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共12篇)
灵动 篇1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熟悉教育的人都知道,每天教学的过程很少会有惊天动地、荡人心魄的场景,而呈现出来的常常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细节,就是善于捕捉课堂的细微变化,抓住最有利的教学时机,创造最有效的教学艺术和情景,以产生最具震撼力和有效性的教学灵气。
一、细节预设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进行了许多变革,如:把过去例题中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分散,安排到试一试、练一练等环节中,练习题的层次清晰,题目之间具有很大的思维跳跃性与挑战性。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可以了,我们要学会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多“蹲”下来,并以学生的思维视角与思维方式关注教材与思考问题,细节设计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指导和点拨,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只有这样,当我们面对学生的差错时,我们才会有备而来、坦然处之。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把它围成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围成正三角形,每边长多少米?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正如我所预料的一样,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4÷3。此时有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还有一种想法6+6÷3。
此时,学生们都“呆呆”地看着算式,脸上写满了疑惑。
师:先看看结果对吗?(学生们经过计算,发现结果也是8。)
生:你们能理解这个算式吗?
时间是智慧成长的土壤,半分钟后,学生们兴奋地举起了小手。
生:他是把正方形其中的三条边作为正三角形的三条边,然后把另一条边平均分成三份,分别加在每一条边上。
师:多么好的想法啊!你们在运用一般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掌握了一种特殊方法,应感谢谁?(学生们不由地鼓起掌来)
细细地回味这一片段,心怀惊喜但又感缺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试想: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读懂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种巧妙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又没有纳入预案中,那顺畅的教学流程背后意味着什么?又流失了什么?当发现这条意外的“通道”时,我采取了适当“留白”,有效“放大”这一宝贵资源,引领学生思考,尽可能地让其他学生也分享这一独特的方法,实现了生生间的“智”源共享,同时又让这位富有创意的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与“另辟蹊径”的快乐。
二、细节捕获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以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在教学取小数的近似值时,预案中的练习环节有这样一道题:把0.158精确到百分位。在教学中,我惊奇地发现有许多学生是这样做的:0.158≈0.20。坦白说,在备课时我压根儿没想到学生的思维会在这儿“搁浅”。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千分位。千分位是8,所以要向百分位进一,而百分位上是6———五入,所以再向十分位进一。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很多学生脸上流露着困惑)
师: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是对哪一位而言的?
生:精确的那一位。
师:那其它位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进位?(学生思考一会儿)
生:满十进一。
师:现在,你们知道错在哪儿了吗?(“知道了”几位出错的学生平静地说道)
师:能具体说说错在哪里吗?
生: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千分位上的数,千位上是8就要向百分位上进一。百分位上是6,不能向十分位进一。
师:错误是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关键是我们要通过错误明白出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差错,教师要及时捕获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亮点”、“误点”,这样才能使课堂更精彩,让细节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使其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三、细节反思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Posner)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课堂教学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细节决定成败。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细节进行自我反思。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认真地对课堂中产生的教学细节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细节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三点:(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首先反思导入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反思提的问题该什么时候提,应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提,学生是否能理解;如果不理解,我们该如何引导,引导的语言是否具有调动性,能否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还有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应想好对策,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要合理而紧凑,甚至连过渡的语句都应设计好。重难点的突破要巧妙而实用,不能靠课堂中的临时应对,因为只有预设精彩的细节,才有可能生成精彩的细节。(3)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于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教学细节犹如课堂中的精灵,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正是有了课堂细节,我们的课堂才会充实饱满,激情跌宕,隽永俊秀。把握住了“细节”,才会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灵动 篇2
西湖若与太湖相比便算的上玲珑了,但它三面环山,一面临城,重重环抱之下却也显得娇美.江南的空气异常潮热,而我却顾不得许多,因为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我从未见过的灵动的美---一湖琼浆借着软风,缓缓荡出青波.夹岸碧柳将瀑布般的绿绦垂到脚尖,伸入水中逗起千层涟猗.远远近近的山也因水而温柔起来,在天空勾勒出美妙的弧线......我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彻底折服了,自由的心瞬间被释放,灵魂也超然了。
走在苏堤上,看叶叶小舟融入景中,却突见根根绣针刺入缎面般的湖水中,身心仿佛又回到了杭州还叫临安的时候,似见美人蹙眉轻叹,倚栏拭泪,思自心起,出口便吟出了西湖的绝美;又想若能在西湖这般朦胧雨色中,手捧一本宋词,便此行无憾了。登时思绪万千,竟忘了眼前所见,一味的钻入江南古梦中去了。直到雨渐大时,才忙忙的`撑起伞,细看景致。
一向只知江南的温柔,却不知江南的雨也如此绵连.似天女抛下的绣帘,若厚密却蝉翼般轻透的软烟罗的质地。而雨丝打到荷叶上也换了形状---没有细柔丝线的质感,却有了琼珠乱散的润泽。而那本就淡雅的芙蓉,经雨水冲刷后,愈发清秀可人了。
我说:我一生要来西湖四次,最少四次!因为若是不见春之“苏提春晓”夏之“曲院风荷”秋之“平湖秋月”冬之“断桥残雪”那我心中的西湖便是残缺的。而我也更要在双投桥上感受梁祝花蝶的生死之盟;雷锋塔中体味白蛇许仙的千年之恋;西泠桥头叹惋苏小小的绝世才情---若说湖光山色是一幅水墨之作,那这三段爱情故事则无愧为画中添神的一笔!
木工是灵动修行 篇3
有否想过回归生活的本真?为自己挪出一间木工工作室,里面有工作台、各种木材、大大小小的工具,以及散发着自然芳香的木屑碎片。虽然偶尔会有些凌乱,但是闲下来的时候,在里面锤锤打打却很有一些小情趣。当然,做木工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于十分玄妙的「榫卯结构」,更不是能随手拈来的,这个过程需要你去倾心研究。制作木工的欲望来自于自身的兴趣,还有爱慕的人投来的崇拜眼神,这时灰尘和噪音反而化身成男士性感的道具。
如此看来,现代手作对于男士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它只是为人们浮躁的心寻找安放的场所。当然,既然想要尝试,除了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之外,还需做好各种准备,比如你愿意付出时间和耐心,愿意拜师或阅读专业书籍学习木工的基本知识,或者热衷于和木工爱好者交流等。
工具包
手持电圆锯 铁锤
木板 砂纸
涂料 螺丝刀
T形尺 钉 子
螺丝 铅笔
油灰刀
如何制作一个简易书柜
如果书籍对你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或许你会对制作一个书柜有兴趣,以此来收纳自己的珍藏。还有一个前提,你并没有丰富的木工经验,想要变身木工匠人就先从这里开始。
构思书柜的形状、结构与大小
在制作书柜之前,最先考虑的应当是家里的布局,比如书柜摆放的位置、居室的风格等。因为这决定了书柜的大小、样式,然后据此判断选用的木材大小、颜色以及纹理。当然,书柜的大小、结构,还与你的藏书量、书籍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下我们不妨以制作一个长25cm,宽86cm,高120cm的四层书柜示例。
勾画草图、准备材料、量尺寸
在想法成熟之后,还是用纸笔将创意勾勒出来,这样方便在制作过程中,不会有细节上的贻误,好据此准备原材料。
制作步骤
确认搁书板位置
将两块主支撑架(25x120cm木板)进行等距离划分,以确定搁书板的位置。在这里,我们将主支撑架等距离划分成四份。
制作木工的欲望来自于自身的兴趣,还有爱慕的人投来的崇拜眼神,这时灰尘和噪音反而化身成男士性感的道具。
切割
利用T形尺,在原木材上画出制作书架所需木板的大小:一块25x86cm的木板,两块25x120cm木板,5块25cmx120cm木板,以及备用木板。
接着就要使用手持电圆锯,依照之前画好的线,对木材进行横向、纵向切割,以得到所需的木板大小。除此之外,还需切割16条长度为25cm的矩形条作为支撑条。
如何使用手持电圆锯?
启动时,电圆锯必须处于悬空位置,且要双手持握,手指不能放在开关位置。
启动后要使其空转一段时间,观察锯片是否正常运转,有无左右摆动。
操作过程中,双手分别紧握其手柄和侧手柄,手指不得接触锯片。注意电缆甩在身后,以免切断、触电。
在使用电圆锯时,为操作方便不能戴手套。
总之,一切安全至上。
以支撑条固定书架
将已经切割好的支撑条,利用钉子和铁锤固定在主支撑架上。支撑条所在的位置,要根据之前画好的线,进行等距离放置。支撑架所起的作用是使得书架更稳定,不会左右晃动,且能承受书籍的重量。这里你也可以通过L形支架以达到这一目的。
固定搁书板
将搁书板分别置于已经固定好的横向支撑条上,然后通过铁锤、钉子将其固定于主支撑架上。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钉钉子之前,要将钉子进入木板的位置用铅笔等距离标出,这可是为了确保书架的美观性。
固定书柜背板
将已经准备好的25x120cm木板固定于整个支撑架上,这时一个简易书柜就已经基本完成了。
修整
最后确认所有钉子都低于木板表面,然后用油灰刀、油漆来填补木钉孔,并用砂纸将书柜接缝等处打磨光滑。
一个书柜是你木工工作的开始,是一个新的尝试,它很简单却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耐心。或许从此你就可以制作更多你想要的家具,融入自己更多的想法,只要你愿意。
木工指导 武巍
德国红点(Red Dot)设计大奖获得者,原方正集团设计总监。从事设计工作十余年,曾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生项目指导,于2011年创立素元创意机构,致力于原创品牌设计。
木工与城市里的男性有一些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来自于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达以及人们越来越繁忙的生活。木工本身是一项充满创意的事情,它可以让你沉静下来,远离浮躁。
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应该是一种灵动的修行。当你用心用手亲自为所爱的人做做一件木工作品的时候,那个过程一定是快乐的、充满成就感的。
做足准备工作
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噪音、木屑以及粉尘,所以基本的防护用品还是必需的,比如耳罩、护目镜、工作围裙等。
制作工具
通常木工工具会根据制作内容来选定。基本工具有:测量工具如卷尺、移动角尺;手动工具如锯子、凿子、螺丝刀、锤子等,以及电动工具如带锯、台锯等都是基础木工必要的。
过程简单,构思做工缜密
首先需要先构思好要做什么。
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绘制简单的图纸并标注尺寸。
之后就是材料准备,切割、刨平、开榫、黏合、打磨。
到最后涂装完成。
建立工作坊的初衷
创立木工坊之初只是供设计师进行创作,后来发现很多时间木工作坊并没有被完全利用,所以便开设了木工课程,借此也可以把更多的人带到木头的世界,手作的世界里。
构建灵动活力课堂 篇4
一、贴近生活活学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生活中, 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 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 学习与生活作为载体, 使学生的学习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熟悉的情景能使他们尽快地投入知识学习。例如在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2、5、3的倍数的认识, 创设下列问题:43个同学做游戏, 如果分成5人一组, 至少再来几个人才能刚好分完?如果3人一组, 至少有几个人没有办法参加做游戏?学生一听做游戏的问题, 立刻产生兴趣, 急欲解决问题。又如,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情景:猴王有57个桃子, 每只小猴都分5个桃子, 分到最后一只小猴时, 发现少了几个桃子, 至少要再拿几个桃子才刚好够分?小猴一共有几只?学生一听, 立刻想方设法为猴王解决问题。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了思维能力, 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关注个性激励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关注个性、激励创新要求我们要以良好的情感态度去对待学生,形成师生间和谐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升华。同时教师要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发展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对数学习题能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求解,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选择最合适的解题方法,这样才可以迅速正确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事实证明,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发展,个性才能最大地得到张扬,创新意识才能最优化地得到提高。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智慧生成
教学不只是教给人一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人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必需摒弃“他律”背景下的谆谆教导,需要彰显的是“自律”意义上的生命活力。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从点—线—面的整合过程,从而去建构自己的数学天地。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已学习并掌握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师生共同回顾探寻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提出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试着自己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开始,学生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影响下,从数的个位上寻找答案,结果频频碰壁,原先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21, 33, 57这三个数都能被3整除,个位上分别是1, 3, 7,……”话音末落,马上有人反对:“那11, 13, 17呢?”学生们再度陷入了低谷中。过了一会儿,不知谁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把21, 33, 57这三个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颠倒一下变成12, 33, 75,同样能被3整除!”这个发现可谓是质的飞跃,为最终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由迷茫—焦虑—困惑—兴奋的探究过程,他们凭借经验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用“心”来建构自己的数学。由于他们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由迷茫—焦虑—困惑—兴奋的真切感受,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了渲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发展,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文关怀要从教材开始,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的人文引领理念,不同的人通过数学学习获得不同的生命代谢。人文,塑造人的道德价值;智慧,诱导人的创造潜能;创新,培养人的科学精神。人文引领的理念,好比氧气,视之无形又随处可见,似自然界的春雨,飘飘洒洒却润物无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人文教学优势,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与学生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滋润渗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处处显露出鲜活的生机,洋溢出生命的情趣,充满着人性和智慧。
四、多元评价,以人为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以人为本”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对学生平时表现记载,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评学生,老师评学生,还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议过程,让学生在民主评议的气氛中激励自已。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测,我们不光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还可用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时时注意渗透人文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的人文综合修养才能得到不断提高,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释放。数学与人文的结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折射出人性的美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智慧,同时为学生尽可能创设有效表达、释放智慧的数学活动,我们的数学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智慧生长的源泉。
沉稳与灵动作文 篇5
昨日忙里偷闲收看了日本国相扑在我国北京市的演出比赛,看见相扑力士一摇一摆地踏入比赛场所,我禁不住感觉搞笑。历经一个冗杂的典礼后,裁判员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两个相扑力士抱在了一起,好似二只愚笨的小象在碰撞,他们彼此之间推揉,忽然在这其中一位相扑力士一个围剿腿,把对手摔倒在地,姿态是如此的快速,如此的意想不到,对手倒在路面到了也没搞清楚是怎么盆友,但赛事告一段落。解说员刚开始叙述参赛选手的招数等等我听搞不懂的专业术语,可是我头脑中却仅有力士肥胖症的身体,机敏的姿势,迅速的反映,他们在不断重放,后退,再重放,后退
水有水的.性情--动感,山有山的性格--稳重。水的动感给人以聪明伶俐,山的稳重给人以敦厚。相扑力士不但有山的稳重,也是有水的动感,正像动感的海面却长期维持着一色的蔚蓝,稳重的高山却在四季中转变出不一样的颜色。
倘若那力士仅有山的稳重而没有水的动感,那麼她们与大象、鲸鱼中间的搏斗有哪些各自?只靠身体的极大,而沒有头脑的灵便,就不容易有出现意外的胜负.
假若那力士仅有水的炫酷而沒有山的沉稳,那么谁都能去赛事,而相扑也就没有相扑的特点,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无有了。
因此 动感与稳重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稳重的动感,或沒有动感的稳重,正像沒有绿叶子烘托的花瓣,沒有星光闪耀的夜晚。稳重与动感的统一,才可以铸就相扑运动的风采,反映相扑运动的特色。
分歧着的彼此密不可分,紧密联系,不断斗争,促进着全球的发展趋势。变与不变仅一线之差,炫酷与沉稳也仅一线之差,而相扑运动也是炫酷与沉稳的结合。
灵动健康 水韵人生 篇6
你想尝试一种新的健身方式吗?那么就到游泳池里去练习武术、健身操或是瑜伽吧。目前,有很多以前在陆地上从事的健身活动都开始在水中进行,即水中健身运动。水中健身就是指游泳吗?当然不是。水中健身是一项新型的有氧健身运动,在齐腰深的水中(约1至1.4米),进行不同方式的训练,既有陆上运动,还有水中练习,是多种风格的融合。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可以参加水中健身,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益。
水中健身运动是热身运动和精神放松运动的结合,它利用了水的多种特性,锻炼了人的柔韧性、耐力,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塑造完美体形,效果十分明显。其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功能,对于缓解腰病、消除精神压力有着很好的效果。在水中运动,肌体的可塑性最强,并可以全面带动身体各部位肌肉群,尤其是对腿部和腰腹部肌肉的训练效果明显,这些都是一般的游泳训练和陆上健身运动很难达到的。
一次完整的水中健身运动应包括:在运动开始前,先做5分钟的准备活动,然后再下水做5分钟的热身活动。之后,可在水中做慢跑训练以及水中跳跃、手臂划水、单腿高抬、单腿后踢、侧摆腿水中开合跳等动作训练。另外还应有适量的力量和柔韧性训练,最后是放松练习。
水中健身优势多
水的阻力可增大训练效果。人在水中活动所受到的阻力是在空气中的很多倍。当所做动作的强度、速度相同时,在水中无形中增加了运动量。
水的压力大,增加人的肺活量。人在水中运动必然会受到水的压力。俯卧游动或肩下沉至水面时,人体的肺部一般在水面下30到50厘米,要承受大于陆上练习时气压的影响,因而对心肺机能要求会高些。长期进行适当的水中健身对于增强全身血液循环和提高肺活量是极为有效的。
在水中可加速热量消耗。水的散热性远大于空气。人在水中静止不动也要消耗很多热量。一个人在泳池中运动40分钟所消耗的热量相当于同等强度在陆地上运动两个多小时。
水有浮力,能减少运动损伤。在水中运动时,由于浮力的作用,会使人有一种浮起的感觉。可大大减少地面对身体各关节的冲击力,使身体的关节活动更加自如。使对肌肉、关节、韧带等的负荷减少,运动损伤率降低很低,人体各关节不易受伤。另外,水的浮力作用使体态肥胖的人在水中活动时,可以感觉轻松自如,克服了陆地上活动容易疲劳的缺点。人体在水中做前后滚翻,重复多次也不会沉到水底,这种“失重”的感觉对初学者是有吸引力的。
水流的按摩拍打功能可以收到护肤和减肥的功效。水流的波浪式按摩和拍打具有特殊按摩作用,可有效避免并减少肌肤松弛和老化,使肌肤光洁、润滑、富有弹性。同时,还能消除忧郁和疲劳,减轻精神上和肢体上的负担。并可有效地消耗体内的糖和脂肪,对调节体脂代谢、减体脂有显著效果。
水中锻炼须注意
1.锻炼前要检查身体,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身体不舒服(发烧或体温过低)或心情不太好,或有运动损伤的人都不宜参加水中健身。
2.在下水前了解水的深度。不要一开始就直接跳进泳池,一定要在岸上做好准备活动。
3.一开始不要运动量过大,千万不能大意或勉强,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渐渐增加运动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练习的频率每周两次即可,间隔三天。
灵动缔造的精彩 篇7
早上第一节课是我上语文课, 课堂历来都是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可这一节课却与往常有些不一样。起初, 同学们都专心地在我的指导下读题、思考、交流、书写。而此时坐在靠窗的同学却一个个盯着窗外, 我也好奇地把视线转移到窗外。原来, 窗外正飘着鹅毛大雪。我没有责怪同学们, 而是停止了讲课, 转换了话题:“同学们想不想到外面去看雪景?”顿时, 同学们欢呼了起来:“想!非常想!”我接着说:“那好, 不过你们要答应老师一个小小的要求。”话音刚落, 同学们就抢着说:“老师你快说, 什么要求我们都能做到。”看着学生急切的样子, 我快速地提出了要求:“看过雪景之后要进行一次习作。习作时要把时间、地点以及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随着一声:“好!”同学们纷纷离开座位, 有的跑到阳台上, 有的跑到操场边的房檐下观看起来。
第二节课预备铃响了, 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地跑进教室。从他们的表情中, 可以看出他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我让大家拿出笔和习作本, 按要求进行习作。20分钟过后, 大部分同学得意洋洋地举起了手, 向我示意习作完成了。我请其中几名同学念一念自己的习作。有的同学这样写道:“今天是12月14日, 早晨第一节课上了一段时间后, 我悄悄地对身边的同学说:‘外面下雪啦!’他往窗外一望, ‘哇!好大的雪!’老师发现了他的惊讶, 也把目光投向窗外。随后, 老师高兴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想不想到外面去看雪?’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想, 非常想!’老师便给我们提要求, 刚提完要求, 我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了教室……”
在写看到的雪景时, 有的同学写道:“漫天的雪花白白的。有的像小降落伞, 有的像棉花糖, 有的像蒲公英的种子……它们在空中打着旋儿飘向大地妈妈的怀抱, 多欢乐。”有的同学写道:“雪花冰清玉洁, 有的像六边形, 有的像三角形。我把手伸出去, 它们刚落到我的手掌上就化成水了。我又把衣袖伸出去, 雪花一片片地落在我的袖子上, 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个个绒球, 美丽极了!”
有的同学这样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瑞雪兆丰年’、‘今冬麦盖三层被, 来年枕着馒头睡’等好词佳句。”有的同学还仿照《荷花》中的片段写道:“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片片小小的雪花, 给大山伯伯穿上一件厚厚的羊毛大衣。过了好一会儿, 我才明白过来, 我不是雪花, 我是在看雪花呢!”
有效引导灵动课堂 篇8
一、去除花哨的架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满怀信心地进行数学学习。但有的教师总在为了创设问题情境而“挖空心思”。而这些“情境”除了在“作秀”外,往往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角”时,屏幕上播放了两个小孩在折千纸鹤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千纸鹤身上发现“角”。几分钟过去了,学生还是没有发现“角”。学生完全被这个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苍白的诱人折纸、剪纸“情境”紧紧地吸引了,而淹没了“角”的存在,从而影响了教学进程和课堂实效。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角”时,仅从简单的摆图形游戏引入“角”,其教学效果却相当的好。
师:请同学们把信封打开拿出小棒,你能用这四根小棒摆一个咱们学过的图形吗?(正方形)
师:拿走一根,剩下的小棒能摆一个什么图形呢?(三角形)
师:再从三角形里拿走一根呢?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
这样的“情境创设”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这位教师巧妙地从认识的图形中引入“角”,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有利于“角”的知识网络的建构。
追求花哨的“情境”,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创设情境时,请别让“情境”成了课堂教学中美丽的累赘。
二、去除盲目的形式,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但有的教师把“探究”当做医治百病的良方,课上盲目地安排有形无实的探究环节,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导致数学课堂步入了探究性学习的误区。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花了许多时间引导学生探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搞得学生一团雾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约定俗成的,不是要学生去探究发现的。不要盲目地“探究”,该探究的才探究,探究活动才真实有效。
有位教师在教学“认识时、分”时,就组织了一场真实有效的探究活动。
师:如果现在给你1分钟时间,你最想干什么?
生(纷纷回答):我想唱歌;我想写字;我想喝茶……
师:分小组活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有背口诀、读课文、口算题、写生字等事情,请选择你最喜欢做的一件事。计时1分钟,开始!
师:汇报刚才1分钟里,你做了些什么?
……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知了“1分钟”有多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自己去发现并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探究活动是刻骨铭心的。
探究活动就是要舍去盲目的“形式”,该出手时才能出手。
三、去除虚假的讨论,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在数学课堂中并非所有内容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时机建立有效真实的合作方式。当遇到富有挑战性、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学生个体又无法解决时,就可以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如,“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教学片段。
师:(课件展示动画“小动物们给大象伯伯祝贺生日”的热闹场面)你能统计出在1分钟内来祝贺生日的不同动物分别是多少吗?
师:请同学们做好准备。预备,开始!(教师点击鼠标,各种小动物蹦蹦跳跳,看得学生眼花缭乱)
学生纷纷举手:不行啊,一下子过来那么多动物,根本数不过来。
教师调慢了速度,学生还是数不过来。
师:是呀,很难统计。那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实现统计目标呢?
生:老师,我们几个人一起统计!
师:好,就按你们的想法,小组合作统计,赶快分工吧。
学生又开始统计了……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碰壁”时,教师把握时机,及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出于学生的意愿,是学生的内心需求,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真实有效的。
四、去除苍白的给予,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就会机智地调整教学预案,敏锐地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并加以放大。如,一位教师在教完“加法结合律”引导学生质疑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用(a+b)+c=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不科学,等号左边本来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教师:“这是为了突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所以加了括号。”(全班学生默然无声)
该案例中学生燃起的思维火花,在教师“好心”的告诉中熄灭了,教学也因为教师的“给予”变得苍白乏力。在对待预设方案外的学生问题时,另一位教师却处理得非常巧妙。请看: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生1:a+b+c=a+(b+c)。
生2:可以写成a+b+c=a+(b+c)=b+(a+c),因为加法中,谁和谁先加,都一样。
师:哦,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换律)
师:有交换又有结合,看来不能叫结合律了,咱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吧。
生3:那就叫加法任意运算定律。
师:你们能用文字表述一下吗?
生4: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
生5:我觉得也可以说:几个数相加,先把其中几个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
师:太了不起了!这就是加法的任意运算定律,是你们自己发现并总结的,我们是四(2)班,就叫“四(2)定律”吧。
这位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并没有感到束手无策,或是苍白的给予,而是把它当成了突破难点的有利契机,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时机。这样的生成真正关注了学生的思维,真是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
面对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要宽容地接纳,理智、机智、巧妙地运用生成,让学生的智慧在动态生成中涌动、精彩无限。
让语文作业灵动起来 篇9
门目繁多的配套作业大大挫伤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抄作业成风,这对学生学习语文大大的不利,对于语文教学也同样是大大的不利。那么如何让学生既能少做练习,又能巩固“课堂知识”呢?笔者认为设计“学习笔记”值得一试,学习笔记中既可以有预习作业设计,同样也可以有复习作业的设计,这些设计可以紧扣“课堂知识点”,按不同知识点进行分类,知识点的设计可以按课型、按文体来设计条目。
1.“预习作业”富有语文味
语文课在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积累,教师可以设计这么几个作业来丰富学生的积累。
(1)字词音积累。这一作业设计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解释,通过预习丰富词汇量。
(2)文学常识积累。文学常识的掌握,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课文注解来完成,教师规定好几点既可,如:①作家名、字、籍贯;②代表作品;③创作风格等。
(3)好词好句积累。本作业重在于让学生在预习中养成摘抄优美佳句的习惯,语文学习中字词积累是基础,句子积累是文学素养的提升。
(4)援疑质理。这一作业的设计贵在于让学生质疑,通过预习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难和困惑,要求学生记录2~3个问题,准备在听课过程中逐一得到解决。
2.“复习作业”富有知识性
课文的知识性需要有系统性的积累,课文是“范文”,“范文”中的各类知识点都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体现,因此归纳好课文的知识点就非常重要了。
(1)写作手法积累。
每一篇课文都是有一定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好文本中的写作手法,并对这种写作手法作适当的解释,这样对于那些较难理解的“托物言志”“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2)主题思想归纳。
学生把课文的主题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通过归纳就会了解归纳的方法,如本文通过……叙述(说明),表达了(赞美、歌颂、揭露、批判、反映等)……的主题(思想、现象、情感等)。在教师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就能逐步掌握。
(3)写作顺序(说明顺序)归纳。
每一篇记叙文(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有的课文会有几种写作顺序结合适用,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在记忆中会进一步强化“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概念和作用,并能把这种写作顺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在说明文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归纳说明顺序,通过归纳熟悉三大说明顺序。
(4)语言品味积累。
语言品味在各类文体的教学中都是重中之重,教师让学生整理文本中的语言品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语言品味的方法,在教学中应多角度开展语言品味。
(5)结构层次归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教材中文本的结构类型、层次概括的方法等,为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做好准备。
(6)写作思路积累。
文学大家的创作思路有其共性之处,更有其个性之处,让学生积累文本的创作思路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今后创造性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7)人物形象分析归纳。
对于人物的形象分析历来是文学作品的教学重点,学生在每一堂课中积累一种分析方法,就能进一步丰富赏析人物的方法,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情感世界有着很大的作用。
(8)文体知识积累。
语文教材对各种文体都是有涉及的,教师就要让学生积累文本中文体的知识点。
3.“课外作业”富有创造性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手头都会有一些辅导用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足用好这些资料,并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资料。
(1)收集名言警句。
让学生收集与课文主题有着密切联系的名言警句。如教授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母亲”的格言、俗语和诗句,为今后写同类题材作文打好基础。
(2)文本延伸。
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延伸学习。可以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补充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可以收集同类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也可以阅读同一作家的作品,更多地了解文本和课堂之外的知识。
(3)动手实践。
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设置动手实践作业,如开展社会调查、网上查阅资料、观察体验生活等,都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感悟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变“阅读练习”为“读书笔记”,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语文课除了课本的学习和积累外,还需要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训练。目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作业布置往往是没有适当的引导,也缺乏系统性,学生的课外阅读停留在无序的状态中,课外阅读更多地也只是体现在阅读题的训练上,要改变这种低效的作业,教师就需要把“阅读练习”变为“读书笔记”,让学生通过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提高阅读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1. 规定阅读时间。
每天阅读一点点,长时间坚持,阅读量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每天的阅读时间不用很多,只要花上十分钟,就足够了。
2. 写好阅读内容。
阅读之后,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或概括事例,或概括中心,或概括人物形象等。
3. 记下阅读随感。
阅读的过程是感悟提高的过程,在广泛地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文学作品阅读尤其需要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人生经历来“悟”文中的“情”和“意”。
4. 积累名言佳句。
每一篇阅读文章都会有一定量的名言佳句,这些句子闪烁着作者的思想,具有很强生命力。积累的句子最好能写上学生的理解分析。
5. 文本深度阅读。
对于文本,教师在教学上都是很花工夫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结合文本分析,再次走进文本,开展细读文本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有个性地阅读甚至可以创造性阅读。
6. 拓展延伸阅读。
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开展延伸阅读。延伸阅读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7. 名著、时文阅读。
这一类阅读教师应做好推荐工作,每一学期的名著阅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每天读几页,既不多时间,又能起到调节消遣的作用。有关时文的阅读,教师可以选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或者是一些励志的文章,对学生的人生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教育。
8. 学生佳作阅读。
让学生阅读同龄人或同班同学的作文,不仅是写作经验的交流,也是心灵的交流。
9. 读书心得交流。
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教师就需要创设读书氛围,让学生写好读书心得,开展交流活动,评出优秀的读书心得,这对阅读兴趣也是一次促进。
1 0. 开设阅读课。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走进书海去淘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阅读课中教师可以讲解一些阅读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经验,甚至让学生走进阅览室或图书馆进行阅读。阅读课教师也应精心设计,并明确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三、变“写作练习”为“写真随笔”,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
如果说阅读是“吸收”的话,写作便是“吐出”,在“吐出”的过程中提倡学生写真人真事,表真情实感,这时,写作已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真情的流淌、个性的张扬、生命的勃发。能让学生做到这些,写作也就成了学生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了,学生的个性会更鲜明,创造力会更强,写作教学也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如何唤醒学生的写作“真心”,需要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写作状态,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不是教师规定的一项硬性作业了,而是自己与“老朋友”的一次心灵交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字表达。
1. 结合课文阅读,写好“写真随笔”
新《课标》所选的课文都是些文质兼备的好文章,都有着很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写作资源,开展随笔练习。
(1)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课文是例子,由课文的阅读延伸到课外的写作,是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
(2)学习写作手法。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一定的写作手法,教师在文本研读时要讲透,为学生理解这些写法,做好扎实的铺垫。
(3)利用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也是随笔写作的再创造。这些练习往往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进行写真随笔的实践。
2. 结合传统节日,写好“写真随笔”
传统节日都是很好的随笔素材,每一个节日其实都是一个专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这些专题进行随笔写作。
(1)写“活”节日中发生的事。
写真随笔要求所写内容都是真实的,都是来自于生活的。节日中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学生随笔中的写作内容。
(2)写“活”节日中的人。
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在每一个特定的传统节日中,多观察所写人物的言行举止。
(3)抒发真情实感。
对于传统节日学生都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围绕特殊的节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接受还是反对,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些情感往往都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展现风土人情。
传统节日都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这些文化历史都是学生很好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细心观察这些传统节日中所盛行的乡土风俗,也可以向长辈询问这些节日曾经有过的风俗,让风土人情走进学生的随笔中。
3. 体验社会生活,写好“写真随笔”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多接触生活是非常必要的。从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始,来做写作的有心人,这样才能真正写好“写真随笔”。
(1)社会实践写体验。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进随笔中,这样的写作更会有话说。
(2)校园活动写见闻。
校园生活是学生最贴近的,所见所闻都有原汁的生活味,把校园内发生的事情认真地记录下来,并加上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的可读性更强。
(3)家庭生活抒性情。
家庭是情感的港湾,细心地观察家庭生活,感悟点点滴滴的情感,把这些记录写到“写真随笔”中,都是鲜活的写作素材。
智慧源于指尖的灵动 篇10
一、激发幼儿创新的欲望
在活动之前,教师制作的示例作品要能引发学生的制作兴趣,教师要采用生动活泼的引入方式,可以选用在讲故事的时候引出要说的话,让幼儿在兴趣里产生对创作的欲望。在传统的手工制作中,教师往往都比较关注幼儿的制作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在对幼儿的创新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要突破手工制作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重心放在对幼儿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幼儿有了创新的欲望才会去动手制作作品,才能在手工制作的过程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更多独特的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应该是平等的地位,幼儿可以提出自己对制作作品的意见,让幼儿在得到材料的第一时间就对这些材料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教师要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提高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自己选择想要完成的作品,幼儿在制作活动中提出的想法就算不是很合适,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消除幼儿心理的恐惧感。尽量让幼儿在快乐自由的环境下进行手工制作,让幼儿的自我个性得到好的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创新欲望。
二、在手工活动中培养幼儿
在对幼儿的教育中,要给幼儿提供足够的表现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自己的想法去讲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接受他们富有个性的表现方法,同时一起分享他们因为创造而得到的快乐。教师要把幼儿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的思维,教师就要对幼儿的身心进行解放,使幼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幼儿园里要建立一个自由的手工制作区域,对区域里的制作材料进行定期更换,让幼儿在这个区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东西,教师要懂得发现每个幼儿的思维里的优势区,并给与支持鼓励,让幼儿的自主性思维得到好的发展,为以后他们的创新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三、利用手工活动培养幼儿发散性的思维
发散性的思维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一个问题,找寻不同的答案。在手工活动时,教师要选用多种不同的材料,这样可以让幼儿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幼儿园的手工制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手中的材料,对幼儿的想象进行刺激,以此来训练幼儿的发散性的思维。在手工的制作活动中, 教师可以带一些不同形状的树叶,然后问他们:“用这些树叶可以制作出什么?”孩子们就会利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去对这些树叶进行组合,会制作出小鸟、小狗、金鱼,拼凑成一朵花等,他们还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创造性地分类,把小鸟和小狗等划分到动物园里,把金鱼划分到海洋馆里。当幼儿从家里带来许多颜色各异的纽扣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把纽扣拼凑一些彩色的图案,也可以做成小项链,或者把纽扣贴到墙上做成壁画等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四、在手工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
幼儿的手工活动是离不开材料的,只有有趣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的制作兴趣,好的材料才能保证幼儿制作出的手工作品的质量,才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常的生活中, 材料的来源不仅仅是局限于教师的,还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进行制作。注重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收集各种手工材料,把材料放到一个固定的地方,让幼儿可以对材料进行随意搭配。幼儿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对材料的制作会产生一些想法,更好地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欲望。
五、手工制作活动教学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样,增加幼儿自己进行创作的比例,在手工制作的过程的要教会幼儿欣赏小朋友制作出来的作品,提高幼儿对美的欣赏水平,积累更多的感性方面的认知,为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作品进行讨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接受别人的评价,这是一种很好的对创新思维的练习过程。第三,要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教师要注意指导,要教会幼儿一定的知识技能。
笔尖灵动 课堂有效 篇11
激趣导入环节
低年级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童话、寓言、故事……浅近的语言文字中蕴有对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如何让学生走进那些美好的情景中去,从而“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推动学生阅读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轻松、主动、有效地阅读,首先就要培养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电子白板强大的资源库功能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动了他们求知的心弦。例如,在教学《春到梅花山》一课前,我先在网上收集好各种姿态、各种颜色的梅花存放在资源库中,课始,随着引导学生交流印象中的梅花,我“随意”地从资源库中拖出与其描述相符的梅花图,发言的学生满心佩服地坐下了,满脸写着“老师真厉害,能知道我要说的梅花的样子!”听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想看看“老师也能知道我要说的梅花样子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自然顺畅地导入到了课文的学习。
品读感悟环节
品析词句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有效手段,学生的语感也就在揣摩语言文字中养成。如何让学生在美好的情景中理解文本词句的意思,感受阅读的乐趣?随着教学活动的步步深入,电子白板在每个环节以不同的方式起着相同的教学作用。
1.圈画关键词句—突破重难点
在有效的导入之后,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肯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们的交流要不拘于格式,让各类想法随时生成,个性不断展示张扬。这样的过程是我课前无法预设的。如果运用PPT课件,我将要做无数张幻灯片,运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好不同类的关键词句,还要做好令人眼花缭乱的超链接以便配合学生的个性交流,但仍感学生的回答被预设牵制,缺乏课堂的灵动性和生成性。电子白板弥补了PPT的“死板”,不管学生交流的问题谁先谁后,想先学什么再学什么,都可以灵活地呈现在白板的画面里,真正体现出课堂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电子白板的圈画功能就可化繁为简:将重点句子显示在电子白板上,点击“注解”功能,以电子笔代替鼠标,不同颜色、不同标注尽在笔下生成。例如,在教学《春到梅花山》时,我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梅花的美,边运用电子笔教学随机圈画出“晶莹透亮”等词,并直接从资源库中拖拉出相关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形象。这样,既很好地强调了关键词句,突破了文本的重难点,又让学生在个性交流的氛围中时刻集中注意力。
2.手写替换字—突破重难点
文本的词句都是经作者细细推敲而得的,精炼且准确。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并圈画出之后,可利用比较、换词来品析词句,感悟文本,而电子白板为此提供了便捷。例如,在教学《春笋》时,我先出示句子“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根据学生的理解,“冒”有“钻”的意思,我随即在“冒”字旁边添写上“钻”字,明确它们是近义词。既然是近义词,是否可以把“冒”(用板擦擦去)改成“钻”呢?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冒”更能表现春笋使劲地、急切地、争先恐后地长出来的生机勃勃的样子,而“钻”与前文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生命力不符。通过换字比较,学生对春笋有了深层的认识。紧接着再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句子。
3.放大聚焦事物—突破重难点
在学生惊异的眼光中,我用电子笔点击电子白板的“注解”功能,运用“放大镜”让学生观察骆驼的眼睫毛、脚掌、驼峰,学生清晰地发现的它们的特点(《我应该感到骄傲》);运用“聚光灯”让学生进入小鸡透过蛋壳小洞看世界的情境中,感受天空的蓝湛湛、树木的绿茵茵、小河的碧澄澄(《世界多美呀》)……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图片、新词上,电子白板这一形象直观的技术手段确实让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恰如其分地解决学生因年龄、生活经验局限而导致的认识缺乏,降低难度,顺利地突破文中的重难点。
4.随意拖拉幕布—巩固重难点
阅读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让他们在此过程中继续积累感悟,这也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现: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低年级课文篇幅较短,词句朗朗上口,在深入理解、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是能背诵的,“幕布”缓缓拉下,课文逐渐消失在学生的眼前,却是牢牢地印在了他们脑海中:兴奋的中枢神经让学生精神高度集中,文字逐渐消失带来的紧张让他们不得不迅速记忆。“幕布”重新拉起,学生默背对照,自检关键处是否有错漏,针对难背的地方再背。最后,又在“幕布”之下齐背课文。
电子白板的这些特殊功能,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重难处,导入到深的学习层次,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重难点;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情感的共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不再被动地学习,做小动作、走神等现象自然就大大减少了,课堂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拓展练习环节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语句意思,感悟文本内容之后还要跳出文本,把所学运用到自然、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世界真美呀》时,引导学生跟着出壳的小鸡一起去大自然走一走,看看春天美丽的景物,学做小诗人——它还看到什么、是什么颜色的……音乐响起,随机从电子白板的资源库里拖出学生看到的美景图,让学生置身其中再次感受世界的美丽,同时在声声赞叹声中学生完成练习。是呀,世界这么多姿多彩,生活如此快乐幸福,学生怎能不从心底呼喊出——“世界真美呀”这一文本中心。这是一种深刻领悟的呈现,一次真实情感的传达,真正进行着有效阅读。
追寻灵动的语文课堂 篇12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与学生沟通、互动、交流、合作。借助灵动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变为具有创新精神、个性丰富的人。
那么,该如何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呢?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沟通、互动、交往、合作,这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课堂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应和谐共生,能动发展。在这种质态的课堂中,学生、教师、教材、各种辅助手段及教学环境等要素和谐共生、相互融合、积极协调、健康发展。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1. 重激趣导入。
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明代文学家谢榛论文章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一堂课的开始,也应如此。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在课堂导入上下足功夫,他们或引着学生猜猜谜语,或依据文本选择流行歌曲,或根据现场情境组织教学对话,或剖析作者性格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雪》时,我以江天的《鲁迅赞·有一个人》这首诗导入:“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借诗人江天对鲁迅性格的理解,引导学生对《雪》中鲁迅形象的思考。
2. 多动手操作。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句话强调了学生多动手操作有利于智力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动手操作是以学生的表象思维为基础,是学生的直观学习,它能把书本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易于为学生学习活动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比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有关“春”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1)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对联、成语、谚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手抄小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春天”主题演讲比赛;(2)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绘画,或谱歌,或作文,或吟诗,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春”的体验。动手操作既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也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 塑亲和形象。
教师的仪态、表情对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上的,而是来自于他自身的学问和修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微笑的神情、愉悦的心情、宽容的气度,用自身独特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尊重、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融入学生的交流讨论,蹲下来看学生,借助富有亲和力的肢体语言拉近师生关系。比如教师提问学生时,不宜用手指学生,而应手掌向上做出请的姿势;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更多时候保持身体微倾。教师用这样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爱和温情,有爱和温情的课堂,学生思想的火花才会迸发而出,才会有自然的心灵对话与思想共鸣。
二、突出教师评价的生成效果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付出,而是生命个体的自我活动、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而互动的关键则是老师能否以灵活有效的评价促进课堂新的生成。但是很多课堂老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流于庸俗和肤浅,常常以“你真棒”“很好”等干瘪的语言对学生的课堂发言做评价,不仅无法引导课堂生成,而且扼杀了学生身上闪现出来的创造性火花。
1. 能引发生成的评价应是有效的。
老师应借助对个体学生发言的评价,转而对全体学生产生作用,给全体学生一个导向,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评价本身体现出来的导向机制,它如同指挥棒一样,让全体学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如教师在评价学生发言时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情况,学生就会在这种评价的引导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的实践,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教学《一双手》时,教师问学生,文章是怎样描写一双手的?师生发生下面一段对话:
生:第9段运用细节描写,写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裂纹,关节缠线,表现奉献精神。
师:她说得真好,一个人的精神要让人有感受,就必须要有具体可感的细节。比如,有同学写母爱,常常是大而空的赞美,不能给人留下印象。我有个学生写自己扭头出门,结果衣服给挂着了,扣子掉了,母亲立马拿了针线,单脚跪着缝补,母爱也就在这一细节中体现。
(板书:具体可感的细节)
教师在学生回答出“细节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细节描写的作用,并举例进行阐释,借助对一个学生发言的评价进行生发与总结,让所有学生明白了细节描写的作用,这样的评价就产生了效果。
2. 能引发生成的评价要富有启发性。
教师应通过评价,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找到更好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比如对学生的结论性发言进行这样的评价:“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听听你的理由。”“你的想法很独特,谈谈你是怎样想的,好吗?”等等。这样的评价不是静态地对学生的发言做肯定或否定的论断,而是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究原因,分析思路,从而引发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将课堂引向深入。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师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1: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2:“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3:“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思考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
教师借助“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这句话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产生新的思考,由“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这一表层理解上升至对“金钱至上,世态炎凉”这一社会问题的理解。
3. 能引发生成的评价是互为补充的。
借助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的答案在某些方面得到充实,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比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师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1:这首诗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深深地镂刻在我心中,试问谁没有被生活欺骗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谛。
师:生活就是海洋,海洋是不平静的。好,继续来。
生2:读过这首诗后,我就有想法:人生是一条大路,不可能一路畅通,总会出现绊脚石。当绊脚石真的出现在眼前,就要像诗中所写“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我们要镇定下来,克服它,逾越它。当我们逾越过去回头看时,其实那些绊脚石挺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并且勇敢地面对未来。
师:是啊,真好!生活也像一条河流,它是弯曲的,但一定是奔流向前的。继续来。
生3:生活欺骗了你,是给了你痛苦的回忆,但不要一蹶不振,有痛苦的回忆,才有充实的人生,我们要大步向前走。
师:诗人海涅有这样几句诗: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将会还给你。
教师的每一次点评都是对学生答案的一次丰富与充实,同时又引发了其他学生产生新的感悟,学生的思维与对文章的理解便随着老师的有效补充被逐步引向深入。
三、注重随文选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我想这里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就是要求我们善于依据文本特点对教材内容(单篇课文或某个单元)做综合性的处理,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归并整合,浓缩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至两个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做多角度、多侧面的透视来引发对全篇的理解。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突破点”。这些突破点从课文中挖掘出来,再让学生带着它发散到文本中去解决问题。一个好的突破点,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能使教者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能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灵动。
1. 挖掘思维发散点。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呼唤、鼓励。”(第斯多惠语)其实,倾听、对话、启发、表扬等,都是构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氛围的必备成分。教学氛围创设好了,便为学生搭建了思维驰骋的平台;创设不好,只会把原本联想力丰富的学生变成知识的“被灌输者”。语文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寻找教材中的思维发散点,以训练学生的多角度的认识问题的能力便至关重要。比如,对蒲松龄《狼》一文的阅读教学,常见的教法是理清情节,分析狼的形象,最后由人战胜狼悟出了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的道理。这是一种纯线性思维的程式化教学思路,学生思维得不到好的训练。在教学设计时,我把“依据文本,探究屠夫能够战胜两狼的原因”这个问题作为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突破点,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1)找出描写屠夫动作的句子。(2)依据这些动作描写分析屠夫的心理变化。文本阅读和分组讨论后明确:“屠惧投以骨”——害怕畏惧,抱有侥幸;“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抓住时机,果断勇敢;“转视积薪后,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机敏警觉,除恶务尽。(3)多角度概括屠夫战胜两狼的原因。讨论后明确:A.在于他的临危不惧,在“两狼并驱如故”的情况下,选择有利防守的地形;B.在于他的果断勇敢,趁“一狼假寐”时,暴起杀之;C.在于他的高度的警觉性,“转视积薪后,自后断其股,亦毙之”。(4)从屠夫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讨论后明确:遇到困难,不能心存畏惧,要勇于斗争;遇事要善于抓住机会,果断解决;遇到危险不能乱了方寸,要镇静思考应付的对策;不能让胜利冲昏头脑,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抓住屠夫胜狼这一思维发散点,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屠夫形象,也让学生获得了人生的启示。
2. 聚焦单元整合点。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多是文选型的,一本书多为五六个单元,每一个单元下有五至六篇文章。这些文章多是围绕着一个话题,或属于同一种文体,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王荣生老师在《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中认为,“选文的系统性”,是“秩序感”的虚像:“系统性”存在于事先预定的“话题”里,选文是相应匹配在“话题”的“例”,它与“话题”发生关系;而相邻的课文,似乎紧挨在前后而有秩序地排列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走单元整合之路,找到每个单元的整合点,这样既能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也使得课堂教学显得灵动有致。
要聚焦单元整合点,就应抓住“单元目标”进行,因此,定准目标是聚焦单元整合点的重中之重。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加以阐释:本单元所选课文为《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古诗四首》《晏子使楚》,以“爱国情怀”为话题,有散文、小说、诗歌几种体裁。以话题为中心组合而成的单元,宜从主题的角度出发,整合单元教学点,让学生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话题的不同认识,用多种观点的碰撞,启发和激发学生,学生也许就对此话题产生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思维能力。围绕“爱国情怀”这一话题,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一个五篇课文都适用的问题,作为单元教学的整合点:(1)学习:课文表现的是谁的爱国情怀?是怎样表现的?(2)讨论:你如何理解“爱国情怀”?
通过聚焦单元整合点,精简了教学目标,使泛化的目标变得更具体,更明晰。
3. 紧扣提挈全篇点。
汉·郑玄《诗谱序》云:“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即所谓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任何一篇课文,可圈可点的都不止一处,教师必须紧扣课文重点和难点,寻找那些能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的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精读这个点的基础上,快速地整体把握课文。这样,既能避免毫无实用价值的“满堂问”,避免“急”“浅”“碎”的教学弊端,又能使学生快速有序地学习课文,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
比如,我在教读《范进中举》一文时,带领学生精读作品的高潮部分,即“范进中举发疯”一段。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首先将范进发疯分为“昏厥——发疯——跌进泥塘——疯走上集”四个层次,我再让学生分析本段描写人物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烘托。在此基础上,突出描写范进的两处语言描写的句子:“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我再进行提问:“对范进的两处语言描写中,最能体现范进发疯的原因的词是什么?”学生在引导下可以答出“好了”,此时我再追问“好了”一词的内涵,同时要求学生找出范进中举前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所发生的变化。学生要寻找出这些变化,必然要对全篇的内容进行梳理,在对比中完成对全篇的学习。学习这篇课文,我只是以范进中举发疯后所喊出的一个“好”字作为提挈全篇的点,以此勾连全文,轻松地引导学生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