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思考

2024-09-21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思考(精选12篇)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思考 篇1

1 农村供水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清城区从1992年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建设, 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以市区及镇街的自来水扩网工程建设和2003年全省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为主, 至2004年底, 我区共建设自来水工程和解困工程共17宗, 供水人口87213人, 供水规模153320m3/d;分散式供水工程主要是农村农民的自备井和手压泵, 供水人口296131人。

2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现状

清城区现有农业人口383344人, 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31121人, 占农村人口的34.2%, 涉及6个镇 (街道) 59个行政村671个自然村。所涉及的饮水不安全类型主要包括: (1) 饮用污染严重, 未经处理的地下水; (2) 水源保证率不达标; (3) 其他饮水水质问题; (4) 砷超标, 重度超标。

3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紧迫性

农村饮水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群众对饮水安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越来越强烈。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为我区广大农村提供干净卫生方便的生活用水, 可减少农村人口疾病的发生, 解放农村劳动力, 促进农村庭院经济发展, 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思路

4.1 统筹兼顾, 科学规划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提高我区农村供水质量、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 统筹兼顾, 科学规划, 使农民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 及《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 (修订稿) 、《清城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用2年 (2008年至2009年) 时间解决全区农村13.112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分阶段目标。2008年底我区重点解决了0.3353万人饮用水中砷超标问题及其他饮水水质问题;对污染水严重的在近期实施规划中给予优先解决。

4.2 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相结合, 防治并重

保障饮水安全, 首先要从源头抓起, 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要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 划定我区规划项目供水水源保护区, 加强对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 防止污染, 要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好饮用水源。

今后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除依托自来水公司扩网解决的饮水安全工程外, 集蓄供水和深水井供水应根据具体情况, 设置必要的水净化设施, 向用水户提供水质达标、卫生的生活饮用水。同时, 应建立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 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 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

4.3 因地制宜, 布局合理

依据清城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种类、特点, 综合考虑区域的人口分布、地形地质、水源分布、地方利益等各方面因素, 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总体布局如下。

对区内大部分农村人口居住集中的平原区, 包括东城街道、横荷街道、龙塘镇、石角镇北江左岸的平原区、源潭镇、洲心镇等, 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的市自来水厂、迎咀供水、银盏供水等自来水管网, 尽可能多的通过管网延伸供水;对人口居住分散的山区及丘陵区, 包括石角镇北江右岸的回岐村、源潭镇的大垯村、大龙村、洞尾村、高桥社区、积余村、青龙村、踵头村等, 采用较小规模的引用山溪水进行集中式供水。

兼顾今后长期发展的需要,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总体布局考虑区级、镇级的发展规划, 符合全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目前, 市自来水厂位于市中心区域, 取水水源为北江七星岗水域, 供水区域主要包括东城街道、洲心街道、横荷街道、石角镇, 北江水资源量充足;迎咀供水位于源潭镇, 取水水源为迎咀水库, 迎咀供水的供水区域主要为源潭镇, 供水水量充足。银盏供水位于龙塘镇, 取水水源为银盏水库, 银盏供水的供水区域主要为龙塘镇, 供水水量充足。

4.4 扶持引导, 多渠道筹资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既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保证工程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建设。为解决好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就必须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 制定有效的资金筹措计划。区、镇 (街道) 两级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增加投入, 各部门要密切配合, 给予一定的扶持引导, 确保饮水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从我区农村实际出发, 受益农户也要在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

对区内大部分农村人口居住集中的平 (私营企业) 的管网延伸扩网, 供水规模较大, 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依托自来水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管网维护。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减轻群众和政府对工程的运行管理费用, 有利于城乡结合一体化,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对人口居住分散的山区及丘陵区, 采用较小规模的引用山溪水进行集中式供水。为确保工程长期运行, 就必须根据工程类型和规模, 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 有利于工程发挥效益和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方式, 成立农村用水协会进行管理。建立水费收缴专账, 实行水费收缴制度, 走以水养水之路。由协会对工程设备进行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 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 保证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清远市清城区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2]清远市清城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 (修订稿) .

[3]清城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4]SL310-2004,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5]SL223-2008,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 (农村水利培训教材) .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思考 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消防工作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农村消防安全整体状况还很薄弱,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消防投入,不断改善防火安全条件,切实消除潜在的火灾隐患,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当前,国家正在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安全工作已将纳入其中同步建设。根据我县实际,结合自己三年来对消防安全知识的了解掌握,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加强农村消防安全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努力构建设“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村委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这样有利于消防建设新农村建设得到全面落实,同时,为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当前,农村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还很薄弱,特别是离县城比较远的乡村,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非常淡薄,不断提高村民的消防意识,是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农村消防安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制约当前我县农村消防安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原因。

大部分农村乡镇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知识匮乏,笔者就多次与大队领导一同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发现:有的农村村民普遍存在消防安全意识弱,自防自救能力差。在深入调查的同时,大队领导会无意中询问当地村民对消防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少部分村民经常来城里转的人则会回答,火警电话“119”;有的则回答当地派出所不定期会向我们宣传消防安全知识,了解一些;而大部分村民只知道“用水泼”,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回答。

二是客观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但大多数村民特别是山区的村民,大多数房屋的建筑材料多为可燃、易燃材料,村民房屋之间的间距很极小,一旦发生火灾一发生火灾,有可能发生“火烧联营”的现象。此外,农村的房屋低矮,大多村民都在自己家的屋檐下堆满生活用的柴草;有些村民的牛栏、猪圈也与住宿的房屋毗邻,干燥的稻草随处堆放。有的家庭还使用液化灶,但只知使用液化器,不知道如何预防液化气泄露;有的村民住户的家用电器线路老化的电线,存在私拉乱接电源线路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农村普遍存在的这些隐患,稍有不慎,均会酿成火灾。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工作的措施。

一是要提高认识,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重视的态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大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对农村消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消防法》的有关规定,利用村民委员会,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将消防工作层层落实到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长,村民具体抓落实。

二是落实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

各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火安全公约。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乡镇、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消防工作网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做到防火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三是强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力度。

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开展突出农村特色,贴近农民生活的消防知识宣传教育,将农村消防宣传工作纳入平安乡镇、平安单位、平安村寨建设考评工作,培养村民有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增强群众消防意识。总之,要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消防安全宣传活动,形成农村人人“关心消防、支持消防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整改隐患。

各地政府要定期组织村级安监员督促对农户电气线路、炉灶进行闺房和改造,加强诸如对村民私拉、乱拉电线,乱丢烟头火种,柴草乱堆乱放等整治清理工作。帮助村民规范电气线路设置,创造安全文明用电环境,督促村民用好电,管好电。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集体所有制 土地使用权 市场经济 土地流转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制度完善与否,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项创举。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矛盾与问题,近年来尤为突出。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许多大宗农产品缺乏竞争力,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难以体现规模效益,搞活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三农”问题中的关键性环节。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解析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动才能真正体现土地生产要素的性质,所以土地流转是必然的趋势。所谓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其实质就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首先,农村土地流转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明晰所有权归属,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权,界定土地使用主体的权利范围,使土地流转在法律上得到保障。一旦农民失去土地,得不到基本的生活医疗保障,进而酿成难以解决的社会危机。在集体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多数农民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我国的土地流转,流转的只能是使用权,不能是所有权。其次,农村土地流转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保持农业用地性质不变。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极其有限,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对于流转后的土地,必须用于农业生产,决不能挪作它用,否则就有违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上升到生态保护的高度上,只有把经济利益与长远的生态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土地流转现存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加速的态势。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思想意识落后、家庭联产承包生产模式自身的流弊及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管理机构,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东西部农业发展差距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流转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土地流转身份上的限制。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一般限于特定的农村集体组织内部,审议稿第55条第2款规定:“土地承包方案以及土地发包给本集体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经本集体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可见,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受让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被作为例外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种受让主体身份限制造成土地承包权流转的封闭性,从而土地承包权无法按照市场方式自由转让,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制造了障碍。.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的利用不能再局限于追求以一味的公平目标,而应转向以效率为中心。 

第二,土地流转条件上的限制。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来讲,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其转让必须经发包人同意(审议稿第132条)承包农户是流转的主体,土地流转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流转收益全部归承包农户,农民在遵守法律的情况下应当有自主权,这样才符合私法自治的原则,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开放性。

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但是从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离开了土地流转,土地的潜能发挥就受到了极大束缚。长期形成的土地平均拥有、所有权经营权机械统一的模式明显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打破这一沉闷局面,就必须让土地流转活跃起来。

(一)遵循三大原则,尊重农民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所以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1)“稳制活田,三权分离”的原则:即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实行农村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者使用权的三权分离,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

(2)“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执行国家法规政策,依法签定合同;按国家规定交纳税金、承包费用和相关费用以及履行应尽的义务。

(3)“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土地流转是农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必须根据客观条件“量体裁衣”,不能盲目进行、拔苗助长,否则势必事与愿违,带来不良后果。

(二)进一步探索和加强土地流转制度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机制创新

(1)完善法律条文,促进土地流转。法律应明却规定所有权归属及对农民的土地流转权提供法律保障;

(2)大力培养农村土地市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

(3)有效发挥政府和村集体的职能。一是政府要对土地流转有宏观上的调控。完善产权登记制度,建立科学的农地资产评估体系,合理评价农村土地价值,逐渐形成城乡地政一体化的管理。二是要建立约束政府行为过度干预的机制。准确定位政府在推进土地流转中的角色,监控土地供需总量的动态平衡。

(4)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第一,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二,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农户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5)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同时,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思考 篇4

2011年, 江苏丰县发生校车侧翻事故, 造成12名小学生死亡, 3人重伤, 令国人震惊。2009年12月湖南湘潭市发生了校园踩踏事件, 次年3月福建南平市发生校园凶杀案件……学生的校园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学生的校园安全教育及各项保护措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学校门口有校警站岗;学校内有教师们分时段负责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除举办各种安全知识讲座外, 还认真对学生进行火灾、地震情形下的逃生自救演练, 并对校内建筑、公共设施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安全问题排查……可以说, 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和学校为保护学生的校园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是细致而周全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学生校外安全教育的忽视, 相关保护措施的缺失, 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我所生活工作的桂北山区更是如此。

此中原因当然不言自明。校园以外学生若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责任在学生家长和相关责任人, “板子”自然是打不到学校及有关的教育部门头上的。殊不知, 许多中小学生家长因忙于生计, 时常无暇顾及看管孩子;更为糟糕的情况是———有不少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本身安全意识淡薄, 他们看不见潜在的危险。所以, 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校外安全教育, 并采取得力措施保障学生校外活动的人身安全,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近三年来, 我们桂北山区学生所发生的安全事故都是在校外。

来自校外的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当数溺水。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暑期的柳州新闻报道, 我们就会痛心地发现, 每一年的夏天, 总有好几个鲜活的小生命被无情的江河湖泊所吞没, 把无限的悲伤留给死者的亲人。不仅如此, 在我所生活的桂北山区还有一种危险的行为较为常见, 那就是用“鱼雷” (一种爆炸力极强的鞭炮) 炸河鱼。这种鞭炮的引线被层层包裹了起来, 所以只能凭经验判断它何时爆炸, 又因为它投入水中也能爆炸, 我们当地的许多村民及中小学生无视法规村约, 也看不到其中潜藏的危险, 常常用它来炸河鱼。2008年暑假期间, 我镇就先后发生两起因使用“鱼雷”而引发的伤残事件。一位10岁的学生右腿被炸出一个9厘米宽的窟窿, 血肉模糊, 险些伤及腿部大动脉;另一个学生右手被炸飞四个手指, 当场晕倒, 不幸造成终身残疾。真希望这些惨痛的教训, 能够换来人们对于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安全问题的思考与重视。

其次还有来自交通的威胁。近几年来, 得益于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政策, 我们桂北山区的农村也有了显著的变化。柏油路、水泥路代替了“晴天一身灰, 雨天两脚泥”的黄土公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面包车、摩托车逐渐步入普通百姓家。可应与之相匹配的农村交通管理却是一片空白, 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在这里, 无证驾驶、超载、报废车辆运营属正常的现象;一些十三四岁的学生驾驶摩托车在公路上疾驰已屡见不鲜。2009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 一个叫黄帆的14岁男孩骑着摩托车, 从外婆家返回时, 因避让汽车不幸发生车祸, 连人带车翻下路边的陡坡, 摔成中度脑震荡, 左腿粉碎性骨折。

此外, 在我们桂北山区盛行的一些传统民俗活动, 也会让人为山区孩子的安全捏把冷汗。比如说正月里的耍龙灯。为了助兴, 我们当地群众总是朝白纸糊就的龙灯扔放鞭炮, 这就苦了耍龙灯的选手了 (其中少不了中学生的身影) , 被烧着眉毛、灼伤皮肤的实在不少, 被炸伤眼睛的事例也偶有发生, 但当地人对此不以为然。还有激烈的斗牛比赛, 田地间两头杀红了眼的大水牛在凶猛格斗, 几米开外就是看得津津有味的观众。牛与人之间根本无任何护栏, 人群当中也一样夹杂有不少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的中小学生, 让人不禁提心吊胆。

关于农村风俗问题的思考 篇5

申育林

 2012-08-27 10:15:34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4期

摘要:农村风俗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造成铺张浪费的重大问题。从农村风俗现象入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风俗,现状,问题,对策 农村风俗的基本现状

本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承文明的礼仪风俗,如礼尚往来等,对建立良好的亲朋好友关系、邻里和睦共处有重大作用。但是近几年来,农村请客送礼歪风肆虐,消耗民力,败坏风气,这股歪风邪气让广大群众怨声载道。

1.1 请客的花样不断翻新

原来像结婚生子、老人去世等传统项目请客,现在项目越来越多,如升学宴、乔迁宴,任何一个生日都可以作为请客的理由。恩施宣恩县一个网友写了这样一首歌控诉请客送礼:“修个牛圈也整酒,挖个茅坑要整酒,钉个大门要整酒,母猪下仔要整酒„„人情见血封喉,谁能把我保佑,让整酒从此休。”该歌迅速在网络论坛上受到热捧,网友对歌曲的关注,体现了对整酒行为的痛恨。

1.2 请客的范围越来越大

以往请客庆贺只请有礼尚往来的亲朋好友,现在请客普天同“请”,只要是认识的,能请得到的,全请,街坊邻居、同事、同学、甚至只要有一面之交的熟人也请,让广大群众躲避不及。

1.3 请客的时间长,参加的家庭成员多

以往请客有传统的习惯程序,现在,在新情况新条件下创新发展了。如:湖北随州市,过去对老人亡故,有这样的习惯,三天下葬,入土为安,现在后人们对老人悼念时间延长达一周之多。例如万店塔尔湾街上去世了一位高寿老人,乐队、鞭炮、喇叭齐鸣达一周之久,把街坊邻居吵得苦不堪言。据调查,随州市万店镇某村一年吃酒开销平均每户6000元至15000元,吃酒30至60次,对农民造成沉重的负担。导致农村风俗问题的原因

导致农村风俗问题的原因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条件比以往好转了,农民收入高了,有闲心闲功夫闲钱搞庆典了;二是攀比虚荣心作怪,互相影响,比规模、比气派、唯恐落后;对自己的私事重视,你请我,我请你,圈子越来越大。一边骂别人请客,一边自己请。三是敛财,做事请人送礼有钱赚,而且请的客人越多赚的越多,即所请规模效应,特别是有职务的农村干部。解决农村风俗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干预,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层政府各级部门要全力治理请客整酒行为,纠正不良风俗。首先,县级政府要重视民风民俗问题,建立“正风肃纪”活动办公室,抽专门人员治理请客整酒风;例如恩施来凤县就成立了“正风肃纪”办公室,专门负责刹“整酒风“。2012年2月19日,“正风肃纪”活动办公室接到举报称,该县文体系职工雷某将于下午五时在某酒楼为其小孩满周岁庆生。举报人要求马上对此予以查证制止。当天中午,该县文体局负责人电话反馈,称已经给当事人做好工作,当事人答应取消整酒。然而,相关部门掌握的情况却是,当事人并未取消整酒,只不过改变了整酒地点,将酒席从酒楼改在了自己家中操办。2月21日,来凤县文体局被全县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扣减综合考评分2分。该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被诫勉谈话。涉事职工将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收缴全部礼金。“正风肃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制定文明的村规乡约,把不文明请客整酒、铺张浪费、封建愚昧行为列于制止之列,制定健康、节俭、文明、科学的风俗。再次,政府组织乡干部、村干部到乡村广泛宣传违法整酒禁令,张贴狠刹违规请客整酒通知书,与农户签订禁止请客整酒承诺书。例如,在恩施宣恩李家河乡,组织乡村干部分赴到全乡40个村,与农户签订禁止违规整酒承诺书850份,规劝取消整酒6户。

3.2 政府大力宣传请客整酒、铺张浪费的危害,提倡文明节俭的民风民俗

例如利川市府在逸园广场举行“狠刹违规整酒风”万人签名活动,倡议全市人民自觉抵制大操大办和违规整酒行为。利川市委常委为此讨论通过了《利川市违规整酒问责实施办法》。此后市委市政府深入巡查暗访,加大查处力度,迅速遏制了这股不正之风的蔓延。在签名活动上,利川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狠刹违规整酒风”倡议书,市民代表发言表示积极遵守。此后,市领导、各单位干部职工以及广大群众纷纷签名拒绝违规整酒。

3.3 各级政府官员要带头移风易俗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近来年,不正常的人情风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数干部也在无事请客整酒,在某种意义上讲,党员干部整酒请客,既败坏了党风,又带坏了民风。因此,抓好乡、村干部队伍和农村党员的管理,让他们带头移风易俗对整治农村整酒歪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4 疏赌结合,制订领导、一般干部、党员、群众红白喜事的管理办法

如提倡干部去逝开追悼会,举办集体婚礼,制定对喜事奖励的办法,规定喜事操办的范围和规模等。对普通群众要把村民整酒行为同农村的各种扶持补助等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形成村规民约,如评选文明户、危房改造、农村低保等,一旦违规整酒,即实行“一票否决”,取消享受资格。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为农村遏制“整酒”风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全社会形成合力,解决农村风俗问题,逐渐形成文明节约健康科学的风俗习惯。

城区边缘农村中学的安全教育思考 篇6

关键词:城区边缘 农村中学 安全教育

在城区边缘的农村学校,同时具有农村和城市学校的双重特征。所以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复杂,难度也更大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在安全教育方面更要多动一番脑筋,多下一些功夫。

一、客观认识安全教育现状

1.安全意识不足

农村学生的家庭安全教育缺失,这与家长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农村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多数较低,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几乎没有。这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方面,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则比较欠缺,所以导致农村孩子的安全意识不足。

2.安全基础较差

农村孩子除了安全意识不足以外,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乐观。由于前些年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不够,经费也缺乏,近几年虽然重视程度提高了,但安全教育的软硬实力都相对薄弱,甚至有的还没有把安全教育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因而导致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安全方面的素质还比较差。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客观认识本地实际和安全教育状况,提高重视度,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头等大事来抓,切实落到实处。

二、合理完善安全教育内容

根据城乡结合部位农村学校自身特点及当地的实际,我们在按教学计划认真上好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相关教育内容。

1.劳动安全教育

作为农村中学生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参加一些农村田园生产劳动,在劳动过程和使用工具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教给学生一些劳动常识和正确使用生产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有目的地利用学校劳动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劳动、会劳动以及安全使用工具等方面的教育,包括各种劳动工具如何携带等等。

2.食品安全教育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吃方便面、麻辣烫、米线、辣卷、辣片和各式各样的小食品,这些东西本来就不是什么健康食品,况且农村的食品安全检查相对薄弱,农村的超市、小卖店和麻辣烫等小吃很多是质量不合格、不卫生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不去吃,教给学生正确掌握辨别食品安全的常识,让学生知道只有吃安全的食品,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3.交通安全

农村孩子对交通安全常识了解不够,交通安全的意识也比较差。虽然他们去城里的机会相对少些,然而中学生已不是太小的孩子,时常也会结伴或单独去往城里,这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应及时的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讲解、观看视频和交通案例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交通知识,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并且有计划、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会守规。

4.人身安全

农村的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每当盛夏来临庄稼长高,部分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很容易遇到坏人,所以要教育学生尽量结伴而行或由家长接送。此外,由于家距城区很近,很多家长都出去城里打工,早出晚归,有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单独在家,这就要教育学生单独在家时注意锁好门窗,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尽量不要自己在家点火,用电器,用煤气等,并且适当教给学生这些生活常用品的使用方法。

5.时节性内容

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一些与生命安全有关的事情也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春秋季节的花粉过敏,易导致眼部疾病的发生,春季风大也易发生火灾;夏季注意不要溺水,吃瓜果蔬菜注意卫生;冬季注意雪天路滑,并预防感冒;春节燃放鞭炮注意安全等等,这些都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努力拓宽安全教育形式

生命安全教育,应根据内容特征、学校内外部环境特征、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开展。

1.开设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

严格按上级要求开设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不可偏废、不得取消,要按课程计划开足生命安全课,选择有经验、懂业务的骨干教师担任授课。

2.授课内容细致入微

无论是原课本内容还是根据实际增加的授课内容,教学时一定要做到细致入微,防止粗线条勾勒。可以把安全知识按内容分成若干块儿,采取微型课形式集中讲解、各个击破、逐一落实。

3.开展生命与安全知识讲座

有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生命与安全知识讲座,使学生系统掌握某些专项的安全知识,如珍爱生命远离危险知识讲座;如何正确判断各种危险环境;从生理学角度了解生命意义等知识讲座,教育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情、乐观的态度、正确地面对挫折;还有交通安全知识、食品健康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等讲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某些专业性较强的东西聘请相关专家指导讲座。

4.安全教育不能怕麻烦

要时刻记在心里、时刻盯在眼中、时刻挂在嘴上。开展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活动,每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的最后一分钟,不管是什么课都要结合当时的实际进行安全教育,如雪天注意路滑、回家路上注意交通安全、注意饮食安全、别忘了学校强调过安全注意事项等等。

5.多看生命与安全教育资料

观看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图片展览、视频及科教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坚强与脆弱,让安全意识常驻于心。

四、掌握必备安全保护技能

只了解生命与安全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生命与安全保护技能,才能终生受益。而掌握生存技能最好的时期应当是学生阶段。

1.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活动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生命与安全知识技能的有效载体,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才更快、更好、更牢。

2.开展各种安全演练

学生通过消防安全演练,知道如何避免火灾的发生、如何根据火情采取有效措施、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逃生。通过防地震演练,学生掌握地震发生“先颠后晃”时,在农村平房里的人要马上有序地跑到外面开阔地去。在楼房内首先不是跑,而是躲,震时就近躲避,躲避到角落有墙壁支撑的地方,震后迅速撤离。通过开展防诱骗演练,提高学生警觉、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带领学生参观会场、商场等公共场所,教给学生怎样确定方位,看好安全通道等经验和常识。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思考 篇7

㈠自然地理概况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天水市东北部, 地处六盘山地槽与陇西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东经105°54′~106°35′, 北纬34°44′~35°11′。总面积1311.85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2011.4米, 共辖15个乡 (镇) 、269个村, 农业总人口30.18万人。县内多年平均降水量599.3毫米, 多年平均径流量1.34亿立方米, 其中自产水资源1.31亿立方米, 全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16立方米, 远低于国内、省内水平。由于水资源匮缺, 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呈现水质型、资源型、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局面, 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 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颈。

㈡水资源量先天不足, 人畜饮水困难张家川县境内的清水河、后川河、樊河、汤峪河、马鹿河等几条河流都是渭河二三级支流以及发源地, 县内无过境河流, 同时受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 全县水资源年际变化大, 时空分布不均, 径流的60.9%以洪水形式白白流掉, 利用难度大。无论从水资源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来看, 张家川县水资源匮乏, 利用难度大, 是造成全县人畜饮水困难的主要原因。

㈢饮用水水质不达标, 严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水质不达标主要表现在:全县是高氟水、苦咸水的高发区, 以高氟水引发的地方病最多, 主要分布在梁山、川王、龙山一带。全县15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不同程度地存在氟中毒病, 氟斑牙患病率为62.4%, 氟骨症患病率7.1%, 8岁~15岁人群氟病患者达到19%;苦咸水主要分布在大阳、张川镇等地, 因矿化度高含盐量大, 水味苦咸、涩, 饮用后消化系统慢性病发病率上升;水体富营养化, 大肠杆菌等生物指标超标, 造成群众大骨节病、克山病、碘缺乏等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此, 人民群众对选择好水源、净化水质、改善饮水条件, 提高饮水和生活质量, 要求迫切, 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势在必行。

㈣水污染严重, 可利用水资源越来越少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县城人口剧增, 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 上磨水泥厂、刘堡水泥厂、陈家庙矿山、皮毛厂、制革厂的生产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城镇生活用水的排放以及越来越多的垃圾对水体的污染, 致使河道水体及浅层地下水重金属及氮、氨含量高, 导致水色变红、变黑、下游人畜无法饮用, 也不能灌溉农田, 水质污染成了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无形杀手。

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意义和保证措施

㈠意义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解除地方病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痛苦, 提高健康水平, 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大举措。改善农村饮水困难群众的生活生存环境, 利用饮水安全工程, 发展庭院经济及家庭手工业和养殖业, 增加群众收入, 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㈡保证措施张家川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与管理条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建设了大量的人畜饮水工程和氟病改水工程, 特别是近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 积累了丰富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经验。饮水不安全区的人民群众深受缺水之苦, 建设饮水安全项目的积极性高, 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都有保证。采取的国家补助、地方资金配套和群众自筹、投工投劳等多渠道筹资办水利的形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施工质量三检制, 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东峡和石峡水库的水源丰沛, 水质良好, 应优先用于解决饮水工程, 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水源保障。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㈠技术思路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 充分利用现有两座水库水源, 将张家川县供水工程分为6块以彻底解决全县30.18万人的饮水, 实现村村通水。目前已实施完成龙山、连五梁供水工程。刘堡梁供水工程利用石峡水库水源、渠子梁、平安梁供水工程利用东峡水库水源, 解决了18.72万人的饮水问题。剩余的11.46万饮水困难人口, 结合近几年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技术, 采用有水源就近取水, 无水源调水解决。可建成规模化、整体化、跨乡镇、跨流域的建设思路, 分别修建南山梁、马鹿梁、刘堡梁农村饮水安全管网延伸工程。其中南山梁和刘堡梁管网延伸工程, 充分利用石峡水库丰富水源和地理条件解决;马鹿梁在马鹿河打井采用泵站扬水形式解决。集中供水工程分别成立供水管理所, 对工程进行统一管理, 统一收费。

㈡建设管理思路 张家川县山大沟深, 梁峁纵横, 群众多居住在偏远山区, 经济发展缓慢, 群众生活困难,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工程建设难度大。在工程建设管理中,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做到建设组织, 技术指导, 质量标准, 材料供应, 组织验收五统一, 建设程序, 管理办法, 落实各种责任制三严格, 确保工程质量、建设任务的如期完成, 把工程建设好, 让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在进户工程中, 采用先进的计量设备“智能机械式预收费水表”, 该水表可预设用水量, 不但能提前收取水费, 而且一年只收一两次, 减少收费劳动强度, 彻底解决抄表难、收费难的问题。

㈢投资思路 没有资金保障, 再好的规划项目也无法实施。虽用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资金渠道较多, 但是由于张家川县地处偏远山区, 经济欠发达, 所以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继续坚持“以中央财政投资为主, 地方和受益群众适当筹资”的原则, 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是帮助农民改善自己生存条件,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大事, 农民群众是这一事业的建设主体, 受益主体。因此, 根据国家的政策和家庭收入情况, 受益农户既可投入一定的自筹资金, 又可以投工投劳, 顶资、折资等方式解决自己受益的饮水工程建设所需投资, 这不仅是扩大资金来源的需要, 也是促使受益群众更加珍惜和爱护饮水工程, 从而自觉管好用好工程的需要。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采取政府支持, 社会引资及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如“占地不征用、青苗不补产、树木不赔偿”等多种方式扩大资金来源, 确保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 足额到位。各渠道筹集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 统筹安排, 专户立账, 按工程建设进展报账后拨付, 提高资金使用率。

㈣运行管理思路 农村饮水安全面广量大, 建设是基础, 管理是关键, 利用是目的。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及“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合理科学的运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水利部门统一管理的工程供水充足, 检修维护好, 工程效益高。为此工程建后所有权属县水利局, 经营权归水管所, 成立县供水总站, 统一进行水质监测、水价核算、工程维修等。按计量供水、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 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实行水价听证会制度和公示制度, 由物价部门召集用水户和供水单位, 协商确定并向社会公示。水价调整由供水单位将原因、用途及财务盈亏报告上报和公布, 经政府召开听证会后确定。水管所统一负责工程的建后运行管理和水费收支, 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明晰水费开支范围和审批权限, 建立严格的工程折旧费、维修养护费的积累使用制度, 确保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 水管所财务收支账目定期公布, 接受主管部门和用水户及社会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理制度, 实行分片划段包干目标责任管理, 对工程水源指定专人管理, 主管道由管理人员划段管理, 支管道及进户管道采取群众参与式管理, 进户工程由各家各户管理, 形成用水者协会群体管理的办法, 建立水源水质定期化验制度, 确定每年对水质化验不少于4次。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思考 篇8

1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蒲江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部,隶属于成都市。现辖8个镇,4个乡。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蒲江县城镇人口为7.50万人,乡村人口为17.26万人。蒲江县是个农业人口县,农业人口比例大,农村地区广。本县农民的食品主要来源于自家种植或附近的乡镇小卖部购买,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小工厂或手工作坊生产各类散装食品。根据蒲江县未来发展分析,蒲江县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及轻工业制造业。因此,确保农村食品安全,加强农村食品监管,提高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参与度是其必然选择。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选取了四川省蒲江县西来镇为调查对象,调查以走访形式进行。参与调查的男性2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2.86%,女性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7.14%,均在30岁以下。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中专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4.26%,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5.71%。大多数被调查对象的年均收入在1万到5万之间。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农民在食品购买方面的习惯;第二部分为农民了解食品安全常识的程度;第三部分为农民对相关部门工作的评价和建议;第四部分为农民在遇到食品安全事故时的处理方法。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农村食品市场不规范,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调查显示,被调查农民中82.86%的人有时购买散装食品,82.86%的人有时买到过假冒伪劣食品。这说明了农村食品市场中,食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并且食品并未规范出售。另外,54.26%的人并没有看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习惯,85.71%的人所参加的“红白事”是在自家场院举办。这说明多数农民缺乏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

2.2 农民食品安全常识不全面,但愿意接受知识普及

根据调查显示,88.57%的人有时关注相关新闻和知识;绝大多数人知道“12315”的热线电话以及“QS认证”和“绿色食品”的标识,80%的人知道一点关于判断假冒伪劣食品的知识。这说明了农民有着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此外,60%的人不知道“有机食品”的标识,85.71%的人不知道“非转基因产品认证”的标识,大多数人听说过国家制定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但清楚了解的人很少。另外,65.71%的人了解判断假冒伪劣食品的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电视广播及报纸,只有2人是通过工商部门的宣传介绍,只有3人是通过政府的宣传介绍。这说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传播和宣传还相当不到位。100%的农民都愿意接受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且大多愿意通过放电影、录像,进行文艺演出的方式来宣讲。这说明农民更倾向于形象的宣传,而不是单一的口头式或书面式的宣传,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更能促使农民接受相关知识。

2.3 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到位,缺乏专门的综合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调查表明,68.57%的人从没见过乡镇工商人员到农村检查食品安全,且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对所在地区的相关食品监管工作评价一般,54.29%的人认为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最需要的是完善监督制度,加强检查、执法,且71.43%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农村设立专门的综合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这说明本地区的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走访调查工作做得不到位,缺乏随时监督,抽查监督以及专门监督的工作。且有关部门的工作并没有满足农民的需要,相关监管落后于市场。另外,大多数人对食品安全惩罚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都不了解,比如对“10倍赔偿金”和“食品安全可判死刑”的规定。这说明,相关部门对这些新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同时在执法力度方面也值得商榷。

2.4 农民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不善于走法律途径

调查显示,42.86%的人遇到购买的食品有问题是会找卖家理论,34.29%的人会自认倒霉。这说明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形成食品安全的宏观意识,而是倾向于“私了”的方式。另外,71.43%的人在发现有制造假冒伪劣食品时会向有关部门举报,且37.14%的人会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25.71%的人会向质量监督部门举报。54.29%的人认为不愿举报时因为没人管,28.57%的人不知道如何举报。这说明农民对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不清楚,对相关法律程序不了解。且相关部门缺乏宣传和引导,出现了权力交叉的现象。除此之外,51.43%的人不愿意担任当地的食品安全协管员或信息员,且57.14%的人在自家办宴席时不愿有关食品监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这说明大多数农民并未明确自己是食品安全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缺乏主动参与性与积极性。

3对策及建议

3.1 监管模式

确立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社会监管为主体、以市场监管为基础,兼有农民有效参与监管,合理配置食品安全监管权力的复合型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政府主导是要求政府要依法运用其权力进行有效而主要的监管。以社会监管为主体是要求相关社会团体,大众和媒体等作为监管主体,能较为全面地进行监管,弥补了政府监管的局限性。以市场监管为基础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保证市场自由度使其进行自身调节和择优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然选择较优的食品,剔除较劣的食品。农民有效参与监管指农民作为购买主体,能及时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直接打击假冒伪劣食品,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监管的滞后性。

3.2 监管体系

首先,完备的法规体系。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应制定宏观性的法规体系,构建全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同时地方人大及政府应该发挥其灵活性,体现其地方特色,在不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制定适宜地方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或是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结合本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农村食品的一系列环节以及本地区行政机构的设置制定相应的法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较为统一和完善的法规体系。其次,统一明确的产品质量标准、较高的监测手段。全国人大及国务院应该与各行各业的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出一套符合全国的产品质量标准,并把其上升到法律高度。同是,可参照国际标准,统一监测手段,规范监测项目和内容,并且适当提高监测标准,设立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保证食品质量。再次,一定素质的管理者和消费者为基础。提高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较广的法律知识,能秉公执法,有较高的职业责任心。同时具备一定的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能较准确地判断假冒伪劣商品。另外,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能正确地处理食品安全问题;具备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最后,整合基层工商所、卫生站(所)、农技站、畜牧检疫站等监督资源,形成县(区)政府负总责、乡(镇)有专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村有农民食品安全监督联络员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小型监管体系,县区政府统筹规划,利用基层行政机构和组织的监督职能和专业技能,发挥监管作用,同时在各乡镇设立专门监管部门,下放权力,在地域上的接近更易于监管当地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更小范围内,即在各村发展食品安全监督员,及时反映食品安全情况,解决了上级政府和监管部门人力不够的问题。从大到小,自上而下步步设立监管机构和组织,具体职责落实到具体组织或个人身上,使监管真正融入偏僻的农村,在地方行政方面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监管体系。

3.3 监管措施

在政府积极作为推动下,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专职监管机构,避免各个部门职能交叉,易于管理广大农村地区。加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定期宣传我国有关的食品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组织农民观看相关电视电影,收听相关广播,同时及时揭露假冒伪劣食品。整治农村食品生产加工,确定其生产加工的资格,严格遵守许可制度,保证其到达卫生标准,以及相关人员的从业资格。完备农村食品安全流通网络,加强各村之间的联系,建立多村流通网络机制,规范流通途径,由专门部门进行监管,保证食品安全。治理农村餐饮业和自办宴席。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村餐饮业和宴席的监督,及时检查其食品来源及加工流程,实行宴席上报制度。规范农村餐饮业,发展成规模的农家乐形式,不仅可以提高食品安全,还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文中通过对四川省蒲江县农村食品安全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本地区农村食品安全的有关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蒲江,农村,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范梅华.关注农村食品安全[J].食品安全,2005,22,(12):14-15.

[2]王扬.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3]徐东升.当前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五大难题[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3).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思考 篇9

关键词:土地流转,保障,就业

土地流转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此过程中必将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冲突, 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真思考, 有前瞻性地预见实施过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相关的各项政策。

一、土地流转的必然性

1、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要求

第一, 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现代化。第二, 农民在市场、信息、文化科学知识、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第三, 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留守农村中多数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 这些人多数文化程度比较低, 接受现代生产技术的能力较差, 生存能力和技术能力也较低, 使得大量的农村土地闲置, 如果农业生产方式不能有效调整、转变, 农业在产业化、市场化等不能有效突破, 农业生产就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农民问题就会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让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员更多地经营土地, 获得技术增长及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超额收益显得特别必要。

2、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技术进步与应用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条件, 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奠定了基础。土地流转不仅有助于规模化经营, 而且可以更好地催生和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导向建设规模化的农产品开发生产基地, 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我国农村已使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一方面, 现在一部分农民去城市打工或者说找到了其他的工作, 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 中央和地方这几年在农村的其他社会保障上增加了财政的支持力度, 为农民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奠定了基础。此外,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到全球化竞争的海洋中, 我国分散的农产品生产已经很难适当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要求, 通过扩大规模促使农业产业化显得特别必要。

3、农民工技能培训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政府在近几年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设施和教育力量, 加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的力度, 充分挖掘大中城市的教育潜力, 激励城市学校和教师进行教育下乡活动, 在农业生产 (农、林、牧、渔等) 、农产品加工 (储运、加工、包装等) 、农产品经营 (营销、贸易、财务、金融、信息、管理等) 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强化了对农民的培训, 优质水稻等农产品的种植及养殖技术的普及等为农民职业转换、农民与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剥离、特别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等创造了条件。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非粮化趋势问题

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及对承包土地自主经营权, 出于自利要求难免会导致经济效益与非社会效益、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与冲突, 一些本来种粮食的土地可能被流转为搞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 如果放任土地向非粮化转移, 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式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最终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更为严重的是相当部分人可能出于私人利益的考虑而采取不合法的手段, 在农田上建房子、烧砖瓦, 擅自在耕地上建造永久性固定建筑物, 甚至干脆租用耕地办厂, 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这是最危险的一种可能, 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 不但18亿亩的耕地底线守不住, 大量失去土地且无法在当地就业的农民成为社会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甚至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2、农民保障问题

在我国特殊国情和制度背景下, 土地充当着农民可以长期赖以生存的保障功能, 可以说土地是一种综合性保障载体, 它包含最低生活保障功能、养老保障功能、医疗保障功能、失业保障功能等城市人口所具有的基本保障项目,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的情况下, 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保障承担着农民的全部保障项目。土地流转以后, 部分农民不可避免地会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农民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生活来源, 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可能极大地恶化。给予失地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跟上, 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会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他们游走于城市和乡村的边界, 依靠着少的可怜的征地补偿, 艰难的生活着, 境遇将会十分悲惨。失地农民的生计无法保障, 就会对政府不满, 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 甚至出现尖锐的矛盾冲突。

3、农民职业技能问题

家庭承包责任制释放出的大量的农民工为我国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多种原因, 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劳动技能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领域与城镇产业转移的巨大障碍。土地流转后将会出现大量的失地农民, 这些农民工缺乏再就业的基本技能, 因此, 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术培训层次及再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往更高技术性行业的转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农业规模化融资问题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只有合理经营, 才能提高使用效益, 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是实施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有利于进行机械化操作, 有利于形成市场, 改善农产品质量,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个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的支持, 龙头企业需要资金的支持, 农户也需要资金的支持, 如何建立适应农村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贷款方式、担保机制等金融政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土地流转中农村问题的措施

1、强调绿色GDP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GDP为核心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快速地结束了短缺经济代, 但强调经济效益的“先污染后治理”增长方式确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招致了大量的社会成本。经济效益主要反映于投入产出如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产值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比例上, 难以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质量、环境质量的变动, 它不能等于更不能代替生态效益。在某些情况下, 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是朝着相反方向变动的。实践科学发展观, 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更加要关注生态效益。土地流转过程中, 市场化经营趋势加强及规模化经营自主性的提高, 经济主体更可能忽视生态效益, 因而, 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绿色GDP为核心, 规范企业行为, 强调生态效益, 建立生态文明, 走出一条生态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2、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土地流转必然伴随着大量失地农民的出现, 由于农民本身职业技能较低, 难以跟上现代技术的演进步伐, 短期内他们必将面临生存的压力。为失地农民提供再就业机会, 给予失地农民充足的社会保障及基本生活需要, 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更有利于提高广大失地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一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借扩大内需的机会, 构建整合资源、有序规划等协调系统, 打破部门分割, 重点考虑提供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二是强化收入再分配, 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以效率为核心进行了第一分配, 但可能导致不公平的结果;为了体现公平需要就需要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再分配, 但由于政府政策具有普适性, 很难对不同具体情况的人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 作为弥补前两者之不足, 就需要建立诸如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建立来促进第三次“道德分配”, 即伸出“温柔的手”针对性地解决分配问题。借助三种方式分配来抚平收入差距对社会造成的隔阂, 真正促进社会和谐。

3、促进农民就业

因土地流转而出现的大量失地农民, 其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相对偏低, 在就业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自谋职业困难。因而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措施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一是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强化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 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 使失地农民学得一技之长, 使其积极主动迅速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二是积极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 自主创业。对农业生产方面有特长的农户, 要发挥他们的种植、养殖技能, 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到农业园区、异地、基地等进行自主创业, 在政策允许条件下对自主创业人员在资金、税收、场地、收费等方面予以扶持, 以减少他们的创业风险, 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三是重点发展乡镇工业小区和村级工业园区。重点扶持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适合本地特点的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和企业, 把土地的转让使用与农民就业结合起来, 尽可能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四是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型企业, 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 减免部分税费, 使其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方面切实地为政府分忧解难。

4、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通过土地流转, 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 让农民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转让出去, 使部分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民能及时获得相应的土地, 解决“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人地矛盾,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为了更好推行产业化经营, 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一是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二是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依托资源优势, 采用先进技术装备,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三是发展绿色农业。在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的同时, 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 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四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方式,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5、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 是农民最大的利益所在, 也是农村最大的稳定因素。因此, 必须尊重农村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与农民的意愿, 从实际条件出发, 探索土地流转的合理价格形成机制, 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只有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 才能统筹兼顾、科学有效地促进土地流转, 进而从整体上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益。坚持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的原则, 根据市场供求、经济运行状况和受让方的投资收益情况, 确定相应的收益分配办法, 保证农民收益稳定增长, 使农民目前和长远都能增收。

四、结束语

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但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发展会出现诸如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农民工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 需要各相关部门与个人的紧密配合, 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解决, 更好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叶剑平: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姚洋:我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2) .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篇10

一、情感出现空缺

这些孩子若有委屈, 他们多想给亲人, 特别是爸爸、妈妈倾诉;他们生病、吃穿, 多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呵护, 但却都不能如愿以偿。对比伙伴, 他们有一种自卑感, 自觉不如他人, 尤其在看到其他的孩子得到父母的关心, 心中更有一种失落感。有这样一个孩子, 因放学回家迟了, 爷爷说了他两句就赌气外出, 又哭又闹, 又喊爹, 又叫娘, 以死相胁, 于是爷爷、奶奶惶恐不安, 从此以后, 孙子干什么, 爷爷、奶奶不敢干涉。

二、生活无人监管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或出于其他原因, 对孩子的生活监管不力, 导致这些孩子逐渐学会了说谎、骗钱、大手大脚。今天在爷爷、奶奶处说学校收费买资料, 要10元到百十元不等, 明天又要给远方打工的爸爸、妈妈打电话要生活费、资料费, 而爸爸、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 出于对孩子照顾不周的愧疚, 大多也不闻不问, 只是汇钱。孩子一旦钱到手, 又是过生日聚会、或唱歌、抽烟、上网……对学校的制度漠视起来, 对班主任、老师的管理逐渐冷淡, 头脑中享乐、玩耍、指责等, 不规范、不道德的因素开始滋生, 逐渐膨胀, 最终导致逃学、打架, 甚至犯罪。

三、教育出现真空

教育不到位, 将导致这些孩子缺乏最起码的“仁、义、礼、智、信”;如, 见了长辈不问好, 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在公众场合要么孤僻不合群, 要么出风头, 高声喧哗, 表现出极不合众的怪态;缺乏最起码的做人的教育。究其原因, 就是爸、妈不在身边, 靠自己性子成长;还有一个孩子, 从三岁半到六岁, 几年未见过爸、妈的面, 爷爷奶奶尽管疼爱, 但性格却越来越孤僻, 在人多处一言不发。

据调查, 目前留守儿童主题十分突出, 越是偏僻的农村, 问题越突出, 留守儿童普遍占入学儿童的70%以上。某一学校共57人, 其中留守儿童有48人。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他们渴望父爱、母爱, 渴望受到关注。有人感言:在某看管所里, 85%的是农民的孩子, 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究其原因, 就是教师农民的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失去了有效监管。

农村英语口语教学问题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英语口语 问题 思考

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知识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口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关键,是实现英语交流、沟通作用的必要途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农村学校的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相对较弱,针对与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转变教学思想,实事求是的思考、解决问题,以促进农村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针对学生接触英语时间少问题的思考

受环境和教学条件等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较少,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导致英语口语教学相对滞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弱。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英语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第一,引导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Our School Life”教学完成后,可引导学生组织一次关于校园生活的演讲赛,在演讲中学生可以用除汉语以外的任何形式描述校园生活,如英语、图片、肢体语言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二,注重课内课外教学的结合。增加学生学习英语、应用英语的时间。例如,组织学生在每个单元学习后针对单元内容办一张小报,以组为单位先对板报内容进行讨论,再协作办报,然后拿到课堂上讨论,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讨论过程中尽可能应用英语,以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进步。第三,注重学生英语交流习惯的培养,在课堂内外注意引导学生应用英语交流,例如,学生见到老师会说:“老师好!”这时教师应用英语回答学生“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在课堂上也应注意应用“Good morning,everyone!”等句式和学生相互问好,以增加学生与英语的接触面,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第四,教会学生一些日常用语,并鼓励其在课堂、课间应用。例如,上课迟到要求学生用“May I come in?”,回答时不要习惯的回答“Yes,please!”或“No,you can’t”,尽可能拓展学生接触的英语面,激发他们的学习、思考兴趣。如回答,“Sorry,will you come back after 10 seconds.”如果学生听不懂可放慢语速或用简单的词引导学生,如“Come in,10 seconds,seconds……”通过英语表达让学明白教师的用意,使其对英语语言的使用产生兴趣。第五,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英语报刊、杂志,如《英语辅导报》、《英语沙龙》等,并通过老师引读等方式促使学生有效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使其愿意主动练习说英语,从而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水平。

二、针对学生不愿开口说英问题的思考

“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普遍现状,很多学生卷面成绩还可以,但一开口就心慌,不知道怎样说,致使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障,英语效果面临严峻的问题。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英语基础差,读、说、听、写、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开口说英语时具有胆怯、紧张等心理,致使英语学了不会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交流意义难以发挥。针对此问题,第一,鼓励学生模仿说英语,通过模仿大声的说英语来排除内心的紧张情绪,强化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例如,单词学习中,先让学生大声朗读单词,再将单词连成短语朗读,最后形成简单的句子。如“school”這个单词学习中,先让学生熟读单词,再组成“go to school”短语进行朗读练习,最后形成一个简单的句子,如“How do you go to school?”在大声说英语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第二,鼓励学生说英语的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标准发音,例如,字母“N”的读法每一届初一学生进来时读错了,这时候就需要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原版磁带发音是纯正英语很多存在连读现象例如“can you spell it?”spell 和it 的连读以及 “yes,it is.”中“it”与“is”的连读有一定的难度,但连读使英语听起来更地道,所以在学生说英语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音,引导其读对、读准确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第三,制造气氛,教师讲授完主要内容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讨论,小组讨论是个很有用的形式,可以请踊跃的同学来示范,老师在给予配合让其它学生产生共鸣继而才可能引出更多的同学来发言。第四,利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说英语的兴趣,例如,英语词语接龙,用词连串成一个句子,如“How do you go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us”指定一组同学,每个人说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最后连成完整的句子,谁错了要求他将整个句子完整的说一遍。又如,采用趣味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例如“Our School Life”教学中,两个人为一组进行表演,其中一个人可以开口,一个人不能开口,如“How do you go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ike(car、foot、ship……)”,一个人说,一个人做骑自行的动作,如果说与做不一致,交换角色,一直到他们配合默契为止,不同的角色感受会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表达美妙,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第五,正确定位学生与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可以以教师的榜样形象引导学生说英语,调动学生学说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塑造老师和蔼可亲的形象,使学生敢于主动与老师进行英语交流,在英语应用中获得老师的赞扬、鼓励和引导,从而更加热爱英语的读说练习和学习,提高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

三、针对如何优化英语口语教学问题的思考

英语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体现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针对当前农村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要优化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第一,营造说英语的良好环境,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注重学生的积极发言和兴趣培养,应用英语小故事、英语歌曲等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例如“The Birthday Party”教学中,组织学生听歌曲“Happy Birthday”,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轻松中掌握知识,通过歌曲的形式练习英语口语。第二,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提问,多交流,并注意提问、评价的恰当性,使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向积极方面发展。第三,定期加强口语训练,老师可以专设一节课或者定一个时间来用英语讨论,比如“English corner”这种形式,每期选一个主题,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哪怕是几个简单的单词,也是说英语迈出的第一步,对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很有帮助。

总之,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和应用,对于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农村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需要,在教学中,应结合农村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习惯,以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平.浅谈活化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J].科学咨询, 2015(29):181-183.

对农村环保问题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一些地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废物、垃圾乱倒乱堆, 畜禽养殖污染, 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 乱采滥挖及围垦湿地等, 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比较突出, 许多农村地区的河、湖等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不仅直接危害到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且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制约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迫切, 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

一、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已日趋严重, 污染的范围、层面越来越广。同时, 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一些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 使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土壤污染程度加剧, 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威胁人体健康, 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 3亿多农村人口面临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来源于多个方面。

第一, 农业生产本身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使用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并没有有效技术对其进行处理, 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污染。由于大量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 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 既污染了农村环境又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于不合理的施用化肥, 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化肥中的有害成分对农村环境也造成了污染。由于地膜在生态环境中难以降解, 由于回收工作又不得力, 农用地膜已经造成了大量的白色污染, 成为破坏土壤结构的一种新的污染物。秸秆焚烧既破坏了土壤结构, 降低了土壤肥力, 又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硫和降尘含量, 造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农业化肥进入土地资源, 使农村的地下水和饮用水受到污染。同时, 随着我国菜篮子工程的迅速发展, 大量的禽畜粪便也进入了环境, 这些粪便既没有综合利用, 也没有进行处理, 造成了农村特别是城乡交界地区的水源污染。

第二, 随着污染工业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对农村环境的破坏日趋加剧。大量的工业污染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蔓延, 城市工业的大量废弃物排向包括农村在内的生态环境中, 已经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就更加重了农村的环境问题。我国乡镇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它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乡镇企业存在着点多面广、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等问题, 加上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差, 由此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 污染高的现象。

第三, 生活垃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的迅速扩大, 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 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 大部分地方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 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 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 使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理缺失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 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如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量超过2, 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 使农村聚集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第四, 资源无序开采导致生态失衡, 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农村的滥伐、滥采现象是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因素, 近些年来矿产资源市场行情看好, 部分资源型农村违法违规乱采滥挖现象十分严重, 无序、粗放开采, 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有的矿区村民, 因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 只得忍痛割爱背井离乡, 举家迁居。农村有些地方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导致生态失衡的状况, 在农村部分地区还在继续蔓延和恶化, 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损害及破坏。

上述污染对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使农村在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大量能源的同时, 也成了整个社会生产废弃物的接受场所, 农村又一次在环境保护方面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牺牲品。这对于农村的发展是不公平的, 并且形成恶性循环, 城市工业也会失去充分的资源、能源供应, 农村的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二、治理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已构成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的主体。农村的环境的好坏不仅仅对农业的生产造成影响, 还关系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农村环境不仅保证农村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作为公共产品, 城市工业也从中受益。从这个角度上讲, 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也不应该仅仅是农民的事情, 需要由全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 加大宣传力度。农民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是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鉴于目前环保宣传教育农村落后于城市, 农民环保意识还普遍不高的现实情况, 应该加大环保宣传的力度, 从宣传《环保法》、《公民行为道德规范》着手, 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 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 多途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防治病虫害, 从而改善人们生存空间,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其次,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清醒认识、认真分析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 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真正地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培训工作, 设立专职环保员, 具体负责本乡镇环保工作, 并切实履行好职责, 确保乡镇、村委会信息畅通, 形成反应快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再次, 引入市场机制和投入机制, 吸引多市场主体参与, 变废为宝。坚持“谁污染、谁付费, 谁收益、谁负担, 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不断拓宽投资渠道, 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 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要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如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另外, 还需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 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

最后, 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预防污染向农村转移, 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控制。环保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 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严重污染项目, 不管是谁投资, 统统不予审批, 运用行政手段依法坚决阻止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 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现象。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当地实际出发, 把保护农村环境放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真正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相互协调、同步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江西能源, 2006.4.

[2]钟晓红.加强农村环保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政干部文献, 2007.8.

上一篇:热能运用下一篇:动态周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