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

2024-11-03

农村垃圾(共12篇)

农村垃圾 篇1

在2014年11月18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提出, 要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 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 基本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 并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时间, 一个长期被社会各界忽视的重大问题浮上水面: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吨, 其中0.7亿吨未做任何处理, 相当于每年堆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

一直以来, 人们大多侧重于关注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 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关注较少。而且国家对环境污染整治的投入也绝大多数用于城镇。如今, 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生活污水排放管网已经建成并日趋完善, 而农村垃圾治理总体来看却仍处在刚刚起步阶段。

破解垃圾围村, 究竟该怎么做?

(一) 新农村建设背后的缺失

近年来, 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新变化:许多村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和街道硬化, 农家院落变得整洁有序, 村民文体活动场所设施齐全, 农民生活其乐融融。村内的这些变化令人欣喜, 但村边的景象不免叫人皱眉。许多农村的村口周边时, 往往都能看到路边沟、坑塘或树林子里, 堆积、散落着各色垃圾, 还散发出腐臭气味。实际上, 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 一些过去只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 加上农药、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的大量使用, 使农村的垃圾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不可降解的新型垃圾迅速增加。目前, 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 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吨, 其中有0.7亿吨未做任何处理, 相当于每年堆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

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 相当一部分村子解决环境卫生的方式是“垃圾腾挪”——从村内移到村外、从显眼处移到隐蔽处, 并未进行有效处理, 从而也形成了“村内干净村外脏”的境况。多数农村的垃圾, 主要包括无用秸草、报废农膜、炉渣灰、食品塑料包装、饭食残渣、旧衣物等, 少数村垃圾中还有病死禽畜尸体等。所以, 这种“村外脏”不仅仅是有碍观瞻、污染环境, 甚至是直接威胁群众健康的致病源。

长期以来, 我国把城市垃圾的收集处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包揽, 而对农村垃圾问题一直持“不作为”的态度, 由于资金问题, 部分农村地区的保洁人员和设施配置参差不齐, 一些好的做法难以为继。2008年中央财政首度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 (5亿元) , 但仍不到当年同级财政环保总投入 (430亿元) 的1.5%。在不断要求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程度的同时, 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却不能同步, 这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规范处理的难度。

“据我们初步统计, 截至2013年底, 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 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8万个, 仅占37%;有14个省还不到30%, 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 可见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 未来工作的空间和潜力巨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如是说。

(二) 从制度建设上自上而下来解决

治理农村生活垃圾, 该从何处下手?

关注农村垃圾问题已久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欣蓉认为, 应逐年增加国家对农村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 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筹集的多元投入格局, 引入市场机制, 建立“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还要从制度上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 村级也可以结合实际, 制定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 形成村容治理的长效机制。

“农村也应像城市一样配置保洁员和必要的清扫设备, 建立一套工作机制, 建立从村到乡到县的垃圾转运机制, 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李欣蓉说。

“农村垃圾、污水问题要像设疾病防控机构一样, 从制度建设上自上而下来解决。”全国人大代表赵德明建议, 国家从机制上包括公共财政的支持机制等, 来解决垃圾定点堆放、定期收取和处理、污水截流问题, 这样建设“美丽中国”“秀美乡村”才有一个落脚点。

关键在于打“组合拳”

专家们认为, 目前, 政府迈出第一步, 开始做农村垃圾的收运,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短期内可达到一定的效果, 但从长期来看, 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

“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到环卫部门是不应该的, 也是不科学的。”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环境科学系副主任王旭说, 农村垃圾的治理必须打一套“组合拳”, 从经济、科研、教育、宣传、制度设计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追根溯源, 用“组合拳”解决。

王旭说, 市场化和产业化只是手段, 现在谈垃圾处理产业化, 如果没有从全过程来考虑, 考虑到分类是基础, 单谈产业化是空的。“必须从源头开始考虑, 从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始, 从垃圾产生、分类之初开始控制。”王旭说, “而这, 不但涉及宣传教育, 还涉及科研及制度设计的投入。”

“政府必须让村民深刻意识到, 农村垃圾的治理并不只是政府的事, 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这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王旭对目前的环保教育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之中,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王旭说, 但我们教育仍停留在空喊口号的阶段, 让人觉得自己离环保很远, “应该从我们身边事情做起, 垃圾分类就是我们身边的事, 教育系统应该要做表率。”

对于这套“组合拳”,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海南分院院长、环卫高级工程师赵树青认为, 在进行制度设计时, 除了考虑资金的来源, 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镇里给村里评分, 县里给镇里评分, 政府鼓励曝光, 这样, 才能把这种热情持续下去。”赵树青说。

(三) 垃圾分类“农村包围城市”

垃圾分类目前遭遇重重困境, 但这并不意味着, 垃圾分类是不可能的。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静说:“海南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率相对较低, 易腐垃圾占40%以上。通过人工分拣可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废品、可堆肥垃圾、惰性垃圾3类。此举既可减少50%左右的垃圾处置量, 还可以回收部分废品和通过堆肥将易腐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在垃圾处理链条中, 垃圾分类是垃圾“减量”和“产业化”的基础, 也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前提条件。住建部副部长王宁曾指出, 农村地域广、农户分散, 垃圾收集、运转的成本高, 通过分类可以减量70%左右, 可以使运营成本大幅降低。而分类减量的关键在于简便易行, 村民能接受, 不宜照搬照抄城市垃圾的分类方法, 搞得太复杂不易推广。

赵树青认为:“垃圾分类从农村开始做起更有优势, 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赵树青的依据是:相对于城市而言, 农村的房子空间大, 能够为垃圾分类提供空间;在生活和工作节奏上, 城市的节奏很快, 但农村的生活节奏慢, 村民有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另外,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 熟人之间具有互相监督的功能。“只要加强宣传和提供条件, 农村有条件走更好的路。”

赵树青认为, 在分类转运和终端分类处理的系统未建起来前, 可以先不做那么细的分类, “可以先做大分类, 把干的垃圾和湿的垃圾分开, 把砖头和树枝之类难运输处理的垃圾就地解决。”赵树青认为, 实现最起码的干、湿垃圾的分离, 可以减量垃圾并为终端处理减轻负担。

分类好的垃圾, 如果做不到分类利用, 分类便会失去动力。专家认为, 就目前而言, 农村垃圾堆肥处理或许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子。

2008年开始, 张静在琼海做了一个“农业固态废物综合处置示范项目”, 主要的目的就是探讨农村垃圾分类、堆肥处理的效果。经过几年实践, 张静得出结论:示范工程实行源头混合收集、末端分拣模式, 将可堆肥垃圾就地堆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惰性垃圾集中处置, 经示范运行表明:减量率达到50%左右, 无害化率达到100%, 回收的堆肥质量符合现行标准要求, 具有技术可行性。

走产业化市场化路子

政府的投入和行动, 可以让一些村庄逐渐焕发新颜。但专家认为, 如果政府不把眼光放远, 只是考虑投入, 负担极大, 将会陷入“无底洞”。

王旭认为, 政府的投入会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但从长期来看, 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 “巨大的投入是一个‘无底洞’, 政府能坚持多久, 效果怎么样, 依然要打一个问号。”

“最终, 还是要要借助市场的手。”另一位研究环境问题的专家认为, 从长远来看, 政府要由垃圾处理者转变为垃圾处理管理监督者, “加大非政府组织 (NGO或企业) 的参与力度, 把农村垃圾处理由事业运营方式转化为企业运营方式, 真正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

要解决资金问题, 必须转变垃圾处理的经济运行模式, 由政府埋单转变为“政府投资”、“受益者出资”、“污染者付费”、“处理者赢利”的良性经济运行模式。“走一条经济化的路子, 这也可以看做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产业化路径之一。”

该专家认为, 这样可以调动各方积极性, 而不仅仅只是让政府强力推行, “只有各方积极响应了, 农村垃圾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根治。”

(四) 绝不能只是“一阵风”

“垃圾围城”, 在中国许多城市日益突出, 尚未得到有效疏解, “垃圾围村”又成为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广大乡村被垃圾包围, 不仅严重影响农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 而且污染水源与耕地, 极易形成污染链, 传递到农作物种植及养殖业, 同时也让美丽的乡村黯然失色。

形成“垃圾围村”, 既有环境意识问题 (农民的环保自觉性比较淡薄、习惯于将垃圾乱丢乱倒) , 也有将城市的生活垃圾转移到农村、加剧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根本问题是重视不够, 农村环卫及垃圾处理设施极度匮乏。据统计, 我国现有58.8万个行政村, 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8万个, 占37%, 而且处理方式极为简陋, “边处理边污染”的二次污染现象突出, 且远未做到对生活垃圾100%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清除“垃圾高楼”, 还乡村美丽风光, 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关键需要政府的决心与投入。目前, 全国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远远小于城市, 地方政府尚未设立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的专项资金。因此, 可以考虑将农村生活垃圾整治资金纳入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中, 并保持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 以保证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的资金来源, 扶持农村改变现行落后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而对农村生活垃圾整治资金的使用, 要进行严格审计和监督, 专款专用、防止挪用。

解决“垃圾围村”, 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上到下的制度建设, 也需要从下到上的自发配合。因此, 通过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使他们掌握相关环保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应参照城镇管理办法, 实行简单分类、袋装处理、定点放置、便于回收, 这既需要村民增强自觉性, 又需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与要求。

在垃圾处理方式上, 除了填埋, 还可考虑建设垃圾焚烧厂, 农村地广人稀, 垃圾焚烧对村民生活的影响比城市会小得多, 更适合农村的垃圾处理。农村与城市不同, 可以将部分生活垃圾就地加以利用, 如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可作高温堆肥, 这需要资金投入与技术, 亟待国家在政策与财税方面鼎力相助。

借鉴当下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等资本运作方式, 政府应该走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方向, 在这其中, 市场化运作是必然趋势, 应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行相结合的原则, 也就是逐渐放开投资渠道, 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运营主体企业化, 运行管理市场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 “垃圾围村”比“垃圾围城”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更大, 农村是必须坚守的最后的环境净土。如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所指出的, “各地必须严格责任落实, 形成省、市、县层层考核的责任机制,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并加大责任追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最怕的是搞运动, 一定不能刮一阵风, 有始而无终。”

农村垃圾 篇2

院领导通过之前的调研了解,发现义务劳动的这个小区属于无监管小区,小区不仅没有物业的管理,而且居民都是老弱病残和低保人群,院领导了解了详情后,特安排我院一支部、二支部党员来此处做义务劳动。由于正值春融期,小区道路两侧边沟崎岖泥泞、异味刺鼻,加之饮料瓶、烟盒、纸屑、树枝、塑料袋等垃圾夹杂期间,更加大了垃圾清理的难度。

党组书记、院长王祖贵同志带领着干警们迅速投入到清洁卫生中去,他们戴上帽子、手套,拿着扫把、垃圾袋等清洁工具,分工明确,互相配合,路面融化的积水弄脏了他们的鞋子,淤泥影响了他们捡垃圾,但是干警们不怕脏不怕累,不放过分担区域内的任何垃圾,将道路两旁及绿化带内的垃圾清理干净。活动中有的同志划破了手指,有的划破了衣袖,但没有一人叫苦喊累,个个干劲儿十足,充分发扬了党员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诠释着为民服务的初心。

农村垃圾与地理环境 篇3

一、农村垃圾危害

时时处处都在说垃圾是人类的公害,其中,来源于农业废弃物中的固体废物比“白色污染”问题更是严重。它们降解时间甚是漫长,影响到好几代人。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占用土地,损伤地表,污染水体,大气。目前,由于处理水平不先进,农村采取了收集、清运、自然堆放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更可能破坏地表植被,破坏了其优美景观。如果进入了河流的话,水体极易被污染。(也污染了地下水)。

2、危害健康。固体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更能造成大多数地区蚊蝇孽生,老鼠猖狂。保护土地,防治“白色污染”,栽培经济作物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它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它与塑料袋一样,由于缺乏有力的回收措施,造成废旧品残留积累量逐年增多。由于目前使用的地膜主要是聚乙烯,在自然环境中很难分解。

二 、 原因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有它的歷史原因,它受到当地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分析了其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私倒、乱倒垃圾者比比皆是。由于人口不够集中,垃圾车运力不足,垃圾场吞吐量极其有限,导致一大部分群众利用晚上或清晨等不易被人发现的时间段里偷倒垃圾。尤其是偏远山区随便把生活垃圾倒入小溪中,小动物的尸体在水中漂浮、腐烂等。

2、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包括处理的方式不当,垃圾分类不当和垃圾场选址不科学。一次我去某乡镇,看到那里垃圾场里的垃圾:塑料、破衣服、废纸、废弃电器、旧电池、剩饭剩菜等堆积在一起;这时一个老人正在用塑料袋点火烧垃圾,问他什么原因,他说:“这样岂不省事?”他哪里知道焚烧塑料会产生致癌物——二恶英?

3、居民协作能力差,意识薄弱。他们大多自扫门前雪,不但不会去管别人的瓦上霜,有时反而把自家的雪扫到别人的门前去。我就曾听说由此而产生的群众纠纷。

4、牲畜粪便没有专人收集,农村厕所没有密闭。农民施农家肥的时候,整个村子臭气冲天,真是臭不忍闻。

三、对策

原因找到了,就好对症下药。经济方面的原因固然重要,但它不是我们可以解决的,但人们的行为习惯,则需要通过政府等部门的宣传、教育和强制执行来得以保证,尽量做到进一步推进农村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根据村庄的经济状况、交通情况、环境容量来分类指导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探索多样化垃圾处理模式。对于位于城镇周边以及交通便利的村庄可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方式;而位于山区交通不便的边远村庄则可利用地形、环境容量的优势采取填埋、焚烧的就地处理方式;可建立垃圾分捡场:有机垃圾堆沤场、无机垃圾填埋场和建筑垃圾堆置场,由农村保洁员将统一收集的垃圾分为建筑垃圾、可回收废品垃圾、纯垃圾和有机垃圾等类别处理,建筑垃圾回填机耕路面等。

2、农村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地在农村畜禽污水、生活污水和农副产品加工生产有机污水治理中进行示范和推广污水沼气净化技术,把污水处理与改厨、改厕、改圈工作相结合,处理后的污水达标排放或用于灌溉等,以点带面。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有条件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农村住宅小区,可铺设雨污分流收集管网,接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处理,鼓励应用高效系列化的组合式厌氧生物膜反应器进行污水处理;针对大量居住分散、收集管网难以铺设的农村,鼓励应用户用玻璃钢生活污水净化器进行污水处理;针对农户有家庭畜禽养殖的村庄,采用人畜污水进沼气池的“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处理模式,既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又提供了清洁能源,同时又促进了农村庭院经济发展;

3、农村医疗废弃物处理。加强监管,依法有序处理医疗废弃物。由于医疗废弃物的产生具有点多、量大、分布广和持续性产生等特点,大量的村级卫生室,尤其是偏远村级卫生室所产生的医疗废弃物据统计回收率只有50%左右。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废弃物处置机构的管理力度,把医疗废弃物处置工作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保证环境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环保等有关部门加强调研,完善医疗固体废弃物统一回收利用机制。

解围农村垃圾 篇4

为改变居住环境, 北下村实行“家庭负责—十户联保—自我管理—互相监督”的卫生管理模式, 群众先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 然后根据垃圾成分, 或放到简易焚烧池里焚烧处理, 或投进垃圾桶由保洁员统一清收, 或回收卖给废品收购站, 实现垃圾就地处理。

“如今环境好了, 晚上大伙都喜欢出来唱上几首, 跳上几曲!”王家海感慨道。

农村垃圾治理, 是乡村建设心头之痛, 也是个世界性难题。地处珠江流域上游、作为全国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广西, 在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决策的背景下, 加快建立乡村垃圾处理体系, 因地制宜推行农村垃圾处理技术, 着力构建乡村保洁长效机制, 努力探索一条后发展地区治理农村垃圾的新路子。

广西农村垃圾污染有多严峻?治理工作取得多大阶段性成果?有哪些成功经验?面临哪些困局?有哪些应对措施?

农村遭受垃圾围塘堵河约八成生活垃圾随意堆弃

一边是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越来越富裕;一边是垃圾泛滥, 人居环境日益恶化。在人们普遍关注城市雾霾、呼吁消除城市病之时, 农村, 这块曾远离环境污染、生态优美的洁净之地, 正遭受垃圾包围的不可承受之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现代化的楼房建起来了, 平坦的水泥路铺好了, 小轿车开进农家了。但一进到村子, 垃圾乱象却十分严重, 酒瓶、塑料袋、泡沫板等大量生活垃圾, 或堆放在树林子、池塘和低洼土坑里“存储”, 或倒放在沟渠、河道里等待大水冲走。村民无奈地说:“如今日子富裕了, 但村子却变脏了。”

广西约有1126个乡镇, 18万个自然村, 超过60%的镇村沿江河分布, 约30%的村镇沿着风景名胜景区分布, 构成了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自然风貌。但日益严重的垃圾污染, 正破坏和侵蚀乡村环境。据2013年的统计数字, 广西农村每天产生垃圾约1.63万吨, 但清运量仅0.34万吨, 意味着有八成的生活垃圾随意堆弃。

大大小小的垃圾堆, 由于垃圾成分的复杂化和长期简单堆放, 不仅侵占农村大量土地, 破坏土壤、水系, 影响村容村貌, 还会滋生蚊蝇、老鼠、蟑螂等, 成为多种微生物、病原菌的繁殖场所。

以平时随手丢弃的塑料袋为例, 在土地中的残留率高达20%~30%, 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白色污染”, 不仅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 还会造成化学污染等, 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

专家指出, 农村生活垃圾有机物含量多、水分大, “干湿”垃圾混合, 并掺杂化肥、农药等废弃物, 有害性大于城市生活垃圾。

更令人担忧的是, 广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偏低, 饮用水大多取自浅井, 而垃圾中的有毒物质被雨水冲刷后, 混合流入河流特别是地表饮用水源, 可以造成最大限度的病原扩散, 导致疾病迅速传播, 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极大危害。广西河流众多, 农村垃圾治理不仅关系着全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甚至危及珠江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事实上, 过去的农村垃圾问题并不算个问题。以前农村垃圾数量少、种类单一、易分解, 如菜叶、果皮、厨房残渣等, 可以喂鸡、喂猪, 或采用堆肥、自然腐烂等方式消解, 对环境影响不大。

但如今, 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塑料、废纸、废旧金属、电子电器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等难以降解的垃圾与日俱增, 成分越来越复杂, 处理难度加大。加上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滞后、体制机制不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村民卫生意识淡薄等原因, 农村垃圾不能有效治理, 垃圾在堆放地日积月累就成了一个个“小山包”, 成为巨大的环境污染源。生活垃圾,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立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因地制宜推行技术路线

“十一五”以来, 广西抓住西部大开发、城镇化、节能减排等国家战略机遇, 先后实施了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 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有力推动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逐步由城镇向农村延伸, 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初见成效。特别是2013年4月启动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来, 农村垃圾治理正式纳入各级政府核心工作任务之一, 破解“垃圾围村”的广西实践, 开始从政策、技术、资金、管理、人力等各环节全面、系统、持续推进。

作为“清洁家园”专项活动的牵头部门, 广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着眼解决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 坚持因地制宜, 建立起适合不同乡村条件的由“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就近就地处理”等三种模式构成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

在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百达村, 每天下午6点钟前, 村民自觉把垃圾拿到路边的垃圾集装箱倒放, 然后由垃圾收集车前来清走, 运往村子700米外的利周瑶族乡中转站, 再由转运车运到县城的垃圾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 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无人管、没处放、难处理的问题。

像百达村这样距离市县垃圾处理厂 (场) 20公里内的乡村, 主要实行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 重点加快距离市县现有垃圾处理厂 (场) 20公里内的乡镇以及主要江河沿线、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和景区景点周边的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 配备必要的转运车辆及设备。目前全区实现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20公里范围内全覆盖, 其他区域垃圾清运处理基本覆盖。

而对于20公里范围以外的村庄, 则采取“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就近就地处理”模式。“村收镇运片区处理”, 是通过分片区建设垃圾处理厂 (场) 和垃圾中转站, 让周边农村按村收镇运的方式, 把垃圾统一收集转运至垃圾处理厂 (场) 处理, 能够分散和缓解城市垃圾处理压力。

“就近就地处理”, 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 既能因村施策、降低运行成本, 还能促进农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广西农村大多布局分散、人口密度较小、经济不强、交通不便, 因此, “就近就地处理”是广西农村垃圾治理的主推方式。

垃圾“就近就地处理”涉及一个关键问题, 是如何选择科学的处理技术, 防止二次污染。为此,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清洁家园技术服务工作队深入乡村进行技术指导, 出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引》《关于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 并向社会公开征集适用技术方案。目前, 由垃圾处理专家组科学论证、实地勘察、审慎研究推荐了13种适合广西实际的农村垃圾处理技术方案供各地参考。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伟权介绍, 各地在实践中充分考虑农村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口规模、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因素, 不照搬城市垃圾处理办法和技术, 不求“千村一面”, 由农民群众自主选择处理方式, 探索出堆肥处理、沼气池处理、焚烧处理、垃圾热解、水泥窑协同处置、就地填埋等一批具有地方性、区域性、乡土性特色的技术路线, 初步建立了低成本、易维护、可推广的农村垃圾处理技术体系。

陆川县一些农村采用“高架网床+生物垫料、沼气池+鱼塘+林果、猪粪污+微生物发酵菌制造液态肥”等垃圾处理技术, 高效便捷, 群众易于接受。浦北县北通、龙门等镇试点变废为宝, 通过废旧回收大户带动, 一村设一个废旧回收点, 定期回收, 深受群众欢迎。

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构建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 杨瑞联会不定时逐家逐户查看卫生状况, 发现问题, 便在门前贴上一张卫生检查卡, 写明“存在问题及建议”。杨瑞联是村里老年人协会成员, 他们目前有180多名会员, 主要负责村里日常的环卫监督, 每个月集中研究村屯环境问题, 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广西开展农村垃圾治理, 充分依靠群众, 工作思路、决策以群众意愿为前提, 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首要衡量标准, 使得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 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为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干部服务, 发动群众。全区共选派2.4万多支工作队8万多名机关干部下乡进村入户, 宣讲政策、传播文明, 与农民群众一起清淤泥、扫垃圾、排污水, 发动群众保护乡村生态, 建设美丽家园。同时,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引导农民群众改变垃圾乱扔的陋习, 提升环境卫生意识。

群众主体, 变“要我清洁”为“我要清洁”。目前全区有77%的自然村屯组建了保洁员队伍, 78%的自然村屯成立了清洁乡村自治组织, 95%的自然村屯制定了清洁乡村村规民约。乡村保洁逐步实现由干部带头推动向群众自主参与实施转变, 农民“等、靠、要”思想少了, 主动意识多了, 环境陋习少了, 卫生文明强了, 农村人居环境和社会风气焕发出新的风貌、新的生机。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说, 为防止乡村保洁走过场、一阵风, 将建立健全群众自治机制、层级管理机制和综合管理机制, 着力构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逐步建立起农村垃圾治理不可逆转的长效管理机制。

稳定的资金投入, 是农村垃圾治理长效化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将“清洁乡村”相关项目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建立垃圾收运处理及运行管护等稳定投入机制, 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入“清洁乡村”活动。以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为例, 每年投入56万元, 实行村级垃圾池清运承包制, 承包方每周至少一次将村屯垃圾清运至垃圾转运站, 实现“村收集、镇清运”环节。

一些地方还试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项目投入不足问题。如防城港市探索建立村屯集体公司, 通过发展“农家乐”、创立“星级农家乐”旅游项目等发展集体经济, 有力保障了保洁员工资和清洁经费。

广西还把农村垃圾综合整治、环境卫生保洁等纳入法制轨道, 自治区人大立法、草拟并将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卫生条例》, 从法律层面规范群众环境卫生行为, 保障“清洁乡村”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解围农村垃圾要坚持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从源头上分类是效率最高的处理方式

广西经济欠发达, 农村基础薄弱, 整体而言, 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仍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卫队伍不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群众卫生意识淡薄、处理工艺较简单等问题依然突出, 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仍较低。

农村垃圾治理涉及面广、千头万绪。解决“垃圾围村”问题, 要从生活垃圾的产生、收集、处理、最终处置等全过程, 从管理、运行、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系统研究解决方案。

那么, 农村垃圾治理的主要症结在哪里?解决的切入点是什么?广西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冯庆革认为, 农村垃圾处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主要症结是如何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问题。但要实现这“三化”, 归根结底必须以垃圾的分类为前提。“从源头上分类, 是解围农村垃圾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

近年来,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发生明显变化, 可回收利用物质迅速增多, 从某种程度上说, 生活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有研究表明, 生产垃圾中有三到四成可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以塑料饮料瓶为例, 每回收1吨, 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在农村, 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 把废纸、塑料等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 把废灯管、弃置药品等有毒垃圾集中收集、科学处置, 既可以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 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降低成本、实现无害化处理。所以, 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有专家指出, 广西农村点多面广, 大多交通不便, 垃圾收运成本高。所以, 垃圾治理的思路要充分利用农村巨大的环境自净能力, 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就近分化处理掉最大量的垃圾, 从源头削减垃圾产生量, 并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

记者从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获悉, 广西已就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要求农村生活垃圾分可回收物、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进行收运处理。

而事实上, 垃圾分类需要长期的坚持、持续的推进, 尤其要依靠良好习惯的养成。如香港用了10多年的时间来推行垃圾分类。横县城区作为广西首个推行垃圾分类的地区, 用了9年的时间让1万多户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城镇尚如此, 在经济水平、环保意识相对落后的农村, 更需要耐力和智慧。

农村垃圾分类处置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的公共工程, 要统筹考虑很多内容, 比如硬件方面, 户分类垃圾箱的配备、垃圾转运及处理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软件方面, 包括相应的奖惩政策、引导措施、技能培训等, 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考核。

农村垃圾处理方案 篇5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因为缺乏专门的垃圾处理设施和队伍,农村垃圾处理难。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村容整洁。农村垃圾处理该如何推进呢?

【现状】

从2004年9月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农村普遍推行了“三清三改”,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在一些比较边远的村庄,还是能看到垃圾乱堆乱放、不能及时处理的现象,山坡上、马路边、小河边,不时能看到塑料袋、化肥袋、农药瓶等“白色垃圾”。

农村垃圾种类多

农村垃圾过去一般是人畜粪便、菜叶、破旧衣物等,这些垃圾很容易处理。但现在社会发展了,垃圾种类越来越多,处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如农药瓶、肥料袋、塑料袋、废电池、农用地膜等,这些新垃圾很难分解。

缺乏垃圾处理设施

村民其实也认识到了乱倒垃圾的危害,但是村里既没有垃圾桶,也没有设置垃圾池,垃圾无法集中堆放,只好随意乱倒。而且由于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条件普遍较为薄弱,不能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村垃圾进行清运处理。农村一般离县城的垃圾处理场比较远,清运成本偏高,村里又拿不出钱来处理,只好把垃圾埋在山上。

环保意识亟待增强

由于农民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处理垃圾上就显得极为随意。有的村虽然建了垃圾池,但村民总是就近将垃圾倾倒在河里等;有的人对动物尸体、农药瓶等,不经任何处理,随意丢弃;有的人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将能烧、不能烧的垃圾都堆在一起随意焚烧。

【危害】

由于农村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已对农村造成较大危害:

占用和损伤地表

目前,由于处理水平落后,农村主要采取了填埋、自然堆放垃圾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更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如地膜、塑料袋等,在土地中的残留率高达20%~30%,严重危害着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危害农民健康

人们随意将垃圾倒进河里,导致河水污染严重。许多村民都说,过去河里的水能喝,现在用来洗衣洗菜都要小心了。而且农村随意焚烧垃圾、稻杆等,对空气污染也较为严重。

由于农村垃圾大多是露天堆放,导致蚊蝇滋生,老鼠猖獗。农村医疗垃圾,常常是往偏僻地方一倒了之,导致许多小孩把废弃的针头、针管等捡来当玩具,极易发生病原体传染事件。

【探因】

投入受到经济条件制约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对垃圾治理的投入,当前大多数农村都没有建设专门的垃圾池、垃圾处理场所,也没有专门的垃圾回收队伍。

目前,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式: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对于分散的小城镇,如果将各个小城镇的垃圾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可能要增加几倍的成本,而且一个县城建设一个中型的垃圾填埋厂至少需要几千万元的资金,垃圾焚烧厂则至少投资在1亿元左右,地方财力很难承受。如果分散处理,则又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其中最担心的就是简易填埋后会产生渗滤液,而技术不过关的焚烧则可能产生大量的二恶英(毒性较大的化合物)。

在城市垃圾治理上,可以推行处罚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但在农村,推行处罚措施难度很大,只能加强引导。

【出路】

农村垃圾治理难度较大,单凭政府一方面的推动显然不够,但仅凭农民自己去治理也不现实,因此只有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治理好农村垃圾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大对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列出专项资金建设垃圾池、垃圾车、垃圾填埋场、垃圾处理设备等,统筹建设收集、储运、运输、处置设施。

让农民掌握处理方法

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学会分类处理垃圾,掌握正确处理垃圾的各类方法。

要以村为单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建立村规民约的形式,建立起

业余的“农村环卫队”,经费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村集体经济出一点,二是村民自己筹一点,形成“村收集、镇中转、县市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

将垃圾处理产业化

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农村垃圾与城市垃圾相比,在种类上有所不同,那就是易于腐化分解的较多。因此要鼓励农民多建沼气池,将易腐化分解的垃圾投入沼气池。同时要多推广一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

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污染治理领域,同时政府要让治污企业“能挣钱”,一是要出台垃圾收费方案,由农民承担一部分污染治理费用;二是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政府要“花钱买环境”。

一年2元钱 轻松治垃圾

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在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

例如,有的村提出了“村民自我分类、政府打好基础、聘请专门人员、统一清运处理”。

村民自我分类,即该村对各家各户进行宣传,教会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方法,每家每户都自备两个垃圾桶,一个装易腐烂可分解的,一个装不易分解的。易腐烂可分解的就由农民自行倒入沼气池,不易分解的就倒入村里的垃圾池进行集中清运。

政府打好基础,即政府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由镇政府投入资金,在村里集中建了两个垃圾池,购买了专门的清运设备。

聘请专门人员,即采取村集体出一点,村民集一点的办法,该村村民每人只需一年出2元钱,聘请了村里两名贫困户,专门负责对村内环境进行清扫和垃圾的清运。这样,既有了专人进行垃圾清扫,贫困户又有了一笔额外的收入。

统一清运处理,即镇政府购买了两台垃圾清运车,定期到各村巡回清运垃圾,然后集中进行处理。

综合各方面的经验,对于改善农村垃圾处理,我们大致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引导个人或企业投资,对农村垃圾及时清理,运送到指定垃圾处理场处理。通过个人或企业投资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用于建立垃圾收集站(点)、运输车辆的购买与养护。通过向农民收取卫生费、政府补贴维持、加快农村垃圾的规范化处理,保障垃圾收集、处理正常有序运转。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村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逐步建立健全村容保洁、垃圾日常处理、清运和管理等制度,保证垃圾处理有章可循,全程控制,长效治理。

(三)加大对农村人口的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进行垃圾分类,定点投放,提高村民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实现村容整洁。

(四)加大对农村新能源的利用补贴。扩大农村沼气池、气化炉建设规模,充分利用粪便、秸秆等有机物;加大太阳能、风能的利用,为农村提供能源支持,减少垃圾量。

(五)坚持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实行垃圾处理低门槛市场准入,吸引更多有实力和潜力的个人和企业投入城乡垃圾开发市场。

破解北京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瓶颈 篇6

一、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在农村日常生活中或为农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一)农村生活垃圾成分

根据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检测的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物理成分(见表1)可以看出,农村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和灰土为主,二者含量之和介于75.6%—88.3%之间。近年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成分变化较大,厨余垃圾含量和含水率增长较为明显,纸类和塑料含量逐步提高,灰土含量有了大幅度下降,2014年的灰土含量比2010年下降了约36.8%,其他组分变化不显著。

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的家禽饲养逐渐减少,厨余垃圾利用率降低,致使大量厨余垃圾进入生活垃圾,这也是导致生活垃圾含水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二是农村燃料结构有了较大改变,较多的农村地区由燃煤改为燃气,农民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表现为生活垃圾中灰土含量大幅度下降。

对比表1和表2可知,农村生活垃圾的厨余垃圾含量和含水率正在逐渐提高,依这种趋势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会更加趋近于城区生活垃圾的物理成分;同时农村生活垃圾中灰土含量还是远高于城区,而纸类和塑料则远低于城区。

(二)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

据调查,农村地区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86kg/d,表3是北京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2009—2014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2014年生活垃圾总量为251.78万吨,人均约0.80kg/d,略低于全国平均值。

2009—2012年间,北京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变化不大,但2013—2014年有大幅度增加,同比增长了6.62%和13.8%。除人口增长因素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率的提高和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

(三)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方式

1994年以前,北京市城市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范围,当时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简易填埋为主。1994年建成第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阿苏卫生活垃圾填埋场,开始改变简易填埋的方式。截至到目前,北京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共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9座,设计处理能力14791吨/日,包括12座填埋场,6座综合处理厂和1座焚烧厂。目前,收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基本都能进入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主要采用两种收运及处理模式。一种是“压缩转运”模式,收运流程为“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处理”,通过建设镇(乡)压缩式转运站,转运站前端配备中小型收集运输车到各村巡回收集垃圾,运送到转运站压缩后,再由转运车运送到区(县)垃圾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另一种是“直运”模式,收运流程为“村收集→区(县)运输→区县处理”,即不建设镇(乡)一级的压缩式转运站,代之由每村建设一座垃圾收集站(或垃圾房、收集点),收集生活垃圾,存满后由区(县)环卫部门运送至区(县)垃圾处理设施处理。

二、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再利用率较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2014年同比增长了13.8%(见表3),超过了城乡垃圾产生量增长的平均值。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垃圾成分以有机物成分(厨余)为主,玻璃、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质的比例相对不大,并且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农村地区垃圾成分与城市地区垃圾成分趋近,无机物含量尤其是灰渣含量大幅降低,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增加对原有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生活垃圾成分的变化决定了前端的分类模式、中端的收运方式和后端的处理技术,农村生活垃圾物理成分的复杂多样性增加了收运和处理的难度。

(二)投入不足,设施老化,专业化水平低

北京农村的垃圾收集车、村级中转站和转运车辆的配备标准主要是依据《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由于缺乏后续资金投入,现有设施严重老化,且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占比的增加,部分行政村垃圾桶缺失或损坏严重,垃圾房(箱)的数量过少,服务半径超出国家或地方标准,垃圾收集车数量少,未达到相关排放标准,且存在垃圾遗撒现象,造成“二次污染”。同样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保洁员配备标准参差不齐,管理松散,专业化程度较低。转移支付给区县的农村垃圾处理经费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政策保障,各级行政部门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做到专款专用,虽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标准在不断提高,但财政的支持力度不能同步, 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难度,对于财力薄弱的区(县)、镇(乡)和行政村表现尤其突出。

nlc202309032048

(三)体制不顺,规划缺失,责任制难落实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制不顺。部分区(县)由农委主管,部分区(县)由市政市容委主管,还有些区(县)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由市政市容委主管,保洁员队伍和清扫保洁则由农委负责。这种交叉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权责不清,不利于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统筹管理。在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上,没有制定涉及市、区(县)、镇(乡)、行政村四级管理机构的整体规划,缺乏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和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农村厨余垃圾和灰土就地消纳设施建设标准偏低,存在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有些区(县)收运未做到全覆盖,部分生活垃圾未进入正规终端处理设施。

三、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

北京农村地区既是首都区域发展的空间和载体,又是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农村环境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健康,也关系到每个北京人的切身利益。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破除城乡垃圾管理二元结构,加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治理投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一)因地制宜,建立运行高效的垃圾处理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共建,服务共享”的原则,制定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打破现有区(县)、镇(乡)、行政村等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跨区域的“收集—运输—处理”垃圾物流体系,利用市场调控功能,优化配置垃圾处理资源,集约环卫运行成本,提高环境治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形成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就近处理与区域处理相结合的设施设备布局。针对平原、山区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安排垃圾收运处理技术路线,人口相对集中的平原地区,将生活垃圾全部运到区(县)终端设施进行处理;人口相对分散的山区,建设区域性垃圾处理设施,尽可能采取就地处置的方式进行处理。

针对当前垃圾处理技术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垃圾中厨余垃圾和灰土就地处理技术的选择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技术成熟可靠,污染可控;二是处理设施简单,易于维护;三是投资运行成本低,性价比高;四是最终产品的资源化和排放的无害化。

(二)统筹兼顾,构建运转协调的垃圾管理体系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出发,统一协调,明确分工,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垃圾管理机制。市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负责全市治理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制定地方性法规、政策、标准及考核办法。各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逐级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安排专人负责,建立长效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环境卫生行业管理部门将城乡统筹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明确负责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机构,保障足够的基层管理和作业人员编制。农村工作部门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优势,作好群众工作,配合行业部门共同实现管理目标。

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农村地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费用的公共支出。垃圾收集、运输、中转站设施设备的建设,采取总体打包、整体立项,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农村生活垃圾日常管理运行经费由属地政府负责解决,统筹使用市级财政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

(三)着眼长效,形成多元参与的垃圾治理体系

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需要村民个人、村集体、社会单位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村规民约在农村事务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破坏环境,人人爱护环境,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规范投放垃圾,不以私利接纳外来垃圾,需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能动作用,以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鼓励村民自筹,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清扫保洁、收集运输的市场化运作,也可以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行村庄保洁和垃圾清运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支持政策,采取公开竞标、整区县打包委托经营等方式选择专业的保洁队伍或环卫公司。

研究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以奖促治政策,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以奖励换取机制,以奖励促进自觉,以奖励培养习惯。对于治理效果好的村庄,树立标杆,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专门用于生活垃圾治理和村庄环境改善,使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各方认识到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把资金用在前端的污染防控,而不是把资金用在末端的污染治理。避免形成“村民挖坑卖土、收垃圾填坑挣钱、政府非正规治理埋单”的恶性循环,而是形成“村民爱护环境、环境产生收益、收益投入环境”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颖,许少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对策[J]. 市政技术,2007(7):62-63.

[2]管冬兴,彭剑飞,邱诚,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19-22.

(摄影:戴志锋)

(责任编辑:黄荔)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危害,解决对策

1 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综合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垃圾治理的难度也逐年提升[1]。正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和管理问题应尽快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 并加强适合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对策研究。

2 农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2.1 占用大量可使用土地资源, 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

不少家庭选择把垃圾丢放在农田附近, 等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再统一焚烧, 这种行为不仅直接侵蚀了大量可使用的土地资源, 而且有些垃圾中含有的各种重金属 (如铜、镉、铬等) 也会在雨水的冲刷下渗透积累在土壤里, 破坏土壤理化性质, 危害农作物的生长[2]。

2.2 严重污染水体

不少家庭把垃圾直接丢放在附近的小溪、河流中, 这些垃圾不仅直接污染水体, 严重影响当地及下游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而且, 存在于垃圾中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会在杀死水体微生物的同时引起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在引起富营养化效应的同时会造成水体缺氧, 引发二次污染。

2.3 严重污染空气

生活垃圾的大量堆放和随意焚烧对农村的空气也造成严重的污染。露天堆放的垃圾臭气冲天, 其主要有害气体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等,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存环境。同时, 生活垃圾的随意焚烧也会产生多种有毒有害气体而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去, 严重影响农村的空气质量。

2.4 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农村垃圾在污染土壤、水体和空气的同时也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中可直接被动植物吸收, 而且这些物质会在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下累积在动植物体中而影响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于是, 这些毒害物质最终也会随着人们的取食作用积累在体内, 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 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生活问题。

3 农村垃圾污染的原因及其分析

3.1 农村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 经济发展滞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实行了“城乡二元制”, 并从政策上做出了农业辅助工业, 优先发展城市的决定, 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就导致了农村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后果。这也使得在农村环境的管理和治理上获得远远少于城市水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使得政府在有限的公共环境资源配置下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3.2 政府管理失灵, 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政府管理失灵主要是指在农村的整体发展过程中, 政府并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味重视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保护, 在农村实行了“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同时也由于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 当地各级政府面对农村环境的日益恶化而无能为力。此外, 政府管理失灵还表现在当地缺失或不健全的环卫管理制度。在偏离县市或乡镇的农村地区, 由于资金的不足及相应管理、技术人员的缺乏而导致基层部门不能很好地执行上级制定的管理制度, 完成相应的任务。

3.3 村民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 环保意识不强

在政府可利用资金不足、管理失灵和市场调节失灵的状态下, 农村缺乏垃圾处理设施, 导致农民随意乱倒乱放垃圾。同时, 由于农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比较薄弱, 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 这就使得他们并没有选择定点倾倒处理垃圾而是为了自家方便地随处堆放垃圾。

4 解决农村垃圾污染的对策

4.1 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作用, 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各级地方政府必须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 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和良好的政策, 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适用型技术, 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理念,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在现阶段, 政府最亟待完成的工作就是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指定各地的垃圾排放地址, 以阻止农民再随意排放垃圾污染河流和农田, 避免二次污染的产生。同时, 鼓励并帮助农民建造沼气池, 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此外, 还应加大环保的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设施, 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农民能经常接触到的大众媒体, 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要把环保教育从中小学开始, 积极培养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4.2 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充分调动农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是农村财富的主人。农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是在源头上减少农村垃圾排放量的根本。广大农民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在3R (Reduce减少原料, Reuse重新利用, Recycle物品回收) 的方针下, 节约利用各种资源, 并积极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在对生活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后排放在指定的地点, 从而在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 遏制农村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3]。

4.3 加大市场的调节作用

加强农村垃圾处理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在“谁污染, 谁治理”和“谁投资, 谁受益”的政策下, 政府应当通过培育市场, 建立规范的市场运行秩序, 充分开放农村的垃圾处理市场, 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同时政府还应从投资、信贷、土地利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以利于农村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形成, 促进市场的整体调节作用。

5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且正处于经济发展关键时刻的发展中国家, 农村垃圾问题不仅仅是生活在农村的每一个农民应该面对的问题, 也是政府应该面对考虑的问题。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政府和人们的共同努力, 有效处理农村垃圾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丁明.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问题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8) :128.

[2]郜宗智.农村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9) :295-29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垃圾问题 篇8

1 农村垃圾问题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的垃圾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不仅在种类上,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呈扩大化发展趋势。依据农村垃圾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农村垃圾划分为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两类。这两类垃圾一直呈递增趋势,而且不易溶解的物质的比重逐渐增加,正逐步由城边村向偏远的农村扩散。这些垃圾的排放严重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使农村环境呈现“三差”趋势。空气质量差、土壤环境差、水质条件差,这严重危及着农民的生活,甚至是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首先,对空气的污染,垃圾腐烂后,大量的氨和硫化物向大气释放,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空气质量,此外,这些腐烂的物质极易造成蚊蝇肆虐,这也埋下了流行疾病的祸根,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其次,对土壤的污染,垃圾堆放于农田,侵蚀了大片的农田,对农村的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潜在的危害,特别是那种含有多种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的垃圾,他们多是有毒有害的危险品和难溶解的化合物。这些物质毒性强、危害大,渗透于土壤,腐蚀农作物,使耕地的质量下降,粮食产量减产,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再次,对水质的影响,由于农民房屋周边的河流、池塘、沟渠等都变成了垃圾池,这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农民取水都以分散式小水井为主,地下水的污染对农民的饮水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危及着农民的日常生活。

2 农村垃圾问题产生的原因解析

农村垃圾的产生、扩展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也并非像多数学者所指:农民的素质低下是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农村垃圾的产生与扩展,不能单纯归结于农民的素质问题,可从以下三个视角来探索其根源。

2.1 失衡与失序———村庄公共服务的困境

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为人们所共同占有和使用的资源。在市场经济下,公共服务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其中由公共服务所引起的农村环境恶化的表现为:

2.1.1 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乡村垃圾无人治。

城乡二元制经济的发展思路,使政府的重心投向了城市,而忽视了农村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二元化结构明显,城市的发展一直是政府关注的中心,而公共资源是有限的,这对比较利益较低的农村来说,农村公共环境的改善无疑会受到忽视。这种非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供应制度的安排,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短缺,使农村垃圾无人治理。

2.1.2 公共服务搭便车现象,乡村垃圾无人理。

环境是典型的公共资源,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人们无需花钱也可以享用这些资源,这样就会产生搭便车现象。农村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其主要原因就是公共环境不是由市场提供的,人们都是免费享用的,加上每个个体都是自私的,这种人本能的自利性和搭便车行为导致了人们对公共资源和环境的过度使用和开发,最后导致像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空气等公共环境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农村垃圾无人管理的场景。

2.1.3 公共服务外部性效应,乡村垃圾无人管。

外部性指某种经济活动给无关的第三方所带来的影响。外部性又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环境污染被定义为一个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性。在市场经济下外部性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因为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考虑的都是自身的成本和利益,他们并不关心自身的行为对他人和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他们关注的只是自身的成本,而没考虑农村公共环境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成本,最后只会是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导致整个社会发展的不经济和农村垃圾无人清理的局面。

2.2 基层政府服务功能的弱化

当前面对日益恶化的农村环境时,我们的基层政府服务功能弱化,要么放任不管,要么采取容忍的态度。

2.2.1 财力不足,行动乏力。

自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基层政府没有了制度外收入,再加上当前的基层政府并不是平均的接受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从而农村基层政府的财力直线下降,有的基层政府甚至负债累累,这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来说,基层政府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同时,基层政府机构膨胀,维持政府日常运转的开支也加剧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显而易见,政府没有能力保证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有效供给。

2.2.2 利益导向,服务弱化。

基层政府是由政府官员组成的,由于这些官员自身素质有限,在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是让公众利益服从于自身利益。他们为了确保地方经济增长,满足自身职位晋升等多方面的需求,将财力转向修建一些政绩工程,而中央转移支付的财力是有限的,这样导致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应的严重不足,这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非理性的做法,最后只会使农村环境日趋恶劣,与新农村的建设的目标相去甚远。

2.2.3 经济优先,效益低下。

一直以来我国以GDP的增长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绩效的理念导致许多基层政府为了保证当地GDP的增长,将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了经济建设,而经济建设背后所引发的环境建设却被忽略了。许多基层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不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大规模地招商引资,通常将一些规模比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引入乡镇或村庄,导致农村垃圾不断增多,农村环境急剧恶化。

2.3 农民自身的因素

农民作为乡村垃圾产生的主体,其生产生活习惯直接导致乡村垃圾的产生和扩展,其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乡村垃圾的治理。

2.3.1 货币压力压抑生活需求。

随着农民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农民由最初的理性小农、生存小农、弱势小农、效用小农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社会化小农,他们的需求也由初始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生存最大化、剥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演变为追求货币的最大化,他们崇尚“货币伦理”,追求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最大化。这种角色变化所引起的需求变化,导致现代农民对自身货币最大化的追求高于一切,而对于自己周围生活环境的恶化,他们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更谈不上他们对环境改善的需求。

2.3.2 传统习惯思维的失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提升了,然而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思想觉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生活垃圾绝大多数是靠自然分解的,但是在工业社会之下,加入科技含量的生产生活垃圾是不可自然分解的,得通过外力予以回收处理,但是习惯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农民无法适应这种现代化带给他们的方便,他们都只是按照以往的生活习惯生活,垃圾乱仍、乱放、乱堆,这必然会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加重。

2.3.3 信息化培养导向的缺失。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被组织起来,组成了一个个社区,农民进入了社区式的集体生活,然而基层政府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机制为农民的社区生活进行服务。许多社区缺乏像广播、电视类等对农民进行信息化引导的传播工具,也没有成立专业的社区生活服务机构,对农民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在传统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农民一直处于一种徘徊状态。

3 农村垃圾治理之道

农村垃圾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工程,仅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要同时发挥政府、市场和农民自身三方面的作用,多方面多渠道地筹资,为治理农村垃圾公共服务提供足够的经费,同时也要靠农民自觉遵守,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1 建立城乡均衡的垃圾治理公共财政支出机制

一方面,政府应调整公共支出政策,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将农村垃圾收集治理费用列入地方公共预算,从根本上改变非均衡的城乡垃圾治理的供给制度,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垃圾治理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根据各地区的财力,从各村实际出发,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3.2 建立专项农村垃圾治理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方面,通过行政命令直接规定下级政府必须将该项资金用于垃圾治理,从制度上给予农村垃圾治理较大的优先权。这样既可以引起基层政府对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重视,又可以加大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基层政府挪用经费,从而实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县以上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垃圾治理的经费标准,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补助标准,把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3.3 导入市场机制,引进各个竞争主体共同参与农村垃圾治理

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各个投资主体对农村垃圾治理进行投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另一面,在农村垃圾治理上进行处理权的划分,例如划分为清理权、处置权、维护权等,通过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分程序导入市场机制,这样既可以降低垃圾治理的成本,又可以实现农村垃圾治理的产业化经营。市场机制的导入,不仅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为各个竞争主体找到了投资融资的渠道。

3.4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对农村垃圾治理的意识

一方面对农民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结社,组织社团小组等方式成立农民互助合作组织,通过相互之间的帮助和交流,让农民及早的适应社区生活习惯。同时,在农民之间展开环保讨论,使农民相互间进行监督,在群众中形成一种保护环境的氛围,改善村庄的整体环境。

4 结语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之一是村容整洁,而做好农村垃圾的处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是村容整洁的基础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产生很大的变化。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剩余垃圾不断增多,且不易溶解的物质比重成倍递增。由于对农村垃圾处理能力的欠缺,垃圾堆放点随处可见,场面令人触目惊心。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应该从培养农民的现代生活习惯,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导入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因地制宜的处理农村垃圾问题。

参考文献

[1]曹沛淋,政府与市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王金南,环境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章也微,从农村垃圾问题谈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事务中的职责[J].农村经济,2004,(3).

[5]陈玎玎,农村垃圾处理的公私问题[J].经济论坛,2006,(12).

[6]李海英,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特点及开展垃圾分类的建设[J].环境卫生工程,2008,(04).

[7]高致国、王丽英,鹿泉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处理运作模式[N].河北科技报,2008,(12).

[8]刘春英,新农村建设中垃圾污染防治政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

[9]李齐云、张维娜,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第三部门供给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经济,2010,(0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探讨 篇9

1 农村生活垃圾概述

1.1 农村生活垃圾的含义

农村生活垃圾包括农村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煤渣、厨卫垃圾、人畜粪便、塑料废纸、废旧电器、织物橡胶等废弃物。垃圾是人们要丢弃的废弃物, 但是对垃圾的处理不是简单的小事。就家庭而言, 每天清理垃圾有利于建立一个卫生健康的家庭;就社会而言, 正确处理好垃圾问题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建设两型社会, 而农村垃圾资源化是建设两型社会中很重要的环节。

1.2 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

1.2.1 农村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均消费商品的数量增多, 耐用品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这就直接增加了生活垃圾的数量。化肥的广泛使用, 许多有机垃圾被淘汰, 这也使得垃圾数量明显增加。

1.2.2 城市的生活垃圾向农村转移。

据相关数据表示, 我国每年有90%以上的城市垃圾是在郊外填埋或堆放。1995年, 我国垃圾填埋量为1100万t, 此后每年约以9%的速度递增。从城市转移的垃圾, 增加农村生活垃圾量, 污染了当地的环境。

1.3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变得复杂, 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居民环保意识薄弱, 且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垃圾处理方式简单粗放, 乱扔乱堆现象严重。处理垃圾的方式不恰当, 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 也间接地为自身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由于农村居民点分散, 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处和专门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处理系统, 村子里的生活垃圾, 基本上是农户各自自行处理, 并没有相关部门的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可以变卖的垃圾, 如废铁、旧家电、纸等, 大多是各自存积在家, 等有人上门收取时再变卖。另外, 处理垃圾的方式也有粗略的焚烧和填埋。

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

农民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当地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不予以重视, 鲜少对广大群众开展环保宣传。同时, 农民对垃圾分类标准不了解, 不能正确区分各类垃圾, 没有意识到垃圾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当然, 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对如何有效地处理生活垃圾进行了积极探讨, 如宁波一些农村地区将垃圾分为食物垃圾和非食物垃圾两大类, 运用生态转化技术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办法, 较好的解决了农村垃圾的循环利用问题, 为我国农村垃圾的处理提供了经验。其基本做法如图1所示。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在借鉴全国各地经验的基础上, 创造一种较为先进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户分类, 村收集, 有害垃圾送区里”, 这种模式推广后, 王平镇全镇环境和村居民的室内卫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2 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资金不足

农村居民点分布面积广, 基础设施不完善, 处理生活垃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财政对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的投入少, 农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匮乏。由于各村规模较小, 日均产生活垃圾量在几吨左右, 不适合长距离运输进行集中处理。此外, 农村的经济承受能力弱, 存在着资金困难的现象。

2.3 堆肥化技术应用不广, 沼气池的修建进程缓慢

垃圾堆肥化就是在人工控制下, 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碳氮比 (25-35:1) 和通风条件下, 利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垃圾向稳定的腐殖质生化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有机垃圾的堆肥化技术是一种最常用的固体废物生物转换技术, 是对固体废物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能源化的系统技术之一。同时, 修建沼气池, 将生物能变成电能, 调整农村生产生活的能源结构。

2.4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于空白状态

农村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99%是水, 固体杂质不到1%, 大多是无毒物质, 水中主要含有以大肠菌群为主的大量微生物, 且含氮、磷较高。农业污水, 是指由于化肥、农药的用量迅速增加, 残存的肥料及农药通过农田的径流而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 农田径流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悬浮物、化肥农药及其分解产物。污水可以迅速渗入地下, 表面看来对农村环境污染不大, 但对地下水的污染就更加严重, 将对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农业生产非常不利。

2.5 农村环境卫生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问题关注较少。在实际工作中, 市政管理部门设有综合执法机构, 但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执法管理不到位, 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尚未形成整体规划。

3 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建议

3.1 面向农户开展环保宣传工作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宣传工作中, 可以发放图文结合的海报、书籍等宣传材料, 指导大家如何将生活垃圾分类, 使农户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免费向农户提供三个垃圾回收专用桶, 由垃圾车定时定点集中收集。当地政府可以适当的给予农户奖励, 直接利益能激发农民在源头上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的积极性, 逐渐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的陋习。

3.2 由政府牵头, 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农村环境整治涉及面广, 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比较高, 况且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有限, 这就需要在当地政府的投资和管理下, 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 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投资商将生活垃圾形成产业化, 架起城市沟通农村的桥梁, 可将城市里的有机垃圾和农村的一起制成安全的有机肥, 为农民种植绿色食品提供肥料。

3.3 引进先进技术, 借鉴国外处理生活垃圾模式

在目前, 世界各国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分类利用三种模式。在我国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填埋, 这种方式存在着浪费资源、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水体等诸多问题。各地区可以根据不同情况, 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如征用农民废弃宅基地修建中小型的垃圾回收站, 分类集中收集居民的生活垃圾, 将可燃类垃圾送往发电站, 可回收利用的送往有能力生产的企业实现资源的再生产。

3.4 利用生物技术, 将生活垃圾资源化

将果皮菜叶、秸秆、人畜粪便、灰土、养殖场污水放入封闭的沼气池, 进行厌氧发酵。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可以借鉴“生态模式”处理模式, 如图2。沼气为居民提供生活燃料;沼液可以喂养蚯蚓等有益昆虫, 改良土壤结构;沼渣入田增加土壤肥力, 另外也可以利用沼渣种植蘑菇、金针菇等菌类。在减少农民生产生活的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也能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3.5 建立健全的农村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规定, 一是对居民产生的垃圾进行阶梯式收费;二是对生产厂商的包装做出限制, 如美国大多数州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上市;三是对乱丢垃圾的行为进行处罚。通过立法手段, 明确垃圾生产者在垃圾处理过程应履行的义务。已有的法律法规要落到实处, 如“限塑令”, 自从政府实施限塑令后, 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明显减少, 但在农村地区使用垃圾袋的现象还很普遍。

4 结束语

村容整洁,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 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生活垃圾, 处理好生活垃圾, 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应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回收利用等方式, 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认真对待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再利用, 能够节约资源, 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治水, 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9, 27 (4) :121-124.

[2]任伟芳, 怎样保持村容整洁?宁波农村垃圾处理的探索实践[J].今日浙江, 2006 (22) :56-57.

[3]朱明、张玉华、孟海波, 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6.

[4]焦守田、冯建国, 农村垃圾的资源化管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5]边炳鑫、赵由才, 农村固体垃圾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 篇10

据调查, 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86kg, 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产量接近3亿t, 至2007年底, 全国仅有26.8%的行政村设有垃圾收集点, 每年上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任何处理而被随意弃置。未处理的生活垃圾是农村生活环境的污染隐患, 不仅侵占了大量的土地, 而且极易污染土壤、大气及水体, 传播疾病, 造成农村居住环境的恶化, 威胁着农村居民的安全健康。由于不同地区在生活习惯、经济状况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目前各地的农村生垃圾管理水平不一, 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1 远郊农村或偏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在我国经济一般或不发达地区, 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还普遍处于粗放的“无序”管理状态。当地基本上是“四无”:无环卫队、无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无垃圾清运工具、无处理垃圾专用场地, 村民自行将生活垃圾清理到户外, 随意丢弃或堆放, 村内卫生环境较差甚至恶劣。我国大部分偏远农村没有符合标准的垃圾处理设施, 仍以利用废旧坑塘简易填埋为主。有些村庄的生活垃圾根本不作处理, 随意堆放在村外、路边、河流旁, 且不能及时覆盖, 二次污染严重, 制约了后续处理方案选择。

2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或大城市周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少数地区, 主要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大城市的周边农村, 如北京、深圳、上海、浙江等地, 建立了科学的垃圾管理机制, 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运输和处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 (市) 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取得的实际效果很好, 但是运输成本较高, 所以目前在广大农村,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推广有一定的难度。某些经济条件较好或当地政府对环境保护较重视的农村地区, 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农村的垃圾处理技术和方式。如河北省一村, 在将村各户收集上来的垃圾送往填埋场之前, 要经过一道网筛过滤分类的程序。过滤出来的细土、碎柴草、菜叶等回收制成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粗渣、细石、砖头等统一存放, 用于填坑、修路;废塑料、废弃物等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焚烧后放入垃圾填埋场。采用这套技术, 该村每年可清运处理垃圾50t, 生产有机肥料10t, 节约垃圾填埋空间50%以上。

3 小结

清理农村垃圾,还洁净的乡村环境 篇11

2013年广西开展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那么,同学们身边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带着这个问号,同学们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到伯劳镇的高桥塘村、檀圩镇的谢赖村和桥梓村、太平镇的那茂岭村进行实地调查。

一、灵山县农村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后,我县农村卫生状况有所改善,但只是治标并未治本,经深入调查发现还存在较多问题。

(1)随处可见垃圾乱丢乱扔现象。所到之处随处可见家禽粪便、坏死的农作物、建筑垃圾、农药瓶子、塑料袋、纸尿裤等乱扔现象,村民并没有按要求统一放置垃圾。

(2)露天焚烧现象较为普遍。所调查的村庄都存在露天焚烧现象,冒起滚滚浓烟,还有一股难闻的恶臭味随风扑来。据了解,垃圾焚烧也是当地村民处理垃圾的主要手段之一。

(3)垃圾数量增大、种类增多。据了解,建筑、畜禽垃圾逐渐增多;大量化学用品、工业用品进入家庭中成为生活必需品。同时农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大部分村民建造了楼房,建筑材料由过去的石块、泥土、木材等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变为难以降解的钢筋、水泥、瓷砖等,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0.8~1.0kg左右,约为城镇居民的70%~80%,而且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4)垃圾来源多。据调查,除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外,由于部分乡村小企业的兴起,在农村也看到一些工业垃圾的堆放,没有得到清理。

二、垃圾乱扔产生的危害及原因

1.产生危害

(1)污染水源。调查发现,桥梓村和高桥塘村往河里乱扔垃圾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农村家庭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到河里,使河水变脏,甚至发臭。童年时代在清澈的河里捉鱼的情景已不复存在。随意堆放的垃圾也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里,从而导致水体污染,污染水源,危害人体健康。

(2)污染土壤。农村垃圾任意堆放,占用一定的土地甚至农田,产生大量细菌、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下渗到土壤和地下水里,影响土壤质量,使农作物产量减少,农产品质量下降。

(3)污染空气。垃圾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较远处,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另外,露天垃圾焚烧也会造成大气污染,垃圾被焚烧后会向大气排放20种有害物质,包括苯、丙酮、多环芳环、氯苯、二恶英、呋喃、多氯联苯等。据资料显示,焚烧垃圾会产生一种叫二恶英的脂溶性物质,二恶英包括210种化合物,有“世纪之毒”之称,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有机化合物。毒性之大,是氯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也就是说,0.1克二恶英就可致数十人死亡或几百只禽类死亡。因此,露天垃圾焚烧直接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4)破坏乡村自然美。原本令人向往的山水优美、炊烟袅袅的乡村画卷被成堆的垃圾破坏,大煞风景。

2.主要原因

(1)有关部门组织监管不力。工作没有落实好,缺乏长效机制,对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力度不够。另外,资金不足也是影响工作不能落实的原因之一。

(2)村民环保意识薄弱,不配合管理。在自治区实施“美丽广西,清洁农村”的号召下,村里设置了一个放置垃圾的箱子,开始阶段,村民还能把垃圾放到指定地方,但没过多久很多村民嫌麻烦,便随意乱扔到河边或附近的空地上。

三、处理农村垃圾的建议

改造农村环境卫生,处理好农村垃圾问题已引起本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理想。经过调查小组的讨论探究,我们认为还应完善一些具体措施,才能更有效地处理好农村垃圾。

(1)加快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庄垃圾池建设,每个自然村至少建一个垃圾池;离镇比较远的片村可考虑将垃圾集中处理;新增一些垃圾处理场和垃圾中转站;改造过渡性垃圾处理场。

(2)加强农村环境工作管理。在镇一级政府部门,要有专人管理和指导农村清洁工作。建立村、镇专门的环卫队伍。每个村至少配有一位环卫员,为让环卫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坚持下去,要保障他们的工资得到落实。镇上也要对应增加环卫员和垃圾车的配置,以便能将垃圾及时运走。

(3)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农村垃圾整治的意义,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整治工作,让此工程深入民心,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4)建立可持续资金来源渠道。从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等多方面筹措资金,保障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如谢赖村采取每户按人口数量缴费的办法,可分担部分资金。

(5)引导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据调查,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为每家农户配制两个垃圾桶,一个用于装剩余的饭菜类,一个用于装其它生活垃圾,从而减少垃圾污染。这种方法值得推广,还可根据农村垃圾的特点和实际,引导群众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如有价值的回收物卖给回收站;对易降解的有机垃圾,可建沤肥池或沼气池处理后返田;建筑垃圾可用来铺路填坑;其它垃圾进入垃圾处理系统。

(6)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可通过宣传单、标语、村民会议等多种宣传方式,让群众认识和理解;可结合本村情况建立相应村规民约;还可通过评比“环保之星”、“环保之家”的方式来激励村民,主动自觉做环保主人。▲

发达国家的农村垃圾处理 篇12

关键词:国外,垃圾处理技术,经验

发达国家处理生活垃圾的历史久远, 处理的方式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1,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日趋凸显, 如何合理、有效地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 而国外的垃圾处理技术值得我国借鉴。

1 国外的垃圾处理技术综述

1.1 日本

日本曾经是有名的垃圾公害国, 因环境污染导致居民患病的情况不计其数。基于这些情况, 政府和居民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各方努力下, 日本政府颁布一系列环境保护法令, 利用文化理念加强国人的环保意识。在日本每年的日历中都明确标注每日产生的垃圾类型, 全民都必须严格遵守。此外, 日本生活垃圾分类的严格程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每个垃圾箱都有多种文字说明并配有图标和图画, 由此提示人们分类投放垃圾, 如果不按照规程处理垃圾, 将面临巨额罚款。种种措施使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均垃圾生产量最少的国家, 而其国内都保持整洁的环境。

1.2 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 每户居民的家里都有绿色、黄色和蓝色 (或红色) 3个垃圾桶。绿色垃圾桶用来装树叶、树枝, 黄色垃圾桶用来收集可回收垃圾, 蓝色垃圾桶则收集不可回收的垃圾。每户居民都必须按规定进行分类, 每周都有垃圾车分别回收不同种类的垃圾。居民同时要为垃圾的处理付一定的费用。例如, 车主给车子换了新轮胎后, 废旧的轮胎要交给工厂处理, 车主必须支付旧轮胎的处理费用。

1.3 美国

美国的垃圾处理方式与澳大利亚相似, 首先居民要对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 分装到不同的垃圾箱里, 垃圾处理公司每周按期运送垃圾。通常不可回收垃圾和回收垃圾分开收集, 居民要为所产生的垃圾付费, 产生的垃圾越多, 所收缴的处理费就越高。

1.4 爱尔兰

爱尔兰对垃圾处理也有明确规定, 要求对公共设施和住户的垃圾实行计量 (按重量或体积计算) , 居民必须按实际的垃圾量交纳清理费。

1.5 加拿大

加拿大多伦多市规定不同垃圾产生量的收费标准, 垃圾越少, 居民需要缴纳的垃圾处理费就少, 从而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鼓励居民回收可利用的垃圾。对于违反规定的, 则实行高额的罚款。

2 我国可借鉴的国外垃圾处理经验

2.1 实行垃圾分类制度

进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从源头上控制垃圾产量的有效方法, 同时可以有效地进行垃圾的回收利用, 减少资源的浪费。分类工作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居民的思想认识和社会管理的配套制度[3]。例如, 日本用10年的时间进行全民教育, 并通过学校进行环境教育, 让孩子教育家长, 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 相关的配套制度也是必须的, 如果不按照分类制度投放垃圾, 则会面临巨额罚款, 从而使每个居民都能遵守分类制度。

2.2 实施垃圾收费制度

垃圾收费制度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途径之一。许多发达国家都实施垃圾的收费制度, 并根据垃圾产生量收取不同的费用, 垃圾产生的越多, 所缴的费用就越多, 甚至是数十倍。实际处理经验表明, 设置高昂的垃圾处理费用, 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减少垃圾排放量, 同时也为垃圾处理提供资金保障[4,5,6]。例如, 芬兰从1996年开始征收垃圾税, 而这些费用也全部用在垃圾处理、废物清理、维护处理设施以及废物运送等方面。一些国家还从生产的源头下手, 使用容易回收、处置和消纳的材料, 甚至在产品设计上考虑到以后便于回收时拆解。如国外的大部分印刷品都使用环保油墨, 该类材料就便于回收利用。

2.3 政府实施经济补贴制度

许多发达国家常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国民保护和利用资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7]。在垃圾处理方式上, 政府可以进行相应的经济补贴, 例如对于适合采用沼气处理生活垃圾的地区, 可以采取国家补贴、地方政府投入和个人资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乡、镇和村建设的各项垃圾处理设施也可以进行适当地补贴, 从而为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提供资金保证。我国部分地方已经采取这些措施, 并取得可喜的效果[8]。

2.4 限制企业的入住标准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 许多企业将厂址迁到农村发展, 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但同时应该注意到, 企业的入住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 要限制企业的入住标准, 重点支持生态经济、循环和低碳型工业、生态循环型农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9]。

2.5 完善的法规和制度

各种处理措施和方法能否得以有效的实施, 完善的法规和制度是必要的保障。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法规, 做到责任细化, 有法可依, 逐渐形成系统的法规政策[10]。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 从而有效抑制人们制造大量垃圾的行为[11,12]。我国的农村垃圾处理需要一个系统长远的统筹安排和规划, 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学红, 许初鸣.农村垃圾处理的实践与思考[J].城乡建设, 2008 (7) :64-66.

[2]任伟方.农村垃圾处理的实践与探索[J].新农村建设, 2006 (11) :46-47.

[3]江淑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科技资讯, 2008 (1) :135-136.

[4]焦新芳.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是民心工程[N].中国建设报, 2011-07-15 (7) .

[5]程宇航.发达国家的农村垃圾处理[J].老区建设, 2011 (5) :55-57.

[6]谢冬明, 王科, 王绍先, 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 :786-788.

[7]杨荣金, 李铁松.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讨———三级分化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31 (5) :82-86.

[8]陈淑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垃圾处理困局[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14-16.

[9]付素霞.对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问题的探索[J].经济论坛, 2007 (15) :124-125.

[10]盛金良, 杨云.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模式综述与展望[J].科技资讯, 2008 (10) :145-146.

[11]新华社垃圾围城调研小分队.垃圾处理:看看发达国家怎么做[N].经济参考报, 2010-03-30 (5) .

上一篇:专业知识是制胜法宝下一篇:手术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