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生活干预

2024-09-24

强化生活干预(共8篇)

强化生活干预 篇1

摘要:目的 对2型糖尿病患病高危个体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2007年体检的3084人资料根据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判定标准进行筛选, 最终筛选出386例, 并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强化饮食与运动指导干预, 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和一般饮食及运动指导, 观察两组临床结果。结果 经过2年的生活方式干预, 干预组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在风险因素改变、暴露、发病率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 促进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血糖水平, 值得在社区中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临床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糖尿病患病高危个体数目庞大, 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而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而在临床治疗上也应该从其生活方式入手, 对其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1], 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提高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该文主要对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在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并与接受一般健康教育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7年体检人群中筛选出的2型糖尿病高危个体386例, 将其分为两组,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168例, 其中男性133例, 女性35例, 平均年龄50.69岁, 60岁以下131例, 60以上37例 ;对照组218例 , 其中男性154例 , 女性64例 , 平均年龄48.90岁, 60以下163例, 60岁以上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高危人群判定标准依据

将体检资料信息输入2型糖尿病预警系统进行判定, 筛选出糖尿病高危人群。

1.3 方法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实施六个月的强化饮食与运动指导干预, 并在18个月后进行随访, 以便对干预效果进行相应的检测[2]。干预组糖尿病高危个体在运动指导上, 主要通过佩戴相关监测仪, 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方法为:要求每个干预对象每天至少坚持20 min以上的运动, 运动量最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体重上;对干预对象进行膳食上的合理搭配, 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 提供合理搭配、量出为入的饮食, 保持膳食营养平衡。同时对干预对象每日合理热量摄入进行计算, 严格控制患者的总热量摄入, 保持三餐比例和营养素的摄入合理[3]。另外 , 在干预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加强随访力度, 一开始可每两周进行一次随访, 对干预对象的膳食情况、运动情况以及体重血压等进行监测, 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指导, 在一个月后可将随访次数减为一个月一次, 并可逐步减少, 以使患者能够自觉履行相应护理干预要求[4]。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和一般饮食与运动指导 , 一年随访监测一次, 共2次。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观察两组在风险因素、风险暴露率及发病率改变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对两组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其中P<0.05说明数据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特点。

2 结果

2.1 两组在风险因素改变上的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 各种指标都在干预后得到显著下降,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两组在风险暴露率上的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 各种指标都在干预后得到显著下降,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2.3 两组在发病率上的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 各种指标都在干预后得到显著下降,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3 讨论

总的来说,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不但能够充分调动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 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 还还能够在过程中不断带动其它人员, 使该方式广泛推广[5]。

通过对2型糖尿病高危个人进行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得出, 该生活方式的干预, 无论是对风险因素, 还是发病率都有显著改善, 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不但能够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患病风险程度, 还能够减少各种患病风险因素的暴露率, 同时, 该干预方式中的饮食结构和运动指导干预, 也在某种程度上使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膳食结构得到了改善, 并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6]。

综上,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 促进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降低发病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久亮.正常高值血压青年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8) :28-29.

[2]姜玉华.生活方式干预对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2) :103-106.

强化生活干预 篇2

——在沙市区教学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全面推进“生活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校不断追求着教学管理的规范与创新。

一.用办学思想引领教学质量

基于对 “教育是儿童当下的生活过程,并非全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理解,我校提出了“从生活开始,为生命奠基”的办学思想。我们期待以学校生活为教育中心,通过营造文本与生活互相融通的,学校、家庭与社会互相补充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观念、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师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自我建构,让每个师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幸福,成功的体验,不断实现我们的办学目标:“把学校建设成值得依赖与回味的生活家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意识与民族根基的现代公民。”

在这种思想引领下,我校教师的职业追求是“视教学为中心,视质量为生命,视学生为爱子,视学习为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办学思想只有得到教师的认同,才能引领教师教育思想的跃迁,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并最终落实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目前,老师们津津乐道的是“今天的课堂有多么精彩的生成”、“今天的班级有多少快乐的故事”。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学生们最爱上我的课,学生们最爱自己的班集体”。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践诠释着学校的办学思想,释放着职业生命的潜能,表达着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永远是教师的生命线,永远是学生的生命线的职业意志。总之,教学质量是全面落实“生活教育”的根基!

二.以全程监控系统确保教学质量

我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可以概括为“五个一”。

一个指导思想——以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师生生活质量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个目标——创市区教学质量强校。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以校长、教学校长、教学科研处联合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中心,负责对教学工作的规划与设计,对教学管理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对教学研究的指导与评价;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并存互补的实施实体,负责保质保量的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计划,并承担具体的教学研讨活动;以分工合作的教师为责任人,应视教学质量为自己的职业生命,主动完成具体的质量指标和教学研讨任务;以班委会为自控枢纽,协助学科教师加强学风建设以及帮助后进生。以此构成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互动互促的监控运行系统。

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比如,《教学质量评估奖惩条例》由考试学科和考查学科的奖惩两部分组成。均采取了分项达标、权重积分、划段分等的方案。克服了评价中的主观性、随意性,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一套管理策略。即重“落实”、讲“过硬”;润“情感”、勤“疏导”;寻“突破”、倡“科研”。

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形成了“人人都是质量的经营者、人人都是质量的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质量的受益者”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新局面。

三.以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工作的特点体现在“常规”二字上,教学常规管理就是要保持一定的惯性,形成规范;保证适度的创新,充满活力。

第一,变粗放性管理为集约化管理,重在一个“实”字。

着眼于一个“实”字,就是注重形式和内容,“质”与“量”的完美统一。我校通过八个制度来落实教学常规管理。这八个制度是:教学常规月查制、行政领导蹲点制、学科年级集备制、日巡堂制、推门听课制、单元质量过关制、后进生跟踪制、期末质量奖励制。

如“行政领导蹲点负责制”。2010年秋季开学,学校再次明确要求蹲点的行政领导跟踪好一个年级,抓好一个差班,帮助好一个教师,做好一个研究专题。并通过签订教学质量管理责任书与月抽查予以落实。9月至11月,教学科研处分别向省、市、区推荐了9节竞赛课或观摩课,涉及6个学科,如此浩大的工程,学校加强的首要措施是“行政领导蹲点负责制”。于是,主管党务的严仙琼书记承包了音乐课、主管后勤的朱立校长承包了语文课、主管德育的张顺霞校长承包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校长、教学校长、教学科研处几位主任更是责无旁贷,有的承包或参与了多个学科。请专家、邀名师,承包人三顾茅庐,学校有特长的教师大家抢着请;谈理念、说细节,质疑问难人人都开口,承包人仅仅是研究中一份子;试教、反思,是份内工作,不影响份内工作,承包人落后了要请大家的客。老师们说,这不仅仅是一节节课,是教学为中心的定海神针,是教学研究的磁场,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实小文化的本色。

我校通过“八制”抓实了教学常规,严格了教师规范,细化了工作责任。

第二,变僵化管理为优化管理,追求一个“活”字。

“管”和“理”的两大基本职能是控制和协调:控制靠的是刚性力量;协调靠的是柔性力量,属人文管理,为现代管理所提倡。

如:备课管理。我们着重加强了两项研究:即如何展开学生活动和如何写实用性反思的研究。进行了三项改革:一是,让能者备片断;二是试行“一备多人用”制度;三是准备试行“一备多次用”制度。

备课管理的改革,不仅为教师备课减了负,而且让教师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不仅改变了备教脱离的现象,而且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思维习惯以及教学行走方式。

我校就是这样抓住教学常规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为教师创造性工作和发展服务,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到个人职业生命的价值。

四.以校本教研提升教学质量

我校的校本教研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三新”通读、“两促”全程跟踪、共建《生活教育》。

1、“三新”通读

“三新”通读指教师通读“新课标、新教材、新策略”,引导教师用新课标解读新教材,用新策略实施新教材。通读活动分两步进行:一是学期初从宏观层次上了解教材。要求教师立足于本册教材“前挂后联、上寻下究”,梳理教材中的知识逻辑体系,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过程与方法体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形成新的目标结构、内容结构和策略结构,使每一位教师能站在整体的高度进行教学。二是学期过程中从微观层次上解读教材。通过单元集备、重点课时集备、专题集备,引导教师反复地解答他们教学生活中三个永恒的命题,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从而使教师将文学的、科学的文本转化成教育的文本,进而提高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2、“两促”全程跟踪

师傅带徒弟的魅力是师徒全程跟踪的互动过程,实小以“‘两促’全程跟踪”的方式实现了这种传统培训方式效率的最大化。“两促”即:促教有潜质的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骨干教师;促教有困难的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合格教师。徒弟就从这两个方面产生,师傅是一个团队,由教学科研处与徒弟协商确定。这学期我校新进来一批教师,教学科研处以他们为培训对象,实行全程跟踪辅导。从查找资料到教学理念的确定,从教学方法选择到教学程序设计,从说课到试教,从试教到执教,从评课到自我反思,对其进行轮回式的全程跟踪指导。新来的冯雪晗老师、年轻的关艳教师、刚刚参加市数学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的邵华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学校这种舍得花时间、花精力的全程跟踪辅导,是一种最大的情感投入,最实在的人文关怀,最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

3、共建《生活教育》

共建《生活教育》杂志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潜心生活教育研究的过程。从《生活教育》自身而言,我们坚持从学校办学思想和实践中寻找鲜活的思想,树立了从主编到编辑深入教育生活的作风。今年,编辑和教师捆绑在一起,研究了“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同课异构.构建高效课堂”、“数学教学片断说课”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四个专题,研究的过程自然成了组稿的过程。就学校管理来讲,赋予了《生活教育》行政管理的力量,把教师参与《生活教育》的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对师生及家长来说,教育生活是《生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教师感叹,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小现象,里面蕴藏着教育的真问题,比如我们常说“谁来告诉老师”,与“教学反馈的主体到底是谁”关联起来,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生活教育》针对“小现象,真问题”,提倡教师写教育叙事、教学案例,受到教师欢迎,仅今年,全校三分之二的教师在杂志上发表教育叙事、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三百余篇。编辑部起到了参与者、发现者、推荐者、指导者的作用,给学校生活教育研究增添了动力。

强化生活干预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3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5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1.44±3.88)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6.95±0.90)年;病因:30例冠心病、14例肺源性心脏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分级:23例Ⅱ级、30例Ⅲ级、12例Ⅳ级。对照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2.05±3.56)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82±0.94)年;病因:32例冠心病、15例肺源性心脏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分级:25例Ⅱ级、28例Ⅲ级、12例Ⅳ级。两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过程包括:(1)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对心理压力较大患者,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对其以诚挚的态度以及语言使患者缓解内心压力,使其以良好的方式恢复自信。同时建议患者家属抽出较多时间陪伴患者,并协助其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实施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2)健康教育护理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建立保健计划,从患者日常工作、生活着手,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患者应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的食物,为机体的快速康复提供物质基础;另外出院前,医护人员应使患者了解遵医嘱服药、诱发疾病高危因素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并嘱咐定期复诊;(3)预见性护理积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并行咳嗽、排痰等训练,避免出现肺感染;定期按摩受压骨突部;保持床铺卫生清洁,避免褥疮;建议患者定期顺时针按摩下腹部,确保大小便通畅;(4)康复指导积极建议患者进行有氧运动,这不仅可增强患者运动耐力,还可改善缓解心衰症状。护理人员与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必要时可在心电监护仪监测下进行锻炼。每周锻炼两次,以患者耐受为宜;(5)出院指导出院前,护士应建议患者每天进行咳嗽、呼吸训练;禁烟酒,并定期进行户外锻炼;保证睡眠质量;如果出现咳嗽、伤口疼痛等问题,则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1.3评判标准

(1)采用明尼苏达量表(Li HFe)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其主要内容有体力、社会及情绪济等方面,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差;(2)焦虑、抑郁评估标准使用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焦虑及抑郁越重。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分析

观察组体力限制评分、社会限制评分、情绪评分、症状评分分别为(9.08±0.43)分、(4.11±0.50)分、(4.68±0.62)分、(4.07±0.41)分;对照组分别为(12.88±0.63)分、(5.48±0.71)分、(7.05±0.77)分、(5.93±0.80)分。两组各指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心理状况分析研究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0.8±4.6)分、(18.5±3.2)分;对照组分别为(52.4±7.1)分、(30.8±4.4)分。两组SAS、SD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2.3两组临床情况分析研究

观察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2.05±1.58)d、(63/65;96.92%);对照组分别为(20.11±1.82)d、(51/65;78.46%);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指因多种因素所致的心输出量降低而无法满足机体需求的综合征。近几年,慢性心功能不全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它极大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同时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遵循“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尽量使患者得到完整、系统、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2]。治疗全程进行强化护理干预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效果,同时并改善预后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干预对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增强自身业务水平,严格观察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之,强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强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3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凌丽梅,麦晓雯,陈彩凤.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3):217-218.

[2]贺亚男.强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0(13):183-184.

强化生活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门诊体检50~65岁的中老年人, 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诊断为骨量减少, 即T值在-1.0~-2.0之间, 共计210例。通过病史及其他检查排除骨折、继发性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病、甲状旁腺亢进、代谢性疾病及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和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210名实验对象, 随机分成两组:强化生活方式联合药物组 (即干预组) 110人, 干预措施包括有氧运动 (每天快走或慢跑30 min~1 h, 舒展体操10 min, 每周4~5次) , 每天补充补充钙尔奇D 1片 (含元素钙600 mg, 维生素D125IU) ;对照组对生活方式无特殊要求。详细记录每位受检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及饮食生活习惯等资料。

1.3 研究过程

两组干预及观察时间为12个月, 每月随访1次, 随访内容包括运动量和服药情况记录, 确保各项实验措施落实, 每月化验1次血钙、磷浓度, 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时测量腰椎 (L1~4) 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入组与基线比较

干预组共入组120人, 男女比例1:1.34, 平均年龄 (56.38±6.23) 岁, 最终随访102人, 随访率85%, 6人因无法坚持运动而放弃, 2人因血钙过高停止口服药物。对照组共入组100人, 男女比例1:1.31, 平均年龄 (57.13±5.18) 岁, 最终随访94人, 随访率94%, 6人因出现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而使用药物治疗。两组一般情况及基线指标的比较, 性别、年龄、身高、身体质量指数等一般情况及腰椎、股骨颈等部位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两组对象基本情况构成具有可比性, 见表1。

注:所有变量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治疗前后腰椎和左侧股骨颈BMD变化情况

干预组治疗1年后腰椎BMD升高了2.9% (P<0.05) , 左股骨颈BMD在干预后有上升趋势, 但与干预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在实验后1年腰椎BMD下降了2.28%, 左股骨颈BMD下降了2.66%, 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a表示与同组治疗相比P<0.05。

3 讨论

骨量减低是骨质疏松症的前期, 是正常骨量人群与骨质疏松症患者过渡阶段, 即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 但尚不能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状态。若病情进一步发展, 出现骨量加速丢失和骨结构改变, 则进入骨质疏松状态, 需终身治疗。美国骨质疏松基金会的调查结果显示[2], 绝经后白人妇女分别有54.0%和30.0%患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50岁的男性有3%~6%患骨质疏松, 28%~47%为骨量减少。李宁华等[3]针对我国五大行政区进行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调查, 40岁以上中老年人骨量减少患病率女性为32.4%, 而男性患病率则高达为45.8%。

骨质疏松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控制因素和可控制因素, 不可控制因素包括种族、遗传、性别、年龄、绝经和母系家族骨折史等, 可控制因素包括低体重、不良生活方式及药物使用等。研究表明[4], 不良的生活方式 (包括吸烟、饮酒、少运动、日晒不足、长期饮碳酸饮料等) 、钙元素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和缺乏运动是骨量减少发展成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有目的的一年以上的平衡饮食、戒烟限酒、钙和维生素D补充、阳光日晒及适量的有氧运动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 可有效的防止和延缓绝经后腰椎和髋部的骨量丢失, 预防骨质疏松症[5]。然而何斌等[6]研究发现单纯补钙及少量维生素D (即口服钙尔奇D) , 治疗前后一年, 腰椎及股骨颈BMD均有下降, 并且骨代谢指标β-CTX上升明显, 提示骨量的进一步丢失, 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张健等[7]针对骨量减少患者设计了一套健骨运动, 每周运动3次, 60~70 min/次, 运动程序依次为热身、有氧运动、跳跃运动 (跳绳) 、力量练习和柔韧练习, 6个月后观察实验组腰椎BMD和髋部BMD分别升高了1.13%和下降了0.13%, 说明6个月的健骨运动提高了腰椎BMD并延缓了髋部BMD的下降。

该研究中, 我们简化了何斌等[6]的运动方法, 使其更适合中老年的运动方式, 探讨强化生活方式联合钙尔奇D干预对中老年骨量减少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联合干预组1年后腰椎BMD升高了2.9%, 股骨颈BMD没有发生变化, 而对照组腰椎BMD下降了2.28%, 左股骨颈BMD下降了2.66%, 说明强化生活方式联合钙剂补充能有效提高腰椎BMD并延缓髋部BMD的下降。所以骨质疏松防治应重视骨质疏松临床前期状态即骨量减少时的早期干预。该研究证实了在骨量减低阶段进行积极有效干预, 尤其对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 对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发生十分重要。

摘要:目的 评价强化生活方式联合药物干预中老年骨量减少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65岁的210名中老年骨量减少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生活方式联合药物组 (即干预组) 和对照组, 干预组措施包括有氧运动 (快走或慢跑30min~1h, 舒展体操10min, 每周4~5次) , 每天补充钙尔奇D1片 (含元素钙600mg, 维生素D125IU) ;对照组对生活方式无特殊要求。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2个月时测量腰椎 (L1~4) 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结果 干预组1年后腰椎BMD有显著升高, 而股骨颈BMD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腰椎BMD和股骨颈BMD均明显下降。结论 强化生活方式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延缓中老年骨量减少患者的骨量丢失, 增加骨密度。

关键词:骨量减少,骨密度,强化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J].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 3 (3) :148-154.

[2]Bonnick SL.Osteoporosis in men and women[J].Clin Comerstone, 2006, 8 (1) :28-39.

[3]李宁华, 区品中, 朱汉民, 等.中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群骨量减少症患病率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1, 35 (3) :205-206.

[4]朱秀芬, 林华.生活方式与骨量变化[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7, 13 (8) :588-591.

[5]林华, 陈新, 朱秀芬, 等.生活方式调整干预绝经后骨量减少[J].中华骨质疏松杂志, 2008, 14 (6) :409-413.

[6]何斌, 智喜梅, 张伟杰, 等.钙与骨化三醇淳对中老年骨量减少患者的预防作用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9 (A03) :193-195.

强化生活干预 篇5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生活方式干预

在我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已从21世纪80年代的1%增加到了2008年的9.7%[1]。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的人数约9700万。但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差。如何应对数量巨大的2型糖尿病人群, 是对从事糖尿病领域医务人员的巨大挑战。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是医学营养治疗和适当体力活动, 是所有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基础。但因为改变患者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很困难, 以及医疗部门对此关注不足等因素, 造成大多数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执行较差。这无疑是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普遍控制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选取2011年9月~2012年5月间,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门诊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 给予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治疗, 以观察其对血糖控制及体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9月~2012年5月, 从本院门诊选取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治疗前未进行规律生活方式干预, 自愿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的患者50例, 其中44例完成观察, 2例失访, 4例治疗过程中不能坚持执行, 放弃观察。44例患者平均年龄 (46±9) 岁, 糖尿病疗程为2~7年, 平均 (4.6±2.1) 年, 平均体重指数 (25.2±2.4) kg/m2, 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 A1c (8.2±1.1) %。

1.2 受试者入选标准

口服降糖药物, 血糖控制不佳的未接受严格生活方式干预的2型糖尿病患者, 入选患者无明显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 。无明显肝功能不全 (谷丙转氨酶或天门冬氨酸转肽酶<正常上限2倍, 无肾功能不全 (血清肌酐<133μmol/L) 。

1.3 研究方法和观察指标

1.3.1 研究方法

对入选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主要为饮食和运动。合理饮食, 包括为患者计算每日合理热量摄入约30 (kca/kg·d) , 建议患者每天适当运动, 如步行、慢跑、跳绳、游泳等, 30~40 min/d, 每周≥5次。协助每名患者具体制定饮食运动方案。

1.3.2 主要观察指标

研究过程中, 研究者严格遵守常规临床实践, 负责在基线和研究结束时, 收集患者数据。主要指标为治疗前的Hb A1c和体重指数。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治疗数据采用SAS9.2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性评价

与基线值 (8.2±1.1) %相比较, 治疗24周后, Hb A1c平均值为 (7.0±0.8) %, 下降了 (1.2±1.0) %。与基线 (2.5±2.4) %相比较, 治疗24周后, 体重指数平均值为 (24.4±1.9) kg/m2, 下降了 (0.8±0.5) kg/m2 (均P<0.01) 。

2.2 对原有治疗方案的影响

治疗期间经血糖监测44例患者中, 21例血糖偏低, 减少了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或种类, 无增加口服降糖药物患者。

3 讨论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主要是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 是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对医学营养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血糖很难达标。不良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还能导致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的发生或加重。体育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促进肌肉及其他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有助于血糖控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坚持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显著下降。

本研究显示,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能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而糖化血红蛋白轻微的下降即很明显改善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

本研究同时显示, 强化生活方式使体重指数明显下降。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伴有肥胖, 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也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医学营养治疗, 改善饮食结构、限制饮食热量摄入, 通过运动增加能量消耗, 因此使体重指数明显下降。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脂及血压[2], 因而在更大程度上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出现。

参考文献

[1]陆菊明, 纪立农.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 编写说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 27 (12) :10009-10010.

强化生活干预 篇6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强化护理干预,生存质量,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1]。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发展速度加快,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2]。本研究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强化护理干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旨在缓解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由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心力衰竭。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0.1±7.3)岁。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0.7±7.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抗心力衰竭药物常规治疗与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强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为患者详细讲解关于饮食、药物、疾病等方面知识,提高患者相关知识水平。(2)进行心理指导。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指导,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以良好心态配合治疗,树立治疗的信心。(3)药物指导。为患者讲解服药的重要性,帮助患者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目前虽无法根治,但患者保持长期合理用药、生活习惯健康,则可有效控制疾病。(4)饮食指导。患者饮食需清淡有营养、易消化、每日饮水量适量、注意低盐饮食。心力衰竭患者钠盐应注意:重度患者<2 g/d,轻度患者控制在2~3 g/d;患者饮水量应注意:严重低钠血症患者应<2 L/d,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饮水量应严格控制。(5)运动指导。每日进行适当运动可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减少因长期卧床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与血栓的发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针对性制定运动计划,患者每日可进行多次徒步行走运动,7 min/次左右。建议早期心力衰竭患者不可绝对卧床休息、需适当运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可在床周围走动。注意患者不应进行刺激性运动。(6)出院后指导。对患者每隔3周左右进行电话随访,及时掌握患者健康情况,对患者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并指导其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两组患者治疗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治疗6个月后两组采用明尼苏达生活量表[3]进行评分对比,分数0~100分,评分分数越高,则心力衰竭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越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6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采用明尼苏达生活量表评分,观察组患者中0~20分33例,21~40分10例,41~60分2例;对照组患者中0~20分7例,21~40分26例,41~60分8例,61~100分4例。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4]。予以患者规范的药物治疗虽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但不能有效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原因是药物未能得到充分应用,不规范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住院频率增高,且随访率低使医生无法及时得知患者病情,从而失去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强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增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对健康的认识,通过对患者进行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指导、药物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定期随访等,对缓解患者病情及减轻其经济负担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结果发现,予以强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强化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克服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树立治疗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本研究中通过电话定期随访的方式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帮助患者把握最佳治疗时间,减少心力衰竭复发率。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强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复发率与死亡率,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丽华,汪小华,卢珏.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自我管理的效果.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76-178.

[2]吴一凡,颜华琼,张妍婷.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1483-1484.

[3]杨斌武,张钲,吴增颖.非瓣膜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601-2602.

强化生活干预 篇7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强化,护理干预

慢性心力衰竭为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结果, 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老年患者身体各项免疫机制下降, 体质虚弱, 极易发生慢性心力衰竭, 且因预后不良,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当前临床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多给予患者实施综合性治疗, 并结合采用护理干预措施, 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1]。本次研究中, 总结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采用强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数字取样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 甲组46例, 乙组40例。86例患者中, 男46例, 女40例, 年龄为45~95岁, 平均年龄为 (70±1.2) 岁, 其中风心病16例, 肺心病19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6例, 冠心病25例, 扩张型心肌病10例。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 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用于处理分析。根据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分级:心功能Ⅲ级58例, Ⅳ级28例。

1.2 选取标准:

所选取的患者均接受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确诊为心力衰竭, 排除肢体运动障碍、精神智力障碍、意识不清晰者[2]。

1.3 方法:

86例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 甲组实施必要的抗心力衰竭药物常规治疗以及基础治疗, 在住院期间, 给予患者必要的自我监测、药物知识、休息、疾病知识的宣教, 指导患者出院接受治疗, 并结合医师提出的治疗方案, 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乙组在基础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 结合采用强化干预措施, 具体强化干预措施为。

1.3.1心理指导:

在整个治疗期间, 从患者入院后开始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辅导, 引导患者合理疏导以及控制情绪, 提高患者对成功治疗的信心勇气。

1.3.2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及用药:

叮嘱患者食用一些容易消化、适量饮水, 低盐饮食。轻度心力衰竭患者, 建立每天摄入钠盐2~3 g, 严重者每天摄入量要少于2 g, 可采用利尿剂治疗并控制钠盐的摄入。不需严格控制进水量, 若为严重心力衰竭者, 应严格控制进水量。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并给予充足的饮食, 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痊愈。用药方面:认真讲解, 告诉患者具体用药情况, 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需要注意事项。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 提高用药依从性。

1.3.3引导患者进行必要的体力活动:

引导患者适当进行运动,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有利于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血栓等不良反应发生, 针对患者的具体身体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心功能良好, 病情稳定患者, 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早期心力衰竭患者, 保持足够的休息时间, 可有效减少心脏负担, 或可沿着床边慢走或床边小坐, 尽量减少刺激性、竞争性的活动。

1.3.4监测体质量变化情况:

通过监测体质量变化情况, 可清晰发现心力衰竭加重症状。每周注意对体质量变化情况进行测量, 可有效防止体液潴留情况发生。若3 d内体质量增加多于2 kg, 有必要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针对肥胖或超重患者, 可在体质量减少5%后采取促使控制心力衰竭症状。

1.3.5必要的出院指导:

专科护理人员每2~4周有必要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以及电话随访, 明确患者的身体情况,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如何有效的院外护理, 并详细记录随访情况,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

1.4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0.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采用均数加减±表示, 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甲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为 (4.83±0.29) d, 总住院时间为 (7.16±0.87) d, 病死率15.2% (7/46) , 乙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为 (3.41±0.38) , 总住院时间为 (5.02±0.56) d, 病死率7.5% (3/40) ,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乙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与甲组相比, 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因炎症、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病、心肌梗死而导致的心肌受损, 而导致心肌结构以及功能变化, 最终出现心室充盈功能低下或心室泵血低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潴留、乏力以及呼吸困难[1,2]。慢性心力衰竭是是指持续心力衰竭, 可恶化、失代偿或稳定。该疾病是在多种心脏性疾病作用下, 而出现的一种表现为心功能不全的综合性症状。慢性心力衰竭疾病为心脏病发展的终末期, 病史长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多数患者在确诊慢性心力衰竭疾病, 或多或少会表现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勇气, 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治疗同时结合实施必要的强化护理干预, 对于成功治疗患者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3,4]。通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疏导患者的心理, 耐心解释如何进行治疗, 明确患者的疑惑。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 并在之后的护理过程中, 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 有利于患者成功接受治疗。同时实施强化护理干预,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身体不良反应症状, 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命质量[5]。本次研究中, 分别给予所选取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强化护理干预, 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 其中乙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总时间以及病死率明显少于甲组, 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实施强化护理干预, 可显著提供遵医行为,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 可有效防止以及缓解心肌重塑, 减少疾病的复发,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药物结合强化护理干预治疗, 可有利于患者疼痛情况早日缓解, 减少病死率,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更为经济高效, 安全高效, 应用效果显著。通过实施强化护理干预, 并引导患者进行必要的运动锻炼, 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应用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戴晖, 武卫民, 王玉娟.强化护理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6) :656-657.

[2]吴菊娴, 毕怀丽, 潘泽如.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19 (28) :122-123.

[3]李银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预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5) :89-90.

[4]武善霞.强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 2013, 28 (10) :2166-2167.

强化生活干预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在该院健康查体中确诊的IGT患者105人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 符合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5.6 mmol/L且<7.0 mmol/L;餐后2 h血糖≥7.8mmol/L且<11.1 mmol/L。 (2) 长期居住在社区, 便于接受康复指导。 (3) 生活能自理, 无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 愿意配合治疗护理教育。其中, 男性55例, 女性50例;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 (40.23±11.25) 岁;化验室空腹血糖值 (6.32±0.36) mmol/L, 餐后2 h血糖值 (9.56±1.28) mmol/L。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在社区普查中发现的IGT患者, 常规由内科医师在健康查体表格上填写指导意见。对照组患者在查体后进行自我管理, 社区医护人员不进行干预;干预组患者除上述措施外, 由社区护士对其定期进行强化指导, 主要包括几项措施: (1) 组织社区康复指导小组, 由具有一定经验的临床医师、护师以上护理人员组成, 负责对IGT患者进行强化监督指导。 (2) 组织IGT健康知识讲座, 1次/月。采用集中授课、观看录像、发放试卷等方法。 (3) 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1次/月, 进行护患沟通。内容主要有适量饮食、限制体重;督促患者戒烟限酒;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运动。 (4) 每3月上门为患者进行1次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及时回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 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记录每次患者出现的问题及为患者进行指导的情况、康复措施, 为回访提供依据。

1.2.2 评价指标

进行社区护理干预1年后, 2011年12月对105例IGT患者发放自行设计的IGT相关知识问卷进行测验, 对比两组患者对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的掌握情况。发放问卷105份, 回收105份, 回收率100%。同时, 为患者再次进行健康复查, 监测IGT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值, 观察两组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并记录。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IGT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干预组患者对IGT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对照组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复查时, 两组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值见表2, 干预组患者病情进展较对照组慢,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3.1 督导强化有利于IGT患者健康行为的保持

该研究显示采用督导强化模式能够有效减缓患者IGT知识的遗忘。采用定期学习、电话回访, 可以使患者有效的对健康知识进行巩固、强化。该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3], 即人在学习新的信息后经过了及时的强化复习, 短时记忆的东西就会成为长期记忆。一些相关研究[4]也证明了外部强化的重要作用, 证明督导强化模式能够大大提高群众的认知水平及医疗依从性。通过对患者进行的健康知识测评可以看出干预组患者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查血糖值也好于对照组, 显示在临床社区工作在强化健康督导有积极的意义。

3.2 自我管理的有效性不能得到保证

在IGT阶段, 由于患者尚没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 自我感觉轻微, 对其危害也并不知晓, 自然没有特别关注糖尿病有关方面的知识[5]。患者对于社区医师给予的健康指导也没有认真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烟酒等方面的自我管理不能受到有效的效果。另外, 人都会有惰性[6], 当无外界督促时, 惰性就会逐渐占上风, 进而影响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强化的依从性[3]。在社区查体后, 对照组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 又没有医护人员的监督指导, 当惰性在患者身上发挥作用时, 患者便会放弃自我监督, 任由疾病向前发展, 从而使治疗的有效性不能得到保持。

3结论

通过该次社区调查研究可以看出, 对IGT患者实施督导强化模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可以增加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 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速度。同时, 督导强化模式采用电话回访、家庭随访、讲座等方式进行, 以较小的医疗资源投入取得较为满意的社会效果, 值得我们在社区实践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督导强化模式对社区糖耐量减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在医院社区查体中确诊的糖耐量减低的患者105例, 按所处社区地理位置不同,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在医院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后, 干预组患者采用社区督导强化模式对患者进行教育。1年后再次复查并进行测评。结果 进行社区督导强化护理干预1年后, 干预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比对照组患者高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h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社区护理干预中, 运用督导强化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能提高患者正确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健康知识知晓率、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h血糖值, 有效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 有利于延缓糖耐量减低患者的病情进展。

关键词:糖耐量减低,督导强化,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 谢毅, 等.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87-808.

[2]潘长玉, 金文胜.葡萄糖调节受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5, 21 (5) :5-9.

[3]谢美莲, 吴瑛, 周琳, 等.督导强化模式对心脏猝死高危者家属心肺复苏知识保持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6) :489-492.

[4]黄翠英, 潘彩芳, 杜丽群, 等.HIV/TB双重感染病人全程督导健康教育模式[J].内科, 2009, 4 (1) :3-5.

[5]周士萍, 顾沛, 陈利群, 等.葡萄糖调节受损着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6) :509-511.

上一篇:阴道炎错误用药分析下一篇:视角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