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翻译论文

2024-10-10

歌曲翻译论文(精选5篇)

歌曲翻译论文 篇1

一.引言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 音乐已经跨越国界, 漂洋过海, 走进了异域人们的心中。然而, 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如何将国外陈情达意的歌曲, 翻译成广为传唱的中文歌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歌曲翻译的难点在于必须要与音乐的配合, 涉及到译文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 而且它还要与歌曲风格表现以及演唱需要相结合。本文在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着重讨论了翻译过程中韵律和节奏的翻译方法。

二.韵律的翻译方法

任何一个国家的歌曲都有合辙押韵共同特点, 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外语歌词和汉语歌词的韵律对比与译配。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应该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翻译中要避免“倒字”现象

在西方歌曲词句中, 重音节必然安排在音乐的强拍或相对的强拍上, 如果音乐的强拍和歌词的重音错位, 就会出现“倒字”现象。“倒字”就像是曲调给歌词标上了错误的声调符号, 很容易造成歌曲的曲调改变了字调, 影响了歌曲效果。因此我们在译配汉语歌词时, 不仅要顾及词语组合的节律, 还要顾及汉字的声调, 以免形成“倒字”。汉语词组的重音一般在头一个字, 因此翻译歌词时也应该把头一个字安放在强拍下, 否则也会形成无法演唱的“倒字”。

2. 翻译时, 汉语歌词的译文要做到“切韵”

一般说来, 能按歌词原韵译的, 尽可能保持原韵。然而, 由于中英文之间的差异, 保持原韵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这样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得不起用新韵。在起新韵时, 我们要注意:

(1) 首先, 为了“切唱”和“切听”, 选韵时应优先选用开口音, 因为开口音响亮, 对于演唱者来说比较好处理, 有利于感情的抒发, 这在曲调激昂的歌曲中尤为重要。

(2) 其次, 语气助词“的”和“了”通常不入韵, 这是因为韵脚一般要重读, 在曲调中处于重拍位置, 而大多数语气词要轻读, 所以一般都唱不出来, 即使强行做韵, 在演唱时出也很有可能会引起歧义。

(3) 汉语的押韵要求韵母相同或相近。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在进行口头和文学创作实践中自然。

形成了一套押韵规律, 今天我们创作诗歌和歌曲时都基本上以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诗韵新编》中的“十八韵”和“十三辙”作为用韵标准考, 因此译配歌曲时也应以此为标准。

3. 翻译时, 汉语歌词的译文要保持“一韵到底”

中国歌词创作通常遵循着“一韵到底”的规则, 所以歌曲翻译者们也大多采用“一韵到底”的韵式。比如, 大家熟知的《友谊地久天长》原英文歌词采用的是“abab”的押韵格式:“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et./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et./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翻译成中文时采用的就是“一韵到底”---“往日朋友怎能相忘?/心中能不怀想?/当年情景, 怎能相忘?/朋友的情意地久天长”。“一韵到底”使歌词在音韵上产生浑成完整的感觉, 使之具有一种单纯和谐的韵律美, 所以最犯忌的是到最后却脱了韵, 使听者在欣赏时始终在和谐的韵律中, 不料最后爆出个不和谐音, 打破了音韵美的完整感。

4. 翻译时, 汉语歌词的译文要做到“切境”

我们在翻译时还要确保新韵能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风格和内容相一致, 也就是说要“切境”。与英语语音相似, 汉语的十三辙也与语义和风格有一定的联系, 也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响亮的洪声韵“一麻”、“十三豪”、“十四寒”、“十六唐”等, 给人以轻松、明快、昂扬热情的感情, 而“八微”、“十一鱼”、“十二侯”柔声韵等适合于表达较为纤细的感情。歌曲就是靠着这些感情色彩丰富的韵脚在歌曲中不断被强调、被重复而唱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同样, 要在译作中忠实传达这些或欢快、或感伤、或激昂的情绪, 就要给汉译配上相应的韵脚。选韵时, 首先弄清楚音乐的情绪, 是激昂慷慨的叙事还是委婉深情的描绘, 是长篇大段还是短小几句, 然后根据音乐的情绪确定所译歌曲的韵脚:激昂慷慨的用洪声韵, 委婉深情的用柔声韵, 胆战心惊的用细声韵。总之, 配韵与表达内容和音乐情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最好要配合一致, 配好了, 就能引起观众共鸣, 配不好, 就会使音乐和内容大为减色。

二.节奏的翻译方法

在一首歌曲中, 在一定的节拍规范之下, 乐音有强有弱, 有松有紧, 时值有长有短, 有快有慢, 上述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 构成歌曲的音乐节奏。在歌曲翻译时, 曲调是定了型的, 容不得半点更改, 所以译出的歌词就必须服从于原曲的旋律走向、节奏安排, 努力作到译词与原曲节奏的完美结合, 这样的译词才能“切唱”和“切听”。比如, 作曲家为歌词谱曲时, 必定是把句中的重音节安排在音乐的强拍上, 或相对强拍上, 所以翻译时也应如此。此外, 歌曲译文的字数应与原文的音节数保持一致, 原词一个语言音节占一个音符, 译文也应该在一个音符下安一个汉字;原词如果一个语言音节占多个音符, 译文也应一字多音。字数太多或太少都会改变所唱音节的时值, 从而改变原歌的节奏:字多了使节奏加快了, 字少了又会使节奏变慢。然而, 节奏的安排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要让译词和音乐节奏“完美结合”, 还得要考虑中文音节的特点和国人的接受程度。英语中,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的单词, 其中必有一个是重读音节, 余者为非重读音节。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几个非重读音节相结合, 成为一个节奏上的单位, 我们统称称之为“音步”。诗人把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按一定的规律成诗句, 便形成轻重相间, 抑扬顿挫的诗的节律。汉语里同样也有音步, 一个复合词就是一个音步, “汉语复合词的‘形式标记’就是该语言韵律系统中的‘音步’模式”。由于中英文重音格式的差异, 译配起来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但是由于现代汉语中的虚字、轻声字以及相当一部分“重轻”节奏复合词的存在, 要形成与原词对应的节奏是可能并可行的。和“韵脚”一样, 节奏也是音乐表达内容、情感和风格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节奏, 情感得以宣泄、得以激发。英语诗律中常用的抑扬格 (i a m b u s) 在希腊语中有“瞄准”和“准备进攻”的意思, 它前音短后音长, 重音在后, 节奏缓慢、坚定、沉着, 给人的联想是进攻前相对静止的准备状态, 因而通常用来表达庄严肃穆的主题;扬抑格 (trochee) 正好相反, 它是前音长后音短, 重音落在第一音节上, 在希腊语中的原义是“舞步”的意思, 给人的联想是热烈和欢快的, 因而适合欢快的主题。同样, 不同的节奏也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歌曲风格---进行曲用进行曲节奏, 舞曲有舞曲的节奏。所以节奏的安排同样还得考虑原歌所表达的情感、风格和内容, 做到“切情”、“切味”和“切意”, 这样才能最后保证译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三.结论

随着翻译目的的不同, 翻译的方法也各异, 不论哪种方法, 能否有效实现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才是最根本的原则。一部好的歌曲翻译作品与原文相比较可能“面目全非”, 但是原作的节奏特点得以保持, 原作的情感、风格和内容没有改变, 原作要传递给听众的审美信息没有丢失, 而且最重要的是所译出的歌词是“切唱”和“切听”的。目的已经达到, 功能也已经实现, 又何必拘泥于一定要与原文一对一的对等呢?因此, 翻译已经不再是两种不同语言的简单转换, 而是要动用语言手段让作品在另一种语言环境里获得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薛范.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方智诺.歌曲分析与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高延.英文歌词翻译法之我见[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8 (1) :109-113.

[4]孙慧双.歌剧翻译与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5]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歌曲翻译论文 篇2

一、活动主题

中英文歌曲翻译大赛

二、活动对象

英语专业、对外汉语专业以及留学生

三、活动时间

5月8日

四、活动地点

北大楼10

3五、活动流程

1.前期宣传

4月20日张贴海报宣传

2.作品征集

将翻好的作品发送到邮箱:guanqi126126@126.com.(文件名为:作品名+姓名+学院+联系电话),翻译曲目类别、长度不限。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和公平公正的原则,请各年级至少交送五分作品。

3.作品展示

请各位参赛选手针对自己的作品制作一份ppt,无具体要求,鼓励创新。于展示当天以现场抽签形式决定上场次序,轮流展示给评委及现场观众。每人3至10分钟。

4.作品评选

选手展示过程中,由评委打分点评,最后根据分数,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最具创新奖1名。

六、活动意义

通过学习加娱乐的中英文歌曲翻译比赛,可以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又在娱乐之中增长了翻译技能,一举两得,可行性强。

七、人员、用具

主持人一名、评委至少两名、教室多媒体

八、预算

奖状7张:约42元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歌曲翻译 篇3

在查阅歌曲翻译的研究的相关资料时发现, 其中不乏从理论方面对歌曲翻译的研究, 主要是从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等效论、读者反映论这些方面寻找理论支撑。而促使我将考察歌曲翻译的角度转向归化与异化问题是在阅读了韦努蒂的《译者的隐形》之后。归化与异化的应用不仅局限与其他语言向英文翻译的问题上, 对各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应该同样适用。特别是, 歌曲具有文学属性和音乐属性, 像商业和科技类的文章直达成意义上的清晰完整传递是不足够的, 歌曲翻译属于文学类翻译, 所以应注意它的归化和异化问题。本文将着重从歌词的文学属性方面从归化异化的角度探讨歌曲翻译问题。

二、歌曲翻译与歌词翻译

要谈歌曲翻译, 首先得区分歌曲翻译和歌词翻译。这是因为现在人们虽然对歌曲翻译普遍有了需求, 也开始关注并有不少人开始从事歌曲翻译, 但对于歌曲翻译和歌词翻译的区别却普遍缺少区分的意识, 对于歌词翻译和歌曲翻译两个术语存在滥用情况。

歌词翻译, 在对歌曲意义理解的基础上, 对原歌词的立意、形象、语言、结构等的采取一定手段加工即可完成。而歌曲翻译, 却要先对基本的音乐知识有一定了解、再从歌曲思想情感、内容的音乐语言的表现方式进行分析揣摩之后配歌才方可称为歌曲翻译。歌曲翻译区别于歌词翻译的最大特点是歌曲翻译可以配曲歌唱。

例如, 网络间流传一个《斯卡布罗集市》的歌曲翻译版本, 请看下面的分析 :

第一段原词如下 :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一名叫莲波的译者有诗经体翻译如下 :

问尔所之, 是否如适。

蕙兰芫荽, 郁郁香芷。

彼方淑女, 凭君寄辞。

伊人曾在, 与我相知。

电影毕业生里的插曲《斯卡布罗集市》是一首广为人知的歌曲, 它主要表现了一个在前线作战的士兵对恋人的思念。但是外国士兵在抒发情感时不会诵读诗经, 也不会列举蕙兰、芫荽 (原词中为芫荽、鼠尾草) 这些他所不熟悉的意象。原词也采用的是现代英语而不是古英语, 也并没有过多的修饰, 有一种自然淳朴的美。面对这样一副诗经体歌词, 从一个不熟知英语的歌唱者的角度来说, 怎么能理解那种士兵对家乡里恋人的思念?或许这个版本更适合诠释才子佳人的故事, 这也无疑会对歌唱技巧方面产生影响, 就听者来说产生更严重的“变味”。姑且承认它行文通顺、意义也做到了和原文相照应, 并在艺术性方面都还有一定功底, 这副词还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不能配曲歌唱, 这就说明了译者没有区分歌词翻译和歌曲翻译的意识, 也暴露了音律方面知识的欠缺。

三、归化与异化理论

在1813年德国著名翻译家Schleiermacher在一个演讲中指出, “翻译的方法‘只有两种 :译者要么让作者安居不动, 把读者领向作者 ;要么让读者安居不动, 把作者领向读者。’” (Schleiermacher, 1922 :42) 在这里就蕴含了归化与异化的思想。美籍意大利学者Velnuti给归化和异化的定义为 :归化 (domestication) 是指遵循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 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 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 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 ;异化 (foreignization) 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Velnuti, 2001:240)

从Velnuti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归化和异化理论包含了文化、文学和政治层面的内容。归化与异化之分也是翻译策略中对待文化差异不同处理方法的体现。异化主张译文以源语的语言、文化价值取向为主, 而归化相反, 以目的语为归宿。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在异化策略中是得到承认并得到保留的。归化与异化, 是意译与直译的延伸, 但不等同于意译与直译。归化与异化范围较直译和意译大, 包含了很多文化、文学、政治因素。这就意味着在采用归化或异化作为策略指导翻译实践时, 不能单片面地认为归化就是意译, 异化就是直译。归化和异化是宏观的翻译策略, 而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手段。具体到实践中可以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策略指导, 而根据个别情况进行直译和意译的选择采用。

四、归化与异化理论指导下的歌曲翻译

在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有所了解, 并知道在翻译中考虑着二者的重要性之后, 该如何用归化与异化的理论来指导歌曲翻译呢?综合考虑歌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歌曲翻译文学与音乐并重的特殊性, 我认为在歌曲翻译中应采取异化翻译为主, 直译与意译相辅的翻译策略。歌曲翻译异化为主, 是指在歌曲的风格、传达的意境、语言使用习惯应终于源语, 已达到把听者带去歌曲的语境中区, 歌曲的歌和曲应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所以对歌曲的体验也应该建立在保留原汁原味上, 让听者感受不同民族的感情及其表达方式。而直译与意译相辅是指, 由于歌词要配曲, 在字数、韵律上都有很大的限制, 为了歌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综合效果达到最佳, 直译和意译可以选择使用。

例如《my heart will go on》的歌曲翻译, 下面给出原英文歌词和由当代童话作家王雨然翻译的中文歌词 :

Every night in my dreams

I see you I feel you

That is how I know you go on

Far across the distance and spaces between us

You have come to show you go on

夜夜在我梦里

见到你感觉你

跨越我们心灵的空间和距离

向我展现你的来临

在开头的四句里, 有三处从归化角度来看有碍与译文通顺, 它们是“感觉你”、“跨越我们心灵的空间”、“展现你的来临”。“感觉”这个词在中文里第一种用法是做名词, 第二种是描述感受, 一般不用来单独接一个宾语, 比如“你”, 在这里译者忠实原词的语序, 而没有译成“感觉到你”。“感觉你”和原词在音节上相同, 适于歌唱。同样的, 一般汉语中只会说跨越心灵的距离, 而不会说跨越心灵的空间, 在中文里“来临”这个动作也是无法“展现”的。通过异化翻译, 译者使这篇歌词的形式的到了保留, 将听者带入国外的情境。但本篇翻译除了措辞美化还有些许欠缺之外, 有一处也犯了归化翻译里常有的改换形象的做法。歌词中有一句“Oncemore you open the door”, 这个版本译为“再一次敞开你心扉”。原词中并没有暗指那扇“门”是“心门”, 虽然翻译成“心扉”的确是易于听者理解歌曲情感, 但却是以牺牲掉原词中带有的那种动感和画面感为代价的。按照认知科学的观点, 人类认知的过程是先具体再抽象的, 所以具体事物比抽象事物更具有画面感和熟悉感。这句歌词也是歌者从前面平静深沉向后面情感高昂的副歌部分做铺垫的过渡部分, 翻译中消除掉这个具体的动作是很可惜的。

再再来来看看另另外外一一首首著著名名外外国国歌歌曲曲《《我我只只在在乎乎你你》》的的中中译译, , 节选歌词和翻译如下 :

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

あなたの色に染められ

一度の人生それさえ捨てることもかまわない

だからお願いそばに置いてね

いまはあなたしか愛せない…

( 歌词大意 :

在时光的流逝中将自己委托与你

染上了你的色彩

只有一次的人生甚至是舍弃了也不觉得可惜

所以请求你到我身边来吧

现在的我除了你无法爱上别人 )

歌曲翻译 :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

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所以我求求你别让我离开你

除了你我不能感到一丝丝情意

这副歌词可以说是在中国可以说是超越原词的存在, 传唱之广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原来是一首日文歌。这段中译的异化之处突出体现在“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求求你”。在日语里“色 (いろ) ”有状态、样子等描写感觉的意思, 比中文的颜色带有更广的含义。异化不是单纯直译, 更不是死译, 不是选词上的简单对应。而且是将受众带入源语的文化氛围中, 体验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日语中常有这种“染上颜色”的表达方式, 比如“桜色に染められた街” (染成樱花色的街道, 形容开满樱花的街道) 。同样的“あなたの色に染められ”也是一种用一种美化的文学的表达方式, 可以形容两个人相处时间之久、感情之深或者对方给自己的影响之大。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个表达方式是陌生的, 同时也是日文风味的表现。而“求求你”的异化则更具隐蔽性。因为从文字来看并没有不通顺或者不符合中文表达方法的地方。这里涉及到文化差异的问题, 对于中国听众来说, 恋人之间一般是不会说“求”这个字的, 对恋人说“求求你”难免有降低自己身份之嫌, 然而日语里面“お願い”是有请求与别人时常见的口头表达语, 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也会使用。在翻译中保留了“求求你”, 而没有换成更中式的表达方式例如“可不可以”, 一个深情的典型日本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结语

歌曲翻译虽然起点较高、着手较难, 但有翻译实践的必要, 因此也存在翻译理论方面探讨的价值。首先我们区分了歌曲翻译和歌词翻译, 这是在有志从事歌曲翻译的人首先得认清的问题。之后通过几个在归化与异化问题上处理不当的歌曲 (词) 翻译之后我们认识到了在进行歌曲翻译的时候归化和异化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异化翻译更有利于保留歌曲的原味, 特别是在崇尚文化多元的今天, 不可以忽视异化在歌曲翻译中的地位。在歌曲翻译中应将目的论、功能论等多种理论相结合, 在保留异域风情的同时, 又给予听众最大的理解便利。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J], 2002 (5)

[2]谭载喜 (2010) .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3]薛范 (2002) .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歌曲翻译论文 篇4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使用,中国民族歌曲也越来越多的走上了世界舞台,一些水平较高的民族歌唱家也在大型的国际平台开办了个人演唱会,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等。这些歌曲受到了各国友人的喜爱,在传播中国文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对中国歌曲的歌词进行英译,特别是对中国民族歌曲的歌词进行英译,让其他国家的人们进一步了解其内涵,对实现文化渠道的传播和音乐领域的交流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国内较多的是对英文作品的中译研究,对于歌曲的英译探究大部分也倾向于对英文歌曲的汉译进行理论和策略的探索与研究。而对于中国优秀的本土民族歌曲,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着文化内涵且脍炙人口的民歌的英译研究却寥寥可数。因此,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派的目的论为民族歌曲翻译研究的理论指导,从异化原则和归化原则的角度进行翻译策略的探究。将理论与中文歌曲的特点进行结合,主要是结合有代表性的,走上了国际舞台的民歌,对这些理论在中文歌曲英译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目前对中文歌词的英译这一领域的探索研究在国内并不是非常普遍,而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相对系统地解析和归纳了中国民族歌曲的英译策略,并对个别歌曲的英译提供了作者初步的参考意见。

二、中文歌曲英译的相关理论应用

目的论中的目的指的就是译文的翻译目的,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必须要符合翻译的目的。汉斯·弗米尔曾指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即译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求,翻译是在目的语语境中为某个预期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语篇的行为。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翻译应该遵循首要原则的是目的原则(Skopos rule),其次是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第三大法则是忠诚原则(Loyalty rule)。

目的原则强调的是决定译文的主要因素是翻译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决定翻译的策略及方法。在中国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中,最主要的译文目的是让读者或听众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了解和感受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审美心理、语言习惯等多个因素,结合歌词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传达歌词的含义,满足英语听众和读者的心理需求。

而连贯原则要求译文能够让译入语读者理解,有交际意义。所以对于中国民歌歌词的英译应该保证基本的语法、句法等正确,保证译文的连贯通顺,让英语听众能够顺利的理解译文含义。

忠诚原则所强调的是译者要在对译文读者负责的同时,尊重原文作者,保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中国民族歌曲英译时就要注意,除了对歌词字面意思的正确把握,更需要注意和更困难的部分是文化背景的体现。要忠实于原文就要求译者必须要正确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同时也对于译入语文化有着同样的敏感度。这样译文才能符合译入语的规范要求,并同时充分传达原文信息。

三、目的论下的中文歌曲英译策略探究

3.1词

在民族歌曲歌词翻译的过程中,对于词语的选择应该有所考究,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例如,《北京欢迎你》的歌词:“我家种着万年青开放每段传奇”,官方翻译为:I grow green plant at home to 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在这一句里面“万年青”的翻译应该是evergreen,如果要实现词句的对称与流畅可以译作evergreen trees。如果翻译成green plants并不能与后句中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的意义进行呼应。所以这句翻译为I grow evergreen trees at home to 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更为恰当。

英语中有不少同义词有词义的强弱之分,这在翻译选择时也应该注意。比如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我的祖国》多次走上国际舞台,在祖海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会中,这首歌的一句歌词“姑娘好像花儿一样”的英文翻译为:Damsels are like flowers.此处的“姑娘”没有翻译为girls或是women,而是用了“damsels”这个词。Damsel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为“姑娘,闺女,未婚少女”,该词为古语、诗歌用语,原指出生高贵、优雅的女子。所以此处在翻译的时候选择的词语是比较贴切和恰当的,符合目的论的原则。

汉英两种语言由于本身的规律不同,直译常会让人费解,故在汉译英时常需要增补一些原文没有的词语,以保证语法结构的完整或意思的明确。在翻译中,常进行增补词语有代词(或名词)、连词、介词和冠词。

例如在《我的祖国》中,“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一句在译文中就增加了代词,被处理为“We make the slimbering mountains.And change the rivers’course”。此处代词的增补主要是为了保证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原歌词中无主语,这在汉语中很常见,英语则不同。所以根据歌词含义,对于主语“we”进行增补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首民歌《孟姜女》中,译者在“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和“孟姜女望长空”中都在“孟姜女”音译之前增译了poor这个形容词,即译为“poor Mengjiang”。这样进行形容词的增补可以有助于表现原歌词中孟姜女的形象,但是这里即使不进行增补也不会对于歌词的理解造成太大偏差,因为其他词句也传达了相应的语境。

同样是在《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译为:Fragrant paddies grow on the banks,该句就是在翻译中进行了词的省略处理。此处省略了原句中的“宽“和”风吹”。将“波浪”处理为waves billow,后半句则直接用grow这个动词来连接,因为此处生搬硬套会造成句子的累赘和理解困难。但译者此处在后半句中使用的grow这个动词也可以换成sway,就更能表达出歌词中原本想要传达的动态形象,并和前半句呼应。

中英文语言的差异较大,有不同的特点。中文更加形象和具体,而英语则更重视语法和固定搭配,更加讲究逻辑。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在汉译英过程中要注意词义的引申含义。例如《北京欢迎你》中的一句:北京欢迎你,在太阳下分享呼吸,在黄土地刷新成绩。如果将黄土地直译成yellow oil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这种时候就应该进行适当的引申,如译作this territory/this land等都是可以的。

3.2修辞与语气词

歌曲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一种语言的艺术,修辞的使用使语言文字更加多彩的一种重要方式。中文歌词,尤其是中国民族歌曲的歌词在这一点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和深刻,词作者常常会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等大量的修辞手法。尤其是排比句,使用的相当广泛。此外,对于形象和语气的处理也是我们在修辞方面需要重视的。故在这里也将就修辞的英译技巧作初步解析。

例如《青藏高原》中这一句:“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在维塔斯演唱的英文版本中译为:Who gazes at the blue sky day and night.Who thirsts for the eternal dream and life.该英文版本也采用了和中文呼应的排比格式,尽可能的贴近了源语的歌词结构,也具有音乐性。

在《摘石榴》这首民歌中有这样一句“妹妹挨打如割我心头肉”,这是使用了明喻的手法。而这首民族歌曲是男女对唱,在国际舞台上常采取选用外国男歌手来演唱男声部分的方式,所以对于歌词的翻译也是格外重要。在这一句中如果直译处理,译出“就像割我心头肉”这部分,并不利于读者理解。在国际舞台上演唱时,字幕翻译中译者是将其处理为:I can feel your pain and sorrow.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追求意境的相近。

修辞中对于形象和语气的处理在再现原文的风格方面来说也非常重要。所以译者必须要认真的体会原文的情感和语气,在译文中进行贴切的表现和传达。比如脍炙人口的陕北爱情民歌《三十里铺》中有这样一句:“叫一声凤英你不要哭,三哥哥走了回来哩”。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时,字幕翻译为:my love,please rest assured.I’ll return to you soon.此句中的“凤英”是中国的女性名,是此歌中的女主角的名字。此处如果直接音译不能很好地再现原文中爱人之间的情感,难以体现呼唤对方的名的亲昵。所以译文中将该形象处理成“my love”是不错的方式,有助于体现出歌曲中的语气和情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词义,也不会有直译的生硬感。

语气词也是民族歌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对于语气词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对于读者理解歌曲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摘石榴》中“呀儿哟,依得依得呀儿哟”就译为“come on”,前文为“要想谈心你随我上高楼,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所以这里译为come on是比较恰当的,可以表达出原歌词中的语气。该歌曲中的另一句“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哟”,译者处理为“Alas,what a good idea”,将语气词alas放在此处用来表示原句语气可能就不是那么恰当,因为根据《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alas主要是表难过或不幸的惊叹声,和此处歌曲中情境的语气不是完全相符,所以可以适当更换为有喜悦、欣喜含义的语气词,如aha/ah等。

3.3文化和地域特色

文化和地域的特色是中国民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地方民歌,歌词中有许多当地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内容,常会出现方言或地方习惯用语。而翻译中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也需要重视,这在文化的传达上至关重要。民歌的译入语受众对于中国文化肯定是有一定兴趣的,但是歌词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在播出时,字幕翻译需要一定程度的简洁,所以根据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在翻译时我们既要注意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又要注意译文的连贯通顺和简洁,在翻译时的恰当处理,用有限的字数传递出民歌的文化和地域特色。

例如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过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有这样一句“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崖畔上灰塌塌”。此句歌词中的“灰塌塌”为陕北方言,意为“灰扑扑,灰不溜秋”。此句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情哥哥去当兵,姑娘在附近的坡上张望,寻找思念的人的身影,蹭的一身灰也不在意的情景。在国外演唱时,此句的翻译为:In the valley my love is working.On the cliff I am looking.该句的翻译处理的还是比较好的,和原句一样押韵。“灰塌塌”在这里没有进行具体的翻译,而是进行了意译的处理,将在崖边张望的意思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处理方法虽并未对原歌词中的方言进行直译,但是不会对译入语读者的理解造成很大影响,也避免了累赘。

而另一首陕北民歌《赶牲灵》中同样有一句包含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的歌词“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哦,朝南得那个咬”。此句中的“哈巴”在陕北方言里是“下巴”的意思,而此句在国际舞台上演唱的时候其翻译为:The whiteneck beast is heading to the south.译者对于此句中地域方言的理解有所偏差,也没有充分查找相关资料,“哈巴”在此处不是指的牲口,而是牲口的下巴。所以可以更改为“The white-neck beast’s jaw is heading to the south”。可见对地域方言及文化的了解对于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造成译文的错误。

又例如《孟姜女》这首歌中有这样一句“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我们中国的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九日,故有“九九重阳节”的说法。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与除夕、清明、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这也是这句话想的节日。在重阳节这一天要与亲人一起登高“避灾”,传统的庆祝方式包括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这就是后半句有“菊花煮酒”这样的表达的原因。这一句表达了在家人相聚的日子里孟姜女与丈夫不得相见的悲凉。这首歌在金色大厅演唱时字幕翻译为:September brings autumn.Nobody is here to share.此句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式,省略了对于重阳节和菊花煮酒等这些文化特色表达的翻译。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译文较为简洁,但是对于文化意象就没有进行传达。所以这一句话也可以用别的方式进行处理,比如:September brings another family gathering festival.But no family is here to celebrate with.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也未尝不可,如果是非字幕翻译的文本,可以加上注释,更能进一步帮助理解。

比如戴乃迭翻译的《阿诗玛》就是很好的范例。《阿诗玛》是彝族民歌,在翻译时不仅保留了很多原歌曲中的比喻和意象,在翻译选词中也力争民间化。歌词中有这样一句“万丈青松不怕寒,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戴乃迭译为“As if he’d supped on tiger’s blood,Ahei was lithe and bold.”,没有对“虎胆”进行直译,而是翻译成英语中象征个人精神力量强大的“tiger’s blood”,贴切地表现出了阿黑勇敢正直的形象。

可见,在中文歌曲的英译中,如何保留民族色彩的同时保证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并感受到中国的文化是需要译者去思考和探索的。这需要译者明确翻译目的,深入的了解源语中的文化内涵,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歌曲在英译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翻译策略和技巧,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对民歌的词,修辞格和地域文化特色在英译中的表现做了初步的解析和总结。由研究可知,在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中应该以目的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归化与异化,展现中国的民情风俗。本文大部分的例子都是通过个人收集分析得来,主要来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这样的舞台演唱过的民族歌曲,没有过多涉及到歌词翻译中的韵律等问题,所以尚不够全面。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尚有限,本文针对民歌英译所进行的解析仅作抛砖引玉,希望对于中国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会有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摘要:如今中国民族歌曲越来越多地走上世界舞台,故对民歌歌词的英译探究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结合民族歌曲的特点,探讨了民族歌曲各方面的具体英译方法。目前,国内对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的研究不多,本文较为系统地对其英译策略进行了解析和归纳,并对个别歌曲提供了作者的翻译参考意见。

关键词:目的论,中国民族歌曲,英译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77,29-126.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歌曲翻译论文 篇5

1.文本类型学

赖斯以德国心理学家的语言功能论为基础提出四种文本类型:重内容文本、重形式文本、重感染文本以及视听媒介文本。重内容文本即信息文本, 着重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容, 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交际的有效性。如科学报告、产品说明等;重形式文本即表情文本, 关注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 主要注重作品的创造性以及美学效果。如诗歌、散文和文学小说等。重感染型文本, 即感染文本, 除了传达一定的语言信息外, 更注重一种渲染力和呼吁力, 其主要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反应, 并且让其采取行动;视听媒介文本, 即一种超类型文本, 通常借助非语言技术 (媒体、图解、声学和视觉等) 形式, 已达到整体的视听效果, 如:电视、歌曲有声广告等。

2.歌曲《菊花台》英译本分析

《菊花台》是一首描写外出征战的将军与独自在家守候的妻子互相思念的一首歌曲, 其歌词婉转动人, 含蓄哀伤, 再配合中国古典曲风, 成功营造出了一种与电影主题完美契合的氛围。以下是天津外国语大学赵彦春教授的英译本节选。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Your tears shine on, sorrow thereamong.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Pale, pale, the moon hooks the going and the gone.

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Tonight too long, turns into frost, shone.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Who is on the rail, a hopeless frozen one.

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Rain patters down, the scarlet sill'u pon.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On paper I live long, by wind undone.

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My dream's far gone, into balm drawn.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How you look is blown anon.

2.1《菊花台》的文本类型分析

首先, 《菊花台》是以歌曲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听众的, 因此它属于一种视听媒介文本, 这类文本不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语言内信息, 同时还应考虑语外信息。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考虑原文的韵律和节奏, 尽可能将这种韵律和节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2]即不仅要把语言信息译出来, 还要保证文本可以配合音乐演唱出来。其次, 从《菊花台》的形式和内容来看, 这首歌的歌词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诗歌。因此也属于注重形式型文本。在翻译时, 往往要遵循许渊冲先生提出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标准。

2.2《菊花台》英译本策略分析及评价

从节奏来看, 中文版《菊花台》为4/4 拍, 而英文版的《菊花台》也为4/4 拍, 演唱起来每个节拍都可以和原文相符, 因此十分便于学习与欣赏, 使听众听起来自然舒畅, 唱起来朗朗上口。从押韵来看, 原文的用韵十分严格, 整个文本除第六句之外全部都压尾韵ang, 而第六句也与后文的第十四句相对应都压尾韵an。而译文文本中每句最后分别都以 “among”, “gone”, “shone”, “one”等结尾, 整体都压尾韵/ɔn/, 在译文文本内部保持了押韵。此外,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原文本中所压得尾韵ang与译文文本中所压的尾韵/ɔn/ 在发音上也相似。这就使英文版《菊花台》演唱起来更接近中文版本。从内容上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想要表达的基本信息表达得很清楚。如在翻译“惨白的月弯弯勾出过往”时, 将“惨白的”译作 “pale, pale”, “过往”译作 “going and gone”, 在此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 清楚地传达出了原文的信息。在意境方面, 虽然译文所勾勒出的情形与原文相比有所欠缺,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差异, 因此在对意象的理解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赵彦春先生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音美形美和意美, 所以可以称之为一种佳译。

3.结语

歌词作为一种听觉媒介型文本, 其主要注重效果。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往往有字数、节奏、韵律方面的限制, 为了达到良好的听觉效果, 在翻译时内容的意境的牺牲是在所难免的。因此, 在对歌词翻译进行评价时, 首先要明白其更注重哪个方面, 是内容、形式还是一种呼吁功能。然后再依据这几类文本类型各自的标准来对译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听觉媒介文本这类特殊文本所受到的一些技术和其它因素的制约, 从而对其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摘要:赖斯认为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批评标准。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 其歌词翻译标准也具有特殊性。本文以歌曲《菊花台》的英译本为例, 对歌词翻译批评标准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翻译类型学,歌词翻译,翻译批评标准

参考文献

[1]张璐璐.简述赖斯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J].赤峰学院学报.2001, (5) .

上一篇:教师怎样适应素质教育下一篇:掘进机械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