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

2024-08-10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通用12篇)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 篇1

0 引言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导者, 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者本人的工作绩效,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幸福指数和工作状态两个视角, 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些因素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 并提出了提高其工作绩效的路径方法。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工作绩效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Scotter[1] (1996) 提出了任务绩效概念, 包括工作风险的动机元素, 完成绩效任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以及有效地执行自己的任务。从人际交往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以及帮助他人完成任务几个方面进行考察。Hesketh[2] (1997) 把工作绩效划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种成分。任务绩效是指有明确规定的职务内行为, 主要是通过直接的生产活动、提供材料和服务对组织的核心所做的贡献, 并且随着岗位和职务的变化而变化;周边绩效是指组织、社会、心理背景的行为, 它可以促进任务绩效, 进一步提高组织有效性。Robbins[3] (2001) 对个人工作绩效的结构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 对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在这些研究中, 对决定绩效的因素没有讨论, 仅仅谈到个体知识在绩效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国内学者对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绩效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王鲁捷[4] (2001) 认为高校工作绩效评估要以过程质量管理与效益产出管理两种模式相结合作为评估内容, 提出了高校工作绩效评估的具体内容和评估工作的基本原则。纪晓丽、陈逢文[5] (2009) 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工作压力与教育工作者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认为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并从工作心理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工作绩效的建议。张旭华[6] (2011) 认为员工幸福指数是员工对企业和工作的满意度, 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才能营造良好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实现个人绩效的提高。

1.2 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研究

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因素很多, 一般包括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 其中前两项属于员工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因素, 后两项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7]。高校不是企业, 评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主要是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入手。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有:①工作满意感。工作满意感包括对校园文化氛围、个人发展环境的公平性满意程度。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是指单纯的自然景观, 更多的是指民主管理氛围。只有营造出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 才能激发高校管理者主人公意识, 激发个人潜能, 更好的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确保个人发展的公平是满足教育管理者个人自尊、荣誉和发展的需要, 只有让每个教育管理者都有均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明确的职业生涯计划, 才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②幸福感。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 他们的低层次需求已得到满足。而受他人尊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自我实现价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幸福诉求的重要内容。幸福感可以从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身体健康方面, 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周围人际关系以及所处的家庭氛围这些方面去考察。盂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工作绩效常常被作为聘用、晋升、奖惩、解雇等人事决策的主要依据[8], 在学校组织中亦是如此。以往的研究指出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来自个人 (如个性、能力和态度等) 、组织 (如组织文化、群体压力、绩效考评等) 和工作 (如工作方法、工作环境、机会等) 三个方面。在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因素中, 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是两个重要的变量。组织承诺通常是指个体对组织的投入与认同程度, 愿意为组织付出努力并希望继续留在组织[9]。工作投入是一种以活力、奉献和专注为特征的, 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认知状态。从理论上来讲, 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会导致工作绩效的改善和提升[10]。

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样本选取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上述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从结构上看, 问卷共分为四大板块, 主要内容如下:

①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岗位、工作年限、是否在编以及月收入情况。②幸福指数部分。涵盖对生活的满意情况、身体健康、心情状态、自主感、自我价值、成长空间、人际关系、个人家庭的氛围以及社会信心方面。每一个方面又设置了四个项目, 项目采用一般表达形式, 请受访者根据实际情况, 在五种评价尺度中, 选择符合的尺度。评价尺度为:1=非常不符合, 2=基本不符合, 3=说不清楚, 4=基本符合, 5=非常符合。最后是请受访者对自身幸福指数的评分。③工作状态部分。包括工作满意感, 工作投入、组织承诺以及离职倾向四个部分。工作满意感涵盖了工作本身、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组织氛围、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工作回报、个人晋升发展。工作投入和组织承诺用十二个项目来进行测量。对离职倾向设置三个项目进行测量。④工作绩效部分。对受访者工作绩效的评定主要是从获得表彰的次数, 关于教育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 以及对自己工作效率的主观评分三个方面进行测量。

2.2 调查问卷的发放

此次问卷调查在南京八所高校进行, 共下发488份问卷, 回收488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剔除339份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为149份, 问卷有效率为30.53%。表1为问卷数据样本信息。

从样本信息可知, 调查对象男女比例相当, 其年龄大多处于26到35岁之间。受访者的学历集中在本科和硕士, 分别占36.24%和58.39%。其中科员和初级职务人员居多, 代理制身份的工作人员占大部分。在工作年限方面, 受访者大多集中在0-10年阶段, 且分布均比较均匀。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员比重较大, 约占受访者的三分之一。

3 调查数据分析

运用SPSS17.0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然后运用回归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确定出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主要影响因子。

3.1 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注:上表中“.”表示“0.”

从表2中可看出, 各变量均与工作绩效有较高的相关性, 其中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最大, 相关系数为0.448。除此之外, 组织氛围、工作本身、成长发展、自我价值也都表现出与绩效的较强相关性。

3.2 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因素回归分析

3.2.1 数据模型分析

通过计算复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校正决定系数R2几个参数, 检验回归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用估计标准误差表示回归估计值与实际观察值的平均差异程度。结果显示, 复相关系数R为0.650、决定系数R2为0.330、校正决定系数R2为0.194。

3.2.2 数据方差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 方差F为2.781, 概率值Sig为0.000<0.005, 从整体上来看, 上述变量对工作绩效有显著性线性关系, 满足回顾分析研究的要求。

3.2.3 回归参数模型

表5给出了因变量 (工作绩效) 与各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表中可以看到, 回归常数为1.696。各变量的回归参数中, 工作投入为0.59, 生活满意为0.416, 自我价值为0.332, 人际和谐为0.306, 离职倾向为0.272, 组织氛围为0.251, 均属于回归参数中数值较大的变量。综合回归分析的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六个因素:工作投入、自我价值、组织氛围、人际和谐、离职倾向、生活满意度。

4 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路径选择

根据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工作投入、生活满意度、自我价值、人际和谐、离职倾向、组织氛围是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改善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绩效。

4.1 树立主人公意识, 肯定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 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 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提高自我价值感不仅能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更能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从而提高工作绩效。首先管理者应该多走进基层管理人员, 倾听和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与想法, 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 激发他们对工作价值的认知。其次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的管理工作者, 应给与相应的奖励, 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宣传和表彰, 使其感受到工作努力能够获得充分的认可与尊重。对于工作表现不是特别理想的高校管理者, 不应一味的批评, 而是要帮助其解决工作实施中遇到的困境, 树立自信, 达到实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

4.2 保障生活质量, 提高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做出的主观评价, 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参数[11]。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综合判断, 作为认知因素, 它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 从而影响到个体生活目标的定位和行为追求的取向, 对个体乃至社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提高生活满意度主要应从保障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入手。除了工资之外, 要重点关注各项奖励性薪酬的公平性发放以及各类社会保障的完善性, 特别是对于代理制身份的员工要格外关心,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各高校人事代理身份的工作人员数量越来越多, 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极大地影响了代理制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3 结合个体与工作特征, 提高工作投入程度

工作投入是指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认知状态, 具有持久性和弥散性的特点。工作投入对个体的工作绩效具有一定的影响。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投入程度, 首先在分配工作是要遵守人-职匹配的原则[12], 在进行员工的选拔和安置时, 就要注意根据个体的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位。如果匹配得好, 个体的特征与职位要求协调一致, 则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和工作成效就比较高, 反之则无论工作投入还是工作成效都会比较低。其次, 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组织文化氛围。员工只有在组织中感觉到自己所受的待遇、发展空间和机会都是公平的, 才能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与认同感, 才能更好地为组织服务, 从而增强其工作投入程度, 最终提高工作绩效。

4.4 构建优秀企业文化, 营造良好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是在员工之间的不断交流和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并且对员工的各个方面都将形成一定的影响。组织氛围是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 良好的组织氛围离不开领导者卓越的管理艺术和人格魅力, 作为领导者应及时就自身的管理方法能否被下属接受和认可做好沟通工作。要多采取座谈会、个别谈话、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管理人员的真实想法, 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认真分析, 加以修正, 从而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果。除此之外, 还应以信任、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对待下属, 对于下属提出的合理性意见给与充分的肯定, 并能够虚心接受, 充分营造民主积极的组织氛围。第三, 在组织成员之间要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组织氛围, 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形成共同的工作价值观。

摘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导者, 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幸福指数和工作状态两个视角对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因素进行界定, 在对八所高校部分教育管理工作者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对获得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显著因素, 提出了提高工作绩效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幸福指数,工作状态,影响分析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 篇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揽全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规范管理,强化研究。立足高起点,明确新目标,建设新亮点,开创新局面,不断构筑教育新特色、新优势,全面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开创我校工作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1、以“标准化建设”总目标,使教师队伍具有“三爱”(爱学校、爱学生、爱岗位)、“三让”(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三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思想境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志向,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2、搞好校本教研,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3、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4、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行为习惯合格率为100%,犯罪率控制为零。

5、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学生体质,保质保量完成好达标任务。

6、搞好后勤保障,落实安全教育责任。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师表形象

始终如一地把打造合格过硬的教师队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是学校工作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本学期,德育工作将组织开展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师表工程”,坚决抵制有偿家教,全面提升教师形象。组织教师以学习教育理论为根本,以格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教师具有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团结合作意识为重点,开展系列教育。

(二)把握学校内涵建设,实现德育工作的新跨越

学校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一个主题:以德育人。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发展、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把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高品味、高质量、科学规范、个性鲜明的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根据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进一步强化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落实班主任在工作量和待遇方面的权利,充分调动班主任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1)本学期,我校将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开展“中华古诗文赏读”活动,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奠基,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古诗文名篇。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利用班会课进行交流,组织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书香氛围。

(2)开展好主题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机渗透和融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每周利用班队会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如:中高年级可以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开展“国内国外大事大家谈”活动,组织学生养成看新闻联播的习惯;低年级可以以教师讲解慢慢渗透的形式,进行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责任感的教育。结合新学年开学,实施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庆祝教师节和庆国庆等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为重点,遵循“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诚信教育

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大力倡导教育诚信,树立诚信立校、诚信立教、诚信育人的思想,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切实梳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培养学生诚信交往、诚信作业、诚信考试的良好习惯,使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同时,我们将开展“诚信孩子”的评选活动。

3、文明养成教育

大力抓好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以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开展教育活动。如:在开学初各班组织学习《守则》和《规范》,通过各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守则》要求,熟知和理解《规范》。学校将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仪表方面,重点抓好个人卫生习惯,衣着整洁;在卫生方面,各班要把重点放在保持上,不随便丢垃圾、见到垃圾主动拣拾等;在谈吐方面,要学会交往,举止大方、说话文明,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做,让学生知道习惯的养成代表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由强化养成逐步内化为自觉养成。同时,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联系家长,在家长中宣传《守则》和《规范》,让家长知道《守则》和《规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配合学校搞好学生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争取广大家长对此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新晨范文网

在进行规范教育时,要体现“近、小、亲、实”的特点,贴近生活,着眼细节,注重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要把礼仪教育作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温文尔雅的举动中感受道德与文明的魅力,在校园中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懂礼仪的良好风气。要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纪律、卫生的检查工作,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继续开展“先进班级”等表彰活动,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

4、安全教育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抓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校园安全,杜绝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督促检查指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及时消除校园内的各种安全隐患。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促进师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行为意识的养成。

5、心理健康教育

本学期,我校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以“克服懒惰心理,培养勤奋品格”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我们将更加重视师资培养,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把健康心理辅导作为班主任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学校工作中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重视温馨和谐教育环境的创设,在教育过程中淡化说教,注重体验,促进内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关注、尊重、理解、赏识学生,发展师生“把握自己、感知他人”的能力,促进双方的沟通、理解、信任及合作。

此外,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家长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家长培训,努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要认识到学校是育人场所,文明场所,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加强环境建设,做到让每一棵花草、每一处场所、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继续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宣传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

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共同努力

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高校中的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实现学生工作目标和内容、学生工作模式、学生工作评价等方面的转变,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分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三个部分。其中,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包含的内容较多,做好其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说,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但关系到人才的成长,还关系到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成败和整个社会高校发展的进步。在新形势下,对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措施,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就必实现以下的工作。

第一,在学生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上,要以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管结合起来。大学生的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和整个新社会的迫切需求。因此,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应以促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中心,将其渗透和融合,避免与其它工作的脱节和干扰。

第二,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由包办型向自主型转变。长期以来,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大多是集中的组织教育和集体教育活动形式的结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此,这种工作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于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和新要求。所以,要改变这种模式和做法,通过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共性问题集中解决的方式。

第三,对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对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如果只是体现在单一某方面,或是单一的群体进行评价,那么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四,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应该运用新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

首先,尊重大学生个体是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和基础。尊重会给受教育和受管理的大学生一种情感上的被重视和被关心的体验,使他们从思想上就愿意跟管理老师靠近,主动进行沟通。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实现和满足的,因此,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即:大学生们,需要被关怀,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认识上真正地去实现被管理的重要性并自觉去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将来才会为社会、为祖国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其次,建立并完善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障。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个体与学校之间、大学生个体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迫切要求建立并完善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来保障大家的共同利益和权利。各项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还需要根据本学校实际情况和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安排和部署,这是维护校园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和保障。

再者,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应该将主动管理权交到学生手中。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了,所以他们可以对自己进行自治式管理。放手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以及学生会管理的作用都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这些做法会极大促进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并日益成为了一种实现学生和学校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和中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的撒手不管,相反,学校和教师还应该加强宏观监管力度和具体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得到进步和提高。

第五,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可以运用多种活动形式。

首先,可以鼓励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性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教育管理的主要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健康的校园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让学生们在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去感受着管理工作的落实。

其次,合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补充。当前形势下,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问题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他们接触的知识或是信息日益强大和海量,但是这些没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信息会对于大学生有不良的影响甚至是误导。所以,教师作为思想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帮助大学生合理利用这些新媒体,甄选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正能量的信息。

那么,笔者将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一些建议。

第一,统一领导、形成合力是基础,这样才能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应该强化对宣传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和学校多方面合作来齐抓共管,全方位、全过程实施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作为大学生,要坚强其组织协调功能,建立自治和管理的有力措施。总之,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管理和工作时保证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并可以在实际工作相互合作和促进,取得更加有效的结果。

第二,建立并完善合理的监督机制。运用监督等强制性手段可以使学生以某种行为收到规范性管理,这是维护校园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并要以学校规章制度的形式进行有效制约,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

第三,充分发挥各种载体来辅助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比如,互联网的使用,校报、板报的创建、学校广播的利用等等,这些都是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辅助性手段。但是,一定要对学生们进行有力的引导和管理,防止“过犹不及”。

第四,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办好一所高校,关键在于人才,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人才更是学校管理工作顺利、顺畅进行的关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所以学生管理人员的培养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来源。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拓展工作思路,以创新的姿态积极面对学校的管理工作。

总之,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就是要热忱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引导教育学生需要教育工作者协作性完成,并在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教育工作的沟通和管理。这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保证,也是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必然选则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丁宁.关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思考[J]. 教育理论研究, 2011(3): 23-24

[2]秦国宾, 蒙芳.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之方向[J]. 科教导读, 2011(19):10-12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宋兵波.班主任工作要“面向价值”[J].班主任,2012(1):5-7

[5]王汉澜.《教育评价学》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6]王木春.教育的尊严与教师的尊严[J].教师博览,2012(6):30-32

[7]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8] 熊梅.《綜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 篇4

关键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管理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现状

当代高校大学生身处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思维活跃, 敢于创新, 勇于展现自我, 整体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其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成长环境单纯, 缺乏生活历练, 独立意识较弱。当今复杂的社会与开放的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较大, 不少高校学生出现思想道德缺失、人生价值观模糊、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等现象, 这些问题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引导高校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与集体主义观念, 培养他们健康成长, 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高校人才素质提升意义重大。在长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高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 但在新形势下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工作较为教条化, 过分强调纪律与规范, 单纯依靠条条框框, 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脱节, 难以解决学生思想领域的困惑与难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行政管理分离的现象较为普遍。高校党委宣传部、团委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务处、学生处以及各系的行政部门则多侧重于管理工作, 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两条线, 两者之间在沟通上缺乏即时性和实效性, 这种脱节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既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离不开科学化的管理。在新形势下, 高校管理者要承担起思想教育的责任, 要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思想, 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 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高校管理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

“新时期新阶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的对象是学生, 只有尊重和关怀学生, 积极创新, 摆脱教条主义, 做到以学生为本,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首先, 我们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 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是高校学生最主要的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要积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 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观念。其次, 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大学生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充足的自由时间, 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养成健康文明的大学生活方式。再次, 要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现代社会各种思潮交杂, 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很多大学生会产生思想困惑, 我们要积极引导, 及时解惑, 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 树立全方位德育观

要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 需要我们探索工作的新思路, 树立全方位德育观。第一, 要打造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网络体系, 将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 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 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第二, 要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和谐的育人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功能。”积极、健康、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校园精神, 体现积极的时代精神, 能做到以文化感染人, 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管理相结合的目标。第三, 要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 让校园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渠道, 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搭建桥梁。

(三) 重实践促德育实效

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对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能够大幅提升参与性和实效性。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相结合, 与勤工助学相结合, 工学交替, 使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多层面地覆盖到学生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

(四)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少生机和实效主要是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落后, 方式方法较为简单造成的。为了改变现状, 我们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运用现代网络交际平台, 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形成处处皆可为德育课堂, 事事皆可为德育教材, 人人皆可为德育教师的新局面。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 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 在面临着发展与竞争并存的新形势和教学科研改革新需求下, 各项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管理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手段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管理。在新形势下, 我们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才能实现高校的有效管理, 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 使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崇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G].科技信息, 2011 (14) .

[2]帕提曼·穆明.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探索[G].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0 (3) .

[3]罗玉荣.构建校园文化促进全面发展[G].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0) .

高校公用房管理工作浅析 篇5

高校公用房是指除教职工住房之外的教学、科研、行政、生活后勤等一切产权归属高校的公共用房,一般高校公用房的资产总量都占到高校资产总量的72%左右,因此,科学管理好、合理配置好了高校的公用房资源,事实上也就管理好了高校资产总量的72%。同样,做好这些公用房的管理也是关系到高校国有资产是否能保值增值的重要问题,在当前提升高校内涵建设,构建节约型校园和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做好这项工作的意义更显十分重要。

高校的大发展大建设已经结束,各高校都把管理的重点转到提升内涵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公用房资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节约型校园的构建。近年来,高校自主办学地位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此消彼长,学科“长”的,需要公用房资源的投入增加,学科“消”的,需要能有效地把学校的公用房资源及时地调配出来;申请到课题的,要给房,课题结束的,要退房,能把实验室的级别提升的,要给房,实验室转型的,要退房;办学规模扩大的,要给房,办学规模减小的,要退房;办学结构调整,部门机构调整等等无不涉及公用房的调整与管理。由此可见,高校有限的公用房资源一定要实施动态调整和管理,过去那种对公用房管理的行政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和建设,若仍然沿袭过去那种不计办学成本对公用房实施静态的行政管理,势必阻挠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甚至会严重影响学校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公用房管理的现状

高校的公用房管理主要是对公共用房实施产权管理、科学配置和保值增值管理,目前有些高校为了做好这块工作专门设立有房地产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这样的专门职能管理部门,也有一些高校把这方面的职能放在了后勤管理处。一些高校在公用房的管理与配置上成立了有校领导任组长、由教学、科研、实验室管理、资产管理等部门领导参加的的校公用房配置领导小组,统领全校的公用房配置与管理,制定学校公用房的管理办法,资产管理部门在该领导小组的监督和指导下具体负责公用房的配置与管理工作。

同时,也有一些高校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出台了公用房管理办法,在公用房管理办法的构架内,分别不同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公用房配置的管理细则。这些管理机构的设立和管理办法及其管理细则的出台,为高校公用房的管理和配置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对科学管理高校公用房和合理配置高校公用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些公用房管理和改革走在前沿的高校和一些公用房矛盾突出的高校在公用房的管理与改革上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探索之路,为其他高校公用房的管理和改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但根据笔者的调研,多数高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也没有出台或有效实施公用房管理办法。

在高校大建设和大发展中,一些高校随着新校区的不断建成投入使用,各学院和部门的公用房需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公用房的管理过程中普遍做的是加法,公用房的配置矛盾一时被大发展所掩盖。由于这一管理矛盾暂没显现,这些高校都还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更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公用房的管理与配置还是没有办法可依,仍然沿袭行政领导行政决策的办法。但随着高校大建设的结束,这些高校公用房管理的矛盾必将显现。而事实上,这些高校的基本建设终将结束,可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都会年年发展,就房产管理而言,多数高校都已把管理的触角指向了公用房,高校的房产管理正从过去的以住房管理为中心转向以住房管理和公用房管理为双中心的管理形态,随着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推进,高校的房产管理最终将走向以公用房的管理为中心,公用房的管理必将成为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轴线,成为高校资源配置的主轴线。

二、高校公用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一)存在问题

1、组织缺位。虽然一些高校在公用房的管理上,成立了房地产管理处或资产管理处,同时也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由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公用房的配置领导小组,但更多的高校没有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多数虽有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工作,但不是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对资产总量占到72%左右的学校资产实施动态管理、科学配置,存在着公用房管理组织缺位的情况。

2、制度缺失,造成公用房苦乐不钧。许多高校在公用房的管理上,至今没有成文的管理办法和分类的管理细则,公用房的管理还是沿用过去的做法,由职能部门提出意见,校领导召开专门会议讨论,行政研究后行政拍板。分配没制度,配置没依据,公用房的配置不是依据相关用房单位的性质、学生数情况、教师数情况、教学、科研情况以及其承担的不同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来进行合理科学配置的,存在着公用房管理制度的严重缺失。

近年来高校的迅猛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加上高校的重组重建,使得许多高校的资产总量成级数增长。随着高校自主办学地位的不断提高,高校的学科建设也是此消彼长,高校对社会服务的全面介入,高校的科研和实验室建设更是要动态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不断调整科研方向,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大形势背景下,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科研和实验室建设,都需要有公用房的不断投入,都需要有公用房的动态管理和合理配置。高校的公用房管理正在呼唤着管理机构的设立和管理办法的出台。

(二)面临的形势

1、调配难度越来越大。学科建设此消彼长,“消”者不退房,“长”者需要房,房屋调配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公用房面积由大调小,要由一把手校领导出面去调,公用房等面积调配,要副校长亲自去调,公用房面积由小调大,也得职能部门的一把手处长去调,可见公用房调配难度之大。

2、用房需求越来越高。随着学校事业不断发展,学科要发展,实验室要建设,科研要提升,各方面的用房条件要改善,这些都对公用房提出了需求,存量房的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对房屋的需求矛盾突出,这种需求还在不断增长,而高校建设规模的高速发展已经结束,内涵建设要求我们构建节约型校园,把资源配置到核心学科的建设上来,把资源聚焦到打造学校的亮点与特色上来,这就是我们高校公用房管理与改革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三、高校公用房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1、组织构架到位。要做好高校公用房的管理与配置工作,组织保障是第一位的。由于高校的学科多样性,各部门的用房性质和要求不完全相同,理工、人文经管、医学等学科门类,教学、科研、行政、生活后勤等用房的要求不同,这样复杂的工作面,是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不能独立地承担这样的配置任务的,必须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由教务、实验室、科研、人事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共同对公用房资源的配置进行协调。同时,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在公用房配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出台管理办法,并根据不同情况适时调整管理办法,领导小组对职能部门提出的公用房配置方案进行审定,对公用房配置的例外处理提出意见。

只有设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小组,才能有效开展公用房的科学配置和管理。

2、建立具有自我约束机制的公用房管理办法。有了管理机构还要出台管理办法,高校在提升内涵建设的同时,构建节约型校园,强调办学成本和办学效益,高校的公用房配置就应该建立起分类管理,定额配置,专项补偿,超定额有偿使用的公用房管理办法,对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实验室要求,不同用途的公用房设置不同的配置系数,根据其承担的教学任务、学生数、教学和实验课时数、实验室的特殊要求以及学科的门类特点等情况制定出系统的公用房配置管理办法。依据制订出的公用房管理办法对各学院和校内基本办学单位进行公用房的核算,用统一的公用房管理办法来消除学院之间、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做到校内公用房配置的相对公平。

3、公用房动态管理,调配有据,调动有序。由于教学计划和科研的市场化,公用房的管理也应该是动态的,一个项目来了,有房可配,一个项目结束了,有房可退;一个学科发展了,有房可配,一个学科压缩了,有房可退。高校公用房的管理要做到:收得上,放得下,调得动。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篇6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创新

近几年来,高校的档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地位逐步提高,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的提出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传统文献领域的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时期档案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确立档案工作在高校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服务创新的必然性

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知识的载体之一,汇集着大量的信息,且是最原始、最可靠的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利用价值。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基地、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成为高校档案部门保存的数量最大、最丰富的馆藏档案。这些档案资源只有开发利用起来,才能体现它们应有的价值。档案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科学地管理档案,有的放矢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学校各类人员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然而,目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高校仍占主导地位,各高校的档案利用率仍很低,多数珍贵的档案资料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掩埋在历史的灰尘之下。高校档案的价值在于被利用,这需要通过人的劳动,通过一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来管理、开发才能发挥出来。为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以新时期高度发展的电子科技为依托,实现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从社会需要、学校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学校内外的利用者为服务对象,以库藏档案信息为服务内容,以多种服务方式为手段,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加强档案管理创新体系建设

(一)模式创新

目前,高校档案馆(室)虽属机关部门,但大多挂靠校办或党办之下的非独立结构,其职能主要是执行而非决策。这种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面向办学的要求。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应当改变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档案馆从校办或其他部门分离出来,独立起来,升格为直属单位,变成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决策,将对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注重学校的未来方向,把握前瞻性的特点,在档案资源、档案人力、档案开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这样才能使档案机构高效、安全、到位,才能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超越,呈现高校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景。

(二)思路创新

1.管理理念创新。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过去盲目追求“小而全”“大而全”,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各自攻破,封闭自导的状态,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把满足全社会用户和学校的需求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价值走向,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来加强档案管理,开辟档案管理发展的新途径。把档案管理的知识化、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作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

2.管理内容创新。档案馆虽然收藏有学校文献资源,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献资源收藏齐全。人们至今仍然会感到馆藏资源的不足。单凭本馆馆藏难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必须调整,充实馆藏内容,提高馆藏质量。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采集用户需要的档案资源,并对档案文献资源不断地进行优化、组织、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及时、准确、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3.管理方式创新。通常档案管理的好坏往往要通过对管理水平的评价来确定,如单纯地看档案管理场所、设备和馆藏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主要应看档案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服务效果。档案馆的管理工作重心要转向对用户和档案员的管理,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人才资源创新。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针对档案专业人员成长和工作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信息理解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作风正、工作实、纪律严的专业人员。要完善档案干部终身体系,不断提高档案培训质量,提升现职档案人员的文化和专业程度,切实增强档案干部和馆员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加大对优秀青年档案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加强多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在实践工作中培养锻炼人才。

(三)手段创新

1.长期以来,高校的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传统性的倾向,其管理方式或利用手段是手工的,严重阻碍了档案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程度。因此,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要积极参与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做好库藏条目录入工作,实现档案条目检索自动化,解决文档一体化问题,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主动地把档案工作重点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教学、科研服务,使高校档案管理走上主导地位,实现管理手段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和优质高校化。

(四)实践创新

1.加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管理。发挥馆员主观能动性,内凝外联,改革创新,整体推进。要强化校内宣传,取得学校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不断把学校档案工作推向新层次、新台阶。

2.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展资源整合。优化馆藏,提高档案利用率。强化信息技术利用。及时购买档案管理软件,扩大对于数字信息的发掘、整理、组织以及使用,设计一个多功能并具有吸引力的网站来指导用户直接使用各种有用的网上资源。

3.建立档案管理人才竞争机制,鼓励馆员轮岗,带动知识在馆内流动,在工作中学习、成长。对那些通过写作、出版、讲座,或以辅导方式与他人共享自己隐性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组织文化。同时,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以保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充,防止其老化或停滞不前。同时,鼓励馆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课程培训、归档文件整理、相关档案法律文件、保密知识等。

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模式探讨 篇7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

一、目前高校基建工作者学历及继续教育现状

( 一) 高校基建工作者学历现状

目前高校基建部门有独立式与组成式两大类,前者职能科室较为齐全、人员较多,后者则以人定岗,人员较少。据笔者多年基建工作了解,以江苏地区为例,多数高校基建部门人员在3~15人之间。随着2003年高校扩招及自身办学水平提高,高校基建部门按年龄层次划分:35岁及以下年龄段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占比90%,36~50岁年龄段第一学历为大中专及以上占比70%,50岁以上年龄段第一学历呈现两极分化并与职务相对应。

( 二) 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现状

高校基建工作者呈现低年龄高学历的趋势,这对于当下基建管理面临的市场化管理模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如何可持续性地发挥人才资源是做好基建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相比较建筑行业内注册制度下的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及继续教育模式,高校基建工作者在政策素养、管理理念、技能提升等方面还处于被动的受教育与主动的自我学习相结合的阶段,并没有在体制内建立系统的继续教育制度。与此相应的是,高校基建部门负责人面临轮岗问题、基建科室人员无制度化的继续教育途径,容易导致基建管理中上下层沟通出现瓶颈。在现有的高校管理制度下,服从上级命令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这将导致基建工作无稳定规章可循,基建管理理念与现行社会管理模式脱节,管理方式与方法滞后于先进的管理理念。

由此可见,针对高校基建工作者建立起系统的继续教育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固定置产投资效益,还有利于高校基建工作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面临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继续教育不能只是适应工业化社会的人力资源要求,而应该转为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1]。继续教育能够真正满足脱离正规教育后的所有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的广泛需求[2]。

二、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内容及模式建立途径

( 一) 继续教育内容

高校基建从立项开始至项目竣工验收是其主要的工作阶段,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看,还包括了项目投入使用后的使用阶段;从建设工程合同角度看,基建维保工作分为合同质保期内施工单位维保工作与质保期后业主方的维保工作。基建工作工作内容繁多,涉及面广,既有一般的建筑工程,也有装饰装修工程、园林绿化、市政工程甚至还涉及水利工程。高校基建实施周期长、涉及面广,高校基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

1.政策法规。比如2013年3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印发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 ,与以往的工程组成费用相比有较大的变动, 基建工作者要紧跟政策步伐,及时掌握最新政策才能做好基建管理工作。

2.管理知识。比如当下高校基建管理模式大多处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下,完全采用市场化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微乎其微。对工程进度管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不多,对这些已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很少使用。基建工作者要掌握并能运用管理方法才能产生管理的效益。

3. 技术方法 。比如建 筑信息模 型( 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 应用正逐步推广 ,这对于建设工程领域而言是一场变革,但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基建者而言了解的不多,应用更少。只有了解、熟悉、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在市场化的建筑工程环境下提升基建费效比。

( 二) 继续教育模式建立途径

1.模块化学习。模块化的方式在工业设计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样模块化的教学在继续教育上也能发挥组成式教学的优点,有利于授教与学习者对趋同内容的专研。尤其对于基建工作而言,涉及内容多而杂,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更能有效弥补不同基建工作者各自的不足。

2.层次化学习。高校基建工作者学历层次不同 ,年龄差异较大 ,工作经验 不一 ,要有针对 性地对不 同层次的 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才能取得“性价比”最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

3.区域化学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 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 542所。各省份高校数量不均,不可能组织全国性的集中式继续教育培训。各区域实施相对集中的面授式继续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不同区域面对的建设环境更有同质性,以省份划分的区域政策也具有相同性。以区域划分进行培训更能体现继续教育注重实效的宗旨。

4.在线化学习。高校基建工作者工作繁忙 ,不仅平日工作事务多,节假日寒暑假更是施工的主要时段。若要集中组织学习,将有相当一部分基建工作者无法参加继续教育。目前在建造师等继续教育培训中已广泛采用集中面授与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效果甚好。在线化的视频教学有利于学习者灵活机动利用学习时间,还能反复观看,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5.国际化学习。受目前互联网蓬勃发展 ,对于国外工程建设管理领域的新思维、新方法,如PPP模式应用,可突破国界的限制,通过互联网让高校基建工作者获得发达国家工程领域最新的管理方法、建设模式与技术方法。

三、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可能存在问题

( 一) 目标标准与激励措施

高校基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基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与建造师等注册制下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分制的培训方式不同,前者更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主动性学习。但对于基建工作者而言既有学习时间受限于基建工作本身,还受限于既有工作报酬来源于当下高校行政级别或技术等级划分的薪酬制度。如何有效合理地确定高校基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与激励措施是实施这一制度的关键。笔者以为,作为继续教育的初衷,更多的是学习者本身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制度的建立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方法与手段,不需要强制制定一个学分或合格等级。而对于是否会花力气而不讨好的担忧也无必要,因为基建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每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并想干好事的高校基建工作者共同的愿望,对于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的可以进行学习记录,完成一定工作量的继续教育学习者可以予以一定的名誉表彰,作为对自身理论水平与业务学习的肯定。

( 二) 规模投入与分担机制

在很多发达国家,政府对继续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而且还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成本分担机制[3]。

作为一个在较大范围实施的继续教育制度,实施费用是这一制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笔者以为,采用成本分担制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基建工作者的主动性学习。如果高校主管部门、各高校将继续教育费用完全包揽,基建工作者学习的动力会不足,会以完成任务的态度被动地受教育。如果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才能取得学习资格,并能真正获得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的提高,将形成良性循环。倘若个人能将自身的工作经验形成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用于教学,并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回报,将更能促进这一继续教育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个人承担费用也不能过高,笔者认为,政府、高校、个人的成本负担在5∶4∶1较为合理。

四、结论

高校基建工作者对高校基建成败负有最直接的影响,事关各高校的建设发展优劣。对高校基建工作者开展政策法规、管理知识与技术方法方面的培训,采取模块化、层次化、区域化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基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能够打造出原则性更强、理论水平更高、实操能力更进一步的基建管理队伍。但在高校基建继续教育制 度的建立 过程中将 不可避免 地面临建 立与评估 的双重压力,如何处理好目标标准与激励措施,规模投入与分担机制将影响这一制度能否形成,能持续多久,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论高校医院医务工作者的教育职能 篇8

医生的职责是维护学生健康,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而维护健康的方法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学生有了病,到医院治疗,当然必要,但即使治好了,也耽误了学习、影响了健康,这是下策。讲卫生、避免传染病、注意营养,希望少得病,保证学生身体健康,这是中策。因为在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中和体内,细菌和病毒到处都有,完全避免它们的侵犯是不可能的,要想不得病,不但要注意这些外因,而且要注意增强抵抗力,这一内因。仅营养好,不活动,对身体的作用可能弊大于利,要么不被吸收,要么被吸收,形成“过剩”堆积起来使身体发胖。胖不是身体好的标志,而且增加身体负担。只有常参加锻炼,常运动,增强抵抗力,再和各种外因结合起来,才是维护健康的上策。因此,高校医院医务工作者决不能像普通医生那样靠治疗疾病来达到维护学生健康的目的,还应该教育学生锻炼身体。卫生保健,增进健康。卫生保健不仅指医疗服务,而且指教育。健康教育是发挥医学职能的先决条件,是实施社会保健、加强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在全民族中开展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全民族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因为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是培养造就“四化”建设栋梁之材的摇篮,在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教育普及中起着桥梁作用,良好的民族素养和健康的精神风貌将靠他们去发扬光大,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体育教师讲多少遍的道理,都不如学生上门求医时,医生不但给学生吃药打针,而且给学生讲解运动处方,对学生的影响深刻,教育学生维护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是增强体质,增长体育、营养与卫生及常见病防治结合等知识。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大部分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正处在生长时期,新陈代谢旺盛,特别是合成占优势,一些疾病在这时还不易暴露出来,这些特点易使学生忽视自己的身体,不注意锻炼,而在中年以后,各种病菌就会趁虚而入,损害人体健康。因此,这就有个教育的问题,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而且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为国家负责,所以医生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学校中学生吃住生活在一起,传染机会多,如不讲卫生,便易形成各种传染性疾病,所以医生应该走出医院,教育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劳逸结合,从根本上消除各种传染途径,保证学生健康。

增强体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体育锻炼、营养条件、卫生制度、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学校各个方面都要关心学生的体质,这绝不仅仅是体育教师的职责。学校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大都是医学院毕业生,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更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增强体质的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地自觉地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仅能更有效地保证学生精力充沛的学习,在毕业后走向社会,对整个社会形成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社会风气和精神素养,注意身体锻炼的风气也是一个重要措施。

总之,有了健康的身体,就有了革命的本钱。学校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只要在学校就都在影响着学生,区别仅仅在于自觉与不自觉之分。不自觉的教育可能以消极的因素影响学生,所以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应自觉地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教育者,更多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为学生的健康随时随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此,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应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配合学校向学生进行增强体质的教育。当然这主要是在课外,健康咨询医生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经常和学生接触,发挥教师的作用。

二是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并与体育教研室联合建立健康检查制度,建立卡片,掌握青少年体质变化规律,研究影响学生体质的不利因素和积极因素。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探析 篇9

一、存在的问题

1. 高校领导对档案的重视不够。

高校中很多领导认为档案部门是无足轻重的单位, 没有教学部门科研部门那样重要, 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忽视了档案的重要作用, 使得档案工作在有些高校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人、财、物及政策支持上都得不到很好地保证。

2. 虽然《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已久, 但仍有

许多高校在办法的贯彻落实方面存在欠缺, 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因权责划分不明而产生档案材料归档不全、信息不清、分头多重管理, 业务规范执行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3. 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 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 这种方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以至于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难以促进学校的发展。虽然有些学校建立了档案信息数据库, 但还缺乏高水平的数字化管理, 还停留在简单的数据统计阶段, 难以开发和利用整体的信息资料。

4. 管理人员素养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无法满足新时期档案工作开展的需要。虽然目前高校档案人员结构有所调整, 提升了文化层次和职称要求, 但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数不多, 存在专业知识不扎实、管理意识不明确以及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缺陷, 尤其是缺乏能进行档案信息研究和开发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二、解决对策

1. 加强领导。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的领域, 影响范围广, 所以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它, 必须要加强对它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的科学化发展, 高校领导应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意识, 认识到档案工作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打破以往不受关注的状态, 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 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高校档案部门也要挣脱掉旧观念的束缚, 用积极创新的观念来改变现状。转变传统档案工作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以积极的态度为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服务。另外, 还应该认识到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不断地探索高校档案管理的新模式, 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积极的投入到高校档案的改革当中, 使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在改革中不断地得到提高。

2. 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规范化管理。

高校档案工作应该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 健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规范化管理。在工作体制上要遵循集中统一的原则, 将档案进行集中管理, 避免分散管理丢失档案。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有健全的制度, 覆盖从档案的鉴别整理、保管征集到档案的分类归纳和查看借阅的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使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尤其是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归纳上更是要加强。具体的措施如下:首先, 要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明确收集范围, 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项材料以及学校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资料。其次, 要做好档案的鉴别工作。对于收集来的材料, 要认真鉴别和审核, 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分类, 做到编排有序、装订整齐。再次, 要建立创新工作机制, 疏通档案工作的各项渠道, 以满足现代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使档案的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3. 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进管理升级达标。

目前, 高校档案管理已把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自动化建设作为取得重大进展的突破口。高校应该加大对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 积极改善档案管理的硬件措施。加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要重点加强电子文档的归档和整理, 积极推进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将档案的纸质化管理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管理, 按照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要求,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来收集处理、储存档案信息, 以便能多角度地检索档案信息, 能快速、准确的查找到需要的档案信息。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 进行网络化的办公。逐步实现“无纸档案”和“纸质档案”之间的结合。

4. 提高档案队伍的素质, 夯实人才基础。

高校档案管理中提高档案队伍的素质, 夯实人才基础对开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对于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特别重要。档案工作人员不仅是档案工作的参与者以及管理者, 还是档案工作的收益者。所以一定要充分的调动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这样才能明确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推进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树娟.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探析[J].改革与开放, 2010.5

[2].赵红.浅谈如何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 2011.12

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 篇10

一、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教务管理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教务管理将学校各个教学单位连接成系统并使之有序、高效地运转。其次, 教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产生不同的管理方式, 配合不同的管理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将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是学生成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 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枢纽。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以教学为主, 既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 又是办好学校的基本原则。而教务管理工作就是对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务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教务管理工作在管理活动中属于中层管理活动, 其工作实体为学校的中层管理机构, 在高校一般为教务处。教务处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行政机构, 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协调中心、指挥中心、资料中心。它在国家教育方针的统一指导下和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教学计划, 组织教育督导、评价等, 同时它又领导着诸如学校各教学单位、教研室、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等具体的工作单位, 并负责指导和管理它们的工作。因此, 学校应充分注重发挥教务部门的能动作用, 充分发挥教务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实际出发, 忠实而全面地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各项常规管理职能, 搞好学校中心的教学工作。

二、教务管理工作的职能

教务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管理职能部门, 负责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其工作宗旨在于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达到最有效的控制, 使学校内部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机制协调运行, 以实现管理者所希望达到的教育和教学目标。教务管理工作具体包含了五项常规职能:行政职能, 根据有关方针政策的要求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的要求, 制定学校的教务计划, 并组织实施;参谋职能, 对教务改革提出方案, 并进行论证;研究职能, 对教务工作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和实验;服务性职能, 在教育教学上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在图书资料、教材教辅上支持一线教学工作;视导职能, 对教学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工作质量进行了解、分析和评估, 根据评估情况进行调整指导, 推动教学教务工作按规律高效率地运转[2]。

这五项职能是相互贯通联系、互为补充的。其中, 行政职能是基础, 教务部门本身是学校的行政机关, 从事教务教学行政管理是其本分的工作;参谋职能和研究职能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两翼, 教务部门既是学校教学的中枢管理机关, 又是领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和助手, 要当好参谋, 就必须开展教学研究和实验, 向领导献计献策, 提出教学管理和改革的好的意见和思路;另外, 要负责指导和管理全校的教学工作, 也必须开展研究, 以获取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教学研究、实验和改革的参谋;视导职能是工具, 是实施教务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教务管理工作和学校其他管理工作一样, 是由计划、实行、视导、总结四个环节组成的, 因此, 视导既是教务管理的基本管理措施, 又是教务管理的步骤和方法。

三、教务管理工作的常规管理

教务管理部门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 是领导教学的职能部门, 是学校一个服务性的基层管理部门。一位资深的校长深有体会地说:“不要以为教务管理工作只是事务性工作, 教务工作搞好了, 教师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教学秩序就会安定, 校风也会淳朴, 教学质量也会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要务, 切勿等闲视之。”[3]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复杂的管理工作, 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服务于教学又指挥教学, 对办好学校、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工作不能替代的。教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 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提供最佳服务, 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务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应符合教育科学的要求, 对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积极的配合作用;应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 抓好常规性的工作和有关的专门工作, 实现教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教务管理的常规性工作主要包括:

(一) 教务计划管理

教务工作的管理, 首先要实行计划管理, 因为计划管理有利于明确教学工作的方向, 保证教学工作协调有序地运行, 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学校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对教学工作实施计划管理而言, 必须建立教学工作的计划体系。

教务计划一般包含以下几种计划:教务部门工作计划、教学单位或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除此之外, 还应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使学生的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

(二) 教务组织管理

组织实施是教务常规工作的基本内容, 组织管理是教务常规管理的基本职能。在教学计划制定以后, 教务部门就要担负起教务组织管理工作, 如排课、调停课, 检查教学进度, 检查教学质量, 召开教师或学生的教学或学习经验交流会, 组织好教学工作, 积累评选优秀教师材料等。另外, 还要加强教务统计管理, 比如:学生基本情况统计、教师基本情况统计、学习成绩统计、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 以及学生通过率、毕业率的统计等, 这样就有利于掌握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 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 教务档案管理

教务档案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库, 它对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对掌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 考核教师工作质量, 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以及学校领导制定发展规划、作出管理决策等, 都有重要作用。加强教学教务档案资料工作, 对加强学校的领导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 改进教育教学, 具有重要意义。教学教务档案管理包括: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文件、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有代表性的教案及教师的各项教学科研成果、试题试卷及每次考试的分析报告、学生学籍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及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等。

(四) 教务信息管理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封闭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管理者应深入教学活动直接获取反馈信息, 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及时了解教学中的情况、问题和动态, 及时征求各方面的合理建议, 并建立一个高效的反馈信息的分析系统, 将有价值的信息提取出来, 作为进一步决策的依据。

(五) 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指根据有关规定对学生的入学资料、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的活动, 是教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学籍管理包括学生名册, 学生的入学、转学、退学、休学等学籍异动情况, 学生成绩等多项事务的管理。学籍管理既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 是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又是教务工作常规。

(六) 图书资料管理

图书资料是学校重要的教学设备, 它对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务部门应重视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图书资料建设和管理, 为师生员工服务, 为教育教学服务。

四、教务管理工作的机构

教务管理工作是由一个人才群体承担的, 这个群体的知识、智力、能力、年龄等结构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是达到教务管理工作最佳效能的基础[4]。为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提高教务工作的效率, 就要形成一种合理结构的人员配备。在我国学校教务工作队伍中, 不仅存在着人才和谐问题, 还存在着人才配套、人才素质互补的问题。教务工作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已愈显重要, 具体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一) 数量结构合理

教务工作人员的数量应根据学校规模 (特别是在校生人数) , 按一定的比例来确定, 合理的人数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充当一定的角色, 有一定的压力和责任感, 从而发挥个体的积极性。

(二) 专业结构合理

学校教务工作涉及面广, 与各科教学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 多种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务机构, 需要由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来组成。在教务人员中, 既要有搞自然科学的, 又要有搞管理科学的, 同时还要求教务人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务工作中, 各专业结构的比例, 可依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校的教务工作的具体需要来确定, 不可强行划一。

(三) 年龄结构合理

在教务工作人员中, 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老、中、青结构比例, 保证工作人员群体的新陈代谢和教务工作的继往开来与承前启后。一般来说, 年长的经验多, 阅历深, 办事稳重老练, 但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青年人勇于创新, 但阅历和经验明显不足;处于管理最佳年龄段的中青年, 年富力强, 应成为工作的骨干力量。另外, 在选拨教务人员时, 不仅要看年龄, 还要看身体的实际状况。

(四) 性别结构合理

据有关专家调查, 一个机构内的异性至少要达到20%以上, 这样的群体工作效率较高。从心理学角度来考虑, 教务工作人员男女比例适中, 在一起工作时, 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更大作用的发挥。除此以外, 在教务行政机构中, 根据工作的需要, 配备合适的男女人选, 可收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五、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素质是教务工作者从事教务管理工作必备的基础和条件。教务管理人员合理的素质结构, 是指教务管理人员在具有共同素质的基础上具有不同的修养品质, 从而形成优化的结构。称职的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治思想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就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5]。要坚决地贯彻和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 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积极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二) 职业道德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直接与教师和学生打交道, 所以他们的道德修养必然影响教职员工与学生, 从而影响学校的学习和教育风气。因此, 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务实的品质、奉献的精神和保密的意识这五种层面的道德素质[5]。

(三) 业务能力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除了应有相应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学历要求, 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才能外, 还应懂得教育科学, 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 懂得教学管理理论, 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史的知识。同时, 教务管理人员还应具有运用政治、道德、科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由于教务管理工作具有结构复杂和涉及面广等特点, 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 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学会处理对己、对人、对事等方面的关系。而且教务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 没有健康的体魄是很难胜任的。

总之, 教务管理部门是学校最重要的业务管理部门之一,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党务、政务、教务、总务、财务中, 教务管理工作最能反映学校工作的特点、体现学校工作的性质, 因此, 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益意义十分重大。

摘要: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核心, 教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发展, 本文从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教务管理的职能、常规工作及组成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浅谈对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重要性,职能,常规管理机构,素质

参考文献

[1]荣华, 谈双因素理论在建立高素质教务管理队伍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06, (35) .

[2]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M].人民出版社, 2004.9.

[3]杨成主编.学校教导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10.

[4]程振响, 刘五驹.学校管理新视野[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浅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篇11

关键词:学生教育 学生管理 育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203-01

1 做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

现阶段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越来越倾向于对整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完善和优化上,并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越来越重视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在诸多外部环境的要求下,完善和优化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社会进步规律的。

而对于学生主体,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则起到了规范、敦促和引导作用。我国大学生入学年龄一般为18~20岁,正是一个人完善其思想行为,丰富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如若受到良好的引导势必会为其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大学生也需要高校能够建立积极向上的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帮助自身完成整体素质的形成和培养。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实现高校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

2 学生教育与学生管理

2.1 学生教育

学生教育工作的主体为学生,实施者为:班主任老师、各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等,规划者为院系领导。其中,班主任老师主抓所带班级的学生管理工作,各任课老师主要负责学科教学工作,辅导员老师负责整个系内学生思想、学习、生活、评比等工作,此外辅导员还要认真执行院系领导的宏观规划工作,做好与班主任老师和各任课老师的沟通协调工作。

2.2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为学生,实施者应为全体教职员工,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实际上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统一协调。涉及思想品德教育、黨团工作、行为规范、学风建设、就业指导、心理咨询、饮食服务、住宿管理、勤工俭学、贫困生救助、评优评先、社团活动等等。从事学习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3 二者的关系

从学校教育教学角度,学校既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又要给予学生良好的受教育环境,需要不断加大投入教育资本,完善教育体系。此时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需要多部门、多条线共同作为的系统工程统一协调。从学生受教育角度,既要完成自身学业,拓宽知识体系,完成自身素质培养,又要服从学校的制度化管理,并积极配合管理工作的开展。

3 遇到的问题

3.1 学生与老师思想脱轨严重

现阶段社会文化蓬勃发展,思想“百花齐放”,迅速成长起来的90后团体已逐渐步入大学生时代,他们叛逆、自我意识强烈、思想独立的性格特点,在大学校园里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我们教育工作者虽然能够意识并感受到这一特点,但是仍旧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思想脱节、沟通不顺畅、对事物意思理解有差异的现象。这就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其困难集中在二者思维意识的差别。思想指导行动,一旦思想不统一,二者达不到同层次的共识,行为就很难让彼此满意。

3.2 教育意识的认同

近年来,大四毕业生对在校学习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够完全应用到工作岗位的话题不断升温。往往找到的工作与其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有很大差距,到了工作岗位,要从头学起。甚至有的毕业生找到的工作与大学所学课程关系甚微。这就导致现在社会上所流传的“读书无用论”等负面消息。

4 解决方法

4.1 深入学生内部,建立代理班主任制度

由老师多次走入学生群体当中,了解学生现阶段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但是介于老师和学生身份的本质性差别,往往学生们最本真的表现会因为身份的不同而被故意遮盖,留给老师们一个并不真实的假象,这样走访下来往往会有些失真。

笔者担任辅导员多年后,逐步建立了一套代理班主任机制,经过几年的摸索,正逐步完善其办公制度,也取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是从高年级中挑选成熟稳重、学业工作游刃有余的学生,任命其担当低年级的代理班主任,并严格执行周会制度,由高年级学生负责低年级同学思想的沟通工作,和老师的协作办公事宜。可以说,这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培养锻炼了高年级同学分析、合作的能力,为其步入社会做了良好的铺垫,又打消了学生与老师身份的顾虑,改由学生与学生的深层次交流,老师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一举两得。

4.2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 篇12

目前, 在我国市场经济、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显示开始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而市场化、产业化导致高校各方主体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成为常态, 以学生为核心主体, 实行人体化管理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 已成为一种趋势。

经过比较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自中国有高等教育以来, 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典型的行政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 可以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后来, 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起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 这种管理和服从关系模式下, 学生成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一方

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学校是直接依据国家计划来办学的, 学生从踏进大学校门起就被限定在一个严格的专业之中, 直至毕业国家分配工作。除了按部就班的掌握本专业已经为他设定好的学习内容外, 很少有机会按照个人的意愿和特点去自主学习, 选择职业、工作地点等。

二、过于强调外在规范管制, 对学生自我约束的引导不足

目前, 多数大学的校、院 (系) 、班三级学生管理的工作重点是用严格的校纪校规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 而忽略了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这种管理方式下, 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那些外在的各种社会规范, 不仅很难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 而且容易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 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并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三、偏重管理, 支持服务有待于提高

不可否认, 一直以来, 我们在高校管理的实践工作中都强调高校学生管理包括规范 (管理) 学生和服务学生两个方面。但是在操作上, 我们更多的时候却仅仅是强调了管理, 管住学生成为学生工作的原则, 而为学生做好服务往往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1) 传统的能力评价观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2) 学生管理法治化程度较低。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全国高校扩招的结果直接导致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实质就是市场化) 、教师聘用契约化等完全市场化的教学管理行为,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是不同于传统的关系。

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背景下,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已成为一大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核心主体的教育理念, 是把学生当作高等教育的消费者, 把高等学校看成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的理念。这就要求学生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把学生作进入学校的消费者, 是买方, 而学校则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卖方。不再像传统教育模式那样, 在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中, 学生作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授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载体的一方。这要求高校管理应克服目前我国大学生管理中普遍缺乏的作为主体教育的卖方应当具备的平等观和服务观。

2.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 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被致力遵从的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 高校办学已经市场化, 学校市场处于卖方地位, 而学生处于买方地位。

一方面, 高等学校要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离不开学生, 没有学生也就没有学校, 学生无论在数量上还重要性上都是学校的主体。另一方面, “育人”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宗旨, 大学生还需要教育和引导,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管理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学生把外的心理行为自我约束, 自我控制。为此, 学生工作者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认识自身素质和个性特点出发, 依据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对照群体范围的尺度, 进行整合和扬抑, 力求在适应社会需求中弘扬自我, 展示个性。从这一层面上说, 大学生又是教育和管理的客体。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所以, 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一方面, 要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 从管理的决策、组织实施到目标实现, 都要依靠学生,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去。

另一方面, 要发挥管理的“育人”功能, 本着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成才而进行。因此, 学生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 关心学生的成长需要, 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 努力改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 尊重学生个人行为的完整性, 强调并尊重学生的自我实现

传统教育尤其是我国的应试教育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学生内心的感受、态度和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几乎很少涉及,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者看来, 人的发展的本质, 是内在潜能在后天环境中的充分实现, “自我”或“自我实现”,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动力, 并且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一旦形成了“自我”, 就意味着他将自己与所处的环境分离开来。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无时不刻地伴随着外界的各种评价, 包括积极和消极的评价, 所以, 整个世界或社会对这个人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 家庭和高校在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 应依据一定教学内容, 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怎样, 有没有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今后应怎样努力, 并掌握正常的自我评价方法,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临床分级下一篇:模板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