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误区(精选12篇)
学校教育误区 篇1
公安分局接到群众报案, 几个歹徒正在盗窃某单位新建办公楼的铝合金窗, 民警赶到现场后将两个歹徒当场抓获。经审查, 两人竟是某学校七年级学生, 一个叫周某 (男, 12岁) , 另一个叫李某 (男, 13岁) 。据二人供认, 他们有个9人盗窃团伙其他7人都在15~17岁之间。之后, 民警们先后将另外7名团伙成员抓获。经审讯, 9人交代了先后作案20余起, 盗窃现金、香烟、饮料等总价值达1万多元的犯罪事实。
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 如今却要为自己犯下的罪走进监狱。他们除了受复杂的社会、家庭教育影响外, 学校也必然存在一定问题。我国的很多学校一直以来都没有重视甚至忽视法制教育。
一、学校法制教育的误区
1.法 制 教 育 方 法过于简 单
近年来, 很多学校在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 增设了法制课程。向学生渐渐渗透法律法规, 引导其树立法制观念同时, 有的学校邀请法官、警察、律师作为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讲授法制课程。但这些课程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方法就是宣读法律条文, 学期末进行汇总检测,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课后死记硬背考试内容, 对于枯燥的法律条文一点都不感兴趣, 更别谈学习积极性了, 显然学校的法律教育是不可能取得成果的。
2.法 制 教 育 不 在 升 学 范围 内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改革, 对法制教育的重视, 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法制教育课程。但是学生的中考、高考都不需要法制课程的成绩。因此, 不管是学生, 还是家长、学校, 为了学生能在中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只重视考试学科的学习, 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在学校形同虚设, 使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得不到全面提高。
3.学 习 法 律 知 识 不 能 等 同 于法 制 教 育
为了推广法制教育, 有的学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 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守法, 同时会用法保护自己的权益。然而, 很多学校在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时, 仅仅让学生记忆各项法律条文, 对于培养学生法律行为习惯没有进一步关注, 使得现在不少知法学生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 他们知法, 却犯法。因此学校要明白让学生知法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手段, 而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
4.法 制 教 育 中 忽 视 法 律 素质 养成 教 育
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 法律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然而, 国家教育部虽然一直强调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 但是在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 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 学校要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法制教育中就要重视学生的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二、学校法制教育改进的措施
1.法 制 教 育 形 式 要 多 样
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常常提倡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法律条文, 学校应该精心设计并依托学生喜爱、乐于参与的丰富载体, 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制教育活动。比如邀请当地派出所民警到学校讲解当前发生的案例, 并让学生扮演犯罪分子, 从犯罪角度进行预防犯罪教育。同时告诉学生他们的权利及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
2.要 有 完整 的法 制 教 育 课 程
学校教育中为什么没有重视法制教育? 主要原因是教育部没有设定像各学科一样的法制教育教材, 学校针对性的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就不完整了。因此, 学校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学校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 学校法制课程必须加强建设, 法制教育教材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使法制教育课跟各学科一样规定具体的课时, 争取在其他学科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内容。法制课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接受能力, 由司法和教育等部门编写符合各阶段学生实际的教材。
三、学法、守法和护法三者相联系
学校在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 必须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守法, 遇到纠纷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否则只能流于形式。由于有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低下, 很容易受到社会或者家庭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因此, 学校在法制教育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法律条文, 还要自觉遵守各项法律, 并学会用法律条文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权益。
四、加强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科教兴国, 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做好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首先要研究分析法律素质养成教育的对象, 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其次学校是法律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领导要安排能力强、素质好、有经验的教师做法制辅导员, 多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法律素质的养成。学生只有在各方面提高素质, 今后无论是在学业还是未来的人生事业上都容易获得成功。
法制教育虽然是学校各项教育中的一个小小项目, 但是它关系到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前途, 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 因此, 不管是学校, 还是家庭和社会, 都要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法制教育,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深化、细化道德法制教育。“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让我们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起一片纯净的法制天空。
参考文献
[1]王连芹.青少年犯罪走向及对策.
[2]陈本亮等.法制在学校.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学校教育误区 篇2
走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自教育部下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迄今已十年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研讨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我们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作 者:杜正寿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兰化三中 刊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英文刊名:ZHONGXIAOXUE XINLI JIANKANG JIAOYU 年,卷(期): “”(7) 分类号:G4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误区 探索走出“唯美”教育的误区 篇3
童话嘛,不外美丽公主、英俊王子之类,女主角即使不是公主,也必然长得漂亮娇俏。然而,这类“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听多了,甜甜的小心眼里就渐渐有了“公主”的影子:穿裙子喜欢带蕾丝花边的“公主裙”,亲戚送给她一双半高跟的公主靴,明明穿着憋脚也舍不得脱。
小女孩爱美本也无可厚非,可后来发生的事却让我犯了嘀咕。一次,我带甜甜外出,碰上几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小乞丐,对行人又拉又抱强行乞讨,吓得女儿抓住我衣角就跑,嘴里连声说“讨厌”。我愣了愣:“甜甜,他们要能上学就不会这样了。”怎料,甜甜却厌恶地撇撇嘴回道:“他们又脏又难看,学校才不会要他们呢。”当时,我心里就有些看法了。
没过多久,电视上播一个美容专题节目,甜甜瞪大双眼,全程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看完就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也要美容。”老爸逗她:“甜甜这么漂亮还要美容?”“我哪有‘小燕子’(赵薇)漂亮!”女儿委屈地抗议道,“做了美容才漂亮呢,还可以拍好多好多电视、电影。王子不都喜欢漂亮公主吗?”听她振振有词地说出自己的“远大志向”,我和老公不禁面面相觑:看来,唯美式童话教育,“后遗症”的确不小呐。
一次,我偶尔在网上看到,美国的幼教学家现正倡导改写传统童话,因为不少研究发现:94%的童话故事中,女主角的外貌都被标榜为漂亮、可爱、迷人,或诸如此类,而故事的结局更是千篇一律的“漂亮姑娘嫁给了王子或富翁,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结果,无形中似乎在告诉孩子,靓丽的外表是女孩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只要长得漂亮就万事皆顺了。于是,我和老公商量,干脆也学学美国人,来个童话新编吧。
打那以后,再给女儿讲故事时,我就会让她先开头,然后我来续尾;或者由我开头,讲到一半时故意打住,再让她发挥想象力,自编结尾。例如,一次讲灰姑娘的故事,当女儿讲到王子向灰姑娘求婚时,我就故意打岔道:“甜甜,灰姑娘拒绝王子的求婚,是不是她觉得王子太笨了,除了骑着马到处找女孩子外就什么也不会呀?”“那灰姑娘一个人怎么办哦?”女儿一听,急了。“嗯,灰姑娘多能干哪,她既勤劳又善良,小鸟和小松鼠都被她感动了。怎会过不上好日子呢?”“对,对,”闻言,甜甜兴奋地拍着小手附和道,“她可以请小动物帮她一起盖房子,然后搬出去住,那后妈就不能打她了。”
又一次,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我存心捣乱道:“王子觉得白雪公主在树林里待得又老又丑的,就不喜欢她了,怎么办呀?”女儿马上义愤填膺地大叫道:“臭王子,‘拽’什么?我们还有七个小矮人和猎人呢!”“那甜甜重新编一段吧。”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请君入瓮”。于是,可爱的小甜甜用她那稚嫩的童声,朗声接道:“白雪公主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
除此之外,在为女儿“改编”名著的过程中,我也非常注意经常给她补充些童话素材,例如“怪物史瑞克”、“金刚葫芦娃”之类不是由俊男美女唱主角的故事,借此,让孩子慢慢懂得,美丽的外表,并非开启“成功”的金钥匙,勤劳、善良、勇敢才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
现在,甜甜的故事编得越发头头是道了,我和老公常常听得津津有味,大加赞赏。与此同时,我们的认同无疑也大大刺激了女儿的创作欲望,她时不时会心血来潮讲上一段:兔公主为了拯救部落,学会了骑马……长发妹解救了家乡百姓的饥渴后,又回到人间,成了当地最美的姑娘……我们以前给她讲过的故事,现在几乎都已被她改得面目全非了。其中,最有趣的当数那个青蛙王子的故事,经过甜甜的“窜改”,“青蛙王子”成了勤劳勇敢的“青蛙姑娘”,只要脱下蛙皮就无所不能。有时听女儿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她”如何呼风唤雨,极尽能事时,我就会逗她道:“‘青蛙姑娘’漂亮吗?”这时,女儿会机灵地应道:“和甜甜差不多啦。”“哎呀,原来甜甜就是‘青蛙姑娘’啊!”我作恍然大悟状,和她爸爸相视而笑。
特长教育,切忌进入误区 篇4
据了解, 接受特长教育的学生, 一般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这些孩子的功课压力小、思想单纯、兴趣广泛、可塑性也较大, 具有接受特长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 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一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 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一相情愿进特长班学习, 对于许多孩子来讲, 并非是自己心甘情愿的, 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学什么好、自己适合学什么, 都心中无数, 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也完全是家长的一相情愿。如此一来, 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反倒会影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 今天让孩子学钢琴, 明天让孩子学美术, 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 双休日也忙, 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 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 难怪有些孩子会感慨:放学后我宁愿留在学校, 也不愿回家!
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 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 孩子毕竟是孩子, 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 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今天喜欢的东西, 也许明天就不再喜欢。因此, 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 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 而是采取强丌丌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习, 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应验了一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特长教育要走出上述误区,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特长教育,切忌进入误区 篇5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使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家长的这种需求,使以培养孩子的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据了解,接受特长教育的学生,一般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这些孩子的功课压力小、思想单纯、兴趣广泛、可塑性也较大,具有接受特长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是一相情愿。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产,并非是自己心甘情愿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学什么好、自己适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也完全是家长的一相情愿。如此,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影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是贪多求全。
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留在学校,也不愿回家!
其三是方法不当。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也许明天就不再喜欢。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习,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应验了一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特长教育要走出上述误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 篇6
【关键词】模式;目标;整合;网建;误区
一、教学模式的误区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有些老师也能带学生的机房去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教学模式就是这种联系和作用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即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创造性人才。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教育目标的误区
在信息技术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在画图课中学生就对翻转与变形感兴趣,一节课后,却得不到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字处理教学中就对剪贴画感兴趣,却没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进行网络部分的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学会上网了,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可以进行充分的浏览,但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而忘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这样的情形还有很多,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最多的仍然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中,技术和信息谁更重要呢?戴尔计算机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复:“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可以连接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拥有极大的共享资源。在这样的信息海洋里,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驾御信息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迅速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的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
三、课程整合的误区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许多老师立即想到用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实验现象、动画等。这种辅助工具尽管能减轻教学的工作量,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但它只是简单地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成为教学的一种点缀,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学生也只能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仍然是被动得学习,仍然没能摆脱传统教育的窠臼。这种整合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载体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
四、校园网建设的误区
教育部“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早已过去,在这段时间中全国各地校园网、数字卫星宽带网、宽带互联网及教育城域网争奇斗艳,尤其是校园网工程建设更是热火朝天,但由于缺乏整体意识,至使有些学校花了不少经费见建起来的网并未充分利用,甚至成为供人参观的摆设。
走出历史教育的误区 篇7
关键词:德育渗透,信息意识,课堂延伸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历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针对这样的认识我提出了以下思考:一是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有什么用呢?二是历史知识那么多, 应该掌握哪些历史知识呢?三是初中的历史知识高中重学一遍, 高中的历史知识大学又重学一遍, 中学的历史教学与大学相比又有何不同呢?要走出这样的教育盲区, 我们可以这样看历史教学:
一、以史为鉴, 服务现实社会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从历史知识的本质联系中, 形成历史知识的结构, 进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理解社会的现实。我们要强调历史教学应该为现实服务, 这有别于为政治服务。为现实服务意味着历史教学要从社会实践中来, 到社会实践中去, 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是我们思考历史问题的起点, 也是我们思考历史问题的终点。
二、德育渗透, 服务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道德, 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 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什么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 除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锻炼身体外, 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无疑是多方面的, 这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是尤为重要。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有着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数不清、道不尽的历史人物。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取决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全面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人物, 既要看到其功绩又要看到其过错, 功过分明。
三、课堂延伸,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现在的初中学生信息意识还比较淡薄, 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 信息、知识的获取即使和信息技术沾点边的话也多局限在老师的课件和多媒体演示中, 遇到问题最先想到也是“问老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是一种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信息意识, 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的误区 篇8
这当然不是他们学养不厚, 学识欠缺, 而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太技术化, 工具化。我也曾经有过面对邻居家小女孩的语文试卷答不上来的尴尬, 这中学的语文试卷委实太怪了, 难怪有人大呼“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这语文的是非功过今天这里不便评说, 但有两个误区却一定要指出。
误区一:单一地、片面地去理解语文教学目标。
有人曾经说过自己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也没明白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许多学生学习了多年, 也没明白这语文除了读书看报写字, 到底学来有何用, 于是学生若是误了几节语文课, 他毫不担心, 可要是误了几节数学课或英语课, 他非要找时间补回来。著名教师、北京大学附中的程翔在一次上公开课前问学生:“喜欢学语文的举手?”结果举手者寥寥无几。
社会发展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教育的竞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 综合国力的竞争, 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 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国的基础教育, 正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 要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原国家教委97年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说过:“要使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劳动, 学会生活, 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 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语文教育就是要适应这个形势的需要。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 而语言的内核是思维。文字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它们通过语义与思维紧密相连。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就是思维与语言物质外壳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思维与文字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听话和说话是思维与语音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历史上曾有人把语文课当政治课上, 或者把语文上成了单纯的文学课, 这都是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的学科。其基础工具性是说:语文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其思想性是说:语言文学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语言和思想是统一不可分的。其人文性与思想性虽有相通之处, 但又有不同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摆脱了走入思想性的误区之后, 现在语文教学又走入了工具性的误区, 许多语文教师把一篇篇美好的文章肢解, 分成许多个知识点, 抓字词, 抓句子, 抓修辞, 抓写作方法, 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 繁琐艰深, 去猜测考试的类型, 问题会怎么问等等, 在讲解分析时, 则按照“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来进行, 多年不变, 单一、程式化、刻板, 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十分单调、枯燥, 也难怪学生不喜欢;至于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心智开发、美感熏陶就更谈不上了。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于漪说过, 不认清语文的这种人文性, 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 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 这样的后果自然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 把活生生的学生变为机器人, 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语文教育是关于母语的教育, 在祖国语言中负载着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人类文化与精神。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 它不仅仅是载体, 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想、心灵和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用人类的精神文明, 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 提高他们对自然, 对社会, 对人生的认识, ‘文’和‘人’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 不可分割。”
误区二:“标准化”试卷大行其道, 实在误人子弟。
北京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程翔在上公开课《孔乙己》时, 曾提问学生:“孔乙己像什么?”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像朵荷花。”程老师大感意外, 我们在旁听课也感突然, 荷花象征纯洁, 高尚, 出淤泥而不染, 怎能用在这手脚不干净的孔乙己身上。但程老师并未批评学生想象不当, 而是表扬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是的, 有名话是这么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人或事物, 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见解, 阅读的实质是读者把文字转化为以思维为主线的认识过程。以文字组合起来的文章, 是作者思维成果的物化, 其本质也是思维, 而阅读则是通过文字媒介, 用自己的思维去感受作者的思维, 读者的思维与作者文章的思维相契合或基本吻合的时候, 就叫读懂。
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题是许多学生大感头痛的问题, 得分不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和标准答案相去太远, 有人把阅读题拿去让文章的原作者做, 再让命题人来批阅, 也有被判错的。同是阅读《红楼梦》, “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 , 这就是由于读者思维定势的不同, 所形成的阅读结果也不同。试卷评分已详细到每一小点多少分的程度, 学生为了得高分不得不去死记硬背。“蓝蓝的天, 白白的云”, “我背起书包去上学”, 换成“灰灰的云”, “我拿起书包去上学”对不对呢, 不对, 因为和标准答案不一致, 如此荒唐的“标准化试题”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实在是种误导、摧残。诗人邹静之曾为上小学的女儿做过练习, 老师要求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思想一致, 共同努力”, 邹静之说是“齐心协力”。结果不对, 答案是“共同协力”。“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 邹静之说答案是“栩栩如生”, 结果又错了, 老师说答案是“惟妙惟肖”。我曾经做过试验, 一次, 期考复习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答案, 而要求学生弄懂课文、吃透课文, 结果考试时, 总体成绩比其他班差得多, 因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毕竟与标准答案有差距。第二个学期期考前复习, 我让学生找重点, 并把答案抄在作业本上背下来, 结果期考大获全胜, 同事们纷纷要求我介绍成功经验, 我只有苦笑, 答不上来。
语言文字存在其特有的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 这本来是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的, 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考试并不适合“标准化”。标准化试卷多年前由国外引进, 可是国外已日渐废止。这些束缚思想的“新八股文”, 我们为何还要广而用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 考试时拿高分, 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是实际动手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低下, 其实质却是智力的萎缩,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弱化, 甚至丧失。
江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以上这些是我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两个误区的看法, 供大家探讨。语文教育应该实施素质教育, 应该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真正做到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动手应用能力, 真正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华人才。
摘要:现在的语文教育太技术化、工具化, 已经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方向, 走入了误区, 本文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 分析这些误区, 探讨走出误区的办法。还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
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篇9
一、素质教育存在的几大误区
认为素质教育是体、音、美的教育, 只要加强这几方面的教学就行了.
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就是德育教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 但不能成天搞德育教育.其实人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体.人的思想品质好, 但身体不好也不行.所以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必须全面理解,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要切切实实按照国家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这里包括很多烦琐重重的作业, 频繁而乏味的考试, 教学计划外的加班, 以及培优、拔高、补差.但是, 不是不要一点负担, 一味地减, 减过了头, 结果学生回家后几乎没什么作业, 家长问, 孩子会说在学校写完了.结果孩子在家看电视、玩游戏, 家长没办法, 所以家长很不满意.要知道“保剑峰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刻苦学习, 才能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
认为素质教育是提倡自由发展, 让孩子自由成长.其实发展个性, 不是放任自流, 不是放松对孩子的管教.生不养, 父之过, 子不教, 师之惰.对学生的坏习惯, 要严加管教, 我们不但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 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从而促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学校要确保正常教育的教学秩序, 教师应该用积极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不能放任自流, 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观, 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规范自己的言行, 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素质教育就是多增加些课外活动.有人理解素质教育就是组织好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于是课内搞应试, 课外各种各样的活动和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课堂异常活跃.最具有显著效果的就是体、音、美.要知道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都需要立体发展, 但也要有主次之分.
有人说, 素质教育不能看升学率.要取消高考, 应试教育就没了, 教师就自然而然地进行素质教育了.只要高考、中考存在, 教师就不由自主地追求升学率, 如果不看升学率, 问题就解决了.我认为升学率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而且升学率非常重要.问题在于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 甚至放弃一切去追求升学率, 把升学率当作学校考核、教师评优的唯一标准, 这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 而不是客观地看待升学率.
素质教育是基本不需要教师的教育.起初减负时, 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 不像以前那样挖空心思为学生编题, 布置大量作业.当然也不批改那么多的作业了, 真的好轻松.其实教师和家长都在怀疑, 难道这就是素质教育吗?总觉得不对, 但不敢不执行.
二、走出误区的举措
那么, 怎样才能走出这些误区呢?首先提高认识把思想纠正过来, 科学、全面地理解素质教育, 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认真推动教育发展, 积极探索创新性教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
1. 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师, 在与学生交往中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吸引学生、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呢?
2. 品行吸引———具备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
实行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觉悟较高的教师队伍.师者, 人之模范.教师这个职业对人的品行风范要求最为严格,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须处处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要想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首先要有一个高尚的灵魂.
3. 能力吸引———具有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 对教师的学问、业务技能要求更高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 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水平, 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也应当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 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要了解相关的一般知识.因此,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 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技巧.学生只有被教师的才干和艺术所吸引, 才能心悦诚服地“跟着学”.
4. 感情吸引——具备热爱学生的心理素质
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爱学生, 就是要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关心, 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亲切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中, 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创造爱的氛围, 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从各方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重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要严格要求学生, 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在学生认知或行为上出现问题时, 教师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进行说服教育, 不能为了成绩, 就违背教育原则, 违背师德规范;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加重作业、写千字说明书等.有的教师斥责、讽刺、挖苦, 甚至侮辱、体罚学生.这是千万要不得的, 作为教师, 就得有肚量, 常言说宰相肚里能行船.没有这样的肚量, 你当教师会感到非常苦恼, 不会幸福, 也当不好教师.事实证明, 教师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而是宽宏大度, 循循善诱, 必然会带来学生持久、心服口服地遵从.即使与你有隔阂的学生, 也会金石为开.
5. 形象吸引———具备以身立仪的审美素质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服装打扮.“形象包装”是马虎不得的.学校无小事, 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事, 处处是楷模.对人生尚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来说, 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可以效仿的榜样.教师的穿衣戴帽、言谈举止、甚至兴趣爱好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要从“一切为教育学生”着眼, 不能忽视自己形象的影响力.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 衣着要整洁、大方、得体, 举止要文明、稳重、端庄.自我塑造一个美好的教师形象, 不仅能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美感, 而且容易引发学生的敬爱之情.要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真、善、美, 学会创造美好的人生.
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特色学校 篇10
“特色学校就是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
把全校学生的足印印在某一个区域的地砖上;在学校某处修一壁中华名人浮雕墙;在学校某一条路的地板砖上刻古诗词;把英语单词写在某一条走廊上……这些富有创意的做法, 只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别致的方面, 对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 让学校的万事万物都能“开口说话”, 都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老师”, 无疑是颇有实效的。但这肯定不等于特色学校, 哪怕一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设计得非常独特, 加起来也不能说这所学校就是特色学校。因为特色学校的“特色”, 并不是校园外在形式的“特别”。
“特色学校就是了不起的考试分数”
“今年我校中考升省 (市) 重点高中的比率居全省 (市) 第一”;“今年我校高考升入清华北大××人”;“今年我校被香港大学录取了××人”;“今年我校被美国、日本等国外大学录取了××人”……校长们以这些耀眼的成绩为实例, 大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做的工作, 特别是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这是典型的在成绩上粘贴特色———学校发展以追求学生的高分数为根本, 然后在这个好分数之上粘贴一些“特色”, 以使自己的成绩产生附加值。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特色, 可这种粘贴式的特色学校还不在少数。
“特色学校就是不一般的教师培训”
一位校长在介绍自己学校的特色时, 通篇讲的都是教师培训, 讲学校如何制定师训方案, 如何带领中层干部和老教师培训年轻教师, 如何对年轻教师进行磨课, 如何帮助外校进行师训……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注重教师教育, 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这是抓准了学校发展的命脉, 抓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但这最多只能成为学校的师训特色, 不可以偏概全, 认为这就是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就是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方法”
近几年, 许多学校在改革课堂上下了大功夫, 为探求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方式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习效仿的也不在少数。但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这些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特色学校的内涵呢?课堂教学特色可以促进特色学校的形成, 可以为特色学校增光添彩, 但绝对不等于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就是切实到位的学校管理”
一位校长讲到了学校管理的理念、方略和内涵, 讲到了学校管理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 讲到了自己学校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案例。无疑, 学校管理是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 科学规范、人文高效的管理是我们作为管理者应该追求的, 但这能算是特色学校吗?
五大误区的存在启示我们, 也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到底什么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自然形成的教育教学风格的体现, 是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后而外显的整体强势素养, 是绝大多数学生对学校的文化感同身受后而在自我言行方面的某些强势自觉, 是学生在立足于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强势智慧的强势发展。因此, 特色学校至少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全方位物态化。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同血液一般流淌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 学校的管理方略、校园建设、教育教学、后勤服务、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所体现的都是学校办学理念这个“魂”, 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 师生的言行无一不是这一理念的形象展示。当我们从学校师生的言谈举止、学习劳动、待人接物、情感态度等方面, 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已被内化、增值, 并且已成为师生多方面自觉的时候, 这所学校离特色学校就为期不远了。
“特色”是学生个性的突出发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职责, 是任何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要摆在核心位置的工作。这个共性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有普遍性的, 当每一所学校都仅仅追求这个核心价值取向的时候, 哪怕每所学校都有自己不寻常的做法, 恐怕都不能称其为特色学校。只有当一所学校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颇有建树, 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的强势智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 并且这些强势智能已经转化成为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发展, 才能称其为特色鲜明。
“特色”的载体是学生。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这个学校教育的“产品”质量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 这个“产品”有特色, 才可以说学校教育有特色。而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建设、后勤服务建设等都是为这个终端“产品”服务的。搞好这些建设仅是手段, 不是目的;仅是途径, 不是结果。我们如果把这些建设作为特色学校的建设目标, 那是只求表象的热闹之举。我们要拨开云雾, 看清天空, 要以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发展之特色来分析学校特色, 要看学生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及综合人文素养等方面中某些方面的强势凸显程度。切忌抛开学生这个学校教育的“终端产品”来谈学校特色。
“特色”是群体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特色。学校如果从空间上讲, 应该是就整个学校的特色而言的, 是一所学校的学生显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有利于学生更“优”更“特”发展的办学特色。因此, 它必然是整体凸显的, 是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在自己的言行中所外显的某些方面的强势自觉, 是绝大多数学生认同、内化并外释为超出一般的健康向上的思想行为。那些仅有极少数学生发展良好的学校, 肯定不是特色学校。那些为创学校品牌而培养少数人才的学校, 也一定不是特色学校。换言之, 特色学校不是因为少部分学生特别发展而“特”, 而是全校学生因自己的知识、能力、个性、意志、品质都得到卓越发展而“特”;不是因极少数人才高分数而特”, 而是所有学生“各取所需”的进步而“特”。学生的整体优势不明显, 就不能算是特色学校。
“教育投资”的5大误区 篇11
误区1
人家孩子都学。咱也得学
这是很多父母的想法。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了钢琴。报了书法班、绘画班、英语辅导班,而自己的孩子却一样都没有参加,恐怕很多父母马上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但是,社会上这样那样的班不断推出新的项目,要想一直跟着潮流走,何其难也!所以,以这种逻辑去做家庭教育的投资选择,可能没有出路。
误区2
重视金钱投入忽视情感投入
现在,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共识,要赶快赚钱,要多赚点钱供孩子上学。在今天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家庭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才能供孩子上学、报昂贵的辅导班等,因此许多家庭重视金钱的积累和投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很少有空陪孩子,甚至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思想、认识、情感需求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因此,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越来越少,隔阂越来越多,代沟越来越深,情感越来越疏远。
误区3
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有的父母自己小的时候。由于经济条件、社会背景等原因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现在深感不足,所以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在教育投资上慷慨解囊,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孩子多学点东西。
这些父母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在父母如此高的期望之下,孩子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换了您,您能受得了吗?更何况他还是个孩子。
误区4
逼孩子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道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比如学钢琴、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相处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要求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
误区5
只报能提高学习成绩的班
也有一些父母抱着一切以提高学习成绩为准的实用态度,进行家庭教育投资。英语是将来考试的主科,一定得学好,就报英语班;作文能提高孩子的语文分数。那就选写作班;孩子想学画画?不行,画画有什么用,考试分数不高,画得好又怎么样。这样的选择实际上完全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父母拿着自己所谓的“为了你将来好”去替孩子选择,而孩子呢,也未必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也谈教育实习的误区 篇12
误区一:师范本科生去高中实习, 师范专科生去初中实习。
这是高师本科和专科院校通常的做法, 尤其是集中实习仍作为高师院校主要的实习模式时。在过去这样分层次的实习定位是没有问题的。但近年来随着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 教师岗位已成为就业的香饽饽, 对新入教师的学历要求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都早已改变: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起码大专以上学历, 初中教师起码本科以上学历, 高中教师也逐渐向研究生学历看齐, 这在城市和县城学校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一些经济和教育较落后的农村, 学校对新入教师的学历要求可能会降低, 但毕竟不是大多数。在这样的新入教师学历普遍认同的形势下, 高师本专科院校如果仍抱着过去的老做法, 就势必对实习教师的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这4个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对实习学校的层次选择应尽可能和这样的学历要求相吻合。高师本专科院校应本着对实习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从就业的高度去选择与实习生学历层次相近的实习学校, 这样的做法才是可取和明智的。高师本科生可安排去初中和高中实习, 专科生可安排去小学和初中实习。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做适当调整, 也可根据实习生的生源地分层次安排实习学校, 总之要与时俱进, 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形势。
误区二:传统教学已完全过时。
不少学者和专家认为, 传统教学已完全过时, 所谓的“三个一工程”, 即“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 必须改革, 代之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 多采用教具、电脑、投影仪、幻灯等手段, 使课堂丰富、活跃, 强调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但真实情况是, 传统教学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主流教学手段和方法;使用先进设备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仍只作为辅助手段, 并没有收到学者和专家预期的效果, 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再者, 许多有多年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虽然没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但教学理念是可取的, 他们注重教学和生活相结合, 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经验、深厚的教学功底的基础上习得了成熟的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智慧, 教学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幽默精炼, 对教材内容和重难点的处理准确到位, 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启发得当, 对课堂秩序和纪律情况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多用鼓励、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总之是教学得法, 游刃有余。学生听这些老师的课, 犹沐春风淋春雨, 津津有味, 一节课45分钟仍觉不够, 同样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 其价值和生命力绝不可低估, 反而应成为实习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相反, 若在教学实习中一味强调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和技术, 而削弱了实习教师对常规教学技能和方法的重视, 实习教师在大多数实习学校仍处于主流的常规教学状态中不知所措, 基本不能胜任, 其结果只能是华而不实、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我们不否认先进教学设备和手段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要求实习生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但也应充分看到, 在普通教室中所使用的常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习教师最应该掌握的, 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这两者并不一定是同步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支持, 而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可能建立在不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之上。因此断言传统教学已经完全过时, 不仅在理论上误导实习教师, 更与事实极不符合。
误区三:中小学校不愿意接受实习教师。
不可否认, 出于学校自身利益的考虑, 在当前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教育质量标准的应试教育中, 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尤其是城市和县城的学校都不愿意接受实习生, 认为实习生不成熟的教学会降低教学质量, 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不仅学校领导和教师反对, 连家长也极不赞同, 怕影响其子女的学习。这种担心和顾虑, 若换位思考站在校方角度来看, 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在这种种现象之后, 如果深入调查和研究, 则发现会有一些例外。这要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来打开问题的缺口。在目前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的形势下, 职称和工资挂钩, 班主任工作不够年限的教师不予评定中、高级职称, 一票否决, 导致班主任工作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 担任的学科不管是否是中高考科目, 自身有否工作能力和实际困难, 很多想评职称的教师都抢着干。中小学班主任身负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他们既是教师, 又是保姆, 更是家长, 身兼数职, 其劳动量的复杂、繁重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往往要在早读前来到学校, 检查学生到校和早读情况, 然后备课、上课、改作业, 之后在学生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的时候, 还要亲临现场坐镇监督, 中午放学后也要到教室或检查或训话或布置一些事情, 还经常协助任课老师把成绩不好的学生课后留下来进行义务专门辅导;下午的情况也是如此。这还不算, 如果说把对少量有问题的学生做思想教育工作、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与家长电话联系或接待家长来访、召集班干部开会、学校或政教处集中开会或布置事情、某些科任教师临时有事请假改上自习等加在一起的话, 那么班主任的工作之辛苦、之超负荷, 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每天都像在打仗, 甚至连上厕所都没有时间, 身心极度疲惫。如果恰碰生病, 或家中有事情, 或需要承担家务的情况, 他们更体会到这项工作的强度之大, 很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们, 事实上在学校即使设立副班主任这个岗位, 也只是在学期开始之时帮助收收学杂费, 因为没有副班主任津贴, 班主任也不好叫他们做事, 根本不起一点作用。
实习教师的到来则会给身心疲惫的中小学班主任带来一线希望和减轻一些负担。我在中学担任过十多年的一线教师, 也担任过2届班主任工作, 深知班主任和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做过一些调查, 反馈情况显示, 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很欢迎实习生的到来。因此如果从班主任的意愿和视角出发, 那么高师本专科院校可以这样来设想中小学校接纳实习生的工作: (1) 采取退一步的思路, 高师本专科院校与中小学校联系, 让实习生先只承担教育实习的工作, 主要是实习班主任工作, 说白了就是协助班主任做事, 如看早读、检查考勤、监督两操、中午和下午放学协助科任老师留学生下来辅导、批改作业、组织学生进行大扫除或劳动、协助学生参加板报比赛或其他文体活动、对个别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等。 (2) 在做好第一步工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开展灵活分散的教学实习。根据我抽样调查的情况, 在一个初中班级一周的总课时中, 平均存在着4—9节不等的空档课, 有些课空档是因为某一些任课老师临时有公事或私事请假, 有些课如体育、计算机、劳技、心理健康、校本课程、音乐美术等科目因为天气、设备、大课等多种原因造成经常空档, 还有些课则是规定空档时间, 如每周固定某节课用于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及正常安排的自习课等。这些空档课累计起来, 数量是可观的, 且主要集中在下午, 因此大有文章可做。当然有些主科老师也会向班主任义务要空档课, 用于上课或辅导学生, 但大多数空档课主要还是由班主任自行安排。班主任一般会采取四种解决方法:一是自己用来上本学科的课;二是用来上临时班会课, 对班级近期的纪律、学习、其他方面等情况进行点评, 或表扬或批评或整顿;三是亲自到教室监督学生自习;四是放手让学生自习, 安排班干部负责。无论哪一种解决方法, 都无疑额外增加了班主任原本已很重的工作量, 实际上他们内心并不愿意接纳这些空档课。因此在与实习学校做好沟通的情况下, 让实习教师事前做好上课准备 (上课内容由实习指导老师指定) , 一旦有空档课, 便由班主任安排给实习教师上, 这样既可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又不影响实习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同时还可使实习教师得到锻炼, 可谓一举三得。当然这个实习模式的设想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 需要在具体工作进一步摸索、调整和反思, 特别是课时量的多少无法预计, 会增加实习教师备课和上课的难度。
不管怎样, 事实上绝大多数班主任私底下都很欢迎实习教师的到来, 以此为契机和切入口, 可以打破“中小学校不愿意接受实习教师”的困境, 从实习学校的角度出发来重新灵活设计教育实习的方案, 实现实习学校和实习教师的双赢。对于城市重点学校或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来说, 校方接受实习教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而这个方案的假设则为实习教师的入驻和学习提供了一线可能的希望。
误区四:上好课的关键在于“闭门造车”似的备好课和背好教案。
诚然, 新手上路有很多不足之处, 需要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帮助, 教育实习也不例外。但对于怎样上课, 实习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确实存在着很多误区。实习教师的普遍做法是, 先写好一份教案, 然后拿给实习指导老师和高校带队老师看, 得到他们同意之后, 接着背教案, 最后依葫芦画瓢去上课。空洞的语言, 毫无生趣的事例, “启”而不发的讲授, 干瘪的理论, 不规范的板书, 僵化的表情, 越解释越糟糕的课堂教学, 这些问题在实习教师中并不少见。实习教师的问题在于脱离学生和他们的生活世界, “闭门造车”似的备课和背教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即生活”, “要在做中学”;当代德国思想大师哈贝马斯也强调, 主体间性是现代社会的行为方式, 生活世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背景和场域, 离开它则无法进行正常的交往等行为。因此, 实习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 应首先确立以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为立足点的教学理念, 一切从学生出发, 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教学语言,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尽可能贴近班级学生、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来收集教学事例, 以此提升教学的鲜活点和吸引力。还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 我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喜欢老师怎样上课?什么样的课对我来说最能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 也应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最简单、最生动、最有效、最深刻、最能使学生明白的朴素思想来构建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时刻谨记:教学绝不是单边行为, 而是师生主体间性互动的双边行为。实习教师如果坚持这样想和这样做, 教学效果就一定会大有提升。
误区五:班主任工作的要领在于采取“人盯人”战术跟班。
在我担任高校带队实习老师的期间, 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三个性格腼腆的女孩被分到一个有56个学生的农村学校的初一班级担任实习教师, 她们工作很努力, 时时都去班上巡查, 有时一起去, 有时个别去, 甚至到了每节课都有实习老师去教室跟班的地步。但结果事与愿违, 这个班级的任课老师向原任班主任反映, 实习老师老是去教室晃荡, 影响了他们上课。学生也因为她们的频繁出现而经常走神, 不仅如此, 有时空档的自习课需要她们去维持纪律时, 她们却根本管不到学生, 教室里非常吵闹。这样的例子在实习教师当中也不在少数。当然, 能真正管好一个普通班级纪律的实习教师实在太少, 但班主任工作的要领在于严爱有加,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力, 着力培养得力的班干部, 以此塑造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而不是采取“人盯人”战术去跟班。一个优秀的班级应该表现为:班主任在和不在一个样, 班主任可以远距离“遥控”学生。当然实习教师出于对工作的热情和高度负责任, 限于自己管理班级水平和经验的缺乏, 可能经常下到班级去了解学生、监督学生, 但应注意把握尺度, 切忌搞“人盯人”的密集战术。
误区六:与学生相处时, 实习教师完全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
这个想法错在“完全”这两字, 实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能完全做朋友、打成一片, 而应树立教师的威信和适度的威严, 把自己定位为亦师亦友的角色。应明确两者的关系, 首先是教师, 其次才是朋友。实习教师作为朋友的角色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但作为教师的角色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却很不容易, 因为学生往往把年轻、毫无经验的实习教师仅仅当做和自己平起平坐的朋友, 很少会把他们当成真正的老师。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 如果实习教师再不注意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威严, 一味地和学生打成一片, 就很难管理好班级, 甚至还可能被调皮捣蛋的学生欺负。当然, 教师的形象并不等同于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穿着呆板和正式、刻意和学生保持较远的距离等外部特征, 其实学生更喜欢和蔼可亲、面带微笑、富有爱心、幽默智慧、严爱有加、使他们敬畏的教师。对于实习教师来说, 即使不能做到这些, 也应该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 尽量有意识地向这些方向发展。
摘要:目前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着许多误区, 需要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进行深层反思。教育实习误区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师范本科生和专科生关于实习学校定位的选择, 关于传统教学是否已完全过时, 关于中小学校对接受实习教师的态度, 关于如何上好实习课, 关于班主任工作, 关于实习教师如何与学生相处, 等等。作者在指出教育实习误区的同时, 也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合理建议, 为教育实习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教育实习,师范生,误区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3]窦福良.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4]邬跃, 陈恒.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 2009.11.
[5]杨邓红.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 (哲社版) , 2009.6.
[6]何林山, 周玉莲.高师教育实习:问题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3.
[7]杨秀玉.实践中的学习:教师教育实习理念探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