎症、患者情绪波动、体位变化、烟中尼古丁等因素的作用可造成皮瓣内血管收缩, 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 可导致皮瓣坏死造成手术失败, 通过系统正确的术前和术后护理, 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是保证皮瓣成活的关键。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谢振荣, 肖军波, 雷彦文, 等.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1 (34) :347-349.

[2]张文静, 刘亚静, 张文龙, 等.带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63例的术后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4) :970.

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 女5例;年龄20~56岁。绞榨伤8例, 车祸伤7例, 热压伤3例, 均伴有骨关节或肌腱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5.0cm×4.0cm~8.0cm×7.0cm。行急诊手术6例, 择期手术12例。

1.2 手术方法

皮瓣设计以同侧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搏动处与髂前上棘顶点作连线, 并沿髂棘向后延伸, 此线即为设计皮瓣的轴心线。皮瓣的长和宽一般较创面各大2cm, 长度还需加上5~7cm以便卷成皮管作为蒂。按手部创面形状大小设计皮瓣并划线标记。沿设计划线先从外侧切开皮肤, 顺深筋膜之下向蒂部解剖分离, 直至蒂部并能观察到旋髂浅血管位于切取皮瓣内, 皮瓣近端形成长约5~7cm, 宽约5cm的皮蒂, 并确保血管包括在蒂内, 卷成皮管缝合, 本组病例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将所切皮瓣转移至经清创后的手部创面, 皮瓣下放置橡皮片引流。患侧上臂及前臂用宽胶布与躯干固定, 术后患侧膝下垫枕, 使髋关节屈曲, 以减少腹壁张力, 减轻伤口疼痛。术后3周左右断蒂, 断蒂时间在24~28d。

2 结果

术后2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 经换药后愈合, 余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创口I期愈合。患者均随访3~12个月, 皮瓣外形、颜色与周围组织相似, 无明显臃肿, 皮瓣质地柔软, 手功能恢复良好。典型病例见图1~3。

3 讨论

3.1 腹股沟皮瓣的应用解剖

腹股沟皮瓣是以旋髂浅动脉为轴设计的皮瓣。旋髂浅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5cm处, 自股动脉起始后, 行向髂前上棘, 其主干较短, 平均不到1.5mm, 即分为浅、深两主支, 两支走行方向基本一致, 浅主支在深筋膜深面走行5mm后穿出阔筋膜至皮下浅层。深主支在深筋膜下行走, 在髂前上棘下2cm处穿出深筋膜进入皮下。旋髂浅动脉血管口径较粗, 本干外径平均1.3mm, 深支为1.0mm, 浅支为0.8mm。皮瓣可供切取的范围:皮瓣下界距轴线5cm, 上界距轴线10cm, 远端可达整个髂骨翼。

3.2 手术注意事项

(1) 切取皮瓣时, 应随时将皮肤与深筋膜缝合固定几针防止二者脱离, 以免影响皮瓣血运。 (2) 皮瓣断蒂前应常规在皮管蒂部行夹管训练, 夹管时间从短到长, 开始训练时夹管15min, 夹管期间应注意观察皮瓣的颜色及温度改变, 每日1~2次。以后逐日增加时间, 直至夹管持续到1h, 如皮瓣颜色不变, 即可断蒂。这样还可促进皮瓣和创面更快建立循环, 使断蒂后蒂端皮瓣血循环良好, 伤口能正常愈合。 (3) 作皮管两端与皮管下创面折合处缝合时, 应作对合式褥结缝合法或Z形切口缝合法, 以消灭死腔, 减少感染发生, 有利于创缘的顺利愈合。 (4) 术中皮瓣、手部及供区创面应彻底止血, 以免血肿引起皮瓣坏死。 (5) 将患肢固定于恰当位置, 使皮管处于无张力、无折叠状态, 皮瓣不受压, 以保障良好血循环及侧支循环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顾玉东, 王澍寰, 侍德.手外科手术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85~187.

[2]郑和平, 林建华, 林海滨.中国人皮瓣血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6.

骨组织缺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0例, 男39例, 女11例, 年龄15~52岁, 平均 (32.9±3.2) 岁, 均为手部皮肤因外伤造成软组织缺损, 需移植皮瓣对创面行修复的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25 min~15 d, 平均12 h。受伤原因:热压伤6例, 机器伤29例, 砸伤7例, 交通意外伤3例, 其他5例。缺损部位:手掌 (指) 、指5例, 手指41例, 手背4例。

1.2 方法

皮瓣供区处理:15例为全厚皮片移植, 35例为直接缝合。皮瓣面积最小为1.4 cm×1.0 cm, 最大为18 cm×13 cm。8例行锁骨下蒂带皮瓣修复, 2例患者行双三角皮瓣修复, 15例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 8例行环指桡侧岛状皮瓣及中指尺侧岛状皮瓣修复, 6例患者采用手指掌侧推进皮瓣对手指末节部分缺损进行修复, 1例行足背复合组织游离修复, 3例行V-Y皮瓣修复, 1例行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2例拇指行第一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 4例患者采用手指掌侧推进皮瓣对手指末节部分进行修复。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50例患者均移植成功并成活, 对患者行2个月~2年的随访, 功能及外形恢复满意者42例, 对皮瓣供区植皮外形不满意者1例, 轻度皮瓣臃肿7例。外形满意恢复者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手外伤组织缺损不仅包括皮肤缺损, 同时包括手指、肌腱、关节组织的缺损, 修复治疗一方面需要保证其形态与结构的恢复[2], 同时需要最大程度保证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因此尽早通过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组织缺损为患者手部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研究学者认为及早通过皮瓣移植修复创伤能够保证清创的彻底, 不需顾虑创面组织切除过多而不能闭合采取估息应对措施, 另外如果创面的污染较为严重通过彻底清创能够使得创面转变的较为清洁, 对于组织的康复十分有利[3]。早期进行创伤组织解剖, 组织较为清晰, 利于神经、骨骼的修复, 促进功能的恢复。皮瓣在愈合后未发生收缩, 可降低瘢痕挛缩或形成导致的继发性畸形, 还利于对如神经、骨骼等深层组织及早行二期修复。本次治疗结果显示, 通过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组织缺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患者的手部功能和外形得到了显著地改善, 临床意义显著。

在行手外伤组织缺损的修复中, 对皮瓣进行科学合理选择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需依据组织缺损大小、部位, 恢复功能的要求对皮瓣进行选择, 同时对手术者是否娴熟掌握修复技术的程度也有要求[4]。经研究显示, 可作皮瓣移植区的皮肤供区全身共有70多处, 有学者提高宁美勿丑、宁近勿远、宁带蒂勿游离、宁同勿异的原则。需行全面考虑后再对皮瓣移植进行选择。不同部位组织缺损需依据各类皮瓣的优缺点及具体缺损的情况进行选择。若缺损可采用局部皮瓣修复时, 即可将远处皮瓣修复排除, 当修复可采用非主干血管皮瓣时, 则可将主干血管的皮瓣修复排除[5]。在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并合并骨外露时, 患者缺损面积<1 cm2, 可采用对V-Y的方法推进皮瓣进行修复;指腹缺损面积>1 cm2或骨外露面积>1 cm2, 皮瓣修复可行手掌侧推进方法, 但需防止指神经血管束在皮瓣分离时受到损害, 因有知名的神经血管在皮瓣内, 较易成活, 具有较高感觉敏感性, 成功率高, 方便操作。患者指背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或拇指的指腹缺损面积较大者, 修复可采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 带桡神经浅支。修复后皮瓣有感觉存在, 为筋膜皮瓣, 以第一掌背动脉为血供, 可使拇指功能恢复, 供区行游离植皮[6]。患者小指掌侧软组织有大面积缺损时, 修复可采用第四掌背皮瓣。此类微型或小皮瓣质量接近于受区, 且有神经存在, 利于手指尤其是指腹感觉的修复, 临床效果满意, 已引起广泛重视。患者为脱套伤或手指软组织缺损时, 修复可采用交臂皮瓣、锁骨下皮瓣、腹部带蒂皮瓣, 操作具有一定的简便性, 高成活率, 皮瓣血运良好, 危象发生率低, 不足之处为修复后3~4周皮瓣才能断蒂, 且无感觉。本次研究中, 腹部或锁骨下带蒂皮瓣修复患者占有一定比例, 提示手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带蒂皮瓣仍具有重要作用, 在手部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时更为适用。患者手部软组织单纯大面积缺损者, 修复可采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 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和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对主要前臂供血动脉未造成损伤, 且具有良好的质地、面积较大, 血管相对恒定, 为理想的对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皮瓣[7]。患者手部肌腱在手部外伤软组织缺损伴发者, 游离移植可采用足背复合皮瓣, 除使创面软组织缺损良好修复外, 还对肌腱缺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手外伤组织缺损采用皮瓣移植修复需掌握相关注意事项, 彻底对手部创面进行清创, 包括异物清除, 对伤口进行反复冲洗, 将失活组织彻底切除。在行皮瓣设计时, 需稍大于创面, 防止发生张力缝合。皮瓣切取时需对血管束、深筋膜、皮肤间的连续性加强注意, 最大限度对皮瓣由血管穿支发出的营养支进行保护, 尽量在皮瓣蒂部周围多带软组织, 以利于皮瓣血供及回流。注意皮瓣转移蒂部不能形成压迫、扭转、牵拉、锐角, 应保持穿过的皮下隧道呈宽敞状态, 给予有效引流于皮瓣下放置, 均为皮瓣成活提供了条件。同时需行抗感染、抗痉、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 在移植后对皮瓣的血运情况密切观察, 及时发现并防控血管危象发生, 另外需加强功能锻炼,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巨积辉, 金光哲, 李建宁, 等.游离腹壁浅动脉筋膜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8, 24 (3) :160-161.

[2]罗少军, 王绥红, 汤少明, 等.前臂外侧皮刘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9, 23 (1) :283-284.

[3]袁临益, 徐招跃.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岛状皮瓣在手指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8, 24 (1) :16.

[4]陈超, 邵新中, 邓志刚, 等.带指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8, 24 (2) :127-128.

[5]刘勇, 沈毓书, 韦绍仁, 等.带血管蒂岛状皮瓣肌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7, 20 (2) :143-144.

[6]吴波, 吴景华.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严重损伤28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2, 25 (4) :315.

骨组织缺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取的21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 男性168例, 女性47例, 年龄在19~5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0±4.5) 岁。其中63例为机器损伤, 72例为交通事故损伤, 12例为烧灼伤, 46例为电锯、电击损伤, 22例为指蹼畸形或咬伤。损伤具体情况有手掌、手背皮肤撕脱109例, 手掌、手背皮肤缺损51例, 虎口皮肤缺损26例, 手指指腹、指甲、指背皮肤缺损29例。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手部软组织缺损程度以及患者的意愿选择适当的皮瓣移植修复手术。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进行常规全身检查, 确定患者身体状况, 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 告知一些手术细节以及术后的功能性康复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且要根据患者手部软组织的缺损情况, 面积大小及部位以及患者的自身要求合理选择皮瓣供区, 确定好供区皮瓣的情况并依据创面大小在供区设计画出需要的皮瓣面积。

1.2.2 手术前处理

麻醉处理, 对预手术的部位进行常规麻醉。然后对患者手部软组织缺损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 用适量的3%过氧化氢液体及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洁净、消毒。

1.2.3 皮瓣移植手术

首先对创面进行清创手术, 即沿着手部创面的外缘皮肤切开, 露出深筋膜, 切除坏死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组织, 注意保证肌腱及骨骼正常。止血, 清理消毒, 测量创面的大小, 对创面进行抗生素湿敷。然后在选定好的皮瓣供应区进行解剖, 根据创面的大小及形状切开皮肤, 显露出血管蒂, 明确血管存在与否后切取皮瓣, 止血, 观察皮瓣远端血液运行情况, 若无缺血情况发生即可缝合创面并固定。将切取的皮瓣移植覆盖至创面, 缝合固定。注意保证皮瓣的血液循环通畅, 应确保皮瓣下的神经、动静脉血管完全吻合[2]。

1.2.4 术后处理

术后采用常规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注意引流并及时换药。术后进行皮瓣血液循环训练, 确定实施断蒂手术的具体时间。待手术伤口愈合, 及早进行术后功能性康复训练。

1.3 统计方法

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21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后的皮瓣成活情况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

2 结果

21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中有20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术后不良反应少, 且经充分引流、换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等处理后创面愈合良好, 但有7例患者的皮缘坏死, 成功率可达96.7%, 具体不良反应表现见表1。术后的随访结果表明进行皮瓣移植修复后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 手部知觉及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基本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3 讨论

软组织包括表层皮肤, 较厚具有丰富的毛囊和腺体;浅、深层筋膜, 厚且密脂肪丰富, 并且连接有许多结缔组织等;皮及皮下神经;浅血管, 包括静脉和动脉;以及肌肉、韧带等组织结构。软组织损伤会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活, 手部软组织缺损影响尤其严重。造成手部软组织缺损的原因有很多, 扭、挫以及碾压均会损伤软组织。多数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是由急性外部损伤或慢性劳损而引起的, 急性外部损伤包括意外事故、机械损伤、车祸、烧伤等, 慢性劳损一般是由长期重复的工作劳动而造成的。手部软组织缺损会表现出明显的局部性疼痛, 咳嗽或剧烈呼吸疼痛会加剧, 而且手部创面会发生肿胀、出血。治疗时要尽可能的恢复手部外形及功能, 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对创面进行治疗, 都要保证创面清洁无其他异物, 烧伤等造成的软组织缺损还需要去除干净坏死组织, 消毒止血后, 采用适当方法进行修复[3]。皮瓣移植手术即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且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的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皮瓣是由皮肤及皮下组织组成的组织块, 可以在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移植愈合。皮瓣下需连接有蒂部, 这样才能保证移植后的血液供应、营养供给, 确保移植皮瓣成活。再建立起新的、正常的血液循环后即可以切断蒂部, 达到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目的。皮瓣移植要先选取好适当的皮瓣供区, 可以根据软组织缺损的程度及创面大小选择合适部位切取皮瓣, 进而移植到软组织创伤部位。皮瓣供区可以是胸侧、肩胛区、股内外侧、足部背侧、胸肩峰、前臂、下腹及髂腰部等处的皮瓣。皮瓣供区的选取要保证供区皮肤外观正常、质地柔滑、皮瓣正常, 皮瓣移植手术适用于增强局部血运能力、洞穿性缺损、器官再造及修复创伤等。皮瓣移植手术后应注意保温、预防感染、尽量减轻疼痛、保证血液循环通畅血容量充足, 术后体位的安置也至关重要, 保证体位正确是确保皮瓣供血和静脉回流的关键, 是促进皮瓣成活的重要措施[4,5]。还需在术后进行适当的皮瓣整形, 根据皮瓣愈合情况去脂、吸脂, 恢复手部的外部形态。该研究证实, 21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中有20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7例患者皮缘坏死, 成功率高达96.7%, 术后随访结果表明, 皮瓣移植修复后患者的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 手部知觉及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综上所述, 皮瓣移植手术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皮瓣色泽及质地恢复良好, 手部外形及功能基本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庞水发, 于国中, 刘均墀, 等.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临床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9, 22 (2) :104-106.

[2]彭国防.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的疗效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0 (2) :155-157.

[3]侯书健, 程国良, 方光荣, 等.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07例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6, 22 (5) :259-261.

[4]徐亚非, 张德军, 曾国师, 等.足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2) :916-917.

骨组织缺损 篇9

【关键词】拇指;指固有动脉;皮瓣

拇指的功能占整个手指功能的近50%,保持拇指良好功能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拇指的有效长度,所以拇指指端的缺损,不能简单的行残端短缩缝合。自2009年6月以来,我们应用拇指桡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4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共40例,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16~58岁,平均28岁,左手12例,右手28例,损伤原因为切割伤及机器绞伤。损伤部位:拇指末节指端缺损并指骨缺损40例。利用拇指桡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1.5×2.0 cm~2.0×5.0 cm,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美观,皮瓣质地和色泽与正常手指相近,手指功能满意,两点辨别觉为6~8mm。

1.2手术方法在臂丛麻醉下,气压止血带下清创,剪除拇指指端创口周围不健康的组织,修整创缘,在拇指第一掌骨桡背侧设计皮瓣,皮瓣以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皮瓣轴线,旋转点在拇指近节指骨中部指固有动脉发出背侧支处。皮瓣近端可在腕横纹处,远端可达掌指关节,桡侧可达手掌背皮肤交界处,尺侧可达大鱼际肌掌纹桡侧缘内,皮瓣保留0.5cm蒂部。

首先切开皮瓣近端即两侧的皮肤,在深筋膜与拇指伸肌腱表面分离,将沿途的动静脉即桡神经浅支分支包含在皮瓣内,保留0.5cm宽的蒂部,旋转点设计在近节指骨中1/3指固有动脉发出背侧支处,皮瓣掀起后切开蒂部与受区间的皮肤,旋转皮瓣覆盖指端缺损。松止血,观察皮瓣血运。创面0号丝线间断缝合,注意不要缝合太紧,以免影响皮瓣血运。

2讨论

2.1皮瓣的应用解剖拇指掌侧动脉包含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和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与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在近节指骨平面向掌侧发出分支,与对侧的相应分支吻合形成指掌弓,在距甲上皮近侧0.7cm处两侧的动脉向背侧发出吻合支,形成指背动脉弓。拇指指背动脉有2条,即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和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拇指桡侧指背动脉位置恒定,终止于拇指近节桡背侧,拇指的两支指掌侧固有动脉在拇指近节中部,近节指骨颈和甲根部发出分支与两侧的指背动脉的分支相互吻合,拇指掌侧动脉间的吻合以及掌侧动脉背支与指背动脉相互吻合为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背支逆行岛状皮瓣奠定了解剖学基础。

2.2皮瓣的优点拇指桡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该皮瓣切取容易,成功率高;皮瓣的质地、颜色与受区相近,耐摩擦;皮瓣的血运来源恒定;皮瓣切取后对供区影响较小,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内含有桡神经浅支的分支,必要时可携带桡神经的分支,与受区的指神经吻合,皮瓣可很快恢复感觉。此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符合显微外科皮瓣的选择原则,是修复拇指指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的皮瓣。

参考文献

[1]张启旭,乔群,刘志飞,等.拇指指腹缺损的修复.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106-107.

[2]刘遵勇,姜德欣,姜波,等.多种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1:211-212.

[3]何葆华,宋建良,周吉林,等.第一掌骨背侧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中华手外科杂志.1999,15:117~119

骨组织缺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14年12月间共收治患者68例, 其中男51例, 女17例, 年龄17岁~62岁, 车祸伤36例, 机器挤压伤17例, 建筑工地重物砸伤15例。所有病例均创面挫伤污染严重, 其中合并骨折55例。

1.2 使用材料

全部使用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VSD套装材料。

1.3 方法

①彻底清创:清除创面中坏死及挫伤严重组织, 双氧水、生理盐水多遍冲洗后, 给予骨折复位固定, 并给予创面彻底止血。②清洁创面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擦拭周围血污, 清除坏死挫伤严重的角质层, 再用酒精清理皮肤周围的皮脂。③设计覆盖VSD材料:根据创面大小剪取大小合适的VSD敷料, 并注意引流管的位置, 创面较大的需根据创面大小将两块或多块VSD敷料间断缝合, 连成一体, 便于覆盖创面。将准备好的VSD材料覆盖创面, 确保VSD材料与创面充分接触, 引流管留置方向以便于引流为原则, 并将VSD敷料间断缝合至创面周围皮肤上, 便于固定。④连接引流管, 单个VSD, 引流管直接连接负压吸引器, 多根引流管的需并联串联引流管, VSD负压吸引器负压调整至125~450 mm Hg之间。⑤覆盖半透膜封闭创面:再次清理创面周围皮肤, 酒精去除油脂, 并擦干后选用半透膜覆盖封闭, 引流管处选用“系带法”密封, 多块半透膜需“叠瓦法”逐块封闭创面。半透膜覆盖边缘应覆盖创面周围皮肤3 cm~5 cm, 以确保密封效果[1]。⑥术后处理:术后持续负压吸引, 负压选择125~450 mm Hg之间, 并仔细观察保障负压引流有效。7 d~10 d后, 拆除VSD敷料, 观察创面, 若肉芽组织新鲜, 给予植皮治疗, 如果创面欠新鲜, 可重复VSD吸引, 直至肉芽新鲜。

2 结果

68例患者中65例7 d~10 d拆除VSD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 肉芽组织新鲜, 给予刃厚植皮, 创面消失。3例经2次VSD负压吸引后肉芽组织新鲜, 缺损区肉芽组织生长, 给予刃厚植皮消灭创面。

3 讨论

3.1对于小腿软组织缺损较大的创面及感染创面, 以往的治疗方法是对创面彻底清创, 分步清创, 换药, 待肉芽组织生长, 无脓性分泌物后进行植皮或皮瓣转移。其治疗周期长, 治疗过程中较痛苦, 住院费用昂贵, 医护人员换药劳动强度大, 效果欠理想。且皮瓣转移对术者技术要求高, 需要周密的皮瓣设计, 供区及受区的良好准备, 操作不当可能造成血管危象, 手术风险高。术后皮瓣臃肿, 影响外观, 甚至影响某些功能[2]。

3.2伤口负压吸引敷料VSD, 操作相对简单, 给予伤口清创, 彻底止血后, 根据创面, 修建大小合适的VSD敷料, 覆盖创面后, 生物半透膜密封。因VSD负压吸引, 敷料下无死腔存在, 且负压能随时清理创面的渗出, 及时将坏死组织、脓液、渗出液清理到体外, 消除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使创面清洁。VSD敷料下负压环境能清除创面边缘水肿组织内的组织液, 减少组织水肿, 同时血管组织因负压趋化作用, 改善局部肉芽组织的血运,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VSD的使用使治疗周期明显缩短, 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劳动量, 且肉芽组织刃厚植皮, 减少了手术风险, 且愈合后不存在局部臃肿, 患者更容易接受, 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裘华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5-30.

上一篇:抵押权预告登记下一篇:实用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