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损伤及缺损

2024-07-11

软组织损伤及缺损(共3篇)

软组织损伤及缺损 篇1

摘要:[目的]总结四肢软组织损伤缺损病人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的护理。[方法]对33例四肢软组织损伤缺损病人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 同时加强术前护理及术后患肢护理、负压管理、负压引流护理、功能康复护理。[结果]33例病人均痊愈出院, 创面愈合时间为27d±9d;随访6个月以上, 均无并发症及严重功能障碍。[结论]加强四肢软组织损伤缺损病人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的护理, 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软组织损伤缺损,封闭式负压引流,护理

临床上四肢软组织损伤缺损病人通常无法一期闭合伤口。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 (VSD) 技术治疗33例四肢软组织损伤缺损病人,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四肢软组织损伤缺损病人33例, 男21例, 女12例;年龄12岁~58岁;均在受伤后来院或救护车接诊, 未接受创面治疗;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 高处坠落伤9例, 机器辗压伤5例;损伤部位:大腿膝部5例, 小腿足踝部18例, 上臂肘部2例, 前臂腕手部8例;均合并骨折, 软组织损伤缺损创面面积为 (4.5×4.0) cm2~ (19.0×11.0) cm2。

1.2 治疗方法

臂丛或硬膜外麻醉下, 彻底清除异物和损伤已失活的组织, 骨折采用钢板、钢针、螺钉、外固定支架等固定;裸露的神经、血管、骨质尽量采用软组织覆盖;难以避免的骨外露, 在外露的骨皮质表面钻孔等处理。根据创面大小、形状, 设计修剪带有多侧孔引流管的VSD敷料 (武汉维斯第敷料, 成分为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 , 将VSD敷料缝合固定并完全覆盖缺损创面, 不留无效腔, 清洁创周皮肤, 用具有生物透性粘贴薄膜封闭VSD敷料, 引流管自薄膜下引出, 接中心负压吸引和引流瓶, 负压值一般调至60 kPa~80 kPa, 24 h持续吸引。一般7 d左右拆除VSD敷料, 如肉芽新鲜无感染, 行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修复闭合创面, 否则需更换VSD敷料, 直到创面长出新鲜肉芽组织。治疗期间给予全身支持、抗感染及中医药活血化瘀止痛等治疗。

1.3 结果

33例病人均痊愈出院, 其中24例使用VSD 1次, 7例使用VSD 2次, 2例使用VSD 3次;创面愈合时间为27 d±9 d;随访6个月以上, 均无并发症及严重功能障碍。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护士系统学习VSD技术的发展史、技术原理, 掌握护理要点和细节。病人回病房前检查中心吸引装置, 设备是否完好, 压力是否正常, 将负压瓶、引流管、中心负压表等用物置于床旁备用。护士向病人宣教VSD治疗的优点、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 通过图片、视频、成功案例等方式详细宣教, 以缓解病人的焦虑心理, 争取病人治疗合作。

2.2 术后护理

2.2.1 患肢护理

患肢关节置于功能位, 利用支架、软枕, 抬高患肢20 cm~30 cm, 以利于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减轻患肢肿胀;利用烤灯等措施, 保持患肢温暖;注意保护骨隆突处, 防止压疮形成;观察、评估、确定患肢疼痛原因, 通过心理护理、调整体位、必要的止痛镇静药物等缓解疼痛, 若疼痛持续, 则不能止痛;严密观察患肢肢端的血运、感觉、运动等情况, 有异常即刻报告医生处理。

2.2.2 负压管理

VSD泡沫敷料除了能覆盖创面外, 在被施于负压后可以依靠毛细虹吸作用和外在的动力持续对创面进行有效引流, 及时将坏死组织、有害组织因子排出体外, 保持创面的洁净[1]。持续的负压刺激能使局部的微血管舒张, 通过创面血流量, 加速肉芽组织生成和细胞增殖修复, 促进毛细血管新生[2]。因此保持持续有效的负压是封闭引流治疗成功的关键。负压有效的标志是VSD敷料明显瘪陷, 薄膜下无液体积聚, 管型清晰;如果VSD敷料鼓胀隆起, 管型消失, 提示负压失效。需立即查找以下几方面原因:负压吸引装置故障;负压引流系统的密封失效, 即薄膜粘贴不紧密或各管道连接处漏气等;创面内坏死组织及炎性渗出较多, 医用泡沫通透性减低;引流通道阻塞;负压引流瓶内液面太高。负压值调节至60 kPa~80 kPa, 负压过大或过小, 都不利于创面愈合。负压过大, 病人常有敷料处酸痛不适感并容易引起创面出血, 淋巴液被大量吸引出体外造成淋巴漏, 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 可导致皮瓣坏死、伤口愈合不良;负压过小, 引流不畅易堵塞引流管。

2.2.3 负压引流护理

引流瓶位置应低于创面20 cm~30 cm, 合理安排引流管与患肢关系, 妥善固定, 避免受压、扭曲、折叠、脱出等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气味及引流量, 做好详细记录, 如有异常需与病人沟通并汇报主治医生, 及时进行相应处理。更换引流装置时, 保持操作无菌状态, 止血钳夹闭引流管, 关闭负压源, 引流管不能高于创面, 防止引流液反流。密切观察体温、脉搏情况, 如体温持续升高, 提示引流无效或感染加重,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4 功能康复护理

根据损伤部位和愈合程度, 在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健肢带动患肢, 主动运动为主, 被动运动为辅, 以病人自觉舒适、不引起疼痛、不影响负压引流及骨折固定的效果为标准。责任护士应因人而异制订个性康复计划, 包括肌力、肩肘腕掌指等关节活动、握松拳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踝关节屈伸及足趾活动等内容, 坚持每日分组实施并适当根据病情调整, 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3 讨论

VSD是一种新型的引流技术, 用医用泡沫材料包裹创面、多侧孔引流管, 使泡沫材料成为引流管, 再用透性粘贴薄膜封闭被引流区, 使之与外界隔绝, 接通负压源形成一个高效引流系统, 是处理创面的全新方法[3,4,5,6]。1992年由德国Fleischman博士等首创, 1994年裘华德率先引进国内, 1995年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认证。四肢损伤软组织缺损临床很常见, 缺损过大的创面不能直接缝合, 传统治疗需反复清创与换药, 病人痛苦且创面开放难以控制感染。VSD技术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进行, 保持创面清洁, 降低交叉感染机会, 将传统的点状引流变为面状引流, 避免每天换药的痛苦, 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在VSD技术护理工作中, 维持创面负压状态是核心, 术前培训、用物准备、术后肢体、负压、引流、功能康复是关键, 加强责任心, 严密观察, 有效管理, 保持引流畅通, 以保证VSD技术应用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敏, 王芳, 李涛, 等.16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自体皮回植联合真空负压封闭技术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2) :1322-1323.

[2]许金枝, 王瑛.骨折后功能锻炼时间和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5, 19 (3A) :507.

[3]汤苏阳, 李春伶, 罗晓英.负压引流对人慢性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2) :146-148.

[4]郭家菊, 黄萍, 曹文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四肢软组织创面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20) :106-108.

[5]况世荣, 吴海燕, 李惠.改良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在严重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2, 26 (5B) :1307-1308.

[6]方雅丽.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手足毁损伤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2B) :415.

软组织损伤及缺损 篇2

1.们在走路或者做一些运动的时候经常出现扭伤或者跌倒碰伤等情况,当损伤的时候会很痛,在这提供一些方法来治疗。

当身体受伤的时候,就尽量不要动了,先对损伤处进行冷敷,冷敷24个小时在进行药物治疗,不要用热敷,冷敷可以控制毛细血管出血,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如果非常痛的话可以用冰块敷。

适当进行活动,在损伤初期不要活动,并且将损伤处抬高,有利于血液的流通,当病情稳定的时候适当运动,促进伤口的愈合,加快血液流通,防止淤血。

使用一些治疗软组织损伤的药物,如《骨方世医综合贴》。骨方世医综合贴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

2.伤后24―48小时内,局部组织缺血,急性无菌性反应剧烈,大量组织渗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处理原则主要是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和缓解炎症反应。损伤后即刻采用制动、冷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等一系列处理。严禁严伤处按摩和热疗。

软组织损伤及缺损 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2-0237-02中图分类号:R 683.420.6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42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多有报道[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沙柯教授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应用较多,认为皮瓣血供良好,而触觉及压觉效果更好。2005年至2009年我们应用腓动脉及穿支血管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6例,效果令人满意。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2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6例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0~56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车祸致伤4例,重物压伤2例。软组织缺损部位:外踝2例,足背3例,内踝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4 cm~10 cm×9 cm。

2.手术方法常规术前准备,确定腓动脉及穿支位置,并沿腓动脉轴线设计皮瓣。气囊止血后行皮瓣游离。切开并游离皮瓣,分离并保留2~3支腓动脉穿支于皮瓣内,游离穿支及腓动静脉主干,结扎周围肌支及腓骨营养支,完全掀起深筋膜皮瓣。于保留的最近端一支腓动脉,穿支发出处近端结扎切断腓动、静脉,向远端游离至外踝尖上约5 cm并以此为旋转点,以远端腓血管及穿支为蒂,通过闭合或开放的皮下隧道,皮瓣向远端逆行转移覆盖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区。包含于皮瓣内的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分别于远、近端结扎切断。供区创口的两端直接缝合,中部残留创面从大腿取游离皮片移植覆盖。结果6例逆行腓动脉及皮穿支血管蒂皮瓣术后经抗感染、抗凝、活血化瘀等治疗,全部成活。全部病例获12~24个月随访,均未见坏死。仅2例皮瓣术后出现轻度静脉回流不畅现象,但术后24小时恢复并保持正常,考虑为逆行皮瓣转移后初期静脉未完全开放所致。供区均Ⅰ期愈合且无并发症。所有患者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患足及踝关节屈伸及行走功能不受限。讨论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以前常采用小腿筋膜皮瓣或皮神经营养的筋膜皮瓣,比较实用且简单,不足之处是其旋转和修复范围有限,蒂部外形臃肿且易受压迫。近年来,在腓动脉皮肤穿支解剖研究的基础上,改良的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神经营养筋膜皮瓣见诸报道[2]。而单纯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神经营养筋膜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受制于腓动脉的穿支长度有限,一般不超过3 cm,且口径细小,皮瓣易坏死。Yang和Morris仍建议蒂部需要带至少2 cm宽的深筋膜,将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包含在内。

解剖表明,腓动脉在小腿外侧中下段发出约3~7支皮肤穿支[3],大多数皮支分布在腓骨头下7~20 cm范围内。我们在设计皮瓣时,以此区穿支作为基本供血血管,在皮瓣面积较大时,尽可能多保留穿支在皮瓣内(2~4支)。应用以远端腓动脉及穿支为蒂的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皮瓣逆行转位后,血供主要来自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通过内踝前、后动脉,外踝前、后动脉组成的踝关节血管网,与腓动脉远端间形成交通支,逆行营养皮瓣。静脉也通过腓动脉伴行静脉逆流及丰富的无瓣膜交通支回流。本组皮瓣的旋转点设在外踝上约5 cm,血管蒂长,足以转移覆盖踝至前足的任何部位软组织缺损。

逆行腓动脉及穿支血管蒂皮瓣的主要优点有[4]:①血管蒂部较长,皮瓣转移距离较远;②蒂较小,易旋转,皮瓣移位后可随意方向放置,随意性强;③其抗压、抗扭转能力更强;④以腓动脉主干供血,皮瓣内包含2~3支穿支血管,其血供充足,回流确切,皮瓣可切取面积大大增加;⑤与小腿内侧岛状皮瓣相比,该皮瓣不损伤胫后动、静脉,虽牺牲小腿腓动、静脉,但对小腿及足部影响相对较小。腓动、静脉解剖位置较深,分支较多,分离血管蒂时采取侧卧位,对显露腓动、静脉及术中操作有帮助,操作要精细。腓动脉及穿支血管蒂皮瓣,腓骨及腓骨肌虽然失去来自腓动脉的部分血供,根据随访及查阅文献未见到肌肉坏死及腓骨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的报道。

小腿外侧腓动脉及皮穿支血管蒂皮瓣的厚度、质地与足踝部皮肤相似,用于修复后者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时,血运可靠,可供皮瓣面积大。有文献报道小腿外侧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为30 cm×10 cm~25 cm×23 cm[3],效果满意,优于其他皮瓣。

参考文献

[1]彭涛.应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胫骨开放性骨折较皮肤组织缺损20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8(2):167169.

[2]翁雨雄,王发斌,黄启顺,等.重建感觉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跟部缺损的临床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9,25 (6):378380.

[3]宋修军,邵旭建,曲永明,等.小腿外侧腓动脉皮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2(4):252255

[4]高慧,胡建群,章宏伟,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腓动脉穿支皮瓣血管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4):484487.

(收稿日期:2012-02-17修回日期:2012-04-09)

(编辑:崔群飞)

上一篇:比赛现象下一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