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生活疗法

2024-10-09

干预生活疗法(共7篇)

干预生活疗法 篇1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患。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通过吸入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抗炎症作用强, 全身不良反应少,通常需长期规范吸入1 ~ 3年才能起预防作用[1]。然而受病情及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要真正达到并维持哮喘临床控制的目标并不容易。据调查,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 GINA) 推行已近10年,按GINA要求达到哮喘控制目标的患者不足10个百分点[2,3]。依从性是指个人行为与治疗及健康指导保持一致的程度[4],鉴于儿科医疗的特殊性,儿童患者的依从性较成人更为复杂,受家庭、环境、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呼吸道吸入疗法强化护理干预,提高哮喘患儿吸入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并降低医疗费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儿科门急诊就诊的哮喘儿童112例,根据就诊病历号,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6例。入选病例符合下述纳入标准: ( 1) 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5]; ( 2) 病程1年以上,哮喘非急性发作期严重程度分级 Ⅱ级或以上; ( 3) 符合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条件,并愿意接受吸入治疗; ( 4) 监护人能正确回答问题,能独立或通过调查员帮助完成问卷; ( 5) 所有参加者均知情同意,自愿配合。排除标准: ( 1) 有语言及沟通障碍; ( 2) 患儿伴有其他严重疾病。( 3) 患儿及家长对治疗不配合或家长不愿参加。

所有参与研究的医护人员均接受专业培训,正确掌握呼吸道吸入疗法强化护理干预的相关知识,熟悉操作流程,具备相关技能。

1.2研究方法

1.2.1干预方法

两组患儿全部纳入呼吸专科管理,均常规接受呼吸专科门急诊护理教育干预处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为期1年的呼吸道吸入疗法强化护理干预。具体包括: ( 1) 教育干预: 通过讲座、宣教资料、 诊间教育等方式对患儿及照顾者进行哮喘吸入治疗相关知识教育,每2 ~ 4周1次; ( 2) 行为干预: 通过诊间护理、家访、联谊会等形式,针对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训练及指导,包括强化吸入技术,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避免哮喘激发因素等; ( 3) 心理干预: 通过“护士对你讲”活动,倾听哮喘儿童及照顾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需求,在我科儿童心理咨询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1.2.2观察指标

1. 2. 2. 1吸入治疗依从性每两周1次电话或门诊随访,详细记录遵医药物吸入情况、遵医随访复查次数、吸入方法正确性、避免哮喘诱发因素等情况,标准见表1。对不能按医嘱坚持或放弃吸入药物治疗、不能做到定期复诊的患儿及家庭调查其原因。

1. 2. 2. 2生活质量及医疗费用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急诊发病人次、住院人次、缺课人次及哮喘相关治疗费用支出( 指除去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费用的额外医疗支出) 。

1. 2.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 0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一般情况

研究实施过程中,干预组退出4例,脱落率为7. 1% ,对照组退出6例,脱落率10. 7% ,两组脱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3. 50,P > 0. 05 ) 。实际完成102例( 干预组52例,对照组50例) 。干预组年龄5 ~ 10岁,平均( 6. 36 ± 2. 05) 岁,患哮喘( 2. 04 ± 1. 13) 年; 对照组年龄4 ~ 11岁,平均( 6. 05 ± 3. 63) 岁,患哮喘 ( 1. 98 ± 1. 05) 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照顾者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2两组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调查结果

( 1) 医嘱遵从性: 干预组78. 8% 的患儿基本做到完全遵从医嘱,优于对照组的44% ; ( 2) 随访情况: 干预组84. 6% 的患儿做到定期准时随访,优于对照组的54% ; ( 3) 吸入方法: 干预组86. 5% 的患儿保证吸入成功率90% 以上,优于对照组的56% 。( 4) 避免哮喘诱发因素: 干预组61. 5% 的患儿做到严格控制,优于对照组的34% 。详见表2。

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包括担心激素不良反应( 24例,61. 5% ) 、认为病重或发作时才需要使用( 19例,48. 7% ) 、病情好转自行停药 ( 18例,46. 2% ) 、患儿不配合( 14例,35. 9% ) 、认为药物效果不显著 ( 11例,28. 2% ) 、各种原因 遗忘 ( 8例,20. 5% ) 、频繁更换 照顾者 ( 6例,15. 4% ) 、家庭经济困难( 5例,12. 8% ) 、医生指导不到位或不指导( 4例,10. 3% ) 、家长不接受哮喘诊断( 1例, 2. 6 % ) 等。

2.3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两组患儿因病急诊、住院、缺课人数以及额外医疗费用支出情况比较见表3。

注: 表中数据单位除标注者外均为例

3讨论

3.1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调查的意义

支气管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哮喘发作的基本病理改变,这种炎症可导致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 胸闷和呼吸困难。吸入激素以较强的局部抗炎作用阻断气道炎症发生,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大量医疗实践证明,哮喘患儿长期吸入预防性治疗药物的依从性通常小于50%[6],这成为儿童哮喘控制不佳的最主要原因。不规范治疗的哮喘患儿则需要更多的急诊治疗、口服或静脉应用皮质类固醇或住院治疗,既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又成为哮喘家庭和社会的一个沉重经济负担。综上所述,分析影响哮喘患儿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干预措施来提高患儿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3.2影响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原因分析

影响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依从性差的原因又是复杂且相互影响的。本次研究表明,家长对哮喘基本知识和药物知识了解不足是导致哮喘吸入治疗方案依从性差的最主要原因。同时本研究发现,病程时间长的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较病程短的患儿好,分析原因,与患儿病程长,家长对疾病和药物知识认知准确度高,一旦体会到吸入治疗的好处,更易坚持有关,而病程短的患儿家长更易在孩子病情好转后擅自停药或仅在哮喘严重发作时才坚持用药。研究发现,家长认为药物吸入效果不显著者,与缺乏规范的吸入技术指导、患儿吸入方法不正确有关。 患儿不配合治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通常在哮喘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往往不被重视[7]。所以在提高哮喘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措施中,首先要对参与哮喘管理的哮喘患儿和家长进行教育与培训,只有严格按照GINA方案的要求指导和教育患儿及家长,使其身心得到双重治疗,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吸入治疗的依从性。

3.3强化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本研究表明,经加强教育、吸入技术指导和对哮喘儿童及家庭的心理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哮喘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要提高和改善患儿治疗的依从性需要对降低依从性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顺从性,主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比如用通俗易懂且形象的语言讲解哮喘常识,如哮喘病的性质、简单的发病机制、 主要的缓解和控制方法、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后果等,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吸入疗法对缓解哮喘症状和控制哮喘发作的意义[8]。同时为哮喘患儿及家长提供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做到广谱教育和个体化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加强其对吸入治疗的认识,改变不良的态度和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必须延伸到医院外,贯穿于终身教育过程中。开办哮喘之家、开设专科门诊、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建立社区儿童哮喘防治家庭医学模式是普及哮喘基础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是儿童一种常见、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是防治哮喘的重要手段,护士通过教育、心理、行为强化干预方式,可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达到哮喘长期缓解、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最终目标。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吸入疗法强化护理干预对哮喘儿童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哮喘患儿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6例,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为期1年的呼吸道吸入疗法强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教育、心理、行为综合干预方式,可增加哮喘患儿及其家长对吸入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达到哮喘长期缓解、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呼吸道吸入疗法,强化护理干预,哮喘,儿童,治疗依从性

干预生活疗法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96例。纳入标准: ( 1) 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 Ⅳ) 阿片类物质依赖诊断标准[8]; ( 2) 无心、脑、肾等器质性病变及重性精神病发作史,无其他重大躯体疾病; ( 3) 全部对象均自愿加入内观认知治疗活动,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最终96例患者完成全程治疗及基线和终期评估。

1.2方法

1. 2. 1分组及治疗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分为观察组( 47例) 和对照组( 49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美沙酮维持治疗; 观察组患者除常规美沙酮维持治疗外,采取内观认知疗法,首先向患者介绍内观认知疗法,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实施内观认知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

1. 2. 2干预方法采用自行编印的《内观认知疗法指导手册》,对治疗全过程进行规范和记录。治疗开始时首先进行心理测试,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各项心理社会功能,并进行干预前量表评估。之后每天按照统一的环境和内容对患者进行内观认知治疗,每次治疗总时长约1 h,患者讲述治疗进展及遇到的问题, 医师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总疗程为4周,每周5次,全部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量表评估。

1. 2. 3调查内容要求患者坐在一个清静、舒适、用屏风围住的空间里,在轻松的音乐中,围绕着内观认知的3个主题: “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为他人所做的事情、自己给他人带来的烦恼”将自己的一生分成年龄段进行回忆,以每3 ~ 5年为1个阶段。要求患者每天按照内观认知疗法的要求进行1 h左右的回忆,在这期间除必要的饮水与入厕外不做任何与心理治疗无关的事情。之后与患者进行1次晤谈,晤谈时要求患者陈述记忆的内容。医师针对其治疗过程中暴露的心理问题加以心理疏导与干预,并引导患者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回忆描述,对自己事业的成败、家庭的发展以及自己的责任和付出、将来进入老年可能得到的回报等进行回忆思考。

1. 2. 4评定工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量简表( WHO-QOL-BREF) 测量患者的生活质量[9]。采用自我和 谐量表 (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 测量心理治疗过程中个体自我与经验之间协调程度的改善情况[10]。

1. 2. 5评价标准生活质量测量简表分6部分28个问题: ( 1) 自身生活质量总的主观感受; ( 2) 自身健康总的主观感受; ( 3) 生理领域; ( 4) 心理领域; ( 5) 社会关系领域; ( 6) 环境领域; 每个问题按1 ~ 5分5级评分法用公式计算每个领域得分,转化为百分制,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SCCS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共35个项目,每个问题按1 ~ 5分5级评分法,总分是把“自我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2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软件收集数据,SAS9. 1. 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观察组47例患者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20 ~ 59岁,平均( 34. 2 ± 5. 7) 岁; 已婚28例,单身19例;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初中、高中、中专13例; 大专及以上19例。对照组49例患者中男28例,女21例, 年龄21 ~ 58岁,平均( 34. 7 ± 5. 9) 岁; 已婚31例,单身18例;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7例,初中、高中、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 P = 0. 857) 、 年龄( P = 0. 674) 、文化程度( P = 0. 929) 、婚姻情况 ( P = 0. 710) 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内观认知治疗后,除社会关系领域外,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观察组差值与对照组差值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2.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CCS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内观认知治疗后观察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评分、自我的刻板性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评分及对照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自我的灵活性评分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见表2。

3讨论

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各种原因可导致严重的情绪痛苦、躯体功能下降并增加死亡危险,极大危害着人们的精神健康和生存质量,已经成为影响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1]。内观认知疗法首先围绕亲近的人的内省,使内观者重温被爱的感觉,以新的信息构成对内观者原有认知和经验的冲击,以健康的羞耻感、罪恶感、连带感等反性情绪而形成对内观者原认知和经验的怀疑和动摇。然后围绕内观者讨厌的人自省,使内观者体验站在对方立场,观察同一事物得出的新体验,由于冲淡怨恨情绪而形成修正原来认知的愿望。最后应用beck认知理论,找到形成原认知偏差的自动性思考的特征,由此形成对原信息系统的改变,达到认知模式的修正,致使各种心理问题得以减轻[12,13]。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低,与江静静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内观认知疗法后,除社会关系领域外,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高倩等 [ 15 ] 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可以有效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社会关系领域无明显改善,可能与患者受社会的歧视 、 社会支持程度低等因素有关 [ 15 ] 。

与自身治疗前比较, a P < 0. 01 ; 与对照组比较, b P < 0. 01

与自身治疗前比较, a P < 0. 01 ; 与对照组比较, b P < 0. 01

本研究结果显示,内观认知治疗后患者自我经验的不和谐 、 自我的刻板性均有一定的降低,患者自我价值感提高,使患者内心处于一种相对平和的状态,更容易体会到快乐,从而提高患者自我和谐性,与冯秀娟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 。 内观认知治疗后患者自我的灵活性分数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与曹桐等[6]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内观认知治疗可以改善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的刻板性,提高患者自我的灵活性 。

综上所述,内观认知疗法能提高美沙酮依赖维持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的刻板性,提高患者自我的灵活性,为以后美沙酮维持治疗提供心理疗法方向,值得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内观认知治疗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和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市徐汇区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心接受治疗的96例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美沙酮维持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内观认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自我和谐水平的变化。结果:实施内观认知疗法后,除社会关系领域外,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灵活性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观认知治疗可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和谐水平。

干预生活疗法 篇3

案主王婆婆,67 岁,关中某乡村村民,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均已成家,现和老伴与小儿子长住。王婆婆于2015 年被查出患有乳腺癌,目前正在家人的陪同下接受治疗,治疗后王婆婆恢复良好,现在和老伴一同在家照看小孙子。

自2013 年起王婆婆所住的村庄接二连三有十余位中老年人患上了癌症,大多确诊后不过两三年光景就去世了。村庄中集中患癌的阴影笼罩着这座美丽的村庄,村民也都陷入惶恐。而王婆婆在看到邻里发生的事情也令自己整日恐慌,并做噩梦,梦到患癌症的乡邻们,并预感着自己的宿命,深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二、理论依据

理性情绪治疗法采用人本主义价值立场,对人的信念、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论假设有:

( 一) 对人性的基本假设

从人本主义的价值立场来看,人都是有价值的,而且这种价值不因任何事物的转移而改变,这种本性天生就是在不断追求成长和自我发展的。这种发展的两种趋向,一种是理性的健康发展; 另一种是非理性的,不好的,例如追求完美、苛刻要求、强制完成等,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发展趋势。

( 二) 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的关键词句有: 绝对、必须、至少、就是、认为、一定是、应该、完美、每一个、人无法控制外在因素、逃避更容易、过去是等等。这些绝对化的过高要求自己、抽象化的将特定的认识作为一般化的认识,普遍化的将自己对某件事物的看法概括为所有事物的普遍特征,这些都是非理性方式的认识。

三、干预过程与技巧

( 一) 治疗过程

1. 明确辅导要求

通过第一次的接触,社工向王婆婆完整介绍了辅导要求和方法,让王婆婆理解了自己现在的恐慌是由于自己的非理性情绪,如自卑、担心、不了解癌症的常识、不相信医生的诊断等,而非是由于村庄中的集中患癌引发的。

2. 检查非理性信念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强调,社工需要积极的介入个案辅导过程,扮演指导、咨询和教育等重要角色,此阶段要鼓励王婆婆认识到自己的恐慌情绪和常常做恶梦、害怕等行为困扰其背后的其实是自己对癌症认识的非理性信念,社工需要帮助王婆婆认识到非理性信念与困扰之间的关系。

3. 学会理性生活方式

在社工与王婆婆就非理性的信念进行辩论之后,接下来应该让王婆婆认识和学习到更改的信念,社工帮助王婆婆将理性的信念代替非理性的信念。如,学会与孩子们沟通,说出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得到孩子们的支持和理解; 保持乐观的心态正常生活; 参加村子里每天晚上组织的舞蹈班,与其他妇女们聊天、跳舞,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 二) 治疗技巧

对于理性情绪治疗法,治疗技巧相当重要。在此案例中,社工主要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疗技巧:

1. 在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中,主要运用了识别技术

在与王婆婆的辅导中,社工主要的操作手法是识别。经过社工与王婆婆的分析得出村中集中患癌并非是同质性事件,对自己现处于癌症的初期,完全有治愈的可能性,以及子女对其的支持等,让王婆婆首先树立正确的信念,从而帮助王婆婆养成正确的人生信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在与非理性信念辩论中,主要运用了辩论和替代性选择技术

社工根据王婆婆对自己身体状况自卑、恐慌等特征设计让其王婆婆在生活中树立起信心,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照顾孙子,并参加村中的健身活动等,以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替代自卑与恐慌。

( 三) 社工的辅导角色

1. 支持者

在与王婆婆的接触中,社工首先扮演支持者的角色,通过与王婆婆的交流,关心其身体状况,并关注其平日里的日常活动,鼓励支持其多交流,并从专业的角度给予王婆婆有关癌症认知的见解。逐渐与王婆婆建立了信任的辅导关系。

2. 教育者

在王婆婆对非理性信念执迷不悟时,社工通过给王婆婆布置家庭作业,让其学习和了解有关癌症治疗的知识,从而消除因自身无知,而引起的恐慌。同时,向王婆婆的家庭建议订阅相关的报纸,共同学习,帮助王婆婆树立理性的情绪,正确看待癌症,科学治病。

3. 咨询者

与王婆婆建立了信任关系后,社工成为了王婆婆的咨询者。当王婆婆出现情绪困扰时会找社工请求帮助,特别是在身体感到不适时,王婆婆怕给子女造成负担,向社工咨询了这一情况,后来经过与王婆婆的协商,在儿子的陪同下到医院去接触复诊。

四、评估与反思

( 一) 对治疗进行评估

1、在过程评估中,社工对王婆婆是否配合进行了评估,王婆婆在后来的治疗中根据社工的建议完成了家庭作业,并逐步树立了理性的情绪,改变了自卑恐慌的情绪,形成了健康的锻炼习惯;

2、效果评估,王婆婆在对癌症治疗的认知后,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情况是有治愈的可能性的,因此变得开朗起来,愿意与人交流了,并时不时的到别的儿女处走动,逐渐恢复了原有的开朗的性格,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以积极地心态面对癌症;

3、目标评估,对王婆婆的目标基本达到,从王婆婆参加舞蹈队等活动,得出王婆婆已经愿意打开心扉,不在封闭自己,觉得自己病入膏肓了,愿意与社工及邻里分享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家庭事务等。

摘要:社工以理性情绪治疗法为干预手法,对癌症患者的恐慌情绪进行辅导,首先从引发案主非理性信念的村庄集中患癌事件探究,分析因事件造成的案主的恐慌和自卑,以及事件之后案主经常做恶梦等行为,针对这一案例社工采用了理性情绪技巧的干预,从而使案主的恐慌在短期内得以消除,树立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存在治疗的局限性。

关键词:癌症患者恐慌,理性情绪治疗法,干预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5-185.

[2]邓恩远.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会,2009:174-178.

主动运动疗法对颈椎病的干预现状 篇4

1 颈椎病与运动疗法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包括咽喉部感染)加重退变,导致颈部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1]。 颈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清楚,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退变、创伤、劳损、炎症及先天畸形等诸多方面[2]。 过去,颈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50 岁左右的人群发病率为25%,60~70 岁的人群发病率为50%,70 岁以上几乎为100%[3],但近年来,伴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此病呈高发病率且年轻化趋势[4]。目前,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其中非手术疗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运动疗法、物理因子以及围颈和颈托制动等,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病情偏重或因创伤急性发病时,一般采用手术治疗[5]。

运动疗法(exercise therapy)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6]。 主动运动是运动疗法中常用的运动方式之一,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过程,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内在的积极因素,通过机体局部或全身的运动,以消除或缓解病理状态,恢复正常功能[7]。 最近30 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颈椎病与颈周软组织病变有一定关系[8,9],即由动力系统失衡逐渐影响到静力系统失衡,最终引发颈椎病。 运动疗法作为颈椎病诸多防治方法之一,运用此法治疗颈椎病收到了显著疗效[10]。

2 主动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

运动疗法在防治颈椎病方面有其独到作用,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长、等张、等速)、本体感觉训练等[11]。 ①关节活动范围训练:选用适宜的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增大关节活动范围,松解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除,从而有利于关节软骨的营养与代谢[12]。 ②肌力训练:采用有针对性的锻练方法,达到增强肌肉、韧带力量,增强软组织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有利于提高颈椎的稳定性[13]。 如果进一步从生物力学和神经生理学角度解析,颈椎正常功能的维护需要静力系统(椎骨、关节及椎间盘)和动力系统(附着于椎骨的肌群)二者平衡,以及神经系统正常调控。 肌力训练这块主要是针对颈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结构功能的调整,增强其力量及对疲劳的耐受能力,通过改善动力系统间接稳固了颈椎的静力系统, 借此提高颈椎的稳定性,减少了颈椎病的发生。③本体感觉训练:通过激发颈椎、肌肉和关节本体感受器的活动,引起人体内某些生理变化,起到调节内环境失衡的目的。 本体感受器的修复,有助于促进颈椎关节的运动能力,维护关节的稳定性,对关节、肌肉、韧带具有保护作用[14]。 ④增加了骨的代谢: 科学合理的运动使骨骼的有机成分增加,无机成分减少;使骨的强度、韧性增加,脆性降低,起到延缓骨质退变的作用。 换句话说,肌肉收缩可改变骨间隙的液体和细胞活动方向, 增加骨的营养和代谢,抑制骨溶解[15]。 总的来讲,主动运动疗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包括骨、关节、肌肉、韧带、筋膜、本体感受器、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结构的功能都会得到相应改善和提升。

3 主动运动疗法在颈椎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

3.1 传统导引养生功法在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

传统养生运动疗法历史悠久,为人类健康做出杰出贡献,是一种以中医基础理论及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保健、强身、预防及治疗疾病的运动方法[16]。 传统导引养生功法中比较著名的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而且可以培补元气,具体体现在防治颈椎病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 张鹏程等[17]探讨华佗五禽戏对中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简化Mc Gill疼痛询问量表疼痛指数的影响,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6 个月练习后,试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P < 0.01)、疼痛分级指数显著改善(P < 0.01),说明五禽戏对中老年颈椎病的康复及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 周勇等[18]观察八段锦对大学生颈椎病患者的康复影响, 将60 例受试者随机分为3 组,分别为八段锦练习组、手法组和药物组,均进行为期6 个月的干预,选取颈椎生理曲度为观测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八段锦练习组效果最佳。凃富等[19]将9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易筋经练习组、牵引组和药物组,干预后发现3 种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易筋经锻炼组对血液流变学和炎性介质方面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说明了易筋经锻炼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姜浩等[20]观察传统手法结合太极拳推手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将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经过3 个疗程治疗并随访,结果发现,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传统手法结合太极拳推手治疗颈椎病及防止复发均有显著作用。 通过上述临床研究不难看出,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功法,选取不同的对照,结合不同的人群以及颈椎病的不同分型,都较好地证实了传统养生功法在颈椎病中所起的作用。

3.2 现代运动疗法在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

现代运动疗法是随着人体解剖学、 生物力学、神经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丰富和发展,临床科研工作者结合大量临床实践,不断探索,在继承、创新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促使疾病康复的一种疗法[21]。 此法运用于颈椎病方面也具有它的一定优势,正如相关临床研究报道如下:陈香仙等[22]观察Thera-Band抗阻力运动训练对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影响,在6 个方向上被动拉伸和主动抗阻力量训练颈部肌肉,结果表明,各组患者颈椎功能、肌力、活动度3 个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试验前(P < 0.05),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说明以针对颈肌为主的抗阻运动疗法对各型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 陈燕云[23]观察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 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关节松动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关节松动术,通过3 周治疗,试验组的显效率和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据此说明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椎病的整体疗效优于单纯关节松动疗法。 郭昆义等[24]研究本体感觉训练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将46 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 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试验组另加本体感觉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 周后进行本体感觉评估、静态平衡评估以及平衡功能评估,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右脚平均轨迹差、Romberg长度比率以及Romberg面积比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 0.05),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明显提高(P < 0.05),由此说明本体感觉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的平衡功能。 毕霞等[25]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试验组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力量训练,12 周后,试验组在运动后肘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5),说明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肘关节屈伸肌力方面优于常规力量训练。 陈立等[26]观察仰卧拔伸手法结合颈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3 组,从颈部疼痛、颈椎功能障碍、颈椎活动度及颈椎生理曲度4 个方面评价各组患者的疗效,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说明仰卧拔伸手法结合颈肌等长收缩锻炼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 纵观上述各临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颈椎病,也都较好地说明了现代运动疗法对干预颈椎病起到了一定作用。

4 小结与展望

颈椎病患者的疼痛与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问题,也是临床医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运动疗法在解决此类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成为现代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 其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微循环、起到抗炎消肿止痛的作用;增强肌力,改善软组织柔韧性和弹性, 提高其抗疲劳耐受力的作用;增加骨的强度和韧性,延缓骨质退变,提高颈椎稳定性的作用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医者要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在病程不同阶段,适时选用适宜的锻炼方法,结合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率,遵从循序渐进、动静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指导。 期间注意及时与患者沟通,尽快帮助患者正确掌握动作要领。 在心理建设方面,帮助患者逐渐认识到运动疗法对促进颈椎病康复所起的作用,增强贵在坚持的信心。 与此同时, 医者也要牢牢地掌握运动疗法的一些常见禁忌症,例如颈部软组织急性损伤期、颈髓肿瘤、颈椎结核、颈椎骨折、颈椎脱位、颈椎融合椎及精神病患者等均不宜采用运动疗法。

综上所述,颈椎病的运动疗法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替代疗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科研上值得深入研究,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目前,运动疗法的研究不多,质量也普遍不高,多数仅局限于临床观察,课题设计不够严谨,观察周期偏短,大多数研究缺乏远期疗效评价等。 作为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务者,今后应通力合作,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以运动处方为切入点,为颈椎病的防治早日提供量化的、科学化的处理方案。 当前,颈椎病所带来的健康危害已日渐被人们重视,同时大家对运动疗法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入人心,有理由相信,不仅在颈椎病方面,而且在其他功能障碍相关疾病方面,运动疗法必将进一步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摘要:运动疗法是一种防治颈椎病的有效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本文简要介绍了主动运动疗法作用于颈椎病的机制,以及该法在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最后,对主动运动疗法干预颈椎病现状进行小结与展望,以期为将来的课题研究有所启发。具体来说,传统养生运动疗法已有的研究说明对颈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同时还兼有养生的功效,今后临床上需要推广;现代运动疗法干预颈椎病的研究相对更具体,包括关节功能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针对不同的颈椎病问题可以选取相应的训练方法;临床与科研今后需要紧密合作,争取早日达成科学的、量化的运动处方,更好地服务患者。

干预生活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0例脑瘫高危患儿, 按照年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8例, 女12例, 年龄1~3个月。高危因素为:早产儿16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18例, 高胆红素血症5例, 宫内感染1例。对照组男27例, 女13例, 年龄4~6个月。高危因素为:早产儿15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19例, 高胆红素血症4例, 宫内感染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高危因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超早期干预, 对照组采用早期干预。两组患儿均采用Bobath以及Vojta结合运动疗法。Bobath的原则是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同时促进正常运动模式, 主要训练运动方法为头部控制, 翻身, 患儿进行正确独坐、爬行以及锻炼平衡能力。患儿2次/d, 0.5h/次。Vojta运动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患儿的身体特定部位诱发带的压迫刺激。诱发出反射性翻身和腹爬两种运动模式, 从而有效促进正常的运动模式。患儿2次/d, 0.5h/次。给予两组患儿神经营养性药物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针 (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注:国药准字H20046213, 20mg/支) 2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 1次/d, 每次连续注射10d, 停止10d后重复继续注射, 至少3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测量出患者在治疗前、后的DQ值, 在治疗后3个月, 测量出患儿的发育年龄 (DA) 与实际年龄 (CA) [2,3]。DQ=DA/CA×100%。采用改良Asworth痉挛量表评价患儿肢体肌张力, 分别为0级、1级、1+级、2级、3级、4级[4~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Q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DQ值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比较

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痉挛程度明显优于治疗前, 但观察组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痉挛性脑瘫是脑性脑瘫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肌肉痉挛会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性关节畸形以及异常运动模式[7]。痉挛性脑瘫高危患儿是指有脑瘫高危病史的患儿。高危因素有很多种, 主要为低体重出生因素、宫内感染因素以及产妇在妊娠期间胎儿理化因素与药物因素等[8]。对于痉挛性脑瘫高危患儿需要尽早采取治疗, 采取早期干预疗法能够有效治疗患儿, 主要方法为运动功能锻炼法、针灸治疗、药物治疗等[9]。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在本文中, 观察组对1~3个月的患儿采取超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显著, 治疗后的DQ值均明显优于采取早期干预治疗的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采取超早期干预疗法能够显著改善痉挛性脑瘫高危患儿的疗效。

综上所述, 对于痉挛性脑瘫高危患儿采取超早期干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患儿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不同早期干预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高危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0例脑瘫高危患儿作为分析对象, 将所有患儿按照年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患儿年龄为13个月给予超早期干预, 对照组患儿年龄为46个月, 采取早期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发育商 (DQ) 值与痉挛程度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DQ值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痉挛程度明显优于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痉挛性脑瘫高危患儿采取超早期干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患儿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关键词:早期干预疗法,痉挛性脑瘫,高危患儿

参考文献

[1]史德利.专业化健康教育对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4, 28 (10) :1218-1219.

[2]武洪民, 陈振华, 宁同花, 等.探讨早期干预与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瘫 (HIE) 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14) :33.

[3]蔡荣兰.穴位按摩对徐动倾向早期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34) :5652-5654.

[4]张红晓, 丁义兰, 丁艳梅, 等.兰州市可疑脑瘫高危儿童早期干预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9 (1) :37-39.

[5]李娜, 康琳敏, 王秋, 等.高危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疗法干预的疗效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4 (2) :287-290.

[6]李春玲, 刘希良.头项针配合艾灸百会治疗小儿脑瘫言语功能障碍50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 (1) :124.

[7]吴希如, 林庆, 主编.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8]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2.

干预生活疗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本组病例117例, 实验组:67例;对照组:50例。年龄22-40岁, 平均30岁。文化程度:初中66例, 高中39例, 小学和文盲12例。病例均为择期 (无宫缩) 剖腹产病人, 实验组音乐干预时间为20-50分钟; (2) 病人和器材选择⑴病人选择:择期剖腹产病人⑵器材:随身听 (配有耳机) , VCD片。音乐的选择:病人无特殊要求的, 选择胎教片, 其内容有一定针对性, 对产妇具有吸引力, 能够较大程度转移产妇的注意力。特殊要求病人根据其需求选择

1.2 具体操作流程及效果测评方法

(1) 根据通知单, 术前探视病人, 核对病人姓名, 作自我介绍, 取得病人的信任, 简介手术室环境, 评估病人, 根据病人音乐需求, 文化层次, 选择合适的音乐, 介绍音乐干预的方法、目的、注意事项。如介绍听音乐方法为耳机型, 不会分散医务人员注意力, 术中施行音乐干预目的是为了减缓其紧张情绪, 减少术中手术器械传递声、仪器的运转声等术中环境不良恶性刺激, 缓解恐惧心理, 听音乐时学会控制自己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之中; (2) 病人进入手术间后, 护理人员面带微笑, 迎接病人, 再次核对病人, 介绍手术组成员, 使病人完全放松。抽取第一管血标本 (音乐干预前) , 配合施行麻醉, 待麻醉平面测试效果良好后, 施行音乐干预, 在音乐干预后 (听音乐时间不少于20分钟) 到胎儿娩出前 (减少出生婴儿性别对产妇情绪的影响及胎儿娩出后常规宫体注射或吊滴的催产素对皮质醇水平影响) , 抽取第二管血标本, 并记录干预前后心率、血压变化; (3) 干预效果测评从病人对音乐的感知、干预前后血糖、皮质醇、血压、心率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测评。17例病人主诉没听进音乐, 不知听了什么, 中断血标本的采集; (4) 观察指标血糖、皮质醇用Bacdman Coulter ACCESS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血压、心率使用Datex.ohmeda监护仪进行监测; (5)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O.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O5

2 结果

从表中可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血糖、皮质醇、心率、血压等无统计学差异, 而干预后两组病人的血糖、皮质醇、心率、血压变化有统计学差异 (P<0.O5) 。音乐疗法的有效实施能降低剖腹产病人的应激反应;音乐疗法具体实施需因人施护结合整体护理。

3 讨论

3.1机体对应激的反应主要通过下丘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和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两者功能增强来适应, 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皮质醇增多, 血糖增高。因此, 测定术中病人血糖、皮质醇、心率、血压的起伏可了解术中病人应激状态变化, 从而判断音乐干预的疗效。

3.2影响音乐疗法相关因素分析

17例主诉没听进去病人, 原因分析:5例麻醉效果欠佳;3例病人不太喜欢听音乐, 对音乐干预选择无所谓的态度;9例病人极度关注婴儿性别问题, 注意力转移不到音乐方面。 (1) 音乐疗法只能作为辅助疗法, 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其在术中应用的前提必须是在有效的麻醉实施下, 病人的疼痛程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根据马斯洛的基本需要层次论, 只有满足病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 病人才能有更高层次需求的愿望; (2) 因人施护结合病人文化背景, 了解其音乐爱好、类型, 如在此实验中询问是否喜爱音乐, 平时是否喜欢听歌, 有无胎教等, 根据病人需求选择合适的音乐; (3) 音乐疗法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 只有结合整体护理才能有效地进行, 离开了整体护理, 音乐疗法就成为一种形式、摆设, 只有通过整体护理, 评估病人身心状态, 诊断对音乐敏感性、理解力, 对音乐需求, 所需音乐种类, 进行有效实施, 才能把病人注意力很好地转移到音乐欣赏方面来, 达到音乐疗法的目的; (4) 关于背景音乐訩背景音乐易使病人产生误解不信任:手术医生怎么边听歌, 边给我手术?医生注意力会集中吗?会不会影响我的手术;訪手术医生各有所好, 如若遇到不喜爱音乐的, 遇到某些紧张状态, 反而适得其反, 影响手术医生状态;訫音乐类型不易选择, 易忽视个体之间文化差异, 不利于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 音乐疗法给整体护理注入了新鲜血液, 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起点, 它是护理人员独自操作的无创伤、无副作用护理治疗措施。通过改善环境、满足需求、转移注意力等方面帮助病人以最佳状态应对手术应激源, 维持身心平衡, 是医学人文文化在医院的具体体现, 且费用不高,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作者主张音乐疗法的使用应个体化, 使用随声听, 根据病人爱好, 选择音乐种类, 结合整体护理有效开展。

摘要:目的观察音乐疗法对剖腹产病人应激状态影响及具体实施方法、影响因素。方法将117例剖腹产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67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根据病人需求进行音乐干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从病人对音乐的感知、干预前后血糖、皮质醇、心率、血压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效果测评。结果实验组除17例病人主诉无法感知音乐外,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血糖、皮质醇、心率、血压的变化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从临床和实验证实音乐疗法实施能有效降低剖腹产病人的应激反应;音乐疗法具体实施需因人施护结合整体护理才能有效开展。

干预生活疗法 篇7

1 音乐疗法的兴起发展史

音乐疗法虽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但是音乐疗法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各个国家传播开来, 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早在公元前500年,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便开创了音乐疗法, 他认为, 听乐曲可缓解烦躁不安, 促进睡眠。现代音乐治疗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美军医院的医生让受伤的战士聆听音乐, 结果使伤口感染率、死亡率降低, 此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二战后, 音乐疗法从部队医院、精神病医院推广至其他各个科室部门, 应用越来越广泛, 逐渐发展为一门现代学科。目前, 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及亚洲一些国家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音乐疗法。1950年, 美国成立了全美音乐治疗协会, 音乐疗法 (M u s i c Therapy) 发展为一种专业疗法。1958年, 英国建立了音乐治疗协会, 此后澳大利亚、法国等45个国家开展了音乐治疗, 150多说大学设立了音乐治疗教育。随着音乐治疗的发展, 1974年成立了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音乐治疗已逐步形成一种社会职业, 目前美国从事音乐治疗工作的注册医师有4000余人, 欧洲数千人, 日本50多人。我国于80年代初期开展音乐治疗, 如音乐电疗法、音乐电针麻醉、音乐电磁疗法及音乐点针灸。目前, 我国虽然初步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 但音乐治疗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 音乐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都有待探索和发展[2]。

2 音乐疗法的作用机理

音乐疗法在作用机理方面具有其独特的机制, 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审美移情学说、共振原理学说和神经活动学说。审美移情学说认为音乐是一门独立的审美艺术。人在审美的过程中, 审美形象因情而生, 使审美主体感同身受, 唤起人绚丽多彩的情感体验, 激发人类精神世界特有的魅力。音乐与医学有一定的本质关联, 音乐独特的魅力对人的身心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它在调动人们思维记忆、联想的同时, 唤起同感, 引起人们的共鸣。音乐情境影响了审美主体的情绪, 获得释放宣泄, 使积极情绪强化、消极情绪弱化, 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3], 缓解躯体的紧张情绪, 消除个体的应激状态。共振原理学说认为, 音乐就是一种作用于人类生理场与物理场的物质能量。一方面, 旋律、节奏、曲调等音乐组成要素具有自身的规律和频率, 并从不同角度传递信息。当音乐振动作用与人体各个部位时, 引起人体五脏六腑、肌肉、脑电波等的和谐共振, 促进各器官节律趋于一致;另一方面, 音乐是通过对人体的听觉器官和听觉神经作用开始, 进而影响到全身肌肉、血脉及其他各个器官的活动。神经活动学说认为, 通过听觉神经, 音乐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 调节大脑皮层活动, 使其能够很好的协调人体内脏活动、情绪和行为。当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时, 会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通过神经-体液轴的调节, 促进人体分泌有利于健康的生化物质。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作用机制, 音乐通过刺激大脑皮质, 唤起患者愉悦的情感和联想, 使身心产生良好的效应。

在治疗方法上, 音乐疗法多采用聆听的方法 (聆听法) 。有关研究表明聆听法综合了患者的文化背景和音乐背景, 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听音乐时, 音量宜控制在20~40db, 时间30 min左右, 1~2次/d为宜。音乐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不同情绪及心理状态有不同的音乐处方[4]。焦虑情绪宜选择班得瑞的《寂静山林》、《大地的旋律》、《雪之梦》等, 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马苏里船歌》、《瑶族舞曲》等;抑郁情绪宜选择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G大调管弦乐《皇帝》, 古典音乐《在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郎》、《姑苏行》、《杜鹃圆舞曲》、《关山月》等。放松宜选择德彪西管弦乐曲《大海》、海顿组曲《水上音乐》、中国古典音乐《彩云追月》、原始自然音乐《松涛声》《海浪》《雨滴》《泉水》及大自然的鸟鸣声。具体干预方法, 应遵循目的性、整体性等原则[4,5,6]。从中医五音理论来看[5], 应将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音调与人的五脏 (脾、肺、肝、心、肾) 和五志 (思、忧、怒、喜、恐) 等多方面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做到因人施乐, 对症择乐, 提高音乐治疗的效果。

3 音乐疗法对焦虑、抑郁、血压方面的干预研究现状

音乐疗法便利、经济、安全等特点, 在实际临床中得到了很好的疗效。音乐疗法起初运用在精神科疾病, 之后推广至心血管科疾病、内分泌科疾病、肿瘤科疾病及其他疾病的辅助治疗,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针对焦虑、抑郁问题方面, 国内外大部分文献研究结果均表明, 音乐疗法通过生理和心理双重作用对缓解焦虑及抑郁负性心理状态有较好的疗效。

国内外研究表明, 听音乐可使个体躯体放松, 心情得到舒缓和平静。Yun[7]等对前列腺摘除患者进行研究, 对实验组进行音乐干预, 经分组对比研究发现, 干预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明显下降, 焦虑紧张状态也明显得到缓解, 证明了音乐疗法对缓解术前焦虑状态有明显的疗效。Evans[8]通过文献系统回顾, 证明了临床日常护理中使用音乐疗法可减少焦虑的有效性, 且无副作用, 并推荐音乐疗法同日常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Moon Fai Chan[9]等在新加坡对老年人抑郁运用音乐疗法进行干预, 将50例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 (24例) 和对照组 (26例) , 干预组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 持续8周, 干预结束后显示音乐治疗组抑郁情绪明显降低, 并且显示出累计剂量效应。Moon Fai Chan, Esther Mok等[10]人运用音乐疗法对社区老年人抑郁情绪进行为期1个月的干预, 以GDS为测量工具, 将47位老年人随机分为音乐治疗组 (23例) 和对照组 (23例) , 结果显示, 音乐组抑郁评分、血压、心率显著下降 (P<0.001) 。Cardigan等[11]对卧床休息的心脏病人进行音乐干预, 发现音乐对降低血压、呼吸频率以及缓和心理压力都有很好的疗效。王跃萍等[12]采用类实验的方法, 将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并以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为测量工具。观察组50例患者在住院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个性化音乐疗法, 干预结束后, 观察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王玉英等[13]将30例肺癌术前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 (20例) 、对照组 (10例) , 干预组接受音乐疗法, 治疗前后分别用SAS、SDS进行测评, 结果显示, 音乐疗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肺癌患者术前的焦虑状态, 并且减少应激反应, 减少术后并发症。

另一方面, 音乐疗法还被运用在降低血压上。Smolen等对正接受结肠镜检查的门诊焦虑病人进行研究, 把32个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运用病人自选的音乐对实验组进行干预。焦虑情况用生理指标血压和心率来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下降。黄国志等[14]将42例早中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病程、性别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音乐疗法干预结束显示, 音乐疗法对高血压患者有即时降低血压的作用 (P<0.01) , 并且影响患者的心理功能, 降低其焦虑水平 (P<0.01) 。黄绍宽等[15]对9例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高龄患者运用音乐疗法进行干预, 1h/d, 30个小时为一个疗程, 干预期间停用药物治疗。音乐疗法结束后, 收缩压下降显著 (P<0.05) , 舒张压下降非常显著 (P<0.01) ;舒张压平均下降11.03mm Hg, 收缩压平均下降20.25mm Hg;心率平均减慢8次/min (P<0.01) ;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提示音乐疗法有助于老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康复。于兰等[16]在音乐放松辅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研究中, 将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50例) 和对照组 (50例) , 观察组在每天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音乐放松治疗。实验结束, 观察组患者自主神经平衡指数下降, 心率减缓, 血压下降, 各种主诉症状明显好转 (P<0.05) , 结论表明音乐放松疗法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平衡状态, 降低血压。

4 结语

上一篇: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金融论文下一篇:高程联系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