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原则

2024-07-11

结构原则(精选12篇)

结构原则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不合理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的讲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这种单调沉闷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学习环境之中, 学习缺乏主动性, 思维缺乏创造性, 学生智能发展受阻重重。

为了让课堂焕发生机, 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是有的教师课堂随意性很大, 对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缺乏通盘考虑, 导致课堂结构松散, 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学习优秀教师经验时, 也往往偏重于他们的教学艺术, 而忽视了他们对课堂结构的研究, 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优秀教师经验的科学内涵, 只是在局部的形式上的模仿, 影响教育教学效益的提高。

事实上告诉我们, 教学的艺术性在于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 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原则, 科学优化课堂结构,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合理的课堂结构中使学生兴趣盎然, 正如“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在着眼整体的优化中, 丛整体目标出发, 研究课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 使课的各要素相互协调, 相得益彰。把握课堂结构这一关键, 依靠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课堂结构优化基本原则

1. 主体多向性原则

教育要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实践中自学地接受新知、探索疑难, 总结规律, 充分调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自我反思等多向信息交流方式, 彻底改变“注入式”教学中那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诱导学生不是硬拖学生, 激励学生不是硬压学生,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诀窍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给学生。

实施多向性交流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 设疑主体性。在教学中设置疑问, 创设困惑情境, 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恰当的课堂提问, 一但新奇的演示实验, 一段有趣的科学故事, 一个使学生困惑情境, 都能引发学生交流探索的欲望。

第二, 质疑延时性。在教学中, 当学生对设置的疑问产生求知欲时, 教师不要急于分析讲解, 因为人的学习中, 需要一个“个性化的建构时间”, 这个时间少则几秒, 多则几分钟, 几小时, 甚至几天, 让学生充分地思考、探索、交流, 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 以及学生自身反思的全方位信息交流。

第三, 答疑感悟性。知识的学习, 最终是学习者感悟完成的。教师的讲解只是外部条件, 是为学生自己感悟而服务的, 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 敢于否定, 师生平等交流讨论。不要轻视学生不同于书本的观点, 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 让学生思维无拘无束, 他们就会提出很多老师意想不到、有探索价值的新问题。

以上三方面只有通过学生的思维来完成, 教师要善于把问题抛给学生, 给足时间, 让学生动脑, 让他们“建构”。

2.“食谱搭配”原则

人吃饭既要讲究营养, 又要讲究口味。学生学习也莫过于如此。不同的教学方法, 有着不同的优势, 必须交替使用, 合理配置。使各种教法优势互补, 扬其所长。所谓讲究营养, 是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在一节课里, 学生要学到相应的学科知识, 同时在各种能力培养、精神上抗挫力、自信心、语言表达, 以及行为道德上, 都应得到收获。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发展, 必须采取诸多教学方法变换着进行, 避免学生偏食。所谓讲究口味,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兴趣而言。教学的关键首先是兴趣问题, 学生有了兴趣, 才有课堂的注意力, 才能谈课堂效益问题。人对某一形式的对象的兴趣, 所持续的时间是有限的, 时间超过限度, 兴趣减弱, 注意力下降, 这叫“兴趣疲劳”。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善于恰当地变换方法,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年龄越小, 变换频率越大, 高中课堂一般要十五、六分种变化一下。只要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 变着法上, 就能上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否则, 一节课下来, 只有一种方法, 非常乏味, 尤如催眠。

3. 控制与活跃统一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在控制课堂节奏, 进行统一的要求和管理, 维持必要的课堂秩序, 又要给学生适度的个性空间, 活跃课堂气氛。严格地掌控, 能使教师的讲授和指挥高效化, 也能使个别自觉性不强的学生跟上, 不掉队。而课堂的活跃能激发学生思维,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心理得到调节, 形成轻松和谐的氛围, 有利于学习。这二者相辅相成, 或相融相通, 或变更轮用, 使课堂收而不死, 放而不乱。

4. 计划性与灵活性统一原则

首先, 课堂设计要灵活, 有变的模式, 只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 学科特点, 内容特点, 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兴趣激发即可。再次, 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在课堂上进行有必要的调整, 这也是体现教师水平之所在。特别是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 如学生对某问题感到难度过大, 理解不了或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应变措施, 甚至改变课堂结构, 增删教学内容。不去灵活调整, 那就是“教务主义”, 连小品演员赵本山都说:“老鼠拐弯了, 猫还走直线, 那是瞎猫!”

课堂结构是指课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进行顺序和时间搭配。在时间发展上形成序幕—发展—高潮—落幕, 把最重要的知识部分放置于高潮, 课堂各部分有机组合, 程序合理, 时间搭配恰当, 轻重适度,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形成主动高效、生动有趣的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积极调动学生思维,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是近年来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 这样精心设计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 会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使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收到最大的效益。

摘要:本文对课堂结构的优化原则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达到挖掘学生的强势智能, 积极调动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课堂结构,优化原则,教学方法

结构原则 篇2

答: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以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最佳的结合状态。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什么意义?

答:优化产业结构,要以重点带动全面。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当前要振兴的支柱产业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这些产业一般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并有大批产前和产后的关联产业。振兴支柱产业可以为国民经济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可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可以带动一大批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振兴支柱产业呢?主要是确定目标、择优扶持、集中突破、注重提高,加强自主开放能力,形成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结构原则 篇3

关键词:瓦尔登湖  深层结构  达原则

引言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文中用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描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两年间的生活,包括了他对自然和生命深刻的思考。国内最早是由徐迟将它翻译出来,因而为人们所熟知,而后出现了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写就的译作,包括至今销量最高的戴欢版本,他们有的遵循直译的原则,有的主张意译的方法。笔者对这几本书做了一些比较,在论到“达”这一翻译原则时,显然徐迟的版本更为贴近。本文从理论出发,将翻译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并以此为指导,以徐迟译本为例,对观察到的描述性叙述进行阐述,并注意到这种“达”原则的达成是通过深层结构的改变实现的,分析徐迟版本的得与失来寻求关于翻译的审美与实用原则的理想平衡状态。

一、徐迟译作深层结构的描述性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这一组相对概念是乔姆斯基在解释句法语义的生成问题时提出来的。“深层结构是一个结构体的句法属性的抽象表述,即不同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例如潜在主语和动词、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的潜在层面;相反,表层结构是结构体句法派生过程的最后阶段,与人们实际发送、接收的结构组织是相符合的。”[1]从这里可以看出,深层结构主要阐述的是句法结构间的组合关系,着重强调语义,而表层结构强调的是句子之间的形式关系。因而在翻译活动中,原文与译文间的转换主要是深层结构层面的变换,表层结构的统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深层结构的对应关系。翻译应该遵循等效原则,即翻译前后的句义总体上是相近的,徐迟的《瓦尔登湖》在翻译上紧扣原作,表层结构上做到了与梭罗版本的大体一致。他的译作中鲜少有字符单位完全自由化、个性化而产生新的阐释义现象,而是在语句大意和句子形式基本相同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组合关系的改变,从而使文章更符合读者的需求。如在徐迟版的《更高的规律》中:

They early introduce us to and detain us in scenery with which otherwise,at that age,we should have little acquaintance.

译为:渔猎很早就把我们介绍给野外风景,将我们安置在那里,不然的话,在那样的年龄,是无法熟悉野外风景的。

这其中的“we”指的是我们和野外风景,强调两个主体,体现出了西方观念中对人与自然平等的和谐关系,而徐迟所译在不改变句子意思的情况下,将“we”认作人类,以主动的认知行为来接触野外风景,西方对人的自然属性的看重和我国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强调,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人为主体更符合汉语的习惯。

描述性是徐迟翻译的语言特色,他脱离了以往研究所形成的概念化的叙述,将《瓦尔登湖》看作独特的文本来研究,不沿用传统的探究本质的方法,而是将自己看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系统地整理了散文那形散神聚的行文方式。他注重文本的独特性,没有先入为主的为语句定性,忠实于原句尽量以转换单位为基本词汇构成自己的译作。在《湖》中有这样一句话:

A lake is the landscapes most beautiful and expressive feature.

译为:一个湖是一个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徐迟在这里用的是词语的固定义,没有过多润色,直白朴素的语言是对原作在客观范畴上的再现。

二、英汉语言对比差异和“达”原则

“达”原则是严复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指的是忠实原文的思想,理解原文,通过各种手法的运用在深层结构上达到与原文的一致,不是指句法上的流畅顺达。在翻译学上由于中英语法中的特长差异,“达”主要适用于通过语法结构的改变使得深层结构上的语义一致。汉语具有意合性的特点,与之不同,英语是以形合为主要特征,这也就导致了汉语的词汇虽然没有英文单词多,在句意表达上却更为丰富。但同时,英语注重形式上的泾渭分明,从而英语句义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它的词语在不同的句法成分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句义十分明确,很难会产生歧义。而汉语的意合特征使得双关可以大量实现的同时带来了表意不明的问题,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汉英之间这种差异性有时会使译者改变句法成分间的排列组合关系达到深层结构的明确性。如《倍克田庄》中:

Instead of calling on some scholar,I paid many a visit to particular trees,of kinds which are rare in this neighborhood, standing far away in the middle of some pasture,or in the depths of a wood or swam,or on a hilltop.

我并没有去访问哪个学者,我访问了一棵棵树,访问了在附近一带也是稀有的林木,他们或远远地耸立在牧场的中央,或长在森林、沼泽的深处,或在小山顶上。

在原文中,“standing”修饰的是tree,即“which are standing”,在英语中,根据句法的严格限制,此处的“which are”可以省略,不会形成歧义,然而译文中若是直译的话,受众很可能会把主体理解为“我”,形成歧义,因而要给“耸立”加一个主语,特指附近一带稀少的林木,这样更能“达”原文意。endprint

另外翻译中的蕴含和缺省、增生这些属性特征总是联系在一起,蕴含包括认知、词汇和结构等多种情况,指的是某个单位的语义、认知、逻辑包括了某些特定的信息。蕴含相当于在无形中给语义构成了逻辑结构上的预设,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这种信息的前提设定会使得译文的结构单位缺省从而实现“达”的效果,忠实作者的“欲言”,发掘到原文内涵。例如《更高的规律》中:

But put an extra condiment into your dish,and it will poison you.

但要是你在盘中再加上一点儿的作料,这就要毒害你了。

“extra”这个词有额外的、特别的意思,在这里出现给了这句话“作料已经足够了”的语义逻辑预设,而这个“extra”若是译为多余的话使得句子有重复赘余的弊端,因而徐迟翻译时将它翻为“再”这个词,客观上避免了语义冗杂,也得到了再现跨文化“达”的效果,将作者的蕴含义通过一个深层结构单位的变动表达了出来。

三、语结中“达”的应用

翻译是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追求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达到相同的语言效果,审美上是多样的,感知上是相似的。这种形式和内容的矛盾统一是建立在语结确定的基础上的,以语结为中心,各种语符有限度的自由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效果。翻译过程中深层结构的对应关系是以语结的确定为前提的,语结对句义的相似性有制约作用。语结这个概念是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帕森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已含有主谓成分的二元语句结构,即话语结构是在两个确定语核的基础上受到言外参数因子的影响由言内参数因子组合而形成的。语言形式改变过程中一个小小的参数因子的改变会对文本的韵味和意义产生很大的影响,以下选自《倍克田庄》:

With his horizon all his own,yet he a poor man,born to be poor,with his inherited Irish poverty or poor life,his Adams grandmother and boggy ways,not to rise in this world, he nor his posterity,till their wading webbed bog-trotting feet get talaria to their heels.

他的平行线完全属于他自己,他却是一个穷人,生来就穷,继承了他那爱尔兰的贫困或贫困生活,还继承了亚当的老祖母的泥泞的生活方式,他或是他的后裔在这世界上都不能上升,除非他们长了蹼的陷在泥沼中的脚,穿上了有翼的靴。

在这样一个长句中,最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就是“泥泞的生活方式”,原文中为“boggy ways”,这里的ways很容易被译为所经历的人生路线,而生活方式较之而言更显出了未来“rise”的不可能,路线更强调到现在为止的那段时光,而生活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像祖母那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现时的艰难,更是使未来没有希望,同样泥泞,具有“双关”的色彩,更突出了作者对那个人的嘲讽。

翻译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文本的客观性,它具有可认知性;因为译者的专业知识积累,它具有阐释性。文本的传播也可以理解为是信息的传播,因此更要遵循“达”的原则,达原文所要表达的义理,达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语言流畅自然,符合接受人群的认知思维。

翻译中的单位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语言符号,因此它们都具有固有的符号义,它们根据自己的词义和用法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句子的基本结构。“句法结构是句子的基本结构、内层结构;语义要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结构基础上才能实现;语义和语用发生关系也要通过句法才能实现。在研究一个句子时,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隐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力求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内层和外层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2]这里的语用指的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语义就是句子的句义,语言符号在进入深层结构时被语境化。有的语符保持着其被公共固化了的意义,有的语符在译者的阐释下改变了它的固定用法,变为与原意相近的别种形式。《瓦尔登湖》的结束语中梭罗如是说:

The volatile truth of our words should continually betray the inadequacy of the residual statement.

徐迟将它译为:我们的真实的语言易于蒸发掉,常使一些残余下来的语言变得不适用。

“Betray”的本意是背叛,这里的主体是语言,不是具有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因而与另外的客观物体发生冲突时徐迟将它引申为不适合;此外“should”的固定义为应该,而这里“应该”的话不符合逻辑上对真话的赞扬态度,因而选取了它的不常用的义项“可能”在社会语境下进一步延伸为“易于……”。

四、“达”原则下的再创造

对翻译属性的界定问题历来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它既是一项以审美为目的的操作活动,又是一项实践活动,是在遵循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实现的,因而近年来学术界更倾向于将翻译看为艺术性与科学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既是自由的创造活动,又是在条件规范下的理性活动,因而翻译的过程是以人为主体的逻辑思维和情感思维的共同体,它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艺术再创造。在跨文化的翻译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使得文本信息的传达产生不同的方式。在《禽兽为邻》中深刻体现了文化思维的差异:

It is remarkable how many creature live wild and free though secret in the woods,and still sustain themselves in the neighborhood of towns,suspected by hunters only.endprint

惊人的是,在森林之中,有多少动物是自由而奔放地,并且是秘密地生活着的,他们在乡镇的周遭觅食,只有猎者才猜到他们在那儿。

中西文化对“secret”这个词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人认为自由和秘密是冲突的,自由就应该是不受束缚的,不用刻意隐藏自己的行踪,随心所欲才是他们心中的奔放自由;而中国人的思想更多的受传统儒家的影响,因而他们可以理解古代文人的隐逸思想,这种遗世独立的气质是中国人所追求的,这种对自由和秘密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导致“though”在徐迟笔下改变了它本义中的转折意味,而与上文承接,共同表达一种低调的生活状态。

翻译是一种主观性的语符转换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参数因子感知的基础上的反映。主体性不光是对文本本身进行挖掘,而是对文本所处的社会环境内涵和本体结构考量的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这些活动都是在同一个主题倾向制约下实现的,力求主题方面对“达”的落实。结束语中有句话体现了徐迟主体认知结构下的再创造:

In proportion as he simplifies his life,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will appear less complex,and solitude will not be solitude,nor poverty poverty,nor weakness weakness.

他自己的生活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显得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将不成其为软弱。

中西语言对相同句式有着不同看法,英语中尽量避免相同的句式甚至同一个词语的反复运用,他们认为这样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汉语中将这种用法称为排比,汉语讲求音韵和谐,同样的句式对中国人而言是气势的象征,是一种强调,规整的结构在我们看来更赏心悦目。因而在这里徐迟将“nor”的用法和汉语习惯用法结合起来,排比的句式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

结论

徐迟的译本时刻紧贴着“达”这个原则,在认知双语的社会语言文化的前提下,尊重差异性,采用朴素的语言追求表层结构形式上的趋同。他考虑到跨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差别及受众对文本信息的需求和认知能力,适当地发挥主体性功能,在深层结构上进行文本再创造,实现了译文对原作的再现。

注释: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音乐作品的三大结构原则 篇4

曲式学 (又称“音乐作品分析”) 实际就是音乐的结构学。换句话说就是:曲式学是一门研究音乐作品结构的科学。

完美的曲式对于音乐作品的重要意义犹如严谨的结构对于建筑实体的重要意义一样。不难想象, 没有良好结构的建筑实体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同样, 没有良好结构的音乐作品其后果虽然没有建筑实体那么严重, 但它也会令所有听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无所适从,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记了后面忘了前面, 一盘散沙, 不知所云。最后导致这部作品流产。有的作品开头漂亮, 不同凡响。但虎头蛇尾, 越往后越乱, 最后只好草草收场, 不了了之, 由此那漂亮的开头也就被活活掩埋, 早已被听众遗忘。有的作品到处都可以发现非常漂亮的旋律片断, 但由于整个作品缺乏整体曲式构思, 便使得整个串起来听的时候就不觉得那么漂亮了, 甚至感到整个作品杂乱无章, 那些原来感受到的漂亮的旋律片断似乎都因互相抵销而使我们再也无法感受到了, 实在令人叹惜。

曲式学对于作曲家、指挥家及音乐评论家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同时对于一个演奏家、演唱家或立志想当一个演奏家、演唱家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甚至我们认为它对于一个音乐爱好者来说, 如果他能掌握一些有关曲式学方面的知识, 那么他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肯定会大大受益。)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音乐作品的结构有些类似, 它们都是建立在“字” (“音符”) 、“词汇” (“乐汇”) 、“句” (“乐句”) 与“段” (“乐段”) 基础上的。不难想象一个不会分句的人来朗读一篇文章会闹出什么样的笑话。同样, 对于一个分不清音乐作品中的乐句及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系的演奏者来, 肯定他对作品的阐释是不准确的, 甚至是歪曲的。况且, 一个演奏 (演唱) 者他在演义作品时的轻重、缓急、强弱、快慢, 甚至它所用演奏方法的确定都无一不与曲式结构有关。

以周邦彦的词《满庭芳》为例:原句是:“年年, 如秋燕, 漂流瀚海, 来寄修椽。”如果更改分句为:“年年如, 秋燕漂, 流瀚海, 来寄修椽。”这样错乱的分句使得词不达意, 并且破坏了词的意境。这和音乐是一个道理, 在音乐作品中, 如果不能正确的分句, 也会使作品本来的面目全非。

二、三大结构原则

音乐的结构原则可归纳为三条:重复的原则、对比的原则与再现的原则。

重复的原则: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而时间的艺术是一瞬即逝的, 过去了的东西是再也不会回来了的。这样为了把美的东西较为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音乐结构中, “重复的原则”就显得特别特别的重要了。 (以陕北民歌“东方红”前两句为例:“5 562—1 16 2—5 51 6 5 1 16 2—”, 前面四拍是乐曲出现的第一个乐汇, 下面的四拍正好是前面四拍的倒影重复——它是以“2”为轴互为倒影的两个关联的乐汇。最后那个由八拍构成的乐句可以看作是前两个乐汇的综合重复。) 我们从上面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重复的原则在音乐作品结构中的重要位置了。我们还可以用通俗的方式打个比方:前面的那个“乐汇”就象是在建造房屋时的一块“砖”, 而房子正是由这种“砖”按一定的形态垒砌成的。这种最原始的“砖”的“垒砌”, 正是我们现在要说的音乐结构原则中的“重复”, 它的重要意义也就可见一斑了。

音乐结构中的“重复”也许出自于:1.远古祭祀时巫师“咒语”的反复念诵;2.原始劳动中为统一步调反复呼唤着“嗬呀、嘿呀”的某一特定音调。

音乐作品中, 重复的手法一般用于以下位置:1.动机的重复 (如“贝五”中的命运动机——) 2.乐汇的重复 (如上例陕北民歌“东方红”) 3.乐句的重复4.乐段的重复5.乐曲的重复。

音乐作品中, 重复的手法一般有完全重复与变化重复。变化重复又包括:1.时值变化 (扩大或缩小) ;2.音程变化 (扩大或缩小) ;3.节奏变化 (这时一般旋律走向不变) ;4.旋律变化 (这时一般节奏规律不变) ;5.倒影变化;6.装饰音变化;7.综合变化。

在音乐发展手法中, “重复”是最原始最简单的, 但它对于作品中主要音乐形象的确立和加深又是非常有益处的。它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完全重复可以帮助主要音乐形象的确立并加深对于这一音乐形象的印象和理解。

2.变化重复可以推进音乐形象的展开, 甚至可以使音乐形象从平缓走向高潮, 或从高潮走向平缓。 (可以列举“保卫黄河”来进行分析阐述。整个曲子全部都是建立在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基础上的。)

在音乐结构原则中还有一种可以称之为“变奏”的, 但这种变奏原则其性质还应归于同一音乐形象 (或音乐主题) 的变化重复。

对比的原则:世界万物无不是在矛盾统一中而存在, 而发展。音乐也是如此。“重复”是“统一”基础, 而“对比”却是“矛盾”的展示。因此, “对比”便成为了音乐作品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音乐结构中引进了“对比”的原则, 便使得音乐从一个相对低级的阶段走向了一个较为高级的阶段。在整个曲式的进化过程中, 交响乐中“奏鸣曲式”的确立:呈示部中主、副部主题的对置;富有戏剧性的展开部的宣泄;再现部的回归等, 都无一不证明了音乐从此走向了更为辉煌、更富戏剧性和哲理性的交响化的顶峰。

“对比”可以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乐句中 (成为刻划主要音乐形象的某一乐汇的对比性因素) ;“对比”也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乐段中 (成为刻划主要音乐形象的某一乐句的对比性乐句) 。在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曲式结构“起、承、转、合”的模式中, 我们通常把这个对比性乐句称为“转句”;“对比”还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乐曲中 (成为刻划主要音乐形象的某一乐段的对比性乐段) 。在具有典型意义的西洋曲式结构“ABA”的模式中, 这个对比性乐段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对比性中段 (即“B”段) 。

在最后一种情况中, 即存在于某一乐曲中的对比性乐段 (中段、对比段、B段) , 它与主要音乐形象的刻划者 (主段、呈示段、A段) 的关系可以有两种情况:一, 引伸型;二, 对置型。前者是由主段里的某些对比因素发展而来 (也可能是主段的变奏) ;后者则完全是用新的材料写成。但无论是哪种情况, 它与A段共同完成了对于整体音乐形象的刻划, 它的存在是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整体音乐形象使其更为真实, 更为生动。

再现的原则:再现原则是针对对比原则而存在的, 没有对比也就无所谓再现。再现原则实际上是重复原则在整个乐曲整体结构上的扩大。它是音乐在“稳定—不稳定—稳定” (ABA) 的运动过程中最后获得“稳定”、“统一”的手段。它也是在“起、承、转、合”的运动过程中获得“合”的最后阶段。它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和平衡后的满足。

“再现”可以出现在某一特定乐段的结束乐句中。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起、承、转、合中的“合句”。这个合句可以只含有前面乐句中的某些特定因素, 也可以是前面乐句的完全再现或变化再现。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应完成全曲的平衡和统一的结构功能。

“再现”也可以出现在某一较大一些的曲体中, 如典型的“ABA”三段体的最后一个乐段。它可以采用对于“A”乐段的完全重复 (在这里可以叫做“完全再现”) , 也可以采用对于“A”乐段的变化重复 (在这里可以叫做“变化再现”或“动力再现”) , 这时最后的“A”应写成“A’”。因为它较原来的“A”有了新的变化了。我们通常叫它为“再现段”

“再现”还可出现在更大一些的曲体中, 如在交响乐中常常运用的典型的“奏鸣曲式”。这时它的称呼已经扩大为“再现部”了, 它所再现的对象是前面的“呈示部”。中间是具有强烈戏剧冲突的“展开部”。再现部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完全再现;二是动力再现 (局部的或变化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音乐在其“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运动过程中, 它所走过的路可以表示为:音乐形象——完全重复——变化重复 (或变奏) ——引伸发展——完全对置——变化再现 (动力再现) ——完全再现。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篇5

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第一单元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学习目标

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新型组织结构模式,以及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知识要求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一)组织设计理论的内涵

组织设计是在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1.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对比分析结果: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在外延上是不同的,从逻辑上说,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2.组织理论发展的三阶段:

1)古典组织理论:以马克思∙韦伯、亨利∙法约尔等人的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

2)近代组织理论: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着重强调人的因素。

3)现代组织理论: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

3.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

组织设计理论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

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机构和规章。古典组织学派在这一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除了包含上述基本内容之外,还加进了人的因素,加进了组织结构设计以及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协调、信息控制、绩效管理、激励制度、人员配备及培训等。在动态组织设计理论中,静态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内容仍然占主导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

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包容关系。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1.管理学家厄威克曾比较系统地归纳了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的观点,提出了8条指导原则: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管理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

2.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人在继承古典管理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组织工作的15条基本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管理幅度原则、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职责的绝对性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职权等级原则、分工原则、职能明确性原则、检查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原则、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和便于领导原则。

3.我国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任务与目标原则: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这是一条最基本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部门,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由于受个人业务、知识、经验条件的限制,一名领导人能够有效领导的直属下级人数是有一定限度的。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企业组织设计时,既要有必要的权力集中,又要有必要的权力分散,两者不可偏废。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要求组织设计时,既要保证组织外部环境和企业任务发生变化时,能够继续有序地正常运转;同时又要保证组织在运转过程中,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变更,组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

二、新型组织结构模式

(一)多维立体组织:又称多维组织、立体组织或多维立体矩阵制等,它是矩阵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它把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组织结构模式。

(二)模拟分权组织结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如钢铁企业、化学工业企业等)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生产技术特点及其对管理的不同要求,人为地把企业分成许多“组织单位”,并将其看成是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部门,赋予他们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让它们拥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使每一单位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实现“模拟”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以调动其生产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改善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的组织结构。

(三)分公司与总公司: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分公司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没有独立的章程和董事会,其全部资产是总公司资料的一部分。

(四)子公司与母公司:子公司是指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业。

(五)企业集团:是一种以母子公司为主体,通过产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与众多企业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1.企业集团的结构图:核心企业、控股成员企业层、参股成员企业层、协作成员企业层(同心圆由里向外)

2.企业集团的职能机构框图

1)依托型组织职能机构

2)独立型组织职能机构

3)智囊机构及业务公司和专业中心

4)非常设机构

能力要求

一、织组结构设计的程序

1.分析组织机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主要因素有:企业环境、企业规模、企业战略目标、信息沟通。

2.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

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

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二、部门结构不同模式的选择:

部门结构模式主要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各种模式自身的组合原则如下:

(一)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内部结构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任务小组)等模式,也就是广义的职能制组织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具有明确性和高度稳定性。

(二)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包括事业部和模拟分权制等模式。

(三)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以关系为中心设计的部门内部结构通常出现在一些特别巨大的企业或项目之中,如某些跨国公司。从本质上说,它只是将其他组织设计原则加以综合应用,缺乏明确性和稳定性,实用性较差。

第二单元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学习目标

了解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掌握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程序,能够进行企业组织结构整合。知识要求

1.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

美国企业管理史学家钱德勒的著名结论:组织结构服从战略。

2.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规模、产品和市场都发生了变化,这时,企业应采用适合的组织发展战略,对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战略有:

1)增大数量战略:在行业处于发展阶段,只需采用简单的结构或形式。

2)扩大地区战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阶段,要求将产品或服务扩展到其他地区,建立职能部门结构。

3)纵向整合战略:行业增长阶段后期,组织应选择事业部制结构。

4)多种经营战略:行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往往选择多种经营战略,分别采用矩阵结构或经营单位结构。

能力要求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程序(完整、合理的组织结构变革程序和步骤)

(一)组织结构诊断: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组织改革的目标,采集数据资料对组织机构诊断分析。

1.组织结构调查:对组织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调查,掌握资料和情况。系统地反映组织结构的主要资料有:1)工作岗位说明书2)组织体系图 3)管理业务流程图

2.组织结构的分析:通过研究分析,明确现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为提出改进方案打下基础。组织结构分析主要有三方面:1)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的改变2)哪些决定企业经营的关键性职能?3)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类别。

3.组织决策分析:在分析决策应当放在哪个层次或部门时,要考虑的因素有:1)决策影响的时间 2)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面 3)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 4)决策的性质。

4.组织关系分析

(二)实施结构变革:提出若干可行的改革方案可供选择,明确方法步骤、具体措施和工作重点

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变革的征兆主要有:

1)企业经营业绩下降,例如:市场占有率缩小、产品质量下降、成本增加、顾客意见增多、缺少新产品、新战略等。

2)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如决策迟缓、指挥不灵、信息不畅、机构臃肿、管理跨度过大、“扯皮”增多、人事纠纷增加等。

3)员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合理化建议减少、员工的旷工率、病假率、离职率增多等。

2.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方式:改良式变革;爆破式变革;计划式变革

3.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

人们反对组织结构变革的根本原因:由于改革冲击他们已习惯了的工作方法和已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失去工作安全感;一部分领导与员工有因循守旧思想,不了解组织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为保证变革顺利进行,应事先研究并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1)让员工参加组织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划,使他们充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的责任感;

2)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使员工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变革后的工作岗位;

3)大胆起用年富力强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从组织方面减少变革的阻力。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组织结构整合是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

(一)结构整合主要在于解决结构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互间协调的要求。

(二)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拟定目标阶段、规划阶段、互动阶段、控制阶段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长期的企业组织变革的实践活动中,西方管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些组织设计基本原则,如管理学家厄威克曾比较系统地归纳了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等人的观点,提出了8条指导原则: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管理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和明确性原则;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等人,在继承古典管理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组织工作的l5条基本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管理幅度原则、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职责的绝对性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职权等级原则、分工原则、职能明确性原则、检查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原则、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和便于领导原则。我国企业在组织结构的变革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设计原则,现可以归纳如下:

1.任务与目标原则

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组织结构的全部设计工作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即企业任务、目标同组织结构之间是目的同手段的关系;衡量组织结构设计的优劣,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企业任务、目标作为最终的标准。从这一原则出发,当企业的任务、目标发生重大变化时,例如,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时,组织结构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适应任务、目标变化的需要。又如,进行企业机构改革,必须明确要从任务和目标的要求出发,该增则增,该减则减,避免单纯地把精简机构作为改革的目的。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

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部门,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各专业部门只有加强协作与配合,才能保证各项专业管理的顺利开展,达到组织的整体目标。贯彻这一原则,在组织设计中要十分重视横向协调问题。主要的措施有:

(1)实行系统管理,把职能性质相近或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归类,成立各个管理子系统,分别由各副总经理(副厂长、部长等)负责管辖。

(2)设立一些必要的委员会及会议来实现协调。

(3)创造协调的环境,提高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念,增加相互间的共同语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由于受个人精力、知识、经验条件的限制,一名领导人能够有效领导的直属下级人数是有一定限度的。有效管理幅度不是一个固定值,它受职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职能机构健全与否等条件的影响。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组织设计时,领导人的管理幅度应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由于管理幅度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呈反比例关系,这一原则要求在确定企业的管理层次时,必须考虑到有效管理幅度的制约。因此,有效管理幅度也是决定企业管理层次的一个基本因素。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组织设计时,既要有必要的权力集中,又要有必要的权力分散,两者不可偏废。集权是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而分权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

合理分权有利于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领导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重大问题。因此,集权与分权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企业在确定内部上下级管理权力分工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生产技术特点,各项专业工作的性质,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结构原则 篇6

关键词:框架结构 原则 问题 设计

1 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1.1 刚柔并济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全部毁坏;而太柔的结构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结构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刚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我个人认为刚多点使工程不经济,造成造价过高,而且应变能力差。柔多一点虽然造价便宜但是必然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结果必然是太大的变形,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这些问题历来都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标,但无法提供精确答案。

1.2 多道防线 安全的结构体系是层层设防的,灾难来临,所有抵抗外力的结构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后继。这时候,如果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单一的构件上,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如土建结构中多肢墙比单片墙好,框架剪力墙比纯框架好等等,就是体现了多道防线的设计思路。

1.3 抓大放小 在框架结构结构体系中具有“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的说法也是钢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问:为什么不是“强柱强梁”“强剪强弯”呢?为什么所有构件都很强的结构体系反而不好,甚至会有安全隐患呢?这里面首先包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绝对安全的结构是没有的。简单地说,虽然整个结构体系是由各种构件协调组成一体,但各个构件担任的角色不尽相同,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轻重之分。一旦不可意料的破坏力量突然袭来,各个构件协作抵抗的目的,就是为了保住最重要的构件免遭摧毁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摧毁,这时候牺牲在所难免,让谁牺牲呢?明智之举是要让次要构件先去承担灾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平均用力,可能会“玉石俱粉”,损失则更大矣!在钢框架结构中,柱倒了,梁会跟着倒;而梁倒了,柱还可以不倒的。可见柱承担的责任比梁大,柱不能先倒。为了保证柱是在最后失效,我们故意把梁设计成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其破坏在先,以最大限度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如果梁柱等同看待,企图让他们都“坚不可摧”,则可能会造成同时破坏,后果会更糟糕,损失会更大。所以关键时刻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取大舍小。有舍才有得,舍是为了得。

1.4 打通关节 理想的结构体系当然是浑然一体的——也就是没有任何关节的,这样的结构体系使任何外力都能迅速传递和消减。基于这个思路,设计者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结构中各种各样的关节“打通”,使力量在关节处畅通无阻。中医上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结构就象一个人,气穴若不能畅通,症结和隐患就会产生。在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是设计概念中的战略问题,但要想得让这些战略思想得以实现,靠的是“打通关节”这个原则作为保证的,结构设计的具体操作,最后全都归到“打通关节”的贯彻和实施上来。打通关节保持平衡的目的其实就是使其永远处于原始的静态,当力量不能畅通时,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的组成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静态平衡一旦被破坏,结构变成机动,“动”即是死,即为终结。可见设计者是协调者,其任务是让所有互不相关的静态构件相聚之后依然处于静态(也就是使其保持常态),或者是处在相对的静态之中。其实处理和成就世间万物,必须使动为动,静为静,才能平衡;必须动者动之,静者静之,才能持久;必须知其本源,施以规则,顺之导之,才能达至繁荣昌盛。一切的一切,以顺应自然为始,达到平衡为终,诸多规则,只是手段,只为平衡,只为畅通。

2 应从概念设计上着手注意几个问题

2.1 关于强柱弱梁节点。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距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2.2 关于“强剪弱弯”措施:强剪弱弯是保证构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坏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为加大各承重构件相对于其抗弯能力的抗剪承载力,使这些部位在结构经历罕遇地震的过程中以足够的保证率不出现脆性剪切失效。对于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应注意抗剪验算和构造,使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3 注意构造措施。①对于大跨度柱网的框架结构,在楼梯间处的框架柱由于楼梯平台梁与其相连,使得楼梯问处的柱可能成为短柱,应对柱箍筋全长加密。这一点,在设计中容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②对框架结构外立面为带形窗时,因设置连续的窗过梁,使外框架柱可能成为短柱,应注意加强构造措施。③对于框架结构长度略超过规范限值,建筑功能需要不允许留缝时,为减少有害裂缝(规范规定裂缝宽度小于0.3mm),建议采用补偿混凝土浇筑。采用细而密的双向配筋,构造间距宜小于150mm,对屋面宜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处按构造措施宜适当加强。④其它构造措施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请详见新规范。

3 设计构造方面的问题

3.1 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应满足要求对于规范中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的要求,绝大部分设计人员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规定的“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0.4%。”设计中经常被忽视,尤其是柱轴压比不大时,常常不满足要求。这一规定是保证节点核芯区延性的重要构造措施,应严格遵守。

3.2 底层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应满足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规定:“底层柱,柱根处箍筋加密区范围为不小于柱净高的1/3”这是新增加的要求,设计中应重点说明。

3.3 框架梁的纵向配筋率应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中规定:“当框架梁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梁箍筋最小直径的数值应比表6.3.3中规定的数值增大2mm。”在目前设计中,这一规定常被忽视,造成梁端延性不足。

3.4 框架梁上部纵筋端部水平锚固长度应满足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框架端节点处,当框架梁上都纵筋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时,应伸至柱外边并向下弯折,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E。”当框架柱截面尺寸小于400×400mm时,应注意梁上部纵筋直径的选择,否则这一项要求不容易得到保证。

无碴轨道结构类型及设计原则 篇7

1 无碴轨道的类型

1.1 无碴轨道的分类

无碴轨道可分为四大类[1]:直接固定式,轨枕式,轨道板式,浮置板式。直接固定式轨道是将钢轨及扣件系统直接固定在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道床上,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整体式、平板式、基座式。轨枕式轨道是将支承钢轨的轨枕或支承块与混凝土道床浇筑在一起,按埋入的材料分为:木枕埋入式、混凝土枕埋入式、混凝土支撑块埋入式。轨道板式轨道是将利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直接支承钢轨。浮置板式轨道是通过弹性体把轨道结构上部构件与基础完全隔离,利用道床在弹性体上进行惯性运动来隔离和衰减振动,按弹性体的材料可分为钢弹簧浮置板和橡胶弹簧浮置板,按道床的制作方法可分为现浇浮置板和预制浮置板。

1.2 无碴轨道的典型型号

1)日本板式轨道。

板式轨道(Slab Track)于1955年在日本首次提出,1971年开始被日本国有铁路(JNR)广泛应用在桥梁、隧道和高速铁路中,累计铺设里程已超过2 400 km[2]。板式轨道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安装在桥面板、隧道底板或仰拱上的底座,在轨道板与底座间灌注水泥沥青砂浆(CA砂浆),在轨道板上直接铺设钢轨。板式轨道结构高度低,道床宽度小,重量轻,总造价不超过传统有碴轨道的30%,施工方便。目前常用的有普通A型轨道板(见图1)、框架型轨道板、用于特殊减振区段上的防振G型轨道板及早期用于路基上的RA型轨道板等。国内武广客运专线新广州站采用日本板式轨道的技术。

2)B⌀gl型无碴轨道。

B⌀gl型无碴轨道是德国Max B⌀gl公司在1996年开发的预制轨道板结构[3],是德国批准的B⌀gl,Rheda,Züblin,ATD,Getrac和Berlin六种无碴轨道结构形式之一。B⌀gl式无碴轨道由预制轨道板、水泥沥青砂浆层、水硬性支承层、钢轨及扣件系统组成,可用于有隔振要求的地段。当线路附近有降噪要求时,可在博格轨道板上铺设预制的吸声材料。

3)Rheda型无碴轨道。

德国RAIL.ONE公司开发的Rheda型无碴轨道于1972年铺设于德国比勒菲尔德—哈姆的一段线路上,以Rheda车站而命名[4]。Rheda型系列无碴轨道有Rheda经典型,Rheda-Berlin HST V1型,Rheda-Berlin HST V2型,Rheda-Berlin HST V3型和Rheda2000型。Rheda经典型从采用整体式轨枕的传统带槽轨道发展为Rheda2000无槽型无碴轨道,克服了纵向裂缝的发生。Rheda2000是带混凝土支承层的无碴轨道系统,由两根桁架形配筋组成的特殊双块式轨枕组成,采用混凝土现浇形成整体式结构(见图2)。为了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RAIL.ONE公司为地铁开发了Rheda MRT,为城市绿色交通开发了Rheda City Green和ATD-G等型号的轨道。

4)Züblin型无碴轨道。

Züblin型无碴轨道系统是1974年开发,在科隆—法兰克福高速铁路上首次铺设。Züblin无碴轨道系统与Rheda无碴轨道系统相似,都是在水硬性混凝土承载层上铺设双块埋入式无碴轨道,由钢轨扣件系统、轨枕、混凝土承载板、水硬性承载层以及防冻层组成。双块式轨枕通过桁架钢筋以及两侧的附加钢筋与混凝土承载板浇筑成整体。

5)LVT型无碴轨道。

LVT型(Low Vibration Track)无碴轨道是Roger Sonneville提出,在1966年首次用于瑞士联邦铁路(SBB)的波茨博格隧道项目,并在瑞典的马尔默城市隧道,哥本哈根地铁,英吉利海峡隧道,英国东伦敦线,西班牙巴伦西亚地铁项目中得到广泛的采用。LVT由橡胶靴套包裹的钢筋混凝土支承块以及块下大橡胶垫板组成,支承块和铁垫板通过预埋的绝缘套管采用螺栓连接,采用现浇混凝土将弹性支承块嵌固在其中形成道床(见图3)。由于采用了轨下和块下双层弹性垫板,使轨道结构具有良好的减振降噪性能。在国内,广州地铁1号线和北京地铁1号线中采用了LVT轨道结构。

6)GERB浮置板轨道。

GERB浮置板轨道将混凝土道床板浮置在钢弹簧隔振器上,构成质量—弹簧—隔振系统。 隔振器内放有螺旋钢弹簧和粘滞阻尼(见图4),布置方式有内置式、侧置式和用于桥梁建筑的支座式3种。钢弹簧隔振器内有粘滞阻尼,使钢弹簧具有三维弹性,且横向刚度可以独立设计,具有很好的横向稳定性。浮置板对其固有频率2倍以上的中、高频率振动减振效果显著[5],尤其在有特殊减振要求的住宅、音乐厅、医院、学校、精密仪器工厂等地段得到广泛应用。

2 无碴轨道的设计原则

1)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350 km/h运行的高速列车行驶安全,满足GB 5599-85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的相关要求;2)轨道结构的刚度和阻尼设计满足列车在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下的变形限值和振动幅值,振动频率避开车辆及轨道的固有频率,防止发生共振和临界速度下的轨道及地基的几何变形和失稳,满足GB 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1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等相应规范中的噪声和振动的规定限值;3)无碴轨道和有碴轨道的过渡段、特殊减振和普通区域的过渡段需进行合理的计算分析,严格遵循刚度渐变的设计原则,避免列车行驶经两种轨道连接处钢轨挠度和动弯应力急剧变化,保证行车稳定性和钢轨强度安全;4)轨道结构能够调整,对轨道下部结构发生变形引起的轨道不平顺能及时处理;5)轨道结构的材料满足设计要求,在使用年限内不发生老化疲劳,能方便检测更换;6)轨道系统维修量小,检测维修速度快,保证正常的检修不影响线路运营;7)经济合理,易于施工。

3 结语

无碴轨道有4种主要类型,发展成熟的型号较多,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和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型号。严格按照设计原则和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充分发挥无碴轨道的优点,满足列车行驶安全、乘客舒适程度、维修作业和经济成本合理性的要求。

摘要:对无碴轨道结构进行了系统分类,比较了日本板式、B gl型、Rheda型、Z櫣blin型、LVT型、GERB型无碴轨道的结构组成和性能特征,根据列车行驶安全、乘客舒适程度、维修量和经济成本的要求,提出了无碴轨道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无碴轨道,轨枕,减振,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陈怡如.无道碴轨道工程简介[D].台北:台湾大学,2006.

[2]D.N Bilow,G M.Randich slab track for the next 100 years[C].Proceedings of Americ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 2000 Rail Transit Conference,2000.

[3]S.B gl.Systemdevelopment FFB TS-slab track for switches B gl[J].ZEV Rail Glasers Annalen,2009,133(8):302-306.

[4]C.Esveld.Recent developmentsin slabtrack[J].European RailwayReview,2003(9):81-85.

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和原则 篇8

建筑结构设计就实质而言, 分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建筑设计, 另一方面是结构设计。建筑设计侧重于建筑物的功能方面的设计, 如建筑物的外观形态、建筑风格等等;结构设计侧重于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能方面的设计, 如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物防风能力等等。就我们经常说的建筑结构设计而言, 其实侧重于第二个侧面, 即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就是建筑结构设计师用结构语言把自己所要表达内容完整无误的表达出来。其中设计用到的结构语言就是协助建筑结构师把自己的建筑结构思想表达出来所用到的语言符号, 或者是设计专业图纸中所用到的结构元素。故此,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建筑结构设计师用特定的结构语言符号或者结构元素把建筑的结构体系表达出来。

2 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

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主要包含如下四个环节:方案设计、结构设计、构件设计和绘制施工图四个部分。

2.1 方案设计

结构方案设计包括结构选型、结构布置、主要构件的尺寸估计和结构的初步分拆等内容。结构选型包含上部结构选型和基础结构选型两方面内容。对结构选型实际是对未来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提供各种不同设计方案, 然后通过一定的评判标准来确定方案的优劣, 最终选定最满意的结构。

2.2 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部分要把建筑物本体结构、给排水、电气线路和设备、暖通等内容全部囊括在内, 进行综合考虑, 形成设计的初步方案。在这个阶段, 建筑结构设计师要对结构设计涉及到的诸如楼板厚度、层高、梁柱的尺寸等内容给一个大致的数据范围, 然后再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该结构体系进行综合评判, 判断结构体系是否合理。在结构设计阶段, 让建筑物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抗震设计, 根据我国的设计规范要求, 一般建筑物的抗震烈度范围为6度到9度, 根据建筑物所处的不独区域和对建筑物的实际要求来确定;2) 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 构件在建筑物中承载能力不能到达一个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

2.3 构件设计

结构设计之后, 就要进行构件设计。构件设计是指柱、梁、板、墙 (剪力墙) 和块体这5部分的内力和配筋计算。梁和柱可看作细长杆件, 内力情况与计算体系相符合。单向板可简化为单位宽度的梁来计算, 双向板的计算理论也较成熟, 异型板的计算较为复杂, 应尽量避免。对于单片的剪力墙, 一般把它视为薄壁柱作近似计算, 有时要考虑翼缘的作用;对于筒体结构中的剪力墙, 则要用空间力学的方法来计算。块体不同于梁、柱、板、墙, 它在空间3个方向的尺寸都比较大, 难以视作细长杆件或简化为平面体系来计算。如单独基础、柱的承台、深梁等都是块体, 受力情酬良复杂, 难以精确分析, 所以在计算中往往加大安全系数, 以保安全。

2.4 绘制施工图

整个建筑结构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绘制施工图。建筑设计师的所有想法和创意都体现在施工图中。因此, 施工图是工程师的语言, 工程师的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施工图纸来表达, 施工图纸是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的主要依据, 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也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发挥。因此, 在绘制施工图纸时, 必须保证图纸的表达正确、规范、简明和美观, 以便施工人员通过图纸正确的理解设计意图, 保证施工工作与设计工作相联系, 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 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

3.1 适用性

建筑结构设计适用性原则是指未来的建筑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 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任何一个建筑物, 都有一定的建造目的, 该原则说明, 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建筑物的建筑功用, 即要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如蓄水池能够蓄水, 如果底部有裂缝, 则蓄水池就失去了蓄水功能。当然, 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 考虑建筑物适用性的同时, 还要综合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施工技术水平、建筑材料、地理环境、用户对建筑物的外观要求等因素。

3.2 安全性

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原则是指建筑物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条件下, 应该能够承受苦难出现的各种荷载和变形作用而不发生破坏, 在偶然事件发生条件下, 这里的偶然事件多指自然灾害如强震、剧烈爆炸、强风等, 结构仍能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用到的杆件, 对其安全性要求就要考虑杆件的材料、压杆的截面形状与大小、压杆的长度和压杆的支撑情况等内容。作为一个建筑物在保证适用性的同时, 也要保证安全性。

3.3 耐久性

耐久性是指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寿命, 在设计时应考虑到结构和所用材料保证建筑物有一定延续时间。

3.4 经济性

经济性原则指的是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经济因素。这里有两个层面的经济性, 一方面是说建筑物在满足适用性和安全性的条件下, 造价经济、划算, 另一方面说的是在耗费造价一定的条件下, 产生收益最大化, 这里的收益也就是效用最大化。

3.5 美观

对于建筑美观的追求没有止境, 它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的发生变化, 因此, 建筑结构设计师应考虑美学因素。就是要求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结构设计时既要做到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前提, 还要融入时代的美观因素, 才能使得设计的建筑物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 也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物在美观方面的要求, 满足了建筑物所赋予人们在精神上的感受。

3.6 施工方便

建筑结构设计对施工难度影响很大, 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师要时刻想到自己的设计是否便于施工, 施工者不满意的设计就是一个失败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这些经验是可以汲取的: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截面种类, 免得制模麻烦;各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能统一尽量统一;要充分了解使用功能, 把握业主的要求, 可避免后来业主要求的变更;必要时可实地踏勘, 对基础设计很有必要;钢筋排放不宜过密, 太密捣砼的振动棒不好操作、梁柱节点处施工难度大, 特别是顶层与边柱或角柱相连的梁负筋不宜配双层, 因为钢筋都要锚入柱内, 配双层对浇筑砼影响很大;梁、柱、基础编号时, 尽量归并;配置板钢筋时, 板钢筋间距不要太多;注意有些结构做法, 在施工图上看起来可行, 觉得没什么不妥, 但不一定能在现场施工, 或很难进行施工;对一些复杂的建筑, 应考虑它周边的建筑环境, 还有和其他建筑物的关系以及施工队的装备情况。因此, 作为施工设计人员, 这些便于施工的经验和技巧应该牢牢掌握。

参考文献

[1]田浥.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及要点分析.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钢结构稳定设计原则及特点分析 篇9

稳定性是钢结构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各种类型的钢结构中, 都会遇到稳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处理不好, 将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根据稳定问题在实际设计中的特点提出了以下三项原则并具体阐明了这些原则, 以更好地保证钢结构稳定设计中构件不会丧失稳定。

1.1 结构整体布置必须考虑整个体系以及组成部分的稳定性要求。

目前结构大多数是按照平面体系来设计的, 如桁架和框架都是如此。保证这些平面结构不致出平面失稳, 需要从结构整体布置来解决, 亦即设计必要的支撑构件。这就是说, 平面结构构件的出平面稳定计算必须和结构布置相一致。

1.2 结构计算简图和实用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简图相一致, 这对框架结构的稳定计算十分重要。

目前设计单层和多层框架结构时, 经常不做框架稳定分析而是代之以框架柱的稳定计算。在采用这种方法时, 计算框架柱稳定时用到的柱计算长度系数, 自应通过框架整体稳定分析得出, 才能使柱稳定计算等效于框架稳定计算。然而, 实际框架多种多样, 而设计中为了简化计算工作, 需要设定一些典型条件。

1.3 设计结构的细部构造和构件的稳定计算必须相互配合, 使二者有一致性。

结构计算和构造设计相符合, 一直是结构设计中大家都注意的问题。对要求传递弯矩和不传递弯矩的节点连接, 应分别赋与它足够的刚度和柔度, 对桁架节点应尽量减少杆件偏心这些都是设计者处理构造细部时经常考虑到的。但是, 当涉及稳定性能时, 构造上时常有不同于强度的要求或特殊考虑。例如, 简支梁就抗弯强度来说, 对不动铰支座的要求仅仅是阻止位移, 同时允许在平面内转动。然而在处理梁整体稳定时上述要求就不够了。支座还需能够阻止梁绕纵轴扭转, 同时允许梁在水平平面内转动和梁端截面自由翘曲, 以符合稳定分析所采取的边界条件。

2 钢结构稳定设计特点

2.1 失稳和整体刚度:

现行规范通用的轴心压杆的稳定计算法是临界压力求解法和折减系数法。

2.2 稳定性整体分析:

杆件能否保持稳定牵涉到结构的整体。稳定分析必须从整体着眼。

2.3 稳定计算的其它特点:

在弹性稳定计算中, 除了需要考虑结构的整体性外, 还有一些其他特点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要做的就是二阶分析, 这种分析对柔性构件尤为重要, 这是因为柔性构件的大变形量对结构内力产生了不能忽视的影响, 其次, 普遍用于应力问题的迭加原理。在弹性稳定计算中不能应用。这是因为迭加原理的应用应以满足以下条件为前提:

(1) 材料服从虎克定律变成正比;

(2) 结构的变形很小。

而弹性稳定计算一般均不能满足第 (2) 个条件, 非弹性稳定计算则两个前提都不符合。

了解了一些在钢结构设计中应该明确的一些基本概念, 有助于我们在设计中更好地处理稳定方面的问题, 随着新型钢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 我们对稳定问题的研究要求也不断地提高, 之所以在设计中出现结构失稳问题,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新型结构稳定知之甚少, 也就是目前钢结构稳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 钢结构稳定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钢结构体系稳定性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 目前在网壳结构稳定性的研究中, 梁-柱单元理论已成为主要的研究工具。但梁-柱单元是否能真实反映网壳结构的受力状态还很难说, 虽然有学者对梁-柱单元进行过修正。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反映轴力和弯矩的耦合效应。

3.2 在大跨度结构设计中整体稳定与局部稳定的相互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大跨度结构设计中取一个统一的稳定安全系数, 未反映整体稳定与局部稳定的关联性。

3.3 预张拉结构体系的稳定设计理论还很不完善, 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合理的理论体系来分析预张拉结构体系的稳定性。

3.4 钢结构体系的稳定性研究中存在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 目前结构随机影响分析所处理的问题大部分局限于确定的结构参数、随机荷载输入这样一个格局范围, 而在实际工程中, 由于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 会引起结构响应的显著差异。所以应着眼于考虑随机参数的结构极值失稳、干扰型屈曲、跳跃型失稳问题的研究。

从上面可以看出, 我们的钢结构稳定理论还是不够完善, 我们在设计中一般都是把钢结构看成是完善的结构体系, , 我们可以看出在设计中我们没有考虑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在考虑这些因素之前, 应该弄清楚这些随机因素的来源, 一般情况下把影响钢结构稳定性随机因素分为三类:

(1) 物理、几何不确定性:如材料 (弹性模量, 屈服应力, 泊松比等) 、杆件尺寸、截面积、残余应力、初始变形等。

(2) 统计的不确定性:在统计与稳定性有关的物理量和几何量时, 总是根据有限样本来选择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因此带来一定的经验性。这种不确定性称为统计的不确定性, 是由于缺乏信息造成的。

(3) 模型的不确定性:为了对结构进行分析, 所提的假设、数学模型、边界条件以及目前技术水平难以在计算中反映的种种因素, 所导致的理论值与实际承载力的差异, 都归结为模型的不确定性。

以上都是钢结构稳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我们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这些稳定, 钢结构稳定理论将会进一步完善, 如对于钢结构稳定设计中涉及到随机因素的影响, 国外已经引入了钢结构稳定的可靠度设计, 这也表明了钢结构稳定设计理论也在不断的完善。

4 结束语

在实际设计中, 设计人员应该明确知道结构构件的稳定性能, 以免在设计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失稳损失。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明确掌握的原则;其次, 随着新型结构的出现, 设计人员对其性能认识的不足, 从而导致构件的失稳, 本文就这个问题阐述了新型结构现存的一些问题, 并且针对一些问题论述了产生的原因。总之,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问题, 才会使得钢结构稳定理论设计不断地完善。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 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 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 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文章分析了钢结构稳定设计遵循的原则以及钢结构稳定设计特点, 并提出钢结构稳定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钢结构,稳定设计,结构计算,稳定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绍蕃.钢结构设计原理.科学出版社, 2000.23-25.

[2]夏志斌, 潘有昌.结构稳定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1-12.

[3]陈绍蕃.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4]朱步范, 罗建华.钢结构稳定性设计计算要点.新疆石油科技.l998年第3期 (第8卷) , 69.

英语虚拟结构中的错配原则 篇10

一、错配原则在英语时范畴中体现

认知语法学家langackerR.W.强调语法研究中的实体 (entity) 与关系 (relation) , 并认为:“在句法方面, 对同一个真实事件的表达, 由于因为观察者角度 (perspectvie) 、注意焦点 (salience) 、详细程度 (specificity) 、选择 (selection) 的不同, 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 反映不同的认知”。因此, 我们在谈论英语的虚拟结构时, 本质上可以认为在谈论一个“可能世界” (possible world) 在语言上的反映。这是很多中国学生不大适应的一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很多学生认为:“明明是在提建议嘛, 为什么说是虚拟呢?真不可思议”。例如:

1.He suggested that the books be sent at once.他建议现在马上送书。

其实, 他们可能忽略了这样的事实, 即我们谈论的这个虚拟的“可能世界”是与另一个“真实世界” (real world) 并存且相关联。因此, “建议”归“建议”, 实际上没人“送书”, 实际上“建议”即隐含着“虚拟”语气。当然 (1) 句虚拟的主要还是靠be sent谓语来实现。英语虚拟结构随时可看到时态 (tense) 的故意错配的“烙印”, 以此表达不真实的“可能世界”事件。常见的有:it's time…, if-clasue, wish-clause等。如:

2.a.It is time to go home.到该回家的时候了。 (真实世界)

b.It is time we went home.我们该回家了, 但却没回。 (可能世界)

3.a.Only if I have more money, I can buy the new clothes.只要我有更多的钱, 我就能买那件新衣服。 (真实世界)

b.If only I had the more money, I could buy the new clothes.如果我有更多的钱, 我会买那件新衣服。 (可能世界)

4.a.I would rather you do anything.我宁可你什么都做。 (真实世界)

b.I would rather you did anything.我宁愿你什么都做。 (可能世界)

5.a.I wish I will live near New York.我希望我即将住在纽约附近。 (真实世界)

b.I wish I lived near New York.我希望我就住在纽约附近。 (可能世界)

从上例可看出, a句都是表示对“真实世界”中的描写, 即通过谓语动词to go, have, can, do, will live对现在或将来情况的写实。相反b句则分别故意采用与现在或将来错配或错位的went, had…would, did, lived谓语动词来表示相应的“可能世界”事件。通过时态的错配达到虚拟的目的。事实上英语中would, could, should或be型虚拟 (即should+动词原形结构中should的省略) 均可看做相应的will, can, shall的错配形式。Were型虚拟则是与现在“真实世界”的错配。如:

6.It is quite natural that he should think that way.很自然他应该那样想。

二、错配原则在英语体范畴中的体现

除了英语的时 (tense) 范畴出现真实与可能世界的错配现象外, 英语的体 (aspect) 范畴同样体现这一错配原则。常见的体错配主要通过体现完成体 (perfective) , 进行体则较少见。如:

7.If you arrived a little earlier, you would have caught the bus.如果你早点到的话, 你早就赶上了那趟公车了。

8.I would have bought the car if I had had enough money.如果我有足够的钱, 我会买那辆车。

9.You would have succeeded if you had kept on trying.如果过你继续尝试, 你就会成功。

观察上例发现, 7句是过去时arrived与过去将来完成体的错配;8、9句均为过去完成体与过去将来完成体之间的错配。通过不同完成体之间关系的错配很好的实现了虚拟结构的表达。这种错配, 换言之就是一种时间 (时体范畴均与时间密切相关) 的错位。真实世界客观上要求时间不可错位 (时间的线性发展使然) , 而可能世界中这种错位却允许是人为的、故意的。而英语虚拟结构中错配原则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章振邦先生认为:“虚拟式在现代英语中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 许多改用虚拟式的地方常为陈述式所取代”。如:

10.Wish I were/was there.我希望我在那。

11.He looks as if he were/was/is sick.他看起来好像生病。

12.Imagin you are the saleman for Franco's product.假如你就是佛朗哥公司产品的推销员。

英语的虚拟语气不管是用be型、were型, 还是用should、would、could来表现, 均属于有标记的语法范畴。刘丹青认为, 表达的无限拓展和表达方式的新奇性追求总会诱发语言的有标记现象, 同时重新分析也会通过结构简化、语法形式和语义的自然匹配方式推动语言回归无标记。我们认为, 真实世界与可能世界在英语的语气 (mood) 层面上是对立的, 这些有标记的虚拟助词要重新分析为无标记不大可能。可能世界与真实世界间的错配关系在语言层面上依然存在。因此, 英语的虚拟结构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语法范畴。

总之, 从认知语法角度看来, “真实世界” (real world) 与“可能世界” (possible world) 间的错配在英语虚拟结构中是一条重要的原则。错配有较为合理的解释力, 不容忽视, 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摘要:虚拟语气结构是英语语法教学中难点之一。英语虚拟结构因表达形式多样且与英语谓语动词纠缠在一起使得其用法显得错综复杂。加上中国学生母语中大多缺少虚拟语法范畴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变得不易把握。为此基于认知语法, 认为英语虚拟结构对应于“可能世界” (possibleworld) 而非“真实世界” (realworld) , 同时两者间时体的故意“错配” (mismatching) 是实现虚拟的关键。

关键词:英语虚拟结构,错配原则可能世界,真实世界,语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Ronald W.Langacker.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therec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2]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结构原则 篇11

【摘 要】建筑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是建筑工程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抓大放小、多道防线、刚柔相济、打通关节等四个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探讨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应该注意的结构计算、构造与抗震等几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再次强调了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结构设计;基本原则;设计方案;抗震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结构设计是其中所有建筑施工设计重点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是关系着真个建筑施工质量以及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为此,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必须要严格按照吉首要求的规范进行设计,且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的优秀设计经验,对于完善设计方案,提高建筑性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本文就来针对这些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指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应该具备的内容。

1.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建筑结构是一项建筑工程的主体和核心,为此,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要能够保证在施工中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且要能够体现建筑施工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这是建筑工程对一个结构设计方案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几点设计的基本原则:

1.1抓大放小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整个结构体系是由各种构件协调组成一体,但各个构件担任的角色不尽相同,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轻重之分;面对突如其来的破坏力量,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建筑结构的协调、抵抗能力,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保住建筑物的核心部分,用局部的牺牲来保存整体的实力;在使用的过程中,切不可平均用力,那样很容易造成“玉石俱焚”的局面。由此可见,在建筑结构中,设计人员应以减少建筑损失为主,尽可能的做到抓大放小。

1.2多道防线

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其完善的安全防范体系,确保灾害来临时,各个环节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建筑设计时,若将所有的希望放在某一个单件上,则是非常危险的。由此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本着安全、负责的态度,从建筑结构的整体出发,充分利用每一个建筑环节,设计出多道防线,在确保建筑结构设计安全的同时,还能使其在面对危险灾害时,形成统一的整体,为建筑工程筑起一层保障屏障。

1.3刚柔相济

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刚柔相济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设计体系。建筑结构太刚则缺乏一定的变形能力,在面对强大的破坏力时,所要承受的力也会很大,容易造成大面积坍塌或全部破坏。而建筑结构设计的太柔虽然能够消除一定的破坏力,由于建筑缺乏一定的强度容易变形过大,很容易造成整个建筑物全体倾覆。由此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准备把握工程的设计力度,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1.4打通关节

建筑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关节都会对工程的整体性造成影响。结合着我国多次灾害,不难看出,在建筑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多数工程是由节点开始破坏的,要想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最为理想的结构体系是将建筑物设计为一个没有节点的整体。这样的结构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消减任何外力。在打通关节的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工程的整体平衡状况,又要避免工程出现不合理的几种,由此可见,要想大通关节,就必须使建筑物长期处于原始的静止状态。

2.合理设计方案

一个合理科学且可行性很强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不但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不受影响,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是所有建筑施工项目的设计方案中最重要的。在一个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中,一般需要特别注意结构的计算是否科学准确,构造的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以及该结构是否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2.1结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在结构计算的过程中,首先,在底框砌体结构验算的过程中,底部剪力法仪适用于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应考虑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的方法,因为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其次,避免荷载计算错误。在整个建筑荷载计算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结合着建筑工程的实际用途及整体结构,科学的计算出建筑的荷载范围。在确保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同时,还能避免后天人为的破坏。

2.2构造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构建配置上,设计人员应将整个建筑的钢筋配率范围确定,尤其针对一些抗震设计中能够延长建筑稳定性的结构,以便在发生地震时,将人员伤亡降到最低。其次,在钢筋安装上,要确保钢筋安装到制定位置,且在安装前钢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再次,在从根本上避免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开裂,需要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将通风暖热措施融入到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后,按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的构造柱,应在整个建筑物高度内上下对准贯通,要能够保证上下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都完全符合技术要求标准。

2.3抗震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我国近年来多地建筑因地震影响而造成的严重损失,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再次受到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视,政府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建筑设计抗震要求与规定,抗震性必须要成为建筑结构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就目前的建筑结构形式而言,高层建筑大多是以框架结构或剪力墙-框结构的形式进行建造的,而一些低层或厂房建筑则多是以传统砖体砌筑或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而无论是哪种结构形式,都必须严格遵守抗震要求的标准。以住宅来讲,一般住宅与多层住宅在结构设计中,关于抗震性能的设计应注意的内容分别如下所示:

(1)一般住宅。在一般多层砌体住宅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优先考虑横墙或纵横墙的承重能力,横纵墙在分布上,应遵循便宜、对称的原则,且设计的过程中,上下层之间的横纵墙应保持一致。在楼梯间的设置上,应尽量避开房屋的尽端与转角处,且尽量不谁用无锚固的钢筋栓。

(2)多层住宅。多层住宅与一般住宅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式都有很大不同,为此,其设计中应结合多层住宅的使用性能,在抗震墙与框架设计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单向布置,改用双向布置,以便增强各自的抗震能力。其次,在确保抗震墙及框剪体系独立抗震性能的同时,设计人员还需要结合着工程楼层之间的连接度,确保工程的整体性。

3.总结

总之,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用户的人身安全问题。为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基本的设计原则,准确科学的运用现代化计算手段进行结构计算,构造设计要合理可行,并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抗震性能。除此之外,建筑施工的经济性也是衡量一个建筑结构设计优劣的参数,也是需要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魏然.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及合理设计方案[J].民营科技,2011,(05).

框架结构围护墙的现状及选用原则 篇12

选择合适的围护墙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满足结构要求, 坚固、安全; (2) 达到节能目的 (按本地区规定要求, 北京应满足500 mm厚砖墙的要求) ; (3) 最少占用建筑面积 (即结构面积) ; (4) 便于施工, 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 (5) 有利于工厂化、工业化的发展; (6) 尽量减少围护墙体自重; (7) 要考虑经济效益; (8) 要少用或不用粘土。如何按照要求选择理想的围护墙品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易被设计和施工单位忽视。实践证明, 选择好框架结构围护墙, 不仅可减轻结构自重、加快施工进度、节能, 并且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框架结构围护墙的现状

目前北方地区有以下围护墙。

1.1 实心粘土砖围护墙

过去在北京曾为370 mm厚, 自北京市建委发文尽量少用粘土实心砖后, 已基本不用, 但仍有部分工程使用240 mm厚实心砖墙。尽管北京市采取了使用实心砖交税的政策, 因收税较轻, 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用实心粘土砖作围护墙是不可取的。

1.2 粘土空心砖围护墙

当前使用较多。规格以240 mm×240 mm×115 mm为主, 墙厚一般为240 mm, 但根据北京市规定, 外墙必须满足500 mm实心砖墙的保温要求, 故须另作外墙内保温。内保温的方法很多, 厚度约50~70 mm左右。粘土空心砖一般为3孔, 外壁厚25 mm, 内壁厚15 mm。用粘土空心砖砌筑围护墙要优于实心粘土砖墙;可减轻墙体自重, 少破坏农田, 节能, 价格与实心粘土砖相差不多。缺点是仍需用大量粘土, 对农田有一定破坏。

1.3 加气混凝土块围护墙

目前虽已逐步减少使用, 但使用面仍不小, 其优点是不使用粘土, 自重较轻, 砌筑方便, 货源充足。缺点是在砌体上抹灰难度较大, 容易起鼓开裂 (尤其是外墙) 。近年广泛采用了界面剂, 效果较好, 目前加砌块品种较多, 其密度、强度及其它各项技术指标均有差异, 规格可以按要求加工切割。

1.4 粘土陶粒无砂大孔空心砌块

这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品种, 目前已开始较大面积使用。粘土陶粒无砂大孔空心砌块是由粘土陶粒 (一般用超轻陶粒, 密度400 kg/m3) 和水泥、烟灰配制而成, 用钢模、振捣台成型, 自然养护。生产工艺、设备简单。规格较多, 其砌块尺寸高度一般均为190 mm (轻型) 、250 mm宽度有125 mm、150 mm、200 mm、250 mm及300 mm几种, 长度为90 mm、190 mm、390 mm、 (轻型) 级600 mm两类。砌块壁厚为35 mm左右, 砌块孔洞为1~3排。其中3排孔洞的砌块保温效果较好。该砌块可用于外墙, 也可用作内隔断墙。其优点是自重均比其它砌块轻, 施工方便, 保温效果好。据资料介绍, 190 mm厚砌体保温效果可达430 mm厚砖墙、而250 mm、300 mm厚砌体分别达到630 mm、720 mm厚实心粘土砖墙的保温效果。缺点是仍需要用少量粘土, 强度也较低, 按有关标准粘土陶粒无砂大孔空心砌块强度应为2.2 MPa, 而实际为1.8 MPa左右。

1.5 现浇钢筋混凝土外墙

主要用于剪力墙部分, 这类外墙除保证结构需要厚度外, 必须作外墙内保温或外墙外保温。简单的作法可在混凝土墙体外侧砌筑125 mm厚的无砂大孔粘土陶粒空心砖或粘贴120 mm厚的加气块。

1.6 预制钢筋混凝土外墙挂扳

一般均采用夹心板, 用岩棉、聚苯板或其它保温材料作夹心保温层, 并可采取反打工艺, 将外墙饰面 (如面砖等) 一次成型完成, 曾在北京几个大工程中使用。问题是造价较高, 墙面防水处理难度较大。如能在现场就地生产 (利用正式工程拆模后的底层、地下层) , 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1.7 其它空心砌块作围护墙

包括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煤渣空心砌块和水泥烟灰珍珠岩空心砌块, 这类空心砌块的共同优点是不使用粘土, 除混凝土空心砌块外自重均较轻, 并有一定保温效果, 且这类砌块中均可掺入粉煤灰, 可充分利用废料 (包括煤渣) 。最近北京开发的一种水泥烟灰珍珠岩空心砌块, 各项技术指标均较理想, 价格与粘土空心砖接近, 目前处于试用阶段。轻混凝土砌块主要有浮石空心砌块和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 但较少使用。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因自重大、价格较高和保温差等原因更少使用。

1.8 粉煤灰硅酸盐实心小型砌块

60年代上海使用较多, 还可以作住宅承重墙使用, 其主要原材料为粉煤灰、白灰等, 但需要高压蒸气养护。规格尺寸可随意切割。其优点是可充分利用粉煤灰, 节约水泥, 不用粘土, 砌块自重较粘土.实心砖轻, 有一定强度, 可用于承重墙, 但与空心砌块和加气块相比, 自重较大。

2 对选用框架结构外围护墙的建议

(1) 不用粘土实心砖作框架结构围护墙。理由是保护农田, 少用粘土。即使是240 mm围护墙也不该使用。使用粘土实心砖保温节能效果差, 必须另作内保温层, 既增加费用并且增加工序, 即使在南方也应该少用或不用粘土实心砖以提高冬季的保温效果。在这方面应采取一些政策予以限制。当前我国粘土实心砖价格很便宜, 美国每块价格为0.55美元/块, 而我国每块仅0.20元人民币, 相差殊远。生产粘土砖要用大量粘土, 建议收取较高的“粘土砖税”。据北京市统计, 每年全市粘土砖的使用量高达72亿块, 破坏农田达5000亩, 这个问题决不可等闲视之。另外, 对粘土实心砖的使用范围也应限制, 如对多层住宅承重墙用粘土实心砖与框架结构围护墙使用粘土实心砖应从政策上区别对待, 前者目前还无法避免, 而后者则完全可以不用, 所以在收取使用粘土空心砖的费用时可区别对待。应加大后者的收费, 用以控制粘土空心砖在围护墙中的使用。

(2) 粘土空心砖目前用于围护墙较为现实, 但又是一种不太理想的围护墙体的材料。原因是仍需用粘土, 在北方地区还须加外墙保温层。不仅增加造价, 而且给施工及进度带来诸多不便, 保温层拼缝还易开裂。据统计外墙面的保温层费用高达35~40元/m2。所以在北方粘土空心砖使用并不太理想, 应尽量少用。

(3) 粘土陶粒无砂大孔空心砌块是当前较为理想的围护墙体材料。其优点是自重比粘土空心砖轻, 粘土用量少, 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不作保温层, 利于施工。另外该砌体表面粗糙, 抹灰层与砌体粘接良好, 粘土陶粒空心砌块围护墙厚度一般为240 mm即可达620 mm厚粘土实心砖墙的保温效果, 当使用240 mm厚的陶粒空心砌块时, 宜采用3排孔的砌块。采用这类砌块存在问题是还得用少量粘土, 造价也稍高。应研究可否用粉煤灰陶粒取代粘土陶粒, 另外砌块生产宜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 努力降低砌块成本。

(4) 用加气块作围护墙还是当前较为可取的做法, 但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是适当加大砌块内的含气量, 砌块强度保持2.5~3 MPa即可;二是大力应用粉煤灰, 充分利用废料;三是进一步彻底解决抹灰层与加气块表面的粘接工艺问题。用加气块作围护墙可以不用粘土, 自重轻, 施工方便, 保温性能好, 价格适中, 如能妥善解决上述问题, 进一步改善保温性能, 适当减薄墙体厚度, 效果将更为显著。

(5) 框架围护墙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夹心板应大力提倡, 其中以反打工艺装饰一次成型的夹心保温板优点较多。它可省掉内外抹灰、装饰和另作保温层等复杂工艺和工序, 加快施工速度, 减轻体力劳动。预制墙板总厚度为200~250 mm (内外钢筋混凝土层分别为50 mm、100 mm夹心保温层为50~80 mm) , 目前推广中存在两大难题, 一是外墙面拼缝防水问题;二是造价问题。解决办法是:外墙拼缝防水采用材料防水和空腔防水相结合的办法, 较有把握。造价问题可从预制墙板本身构造上设法降低造价, 如采用珍珠岩等廉价保温材料, 并力争减少施工费用, 创造条件在现场就地生产 (日本较多采用, 在正式工程底层或地下层生产) 。预制完毕后随结构逐层由下而上进行预制墙板的安装。

(6) 其它空心砌块均可因地制宜的推广应用。如煤渣空心砌块或混凝土 (强度可以低一些) 空心砌块及各种轻混凝土空心砌块, 这类空心砌块均优于粘土砖或粘土空心砖。烟灰水泥珍珠岩空心砌块尽管尚在试用阶段, 但颇具生命力。其主要优点是不用粘土、自重轻、珍珠岩货源充足、价格适中, 并利用了粉煤灰。轻质混凝土空心砌块也应进一步研究。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轻骨料资源 (如浮石、膨胀珍珠岩等) 因地制宜选用, 也可试制一些无砂大孔轻骨料的空心砌块。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在美国使用较多, 不仅用于围护墙, 也用于承重墙, 当用于承重墙时, 须在砌块孔洞内插入钢筋并用混凝土填充密实 (只用于2~3层及多层住宅中) 。另外在各种空心砌块的孔洞内, 可否填灌一些松散的廉价保温材料, 诸如珍珠岩之类 (以再次减少此墙体厚度) , 均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总之, 各种空心砌块今后要继续加强研究。

3 关于框架结构围护墙其它方面问题的探讨

(1) 使用各种轻型砌块作围护墙时一般都采用组合柱或上、下圈梁, 并有相当一部分仍用粘土实心砖填补。这些部位所占外墙面积不小, 对外墙保温影响较大, 在建筑采暖设计中应加以考虑。

(2) 关于门窗框固定问题。一般不准将门窗框直接固定在轻质空心砌块上, 因此必须在窗口上 (一般均有圈梁或过梁) 、下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在门窗口两侧还需用实心砖砌筑, 使门窗框能遇上下、两侧墙体固定牢固。当窗框宽度较大时, 可在窗口两侧砌体内砌入适当数量的预制混凝土块体, 用以固定窗框。

(3) 围护墙的抗震构造问题应引起重视。包括围护墙与柱子、围护墙与内隔墙、门窗框与围护墙以及围护墙自身等连接锚固问题。尤其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 防止刚砌好的围护墙被风刮倒, 砌体下落伤人, 北京曾发生过此类事故, 需引起重视。

(4) 关于外墙保温问题, 如采用粘土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均需另作保温层。保温层作法分内保温和外保温两种, 外保温效果较好, 但施工难度大;内保温施工简便但减少了有效使用面积, 目前一般均采用外墙内保温。内保温的作法很多, 选用时要进行多方面对比分析, 优选采用保温效果好、经济、耐久、施工方便的保温板 (块) 。常用的外墙内保温板 (块) 主要有以下做法:

(1) 单面或双面GRC聚苯保温板, 宽度为600 mm, 厚度、长度根据设计要求、层高而定。必须用耐碱玻璃丝网格布和硫铝酸盐水泥 (低碱水泥) 。

(2) 充气石膏保温板块, 厚度50~70 mm, 长、宽尺寸可以根据要求加工, 但不宜太大, 一般为900 mm×600 mm。该保温板施工时注意拼接平正 (不再抹灰) 。

(3) 水泥珍珠岩保温板块、增强水泥保温板厚度一般为60 mm, 直接粘贴在砖墙上, 留适当空隙 (保温板块与砖墙之间) , 表面还需要抹灰。

(4) 纸面石膏板聚苯复合板, 在纸面石膏板上直接粘贴聚苯板 (厚度由设计定) , 一般是单面石膏板, 然后再把该板的聚苯板面用石膏与砖墙面粘接, 苯板与墙面也保持一定空隙。该板可在现场就地预制, 但必须使纸面石膏板与聚苯板压制密实。

(5) 砌筑珍珠岩砖作保温层, 优点是造价较低;但需抹灰, 劳动强度较大。目前在北京使用较少。

(6) 轻钢龙骨石膏板 (或水泥压制板) , 中间夹放岩棉或玻璃纤维。这种做法造价较高, 一般很少使用。较多用作玻璃幕墙的保温层, 但玻璃幕墙的玻璃必须用涂膜玻璃。

上一篇:旅游景点名称下一篇:企业先进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